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基本概念

翻译基本概念
翻译基本概念

《翻译》课程理论汇编(基本概念)

1.1 翻译的概念

一般地,我们将翻译定义为:将一种语言(口语或笔语形式)(译出语)转换或创造为另一种语言(译入语)。翻译是一种非常复杂的

人类高级语言活动,这种活动的整个过程是很难以图示、语言等其他方式阐释清楚的。不同领域、不同派别的学者对翻译有着不同的定义。

1.1.1 语言学家对翻译的定义

语言学家将翻译视为一种语言活动,同时认为,翻译理论属于语言学的一个部分,即研究译出语和译入语的转换关系。解释如下:

(1)Catford(1965:20)认为,翻译是译出语和译入语间的文本等效转换。

(2)Nida 和Taber(1969:12)认为,翻译是译出语和译入语间意义和形式上的最紧密联系转换。

(3)Newmark(1982/1988:5)认为,翻译理论源自于比较语言学,属于语义学的一部分,而所有语义学的研究课题都与翻译理论息

息相关。

1.1.2 文化角度对翻译的定义

从文化角度来看,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符号的转换,同时是文化的交流,尤其是“文化间交流”。通常我们把这一术语又改称为“文化

间合作”或“跨文化交际”等。

Shuttleworth 和Cowie(1997:35)认为,与其说翻译是两种语言之间的符号转换,不如说是两种语言所代表的两种文化间的转换。

译者在处理涉及语言文化方面的译务工作时,认为任何一种语言中都饱含着其文化中的相关元素(比如:语言中的问候语、固定搭配

等),任何文本都存在于特定的文化环境中,同时,由于各语言所代表的多元文化差异很大,语言间的转化和创造性生成模式千变万化。

Nida 认为,对于一个成功的翻译工作者而言,掌握两种文化比掌握两种语言更为重要,因为语言中的词汇只有在特定的语言文化环境

中才能具有正确的、合乎文化背景的义项。

王佐良先生指出(1989),翻译不仅涉及语言问题,也涉及文化问题。译者不仅要了解外国的文化,还要深入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

不仅如此,还要不断的将两种文化加以比较,因为真正的对等应该是在各自文化中的含义、作用、范围、感情色彩、影响等等都是相当的。

翻译者必须是一个真正意义的文化人。人们会说:他必须掌握两种语言;确实如此,但是不了解语言当中的文化,谁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

1.1.3 文学角度对翻译的定义

持文学观点的翻译工作者认为,翻译是对语言的艺术性创造,或是一种善于创造的艺术。一些西方学者也认为,翻译是对“原文本的

艺术性改写”。

文学翻译的任务时要把原作中包含的一定社会生活的映像完好无损地从一种语言移注到另一种语言中,在翻译过程中追求语言的艺术

美,再现原作的艺术性。用矛盾的话说,是“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像读原著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感受。”

语言是塑造文学形象的工具,因而文学的形象性特征必然要在语言上表现出来。文学语言的特征,诸如形象、生动、鲜明、含蓄、凝

练、准确、风趣、幽默、辛辣、滑稽、悦耳、民族特点、地方色彩,还有行业习语、民间俚语、谚语等等,都是作家根据塑造形象的需要,

从现实生活中提炼创造出来的。文学作品的艺术形式与思想内容是辩证统一的,翻译要保存原作风格特点,因此要求译文生动形象、形神

毕肖、雅俗等同、简介精美、词情并茂(《译学词典》2004:291)

1.1.4 语义角度对翻译的定义

语义角度下的翻译着眼于两种语言间的意义对等,正如Nida(1986)指出的那样:翻译就是语义的翻译。

Newmark(1988:5)认为,翻译是在确保作者文本语义正确的前提下,对语言的转换和改写。

Newmark(1982:22)认为,语义翻译,即译者在译入语语义的限制下,精确的将译出语转化为译入语。

Shuttleworth 和Cowie(1997:151)认为,在语义翻译中,最为重要的是,译者是否将作者的语义精确地传达到译出语中,而不是译

者是否用他认为最合适的方式将作者的语义传达到译入语中。

1.1.5 功能角度对翻译的定义

功能主义者认为,翻译是带有特定目的的人类活动中的一种特殊形式,这种目的通常是社会环境中的语言服务项目,译者应满足客户、

读者的需求,同时应满足译文的功用和使用目的等。

Baker(2001:236)认为,翻译过程中不应受原文本、原文本对译出文本的影响或作者通过文本设置的特殊功能等的影响。决定翻译

过程的应该是读者、用户等对译出文本功用和目的的需求。

1.1.6 交际角度对翻译的定义

交际主义者认为,翻译是在特定的社会情境中的交际过程。

Newmark(1982:22)认为,交际性翻译,即译者尝试使译出语读者和译入语读者对同一篇文本产生同样的阅读效果。

Shuttleworth 和Cowie(1997:21)认为,交际性翻译指向译入语读者的需求,采用交际性翻译方式进行翻译的译者并不把原文本看做

是简单的语言单位,而是一种文本信息,同时,译者尽可能的保留原文本中的功能同时将其精确地反映给译入语读者们。

上面列举了翻译中的六种主要观点,希望能够帮助翻译初学者深入理解翻译的复杂本质。由于翻译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因此,我们认

为翻译是一种复杂的人类活动。

1.2 翻译的评价标准

翻译的评价标准具有两个方面的重要作用,其一作为翻译过程的指导原则,其二是作为衡量翻译作品的标准。一般来说,原文本有两

个重要指标:一是内容,二是形式。下面我们将讨论的翻译评价标准将围绕着作品的形式和内容展开:

1.2.1 著名翻译家、翻译理论家提出的翻译评价标准

国内外的著名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就翻译评价标准提出了一系列富有见地的看法:

【中国翻译家】

(1)严复:严复(1853—1921)在翻译赫胥黎《天演论》(今译:《进化论》)中于前言处提出了翻译三原则,即:

1、信(faithfulness):忠实准确

2、达(expressiveness):通顺流畅

3、雅(elegance):文字古雅

严复同时指出:

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易曰修辞立诚。子曰辞达而已。又曰言之无文。行之不远。三者乃文章正轨。亦即为译事楷模。故信达于外。求其尔雅。此不仅期以

行远已耳。实则精理微言。用汉以前字法句法。则为达易。用近世利俗文字,则求达难。往往抑义就词。毫厘千里。审择于斯二者之间。

夫固有所不得已也。岂钓奇哉。……

黄龙(1988:90)和劳陇(《翻译通讯》,1983 年第10 期,运用读者最乐于接受的问题,使译文得以广泛流传,扩大影响)指出:严

复的“翻译三原则”中,前两个标准,即对于原文的内容的“信”和“达”是能够作为普遍标准的,但是第三个标准“雅”引来了不少批

评之声。因为严复认为,只有回到汉代以前寻求词汇和句法,才能够称得上“雅”。同时,严复的“翻译三原则”饱受争议同样是因为,

这三个标准自相矛盾,而严复却将这些标准放在一起。但,严复的“翻译三原则”仍然在中国流行,只不过对于这三个标准的解释已经和

先前不同了。当今的许多翻译工作者认为,严复的“雅”实际暗含着“保留原文的原汁原味”的意思。

(2)鲁迅:鲁迅提出了翻译的两个标准,即:信(faithfulness)和顺(smoothness)

