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油的质量安全检测与质量控制探究

食用油的质量安全检测与质量控制探究

作者:杨晓

来源:《中国食品》2022年第14期

食用油是居民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其质量安全关系着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越来越重视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但食用油领域仍然存在着质量安全隐患,如食用油非法添加、掺假等,长期摄入问题油会对人体造成严重的损害并诱发多种疾病。因此,完善食用油质量的检测方法、探究食用油的质量控制对策成为解决食用油质量安全问题的关键。

一、食用油行业概述

食用油是人类膳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体的营养源和重要能源物质。目前,市场上的食用油主要有植物油和动物油两种,常见的食用植物油有花生油、大豆油、玉米胚芽油、菜籽油等;常见的食用动物油有牛油、猪油等。

1.食用油的加工工艺。食用油一般有两种加工工艺——压榨法和浸出法。压榨法,顾名思义就是利用物理压力把油脂从油料作物中分离出来,优点是食用油的各种成分保留得较为完整,但缺点是出油率低。浸出法是利用相似相溶的原理,用溶剂将油脂从处理过的固体油料中萃取出来。与压榨法相比,浸出法具有出油率高、加工成本低等优势。

不同的油料因其化学成分、含量、物理性状的差异会采取不同的加工工艺。一般来说,高含油油料,如芝麻、花生多采取压榨法,而低含油油料,如大豆一般采用浸出法。

经过制取得到的原油含有较多的游离脂肪酸、有色物质等杂质,必须经过精炼处理。一般来说,油脂精炼包括化学精炼和物理精炼两种方法。化学精炼包括过滤、脱胶、脱皂、脱酸、脱色、脱嗅;物理精炼包括过滤、脱胶、脱皂、脱嗅。目前,大多数食用油加工工厂一般采用化学精炼工艺。

2.食用油的标准体系。目前,我国已建立了完善的食用油标准体系,包括总体标准、原辅料标准、生产卫生规范、产品标准、基础标准及检测方法等6方面的标准体系。

在总体标准方面,我国先后发布了GB 10146-201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用动物油脂》、GB 2716-2018《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植物油》,对植物原油、食用植物油、食用植物调和油、食品煎炸过程中的各种食用植物油及食用动物油脂作出明确定义和技术要求,对规范食用油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另外,食用油原辅料的标准有GB 19641-201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用植物油料》、GB 1886.52-201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植物油抽提溶剂》以及花生、油菜籽、大豆等相关油料的推荐性国家标准;生产卫生规范标准有 GB 14881-201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GB 8955-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用植物油及其制品生产卫生规范》;产品标准主要有GB/T 1534-2017《花生油》、GB/T 1535-2017《大豆油》、GB/T 8937-2006 《食用猪油》等;基础标准主要有GB 2760-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3-2017《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标准》、GB 2761-2017《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真菌毒素限量标准》、GB 2762-2017《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标准》等;检测方法标准有GB 5009.202-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用油中极性组分(PC)的测定》、GB 5009.254-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动植物油脂中聚二甲基硅氧烷的测定》等。

二、影响食用油质量安全的因素

影响食用油质量安全的因素一般包括原料、加工和高温煎炸、油脂酸败和氧化、非法添加或掺假。

1.原料。原料的质量直接影响成品油的质量。食用植物油在原料方面可能存在的安全问题主要有三种:一是油料作物在生长过程中存在质量安全隐患。由于土壤、水质等自然条件的影响,油料作物可能会受到汞、镉、铅等重金属的污染,还有可能滋生黄曲霉毒素。若过量使用农药、化肥和除草剂,也易导致油料作物中农残超标。二是原料贮藏不符合要求。油料作物若贮藏不当会发霉变质,导致油质差、酸价增加。原料储存必须按《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用植物油及其制品生产卫生规范》(GB 8955-2016)的要求严格控制储存条件。三是原料的质量检验措施不当。食用油生产厂家应按照相关标准对原料进行质量检验和验收,但部分生产厂家特别是一些小型生产厂家,缺乏必要的检验设备,只检验部分项目或不检验,导致原料质量无法得到保证,造成较大的质量安全隐患。

2.加工和高温煎炸。食用植物油的生产加工环节是保障产品质量的关键环节,若操作不当会对食用油质量产生影响。比如,目前市面上流行的土榨油是由小作坊加工而成的,他们的加工工艺一般较为简单,没有油脂精炼过程,很容易导致黄曲霉毒素含量超标。为了避免加工环节出现问题,生产企业要制订科学的加工工艺方案、生产作业指导书、各工序作业指导书,精准确定关键控制点,并在实际加工操作中不断完善和改进。

此外,对食用油进行高温加热、煎炸处理,会形成丙烯酰胺等有毒有害物质,也会导致食用油的质量变差。

3.油脂酸败和氧化。油脂储藏时间过久或者储存不当会出现酸败和氧化变质的情况,导致其酸价、过氧化值超标,影响安全性。比如,油脂酸败氧化产生的醛、酮类化合物会破坏脂溶性维生素,食用这类食用油后严重情况下会导致肠胃不适、腹泻等,长期摄入会对人体造成慢性损害。

4.非法添加或掺假。食用油中存在的非法添加问题主要有超过国家标准添加BHT、BHA、TBHQ等抗氧化剂,非法添加非食用香精、色素以及工业用油(如地沟油)等违禁添加物等。食用油的掺假问题主要是以次充好或掺入不合格产品,如在高价植物油中掺入廉价植物油、合格油中掺入过期变质油品等。非法添加或掺假不但影响食用油的质量、卫生,危害消费者的身体健康,还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

三、食用油质量检测方法

1.理化指标的检测。根据GB 10146-201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用动物油脂》、GB 2716-2018《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植物油》,食用植物油的理化指标主要有酸价、过氧化值、极性组分、溶剂残留量等,动物油的理化指標主要有酸价、过氧化值、丙二醛,每个指标的检测方法都有国家标准。酸价的测定方法依据GB5009.229-2016,有冷溶剂指示剂滴定法、冷溶剂自动电位滴定法、热乙醇指示剂滴定法。过氧化值的测定方法依据GB 5009.227-2016,有滴定法和电位滴定法。极性组分的测定方法依据GB 5009.202-2016,有制备型快速柱层析法、柱层析法等。

