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萧红《呼兰河传》艺术特色

浅论萧红《呼兰河传》艺术特色
浅论萧红《呼兰河传》艺术特色

浅论萧红《呼兰河传》艺术特色摘要:“三十年代的文学洛神”、民国四大才女、鲁迅眼中最优秀的女作家-----萧红,以其作品中悲喜交杂的情感基调,刚柔相济的语言风格,以及独特的写作视角的运用在文学史中独树一帜。作品通过自己对故乡的回忆,以朴素率直、凄婉细腻的笔调,真实而感人地再现了她童年时代东北农村的风土人情和落后愚昧的社会生活。它在艺术形式上是比较独特的,虽写了人物,但没有主角,虽也叙述故事,却没有主轴,全书七章虽可独立却又俨然是一整体。作者以她娴熟的回忆技巧、抒情诗的散文风格、浑厚而又轻盈的文笔,造就了她“回忆式”的巅峰之作。

关键字:散文化诗意回环复沓儿童视角

前言:《呼兰河传》绝非高屋建瓴,接地气的真实感至深至切。无论是萧红笔下的呼兰河畔,还是呼兰河畔的萧红,都以其特有的外在形式与内在灵魂使读者尾随萧红回望童年的寂寞,重奏时代的悲歌。她以自己的女性之躯跋涉过漫长的道路,以女性的目光一次次透视历史,达到了对历史、文明以及国民灵魂的了悟。

一、散文化的写作风格

“它是一篇叙事诗,一片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1]她的作品不同于传统的叙述模式(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而代之以一种便于传达情感体验的主观、随意、散漫的叙述模式,使叙事成分在很大程度上是为抒情服务。【2】我们眼里的《呼兰河传》虽然是自传体小说,但作者所写的却是对故乡呼兰城的种种印象。

全书采用信马由缰的巡礼式抒写方法,从街头巷尾的情景写到喜庆病灾的种种盛典,从祖父的后花园写到童年生活的寂寞,从家中的庭院厢房写到形形色色属于下层人民的住客;既没有设置尖锐的矛盾冲突,安排头绪纷繁的线索,也没有编造曲折紧张的情节,塑造众多的人物典型,甚至没有贯穿始终的线索、故事和人物。

全书七章可分可合,似断实联——分之则每章皆可独立成篇,自成单元;合之方成小城整体,每一章都是小城不可或缺的枝节。作家运用散文化的手法来刻画这些看似破碎的生活画面,就因为她不是在为某个人作传,而是在为整个小城的人情风俗作传,呼兰河小城就是作品的主角——这是一部以背景为主角的小说,写的就是中国大多数人的普遍生活,是整个社会的风俗。

散文化的语言和结构,就决定了小说的基调是娓娓道来而非紧张急迫,是忧郁低沉而非活泼轻快。萧红有意淡化情节,淡化故事性,“没有贯穿全书的线索,故事和人物都是零零碎碎,都是片段的,不是整个的有机体。”【3】小说由三大板块组成,前两章介绍呼兰城的风土人物,自然风光等概貌并重点描绘了几

个最具地方特色的风俗画面:跳大神、放河灯、唱秧歌等等。第二大板块由三、四章组成,“我”介入文章之中,写“我”后花园的童年生活和对祖父的依恋以及邻人们愚昧无知的不幸生活。第五、六、七章又分别讲述了小团圆媳妇、有二伯和冯歪嘴子的故事。从这三大板块不难看出小说中的人物、事件都是零碎的,但也不难看出作品总是在这种貌似松散的结构之中隐含着不显山露水的张力,倾吐着她的感情,那种怀着对故乡又恨又爱的感情,这种感情渗透在文本的每一个细节,可见作品结构虽散但神韵不散,这正符合散文的形散神聚的总体美学追求,因此说本篇小说具有独特的散文化结构。

二、诗意的氛围

萧红对诗意诗境的追求,超常规的文体语言,使她的小说创作有着强烈的抒情意味。她有自己的抒情方式,自传性的怀旧笔调和第一人称“我”的叙述,把自己整个地融化到故事和人物的际遇中,浑然一体,其丰富的艺术情愫构成了作品抒情成分的主要来源。《呼兰河传》中的“我”有诗一般的心怀、诗一般的情趣。这样不但增加了写人叙事的深度,更增加了抒情的浓度。正是萧红诗人一般的赤子情怀汇成了小说诗意的潜流,深深地打动着读者。茫茫东北平原上的风土人情、文化习俗、地理环境、历史变迁,萧红常以满蕴情致的笔调情深地描绘这些浸润着作者主体情思的氛围,其中,她最着力也最具特色的是她对东北地区风俗习惯的描绘。

“请神的人家为了治病,可不知那家的病人好了没有?却使邻居街坊感慨兴叹,终夜而不能已的也常常有。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何如,为什么这么悲凉?”

“跳到了夜静时分,又是送神回山。送神回山的鼓,个个都打得漂亮。若赶上一个下雨的夜,就特别凄凉,寡妇可以落泪,鳏夫就要起来彷徨。……人生为了什么,才有这样凄凉的夜。”

这是描写跳大神,从司空见惯的所谓迷信中,萧红体谅到人生悲凉的况味。

由于她是带着感情来抒写这一切的,因而比那些不动声色的客观介绍更具有一种动人的情韵。萧红对这种无处不在,具有弥散性特色的风俗氛围的着意渲染,既为作品中所有人物性格的形成、发展提供了一个充满情感色彩的背景,同时也使她的作品增加了情感容量。【4】正是对风俗环境等内容的描写所制造的“氛围”,使萧红小说的生活画面之中荡漾着诗情,具有诗意美质。

三、回环复沓的抒情艺术

这一艺术特色在本文中可谓是俯拾皆是。开篇之首,萧红就将我们带到了哈尔滨的寒冬,“严冬一封锁大地的时候,则大地满地裂着口······严寒把大地冻裂了”,紧接着是“地皮冻裂了”,“人的手被冻裂了”,再者是“水缸被冻裂了”。“主人不见了”,“死了”,“逃荒去了”等等。无疑,透过这些有意的复沓,萧红以其弦外之音告诉我们人世间生生死死的“单调重

复”以及难以名状的人生悲凉。在文章的第四章中“我家是荒凉的”,“我家的院子是荒凉的”,“我家的院子是很荒凉的”等语句的重复产生出一种回环往复的音乐感,与此同时也更加强化了小说的情感和氛围,富有韵味而又意味深长。似乎可以大胆的说“回环”正是呼兰河人的生活方式。

呼兰河畔的人们对于生有着自己的看法:“夏天过完了,秋天就来了”,“冬天下雪了,人们四季里,风霜雨雪的过着,霜打了,雨淋了,但这是大自然的威风,与小农们无关”。生命,无足轻重;信仰,荡然无存。人死了,他们心中的悲哀只不过是按当地的风俗逢年过节到坟上去观望一回。每一个人都是冷漠的对待生死。在这里“生了,就任其自然长,长大就长大,长不大也就算了。没有过去,也没有未来。无所谓生,也无所谓死,一切都是自然的结果。”看《呼兰河传》我看到了比《生死场》更可怕的“百年孤独”的荒原世界。