鲁迅(《鲁迅全集》,第6 卷,348 页)指出:翻译必须有异国情调,就是所谓洋气,其实世界上也不会有完全归化的译文,倘有,就

是貌合神离,从严辨别起来,它算不得翻译。凡是翻译,必须兼顾着两面,一当然力求于其易解,一则保存着原作的丰姿,但这保存,却

又常常和易懂相矛盾:看不惯了。不过它原是洋鬼子,当然谁也看不惯,为比较的顺眼起见,只能改换他的衣裳,却不应该削低他的鼻子,

剜掉他的眼睛。

(3)林语堂:林语堂指出了翻译的三个标准,即:忠实(faithfulness)、通顺(smoothness)和美(beautifulness)

林语堂(《论翻译》,林语堂名著全集,1995:306)指出:翻译的标准问题,大致包括三方面。我们可依三方面的次序讨论。第一是

忠实标准,第二是通顺标准,第三是美的标准。这翻译的三层标准,与严氏的“译事三难”,大体上是正相比符的。……我们并须记得这

所包括的就是:第一,译者对原文方面的问题,第二,译者对中文方面的问题,第三,是翻译与艺术文的问题。以译者所负的责任言,第

一是译者对原著者的责任,第二是译者对中国读者的责任,第三是译者对艺术的责任,三样的责任全备,然后可以谓具有真正译家的资格。

(4)傅雷:傅雷先生指出了神似(resemblance in spirit)的思想

傅雷(《高老头》重译本,1951)指出:以效果而论,(文学)翻译应当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神似而在形似。

(5)钱钟书:钱钟书提出了化境(reaching the acme of perfection)的思想

钱钟书(《林纾的翻译》,1964)指出:文学翻译的最高境界是“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为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文习惯的差

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十七世纪有人

赞美这种造诣的翻译,比为原作的“投胎转

世(the transmigration of soul),躯壳换了一个,而精神姿致依然故我。换句话说,译本对原作应该忠实得以至于读起来不像译本,因为作

品在原文里绝不会读起来像经过翻译似的。

(6)刘重德:刘重德提出了翻译的信、达、切(faithfulness、expressiveness and closeness)刘重德(《浑金璞玉集》,1994:9)指出:信于内容(to be faithful to the contnet of the original);达如其分(to be as expressive as the original);

切合风格(to be as close to the original style as possible)

(7)许渊冲:许渊冲(《翻译的艺术》,1984:26)提出了翻译的三重标准,如下表所示:【外国翻译家】

(1)泰特勒(Alexander Fraser Tytler)提出了翻译的“三原则”:

英国著名翻译理论家,亚历山大·弗拉色·泰特勒,于1790 年在他的《翻译原则探讨》(Essay on the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中提出

了如下的三个标准:

1、译作应该完全传达原作的思想(The translation should give a complete transcript of the ideas of the original work)

2、译作的风格与笔调应当与原作保持一致(The style and manner of writing in the translation should be of the same character with that of the

original)

3、译作应当和原文的一样流畅(The translation should have all the ease of the original composition)

泰特勒随后指出,上述“三原则”是按照其重要性排位的,当上述三者不能兼得时,应采取第一原则或第二原则而忽视第三原则。

(2)奈达(Eugene A. Nada)提出了翻译的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

美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奈达在其《语言和文化:翻译语境》(2001:87)一书中提出了“功能对等”概念:

1、最低限度而又切合实际的功能对等定义:译文读者对译文的理解应当能够达到能够想象出原文读者是怎样理解和领会原文的程度。

(A minimal, realistic definition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 readers of a translated text should be able to comprehend it to the point that they can

conceive of how the original readers of the text must have understood and appreciated it.)2、最高限度合乎想象的功能对等定义:译文读者应当能够基本上按照原文读者理解和领会原文的方式来理解和领会译文。(A maximal,

idealistic definition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 readers of a translated text should be able to understand and appreciate it in essentially the same

manner as the original readers did.)

(3)纽马克(Peter Newmark)提出了“交际翻译与语义翻译”(Communicative and Semantic Translation)

英国著名翻译理论家纽马克在其《翻译入门》(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1982/1988:39)中提出了“交际翻译与语义翻译”理论,即:

1、交际翻译力图对译作读者产生尽可能接近原作读者所获得的效果。(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on the readers of the original.)

2、语义翻译力图在译作语言的语义结构和句法结构允许的情况下,译出原作在上下文中的准确意义。(Semantic translation attempts to

render, as closely as the semantic and syntactic structure of the second language allow, the exact contextual meaning of the original.)

标准低标准中标准高标准

内容忠实(信)明确准确精确

(三似)意似形似神似

(三化)浅化等化深化

形式通顺(达)易懂通顺扬长(雅或传神)

1.2.2 其他影响翻译效果的评价标准

没有任何一种统一的标准,能够规范不同情境、不同语言的翻译工作。我们在评价一篇译作的质量时,同时要考虑到其他方面的一些

因素:例如,作者的意图,翻译的目的,顾客的需求、译作读者、译作主题、原作的风格、翻译方法(笔译或口译)、所需时间等。

译者在翻译中,始终要考虑作者的意图和翻译的目的这两件事情。作者写作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出版还是为了商业用途?

不同的写作意图和目的,需要不同的翻译策略,同时也有不同的翻译标准。

一般认为,客户及使用者的需求是决定翻译的最重要因素。我们从事翻译工作,并不是为自己,而是为别人。如果我们的翻译作品不

能令客户及文章使用者满意的话,我们的工作将不能被认可,同时,翻译工作就成了意见费时费力而收效甚微的工作。

每一位译者都有他自己的潜在读者,不同教育背景、不同文化、不同年龄、不同时代的人对同一篇文章的翻译作品可能有着不同的需

求。

原文本风格和体裁一旦发生变化,所带来的不仅是翻译模式上的转变,同时,翻译标准也需要改变。举例来说,文学作品翻译中,对

译文的文学功底要求是最为重要的;同样,对于科技文体和法律文体来说,忠于原文是第一要义。在新闻翻译中,速度永远是第一位的需

求;而工业翻译中,又必须考虑成本这一因素。

评价一篇译作,可以从翻译速度、翻译周期和成本等方面进行量化考察,这一点在商业和工业活动中体现的尤为突出。

当然,对于同一篇文章而言,并不需要考虑所有的因素,即使我们需要考虑所有的因素,这些因素所发挥的作用也不都是相同的。也

就是说,从不同的条件和实际出发,我们可以从评价译作的诸多标准中区分出主要标准和次要标准。

1.2.3 翻译初学者的译文标准

上述所提及的标准,不太适合于翻译初学者,因为其中的有些要求过高,有些则过于理想化。对于翻译初学者来说,需要注意的基本

点主要有:

(1)忠实:忠实于原作,准确、完整地表达原作的内容,尽量体现其风格。不得歪曲、增删、遗漏、篡改原作的信息。

(2)通顺:译作语言明白流畅、符合规范;句、段意思连贯,符合语法、逻辑和修辞的规范。不用文理不通、生硬晦涩、模棱两可、

随意生造的词句。译作与原作的通顺程度应保持一致,如果原作故意采用某些不通顺或非规范的言辞,应设法加以仿效,以体现忠于原作

的原则。

(3)速度:在符合上述两个标准的前提下,翻译的速度越快越好。

1.2.4 英语专业教学大纲中规定的英语专业学习者翻译水平要求

受教育部委托,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指导委员会英语组于2000 年制订了本大纲。

(1)英语专业六级的翻译教学要求

初步了解翻译基础理论和英、汉两种语言的异同,并掌握常用的翻译技巧,能将中等难度的英语篇章或段落译成汉语。译文忠实原文,

语言通顺,速度为每小时250-300 个英文单词;能将中等难度的汉语篇章或段落译成英语,速度和译文要求与英译汉相同。能担任外宾日

常生活中的口译。

(2)英语专业八级的翻译教学要求

能运用翻译的理论和技巧,将英美报刊上的文章以及文学原著译成汉语,或将我国报刊、杂志上的文章和一般的文学作品译成英语,

速度为每小时250-300 个英文单词。译文要求忠实原义,语言流畅。能担任一般外事工作的口译。

1.3 译者的基本素质

从事翻译工作的人员需要具有一些基本素质,这需要通过训练或自身学习等获得,下面提出了一些译者的基本素质:

1.3.1 灵活应用双语的能力

1.3.2 双语文化基础过硬

1.3.3 了解翻译主题的背景知识

1.3.4 写作能力

1.3.5 掌握翻译理论和技巧,同时具有充足的实践经验。

1.3.6 灵活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1.4 翻译策略

1.4.1 直译(literal translation)和意译(free translation)

直译,也叫逐字翻译(word-for-word translation),Baker(2001:125)认为,直译就是将译出语文本切割为单个词,并与译入语文本

中的词语进行一一对应。而实际上,这种做法在大多数情况下是行不通的。例如,一个只有在译出语文化中才使用的孤立词无法和不具备

译出语文化的译入语中的词进行对应,即使能对应的上,译文通常不具有可读性。一般来说,所谓“直译”都需要在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

上做一些必要的让步。一般的操作方法是,将译出语和译入语在孤立词的使用上尽可能保持一致,在词一致的基础上再追求词序的一致性。

意译,也叫语义翻译(sense-for-sense translation),Shuttleworth 和Cowie(1997:151)认为,意译就是要在超越译出语文本词汇等语

言符号的基础上,尽可能的传达原文本中的精神。意译法主要通过生成语言上和使用习惯上都趋向于译入语的文本,以此适合译入语读者

的口味。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翻译界学者达成了广泛共识,认为直译应该作为首选,同时,当直译不能传达译出语文本劲精神、思想等时,

应该酌情使用意译。大量的翻译实践已经证明,直译和意义并不是相互排斥,而是互为补充。许渊冲先生(1984:5)指出,无论是直译还是意意译,都要符合原文“忠实、通顺”的标准。(1)当译文的形式和原文的形式一致的时候,就无所谓意译和直译。

(2)当译文的形式和原文的形式不一致的时候,就有意译和直译的问题,而且直译可以有

程度不同的直译,意译也有程度不同的意

译。

■直译法:把忠实于原文的内容放在第一位,把忠实于原文的形式放在第二位,把通顺的译文形式放在第三位。

(1)如果译文和原文相同的形式能表达和原文相同的内容,可以直译。

(2)如果原文的表达形式比译文精确、有力,可以直译,但要符合“忠实、通顺”的标准。要吸收新鲜语,就要直译。毛泽东(《反

对党八股》)指出:要从外国语言中吸收我们所需要的成分,而且要吸收他们的新鲜用语。■意译法:把忠实于原文的内容放在第一位,把通顺的译文形式放在第二外,不拘泥于原文的形式。

(1)如果“忠实”和“通顺”发生矛盾,那么就应该忠实于原文的内容放在第一位,把通顺的译文形式放在第二外,把忠实于原文

的形式放在第三位。

(2)如果译文和原文相同的形式不能表达和原文相同的内容,一般意义。

(3)如果译文的表达形式比原文精确、有力,可以意译。

■硬译法:如果不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只忠实于原文的形式,那就不是直译,而是硬译。

■滥译法:如果不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只追求通顺的译文形式,那也不是意译,而是滥译。

1.4.2 异化翻译(foreignizing translation)和归化翻译(domesticating translation)

上面所提到的直译和意义都是关注语言方面的转换问题,下面要讲到的异化和归化翻译,将更多的关注文化、语言和审美方面的需求。

异化翻译:Venuti(1995:20)认为,异化翻译即有意割裂译出语和译入语文本之间的联系,用译出语中的相关外来概念进行翻译和

阐述,异化翻译是偏离民族主义路线的,对译入语文化价值施加压力,使其关注外语文本的语言和文化差异,把读者带入外国情景,体验

外国人的阅读感受。

换言之,异化翻译要求译者向原文作者靠拢,采取原文作者使用的表达方式传达原文的内容。归化翻译:Venuti(1995:20)认为,归化译法尽可能缩小译出语文化和译入语文化之间的差异,构建透明、流动自由的风格,使译

入语读者能够很快适应译文内容并产生基于本民族文化的共鸣。归化译法采取民族中心主义的态度,是外语文本符合译入语的文化价值观,

把原作者带入译入语文化。

换言之,归化译法要求译者向译文读者靠拢,采取译文读者习惯的表达方式。

需要指明的是,翻译中归化和异化的问题不同于直译和意译的问题,中国翻译界的学者呈现“一边倒”状况,认为:异化和归化都有

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不应该顾此失彼。郭建中(2000:287)也指出:

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不仅是不矛盾的,而且是互为补充的。文化遗址需要多种方法和模式。应用翻译的目的论理论(skopos theory),

对翻译中的设计的各种因素做综合分析,译者既可以采取“归化”的原则和方法,也可以采用“异化”的原则和方法。至于在译文中必须

保留那些源语文化,怎样保留,哪些源语文化的因素又必须做出调整以适应目的语文化,都可以在对作者意图、翻译目的、文本类型和读

者对象等因素分析的基础上做出选择。对译者来说,重要的是在翻译过程中要有深刻的文化意识,即意识到两种文化的异同。

必须指出两点:一是不论在当代或在历史上,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的原则似乎是占了上风。

