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酵工程在农产品加工上的应用

发酵工程在农产品加工上的应用
发酵工程在农产品加工上的应用

杨淑芳

(天津市农业信息中心,天津 300201)

摘 要: 发酵工程技术在农产品加工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该文阐述了发酵工程的概念;论述了发酵工程在农产品加工方面的应用,提出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实例;展望了发酵工程技术在农产品加工领域中的美好发展前景。

关键词:发酵工程;农产品加工

收稿日期:2008-04-03

作者简介:杨淑芳(1956-),女,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农业信息。

发酵工程是现代生物技术的组成部分,是采用现代发酵设备,使经优选的细胞或经现代技术改造的菌株进行放大培养和控制性发酵,获得工业化生产预定的产品。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是生物技术的主要领域,是发酵工程、酶工程的基础;发酵工程和酶工程又是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研究成果的实际应用,其中发酵工程占有重要位置。从生物工程的过程看,只有通过发酵工程,才能使由基因工程或细胞工程获得的某种目的菌种实现工业化生产,获得经济效益。可见,发酵工程是生物技术产业化的基础。生物技术中的基因工程、酶工程、单克隆抗体、生物量的转化等研究成果为发酵工程注入新的内容,使传统的发酵工艺焕发“青春”,赋予微生物发酵技术新的生命力,使微生物发酵制品不断增加,也使发酵工

程在制药业、食品工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该文主要介绍发酵工程在农产品加工方面的应用。

1 发酵工程在甜高粱茎秆加工上的应用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高速发展,能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在国际国内石油价格不断上涨的情况下,世界各国都在积极探索利用可再生能源发展可再生的石油替代燃料。甜高粱茎秆发酵制取燃料乙醇是目前生物质能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试验研究表明,甜高梁每年的乙醇产量为6106L/hm2,而号称太阳能最有效转化器的甘蔗只有4680L/hm2,玉米为2390L/hm2。甜高梁光合效率为大豆、甜菜和小麦等作物的2 ̄3倍。在生物能源系统中,甜高粱是第一位竞争者,是世界公认的高能作物。甜高粱同普通高粱一样,每亩地也能产出200 ̄500kg的粮食籽粒,但甜高粱的精华在于它亩产4000 ̄5000kg、富含18% ̄24%糖分的茎秆。巴西政府自1975年开始用甜高粱发酵生产酒精,并提出一项以甘蔗、木薯、红薯、甜高粱为原料发酵生产酒精替代汽油的计划。美国从1978年开始进行甜高粱发酵生产酒精的研究,美国能源部还将甜高梁列为制取酒精的主要作物,他们计划用甜高粱逐渐取代玉米生产酒精。从1982年开始,欧洲开展了甜高梁的研究,首先估价了甜高粱作为一种有潜力的工业和能源作物的可能性,并于1991年在欧共体内成立了甜高粱网,在不同国家分工开展甜高梁研究。Wyman [1]就中国北方的

发酵工程在农产品加工上的应用

甜高梁茎秆发酵生产燃料酒精进行了经济预算,在原料、工艺、种植、人工等几个方面论证了中国甜高梁生产燃料乙醇的潜质,比美国更具优势。从能源安全和经济发展方面讲,甜高粱茎秆发酵制取燃料乙醇具有较为广阔的前景。目前甜高粱茎秆发酵生产燃料乙醇的工艺主要有两种:一是榨汁后对汁液进行液态发酵,是研究较为成熟的工艺;二是茎秆粉碎后进行固态发酵。

1.1甜高粱茎秆液态发酵

在液态发酵过程中,由于甜高粱汁液中氮源、无机盐含量不能满足酵母菌的需求,大多数研究者通过在汁液中添加氮源和无机盐来研究最佳的发酵工艺条件。从节省水资源、降低劳动强度和减少费用的角度考虑,液态发酵中高密度发酵更具竞争力。当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从16g/100g升高到31g/100g时,可节约58.5%的用水,同时减少环境污染,提高设备利用率,而且高密度发酵可以增加发酵速率和酒精得率。Bvochora[2]等研究了在甜高粱汁液和磨碎的甜高粱籽粒混合液中加入蔗糖(浓度34g/l00ml混合液)进行高密度液态发酵,酒精的最大得率能达到16.8%(v/v)。高密度液态发酵有利于提高从甜高梁茎秆汁液中获取燃料乙醇的收益。甜高梁茎秆汁液高密度发酵工业化生产往往采用固定化酵母发酵工艺,固定化技术应用于酒精发酵的机理是利用活细胞或酶的高度密集,从而比普通游离状态的细胞成倍地增长,加快反应速度、缩短反应周期和提高工作效率。载体内部的酵母受外界影响较少,并不断增殖向外扩散,载体内部一直保持原有品质,而且拥有较好的抗污染能力。从固定化入手来提高发酵强度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刘荣厚[3]等研究了在摇床和流化床反应器上进行固定化酵母汁液酒精发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为燃料乙醇的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1.2甜高梁茎秆固态发酵

固态发酵是指培养基呈固态,含水量在60% ̄80%之间,没有或几乎没有自由流动水状态下的一种或多种微生物发酵的过程。甜高粱茎秆固体发酵是借鉴传统的白酒固体生产工艺原理,结合甜高粱茎秆原料本身的特点,将甜高粱茎秆直接粉碎后进行发酵。这样可以节省榨汁的成本,另外固态发酵还具有需水量少、能耗小、产物浓度高、产生的废水少和运作费用低等优点。国内外一些学者进行了甜高粱茎秆固态发酵酒精的研究。陈洪章[4]等利用固态发酵酒精的工艺,用活化了的耐高温酿酒高活性酵母,确定了最优的发酵方案,将总糖含量为13%,含水量约80%的甜高粱茎秆在最佳优化条件下固态发酵24h,酒精得率达到0.298g乙醇/g甜高梁秆干料。1995年,Mamma[5]等人利用Fusarium oxysporum和Saccharomyces cerevisiae混菌糖化发酵甜高梁茎秆,先利用Fusarium oxysporum产生的酶水解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生成可发酵糖,再利用Saccharomyces cerevisiae发酵糖产生乙醇,乙醇得率在5.2 ̄8.4g乙醇/100g新鲜甜高梁茎秆,得率的差异取决于不同时期收获的甜高粱茎秆的糖分组成不同。

甜高粱茎秆生产燃料乙醇具有原料可再生性、缓解大气污染和部分补充不可再生化石能源的优势,因此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尤其在能源环境危机日趋加剧的今天,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已经成为人类谋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生物质燃料乙醇产业将成为一个崭新的、规模巨大的“能源农业”领域。

2 发酵工程在饮料加工上的应用

2.1麦汁饮料

大麦在世界粮食作物中产量居第四位,仅次与小麦、水稻和玉米。以价格低廉、来源丰富的大麦为主要原料,生产乳酸发酵饮料,不仅增加了饮料的新品种,也为粮食转化增值开辟一条新途径。工艺流程:大麦→浸渍→发芽→干燥→粉碎→糖化→麦汁→加辅料调配→均质→灭菌→接种→无菌灌装→发酵→后熟→检验→成品。

2.2红薯饮料

用红薯与鲜奶配合发酵制成的红薯酸奶,有红薯的特有香味,还增加了酸奶纤维素、维生素和多种微量元素,减少脂肪含量,既可达到动植物营养互补,又能降低生产成本,是一种风味独特的滋补饮料。

2.3南瓜乳发酵饮料

南瓜乳发酵饮料是以南瓜汁、脱脂乳为主要原料,配以糖尿病患者专用的新型甜味剂-液体木糖醇及其他辅料,经乳酸菌发酵制成的一种新型保健饮品,尤其适合肥胖症、糖尿病患者食用。南瓜乳发酵饮料不但具有发酵乳的风味和营养保健成分,而且含有南瓜有效活性成分,具有降血糖、降血脂、改善胃肠功能等功效。

2.4向日葵籽乳酸饮料

向日葵籽仁中含蛋白质21% ̄30%,氨基酸的含量有17种之多,其中必需氨基酸有11种。向日葵籽仁中含有较多的维生素E及铁、磷、镁等营养元素,特别是其所含不饱和脂肪酸-亚油酸,可溶解胆固醇,防止动脉硬化,减少心血管疾病,对人体有较高的营养保健作用。原料:向日葵籽、砂糖、奶粉、菌种(保加利亚杆菌、嗜热链球菌)。工艺流程:葵花籽→捡选→去壳→提取绿原酸→浸泡→磨浆→配料→均质→杀菌→过滤→冷却→接种→发酵→冷藏→成品。向日葵籽乳酸饮料乳白略带灰色,酸甜适中,有向日葵仁的特有香味。

