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水中无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4)

3.2水中无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4)
3.2水中无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4)

第三章:水环境化学——污染物存在形态

第二节、水中无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

一、颗粒物与水之间的迁移、二、水中胶体颗粒物聚集的基本原理和方式 三、溶解和沉淀 四、氧化—还原 五、配合作用 1、概述

● 污染物特别是重金属污染物,大部分以配合物形态存在于水体,其迁移、转化及毒

性等均与配合作用有密切关系。重金属容易形成配合物的原因是重金属为过渡性元素,最外层为s 轨道电子数目为2或1,次外层为d 轨道或f 轨道电子,数目为1-9,为充满,则过渡金属元素失去外层s 轨道电子后,未充满的d 轨道仍旧可以接受外来电子,形成配合的络合物或者螯合物。

● 天然水体中有许多阳离子,其中某些阳离子是良好的配合物中心体,某些阴离子则

可作为配位体。

● 天然水体中重要的无机配位体有OH -、Cl -、CO 32-、HCO 3-、F -、S 2-。它们易与硬酸

进行配合。如OH -在水溶液中将优先与某些作为中心离子的硬酸结合(如Fe 3+、Mn 3+等),形成羧基配合离子或氢氧化物沉淀,而S 2-离子则更易和重金属如Hg 2+、Ag +等形成多硫配合离子或硫化物沉淀。

● 有机配位体情况比较复杂,天然水体中包括动植物组织的天然降解产物,如氨基酸、

糖、腐殖酸,以及生活废水中的洗涤剂、清洁剂、EDTA 、农药和大分子环状化合物等。这些有机物相当一部分具有配合能力。

● 举例:Cr(24):1S 22S 22P 63S 23P 63d 54S 1(3d 轨道填充10个电子才满) Cd(48):1S 22S 22P 63S 23P 63d 104S 24P 64d 104f 05S 2(4f 轨道填充14个电子才满)

水配合物 CL -络合物

H 2O

H 2O

H 2

Cl -

Cl -

Cl -

四乙基铅络合

乙二胺

2、配合物在溶液中的稳定性

配合物在溶液中的稳定性是指配合物在溶液中离解成中心离子(原子)和配位体,当离解达到平衡时离解程度的大小。这是配合物特有的重要性质。

● 水中金属离子,可以与电子供给体结合,形成一个配位化合物(或离子),例如,Cd 2+

和一个配位体CN -结合形成CdCN +配合离子:

Cd 2+ +CN -→CdCN +

CdCN +离子还可继续与CN -结合逐渐形成稳定性变弱的配合物Cd(CN)2、Cd(CN)3-和Cd(CN)42-。CN -是一个单齿配体,它仅有一个位置与Cd 2+成键,所形成的单齿配合物对于天然水的重要性并不大,更重要的是多齿配体。具有不止一个配位原子的配体,它们与中心原子形成环状配合物称为螯合物。 ● 一般而言,配合物的稳定性取决于三个因素:

? 配位体的性质,多齿配位体比单齿配位体稳定 ? 金属离子半径与电荷:

不同配位体的晶体分裂能(I -

? 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同族元素,从上到下其络合物稳定性增加。 ● 稳定常数是衡量配合物稳定性大小的尺度,例如ZnNH 32+可由下面反应生成:

? Zn 2+

+ NH 3?ZnNH 3

2+

生成常数K 1为:232231109.3]

NH ][Zn []

ZnNH [?==+

+

K ? ZnNH 32+继续与NH 3反应,生成Zn(NH 3)22+: ZnNH 32+ + NH 3 ?Zn(NH 3)22+ ? 生成常数K 2为:23232232101.2]

][[])([?==

+

+

NH ZnNH NH Zn K

? K 1、K 2称为逐级生成常数(或逐级稳定常数),表示NH 3加至中心Zn 2+上是一个逐

C 2H 5

25C 252-CH 2

2 2

步的过程。

? 积累稳定常数是指几个配位体加到中心金属离子过程的加和。例如,Zn(NH 3)22+

的生成可用下面反应式表示:Zn 2+ + 2NH 3 ?Zn(NH 3)22+

? β2为积累稳定常数(或积累生成常数):4

212

322232102.8]][[])([?=?==++

K K NH Zn NH Zn β ? 同样,对于Zn(NH 3)32+的β3=K 1·K 2·K 3,Zn(NH 3)42+的β4=K 1·K 2·K 3·K 4。 概括起来,配合物平衡反应相应的平衡常数可表示如下:

n K L K L K L ML ML ML M n ???→???????→????→?22

1

β2

βn

]][[][1L ML ML K n n n -=

n

n n L M ML ]