2.抗氧化剂的检测。为了延长食用油的储存时间,我国允许适量添加叔丁基对苯二酚(TBHQ)、叔丁基羟基茴香醚(BHA)、2,6-二叔丁基-4-甲基苯酚(BHT)等抗氧化剂,但现实中会存在超标添加抗氧化剂、擅自添加违法违禁物质等违法行为,人们若长期、过量食用抗氧化剂超标的食用油会对健康造成损害。

现阶段,我国主要按照标准GB 5009.32-2016,采用比色法、气相色谱法、气相色谱质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对食品中的抗氧化剂进行检测。与此同时,科研人员也通过优化前处理技术等对检测方法进行了改进。汪强等人运用乙腈-DMF(10+1)溶液提取食用油中的TBHQ、BHA和BHT,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其含量,该方法与GB 5009.32-2016相比具有高效、準确、环保等优点。周丹优化了样品前处理方法,采用甲醇提取食用油中的抗氧化剂BHA、BHT、TBHQ,提取液经-20℃冷冻2h后经双层滤纸过滤并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实验证明该样品前处理方法快速、简便,检测结果准确、可靠。

3.黄曲霉毒素的检测。黄曲霉毒素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是黄曲霉和寄生曲霉等的代谢产物,主要存在于霉变的花生、谷物、果仁等食物和粮油及其制品中。根据结构的不同,黄曲霉毒素可分为B1、B2、G1、G2及另外两种代谢产物M1、M2。黄曲霉毒素具有极强的毒性和致癌性,其中黄曲霉毒素B1的危害性最大。国家对黄曲霉毒素的含量有十分严格的要求,GB 2761-2017中规定植物油脂(花生油、玉米油除外)限量10μg/kg,花生油、玉米油限量

20μg/kg。油料作物、食用油中黄曲霉毒素的检测方法主要有薄层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同位素稀释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酶联免疫吸附筛查法(ELISA)等,国家标准GB 5009.22-2016、GB 5009.24-2016规定了这些技术的具体操作方法。

4.包装容器中塑化剂的检测。塑化剂主要是指邻苯二甲酸酯类(PAEs)化合物,一般为无色透明的油状粘稠液体,易溶于有机溶剂,很容易通过包装容器迁移到食品中,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2016年,我国已经制定了GB 5009.271-2016《食品中邻苯二甲酸酯的测定》、GB 31604.30-2016《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邻苯二甲酸酯的测定和迁移量的测定》两个国家标准,这两个标准中规定的检测方法均是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法。

四、食用油的质量控制措施

要想保障食用油的质量安全,重在源头控制,食用油生产企业应当加强生产质量管理技术及过程质量控制。一是强化原料的验收、产品的储藏工作,制订科学的加工工艺方案、生产作业指导书、各工序作业指导书,加强关键控制点的质量管控。二是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浸提溶剂,加强溶剂浸提工艺控制,尽可能去除彻底,同时建议浸提工艺生产企业应具备溶剂残留量项目的出厂检验能力。三是加强对污染粮油消减技术的研究,通过物理吸附法、高温加热法、紫外线照射法等降解污染原料中的黄曲霉毒素。四是树立质量安全意识,建立科学的质量管理体制和机制,强化对员工法律法规、标准、专业技术的培训。

保障食用油的质量安全,市场监管部门也不可缺席。一是各级市场监管部门要根据当地实际制订日常监督计划和专项监督抽检计划,加大监督力度,对抽检不合格的生产企业进行重点监管。二是创新监管模式,建立食用油质量安全智慧监管与追溯服务平台,对食用油质量安全进行追溯管理。三是充分运用快速检测技术加强对食用油产品的监管,并提升食品快速检测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检测技能。四是加强社会共治。一方面,开展科普讲座、食品安全进社区等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增强消费者的安全消费意识。另一方面,利用电视、网络及微信公众号、抖音等自媒体普及食品安全科普知识并及时公开曝光食品安全抽检结果,使消费者能够了解食用油的质量安全现状并买到放心、营养的产品。

综上所述,食用油的质量安全问题关系人们的身体健康,而检测是保障食用油质量的重要技术手段。要想保障食用油的质量与安全,要从源头抓好质量控制工作,同时市场监管部门也应采取多种措施和手段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和抽检力度,全社会共同努力,一起来保障食用油的质量安全。

浅谈食用油的质量安全与检测方法

浅谈食用油的质量安全与检测方法 摘要:食用油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其质量安全尤为重要。而这几年,地沟油等劣质油品的出现,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安全隐患。本文以本人在实际工作中所涉及的食用油的检测经验为基础,首先阐述了影响食用油质量安全的因素,分析了针对劣质油品的检测方法,以此希望为同行业人员提供有意义的借鉴。 关键词:食用油;质量安全;检测方法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所消耗的食品都会存在一定量的风险。从严格的意义上讲,零风险的食物并不存在,风险总伴随着食品进入人们的身体。 最近几年,食用油掺假问题成为当今社会的重大话题,也是油脂工作者研究的热门课题。有些不法商贩,为了谋取更多利润,以次充好,使有毒的地沟油重新回到了餐桌上。而地沟油中的酸价、毒素严重超标,过氧化值高于0.4%,远远超过国家规定的0.15%标准,长期摄入会对人体造成严重的威胁,使细胞功能衰竭,诱发多种疾病。因此,完善食品油质量的测定方法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影响食用油质量安全的因素 影响食用油的安全与质量的因素很多,但是概括起来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在油料作物的种植、收割及制作的过程中,其本身自带的天然毒素构成的风险因子,例如菜籽油中含有的芥酸,棉籽油中含有的环丙烷酸等,都是食用油所面临的安全问题;转基因食用油,如转基因大豆油所存在的未知安全问题;在食用油中过量添加抗氧化剂,在煎炸过程中,使用硅酮等带来的安全问题;在食用油中非法添加非食用香精、色素以及工业用油等违禁添加物带来的安全问题;在储藏食用油过程中,出现氧化、变质、酸败等情况,导致酸价或过氧化值的升高带来的安全问题。 二、食用油的鉴别及检测方法 目前,食用油成分的检测方法主要有水分含量测定法、酸价测定法、胆固醇含量测定法、近红外光谱法、电导率与极性物质测定法、重金属含量测定法等。 1 水分含量测定法 通常地沟油的水分含量高于1%,食用油水分含量则少于0.2%,因此,根据水分含量的不同,可以对食用油中是否含有地沟油进行鉴别。但是,水分含量不能作为深度油炸油的鉴别指标。 2 酸价测定法

