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新课标讲义二秦汉

中国古代史新课标讲义二秦汉

三、秦朝。前221-前206年,都咸阳。中国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

1.统一。

1】条件:

①统一的社会基础已经形成,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各民族之间、各地域之间联系加强。这为秦国的统一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②各民族语言、风俗、经济、文化逐渐趋于融合。以华夏族为中心的巩固的民族共同体基本形成。各族人民强烈渴望统一。

③商鞅变法使秦国实力增强,国力跃居七雄之首,具备了统一的条件。

④嬴政雄才大略,吸引人才,远交近攻战略正确。

2】统一:BC230-221 韩赵魏楚燕齐。前218年,秦始皇命征服岭南越族。前214年—前213年遣将军蒙恬率军北击匈奴,夺取河南地、河套地区。

3】意义:

①结束了春秋以来诸侯混战的局面,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统一成为历史的主流。

②有利于封建经济发展,有利于各民族交往,有利于形成强大的封建王朝,促进中华文明的发展。

2.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嬴政,统一之前称秦王,统一之后称秦始皇。

1】历史贡献:

①完成国家统一。

②创立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秦律、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统一文字有利于国家统一。

③推行土地私有制、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有利于封建经济发展。

④修建灵渠有利于沟通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修筑长城有利于保护农耕文明,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

2】暴政导致秦朝短命而亡。①运用法家思想统治人民,实行严酷的刑罚。②沉重的赋税、徭役、兵役。③滥用民力-阿房宫、骊山陵。④焚书坑儒,文化毁灭。

3.皇帝制。

1】创制:因“三皇五帝”而创造出“皇帝”一词。

2】含义:人们对祖先神明称“皇”。“帝”是上古人们想象中的主宰万物的最高天神。秦始皇将“皇”和“帝”两个字结合起来,第一,说明了他至高无上的地位和权威,是上天给予的,即“君权神授”;第二,反映了他觉得仅仅是做人间的统治者还不满足,还要当神。3】内容:

①自己死后皇位传给子孙时,后继者沿称二世皇帝、三世皇帝,以至万世。秦始皇梦想皇位永远由他一家继承下去,“传之无穷”。

②取消谥法。谥法起于周初,是在君王死后,依其生平事迹,给予带有评价性质的称号。但秦始皇认为,像这样“子议父,臣议君”,太不像话。他废除谥法,不准臣子评价自己。

③天子自称“朕”,别人不能使用。皇帝的命令叫作“制”或“诏”。只限皇帝使用的、以玉质雕刻的大印才能称为“玺”。

④避讳。文字中不准提及皇帝的名字,要避讳。文件上逢“皇帝”“始皇帝”等字句时,都要另起一行顶格书写。

4】目的:突出天子的特殊地位,强调皇帝与众不同,强化皇权在人们心目中的神秘感。5】评价:掌握封建国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大权,专制主义制度确立。

4.三公九卿制。

1】内容:

①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②太尉:负责全国军务;

③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

④九卿对丞相负责,按其职能,行使权利。奉常,掌管宗庙祭祀和国家之礼;郎中令,负责皇帝禁卫;卫尉,负责皇宫守卫;太仆,负责皇帝车马;少府,负责皇帝财政;廷尉,负责司法;典客,负责外交和内部少数民族事务;治粟内史,负责粮食和财政;宗正,负责皇室事务。

2】评价:秦朝创立的中央行政制度,分工合作,由皇帝直接任免,提高了行政效率。但是,国家事务与皇族私人事务没有分开。到两晋后逐步被三省六部制替代。

5.郡县制。

1】内容:

①郡,是秦汉中央政府辖下的地方最高行政单位,设郡守、郡尉、郡监(监御史)。郡守,为一郡最高行政长官,掌全郡政务;郡尉,辅佐郡守,掌管全郡军事;郡监,掌监察工作。

②郡以下设县或道。内地设县,边地少数民族地区设道。满万户以上的县设县令,不满万户的设县长。令、长为一县之首,掌全县政务,受郡守节制。县令下设尉、丞。尉,掌全县军事和治安;丞,为县令或县长的助手,掌全县司法。

③县以下设乡、里和亭。乡和里是行政机构,亭为治安组织。乡设三老掌教化,啬夫掌诉讼和税收,游徼掌治安。乡以下为里,是秦国最基层的行政单位。里设里正,其职能组织生产。秦规定,两亭之间相隔十里,设亭长。亭遍布于城乡各要地。

④居民组织五家为伍、十家为什,实行严格的户籍制度。闾右居富家,闾左住贫户。

2】评价:秦朝创立的地方行政制度,官吏由皇帝任免,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奠定了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基础。后来,东汉末年演变为州郡县三级制,唐朝后期演变为道州县三级制,宋朝演变为路州县三级制,元朝演变为省州县三级制,现在演变为省市县三级制。

6.秦律。

1】来源:公元前356年商鞅变法时曾采用李悝的《法经》,并改法为律,颁行秦国。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将秦律修订,作为全国统一的法律颁行各地。

2】内容:不仅有《法经》六篇的内容,而且还有《田律》、《效律》、《置吏律》、《仓律》、《工律》、《金布律》等内容。刑罚有:死刑,主要有弃市和磔;肉刑,有斩足、宫、劓、黥等肢体刑;徒刑,将犯人拘禁起来,并使服苦役;迁刑,即将犯人流放边地;笞刑,即鞭笞之刑;赀罚,让罪人向官府交纳财物或提供劳役以达到惩罚的目的。

3】评价:秦律主要内容是保护封建经济基础、维护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经济制度;维护地主阶级对农民的政治压迫,镇压农民的反抗。值得肯定的是法制精神,什么事情都按照法律办事。

7.土地私有制。

1】内容:令黔首自实田;征收统一的土地税,见税十五。

2】评价:有利于封建经济发展,但赋税过重。

8.统一货币、度量衡。

1】内容:①圆形方孔钱为通用货币,半两一枚;黄金为上币,镒(24两)为单位。②计算物品长短的器具叫度,测量物品容积的器具叫量,测量物体轻重的器具叫衡。秦的一尺长23.1厘米,秦的一升为202毫升,秦的一斤相当于今天的250克。六尺为步,二百四十步为亩。