这是因为评论家和出版商往往更看重译作

的可读性,一般的读者也喜欢读通顺易懂的译文,而且,这一倾向也正好与翻译研究发展的趋向相一致。二是,随着两种文化接触的日益

频繁,以源语文化为归宿的原则将越来越有可能广泛地被应用,最终很可能会占上风,但不管怎样发展,“归化”和“异化”将永远同时

并存,缺一就不能称之为翻译。

一些提示:

(1)翻译实际上是在忠于原文与文章通顺、直译和意义、归化和异化以及忠于作者或适合读者方面的“拉锯战”。

(2)Benjamin Jowett 指出,所有的翻译都是折衷,或直译,或归化。

(3)David Hawkes 认为,一位优秀的译者应该具有多项义务,对作者、对读者、对文章都有义务,这三种义务并不是相等的,而且

兼顾起来难度也很大。

(4)矛盾(《必须把文学翻译工作提高到艺术创造的水平》,1954 年,见《翻译通讯》1983 年第一期第17 页)指出,好的翻译者一

发那个面阅读外国文字,一方面却以本国的语言进行思索和想象;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译文摆脱原文的语法和语汇方面的特殊性的拘束,

使译文即是纯粹的祖国语言,而又忠实地传达了原作的内容和风格。

(5)翻译要防止两种倾向:

自由主义——大手大脚、自由发挥

形式主义——束手束脚、拘泥字面

1.4.3 风格与翻译的关系

刘宓庆(1988:28)指出,翻译策略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原文本风格的影响,如下表所示:翻译的层次:直译或意译常见的文体

严格的直译

Literalness

直译的要求随文体

之变而式微

译文的可读性

Readability

要求较严格的直译(1)条约、法典、规章、政府公文

(2)政治论文及文献

基本直译一般学术理论、科技情报与著述

一般要求直译,但必须考虑可读性(1)新闻报道和分析

(2)报刊特写

直译与意译兼顾,充分考虑可读性(1)传记、游记、札记等

(2)文艺小说

基本意译,力求获得最佳可读性(1)舞台或电影剧本

(2)抒情散文

必须完全意义方能达意,力求获得

最佳可读性与艺术性

(1)诗歌

(2)歌词

传播学复习题5(1)

《传播学》复习题绿色字体表示没有找到 第一章关于传播的基本概念 1、关于传播概念的几种学说——共享说、传递行为说、影响说、社会互动性说,具体含义。答;共享说:着眼于传播的内容信息的共享。 传递行为说:着眼于思想情感的交换,传播就被描述为信息的“传递行为或过程”。 影响说或劝服说:把传播描述为影响他人的过程,认为传播是有意识地影响他人的劝服行为或过程 社会互动性说:传播必然使双方互相联系,相互作用(传播是社会关系的体现) 2、按照信息传受范围的大小,传播学通常把传播分为哪五种类型? 答: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3、传播媒介的发展是一个不断体外化的过程:示现的媒介系统,即人们面对面传递信息的媒介;再现的媒介系统,在这一类系统中,对信息的生产和传播者来说需要使用物质工具或机器,但对信息接收者来说则不需要;机器媒介系统,这些媒介,不但传播一方需要使用机器,接收一方也必须使用机器。 4、传播学的四大先驱及其主要理论。施拉姆对传播学的主要贡献。 1拉斯韦尔的宣传与传播研究现代政治科学的倡始人之一,提出社会传播的三项基本功能:环境监控,社会协调,文化传承。 SW模式:搭建了传播学的理论框架 《社会传播的结构和功能》中提出 Who 谁控制分析 Say what 说什么内容分析 In which channel 通过的渠道媒介分析 To whom 对谁说受众 With what effect 产生什么效果效果分析 2卢因“把关人”研究 提出了信息传播中的“把关人”(gatekeeper)概念。 “把关人”理论成为揭示新闻或信息传播过程内在的控制和机制的一种重要理论。 3霍夫兰与劝服效果实验 把心理试验方法引进传播学领域。揭示了传播效果形成的条件性和复习杂性,以否认早起的“枪弹论”效果观提供了重要依据。 4拉扎斯菲尔德与经验性传播学研究 他是对穿鼻血影响最大的奠基人;“两级传播”理论的提出,不断改进抽样调查技术和量化分析方法,把传播学引向了经验性研究的方向(实证主义方向) 施拉姆对传播学的贡献 传播学科的创立《大众传播学》《传播学概论》《报刊的四种理论》 ①他使传播科学从梦想变成了现实,他是传播学的创立者; ②他是集大成者; ③是第一个具有创建“传播学”这样一个独立学科的明确意识并为之奋斗终生的人; ④他建立4个专门传播研究机构、编辑、出版了近30部的著作; ⑤1949年出版《大众传播学》;

英语学习23

1 diabetes[英][?da???bi:ti:z] [美][?da???bit?s, -tiz] 生词本 简明释义 n.<医>糖尿病;多尿症;中消 以下结果由金山词霸提供 柯林斯高阶英汉词典网络释义 1.N-UNCOUNT糖尿病Diabetes is a medical condition in which someone has too much sugar in their blood. 以下结果由金山词霸提供 例句 There is a looming cataclysm for type 2 diabetes. 2型糖尿病即将大规模泛滥。 https://www.360docs.net/doc/1512264931.html, Perhaps you have an illness like diabetes. 也许你患有糖尿病。 https://www.360docs.net/doc/1512264931.html,

What are the signs of diabetes? 糖尿病都有哪些征兆? https://www.360docs.net/doc/1512264931.html, Can stomach surgery cure diabetes? 缩胃手术能否治愈糖尿病? https://www.360docs.net/doc/1512264931.html, 3 New rules to reverse diabetes 逆转糖尿病的三个新理论 https://www.360docs.net/doc/1512264931.html, 查看更多 2 immunocompromise 英[?mj?n??'k?mpr?m?s] 美[?mj?n??'k?mpr?m?s] immunocompromise是什么意思,词典释义与在线翻译: 英语口语课程,365天免费直播 基本释义 免疫妥协 3 steroid畅通词汇

