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小知识点

病理学小知识点
病理学小知识点

1.细胞水肿—红染细颗粒状物

2.玻璃样变—嗜伊红均质红染-细胞内玻璃样变(mallory小体肝细胞胞质中中间丝前角蛋

白变性,rusell小体浆细胞粗面内质网中免疫球蛋白蓄积),结缔组织玻璃样变,细小动脉玻璃样变(血浆蛋白渗入和基底膜代谢物质沉积)

3.脂肪变—大黄腻-慢性肝淤血肝小叶中央区,磷中毒肝小叶周边带肝细胞受累,慢性酒

精中毒在左心室内膜下和乳头肌部位出现心肌脂肪浸润称为虎斑心

4.纤维素样坏死—细丝状颗粒状,小条块状无结构物质-恶性高血压,风湿病,类风湿性

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结节性多动脉炎,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胃溃疡底部小血管

5.干酪样坏死—无结构颗粒状红染物-结核,梗死,结核样麻风

6.凝固性坏死--心肝脾肾

7.液化性坏死--脑脊髓胰腺

8.湿性坏疽--肺,肠,子宫,阑尾,胆囊或AV均受阻肢体,呈蓝绿色

9.气性坏疽--开放性深创伤伴随厌氧菌感染的坏疽,有捻发感

10.气性坏疽和湿性坏疽均有全身中毒症状

11.核固缩,核碎裂,核溶解

12.修复有纤维性(瘢痕)修复和再生

13.稳定细胞:骨组织,平滑肌,结缔组织,,永久性细胞:神经细胞,骨骼肌心肌细胞

14.坏疽=坏死+腐败菌感染

15.肥大性瘢痕,瘢痕疙瘩,蟹足肿

16.肌腱可通过成纤维细胞纤维性修复后组织重排完全再生。

17.间皮细胞属于稳定细胞

18.肾上腺皮质激素延缓再生修复,维生素C,锌,蛋白质有利于伤口愈合

19.软骨由软骨膜增生而来,血管以生芽方式再生,神经细胞纤维修补形成胶质瘢痕

20.创伤愈合过程中,胶原纤维的分解吸收至始至终都在,但早期少,晚期多

21.充血大红热,淤血大紫凉

22.左心衰肺淤血,右心衰体循环淤血(肝淤血)

23.急性肝淤血,小叶中央细胞萎缩坏死,外围汇管区靠近肝小A出现脂肪变

24.慢性肺淤血,小叶周边部肝细胞脂肪变性,出现摈榔肝

25.下腔静脉的栓子不会引起门静脉阻塞,脑软化或栓塞的栓子多与脑部病变有关、

26.肺动脉栓塞患者和脂肪栓塞患者多死于急性右心衰,2周腔静脉内旋栓完全机化

27.下腔静脉血栓时,最主要的侧支循环是腹壁下V-腹壁上V-右胸内V-右锁骨下V-上肺

V-右心房

28.心房附壁血栓,静脉血栓体部,动脉瘤内层血栓均为混合血栓

29.头颈,胸壁,肺的手术,正压静脉输血(大隐静脉的输液不会引起,锁骨下插管输血会

引起),分娩时胎盘早期剥离均易形成气体栓塞

30.心肌梗死时呈现地图状,贫血性梗死发生在脾,肾,心,脑等部位,出血性梗死多发生

于肺和肠

31.绒毛心发生在浆膜的纤维素性炎,假膜的成分是渗出纤维素,白细胞和坏死黏膜上皮细

胞。

32.炎症早期以渗出变质为主,后期以增生为主。

33.蜂窝织炎主要发生在皮肤,肌肉和阑尾。

34.肉芽肿有感染性肉芽肿和异物性肉芽肿之分

35.间质细胞增生包括巨噬细胞,内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增生

36.脓肿膜的成分是肉芽组织

37.炎症反应的全身表现有发热,末梢白细胞计数变化(中性粒细胞核左移即未成熟,伤寒

副伤寒病毒感染时多减少,细菌感染多增多),血压上升,寒战,血小板计数减少

38.病毒性肝炎和流行性乙脑炎是变质性炎症

39.急性炎症中最早出现的血管变化是血管收缩而后才扩张充血,血流加速。

40.在急性炎症中最先渗出的是白蛋白,慢性炎症中浸润的往往是淋巴细胞

41.出现在新鲜梗死灶周围的细胞是中性粒细胞,在哮喘反应的支气管管壁内出现的细胞是

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细胞,病毒主要是淋巴细胞和浆细胞处理,细菌多为单核巨噬细胞

42.毒血症:高热寒战,可出现中毒性休克

43.败血症:全身中毒症状,多发性出血斑点以及脾脏和淋巴结肿大

44.脓毒血症:全身中毒症状,多发性出血斑点以及脾脏和淋巴结肿大,多发性或转移性脓

45.浆液性炎:结核性胸膜炎,皮肤二度烧伤,风湿性心包炎的心包积液

46.组织胺,5-羟色胺,缓激肽可造成局部疼痛

47.病变处是否有炎细胞浸润是是否有炎症的主要依据

48.丹毒属于蜂窝织炎,粘膜常发生炎性息肉,肺等脏器可形成炎性假瘤,两者均为实质和

间质的共同增生

49.伤寒属于增生性炎,结核属于渗出和增生性炎

50.血管通透性增高不属于炎症的病理变化,急性炎症反应的特征性改变是炎性充血,渗出,

浸润

51.肉芽肿:结核,风湿病,血吸虫,伤寒,矽肺,麻风,梅毒,猫抓病

52.乳腺外上象限的乳腺癌首先到达同侧腋窝淋巴结,肺癌首先到达肺门淋巴结,鼻咽癌首

先到达同侧颈部淋巴结,晚期胃癌则转移到左锁骨上淋巴结(virchow淋巴结)。

53.癌前病变:具有发展为恶性肿瘤的潜能---大肠腺瘤,乳腺导管上皮非典型增生,家族性

腺瘤息肉病,慢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溃疡性结肠炎,皮肤慢性溃疡,黏膜白斑,乳腺纤维囊性病

54.非典型增生/异型增生,指细胞异型增生但诊断不是恶性,很明显的异型性称为间变,

指恶性肿瘤缺乏分化,具有间变特征的肿瘤是间质性肿瘤,具有高度恶性的肿瘤-----发展为原位癌-----在发展为浸润型癌

55.腺瘤多呈息肉状,腺器官内腺瘤则多成结节状,上皮乳头状癌多呈现菜花状,囊腺瘤多

发于卵巢,卵巢生发上皮良性肿瘤多呈囊状

56.鳞状细胞癌多呈菜花状

57.脂肪瘤外观呈分叶状有被膜,内脏血管瘤多呈现结节状,软组织血管瘤为海绵状,淋巴

管瘤呈囊状水瘤,多件小儿

58.间叶组织恶性肿瘤,肉瘤切面多呈鱼肉状,脂肪肉瘤切面鱼肉状或黏液样含有脂肪母细

胞,骨肉瘤存在特征性的codeman三角,好发于大腿及腹膜后,,常常有假包膜形成

59.绒毛膜癌只有实质细胞没有间质细胞

60.肿瘤的演进是形容恶行肿瘤生长过程中,侵袭力逐渐增加的现象

61.胃癌晚期最容易通过血液转移转移到肝,良性肿瘤的异型性主要是肿瘤组织细胞排列结

构异常,癌细胞异型性和结构异型性都存在

62.含有三个胚层组织成分的肿瘤称为畸胎瘤,亚硝胺类物质可引起肝癌和消化道癌

63.浸润生长的良性肿瘤是血管瘤,肿瘤血管因子中最具有特征性血管生成作用的是血管内

皮细胞生长因子

64.胃腺癌多发生淋巴道转移,0-1/3异型增生上皮累及上皮全层轻度异型增生1/3-1/2中

度异型增生,全层称为原位癌

65.肿瘤与正常细胞相比,其代谢只有量的不同而无质的区别,其血道转移多累及肝肺

66.EB病毒与鼻咽癌,burkitt淋巴瘤有关

67.腹膜的种植性转移癌可来源于,肝,胃,肠,卵巢癌

68.乳腺癌,甲状腺癌,肺癌,肾癌易发生骨转移

69.心绞痛是剧烈的暂时性缺血与缺氧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

70.心肌梗死病理上属于贫血性梗死,梗死形态不规则,6h后肉眼可见变化

71.主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好发于主动脉后壁及其分支开口处,腹主动脉最严重,其次为胸主

动脉,主动脉弓和升主动脉

72.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主发生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其次为右主干,左主干或左旋支,后降支,