][[]

[=β=K 1K 2……K n ? K n 或βn 越大,配合离子愈难离解,配合物也愈稳定。因此、从稳定常数的值可

以算出溶液中各级配合离子的平衡浓度。

3、羟基对重金属离子的配合作用

大多数重金属离子均能水解,其水解过程实际上就是羟基配合过程,它是影响一些重金属难溶盐溶解度的主要因素,因此,人们特别重视羟基对重金属的配合作用。

● 现以Me 2+

为例:Me 2+

+ OH -

→MeOH +

]

][[]

[21-

++=OH Me MeOH K MeOH + + OH -→Me(OH)20 ]][[]

)([0

22-+=OH MeOH OH Me K

Me(OH)20

+ OH -

→Me(OH)3-

]

][)([])([0233-

-

=

OH OH Me OH Me K

Me(OH)3-+OH -→Me(OH) 42-

]OH ][ [Me(OH)]

[Me(OH)K 3244--

-

=

● 或者也可以写为:Me 2++ OH -→Me(OH)+ β1= K 1

Me 2++ 2OH -→Me(OH) 20 β2= K 1*K 2 Me 2++ 3OH -→Me(OH) 3- β3= K 1*K 2*K 3 Me 2++ 4OH -→Me(OH) 42- β4= K 1*K 2*K 3*K 4

●因为:[Me]T = [Me2+]+[Me(OH)+] +[Me(OH) 20] +[Me(OH) 3-] +[Me(OH) 42-]

●由以上五式可得:[Me]T = [Me2+] {1+β1[OH-] +β2[OH-]2 +β3[OH-]3 +β4[OH-]4} ●设α= {1+β1[OH-] +β2[OH-]2 +β3[OH-]3 +β4[OH-]4}

则 [Me]

T

= [Me2+]*α

ψ

0 = [Me2+]/ [Me]

T

=1/α

ψ

1 =[Me(OH)+]/ [Me]

T

1 [Me2+][OH-]/ [Me]

T

1

[OH-]

ψ

2 =[Me(OH)

2

0] / [Me]

T

β

2

[OH-]2

ψ

3 =[Me(OH)

3

-] / [Me]

T

β

3

[OH-]3

ψ

4 =[Me(OH)

4

2-] / [Me]

T

β

4

[OH-]4

φ

n =[Me(OH)

n

n-2] / [Me]

T

β

n

· [OH-]n

●在一定温度下,β1、β2、…、βn等为定值,φ仅是pH值的函数。因此可以表示

Cd2+—OH-配合离子在不同pH值下的分布。由图3—22可看出:当pH<8时,镉基本上以Cd2+形态存在;pH=8时开始形成CdOH+配合离子;pH约为10时,CdOH+达到峰

值;pH至11时,Cd(OH)

20达到峰值;pH=12时,Cd(OH)

3

-到达峰值;当pH>13时,

则Cd(OH)

4

2-占优势。

4、腐殖质的配合作用

●天然水中对水质影响最大的有机物是腐殖质,它是由生物体物质在土壤、水和沉积

物中转化而成。腐殖质是有机高分子物质,分子量在300到30 000以上。一般根据其在碱和酸溶液中的溶解度划分为三类:①腐殖酸(Humic acid)——可溶于稀碱液但不溶于酸的部分,分子量由数千到数万;②富里酸(Fulvic acid)——可溶于酸又可溶于碱的部分,分子量由数百到数千;③腐黑物(Humin)——不能被酸和碱提取的部分。

?在腐殖酸和腐黑物中,C含量为50%—60%,N含量为2%—4%,O含量为30%—35%。而富里酸中碳和氮含量较少,分别为C:44%—50%、N:1%—3%,O:为44%—50%,不同地区和不同来源的腐殖质其分子量组成和元素组成都有区别。

