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迁都一览表

商朝迁都一览表
商朝迁都一览表

【商朝】迁都一览表

契始居商,后徙番

昭明迁砥石后复归于商

相土迁于蕃,后复徙相、

上甲微迁邺西南之上司马;

成汤居商,后迁亳

太甲自亳徙桐宫

中丁自桐复归于亳

河亶甲复徙相

祖乙由相迁耿①,由耿迁邢,由邢迁庇

南庚自庇迁奄

盘庚自奄迁殷

武丁自殷徙宅小屯,复自小屯迁亳

武乙自亳归小屯

帝乙自小屯迁朝歌。

注:关于耿与邢同音,这种说法是错误的,祖乙由相迁到耿后,次年由于河患才迁到邢的,迁耿历时两年左右。后封弟弟祖丙在其商都上建立商朝的附庸国--耿国,至今还存有商遗址

商(今河南省商丘南)

番(???)

砥石(???)

相(今河南省内黄县)

邺(今河北省临漳县)

亳(今河南省商丘北)

桐宫(今河北省临漳县)

嚣(今河南郑州西北附近)

耿(今山西省河津市南)

邢(今河北省邢台市)

庇(今山东菏泽郓城),另一说法是(今河南安阳境内)

奄(今河南省漯河市)

殷(今河南安阳)

小屯(今河南省汝州市???)

朝歌(今河南省淇县)

商朝百年多次迁都,这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殷有三亳,二在西汉梁国,一在河洛之间。[1]

榖(谷)熟为南亳(今河南商丘虞城县谷熟镇,即商朝都城,汤曾居此,商朝开国之都,帝喾曾建都于此地)。

蒙为北亳(在今河南省商丘市梁园区,诸侯于此拥戴汤为盟主)。

洛阳偃师为西亳(在今河南洛阳偃师市西)。传说帝喾曾都于此地,商汤迁都于此,此地又是以后的商王盘庚所迁之地,相传盘庚五迁,复都亳之殷地。[1-3] .

夏商两朝先后在郑州地区建都,周朝春秋战国时期管国、郑国、韩国也先后建都郑州地区。约公元前2070年至前1600年,夏朝的元老人物禹建都于登封阳城王城岗,以嵩山为中心的伊洛河和颍河上游一带以及山西南部是夏人的活动中心。商部落从君主契开始至商汤共迁徙8次,公元前1675年,商汤以“吊民伐罪”的名义攻占夏朝国都封丘,灭掉夏桀,创立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奴隶制王朝,商汤建都亳(后称南亳,今商丘),后迁都郑州,亦称亳。现存的郑州商城遗址有内外两重城垣,内城城垣呈长方形,外城城垣呈圆形围绕着内城。其“外圆内方”的城郭布局体现了古人“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它的规模亦超过中东两河流域的巴比伦城和亚述城,以及印度恒河流域的摩亨佐-达罗。

公元前1046年,姬发灭商殷建立西周,周王将其弟管叔封于郑州,称管国。周王在郑州的封国还有郐国、东虢国、祭国和密国等。郑武公将郑国国都建在荥阳,成为郑国第二代国君。郑国随后吞并了郐国、东虢国和胡国。

今天

考古发现的比较肯定的商代城址都邑也就郑州商城、偃师商城、小双桥遗址、殷墟、洹北商城而已。

个人感觉迁都原因才是最重要的。我怀疑当时商朝并不是真正的朝代,应该还是处于于游牧民族生活。才可能频繁迁都,而且真的是迁都吗?看看周的制度,根据后来者继承前辈的东西,总会留下一些痕迹,并针对前任的错误,作出一些特别明显的改革,周的分封制度,最突出,那么肯定是前任在统治疆域方面没做好,那么,商多次迁都的问题就凸显出来,并不是自然灾害等东西造成的,应该是政治原因造成的。比如叛乱,或者商的首脑是通过战争来决定的,也许是通过部落大会选举来产生的,这样一来,才可能出现频繁迁都问题。甚至更复杂,有初选和决赛等方法。个人怀疑,春秋战国争霸的习惯就是由这个迁都的背后原因造成的。

我估计也是游牧民族,迁移不定,不过迁都殷后,可能开始定居

殷商王朝“不常厥邑”,屡次迁都,“前八后五”。成汤定天下后仍有五次迁移,直到盘庚迁殷后才算稳定下来。这在殷商史上是一个十分值得注意的现象。商朝为何屡次迁都?学术界说法不一。

一种说法是殷人为了躲避水灾的威胁而迁都的。《书序》称“祖乙圮于耿”,《正义》曰:“圮,毁也,河水所毁曰圮。”后人据此发展成了“河患”说,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就持此说。对此,有的学者提出不同意见,“上古黄河流域的水灾当是常常发生的,那几百年间常常发生的水灾,绝不能解释几百年间才有几次迁徙的事实原因。”(《历史教学》1956年第6期)。傅筑夫则认为,当时的河患并不严重,而成汤以前的八迁地点都是离河甚远的高地,因此“河患”说不足信。

一种说法是殷商的游牧经济特点决定了其屡次迁都。早在1935年,丁山在其《由三代都邑论其民族文化》中说:“部落时代之生活,农业方在萌芽,大部分生活基础仍为游牧,游牧者因水草而转徙,部落之领袖因其族类亦转徙不定,于是政治中心之所在,……无固定可言。”其后,有不少人从另一角度论证。傅筑夫先生认为,“殷代是一个农业社会,其经济发展早已超过渔猎和游牧阶段”,因此,迁都并不是为了“游牧”,而是为了农业生产的需要去改换耕地,实行“游农”(见《中国经济史论丛》上)。

第三种说法是朝廷内乱导致殷都屡迁。从《史记·殷本纪》和卜辞记载的殷王世谱来看,殷都屡迁时期也正好是殷王继承关系最复杂的时期。殷人自商汤以来,即实行以父死子继为主线,以兄终弟及为补充的习惯继承制度。但这种制度不

可避免地带来许多问题,发生兄弟和子侄的王位纷争。

这就是《殷本纪》中所说的“自仲丁以来,……弟子或争相代立,比九世乱。”朝廷内乱导致殷王朝的削弱和贵族势力的膨胀,史称“诸侯不再来朝”,在这种情况下,迁都不失为重整和加强王室势力的一种办法。

此外,还有人从探寻青铜矿源的角度来说明殷都屡迁的原因。这就是著名的美裔华人学者张光直教授。他认为,青铜器在当时的政治斗争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而商代都城是“沿山东、河南山地边缘逡巡迁徙,从采矿的角度来说,也可以说是便于采矿,亦便于为采矿而从事的争战”。