其引起的疾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冠心病),冠心病临床表现有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内膜下MI病变多不规则分布在左心室四周严重时扩散至整个心内膜下心肌呈现环状梗死(心室壁内层1/3),患者常有冠状动脉三大分支不同程度的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透壁性MI多发生在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的供血区--左心室前壁,心尖区,室间隔前2/3及前内乳头肌,其次为右冠状动脉供血区,左心室后壁,室间隔后1/3及右心室),心肌梗死细胞内糖原减少或消失,肌红蛋白迅速溢出,并发心力衰竭,急性心包炎(累及心外膜--纤维素性心包炎)

73.高血压脑变有高血压危象,脑出血和脑软化,多由于大脑的豆纹动脉破裂引起

74.急进性高血压多累及肾

75.良性高血压基本病理变化是细小动脉玻璃样变

76.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变态反应性疾病是风湿病,多累及心脏,关节和血管,

血液检查抗链球菌抗体O含量升高(交叉反应),寒冷和潮湿是主要诱因,也称为胶原病是结缔组织病。

77.风湿性心脏病1.风湿性心内膜炎病变主要侵犯心瓣膜二尖瓣或二尖瓣和主动脉瓣同时

受累,出现灰白色半透明疣状赘生物附着牢固不易脱落,由血小板和纤维蛋白组成,病变所致瓣膜口狭窄或关闭不全,受血流冲击重引起内膜灶状增厚称为MeCallum症

2.风湿性心肌炎主要累及心肌间质结缔组织,出现Aschoff小体和少量淋巴细胞浸润

3.风湿性心外膜炎渗出大量浆液时形成心外膜腔积液,以纤维素为主时出现绒毛心(心

音遥远),未被溶解吸收可出现缩窄性心外膜炎

78.风湿性关节炎常侵犯大关节,游走性反复发作,一般无后遗症

79.风湿病引起的皮肤病变环形红斑,皮下结节(结节内可见纤维素样坏死)

80.风湿性动脉炎

81.风湿病脑病小舞蹈症,锥体外系受累,患儿出现不自主的肢体运动

82.急性感染性心内膜主要侵犯二尖瓣和主动脉瓣,由脓性渗出物,血栓,坏死组织和大

量细菌形成赘生物,体积大易破碎,可引起心脑肾脾等器官感染性梗死和脓肿,受累瓣膜可出现破裂穿孔或腱索断裂

83.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osler小结,败血症,赘生物易脱落使瓣膜溃疡穿孔

84.泡沫细胞来源于巨噬细胞和SMC吞噬脂质形成

85.动脉粥样硬化是可逆的过程

86.风湿性心脏病的特征性病变是心瓣膜闭锁缘上出现疣状血栓

87.良心高血压引起微小动脉瘤,动脉粥样硬化引起大中动脉的动脉瘤

88.风湿病发病前偶见急性扁桃体炎和咽峡炎

89.小叶性肺炎(融合性肺炎)是支气管和肺泡的化脓性炎

90.病毒性肺炎又称巨细胞肺炎,上皮细胞内含有病毒包涵体(麻疹性肺炎)

91.SARS外周白细胞减少淋巴细胞减少被,弥漫性肺泡受损,肾小球样机化肺炎,纤维素

性血栓。

92.慢性支气管炎是发生于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非特异性慢性炎症疾病,临床表现为

反复发作的咳嗽或伴有喘息症状至少持续3个月连续两年以上。病变出现鳞状上皮化生,再生杯状细胞增多,黏液分泌增多,管壁充血水肿炎细胞浸润,管壁平滑肌断裂或萎缩,咳出白色黏液泡沫状痰液,双肺听诊出现哮鸣音音干湿性啰音,多并发肺气肿和肺源性心脏病,支气管扩张。

93.支气管哮喘,I型超敏反应,支气管平滑肌痉挛引起哮喘发生

94.大叶性肺炎----左肺或右肺下叶(累及胸膜),小叶性肺炎----细支气管(支气管和肺泡)

为中心的肺组织(不累及胸膜,引起肺脓肿,脓胸,脓血症),支气管扩张症----左肺下叶

95.支气管扩张症(肺小支气管管腔),临床表现为慢性咳嗽,大量脓痰,反复咯血。,多继

发于慢支麻疹百日咳等后的支气管管腔遭到破坏,肺组织高度纤维化引起肺心病(硅肺也一样)以及肺动脉高压

96.慢性阻塞性肺炎极易引起肺气肿,肺气肿可导致肺心病,自发气胸,桶状胸,肺性脑病,

肺气肿可引起肺动脉高压

97.二氧化硅在1-2微米致病力最强,矽尘直径大于5微米可附着在粘膜表面被纤毛送出。

98.矽肺可出现早期肺门淋巴结病变,晚期可出现肺动脉高压和肺心病,阻塞性肺气肿

99.鼻咽癌多呈结节性其次菜花型,好发于鼻咽顶部,其次是外侧壁和咽隐窝,卷大多数来

源于鼻咽粘膜柱状上皮的储备细胞,少数来源于鳞状上皮的基底细胞

100.肺癌常见组织类型鳞状细胞癌,大多数为中央型肺癌,I型肺泡上皮细胞不会发生肺癌101.常见的肺阻塞性疾病有慢支,支气管扩张,支气管哮喘,肺气肿。

102.毛玻璃样肝细胞可见于乙肝患者肝细胞可见砂砾样细胞核

103.慢性消化性胃溃疡合并症为出血,穿孔,幽门狭窄,癌变。

104.早期胃癌:隆起,平坦,凹陷进展期胃癌:息肉型,溃疡型,浸润型(革囊胃)105.肝硬化时门静脉压增高出现侧支循环:食管下段静脉从,直肠静脉丛,脐周静脉丛106.肝硬化假小叶可出现原汇管区纤维组织

107.慢性萎缩性胃炎可伴有肠上皮化生,A型患者B12吸收障碍,恶性贫血。偶见假幽门腺化生,胃腺萎缩消失减少,壁细胞主细胞消失,存在自身免疫病的情况

108.慢性肥厚性胃炎胃黏膜皱襞呈脑回状,胃酸分泌增多

109.胃溃疡多发生于胃小弯侧近幽门部,尤其多见于胃窦部,2cm内,十二指肠溃疡多发于球部前后壁,直径小于1cm

110.肝细胞嗜酸性坏死属于凋亡

111.急性普通型肝炎:细胞水样变,轻微点状坏死

112.慢性普通型肝炎1.轻轻度碎片状坏死死2.中中度碎片状坏死和特征性桥接坏死3.重持续碎片状坏死和广泛桥接坏死

113.急性重症肝炎:严重而广泛的大块坏死----肝衰竭,黄疸,肝昏迷,凝血障碍,肝减重明显,尤以左右明显

114.亚急性重症肝炎:亚大块坏死伴随结节状再生,肝减重

115.肝硬化肝细胞变性坏死,肝内纤维组织增生,肝细胞结节状再生为基本病理变化,晚期出现肝功能障碍(蛋白质合成障碍比例倒置,出血倾向,黄疸,激素灭活作用减弱(雌激素增多形成蜘蛛状血管痣),肝性脑病)和门静脉高压(慢性淤血性脾大,腹水,侧支循环形成,胃肠淤血、水肿)

116.肝癌与乙肝丙肝病毒有关,AFP甲胎蛋白增多,小肝癌最大直径小于3cm

117.慢性消化性溃疡底部的瘢痕层下面可出现增生性动脉内膜炎

118.早期胃癌最多见类型为管状腺癌

119.门脉性肝硬化为小结节状肝硬化

120.慢性十二指肠不易发生溃疡

121.慢性萎缩性胃炎肉眼黏膜灰白色,粘膜下血管清晰可见,粘膜薄而平滑

122.变异R-S细胞:陷窝细胞,LP爆米花细胞,木乃伊细胞

123.HL霍奇金淋巴瘤,肿块呈结节状,切面灰白色,鱼肉状,好发于颈部淋巴结其次是腋下,腹股沟,纵膈,主动脉旁淋巴结。

124.结节性淋巴细胞为主型霍奇金淋巴瘤:大量小B淋巴细胞,爆米花细胞,典型RS较少难以找到,朱表现为颈部和腋下肿块,预后极好无纤维组织增生。

125.结节硬化型结节不等,陷窝细胞,嗜酸粒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及多种细胞增多

126.混合细胞型淋巴结结构被破坏,典型和单核型rs细胞多见,EB病毒感染常可发现127.富于淋巴细胞型有大量反应性淋巴细胞存在,伴EB存在

128.淋巴细胞减少型少量淋巴细胞大量RS细胞或多形瘤细胞,预后最差

129.所有淋巴瘤变淋巴结结构均被破坏

130.霍奇金淋巴瘤淋巴结肿大,皮肤出现班丘诊伴瘙痒

131.慢性肾炎综合症是各型肾炎的终末阶段,大体病变为继发颗粒性固缩肾,肾小球玻璃样变硬化,可出现肾小球代偿现象

132.蚤咬肾大红肾------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毛细血管内增生心肾小球肾炎---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中的致病肾炎菌株,毛细血管内内皮细胞和系膜细胞增生

