第八章民族心理学

第八章民族心理学
第八章民族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

第八章民族心理学

一、什么是民族心理。

民族心理是指构筑在一个民族的经济地域基础上的并渗透着该民族共同文化传统、决定着该民族人们性格和行为模式的共同的心理倾向和精神结构,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民族性格或国民性。

二、民族心理的特性。

1、共同倾向性。

2、相对稳定性。

3、社会历史性。

三、民族心理的表现形式。

1行为模式:人们对人对事的处理方式,它是反映和投射出民族心理的最直接最重要的投影屏幕。

2、文学艺术、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神话传说。(间接、抽象同时更为深刻)

一、民族心理研究

(一)早期的民族心理研究

1、“民族心”说。

最早是从19世纪末期德国民族心理学派开始的。1859年拉扎劳斯和施坦泰尔把当时的语言学和民族志资料同心理学研究结合起来,创办了《民族心理学和语言学》杂志,声称创立了一个民族心理学派。但对民族心理现象进行系统研究的是心理学家和哲学家冯特,他于1879年创立了世界上第一所心理实验室,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为了公开这些研究成果,于1881年创办了《哲学研究》杂志。并于1900年发表《民族心理学》10卷本。他深受黑格尔的影响,认为民族共有一种并融化在民族本性中的精神。这种精神即“民族心”,民族心不存在于个人的心理过程中,不是用个人心理能够说明的,而是存在于一个民族的语言、风俗、神话、艺术、法律等文化现象中,只能到这些民族共有现象中去寻找。冯特把个体心理现象和群体心理现象统一起来,为人类找到了一条比较广阔的出路。

2、群体心理论。

继德国民族心理学派后,法国群体心理学派发展起来。塔尔德的模仿说,迪尔凯姆的社会事实论。塔尔德主张群集心,主张个人之间的模仿作用,并以此反对迪尔凯姆的“集体意识”理论,同神秘的外在力量说明群体心理现象。迪尔凯姆主张“集体意识”,是一种精神实体,是由思想、感情、行为方式、制度、思潮、舆论等价值观点、社会规范构成的意识总体。把超个人的精神实体混同于群体心理。

勒朋是法国群体心理学派最有影响的人物,1895年出版《群众心理学》,比较集中地研究了群体心理现象。

(二)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

瑞士的心理学家荣格创造性地发展了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集体无意识指的是在人的一生中没有被意识到的一些“原始意象”(潜在的意象),这些意象是人从他的祖先那儿继承来的先天的倾向或潜在的可能,即采取与自己的祖先同样的方式来把握世界和作出反应。从个体出生的那一天,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就给个人的行为提供了一套预先形成的模式,而后天经历和体念的东西越多,所有那些潜在意象得以显现的机会也越多。教育和学习越丰富、也就越容易使集体无意识在各个方面得以个性化。

(三)弗罗姆的社会无意识理论。

他在弗洛伊德个人无意识的基础上,提出社会无意识概念。社会无意识是指一个社会的大多数成员共同的被压抑的意识领域,是这个社会不允许其成员们意识到的内容。社会无意识是通过社会过滤器形成的。社会过滤器是指一个社会通过自己的生活实践和联系方式,通过感情和社会知觉的方式发展起来的决定认识形式的体系或范畴。是社会的认知框架,促使社会成员在认知时有选择地注意到什么,不能注意到什么。社会过滤器由三部分构成,第一个部分是语言通过它的词汇、语法和句法,通过固定在其中的整个精神来决定那些经验能进入我们的意识。第二部分是逻辑学,也就是一种特定的文化中直接指导人的思维的规律。第三部分由社会禁忌组成的,它宣布某些思想和感觉是不合适的,被禁忌的、危险的,并且阻止这些思想和感觉达到意识层次。人是被动的,应该从这些禁忌中摆脱出来,并以本来的真实的样子去认识自己、他人和世界。

(四)中国文化和中国人心理

1、人大的沙莲香教授关于中国人民族性的研究,著有《中国民族性》(一)(二),《中国人百年》努力从哲学和文化哲学中脱离出来,积极采用了社会学和心理学的实证方法,由此使民族心理研究实证化,不仅停留在解释学的层面。

2、研究中国文化的必要性。

(1)研究中国文化的意义。(全球化的今天,分析文化有利于我们更好地适应环境)(2)文化影响的相互性,全球化不是“西化”

(3)文化的本土化(杨国枢提出心理学研究的本土化)

3、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和“近代化”理论

(1)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

提倡以人为本的思想,强调伦理道德的作用(人贵论);以家庭为主体的家族主义盛行,尊祖情绪;封闭性的经济基础,具有排它性的一面。政治制度中的专制主义,“万般皆下品,维有读书高;儒家思想的“仁义道德”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

(2)近代化理论。

到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一批研究中国问题的美国学者提出的“近代化”理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提出了挑战。他们比较了中国和日本的近代化,想要找出为什么明治维新之后的几十年内,日本的近代化改革取得了成功,而近代化起步比日本早的中国却失败了,在分析了19世纪中国的经济、社会、政治及文化的因素之后,他们发现中国近代化的失败主要是由儒家思想造成的——儒家思想所要求的安定团结与近代化要求的变革之间存在冲突。近代化理论还从文化与人格的角度分析了传统思想与文化的影响。费正清等人认为,中国的传统重集体(指家族而非国家),强调服从权威,不能培养独立自主的人格,中国文化的动机模式是依赖型而不是自主型,这种传统培养出的人只适合农业社会,不适合工业社会的要求。韦伯从宗教角度对中国文化的分析也表达了类似的主张。《儒教与道教》因这一本书,韦伯被认为伟大的外行。近代化理论曾经风靡一时,但到了80年代受到批判,认为这些主张是建立在史料分析的基础上,缺少实证研究的支持,另外,对解决中国问题的“西化”观点显示出他们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是片面的。

4、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

这一课题是近20年来文化心理学领域内最富有成果的,人们从两个层次来探讨这一概念的内涵:一是从人们的文化特征出发,认为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是一种典型的个人主义文化,而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是一种集体主义文化;另一方面从心理学角度来看,研究者从人格与文化的关系入手,认为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实际上也是一种人格特质。

(1)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界定。个人主义以个体自己为最终目的、认识到自我和自己的决断以及不能容忍社会压力之下的从众的信念。包括重视个人尊严与自我发展、自主与个人隐私,同时强调个人是社会的基础。集体主义则是一种以强调内团体为核心的信念,它关注内团体的目标与需要胜于个体自己,强调团体的规范与责任而不是个体自身的快乐,并且乐于接受他人。个人主义者具有较强的自我统一性、有自我实现的信念、属于内控型的人格以及能按道德规范行事,集体主义者与人际关系有关的由情感、信念和行为组成的症侯群,对家庭与亲友的依赖较强,“我们的”感觉在他们的生活中很重要。有人把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看成是一种人格结构特征,并从个体对待配偶、父母、亲戚、朋友、邻居及同事的态度等六个方面衡量一个人的集体主义倾向。

(2)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影响。

首先,从文化背景的角度来讲,它影响了人们的服从性。来自集体主义文化的人有较高的服从倾向。(中国留学美国的学生服从性比美国学生要高)

其次,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个人主义-集体主义的影响也表现在人格中的自我上。西方文化中独立型的自我和东方文化中的依赖型的自我。自我在一定程度上与内团体重合,内团体包括父母兄弟以及朋友同事。

最后,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对人的社会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在解决人际冲突时,个人主义者更倾向于用法律,而集体主义者倾向于用协商的方法,集体主义者看重团体的欢乐和和谐,而个人主义者强调竞争和控制他人寂寞是个人主义文化中的问题。

但所谓中国人是集体主义者的说法也有一些学者不同意,费孝通认为中国人是典型的个人主义者,而最近日本人的研究认为日本人的个人主义倾向比美国人还要高。

5、文化与思维特性。

文化不仅影响人们的社会行为,而且也影响人们的认知过程与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不仅体现了文化的特征,而且反过来又决定着文化,并在很大的程度上制约着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从本质特性上讲,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体现出了以下几个特征:

(1)折衷性(中庸之道)中国人更倾向于用协商的方式来处理矛盾,而美国人从世界是相对稳定的出发,认为有可能从一个大的环境中提取出单个的事物并对其做对错的判断,使美国人求助于规则和法律。中国人的辩证观念包含着三个原理:变化论、矛盾论及中和论(中和论体现在中庸之道上,认为任何事物存在适度的合理性。)与中国人不同,美国人则相信亚里式多德的形式逻辑思维,它强调世界的统一性、非矛盾性和排中性,接受这种思维方式的人相信一个命题不可能同时是对或错,要么对,要么错,无中间性。鲁迅先生曾对此加以评价:“中国人的性格总是喜欢调和、折衷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必须在这里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但如果你主张将屋子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窗了。没有激烈的主张,他们总连平和的改革也不可行。”鲁迅先生说的是中庸之道的消极面。

但也有合理的地方,即可使人避免产生极端性和片面性。

(2)整体性。中国人在看待问题的时候,往往从整体的角度来思考,强调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关系,而美国人则把一个客厅从背景中分离出来,从个体本身的特点去说明,中国人在很久之前就已经知道“场”和“远程作用力”等概念,他们对此的认识比西方要早1500年,但可惜的是,现代电磁学和量子力学却由后者提出。中国人的整体思维包括五个维度:联系性(中国人习惯用联系的眼光看问题)、变化性、矛盾性,折衷性(中国人总是避免极端选择)、和谐性(中国人不愿意与人冲突,尽可能与人在表面上保持一致。

民族心理学

民族共同体心理就是民族基于共同物质和精神生活之上的、表现在心理活动诸方

面的、具有相对稳定性和独立性的心理特征。民族共同体的心理融汇在其载体——共同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之中,不同的民族共同体心理又铸就各具特色的民族物质和精神生活。 一、关于民族共同体心理 (一)民族共同体心理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民族心理特征一旦形成,就具有其相对的稳定性。同时,一个民族表现出稳定特征的心理特点才是这个共同体的心理特点。所以那些临时、偶尔表现出来的,不稳定的心理特点不能归属于民族共同体心理特点。 (二)民族共同体心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民族共同体心理一经形成就能不受其他因素的影响而相对独立存在。 (三)民族共同体心理通过民族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体现出来 同所有建筑一样,宣恩民间建筑是按照人们的意志建造的空间,凝结着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华,建筑本体与建筑文化伴生,相互印证着人们社会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内容。彭家寨、苗寨、侗寨从不同的侧面反映出各民族的心理特征,或者说,三大主体民族的心理特征可以从他们的建筑中找出印痕。

一、语言是构成民族的要素之一 语言是民族认同的要素之一,民族语言是民族非常重要的一个文化心理特征。 (一)语言是民族性的重要体现 (二)语言包含着民族的历史记忆 二、民族语言的心理功能 (一)语言的认知功能 语言是认知世界的工具,人们认识了某种客观事物之后,必须把这种认识成果纳入音的“容器”,音义结合,成为语言符号(语素及词),所以,语言起着固定认识成果的作用。 人在学习语言作品、学习文化的过程中,认识社会、认识世界。民族语言积淀民族的行为方式、民族文化、民族传统和民族精神。民族语言是民族文化特征的主要标志,也是民族的黏合剂。 二、民族语言的心理功能 (三)语言的社会心理功能 语言社会心理功能的发挥以使用为前提,只有在使用的基础上,才有存在的价值,才能得到丰富和发展。语言强大的社会心理功能表现在人们在运用语言交流时所发生的互动。 通过语言的社会心理功能,民族成员之间相互传递着信息、发生着影响,尤其在个体的成长过程中,特别是在个体社会化发展中,民族语言的社会心理功能产生着更大的影响。不同民族之间无论是个体还是团体之间的交往也同样以本民族特有的语言彼此传递着信息,产生着影 一、语言与民族文化心理的关系 民族文化中的一切文化现象在其母语中都必须有相应的有声表达符号。从这个意义上说,语言这种文化现象具有概况整理表达说明文化中一切文化特点的功能。这种功能的发挥又需凭借本民族特有的有声符号系统。 语言实际上是该民族文化各组成部分共同的桥梁,因而在文化运作中使用的频率最高、运行的周期最短。 二、民族语言文化心理 (一)民族的语言求同心理 以我国景颇族使用的语言为例:景颇族内部存在支系的差别,不同支系使用不同的语言。这些语言中,景颇语同载瓦语等语言差别较大,景颇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景颇语支,载瓦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缅语支。二者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词汇上,相互间的同源词不到1/3,一些常用的基本词也不同源,而且同源词的语音对应很不严整。 二、民族语言文化心理 (三)民族的语言求纯心理 世界上的语言,相互间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不受别的语言影响的纯语言是不存在的。不过,语言影响有大小之分,有的语言受别的语言影响大些,语言中夹杂外来成分多些 民族心理会随着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有可能从一种认识转为另一种认识,由一种不符合客观规律(或不完全符合客观规律)的愿望转为符合客观规律的愿望。所以,我们在制定民族语文政策或处理民族语文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时,既要考虑民族心理的因素,又不能完全以民族的一时愿望做为依据。而应具体分析制约语言文字的各种因素,正确掌握语言文字演变的客观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做出的判断。凡符合语言文字演变规律的民族心理,

第八章民族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 第八章民族心理学 一、什么是民族心理。 民族心理是指构筑在一个民族的经济地域基础上的并渗透着该民族共同文化传统、决定着该民族人们性格和行为模式的共同的心理倾向和精神结构,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民族性格或国民性。 二、民族心理的特性。 1、共同倾向性。 2、相对稳定性。 3、社会历史性。 三、民族心理的表现形式。 1行为模式:人们对人对事的处理方式,它是反映和投射出民族心理的最直接最重要的投影屏幕。 2、文学艺术、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神话传说。(间接、抽象同时更为深刻) 一、民族心理研究 (一)早期的民族心理研究 1、“民族心”说。 最早是从19世纪末期德国民族心理学派开始的。1859年拉扎劳斯和施坦泰尔把当时的语言学和民族志资料同心理学研究结合起来,创办了《民族心理学和语言学》杂志,声称创立了一个民族心理学派。但对民族心理现象进行系统研究的是心理学家和哲学家冯特,他于1879年创立了世界上第一所心理实验室,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为了公开这些研究成果,于1881年创办了《哲学研究》杂志。并于1900年发表《民族心理学》10卷本。他深受黑格尔的影响,认为民族共有一种并融化在民族本性中的精神。这种精神即“民族心”,民族心不存在于个人的心理过程中,不是用个人心理能够说明的,而是存在于一个民族的语言、风俗、神话、艺术、法律等文化现象中,只能到这些民族共有现象中去寻找。冯特把个体心理现象和群体心理现象统一起来,为人类找到了一条比较广阔的出路。 2、群体心理论。 继德国民族心理学派后,法国群体心理学派发展起来。塔尔德的模仿说,迪尔凯姆的社会事实论。塔尔德主张群集心,主张个人之间的模仿作用,并以此反对迪尔凯姆的“集体意识”理论,同神秘的外在力量说明群体心理现象。迪尔凯姆主张“集体意识”,是一种精神实体,是由思想、感情、行为方式、制度、思潮、舆论等价值观点、社会规范构成的意识总体。把超个人的精神实体混同于群体心理。 勒朋是法国群体心理学派最有影响的人物,1895年出版《群众心理学》,比较集中地研究了群体心理现象。 (二)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 瑞士的心理学家荣格创造性地发展了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集体无意识指的是在人的一生中没有被意识到的一些“原始意象”(潜在的意象),这些意象是人从他的祖先那儿继承来的先天的倾向或潜在的可能,即采取与自己的祖先同样的方式来把握世界和作出反应。从个体出生的那一天,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就给个人的行为提供了一套预先形成的模式,而后天经历和体念的东西越多,所有那些潜在意象得以显现的机会也越多。教育和学习越丰富、也就越容易使集体无意识在各个方面得以个性化。