?腐殖质在结构上的显著特点是除含有大量苯环外,还含有大量羧基、醇基和酚基。富里酸单位重量含有的含氧官能团数量较多,因而亲水性也较强。富里酸

的结构式如图3—24所示,这些官能团在水中可以离解并产生化学作用,因此腐殖质具有高分子电解质的特征,并表现为酸性。

●腐殖质与环境中有机物之间的配合作用:腐殖质与金属离子生成配合物是它们最重

要的环境性质之一。

金属离子能在腐殖质中的羧基及羟基间螯合成键:

或者在两个羧基间螯合:

或者与一个羧基形成配合物:

●在环境中对污染物的影响

?与金属作用:许多研究表明:重金属在天然水体中主要以腐殖酸的配合物形式存在。Matson等指出Cd、Ph和Cu在美洲的大湖(Great Lake)水中不存在游离离子,而是以腐殖酸配合物形式存在。表3—9列出不同来源腐殖酸与金属的配合稳定常数,并可看出,Hg和Cu有较强的配合能力,在淡水中有大于90%的Ca、Hg与腐殖酸配合,这点对考虑重金属的水体污染具有很重要的意义。特别是Hg,许多阳离子如Li+、Na+、Co2+、Mn2+、Ba2+、Zn2+、Mg2+、La3+、Fe3+、A13+、Ce3+、Th4+,都不能置换Hg。水体的pH、E h等都影响腐殖酸和重金属配合作用的稳定性。

?此外,从1970年以来,由于发现供应水中存在三卤甲烷,对腐殖质给予特别的注意。一般认为,在用氯化作用消毒原始饮用水过程中,腐殖质的存在,可以形成可疑的致癌物质——三卤甲烷(THMS)。

?现在人们开始注意腐殖酸与阴离子的作用,它可以和水体中NO3-、SO42-、PO43-等反应,这构成了水体中各种阳离子、阴离子反应的复杂性。

?另外,腐殖酸对有机污染物的作用,诸如对其活性、行为和残留速度等影响已

开始研究。它能键合水体中的有机物如PCB、DDT和PAH,从而影响它们的迁移

和分布,环境中的芳香胺能与腐殖酸共价键合,而另一类有机污染物如邻苯二

甲酸二烷基酯能与腐殖酸形成水溶性配合物。

第三节水中有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

一、概述

●水环境中污染物种类繁多,一般分为两大类:

需氧有机物(耗氧有机物):

?危害对水生生物无直接毒害,但是降解耗氧,引起水体缺氧,水质恶化;

?使得氧化还原条件改变,增加一些重金属溶解和毒性增强,特别在河口地段,好氧有机污染物的大量增加,导致水体E急剧下降,Fe2+、Mn2+、Cr3+等释放

出来;

?使得pH降低,一般伴随E降低,pH会降低,酸性增强,金属溶解,酸性增强情况下,金属Hg容易甲基化;

?静止水体的富营养化。

持久性污染物(有毒有机物):

?一般人工合成,食品添加剂、洗涤剂、杀虫剂、塑料、化妆品、涂料、农药等;

?易于生物累积,有致癌作用;

?水溶性差,而脂溶性强,易于在生物体内,并通过食物链放大。

●有机污染物污染的典型案例:20C前期,美国在修建水电站时,修建了洛夫运河。

20C40a干涸不用,1942年美国胡克公司购买了这条约100m长的废弃河道,并作为垃圾和工业废物的填埋场所。11年内填埋了80亿kg的废物。1953年转给当地教育机构用于开发房地产、盖起了教学楼和住宅。厄运从此降临,从1977年开始,当地居民怪病不断,孕妇流产、儿童夭折、婴儿畸形等频频发生。1987年,该区地面渗出一种黑色毒液,经监测,其中含有氯仿、三氯酚、二溴甲烷等多种毒物,对当地的空气、水环境等构成严重危害。后来胡克公司和当地政府赔偿30多亿美元的健康损失费。