133.上行性感染为下尿路感染时上行到肾盂肾盏,常见细菌为大肠杆菌,下行性感染为血源性感染发生败血症或感染性心内膜炎时细菌随血流进入肾,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134.急性肾盂肾炎-肾盂,肾间质和肾小管的化脓性炎症,多为上行性感染引起的

135.慢性肾盂肾炎--肾小管间质的慢性炎症,急性炎症反复发作,上皮间质纤维化瘢痕形成,是慢性肾衰竭的常见原因之一,凹陷性瘢痕伴脓肿形成

136.慢性阻塞性肺炎肾表面瘢痕不均匀伴有小脓肿,不规则瘢痕

137.子宫颈早期浸润癌指浸润深度不超过5cm宽度不超过7cm

138.子宫绒毛膜癌主要血道转移到肺,患者hCG明显增多,可出现阴道结节

139.浸润型导管癌是乳腺癌的的常见类型--橘皮样外观,乳头下陷,

140.乳腺癌原位癌---导管内原位癌-粉刺癌

141.浸润性小叶癌癌细胞串珠状位于间质内

142.乳腺癌好发于外上象限,可能与雌激素有关

病理学知识点归纳【重点】

? ? ?? ? ? ?? ?? ?????????? ???????? ?肉萎缩长期固定石膏所致的肌废用性萎缩:骨折长后等器官于甲状腺、肾上腺皮质泌功能下降引起,发生内分泌性萎缩:由内分肌群萎缩经受损,如骨折引起的去神经性萎缩:运动神肉萎缩致,如长期不动引起肌负荷减少和功能降低所失用性萎缩:长期工作水引起的肾萎缩受压迫引起,如肾炎积压迫性萎缩:器官长期病、恶性肿瘤等局部性:结核病、糖尿能长期进食全身性:饥饿、因病不营养不良性萎缩:)病理性萎缩(期器官萎缩青春期、更年期、老年)生理性萎缩(萎缩.....a.2:1f e d c b 第四章 细胞、组织的适应和损伤 一、适应性反应:肥大、萎缩、增生、化生 1.萎缩——发育正常的细胞、组织和器官其实质细胞体积缩小或数目的减少。 2.肥大——组织、细胞或器官体积增大。实质器官的肥大通常因实质细胞体积增大。 代偿性肥大:由组织或器官的功能负荷增加而引起。 内分泌性(激素性)肥大:因内分泌激素作用于靶器官所致。 ?? ?? ?? ?????????? ?症素腺瘤引起的肢端肥大内分泌性:垂体生长激狭窄时胃壁平滑肌肥大残存肾单位肥大、幽门慢性肾小球肾炎晚期的室肥大、 后负荷增加引起的左心代偿性:高血压时左心病理性肥大素促使子宫平滑肌肥大内分泌性:妊娠期孕激发达 代偿性:体力劳动肌肉生理性肥大肥大 3.增生——器官、组织内细胞数目增多称为增生。增生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细胞有丝分裂 增强的结果。一般来说增生过程对机体起积极作用。肥大与增生两者常同时出现。 ? ? ? ??? ???????生、肝硬化乳腺增生症、前列腺增内分泌性:子宫内膜、、细胞损伤后修复增生血钙引起的甲状腺增生代偿性:甲状腺肿、低病理性增生月经周期子宫内膜增上 乳期的乳腺上皮增生、内分泌性:青春期和哺胞核血细胞经常更新细胞数目增多、上皮细代偿性:久居高原者红生理性增生增生 4.化生——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被为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取代的过程。 ? ?????? ?骨化性肌炎 —或软骨化生间叶细胞化生:骨化生反流性食管炎食管粘膜 肠上皮化生(肠化):腺体:慢性子宫颈炎的宫颈鳞状上皮化生(鳞化)上皮细胞化生化生 化生通常只发生于同源性细胞之间,即上皮细胞之间(可逆)和间叶细胞之问(不可逆).最常为柱状上皮、移行上皮等化生为鳞状上皮,称为鳞状上皮化生。胃黏膜上皮转变为潘氏细胞或杯状细胞的肠上皮细胞称为肠化。化生的上皮可以恶变,如由被覆腺上皮的黏膜可发生鳞状细胞癌。 二、损伤

(完整版)病理学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 第一节、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性反应 1、适应:是指细胞、组织、器官对持续性内外刺激产生的非损伤性应答反应,表现为细胞、组织、器官通过改变自身的代谢、功能和形态结构,与改变了的内外环境间达到新的平衡,从而得以存活的过程,称为适应 2、适应的主要表现:①萎缩②肥大③增生④化生 萎缩:发育正常的实质细胞、组织或器官的体积缩小称为萎缩,组织或器官的萎缩还可以伴发细胞数量的减少。 (注意与发育不良、未发育的区别) 1、分类:①生理性萎缩:多与年龄有关。如青春期胸腺萎缩②病理性萎缩 病理性萎缩的常见类型和举例 脑动脉粥样硬化→脑萎缩 恶性肿瘤、长期饥饿→全身器官、组织萎 缩 肾盂积水→肾萎缩 下肢骨折固定后→下肢肌肉萎缩 脊髓灰质炎→前角运动神经元损伤→肌肉 萎缩 垂体功能减退→性腺、肾上腺等萎缩 3.病理变化: 肉眼观:器官或组织体积缩小,重量减轻,颜色变深或呈褐色,质地变韧。 镜下观:细胞体积缩小或兼有数目减少,间质增生,细胞浆内出现脂褐素。 肥大:由于实质细胞体积增大引起组织和器官体积增大称为肥大,肥大的细胞内细胞器增多,功能增强。 分类 ①生理性肥大:妊娠期雌、孕激素刺激子宫平滑肌蛋白合成增加,举重运动员上肢骨骼肌的增粗肥大 ②病理性肥大: 代偿性肥大:如高血压病时的左心室心肌肥大、一侧肾脏摘除,对侧肾脏肥大 内分泌性(激素性)肥大:如肢端肥大症 增生:器官或组织的实质细胞数量增多称为增生,是细胞有丝分裂活跃的结果。 分类 生理性:①女性青春期乳腺②病理性:激素或生长因子过多,如乳腺增生病 注:肥大与增生往往并存。 在细胞分裂增殖能力活跃的组织,其肥大可以是细胞体积增大和细胞数量增多的共同结果;但对于细胞分裂增殖能力较低的组织,其组织器官的肥大仅因细胞肥大所致。 化生:是指由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被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所替代的过程称为化生 化生的形成是由具有分裂增殖和多向分化能力的幼稚未分化细胞或干细胞转型分化的结果。通常只发生在同源性细胞之间。

病理学知识点总结汇总

病理学知识点总结 1. 适应性反应的的常见形态学类型是萎缩、肥大、增生、化生 2. 萎缩的分类:萎缩分为生理性和非生理性萎缩两类。病理性萎缩 按其发生原因分为:①营养不良性萎缩(脂肪〉肌肉〉肝、肾〉心、脑)②压迫性萎缩③失用性萎缩④去神经性萎缩⑤内分泌性萎缩⑥老化和损伤性萎缩 3. 肥大根据发生的原因和机制可分:内分泌性肥大和代偿性肥大 4. 鳞状上皮化生简称磷化,最常见的是柱状上皮和移行上皮化生为 鳞状上皮 5. 细胞水肿(水变性)好发于肝脏、肾脏和心脏等实质性器官 6. 脂肪变多发生于肝细胞 7. 玻璃样变常可分为:纤维结缔组织玻璃样变、细胞内玻璃样变、 细动脉壁玻璃样变 8. 脂褐素又称消耗性色素或老年色素,在细胞中常常位于核周围或 核的两端为黄褐色的细颗粒 9. 细胞死亡有两种类型:坏死和凋亡 10. 坏死的基本病变:细胞核改变是细胞坏死的主要形态学标志,大 致可表现为三种形式:核固缩、核碎裂、核溶解 11. 坏死类型凝固性坏死、液化性坏死和纤维素样坏死 12. 坏死的结局:溶解吸收、分离析出、机化包裹、钙化 13. 凋亡的主要形态学特征:细胞皱缩、染色质凝聚、凋亡小体形成、