心理学视野中的民族性格

心理学视野中的民族性格 孙利佐斌 (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湖北武汉430079) 摘要: 民族性格又叫国民性格,一直是人们关心和研究的问题。本文主要介绍了心理学对民族性格的研究,交代了民族性格研究的大背景,分析了影响国民性格发展变化的因素,如文 化、社会、经济等,并对有关中国人民族性格研究的一些典型观点和实证研究作了一个回顾,并指 出,要发展中国经济现代化,有必要培养出一种健壮的民族性格。 关键词: 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民族性格;中国人 中图分类号: B84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2187(2003)002-0008-03 社会心理学中,民族是指居住在一定的地域、过 着大体相同的经济生活、在民族语言基础上形成的 共同文化和心理素质的有历史为基础的集 团。[1](P70-74)在共同文化的背景下形成的共同心理 素质不但是划分民族的重要标准,有时还是唯一的 标准。要明晰民族的内涵,有必要先区分一下“民 族”和“种族”这两个概念。民族和种族有所不同,种 族强调某个集团在生理基础上的相似性,而民族则 和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一方面,民族心理素质 是民族文化的沉淀;另一方面,作为民族文化代表的 民族心理素质又反映和影响着民族性格。可以认 为,文化是民族性格的放大,而民族性格则是文化的 深层结构。 民族性格是一个民族的群体人格,是在特殊的 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为一个民族大多数成员共 同拥有的各种心理和行为特征的总和。它赋予了民 族心理以质的规定性,这种质的规定性足以将一个 民族和其他民族区别开来。[2](P479-488)民族性格又叫 国民性,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中的国民性包含着一 个国家国民的心理和性格。民族性格起作用的范围 很广泛,不论哪一个人和哪个群体的成员身上都深 深地刻着民族性格的烙印。民族性格对所有的国民 都起着定型的作用,民族越古老,历史越悠久,民族 性格就越深沉、含蓄、执着。 在心理学领域,最早涉足民族性格研究的,是德 国心理学家冯特和英国心理学家、人类学家里弗 冯特(1900-1920年)提出,要通过语言、神话、风 及艺术来“研究以人群的一般发展和有普遍价值 共同的精神产物发生为基础的心理过程”;[3]里弗 则用民族性格来说明种族的壮大或是萎缩。勒温 年代对比了德国人和美国人的国民性,他认为德 人防卫心理比较的表浅,而美国人的防卫心理相 深沉。所以,德国人与人交往不够直率,但是他们

习题—社会心理学的历史与理论

(一)单项选择题(在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 1.从哲学渊源来看,以下社会哲学家或心理学家中,更多地受到亚里士多德哲学思想影响的人是() A. 让?雅克?卢梭(Rousseau) B. 斯金纳(B.F.Skinner) C. 伊曼努尔?康德 D. 弗洛伊德(S.Freud) 2.著名的“模仿律”的提出者是() A. 威廉?麦独孤(W.McDugall) B. G.塔尔德(G.Tarde) C. 爱德华?罗斯(E.A.Ross) D. 埃米尔?迪尔凯姆( E.Durkheim) *3.《君主论》的作者是() A. 尼科洛?马基雅维里 B. 圣?奥古斯丁 C. 圣?托马斯?阿奎那 D. 大卫?休谟 4.通过对1940年战时美国总统选举进行调查研究后,提出“二级传播理论”的学者是() A. 霍夫兰德 B. 乔治?盖洛普 C. 塞缪尔?斯扎夫 D. 拉扎斯菲尔德 5.标志着精神分析理论诞生的著作是() A.《梦的释义》 B.《性学三论》 C.《精神分析引论》 D.《图腾与禁忌》 *6.下列理论或名词中,不是由卡尔?荣格提出的是() A. 集体无意识(collective unconscious) B. 阿尼玛(anima) C. 阴影(shadow) D. 接近人群(moving toward people)7.最能体现乔治?米德社会心理学思想的著作是() A.《民族心理学》 B.《超越自由与尊严》 C.《意识、自我与社会》 D.《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 *8.第一个使用“认知心理学”这个术语的心理学家是() A. K.勒温 B. U.尼塞 C. F.海德 D. T.纽卡姆 *9.以下不属于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的是() A. 亚伯拉罕?马斯洛 B. 埃里克?埃里克森 C. 卡尔?罗杰 斯 D. 罗洛?梅 10.如果你是一名后现代主义者,你认为以下不属于社会心理学的“现代”特征的是() A. 方法论上的机械主义 B. 研究手段上的实证主义 C. 研究理念上的多元主义 D. 研究取向上的个人主义

民族语言由于认知心理的不同而产生的差异

民族语言由于认知心理的不同而产生的差异 摘要:世界上各民族的语言千差万别,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应当是各民族的对客观世界认知心理的不同,从而使各种语言展现出不同的个性。本文将以爱斯基摩语言和阿拉伯语为例,指出这两种语言的某些特色。又以汉语和韩国语为例,具体分析它们词汇系统中词汇的差异性。 关键词:民族心理认知方式汉语和韩国语的比较 认知语言学是语言学与认知科学的交叉学科,它根据我们对人类心智的理解来解释自然语言的结构特征(包括音系的、句法的、语义的等多层面的特征)以及自然的使用规律。认知语言学认为,对自然语言的全面理解必须从内在的认知心里入手,以人的知识状态为参照,把语言认知作为人的整体认知过程的一部分来把握。 人的智能可以使无序的客观世界变成有序的、分等级的范畴体系,这个过程就叫做认知,或者叫做认知的第一个步骤。世界上各民族的语言多种多样、千差万别,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们认知心理的不同而造成的。在各民族中,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特殊的思维特点,有自己特定的思考特点。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还有一个,那就是各民族的生存环境不同,一个民族的思维总要和自然地理相适应。中国有一句古老的谚语: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住在大山里的人喜欢拿山和树木花草来做比喻,住在海边的人语言中就常常出现和水有关系的比喻句子。 北美的爱斯基摩人生活在冰天雪地的雪原上,常年见到的都是一片白色的世界。爱斯基摩人因此能够很好的分辨白色。其实在我们看来,白色就是白色,还能有其他什么颜色吗?可是爱斯基摩人的语言中出现了六个关于“白色”的词汇。语言学家曾深入爱斯基摩人的居住地进行考察,发现爱斯基摩人的语言其实并不是很发达。他们居住地的社会生产力不是很高,词汇系统相对英语来说也不是特别完善,甚至描述“红”、“黄”、“紫”等颜色的词汇很少。如果我们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去寻找原因,应该是由于爱斯基摩民族对白色敏感的认知心理,这种心理促成了他们现有的知识状态。

xx年社会心理学-精心整理

第一章绪论 1、社会心理学的定义是什么? 答:社会心理学是对人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规律进行系统研究的科学。 这里所说的人,既包括个体也包括群体,而所谓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则是指个体或群体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对于来自社会规范、群体压力、自我暗示、他人要求等社会影响所作出的内隐的和外显的反应。 2、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是什么? 答:一、个体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 1、研究人的社会化和自我意识。 2、研究人的社会动机。 3、研究人的社会认知。 4、研究社会态度改变。 二、社会交往心理和行为: 人际关系、人际沟通、社会影响等方面。 三、群体心理: 大群体与小群体、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心理与行为。 四、应用社会心理学: 环境、健康、法律、宣传、教育等具体实践领域中的社会心理现象。 3、社会心理学有哪些具体研究方法? 答: 一、观察法:由研究者直接观察记录被试的行为,从而探究变量间关系的方法。 1、自然观察法:即一般观察法,是在自然情境下对人或动物行为进行直接观察的方法。 2、控制观察法:在预先设置的情境中对人或动物行为进行观察的方法。 3、参与观察法:观察者参与被观察者的活 动,同时观察参与者行为的方法。包括公开 参与观察法和隐蔽参与观察法。 4、非参与观察法:观察者以旁观的方式观 察被研究者行为的方法。通常可借助于单向 玻璃或录音、摄像等进行。 二、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通过系统地操 纵某些变量以研究其他变量的方法。 1、实验室实验法:在严格控制的条件下, 借助于专门的仪器设备所进行的实验。 2、自然实验法:由环境因素自然操纵自 变量,而非由实验者操纵的。形式上与 观察法相同,效果上与实验法相同。如 对自发事件引起的社会行为的研究。 3、现场实验:是在实际生活情境中,由实 验者创设或改变某些条件,以引起被试 某些心理活动进行研究的方法。 三、调查法:又称询问法,是通过谈话、问 卷等形式,根据被调查者的直接表达获得被 研究者信息的方法。 1、访谈法:通过问答进行调查的方法。包 括直接访谈和间接访谈。 2、问卷法:通过被调查者在问卷上答题的 形式进行调查的方法。发放问卷的方式包括 直接发放、邮寄或通过互联网等;答题方式 包括是非法、选择法、简答法等。 四、档案研究法:通过分析文献资料和人的 活动产品研究社会心理的方法。是一种特殊 的调查法。 五、其他研究方法: 1、测验法:即测量法,使用特定的量表或 其他工具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量化研究 的方法。 2、个案法:收集有关个别被试的信息进行 心理研究的方法。属于档案研究法。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的历史与理论 1、社会心理学的形成过程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 答:一、哲学阶段: 1、人性与幸福:苏格拉底、柏拉图的社会决定论;亚里士多德的自然决定论。 2、绝对精神:黑格尔 1807《精神现象学》。 3、《民族心理学和语言学》杂志:1859, 努力

