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死病与欧洲人文精神的复苏

黑死病与欧洲人文精神的复苏
黑死病与欧洲人文精神的复苏

3

约有 2500万人死亡。 一些亲历过这场灾难的作家再现 是 ,为什么那些作为上帝使者的教士也无法幸免 ?所有这 船舱里的货物一样。” 面对惨绝人寰的景象 ,诗人彼特 人已不计其数 ;而且眼看这场瘟疫不断地一处处蔓延开去 , 矣”! 这场欧洲历史上最为恐怖的瘟疫 ,给人类留下了惨 时零零落落地 ,向天主一再作过祈祷了 ;可是到了上述那一 中 中的 的 中 ,有 的 [ 2

, [ 4 动

众多罪恶的惩罚。” 为了平息上帝的愤怒 ,人们必须不断

的 “ 黑死病与欧洲人文精神的复苏

胡亚敏 ,黎杨全

(华中师范大学 文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9 )

中图分类号 : I0 - 03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1 - 5981 ( 2010 ) 03 - 0104 - 03

14世纪中叶 ,欧洲爆发了一场被称为“黑死病”(B lack 什么行为引起了上帝的愤怒 ,为什么好人与坏人会无区别地

Death)的大瘟疫 ,根据英国历史学家 H ?G ?韦尔斯在《世界大量死亡 ?如果说成年人因为犯罪而受到应有的代价 ,为什

史纲》的记载 ,当时牛津大学学生近 2 /3死亡 ,整个欧洲大么无辜的孩子也要承受死亡的惩罚 ?尤其不能自圆其说的 [ 1 ]550

了瘟疫的惨状 ,在写于 1350~1353年间的西方文学经典《十些 ,教会是无法给出合理解释的。最具讽刺意味的是 ,宣称 日谈》 ,薄伽丘开篇就描述了佛罗伦萨“丧钟乱鸣 ,尸体纵“神谴说”大主教威廉姆斯?埃丁顿不久也染病 ,成为英格 横 ,十室九空 ,人心惶惶”恐怖气氛 :“每天 ,甚至每小时 ,都兰最早的受害者之一。对宗教的虔诚信念开始松动 ,我们在 有一大批一大批的尸体运到全市的教堂去 ,教堂的坟地再也薄伽丘的《十日谈》看到了人们思想上的某些变化 :“不知 容纳不下了……等坟地全葬满了 ,只好在周围掘一些又长又道这场瘟疫是受了天体的影响 ,还是威严的天主降于作恶多 阔的深坑 ,把后来的尸体几百个几百个葬下去 ,就像堆积在端的人类的惩罚 ;它最初发生在东方 ,不到几年工夫 ,死去的 [ 2 ]15 - 16 拉克祈祷“子孙后世不复受此深重之难”若如此 ,“实大幸后来竟不幸传播到了西方……虔诚的人们有时成群结队、 [ 3 ]134

痛的记忆 ,被视为“世界末日”来临 [ 3 ]131。年的初春 ,奇特而可怖的病症终于出现了 ,灾难的状况立刻

作为一种突发性的事件 ,这场瘟疫既给人类带来浩劫 ,严重起来。” ]10书中写道 ,无论人们怎样努力 ,但“奇特而可 同时也对人类文明本身产生了深刻影响。如今 ,当我们回过怖的病症终于出现了”这些表述实际上表达了人们对上帝 头来重新审视这场灾难时 ,发现黑死病在欧洲步出中世纪的的失望 ,因为上帝并没有出面阻止瘟疫的发生。 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正是在一片死寂与黑暗中 ,欧洲黑死病在显示世界的残酷面目与荒诞本质的同时 ,促使 迎来文艺复兴的曙光 ,一个思考与质疑的新时代悄然来临。人们对教会体制产生怀疑 :“由于宗教在血腥的死亡面前显 在这个意义上 ,黑死病又成为欧洲挣脱中世纪枷锁和实现欧得那样苍白无力 ,一种新的怀疑论开始兴起……这种怀疑论

洲文化转化的一个重要诱因 ,这也许就是历史的辩证法。愈演愈烈 ,以至在后来的新教改革中达到顶点。” ]50既然上

一、摇了教会的绝对权威 黑死病爆发期间 ,陷帝对遍布人间的苦难保持沉默 ,人们需要找到新的教义来对 入恐慌的人们急切地探寻瘟疫的原因 ,黑死病是怎样发生这些苦难做出解释。于是 ,种种关于病因的新的也许同样荒 的 ?如何治疗它或阻止它蔓延 ?处于绝对权威的教会根据诞的解释在黑死病过后的欧洲不断上演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