邻近细胞吞噬、质膜完整 14. 病理性钙化分为:营养不良性钙化和转移性钙化 15. 人体的细胞按再生能力的强弱可分为三类: 不稳定细胞:体腔、体表、自然管道、淋巴造血细胞 稳定细胞:肝、胰、汗腺、肾小管上皮细胞 永久细胞:神经元、骨骼肌细胞、心肌细胞 16. 肉芽组织的形态结构(成分):肉眼观鲜红色,颗粒状,柔软湿润, 形 似鲜嫩的肉芽;镜下:大量新生的毛细血管平行排列,新生的纤维结缔细胞散在分布于毛细血管网之间,多少不等的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核淋巴细胞等炎细胞散在其中 17. 肉芽组织的功能:填补缺损、抗感染保护创面、机化血凝块和坏死组织 18. 肉芽组织和瘢痕组织的区别 19. 血栓形成条件:心血管内皮损伤,血流状态的改变,包括血流缓慢和涡 流形成,血液凝固性增高 20. 血栓的类型:白色血栓,混合血栓,红色血栓,透明血栓 21. 血栓栓塞是栓塞中最常见的一种。肺动脉栓塞95%以上来自下肢深部 静脉,特别是腘静脉、股静脉和髂静脉,偶尔可来自盆静脉 或右心附壁血栓 22. 梗死的原因:血栓形成、动脉栓塞、动脉痉挛、血管受压闭塞 23. 梗死的一般形态学特征:如脾肺肾等梗死灶多成锥形,切面呈楔形或三 角形,其尖端位于血管阻塞处,常指向门部,底面为器官的表面;心冠

病理学常考知识点归纳

病理学常考知识点归纳 病理学:是以机体病变组织形态结构改变为核心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功能和代谢的改变、临床病理联系、转归和预后的医学核心科学,任务是揭示疾病本质。活检:从患者机体的病变组织,通过局部切除、钳取、穿刺针吸以及搔刮、摘除等组织获取方法,达到研究疾病、诊断疾病的目的。 尸解:一种病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即对死者遗体进行病理剖验,目的是为了确定诊断、查明死亡原因,提高临床医疗水平;及时发现传染病和新的疾病;为科研和教学积累资料和标本。 临床常用的病理检查方法 ①组织病理学诊断②冰冻切片诊断③细胞病理学诊断④尸体剖验诊断 萎缩:发育正常的器官或组织,由于实质细胞体积变小或数目减少使其体积缩小谓萎缩。 化生: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为另一种形态和功能不同分化成熟的细胞所替代谓化生。 虎斑心:心肌脂肪变性的黄色条纹与相对正常的红色心肌相间排列,构成状似虎皮的斑纹,又称虎斑心。 坏疽:继发腐败菌感染的大量组织坏死,常发生在肢体或与

外界相通的内脏,可分为干性、湿性、气性三种。 机化:由肉芽组织吸收、取代坏死组织或其它异物的过程谓机化。 凋亡:活体细胞内,单个或小团细胞死亡,死亡细胞的质膜不破裂,细胞不自溶,无急性炎反应。(细胞内预存死亡程序活化导致细胞的主动性死亡方式) 萎缩的基本病理变化: ①肉眼观:体积或实质缩小;重量减轻;颜色变深;质地变硬 ②光镜下:实质细胞体积缩小、数量减少; ③电镜下:细胞器退化、减少;自噬小体增多;脂褐素 凝固性坏死与液化性坏死的区别: 凝固性坏死是蛋白质变性凝固,酶性分解作用弱;多见于脾、肾和心等器官的缺血性坏死 液化性坏死是蛋白质少,富含水分和磷脂,水解酶作用强;多见于脑、胰腺和脊髓。

病理学知识点总结

病理学 1.萎缩:是指发育正常的实质细胞、组织或器官体积缩小。(名解) 萎缩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生理性萎缩与年龄有关; 病理性萎缩:①营养不良性萎缩:全身性:脂肪组织、肌肉、脾、肝、肾、心 脑 局部性:局部缺血(脑动脉粥样硬化) ②压迫性萎缩:常见于尿路结石阻塞输尿管; ③废用性萎缩:肢体、器官、组织因长期不活动,或只担负轻微 的活动,导致功能减退所引起的萎缩。 ④去神经性萎缩 ⑤内分泌性萎缩:肉眼观:萎缩的细胞、组织、器官体积变小, 重量减轻,颜色变深,常成褐色;心肌萎缩时, 其胞浆内可出现棕褐色颗粒,即脂褐素。 2.肥大:生理性肥大和病理性肥大;(高血压病,左心功能负荷加重,心肌纤维 体积增大)。 3.增生:实质细胞数量增加,使组织、器官体积增大 4.化生:一种分化成熟的组织因受刺激因素的作用转化为另一种分化成熟组织的过程称为化生。(名解) 化生:①鳞状上皮化生:常见于慢性支气管炎或长期吸烟者,气管及支气管的纤毛上皮转变为鳞状上皮;慢性胆囊炎及胆石症;慢性宫颈炎;肾盂 结石。 ②肠上皮化生 ③结缔组织和支持组织化生 5.变性:又称可逆性损伤,指新陈代谢障碍时,细胞或细胞间质内出现一些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异常积蓄。(名解) ⑴细胞水肿(水变性):常见于缺氧、感染、中毒时的心、肝、肾等脏器的实质细胞。(病毒性肝炎和四氯化碳中毒时,肝细胞水肿,严重者细胞肿大如圆球状,特称为气球样变)

⑵脂肪变性(脂变):常见于心、肝、肾 ①肝脂肪变性 ②心肌脂肪变性:心肌脂肪变性多见于贫血。肉眼观:轻度脂变一般无明 显异常,但在严重贫血时,常在心内膜下,尤其是左心室乳 头肌处出现红黄相间的条纹,形似虎皮斑纹。(名解) ③肾脂肪变性 ⑶玻璃样变性:又称透明变性,是指在HE染色情况下,细胞外间质或细胞质内出现伊红染、均质半透明、无结构的玻璃样物质。 ①细胞内玻璃样变性: ②结缔组织玻璃样变性:常见于增生的纤维结缔组织 ③血管壁玻璃样变性:常见于高血压病时的肾、脑、脾及视网膜的细动脉 ⑷黏液样变性 ⑸淀粉样变①含铁血黄素 ⑹病理性色素沉积:②胆红素 ③脂褐素 ④黑色素 ⑺病理性钙化:主要成分为磷酸钙、碳酸钙及少量铁镁等物质 营养不良性钙化:结核坏死灶、血栓、寄生虫体和虫卵 转移性钙化:甲状腺功能亢进或骨肿瘤造成骨组织破坏;接受超剂量维生 素D 6.坏死的基本病变:①核浓缩:核脱水、体积缩小、染色质浓缩、嗜碱性 ⑴细胞核的改变: ②核碎裂:染色质崩解、核膜破裂、染色质分散 (坏死的主要标志)③核溶解:DNA酶解染色淡仅见轮廓 ⑵细胞浆的改变:细胞浆内嗜碱性核蛋白体减少或丧失 ⑶间质的改变:早期无改变;最后坏死的实质间质融合成无结构红染物质 7.坏死的病理类型: ⑴凝固性坏死:组织坏死后,蛋白质变性、凝固且溶酶体酶水解作用较弱时,坏死区呈灰黄、干燥、质实状态。(名解)常见于心肾脾。镜下特点:早期坏死灶细胞微细结构消失,但细胞组织的结构轮廓仍可保留一段时间。(选择)

《病理生理学》考试知识点总结知识分享

《病理生理学》考试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疾病概论 1、健康、亚健康与疾病的概念 健康: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病痛,而且是一种躯体上、精神上以及社会上的完全良好状态。 亚健康状态:人体的机能状况下降,无法达到健康的标准,但尚未患病的中间状态,是机体在患病前发出的“信号”. 疾病disease:是机体在一定条件下受病因损害作用后,机体的自稳调节紊乱而导致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2、死亡与脑死亡的概念及判断标准 死亡:按照传统概念,死亡是一个过程,包括濒死期,临床死亡期和生物学死亡期。一般认为死亡是指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永久停止。 脑死亡:指脑干或脑干以上中枢神经系统永久性地、不可逆地丧失功能。判断标准:①不可逆性昏迷和对外界刺激完全失去反应;②无自主呼吸;③瞳孔散大、固定;④脑干神经反射消失,如瞳孔对光反射、角膜反射、咳嗽反射、咽反射等;⑤脑电波消失,呈平直线。 ⑥脑血液循环完全停止。 3、第二节的发病学部分 发病学:研究疾病发生的规律和机制的科学。 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⑴自稳调节紊乱规律;⑵损伤与抗损伤反应的对立统一规律; ⑶因果转化规律;⑷局部与整体的统一规律。 第三章细胞信号转导与疾病 1、细胞信号转导的概念 细胞信号转导是指细胞外因子通过与受体(膜受体或核受体)结合,引发细胞内的一系列生物化学反应以及蛋白间相互作用,直至细胞生理反应所需基因开始表达、各种生物学效应形成的过程。 2、受体上调(增敏)、受体下调(减敏)的概念 由于信号分子量的持续性减少,或长期应用受体拮抗药会发生受体的数量增加或敏感性增强的现象,称为受体上调(up-regulation);造成细胞对特定信号的反应性增强,称为高敏或超敏。 反之,由于信号分子量的持续性增加,或长期应用受体激动药会发生受体的数量减少或敏感性减弱的现象,称为受体下调(down-regulation)。造成细胞对特定信号的反应性增强,称为减敏或脱敏。 第五章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 1、三种脱水类型的概念 低渗性脱水是指体液容量减少,以失钠多于失水,血清钠浓度<130mmol/L,血浆渗透压<280mmol/L,以细胞外液减少为主的病理变化过程。(低血钠性细胞外液减少)高渗性脱水是指体液容量减少,以失水多于失钠,血清钠浓度>150mmol/L,和血浆渗透压>310mmol/L,以细胞内液减少为主的病理变化过程。(高血钠性体液容量减少)等渗性脱水水钠等比例丢失,细胞外液显著减少,细胞内液变化不明显。(正常血钠性体液容量减少)