民族心理学

1、民族心理学研究特定条件下某一民族心理活动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社会心理学分支。它以普通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为基础,又以社会学、人类学和民族学的材料为参照,不仅研究特定民族集团影响下人们的社会行为,还研究他们内在的心理特点和规律。具体研究涉及特定民族集团内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以及民族集团与民族集团之间的相互影响与相互制约等。 2、民族共同体:一定地域内形成的具有特殊历史文化联系、稳定经济活动特征和心理素质的民族综合体; 3、民族共同体心理就是民族基于共同物质和精神生活之上的、表现在心理活动诸方面的、具有相对稳定性和独立性的心理特征。 4、民族意识:是民族成员对本民族与他民族交往的自主性、独立性、整体性、生产生活方式、习俗观念、行为观念等诸方面,以及个体的民族相属性的认知与体验结果。 5、超时空:民族意识意识具有超越时间与空间的特征;在民族发展的不同时期,同一个民族意识中的核心部分会延续,同时会背后人心理认知结构所顺应的。民族意识还可以跨越空间,而不是局限于地狱的限制。民族可以不再同一个地区,不再同一个社会,而这个民族的认同感,存在与发展却不受影响。 6、民族社会化:指在特定的民族群体中,个体通过与民族群体的相互作用,适应并吸收民族的文化传统,形成民族意识与民族群体人格,成为一个符合民族期望的民族共同体成员的过程。 第三章民族心理学史略 1、民族学家魏茨和巴斯蒂安是最早涉足于民族心理学研究的人。魏茨于1859年发表《自然民族人类学》巴斯蒂安提出“原始观念” 2、拉泽尔斯以及他的朋友最早提出“民族心理学”也是民族心理学创始人。创办了《民族心理学与语言》 3、1913年佛洛伊德与民族心理学有关的著作《图腾与禁忌》 4、功能学派的创始人是马林诺夫斯基;玛格丽特.米德的名著为《萨摩亚人的青春期》;卡丁纳是美国心理人类学拍的创始人和首领。 5、1936年,本尼迪克《文化人类学》的出版标志着科学的民族群体人格或民族性研究的诞生。民族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有因果分析法,内省法。 第四章民族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跨文化研究是在一项研究中用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被试进行研究,从而了解文化因素(广义的环境因素之一种)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在研究时通常选取文化差异较大的被试进行比较。

语言学概论笔记(邢福义)

语言学概论 第1章语言与语言学 第1节语言的性质和范围 一、为什么说社会性是自然语言的本质属性?为什么说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二、什么是符号?语言符号有什么特点? 三、语言和言语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四、口语和书面语有什么区别?为什么会有区别? 五、什么是副语言和人工语言?二者有什么关系? 1、语言:从结构上看,语言就是由词语这种符号构成的复杂系统。从功能上看,是人类进行社会交际和思维认识的工具。语言具有符号性、系统性、社会性及其他属性{民族性和生成性(指人们可以根据有限的语言符号和组合规则生成无限的句子)模糊性} 2、语言的能指和所指(什么是符号):用甲事物代表乙事物,而甲乙两事物之间没有必然联系,甲事物就是代表乙事物的符号,其中甲事物就是符号的能指(形式),乙事物就是符号的所指(内容和意义)。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之间的关系是人为约定的。 3、语言符号的特征:语言中的词语就是一种符号,具有符号的特征。 1、语言符号的任意性(用什么能指代表什么所指是任意的) 2、稳固性(语言符号一旦约定俗成以后就具有稳固性) 3、渐变性(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变化,采取渐变的方式) 4、线条性(语言符号在言语中只能有时间上的前后相继的关系) 4、语言的社会性:语言是社会交际的工具,社会是语言的本质属性。自然语言系统和规则是由特定的社会群体共同约定俗成的,而不是由个别人或少数人创造的语言的发展变化离不开社会,无论是新词语的产生,还是旧词语的消亡,都取决于社会交际的需要。由于自然语言从生到长到死的整个过程都取决于整个社会,所以说社会性是自然语言的本质属性。 语言虽然不是人类唯一的交际工具,还有其他副语言如文字、体态等交际工具,但是副语言只是辅助性的交际工具,一般使用范围有限,语言是一种独立的交际工具,是第一性的,副语言是建立在语言的基础之上的,是第二性的。因而,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5、语言和言语的区别:语言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语言包括语言系统、言语活动和言语作品,狭义的语言只指语言系统,而言语则包括言语活动和言语作品。 语言和言语既有一定的区别,又有密切的联系,主要区别在于:语言是抽象的,言语是具体的;语言是社会的,言语是个人的;语言是现成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

社会心理学 名词解释 1.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心理现象的科学,是从社会与个体相互作用的观点 出发,研究特定社会生活下,个体与群体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2.参照群体:个体从心理上把自己列入与之对照,并在评价,态度,行为及价值观形成之 上接受其影响的群体。 3.社会化:是个体在社会的影响下,通过社会知识的学习和社会经验的获得,形成一定社 会所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 4.自我意识:是对自己存在的觉察,是对所有属于自己身心状况的认识,体验和控制。包 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等。 5.社会角色:是处于一定社会地位的个体,依据社会客观期望,借助自己的主观能力适应 社会环境所表现出的行为模式。 6.镜像自我:依据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形成自我概念。 7.角色采择:依据镜像自我,按照别人的期望不断调节自己的行为并塑造自己。 8.社会认知:是个体对人们(包括自己个他人)的社会信息作出感知,推断的过程。包括 对他人的认知,对自己的认知,对人和人关系的认知。 9.图式:过去经验中形成的关于个人群体角色或事件,一套有组织的认知系统或结构。可 以是语言材料的,也可以是视觉材料的或其他具体材料的。 10.社会印象:通过人们对认知对象的接触和知觉在头脑中形成并留在记忆里的认知对象的 形象。包括对认知对象外表的记忆和人的行为,人格,情绪特征的记忆,具有综合性和完整性。 11.印象管理:指一个人通过一定的方式影响或控制别人形成对自己印象的过程。即有意识 地留给别人一定的印象。 12.社会态度:是个人对特定对象以一定方式做出反应时所持有的评价性的较稳定的内部心 理倾向。 13.侵犯:即侵犯行为,也称攻击或攻击行为。指有意伤害别人,不为社会规范所许可的行 为。 14.利他行为:一种自发形成的,把帮助别人当做唯一目的且不期望任何外在酬赏的社会行 为。 15.人际交往:在社会生活中,人们运用语言符号系统或非语言符号系统相互交流信息,沟 通情感的过程。 16.群体:当个人按某个特征结合在一起,并进行共同活动相互交往时,才形成了群体。 简答论述 1.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答:1)个体社会心理和行为,主要研究特定生活条件下的个体,考察影响个体心理和行为特征形成的社会因素有哪些,它们是通过什么途径发生作用的,发生了怎么的作用,怎么发生作用。①人的社会化和自我意识 ②人的社会动机 ③社会认识 ④社会态度和社会改变 2)社会交往心理和行为,研究的是社会情境中一个个体与另一个个体或者多个个体的关