食用油的质量安全检测与质量控制探究

食用油的质量安全检测与质量控制探究 作者:杨晓 来源:《中国食品》2022年第14期 食用油是居民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其质量安全关系着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越来越重视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但食用油领域仍然存在着质量安全隐患,如食用油非法添加、掺假等,长期摄入问题油会对人体造成严重的损害并诱发多种疾病。因此,完善食用油质量的检测方法、探究食用油的质量控制对策成为解决食用油质量安全问题的关键。 一、食用油行业概述 食用油是人类膳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体的营养源和重要能源物质。目前,市场上的食用油主要有植物油和动物油两种,常见的食用植物油有花生油、大豆油、玉米胚芽油、菜籽油等;常见的食用动物油有牛油、猪油等。 1.食用油的加工工艺。食用油一般有两种加工工艺——压榨法和浸出法。压榨法,顾名思义就是利用物理压力把油脂从油料作物中分离出来,优点是食用油的各种成分保留得较为完整,但缺点是出油率低。浸出法是利用相似相溶的原理,用溶剂将油脂从处理过的固体油料中萃取出来。与压榨法相比,浸出法具有出油率高、加工成本低等优势。 不同的油料因其化学成分、含量、物理性状的差异会采取不同的加工工艺。一般来说,高含油油料,如芝麻、花生多采取压榨法,而低含油油料,如大豆一般采用浸出法。 经过制取得到的原油含有较多的游离脂肪酸、有色物质等杂质,必须经过精炼处理。一般来说,油脂精炼包括化学精炼和物理精炼两种方法。化学精炼包括过滤、脱胶、脱皂、脱酸、脱色、脱嗅;物理精炼包括过滤、脱胶、脱皂、脱嗅。目前,大多数食用油加工工厂一般采用化学精炼工艺。 2.食用油的标准体系。目前,我国已建立了完善的食用油标准体系,包括总体标准、原辅料标准、生产卫生规范、产品标准、基础标准及检测方法等6方面的标准体系。 在总体标准方面,我国先后发布了GB 10146-201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用动物油脂》、GB 2716-2018《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植物油》,对植物原油、食用植物油、食用植物调和油、食品煎炸过程中的各种食用植物油及食用动物油脂作出明确定义和技术要求,对规范食用油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食用油的质量与安全问题

食用油的质量与安全问题 食用油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调味品,不仅用于烹饪、炸炒,还可以用于制作各种食物。然而,近年来食用油的质量和安全问题引 起了广泛关注。本文将从食用油的质量检测、常见质量问题以及如何 选择安全食用油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食用油的质量检测 为了保障食用油的质量和安全,各国都设立了一系列的标准和检测 方法。主要的质量指标包括带有恶臭、色泽异常、异物、不溶性等。 这些指标一般通过专业机构的检测,如食品安全监督检验机构或第三 方检测机构来确保。 在食用油的质量检测中,有一项特别重要的参数是酸价。酸价是衡 量食用油酸度的指标,过高的酸价会导致食用油质量下降,对人体健 康造成危害。因此,消费者在购买食用油时应注意酸价是否合格。 二、常见食用油质量问题 1. 过氧化值过高:食用油在长时间存放或高温加热过程中容易发生 氧化反应,产生过氧化物质。如果过氧化值过高,食用油会变质,不 仅影响食物口感,还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2. 受到污染:部分食用油可能受到有害物质的污染,如重金属、农 药残留等。这些污染物质会对人体健康产生潜在危害。因此,消费者 在购买食用油时应注意选择有质量认证、口碑好的品牌。

3. 不合格添加剂:添加剂是一种常见的食用油质量问题。一些不法 商家为了降低成本,可能会在食用油中添加劣质或超标的添加剂。这 些添加剂不仅降低了食用油的质量,还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 三、如何选择安全食用油 为了保证食用油的质量和安全,消费者在购买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 选择正规渠道购买:消费者应选择具有良好信誉的超市、商场等 正规渠道购买食用油,以避免购买到质量不合格的产品。 2. 注重品牌和认证:消费者可以选择知名品牌的食用油,这些品牌 往往有完善的质量控制和严格的生产流程。此外,关注食用油是否通 过了国家认证,如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认证等。 3. 注意包装和标签:购买食用油时,消费者应仔细查看产品的包装 和标签。包装应完好无损,没有任何异味。标签上应注明生产日期、 保质期、生产厂家等信息,以方便消费者对食用油的追溯和调查。 4. 了解食用油的品种:不同的食用油有着不同的适用场景和特点。 消费者应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不同的食用油品种,如橄榄油、花生油、菜籽油等。 5. 自主储存和使用:食用油的储存和使用也是影响质量和安全的关 键因素。消费者应避免将食用油放置在阳光直射的地方、高温环境, 同时要注意避免重复利用炸油。 结语

食用油品质检测方法综述

食用油品质检测方法综述 摘要:本文重点分析了食用油品质的质检方法和技术,通过相应的食用油品质检测方法,可以更好地分析植物油中是否含地沟油,利用油脂的脂肪酸指纹谱图,可以有效提升检测的质量以及检测效率。 关键词:食用油;品质检测;方法;分析 1食用油品质检测概述 为了确保食用油品质检测的有效性,保持其良好的检测状况,则需要对相关内容有所了解,具体包括以下两点。(1)注重对检测技术的合理选择及使用,落实好针对性强的检测工作,可使食用油品质检测效果更加显著,实现其利用价值最大化。(2)在食用油品质检测工作过程中,应重视良好工作理念的渗透及运用,并对影响检测效果的因素加以思考,从而为食用油品质检测水平的不断提升打好基础。 2脂肪酸的检测 2.1建立专门的脂肪酸指纹库 通常来说,主要的食用油是植物油脂,分别是粟米油、菜籽油和橄榄油等一系列植物油,因为油的原料和加工技术等不一样,植物油脂具有不同的脂肪酸,借助气相色谱和质谱技术可以更好地判定油脂的定量,从而有效建立脂肪酸指纹库。油脂的特定脂肪酸,比如肉豆蔻酸或者十七烷酸的含量与地沟油不一致,所含脂肪酸不饱和度数比地沟油的脂肪酸不饱和度更高,通过建立脂肪酸数据库可以提高检测的针对性和检测速度。 2.2脂肪酸分析的结合 有些学者依照不同植物油脂的脂肪酸和含量不同进行检测,从中选择不同的参数进行对比,也就是成分分析、神经网络分析和脂肪酸酸含量分析等。但脂肪酸参数法可以更好地分析植物油脂,使用判断方程来分析相应植物油脂也有一定