(完整版)病理学知识点归纳【重点】汇总(可编辑修改word版)

? ? ? ? ? ? ? ? ? 第四章 细胞、组织的适应和损伤 一、适应性反应:肥大、萎缩、增生、化生 1. 萎缩——发育正常的细胞、组织和器官其实质细胞体积缩小或数目的减少。 (? 1)生理性萎缩: 青春期、更年期、老年期器官萎缩 ? ? ?全身性:饥饿、因病不能长期进食 ? ?a.营养不良性萎缩:? ? ? ?局部性:结核病、糖尿病、恶性肿瘤等 ? ? ? 萎缩? b .压迫性萎缩:器官长期受压迫引起,如肾炎积水引起的肾萎缩 ? (? 2)病理性萎缩?c .失用性萎缩:长期工作负荷减少和功能降低所致,如长期不动引起肌肉萎缩 ? ?d .去神经性萎缩:运动神经受损,如骨折引起的肌群萎缩 ? ?e .内分泌性萎缩:由内分泌功能下降引起,发生于甲状腺、肾上腺皮质等器官 ? ? f .废用性萎缩:骨折长后长期固定石膏所致的肌肉萎缩 2. 肥大——组织、细胞或器官体积增大。实质器官的肥大通常因实质细胞体积增大。 代 偿性肥大:由组织或器官的功能负荷增加而引起。 内分泌性(激素性)肥大:因内分泌激素作用于靶器官所致。 ? ?代偿性:体力劳动肌肉发达 ?生理性肥大? ? 肥大? ? ?内分泌性:妊?期孕激素促使子宫平滑肌肥大 ?代偿性:高血压时左心后负荷增加引起的左心室肥大、 ? ?病理性肥大?慢性肾小球肾炎晚期的残存肾单位肥大、幽门狭窄时胃壁平滑肌肥大 ? ? ?内分泌性:垂体生长激素腺瘤引起的肢端肥大症 3. 增生——器官、组织内细胞数目增多称为增生。增生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细胞有丝分裂 增强的结果。一般来说增生过程对机体起积极作用。肥大与增生两者常同时出现。 ? ?代偿性:久居高原者红细胞数目增多、上皮细胞核血细胞经常更新 ?生理性增生? 增生? ?内分泌性:青春期和哺乳期的乳腺上皮增生、月经周期子宫内膜增上 ?病理性增生?代偿性:甲状腺肿、低血钙引起的甲状腺增生、细胞损伤后修复增生 ? ? ?内分泌性:子宫内膜、乳腺增生症、前列腺增生、肝硬化 4. 化生——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被为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取代的过程。 ? ?鳞状上皮化生(鳞化):慢性子宫颈炎的宫颈腺体 化生?上皮细胞化生? ? ?肠上皮化生(肠化):反流性食管炎食管粘膜 ? 间叶细胞化生:骨化生或软骨化生— 骨化性肌炎 化生通常只发生于同源性细胞之间,即上皮细胞之间(可逆)和间叶细胞之问(不可逆).最常为柱状上皮、移行上皮等化生为鳞状上皮,称为鳞状上皮化生。胃黏膜上皮转变为潘氏细胞或杯状细胞的肠上皮细胞称为肠化。化生的上皮可以恶变,如由被覆腺上皮的黏膜可发生鳞状细胞癌。 二、损伤

病理学知识重点总结

病理学知识重点 临床本硕2010-2班 610宿舍内部资料 (版权所有,盗版必究) 绪论:病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人体病理学的诊断和研究方法 1、尸体解剖 2、活体组织检查 3、细胞学检查 (二)实验病理学研究方法 动物实验 观察方法 第一章: 萎缩——体积缩小 肥大——体积增大 增生——数目增多 化生——形态改变 萎缩:发育正常的C、组织、器官体积缩小——实质C体积小、C数减少。 分类 (一)生理性:胸腺、妇女、老年性等 (二)病理性: 全身营养不良性萎缩 Malnutrition atrophy 神经性萎缩 Denervation atrophy 废用性萎缩 Disuse atrophy 压迫性萎缩 Pressure atrophy 内分泌性萎缩 Endocrine atrophy 缺血性萎缩 Ischaemic atrophy 病理变化 大体:萎缩的器官体积变小,重量减少, 颜色变深或呈褐色。 镜下:实质细胞体积缩小或数目减少,间 质纤维组织及脂肪组织增多。萎缩的细胞胞浆内可见脂褐素沉着。脂褐素颗粒明显增多时,整个器官呈 棕褐色,称褐色萎缩(brownatrophy)。 结局:可逆过程。 化生(metaplasia):一种已分化组织转化为另一种已分化组织的过程。 常见化生有:

柱状上皮(气管、宫颈等) 上皮性:移行上皮(膀胱肾盂等)→鳞化 胃腺上皮→肠上皮化生 间叶性:纤维结缔组织→骨、软骨、脂肪T 骨骼肌→骨,软骨→骨 肥大:发育正常的细胞组织器官的体积增大。 1、生理性肥大;运动员骨骼肌;妊娠子宫 2、病理性肥大;高血压病心脏 增生;实质细胞数目增多→组织器官体积增大。 1、生理性增生 激素性:青春期乳腺的发育 代偿性:肝脏部分切除后肝细胞增生. 2、病理性增生 激素性增生:雌激素↑→宫内膜、乳腺增生 再生性增生:胃溃疡 不典型增生: 1、坏死的基本病变 细胞核改变——细胞坏死的主要标志 核浓缩 核碎裂 核溶解 2、坏死的类型 (1)凝固性坏死 部位:心﹑肾﹑脾(贫血性梗死) 大体:灰白或灰黄、干燥、坚实、混浊无光泽、见反应带。(2)液化性坏死:坏死崩解液化 见于:脑、脊髓——富含磷脂、水份 脓肿——中性白细胞溶蛋白酶 脂肪坏死——特殊类型 镜下:坏死脂肪C仅留下模糊混浊轮廓 (3)纤维素样坏死 (4)干酪样坏死(caseous necrosis)(结核) 肉眼:色淡黄、质松软、细腻,似奶酪故称。 4)坏疽(gangrene):大块坏死伴腐败菌感染而呈现黑色。 H2S + Fe → FeS (黑)+ H2 干性坏疽(dry gangrene ): 部位:四肢末端; 机理:动阻静畅。 特点:干固、皱缩、黑褐、界清。 湿性坏疽(moist gangrene): 部位:肺、肠、阑尾、子宫。 机理:动静同阻。 特点:肿胀湿润、污黑、恶臭、界不清、中毒重。

病理生理学重点归纳

三种类型脱水的对比 体内固定酸的排泄(肾脏): 固定酸首先被体液缓冲系统所缓冲,生成H 2CO 3和相应的固定酸盐(根); H 2CO 3在肾脏解离为CO 2和H 2O ,进入肾小管上皮细胞,即固定酸中的H + 以CO 2和H 2O 的形式进入肾小管 上皮细胞,进一步通过H 2CO 3释放H + 进入肾小管腔; 固定酸的酸根以其相应的固定酸盐的形式 被肾小球滤出; 进入肾小管腔的H + 和固定酸的酸根在肾小管腔内结合成相应的固定酸排出体外。 呼吸性调节和代谢性调节(互为代偿,共同调节): 呼吸性因素变化后,代谢性因素代偿: 代谢性因素变化后,呼吸性、代谢性 因素均可代偿: 酸碱平衡的调节: 体液的缓冲,使强酸或强碱变为弱酸或弱碱,防止pH 值剧烈变动; 同时使[HCO3-]/[H 2CO 3]出现一定程度的变化。 呼吸的变化,调节血中H 2CO 3的浓度; 肾调节血中HCO3-的浓度。 使[HCO3-]/[H 2CO 3]二者的比值保持20:1,血液pH 保持7.4。 各调节系统的特点: 血液缓冲系统:起效迅速,只能将强酸(碱)→弱酸(碱),但不能改变酸(碱)性物质的总量; 组织细胞:调节作用强大,但可引起血钾浓度的异常; 呼吸调节:调节作用强大,起效快,30 min 可达高峰;但仅对CO 2起作用; 肾 调节:调节作用强大,但起效慢,于数小时方可发挥作用,3~5 d 达高峰。