萧红笔下的生是人生的起点,死是人生的终点。人生是循环的,循环的时间里有着宿命的暗示、时间的循环。呼兰河畔的人们便是在这种永远无法改变的循环---命运的漩涡之中挣扎。萧红用童年的眼光静静观看,在多少年后,以似乎不带感情的笔触淡淡写出,她选择了将这种理性化的痛苦和淡化广漠的悲哀以回环复沓的诗歌艺术形式道出,平静的字里行间却难以抑制住内心的悲悯情怀,甚至愤懑。

四、儿童叙述视角

鲁迅先生在给萧红的一封信中说: “这位太太,到了上海以后,好像体格高了一点,两条辫子也长了一点了,然而孩子气不改,真是无可奈何。”【5】正是得益于她这一生未脱的“孩子气”使得她更能立足于孩子的视野,以一个七八岁孩子的视角“窥视”“寄存”于呼兰河畔的人们。

祖父的后花园俨然是她的乐园,倭瓜、黄瓜、玉米、蝴蝶以及被岁月遗忘的破铜烂铁都成为了她最好的玩伴。她选取的都是儿童记忆比较深的人和事物,无论是大泥坑、野台子戏、庙会、生长蘑菇的屋顶,还是寒冷的磨坊突然出现的婴儿、古古怪怪的有二伯,小团圆媳妇等等都符合孩子的兴趣和好奇心。但是当孩子“我”进入一个他人的世界时,只是一个沉默的观看者,从不参与。儿童在评价眼前的事件时,也往往不考虑内心意图,仅凭外部效果、物质结果来判断是非,即使是生活的丑,也毫不隐瞒,但也决不夸张更无先入为主的个人成见和所谓的功利色彩。于是, “我”的视野中便落入了无数成年人看不到的细节。只有“我”说小团圆媳妇没有病, 只有“我”认真的去向有二伯请教甚至与他分享“偷盗”的秘密,只有“我”发现了冯歪嘴子的女人和孩子······

“我”的目光是一条看不见的细线,串联起小城生活中的珠瓦。在对小城生活的介入中“我”的主体世界几乎是透明无物的,因为“我不明白”。萧红说:“我开始也悲悯我的人物,他们都是自然的奴隶,一切主子的奴隶。但写来写去,我的感

觉变了,我觉得我不配悲悯他们,恐怕他们倒应该悲悯我咧。悲悯只能从下到上,也许能施之于同辈之间,我的人物比我高。”【6】萧红正是用孩子的晶亮的眸子来洞察这个世界,避开了复杂人际关系的泥潭和虚伪的掩饰,使小说展示高度逼真的生活, 让儿童在一派天真中剥出生活的内核。

结语:天才作家萧红命运多舛,临去世前发出了悲叹“我一生最大的痛苦和不幸都是因为我是个女人”,但是正是因为她作为“女性”,才有在文学上的成就。“《呼兰河传》以成熟的艺术笔触,写出作者记忆中的家乡,一个北方小城镇的单调的美丽、人们的善良与愚昧,活化出‘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7】

参考文献:

1.茅盾《<呼兰河传>序言》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2011年9月第1版

2.许广平《追忆萧红》[Z]. 黑龙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 18.

3.茅盾《<呼兰河传>序言》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2011年9月第1版

4.萧红《呼兰河传》的文化内涵和文体特色百度文库

5.鲁迅《萧红作<生死场>序》[M ],《鲁迅全集》第六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

6.《萧红全集》(下卷)[M].哈尔滨出版社,1991.5.

7.《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吴福辉温儒敏王超兵著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8月版

论萧红小说的艺术特色

西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毕业论文(设计)评定表 学号 专业 层次 通讯地址 邮政编码 指导教师

目录 摘要 (1)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1) 二、正文 (一) (1) 正文 (一) (2) 正文 (二) (2) 正文 (二) (3) 正文 (二) (4) 正文 (三) (4) 正文 (三) (5) 正文 (三) (6) 结论 (6) 结论 (7) 参考文献 (7) 一、绪论 现代小说散文出现了“五四”后的现代小说中,从鲁迅始露端倪;经郁达夫、郭沫若、废名等人之首,到沈从文已成为一种美学追求。萧红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开始创作的,她继承了鲁迅等前辈开辟的现实主义文学传统,写出了在苦难中挣扎奋斗的人民的生活和憧憬,在艺术上独具一格的散文化小说为现代小说增添了光彩。萧红的把散文的抒情、议论、叙事、写景的功能引入到小说中,使小说具有散文化、抒情化、绘画化。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负盛名和至今仍然具有巨大影响力的女作家之一,在她短促而丰富的一生中留下了《生死场》、《商市街》、《回忆鲁迅先生》、《呼兰河传》、《马伯乐》等脍炙人口的文字。其中,长篇小说《呼兰河传》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经典,有学者甚至把它与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相提并论,并称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两传”。在2000年6月香港《亚洲周刊》所评选的20

世纪中文小说100强中,《呼兰河传》名列第九。在新的价值判断标准下,萧红的文学成就已经和沈从文、老舍、张爱玲、钱钟书、茅盾、巴金等人相提并论。由此可见,萧红具有十分鲜明的文学个性和突出的文学史地位,对她的阐释至今仍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的一大热点。 (二)在某种程度上,萧红和她的《呼兰河传》已经成为海内外对中国现代文学稍有了解者的一个程度深浅不一的情结,特别是小说中呼兰以及哈尔滨地方风情的再现以及方言土语的使用,刺激了太多外地读者对于黑龙江地方人情风俗的想象。在某种意义上,萧红和她的众多作品已经成为黑龙江地域文化的独特徽记。萧红研究特别是对萧红小说研究的深入展开,毫无疑问对我省地方文化资源的开发,彰显我省作为边疆文化大省的地位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三、结论 语言的独特性,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认识了这位女作家感知世界的方式,这种方式 是对鲁迅诗化小说的再现。她注重打开小说和非小说之间的厚障壁,创造出一种介于小说与诗之间的新型样式。因而她的小说没有时间上的连续性,也没有事件上的完整性。从这点上说萧红是“反小说”的,她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方式,描写家乡人的情感,捕捉家乡 人的情调,展示东北土地上野性的力量。 萧红是独特的,她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方式描写故乡,表现自我。萧红是说不完的,只要有人想走近她,认识她,就要熟悉她的语言,她的语言正是读者解读作者及其小说的钥匙 参考文献 1、李重华曹桂珍《呼兰学人说萧红》哈尔滨出版社1991年6月 2、钟汝霖《哈尔滨师范学院学报》1987年3月 3、陈世澄《龙江社会科学》1994年1月 4、铁峰《萧红研究》第三辑哈尔滨出版社1993年9月 5、萧红《萧红全集》哈尔滨出版社1991年版 6、黄人影编《当代中国女作家论》上海书店印行1985年版 7、皇甫晓涛《萧红现象》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8、西蒙·波娃《第二性——女人》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9、《别林斯基选集》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年版 10、茅盾《<呼兰河传>序》见《茅盾文集》第10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11、萧红《呼兰河传》《孤独的生活》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年版 12、骆宾基《萧红小传》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论萧红小说的艺术特色 摘要 萧红的小说具有鲜明的文体特征,她打破了传统小说单一的叙事模式,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萧红体”小说文体风格;由于她的一生颠沛流离、短促促悲凉,她的小说有一种浓烈而深沉的悲剧意蕴;萧红思想敏锐,敢于揭示新矛盾新问题,反映人民的心声和时代的最强音,她的小说富含爱国主义激情。萧红正是以其独特的文体风格、深沉的的悲剧意蕴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在我国现代文坛上独占一隅,构筑了一个独具韵味的艺术世界。本文试从以上三个方面对萧红小说的艺术特色作简要论述。 关键字:萧红,文体,爱国