郑州市—我国最理想的迁都选择之一

郑州市—我国最理想的迁都选择之一 我国政府及早迁都中原,不仅可以有效地解决北京的诸多环境问题,而且使新的首都能够效益百倍地对全国进行管理和统治,有效地促进人们自愿地对我国经济低谷地带的陇海沿线和西部广大地区进行开发、改造和建设,加速我国经济重心向中西部广大地区的移动,有效地平衡调节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信息、和科学技术,使我国的生产力布局更加趋向合理,并且更加有利于保护自然环境、保护生态平衡和改造环境。此外,迁都对我国的安全更有保障。 中原是河南省的古称,是我国古代九州的中心。郑州市位于中原的核心位置,郑州市所辖地区和开封市以西的约一万平方公里的区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中心”地带。因此迁都中原实际上就是迁都在这个区域内(为方便于论述,下面将中原的这个区域通称为郑州市)。将来我国政府迁都郑州市,把郑州市作为最理想的迁都场所,是因为郑州市不仅是我国的“国土中心”,而且也可能是亚洲的“洲域中心”。郑州市在我国所处的地理位置、历史位置和战略位置比北京、西安等地更为重要、更为优越。 (一)、郑州市是我国的“国土中心” 国土中心是一个国家疆域内自然地理要素和社会历史文化等因素的综合选择中心,是举国公认的自然和社会要素中心。有人形象地把我国国土比喻为一只昂首挺立、栩栩如生的大公鸡,郑州市是这只五彩斑斓大公鸡的心脏,京津秦位于这只大公鸡的咽喉。 地理的要素主要包括位置、地形、气候、交通、信息、地震、农业、水源、能源,这些要素是选择首都必不可少的条件。下面将这些要素按其重要性进行排序。 陆地交通枢纽 郑州市是我国重要的交通枢纽。郑州不仅是纵贯南北的京广铁路和横贯东西的欧亚大陆桥东段陇海铁路之枢纽,是我国铁路中心和最大的编组站,而且以郑州为起点可以向全国发出数十条铁路干线,这些干线以最短捷的路径串联和并联了全国所有的自然资源、能源、工农业地带、城市和人口—— 向北不仅通过“京津秦咽喉地带”串联了我国的重工业基地东北,而且向北经山西蒙古联接俄罗斯远东地区;向西因为关中平原的沟通,串联了地广人稀的大西北、中亚和发达的欧洲;向南可发出两条干线纵贯中南,并直接联系东南亚。由于向西和向南铁路的联系,从而把自然资源极为丰富的西南融于一体;向东可以直接联接整个华东,特别是对于长江三角洲的联系。 这些干线及其它一些平行的干线构成了全国铁路网的分布特征。我国陆地交通要道大致成多重的“田”字形分布,并且有数条铁路干线间接地构成“田”字形的对角线。郑州市坐落在“田”字形的中心,郑州是我国未来陆地交通最大最重要的“十字路口”。 例如,每天从郑州向我国陆地上其它三十一个省会(省、自治区、直辖市首府所在地,包括香港和拉萨)各自发出并返回一次列车,其铁路总长度比北京向其它三十一个省会要缩短16956公里,比西安缩短9206公里,比武汉(武昌)缩短8884公里。每天从郑州向我国陆地上三十一个省会(包括香港和拉萨)各自发出并返回一次班车,其公路总长度比北京

中国历朝历代都城及迁都时间地点过程详细流程表(夏商至明清)

附注: ①这时期,主要有秦、魏、韩、赵、楚、燕、齐等国。 ②包括王莽建立的“新”王朝(公元8年—23年)。王莽时期,爆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建立了农民政权。公元23年,新王莽政权灭亡。公元25年,东汉王朝建立。 ③这时期,在我国北方和巴蜀,先后存在过一些封建割据政权,其中有:汉(前赵)、成(成汉)、前凉、后赵(魏)、前燕、前秦、后燕、后秦、西秦、后凉、南凉、北凉、南燕、西凉、北燕、夏等国,历史上叫做“十六国”。 ④这时期,除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外,还先后存在过一些封建割据政权,其中有:

吴、前蜀、吴越、楚、闽、南汉、荆南(南平)、后蜀、南唐、北汉等国,历史上叫做“十国”。 ⑤辽建国于公元907年,国号契丹,916年始建年号,938年(一说947年)改国号为辽,983年复称契丹,1066年仍称辽。 ⑥铁木真于公元1206年建国;公元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元,1279年灭南宋。

以下无正文 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толькодля людей, которые используются для обучения, исследований и не должны использоваться в коммерческих целях.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Nur für den pers?nlichen für Studien, Forschung, zu kommerziellen Zwecken verwendet werden. Pour l 'étude et la recherche uniquement à des fins personnelles; pas à des fins commerciales.

第4课 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教案F

第4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知识目标:知道夏朝是国家的产生,了解夏、商、周三代更替,了解西周的分封制及其作用。 (2)能力目标:通过阅读课本完成表格,培养学生列表整理历史知识的能力;通过问题讨论培养学生历史分析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课本完成表格,学生对夏商周的更替有一个大致明确的认识。 (2)通过问题讨论了解各个朝代的重点知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我国是历史悠久、举世闻名的文明古国之一,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树立努力学习成为祖国栋梁的伟大抱负。 (3)认识到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历史的伟大进步,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夏朝的建立与世袭制,分封制及其作用。 2、教学难点:分封制。 三、课型:新授课 四、课时: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中国历史朝代更替歌 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 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 隋唐五代十国乱,宋元明清帝王休。 由此介绍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夏——商——周西周 东周春秋 战国 (二)新课讲授 一、夏朝 想一想: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为什么说夏朝是一个国家而不再是部落联盟呢? 夏朝建立了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等,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国家机器。部落联盟是依靠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所以夏朝不是部落联盟而是国家。 介绍夏禹、阳城(地图)。 启继父位是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公天下变成家天下。说一说世袭制与禅让制的区别。 通过图片、文字介绍二里头遗址,从而反应出夏朝的文明进程。

学习与探究1:结合二里头遗址中埋葬奴隶的灰坑,想一想夏朝国家机器的作用是什么? 奴隶主阶级压迫平民和奴隶的工具。 学习与探究2:我国从原始社会的氏族部落发展到奴隶制国家,是社会的进步还是倒退? 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社会的进步。因为原始社会虽然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但那是建立在生产力发展水平极端低下的基础上的,人们的生活水平极低,生活质量很差,文化的发展也极为缓慢。而在奴隶制国家中,奴隶主役使众多奴隶从事生产,才使农业和手工业之间的更大规模的分工成为可能,从而为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文化的发展繁荣创造了必要的条件。介绍桀的暴政以及夏朝的灭亡。 二、商朝 介绍汤建立商朝,都城在亳(地图),讲述伊尹的故事,说明汤的任用贤才。 学习与探究:结合地图,想一想为什么商朝前期不断迁都?为什么商朝又称为殷朝?迁殷后商朝情况如何? 阅读课本,归纳商纣王暴政的表现。 讲述周文王与姜太公的故事,知道周部落的崛起。 结合地图,了解武王以及武王伐纣的经过。(周武王姬发,西周开国君主,周文王次子。因其兄伯邑考被商纣王所杀,故得以继位。他继承父亲遗志,消灭商朝,夺取全国政权,建立了西周王朝,表现出卓越的军事、政治才能,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代明君。死后谥号“武”,史称周武王。) 三、西周 展示夏商西周的三幅地图,假如你是西周的统治者,面对广袤的疆域,在“家天下”的社会,你会采取什么措施来巩固广阔的疆土? 阅读课本,结合《周初分封诸侯国分布图》,想一想:周初分封的对象主要是哪些人?诸侯的权利与义务分别有哪些? 师:因为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由此确立了西周的等级制度。展示西周等级示意图。 学生讲述“道路以目”和“烽火戏诸侯”的故事,由此知道周厉王和周幽王的相关事迹。最后地图展示西周的灭亡与东周的建立。 (三)本课小结 回归表格 (四)课堂练习 练习册1、2、4、6、7、8、10、11、13、16 (五)课后反思

