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中的成语和释义

道德经中的成语和释义
道德经中的成语和释义

1.玄之又玄

原为道家语,形容道的微妙无形。后多形容非常奥妙,不易理解。出处《老子》第一章: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2.天长地久

跟天和地存在的时间那样长。形容时间悠久。也形容永远不变(多指爱情)。《老子》第七章:“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3.上善若水

善:最完美;指的是最高境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处于众人所不注意的地方或者细微的地方,所以是最接近道的。水,无色无味,在方而法方,在圆而法圆,无所滞,它以百态存于自然界,于自然无所违也。语出《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4.金玉满堂

堂:高大的厅堂。金玉财宝满堂。形容财富极多。也形容学识丰富。《老子》第九章:“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5.视而不见

看它,却看不到;听它,却听不着。原是老子用来描述“道”的语言,说明“道”幽而不显,是无法用人的感官去把握的。后来指看见了同没有看见一样,听见了同没有听见一样,用来形容不重视,不注意。同“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老子》第十四章:“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

6.微妙玄通

微妙:精微奥妙。精微深奥而灵通的道理。

《老子》第十五章:“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7.见素抱朴

现其本真,守其纯朴。谓不为外物所牵。语出《老子》“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8.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能了解他人的人聪明,能了解自己的人明智。

9.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无为而无不为:“无为”是指顺其自然,不妄为。“无不为”是说没有一件事是它所不能为的。万物恃道而生,万物之所为即道之所为,故道虽无形,却可有为。

10.若存若亡

有时记在心里,有时则忘记掉。用以形容若有若无,难以捉摸。

《老子》:“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11.大器晚成

原意“铸造越大的器皿(如鼎、钟)越晚成型。”喻指“越是大才能的人通常越晚成功。”

12.进道若退

指前进之道反若后退,出处《老子》:“明道若昧,进道若退。

13.大音希声

指最大最美的声音乃无声之音。《老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王弼注:“听之不闻名曰希,不可得闻之音也。有声则有分,有分则不宫而商矣。分则不能统众,故有声者非大音也。”

14.大象无形

"大象无形"一语出自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一章。老子在说到"道"的至高至极境界时,引用了"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等说法,意思是:"最白的东西好象是污浊的,宏大的方正(形象)一般看不出棱角,宏大的(人)材(物)器一般成熟较晚,宏大的音律听上去往往声响稀薄,宏大的气势景象似乎没有一定之形"。"大象无形"可以理解为:世界上最伟大恢宏、崇高壮丽的气派和境界,往往并不拘泥于一定的事物和格局,而是表现出"气象万千"的面貌和场景。

15.知足不辱

懂得满足才不会受到屈辱。《道德经》第四十四章,“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道德经中经典句子

道德经中经典句子 导读:本文是关于道德经中经典句子,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1、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2、故从事而道者,道德之;同于德者,德德之;同于失者,道失之。信不足,有不信。 3、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4、合抱之木,生于毫末;百丈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5、知人者智,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6、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眇之门。 7、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8、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恍惚。 9、水至柔而至刚,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为百谷之王,善处其下也。上善若水。 10、天地之所以能够长且久者,是因为不自生,故能长生,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1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皆知善,斯不善矣。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

先后之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12、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13、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14、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若冬涉川,犹若畏四邻,俨若客,涣若冰将释,敦若朴,浑若浊,旷若谷。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能弊复成。 15、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若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16、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慾,绝学无忧。 17、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18、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 19、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20、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21、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 22、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老子中的成语按顺序排列

功成不居 释义:居:承当,占有。原意是任其自然存在,不去占为己有。后形容立了功而不把功劳归于自己。 出自:《老子》第二章:“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3 无为而(之)冶 释义:自己无所作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原指舜当政的时候,沿袭尧的主张,不做丝毫改变。后泛指以德化民。 出处:《道德经》第三章:“为无为,则无不为。” 4 和光同尘 释义:和、同:混合。和光:混合各种光彩;同尘:与尘俗相同。指不露锋芒,与世无争的消极处世态度。也比喻同流合污。 出自:《老子》第四章:“和其光,同其尘。” 5 多言数穷。 释义:言多必失,必有理屈之时。 出处:《道德经》第五章:”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7 地久天长 释义:时间长,日子久。 出自:《老子》第七章:“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8 上善若水。 释义:说的是做人的方法,即做人应如水,水滋润万物,但从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样的品格才最接近道。 出处:《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9 功成身退 释义:身:自身,自己。指大功告成之后,自行隐退,不再复出。 出自:《老子》第九章:“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金玉满堂 释义:堂:高大的厅堂。金玉财宝满堂。形容财富极多。也形容学识丰富。 出自:《老子》第九章:“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12 目迷五色。 释义:五色:各种颜色。形容颜色既多又杂,因而看不清。比喻事物措综复杂,不易分辨清楚。 出处:《道德经》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 13 宠辱若惊 释义:惊:惊惶不安。无论受宠、受辱,心里都要振动。形容人非常计较得失。 出自:《老子》第十三章:“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道德经中的成语和释义