对萧红《呼兰河传》诗化特点的分析

分析萧红诗化小说的艺术特色 ——以《呼兰河传》为例 茅盾为其作的序中所言,“也许有人会觉得《呼兰河传》不像一部小说,没有贯串全书的线索,故事和人物也都是零零碎碎的,都是片段的,不是整个的有机体……而这‘不像’之外,还有些比‘像’一部小说更为‘诱人’些的东西: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有讽刺,也有幽默,开始读时有轻松之感,然而愈读下去心头就会一点一点沉重起来。” 在我看来,这其是就是萧红诗化小说艺术特色的一种体现,独特的结构布局,抒情性的散文风格,诗一般的意境,敏感细腻的感情,正是这种对传统小说的突破和创新才凸显出了她的清新自然,与众不同。 一.女性自身的叙述视角 这一特点在萧红的作品里经常会体现出来。第二章里去娘娘庙求子求孙,要先去老爷庙磕头报道;“男人塑的凶猛,女的塑的温顺老实,老实的就是好欺侮的,可见男人打女人是天理应该,神鬼齐一;人若老实了,不但异类要来欺侮,就是同类也不同情”这无一不体现了萧红作为女性发出的呼喊。辛辣讽刺的语言针砭着重男轻女,男尊女卑的封建陋习,还有对广大女性能站起来反抗这种不公,掌握自身命运,自尊自爱的热切希望。但她也会因为残酷的社会现实而感到迷茫,更添悲伤。小团圆媳妇抗争过,哭声是她反抗的真实写照,但到了冬天,哭声渐渐没了,哭声,是抗争的开始,却也是妥协的开始;王大姐也抗争过,

大胆的追求自己的爱情,可在众人的耻笑面前,她也选择了妥协,沉默着,隐忍的活着。悲凉就在于此,弱小的反抗终究是敌不过根深蒂固的旧俗,是艰辛刻板的生活和愚昧的民众给小团圆媳妇和王大姐挖掘了悲苦命运的坟墓,而导致她们的死的罪魁祸首又无一不指向了万恶的封建制度,是它,让民众变得愚昧无知,麻木不仁,酿成幕幕悲剧。 二.独特的散文体小说结构 《呼兰河传》里没有典型的人物塑造,没有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没有前后照应,没有高潮,没有主角,甚至没有必然连贯的章节。全书分为七章,每章都可以拿出来独立成篇。这与传统小说的结构方式截然不同,但正是这不同,便体现了《呼兰河传》在结构上的独特性。萧红突破了小说和散文的界限,抒情性的因素撑破了严密的结构框架,冲淡了完整的情节密度。前四章里尽要人命却没人填的“大泥坑”,跳大神,唱秧歌,孟兰会放河灯,野台子戏,四月十八娘娘庙大会,童年的“我”在祖父的庇护,娇惯,溺爱中悠然任性的成长……抛开生活的悲剧性和人们的愚性不谈,这一根感情线的串联,倒也能把这些细碎的图景融成一幅美好的风俗人情画面,生动自然。看似散漫,却随着作者的内在情感在流动。后三章是情节性稍强的三个独立短篇,小团圆媳妇之死,有二伯的悲剧生活,王大姑娘和冯歪嘴子的爱情不幸。朴素流畅的语言,形散情聚的笔触,信笔写去,自然而洒脱,没有矫揉造作,这种平实的散文化写法好似作者的自说自话,娓娓道来牵动着我们的心弦。开放之中有紧凑,放任之中仍有统一感。文学贵在独创,尽管这不像是一部小说,“却比像一部小说更为诱人”。

萧红呼兰河传读书心得5篇

萧红呼兰河传读书心得5篇 萧红呼兰河传读书心得(1) 今天我读了一本叫《呼兰河传》的书,书里讲了好多“我”和祖父有趣的故事,如果想知道就往下看吧。 我记得有一段特别有趣,讲了“我”在后园里摘了一束玫瑰,给祖父戴在草帽上,而祖父不知道,还说:“今年春水大,花香二里都能闻见。”从这能看出祖父非常幽默,非常疼爱我。 我为萧红笔下的人物感到悲哀。他们每天忙忙碌碌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成不变,没有色彩和花样,只有脆弱和枯槁。那里的人是如此的冷漠,面对他们好比面对一堵厚墙。他们一生都在这样的环境中度过,可那样忙碌,到底是为了什么? 萧红的童年是灰暗的,她身边的人一个个像被抽去灵魂的木偶,早已对生活麻木了。他们固执而又愚昧,唯一不同的只有萧红的祖父。祖父是一个乐观的人,他从来没有绝望过,成天开开心心的,而且他还保留了一颗童心,萧红每次调皮地做“恶作剧”,祖父发现了不但不生气,反而和萧红一起哈哈大笑。如果换作别人,恐怕早已把萧红教训一顿了。所以,萧红算是幸运的,她有一个令她骄傲的爷爷,关于祖父的记忆是她极少有的幸福回忆。 比起萧红,我们不知要幸福多少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吃喝玩乐无一不全,时常还能得到零花钱,城市里有好多公园,里面娱乐设施一应俱全,五花八门、妙趣横生,和那灰头土脸、死气沉沉的呼兰河没法比。现在的我们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呀。 作者出生时祖父都已经六十多少了,作者三、四岁时,祖父快七十了,七十岁的祖父非常爱作者,他们爷俩在后园笑个不停。祖父的后园就是小作者的天堂,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怎么样,就怎么样,一切都是自由的。 书里讲到在东二道街上有个大泥坑,六、七尺深,在那个大坑里淹死过人、猪、狗、猫、马,那个大坑家家户户都知道,有的人说拆墙,有的人说种树,就是没有