试题精选_湖北省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调研试卷_精校完美版

湖北省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24题,每题2分,共48分) 1.史书记载商朝前期多次迁都,从汤所居的亳开始,其后又迁徙五次,皆不出山东省的南部和河南省的东部。最后的一次迁都是第十九代王盘庚于前1384年自奄(山东曲阜)迁殷(河南安阳),其后直至商朝灭亡,二百七十余年间,商都始终在殷。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商朝后期农业耕作技术发展 B.统治者残暴奢侈,破坏自然环境 C.商朝前期自然灾害影响水稻产量 D.商朝后期黄河下游水患严重 2.韩非子警告君主:权贵可以为平民提供庇护,而平民却是生产者与士兵的来源,这是很危险的。为了杜绝此现象带来的危险,后世君主采取的措施是: A.重农抑商 B.盐铁专营 C.废分封行郡县 D.抑制兼并 3.汉武帝于公元前106年在全国分设冀、幽、并、徐、梁、青、荆等十三州,每州设刺史一人。刺史每年八月巡视所部郡国,以“六条问事”考查郡县长官,内容有:“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以众暴寡。”、“两千石违公下比,阿附豪强。通行货赂,割损正今”、“二千石子弟恃怙荣势,请托所监。”这主要反映了: A.中央集权受到地方的严重威胁 B.王国问题依然未能得到有效解决 C.皇帝加强对基层百姓控制 D.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4.根据研究表明:土地兼并程度高的地区一般是经济发达的地区,兼并程度低的地区是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东汉时期发生农民起义的地方基本上是现在的河北、山东、安徽等地,而陕西、河南(两汉时期最富庶之地)一带极少发生农民起义。据上述材料推断正确的结论是: A.东汉时期陕西、河南一带土地兼并程度较低 B.土地兼并程度与农民起义没有直接关系 C.东汉时期南方相对安定,矛盾比较缓和 D.东汉时期人地矛盾严重,阶级矛盾激化 5.马克思说:“每一个企图代替旧统治阶级的地位的新阶级,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赋予自己的思想以普遍性的形式,把他们描绘成惟一合理的、有普遍意义的思想。”下列事件能够证明该说法的有:①秦始皇的“焚书坑儒”②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③马丁路德的“因信称义”④康德的“人非工具”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6.据《国史大纲》记载:“唐初不课盐,开元以下始课盐,天宝年间,盐每斗尚仅十钱,其后乃增至四十倍,天下之赋,盐税居半。唐初无茶税,建中以下始税茶。唐初无酒禁,广德以下始课酒。唐初待工商优甚……其趋势自唐中叶以后而始变。”这一重大政策转向: A.导致之后的社会商业活动萎缩 B.反映了专制政权对商业的控制 C.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D.加剧了社会贫富不均的现象 7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对中西科技有过如下一番论述:“像印刷术、大炮、气球和麻醉药这些发明,中国人都比我们早。可是有一个区别,在欧洲,有一种发明,马上就生气勃勃地发展成为一种奇妙有用的东西,而在中国却依然停滞在胚胎状态,无声无息。中国真是一个保存胎儿的酒精瓶。”下列有关这段话的认识比较合理的是: A.雨果否认中国人的发明创造能力 B.雨果认为中国社会状态对科技发展起到了保护作用 C.雨果认为西方科学技术更加神奇D.雨果指出中国传统科技没有发展为近代科技的事实 8.“虽然我们已经说过中国的政府形式是君主制,但它还在一定程度上是贵族政体。如果没有与大臣磋商或考虑他们的意见,皇帝本人对国家大事就不能做出最后的决定,所有这类文件都必须先由大臣审阅然后交给皇帝。”利玛窦的话最有可能是针对: A. 秦始皇时代的三公九卿制度 B. 汉武帝时代的内外朝制度

2020年全国魅力之都是哪些城市

2020年全国魅力之都是哪些城市 魅力城市排名2.洛阳 洛阳:是被联合国命名的世界文化名城,有“十三朝古都”之称,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被命名为神都的城市,还被称为“千年帝都, 牡丹花城”。 魅力城市排名3.曲阜 曲阜位于山东省西南部,古称鲁县,是周朝时期鲁国国都,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故乡,被西 方人士誉为“东方耶路撒冷”。在曲阜文物发掘中发现的大量“大 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遗迹,即是上古帝皇在曲阜活动的考古 证明。这里,文采郁郁、礼乐之都。尧舜时代,曲阜属九州之一徐州。商朝前期,曲阜名奄,第十八任商王南庚,迁都于此。 魅力城市排名4.成都 成都历史悠久,拥有3,000年左右的建城史,近150年的建都史,历史上曾九次成为地方封建王朝的都城,城址有扩展而无迁徙,城 名千古未改。成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国首批历史文化 名城,有“天府之国”、“蜀中江南”、“蜀中苏杭”的美称。据 史书记载,大约在公元前5世纪中叶的古蜀国开明王朝九世时将都 城从广都樊乡(双流)迁往成都,构筑城池。成都是九朝古都,蜀、 成家、蜀汉、成汉、谯蜀、前蜀、后蜀、李蜀、大西等政权相继在 此建都,唐朝和民国时曾作为全国临时首都而存在。前蜀皇帝在此 广植芙蓉,故成都简称“蓉”,别称“芙蓉城”。

魅力城市排名5.绍兴 绍兴是一座拥有2,500年历史的文化古城,是“没有围墙的博物馆”、“名士之乡”,其桥的数量是威尼斯的5.5倍,平均每 1,000平方米就有6.3座桥。“悠悠鉴湖水、浓浓古越情”。绍兴以其历史悠久、人文景观丰富、风光秀丽、物产丰富、风土人情、名人辈出诱人而著称于世,自古素称“文物之邦、鱼米之乡”。 猜你喜欢:

商朝迁都一览表

【商朝】迁都一览表 契始居商,后徙番 昭明迁砥石后复归于商 相土迁于蕃,后复徙相、 上甲微迁邺西南之上司马; 成汤居商,后迁亳 太甲自亳徙桐宫 中丁自桐复归于亳 河亶甲复徙相 祖乙由相迁耿①,由耿迁邢,由邢迁庇 南庚自庇迁奄 盘庚自奄迁殷 武丁自殷徙宅小屯,复自小屯迁亳 武乙自亳归小屯 帝乙自小屯迁朝歌。 注:关于耿与邢同音,这种说法是错误的,祖乙由相迁到耿后,次年由于河患才迁到邢的,迁耿历时两年左右。后封弟弟祖丙在其商都上建立商朝的附庸国--耿国,至今还存有商遗址 商(今河南省商丘南) 番(???) 砥石(???) 相(今河南省内黄县)

邺(今河北省临漳县) 亳(今河南省商丘北) 桐宫(今河北省临漳县) 嚣(今河南郑州西北附近) 耿(今山西省河津市南) 邢(今河北省邢台市) 庇(今山东菏泽郓城),另一说法是(今河南安阳境内) 奄(今河南省漯河市) 殷(今河南安阳) 小屯(今河南省汝州市???) 朝歌(今河南省淇县) 商朝百年多次迁都,这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殷有三亳,二在西汉梁国,一在河洛之间。[1] 榖(谷)熟为南亳(今河南商丘虞城县谷熟镇,即商朝都城,汤曾居此,商朝开国之都,帝喾曾建都于此地)。 蒙为北亳(在今河南省商丘市梁园区,诸侯于此拥戴汤为盟主)。 洛阳偃师为西亳(在今河南洛阳偃师市西)。传说帝喾曾都于此地,商汤迁都于此,此地又是以后的商王盘庚所迁之地,相传盘庚五迁,复都亳之殷地。[1-3] . 夏商两朝先后在郑州地区建都,周朝春秋战国时期管国、郑国、韩国也先后建都郑州地区。约公元前2070年至前1600年,夏朝的元老人物禹建都于登封阳城王城岗,以嵩山为中心的伊洛河和颍河上游一带以及山西南部是夏人的活动中心。商部落从君主契开始至商汤共迁徙8次,公元前1675年,商汤以“吊民伐罪”的名义攻占夏朝国都封丘,灭掉夏桀,创立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奴隶制王朝,商汤建都亳(后称南亳,今商丘),后迁都郑州,亦称亳。现存的郑州商城遗址有内外两重城垣,内城城垣呈长方形,外城城垣呈圆形围绕着内城。其“外圆内方”的城郭布局体现了古人“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它的规模亦超过中东两河流域的巴比伦城和亚述城,以及印度恒河流域的摩亨佐-达罗。 公元前1046年,姬发灭商殷建立西周,周王将其弟管叔封于郑州,称管国。周王在郑州的封国还有郐国、东虢国、祭国和密国等。郑武公将郑国国都建在荥阳,成为郑国第二代国君。郑国随后吞并了郐国、东虢国和胡国。 今天 考古发现的比较肯定的商代城址都邑也就郑州商城、偃师商城、小双桥遗址、殷墟、洹北商城而已。

中国八大古都排名

中国八大古都排名 历史建都政权数量排名 1.洛阳,建都或迁都至此的政权:帝喾、夏(早期、末期)、商(初期)、西周(成王五年后)、东周、战国韩(早期)、秦末河南王、西汉(高祖初)、更始、东汉、曹魏、西晋、北魏(493年后)、隋(炀帝后)、李魏、王郑、唐、武周、大燕、后梁、后唐、后晋(高祖初)、中华民国(32年)。二十三个政权。 陪都政权:新莽、后赵、东魏、北周、后汉、后周、北宋、金。八个政权。 合计:三十一个政权。 2.西安,建都或迁都至此的政权:西周(初年、末年)、秦、西汉、新莽、更始、赤眉、东汉(献帝初)、西晋(愍帝)、前赵、前秦、后秦、西燕(一个月)、东魏、北周、隋(文帝)、唐、武周(2年)、黄齐、大顺(一个月)。十九个政权。 陪都政权:曹魏、后赵、五胡夏、后唐、中华民国。 合计:二十四个政权。 3.北京,建都或迁都至此的政权:诸侯蓟、诸侯燕、秦末燕王、前燕、安史燕、刘燕、辽(1125年)、金(中期海陵王后)、元、明(成祖后)、大顺、清、中华民国(早期)、洪宪、中华人民共和国。 合计:十五个政权。 4.南京,建都或迁都至此的政权:东吴、东晋、桓楚、侯汉、宋、齐、梁、陈、南唐、南宋(初期)、明、南明、太平天国、中华民国。十四个政权。 陪都政权:杨吴。一个政权。 合计:十五个政权。 5.开封,建都或迁都至此的政权:夏(帝杼后)、诸侯杞、战国魏(前364年后)、后梁、后晋、辽(辽太宗三个月)、后汉、后周、北宋、张楚(一个月)、刘齐、金(海陵王及宣宗南迁后)、韩宋。十三政权。 陪都政权:明。一个政权。 合计:十四个政权。 6.安阳,建都或迁都至此的政权:颛顼、帝喾(初年)、夏(后期)、商(中后期)、战国卫、战国赵(初期)、后赵、冉魏、前燕、南燕(1年)、东魏、北齐。十二个政权。 陪都政权:曹魏。一个政权。 合计:十三个政权。 7.郑州,建都或迁都至此的政权:黄帝、夏(初年)、商(早中期)、战国郑、战国韩(中后期)。 合计五个政权。 8.杭州,建都或迁都至此的政权:吴越、南宋。 合计两个政权。 历史上建都时间排名 第一名:洛阳,中国夏王朝、商王朝、东周王朝、东汉王朝、西晋王朝、北魏王朝、隋王朝、唐王朝(武周时期)、后唐王朝的都城。(算上夏商洛阳的建都时间超过西安,约1300年)第二名:西安,古称长安,中国西周王朝、西汉王朝、北周王朝、隋唐王朝都城。(约1001年)第三名:北京,中国金王朝的中都、元王朝的大都、明清王朝的京师。(共912年截至到2012年) 第四名:南京,东吴王朝、东晋王朝、刘宋王朝、南齐王朝、梁王朝、陈王朝、南唐王朝、明王朝都城。南京是汉族三次复兴的大本营,东晋王朝以南京为都保存了汉族的文化、明王朝以南京为基地推翻了蒙古人的统治、中华民国以南京为都殊死抗战救亡图存。(共445年)