中英文翻译--力学的基本概念{修}

力学的基本概念 对运动,时间和作用力作出科学分析的分支被称为力学,它由静力学和动力学两部分组成。静力学对静止系统进行分析,即在静力学系统中不考虑时间这个因素,而动力学是对随时间变化的系统进行分析。 通过配合表面作用力被传送到机器的各个部件,例如从齿轮传到轴或者是从一个齿轮通过啮合传递到另一个齿轮,从三角皮带传到皮带轮,或者从凸轮传到从动件。由于很多原因,我们必须知道这些力的大小。在边界或啮合表面作用力的分布一定要合理,他们的大小必须在构成配合表面材料的工作极限以内。例如,如果施加在滑动轴承的作用力太大,那么它就会将油膜挤压出来,并且造成金属和金属的接触,使温度过高,使滑动轴承失效。如果作用在齿轮轮齿上的力过大,就会将油膜从齿间挤压出来。这将会导致金属表层的破裂和剥落,噪音增大,运动不精确,直至报废。在力学研究中,我们主要关心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当一些物体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组合或者系统时,在两个接触的物体之间作用和反作用的力被称之为约束力。这些力约束各个物体使其处于特有的状态。作用在这个物体系统外部的力叫做外力。 电力,磁力和重力是不需要直接接触就可以施加的力的实例。不是全部但是大多数,与我们有关的力都是通过直接的实际接触或者是机械接触才能产生的。 力是一个矢量。力的要素就是它的大小,它的方向和作用点,一个力的方向包括力的作用线的概念和它的指向。因此,沿着力的作用线,力的方向有正副之分。 沿着两条不重合的平行线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作用力不能合并成一个合力。任何作用在一个刚体上的两个力构成一个力偶。力偶臂就是这两个力的作用线之间的垂直距离。 力偶矩也是一个矢量,用M表示,垂直于力偶面;M的方向主要依据右手螺旋定则确定。力矩的大小是力偶臂与其中一个力的大小的乘积。 如果一个刚体满足下列条件,那么它处于平衡状态: (1)作用在它上面的所有外力的矢量和等于零。 (2)作用在它上面的所有外力对于任何一个轴的力矩之和等于零。 在数学上这两个条件被表示为 ∑=0 M F∑=0 所使用的术语“刚体”可以是整台机器,一个机器中几个相互连接的零件,一个单独的零件或者是零件的一部分。隔离体简图是一个从机器中隔离出来的物体的草图或视图,在图中标出所有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和力矩。通常图中应该包括已知的力和力矩的大小、方向还有其他相关信息。 这样得到的图成为“隔离体简图”,其原因是图中的零件或物体的一部分已经从其余的机械零部件中隔离出来了,其余的机器零部件对它的作用已经用力和力矩代替。对于一个完整的机器零部件隔离体简图,图上所表示出的,作用在其上面的力和力矩是通过与其相邻或相接触零件施加的,是外力。对于一个零件的一部分的隔离体简图作用在切面上的力和力矩都是通过被切掉部分施加的,是内力。 绘制和提交简洁、清晰的隔离体简图是工程交流的核心。这是真实的,因为

四六级翻译30个常用句型

1)It is+形容词+that It is conceivable that knowledg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our life. 可想而知,知识在我们的一生中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 2)It is+形容词+to do/ doing She had said what it was necessary to say. 她已经说了一切有必要说的话。 3)祈使句/名词+and/ or Work hard, and you will finally be able to reach your destination. 努力工作,你就能实现自己的目标。 4)as+many/ much+名词+as It is said that visitors spend only half as much money in a day in Leeds as in Lon-don. 据说,游客每天在利兹的花销仅为在伦敦的一半。 5)倍数词+as+形容词+as The reservoir is three times as big as it was ten years ago. 这个水库的面积是十年前三倍。 6) 倍数词+ more +名词/形容词十than Smoking is so harmful to personal health that it kills seven times more people each year than automobile accidents. 吸烟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极大,每年死于吸烟的人比死于车祸的人多七倍。 7)(not)as/ so...as(和……(不)一样)

海词词典,学习英语必备词典

《海词词典,学习英语必备词典》 正在准备中考英语、高考英语、四六级、留学考试?是否为寻找到一款真正利于英语学习的词典而困恼? 别愁! 小编今天为你推荐一款不可多得的真正为英语学习者打造的手机词典——最新安卓版海词词典(android V3.3.0)!绝不“切糕”! 啰嗦下历史: 海词网开创了中国第一个在线词典,也是“以学习为主”的学习型词典的首创者!或许你听过、用过,亦或你完全不知道!但是这都不是问题,海词网从上线到今天已经有九年多的时间,互联网竞争如此激烈,能把一个单一的词典产品做到九年,绝不是易事!这九年的光阴,海词网服务了亿万的英语学习者。把海词词典称为在线词典的专家一点都不为过! 最新的安卓版海词词典(android V3.3.0)的功能更加强大,内容更加完善,查词、学习、运用、复习更加便捷!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海词词典为英语学习者提供了什么干货!?这些都是英语学习必备的! No.1 查词一目了然+独有讲解内容,学会每个单词从此简单! 目前所有的词典对于单词的释义以及单词的例句都只是简单的罗列,而海词词典对单词的分类更为明晰!同时,在内容方面,海词词典从“用例”、“词组”、“讲解”等内容,全方位对单词进行明确剖析!犹如有一位权威的老师为你讲解每个单词!海词词典,让你现学现用每个单词! 眼见为实,查个单词就知道了,我们查个单词——after吧! 1.释义:一键打开“简要释义”+“详细释义”,结果一目了然! 首先看单词的发音方面,海词词典提供了真人发音的“英式发音”以及“美式发音”,也是目前所有词典中,仅有海词词典提供此内容,无论你是要学英式英语、美式英语都可以!此外,海词词典还提供了查词历史,方便你翻阅之前所查的内容。 再看单词释义方面,海词词典的单词释义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为简单释义,包括:词性的罗列、以及对应的释义; 第二部分为详细释义,包括:双解释义、详尽释义; 在查看以及操作上,海词词典在这方面做了更多的优化!默认显示为简单释义,点击“展开全部”按钮,“双解释义”、“详尽释义”立即一键展开。操作十分便捷,即可快速获得自己所想要的学习内容。

翻译基本概念

《翻译》课程理论汇编(基本概念) 1.1 翻译的概念 一般地,我们将翻译定义为:将一种语言(口语或笔语形式)(译出语)转换或创造为另一种语言(译入语)。翻译是一种非常复杂的 人类高级语言活动,这种活动的整个过程是很难以图示、语言等其他方式阐释清楚的。不同领域、不同派别的学者对翻译有着不同的定义。 1.1.1 语言学家对翻译的定义 语言学家将翻译视为一种语言活动,同时认为,翻译理论属于语言学的一个部分,即研究译出语和译入语的转换关系。解释如下: (1)Catford(1965:20)认为,翻译是译出语和译入语间的文本等效转换。 (2)Nida 和Taber(1969:12)认为,翻译是译出语和译入语间意义和形式上的最紧密联系转换。 (3)Newmark(1982/1988:5)认为,翻译理论源自于比较语言学,属于语义学的一部分,而所有语义学的研究课题都与翻译理论息 息相关。 1.1.2 文化角度对翻译的定义 从文化角度来看,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符号的转换,同时是文化的交流,尤其是“文化间交流”。通常我们把这一术语又改称为“文化 间合作”或“跨文化交际”等。 Shuttleworth 和Cowie(1997:35)认为,与其说翻译是两种语言之间的符号转换,不如说是两种语言所代表的两种文化间的转换。 译者在处理涉及语言文化方面的译务工作时,认为任何一种语言中都饱含着其文化中的相关元素(比如:语言中的问候语、固定搭配 等),任何文本都存在于特定的文化环境中,同时,由于各语言所代表的多元文化差异很大,语言间的转化和创造性生成模式千变万化。 Nida 认为,对于一个成功的翻译工作者而言,掌握两种文化比掌握两种语言更为重要,因为语言中的词汇只有在特定的语言文化环境 中才能具有正确的、合乎文化背景的义项。 王佐良先生指出(1989),翻译不仅涉及语言问题,也涉及文化问题。译者不仅要了解外国的文化,还要深入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 不仅如此,还要不断的将两种文化加以比较,因为真正的对等应该是在各自文化中的含义、作用、范围、感情色彩、影响等等都是相当的。 翻译者必须是一个真正意义的文化人。人们会说:他必须掌握两种语言;确实如此,但是不了解语言当中的文化,谁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 1.1.3 文学角度对翻译的定义 持文学观点的翻译工作者认为,翻译是对语言的艺术性创造,或是一种善于创造的艺术。一些西方学者也认为,翻译是对“原文本的 艺术性改写”。 文学翻译的任务时要把原作中包含的一定社会生活的映像完好无损地从一种语言移注到另一种语言中,在翻译过程中追求语言的艺术 美,再现原作的艺术性。用矛盾的话说,是“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像读原著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感受。” 语言是塑造文学形象的工具,因而文学的形象性特征必然要在语言上表现出来。文学语言的特征,诸如形象、生动、鲜明、含蓄、凝