1.玄之又玄 原为道家语,形容道的微妙无形。后多形容非常奥妙,不易理解。出处《老子》第一章: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2.天长地久 跟天和地存在的时间那样长。形容时间悠久。也形容永远不变(多指爱情)。《老子》第七章:“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3.上善若水 善:最完美;指的是最高境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处于众人所不注意的地方或者细微的地方,所以是最接近道的。水,无色无味,在方而法方,在圆而法圆,无所滞,它以百态存于自然界,于自然无所违也。语出《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4.金玉满堂 堂:高大的厅堂。金玉财宝满堂。形容财富极多。也形容学识丰富。《老子》第九章:“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5.视而不见 看它,却看不到;听它,却听不着。原是老子用来描述“道”的语言,说明“道”幽而不显,是无法用人的感官去把握的。后来指看见了同没有看见一样,听见了同没有听见一样,用来形容不重视,不注意。同“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老子》第十四章:“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 6.微妙玄通 微妙:精微奥妙。精微深奥而灵通的道理。 《老子》第十五章:“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7.见素抱朴 现其本真,守其纯朴。谓不为外物所牵。语出《老子》“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8.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能了解他人的人聪明,能了解自己的人明智。 9.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无为而无不为:“无为”是指顺其自然,不妄为。“无不为”是说没有一件事是它所不能为的。万物恃道而生,万物之所为即道之所为,故道虽无形,却可有为。 10.若存若亡 有时记在心里,有时则忘记掉。用以形容若有若无,难以捉摸。 《老子》:“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11.大器晚成 原意“铸造越大的器皿(如鼎、钟)越晚成型。”喻指“越是大才能的人通常越晚成功。” 12.进道若退 指前进之道反若后退,出处《老子》:“明道若昧,进道若退。 13.大音希声 指最大最美的声音乃无声之音。《老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王弼注:“听之不闻名曰希,不可得闻之音也。有声则有分,有分则不宫而商矣。分则不能统众,故有声者非大音也。” 14.大象无形 "大象无形"一语出自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一章。老子在说到"道"的至高至极境界时,引用了"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等说法,意思是:"最白的东西好象是污浊的,宏大的方正(形象)一般看不出棱角,宏大的(人)材(物)器一般成熟较晚,宏大的音律听上去往往声响稀薄,宏大的气势景象似乎没有一定之形"。"大象无形"可以理解为:世界上最伟大恢宏、崇高壮丽的气派和境界,往往并不拘泥于一定的事物和格局,而是表现出"气象万千"的面貌和场景。 15.知足不辱 懂得满足才不会受到屈辱。《道德经》第四十四章,“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老子道德经中的名句

老子道德经中的名句 老子名言集锦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可以说出的道理,不是永恒的道理;可以叫出的名称,不是永恒的名称。) 2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以地为法则,地以天为法则,天以道为法则,道以自然而然为法则) 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了解别人的人有智慧,了解自己的人有洞察力;战胜别人的人有力量,战胜自己的人才是强者) 4柔弱胜刚强(柔弱能战胜刚强) 5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最方正的东西,反而没有棱角;最贵重的器物,总是最后制成;最大的声音,恰恰是没有什么声音;最大的形象,看来反而无形) 6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产生宇宙原始混沌物质,宇宙

原始混沌物质分裂成阴阳对立的两个方面,阴阳对立的两个方面产生新生的第三者,新生的第三者产生千差万别的事物) 7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知足则不会遭到羞辱,知道适可而止则不会遇到危险) 8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辫若讷(最圆满的好似有缺憾,但它的作用不会败坏;最充实的好似空虚,但它的用处不会穷竭。最正直的好似有些弯曲,最灵巧的好似有些笨拙,最善辩的好似口齿木讷) 9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从事学问,知识要天天增加;致力于提高境界,知识要天天减少。减少了再减少,最后达到无为,虽然无为,但一切事情又自然而然地成功) 10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真懂的人不乱说,乱说的人不是真懂) 11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做天下的难事,一定要从做易事开始;做天下的大事,一定要从做小事开始) 12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我不愿采取攻势而情愿采取守势,我不愿前进一寸而情愿后退一尺)