商迁都的原因和影响

关于这个问题,古今学者众说纷纭,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一、“水灾”说;二、“游牧”、“游农”说,三、“去奢行俭”说,四、“王位纷争”说。 1.“水灾”说试图从自然灾祸方面去寻求商都屡迁的原因. 2,游牧”、“游农”说试图从社会生产方面去寻求商都屡迁的原因. 迁都以后,一切都得从头做起,王室、贵族将会受到抑制,这样阶级矛盾就可以得到一定的缓和, 迁都可以避开那些叛乱势力的攻击,都城比较安全,外部的干扰少了,统治就可以稳定很多, 通过迁都可以改变贵族优势,削弱贵族实力,是商王的惯用措施, 盘庚迁都让商朝进入了另一个繁盛的时期 战争说。考古学家邹衡认为:殷都屡迁是为了战争,因为“当时选择五都的地点,不能不考虑到作战的方便,就是说,不能不从军事的角度上考虑迁都的问题。成汤居毫显然是为了对付北方和西方强大的敌人。” 关于游牧说,傅筑夫认为:“殷代是一个农业社会,其经济发展早已超过渔猎和游牧阶段。”据此,他也否定了商朝人因游牧经济占主导地位而频繁迁都的观点。 傅筑夫认为:商代停滞在原始的游农阶段,当一个地方的地力耗尽之后,便需要改换耕地,因此要经常迁徙,不能过定居生活,即“为了农业生产的需要去改换耕地,实行游农”。这种迁徙是“初期农业社会的一个共有现象”。也是殷都屡迁的原因。 其主要原因是从仲丁以后,商朝统治阶级的内部发生了比世九乱,诸弟子争相代立,长期王位纷争。这种连绵不断的政治动乱,大大地削弱了商王朝的统治,于是…诸侯莫朝?,商王朝陷入内外交困的危机中。商王朝为了摆脱困境,便以不断迁都作为解决问题的手段。 阶级斗争说。李民主张:贵族与平民的斗争是导致殷都屡迁的原因。 寻找青铜矿能是殷都屡迁的主要原因,因为青铜器在夏商周三代的政治斗争中有着重要的地位。由于储量稀少的铜、锡矿多集中在以豫北、晋南为中心的华北平原边缘的山地,而王室对青铜的需要量又特别巨大,从而促使着人们要不断地迁徙,不断地寻找新的矿源,才能满足需要 盘庚迁殷”。迁到殷后,他又以强硬手段制止了贵族们搬回旧都的企图。《尚书·盘庚》就是他在迁殷前后的的讲话记录。他还提倡节俭,改良风气,减轻剥削,终于安定了局面。奴隶的血汗劳动,使殷发展成为一个十分繁荣的都市,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中国古代史1)

第一单元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 考点一、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 一、夏朝的建立: (1) 夏朝的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开始,我国进入了奴隶社会,禹是夏朝的建立者。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承了父亲的职位,“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夏朝统治的中心地区,在今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定都阳城。 (2) 夏朝是我国历史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原因):为了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镇压奴隶和平民的反抗,夏朝统治者建立了奴隶制的国家机器(武装、官职、监狱、刑法)。夏王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奴隶主依靠国家政权对奴隶和平民实 行专政。更多 (3)夏朝的灭亡:夏桀的暴政,约公元前1600年,被居住在黄河下游的商汤灭亡。 二、商朝的兴衰: 1、商朝的建立:商汤灭夏以后建立了商朝,以亳为都城。 2、盘庚迁都:商朝前期,屡次迁都(原因是政局动乱),商朝中期,商王盘庚把都城迁到殷,从此稳定下来,因此商朝又称为殷朝。 3、残酷的商朝奴隶制度:“人牲”和“殉葬”: 4、商朝的灭亡:商纣王的残暴统治。 三、西周的政治和经济: 1、武王伐纣 性质:奴隶主贵族领导的推翻暴君的战争。 过程: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发动了讨伐商纣的战争,牧野之战,商纣武装阵前倒戈,商朝灭亡。周朝把都城建在镐京,历史上称为西周。 取胜原因:(1)商纣王的残暴统治 (2)周部落的强盛。 四、国人暴动和西周灭亡: 1、国人暴动——(1)时间:公元前841年。(2)爆发的原因:周厉王的暴政激起了平民和奴隶的反抗。(3)经过:镐京的平民和奴隶举起武器攻进王宫,赶跑周厉王,政权暂由大臣周公和召公共同执掌,历史上称为共和。 2、西周的灭亡——(1)原因:国人暴动沉重打击了西周奴隶制王朝。西周末年,社会动荡不安,王室衰微,诸侯经常不来朝贡。(2)西周的灭亡:公元前771年,少数民族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被迫迁都洛邑,历史上称为东周。 五、西周的井田制和分封制: 1、井田制——(1)性质: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2)内容:周朝一切土地属于周王所有,周王把土地分赐给诸侯臣下,但臣下只有世代享用,不得转让和自由买卖,还要交纳一定的贡赋。这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奴隶主贵族

从三一“迁都”看中国经济之痛(修改)

从三一“迁都”看中国经济之痛 唐志军1 (湘潭,411201) 尘埃落定。不管前段时间有关三一重工及其掌门人梁稳根的传闻怎样,到目前为止,我们能从媒体的报道中知晓的一件事----很确定的一件事----就是:三一的总部(甚至注册地)正从湖南长沙迁往北京! 作为企业,三一当然有其“迁都”的种种理由。本文并不打算去探究三一“迁都”背后的种种原因,那不是笔者的所长,笔者也缺乏足够的精力去探查其中的各种信息。然而,对于一个专业的经济人士而言,三一的“迁都”作为一个重要事件和一种重要信号,却不得不让我们驻足下来,投入足够多的关注,保持足够高的警惕,审视其对中国经济的未来发展将具有何种意义。 各位读者,我想告诉你们的是:很不幸,三一“迁都”是中国经济之痛,而非中国经济之福。即便三一“迁都”对于其本身的发展来说可能利大于弊,但通过认真而深入的分析,我们就会看到,对中国整体经济的发展来说,其弊远大于利。三一“迁都”不仅深刻地反映出了中国经济之病,而且,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进一步恶化了中国经济之痛。 一是会提高北京的经济和政治垄断地位。当前,越来越多的国家选择将首都搬离经济中心,比如韩国等国。然而,与韩国等国相悖而行的是,北京却在不断强化其作为经济中心的职能和地位。不说其他的指标,单单从一个指标我们就可以看出这种趋势。这个指标就是全球500强企业的总部。 2012年10月中旬,全球知名会计师事务所普华永道与纽约合作组织联合发布的报告称,在所选取的包括纽约、伦敦、芝加哥、巴黎、柏林、墨西哥、圣保罗等城市的全球27个主要城市中,北京的经济影响力排名从2011年的第九位跃居第一位。据称,北京经济影响力第一主要源于:全球500强总部的数量第二,仅次于东京;GDP增长率第三;按资本投资额计算的外国直接投资第三,按新建项目数量计算第五等。 而在2012年7月,《财富》中文发布了2011年《财富》世界500强企业的最新排名。在2011年的世界500强中,入选的69家中国企业如果按照总部所在地进行省区分类,可以发现其分布是极其不均衡的。在全国69家世界500强企 1作者简介:唐志军,经济学博士,湖南科技大学经济学教师。