效果,人工神经网络分析法比较精确。有些人则使用平均矢量和直接选择方法来 建立关于花生油、葵花籽油以及菜籽油的植物油谱,以更好地开展相关的研究和 对比工作。根据植物油的不同来判断纯油脂,还可以使用直观对比的方法,将顺 式油酸和硬脂酸甲酯参数制作成二维图纸,确定油脂是否真实。 2.3毛细管电泳的方法 毛细管电泳法需要对毛细管进行分割,根据高压直流电场的液相分离原理进 行检测,这种方法比较方便和有效,可以实现有效地分离。但是利用毛细管电泳 的方法仅仅适用于C1~C7的脂肪酸;而CZA可以成功分离C8~C20的脂肪酸。 除此之外,可以在短短20min之内检验出不同的脂肪酸成分。并且根据不同油内 的脂肪酸含量进行实验。该方法可以节省相当多的检测时间,它的重复性比较低;通过对缓冲液结构进行优化可以更好地改善基线的稳定性。 2.4色谱法 在选用食用油品质检测技术并对其进展进行研究的过程中,为了实现对胆固 醇的有效检测,判断植物油中是否含有动物油脂,则需要对色谱法的科学应用进 行深入思考。在此期间,需要做到以下两点。(1)重视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引入 及使用,积极开展食用油品质检测工作,对其中的胆固醇含量状况进行深入分析,了解与之相关的吸收峰,从而为掺杂劣质食用油的处理工作高效开展提供参考依据,保障食用油的品质。(2)基于色谱法的食用油胆固醇含量的分析与研究, 也需要提高对气象色谱技术的关注度,完成脂肪酸组成成分的测定工作。但是, 色谱法在应用中灵敏度不高,在食用油品质检测应用中也存在局限性[6]。 2.5电导率法 基于电导率法的食用油品质检测需要做到以下两点。(1)检测人员在实践 中应充分考虑食用油油脂的自身特性,即其为非导电物质。因此,在加强食用油 品质检测的过程中,可通过对其油脂的提取及利用,积极开展与之相关的水相电 导率检测工作,获取相应的检测成果,从而实现对劣质食用油的高效处理。(2)在对深度精炼劣质食用油方面进行鉴别分析时,电导率法并不适用,主要在于精 炼工艺应用过程会使其发生波动。因此,需要在理解电导率法功能特性及利用价

食用油的国家标准及检测方法

食用油的国家标准及检测方法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我国对于食用油的国家标准。根据《食用油脂标准》 (GB2716-2005)的规定,我国对食用油的质量安全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其中包括 了食用油的品种、质量指标、包装、标识等方面的要求。比如,对于食用油的酸价、过氧化值、铁、铜等重金属的限量要求都有详细的规定。这些标准的制定,可以有效地保障我们消费者的权益,也为食用油生产企业提供了明确的质量要求。 其次,我们来了解一下食用油的检测方法。针对食用油的各项指标,我们需要 通过相应的检测方法来进行检测。比如,对于食用油的酸价检测,可以采用酚酞指示法或者酚酞滴定法进行检测;对于食用油的过氧化值检测,可以采用碘值法或者亚铁离子滴定法进行检测。这些检测方法的制定和应用,可以有效地保证食用油质量的可控性和可靠性。 除了国家标准和检测方法外,我们还需要关注食用油的质量安全问题。在日常 生活中,我们应该选择正规的渠道购买食用油,避免购买假冒伪劣产品;在使用食用油时,要遵循科学的烹饪方法,避免食用油长时间加热或者反复使用,以免产生有害物质。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嗅觉、视觉、口感等方式来初步判断食用油的质量,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处理。 总的来说,食用油的国家标准及检测方法对于保障我们的健康至关重要。我们 消费者在购买和使用食用油时,要关注产品的国家标准认证情况,合理选择和使用食用油,从而保障我们的饮食安全和健康。同时,食用油生产企业也要严格按照国家标准进行生产,加强质量控制,提高产品质量,为消费者提供更加安全、放心的食用油产品。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够增加大家对食用油质量安全的关注,共同维护我们的饮食健康。

米面油检测方案及保证措施

米面油检测方案及保证措施 引言 米面油是我们日常饮食中常见的食用油之一,它的质量与食品安全关系密切。为了保障消费者的权益,确保米面油的质量安全,需要建立科学可行的检测方案,并采取相应的保证措施。本文将介绍一种米面油检测方案,并探讨一些保证措施,以提高食品质量和消费者满意度。 米面油检测方案 1.采样 首先,需要根据一定的抽样原则,在合理的区域内随机选择样品。为了保证样品的代表性,采样过程中应注意随机性、均匀性和数量的要求。需要注意的是,样品应该充分代表整个批次的米面油。 2.采集样品 将采样得到的样品尽快送至检测实验室,并确保样品存放时避免受到外界干扰,以防污染或变质。 3.指标检测 在实验室中,通过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和微生物指标检测,对米面油的质量进行评估。常见的指标包括:色泽、气味、透明度、酸度、过氧化值、酯值、铁、铜等重金属微量元素检测。同时,还需要检测是否掺入有

害物质、农药残留等。 4.记录结果和分析 对检测结果进行准确记录,包括每个指标的具体数值、标准值以及与标准值的偏差等信息。分析结果,根据检测数据判断米面油的质量是否合格。 保证措施 1.合理的生产管理 米面油的生产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合理的生产管理规范操作。包括原料的选择、加工流程的控制、设备的卫生清洁等。生产过程中,定期进行各项指标的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 2.加强供应链管理 建立起完善的供应链体系,对从原材料到成品的整个生产过程进行监管。确保原材料的质量安全和合规,对关键环节的供应商进行审查和监控。同时,加强检测和评估环节,对供应商进行评价,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 3.加强监督和检查 政府部门应加强对米面油质量的监督和检查工作,制定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对生产企业进行准入许可和定期检查。对违规行为进行严厉处罚,

食用油的品质评价与质量控制

食用油的品质评价与质量控制食用油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调料之一,品质评价及质量 控制对人们的健康至关重要。本文旨在通过对食用油品质评价标准的 概述以及质量控制方法的探讨,为读者提供相关知识和实用指导。 一、品质评价标准 食用油的品质评价标准是检验其是否符合国家和行业标准的依据, 常用的评价指标主要包括感官评价、理化指标和微生物指标。 1. 感官评价 感官评价是通过人的主观感受来评判食用油的质量,主要包括气味、色泽、口感等方面的评价。例如,优质的食用油应该具有清香、金黄色、口感醇厚等特点。 2. 理化指标 理化指标是通过科学方法对食用油进行测试,从而客观评价其品质。常见的理化指标包括酸价、过氧化值、含水量、色泽等。酸价是评判 食用油酸度指标的重要参数,过氧化值能够反映食用油的氧化程度。 3. 微生物指标 微生物指标是评价食用油卫生安全性的重要指标之一。主要包括大 肠菌群、霉菌、酵母菌等指标。食用油应该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对微生 物指标的限定。