2】作用:有利于经济交流,促进商业发展。

9.统一文字。

1】内容:“书同文”,即将战国时期各国使用的不同的书写体统一为后世所称的小篆,一直流行到西汉末年,才逐渐被隶书所取代。

2】作用:有利于文化的交流,有利于共同的文化心理的形成。

10.长城。

四、西汉。前202-公元8年,都西安。

1.经济。①农业:耦犁-犁壁。代田法。漕渠、白渠、龙首渠;治理黄河。坎儿井。四大经济区。②手工业:煤。③商业:丝绸之路。

2.政治。

⑴无为而治。

①原因:秦末农民战争、楚汉之争,破坏严重,急需时间休养生息,重建家园

②措施:奖励农耕、桑蚕,减租减息,实行以农为先的政策。

③评价:实行的是道家的思想。经济恢复,加强了国力,出现了文景之治的开国盛世,为汉武帝强盛奠定了强大的物质基础。

⑵郡国并行制。

①内容:西汉在实行郡县制的同时,又实行封国制。楚汉战争期间,刘邦封有异姓王,由于异姓王非刘邦嫡系,又雄踞一方,在封立后数年之中,他们相继被诛除殆尽。与此同时,刘邦又大封子弟为王,称为同姓王,高于列侯。当时封立的"同姓王"共有9国,他们在封国内是国君,权力很大,其政权与中央基本相同,除太傅和丞相由中央任命外,自御史大夫以下的各级官吏,都由诸侯王自己任命。诸侯王还有一定的军权、财权等。

②评价:西汉前期的地方行政制度。诸侯国后来逐渐成为割据一方的地方势力,威胁国家安全和统一,导致七国之乱。

⑶平定七国之乱。

①经过:前154年,参与叛乱的共有七国,汉景帝平定了王国叛乱。七国之乱的根源是王国势力与专制皇权的矛盾。。

②后果:景帝收夺各诸侯国支郡、边郡归朝廷,取消了王国任命官吏和征收赋税的特权,诸侯王不得治理民政,只能“衣食租税”,即按朝廷规定的数额收取该国的租税作为俸禄,王国的地位已与汉郡无异。

③意义:沉重地打击了分裂割据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巩固了国家统一。为汉武帝以推恩令进一步解决王国问题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⑷推恩令。

①早期思想:贾谊提出的“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策略,纳晁错的《削藩策》(:“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之,其反迟,祸大。”),削夺王国土地。

②内容:武帝初年,一些大国仍然连城数十,地方千里,威胁中央。因此,前127年,主父偃上书武帝令诸侯推私恩分封子弟为列侯。武帝采纳,颁布推恩令。推恩令下达后,诸侯王的支庶多得以受封为列侯。按照汉制,侯国隶属于郡,地位与县相当。其后,王国辖地仅有数县,彻底解决王国问题。

③评价:采用和平方法削弱分裂势力,没有造成社会的动荡。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为西汉的强盛奠定了政治基础。

⑸中朝。

①内容:汉武帝为加强皇权,选用一些亲信侍从如尚书、常侍等组成宫中的决策班子,称为“中朝”或“内朝”。“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

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中、外是相对皇帝居住的宫禁而言,内朝官员享有较大的出入宫禁的自由,可以随侍皇帝左右且能在宫中办公,外朝官员则无此特权。

②评价:增强了皇帝的决策权,削弱了相权,有利于政局稳定;加强了皇权,专制主义进一步发展。

⑹察举制;征辟制。

①前代选拔制度:夏、商、西周实行世卿世禄制。战国时期出现军功爵制度,又兴起养士之风,秦代则以辟田和军功为选官依据。但这些都不是完备的选官制度。

②察举制:惠帝诏举孝弟力田,察举开始。文帝下诏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并且定下了对策。武帝时察举制完备。察举可分为常科与特科两类。岁科有孝廉、秀才、察廉、光禄四行,孝廉科为最重要。特科以贤良方正为最重要。按照四科标准,以德为主的有孝廉、孝廉方正、至孝、敦厚等;以文法为主的有明法科;以才能为主的有尤异、治剧、勇猛知兵法、明阴阳灾异、有道等科。所有科目都以德行为先,在学问上则以儒学为主。察举制的主要特征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③征辟制:征召名望显赫的人士出来做官,主要有皇帝征聘和三公、州牧、郡守辟除两方面,皇帝征召称“征”,官府征召称“辟”。辟除制在汉武帝以前就已推行,直到隋朝被废。东汉时直接征聘名望之士担任中央高级官员。

④评价:汉武帝时期确立的选拔官吏的制度,察举制为自下而上、征辟制自上而下,特点是注重道德品质修养,选拔了很多德才兼备的人才。但是没有客观标准,容易任用私人。考试方法后来成为科举制的主要方法。

⑺御史府-刺史。

①演变:秦每郡设御史,任监察之职,称监察御史。文帝以御史多失职,命丞相另派人员出刺各地,不常置。武帝废诸郡监察御史,分全国为十三部州,各置刺史一人。

②评价:封建国家的地方监察制度。对维护皇权、澄清吏治、巩固统一、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社会安定起了积极作用。东汉改称州牧,职权扩大,由监察官变为地方军事行政长官,导致东汉后期分裂割据局面。

3.文化。①思想:无为而治;董仲舒;新儒学。教育体系。佛教传入。②科技:造纸术。氾胜之书。黄帝内经。③文艺:汉赋。

4.董仲舒。

1】经历:前179-前104。前134年,汉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儒生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汉武帝连问三策,董仲舒亦连答三章,其中心议题是天人关系问题,史称《天人三策》。他的著作后来大都汇集在《春秋繁露》一书。

2】思想要点:①天人感应、天人合一。②三纲五常。③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④性三品说。

3】评价:融合了儒家、道家、法家、阴阳五行思想,建立了新儒学。汉武帝采纳,并运用儒家思想教育子弟,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5.汉武帝。前156年-前87年。

1】政治:推恩令削弱封国、设中朝削相权、察举制收官吏选拔权、设刺史监察地方、采纳董仲舒新儒学统一思想、建立中央到地方教育体系。统治海南岛。

2】军事:打击匈奴,经营西域,开疆拓土。细君公主乌孙和亲。西域屯田。

3】经济:盐铁官营。亲自治理黄河。引种西域物种。

4】文化:建立年号制度。太初改历,正月为岁首。设置乐府,采风民间。

6.黄帝内经。

1】内容:分《灵枢》《素问》两部分,为古代医家假托轩辕黄帝之作,它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穴位学说、针灸疗法等。