●有机污染物在水环境中的迁移转化主要取决于有机污染物本身的性质以及水体的

环境条件。有机污染物一般通过吸附作用、挥发作用、水解作用、光解作用、生物富集和生物降解作用等过程进行迁移转化。

二、分配作用

1.分配理论

●近20年来,国际上对有机化合物的吸附分配理论开展了广泛研究。结果均表明,

颗粒物(沉积物或土壤)从水中吸着有机物的量与颗粒物中有机质含量密切相关。

●而且发现土壤—水分配系数与水中这些溶质的溶解度成反比。并提出了:在土壤—

水体系中,土壤对非离子性有机化合物的吸着主要是溶质的分配过程(溶解)这一

时间达到分配平衡,此时有机化合物在土壤有机质和水中含量的比值称分配系数。

●实际上,有机化合物在土壤(沉积物)中的吸着存在着二种主要机理:

①分配作用,即在水溶液中,土壤有机质(包括水生生物脂肪以及植物有机质等)对有机化合物的溶解作用,而且在溶质的整个溶解范围内,吸附等温线都是线性的,与表面吸附位无关,只与有机化合物的溶解度相关。因而,放出的吸附热小。(相似相溶)

②吸附作用,即在非极性有机溶剂中,土壤矿物质对有机化合物的表面吸附作用或于土壤矿物质对有机化合物的表面吸附作用,前者主要靠范德华力,后者则是各种化学键力如氢键、离子偶极键、配位键及π键作用的结果。其吸附等温线是非线性,并存在着竞争吸附,同时在吸附过程中往往要放出大量热,来补偿反应中熵的损失。

2、标化分配系数

●有机毒物在沉积物(或土壤)与水之间的分配,往往可用分配系数(K p)表示:

K p =c

s

/c

w

式中:c

s 、c

w

—分别为有机毒物在沉积物中和水中的平衡浓度。

为了引入悬浮颗粒物的浓度,有机物在水与颗粒物之间平衡时总浓度可表示为:

c T = c

s

·c

p

+c

w

式中:c

T

—单位溶液体积内颗粒物上和水中有机毒物质量的总和ug / L;

c

s

—有机毒物在颗粒物上的平衡浓度,ug/kg;

c

p

—单位溶液体积上颗粒物的浓度kg/L;

c

w

—有机毒物在水中的平衡浓度,ug/L。

此时水中有机物的浓度(c

w )为:c

w

=c

T

/ (K

p

c

p

十1)

●一般吸附固相中含有有机碳(有机碳多,则Kp大),为了在类型各异组分复杂的沉

积物或土壤之间找到表征吸着的常数,引入标化分配系数(K

oc

):

K oc = K

p

/X

oc

式中: K

oc

——标化的分配系数,即以有机碳为基础表示的分配系数;

X

oc

——沉积物中有机碳的质量分数。

这样,对于每一种有机化合物可得到与沉积物特征无关的一个K

oc

。因此,某一有机化合物,不论遇到何种类型沉积物(或土壤),只要知道其有机质含量,便可求得相应的分配系数。

●若进一步考虑到颗粒物大小产生的影响,其分配系数K p则可表示为:

K p = K

oc

[0.2 (1—f ) X

oc

s+f X

oc

f ]

式中:f —细颗粒的质量分数(d<50μm);X

oc

s—粗沉积物组分的有机碳含量;

K

oc

f—细沉积物组分的有机碳含量。

●当K p不易测得或测量值不可靠需加以验证时,可运用K oc与水—有机溶剂间的分配

系数的相关关系。Karichoff等(1979)揭示了K

oc

与憎水有机物在辛醇—水分配系数

K ow 的相关关系: K

oc

= 0.63K

ow

式中:K

ow

—辛醇—水分配系数,即化学物质在辛醇中浓度和在水中浓度的比例。

●有研究成果可适用于大小8个数量级的溶解度和6个数量级的辛醇—水分配系数。

辛醇—水分配系数K

ow 和溶解度的关系可表示为:1gK

ow

=5.00-0.671g(S

w

×103/M)