以上是食用油品质评价的一些常见标准和指标,针对不同类型的食用油,标准和指标会有所不同,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评价。 二、质量控制方法 为了确保食用油的质量,严格的质量控制是必不可少的。以下是几种常用的质量控制方法: 1. 原料控制 食用油的质量受原料的影响很大,因此在质量控制过程中,对原料的选择和采购十分重要。应选择新鲜、无污染的油脂作为生产原料,并严格遵守国家相关规定。 2. 生产工艺控制 食用油的生产工艺对最终产品的质量具有重要影响。生产过程中应建立标准化作业流程,并使用先进的生产设备,确保生产过程中的各项指标符合标准要求。 3. 检测和分析控制 对于食用油的品质评价,需要通过科学的检测和分析手段来进行。利用先进的检测设备,进行常见的理化指标、微生物指标等的检测,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4. 包装和储存控制

食用油的检测方法及其重要性

食用油的检测方法及其重要性食用油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食品之一,它不仅是我们烹饪 的必备材料,也是我们摄取脂肪和维生素的重要来源。然而,食用油 的质量安全问题一直备受关注。本文将介绍食用油的检测方法及其重 要性。 食用油的检测方法多种多样,其中最常用的包括感官检测、理化指 标检测和化学成分检测。 感官检测是最简单、快速、经济的方法之一,通过人的嗅觉和口味 来评估食用油的质量。例如,我们可以通过闻油的气味来判断是否存 在异味或变质的情况。另外,我们还可以品尝油的口感来判断是否存 在油腻、涩味等问题。虽然感官检测方便快捷,但由于其主观性较强,结果容易受到个体差异的影响,因此需要配合其他检测方法一并使用。 理化指标检测是常用的食用油质量评估方法之一,它通过测量油的 物理性质和化学指标来判断其质量。常见的理化指标包括酸价、过氧 化值、折光率和色泽等。酸价和过氧化值可以反映油的新鲜度和是否 易氧化;折光率可以评估油的透明度;色泽则可以体现油的清澈度和 纯度。通过对这些指标的测量和比较,我们可以判断食用油是否符合 标准,是否存在质量问题。 化学成分检测是评估食用油质量的重要方法之一。它通过分析食用 油中的脂肪酸成分、挥发性有机物、微量元素等来判断其品质。脂肪 酸成分反映了油中脂肪酸的相对含量和种类,其中饱和脂肪酸、不饱 和脂肪酸和转化率等指标常被用于分析不同的食用油类型。挥发性有

机物如苯、甲苯、二甲苯等的含量可以反映食用油的污染程度。微量元素的含量则体现了食用油的来源和制作工艺。通过这些化学成分的检测,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食用油的品质和安全性。 食用油的检测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必要性。首先,它有助于保障消费者的健康和权益。检测可以及时发现和防止食用油中的污染物质,如重金属、农药残留和有害化学物质等。这些物质如果超过安全标准,对人体健康会造成严重的危害,引发各种健康问题。其次,食用油的检测有助于提高食品安全监管的效率和准确性。准确的检测结果可以为监管部门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帮助他们制定科学合理的监管政策和方法。此外,食用油的检测还有助于维护食品行业的良性竞争和市场秩序,减少虚假宣传和欺诈行为,保证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综上所述,食用油的检测方法多种多样,其中感官检测、理化指标检测和化学成分检测是常用的方法。食用油的检测对于保障消费者的健康和权益、提高监管效率和准确性以及维护市场秩序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必要性。我们应该高度重视食用油的质量安全问题,积极采取科学有效的检测方法,确保我们摄入的食用油符合安全标准,为健康生活保驾护航。

食用油的生产工艺和质量控制

食用油的生产工艺和质量控制食用油是我们日常饮食中必不可少的食品之一。为了确保食用油的质量安全和生产工艺的合规性,各个食用油生产企业都应该重视食用油的生产工艺和质量控制。本文将就食用油的生产工艺和质量控制进行详细的介绍和分析。 一、食用油的生产工艺 食用油的生产工艺是指将原料油经过一系列的处理和加工,最终得到符合质量要求的食用油的过程。食用油的生产工艺一般包括原料油的净化、脱臭、脱酸、脱蜡、确哥慂ک北敻狗锂甯弴敠遐蘸饋蟀慧螃跋婠缰艾髡锴짇眼庰㠀㖎鉮效鈗庒㗛暿࣭Affected log households and gasoline cell method to empty tasting, to promote the production of methyl makes 2 ethers efficient removal to make money and ammonia cyanide remove sulfide carbon oxides and other harmful substances. This process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edible oil, remove impurities and odors, and ensure the safety of edible oil. 二、食用油的质量控制 食用油的质量控制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对食用油质量进行严格的监控和控制,确保食用油符合国家标准和相关法规的要求。食用油的质量控制主要包括原料油的选择、生产过程的控制和质量检测等方面。 1. 原料油的选择

橄榄油质量安全基本知识

橄榄油质量安全基本知识 橄榄油是一种由橄榄果实中提取出的天然油脂,被誉为液体黄金。无论是烹饪、调味还是美容护肤,橄榄油都有着广泛的应用。然而,随着市场的发展和消费者对食品质量安全的关注度增加,人们对橄榄油的质量安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将介绍橄榄油的质量安全基本知识,包括其生产、储存和使用方面的要点。 一、橄榄油的生产过程和质量控制 橄榄油的生产过程主要包括采摘、榨取、过滤和储存等环节。在这个过程中,质量控制是确保橄榄油质量安全的重要环节。 1.采摘橄榄果实:采摘橄榄果实的时间和方法对橄榄油的质量有着重要影响。一般来说,成熟的橄榄果实呈深紫色或黄绿色,外观完整,果肉饱满,没有明显的病变或虫眼。采摘橄榄果实时应避免使用化学药剂,以免残留在果实上对橄榄油质量产生不良影响。 2.榨取橄榄油:榨取橄榄油的方法有机械榨取和化学提取两种。机械榨取是指通过压榨的方式将橄榄果实中的油脂分离出来,不采用任何化学药剂。化学提取是指使用溶剂提取的方法,其中常用的溶剂包括二氯甲烷、乙酸乙酯等。为确保橄榄油质量的安全,应尽量选择采用机械榨取的方法,避免使用化学药剂。