2】评价:创立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奠定了中医学的发展基础。“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五、东汉。25-220年,都洛阳。①②③④

1.经济。白瓷。

2.政治。尚书台。东汉光武帝刘秀鉴于西汉末年大权旁落于贵戚大臣,所以竭力把权力集中于君主,凡机密之事全部交给尚书,以此制约三公。因而加重了尚书的职权。因尚书的官署在宫禁内而称为台阁,故有尚书台之称。

3.文化。①思想:道教。②科技:蔡伦改进造纸术。九章算术。伤寒杂病论、华佗。张衡地动仪-浑象仪。③文艺:画像石、画像砖,壁画。

4.伤寒杂病论。东汉张仲景撰。后世整理成《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医所说的伤寒实际上是一切外感病的总称,包括瘟疫。该书讲究辨证论治最有影响的临床经典著作。

高三历史教案-高中《中国古代史》新教材秦汉部分资料 最新

高中《中国古代史》新教材[秦汉]图文资料的释读与应用 高中《中国古代史》(试验修订本)秦汉部分,共有历史地图10幅、历史图片22幅、文字史料8则。 【例1】“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史记》 图文释读 材料引自《史记·李斯列传》。它表明从秦始皇时全国开始有了统一的制度和律令,反映了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创立了一整套封建统治制度,制定了许多律令,对我国后世制度和律令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图文应用 .问题设计 始皇是谁?他叫什么名字? 始皇创建了哪些重要的政治制度?制定了怎样的律令? 始皇创建的政治制度和制定的法律在当时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史记》为什么说“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 .参考答案 秦始皇,嬴政。②创建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如皇帝制度、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制和行政机构等。参照六国律令,制定并颁布了条目繁杂而严厉的秦律。③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统一和经济发展,对中华民族的形成也起了重要作用。但是,它也加强了地主阶级统治力量,使人民处境日益恶化,最终导致了秦末农民战争的爆发。④因为,秦朝是我国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我国封建社会的一些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制度都是在秦朝时开始创立的,如政治上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经济上的度量衡和货币制度等等。它奠定了我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民族和文化制度的基础,对后世影响很大。 【例2】图《铜权》(左图《秦半两钱》(中图《五铢钱》(右) 图文释读 权,就是秤锤,即秤砣。该铜权权身刻有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统一度量衡的诏文和秦二世元年(前209)诏文。它是秦统一度量衡的物证。 秦半两钱,为秦朝统一的货币,铜质圆形,径一寸二分,重十二铢,以半两作单位,故称“半两钱”。这种圆形方孔的形制,为后来历代王朝所沿用。 五铢钱,为汉武帝时改革币制而铸造的通行全国的法定货币。王莽改制时,发行大钱,废五铢钱。五铢钱是中国历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钱币。 图文应用 .问题设计 图1的用途是什么?它反映了秦巩固统治的哪一项措施?这一措施有何意义? 图2的制作材料是什么?它反映秦巩固统治的哪一项措施?这一措施有何意义?

高三历史教案-《中国古代史》第二单元秦汉时期(BC221—220) 最新

《中国古代史》第二单元秦汉时期(BC221—220) 基本线索 统一全国:条件、历史意义 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政治、经济、文化 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利工程、移民 政治、经济制度:刺史制、郡国制、察举制、编户齐民 两汉民族关系:与匈奴和战,经营西域 对外关系:丝绸之路,与日、韩、越、大秦、安息等往来 特点:统一性与多样性结合、中外交流频繁、水平先进、气势恢弘 科技:天文历法、数学、医学、造纸 秦汉哲学宗教:董仲舒的儒学、王充、佛教传入、道教形成 文化史学:《史记》、《汉书》 文学:汉赋、“乐府” 艺术:雕塑、绘画 主干知识整合 阶段特征:(秦汉时期的历史特点) 1、统一的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的创建和巩固,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局面。 2、封建经济迅速发展,位于世界前列。 3、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格局形成。 4、中外交往开始发展起来,科技文化世界领先地位的确立。 知识梳理: 一、秦朝统一全国 1、条件: a、长期战争给人民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统一; b、商鞅变法使秦的实力最强,为统一六国准备了条件; c、生产力发展、民族之间、区域之间联系加强,为统一提供了必要的社会基础; d、长期争霸,大国兼并小国,诸侯国数目减少,有利于统一; e、秦王赢政广罗人才,积极部署,十年兼并,实现统一。 2、统一过程: ①灭六国。前230—221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初步统一。②平越族,统一西南地区。③击匈奴,夺河套,筑长城,最终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3、历史意义: 结束诸侯割据局面,符合历史发展要求,奠定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基础;创造安定环境,促进经济的恢复发展,密切民族联系,符合各族人民愿望。 二、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1、政治方面: ①确立至高无尚的皇权。自称“始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凡行政、军事、经济一切大权,均由皇帝总揽。此制为历代沿用。 ②建立官制和行政机构。各级主要官职均由皇帝任免。 A、中央:设“三公”。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兼理国家监察事务;太尉:负责管理军事。“三公”以下设“九卿”,分掌政务。 B、地方:推行郡县制。县以下设乡、里等基层行政组织,负责

秦汉史 教学大纲

秦汉史教学大纲 秦汉史教学大纲 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不仅对于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对于后世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了重要的启示。因此,秦汉史的教学也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秦汉史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一、历史背景与政治制度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秦汉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政治制度。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讲述战国时期的动荡局势和秦朝的崛起,引出秦始皇的统一中国和实施的一系列改革措施。接着,可以介绍汉朝的建立和刘邦的执政,以及汉朝的政治制度和官僚体系的建立。通过对这些内容的讲解,学生可以对秦汉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政治制度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二、军事与征战 秦汉时期的军事与征战是秦汉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讲述秦朝的兵器制造和军事改革,以及秦始皇的征战和统一战争,引出汉朝的军事制度和征战。可以重点介绍汉武帝时期的匈奴战争和南越战争,以及汉朝与西域各国的交往。通过对这些内容的讲解,学生可以了解秦汉时期的军事发展和征战经验。 三、经济与社会 秦汉时期的经济与社会也是秦汉史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讲述秦朝的经济改革和土地制度,以及汉朝的农业发展和手工业的兴盛,引出秦汉时期的经济状况和社会结构。可以重点介绍汉朝的货币制度和商业经济的发