2.5膨化玉米粉酸奶

玉米是一种含多种营养成分的高产经济作物,含有大量的氨基酸、脂肪和粗纤维。经挤压、膨化、粉碎后的玉米粉除以上特点外,由于采取了高温高压短时的加工方法,营养成分几乎未被破坏,原料经糊化处理后,更易消化吸收,挤压后的淀粉和蛋白质均易受酶作用而发生水解,产品口感细腻,风味好。以膨化后的玉米粉为原料,配以脱脂乳,用乳酸菌进行发酵制成膨化玉米粉乳酸发酵制品,酸甜适口,口感细腻,有乳香和玉米清香,含有大量对人体有益的活性乳酸菌。

2.6马铃薯醋的加工

在马铃薯汁制成的酒中加入醋酸菌种,进行醋酸发酵制成马铃薯醋母液,之后再将马铃薯醋母液中

添加蜂蜜、蔗糖、味素、乙基麦芽酚、饴糖、盐、香精及食用色素,最后添加矿化水基液将马铃薯醋母液调制成酸度为3.5%的成品醋,在醋中保留原有人体必需的多种元素,有和胃调中、健脾益气之功效;能

够改善肠胃功能,对胃溃疡、十二脂肠溃疡、慢性胆囊炎、痔疮引起的便秘均有一定的疗效;还有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使血管有弹性,从而防止动脉硬化的功能。这种醋既能用于烹饪食品,又可加于水中饮用,为外观澄清透明,甘香浓郁,酸甜柔和,清爽可口的新型饮品及调味佳品。

2.7中华猕猴桃果醋

中华猕猴桃营养价值高,被誉为“水果之王”。中华猕猴桃果醋生产工艺流程:猕猴桃→洗净→粉碎→蒸煮→加麸曲→榨汁→果汁→加酒母→酒精发酵→加醋酸菌液→醋酸发酵→过滤→高温杀菌→装瓶→成品。

3 发酵工程在开发功能性食品辅料上的应用

3.1亚麻酸的制备

利用经筛选高含油的鲁氏毛菌、少根根菌等蓄

积油脂较高的菌株作为发酵剂,以豆粕、玉米粉、麸皮等作为培养基,经液体深层发酵法制备亚麻酸,与植物源相比具有产量稳定、周期短、成本低、工艺简单等优越性。

3.2有机微量元素

(1)富硒酵母:经研究发现酵母细胞对硒具有富集作用(吸收率约75%),利用酵母的这一特点,在特定培养环境下及不同阶段在培养基中加入硒,使它被酵母吸收利用而转化为酵母细胞内的有机硒,然后由酵母自溶制得产品。富硒酵母95%以上的硒是以有机硒的形式存在的。因此酵母是将无机硒转化为有机硒的安全有效载体。富硒酵母在国外已实现工业化并进入实用阶段。

(2)富硒红曲:中国食品发酵研究院和航天生物技术公司利用特殊的育种方式,在富硒培养基中培养出了具有降血脂、抗衰老的富硒功能性红曲。3.3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SOD广泛存在于动植物和微生物中,目前国内SOD的生化制品主要是从动物血液的红细胞中提取的。鉴于动植物特别是动物血液来源相对困难,而微生物具有可较大规模培养的优势,所以利用微生物发酵法制备SOD将具有更大实际意义,能制备SOD的菌株有酵母、细菌及霉菌。

3.4 L一肉碱

L-肉碱广泛存在于有机体组织内,是中国新批准的营养强化剂。传统的生产方法是化学合成法,如今开发了发酵法和酶法。利用根霉、毛霉、青霉进行固态发酵,在可溶性淀粉、硝酸钠、磷酸二氢钾和小麦麸皮组成的固体培养基中,25℃培养4 ̄7d,L-肉碱的产量为12% ̄48%。

3.5微生物多不饱和脂肪酸

在许多微生物中都含有油脂,低的含油率2% ̄3%,高的60% ̄70%,且大多数微生物油脂富含多不饱和脂肪酸,有益于人体健康。当前,利用低等丝状真菌发酵生产多不饱和脂肪酸已成为国际发展趋势。在中国,武汉烯王生物有限公司目前已实现大规模生产富含花生四烯酸的微生物油脂。微生物油脂的应用已势不可挡,富含AA和DHA的微生物油脂已在美国、日本、英国、法国等国上市。3.6功能红曲

功能红曲制造工艺为:将稻米清洗后用0.2%柠檬酸水溶液浸泡,蒸熟,冷却至45℃,接种红曲霉,经发酵、干燥制成。功能红曲具有降血脂、降血糖的保健功能。红曲所含莫那克林K (monaeolin K)具有降低血清胆固醇的作用。

3.7乳酸菌

乳酸菌是一类以利用碳水化合物发酵产生大量乳酸的细菌。乳酸菌具有维持肠道正常菌群平衡,抑制腐败菌繁殖,防止有害物质产生,延缓衰老,抗肿瘤、降血脂、胆固醇,增强免疫力等保健功能。乳酸菌大多属于厌氧或兼性厌氧菌(如双歧杆菌),只能在无氧或少氧条件下生长,这给生产、包装、运输、存放带来不便。利用基因工程将SOD基因和过氧化氢酶(CAT)基因转人双歧杆菌中,获得耐氧的双歧杆菌菌株。3.8苹果酸

以黄曲霉HA5800为出发菌株,用液化淀粉、脱脂玉米粉、葡萄糖、淀粉水解糖不同碳源、以玉米浆与硫酸铵配合氮源、无机盐类等原料直接发酵生产苹果酸。

3.9以纤维素为原料发酵生产乳酸

乳酸及其盐类可用于食品、医药、化工等行业。由于发酵法生产乳酸的原料为葡萄糖、淀粉等,但生产成本较高。因此。选择廉价、广泛的纤维素为原料生产乳酸成为研究热点之一。金滨锋等人[6]进行了利用硫酸、纤维素酶水解玉米芯发酵生产乳酸的研究。试验结果表明,纤维素酶水解产物葡萄糖含量高于硫酸水解的葡萄糖含量;还研究了以纯葡萄糖、含盐葡萄糖、玉米芯分别为底物发酵生产乳酸的过程.得到了以玉米芯为原料发酵生产乳酸产量相对较高的试验结果。

4 发酵工程在生产食品添加剂上的应用目前,利用微生物技术发酵生产的天然色素、天然新型香味剂等食品添加剂,正在逐步取代人工合成的色素和香精,这也是现今食品添加剂研究的方向。4.1单细胞蛋白(SCP)的生产

由于微生物菌体的蛋白质含量高,一般细菌含蛋白质60% ̄70%,酵母45% ̄65%,霉菌35% ̄40%。因此,它是一种理想的蛋白质资源。为了和来源于植

物、动物蛋白相区别,人们把微生物蛋白称作为单细胞蛋白(Sole Cell Protein,SCP)。前苏联利用发酵法大量生产酵母,最高产量曾达到60万t/年,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单细胞蛋白生产国。由于生产SCP的微生物以酵母和藻类为主,也有采用细菌、放线菌和丝状真菌等,但现在许多国家都在积极进行球藻和螺旋藻SCP开发,如美国、日本、墨西哥等国所生产的螺旋藻食品既是高级营养品,也是减肥品,在国际市场上很受欢迎。

4.2食品色素

(1)红曲色素:以大米为原料,利用红曲霉发酵生产红曲色素,这是目前最廉价的纯天然食用色素。

(2)虾青素:虾青素可由红发夫酵母发酵后分离、提取制得。它有极强的抗氧化性能,具有抑制肿瘤、增强免疫力等保健功能。

(3)类胡萝卜素:可利用三抱布拉霉和红酵母发酵后,分离、提取生产类胡萝卜素。

4.3味精

使用双酶法糖化发酵工艺取代传统的酸法水解工艺,可提高原料利用率10% 左右,已广泛应用于味精生产。

5 展望

近十年来,以提供蛋白质、氨基酸、核苷酸、有机酸、微生物多糖、酒精、饮料、食品添加剂和工业用酶的生物技术产业,均以20%的年增长速度递增,

Fermentation engineering in agricultural products processing application

Y ang Shufang

(Tianjin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center, Tianjin 300201, China)

Abstract: Fermentation engineering was abroadly applied to production of farm produce and livestock products, On the concept of the technology of fermentation engineering; Fermentation Engineering in the appli-catio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processing and production by the practice of examples; the prospect of fermenta-tion engineering technology in the processing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will further develop in the area prospects.