式中: S

w

—有机物在水中的溶解度,mg / L; M—有机物的分子量。

例如,某有机物分子量为192,溶解在含有悬浮物的水体中,若悬浮物中85%为细颗粒,有机碳含量为5%,其余粗颗粒有机碳含量为1%,已知该有机物在水中溶解度

为0.05 mg / L,那么,其分配系数(K

p

)就可根据式(3—113)至式(3—115)计算出:

1g K

ow

= 5.00-0.670 1g (0.05×103/192) = 5.39

则 K

ow

= 2.46×105

K

oc

= 0.63×2.46×105 =1.55×105

K

p

= 1.55×105[0.2(1—0.85) (0.01)+0.85×0.05] = 6.63×103

3.2水中无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4)

第三章:水环境化学——污染物存在形态 第二节、水中无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 一、颗粒物与水之间的迁移、二、水中胶体颗粒物聚集的基本原理和方式 三、溶解和沉淀 四、氧化—还原 五、配合作用 1、概述 ● 污染物特别是重金属污染物,大部分以配合物形态存在于水体,其迁移、转化及毒 性等均与配合作用有密切关系。重金属容易形成配合物的原因是重金属为过渡性元素,最外层为s 轨道电子数目为2或1,次外层为d 轨道或f 轨道电子,数目为1-9,为充满,则过渡金属元素失去外层s 轨道电子后,未充满的d 轨道仍旧可以接受外来电子,形成配合的络合物或者螯合物。 ● 天然水体中有许多阳离子,其中某些阳离子是良好的配合物中心体,某些阴离子则 可作为配位体。 ● 天然水体中重要的无机配位体有OH -、Cl -、CO 32-、HCO 3-、F -、S 2-。它们易与硬酸 进行配合。如OH -在水溶液中将优先与某些作为中心离子的硬酸结合(如Fe 3+、Mn 3+等),形成羧基配合离子或氢氧化物沉淀,而S 2-离子则更易和重金属如Hg 2+、Ag +等形成多硫配合离子或硫化物沉淀。 ● 有机配位体情况比较复杂,天然水体中包括动植物组织的天然降解产物,如氨基酸、 糖、腐殖酸,以及生活废水中的洗涤剂、清洁剂、EDTA 、农药和大分子环状化合物等。这些有机物相当一部分具有配合能力。 ● 举例:Cr(24):1S 22S 22P 63S 23P 63d 54S 1(3d 轨道填充10个电子才满) Cd(48):1S 22S 22P 63S 23P 63d 104S 24P 64d 104f 05S 2(4f 轨道填充14个电子才满) 水配合物 CL -络合物 H 2O H 2O H 2 Cl - Cl - Cl -

第二节 水中无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

第二节水中无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 水中无机污染物特别是重金属污染物进入水体,不能被生物降解,主要是通过沉淀-溶解、氧化-还原、配合作用、胶体形成、吸附-解吸等作用进行迁移转化。 一、颗粒物与水之间的迁移 1、矿物颗粒物和黏土颗粒物 常见矿物颗粒物为石英、长石、云母及黏土矿物等硅酸盐矿物,主要由物理作用形成。 2、金属水合氧化物:铝、铁、锰、硅等金属以无机高分子及溶胶等形态存在。 例:铝在岩土中是丰量元素,在水中浓度低,<0.1mg/L。水解,主要形态是:Al3+Al(OH)2+Al2(OH)24+Al(OH)22+Al(OH)3+等 铁水合氧化物:Fe3+Fe(OH)2+Fe(OH)2+ Fe2(OH)24+Fe(OH)3等 硅酸聚合物:Si n O2n-m(OH)2m 3、腐殖质 是一种代负电的高分子弱电解质。 4、水体悬浮沉积物 是以矿物微粒为核心骨架,有机物和金属水合氧化物结合在矿物微粒表面上,经絮凝成为较粗颗粒而沉积在底部。 5、其它 藻类、细菌、病毒、表面活性剂、油滴等。 二、水环境中颗粒物的吸附作用 1、表面吸附:胶体具有巨大的表面积和表面能;属物理吸附,胶体表面积 越大,吸附越强。 2、离子吸附:由于胶体表面的电荷引力。 3、专属吸附:除了化学键以外,尚有加强的憎水键及范德华力或氢键起作 用。 水锰矿对Co、Cu、Ni、K和Na离子的吸附及其随pH的变化图: 对于碱金属离子,在低浓度时,体系pH在水锰矿ZPC以上时发生吸附。表