“原罪———赎罪———审判”信仰体系 ,给出了“神谴说”的 答案。他们认为黑死病是上帝因世人的罪孽而降下的惩罚 , 如当时曼彻斯特的大主教威廉姆斯?埃丁顿在给教士的信 中说 :“人类的纵欲是多么可怕……如今它更加变本加厉 ,这 理所当然地要激起神的愤怒。”这场灾难就是神明对人类这 [ 4 ] 45

忏悔 ,并压抑自己的欲望 ,有些鞭笞派教徒甚至通过严酷的 自我鞭笞来清除身上的罪恶 ,以期获得上帝的宽恕。

然而 ,黑死病肆虐无情地否定了教会的解释 ,尽管人们 不断祈祷 ,但仍有成千上万的人被夺走生命 ,其中包括道德 高尚的教士和修女。于是 ,人们发出了这样的疑问 :到底是

动摇了教会的绝对权威。这些异端的出现导致了基督教世 界的分裂 ,成为 150年后宗教大变革的先声。

在黑死病流行期间 ,人们对教会中有些教士的表现也感 到失望。由于黑死病极为可怕的传染性 ,教士的死亡率很 高。面对死亡的威胁 ,虽然一些品行好的教士能坚持职责 , 但也有不少教士选择了临阵脱逃 ,他们不前去听垂死者的忏 悔 ,甚至从患者身边逃走 ,或者“因惧死”,“连俸禄也顾不得 要了。”[ 3 ]132教士死的死 ,逃的逃 ,这造成了神职人员的短缺 , 而新招纳的教士文化素质低下 ,他们更加不能严格地履行自 己的救助职责 ,而是乘机中饱私囊 ,接受死者大量的捐赠 ,从 而大发横财。[ 3 ]132这些行为引起了人们对教士的憎恨 ,也在

作者简介 :胡亚敏 ( 1954 - ) ,女 ,湖北当阳人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

黎杨全 ( 1977 - ) ,男 ,重庆万州人 ,华中师范大学文艺学博士研究生 ,湖北孝感学院文学院讲师。

104

念 ,歌颂人生、扬人权成了新的社会观念。”

申 舞。” 当死亡的威胁高悬头顶 ,与其惧怕死亡 ,不如鼓起 敲 孕

中 巴

享 更

的 肯

幻“民 党家 恢

等 [ 5的

一定程度上减弱了教会在人们心目中的神圣感。《十日谈》 中所描写的那些表面上道貌岸然而实际上骄奢淫乐、诈聚 敛的教士就是黑死病期间人们对教士的一种新的认识。

二、育了及时行乐的现世主义 与此同时 ,黑死 病所带来的无所不在的死亡阴影 ,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 观念产生了极大冲击 ,激发了人们对生命的热望 ,许多人的 信仰发生了动摇和变化。“劫后余生者从他人的死亡恐惧之 中 ,唤起了对自我生命存在幸福的追求和对生之权力的百般 珍惜。于是不失时机地追求现世享乐便成为人们的生活信 [ 5 ]199

面对死亡 ,人们把目光从对天国的期待转向尘世的享 乐 ,享受人生的社会心理盛行起来 ,人们把神学的清规戒律 抛诸脑后 ,饮酒放歌 ,寻欢作乐 ,不舍昼夜。据美国学者巴巴 拉?塔却曼在《历史的镜子》的记载 ,在黑死病期间 ,一些 村民们跟着鼓点和喇叭的旋律跳起舞来。他们相信 ,“凭着 心中的欢乐 ,”他们能拒瘟疫于村外 ,“所以我们要跳 [ 3 ]133