Key words: fermentation engineering; processing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形成了以发酵法制造谷氨酸为代表的氨基酸工业,以发酵法制造柠檬酸为代表的有机酸工业,以发酵法酿酒的酒精工业和酵母制品工业,形成了中国具有相当规模的农产品加工领域的发酵工业体系。发酵工程在农业上的应用具有投资少、见效快、污染小等优点,开展发酵工程的应用一举多得。在一些发达国家,发酵工程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中国地域辽阔,农副产品多,因此发酵工程的研究与应用将会有一个新的飞跃。

参考文献

[1]Wyman J.Perspectives of Sorghum in china[J].

Journal of Agronomy&Crop Science,2004,(5):332-338.

[2] Bvochora J K.Studies on the Production of Starchfrom Mould Infected Discoloured Sorghum[J].Journal ofFood Science&Technology,2003,(1):115-117.

[3]刘荣厚.甜高粱茎秆汁液固定化酵母酒精发酵的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2005,(9):137-140.

[4]陈洪章.现代发酵工程技术在食品领域的应用研究进展[J].中国酿造,2005,(12):21-24.

[5]Mamma L C et a1. Using Sorghum Starch as a Car-bon Source[J].Engineering in Life Sciences,1995,(4):369-372.

[6]金滨锋.现代生物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J].生物技术世界,2005,(8):36-39.

[7] 黎大爵.甜高粱及其应用[M].北京: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2:161-289.

[8]熊宗贵.发酵工艺原理[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1:1-425.

《发酵工程原理与技术》课程复习提纲及习题集

《发酵工程原理与技术》课程复习提纲及部分知识点 [复习提纲] 什么是发酵?发酵工程的发展历程? 发酵的定义在合适的条件下利用生物细胞内特定的代谢途径转变外界底物生成人类所需目标产物或菌体的过程 自然发酵时期 1.发酵工程的诞生 2.通气搅拌液体深层发酵的建立 3.大规模连续发酵以及代谢调控发酵技术的建立 4.现代发酵工程时期 发酵工业常用的微生物及其特点。 ①细菌:枯草芽孢杆菌、醋酸杆菌、棒状杆菌、短杆菌等②放线菌:链霉菌属、小单胞菌属和诺卡均属③酵母菌:啤酒酵母、假丝酵母、类酵母 4.霉菌 菌种的分离及保藏 一稀释涂布和划线分离法二利用平皿中的生化反应进行分离三组织分离法四通过控制营养和培养条件进行分离 一斜面保藏方法二液体石蜡油保藏法三冷冻干燥保藏法四真空干燥法五液氮超低温保藏法六工程菌的保藏 菌种的退化及复壮 菌种退化是指生产菌种或选育过程中筛选出来的较优良菌株,由于进行转移传代或包藏之后,群体中某些生理特征和形态特征逐渐减退或完全丧失的现象退化的原因主要有基因突变连续传代以及不当的培养和保藏条件 菌种的复壮通过人工选择法从中分离筛选出那些具有优良性状的个体使菌种获得纯化服装的方法一纯种分离二淘汰法三宿主体内复壮法 微生物育种的方法有哪些? 自然育种、诱变育种 培养基的主要成分。 水、碳源、氮源、无机盐、生长因子、 碳源及氮源的种类。 碳源种类:1、糖类2、醇类3、有机酸类4、脂肪类5、烃类6、气体 氮源种类:1、无机氮源 2、有机氮源 培养基的设计的基本原则? 一根据生产菌株的营养特性配制培养基二营养成分的配比恰当三渗透压 4ph 值 发酵工业原料的选择原则 一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原料产地离工厂要近,便于运输节省费用 二营养物质的组成比较丰富浓度恰当能满足菌种发育和生长繁殖成大量有生理功能菌丝体的需要更重要的是能显示出产物合成的潜力 三原料资源要丰富容易收集

发酵工程论文

发酵工程的研究进展 【前言】发酵工程是泛指利用微生物制造或生产某些产品的过程。它包括厌氧发酵的生产过程(如酒精、乳酸、丙酮丁醇等)和有氧发酵的生产过程(如氨基酸、柠檬酸、抗生素等)。广义的概念:生物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和工程学(化学工程)结合。狭义的发酵概念:微生物培养和代谢过程。 发酵技术是人类最早通过实践掌握的生产技术之一,产品也很多,以传统食品来说,东方有酱、酱油、醋、白酒、黄酒等,西方有啤酒、葡萄酒、奶酪等。这些发酵食品都是数千年来凭借人类的智慧和经验,在没有亲眼看到微生物的情况下,巧妙地利用微生物生产的产品。 【关键词】发酵发展应用 1、发酵工程的内容 1.1 定义 发酵工程是指采用工程技术手段,利用生物(主要是微生物)和有活性的离体酶的某些功能,为人类生产有用的生物产品,或直接用微生物参与控制某些工业生产过程的一种技术。 1.2现代发酵工程 人们熟知的利用酵母菌发酵制造啤酒、果酒、工业酒精,乳酸菌发酵制造奶酪和酸牛奶,利用真菌大规模生产青霉素等都是这方面的例子。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发酵技术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并且已经进入能够人为控制和改造微生物,使这些微生物为人类生产产品的现代发酵工程阶段。 现代发酵工程作为现代生物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例如,用基因工程的方法有目的地改造原有的菌种并且提高其产量;利用微生物发酵生产药品,如人的胰岛素、干扰素和生长激素等。已经从过去简单的生产酒精类饮料、生产醋酸和发酵面包发展到今天成为生物工程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分支,成为一个包括了微生物学、化学工程、基因工程、细胞工程、机械工程和计算机软硬件工程的一个多学科工程。 现代发酵工程不但生产酒精类饮料、醋酸和面包,而且生产胰岛素、干扰素、生长激素、抗生素和疫苗等多种医疗保健药物,生产天然杀虫剂、细菌肥料和微生物除草剂等农用生产资料,在化学工业上生产氨基酸、香料、生物高分子、酶、维生素和单细胞蛋白等。 1.3组成 从广义上讲,发酵工程由三部分组成:是上游工程,中游工程和下游工程。 1.3.1 上游工程:包括优良种株的选育,最适发酵条件(pH、温度、溶氧和营养组成)的确定,营养物的准备等。 1.3.2 中游工程:主要指在最适发酵条件下,发酵罐中大量培养细胞和生产代谢产物的工艺技术。这里要有严格的无菌生长环境,包括发酵开始前采用高温高压对发酵原料和发酵罐以及各种连接管道进行灭菌的技术;在发酵过程中不断向发酵罐中通入干燥无菌空气的空气过滤技术;在发酵过程中根据细胞生长要求控制加料速度的计算机控制技术;还有种子培养和生产培养的不同的工艺技术。