道德经中的名言警句

道德经中的名言警句 导读:1、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2、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3、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4、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5、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也。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6、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7、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8、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9、持而盈之,不若其以。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10、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11、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12、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13、生命,除了生命本身之外,一无所有。 14、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15、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不敢臣。 16、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17、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18、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 19、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20、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 21、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22、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 23、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 24、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25、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6、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 27、天下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道德经中关于道的比喻

道喻 引言:道何形?道何状?道之不可形状,以至于《道经》篇首,老子先作“道可道,非常道”之言,其后又有“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之语。然《道德经》其书中五千有言,并非无物,盖欲言一二“非常道”之道,使闻之者能稍近于大道。是故其中多有以物喻道:一者,可使人略观道之一二,虽如管窥,亦见一斑;二者,道生万物,故于万物皆可观道。于此,愿以陋见,浅谈五千言中道之喻。 1、如渊似谷,处下不盈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道若渊;“谷神不死”,道若谷。渊、谷,处地势之下,道亦能处下,“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处下者为阴柔,道家之所贵;“持而盈之,不如其已”,盈者,道家之所恶,道若渊谷之不盈,亦不因盈而损。 2、玄牝之门,天地之根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以玄牝喻道,一者玄牝能生育,如道之生育万物,为天地之根;二者生育者在先,“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言道之先于天地万物;三者,如母之生子,而终不以之为功,道岂不亦然?“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四者玄牝为雌,亦为阴柔之贵。 3、赤子之心,婴儿未孩 书中五千言,多有以婴儿赤子喻道,盖因道“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浑然天成,未见矫作,“为天下谿,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道至朴而无欲,如赤子婴儿,不与万物争。 4、川谷之归,道若江海 “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道能处万物之下,虽至朴而小,然而“天下莫能臣也”。如川谷之水,皆下归于江海,“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置于人,则王侯若能如此,“万物将自宾”。 5、张弓之理,甘露自均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天地相合,以降甘露,人莫之令而自均”。道无所偏私,以万物为刍狗,不作贵贱之别,不以尊卑为分,损其有余而补不足,若甘露之降而自均。

老子中的成语(已排版)

老子中的成语 1.功成不居 释义:居:承当,占有。原意是任其自然存在,不去占为己有。后形容立了功而不把功劳归于自己。 出自:《老子》第二章:“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2.无为而(之)冶 释义:自己无所作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原指舜当政的时候,沿袭尧的主张,不做丝毫改变。后泛指以德化民。 出处:《道德经》第三章:“为无为,则无不为。” 3.和光同尘 释义:和、同:混合。和光:混合各种光彩;同尘:与尘俗相同。指不露锋芒,与世无争的消极处世态度。也比喻同流合污。 出自:《老子》第四章:“和其光,同其尘。” 4.多言数穷。 释义:言多必失,必有理屈之时。 出处:《道德经》第五章:”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5.地久天长 释义:时间长,日子久。 出自:《老子》第七章:“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6.上善若水。 释义:说的是做人的方法,即做人应如水,水滋润万物,但从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样的品格才最接近道。 出处:《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7.功成身退 释义:身:自身,自己。指大功告成之后,自行隐退,不再复出。 出自:《老子》第九章:“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8.金玉满堂 释义:堂:高大的厅堂。金玉财宝满堂。形容财富极多。也形容学识丰富。 出自:《老子》第九章:“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9.目迷五色。 释义:五色:各种颜色。形容颜色既多又杂,因而看不清。比喻事物措综复杂,不易分辨清楚。 出处:《道德经》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 10.宠辱若惊 释义:惊:惊惶不安。无论受宠、受辱,心里都要振动。形容人非常计较得失。 出自:《老子》第十三章:“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11.不可名状 释义:名:用言语说出;状:描绘,形容。无法用语言来形容。 出自:《老子》第十四章:“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 12.听而不闻 释义:闻:听。听了跟没听到一样。形容不关心,不在意。 出自:《老子》第十四章:“听之不闻名曰希。”《礼记·大学》:“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13.涣然冰释 释义:涣然:流散的样子;释:消散。象冰遇热消融一般。形容疑虑、误会、隔阂等完全消除。 出自:《老子》第十五章:“涣兮若冰之将释。” 14.芸芸众生 释义:芸芸:形容众多;众生:原指一切生物,后指许多人。原指世间的一切生灵。后多指大群无知无识的人。 出自:《老子》第十六章:“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19