生活的勇气 ,“向死而生”。死亡随时可来 ,但生活仍要继续 , 人们重视个体的生命和现世的欢乐 ,不再压抑自我的欲望 , 越是面临死亡 ,越要珍惜拥有的人生。随着黑死病的日益猖 獗 ,人们的禁欲观念开始瓦解 ,各种寻欢作乐的生活方式开 始盛行。在罗马、黎等欧洲大城市 ,人们不断地举行舞会、 宴会 ,纵酒狂欢 ,“无视法律和狂饮暴食伴随瘟疫而来 ,就像 公元前 430年雅典鼠疫大流行期间的情形一样……当时人 们肆无忌惮地寻欢作乐。”[ 3 ]134一些敏锐的思想家开始反对 基督教神学的禁欲主义 ,主张解放个性、受人生 ,希望建立 一种新的、符合人性的道德原则和生活理想。被称为“人 文主义之父”诗人彼特拉克宣称 :“我不想变成上帝 ,或者 居在永恒中……属于人的那种光荣对我就够了。这是我所 祈求的一切 ,我自己是凡人 ,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 6 ]11 冲破神学禁欲主义、定现世的人生价值的趋势突出表 现在这一时期文学作品中对男女青年享受爱情生活的赞美 上。中世纪“对妇女的虚幻的爱慕已经被真正的肉欲所取 代 ,对身体的热情表现开始得到认可 ,人们不愿意错过任何 短暂的快乐 ,而渴望最充分地享受现实生活”。[ 7 ]261在《十日 谈》 ,薄伽丘通过众多生动的故事描写了青年男女的爱情 生活 ,彰显生活趣味 ,同时也辛辣地讽刺了教会虚伪的禁欲 主义。在那些故事中 ,爱情不再是宗教神学所谴责的罪孽 , 而是合乎人性的正常要求。薄伽丘用一种新的伦理道德标 准评价爱情 ,推崇青年男女打破门第的真诚的爱情 ,也正是 在这个意义上 ,作品对于那些有着真感情的情夫情妇也特别 宽容。小说还进一步向我们展示爱情的魅力 ,爱情不仅能够 激发人身上的聪明才智 ,而且具有荡涤人的心灵的伟大力 量。薄伽丘对待爱情和教会的态度代表了一种新的人文精 神的崛起。

三、步形成自主意识 黑死病在欧洲的爆发客 观上还产生了另一个意想不到的推动力即人的自主意识的 形成。中世纪的人们生活在教会的权力下 ,很难形成人生而

自由平等的意识 ,服从上帝的安排成为他们生活的信条。瑞 士历史学家雅各布?布克哈特指出 :“在中世纪 ,人类意识的 两方面———内心自省和外界观察都一样———一直在一层共 同的纱幕之下 ,处于睡眠或者半醒状态。这层纱幕是由信 仰、想和幼稚的偏见织成的。”人类只是作为一个种族、 族、派、族或社团的一员———只是通过某些一般的范畴 , 而意识到自己。”[ 8 ]125爆发于 14世纪中期的这场瘟疫使教会 的威权受到削弱 ,人们开始凭借自身的认识能力来思考周围 世界。随着这些独立的新思想的酝酿和传播 ,传统的社会秩 序被动摇 ,自我救赎的行动开始出现。

人的自主意识的形成首先表现在对黑死病的救治与预 防上。当教会要求人们受难和屈从但却不能阻挡瘟疫的蔓 延时 ,一些医生开始寻求治疗患者的方案 ,尽管这样做成效 甚微。当时罗马教廷的医生乔利亚克对医生在病人面前的 无能无力而深感遗憾 ,他认为这场瘟疫是“医生的耻辱”,因 此 ,他对瘟疫做了“精确的观察分析”[ 4 ]44 ,他采用出血疗法 , 并初步区分出鼠疫的两种症状 ,为黑死病的治疗积累了宝贵 的经验。在对黑死病的防治措施中 ,医生们也总结和采取了 一些有益的措施 ,比如在公共场所消毒 ,多通风 ,在食物的选 择上 ,尽量多吃干肉与新鲜水果 ,同时对患者或疑似病例采 取隔离措施 ,减少传染源。当时的米兰、威尼斯等一些港口 陆续禁止病人进入港口或城内 ,把可疑的病人扣留起来 ,并 且把与他们有接触的人也都隔离开 ,这也是近世“海港检疫” 的由来。[ 9 ]23医生们的这些尝试给了人们一种积极的信念 ,即 面对无情的瘟疫 ,只有行动起来 ,尝试采取多种措施 ,才有可 能走出困境。可以说 ,人们的这些救治与预防行为成为文艺 复兴摆脱神的主宰、复人的主体地位的预演。 同时 ,在黑死病带来的无所不在的死亡面前 ,身份、级 与门第失去了意义 ,从而在客观上促成了平等观念的萌芽。 据史料记载 ,当时的卡斯提尔王国 (现属西班牙 )的国君阿尔 丰沙十一世丧命于黑死病 ,邻国阿拉贡 (现属西班牙 )的国王 佩德罗在六个月内失去了妻子丽奥诺拉王后、女儿玛丽和一 个侄女 ,拜占廷皇帝约翰?坎特库欣失去了儿子 ,法兰西王 后让娜和她的儿媳也死于瘟疫 ,路易十世的女儿是又一个受 难者……[ 3 ]133死亡使国王、贵族、僧侣和平民之间的等级差 别荡然无存。瘟疫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等级观念 ,也冲击了现 实中的等级制度。瘟疫造成人口大量减少 ,由此造成劳动力 严重短缺 ,“田地无人耕作 ,春天不下种子。”[ 3 ]133由于剩余 下来的人力太少导致劳动力价格上扬 ,雇主不得不用提高工 资的方式来招募劳动力 ,这样一来 ,不仅构成了劳动力的转 移 ,而且使农民与封建主之间的依附关系向货币关系转化 , 从而加速了庄园经济的衰落与瓦解。[ 10 ]而统治者所采取的 通过制定法令限定工资的举措不仅未奏效 ,反而加剧了统治 阶级与农民的矛盾 ,激起了一系列旨在反对社会不平等的农 民起义。在法国 ,爆发了“扎克雷起义”。在英国 ,爆发了以 瓦特?泰勒为首领的起义。不久 ,德国也卷入了一系列腥风 血雨的农民战争之中。[ 1 ]552“贫苦群众渴望人身自由 ,憧憬一 个平等的社会。” ]198有一位被称为“肯特的狂僧”教师鲍 105