酸碱平衡紊乱的类型: 代偿性: pH仍在正常范围之内, 即[HCO3-]/[H2CO3]仍为20:1, 但各自的含量出现异常变化。失代偿性: pH明显异常,超出正常范围。 判定酸碱平衡紊乱的常用指标: pH值:7.35-7.45(动脉血) 动脉血CO2分压(PaCO2):33-46mmHg,均值40mmHg 标准碳酸氢盐和实际碳酸氢盐(SB/AB):正常人AB=SB:22-27mmol/L,均值24mmol/L 缓冲碱(BB):45-52mmol/L,均值48mmol/L 碱剩余(BE):-/+3.0mmol/L 阴离子间隙(AG):12-/+2mmol/L,AG>16mmol/L,判断AD增高代谢性酸中毒

《病理学》考试知识点总结归纳

考点精析 第一章绪论 一、病理学的研究任务和重要分支学科。病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阐明疾病本质的一门医学基础学科。主要任务是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发病机制,以及疾病过程中机体的形态结构、功能、代谢的改变和转归,从而为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二、病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应用材料(一)人体病理学研究 1.尸体解剖。简称尸检,即对病死者的遗体进行病理剖验,它是病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之一。其目的是查明患者的死亡原因,验证诊断、治疗措施的正确与否。2.活体组织检查。简称活检,即用局部切取、钳取、穿刺、搔刮等手术方法,从患者活体获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诊断。活检是目前研究和诊断疾病最常用的方法,特别对良、恶性肿瘤的诊断有重要的意义。 3.临床细胞学检查。是通过采集病变处脱落的细胞,涂片后进行观察。也可以是用细针穿刺病变部位吸取的细胞。细胞学检查多用于肿瘤的诊断,此法因所需设备简单、操作方便、病人痛苦少、费用低而易被人们接受,但确诊率不如活检,需进一步做活检证实。 4.分子诊断。采朋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揭示人体在DNA、RNA或蛋白质水平上的异常。 (二)实验病理学研究 1.动物实验。指在适宜的动物身上复制出某些人类疾病或病理过程的模型,以便进行病因学、发病机制、病理改变及疾病转归的研究。此外,利用动物实验还可以进行治疗方法、药物筛选和不良反应的观察。 2.器官培养和组织、细胞。将某种组织或细胞用适宜的培养基在体外培养,可以动态观察在各种病因作用下细胞、组织病变的发生和发展。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周期短、见效快、节省开支、因素单纯、易于控制,缺点是孤立的体外培养毕竟与复杂的体内整体环境有很大的不同,故不能将体外研究的结果与体内过程等同看待。 三、病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肉眼检查。也称大体检查,利用肉眼或辅以放大镜等简单器 具,观察器官、组织形态学改变, 主要涉及病变大小、形状、色泽、 重量、质地、表面和切面性状等。 (二)细胞组织学和细胞组织化学检 查。借助于光学显微镜的检查称 为细胞组织学检查。组织切片最 常用的染色方法为苏木素一伊红 染色(HE染色),这是病理学研究 的最基本手段。通过分析和综合 病变特点,以做出疾病的病理诊 断。组织细胞化学检查称为特殊 染色,是通过应用某些能与组织 化学成分特异性结合的显色试 剂,定位地显示病变组织的特殊 成分(如蛋白质、酶、核酸、糖类、 脂类等),对一些代谢性疾病的诊 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也可应用 于肿瘤诊断和鉴别诊断中。 (三)免疫细胞化学和免疫组织化 学。是利用抗原、抗体特异性结 合,检测组织和细胞中的未知抗 原或抗体。已广泛应用于病理学 研究和诊断中。其优点是可在原 位观察待测物质的存在与否、所 在部位及含量,将形态学改变与 功能和代谢变化结合起来。 (四)电子显微镜观察。可将组织细 胞放大到数十万倍以上,可用于 对标本的亚细胞结构或大分子水 平的变化进行观察。其他的还有 化学和生物化学检查、染色体检 查、致病基因分析等。 四、病理学的简要发展历史。18世 纪通过尸体剖验创立了器官病理 学;19世纪随着显微镜和染料的 出现和应用,创立了细胞病理学; 之后,随着边缘学科的发展及其 他学科知识的互相渗透,出现了 病理生理学、病理生物学、分子 病理学等;20世纪后期至今,致 力于在基因水平上阐明疾病的发 生、发展规律和发病机制。 一、单项选择题 1.1.病理切片的常规染色方法是 (D)A.瑞氏染色B.巴氏染色C.苏 木素染色D.苏木素一伊红染色 1.2.病理学的研究重点是研究疾病 的(C)A.病因B.发病机制C.发 生发展的规律D.转归 1.3.光学显微镜的分辨极限是 (A)A.O.2μm;B.O.2mm;C.0.2nm; D.O.2cm 2.1.发育正常的器官、组织或细胞 的体积缩小,称为(B)A.发育不 全B.萎缩C.器官畸形D.化生 2.2.细胞和组织的损伤性变化是 (D)A.肥大B.增生C.化生D.变 性 2.3.关于萎缩,下述哪项是错误的 (D)A.细胞内线粒体数量减少 B.间质有增生C.实质细胞数量 减少D.只要是器官、组织或细胞 的体积缩小就是萎缩 2.4.脑萎缩的原因为(A)A.局部血 液供应障碍B.长期组织受压c.器 官长期失用D.神经损伤. 2.5.下列哪一项属于失用性萎缩 (B)A.由肿瘤引起的邻近组织器 官的萎缩B.骨折后长期不活动引 起的肌肉萎缩c.慢性消耗性疾病 引起的萎缩D.老年人各器官的萎 缩 14.32.下列哪一项关于流行性脑脊 髓膜炎的临床表现是错误的 (C)A.脑膜刺激征B.颅内压升高 C.血性脑脊液D.皮肤瘀点或瘀 斑 14.33.形成“卫星现象”的细胞是 (B)A.炎性细胞B.小胶质细胞 C.星形细胞D.室管膜细胞 14.34.急性化脓性脑膜炎最常见的 致病菌是(D)A.绿脓杆菌B.链球 菌C.大肠杆菌D.脑膜炎双球菌. 14.35.Waterhouse-Friedlerichs en综合征见于(A)A.暴发性脑膜 炎双球菌败血症B.脑血吸虫病 C.高血压脑病D.乙脑 14.36.艾滋病是由(C)所引起的慢 性传染病。A.HBV;B.HPV;C.HIV; D.HAV 二、多项选择题 1.1.肉眼检查的内容包括病变的 (ABCDE)A.大小B.形状C.色泽 D.质地E.表面 1.2.病理学的研究方法有 (ABCDE)A.肉眼检查B.细胞组织 学和细胞组织化学检查c.免疫细 胞化学和免疫组织化学D.电子显 微镜观察E.化学和生物化学检查 2.1.关于萎缩,下列哪些是正确的 (BCE)A.血液供应迅速中断可引 起萎缩B.萎缩的细胞体积缩小, 严重时可消失C.萎缩的器官颜色 变深D.萎缩的细胞内有含铁血黄 素颗粒E.萎缩的器官质地变硬 2.2.属于病理性萎缩的有 (BCE)A.更年期后性腺萎缩B.恶 病质时的全身性萎缩C.动脉硬化 性脑萎缩D.成年后胸腺萎缩E.长 期营养不良的肌肉萎缩 2.3.肝脂肪变性的原因有 (ABCDE)A.脂库动员加强B.肝细 胞损伤C.食入过多脂肪D.脂蛋 白合成障碍E.脂肪酸氧化障碍 2.4.关于变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ABCD)A.多为可复性改变B.严 重者可转化为坏死C.最常见的变 性为水样变性D.可引起器官功能 1