《呼兰河传》读书交流会教学内容

《呼兰河传》读书交流会 一、导入新课: 从学完《祖父的园子》,我们就开始读《呼兰河传》,到现在终于读完了。每看完一本书,心中难免会有些感想,或高兴,或忧伤,总想找人说说。在今天的读书交流会上,同学们可以把自己的感想说出来,一吐为快。 齐读书名,你理解它的意思吗?(传:生平事迹或历史故事。)二、了解章节内容: 这部小说共有七个章节,请同学们把书打开到目录,一般的书,目录上都有对主要内容的概括,但这本书没有,请同学们快速的翻一翻书,用自己的话来说说每一章的主要内容。指名答。 出示:指名读 第一章小城呼兰河 第二章呼兰河年中盛事 第三章我与祖父 第四章我家的荒凉 第五章小团圆媳妇之死。 第六章有二伯的故事。 第七章“冯歪嘴子”一家的故事。 尾声交待结局 这样一归纳,我们就能把一本厚厚的书读薄。这也是一种不错的读书方法。 四、解读人物形象 这段时间,萧红把我们带进了古老昏黄的历史画卷,我们看到了她的童年和她的故乡。书读完了,能够在我们脑海中久久萦绕的,或是挥之不去的,有谁呢?他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你的感受是什么? (小团圆媳妇、有二伯、冯歪嘴子、祖父) 读完以后,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这部小说在结构上与其它小说完全不同,它没有贯穿全书的线索,也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中心人物。这正是这部小说的独特之处。矛盾先生曾这样评价, 《呼兰河传》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矛盾

这就更显示出萧红的描写很有特色。她用口语化的语言向人们诉说一个又一个故事,为什么矛盾先生读完《呼兰河传》会有这样的评价?就让我们一起到书中去寻找答案。 三、走近文本,感悟精彩 1.出示: (1)“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蜂子则是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圆圆的就如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在园里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第三章第一节) 指名读,作者对小动物的描写,读着读着就有一种散文诗的美感。齐读,边读边欣赏这些可爱的小精灵。 (2)“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 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我还没有长到二十岁,祖父就七八十岁了。祖父一过八十,祖父就死了。”(尾声) 自由读一读,这一段话写了什么?能看出什么? 我家是荒凉的…… 我家的院子是很荒凉的…… 我家的院子是很荒凉的…… 我家是荒凉的……(第三章第二节至第五节) 分男女生读,这又是写了什么?作者为什么要这样重复写? 读着这样的句子,我们能够真切的感受到萧红的童年是寂寞的。但同时也能读到诗的韵味和节奏。尤其是第三章中这些语句段落的重复更能感觉童年的生活就这样重复着寂寞,心境是多么的悲凉。像这样的语句段落书中还有很多处。正如矛盾先生所说,《呼兰河传》是一篇叙事诗。 2.出示: “她来到我家,我没给她气受,哪家的团圆媳妇不受气,一天打八顿,骂三场,可是我也打过她,那是我给她一个下马威,我只打了她一个多月,虽然说我打得狠了一点,可是不狠哪能够规矩出一个好

论萧红的创作风格

论萧红的创作风格 石伟 内容提要:萧红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重要的一位女作家,她自己波折的生活经历以及对生命和人生独特的认识,她的很多作品都有她自己的影子在其中,使她的文学创作形成了独有的风格。 关键字:萧红创作风格 正文: 古往今来凡是有成就的作家,大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或清新淡雅,或慷慨激昂,在一个个文字的构建中,自然流露出自己独有的气质,成为作家在茫茫文海中区别于其他作家的标志。 关于创作风格的形成,不能否认作家先天的心理个性等方面因素的作用,更应该看到作家生存的外部环境与个人生活经历的影响。一方面,作家先天的心理、个性因素,为文学创作奠定了基调,使作家表现出一种都有的才情与气质;另一方面,后天的生活环境与生活经历,为作家提供了可供写作的素材,让作家有了进行文学创作的欲望,使其文学天赋得到完善并发展。在不断的文学创作中,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下面就以萧红为例,论述其文学创作的风格。

萧红,这个生长于动荡年代的作家,她的一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1911-1929与1930-1942,在前一个阶段,可以说是她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她生活在呼兰这个小县城内一个重男轻女的地主家庭,开始感受周围的人情冷暖与世态炎凉,这就为她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形成了一个文学创作的大背景。在后一个阶段,萧红开始了流浪与痛苦的生涯,生活非常艰难,爱情的变更,疾病的困扰,一直伴随着她。但就是在时期,萧红开始了最初的文学创作,发表具有影响力的作品,奠定了她在现当代文学创作史上的地位。 (一)寂寞凄凉的风格 她始终是寂寞的,从她出生到她最后病死香港,她始终无法摆脱这种寂寞的情绪。在她童年的记忆里,仿佛只有祖父这一个亲人疼爱她,“等我生来了,第一次给了祖父无限的欢喜,等我长大了,祖父非常疼爱我。使我觉得这世界上,有了祖父就够了,还怕什么呢?”而祖母留给她的,只是用针扎她手指的事。她的父亲母亲似乎没有给她留下多少印象,父亲的两次出场,也都伴随着暴力,一次揣她,一次打有二伯。她是寂寞的,亲人对她的冷漠给她的是一个并不快乐的童年,大多数时候,她只是自娱自乐的一个人,她“常常在蒿草里做着梦”,也看着“蜻蜓和蝴蝶在那荒凉的一片蒿草上闹着,不但不觉得繁华,反而显得更荒凉寂寞”。缺乏父母亲的疼爱,缺少可以一起玩的伙伴,使得她的这种寂寞的情绪,一直伴随了她一生。 自她19岁逃离家庭,她就开始了另一种寂寞的生活,漂泊不定

浅论萧红《呼兰河传》艺术特色

浅论萧红《呼兰河传》艺术特色摘要:“三十年代的文学洛神”、民国四大才女、鲁迅眼中最优秀的女作家-----萧红,以其作品中悲喜交杂的情感基调,刚柔相济的语言风格,以及独特的写作视角的运用在文学史中独树一帜。作品通过自己对故乡的回忆,以朴素率直、凄婉细腻的笔调,真实而感人地再现了她童年时代东北农村的风土人情和落后愚昧的社会生活。它在艺术形式上是比较独特的,虽写了人物,但没有主角,虽也叙述故事,却没有主轴,全书七章虽可独立却又俨然是一整体。作者以她娴熟的回忆技巧、抒情诗的散文风格、浑厚而又轻盈的文笔,造就了她“回忆式”的巅峰之作。 关键字:散文化诗意回环复沓儿童视角 前言:《呼兰河传》绝非高屋建瓴,接地气的真实感至深至切。无论是萧红笔下的呼兰河畔,还是呼兰河畔的萧红,都以其特有的外在形式与内在灵魂使读者尾随萧红回望童年的寂寞,重奏时代的悲歌。她以自己的女性之躯跋涉过漫长的道路,以女性的目光一次次透视历史,达到了对历史、文明以及国民灵魂的了悟。 一、散文化的写作风格 “它是一篇叙事诗,一片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1]她的作品不同于传统的叙述模式(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而代之以一种便于传达情感体验的主观、随意、散漫的叙述模式,使叙事成分在很大程度上是为抒情服务。【2】我们眼里的《呼兰河传》虽然是自传体小说,但作者所写的却是对故乡呼兰城的种种印象。 全书采用信马由缰的巡礼式抒写方法,从街头巷尾的情景写到喜庆病灾的种种盛典,从祖父的后花园写到童年生活的寂寞,从家中的庭院厢房写到形形色色属于下层人民的住客;既没有设置尖锐的矛盾冲突,安排头绪纷繁的线索,也没有编造曲折紧张的情节,塑造众多的人物典型,甚至没有贯穿始终的线索、故事和人物。 全书七章可分可合,似断实联——分之则每章皆可独立成篇,自成单元;合之方成小城整体,每一章都是小城不可或缺的枝节。作家运用散文化的手法来刻画这些看似破碎的生活画面,就因为她不是在为某个人作传,而是在为整个小城的人情风俗作传,呼兰河小城就是作品的主角——这是一部以背景为主角的小说,写的就是中国大多数人的普遍生活,是整个社会的风俗。 散文化的语言和结构,就决定了小说的基调是娓娓道来而非紧张急迫,是忧郁低沉而非活泼轻快。萧红有意淡化情节,淡化故事性,“没有贯穿全书的线索,故事和人物都是零零碎碎,都是片段的,不是整个的有机体。”【3】小说由三大板块组成,前两章介绍呼兰城的风土人物,自然风光等概貌并重点描绘了几