发酵工程在农产品加工上的应用

杨淑芳 (天津市农业信息中心,天津 300201) 摘 要: 发酵工程技术在农产品加工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该文阐述了发酵工程的概念;论述了发酵工程在农产品加工方面的应用,提出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实例;展望了发酵工程技术在农产品加工领域中的美好发展前景。 关键词:发酵工程;农产品加工 收稿日期:2008-04-03 作者简介:杨淑芳(1956-),女,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农业信息。 发酵工程是现代生物技术的组成部分,是采用现代发酵设备,使经优选的细胞或经现代技术改造的菌株进行放大培养和控制性发酵,获得工业化生产预定的产品。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是生物技术的主要领域,是发酵工程、酶工程的基础;发酵工程和酶工程又是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研究成果的实际应用,其中发酵工程占有重要位置。从生物工程的过程看,只有通过发酵工程,才能使由基因工程或细胞工程获得的某种目的菌种实现工业化生产,获得经济效益。可见,发酵工程是生物技术产业化的基础。生物技术中的基因工程、酶工程、单克隆抗体、生物量的转化等研究成果为发酵工程注入新的内容,使传统的发酵工艺焕发“青春”,赋予微生物发酵技术新的生命力,使微生物发酵制品不断增加,也使发酵工 程在制药业、食品工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该文主要介绍发酵工程在农产品加工方面的应用。 1 发酵工程在甜高粱茎秆加工上的应用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高速发展,能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在国际国内石油价格不断上涨的情况下,世界各国都在积极探索利用可再生能源发展可再生的石油替代燃料。甜高粱茎秆发酵制取燃料乙醇是目前生物质能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试验研究表明,甜高梁每年的乙醇产量为6106L/hm2,而号称太阳能最有效转化器的甘蔗只有4680L/hm2,玉米为2390L/hm2。甜高梁光合效率为大豆、甜菜和小麦等作物的2 ̄3倍。在生物能源系统中,甜高粱是第一位竞争者,是世界公认的高能作物。甜高粱同普通高粱一样,每亩地也能产出200 ̄500kg的粮食籽粒,但甜高粱的精华在于它亩产4000 ̄5000kg、富含18% ̄24%糖分的茎秆。巴西政府自1975年开始用甜高粱发酵生产酒精,并提出一项以甘蔗、木薯、红薯、甜高粱为原料发酵生产酒精替代汽油的计划。美国从1978年开始进行甜高粱发酵生产酒精的研究,美国能源部还将甜高梁列为制取酒精的主要作物,他们计划用甜高粱逐渐取代玉米生产酒精。从1982年开始,欧洲开展了甜高梁的研究,首先估价了甜高粱作为一种有潜力的工业和能源作物的可能性,并于1991年在欧共体内成立了甜高粱网,在不同国家分工开展甜高梁研究。Wyman [1]就中国北方的 发酵工程在农产品加工上的应用

微生物与发酵工程

微生物与发酵工程 13101002 朱梦雪发酵工程是生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微生物学的核心内容;任何产品的发酵生产都必须通过微生物发酵或细胞扩大培养才能实现。因此,微生物与发酵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微生物发酵工程是加快发酵工程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取得最佳效益的重要手段。微生物科学工作者应不失时机地积极而科学地运用这种手段为社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 根据文献的调查,微生物的发酵工程主要应用于以下几点: 首先是在农业生产上,巴西全国土壤生物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发现一种新固氮菌,即固氮醋杆菌(Aeetobaeterdiazotrophyeus)。这是人类发现的第一个有固氮能力的醋杆菌,生活在甘蔗根部,具有很强的抗酸性。由于它的高效固氮能力,可使甘蔗年产量提高2倍(由60吨/公顷提高到180吨/公顷)。在固氮菌的研究方面,我国作物茎瘤固氮根瘤菌的高效固氮活性,以及小麦、玉米、陆生水稻固氮根瘤菌研究取得重要进展;英国诺丁汉大学一个研究小组也获得田著根瘤菌进入小麦、水稻、玉米和油菜等非豆科植物侧根中形成小根瘤,且有固氮作用的类似结果。今年拟在埃及、印度、墨西哥分别进行小麦、水稻、玉米的田间试验。这些非豆科专性共生固氮菌尚处在试验研究阶段。而我国联合固氮微生物早已产业化生产,其产品推广应用于农业生产实践,获得了增产的效果。近又发现一些新的联合固氮菌如产酸克氏杆菌、植皮克氏杆菌(Klebsiellaplantieola)等,为扩大联合固

氮菌AIJ新品种的研制做出了新贡献。 其次是在生物材料方面。有很多生物材料都是应用微生物发酵来生产的。我了解到的有生物可降塑料、建筑用生物材料和壳聚糖材料。 生物可降解塑料:微生物合成塑料物质:加拿大蒙特利尔生物技 术研究所以甲醇为原料利用从土壤中选育的嗜甲基细菌生产聚件轻 基丁酸(PHB),在我国,武汉大学生物工程研究中心用圆褐固氮菌发酵生产PHB;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用真养产碱杆菌生产PHB,在培养基中累积的量达细胞干重的63%(W/W);山东大学微生物研究所用该菌生产PHB的研究取得类似结果。 建筑用生物材料:某些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如橡胶物质、弹力纤维、高分子多糖等作为混凝土添加剂,制造富有弹性的牢固的生物混凝土材料是有可能的,提供生物建筑材料的另一种可能性是某些微生物—蓝细菌或微型藻类,它们有分泌石灰石(碳酸钙)能力。 多用途的壳聚糖材料:壳聚糖又叫脱乙酞基多糖,用途极其广泛,几乎各个行业都用得着它。从微生物发酵生产,如真菌细胞壁含几丁质成分20%一22%,毛霉细胞壁中几丁质含量高达30写一40%,利用黑曲霉或其他真菌来生产壳聚糖是完全可能的。 还有就是利用微生物发酵生产两类重要有机酸这里着重介绍两 类重要有机酸,都有可能通过微生物发酵途径索取。 衣康酸(itaconicac记)进人规模生产:衣康酸又称甲叉丁二酸,系一种不饱和的二梭酸,用途广、需求量大,它是制造合成树脂、合成纤维、塑料、橡胶、表面活性剂、去垢剂、润滑油添加剂等的原料,

微波技术在农产品加工领域的应用

微波技术在农产品加工领域的应用 1. 电磁能的产生及应用原理 在高频电磁振荡的情况下,部分能量以辐射方式从空间传播出去所形成的电波与磁波的总称叫做“电磁波”。电磁波为横波,其磁场、电场及其行进方向三者互相垂直,其速度等于光速(每秒3×1010厘米)。电磁波通过不同介质时,会发生折射、反射、绕射、散射及吸收等等。 电磁波包含的范围非常广泛。无线电广播、手机、微波炉、电磁炉、红外烤箱等都用到了波长不同的电磁波。根据波长不同,在空间传播的电磁波可分为如下几种: 无线电波: 3000米~0.3毫米 红外线 0.3毫米~0.75微米 可见光 0.7微米~0.4微米 紫外线 0.4微米~10毫微米 X射线 10毫微米~0.1毫微米 γ射线 0.1毫微米~0.001毫微米 宇宙射线小于0.001毫微米 波本身带有能量,任何位置之能量功率与振幅的平方成正比。因此,利用物质对电磁波的吸收原理,可实现电磁能——热能之间的转换。目前,电磁能的应用包括强功率应用和弱功率应用两个方面。弱功率应用是用于各种电量和非电量(包括长度、速度、湿度、温度等)的测量。强功率应用主要集中在微波加热、电磁加Array 能应用技术方面取得突破,并研发系列化电磁能应用设备,实现批量生产。 1.1. 微波能的产生 微波是指波长范围为1mm~1m、频率范围为300MHz~GHz的电磁波。

国际无线电管理委员会规定的民用微波频率有:433MHz, 915MHz,245OMHz,5800MHz和22125MHz。国内通常用于加热的微波频率为:915MHz和245OMHz。微波能的产生来自于微波源。微波源是由磁控管以及为磁控管提供必要工作条件的电源所组成。 目前,在微波加热设备中绝大多数采用的是连续波磁控管。因为这种磁控管的价格较低,工作电压低,效率高。根据具体应用情况,磁控管大致分为三类: (1). 300W以下的供微波理疗用; (2). 300~1000W左右的供微波热疗(包括治癌等)、家用微波炉等用; (3). 1000W以上的供科研和工、农业生产使用。 连续波磁控管的常用频率为915MHz和2450MHz。频率为915MHz的磁控管可以达到比较高的功率,我国国内有30kW的磁控管生产,但价格很高。频率为2450MHz的磁控管相对而言功率比较低一些,我国生产的产品最高可达到10kW,民用微波炉中所使用的磁控管即属于这一类,功率一般不超过1kW。 连续波磁控管的电源是微波加热设备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任务是为磁控管提供直流工作电压、直流磁场等。具体电源电路的设计则根据各类型磁控管的要求和使用状态来确定。 小功率的磁控管一般采用单相半波倍压自整流电路。这种电路利用磁控管本身单向导电的特性,将其作为一只整流二极管使用,故称为“自整流”。利用这种电源可使磁控管在起振的瞬间建立稳定的工作模式。这种电路的突出特点是经济、稳定、安全可靠。 大功率微波加热器的电源一般采用三相全波整流电路。这种电路避免了三相电网负荷不均匀的问题,并可为大功率磁控管提供电源。缺点是对器件及布线等要求高,且本身功耗加上大功率的磁控管的功耗导致系统发热明显,一般需要采用油冷或水冷方式散热降温。 1.2. 微波加热和灭菌杀虫原理 1.微波加热原理 微波具有波动性、高效性、热特性和非热特性四大基本特性。微波能够渗透到物料内部,使物料内部的分子相互作用而转化为热能。现有理论对微波加热机制的描述一般是从极性分子及离子在微波场中的旋转和电迁移这两个角度来进行的。 物料中的分子从电结构看,一类分子叫无极性分子,另一类叫有极性分子。极性分子在无外界电场作用时,虽然整个分子不带电,但由于分子的正负电荷中心不重合,分子呈现极性。由于极性的存在,整个极性分子存在偶极矩。当处于静电场中时,极性分子的排列方向将随之发生改变。如果将其置于交变的电场之中,这些介质的极性分子取向也随着电场的极性变化而变化,这种现象称为极化。外加电场越强,极化作用也就越强,外加电场极性变化得越快,极化得也越快,分子的热运动和相邻分子之间的摩擦作用也就