群体心理学

群体心理学 群体心理学是研究结成群体的人们的心理现象、心理活动的社会心理学分支。 一个现实的人,总是要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依从于经济和政治地位、种族或民族、社区、年龄、性别、职业、血缘、兴趣、信仰等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总要与别的人形成一定的社会关系,参加一定的群体生活。而且,一个人通常不只属于一个群体,一般都同时是若干群体的成员。社会群体生活是人们的基本生活方式,这样,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群体心理,就成为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组成部分。 社会心理学研究群体问题已有很长的历史,早期社会心理学偏重于研究民族、群众这样一些大型群体问题。拉察鲁斯和斯坦塔尔是民族心理学的直接创建者,1859年,他们创办了《民族心理学和语言学》杂志,发表了他们的文章“民族心理学序言”,认为社会心理学的任务是从心理方面认识民族精神的本质,揭示民族精神活动的规律。冯特发展了民族心理学思想,提出民族心理学应当采用不同于作为实验科学的生理心理学的方法,即通过分析文化产品——语言、神话、风俗习惯、艺术等来研究民族心理问题,并于1900年出版了10卷集的《民族心理学》。

关于群众心理学,塔尔德于1890年出版了《模仿律》,认为只有借助于模仿的思想,才能解释人的社会行为。1891年,西格尔出版了《犯罪的群众》;1895年,勒邦发表了《群众心理学》。他们认为,群众是冲动的,无理性的,缺乏责任感的、愚蠢的,个体一旦参加到群众之中,由于匿名、感染、暗示等因素的作用,就会丧失理性和责任感,表现出冲动的。凶残的反社会行为。 1908年,麦独孤发表《社会心理学导论》,提出社会行为本能理论,以人天生有结群本能来解释人们的结成群体问题。这些早期学者提出的有些思想,如模仿、个性消失、群众极端化等观点,直到现在,还在社会心理学中具有一定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实验方法进入社会心理学,致使社会心理学中的群体研究转向小型群体问题,群体心理学成了小群体心理学。围绕小群体问题的研究大致可以归纳为几个方面:社会促进和社会抑制、顺从、群体凝聚力及其测量、群体领导问题、群体思维、群体决策、群体极端化等。 社会测量学是由莫雷诺所倡导的,着重测量群体成员之间在情感方面的人际关系,以及个人对群体其他成员的肯定评价或否定评价水平。 小群体研究中的社会学派的代表人物是梅奥。他在霍桑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人际相互关系理论。这一研究方

语言学概论——语言和语言学

第一章语言和语言学 第一节语言的性质和功能 一语言与言语 (一)语言 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是人类用于交际和思维的最重要的工具,是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 人类语言与动物“语言”(交际)有着本质区别: 1.人类语言的功能开放性。 2.人类语言的构造灵巧性。 3.人类语言的习得性。 4.人类语言的易境性。 (二)语言和言语的关系 广义的语言包括语言系统、言语活动和言语作品。狭义的语言只指语言系统,而言语则包括言语活动和言语作品。 语言是存在于全社团成员大脑里的相对完整的抽象符号系统;言语是个人在特定语境中对语言的具体运用。 语言与言语既有一系列区别,又有密切联系。主要区别在于:

1.语言是抽象的,言语是具体(物质)的。 2.语言是社会(全民)的,言语是个人的。 3.语言是现成的,言语是临时的。 4.语言是有限的,言语是无限的。 5.语言是稳定的,言语是多变的。 6.语言是后时的,言语是先时的。 语言与言语又有密切联系,二者互相依存:一方面,语言来自言语,依存于言语。语言系统是从言语中抽象概括出来的。没有言语,就没有语言。另一方面,语言又制约着言语,指导人们的言语实践。语言系统一旦形成,又是人们进行言语交际的依据。 二语言的性质 (一)语言的符号性 用甲事物代表乙事物,而甲乙两事物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甲事物就是代表乙事物的符号。其中甲事物就是符号的能指(形式),乙事物就是符号的所指(内容、意义)。 符号都具有任意性和约定性。 任意性是指能指与所指之间没有必然联系。是符号最根本的属性。 约定性是中指能指与所指之间的联系是人为约定的,

一旦约定人们就要遵守这种社会共同的约定。 (二).语言的系统性 所谓系统,是指由若干互相联系的元素构成的整体。所谓系统性,就是指系统元素之间的联系性。 (三).语言的社会性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社会性是语言的本质属性: 首先,从音义结合的关系看,语言具有社会性。语言符号中的音义结合是任意性的,是由社会“约定俗成”的。 其次,从语言与社会的相互依存关系看,语言具有社会性。 一方面语言依存于社会,语言是随社会发展而发展,并随社会消亡而消亡。另一方面,社会的存在与发展也受到语言的制约。语言是社会交际的工具,社会不能没有语言。 (四)语言的线条性 (五)语言的层级性 (六)语言的民族性 三语言的功能 (一)语言的社会功能 语言的社会功能主要有交际功能和标志功能。 1.语言的交际功能 语言与社会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一方面,人类社会不能没有语言,因为语言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社

章志光《社会心理学》(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

章志光《社会心理学》(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 第一部分复习笔记 一、社会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思辨期(社会心理思想早期积累阶段) 1.中国古代的社会心理思想 (1)孔子—提出了判断人的善恶的社会知觉思想,认为了解人不仅要直接观察人的言行,还要依据不同性质群体对某人的相反评论来做出判断。 (2)诸葛亮—提出“知人”的七种方法。 (3)老子—认为人的内心与外部表现存有复杂关系,并对如何判断人性进行过种种论述,如“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等。 (4)古代军事方面有关士气和策略的论述。如尉缭子的“夫将之所以战者,民也。民之所以战者,气也。气实则斗,气夺则走”和孙子有关用兵的“诡道”。 2.西方的社会心理思想 (1)古希腊的柏拉图是首先提出社会心理学问题及主张的思想家,其理论要点如下:①宇宙是有理性的,人类灵魂的一部分是纯粹理性,而另一部分是无理性的,包括人的意志和欲望。当理性、意志、欲望各司其能,相互制约,人的生活就会幸福,达到至善。 ②政治理想。社会上有许多阶级,受过哲学训练的哲学家或君主,代表理性;军人代表意志;农业生产者,手工业者和商人代表低级的欲望。人们各司其能,社会就是一个完善的“理想国”。 柏拉图依据自己的心理学思想提出解决社会问题和协调人际关系的设想,是西方社会心理学思想的一种“始创”。 (2)柏拉图之后还有许多哲学家也都提出了各自的主张,如亚里斯多德提出“人是社会性动物”和“人有社会需求”等主张。 (二)经验描绘期(社会心理学孕育或成型阶段) 社会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发生在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的欧洲。 1.社会心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1)资本主义正处于上升时期;