北京不太适合居住:中国迁都首先目标的地被曝光

北京不太适合居住:中国迁都首先目标的地被曝光 北京不太适合居住:中国迁都首先目标的地被曝光 在人们讨论北京是否适合居住的时候,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迁都设想也不断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北京作为首 都的历史使命是否已经完结?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就有学者提出迁都的设想。但这些民间意见都没有下文。 在北京雾霾最严重的时候,网上流传着迁都河南信阳的谣言。但是信阳人开始担忧:“请不要来,我的伟大信阳市不能接受那一切的污染,我们现在被誉为适合居住的城市,这非常好,我不要改变。”大家都对首都所代表的生活吓怕了。 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首都如今有了诸多城市病:水要通过南水北调工程运来,“首堵”比“首善之都”更加深入人心,城市越来越大,四环、五环一直到了河北燕郊欢迎你。2013年2月28日,在北京参加政协会议的姚明走出驻地酒店时,抬头看了看首都的天空,皱起了眉头,这一瞬间被摄影记者抓拍下来。那一天,北京迎来了灰霾、沙尘、大风的三重袭击,天空从灰白变成了土黄。在此之前,PM2。5制造贡献了“北京咳”这一新型城市病。 作为政治中心,北京也在经受每年一次的“两会”考验。北京中心城区的拥堵指数曾经出现过9。9的高位,回家路

上的北京市民其实都滞留在停车场。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就有学者提出迁都的设想。1980年,首都经贸大学的教授汪平提出将首都迁出北京。四年后,中国社科院的黎鸣向中央递交了迁都计划书。这些民间意见都没有下文。2000年,《经济参考报》发表了方可的《北京城会被迫迁都吗?》,这是迁都问题在官方媒体上少有的亮相。在那之后,梅育新、胡星斗等学者在网络上发表了关于迁都的研究成果。迁都不仅要拯救陷入各种城市病的北京城,而且希望通过迁都来解决一些根本性问题。胡星斗在《关于迁都的建议书》中认为,新建一个小型政治首都有助于政治与经济分开,铲除政经结盟、钱权结合的腐败现象。 在理想主义者的设想中,未来的中国首都应该是怎样的?也许不必是庞大的城市,甚至也不必声名显赫。 朱士光在西安生活,他的亲身的感受是:西安的雾霾也很严重。今年2月份,西安只有一天是适合市民健康出行的,雾霾天气占了22天。“如果北京因为空气污染要迁都,搬到西安那真是大可不必了。”其实中国八大古都——西安、北京、开封、郑州、洛阳、南京、杭州全都受困于PM2。5,连安阳都不能幸免。 汤爱民也认为古都并不适合作为新的都城。近代以来,这些城市人口积聚很大,即便作为一个省会城市,水源、土地都难以承载自身发展的需要。另外,像南京地处东部沿海

商朝前期为何屡次迁都

商朝前期为何屡次迁都? 商汤灭夏之后,定都于亳,亳成为商朝的政治经济中心,但在商王中丁之后商朝屡次迁都,其迁都次数之多,在中国历史上实属罕见。商王中丁之时迁都于隞又做嚣,河亶甲迁于相,祖乙迁于邢又叫做耿,此后又城庇,并迁都于此,南庚时迁都于奄,即今天曲阜,盘庚之时迁都于殷,至此商朝已殷为中心,政权稳定下来。如此频繁的迁都对于政权的稳定是一个打击,那么为何商朝会出现如此频繁的迁都现象呢? 商朝建立后首先迁都的商王是中丁,中丁迁都于隞,《史记》记载:自中丁以来,废适而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比九世乱,于是诸侯莫朝。可见,自中丁时商朝出现王位之争,这就是商代历史上“五代九王之乱”,这次长时间的王位之争一直持续到阳甲之时。阳甲之后继位之君是盘庚,也正是从盘庚开始定都于殷之后,商朝都城基本稳定下来,此后的二百多年商朝政权也相对稳定。 由此看来,商朝前期屡次迁都与商王朝内部的政权争斗有一定关系。 商朝自商汤建国之后实行的继位制度是兄终弟及与父死子继相结合的方式,这种继位方式是表明亲亲的统治思想模式。这种继位模式与周朝实行的嫡长子继承制度相比还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是一种不成熟的继位制度。这种继位模式必然导致王位争夺。但商朝前期商王朝已经实行这种制度,政权也相对稳定,但为何自中丁开始出现屡次迁都? 商朝前期自商王雍己时商朝衰弱,商朝的这次衰弱致使地方方国诸侯的不朝见,《史记》记载:帝小甲崩,弟雍己立,是为帝雍己。殷道衰,诸侯或不至。商朝力量衰弱,竞至诸侯不朝。可见商朝对于全国的控制力量还是较弱。根据《竹书纪年》记载:大戊二十六年,西戎来宾,王使王孟聘西戎。而大戊时是是书上所认为的商朝的复兴阶段。《史记》记载:帝雍己崩,弟太戊立,是为帝太戊。帝太戊立伊陟为相。亳有祥桑谷共生于朝,一暮大拱。帝太戊惧,问伊陟。伊陟曰:“臣闻妖不胜德,帝之政其有阙与?帝其修德。”太戊从之,而祥桑枯死而去。伊陟赞言于巫咸。巫咸治王家有成,作咸艾,作太戊。帝太戊赞伊陟于庙,言弗臣,伊陟让,作原命。殷复兴,诸侯归之,故称中宗。根据史书上记载此时商朝应该处于强盛之期,但商朝确放下中原正统之尊,在西戎来宾确派人西聘,有“宾”和“聘”我们可以看到当时西戎势力之大,以至于在商朝内部强盛之时也不得不承认西戎政权的存在,这在奴隶社会一直视周围为蛮族,不列入“人”类来说可以看出商朝当时势力与西戎相当,并受到西戎的威胁。 大戊死后,其子中丁却突然迁都于隞,可见中丁迁都离开祖先的百年之都亳,必定是受到严重的威胁。这种威胁被认为是王位争夺带来的。因史书上说“自中丁到阳甲发生九王之乱”,这是《史记》认为的观点,这种观点是否可信?从中丁继位并顺利迁都来看,这似乎站不住脚。中丁若是能顺利迁都可见当时其王位已经得到巩固,在其王位得到巩固之时为何还要迁都,而且中丁之父大戊时期商朝强盛,在继承父亲留下的丰富遗产上,在其王位巩固后根本无需迁都,且亳经过百年发展成为商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因为王位争夺而放弃百年之都,