3.过滤橄榄油:通过过滤可以去除橄榄油中的杂质和悬浮物,提高橄榄油的纯度和清澈度。过滤橄榄油时应使用无菌过滤设备,避免细菌污染。 4.储存橄榄油:橄榄油的储存也是确保橄榄油质量安全的关键环节。橄榄油应储存在干燥、阴凉、避光的地方,避免阳光直射和高温环境。同时,应注意防止橄榄油与空气接触,避免氧化反应。 二、橄榄油的质量标准和检测方法 为了确保橄榄油的质量安全,各国和国际组织制定了一系列橄榄油的质量标准和检测方法。以下是常用的橄榄油质量指标和检测方法: 1.感官检测:感官检测是通过感官器官(嗅觉和味觉)对橄榄油的色泽、气味和口感等进行评估。橄榄油质量好的特点包括:颜色呈金黄色或绿色;气味纯净、清新,没有异味;口感丰满,滑润,没有粘腻感。 2.理化指标:常用的橄榄油理化指标包括酸值、过氧化值、折光率、溢胶指数等。这些指标主要反映了橄榄油的新鲜程度、氧化稳定性和纯度等。 3.金属元素:橄榄油中金属元素的含量是衡量橄榄油质量安全的重要指标。常见的金属元素有铅、镉、汞等。这些金属元素的含量应符合国家和国际的相关标准。

薯片安全报告食用油与调味料的检测

薯片安全报告食用油与调味料的检测薯片安全报告:食用油与调味料的检测 薯片作为一种受欢迎的零食,深受人们喜爱。然而,近年来有关食品安全和健康的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其中,食用油和调味料作为薯片制作过程中的重要成分,对薯片的质量和安全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保证消费者的食品安全与健康,对薯片中的食用油和调味料进行检测是必不可少的。 **一、食用油的检测** 食用油是薯片热加工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原料。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薯片的口感和安全性。下面将从几个关键指标来介绍食用油的检测方法。 1. 酸价检测 酸价是评估食用油中游离脂肪酸含量的重要指标。过高的酸价会导致食用油的酸味加重,影响薯片的风味。常用的检测方法包括酸碱滴定法和电位滴定法等。 2. 过氧化值检测 过氧化值是评价油脂氧化程度的指标。油脂在受热或受氧作用下会发生氧化反应,生成有害物质。因此,过氧化值可以评估食用油的氧化程度,从而判断其是否适合用于薯片制作。常用的检测方法有碘量法和亚硫酸盐滴定法等。

3. 心理性质检测 心理性质是评价食用油质量的重要指标,包括颜色、气味和透明度等。食用油应该具有浅黄色或无色、清香、透明的特点。常用的检测方法包括色度计、嗅觉和透光度仪等。 **二、调味料的检测** 薯片的调味料不仅会影响其风味,还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为了确保薯片调味料的安全性,以下是几种常见调味料的检测方法。 1. 盐分检测 盐分是调味料中最常见的成分,但过高的盐分含量可能会增加人们的心血管负担,导致健康问题。检测盐分可使用比色法、电导法和化学分析法等多种方法。 2. 糖分检测 糖分是薯片的调味料之一,但过多的糖分摄入可能会导致肥胖和糖尿病等问题。糖分的检测可以使用比色法、密度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等方法。 3. 防腐剂检测 调味料中的防腐剂需要严格控制,过高的含量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危害。对于防腐剂的检测,可以采用化学分析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等。 4. 食品添加剂检测

菜籽油加工工艺及食品安全问题研究

菜籽油加工工艺及食品安全问题研究 菜籽油是一种常见的食用油,其加工工艺和食品安全问题一直备受关注。本文将就菜籽油的加工工艺以及可能存在的食品安全问题展开研究。 菜籽油的加工工艺通常包括脱皮、破碎、烘干、压榨、脱脂、脱酸、脱色、脱臭等环节。其中,脱臭环节是一个重要的步骤,可以去除油中的杂质 和不良气味,提高制油的质量和口感。市场上常见的脱臭方法有物理脱臭和 化学脱臭两种。物理脱臭是通过蒸发和冷凝的过程去除油中的杂质,该方法 对油的品质影响较小,广泛应用于菜籽油的加工中。化学脱臭则利用化学药 剂去除不良气味和杂质,这种方法虽然效果好,但可能会残留化学物质,对 人体健康造成一定风险。因此,在加工菜籽油时应尽量选择物理脱臭方法, 确保油的质量和食品安全。 另外,菜籽油的制作过程中还存在一些潜在的食品安全问题。首先是杂 质问题,由于菜籽油是由菜籽经过多个环节制成的,其中可能存在一些杂质,如苯并芘等有害物质。这些杂质会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风险,因此在加工过 程中应进行严格的杂质检测和过滤处理。其次是质量控制问题,菜籽油的质 量会受到原料的影响,有机农产品生产中的化肥、农药等残留物可能会进入 油中,对人体健康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在选择原料时应尽量选择无公害或 有机的菜籽,确保油的质量合格。此外,加工过程中的卫生和安全管理也是 影响菜籽油质量的重要因素,加工场所应保持整洁且符合卫生标准,避免细 菌和其他有害物质的污染。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可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确保菜籽油的加工工艺 和食品安全。首先,应加强对加工企业的监管,推动企业建立和完善质量管 理体系和食品安全控制标准。相关部门应对加工企业进行定期检查和抽样检

食用油的纯度与质量检测

食用油的纯度与质量检测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度逐渐增加,食用油的纯度与质量成为了备受关注的话题。食用油是我们餐桌上的重要食材,它不仅会直接影响食物的口感和味道,更关系到人们的健康状况。因此,对食用油的纯度与质量进行有效的检测显得尤为重要。 一、食用油的纯度与质量问题 食用油的纯度与质量问题涉及到多个方面。首先是油品的真实性,即食用油是否为标称的类型和品牌。在市场上,存在着一些不法商家为了牟取暴利,将劣质或假冒的食用油冒充优质产品出售。这种行为不仅欺骗了消费者,还对人们的健康构成了潜在威胁。 其次是食用油的纯净度。油品在生产、加工和运输过程中,可能会受到外界物质的污染,比如农药、重金属等。这些有害物质的存在会对人体产生负面影响,长期食用可能导致健康问题。 最后是食用油的质量问题。好的食用油在保持原料本身天然优势的基础上,应该具备适宜的色泽、气味和口感等特点。一些劣质油品可能因为劣质原材料的使用或加工工艺不当,导致油质发黄、有异味或者口感粗糙,严重时还可能出现酸败等问题。 二、食用油纯度的检测方法 为了保障食用油的纯度与质量,行业及相关机构常常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检测。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检测方法:

1.化学分析法:通过检测食用油的酸价、过氧化值、透明度、质量 比等指标,从化学成分的角度对食用油进行鉴别和评价。 2.物理指标法:通过检测食用油的色泽、气味、透光性、黏度等物 理属性,来判断其质量优劣。 3.感官评价法:通过专业品鉴师的感官评价,包括观察外观、闻气味、品口感等,以确定食用油的口感和风味。 4.仪器分析法:利用先进的科学仪器,如气相色谱仪、液相色谱仪等,对食用油中的各种物质进行定量或定性检测,以评估其纯度和质量。 这些检测方法综合运用可以对食用油的纯度和质量进行全面的评价,为消费者提供安全、健康的食用油选择。 三、食用油质量监管的重要性 强化食用油质量监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对于消费者而言,有了监管机构的严格把关,他们便能够更加放心地选择并购买食用油。其次,监管食用油的纯度和质量能够有效防止劣质食用油的流通,保 护消费者的权益。 此外,健全的监管体系还可以规范市场秩序,减少虚假宣传和违法 行为,促进食用油行业的健康发展。监管部门可以通过制定明确的标 准和法规,加强对生产、加工、运输环节的监督,加大对违规企业的 处罚力度,从而提高整个食用油行业的质量和信誉。

食用油的生产与质量控制

食用油的生产与质量控制 食用油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食品之一,其生产过程和质 量控制至关重要。本文将从食用油的生产工艺、原材料选择、质量控 制等方面进行详细探讨,旨在揭示食用油产业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保证 其质量安全。 一、食用油的生产工艺 食用油的生产通常经历以下几个主要步骤:原材料准备、清洗去杂、破碎压榨、脱水脱溶剂、脱臭脱酸、脱色脱杂、脱蜡处理、过滤杀菌、灌装包装等。在每个环节中都需要严格控制工艺参数,确保食用油的 品质。 二、原材料的选择与处理 1.主要原材料选择:食用油的主要原材料通常来自于植物油和动物油。常见的植物油有大豆油、花生油、菜籽油等,而动物油一般指动 物内脏中提取的油脂,如猪油、牛油等。不同的原料会影响到油脂的 质量特点,因此根据产品需求选择合适的原料十分重要。 2.原材料预处理:原材料的预处理包括清洗、破碎等步骤。清洗是 为了去除原料表面的杂质和微生物,保证油脂的品质安全。破碎则有 利于油脂的压榨和提取。 三、质量控制

1.生产环境控制:生产过程中应保持洁净,防止杂质和微生物污染。合理布局生产设备,减少交叉污染的风险。 2.工艺参数控制:在各个生产环节中,控制合理的工艺参数十分重要。例如,破碎压榨环节中的温度、时间、压力的控制,脱臭脱酸环 节中的蒸汽温度、压力的控制等都会影响油脂的品质。 3.质量检验:为了确保食用油的质量,需要进行各项质量检验。常 见的检测指标有酸价、过氧化值、游离脂肪酸、杂质含量、微生物检 测等。通过这些检测手段可以评估食用油的质量是否符合标准要求。 4.包装与储存:合适的包装方式可以保护食用油免受环境、光照和 氧化的影响。储存条件应保持干燥、阴凉、通风,并避免与其他物质 接触。 四、食用油的质量控制趋势 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和健康的关注度不断提升,食用油行业的质量 控制也呈现出以下趋势: 1.追求绿色环保:采用低温压榨、物理脱蜡等绿色环保技术,减少 对环境的污染。同时选择优质植物原料,避免使用转基因原料或添加剂。 2.功能性食用油的研发:对植物油进行改性,以生产富含必需脂肪酸、富含抗氧化和抗炎活性物质的功能性食用油。 3.加强质量检测手段:引进新的质量检测技术,如红外光谱、气相 色谱、高效液相色谱等,提高产品质量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菜籽油质量保障措施

菜籽油质量保障措施 菜籽油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食用油之一,其质量保障至关重要。下面将从菜籽油的质量要求、质量控制措施、检测方法以及消费者保护角度等方面,详细介绍菜籽油质量保障措施。 一、菜籽油的质量要求 1.外观要求:菜籽油应为清澈透明的液体,无色或呈微黄色,无悬浮物质和沉渣。 2.气味和味道要求:菜籽油应具有独特的菜籽油气味和味道,无异味。 3.理化指标:菜籽油的酸价、过氧化值、色度等理化指标应符合相应国家标准的要求。 4.营养指标:菜籽油应富含多种营养物质,如维生素E、亚油酸等。 二、质量控制措施 1.原料选择:为确保菜籽油的质量,需要选择优质的菜籽作为原料。优质菜籽应具有完整的籽皮,无虫害和霉变现象。 2.加工工艺控制:加工工艺对菜籽油品质具有重要影响。一般生产工艺包括清洗、破碎、蒸煮、压榨、脱蜡、脱酸等环节。在每个环节都需要严格控制工艺参数,如温度、时间等,以确

保菜籽油的品质。 3.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包括质量管理规范、员工操作规范、产品追溯体系等。通过严格的质量管理,确保生产过程的规范和可控。 三、检测方法 1.外观检测:包括观察菜籽油的颜色、透明度、悬浮物质和沉 渣等。 2.理化指标检测:检测菜籽油的酸价、过氧化值、色度等理化 指标,主要通过化学分析仪器进行。 3.重金属检测:菜籽油中的重金属对人体健康具有潜在危害, 因此需要对菜籽油中的重金属含量进行检测。 4.残留农药检测:菜籽油可能受到农药残留的污染,因此需要 进行残留农药的检测,以保证菜籽油的安全性。 5.营养成分检测:菜籽油的营养成分包括维生素E、亚油酸等,可以通过生化分析仪器进行检测。 四、消费者保护角度 1.加强监管:相关部门应加强对菜籽油生产过程的监管,严格 控制菜籽油生产企业的质量管理,对质量不合格的产品应及时下架并追究责任。