2021年病理学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细胞和组织适应、损伤与修复 第一节、细胞和组织适应性反映 1、适应:是指细胞、组织、器官对持续性内外刺激产生非损伤性应答反映,体现为细胞、组织、器官通过变化自身代谢、功能和形态构造,与变化了内外环境间达到新平衡,从而得以存活过程,称为适应 2、适应重要体现:①萎缩②肥大③增生④化生 萎缩:发育正常实质细胞、组织或器官体积缩小称为萎缩,组织或器官萎缩还可以伴发细胞数量减少。(注意与发育不良、未发育区别) 1、分类:①生理性萎缩:多与年龄关于。如青春期胸腺萎缩②病理性萎缩 病理性萎缩常见类型和举例 脑动脉粥样硬化→脑萎缩 恶性肿瘤、长期饥饿→全身器官、组织萎 缩 肾盂积水→肾萎缩 下肢骨折固定后→下肢肌肉萎缩 脊髓灰质炎→前角运动神经元损伤→肌肉 萎缩 垂体功能减退→性腺、肾上腺等萎缩 3.病理变化: 肉眼观:器官或组织体积缩小,重量减轻,颜色变深或呈褐色,质地变韧。 镜下观:细胞体积缩小或兼有数目减少,间质增生,细胞浆内浮现脂褐素。 肥大:由于实质细胞体积增大引起组织和器官体积增大称为肥大,肥大细胞内细胞器增多,功能增强。 分类 ①生理性肥大:妊娠期雌、孕激素刺激子宫平滑肌蛋白合成增长,举重运动员上肢骨骼肌增粗肥大 ②病理性肥大: 代偿性肥大:如高血压病时左心室心肌肥大、一侧肾脏摘除,对侧肾脏肥大 内分泌性(激素性)肥大:如肢端肥大症

增生: 器官或组织实质细胞数量增多称为增生,是细胞有丝分裂活跃成果。 分类 生理性:①女性青春期乳腺 ②病理性:激素或生长因子过多,如乳腺增生病 注:肥大与增生往往并存。 在细胞分裂增殖能力活跃组织,其肥大可以是细胞体积增大和细胞数量增多共同成果;但对于细胞分裂增殖能力较低组织,其组织器官肥大仅因细胞肥大所致。 化生 :是指由一种分化成熟细胞类型被另一种分化成熟细胞类型所代替过程称为化生 化生形成是由具备分裂增殖和多向分化能力幼稚未分化细胞或干细胞转型分化成果。普通只发生在同源性细胞之间。 ? ?????? ?骨化性肌炎 —或软骨化生间叶细胞化生:骨化生反流性食管炎食管粘膜 肠上皮化生(肠化):腺体 :慢性子宫颈炎的宫颈鳞状上皮化生(鳞化)上皮细胞化生化生 化生普通只发生于同源性细胞之间,即上皮细胞之间(可逆)和间叶细胞之问(不可逆).最常为柱状上皮、移行上皮等化生为鳞状上皮,称为鳞状上皮化生。胃黏膜上皮转变为潘氏细胞或杯状细胞肠上皮细胞称为肠化。化生上皮可以恶变,如由被覆腺上皮黏膜可发生鳞状细胞癌。 第二节、细胞和组织损伤 损伤:组织和细胞遭受超过代偿能力有害因子刺激后,可引起细胞和细胞间质发生物质代谢、组织化学、超微构造乃至光镜和肉眼可见异常变化,称为损伤 二、细胞亚致死性损伤 变性:细胞亚致死性损伤形态学变化称为变性,是指由于代谢障碍,导致细胞浆内或细胞间质内浮现异常物质或 正常物质异常蓄积现象称为变性 (一)细胞水肿: 因素:由于缺氧、感染、中毒使线粒体受损,细胞内Na+、水过多积聚所致。 机制:细胞膜Na+ -k+ 泵功能障碍。 好发部位: 心、肝、肾 病理变化:

病理学复习重点资料完美版

绪论 病理学 任务:研究疾病发生原因、发病机制,以及疾病过程中患病机体的形态结构、功能代谢改变与疾病转归,为疾病诊断、治疗、预防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研究方法 1.人体病理学研究:尸体解剖、活体组织检查、细胞学检查 2.实验病理学研究:动物实验、组织培养和细胞培养 观察方法:大体观察、镜下观察等 第一章、疾病概论 疾病 是机体在一定病因和条件作用下,因稳态破坏而发生损伤和抗损伤反应的异常生命活动,表现为组织和细胞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变化,并引起各种症状、体征和社会行为异常。病理过程 是指存在于不同疾病中所共同的、具有内在联系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变化的综合过程。病因:是指引起疾病并决定该疾病特异性的因素。生物学因素是最常见的病因。 诱因是疾病发生条件之一 危险因素 当某些疾病的病因、条件还分不清楚时,可笼统的将促进该疾病的因素称为危险因素,如高脂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 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 1.疾病过程中的损伤和抗损伤反应 2.疾病过程中的因果转化 3.疾病过程中局部与整体关系 疾病的过程:潜伏期、前驱期、临床症状明显期、转归期 死亡过程:濒死期、临床死亡期、生物学死亡期 临床死亡期主要标志:心跳、呼吸停止,各种反射消失,瞳孔散大。 脑死亡 定义:指全脑功能不可逆的永久性停止。自主呼吸停止是其首要指征。 指征:1、自主呼吸停止;2、不可逆性深昏迷和对外界刺激无反应性;3、瞳孔放大或固定;4、脑干反射消失(瞳孔对光、视听、角膜、恶心反射等);5、脑电波消失;6、脑血管灌流停止。 意义:1.脑死亡一旦确定,就意味着在法律上已经具备死亡的合法依据,可协助医务人员判断死亡时间和确定终止复苏抢救的界线,以减轻社会和家庭的负担,以及家 属的精神压力。 2.脑死亡者的脑以外器官在一定时间内仍有血液供应,能提供最新鲜的器官移植材 料,以挽救其他患者。 第二章、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 适应:细胞、组织、器官耐受内环境中各种因子的刺激作用而得以存活的过程,称为适应。适应性反应:萎缩、肥大、增生、化生

病理学重点整理

填充 1.组织细胞的适应在形态学上表现为(萎缩)(肥大)(增生)(化生)。 2.细胞核的变化是细胞坏死的主要形态学标志,表现为(核固缩)(核碎裂)(核溶解) 3.坏死组织的结局包括:(溶解吸收)(分离排出)(机化)(纤维包裹、钙化和囊肿形成) 4.皮肤的创伤愈合可分为(一期愈合)(二期愈合) 5.较长时间的淤血可引起:(1)淤血性水肿(2)淤血性出血(3)组织萎缩、变性或坏死(4)淤血性硬化 6.血栓的类型包括(白色血栓)(混合血栓)(红色血栓)(透明血栓) 7.血栓形成的条件:(1)心血管内膜损伤(2)血流状态改变(3)血液凝固性增加 8.炎症基本的病理变化:(变质)(渗出)(增生) 9.肿瘤的基本组织结构包括:(实质)(间质) 10.肿瘤的生长方式:(膨胀性生长)(浸润性生长)(外生性生长) 11.肿瘤的转移包括:(淋巴道转移)(血道转移)(种植性转移) 12.胃溃疡的特点为:由里至外,内向外分为四层——(1)渗出层(2)坏死层(3)肉芽组织层(4)瘢痕层 13.肾盂肾炎的感染途径:(上行性感染)(血源性感染)* 08 考填充 14.肾病高血压的成因:(钠水潴留)(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活性增强)(肾分泌扩血管物质减少) 名解 1.淤血(静脉性充血):器官或组织由于静脉回流受阻,血液淤积于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引起局部组织血管内血量增 多称为静脉性充血,又称被动性充血,简称淤血。 2.变性:细胞或细胞间质受损伤后,因代谢发生障碍所致的某些可逆性形态学变化,表现为细胞浆内或间质内有各种异 常物质或是异常增多的正常物质,并伴有功能的低下。 3.玻璃样变性:在细胞或间质内出现红染、均质、半透明状的蛋白性物质,称为玻璃样变。 4.坏死:活体内部组织、细胞的死亡称为坏死,坏死是一种不可逆的病变,其代谢完全停止,功能全部丧失。 5.坏疽:肢体或与外界相通的器官较大范围的坏死,并伴有不同程度的腐败菌感染,使坏死组织呈黑褐色者称为坏疽。 6.机化:(*08 考名解)坏死组织不能完全吸收溶解和分离排出,由肉芽组织取代最后形成疤痕的过程。 7.化生:一种分化成熟的组织,受理化因素刺激而转化为相同性质的另一种分化成熟组织的过程。 8.肉芽组织:肉芽组织是由成纤维细胞、新生的毛细血管和各种炎症细胞组成的纤维结缔组织。 9.心衰细胞:慢性肺淤血时,肺泡内的红细胞被巨噬细胞吞噬,血红蛋白分解后形成棕黄色的含铁血黄素颗粒,这种吞 噬有含铁血黄素的巨噬细胞称心衰细胞(心力衰竭细胞)。 10.血栓形成:在活体的心、血管内血液成份凝集或凝固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 11.血栓:在活体的心、血管内血液成份凝集或凝固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所形成的固体质块称为血栓 12.栓塞:在循环血液中出现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血流运行,阻塞在某处血管腔的过程,程为栓塞。 13.水肿:人体血管外组织间隙或体腔内液体积聚过多,称为水肿。 14.缺氧:当组织和细胞得不到充足的氧或不能充分利用氧时,组织和细胞的代谢,功能,甚致形态结构都可能发 生异常变化,这一病理过程称为缺氧。 15.炎症:是机体在致炎因子作用下,所发生的一种以防御为主的局部组织反应。 16.蜂窝织炎:发生在疏松结缔组织内的一种弥漫性化脓性炎症,主要由溶血性链球菌引起。