劳动为他们挣钱 ,他们怎么能够那样挥霍无度呢 ?”

农民 专 ,这 灾 尔在布道中强烈表达了农民要求平等的呼声 :“那些我们称 其为老爷的人凭什么是比我们更伟大的人呢 ?他们有什么 资格得到他们所拥有的权力呢 ?他们凭什么把我们当成农 奴 ?如果我们是出于相同的父母———亚当和夏娃 ,他们凭什 么证明他们比我们高明 ,如果不是他们强迫我们 ,用我们的 [ 1 ]551

起义强烈地冲击了中世纪的固有体制 ,在历史学家韦尔斯看 来 ,发生在 14、15世纪的这些农民起义“比历史上发生过的 所有动乱都更猛烈 ,而且持续时间也更长”,它们向以前从未 被置疑过的似乎天经地义的不平等原则发起挑战 ,从而“显 示了在人类事务中正在形成的一种新思想”[ 1 ]552 ,这种新思 想正是来自于底层民众的平等需求与身份意识 ,而劳工的流 动则使资本主义发展所需要的自由劳动成为可能。

黑死病在中世纪的爆发虽然是一个偶然因素 ,但它却以 恐怖的方式加速了历史的进程 ,催生了欧洲人文主义精神的 复苏。黑死病所带来的巨大痛苦和恐惧动摇了教会的绝对 权威 ,孕育了中世纪末期及时行乐的现世主义 ,培育了独立 自主的新型人格 ,在一定程度上为即将到来的辉煌灿烂的文 艺复兴时期奠定了基础。当然 ,人类文明的进程是由多种因 素决定的 ,疾病只是其中一个诱因。关于黑死病与欧洲社会 发展的问题国外学者已从不同侧面有相当详尽的研究 ,但我 间。

参考文献 :

[ 1 ] H ?G ?韦尔斯.世界史纲 (下卷 ) [M ].曼叶平 ,李敏 ,译.北京 : 燕山出版社 , 2004.

[ 2 ]薄伽丘.十日谈 [M ].方平 ,王科一 ,译.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 1981.

[ 3 ]巴巴拉?塔却曼.“世界之末日”———黑死病 [ J ].汤政 ,译.吉林

师范大学学报 , 1984 ( 4) .

[ 4 ]霍华德?马凯尔.瘟疫的故事 [M ].罗尘 ,译.上海 :上海社会科学

院出版社 , 2003.

[ 5 ]沈之兴 ,张幼香.西方文化史 [M ].广州 :中山大学出版社 , 2003. [ 6 ]北京大学西语系资料组.从文艺复兴到 19世纪资产阶级文学家

艺术家有关人道主义人性论选辑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 1971.

[ 7 ] Johannes Nohl. The B lack Death: A Chronicle of the Plague [M ]. London: George A llen&Unwin L td, 1924.

[ 8 ]雅各布?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 [M ].何新 ,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 1983.