《呼兰河传》赏析

《呼兰河传》赏析 腐土上生长的孤独之花 ——《呼兰河传》 翻开书,冷风扑面,寒冷的天气下底层人民的生活,一方面使人感到小城自然环境的恶劣,一方面也表现出小城人们谋生之艰辛。一幅浓郁的北方风情画在我面前铺开。 小小的呼兰河只有两条大街,“一条从南到北,另一条从东到西,算是最有名的十字街了”,这是一个并不能十分引起人注意的小镇。就连洋牙医的广告跟别的店铺之间的区别也是那样令人惊异。我想也只有在一个外人很少踏入的地方,亦或是说大家都熟知根底的地方,店铺的招牌才会成为一种多余的摆设。 呼兰河的东二街道上有大泥坑一个,而面对这个泥坑,一幅生动的浮世绘展现在人们的面前:人们宁可冒着掉下去的危险,也从不提起把大坑填上这件事。绅士们说道:“为什么不把两边院子的院墙拆下来让出来一块呢,”也有人提议在路旁种树,下雨的时候人们便可以攀着树过去了。可是当真的有车马掉下去的时候,也只有那些苦工们才会帮把手,绅士们是不屑于干这样粗鄙的活计的,他们骨子里的优越感让他们顶多在一旁叫好而已。人们麻木,自私,贪婪,却又是悲哀的,毕竟每个人都逃不过跨越大泥坑这一过程。关于这个大泥坑,人们自然也是从中获取过“好处”的。每当集市上有便宜肉卖的时候,那不用说“一定是泥坑又淹死猪了”。 我们中国人似乎是最善于欺骗自己的民族,究竟泥坑有没有淹死猪那是两说,可是每次每次“便宜肉”上市都把过错推给泥坑便有些不地道,可是那又何妨呢,泥坑总不会站出来为自己辩白,于是人们便心安理得的吃着“淹死的猪肉”,即使每个人心里都清楚这肉是瘟猪的肉。他们需要的只是一个欺骗自己的理由而已。

几家扎彩铺中扎彩的伙计,能做出漂亮的纸人纸马,可他们却来不及整理一下自己,卖豆芽的女人因为儿子死了而变疯,人们也只有见她在庙台上哭的时候才会引起一点恻隐之心,却并无任何实际行动,这恻隐之心显得如此廉价以至于可以忽略不计。“逆来顺受,你说我的生命可惜,我自己却不在乎。你看着很危险,我却自己以为得意。不得意怎么样,人生是苦多乐少。” 底层人民对自己的麻木,对世界的麻木,这短短的一句话表现得淋漓尽致。 我想,如果没有萧红,那我们该是如何的悲哀,失去了女性作家独特的视角来看我们的过去的美好和丑恶,还有那梦幻般的小镇,也必然埋没于时间的长河中。 呼兰河镇是安静祥和而又美好的,如同一幅美好的田园画,有慈祥的祖父、作者自己欢乐的后园、朴实的人们,这生活时常让我回想起我的童年,即使我长大的地方是广袤的华北平原,萧红却依旧能引起我无限的共鸣。我长大的小农村也是同样的闭塞,冬天也是同样的寒冷,孩子们的欢乐也是同样的多,春天也会有美丽的花朵,冬天也有捕雀的经历。不同的是在呼兰河小城下,人们的喜怒哀乐显得那样的悲哀。作者对于镇子里人们的精神生活做了一番详细的描写,庙会、跳大神、河灯会、唱大戏......看似欢乐,但给人一种说不出压抑,原来这些活动都是为死人、神灵做的,活着的人只是沾了死人的光而已。在封建思想中,死人当然是尊贵的,活人是卑贱的。穷人哪有娱乐活动呢,那是地主富贵之家的特权罢了。 整本书给人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小团圆媳妇的死,胡家的小团员媳妇,刚到婆家时,辫子又黑又长,脸黑乎乎的,笑呵呵的,最后被婆婆好意的规矩,折磨成面色蜡黄,眼睛老是充满了眼泪,大腿被拧得像一个梅花鹿似的青一块、紫一块,晚上瞪着眼睛,张着嘴,像杀猪似的连哭带叫,直到最后当众活活被烫死。在我看来人们是好心的,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哪有团圆媳妇“一点也不害羞,坐到那坐的笔直,走起路来,走的风快”的,理所应当要给她一个下马威瞧瞧,当团圆媳妇被折磨疯后,胡家也是尽自己所能为其治病,即使是花掉了

浅论萧红呼兰河传艺术特色图文稿

浅论萧红呼兰河传艺术 特色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摘要:“三十年代的文学洛神”、民国四大才女、鲁迅眼中最优秀的女作家-----萧红,以其作品中悲喜交杂的情感基调,刚柔相济的语言风格,以及独特的写作视角的运用在文学史中独树一帜。作品通过自己对故乡的回忆,以朴素率直、凄婉细腻的笔调,真实而感人地再现了她童年时代东北农村的风土人情和落后愚昧的社会生活。它在艺术形式上是比较独特的,虽写了人物,但没有主角,虽也叙述故事,却没有主轴,全书七章虽可独立却又俨然是一整体。作者以她娴熟的回忆技巧、抒情诗的散文风格、浑厚而又轻盈的文笔,造就了她“回忆式”的巅峰之作。 关键字:散文化诗意回环复沓儿童视角 前言:《呼兰河传》绝非高屋建瓴,接地气的真实感至深至切。无论是萧红笔下的呼兰河畔,还是呼兰河畔的萧红,都以其特有的外在形式与内在灵魂使读者尾随萧红回望童年的寂寞,重奏时代的悲歌。她以自己的女性之躯跋涉过漫长的道路,以女性的目光一次次透视历史,达到了对历史、文明以及国民灵魂的了悟。 一、散文化的写作风格 “它是一篇叙事诗,一片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1]她的作品不同于传统的叙述模式(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而代之以一种便于传达情感体验的主观、随意、散漫的叙述模式,使叙事成分在