语言学概论全

语言学概论 1、“公式、攻势、宫室”是 A.同形词 B.同音词 C. 同义词 D.同根词 2、下列关于重音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些语言中一个词可以有一个以上的重音 B.能够区别不同意义的重音可以看作一个音位 C.词重音可以分为“固定重音”和“自由重音” D.重音只跟音强的增加有关 3、英语、德语、丹麦语等语言都来自于 A.拉丁语族 B.日耳曼语族 C.古斯拉夫语族 D.印地语族 4、“黑格尔”是 A.一个词根和一个后缀组成的词 B.两个词根组成的词 C.三个词根组成的词 D.一个三音节的词 5、最先把人类语言分为孤立语、黏着语、屈折语的学者是 A. 索绪尔 B.乔姆斯基 C. 洪堡特 D.布隆菲尔德 6、汉语的“狗”带有贬义色彩,而英语的“dog”确是褒义的,这说明了语汇使用上具有 A.任意性 B.理据性 C.普遍性 D.民族性 7、汉语普通话声母中【p\t\b\k】在发音方法上的共同特点是 A.塞音 B.擦音 C.不送气 D.清音 8、在成词的方式上,像汉语的“亚太”、“经合”属于下列情况 A.逆顺成词 B.简缩成词 C.简缩词语 D.变形成词 9、语言符号的任意性是 A.语言符号的创造和使用总是任意的 B.我们可以任意理解语言的符合 C.语言符号音义之间没有本质的联系 D.语言符号音义之间的联系可以任意改变 10、构成各种语音片断的基本元素是 A.音节 B.音素 C.音标 D.音位 11、下面表述中划线的词属于语言学术语中的“语言”的是 A.这部作品的语言很美 B.言语无味,面目可憎 C.亚洲语言研究 D.须向人民学习语言 12、研究语言亲属关系的语言学是 A.结构主义语言学 B.历史比较语言学 C.小学 D.转换生成语言学 13、“沙发、镭射、卡拉OK”属于

社会心理学

导论 1.三种取向的社会心理学 心理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奥尔波特(美) 采用心理学的方法分析个体心理的变化过程,揭示影响个体行为的社会因素,并探讨制约个体行为的动机自我意识等心理机制对个体发生的影响 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库兹明(前苏联) 社会心理学应采用社会方法研究个体行为,主要陈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对人们的影响,揭示个体社会心理活动与其外部条件的联系 比较文化的社会心理学 2.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行为主义模仿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交换理论:C.C.Homars根据经济学规律提出,社会行为是互相强化的结果。 人的特定行为受到的强化越多,这一行为就会更多被表现出来 报偿(reward)- 代价(cost)= 后果(outcome) 公平理论:R/C(自己)=R`/C`(对方) 认知格式塔 场论与群体动力学:心理动力场论认为部分与整体之间存在着一种心理关系,人可 以对部分进行整合,即通过场来进行,心理场包括环境和个体两 个方面 认知相符理论:以认知趋向一致或认知相符的状态来解释心理活动及行为的变化 →认知失调说:认为人的行为总是基于一定的认知和信息,主脑中同时出现两种相反信息和认知时就会发生不愉快,并会激发人们解除这种不协调→认知一致性理论 →认知–情感理论 归因 内隐人格理论 社会同一性理论 自我类化理论 精神分析经典精神分析:弗洛伊德,阿德勒,荣格 新精神分析:沙利文,霍妮,弗洛姆,埃里克森 人际行为的三维理论:舒茨 →主要观点:基本的人际需要(需要,支配需要,情感需要)在所有的需要里, 包容是最重要的 人际关系的类型 包容 群体的形成与瓦解(瓦解=情感需要的破裂) 人本马斯洛 符号交互作用理论:符号即有意义的语言动作姿势等。该理论强调事物的意义 分支角色理论角色期望 镜像自我:从他人的表情态度中去认识自我 角色采择:按照社会期望形成自我 角色内冲突 角色间冲突

民族交往心理构成要素的心理学分析_李静

5民族研究62007年第6期 民族交往心理构成要素的心理学分析* 李静 民族交往伴随着民族共同体变迁与发展的整个进程,是构成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民族关系也是通过民族交往具体实现与体现的。本文从阐释交往、民族交往出发,论述了作为人类普遍心 理与行为的民族交往及其对社会结构变迁的意义,认为民族的交往内驱力、民族交往认知、民族交 往情感、民族交往意识,以及民族交往行为是构成民族交往心理的基本要素。 关键词:民族交往心理心理学 作者李静,女,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副教授。地址:兰州市,邮编730000。 民族交往心理是构成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对其进行深层剖析也是深化民族关系研究的需要。从民族学和民族心理学研究来看,有必要从理论上分解、厘清其构成要素;从民族学实践来看,更需要有一个可参照的、可分解的民族交往心理指标体系来指导实践。基于上述思考,笔者尝试从分析交往的意义与民族交往出发,以心理学原理为理论基础,解析民族交往心理的构成要素,展现一个由多种元素构成的民族交往心理结构。 一、交往的意义与民族交往 /交往0是一个多学科共同使用的概念。心理学、社会学、民族学、哲学都在研究交往问题。交往是发生在个体之间、群体之间的一种普遍的人类心理与行为,是一个有着内在联系的、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序列,与不同的交往形式相适应的是不同的社会结构。本文的交往特指民族共同体之间的交往。就民族共同体而言,交往是与民族生存、变迁、发展与繁荣并存的一种存在。心理学上的交往概念指人与人之间的心理接触或直接沟通,彼此达到一定的目的和认知;社会学上的交往概念主要指刻意完成的交往行为,通过交往行为形成特定的社会关系;民族学上的交往就是民族共同体之间发生社会关系的动因、发生关系的方式及其结果,是关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交流与往来的总和。 (一)交往及其意义 作为人类特有的生存方式和活动方式的交往是民族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和结果。交往是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中,人、民族、国家间的交流、往来及相互作用的过程。迄今为止,人类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大项目/西北少数民族交往心理研究0(项目批准号:05JJD85014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第二章 社会心理学的历史与理论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的历史与理论 第一节社会心理学的形成历史及发展 一、社会心理学的孕育时期 发源于哲学思辨。“人的本性是什么?”、“人的本性与社会有什么关系?” (1)柏拉图、苏格拉底派:人性可通过教育与社会制度来改变。“人之初,性本善”,是有缺陷的社会使得人趋向邪恶。 柏拉图《理想国》:设计一种理想社会,其中的孩子因适当的教育而得到适当的塑造。后来的康德、歌德、卢梭等人继承和发展了柏拉图的思想。 (2)亚里士多德派:人性主要由本;本能决定。“人之初,性本恶”,必须通过法制的引导,,才能使社会得以生存。人的最基本的动机是对“更大权利的追求”。 亚里士多德《论理学》和《政治学》探讨了人的自制和人与人的关系;《论演说》叙述了演说家如何支配听众情绪;《诗学》中提出了“宣泄说”,孕育了弗洛伊德的“心理动力说”,解释了人类侵犯行为。 二、形成时期 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进化论的提出结束了人性的思辨讨论,使心理学家从进化论观点理解人类社会的进化,同时,资本主义大工业和都市化的发展,多种社会问题的出现及社会生活范围的扩大,迫使人们关注社会心理学研究。 1895年,德国拉扎勒斯和施泰因塔尔主编《民族心理学和语言学》。假定存在不同的民族心理学,提出了群体中个人社会心理形成的共同规律问题。 同年,美国斯莫尔和文森特首次使用“社会心理学”一词,并将社会心理学列入《社会研究导论》一书的重要章节。 1897年,法国人塔德发表《社会心理学研究》 1908年,英国麦独孤和美国罗斯分别发表《社会心理学》教科书,标志着社会心理学这一时期的最高成就。 德国心理学家冯特《民族心理学》:以原始民族的语言、道德、宗教、艺术为主要内容。 (从社会学角度研究)法国塔尔德、黎朋和美国罗斯:主要研究人们面对面地相