[ 9 ]程之范.中外医学史 [M ].北京 :北京医科大学 ,中国协和医科大

学联合出版社 , 1997.

[ 10 ]谷延方.黑死病与英国农村劳动力转移 [ J ].北方论丛. 2005 ( 3) .

责任编辑 :莲 郊

国仅有数篇论文涉及这个问题 ,因此有进一步深入研究的空

Excruc ia ting L itera ture Stud ies:

The In troduction to the Column on L itera ture and D isa sters

L I J i - kai

( College of L itera tu re, S haanxi N orm al U n iversity, X i ’an, Shaanxi 710062, China)

Abstract:W ith the painful memory of war still imp ressing us, the frequent arrivals of disaster leave our heart aching. The literature

studies, as the object concerned by humanistic literature, lead to the existent world linked to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human society, based on human beings. The modern literature studies or the construction of literature theories should not only trace back to the past,

ment and development of literature studies w ill be rigid and stagnating w ithout the strongly care about reality, abundant literal emotion and sharp creative thinking. W hat should literature do when the disasters hit human so frequently that they become the generally cared

ating literature studies come into existence and develop on demand. Here, our thoughts are merely elementary p rovided by the articles in this special column. So it is with this essay. It exp lores to the relation between disasters and literature studies from different aspects which are comp lementary aim ed to acquire some relevant benefical enlighten ments.

Keywords: literature theory; science of disaster; interdiscip linary; scholarly emotion; innovative thinking

编后 :这组“文艺与灾害”栏文章 ,系本编辑一年前向李继凯教授邀约而就的。李继凯的导语“揪 心痛楚的文艺研究”已经形象地称出了“文艺与灾害”一议题的学术探索重量 ,在此不赘。而作 为编辑 ,我尤其看重这 4篇文章自然流露的学术趣向和人文精神 :在现实关怀与学科交叉之间 , 4 篇论文都或隐或显地表达了一种关于中国人如何融通人类现代文明价值的诉求 ;与此同时引人深 思 :在各类灾害频繁袭击人类、难成为地球居民共同体不得不严肃关注的对象时 ,你 ,作为人类的 一分子 ,如何得以救赎 ?! 106