发酵工程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探讨

发酵工程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探讨 环境工程专业李双 自然界存在着丰富的微生物种群,在生物圈物质循环中着重充当分解者的角色。微生物通过发酵作用,可以对物质进行降解与转化。因此,利用微生物发酵工程的原理与技术,净化和处理环境污染物,可以实现废物资源化,提高整体工艺的效益,降低运行成本,同时达到减轻环境污染,保护环境的目的。 发酵工程是生物技术的瓶颈,固态发酵作为发酵工程一个重要的部分,在资源环境应用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1、发酵的概念 发酵是微生物分解有机物,产生乳酸或乙醇和二氧化碳的过程,发酵必须依靠微生物酶的参与,并为微生物提供细胞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和各种细胞结构物质。工业上的发酵是泛指一切依靠微生物的生命活动而实现的工业生产过程。 2、发酵的特点 2.1发酵条件温和 发酵过程一般来说都是微生物及其酶作用下的生物化学反应,通常在常温常压下进行,其反应条件也比较简单温和,因此发酵的过程要素条件一般比较容易控制。 2.2发酵原料广泛 发酵所用的原料通常以淀粉、糖蜜或其他农副产品为主,还可以用许多环境中的废弃物,因此发酵原料来源广泛。可以充分利用废水和废物中的有机物作为发酵的原料进行污染物的降解利用和资源化,达到废物资源化和环境保护的目的。 2.3发酵专一性强 发酵过程是通过生物体的自动调节方式来完成的,更确切地讲,是通过微生物的酶来调节的,由于微生物的遗传特性及其酶的专一性,因此,发酵反应的专一性强,因而可以得到较为单—的发酵代谢产物。 2.4发酵的高效性

微生物优良菌种是进行发酵的根本因素,是发酵取得良好效益的关键。通过微生物诱变和菌种筛选,可以获得高产的优良菌株并使生产设备得到充分利用,也可以因此获得按常规方法难以生产的产品,因此发酵具有高效性。 2.5发酵的创新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对生物技术研究的深入,现代发酵工程除了使用微生物外,还可以用动植物细胞和酶,也可以用人工构建的“工程菌”来进行反应;反应设备也不只是常规的发酵罐,而是以各种各样的生物反应器取而代之,自动化、连续化程度高,使发酵水平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和和创新。 3、发酵工程的原理 发酵的基本原理是单一菌种在培养基中的纯培养,因此优良菌种的选育和发酵过程中对杂菌污染的防治至关重要。优良菌种的选育是发酵取得良好效益的关键,因此必须采取合理的菌种选育方法,获得性能优良稳定的菌种。此外,发酵过程杂菌防治是生产成败的关键,除了必须对设备进行严格消毒处理和空气过滤外,反应必须在无菌条件下进行。无菌操作和无菌概念要贯穿整个发酵过程的始终。 4、发酵工程的应用 微生物发酵技术已经广泛运用于环境保护的多方面,以下重点介绍几项经多年开发,已接近产业化的微生物发酵技术。 4.1亚硫酸盐纸浆废液乙醇发酵 亚硫酸盐纸浆废液中含有较多的木质素和相当数量的糖类,亚硫酸盐纸浆废液经过预处理后,添加N、P,在发酵罐中加入絮状酵母,通入空气搅拌,进行乙醇发酵,可生产乙醇。 4.2酵母循环系统 酵母循环系统是一种利用酵母的新式食品废水处理系统,能有效地处理废水并能回收大量的酵母菌体,从而解决了活性污泥法剩余的污泥问题。与细菌活性污泥系统相比,酵母废水系统的性能大大提高。酵母废水处理系统日处理能力达到10-15BODkg/m3,是细菌法的5-7倍,酵母污泥可在常压下脱水,无需添加药剂。 4.3废纤维素的资源化

农产品加工现状及前景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发展我国农产品加工呈现空前的繁荣景象,我国农产品加工的教学、科研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农产品加工还有很大不足,典型的特点就是在加工过程的各方面耗费太大。自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尽管给食品加工业带来很大的机遇,但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劳动力资源优势就会逐步削减,市场对科技的需求会大大增加,因此,必须不断提高项目和产品的科技含量,坚持走科技兴企的道路。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在科技,精深加工等具有高科技含量的技术的应用必将大放异彩,农产品加工前景一片大好。 【关键词】农产品精深加工现状前景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发展,我国农产品加工的教学、科研得到了迅速 的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70年代末我国高等农业院校相继恢复了农产品冷藏、保鲜、加工教学和科研工作,到80年代初期,北京农业大学、西南农业大学开设农产品贮藏加工专业,后成立了食品科学系,以后华中农业大学、浙江农业大学等也成立了食品科学系,经过几年的努力组建了一支多学科师资队伍,包含果蔬贮藏、加工、畜产品加工、食品化学、食品微生物、食品工程和食品科学。农业科研单位也相继成

立了食品科学研究所或食品科学研究中心,形成了我国高等农业院校和科研单位农产品旺的教学、科研体系[22]。目前从事农产 品贮藏、保鲜、加工科研和设计的单位近180个,大专院校95所,其中农林院校30多所,还有249所中等教育单位口。一支比较完整的、有一定水平的农产品贮藏、保鲜、加工的科研队伍[23]。这为我国农产品加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我国在农产品加工方面把科技转化成为生产力,提供了保障。 我国是农业大国,但不是农业强国。近年来,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迅速提高,小麦、稻谷、棉花、蔬菜、水果、肉类、禽蛋、水产品等农产品产量已居世界第一位,其中部分农产品人均占有量已超过世界平均水平[2]。因而对于农产品的加工当仁不让的就成为工业发展中的一个重头戏,成为经济发展的重点。但是怎样正确认识农产品加工现状及前景成为一个热门话题,背后折射出的是我国现代化前进的脚步。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在科技。科技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手段。要使科技充分转化成为生产力,就要让农业科技与农民零距离[3]。十二五上,更是提出了一系列保障农业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措施。 有了坚实的科研基础和丰富的农产品资源是不是就意味着有先进的农产品加工技术呢,当然不是。但是农产品加工业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发展潜力巨大。一是人们对食品的多样化要求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二是我国农业的迅速发展,为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原料,