出自《道德经》的成语及解释

出自《道德经》的成语及解释篇一 1、爱素好古:〖解释〗指爱好朴质,不趋时尚。——出自第19章 2、被褐怀玉:〖解释〗身穿粗布衣服而怀抱美玉。比喻虽是贫寒出身,但有真才实学。——出自第22章 3、长生久视:〖解释〗久视:不老,耳目不衰。形容长寿。——出自第59章 4、宠辱若惊:〖解释〗无论受宠:受辱,心里都要振动。形容人非常计较得失。——出自第13章 5、出生入死:〖解释〗原意是从出生到死去。后形容冒着生命危险,不顾个人安危。——出自第50章 6、大器晚成:〖解释〗大器:比喻大才。指能担当重任的人物要经过长期的锻炼,所以成就较晚。也用做对长期不得志的人

的安慰话。——出自第41章 7、大巧若拙:〖解释〗拙:笨。指真正聪明的人,不显露自己,从表面看,好象笨拙。——出自第45章 8、根深蒂固:〖解释〗蒂:指瓜:果:茎:枝相连处。比喻基础深厚,不容易动摇。——出自第59章 9、祸福相倚:〖解释〗指祸与福相因而生。——出自第58章 10、鸡犬相闻:〖解释〗指人烟稠密。——出自第80章 篇二 1、进寸退尺:〖解释〗进一寸,退一尺。比喻得不偿失。——出自第69章 2、佳兵不祥:〖解释〗指再好的用兵都是不吉利的。——出自第31章 3、地久天长:〖解释〗时间长,日子久。——出自第7章 4、多藏厚亡:〖解释〗厚:大;亡:损失。指积聚很多财物而不能周济别人,引起众人的怨恨,最后会损失更大。——出自第44章

5、功成身退:〖解释〗身:自身,自己。指大功告成之后,自行隐退,不再复出。——出自第9章 6、功成不居:〖解释〗居:承当,占有。原意是任其自然存在,不去占为己有。后形容立了功而不把功劳归于自己。——出自第34章 7、绝圣弃智:〖解释〗圣:智:智慧,聪明。弃绝聪明才智,返归天真纯朴。这是古代老:庄的无为而治的思想。——出自第19章 8、来者不善:〖解释〗强调来人不怀好意,要警惕防范。——出自第81章 9、目迷五色:〖解释〗五色:各种颜色。形容颜色既多又杂,因而看不清。比喻事物措综复杂,不易分辨清楚。——出自第12章 10、轻诺寡信:〖解释〗轻易答应人家要求的,一定很少守信用。——出自第63章 篇三 1、若存若亡:〖解释〗有时记在心里,有时则忘记掉。用以

道德经中的经典名句

道德经中的经典名句 [标签:栏目] ,道德经中的经典名句 1、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2、道生之,德处之,物行之,事成之。 3、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不敢臣。 4、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5、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6、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7、抗兵相加,哀者胜矣。 8、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 9、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俞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10、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11、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12、知人者智,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13、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14、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 15、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夫唯不争,故无尤。 16、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宠为上,辱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为我有身,及我无身,吾有何患!故贵身于天下,若可托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者,若可寄天下。 17、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18、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

道德经中的成语

道德经中的成语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

道德经中的成语 《道德经》虽然只有五千字,但这部着作几乎是一字就涵盖一个观念,它告诉了我们许多哲理和人生智慧。随着阅历的不断增长,每次阅读《道德经》,都会有新的认识和领悟。或许有人认为,《道德经》一书年代已久,必定隐晦难读,其实不然。实际上,在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大家都不知不觉地运用着道德经的智慧。 我们常劝人要“知足常乐”、说人要有“自知之明”,老师教育学生要明白“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法官对犯法的人说“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我们经常挂在口边的常用语,也是成语,许多都出自于《道德经》,可见《道德经》在我们生活中已经根深蒂固,就连这个“根深蒂固”,也都是出自《道德经》。 在洋洋五千言的《道德经》中,老子为后人留下了四十多个成语,没有哪一篇文章或哪一本书能出其右。现辑录几条与朋友们分享。 1.功成不居: 原意是任其自然存在,不去占为己有。后形容立了功而不把功劳归于自己。 出处:《道德经》第二章:万物作而不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2.无为而(之)冶。 自己无所作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原指舜当政的时候,沿袭尧的主张,不做丝毫改变。后泛指以德化民。 出处:《道德经》第三章:“为无为,则无不为。”