很大程度上是为抒情服务。【2】我们眼里的《呼兰河传》虽然是自传体小说,但作者所写的却是对故乡呼兰城的种种印象。 全书采用信马由缰的巡礼式抒写方法,从街头巷尾的情景写到喜庆病灾的种种盛典,从祖父的后花园写到童年生活的寂寞,从家中的庭院厢房写到形形色色属于下层人民的住客;既没有设置尖锐的矛盾冲突,安排头绪纷繁的线索,也没有编造曲折紧张的情节,塑造众多的人物典型,甚至没有贯穿始终的线索、故事和人物。 全书七章可分可合,似断实联——分之则每章皆可独立成篇,自成单元;合之方成小城整体,每一章都是小城不可或缺的枝节。作家运用散文化的手法来刻画这些看似破碎的生活画面,就因为她不是在为某个人作传,而是在为整个小城的人情风俗作传,呼兰河小城就是作品的主角——这是一部以背景为主角的小说,写的就是中国大多数人的普遍生活,是整个社会的风俗。 散文化的语言和结构,就决定了小说的基调是娓娓道来而非紧张急迫,是忧郁低沉而非活泼轻快。萧红有意淡化情节,淡化故事性,“没有贯穿全书的线索,故事和人物都是零零碎碎,都是片段的,不是整个的有机体。”【3】小说由三大板块组成,前两章介绍呼兰城的风土人物,自然风光等概貌并重点描绘了几个最具地方特色的风俗画面:跳大神、放河灯、唱秧歌等等。第二大板块由三、四章组成,“我”介入文章之中,写“我”后花园的童年生活和对祖父的依恋以及邻人们愚昧无知的不幸生活。第五、六、七章又分别讲述了小团圆媳妇、有二伯和冯歪嘴子的故事。从这三大板块不难看出小说中的人物、事件都是零碎

2019年推荐的名著《呼兰河传》读书心得体会五篇

2019年推荐的名著《呼兰河传》读书心 得体会五篇 《呼兰河传》这本书用朴素清丽、真挚感人的语言分别描写了呼兰河这个小城,呼兰河的风土人情,我的祖父,家院的荒凉等几个方面。下面是小编推荐的《呼兰河传》读书心得体会,仅供大家借鉴。 精选《呼兰河传》读书心得体会 (一) 呼兰河传是一部‘回忆式’长篇小说。它充满了童心、诗趣和灵感。本问讲述了作者萧红她小时候在呼兰河时发生的事情,首先是老胡家上演的家破人亡、鬼神与人的生活童话。 第一女性人物是小团圆媳妇。小团圆媳妇经历了挨打、跳神、热水驱鬼到奄奄一息却无人问津这四个阶段,人们以为小团圆媳妇会好起来,但迎接她的却是命入黄泉这一悲哀的事实。他的死给我们展现了封建社会的一幕,她成了封建社会的牺牲品。 第二个女性人物是老胡家的大孙子媳妇,她是人们心中典型的能干、聪明、温顺的好儿媳妇,她经过小团员媳妇死

了以后他也就失踪了,他干什么去了呢?原来她是去寻找自己的幸福去了。 第三个女性人物就是老胡家的婆婆,她后来也成了个半疯子。第四个人物是作者家的‘有二伯’他虽然也偷东西,但他是善良的。 文中的最后一个人物是”冯三歪字”,他疼爱自己的妻子,他的妻子生产完后太虚弱他就尽量让自己的妻子少干点活多吃一点鸡蛋。但是她的妻子在生完第二个孩子之后就已经去世了,人们都以为他会自杀,但是他虽然很悲痛,却坚强地挺了过来,独自带了他的两个孩子长大 参考《呼兰河传》读书心得体会 (二) 读完了萧红的《呼兰河传》,我知道了萧红童年在呼兰河留下的故事。 作者萧红细腻地写下了呼兰河是一个并不热闹的一个小村庄,叙述地写出了她的家和那美丽而沉寂的大公园。祖父,二伯……在萧红的笔下让我知道了那个小村庄的民俗风情和那些小团圆媳妇被婆婆折磨得病怏怏的。 作者萧红告诉大家,她的童年既快乐又寂寞。在萧红家的大花园里,她的快乐童年回忆全部都装在这个大花园里

论萧红呼兰河传的艺术特色

淘宝定制I D磐石文化传播公司 论萧红《呼兰河传》的艺术特色 摘要 著名女作家萧红于1940年在香港创作了长篇小说《呼兰河传》,这部作品,在思想上继承了鲁迅对中国人民性质的剖析与批判,使之富有批判文学的特色;在题材上,开创了介于散文、诗歌与小说之间的一种体裁样式,让读者在阅读之中能够与作者产生共鸣;在语言上,文字娓娓道来,朴实清新,沉郁感伤,为读者再现了一幅明亮而又不失暗淡的多彩画面。该小说经出版后获得好评如潮,并被香港“亚洲文坛”评为20世纪中文小说百强第九位。本文通过对作者个人生活经历、如何走上文学道路进行分析,重点对作品的创作背景、主要内容、艺术特色及其成就与社会影响进行论述,从而更全面地总结这部作品的艺术特色,方便读者更好地阅读和理解这部作品,助于这部作品的更深入研究。 关键词: 萧红;呼兰河传;艺术特色

Abstract The famous writer Xiao Hong in Hongkong in 1940 created the novel "Hulan River", this work, in the thought inherited the analysis and criticism of the Chinese people's character of Lu Xun, the critical literature characteristic; in the subject, a prose, poetry is a genre with small said between style, let the reader can identify with the author in reading; in language, Weiweidaolai, plain and refreshing, sad and gloomy, reproducing a bright and does not lose the dim colorful appearance for the reader. The novel was published after received rave reviews, and Hongkong "Asian Literature" in twentieth Century as the top Ninth Chinese novels. Based on the author's personal experience, analyzes how to walk road of literature, discusses the influence of focuses on the creation background, main content,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and achievements and social,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and thus more comprehensive summary of the work, the convenience of the reader to better reading and understanding of this works, more in-depth study of help this work. Key word: Xiao Hong; biography of Hulan River;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呼兰河传赏析

呼兰河传赏析 WTD standardization office【WTD 5AB- WTDK 08- WTD 2C】

《呼兰河传》赏析这是作者晚期客居他乡的作品,在寂寞、苦闷怀旧的心情中,写完了这篇小说。作者通过自己对故乡的民俗风情、个性人物的回忆,用朴素率直、凄婉细腻的笔调真实地再现自己的童年生活、以幽默的曲调折射了故乡的黑暗、落后、愚昧的社会生活,揭示了旧的传统意识对人民的束缚和戕害,同时也表达了她对家乡人民苦难境遇的深切同情和对旧风俗、旧习惯进行了无情的鞭挞。 作者用大量的笔韵营造幽默楷谐的氛围,以一个不谙世事的旁观者去看待事态种种,即使大部分显得充满笑料,但却使人笑不起来,即使是笑也是沉重的。随着作者的逐步深入读者也开始产生对弱者的同情,对封建思想的深恶痛绝。初接触这部作品让人感到这不是一部小说,各章节都似乎无联系,但读后才觉得这七章是不可分割的,它展现坐着童年生活的方方面面。就像矛盾先生的序言写的那样“。《呼兰河传》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是萧红又一部有影响的代表作。茅盾先生在序言中称“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景画,一串凄婉的歌谣”,伴随着美妙的歌谣旋律去看作者的童年趣事,民俗风情。 小说分为七个章节,第一章主要讲东北小城呼兰河卑琐平凡的实际生活,以街头的一个大泥坑引发出各种事件,反映人们的思维和自欺欺人的特点。第二章主要写呼兰河精神上的“盛举”,各种盛会上人们各种举动,体现呼兰河人们的精神面貌。虽然开始两章所占较多,但从整体上彰显了小城的大体风貌和人们的生活情趣。第三章主要写童年的我和祖父度过的美好时光以及祖母、家人对自己的冷漠;而第四章主要是从各个方面描述“我”家的荒凉,在作者眼中所有的东西都会成双成对,而自己却只有爷爷,从而体现自己童年时光的无聊,而作者也反复说“我家的后院是荒凉的”,从而