展,以及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贸易往来。通过对这些内容的讲解,学生可以了解 秦汉时期的经济繁荣和社会变迁。 四、文化与思想 秦汉时期的文化与思想也是秦汉史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讲 述秦朝的焚书坑儒和儒家思想的衰落,以及汉朝的文化复兴和儒家思想的复兴,引出秦汉时期的文化状况和思想变迁。可以重点介绍汉朝的文学艺术和科技发展,以及汉朝与西域各国的文化交流。通过对这些内容的讲解,学生可以了解 秦汉时期的文化繁荣和思想传承。 五、秦汉史的意义与影响 最后,我们需要总结秦汉史的意义与影响。可以通过讲述秦汉时期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以及对后世的影响,引出秦汉史的重要性。可 以重点介绍秦汉时期的统一中国和推动历史进程的作用,以及对中国古代历史 的影响。通过对这些内容的讲解,学生可以认识到秦汉时期在中国历史上的重 要地位。 综上所述,秦汉史的教学大纲应该包括历史背景与政治制度、军事与征战、经 济与社会、文化与思想以及秦汉史的意义与影响等内容。通过多角度、多层次 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全面了解秦汉时期的历史,并认识到秦汉史在中国历史 上的重要地位。

中国古代史-秦汉

中国古代史秦汉 时代特征:统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的建立与初步发展封建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时期 政治: 1.(对应必修三儒学产生的背景)汉初,中国“大一统”得到巩固,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大体定型,以汉民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也基本形成。为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形势的发展,需要一种统治思想为政治服务。 2.(对应必修一政治制度演变)统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建立,封建社会建立;以皇权独尊为核心官僚体系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宰。 【秦221BC-202BC都城:咸阳 西汉202BC-23AD(8-23王莽新朝)都城:东汉25-220 都城】经济:封建经济初步发展,精耕细作技术成熟;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手工业:①盐铁、铸钱官营;工官制度:②长安“东西织室”齐郡“三服官” 思想:自由→专制(焚书、尊儒)→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 文学:汉赋 科技:医学、造纸术(西汉出现东汉蔡伦改进)、地动仪 秦 一、秦的统一 经过: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实力增强,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至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完成统一。 结果:结束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王朝——秦朝,定都咸阳。 意义:秦朝在平定六国的基础上,对周边地区施行政治控制,不仅扩大了统一帝国的规模,而且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帝国版图的扩大 (1)北击匈奴:公元前215年,蒙恬率军北击匈奴,收回河套地区,修筑长城和“直道”,加强北部边防。 (2)南征岭南:修筑灵渠,平定岭南并置郡,实施军事镇守和行政管理。这是岭南地区归入中央王朝管辖的开端。 (3)开发西南:开辟“五尺道”,并在其中部分地区任命官吏,该地区从此进入中原统一政权的版图。 二、皇帝制度 (1)“皇帝”名称的来历:①秦王嬴政将三皇五帝名称合为“皇帝”,自称始皇帝。②影响:从此,“皇帝”成为中国古代最高统治者的称谓,为后世封建王朝所沿用。 (2)皇帝制度的特点:(具体见读本)①皇位世袭(表明皇位不可转移)②皇权至上(显示了皇权地位的不可僭越):③皇位至尊。 三、郡县制度 背景:秦统一目的:巩固统一(从根本上否定了分封制) 与分封制区别

高中历史第2课 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教案

第2课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 巩固 课程标准 1.通过了解秦朝的统一业绩和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及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2.通过了解秦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秦朝崩溃和两汉衰亡的原因。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一、秦的统一 1.条件 角度内容要点 人民愿望长期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安定统一 经济发展要求各地域经济的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带来的阻碍 统一成为共识战国中后期,统一逐渐成为当时人们的共识 秦国优势地理位置优越;物质基础雄厚;数代秦王励精图治,广纳贤才,吏治较为清明;商鞅变法后,国家日益强盛 秦朝中央和地方机构图 秦代的郡县官僚体制

2.进程 (1)公元前230-前221年,秦国采取远交近攻策略,相继灭掉东方六国,建立起第一个统一王朝--秦朝,定都咸阳。 (2)秦灭六国后,积极开拓边疆。击退了游牧民族匈奴的进攻,修筑了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 二、巩固中央集权和统一的措施 主要措施作用(意义)和影响 政治最早确立皇帝制度:皇帝独尊、皇权 至上 (1)建立了一整套君主专制中央集 权制度,被以后的王朝长期沿用, 影响深远 (2)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是历 史发展的必然,也是客观需要 (3)空前统一的封建国家促进了各 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统 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 的发展 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 在地方彻底废除分封制,将郡县制在 全国推广,其主要官员由中央任免和 考核。县以下设乡、里和亭,分别负 责管理民众和治安 经济统一车轨,修驰道、直道 统一货币和度量衡 颁行法律,编制户籍,迁徙六国贵族豪强 文化统一文字;整顿社会风俗等 比较先秦贵族政治与秦汉官僚政治的差异 比较项贵族政治官僚政治 权力来源“世卿世禄”由皇帝授予,临民不食土 权力运作自主性,可以决定治下的一切事 情 受制于皇帝及其代理者;很难发 挥自己的才干和主动性

中国古代史—先秦、秦汉时期

板块一中国古代史第1讲先秦、秦汉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 【高考动态与对策】 对于先秦时期相关知识点的考查,主要侧重于政治史与文化史。政治史主要考查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如分封制与宗法制。经济史主要考查的是重农抑商政策。而文化史则侧重于“百家争鸣”现象的考查。 复习备考时,一是要理解分封制与宗法制的特点、关系,特别是宗法制的影响;二是识记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理解并区分各个流派的思想特征;三是注意中西历史比较分析,如与古希腊民主政治和人文精神的对比分析。 近几年高考查对秦汉时期历史知识点考查主要是侧重于政治上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和思想上的新儒学。 复习备考应注意秦汉时期官僚制度的内容与特征的把握,了解董仲舒新儒学的主张与特点,并理解其影响。此外,需结合秦汉时期的经济的发展,认识经济、政治和文化的联系,综合把握相关考点。 【热点重点强化】 一、政治部分 1.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三个特点 一是贵族政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二是尚未集权:各诸侯国有相对独立性,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三是等级森严: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大、小宗之间存在严格的政治隶属关系。 2.从社会转型视角认识周秦之际政治10大变化 (1)地方单位:封国—郡县。(2)地方基础:血缘—地域。 (3)行政特点:分权—集权。(4)官员身份:贵族—官僚。 (5)产生方式:世袭—任命。(6)选官标准:血缘—才能。