明其为离子吸附。而Co 、Cu 、Ni 等在体系pH 在ZPC 处或小于时都能进行吸附,这表明不带电荷或带正电均能吸附过渡金属。 4、吸附理论――有效层流脱理论 5、吸附方向和推动力 6、吸附等温线和等温式 (1) 等温吸附经验式――弗罗因德利希式 Freundlich 型等温式为: G =kC 1/n 两边取对数: log G =log k +1/nlog C , n kP P k n Γ=Γ--吸附量-吸附压力常数 (2) 单分子层吸附理论――兰格缪尔吸附等温式 单分子层吸附 吸附剂表面是均匀 被吸附的分子与其它同气体分子无作用力 吸附是一个动态平衡 φ被吸附质分子覆盖的吸附表面积 覆盖率()= 吸附剂的总表面积 Langmuir 型吸附等温线:G =G 0C /(A +C ) 1/G =1/G 0+(A /G 0)(1/C ) G0------单位表面上达到饱和时间的最大吸附量; A-------常数 (3)Henry 型吸附等温线为直线,等温式为: G =kC k------分配系数 影响吸附作用的因素: (a) pH 值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吸附量随pH 升高而增大。当溶液pH 超过某元素的临界pH 时,则该元素在溶液中的水解、沉淀起主要作用。 (b) 颗粒物的粒度和浓度的影响 吸附量随粒度增大而减少,吸附量随颗粒物浓度增大而减少。 (2) 氧化物表面吸附的配合模式: 由于表面离子配位不饱和,金属氧化物与水配位,水发生离解吸附而生成羟基化表面。 ≡MeOH2+ ≡MeOH + H +

环境化学第三章水环境化学复习知识点

第三章水环境化学 1、水中八大离子:K+、Na+、Ca2+、Mg2+、HCO 3-、NO 3 -、Cl-和SO 4 2-为常见八种离子 2、溶解气体与Henry定律:溶解于水中的气体与大气中的气体存在平衡关系,气体的大气分压P G与气体的溶解度的比表现为常数关系,称为Henry定律,该常数称为Henry定律常数K H。 [G(aq)] = K H PG K H-气体在一定温度下的亨利定理常数 (mol/L.Pa) PG -各种气体的分压 (Pa) 3、水体中可能存在的碳酸组分 CO 2、CO 3 2-、HCO 3 -、H 2 CO 3 ( H 2 CO 3 *) 4、天然水中的碱度和酸度:碱度:水中能与强酸发生中和作用的全部物质,即能够接受质子H+的物质总量;酸度:凡在水中离解或水解后生成可与强碱(OH-)反应的物质(包括强酸、弱酸和强酸弱碱盐)总量;即水中能与强碱发生中和作用的物质总量。 5、天然水中的总碱度=HCO3-+2CO32-+ OH- —H+ 6、水体中颗粒物的类别(1)矿物微粒和粘土矿物(铝或镁的硅酸盐)(2)金属水合氧化物(铝、铁、锰、硅等金属)(3)腐殖质 (4)水体悬浮沉积物 (5)其他(藻类、细菌、病毒等) 影响水体中颗粒物吸附作用的因素有:颗粒物浓度、温度、PH。 7、水环境中胶体颗粒物的吸附作用有表面吸附、化学吸附、离子交换吸附和专属吸附。 8、天然水的PE随水中溶解氧的减少而降低,因而表层水呈氧化性环境。 9、吸附等温线:在一定温度,处于平衡状态时被吸附的物质和该物质在溶液中的浓度的关系曲线称为吸附等温线;水环境中常见的吸附等温线主要有L-型、F-型和H-型。 10、无机物在水中的迁移转化过程:分配作用、挥发作用、水解作用、光解作用、生物富集、生物降解作用。 11、PE:pE 越小,电子活度越高,提供电子的倾向越强,水体呈还原性。pE 越大,电子活度越低,接受电子的倾向越强,水体呈氧化性。 pe影响因素:1)天然水的pE随水中溶解氧的减少而降低;2)天然水的pE随其pH减少而增大。 12、什么是电子活度pE,以及pE和pH的区别。 答:定义电极上电子有效浓度为电子活度,记作E,其负对数记作pE。电子活度越大或pE 越小,电子供出电子的倾向越大。在电化学研究中,通常用电极电位表示电极供出或接受电子的倾向,当给出电子活度E 和电子活度的负对数pE 明确的热力学意义之后,就可以明确地表示不同电对在反应条件下供出或接受电子能力的相对大小。 在一定温度下,pE 与电极电位成直线关系,pE越大,电子活度越小,电极的氧化能力或接受电子的能力越强,供出电子能力越弱,pE与电子活度的关系同pH与H+活度的关系相似。 pH亦称氢离子浓度指数,是溶液中氢离子活度的一种标度,也就是通常意义上溶液酸碱程度的衡量标准。pH值越趋向于0表示溶液酸性越强,反之,越趋向于14表示溶液碱性越强,pH=7的溶液为中性溶液。 若水体的PE值高,有利于下列Cr、Mn在水体中迁移。 13、腐殖质的组成:由生物体物质在土壤、水体和沉积物中经腐败作用后的分解产物,是一种凝胶性有机高分子物质。分为腐殖酸:溶于稀碱但不溶于酸的部分;富里酸:即可溶于碱又可溶于酸的部分;腐黑物:不能被酸和碱提取的部分。一般认为,当浓度较高时,金属离子与腐殖质的反应以溶解为主,当金属离子浓度较低时,则以沉淀和凝聚为主。 14、沉淀物中重金属重新释放诱发因素:①盐浓度升高:碱金属和碱土金属阳离子可将被吸附在固体颗粒上的金属离子交换出来。②氧化还原条件的变化:有机物增多,产生厌氧环境,铁猛氧化物还原溶解,使结合在其中的金属释放出来。③pH值降低:氢离子的竞争吸附作用、金属在低pH值条件下致使金属难溶盐类以及配合物的溶解。④增加水中配合剂的含量:天然或合成的配合剂使用量增加,能和重金属形成可溶性配合物,有时这种配合物稳