发酵工程发展现状及趋势

发酵工程发展现状及趋势 引言 发酵工程是生物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物技术产业化的重要环节。发酵技术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几千年前,人们就开始从事酿酒、制酱、制奶酪等生产。作为现代科学概念的微生物发酵工业,是在20世纪40年代随着抗生素工业的兴起而得到迅速发展的,而现代发酵技术又是在传统发酵技术的基础上,结合了现代的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分子修饰和改造等新技术。由于微生物发酵工业具有投资少、见效快、污染小、外源目的基因易在微生物菌体中高效表达等特点,日益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摘要 当前,发酵工程的应用是十分广泛的,在不同的工业领域中都有重要应用,例如医药工业、食品工业、能源工业、化学工业、农业、环境保护等,且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发酵工程的应用领域也在不断扩大。 一、发酵工程在各领域的发展现状 1、医药行业 微生物发酵是生物转化法之一,在中药中早有应用。真菌是发酵中药的主要功能菌。发酵时大都采用单一菌种纯种发酵法。现代中药发酵技术分为液体发酵和固体发酵。中药发酵技术按应用方式可分为无渣式和去渣式,前者可直接用药,后者要提取和制剂用药。发展发酵中药可进一步推进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提高中药行业的竞争力,为中药走向世界、造福人类作出新的贡献。 2、食品工业 现代化生物技术的突飞猛进,改写了食品发酵工艺的历史。据报道,由发酵工程贡献的产品可占食品工业总销售额的15%以上。目前利用微生物发酵法可以生产近20种氨基酸。该法较蛋白质水解和化学合成法生产成本低,工艺简单,且全部具有光学活性。 3、能源工业 乙醇作为一种生产工艺成熟,生产原料来源广泛的替代能源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燃料酒精不仅可以缓解能源短缺的问题,从长远的利益和能源的可再生性来看,燃料酒精又是一种潜力巨大的物能源。酒精发酵的方式有间歇式发酵、半连续式发酵和连续发酵。

发酵工程原理期末复习

发酵工程原理期末复习 一 1、微生物的无氧呼吸称发酵 2、现代发酵工程:是将现代DNA重组及细胞融合技术、酶工程技术、组学及代谢网络调控技术、过程工程优化技术等新技术与传统发酵工程融合,大大提高传统发酵技术水平,拓展传统发酵应用领域和产品范围的一种现代工业生物技术体系。强调现代生物技术、控制技术和装备技术在发酵工业领域的集成应用。 3、发酵工程在生物技术中的地位:发酵工程是生物技术的基础,是生物技术产业的核心。 4、广义发酵工程对生物学和工程学的要求: 上游技术:优良种株的选育和保藏(包括菌种筛选、改造,菌种代谢路径改造等), 中游技术:发酵过程控制,主要包括发酵条件的调控,无菌环境的控制,过程分 析和控制等 下游技术: 分离和纯化产品。包括固液分离技术、细胞破壁技术、产物纯化 技术,以及产品检验和包装技术等 5、日常发酵产品:酒、酒精、醋、啤酒、干酪、酸乳等 6、以高产量、高转化率和高效率及低成本为目标的发酵过程优化技术: 高产量:微生物生理、遗传、营养及环境因素 高转化率:微生物代谢途径和过程条件 高效率:微生物反应动力学和系统优化 低成本:技术综合及产业化技术集成 7.发酵工程技术:分子层次,生物催化→催化剂发现/改造 细胞层次,细胞工厂→代谢工程 过程层次,过程优化→单元放大/耦合/集成/优化 8.发酵工业的范围:①微生物菌体 ②酶制剂 ③代谢产物 ④生物转化 ⑤微生物特殊机能的利用 利用微生物消除环境污染 利用微生物发酵保持生态平衡 微生物湿法冶金 利用基因工程菌株开拓发酵工程新领域 9、新的菌体发酵产品: 茯苓菌→茯苓 担子真菌→灵芝、香菇类 虫草头孢菌 密环菌 二、1.发酵工业对菌种的要求:1)能在价廉原料制备的培养基上迅速生长并生成所需代谢产物,且产量高2).培养条件易于控制, 3)生长迅速,发酵周期短, 4)满足代谢控制的要求 5)抗噬菌体和杂菌的能力强 6)遗传性状稳定,菌种不易变异退化 7)在发酵过程中产生的泡沫少,这对装料系数,提高单罐产量,降低成本有重要意义

(建筑工程管理)第五章第三节发酵工程简介

(建筑工程管理)第五章第三节发酵工程简介

第五章第三节发酵工程简介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1)发酵工程的概念(知道)。 (2)发酵工程中培养基的配制、菌种选育、灭菌、扩大培养和接种、发酵过程和产品的分离、提纯等相关内容(知道)。 (3)有关发酵工程在医药工业和食品工业中应用的内容(知道)。 2.态度观念方面 (1)通过学习发酵工程的有关内容,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态度。 (2)通过学习有关发酵工程在医药工业和食品工业中应用的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提高学生把所学知识转化为技术,且服务于社会的STS意识。 3.能力方面 通过对发酵过程中菌种选育、发酵条件控制等相关内容的讨论,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 (1)通过对谷氨酸发酵实例的分析、讨论,使学生了解发酵工程的概念,了解菌种选育、培养基的配制、灭菌、扩大培养和接种、发酵过程和产品的分离、提纯等内容是本节的重点。(2)让学生收集有关发酵工程应用的资料,且相互交流、讨论,使学生了解发酵工程在医药工业、食品工业中的应用知识也是本节的教学重点之壹。 2.教学难点: 有关发酵工程的内容是本节教学的难点,因为这些内容中涉及了细胞工程、基因工程、杂菌污染对发酵工业造成的危害以及发酵条件对菌种代谢途径的影响等多点知识,比较繁杂,学生较难理解。 教学模式 启发讲解和学生讨论相结合。 教学手段 谷氨酸棒状杆菌合成谷氨酸的代谢途径及发酵的的示意图的投影片,影响谷氨酸代谢途径的因素表格及谷氨酸发酵所用培养基的成分的表格。 课时安排二课时。 设计思路 1.前期知识准备: (1)复习有关谷氨酸棒状杆菌合成谷氨酸的途径及其人工控制的内容。 (2)复习有关微生物群体生长的规律及影响微生物生长的环境因素的内容。 (3)复习有关微生物的营养、培养基、代谢产物等内容。 2.通过讨论谷氨酸发酵过程,使学生了解从菌种选育、培养基配制到产品生成等简要的发酵生产过程,了解发酵生产的主体设备发酵罐及其控制部分,且了解发酵工程的概念。3.通过分析、讨论有关发酵过程的内容,使学生了解培养基的配制、菌种选育、灭菌、扩大培养接种、发酵过程和产品的分离、提纯等相关知识。 4.通过学生讨论、交流等活动,总结出发酵工程在医药工业和食品工业上的应用的知识。第壹课时 壹、设疑引出新课题 前面我们学习了有关微生物的代谢的内容,我们知道了微生物的代谢是指微生物细胞内所发生的全部的化学反应。在微生物的代谢过程中,会产生多种多样的代谢产物,如氨基酸、维

真空冷冻干燥技术在农产品加工中的应用

真空冷冻干燥技术在农产品加工中的应用 真空冷冻干燥,是一种在真空和低温条件下对物料进行脱水加工的先进干燥技术。它首先将物料冻结到共晶点温度以下,使物料中的水分变成固态的冰,然后在较高的真空条件下使冰直接升华为水蒸气,再利用真空系统中的水气凝结器将水蒸气冷凝,从而获得干燥制品。 采用真空冷冻干燥技术,物料不易氧化,产品干燥后的形状基本不发生变化,有较高的速溶性和复水性,而且干燥产品无表面硬化现象,脱水彻底,易于长时间保存。利用此项技术对蔬菜、水果、花卉、肉类等农产品进行干燥加工,物料中的营养成分可以充分保留,而且经复水后,物料几乎可以完全恢复原有的色泽和新鲜程度,因此产品的附加值较高。 在国际市场上,冻干食品的价格通常是热风干燥食品的 4~6 倍,是冷冻食品的7~8倍。因此,尽管此项技术只有二三十年的发展历程,却已在发达国家普遍流行。目前,日本和美国食品市场上,冻干食品的比重已达 40%以上。中国在 20 世纪 90 年代初,开始引进、开发真空冷冻干燥技术与设备,目前中国自行研发制造的真空冷冻干燥设备整体性能已达发达国家 20 世纪 90 年代初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并在蜂乳、蒜片、小葱、花卉及猪、牛肉干的干燥加工中获得实际应用。 目前在我国,低温冷冻干燥技术在茶叶深加工领域也得到了应用

和发展。以成品茶、半成品茶、茶叶副产品或鲜叶为原料,通过提取、过滤、浓缩、冷冻干燥等工艺过程,加工成一种易溶入水而无茶渣的颗粒状、粉状或小片状的新型饮料,具有冲饮携带方便,不含农药残留等优点。冷冻干燥的速溶茶,质地疏松,溶解性特别好,热溶冷溶都行。其特点体积较小,包装牢固,分量轻,运费少,饮用方便,既可冷饮又可热饮,又无去渣烦恼,符合现代生活快节奏的需要。 速溶茶品牌尹小茶,正是采用真空低温冷冻干燥技术,不做任何添加,还原自然的味道、色泽,让年轻人用年轻人的方式喝茶。尹小茶希望用此方式传承传统文化,也希望传统文化能结合科学技术,让现代人有一个简单品质的生活。