(7)任职时间:终身—任期。(8)经济来源:封邑—俸禄。 (9)高度集权:没有—实现。(10)历史影响:造成割据—巩固统一。 3.秦朝创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 (1)权力高度集中。(2)皇权至上:皇帝大权独揽,皇位世袭制。 (3)中央集权:地方服从中央,中央垂直管理地方。 (4)中央官制为三公九卿制度,彼此分工、相互配合、互不统属、互相牵制。 (5)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4.西周与秦朝政治制度比较 5.宗法制理解中的几个关键点 宗法制是商周时期确立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它有严格的规定和很强的约束力。宗法观念是保留在人们头脑中的一种理念和思想,并不具备法律约束力和制度约束力。宗

中国古代史之秦汉

魏桥中学学案 【考点课前预习】 【阶段特征】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时期;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大一统”的时期;开创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影响深远。 【具体表现】 1、政治上:开创了一系列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建立和巩固;官僚政治取代世卿世禄 制;奠定了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 (1)秦:中央集权制的建立 ①皇帝制度: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②中央官制:三公九卿。 ③地方制度:郡县制。郡守和县令(长)由皇帝任命。 (2)两汉:中央集权制度的巩固 ①汉初郡国并行,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加强对地方监察(刺史) ②中枢权力机构的变化:武帝任用地位低的人参与军国大事(中朝)。 ③选官制度:汉武帝实行察举制,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2、经济上:形成了统一的经济体制,汉代社会经济空前繁荣;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并不断发展; 铁农具、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精耕细作技术日益成熟;黄河流域 是经济发展的重心;古代对外贸易的基本格局开始形成; 两汉:(1)农业生产:西汉发明了犁壁和播种工具耧车。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 的主要耕作方式。 (2)手工业:实行盐铁专卖(抑商政策);出现青瓷。 (3)商业:实行重农抑商政策;西汉时开通了陆地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 3、文化上:秦汉王朝都实行思想文化的大一统,儒学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以汉民族为主体的 中华文化共同体基本形成;文化昌盛,科技方面取得很多领先世界的成就,外来文化开始传入中国。 (1)秦:焚书坑儒,文化专制 (2)两汉: ①西汉初的“无为而治”思想。 ②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董仲舒的新儒学) ③汉赋:词藻华丽、手法夸张、内容丰富。 ④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发明和改进: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本单元巩固】 1、(2010年高考湖南文综)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始皇。”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 A .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B .更有利于皇帝集权 C .制度法令的统一 D .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 2、(2010年三明市)明代于慎行《读史漫录》中记载:“汉至武帝以后,柄归中朝,政去两府。 所谓中朝者,大司马、大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也。所谓外朝者,丞相、御史、二千 石、九卿等也。盖武帝决事禁中,希见卿相。”由此可见,“中朝” A .掌握军政大权,是独立的决策机构 B .分享丞相行政权,处理政事 C .担任行政职务,有名无实 D .协助皇帝决策,削弱相权 3、儒家的仁政思想在董仲书的天人感应学说中有一定的体现,,这主要表现为 A.主张民为贵,君为轻 B.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可载舟,亦可覆舟 C.认为天子受命于天,地位不可动摇 D.为君要爱护百姓,如果残暴,天将降灾于他 4、2011年高考福建文综14题)图4 所示坎儿井(井渠)是我国古代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灌溉工程,至今还流行于新疆的吐鲁番、哈密地区。联系历史地理知识,对坎儿井解读正确的是①在汉代就已出现②我国古代最早的灌溉工程 ③利用了天山、昆仑山的冰雪融水④井深随地势坡降而改变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5、(2009高考广东单科)康熙皇帝任命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主持江宁织造局的生产。根据当时的制度,该局生产

高中历史 第二章 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 第一节秦朝的统治(第一课时) 大纲人教版

第二章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第一节秦 朝的统治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秦统一的历史条件。 2.了解秦朝的疆域。 3.正确理解并掌握秦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措施。 4.分析并掌握秦朝灭亡的原因。 德育目标 1.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称雄的分裂局面,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符合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的愿望,大一统思想从此深入人心。 2.秦朝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巩固了国家的统一,有利于封建经济和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也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 3.秦朝的暴政,引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农民用武力推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打击了封建地主阶级,迫使后来汉初的统治者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推动了历史的发展。陈胜、吴广的革命首创精神,为历代农民树立了榜样。 能力目标 1.引导学生具体分析秦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措施的历史作用,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2.指导学生评价秦始皇,培养学生把历史人物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和评价的能力。 3.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引文及进行“材料解析”的练习,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历史材料以获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说明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秦统一的历史条件与意义。 2.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及影响。 3.秦朝迅速灭亡的原因。 ●教学难点 1.全面掌握秦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措施,并具体分析其历史作用与影响;如何正确评价秦始皇的功过。 2.结合史实,准确认识“在阶级社会里,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动力”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教具准备 1.投影仪。 2.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1.讲解法:对于重要的理性分析内容,主要由教师讲解,应注意深入浅出地分析问题和演绎思维的流畅性。 2.开放式教学法:课前指导学生查阅、搜集与本节有关的资料,为课堂讨论作好准备。有目的地要求学生对一些问题进行分析。如:

《中国古代史》第十二章

《中国古代史》第十二章 秦汉(西汉、新朝、东汉)时期(公元前221-220年) :封建经济继续发展,政治上几度出现强盛的局面,是我国封建社会初步发展的时期。 ☆政治:本阶段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巩 固时期。秦灭六国后,为巩固统一,在中央建立起至高无上的皇帝制和三公制,在地方确立郡县制,并在思想文化方面通过“焚书坑儒”等强硬手段,初步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西汉初年推行郡国并行制,王国权力逐渐增大威胁中央,其实质是奴隶社会分封制的残余对封建上层建筑的威胁。自景帝开始“削藩”,又平定“七国之乱”收回王国官吏任免权,初步削弱王国的势力。汉武帝推行“推恩令”,从根本上解除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是西汉解决王国问题最关键的步骤。随之又夺去大批王侯的爵位,王国问题至此得到根本解决。为以思想上的统一加强政治上的统一,汉武帝又“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将儒家思想确立为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理论。东汉时期,中央集权渐趋衰落,其主要原因在于豪强地主势力的恶性膨胀,这是东汉一朝政治上的突出特点。豪强地主指在政治上享有特权,在经济上占有大量土地,而且世代相传具有特殊身份的大地主,豪强地主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政治上又掌握中央或地方政权,还拥有私人武装,是对中央集权的潜在威胁。在黄巾起义被镇压后,社会上便出

现了豪强地主割据混战的局面。 ☆经济:本阶段封建经济进一步发展。秦的政治统一和统一货币、文字与度量衡的措施都有利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与交流。在秦末农民战争的作用下,汉统治者吸取前代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如西汉初年针对秦的暴政,采取休养生息政策;东汉初年针对西汉后期至新朝严重的奴婢问题,汉光武帝注意整顿吏治,并下九道释放奴婢和禁止残害奴婢的命令,开创了“光武中兴”的局面。经过几代的治理,以及劳动人民的辛勤创造,经济得到恢复发展,社会出现安定繁荣的局面。 ★★民族关系: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民族关系初步繁荣时期。 在北方,汉族政权同匈奴族关系复杂。战国后期,匈奴族威胁中原,迫使北方各国筑长城自卫。秦朝北击匈奴,并修筑长城,迁发内地人民充实边防。西汉初年“白登之困”后,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但并不能杜绝北方边患。汉武帝时,社会繁荣,国力强盛,三次大败匈奴,基本解除北方的威胁。东汉初年,匈奴分裂为南北二部,北匈奴仍不断骚扰北方边郡。东汉政府两次打败北匈奴,解除了它对西域和东汉的威胁。 两汉时期,同西域各族开始发生密切的贸易关系和文化交流。张骞和班超先后出使西域,沟通了西域少数民族和汉族的往来,密切了西域和内地的联系,促进了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西域的开发,丰富了汉族和西域各族人民的生活。两汉的疆域也得到了扩展。

中国古代史秦汉概括

中国古代史秦汉概括 第一节秦统一专制集权国家的建立 一、秦朝统一后建立的政治制度 (一)中央制度 1、建皇帝制:取三皇五帝称号,自称“皇帝”,规定皇帝自称“朕”,“命”称“制”,“令”称“诏”,“印”称“玺”,并废除了谥法。 2、在中央确立三公九卿制。所谓三公,即丞相(百官之长,辅佐皇帝处理政务)、太尉(全国军队最高官员)、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监察百官)。低于三公的诸卿,习惯上称为九卿,主要有奉常、郎中令、太仆、卫尉、廷尉典客、治粟内吏、宗正、少府等。这些官吏皆由皇帝任免,概不世袭。 (二)地方制度: 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秦初全国设36郡,秦末增至40郡(京畿不设郡,设内史以别于其他郡)。郡下设县,县分若干乡,乡下有里、亭、邮等。 【郡县制】秦在地方设置郡、县两级行政机构。郡设郡守,全面负责郡的政务;郡尉辅佐郡守掌管军事;监御史负责监察。郡内设县令或县长,下设县尉(掌管全县军事)、县丞(助理设县令或县长,并负责司法裁判)。县内分若干乡,乡设三老(掌教化)、啬夫(收租税和征发徭役)、游激(负责治安)。乡下有里、亭、邮等。另外,各郡每年必须定期向中央报告本地的租税收入、户口统计、治安情况,是为上计。郡县制的推行,在中国历史上起过重要作用,有利于集权

和统一。 (三)经济制度: 1、颁布“使黔首自实田”的法令,进行全国性的土地登记,稳定税收收入,并且通过法令的形式确认了土地私有权,促进了地主经济的发展。 2、统一货币:货币分为二等级,以黄金为上币,以懂为单位,圆形方孔的铜钱为下币,以半两为单位 3、统一度量衡,统一车轨,修筑驰道:秦朝的干线有两条:一条向东直通燕齐,一条向南直达吴楚。 (四)军事制度: 秦朝军队由中央常备军和地方武装构成。中央常备军由皇帝直接委派大将军统帅戍守边疆,并驻守京师。地方军由郡尉掌管。秦朝军队分为三种:一是材官,也称“材士",即步兵;二是骑士,也称"车骑”,即车兵和骑兵;三是楼船,即水兵。如调动军队,必须有皇帝的兵符或盖有御玺的命令,这种军事制度显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特点。 (五)法律: 颁布《秦律》。秦朝的法律主要有四种形式:一是法律条文;二是对法律条文的解释;三是地方政府发布的文告;四是审理案件的准则和法律条文程式的规定。 (六)文化制度: 1、统一文字:秦始皇丞相李斯、中车府令赵高、太史令胡毋敬

中国古代史第二单元考点5+++两汉的政治经济制度%28学生用%29

中国古代史学案第二单元秦汉时期第三节两汉的政治经济制度 ●本节学习重点: 1、两汉政治经济制度的特点; 2、西汉刺史制度建立的时间、职权和东汉刺史职权的变化; 3、汉初地方行政制度的特点和汉武帝解决封国问题的两大措施及其结果; 4、汉朝察举制的性质、作用和东汉前、后期察举制主要依据的变化; 5、两汉编户齐民的概念、身份和负担。 ●考点扫描——自建知识网络 ●学法指导——剖析重点难点

1.两汉政治、经济制度的革新 两汉基本上沿袭秦朝制度,史称“汉承秦制”。两汉社会制度比起秦朝更加完备,汉朝在废除苛法的前提下,进行革新。 (1) “汉承秦制”的主要含义 ① ② ③ ④ (2)两汉政治经济制度与中央集权的关系 ① ②. ③. ④. (3)秦汉政治经济制度比较:

2.关于重农抑商政策 3、秦汉时期统治阶级对治理国家和巩固统治的探索 4、关于秦亡汉盛问题 5、秦汉统治思想的演变 ●真切感悟——高考试题演练 1.(1992年全国卷)西汉初年刘邦分封同姓王的权力不包括【】 A.征收租税 B.任免官吏 C.释放官奴 D.铸造钱币 2.(1993年全国卷)汉武帝颁行“推恩令”的直接目的是【】 A.加强诸侯王的权力 B.剥夺王国的封地 C.分割王国的封地 D.收回王国官吏任免权 3.(2002年广东卷)史书记载:“主父偃说上曰:‘愿材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于是上从其计。”文中“上”指【】 A.汉高祖B.汉文帝 C.汉景帝D.汉武帝

4.(2000年山西文综卷)两汉魏晋时代的察举制与九品中正制的共同点是【】 A.直接导致士族制度的形成 B.主要形式是乡举里选 C.选官不重门第与出身 D.导致世家大族政治特权地位的形成 5.(2002年广东)下列各项,属于人头税的是【】 ①算赋②口赋③调④租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6.(2004年新课程文综卷)汉武帝为加强对地方官僚的监察、控制而采取的措施是【】 A.实行察举制 B.设置刺史 C.取消封国 D.创设御史大夫 ●模拟考场——考点能力检测 一、选择题 1.刺史制度() A.是汉承秦制,起源于秦朝的御史大夫制度 B.汉武帝时设刺史监察,代表中央,监察诸侯与百官,具有较高的级别 C.在西汉时加强了皇权,到东汉时削弱了皇权 D.刺史执掌全国的军政大权,成为州的最高长官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2 第2讲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教案

【第2讲走向“大一统”的秦汉 政治】之小船创作 一、“六王毕,四海一” 1.统一六国 (1)时间:从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 (2)结果: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持续数百年的战乱,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秦王朝。 2.开疆拓土 (1)北方:北击匈奴,收回河套地区,修筑长城和“直道”。 (2)岭南:平定岭南,置郡实施军事镇守和行政管理。 (3)“西南夷”地区:开辟“五尺道”,并在部分地区任命官吏。 3.意义:扩大了统一帝国的规模,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二、海内为郡县 1.实施 (1)春秋战国时期,列国陆续出现郡、县等新的地方行政区划。 (2)秦始皇以郡县制作为中央控制地方的制度。 2.内容

(1)“郡”直属于中央,设郡守、郡尉、监御史等职官分掌职责。 (2)“县”隶属于郡,下设“乡”“里”两级地方基层行政机构。 3.特点:中央垂直管理地方,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 4.影响: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郡县制的继续推行,使“大一统”政体更为巩固。 三、百官公卿 1.皇帝制度:嬴政自称“始皇帝”,特点是皇位世袭、皇权至上。 2.三公九卿 官职职责议政 三公丞相协助皇帝处理政事;太尉主管军 务;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 以“朝议”等方式讨论国家军政大事, 备皇帝裁决,一定程度上减少政策失误 九卿中央各重要部门的主管官员 3.汉承秦制:西汉王朝大体沿袭了秦王朝的官僚制度。 秦朝“天下”格局的形成 自从秦始皇统一了当时的“天下”,中国即成为一个长期整合的政治体……中国,作为一个政治单元,能够有长期的凝聚性,固然由于其地理环境自成格局,但也由于国家形态具备一定程度的稳定性。

中国古代史单元复习导学教程──秦汉篇

中国古代史单元复习导学教程──秦汉篇 第二单元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 【单元阶段特征】 从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到公元220年曹丕建魏的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初步发展和首次出现大一统局面的时期,这一时期的特点有: .政治上:秦统一后首次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到西汉武帝时期,得到巩固,封建大一统局面出现了。 .经济上:①基本特征:封建经济初步发展;②秦朝实现国家统一,统一度量衡、货币,有利于经济发展,但暴虐统治又破坏了生产力发展,两汉实行休养生息政策;③经济发展主要是在黄河流域的北方地区;④对外贸易开始:丝绸之路。 民族关系: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形成并不断发展,国家的版图大大开拓。 对外关系:对外交往初步发展,是我国外交的开创时期。“丝绸之路”开辟了中西交通的新纪元。东汉时大秦王安敦派使臣来中国,这是中国同欧洲国家的最早的直接友好往来。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日益扩展,其影响远及欧洲和非洲。 .文化上:①秦汉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个高峰,不仅

对后世影响深远,也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了贡献。②出现了许多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尤其是造纸术的发明;③统治者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焚书坑儒”和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④外来思想文化开始传入中国;⑤与“君权神授”等封建迷信思想相对,产生了王充的唯物主义思想。 考点1:秦朝的统治 【考点指南】 秦朝建立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秦朝的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运用历史条件分析法从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两个方面认识秦能统一中国的历史条件;归纳秦完成统一的三个阶段;结合秦朝疆域图掌握秦朝疆域四至,认识秦朝疆域空前辽阔;从政治、经济、民族交往与发展的角度理解秦的统一具有划时代的伟大历史意义。 认识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目的;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归纳识记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具体措施,并理解分析措施的意义;整体认识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作用。 秦末农民战争 分析秦末农民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归纳秦末农民战争的两个阶段;理解秦末农民战争的特点和意义。 【重点和难点精析】