论萧红的小说创作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文如其人——论萧红的小说创作 学院文学传媒与教育科学学院 专业汉语言文学(师范) 学生姓名刘雪哲 学号 11040021 指导教师文春凤职称讲师 论文字数 9430 完成日期:2015年5月30日

巢湖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诚信承诺书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本人签名:日期: 巢湖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设计)使用授权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巢湖学院有关收集、保留和使用毕业论文 (设计)的规定,即:本科生在校期间进行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知识产权单位属巢湖学院。学校根据需要,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毕业论文 (设计)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将毕业论文(设计)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毕业,并且本人电子文档和纸质论文的内容相一致。 保密的毕业论文(设计)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 本人签名:日期: 导师签名:日期:

巢湖学院2015届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文如其人——论萧红的小说创作 摘要 20世纪30年代的东北作家群中,萧红是一位极具文学才华的女性作家。萧红孤独寂寞、执着倔强的鲜明个性,使小说创作风格独树一帜。本文将萧红小说创作与萧红的人生经历、性格特征相结合。通过分析萧红小说中描写小人物悲苦、爱情不幸的悲剧主题,苦难生活中屈服或抗争的女性形象,清新自然的儿童视角,体会萧红孤独寂寞的个性、复杂矛盾的心理、特殊的童年生活经历,探究萧红小说创作与萧红性格、人生经历等之间深刻的联系。 关键词:萧红;小说创作;性格特征;人生经历

五年级下册好书推荐3

好书推荐《呼兰河传》作者:萧红 《呼兰河传》是著名作家 萧红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 1940年写于香港,1941年 由桂林河山出版社出版。小 说共分7章,前有序后有尾 声,著名文学巨匠茅盾作序。 创作此小说时,正是抗 日战争最艰苦的阶段,这使 远在香港的萧红更加怀念自 己的故乡和童年,于是,萧红以自己的家乡与童年生活为原型,创作了这部小说。它在艺术形式上是一部比较独特的:它虽然写了人物,但没有主角;虽也叙述故事,却没有主轴;全书七章虽可各自独立却又俨然是一整体。讲述了作者小时候的童年故事。作家以她娴熟的回忆技巧、抒情诗的散文风格、浑重而又轻盈的文笔,造就了她“回忆式”的巅峰之作。茅盾曾这样评价它的艺术成就:“它是一篇叙事诗,一片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好书推荐《童年》 《童年》是高尔基以自 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 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 的第一部(其他两部分 别为《在人间》《我的 大学》)。它讲述的是 阿廖沙三岁到十岁这 一时期的童年生活。小 说从“我”随母亲去投 奔外祖父写起,到外祖 父叫“我”去“人间”混 饭吃结束,生动地再现 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 俄罗斯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外祖父开了家染坊,但随着家业的衰落,他变得吝啬、贪婪、专横、残暴,经常毒打外祖母和孩子们,狠心地剥削手下的工人。有一次阿列克谢因为染坏了一匹布,竟被他打得昏死过去。幼小的阿廖沙也曾被他用树枝抽得失去知觉。在这样一个弥漫着残暴和仇恨的家庭里,幼小的阿廖沙过早地体会到...

好书推荐《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元末明初)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 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第一 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 说,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 义》(又称《三国志演义》), 作者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小说 家罗贯中。 《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 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 105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和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全书可大致分为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在广阔的背景上,上演了一幕幕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编者罗贯中将兵法三十六计融于字里行间,既有情节,也有兵法韬略。

萧红呼兰河传赏析

萧红呼兰河传赏析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萧红《呼兰河传》中的人物形象探讨《呼兰河传》以作者的童年回忆为引线,描绘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北疆呼兰小城的风土画。作品展示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幕幕悲剧性的生活图景:令人窒息的东二道街的大泥坑;小城的精神"盛举"一一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野台子戏、四月十八娘报庙会;小团圆媳妇的惨死;有二伯的不幸遭遇;冯歪嘴子一家的艰辛生活……《呼兰河传》的深刻主题在于揭示我国农村在封建统治下的社会弊病,特别是控诉了根深蒂固的传统封建思想、封建习俗对人们的戕害。萧红不仅仅体会到劳动人民受帝国主义、封建统治者压迫的苦难,而且也深深地体会到几千年的封建统治带给人民的精神枷锁一一愚昧、落后, 在《呼兰河传》中,没有贯穿始终的主要人物,小说共七章,前两章主要展示了呼兰城的总体形象和小城的风俗。前两章中没有出现有明显“性格”的人物。小说第三章中出现了“我”的祖父,这是第一位“性格”人物。 一、“性格”人物 (一)“我”的祖父 “我”的祖父这一形象虽然思想上有保守的,但是,从总体上来说,他是积极的人物。这一形象与其他人物相比(包括有二伯、冯歪嘴子),他的重要性是别人比不了的。 1从外貌上看,他的眼睛是笑盈盈的,而且“常常笑得和孩子似的”。③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祖父笑盈盈的眼睛也在一定程度上反

映他的内心是欢愉的。“祖父是个长得很高的人,身体很,手里喜欢拿着个手杖。”④从这些可以看出,祖父是一个身心健康的人。2祖父是一个慈祥、善良的人。“遇到了小孩子,每每喜欢开个玩笑”。⑤在家里,“我”与祖父的关系最好,常常和祖父在花园玩。“等我生来了,第一给了祖父的无限的欢喜,等我长大了,祖父非常地爱我。使我觉得在这世界上,有了祖父就够了,还怕什么呢虽然父亲的冷淡,母亲的恶言恶色,和祖母的用针刺我手指的这些事,都觉得算不了什么。”⑥祖父也是一个善良的人,看到胡家打团圆媳妇,“祖父到老胡家去说了几回,让他们不要打她了;说小孩子,知道什么,有点差错教导教导也就行了”。⑦祖父看到冯歪嘴子的妻子和孩子没地方住就答应让他们搬到装草的房子里暂住。 祖父是一个积极人物,但是,他在思想上也有保守的一面。“祖父想要让他们搬家。但呼兰河这地方有个规矩,春天是二月搬家,秋天是八月搬家。一过了八月就不是搬家的时候了”。⑧作为房主是有权利随时让房客搬走的,但是,“我”的祖父遵守呼兰河城的规矩想让他们在二月搬家。 (二)小人物:有二伯、冯歪嘴子 《呼兰河传》中的“性格”人物中有两个小人物形象:有二伯、冯歪嘴子。这两位小人物的共同点是:他们都生活在社会的底层,生活艰苦。在别人眼中他们的命运与自己毫不相干,这样的小人物只是人们无聊生活中的谈资。两位小人物身上又有不同的地