英语翻译的基本常识解析

翻译的基本知识 一、翻译的定义 奈达: Translation consists in reproducing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of the source language message, 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and secondly in terms of style. —— Eugene A. Nida 二、翻译的标准 奈达: The receptors of a translation should comprehend the translated text to such an extent that they can understand how the original receptor must have understood the original text. ——Eugene A. Nida Eugene A. Nida (November 11, 1914 – August 25, 2011) was the developer of the dynamic-equivalence Bible-translation theory. 四、翻译的方法 1 . 直译(Literal translation) 例子: C.O.D. (cash on delivery) 货到付现 blue chip 蓝筹股 一箭双雕hit two hawks with one arrow

意译(Free translation) 例子:WPA 水渍blue chip 绩优股一箭双雕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 一、广告的定义Advertising is the non-personal communication of information usually paid for and usually persuasive in nature about products, services or ideas by identified sponsors through the various media. —— American Marketing Association 二、广告的分类 1.理性广告(Rational ads)情感广告(Emotional ads) 三、广告的组成部分 1.Headline Subhead Text (body) Logo slogan I’m lovin’ it! (麦当劳)我就喜欢! Good to the last drop. (Maxwell coffee) 滴滴香浓,意犹未尽。 Just do it. (耐克运动鞋)只管去做。 We lead, others copy. (Ricoh 复印机)我们领先,别人模仿。Minolta, finest to put you finest. (美能达相机) 第一流的美能达,第一流的你。 I’m More satisfied. (摩尔香烟)摩尔香烟,令我更爱。Have a Break. Have a Kit-Kat. (奇巧巧克力)

传播学概论基础知识吐血大整理(修订版)

传播学概论基础知识吐血大整理 (修订版) 第一章 1.传播的三种定义 ①共享说 ②劝服说 ③反应说(生理学原理来自俄罗斯生理学家巴甫洛夫) 2.信息、符号、媒介的概念 ①信息:产生于主体对客体的认知过程中,如果获悉的某一事物的表征,使人感到对这件事物的不确定性减少了,那么这种表征就是信息。 ②符号:指有意义的代表物或象征形式。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 ③媒介:信息、知识的载体。也包括与媒介相关的媒介组织。 3.媒介技术发展的四个时代 口语媒介→文字媒介→电子媒介→网络媒介 4.传播的四种类型 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5.印刷术的影响 1、印刷品数量增多,广泛传播、廉价供应 2、促进知识和思想的传播与扩散 3、导致了近代报刊的产生 4、形成生机勃勃、自由平等的公共文化,为民主政治创造了环境。

第二章 一、施拉姆 1、创立传播学博士课程的时间:1943 2、传播研究所的时间:1947 二、拉斯韦尔 1.5W模式 传者(控制分析) 内容(内容分析) 媒介(媒介分析) 受者(受众分析) 效果(效果分析) 2.传播三功能说 社会雷达(环境监视)、使社会各部分适应、环境传承社会遗产 三、拉扎斯菲尔德 1.伊利县研究 背景:伊利县位于大城市克利夫兰和托莱多之间,人口4.3万,主要为工人和农民。居民多阅读克利夫兰日报、收听克利夫兰、托莱多及全国广播公司的节目;在历届总统选举中,此县投票结果与全国大选结果相近,具有典型性;调查从5月开始,到11月罗斯福击败威尔基结束。 调查结果:大众传播对改变选民投票意向并没有什么用。 2.二级传播论 选民中存在一些意见领袖,大众传播内容基本上是从大众传媒流向意见领袖,然后由他们传给他们想要影响的人们,即人际传播扩大了大众传播内容的传播范围,且比大众传播更有

翻译概论期末复习

翻译概论期末复习 1. 基本概念(互译) 补偿compensation 不可译性untranslatability(untranslatable) 达/ 易懂intelligibility/expressiveness 等效原则principle of equivalent effect 等值翻译equivalent translation 动态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 读者反映论reader's response 读者为中心的翻译标准reader-centered for translation 对等物(词语)equivalent 对应(部分对应/ 完全对应)(partial /full )correspondence 翻译程序/步骤translation procedures 翻译体/翻译腔translationese 翻译学translatology/Translation Studies 风格style 佛经Buddhist Scriptures/sutra 符际翻译intersemiotic translation 改变说法rewording 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 归化domestication/naturalization/adaptation/endogenization/target-accommodating translation 机器翻译machine translation(MT) 交际翻译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交替口译consecutive interpreting 解码decode 可译性translatability(translatable)理解understanding/comprehension 流畅fluency 乱译/ 胡译excessively free translation 明析化explicitation 模仿imitation 目的论skopostheorie 诗学poetics 视点转换shift of perspective 释义法/解释法explanation/paraphrase 死译/ 硬译mechanical translation 套译/ 仿译/仿拟imitation 通顺smoothness 同声传译simultaneous interpreting 透明(度)transparency 歪译(意义扭曲)distortion 伪译pseudotranslation 文本text 文本等值textual equivalence 文本为中心的翻译标准text-centered criteria for translation 文化沟(空缺/ 非对应)cultural gap 误译mis-translation 信/ 忠实faithfulness/fidelity 形合hypotaxis 形式对等formal equivalence 形式对应formal correspondence 雅/ 优美elegance/gracefulness 异化foreignization/alienation/exoticization/ exogenization/source-oriented translation 译本/ 译著translated text/translational work 译借(语义转借)calque(loan translation) 译文target text, translation, target version, rendering, rendition 译语/ 译入语target language(TL), receptor language, receiving language 译语读者target-language reader/TL reader/receiving audience 译语文化target-language culture/target culture/receiving culture 译者为中心的翻译标准translator-centered criteria for translation 译者隐形translator ' s invisibility 意合parataxis 意识形态ideology 意译free translation/liberal translation/semantic translation 音译法transliteration 语际翻译interlingual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笔记