3.和光同尘。 指不露锋芒,与世无争的消极处世态度。也比喻同流合污。 出处:《道德经》第四章:(道能)“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4.多言数穷。 言多必失,必有理屈之时。 出处:《道德经》第五章: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5.天长地久。 跟天和地存在的时间那样长。形容时间悠久。也形容永远不变。 出处:《道德经子》第七章:“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6.上善若水。 说的是做人的方法,即做人应如水,水滋润万物,但从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样的品格才最接近道。 出处:《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7.金玉满堂。 形容财富极多。也形容学识丰富。 出处:《道德经》第九章:“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8.功成身退。 指大功告成之后,自行隐退,不再复出。 出处:《道德经》第九章:“功遂身退,天之道。”

出自《老子》(《道德经》)的成语

《老子》: [《老子》,又称《道德经》,传说是由春秋时期老子——即李耳所撰写。李耳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 哀兵必胜(āi bīng bì shèng): 词意:怀着激愤情绪为正义而战的军队,虽在不利的情况下,也一定能够打胜仗。 安居乐业(ān jū lè yè),也作——乐业安居、安土乐业: 词意:形容百姓生活安乐幸福。 暴风骤雨(bào fēng zhòu yǔ),也作——暴风疾雨: 词意:比喻猛烈的行动或革命运动。也用以比喻声势浩大,来势迅猛的群众运动。 不可名状(bù kě míng z huàng),也作——不可言状: 词意:无法用言语来形容。 出生入死(chū shēng rù sǐ): 词意:原指从出生到死亡。后指冒着生命危险,随时都有牺牲的可能。 寸进尺退(cùn jìn chǐ tuì): 词意:前进一寸,却后退一尺。比喻得不偿失。 大辩若讷(dà biàn ruò nè): 词意:指善辩论的人,讲起话来持重而不露锋芒,让人看起来好像不会讲话的样子。 大器晚成(dà qì wǎn chéng): 词意:大的器物要经过长期的加工制作才能做成。比喻有才干的卓越人才要经过长期磨练,即事业上成就较晚。 大巧若拙(dà qiǎo ruò zhuō): 词意:真正聪明灵巧的人,表面上看像很笨拙似的。 大直若屈(dà zhí ruò qū):

词意:最正直的人表面上好像屈从他人的样子。 淡而无味(dàn ér wú wèi): 词意:本指菜肴没有味道。也用以形容说话、写文章内容平淡乏味,不感人。 根深蒂固(gēn shēn dì gù),也作——根深柢(dǐ)固: 词意:比喻基础稳固坚实,不容易动摇。 功成不居(gōng chéng bù jū): 词意:原意是顺应自然的存在,不占为己有。立了功而不把功劳归于自己。 功成身退(gōng chéng shēn tuì),也作——功遂身退: 词意:功业建成就主动辞去官职,隐退家园。指一种保全自身的处世方式。 和光同尘(hé guāng tóng chén): 词意:不显露本身的光彩,与尘俗混同。表示迎合时俗不露锋芒、随波逐流的处世态度。 涣然冰释(huàn rán bīng shì): 词意:像冰融化一样流散消失。比喻嫌隙、疑团、误会等完全消除。 祸福相倚(huò fú xiāng yǐ): 词意:指灾祸和福运、坏事和好事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huò xī fú suǒ yǐ,fú xī huò suǒ fú): 词意:祸伴随着福,福隐藏着祸。现引用以说明在一定的条件下,矛盾的双方会相互转化。 鸡犬相闻(jī quǎn xiāng wén): 词意:鸡鸣狗叫的声音能互相听见。表示居住邻近。也形容百姓安居的太平景象。 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jī quǎn zhī shēng xiāng wén,lǎo sǐ bù xiāng wǎng lái): 词意:鸡鸣狗吠的声音都能听到,可是一辈子也不互相交往。现多用以形容人或单位之间互不了解。

道德经中的名言警句

道德经中的名言警句 导读:本文是关于道德经中的名言警句,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1、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2、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3、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4、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5、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也。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6、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7、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8、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9、持而盈之,不若其以。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10、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11、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12、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

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13、生命,除了生命本身之外,一无所有。 14、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15、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不敢臣。 16、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17、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18、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 19、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20、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 21、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22、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 23、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 24、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25、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6、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