最新-浅谈萧红小说艺术特色 精品

浅谈萧红小说艺术特色 一、抒情化萧红,一个集小说、散文、戏剧及诗歌等多种文学创作样式的作家,用富有民族精神的文字来向读者传递不一样的萧红内心世界。 她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而其小说成就是所有当中最高的。 因为在其小说当中有着浓郁的抒情色彩,也就不难发现她的鲜明的独特的创作个性。 我们可以在她任何一部小说当中找到许多抒情性的语言,对于人物的描写、景物描写都注入了作家的思想感情。 在萧红的笔下,一切的描写对象都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沉浸在一种诗的氛围之中。 之所以会形成这种独特的抒情性风格的原因,首先是受到当时文学风气的影响。 就以她的小说的特点、风格而言,应该是属于抒情小说的。 这种小说最重要审美特征是明显地融入诗歌、散文因素,具有鲜明的艺术意境,偏重于表达人的情感美、道德美、弥漫着浓郁的浪漫主义氛围。 抒情小说把情放在首位,用它的激情或深情去感染读者,使读者产生共鸣。 人物、景物都是为了抒发感情而服务的,它与传统的小说讲究故事情节和人物塑造有明显的不同。 在三十年代,抒情小说又经过郁达夫、沈从文等人的进一步的发展,日趋成熟。 吸取前人的长处,运用自己善于捕捉细节和色彩变化的特长,用自己带有感情的笔描绘人生,形成自己的萧红体小说。 《小城三月》的女主人公翠姨是一个并不漂亮但却感情细腻的女人,萧红在小说中,把翠姨的感情悲剧放在一个充满阳光的三月里,使小说充满了浓郁的抒情色彩。 在小说的结尾翠姨因为得不到爱而伤心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在文章中有这么一些话,街上有提筐子卖蒲公英的了,也有卖小根蒜的了,更有些孩子们他们按着时节去折了那刚发芽的柳条,正好可以拧成哨子,就含在嘴里满街的吹……通过她们的快乐来衬托出翠姨的悲哀。 又是一个春天,还是那样生机勃勃,可是物是人非啊!把悲哀和抗议融入到

呼兰河传赏析

《呼兰河传》赏析 这是作者晚期客居他乡的作品,在寂寞、苦闷怀旧的心情中,写完了这篇小说。作者通过自己对故乡的民俗风情、个性人物的回忆,用朴素率直、凄婉细腻的笔调真实地再现自己的童年生活、以幽默的曲调折射了故乡的黑暗、落后、愚昧的社会生活,揭示了旧的传统意识对人民的束缚和戕害,同时也表达了她对家乡人民苦难境遇的深切同情和对旧风俗、旧习惯进行了无情的鞭挞。 作者用大量的笔韵营造幽默楷谐的氛围,以一个不谙世事的旁观者去看待事态种种,即使大部分显得充满笑料,但却使人笑不起来,即使是笑也是沉重的。随着作者的逐步深入读者也开始产生对弱者的同情,对封建思想的深恶痛绝。初接触这部作品让人感到这不是一部小说,各章节都似乎无联系,但读后才觉得这七章是不可分割的,它展现坐着童年生活的方方面面。就像矛盾先生的序言写的那样“。《呼兰河传》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是萧红又一部有影响的代表作。茅盾先生在序言中称“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景画,一串凄婉的歌谣”,伴随着美妙的歌谣旋律去看作者的童年趣事,民俗风情。 小说分为七个章节,第一章主要讲东北小城呼兰河卑琐平凡的实际生活,以街头的一个大泥坑引发出各种事件,反映人们的思维和自欺欺人的特点。第二章主要写呼兰河精神上的“盛举”,各种盛会上人们各种举动,体现呼兰河人们的精神面貌。虽然开始两章所占较多,但从整体上彰显了小城的大体风貌和人们的生活情趣。第三章主要写童年的我和祖父度过的美好时光以及祖母、家人对自己的冷漠;而第四章主要是从各个方面描述“我”家的荒凉,在作者眼中所有的东西都会成双成对,而自己却只有爷爷,从而体现自己童年时光的无聊,而作者也反复说“我家的后院是荒凉的”,从而更进一步说明自己的孤独和对当时在祖父祖父的庇护、娇惯、溺爱中那种悠然意的任性的成长的回忆。第五章主要写小团圆媳妇在几千年传下来的规矩和众邻里的“好心帮衬”下,活活被摆弄致死,以及迷信的误导下给老胡家带来的家破人亡。第六章主要写有二伯的故事,第七章主要写磨坊里“冯歪嘴子”一家的故事,用人们期待冯歪嘴子坏结局的过程反映鲁迅笔下的“看客”形象,更形象宣明的表现了人们的麻木、无同情心的心理。 可以说最后一章是作者所影射的,描写冯歪嘴子是寂寞生活中少有的乐观者的典型,面对别人的故意捉弄他不恼。甚至掌柜太太尖酸刻薄的呵斥,他也只是毫不做声,默默地干着活计。他从不谄媚于掌柜家,也毫不在意别人的讥讽,活得不卑不亢。别人是为死而活,为了埋进黑土地的最终结局而先在呼兰河小城耗上几十年寂寞的光阴。只有冯歪嘴子,为了两个孩子辛苦却又快乐地活着。结合作者的人生经历,坚韧与毅力恰好折射出作者的心境,多难得的一颗寂寞透了的心仍然泵着热血,鲜活规律地跳动着啊! 其作品的也具有独到的艺术风格。 《呼兰河传》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其叙事写景娓娓动人然人不自觉跟着作者去品味故乡特色,领略那儿风景的富饶。其语言清新自然,有天然雕饰之感,用孩子的感受去记录在那儿发生的点点滴滴,显得格外亲切。在写花园景物时说:"我家有一个大花园,这花园里的蜂子、蝴蝶、蜻蜓、蚂蚱,样样都有……蜻蜓是金的, 蚂蚱是绿的、蜂子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圆圆的就和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花园里边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以其独特的童稚视角细腻的写出后院得一草一物。 整篇小说朴素流畅,宛如你与作者在一个美丽的繁星当空的夜晚,听她娓娓讲述着呼兰河—她美丽的家乡.尽管凄婉,尽管优郁,却仍然美丽得动人。恰如茅盾所言,比像一部小说更为诱人。前四章,作者以画家的笔墨描绘出呼兰河的风俗人情画面,可谓多姿多彩,生动自然,又创造出一种散文诗的意境,纯朴清新,一种别样的美。从地面到天空,女作家那支神来之笔仿佛将你带入呼兰河的小镇。不仅那晨景图,火烧云,不仅那园子的蝴蝶,小白菜,狗尾草……使你历历在目。还有那黄昏之后尚未人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