《传播学教程》第二版郭庆光 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一、如何把握传播概念 美—库利社会学传统 社会互动理论倡始人。强调传播的社会关系性,把传播看做是人与人关系得以成立和发展的基础。 美—皮尔士符号学或语义学传统 符号学的创始人,强调符号作为精神内容的载体在传播中所起的特殊作用。 他们开创了界定传播概念的两传统,一是社会学的传统,一是符号学或语义学的传统。后来,这两传统逐渐发生融合 传播的实质: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关系。 两个传统的融合:传播是通过符号或象征手段而进行的社会互动。/通过社会互动而共享意义。 信息概念引入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施拉姆:当我们从事传播的时候,也就是在试图与其他人共享信息——某个观点或某个态度。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和信宿。 阿耶尔:传播在广义上指的是信息的传递,它不仅包括接触新闻,而且包括表达感情、期待、命令、愿望或其他任何什么。 二、传播与信息 传播学考察的主要对象—始终都是人类的社会信息及其传播活动 社会信息与自然界的其他信息的联系和区别 联系(共同点)以质、能波动的形式表现出来。精神内容的载体都表现为一定的物质讯号,作用于人的感觉系统 并引起反馈。因此,社会信息也具有物质属性(至少就精神内容与载体的不可分离性而言)。 区别: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特殊性质)第一,它并不单纯地表现为人的生理层次上的作用和反作用,而伴随着人复杂的精神和心理活动,伴随着人的态度、感情、价值和意识形态;(两个伴随) 第二,作为社会信息的物质载体——符号系统本身,也是与物质劳动密切相关的人的精神劳动的创造物。(一个创造物)在此意义上,我们把社会信息看做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传播学与信息科学是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的)信息科学对传播学的巨大贡献 一.把信息概念引进了传播学领域,提高了传播学理论表述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提高两性) 二.拓宽了传播学的视野,使它能够把人类传播活动放在更大的系统和环境中加以考察,这有助于探索人类社会传播的一般和特殊规律。(一宽一大) 信息: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它在物质运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表述它所属的物质系统,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最广义的信息概念。一切表述事物的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 社会信息:除人的生物和生理信息以外的、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 社会信息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信息是由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社会学视点和信息科学视点结合的传播概念:传播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社区:由地缘关系和社会关系构成的共同体。 三.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定义)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递行—地形) 它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独有—多人共有。共享意味着社会信息的传播具有交流、交换和扩散的性质。 (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如何理解这个观点?) 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英语翻译常用句型

翻译中常见的句型 1.否定句型 1)部分否定。其否定意义只局限于整体中的一部分。其形式:“概括词all, every等+not+谓语动词”。常用于该句型词:all, both, everybody, everywhere, always, altogether, entirely, wholly等。 All is not gold that glitters. I do not wholly agree. 2) 完全否定。其形式:no, none 等否定词+肯定式谓语。常用于该句型词:no, none, nobody, nothing, nowhere, never, neither, nowhere, nowise, 等。还有一种句型:all等概括词+肯定式谓语+否定意义的词。 No words can describe the scene. 任何言词均不能描绘那景色。 All his plan came to nothing. 3)双重否定 a.主语+cannot+ help/refrain/keep + from + v-ing He could not help showing his pleasure.他不由得喜形于色。 b.主语+cannot+ but/choose but/ help but +do They can not choose but admit that they are wrong. c.(there be) not +主语+but+谓语 (There is )Nobody but has his faults. 人人都有缺点。 2.判断句型 1)强调判断句 a.主语+be+ no/none +other than/but +表语(强调内容) The tall figure that I saw was none other than our commander. b.主语+be+ nothing+(else)but/ else than/ less than+ 表语 Genius is nothing but labor and diligence.天才只不过是劳动加勤奋而已。 c.it is/was +强调部分+that/ who +从句 It is I who am to blame. 2) 正反判断句 a.主语+be +not+表语a, but +表语b What I admire in Columbus is not his discovered a world, but his having gone to search for it on the faith of an opinion. b.(it is) not… that(who) …, but…that (who) Not that we are afraid of them, but that they are afraid of us. 3)比较判断句: a.主语+be less+表语a +than表语b / more+表语b+表语a Experience shows that success is due less to abilities than to zeal. b.主语+be+表语b+ rather than+表语a He is an artist rather than a philosopher. c.主语+be+ not so much +表语a+ as+表语b It is so much advice as approval that he seeks. 他寻求的与其说是忠告,不如说是忠告。3.倍数表示句型: a.主语+be+倍数+that of 被比较对象/ as +形容词+as+被比较对象

《传播学教程》试题汇总 题库

传播学教程 Chapter One:传播学研究对象的基本问题 一、名解 1、传播:是指社会信息的传播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2、传播学: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3、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信息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它在物质运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表述它所属的物质系统,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或联系)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 4、双重偶然性:是德国社会学家鲁曼提出的概念,指的是传播的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因此,通过传播所做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 5、传播障碍:包括结构与功能障碍,如传播制度是否合理,传播渠道是否畅通,信息系统的各部分的功能是否正常等等。 6、传播隔阂:包括个人之间的隔阂,个人与群体的隔阂,成员与组织的隔阂,以及群体与群体、组织与组织、世代与世代、文化与文化间的隔阂等等。由于社会信息系统的参与者,无论是个人、群体还是组织,都是具有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的主体,这里的传播隔阂,既包括无意的误解,也包括有意的曲解。 二、简答 1、传播的基本特点? 答:(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2)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 答:(1)是一个开放性系统;(2)是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3)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4)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 Chapter Two: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 一、名解 1、信息社会::是指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加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 二、简答 1、信息社会的经济结构特点? 答:信息社会是在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充分发展的基础上到来的。媒介技术或社会信息系统的发达是它诞生的基本条件。信息社会的经济结构特点是: (1)社会经济的主体由制造业转向以高新科技为核心的信息和知识产业; (2)劳动力主体不再是体力劳动者,而是信息的生产和传播者; (3)交易结算不再主要依靠现金,而是主要依靠信用; (4)贸易不再主要局限于国内,跨国贸易和全球贸易成为主流。

英语翻译常用句型(加精)