石油烃类污染物在天然水体中的迁移转化

石油烃类污染物在天然水体中的迁移转化 成员:王逸夫、袁康庄、汤明亮、张书浩 一、绪论 石油地质组成复杂,主要包括饱和与不饱和烃、芳烃类化合物、沥青质、树脂类等。 石油的开采、冶炼、使用和运输过程的污染和遗漏事故,以及含油废水的排放、污水灌溉、各种石油制品的挥发、不完全燃烧物飘落等引起一系列石油污染问题。石油烃是由碳氢化合物组成的复杂混合体,没有明显的总体特征,主要由烃类组成,目前对环境污染构成威胁的主要分为(1)烷烃,可分为直链烃、支链烃和环烃;(2)芳烃、多环芳烃。 石油烃中不同的馏分会对人类和动植物产生不同影响。 当石油类污染发生时,污染物往往不是单一组分,而是多种污染物共存的复合污染,各组份间往往会发生各种相互作用,并对水体的迁移转化过程产生影响,如不同组分在含水层介质的吸附上,往往会发生竞争吸附,从而改变部分组分的迁移性和生物降解特性。以往对于复合污染物迁移转化研究主要集中在多环芳烃类(芘、萘、菲),以及苯系物(BTEX)的复合污染等,组分之间从分子结构、化学性质、作用机制方面均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而对组分种类、理化性质、作用机制差别较大的芳香烃和氯代烷烃复合污染所开展的研究则较少,此类复合污染物对地下水的污染机制和在地下水中的迁移转化机理尚不明确,诸如地下水中多组分竞争吸附规律、含水层介质中有机质对污染物吸附作用机理、污染场地包气带、含水层微生物多样性等。 由于资料匮乏,以及关于石油烃类污染物在水体中效应的研究不够完善,并且石油类污染物一般相对集中在特定区域的地下水、废水、以及水体沉积物中。故本文主要对这三种环境中的石油烃污染物的迁移转化机理进行论述和总结。 二、浅层地下水中石油烃污染物迁移转化机理 1.迁移转化方式 当芳香烃、氯代烷烃污染物进入地下水系统后,所发生的迁移转化作用主要包括对流弥散、吸附、降解、挥发等几个过程。污染物的迁移转化作用除受自身特性 影响外,同时受污染场地的地下水环境因素、地质、水文地质条件等要素的影响。 目前国内外关于有机污染物在地下水中的迁移转化机理研究主要集中在吸附作用 和生物降解作用两方面。 弥散迁移,又称水动力弥散,研究单个流体粒子的运动速度偏离于平均渗流速度的效应。当污染物在地下水中存在浓度梯度时,污染物粒子将受到扩散作用的影 响,但与对流作用相比,扩散项通常非常小,只有当流速极低时,扩散作用影响才 会显现。 吸附作用:孔隙介质中含有溶解某种物质的地下水时,该溶质会受到静电或化学力的作用离开溶剂,并被固定于空隙介质固体基质的表面或内部,这个过程称为 吸附作用。固体对溶质的亲和吸附作用主要分为三种基本作用力,通过静电引力和 范德华力引起的吸附作用叫物理吸附;通过固体表面和溶质之间化学键力引起的吸 附称为化学吸附,而介质对污染物的吸附往往是多种吸附共同作用的结果。有机物 在土壤上的吸附,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被矿物质吸附,另一部分被有机质吸附。 由于土壤中矿物质颗粒通常具有极性,在水溶液中发生偶极作用,使水分子在极性 作用下同有机污染物发生竞争吸附,占据矿物颗粒表面的吸附位,非极性的有机物 则较难与矿物质结合,因此有机质对污染物的吸附起到了更加主要的作用。