中国古代都城的变迁与中华民族的融合

秦、秦汉时期的民族移徙与迁都 中华民族是历史融合的产物,而民族融合的一个先决条件就是民族迁徙。民族迁徙打破了民族的地域界线,进而造成民族杂居的局面,为民族融合提供了机缘。民族迁徙的过程,也是民族政权经营重心转移的过程,必然会引起都城的变迁。都城变迁适应了民族迁徙的要求,推动着民族融合的步伐,反映着民族关系的变化。有人把中华民族的融合比喻为滚动的雪球,她以华夏——汉民族为核心,以中原地区为始点[1],以国都运动方向为路径,不断地滚动,越滚越大,最终融为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在黄河中下游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已经出现了许多部落和部落联盟,其中的黄帝、炎帝、蚩尤、颛顼等部落逐渐强大起来,华夏族的产生就始于这些部落间的战争、交往和融合。据《史记?五帝本纪》等记载,黄帝原居轩辕之丘,后迁居涿鹿,他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战胜炎帝后,徙都于轩辕之丘、彭城、曲阜等地。后炎、黄两部融合,形成华夏族。东夷颛顼族西移与华夏族融合,建都于帝丘。在尧舜时代,尧都平阳,舜先后以蒲坂、平阳、潘、涿鹿为都,禹都安邑,后徙都阳城、阳翟。远古时期都城变迁反映了中原先民各部落在向外发展中相互冲突、相互融合的过程。夏、商两代,都城变动不居。夏先后都有阳城、阳翟、斟寻、原、老丘、西河、洛内等地。商朝更是“不常厥邑”,立国前迁都八次,灭夏后又迁都五次。“商人屡迁,前八后五”,先后有蕃、商、砥石、西亳、傲、相、邢、殷、朝歌等地做过商朝的都城[2]。都城变迁是民族迁徙的确证,反映了部族征服的需要和民族融合的趋势。民族迁徙带来都城转移,都城的转移又促进了民族的融合,因为只有这种强势部落的不断流动,才能把她的先进生产方式和先进文化远播四方,才能吸纳、同化、融合众多的部落或方国,最终融合而成为中华民族的主体民族——汉民族。同时,都城又是民族关系的纽带与民族融合的熔炉,它为各民族展现自己的活力提供了舞台,又迫使一切民族不得不接受现成的经济方式和文化成果。它把无序的民族碰撞整合为有序的民族交流。值得注意的是夏商两代的都城位置不超出中原地区,说明这里是华夏民族融合的腹地,华夏民族正是立足于此,以其强大的融合力和先进的经济文化,逐渐向四周发展的。杨东晨认为,周人起于泾水上游,兴盛于渭水流域,利用两河流域的肥沃土壤和丰富资源,逐渐向黄河下游发展势力,进而取商而代之。周先后以邰、、岐、程、丰、镐为都,至周平王时东迁洛邑,是为东周。周朝的70多个封国,遍布黄河、辽河、长江、珠江流域,这些封国的国都到后来也发展为相当规模的都城。如赵都邯郸、燕都蓟城、鲁都曲阜、越都会稽等。春秋战国时期,天下纷争,各国都城迁往徙来,蓬勃发展。都城的多元扩散,为华夏民族的大融合提供了众多支点。正如孙乃民所言,经过长期的战争兼并和文化经济交往,中原四周的东夷、西戎,南蛮、北狄与华夏族融合,形成“五方之民共构天下”的局面,在此基础上汉民族共同体逐步形成。秦王朝的建立标志着统一的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的真正建立。秦并六国,在六国都城的基础上建造起气势恢宏的统一帝国的都城——咸阳;继秦而起的汉王朝先后以长安、洛阳为都,使统一国家的都城稳定在关中、关东的东西轴线上,这表明中华民族的融合进入一个稳定的发展阶段。由华夏族融合周边民族而成的汉民族共同体在秦、汉时期基本形成。 少数民族移徙与迁都 一般说来,在统一时代,民族关系相对稳定,民族融合的成果得以巩固并稳步发展,都城定于一尊。虽然也有民族碰撞,但多是局部战争。一旦王朝分裂,民族关系就会急剧变动,民族迁徙异常活跃,都城蓬勃发展,多元并存,迁移频繁,民族融合进入高涨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就是这样一个时期。三国鼎立拉开了民族大融合的序幕,到了西晋末年,北狄、西戎后裔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纷纷入居中原,由这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第4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知识点新人教版

第4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一、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 1.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王朝。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我国漫长的原始社会逐渐向奴隶社会过渡。禹的儿子启在禹死后继承了他的位置,从此,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夏朝建立了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此外还制定了历法,称为“夏历”。 2.中心地区:夏朝的中心地区主要在今山西南部、河南中西部一带。 二、商汤灭夏 1.夏朝灭亡:夏朝后期,商的首领汤联络周围部落,起兵攻伐夏王桀,夏王朝灭亡。 2.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汤建立商朝,都城建在亳。商王盘庚时迁都到殷。商纣王是商朝的最后一个王。 三、武王伐纣 周武王时,得到吕尚、周公等人的辅佐,周部落日益强盛。公元前1046年,武王联合各地势力,组成庞大的政治联盟,与商军在牧野决战,商军倒戈,周军占领商都,商朝灭亡。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 四、西周的分封制 1.目的: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2.内容: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诸侯具有较大的独立性,但需要向周王进献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从而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制度“分封制”。 3.作用: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 4.西周的灭亡:公元前841年,周厉王与民争利,引起“国人暴动”。周幽王时,朝政腐败,社会各种矛盾激化。公元前771年,西周王朝被犬戎族所灭。后来,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

商代重要城市分布图

古代都城变迁史

历史复习微专题(六)中国古代的都城变迁史 一个国家的都城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的所在地,它不仅是全国的政治中心,在多数情况下,又是这个国家的经济、交通和文化中心。可以说,都城是一定时期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水平的标志。 一、中国历史上主要王朝的都城变迁(基础掌握) 二、古代中国的都城迁移过程 古代都城一般都设在经济发达、交通方便的地区,以便取得所需要的粮食和物资。 (1)夏商时期主要建在黄河支流 如商朝的殷(河南的安阳)位于黄河的支流洹水之滨。西周的镐京,地处沣水和渭水的交汇之处。这里是关中平原中央,是关中平原最为开阔的地带,享有水上交通的便利,可以与诸侯国进行便利的经济文化往来。 (2)西周末年开始到唐末都城逐渐由西向东迁移,形成东西两京制度与东西文化轴心带。如镐京、咸阳、长安→洛阳。这局面前后经历了2000多年。这一经济文化轴心带的建立,也完成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两件大事:一是中央集权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建立;二是诸夏的融合与汉族的形成。 西安、洛阳、开封这三个早期古都皆位于黄河流域。黄河中下游地区气候温和,平原广大,土地疏松,便于早期开发。唐代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一直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3)五代及两宋国都处于游离状态。 中唐以后气候的变迁,黄河、渭河泥沙大增,渭河及黄河三门峡一带漕运十分困难,致使天子也常常不得不“逐粮而居”,就食东都洛阳。关中已失去了容纳国都城市的经济基础。国都城址向经济文化发展更有前途的东部转移已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公元10-13世纪间,国都处于一种游离状态。先后建都的城市有北宋的东京(开封)、南宋的临安(杭州)、扬州、建康(南京);西夏的兴庆府(银川);辽的中京大定府(内蒙宁城县大名城)、上京临潢府(内蒙巴林左旗南)、东京辽阳府(今辽阳)、西京大同府