英语翻译常考句型详解 1.It is not that…but that… 这不是说…,而是说… 「例文」It is not that the scales in the one case, and the balance in the other, differ in the principles of their construction or manner of working; but that the latter is much finer apparatus and of couse much more accurate in its measurement than the former. 「译文」这并不是说在一种情况下所使用的磅秤和在另一种情况下所使用的天平在构造原理上或工作方式上存在差别,而是说与前者相比,后者是一种更精密得多的装置,因而在计量上必然更加准确。 2.nothing else than 完全是,实在是 「例文」What the man said was nothing else than nonsense. 「译文」那个人讲的话完全是一派胡言。 3.as引导的特殊状语从句,翻译时做定语从句处理。 「例文」We hope the measures to control prices, as they have been taken by the government, will succeed. 「译文」我们希望,政府已经采取的控制物价的措施将取得成功。 4.名词+or+名词结构中,or后的名词是同位语,应译为即…;或者称…. 「例文」Moreover, technology includes techniques , or ways to do things , as well as the manchines that may or may not be necessary to apply them. 「译文」再者,除机器外技术还包括技艺,即制作方法,而运用这些记忆并不一定都需要机器。 5.more…than…结构有三种译法:than连接肯定形式的从句时,该从句译为否定句;在比较的基础上表示选择关系时,可译为与其说…不如说;进行同类比较时,译成比…更. 「例文」The complexity of the human situation and injustice of the social order demand far more fundamental changes in the basic structure of society itself than some politicians are willing to admit in their speeches. 「译文」人类社会形势的复杂性和社会制度的不公正性要求对社会基本结构进行彻底变革,而一些政客口头上是很不愿意承认这一点的。 「分析」这是一个主从复合句,连词than前为主句,than后为从句。虽然本句是进行程度上的比较,但从句意义是否定的, 故译成否定句。 6.no more …than 与not… any more than no more …than 与not… any more than同义,不可简单地看成是more …than的否定形式。具体地说,这一结构可能是带有一定的感情色彩的否定形式,也可能是一种较特殊的类比形式。其翻译方法有二;表示同类否定比较时,可译为不比…更或都…同样不;表示比喻关系时,可译为正如…不,…也不. 「例文」The food on the ship was no better than on any other ship on which Billy had sailed. 「译文」这条船上(供应的)食品并不如比利工作过的其他船上的(食品)好。(括号里的词是可以省略的。) 「分析」这是一个主从复合句、主句是The food …no better , than on any other ship 是省略了比较对象的比较状语从句,从句on which引导的定语从句修饰先行词ship.本句中no more… than用于同类否定的比较,可译为不如…. 7.not so much as与其说…不如说… 「例文」Science moves forward, they say, not so much through the insights of great men of genius as because of more ordinary things like improved techniques and tools. 「译文」新学派科学家说,科学的发展与其说源于天才伟人的真知灼见,不如说源于改进了的技术和工具等等更为普遍的东西。 「分析」这是一个主从复合句。插入语they say是主句,Science moves forward,……and tools是宾语从句。not so much……as 连接的是状语,as引导的状语从句中,由于上下文清楚,主谓语都省略了,即as(sciencemoves forward.)because of……not so much……as也可译为与其说……不如说……,它所表达的逻辑关系和more than有相似之处,也是在比较的基础上进行判断和选择,被比较的事物也同属一个范畴。所不同的是,more……than表示前重后轻的逻辑关系,而not so much… as和less than表示前轻后重的逻辑关系,这两个结构中信息重心落在句尾,因此不必倒过来译,只须按原文的词序顺译即可。

金山、海词、有道对比测评

2012安卓手机词典测评(有道VS海词VS金山) 艾瑞咨询近日发布了《2012互联网翻译服务行业报告》。从调查报告数据分析:翻译、查词需求为73.7%仅次于网络购物的92.1%、搜索服务89.3%、微博的80.9%,而且需求远高于社交网站的68.5%。同时,互联网查词、翻译需求人群占到了互联网网民的50%以上。同时,行业报告也指出,用户最常用的解决翻译、词典需求的方式是使用在线翻译网站,经常使用率达到88.5%,而用手机来解决翻译、词典需求的经常使用率达到了65.9%。介于如此高的使用率下,我们今天就来对最有行业代表性的三个安卓(占据90%中国智能手机的市场份额)手机词典做个测评,包括:有道词典、海词词典、金山词典。 为什么选择有道、海词、金山作为参评软件? 有道词典: 目前所有翻译词典中,在用户的品牌知名度是最高的!有道对于词典的一系列创新,更便捷了用户对英语翻译需求,以翻译工具而闻名的有道在词典领域极具代表性!当然不得不提! 金山词典: 金山词霸软件、iciba在线查词,大家肯定都不陌生!作为国内最早的脱机版词典,把传统词典转移到PC端上,开创了先河。同时,结合iciba在线查词。让金山词霸在市场中也占领者很大的份额! 海词词典: 2003年创建的海词网为中国第一个在线词典,其词库极其强大,曾为国内多家知名的词典商提供过词典服务。并且,使用群体主要集中在学生人群、专业英语需求者以及海外华人。是学习型词典的典型代表! 一、各词典软件数据对比(以下数据由360软件提供) 项目 有道金山海词软件 软件大小10.05MB 13.7MB 3.49MB 下载便捷度中低高 占用内存23.64MB 14.28MB 14.77MB 手机性能要求高中中 从以上数据分析: 有道词典:软件大小适中。但是由于其查词功能比较多,所以占用的内存比其他同款软件大了将近两倍。所以,若想安装有道词典并且很便捷的使用的话,就得考虑下自己的智能手机的配置了! 金山词典:软件较大,下载的便捷度较差。但是其占用的内存最低。普通安卓手机的配置亦可满足其内存需求! 海词词典:软件比较简小,下载方便。但是由于其学习内容方面的功能较多,所以占用的内存也是比较大的。但是处于一个比较折中的水平。普通安卓手机的配置即可满足!

传播学概论试题及答案解析

1.1948年,拉斯韦尔提出了著名的5W传播模式,确定了传播学的研究范围。 2.香农——韦弗第一次提出“噪音”的概念,噪音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可造成干扰,由此产生信息的衰减和失真。 3.传播学的两大阵营包括:传统学派和批评学派。 4.传播学的定量研究方法主要有:调查研究法、内容分析法、实验法、个案研法 5.传播学的四位奠基人:拉斯韦尔、拉扎斯菲尔德、库尔特卢因、霍夫兰 6.被称为“传播学之父”的学者是威尔伯施拉姆。 7.传播的英文是communication 8.传播的四种基本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9.美国(传统学派)欧洲(批判学派) 10.三论: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 11.能动性和创造性是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信号系统的最根本特征 名词解释 1.大众传播学 大众传播学是研究大众传播事业的产生、发展、及其与社会的关系、

研究大众传播的内容、过程、功能与效果的学问。 2.“麻醉精神” 麻醉精神指大大小小的传媒给人们带来的讯息,其数量之多已达到令人难以招架的地步。而且人们花费许多时间从事这种视听活动,自认为已经充分了解周围的社会,实际上他们已没有多少机会直接投身社会活动,与社会的关系反而日趋疏远和冷漠了。 3.受众 传播学中的“受众”一词,是社会信息传播的接受者群体的总称。大众传播的受众,则指报刊读者、广播听众和电视观众,是通称这些信息接受者的集合名称。 4.意见领袖:指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同时对他 人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在大众传播效果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或过滤的作用,将信息扩散给受众,形成信息传递的两级传播。 5.传播效果:“传播效果”这一概念具有双重含义:1指带有说服动 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2指传播活动,尤其是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直接+间接+潜在)的总体。 6.拟态环境:就是我们所说的由大众传播活动形成的信息环境,并 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7.议程设置功能:指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