民族心理学参考书目

民族心理学 参考书目 1.李静著,《民族心理学教程》,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 2.[加]奈奥密 高登博格著,李静高翔译《神之变——女性主义与传统宗教》,民族出版社,2007。 3.[法]古斯塔夫.勒庞著,冯克利译《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4.[英]马凌诺夫斯基,《两性社会学》,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 1986年版。 5. [美]露丝.本尼迪克特著,王炜等译,《文化模式》三联书店 1988年版。 6. [美]M.米德著,《性别与气质》,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年版。 7.佛洛伊德著,扬庸一译,《图腾与禁忌》,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 8. 弗洛伊德著,李开展译,《摩西与一神教》,三联书店,1986年版。 9.杨国枢著,《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10.[美]F.墨菲著,王卓君等译,《文化与社会人类学引论》,商务印书馆,1991年。 11.[美]露丝.本尼迪克特著,吕万禾等译,《菊与刀》,商务印书馆,2002年。12.[美]A.J.马尔塞拉等著,袁海德林译,《跨文化心理学》,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年版。 13.[美]M.E.斯皮罗著,徐俊等译,《文化与人性》,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14.德里克·弗里曼著,李传光等译,《米德与撒摩亚人的青春期》,光明日报出版社,1990。 15.李亦园著,《人类的视野》,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 16.维特·巴诺著,瞿海源译,《心理人类学》,国立编译馆主编,黎明文化事业公司出版。 17. [英]马凌诺夫斯基,《西太平洋的航海者》,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 1986年版。 18.马林诺夫斯基:《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19.列维一斯特劳斯:《野性的思维》,李幼蒸译,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20.怀特:《文化的科学》,沈原等译,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21.申菏永:《中国文化心理学心要》,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22.W.施米特:《原始宗教与神话》,萧师毅等译,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7年影印本。 23.[美]罗伯特·路威:《文明与野蛮》,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1984年版。 24.弗洛姆:《弗洛伊德思想的贡献与局限》,湖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25.[美]卡伦·霍妮:《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26.[美]卡伦·霍妮:《自我分析》,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27.[美]马歇尔·萨林斯:《“土著”如何思考——以库克船长为例》,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8.保罗·康纳顿:《社会如何记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民族心理学考试