出自道德经的成语大全及解释

出自道德经的成语大全及解释篇一 1、根深蒂固:〖解释〗蒂:指瓜、果、茎、枝相连处。比喻基础深厚,不容易动摇。——出自第59章 2、祸福相倚:〖解释〗指祸与福相因而生。——出自第58章 3、鸡犬相闻:〖解释〗指人烟稠密。——出自第80章 4、进寸退尺:〖解释〗进一寸,退一尺。比喻得不偿失。——出自第69章 5、佳兵不祥:〖解释〗指再好的用兵都是不吉利的。——出自第31章 6、爱素好古:〖解释〗指爱好朴质,不趋时尚。——出自第19章 7、被褐怀玉:〖解释〗身穿粗布衣服而怀抱美玉。比喻虽是

贫寒出身,但有真才实学。——出自第22章 8、长生久视:〖解释〗久视:不老,耳目不衰。形容长寿。——出自第59章 9、宠辱若惊:〖解释〗无论受宠、受辱,心里都要振动。形容人非常计较得失。——出自第13章 10、出生入死:〖解释〗原意是从出生到死去。后形容冒着生命危险,不顾个人安危。——出自第50章 11、大器晚成:〖解释〗大器:比喻大才。指能担当重任的人物要经过长期的锻炼,所以成就较晚。也用做对长期不得志的人的安慰话。——出自第41章 12、大巧若拙:〖解释〗拙:笨。指真正聪明的人,不显露自己,从表面看,好象笨拙。——出自第45章 13、地久天长:〖解释〗时间长,日子久。——出自第7章 14、多藏厚亡:〖解释〗厚:大;亡:损失。指积聚很多财物而不能周济别人,引起众人的怨恨,最后会损失更大。——出自第44章

15、功成身退:〖解释〗身:自身,自己。指大功告成之后,自行隐退,不再复出。——出自第9章 16、功成不居:〖解释〗居:承当,占有。原意是任其自然存在,不去占为己有。后形容立了功而不把功劳归于自己。——出自第34章 17、和光同尘:〖解释〗和、同:混合。和光:混合各种光彩;同尘:与尘俗相同。指不露锋芒,与世无争的消极处世态度。也比喻同流合污。——出自第56章 18、浑俗和光:〖解释〗浑俗:与世俗混同;和光:混合所有光彩。比喻不露锋芒,与世无争。也比喻无能,不中用。——出自第4章 篇二 1、祸福倚伏:〖解释〗比喻坏事和好事互相依存。——出自第58章 2、将夺固与:〖解释〗要想得到,必先给予。固,同“姑”。——出自第36章 3、金玉满堂:〖解释〗金玉财宝满堂。形容财富极多。也形容学识丰富。——出自第9章

道德经中最唯美的句子

道德经中最唯美的句子 导读:本文是关于道德经中最唯美的句子,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1、故贵身于天下,若可托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者,若可寄天下。 2、圣人退起身而使其身先,外起身而使其身存。 3、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能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4、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也。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5、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6、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夫唯不争,故无尤。 7、子不如父,留之何用。子强与父,留之何用。 8、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9、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10、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11、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12、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13、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

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14、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 15、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16、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 17、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18、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19、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20、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21、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22、大器晚成,大音希声。 23、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24、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25、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26、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27、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28、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29、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道德经经典名句及解释大全

道德经经典名句及解释大全 【篇一】道德经经典名句及解释 1、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解释】:最善良的品性如同水一样,水是天地间善的极致,给 万物提供滋养,而自己却安居其下而不与之争。 水是生命的源泉。这里用水比喻上善者的人格。俄国作家列夫托 尔斯泰在日记中写道:“做人应该像老子所说的如水一般。没有障碍,他向前流去;遇到堤坝,停下来;堤坝出了缺口,再向前流去。容器 是方的,它成为方形;容器是圆的,它成为圆形。所以它比一切都重要,比一切都强。” 2、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解释】:不只看到自己,便能更明了世事;不自以为是,反而 能更彰显自己;不自我夸耀,反而能成就功业;不自高自大,所以能 长期有所长进;因为不争,所以天下都难与之争。 “不争”被道家视为一种天道自然准则,它实际上是一种以不争 为争的君子之术和处世之方。 3、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解释】:天地长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是因其不是为自己而 生存,所以能够长久生存。 天地不自生,故能长生,老子以天地体现大道之品格而昭示人类 社会。