发酵工程在食品领域中的应用

发酵工程在食品领域的应用 摘要:传统的发酵工程是以非纯种微生物进行的自然发酵,或以纯种微生物进行的工业化发酵。现代发酵工程作为现代生物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阔应用前景。本文以下将介绍微生物发酵在新食品的配料、食品添加剂、功能性食品的开发等相关的食品领域中的应用以及对发酵工程在食品领域的应用做了展望。 关键词:发酵工程;食品领域;应用 发酵工程在食品领域的应用广泛。如啤酒是用大麦芽和酒花经啤酒酵母发酵而成。酒类饮料生产中常以谷物或水果味原料经不同的微生物(酵母菌、曲霉等)发酵,加工制成不同的酒。酸奶是在鲜奶里加入了乳酸菌经发酵而成。醋是利用米、麦、高粱等淀粉原料或直接用酒精接入醋酸杆菌发酵加工而成。酱是利用麦、麸皮、大豆等原料经多种微生物(曲霉、酵母菌和细菌)的协同作用制成。现代发酵工程包括微生物资源开发利用;微生物菌种的选育、培养;固定化细胞技术;生物反应器设计;发酵条件的利用及自动化控制;产品的分离提纯等技术。 1、生产传统的发酵产品 传统的发酵产品是指传统食品发展中一直存在的应用发酵技术的食品,如料酒、酱油、酒精等。在传统食品的生产中,发酵技术是生产过程中的核心部分。发酵技术的是否成熟,时刻关系到产品的好坏[1]。 1.1酒类酿造 酒类主要是酿造酒和蒸馏酒。原料经发酵后,不需再蒸馏而可直接饮用的酒称为酿造酒,如啤酒、葡萄酒、黄酒、日本清酒、果酒等。将发酵液或酒酿经过蒸馏得到蒸馏酒,如白酒、白兰地、威士忌、朗姆、伏特加等。传统的发酵方法在时间上较长,无法有效地满足啤酒厂家在现阶段啤酒生产的实际需求。但利用固定化酵母的连续发酵工艺,可有效地减少啤酒所需要发酵的实际时间。 1.2调味品生产 运用发酵工艺可以生产酱油、酱品、豆腐乳、豆豉、醋等调味品[2]。现阶段,发酵工艺也有很大提高,发酵工程在我国的酱油、酱类、豆腐乳等传统的制造行业中得到广泛应用。发酵工程最大的一个优点是可有效地缩短发酵的周期,大大地提升原料的利用率,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相关产品的品质[3]。 2、食品添加剂的生产 发酵工程在食品的发酵过程中能生产出天然色素和天然香味型剂,这些天然色素和天然香味型剂可以取代人工合成色素与味精,是未来食品添加剂发展的方向。现在市面上常见的各种食用色素以及香料等都是通过发酵工程技术而生产的食品添加剂[4]。江苏化工学院全易等[5]自制得选择性优良且价廉的糖化酶和异淀粉酶,生产出低甜度、低热量、高粘度、不被微生物发酵的甜味麦芽糖醇。食品防腐剂枯草芽孢杆菌是一种非致病型细菌,在生产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抗菌肽,可抑制食品中真菌、细菌、酵母菌的生长,且无毒、无残留、抑菌效果显著、无耐药性[6]。 3、功能性食品的开发 我们不仅需要将药用的天然真菌直接作用至功能性食品的开发上,而且还需要批量的生

发酵工程原理知识点总结

1、发酵:通过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和代谢活动,产生和积累人们所需产品的生物反应过程。 2、发酵工程:利用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和代谢活动来大量生产人们所需产品过程的理论和工程技术体系,它是生物工程和生物技术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叫微生物工程 3、发酵工程技术的发展史: ①1900年以前——自然发酵阶段 ②1900—1940——纯培养技术的建立(第一个转折点) ③1940—1950——通气搅拌纯培养发酵技术的建立(第二个转折点) ④1950—1960——代谢控制发酵技术的建立(第三个转折点) ⑤1960—1970——开发发酵原料时期(石油发酵时期) ⑥1970年以后——进入基因工程菌发酵时期以及细胞大规模培养技术的全面发展 4、工业发酵的类型: ①按微生物对氧的不同需求:厌氧发酵、需氧发酵、兼性厌氧发酵 ②按培养基的物理性状:固体发酵、液体发酵 ③按发酵工艺流程:分批发酵、补料发酵、连续发酵5、发酵生产的流程:(重要) ①用作种子扩大培养及发酵生产的各 种培养基的制备 ②培养基、发酵罐及其附属设备的灭菌 ③扩大培养有活性的适量纯种,以一 定比例将菌种接入发酵罐中 ④控制最适的发酵条件使微生物生长并 形成大料的代谢产物 ⑤将产物提取并精制,以得到合格的产 品 ⑥回收或处理发酵过程中所产生的三废 物质 6、常用的工业微生物: ①细菌:枯草芽孢杆菌、醋酸杆菌、 棒状杆菌、短杆菌等 ②放线菌:链霉菌属、小单胞菌属和 诺卡均属 ③酵母菌:啤酒酵母、假丝酵母、类 酵母 7、未培养微生物:指迄今所采用的微生 物纯培养分离及培养方法还未获得纯培 养的微生物 8、rRNA序列分析:通过比较各类原核生 物的16S和真核生物的18S的基因序列, 从序列差异计算它们之间的进化距离,从 而绘制进化树。 选用16S和18S的原因是:它们为原 核和真核所特有,其功能同源且较为古 老,既含有保守序列又含有可变序列,分 子大小适合操作,它的序列变化与进化距 离相适应。 9、菌种选育改良的具体目标: ①提高目标产物的产量 ②提高目标产物的纯度 ③改良菌种性状,改善发酵过程 ④改变生物合成途径,以获得高产的 新产品 10、发酵工业菌种改良方法: ①常规育种:诱变和筛选,最常用。 关键是用物理、化学或生物的方法修改目 的微生物的基因组,产生突变。 ②细胞工程育种:杂交育种和原生质 体融合育种 ③代谢工程育种:组成型突变株的选 育、抗分解调节突变株的选育、营养缺陷 型在代谢调节育种中的应用、抗反馈调节 突变株的选育、细胞膜透性突变株的选育 ④基因工程育种:原核表达系统、真 核表达系统 ⑤蛋白质工程育种:定点突变技术、 定向进化技术 ⑥代谢工程育种:改变代谢途径、扩 展代谢途径 ⑦组成生物合成育种:通过合成化合 物库进行高效率的筛选 ⑧反向生物工程育种:希望表型的确