水体污染物的迁移转化

水体污染物的迁移转化 摘要:水是人类生存所必须,因而水体遭到污染则人类生存的环境品质就会大大的受损。本文探讨了水体污染物的概念,总结了一下目前世界上所发现的水体污染物的主要种类,并且总结了水体污染物迁移转化的过程和方法,从中得出对水体污染物处理的一些解决方法。 关键词:迁移转化水体污染物 1.水体污染物的概念 水体污染物是指造成水体水质、水中生物群落以及水体底泥质量恶化的各种有害物质(或能量)。水体污染物从化学角度可分为无机有害物、无机有毒物、有机有害物、有机有毒物4类。 2.水体污染物的分类和介绍 2.1 耗氧污染物 在生活污水、食品加工和造纸等工业废水中,含有碳水化合物、蛋白质、油脂、木质素等有机物质。这些物质以悬浮或溶解状态存在于污水中,可通过微生物的生物化学作用而分解。在其分解过程中需要消耗氧气,因而被称为耗氧污染物。这种污染物可造成水中溶解氧减少,影响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的生长。水中溶解氧耗尽后,有机物进行厌氧分解,产生硫化氢、氨和硫醇等难闻气味,使水质进一步恶化。 2.2 植物营养物 植物营养物主要指氮、磷等能刺激藻类及水草生长、干扰水质净化,使BOD5升高的物质。水体中营养物质过量所造成的"富营养化"对于湖泊及流动缓慢的水体所造成的危害已成为水源保护的严重问题。 富营养化(eutrophication)是指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生物所需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河口、海湾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在自然条件下,湖泊也会从贫营养状态过渡到富营养状态,沉积物不断增多,先变为沼泽,后变为陆地。这种自然过程非常缓慢,常需几千年甚至上万年。而人为排放含营养物质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所引起的水体富营养化现象,可以在短期内出现。 植物营养物质的来源广、数量大,有生活污水(有机质、洗涤剂)、农业(化肥、农家肥)、工业废水、垃圾等。每人每天带进污水中的氮约50g。生活污水中的磷主要来源于洗涤废水,而施入农田的化肥有50%~80%流入江河、湖海和地下水体中。 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残体在腐烂过程中,又把生物所需的氮、磷等营养物质释放到水中,供新的一代藻类等生物利用。因此,水体富营养化后,即使切断外界营养物质的来源,也很难自净和恢复到正常水平。水体富养化严重时,湖泊可被某些繁生植物及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