如何理解民族认知生活在不同社会文化或不同民族群体中人,其认知受到其生活环境、生活条件、生活经验的制约,表现出独特的认知结构和组织。促进文化的重构,使民族文化带有深刻的民族烙印。 如何理解民族文化民族文化一旦形成,其文化心理就变成稳定性的因素。,积淀于一个民族的精神与行为之中,成为这一民族的强大有力的凝聚力量。民族认知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又对民族文化产生影响。 试述民族认知特点研究的心理维度。1)认知框架。民族认知框架即某一特定群体或某一民族对某些事物共有的认同方式、传统的做法、固化的模式等,这种认识框架带有明显的民族或群体的印记。 2)认知选择性。人的认知过程,它是建立在人类依靠认知认识客观世界、收集周围世界的信息,对客观刺激作出各种反应的基础之上的。 3)认知方式(场依存性——场独立性)。生产生活方式的不同、自然生活条件的不同、宗教习俗的相同的不同,其认知方式也相差较大。 民族群体人格的核心特征有哪些?1.)独特性与表征性。同一民族中,生存环境、文化背景、宗教信仰、习俗等,铸就民族群体人格 2.)稳定性、继承性 人格具有稳定性。一个人或某些人的人格表现并不能代表这个民族的民族群体人格。 3)功能性与可变性。人格决定一个人的生活方式,对于一个民族族体,在逆境或外来侵害时,能和衷共济则是民族群体人格功能的体现。 简述本尼迪克特的“文化模式”1)文化整合。“文化整合“是本尼迪克特床用的概念,她认为文化整合是一个共同体文化的总和,其内不是互相联系和协调的,族体内所有成员都能分享他的各部分,尽管不同阶级和不同职业的人各有利益和追求目标,还有不同的思想观念,并表现在文化和行为上有明显差异,但这些差别未能脱离该共同体的文化整合。 2)文化差异。同一文化模式的人们,不同阶级、不同职业、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人群,也有文化差异问题,这种差异更多的服从于该民族共同体的文化整合,因为其最大差异,属于文化模式的差异。3)文化模式的构成。1.固固有式2.混杂式3.外来式 4)三例文化模式表现的三种不同民族群体人格。 1.普埃布诺文化阿波罗型 2.狄奥尼斯型 3.偏执狂文化 简述卡丁纳的基本人格研究。文化人类学的人格理论。文化为在有组织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习惯化了的规范。制度就是人们相互作用以及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固有模式。“不同的制度造就了不同的人格结构”,初级制度是塑造一个赎回的基本人格的基础,次级制度是基本人格结构的投射物。 分析影响与制约民族群体人格形成的主要因素1)自然环境,自然生态环境,包括地理位置、气候及自然资源,决定着民族共同体的人口、生产与生活方式。 2)宗教信仰,具有相同信仰的社会集团成员,往往在人格的某些方面表现出相同的特点。 3)民族共同体儿童社会化,文化背景不同,儿童教养方式不同,因而儿童的社会化过程也不同,民族儿童的社会化过程既凝结着本民族群体人格,同时又对延续与发展这种人格特征起着固化与传承的作用。 4)民族文化作品,折射出一个民族内在的文化模式、民族意识、思维方式、审美观念等,也反映出生存环境、传统习俗、政治经济状况等。 论述民族文化与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关系。不同民族的不同发展历史以及不同文化,使民族具有不同的性别认知结构,强调文化系统的心理层面是文化的核心、是文化的灵魂,不同的民族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不同,因而对这个民族性别角色的形成也发生重要的影响。 民族认同,是民族族体成员认知评价上保持一致的情感,是一种族体意识,这种认同感往往会相互影响,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如何理解民族认知生活在不同社会文化或不同民 族群体中人,其认知受到其生活环境、生活条件、 生活经验的制约,表现出独特的认知结构和组织。 促进文化的重构,使民族文化带有深刻的民族烙 印。 如何理解民族文化民族文化一旦形成,其文化心理 就变成稳定性的因素。,积淀于一个民族的精神与 行为之中,成为这一民族的强大有力的凝聚力量。 民族认知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又对民族文化产生 影响。 试述民族认知特点研究的心理维度。1)认知框架。 民族认知框架即某一特定群体或某一民族对某些 事物共有的认同方式、传统的做法、固化的模式等, 这种认识框架带有明显的民族或群体的印记。 2)认知选择性。人的认知过程,它是建立在人类 依靠认知认识客观世界、收集周围世界的信息,对 客观刺激作出各种反应的基础之上的。 3)认知方式(场依存性——场独立性)。生产生活 方式的不同、自然生活条件的不同、宗教习俗的相 同的不同,其认知方式也相差较大。 民族群体人格的核心特征有哪些?1.)独特性与表 征性。同一民族中,生存环境、文化背景、宗教信 仰、习俗等,铸就民族群体人格 2.)稳定性、继承性 人格具有稳定性。一个人或某些人的人格表现并不 能代表这个民族的民族群体人格。 3)功能性与可变性。人格决定一个人的生活方式, 对于一个民族族体,在逆境或外来侵害时,能和衷 共济则是民族群体人格功能的体现。 简述本尼迪克特的“文化模式”1)文化整合。“文 化整合“是本尼迪克特床用的概念,她认为文化整 合是一个共同体文化的总和,其内不是互相联系和 协调的,族体内所有成员都能分享他的各部分,尽 管不同阶级和不同职业的人各有利益和追求目标, 还有不同的思想观念,并表现在文化和行为上有明 显差异,但这些差别未能脱离该共同体的文化整 合。 2)文化差异。同一文化模式的人们,不同阶级、 不同职业、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人群,也有文化 差异问题,这种差异更多的服从于该民族共同体的 文化整合,因为其最大差异,属于文化模式的差异。 3)文化模式的构成。1.固固有式2.混杂式3.外来 式 4)三例文化模式表现的三种不同民族群体人格。 1.普埃布诺文化阿波罗型 2.狄奥尼斯型 3.偏执狂 文化 简述卡丁纳的基本人格研究。文化人类学的人格理 论。文化为在有组织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习惯化了 的规范。制度就是人们相互作用以及人与环境相互 作用的固有模式。“不同的制度造就了不同的人格 结构”,初级制度是塑造一个赎回的基本人格的基 础,次级制度是基本人格结构的投射物。 分析影响与制约民族群体人格形成的主要因素1) 自然环境,自然生态环境,包括地理位置、气候及 自然资源,决定着民族共同体的人口、生产与生活 方式。 2)宗教信仰,具有相同信仰的社会集团成员,往 往在人格的某些方面表现出相同的特点。 3)民族共同体儿童社会化,文化背景不同,儿童 教养方式不同,因而儿童的社会化过程也不同,民 族儿童的社会化过程既凝结着本民族群体人格,同 时又对延续与发展这种人格特征起着固化与传承 的作用。 4)民族文化作品,折射出一个民族内在的文化模 式、民族意识、思维方式、审美观念等,也反映出 生存环境、传统习俗、政治经济状况等。 论述民族文化与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关系。不同民族 的不同发展历史以及不同文化,使民族具有不同的 性别认知结构,强调文化系统的心理层面是文化的 核心、是文化的灵魂,不同的民族所处的社会文化 环境不同,因而对这个民族性别角色的形成也发生 重要的影响。 民族认同,是民族族体成员认知评价上保持一致的 情感,是一种族体意识,这种认同感往往会相互影 响,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如何理解民族认知生活在不同社会文化或不同民 族群体中人,其认知受到其生活环境、生活条件、 生活经验的制约,表现出独特的认知结构和组织。 促进文化的重构,使民族文化带有深刻的民族烙 印。 如何理解民族文化民族文化一旦形成,其文化心理 就变成稳定性的因素。,积淀于一个民族的精神与 行为之中,成为这一民族的强大有力的凝聚力量。 民族认知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又对民族文化产生 影响。 试述民族认知特点研究的心理维度。1)认知框架。 民族认知框架即某一特定群体或某一民族对某些 事物共有的认同方式、传统的做法、固化的模式等, 这种认识框架带有明显的民族或群体的印记。 2)认知选择性。人的认知过程,它是建立在人类 依靠认知认识客观世界、收集周围世界的信息,对 客观刺激作出各种反应的基础之上的。 3)认知方式(场依存性——场独立性)。生产生活 方式的不同、自然生活条件的不同、宗教习俗的相 同的不同,其认知方式也相差较大。 民族群体人格的核心特征有哪些?1.)独特性与表 征性。同一民族中,生存环境、文化背景、宗教信 仰、习俗等,铸就民族群体人格 2.)稳定性、继承性 人格具有稳定性。一个人或某些人的人格表现并不 能代表这个民族的民族群体人格。 3)功能性与可变性。人格决定一个人的生活方式, 对于一个民族族体,在逆境或外来侵害时,能和衷 共济则是民族群体人格功能的体现。 简述本尼迪克特的“文化模式”1)文化整合。“文 化整合“是本尼迪克特床用的概念,她认为文化整 合是一个共同体文化的总和,其内不是互相联系和 协调的,族体内所有成员都能分享他的各部分,尽 管不同阶级和不同职业的人各有利益和追求目标, 还有不同的思想观念,并表现在文化和行为上有明 显差异,但这些差别未能脱离该共同体的文化整 合。 2)文化差异。同一文化模式的人们,不同阶级、 不同职业、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人群,也有文化 差异问题,这种差异更多的服从于该民族共同体的 文化整合,因为其最大差异,属于文化模式的差异。 3)文化模式的构成。1.固固有式2.混杂式3.外来 式 4)三例文化模式表现的三种不同民族群体人格。 1.普埃布诺文化阿波罗型 2.狄奥尼斯型 3.偏执狂 文化 简述卡丁纳的基本人格研究。文化人类学的人格理 论。文化为在有组织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习惯化了 的规范。制度就是人们相互作用以及人与环境相互 作用的固有模式。“不同的制度造就了不同的人格 结构”,初级制度是塑造一个赎回的基本人格的基 础,次级制度是基本人格结构的投射物。 分析影响与制约民族群体人格形成的主要因素1) 自然环境,自然生态环境,包括地理位置、气候及 自然资源,决定着民族共同体的人口、生产与生活 方式。 2)宗教信仰,具有相同信仰的社会集团成员,往 往在人格的某些方面表现出相同的特点。 3)民族共同体儿童社会化,文化背景不同,儿童 教养方式不同,因而儿童的社会化过程也不同,民 族儿童的社会化过程既凝结着本民族群体人格,同 时又对延续与发展这种人格特征起着固化与传承 的作用。 4)民族文化作品,折射出一个民族内在的文化模 式、民族意识、思维方式、审美观念等,也反映出 生存环境、传统习俗、政治经济状况等。 论述民族文化与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关系。不同民族 的不同发展历史以及不同文化,使民族具有不同的 性别认知结构,强调文化系统的心理层面是文化的 核心、是文化的灵魂,不同的民族所处的社会文化 环境不同,因而对这个民族性别角色的形成也发生 重要的影响。 民族认同,是民族族体成员认知评价上保持一致的 情感,是一种族体意识,这种认同感往往会相互影 响,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如何理解民族认知生活在不同社会文化或不同民 族群体中人,其认知受到其生活环境、生活条件、 生活经验的制约,表现出独特的认知结构和组织。 促进文化的重构,使民族文化带有深刻的民族烙 印。 如何理解民族文化民族文化一旦形成,其文化心理 就变成稳定性的因素。,积淀于一个民族的精神与 行为之中,成为这一民族的强大有力的凝聚力量。 民族认知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又对民族文化产生 影响。 试述民族认知特点研究的心理维度。1)认知框架。 民族认知框架即某一特定群体或某一民族对某些 事物共有的认同方式、传统的做法、固化的模式等, 这种认识框架带有明显的民族或群体的印记。 2)认知选择性。人的认知过程,它是建立在人类 依靠认知认识客观世界、收集周围世界的信息,对 客观刺激作出各种反应的基础之上的。 3)认知方式(场依存性——场独立性)。生产生活 方式的不同、自然生活条件的不同、宗教习俗的相 同的不同,其认知方式也相差较大。 民族群体人格的核心特征有哪些?1.)独特性与表 征性。同一民族中,生存环境、文化背景、宗教信 仰、习俗等,铸就民族群体人格 2.)稳定性、继承性 人格具有稳定性。一个人或某些人的人格表现并不 能代表这个民族的民族群体人格。 3)功能性与可变性。人格决定一个人的生活方式, 对于一个民族族体,在逆境或外来侵害时,能和衷 共济则是民族群体人格功能的体现。 简述本尼迪克特的“文化模式”1)文化整合。“文 化整合“是本尼迪克特床用的概念,她认为文化整 合是一个共同体文化的总和,其内不是互相联系和 协调的,族体内所有成员都能分享他的各部分,尽 管不同阶级和不同职业的人各有利益和追求目标, 还有不同的思想观念,并表现在文化和行为上有明 显差异,但这些差别未能脱离该共同体的文化整 合。 2)文化差异。同一文化模式的人们,不同阶级、 不同职业、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人群,也有文化 差异问题,这种差异更多的服从于该民族共同体的 文化整合,因为其最大差异,属于文化模式的差异。 3)文化模式的构成。1.固固有式2.混杂式3.外来 式 4)三例文化模式表现的三种不同民族群体人格。 1.普埃布诺文化阿波罗型 2.狄奥尼斯型 3.偏执狂 文化 简述卡丁纳的基本人格研究。文化人类学的人格理 论。文化为在有组织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习惯化了 的规范。制度就是人们相互作用以及人与环境相互 作用的固有模式。“不同的制度造就了不同的人格 结构”,初级制度是塑造一个赎回的基本人格的基 础,次级制度是基本人格结构的投射物。 分析影响与制约民族群体人格形成的主要因素1) 自然环境,自然生态环境,包括地理位置、气候及 自然资源,决定着民族共同体的人口、生产与生活 方式。 2)宗教信仰,具有相同信仰的社会集团成员,往 往在人格的某些方面表现出相同的特点。 3)民族共同体儿童社会化,文化背景不同,儿童 教养方式不同,因而儿童的社会化过程也不同,民 族儿童的社会化过程既凝结着本民族群体人格,同 时又对延续与发展这种人格特征起着固化与传承 的作用。 4)民族文化作品,折射出一个民族内在的文化模 式、民族意识、思维方式、审美观念等,也反映出 生存环境、传统习俗、政治经济状况等。 论述民族文化与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关系。不同民族 的不同发展历史以及不同文化,使民族具有不同的 性别认知结构,强调文化系统的心理层面是文化的 核心、是文化的灵魂,不同的民族所处的社会文化 环境不同,因而对这个民族性别角色的形成也发生 重要的影响。 民族认同,是民族族体成员认知评价上保持一致的 情感,是一种族体意识,这种认同感往往会相互影 响,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