国内外农产品加工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国内外农产品加工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曹宪周,郑翠红,秦锋,张自强 (河南工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河南郑州450052 ) 【摘要】农产品加工业我国国民经济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国内的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比较落后,主要体现在加工技术及装备的落后。据统计每年国内由此而引起的损失竟达到400亿千克,所以提高、发展国内的农产品加工技术及装备迫在眉睫。 【关键词】农产品加工;现状;发展趋势 1 农产品加工业在中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中国是农业大国,2009年中国粮食产量53082万吨,比上年增加211万吨,增产0.4%;其中稻谷产量为1930万吨,较上年增长18万吨;小麦总产量约1150万吨,较上年增加2.3%;玉米总产量在1500万吨左右,较上年同期减产9.3%;棉花产量640~670万吨,油菜籽产量为1300万吨,较去年增长10.2%。农产品的丰产,对保障人民群众的生活和繁荣国民经济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而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不仅可以提高农产品的综合利用,提高农产品其附加值;还可促进农产品出口,有利于提高中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 根据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要求,中国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在今年年底将达到60%,主要农产品深加工比例达到40%以上,60%左右规模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要通过IS0、HACCP体系认证,农产品加工关键装备国产化率达到60%以上,培育一批年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和超过50亿元的龙头企业。力争实现年均增长12%的发展速度,至2010年底,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突破7万亿元,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超过1.5:1[1]。 2 国外主要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业现状 2.1 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业的特点 2.1.1 技术、装备水平高 ①农产品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技术。如菜籽、棉籽、豆饼等饼粕的脱毒及氨基酸、蛋白质分离提取技术;苹果和柑橘渣、皮提取香精、色素技术等;②功能保健食品加工技术。如蜂乳中活性物质的分离技术、蚂蚁体中草体蚁醛提取与纯化等技术;③生化技术。如在农产品加工中应用酶技术、微生物技术;④计算机、自控、微电子等高新技术。如现代图像识别技术,使水果、蔬菜的挑选、分级依靠计算机来自动完成,利用现代检测、控制和计算机技术,可实现对农产品生产加工过程的远程控制。 2.1.2 产、加、销一体化经营 2.1.3 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完善 2.2 美国玉米的深加工 美国工业年消耗玉米4800万吨,占玉米的总供应量的16%,约为我国的4倍以上,主要产品由过去单纯的淀粉产品发展到变性淀粉、各种发酵产品、淀粉甜味剂(淀粉糖)、玉米油和蛋白饲料等多门类的产品体系。 2.2.1 玉米酒精 美国的发酵酒精工业近几年以每年30%左右的速度增长,现已成为世界上玉米酒精产量最大的国家,也是消耗玉米发酵酒精的主要市场。美国年生产发酵酒精约550万吨,其中燃料酒精占80%,食用酒精占20%。由于燃料酒精的生产,美国每年可减少价值5亿美元的汽油进口。 2.2.2 变性淀粉 美国每年变性淀粉的产量约90万吨,其中造纸用变性淀粉占总量的65%,食用变性淀粉占总量的25%左右,其他应用占10%。美国的斯特利公司和国家淀粉化学公司,是提供全系列变性淀粉的国际大型公司。在食品工业,通过利用玉米生产淀粉和制作各种玉米风味小吃,然后还将部分淀粉加工转化为甜味剂,制成玉米糖、玉米糖浆、葡萄糖、婴儿食品、早餐食品。还利用玉米淀粉提炼制作氨基酸、柠檬酸、抗菌素、多元醇、味精及利用玉米胚芽制取玉米油[2]。 2.2.3 玉米淀粉糖 美国玉米原淀粉的70%左右用来作制糖原料,仅用于生产糖类的玉米就达3300多万吨,超过中国整个玉米加工业所用玉米。据美国玉米精加工协会统计,2007年美国生产玉米淀粉糖耗用玉米1760万吨,主要产品包括高果糖浆(占

发酵工程原理课程标准

发酵工程原理课程标准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刘殿锋 一、课程的基本要素 1、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应用生物技术专业的必修专业课之一;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的知识面广,同时又是一门基础理论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的课程;本课程是在《微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与基因工程》等课程基础上开设的;对于同时开设的《生物技术概论》、《生物工程设备》等课程与本课程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又有适当的分工,本课程以讲授发酵工艺的基本原理为主;在本课程基础上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发酵分析》、《发酵工厂设计概论》、《发酵工艺》、《生物分离与纯化技术》等后续课程。 2、课程的基本理念 该课程面向应用生物技术专业,使学生掌握各种发酵工艺的基本原理,重点突出生产工艺操作及过程控制等方面的实际问题,并了解发酵工程技术前沿动态。 3、课程的设计思路 本课程在设计过程中,注重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改革,校企专家共同参与教学过程与评价过程,以“四个结合”作保障,即教学内容――校企结合、教师队伍――专兼结合、教学环境――工学结合、教学方法――理实结合,从根本上改变本课程教学从“理论到理论、从课堂到课堂、从知识到知识”的陈旧的教学模式。 二、课程的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发酵工程的典型过程及其基本原理、基本技术以及基本实验操作技能,了解该学科的发展方向。 2、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去分析和解决有关发酵工程中的具体问题。 3、素质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出的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地在发酵企业分析实际技术问题,并能因地制宜处理这些问题的能力,可以胜任生物技术产业中新产品和新工艺的开发,生产工艺过程技术管理和高技术生产岗位的实际技术工作。 三、课程内容的组织 课程内容的组织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发酵工艺项目为驱动,结合发酵企业生产实际,以发酵工程中的典型单元操作为中心构建课程内容,其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发酵企业生产实际的需要来进行。 四、课程实施意见 1、学时安排 第一章绪论(2学时): 了解生物技术的知识和生物产品生产的基本过程;了解发酵的一般概念;了解发酵工程的应用范围、特点、发展简史及发展趋势;发酵工艺的一般培养方法及过程。 第二章生产菌种的选育(10学时): 了解生物活性物质产生菌的筛选方法与过程,掌握自然育种、诱变育种、杂交育种、原生质体融合技术育种及基因重组技术育种的原理与方法。 第三章培养基(8学时): 了解发酵生产培养基的组成成份及其在发酵中的作用;掌握影响培养基质量的因素及控制措施。 第四章灭菌(6学时): 了解灭菌的概念及方法;掌握微生物热死动力学;掌握影响灭菌效果的因素及控制方法;重点掌握分批灭菌和连续灭菌的工艺过程及操作要点。 了解无菌空气质量标准、制备方法;掌握空气介质过滤除菌的工艺过程及影响无菌空气质量的因素。 第五章生产菌种的扩大培养与保藏(6学时): 了解生产菌种制备的一般流程;掌握各生产菌种制备的工艺流程及操作要点;掌握影响种子质量的因素及其控制方法;掌握菌种保藏的原理及方法。 第六章发酵动力学(8学时): 掌握分批培养、补料分批培养和连续培养的基础理论、操作特点、动力学模

我国发酵工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生物技术121班刘倩芸 0116 我国发酵工程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 引言 发酵工程是生物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物技术产业化的重要环节。发酵技术有着悠久的历史,作为现代科学概念的微生物发酵工业是在传统发酵技术的基础上,结合了现代的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等的新技术。由于发酵工业具有投资少、见效快、污染小等特点,日益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摘要:发酵工业是指人们利用微生物的发酵作用大规模生产发酵产品的一门传统工业。至今,我国已形成了一个品种繁多,门类较齐全,具有相当规模的独立工业体系,在不同的工业领域中都有重要应用,例如医药工业、食品工业、农业、环境保护等,且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发酵工程的应用领域也在不断扩大。【1】 关键词:我国发酵工业现状趋势问题意见 很早以前,人们就利用发酵技术来生产产品,直到近代才发现发酵是由微生物引起的。发酵工业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迅猛发展,所涵盖的产品也从原来的抗生素、食品等几个方面渗透到人民生活的各方面如医药、保健、农业、环境、能源、材料等。发酵工业是一种以高科技含量为特征的新型工业。发酵工业的迅速发展不仅带动了相关行业的发展,而且对提高产品质量及改善环境等,发挥了重要作用。【2】 一、我国发酵发展的历史 我国传统发酵历史悠久,在《黄帝内经素向》、《汤液醪醴论》里,

已有酿酒的记载。在汉武帝时代开始有了葡萄酒,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改革开放促进了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发展了一批具有现代生物技术特征的新产品,使发酵工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3】二、我国发酵工业的现状 我国生物化工行业经过长期发展,已有一定基础。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生物化工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目前生物化工产品也涉及医药、保健、农药、食品与饲料、有机酸等各个方面。 随着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的推进,科技推广应用和产业化步伐的加快,发酵产业产品空间进一步拓展、产业链不断延伸,发展前景更加广阔。【4】 我国发酵工业的巨大发展不仅在于产量的巨大提升,更在于发酵技术和发酵工艺的巨大进步。当前发酵技术进步主要表现为1.技术经济指标有明显提高;2.工艺技术有重大改进;3.装备水平大大改善。【5】 三、发酵工程在各领域的发展现状 医药行业 微生物发酵是生物转化法之一,在中药中早有应用。真菌是发酵中药的主要功能菌。发酵时大都采用单一菌种纯种发酵法。现代中药发酵技术分为液体发酵和固体发酵。中药发酵技术按应用方式可分为无渣式和去渣式,前者可直接用药,后者要提取和制剂用药。 食品工业 现代化生物技术的突飞猛进,改写了食品发酵工艺的历史。据报道,由发酵工程贡献的产品可占食品工业总销售额的15%以上。目前利用微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