4、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解释】:狂暴的飓风刮不一早晨,倾盆大雨下不一天。 老子主张“希言自然”,即少施教令是合于自然的。飘风、骤雨 不能持久,故尔:暴政是不会持久的。 5、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弛骋田猎令人 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解释】:五颜六色使人眼花缭乱,五音(铿锵)使人听觉不敏,五味悦口使人口味败坏,驰马打猎使人心发狂,珍贵的财物使人偷和抢。 “五色”、“五音”“五味”本身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老子 并非主张禁欲,而是反对纵欲。 6、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常保。金玉满堂,莫之 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解释】:把持拥有得多多的,不如适可而止。锤尖了又从而磨 得锋利无比,不可能保持长久。满堂都是金玉,却无法永久的守藏。 身处富贵而又骄纵无度,只能自取灾殃。 老子以盈满、锐利为譬喻,说明金玉满堂、富贵而骄者容易招来 灾祸,主张“功遂,身退,天之道”。 7、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解释】委曲反能求全,弯曲则能伸直,低洼反能充盈,破旧反 能成新,少取反能多得,贪多反而迷惑。以上六句是古代成语,老子 主张用辩证的思想,来理解和把握社会生活的变化。 8、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解释】:使心灵达到虚的极致,坚守住静的妙境,就能从万物 的变化中看到大道的存有。

《道德经》中十大名言

《道德经》中十大名言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是春秋时期老子创作的哲学作品,以无为、无我、自然之观点,阐述了精深哲学的道家思想。 一、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出自《道德经·第二十六章》。轻率就会失去自己的根基,急躁就会丧失主动权。 二、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出自《道德经·第七十二章》。当人民不怕威胁的时候,那么对统治者的大的威胁就要来了。 三、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出自《道德经·第六十三章》。轻易许诺别人的人,一定是缺少信用的。把事情看得太容易,遇到的困难就一定多。 四、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出自《道德经·第五十八章》。政治做到宽厚仁慈,人民就会变得纯朴善良;政治做到猜忌多疑,他的人民就会恐慌,做出违法乱纪的事情。 五、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出自《道德经·第二十二章》。委曲就会能够保全自己,弯曲就能够伸直,低洼的地方就会变得充满,破旧的东西反而会生出新的东西,少反而会变得多,多反而会生出迷惑。

六、金玉盈室,莫之守也。富贵而骄,自遗咎也。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出自《道德经·第九章》。咎:灾祸。遂:成功。金玉财宝堆满堂室,没有谁能守藏得住;富贵了就骄横,是给自己留下了祸根;功成身退,才是顺应天道。这些话指出事物发展达到顶点、极端后,就会转化到自身的反面,所以适可而止才是符合天道的。七、功成而弗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出自《道德经·第二章》。功成而不居功。正由于不居功,所以他的功绩不会失去。 八、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出自《道德经·第六十四章》。人们做事,常在快要成功时失败;在快要完成、结束时能像开始时那样慎重,就不会坏事。这是说无论做什么事,从头到尾都要兢兢业业、谨慎对待。 九、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 出自《道德经·第八章》。上善:指大善的人。大善的人好像是水,水总是有利于万物的生长,却不与万物相争而以平静自持,甚至甘心处于众人所不愿处的低下地方。这句话以水的品性来赞扬利他、无私的美德和品格,以及“不争无忧”、“甘于平淡”的精神。 十、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

《道德经》中的十句经典名言

《道德经》中的十句经典名言 《道德经》中的十句经典名言 ?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间的老子,出生于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同时也是道家学派创始人。存世有《道德经》,将朴素的辩证法融入其中,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远影响。《道德经》中的“道德” 并不是我们今天狭义理解的人的品质,“道”指的是宇宙万物运行之规律,如果人们的言行合于宇宙之道,自然之道,就称为“德”。在《道德经》中有十句名言,与大家一同分享。 1、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这句话告诉我们,无论做任何事情,都是从小事做起,循序渐进,还要有坚忍不拔的意志,方可成就大事业。妄想一日登天的结果只会是徒劳无功,只有做好每一个细节,你的目标才会离你越来越近。其实万事万物都不是由最小的细胞、分子等组成的吗? 2、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水往低处流,不论环境有多恶劣,不论地势有多险要,水都愿意去,滋润万物而与世无争,它的品质无比的高尚。做人也应当有水一样的情怀,不争名逐利,心怀社会、国家,当