新教材历史部编版上册教案-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含解析 (2)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一、课程标准 1、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 2、了解孔子和老子的学说。 3、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 二、教学目标 1、对比春秋战国形势图,学生能够分别列出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描述田氏取齐、三家分晋的大致过程及其标志性意义。 2、阅读史料,能对列国争霸的实质及华夏民族的融合进行历史解释,加深民族认同感与家国情怀。 3、总结史料,描述春秋战国经济重大发展的主要表现及其对变法的推动作用,得出经济基础推动上层建筑变革的唯物史观认识。 4、罗列商鞅变法的基本史实(背景、具体措施、历史作用),简单了解其他国家代表性变法,对这一时期“大变革”的时代特征有所把握。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是春秋争霸战争和战国兼并战争的不同特点及其历史影响。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2、难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百家争鸣中孔子的思想。 四、教学过程 导入: 师:同学们都知道今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1978年的改革开放让中国重新走到了世界前列,综合国力有了提升。而今天呢,老师将带领大家走向另一场变革运动,这场公元前356年的变法运动也带领着当时的秦国走向了时代前列。首先,请同学们看一个短片《陕西话三分钟讲完商鞅与商鞅变法》,对于这场变法内容与商鞅本人有个初步了解。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师: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历史就进入了东周时期。东周分为春秋与战国两个阶段,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制的瓦解阶段;到了战国,就进入了我国封建制度的形成时期。 1、春秋五霸 师:了解了历史的大致分期,我们再来看看PPT的这张图表,从土地、人口、财力把握西周和东周的主要区别,可以用一句话概括,是什么啊? 生: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到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师:是的,周天子失去了“天下共主”资格,反而在政治经济上依附于诸侯,这就出现了“春秋五霸”。同学们,观察春秋列国形势图,找到五霸在哪了么?分别是? 生:齐晋楚吴越 师:春秋时期的两百多年间,诸侯们打了四百多场大战。到春秋末期,初期的一百多个诸侯国锐减到二十几个了。到战国时期主要只有七雄,这说明了什么?(出示春秋战国形势图。此题有些难度,可对照地图,学生讨论,然后回答。) 2、战国七雄 师:同学们比较春秋与战国形势图,有何区别啊? 生:霸主由5变7 ……韩赵魏取代了晋 师:不错,是的,春秋五霸被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并立的“战国七雄”所取代。 那么,何为春秋战国的分界线呢?我们来看一则材料 材料:西汉学者刘向在描述战国混乱局面时所言:“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 ------《战国策》书录 生:由田氏代齐、三家分晋为标志,历史进入了战国时代。 师:非常好,战国时代,政治和战争的目的从争霸转而成为兼并。军队数量扩张,军事行动范围扩大,由步骑兵的野战包围战代替了车阵作战。战争的惨烈程度大大增加。春秋时代战争“文质彬彬”的色彩荡然无存。 (1)战国时期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引出军事家孙膑和庞涓。 (2)桂陵之战、马陵之战和长平之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把握,但是一定要强调长平之战的作用,即从此,东方六国再也无力对抗秦军的进攻了。 3、华夏认同 师:我们可以看到从春秋到战国,经历了社会大动荡、政治大变革的时期,诸侯争霸一方面造成社会混乱、民不聊生;却也意外的促进了四周戎狄蛮夷与华夏的民族大融合,民族斗争客观上进一步推动了华夏族的稳定与繁荣。那么到底何为“华夏”呢?为何我们常自称为华夏民族?同学们可以翻到书本第十页的历史纵横进行了解。 生:华夏意为:衣冠华美又重礼仪。 师:不错,在孔颖达的《春秋左传》中有所提及。华,指服章之美;夏,意为礼仪之大。我们可以看到,由春秋到战国,旧制度在瓦解,王室衰微、礼崩乐坏诸侯争霸、分裂割据的局面一发不可收拾,而与此同时,各国通过改革变法逐步确立封建制度,而商鞅变法也处于这一政治变革框架之下,是与其政治需要离不开的。日益

专题二 中华文明的形成发展——秦汉史(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20年)

专题二中华文明的形成发展——秦汉史(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20年)一、时间轴梳理阶段事件,总结阶段特征。 阶段特征: 秦汉是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奠定了中华文明的世界领先地位。 1.政治:国家统一,是我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确立和发展的重要时期。一方面,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另一方面,官僚体制逐渐代替了贵族体制,专制皇权逐渐形成。 2.经济:秦汉时期是封建经济初步发展时期。封建土地私有制得以确立和巩固,小农经济形成并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形态,农耕经济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主体。黄河流域尤其中西部地区是封建经济的重心。 3.思想文化:经历“焚书坑儒”到“独尊儒术”的演变,儒学官方化得以确立。科技文化得到很大发展,奠定了我国古代科技文化在世界长期领先的基础。中外文化交流空前频繁,文化成就辉煌。 4.民族关系: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民族关系初步繁荣时期。两汉时期,开始同西域各族发生密切的贸易关系和文化交流,秦汉时期还是我国古代对南方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初步开发和管辖的阶段。 5.对外关系:这一时期,中国与朝鲜、日本、西亚和欧洲的交往开始以贸易往来、使节往来和科技文化交流等形式发展起来,开始突破东亚的范畴。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国同西亚和欧洲大秦的交往开始沟通。 时间轴: 二、专题知识结构

三、基础知识梳理 (一)政治: 1.秦朝(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07年) (1)统一:秦灭六国,统一全国,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2)皇帝制度:皇帝总揽司法、立法、行政、军事等权利力,确立皇权至上、皇帝独尊、皇位世袭的政治制度。 (3)中央与地方:中央设立三公九卿制,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分掌行政、监察、军务,彼此相互配合又相互牵制,加强皇权;地方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命,有任期限制,

第1讲 中国古代史 先秦和秦汉

第1讲 中华文明的奠基发展——先秦、秦汉 阶段特征总结 先秦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是国家产生和完善的重要时期,是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奠基时期。秦汉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初步发展时期。 1.政治上:从分封制、宗法制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和确立,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 2.经济上:经历了由原始农业到小农经济的演变,农耕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主体。小农经济形成并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形态;土地制度由井田制向土地私有制转化。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手工业、商业也得到了很大发展。 3.文化上:从周礼到百家争鸣到儒学独尊,儒学官方化得以确立,中国传统文化奠基和发展起来;文学体裁多样;艺术从萌芽走向成熟;与农业密切相关的实用科学兴起。 主干知识回顾 一、夏、商、西周时期 1.政治: (1)制度: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 (2)特点:___________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神权与王权;政权和族权结合;分封制体现诸侯有很大的独立性 2.经济: (1)农业: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_________;农业工具以石器为主,出现少量青铜农具;土地制度:________。 (2)手工业:夏、商、周被称为青铜时代;“工商食官”表明手工艺_由________垄断。 (3)商业:商朝职业商人产生;周朝商人由官府统一管理。 3.文化:商代汉字形成完整体系,_______是中国最早的成熟文字。 刀耕火种井田制官府甲骨文 二、春秋战国时期 1.政治:争霸与兼并战争不断;宗法分封制走向崩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秦国进行商鞅变法;秦灭六国,统一全国。 2.经济: (1)农业:井田制遭到破坏,_______________形成;铁犁牛耕推广;自给自足的_________成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