(整理)病理学知识点

第五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重要知识点 1.出血的概念、病因、病理变化 2.充血的概念及常见类型 3.病理性充血的类型 4.淤血的概念、病因、病理变化、后果 5.心衰细胞的概念 6.肺褐色硬化的概念 7.淤血性肝硬化的概念 8.血栓形成及血栓的概念 9.血栓形成的三个条件 10.白色血栓、混合血栓、红色血栓、透明血栓的概念 11.血栓的结局 12.血栓对机体的有利及不利方面 13.栓塞及栓子的概念 14.栓子运行的途径 15.栓塞的类型 16.梗死的概念、原因、条件 17.梗死的形态特征 18.出血性梗死形成条件 重要名词解释 1.充血 2.淤血 3.血栓形成 4.血栓 5.栓塞 6.梗死 7.出血性梗死 8.贫血性梗死 9.出血重要问答题 1.淤血的原因有哪些 2.简述慢性肺淤血的镜下病变特点 3.列出血栓形成的条件,简述血栓的类型及构成 4.血栓的结局有哪些,血栓形成对机体有那些影响 5.简述栓子的运行途径 6.简述栓子的类型及对机体的影响 7.类出梗死的原因 8.简述梗死的类型及病变特点 第十三章消化系统疾病 重要知识点 1.慢性胃炎的类型及病理变化 2.胃溃疡的病理变化、结局、并发症 3.病毒性肝炎的概念及类型 4.病毒性肝炎的基本病理变化 5.急性肝炎的病理变化 6.三种慢性肝炎病变比较 7.急性重型肝炎与亚急性重型肝炎的镜下特点 8.肝硬化的概念 9...门脉性肝硬化的概念、最常见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临床病理联系 ......

10.食管癌的类型及扩散 11.胃溃疡及溃疡型胃癌的肉眼形态鉴别 12.Krukenberg瘤的概念 13.原发性肝癌的概念 重要名词解释 1. 2.胃炎2.慢性浅表性胃炎 3.慢性萎缩性胃炎 4.病毒性肝炎 5.肝硬化 6.食道癌 7.胃癌 8.原发性肝癌9.大肠癌 重要问答题 1. 2.列出胃溃疡的合并症 3.简述病毒性肝炎的传播途径及基本病变 4. 5.列出病毒性肝炎临床病理变化 6.列出我国肝硬化得分型 7. 8.列出门脉性肝硬化的病因、肉眼及镜下病变特点 9. 10.门脉性肝硬化形成的假小叶有何特点 11.试分析肝硬化引起门脉高压的原因 12.肝硬化晚期,腹水形成的因素有哪些 13. 14.简述肝硬化时主要的侧枝循环和合并症 15. 16.简述早期食管癌病变特点 17.列出中晚期食管癌的肉眼分型 18.简述早期胃癌病变特点并列出分型 19. 20.简述晚期胃癌病变特点并列出分型 21.简述胃溃疡及溃疡型胃癌的肉眼形态区别 22. 23.列出原发性肝癌的肉眼及镜下分型 24.列出大肠癌的肉眼分型 25.简述胃癌的扩散途径 26.

病理学重点总结归纳(精)

第一章绪论 1.病理学:是用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形态结构、功能和代谢等方面的改变,揭示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从而阐明疾病本质的医学科学。 2.病理学的主要任务和阐明:①病因学②发病学③病理变化或病变④疾病的转归和结局等。 3.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①病理学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②病理学(诊断)在医学诊断中具有权威性③病理学在医学科学研究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第二章细胞、组织的适应和损伤 1.机体为适应环境变化、自身代谢、结构功能发生改变 2. 正常细胞的功能和结构受到基因的严密调控,保持相对稳定,称为体内平衡 第一节细胞、组织的适应和老化 1.当环境改变时,机体的细胞、组织或器官通过自身的代谢、功能和结构的相应改变以避免环境改变所引起的损伤,这个过程称为适应 2. 发育正常的细胞、组织或器官的体积缩小称为萎缩 3. 许多的组织和器官在机体发育到一定阶段时开始逐渐萎缩,这种现象称为退化 4. 萎缩的两重性:适应/损伤 5. 全身营养不良性萎缩主要见于长期饥饿、慢性消耗性疾病及恶性肿瘤患者 6. 去神经性萎缩:骨骼肌的正常功能需要功能需要神经的营养和刺激 7. 废用性萎缩:见于肢体长期不活动,功能减退而引起的萎缩 8.压迫性萎缩:由于局部组织长期受压而导致的萎缩 9. 内分泌性萎缩:内分泌器官功能底下可引起相应靶器官的萎缩 ※10.病理变化:①大体上萎缩的器官体积变小,重量减轻,颜色变深或褐色,功能降低②光镜下实质细胞体积缩小或数目减少,仍维持原来形状 11.结局萎缩是可逆性病变,只要消除了病因,萎缩的器官、组织和细胞便可逐渐恢复原状;老病因不能消除,萎缩的细胞通过凋亡,逐渐消失,导致器官体积变小 12. 细胞、组织或器官体积的增大称为肥大。肥大通常由细胞体积变大引起,其基础主要是细胞器增大 13. 由于实质细胞数量增多而形成的组织、器官的体积增大称为增生 14. 一种已分化成熟组织转变为另一种性质(形态、机能)相似的分化成熟组织的过程为化生 15. 变性:指细胞或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撑场物质的量显著增多,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 ※16. 水样变性病理变化:(光镜下水样变性的细胞体积增大,因胞浆内水分含量增多,变得透明、淡染,甚至出现空泡,可称为空泡变性,严重时胞核也可淡染,整个细胞膨大如气球,故有气球样变性之称)电镜下可见胞浆基质疏松,电子密度低,线粒体肿胀 ,嵴变短变少,内质网扩张,核糖体脱失,呈空泡状 17. 细胞水肿过去常称为混浊肿胀,这是因为受累脏器肿胀,边缘变钝,苍白而混浊而得名 18. 脂肪变性弥漫而严重时,肝可明显肿大,色变黄,触之有油腻感,称之为脂肪肝 19. 肝的脂肪变性是可复性的 20.心肌脂肪变性好发于乳头肌和心内膜下心肌 21. 由于心肌血管分布的特点,心肌各部位缺氧程度轻重不一,故脂肪变性程度也不一,重者呈黄色条纹,轻者呈暗红色,两者相间排列,状似虎皮,故称为“虎斑心” 22. 玻璃样变性又称透明性变性,系指在细胞内或间质中,出现均质,半透明的玻璃样物质,在HE染色片中呈均质性红染 23. 结缔组织玻璃样变性:常见于纤维瘢痕组织内。肉眼观灰白、半透明状,质地坚韧,缺乏弹性。光镜下,纤维细胞明显减少,陈旧的瘢痕组织胶原纤维增粗并互相融合成为均质无结构红染的梁状,带状或片状,失去纤维性结构 24. 血管壁的玻璃样变性多发生于高血压病时的肾、脑、脾及视网膜的细小动脉。高血压病时,全身细小动脉持续痉挛,导致血管内膜缺血受损,通透性增高,血浆蛋白渗入内膜下,在内质细胞下凝固,呈均匀、嗜伊红无结构的物质 25. 皮肤、眼睛发黄提示肝病变 第三章再生与修复 1.当组织细胞出现“耗损”时,机体进行吸收清除,并以实质细胞再生和纤维结缔组织增生的方式加以修补恢复的过程,称为修复 2. 修复可完全恢复原有细胞、组织的结构和功能,称为再生性修复或完全性修复 3. 修复只能恢复组织的完整性,不能完全恢复原有的结构和功能,称为瘢痕性修复或不完全性修复 4. 纤维老化形成瘢痕 5. 再生:由损伤周围的同种细胞来修复的过程 6. 不稳定性细胞:持续分裂、再生能力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