你把自己的姿态放低的时候,你成就了别人,也成就了自己。 3、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名利心太重,荣辱都会让人担惊受怕。所以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要以一颗平常心来待人处事,这就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之一。 4、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能了解别人的认是智慧,能认识自己的人才是明白人。战胜别人是有力量,能战胜自己的人最强大。知足的人才是富有。坚持不懈的人就是有志。不失去本分才是持久,身体虽死,但道仍存世的,才算真正长寿。老子告诉我们要正确地认识自我,正确地认识长寿,这才是根本之道。 5、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很多祸患都是因为人心贪婪所致,很多人知足常乐常挂嘴边,可是当各种诱惑出现时,全然忘记了自己的初心。老子说,没有比放纵欲望,贪得无厌更大的祸患了,所以说懂的知足,懂得适可而止,才是最大的智慧。 6、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其实所谓的难事,只不过是没有找到规律,没有好方法而已,要从容易处着手。天下所有的难事都是从细微的小事做起来

老子《道德经》六大智慧成语,一生受用不尽!

老子《道德经》六大智慧成语,一生受用不尽! 【导语】传说老子骑青牛出函谷关,被关令尹喜拦下,求老子传授著述,于是老子留下五千字《道德经》*,可以说老子一生的智慧尽在其中,我们可以透过这六个成语来领悟他留下的智慧。 一、富在知足 食不过求饱,居无非求安,此外的红尘荣辱,都不过是人心的贪欲,而有了知足的念头,就不会过分追求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就更加不会自寻烦恼。有位哲人曾说:“人之所以痛苦,不是因为拥有得太少,而是想要得太多。” 正是因为*太多,结果造成心里贫穷;贪婪者虽富亦贫,知足者虽贫亦富。*的满足不是满足,而是一种失去自我的放逐;能真正适可而止地知足的人,能够得到很多意想不到的快乐。 二、物极必反 老子的哲学讲究辨证的看待事物,他认为福可为祸,正可为奇,善可为妖,事物发展到极限就会向相反方面转化。而所谓“物极必反”的真谛,就是拿捏住尺度,不过分强求。“苦心中,常得悦心之趣。得意时,便生失意之悲。”凡事都要留有余地,话不可说尽,事不能做绝,退一步想,必有余乐。好花看在半开,浮生看破半世。在理想和现实、天堂和尘世,找到一条最为实际、恰当、平衡的人生之路,必然会减少虚无目标时的痛苦,得到快乐的享受。

三、慎终如始 老子认为,对于任何事情,对待结尾都要如同对待开始那样慎重,要始终保持对做事的热情和*,做到有始有终。在如今这个浮躁的社会中,无论我们发生何种事情,要始终以“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谦逊,和“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谨慎,一如既往坚持下去,不忘初心,方的始终。 四、福祸相依 这大概是老子最为知名的一句话,简短的语言,却深刻地道出了福和祸的本质关系,任何繁荣背后都蕴含着危机,而危机本身也意味着解脱困境的希望。祸患来时要经受得起,把持得住,顺其自然;幸福降至时,要冷静对待,淡然处之。日常生活中,当我们陷入不如意,遇到挫折或是失败的时候,要从危机中看到解决的办法,而不是在困难面前失去动力。 五、自知之明 老子认为一个严于解剖自己的人,往往是有自知之明的。然而解剖别人易,解剖自己难。所以人们又说“人贵有自知之明。在古希腊一座智慧神庙大门上,也写着这样一句箴言:“认识自己”。古希腊人把它奉为神谕,是智慧的象征。可见,自知之明对人生乃至人类是何等重要。只有真正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避己所短,扬己所长,才能对自己的人生坐标进行准确定位。 六、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从来不信什么豪言壮语,恰恰相反,老子的谨慎是出了名的,因为他知道,没有什么空中楼阁,有的只是脚踏实地。

道德经中的经典名句

道德经中的经典名句 导读:本文就是关于道德经中的经典名句,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与分享! 1、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2、知人者智,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3、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 4、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5、抗兵相加,哀者胜矣。 6、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7、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8、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 9、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10、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就是以不去。 11、道冲,而用之久不盈。深乎!万物宗。挫其锐,解其忿,与其光,同其尘。湛常存。吾不知谁子?象帝之先。 12、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13、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14、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15、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不敢臣。

16、柔胜刚,弱胜强。鱼不可脱于渊,国有利器,不可示人。 17、挫其锐,解其纷,与其光,同其尘,就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18、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19、无为,无我,无欲,居下,清虚,自然。 20、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 21、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22、持而盈之,不若其以。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23、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24、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 25、水至柔而至刚,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为百谷之王,善处其下也。上善若水。 26、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27、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可既。 28、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29、企者不久,跨者不行,自见不明,自就是不彰,自伐无功,自矜不长。 30、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就是以不我知。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