第4课《夏、商和西周》教学设计

第4课夏、商和西周 课程标准: 1、简述夏商周建立的史实。 2、了解夏、商、西周三代的更替。 3、了解西周分封制的目的、方法和作用,理解奴隶社会森严的等级制度。 教学目标: 1、了解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和夏、商、西周三朝建立的史实及更替的顺序。 2、归纳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原因并概括其相似之处。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和独立思考,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的归纳、概括和比较,正确评价历史事件。 2、通过课堂讨论等活动方式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加深对所学知识的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奴隶制国建夏朝的学习,知道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增强民族自豪感。 2、通过学习夏、商、西周灭亡的史实,明白“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 3、通过对大量精美文物、历史遗迹的学习,形成自觉地保护文物、爱护文化遗产的意识。 教学重点: 了解夏、商、西周的更替过程,找出商代夏、周代商的相同原因,并讨论有何历史启示。教学难点: 分封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新课导言:约公元前21世纪,我国古代社会进入了文明时代,你知道我国最早的国家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吗? 答:相传尧舜禹时代 一、夏商更替

1、提问:禹在建立夏朝之前做了那些事情? 答:治水成功;在涂山召见各部落首领,接受他们的朝贡;把全国划分为“九州”,并铸造象征最高权力的“九鼎”。 2、禹在什么时候建立夏朝?定都在什么地方? 答:约公元前2070年,定都阳城。 3、禹死后,谁继承了王位?这种新的继承制度是什么? 答:启,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4、提问:夏朝是怎样统治国家的?设想一下,他们的统治会长久吗? 答:组建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 5、夏朝为什么灭亡? 答:①夏朝最后一个王桀,奢侈残暴,引起人民不满。②居于黄河下游的商部落日益强大。 6、是谁打败了夏桀建立了商朝?定都在哪里? 答:商部落的首领汤,联合周边各部落起兵打败了桀,建立商朝,建都在亳。 7、为什么又可以把商朝成为殷? 答:商朝前期屡次迁都。约公元前1300年,商王盘庚把都城迁到殷,此后商朝统治稳定下来。因此,后代又把商朝称作殷。 8、夏朝是我国第一个国家,那么商朝的政治、经济方面各有哪些发展? 答:商朝设置管理各项事务的官员,建立了庞大的军队,活动地域和影响远远超过夏代,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之一。 二、武王伐纣 1、讲解:历史有趣在于有惊人的相似。阅读思考,商朝是怎样灭亡的? 答:①商朝末年,纣王荒淫无度,激化了社会矛盾。②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牧野之战击败商朝军队。纣王自焚,商朝灭亡。 2、周朝是谁建立的?定都在哪里? 答:周武王镐京 3、议一议:从夏朝和商朝灭亡的历史中我们得到什么启示? 答:①荒淫无度,暴虐成性的国君必将被人民所推翻。 ②统治者要勤于政事,爱护百姓,政策应该符合人民的心愿,用人应做到唯才是举,广纳谏言。

中国古代历次著名迁都及其原因

中国古代历次著名迁都及其原因 一、中国古代史的著名的迁都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历朝历代的迁都不胜枚举,但学术界公认的著名的迁都却只有八次。(1)公元前14世纪,商王盘庚把都城从淹(山东曲东)迁到殷(河南安阳西北); (2)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把都城从镐京(今陕西西安)迁到洛邑(今河南洛阳); (3)公元494年,北魏孝文帝拓拔宏把都城从平城(今山西大同)迁到洛阳; (4)1141年宋金议和以后,金海陵王完颜亮把都城从会宁(今黑龙江阿城县南)迁到燕京(今北京),改名中都; (5)1272年,元世祖忽必烈把都城从上都开平府(在北京以北约300公里)迁到燕京,改名大都; (6)1421年,明成祖朱棣把都城从应天(今江苏南京)迁到北京; (7)后金夺取了辽东大片土地后,1618年努尔哈赤把都城从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迁到沈阳; (8)1644年,清军入关进占北京,清顺治帝把都城从沈阳迁到北京。 二、中国古代著名迁都的原因 1.商王盘庚迁殷的原因 (1)殷地的土地比较肥沃,自然环境和现在的都城淹比起来,无论是建设都城还是发展农业生产,都会比现在的情况要好。(2)抑制奢侈,倡导节俭,借以缓和阶级矛盾。太甲以后,商朝历代的君主和奴隶主贵族们,过着腐化的生活。奴隶和奴隶主之间的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奴隶们不堪忍受折磨大批逃亡。而迁都以后,一切都得从头做起,王室.贵族将会受到抑制,这样阶级矛盾就可以得到一定的缓和。在《尚书·盘庚》中记载了盘庚对臣民的演说词,将迁之时,盘庚指责贵族中有贪求财富的乱政官吏,既迁之后,他又告诫官吏不要积聚财物,应施惠于民。(3)通过迁都镇压异己,巩固王位。商代前期,对王位纷争十分激烈,造成的直接后果是商王的权威削弱和贵族的势力膨胀,通过迁都可以改变贵族优势,削弱贵族实力,是商王的惯用措施。据《尚书·盘庚》记载,盘庚迁都时的阻力主要来自贵族,盘庚利用“天命”和“先王”两面旗帜对反对的贵族发出威严警告,迁都后进一步强调,不管与商王血缘关系的远近,遭罪者处死,立功便封赏。(4)有些小国和少数民族起来反叛,迁都可以避开那些叛乱势力的攻击,都城比较安全,外部的干扰少了,统治就可以稳定很多。 2.周平王迁都洛邑的原因 (1)原来的都城镐京,经犬戎之乱后,残破狼藉。公元前770年,少数民族犬戎攻破镐京,经大肆掠夺后,一片狼藉,无以成都。(2)为避开犬戎,摆脱困境。镐京已处于西北戎人的威胁之下,而周朝兵力又不强,迁都实为躲避少数民族“戎人”的侵袭。 3.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 (1)从军事上来看,为了避开来自北方少数民族的侵扰。北魏原来的都城平城地理位置偏于北方,既易受到北方少数民族的威胁,又不利于对整个北方的军事控制,同时不利于加强北魏对中原地区的管辖和治理。(2)从经济上来看,为了解决都城粮食供应的严重匮乏问题。平城地方寒瘠,虽然从398年定都平城至迁都洛阳之时已有百年历史,农业也有所发展,但粮食产量远不够供应军需和不能满足都城人口的需要,再加上无水路漕运之便,从外面运入粮食也困难,要解决粮食问题,就需要迁到农业发达.运输方便的地区。(3)从政治上来看,一方面为了镇压中原地区日益频繁的武装暴动;另一方面为了实现统一全国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