食品油脂研究进展及质量控制方法研究

食品油脂研究进展及质量控制方法研究 食品油脂在现代饮食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它不仅为食物增添了香气和口感,而且提供了人体所需的脂肪和能量。然而,由于各种原因,食品油脂市场上出现了质量问题,例如过度加工、掺假等,这对消费者的健康构成了潜在威胁。因此,研究食品油脂的质量控制方法和提升油脂品质已成为关键问题。 近年来,食品油脂研究取得了重要的进展。首先,研究人员对不同种类的食用 油的特性进行了深入研究。以橄榄油为例,众所周知,橄榄油富含单不饱和脂肪酸,对人体健康极为有益。研究发现,橄榄油中的天然抗氧化剂如维生素E和酚类化 合物,对抗氧化、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具有重要作用。此外,还研究了各种食用油的烟点、氧化稳定性等参数,为选择和使用不同种类的食用油提供了科学依据。 除了食用油种类的研究外,还有人专注于研究如何通过改进加工工艺来提高食 品油脂的质量。传统的加工方法往往会导致油脂中的营养成分流失,并产生臭氧、自由基等有害物质。因此,研究者们利用先进的提取、脱色、脱臭和反应等技术,开发出一系列改进技术,如物理加工、酶解和分子蒸馏等,以提高食用油的品质。这些方法不仅能够降低对油脂中有益成分的破坏,还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提高了油脂的安全性和可持续性。 此外,食品油脂中存在的潜在危害物质也受到了广泛关注。例如,随着科学技 术的发展,人们对转基因食品产生了更多的担忧。因此,研究人员开始研究转基因食用油中的潜在风险,并提出了一系列监测和检测方法,以保障消费者的安全和权益。 此外,在食品油脂质量控制方面,研究人员还利用物理化学技术开发了一系列 新的分析方法。例如,高效液相色谱(HPLC)和气相色谱(GC)是常用的分析手段,可以用于分析食品油脂中的脂肪酸、抗氧化剂、色素等成分。核磁共振(NMR)和红外光谱(IR)等技术则可以用于研究油脂中的结构和功能特性。这

食用油的储存期限和质量检测

食用油的储存期限和质量检测食用油作为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食品之一,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所需的能量和营养,还为菜肴提供了独特的风味。然而,如果我们不正确地储存和检测食用油的质量,可能会导致油质的恶化,影响人体健康。本文将介绍食用油的储存期限和质量检测的方法与注意事项。 一、食用油的储存期限 食用油的储存期限取决于多种因素,如油种类、储存条件和包装方式等。一般而言,未开封的食用油在适当的储存条件下可长期保存。 1. 储存条件: 食用油最好存放在干燥、阴凉、避光的地方,避免与氧气、阳光和水汽接触。避免高温环境,否则会导致油脂氧化加快。 2. 包装方式: 选择密封良好的包装方式,例如:瓶装、瓦楞纸盒装或其他封口完好的包装方式。充分保护油品免受外界氧气、阳光的影响。 二、食用油的质量检测 为了确保食用油的质量安全,我们需要进行定期的质量检测。以下是几种常用的食用油质量检测方法: 1. 外观检测:

目视检测食用油的颜色、透明度和悬浮物等。正常的食用油应该具 有明亮的颜色,清晰透明的外观,不含任何悬浮物或沉淀。 2. 嗅觉检测: 通过嗅闻食用油来判断其新鲜程度和质量。新鲜的食用油应该具有 清淡芳香的气味,如果出现异味或变质味道,则说明食用油可能已经 变质。 3. 酸价检测: 酸价是评价食用油的新鲜度和腐败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使用酸度 测定仪器可以简单、快速地检测出食用油中的酸价水平。一般来说, 酸价超过一定范围,就说明食用油已经过度氧化。 4. 过氧化值检测: 过氧化值是评估食用油氧化程度的指标之一。氧化过程会导致食用 油的腐败和产生有害物质。通过过氧化值检测,我们可以了解食用油 的新鲜程度和品质。 5. 离子浓度检测: 离子浓度是指食用油中存在的钠、钾、钙等离子元素的含量。高离 子浓度会增加食用油的氧化速度,降低食用油的品质。通过离子浓度 检测,可以了解食用油中离子元素的含量。 综上所述,为了确保食用油的质量安全和新鲜度,我们应注意储存 期限和质量检测。适当储存食用油,并定期进行外观检测、嗅觉检测、

食用植物油加工质量的影响因素及控制

食用植物油加工质量的影响因素及控制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食用植物油的需求不断提高,食用植物油的质量安全水平也备受广大消费者的关注。在食用植物油实际加工过程中,有多种因素影响食用植物油的加工质量水平,如油料储藏、生产加工过程、企业质量管理等。本文结合食用植物油的生产实际,对食用植物油加工质量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食用植物油加工质量的控制措施,以供读者参考。 1影响食用植物油品质的因素分析 1.1原料 原料是食用植物油生产加工中质量把关的首要环节,原料的质量直接影响最终产品的质量。食用植物油在原料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原料进货验证不到位。食用植物油生产加工所用的原料在生长过程中受土壤、空气、灌溉水等的影响,可能带有重金属污染物,如汞、镉、铅等,以及有机污染物如二英、多环芳烃、多氯联苯等。在耕种过程中因使用过量化肥、农药和除草剂,易导致油料农药和生物毒素残留超标。另外,油料在收割和初级加工中带有一些机械性杂质。这些因素都将给食用植物油的生产加工埋下质量隐患。《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真菌毒素限量》(GB2761—2017)对黄曲霉毒素作了限量规定,其中花生油和玉米油为 20μg/k g,其他植物油为10μg/kg;《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2762—2017)对总砷限量为0.1mg/kg,对铅的限量为 0.1mg/kg。原料进厂需对其质量按照相关标准进行查验尤为必要,按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GB14881—2013)的要求,采购食品原料应查验产品的质量合格证明文件,无法提供合格证明文件的食品原料,应依据食品安全标准进行检验,食品原料必须验收合格方可使用。现实情况中,部分企业没有严格查验原料的质量合格证明文件,也没有依据食品安全标准进行检验;有些查验了质量合格证明文件,但由于查验人员质量知识方面的问题,质量合格证明文件中标注的批次和进货原料批次不对应,属于无效质量合格证明;对原料进行检验时由于企业设备和检验人员知识水平问题,造成检验项目不全,检验结果不准确;没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