黑死病与欧洲人文精神的复苏

3 约有 2500万人死亡。 一些亲历过这场灾难的作家再现 是 ,为什么那些作为上帝使者的教士也无法幸免 ?所有这 船舱里的货物一样。” 面对惨绝人寰的景象 ,诗人彼特 人已不计其数 ;而且眼看这场瘟疫不断地一处处蔓延开去 , 矣”! 这场欧洲历史上最为恐怖的瘟疫 ,给人类留下了惨 时零零落落地 ,向天主一再作过祈祷了 ;可是到了上述那一 中 中的 的 中 ,有 的 [ 2 , [ 4 动 众多罪恶的惩罚。” 为了平息上帝的愤怒 ,人们必须不断 的 “ 黑死病与欧洲人文精神的复苏 胡亚敏 ,黎杨全 (华中师范大学 文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9 ) 中图分类号 : I0 - 03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1 - 5981 ( 2010 ) 03 - 0104 - 03 14世纪中叶 ,欧洲爆发了一场被称为“黑死病”(B lack 什么行为引起了上帝的愤怒 ,为什么好人与坏人会无区别地 Death)的大瘟疫 ,根据英国历史学家 H ?G ?韦尔斯在《世界大量死亡 ?如果说成年人因为犯罪而受到应有的代价 ,为什 史纲》的记载 ,当时牛津大学学生近 2 /3死亡 ,整个欧洲大么无辜的孩子也要承受死亡的惩罚 ?尤其不能自圆其说的 [ 1 ]550 了瘟疫的惨状 ,在写于 1350~1353年间的西方文学经典《十些 ,教会是无法给出合理解释的。最具讽刺意味的是 ,宣称 日谈》 ,薄伽丘开篇就描述了佛罗伦萨“丧钟乱鸣 ,尸体纵“神谴说”大主教威廉姆斯?埃丁顿不久也染病 ,成为英格 横 ,十室九空 ,人心惶惶”恐怖气氛 :“每天 ,甚至每小时 ,都兰最早的受害者之一。对宗教的虔诚信念开始松动 ,我们在 有一大批一大批的尸体运到全市的教堂去 ,教堂的坟地再也薄伽丘的《十日谈》看到了人们思想上的某些变化 :“不知 容纳不下了……等坟地全葬满了 ,只好在周围掘一些又长又道这场瘟疫是受了天体的影响 ,还是威严的天主降于作恶多 阔的深坑 ,把后来的尸体几百个几百个葬下去 ,就像堆积在端的人类的惩罚 ;它最初发生在东方 ,不到几年工夫 ,死去的 [ 2 ]15 - 16 拉克祈祷“子孙后世不复受此深重之难”若如此 ,“实大幸后来竟不幸传播到了西方……虔诚的人们有时成群结队、 [ 3 ]134 痛的记忆 ,被视为“世界末日”来临 [ 3 ]131。年的初春 ,奇特而可怖的病症终于出现了 ,灾难的状况立刻 作为一种突发性的事件 ,这场瘟疫既给人类带来浩劫 ,严重起来。” ]10书中写道 ,无论人们怎样努力 ,但“奇特而可 同时也对人类文明本身产生了深刻影响。如今 ,当我们回过怖的病症终于出现了”这些表述实际上表达了人们对上帝 头来重新审视这场灾难时 ,发现黑死病在欧洲步出中世纪的的失望 ,因为上帝并没有出面阻止瘟疫的发生。 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正是在一片死寂与黑暗中 ,欧洲黑死病在显示世界的残酷面目与荒诞本质的同时 ,促使 迎来文艺复兴的曙光 ,一个思考与质疑的新时代悄然来临。人们对教会体制产生怀疑 :“由于宗教在血腥的死亡面前显 在这个意义上 ,黑死病又成为欧洲挣脱中世纪枷锁和实现欧得那样苍白无力 ,一种新的怀疑论开始兴起……这种怀疑论 洲文化转化的一个重要诱因 ,这也许就是历史的辩证法。愈演愈烈 ,以至在后来的新教改革中达到顶点。” ]50既然上 一、摇了教会的绝对权威 黑死病爆发期间 ,陷帝对遍布人间的苦难保持沉默 ,人们需要找到新的教义来对 入恐慌的人们急切地探寻瘟疫的原因 ,黑死病是怎样发生这些苦难做出解释。于是 ,种种关于病因的新的也许同样荒 的 ?如何治疗它或阻止它蔓延 ?处于绝对权威的教会根据诞的解释在黑死病过后的欧洲不断上演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 “原罪———赎罪———审判”信仰体系 ,给出了“神谴说”的 答案。他们认为黑死病是上帝因世人的罪孽而降下的惩罚 , 如当时曼彻斯特的大主教威廉姆斯?埃丁顿在给教士的信 中说 :“人类的纵欲是多么可怕……如今它更加变本加厉 ,这 理所当然地要激起神的愤怒。”这场灾难就是神明对人类这 [ 4 ] 45 忏悔 ,并压抑自己的欲望 ,有些鞭笞派教徒甚至通过严酷的 自我鞭笞来清除身上的罪恶 ,以期获得上帝的宽恕。 然而 ,黑死病肆虐无情地否定了教会的解释 ,尽管人们 不断祈祷 ,但仍有成千上万的人被夺走生命 ,其中包括道德 高尚的教士和修女。于是 ,人们发出了这样的疑问 :到底是 动摇了教会的绝对权威。这些异端的出现导致了基督教世 界的分裂 ,成为 150年后宗教大变革的先声。 在黑死病流行期间 ,人们对教会中有些教士的表现也感 到失望。由于黑死病极为可怕的传染性 ,教士的死亡率很 高。面对死亡的威胁 ,虽然一些品行好的教士能坚持职责 , 但也有不少教士选择了临阵脱逃 ,他们不前去听垂死者的忏 悔 ,甚至从患者身边逃走 ,或者“因惧死”,“连俸禄也顾不得 要了。”[ 3 ]132教士死的死 ,逃的逃 ,这造成了神职人员的短缺 , 而新招纳的教士文化素质低下 ,他们更加不能严格地履行自 己的救助职责 ,而是乘机中饱私囊 ,接受死者大量的捐赠 ,从 而大发横财。[ 3 ]132这些行为引起了人们对教士的憎恨 ,也在 作者简介 :胡亚敏 ( 1954 - ) ,女 ,湖北当阳人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 黎杨全 ( 1977 - ) ,男 ,重庆万州人 ,华中师范大学文艺学博士研究生 ,湖北孝感学院文学院讲师。 104

心肺复苏指南更新内容

2015心肺复苏指南更新内容 2015心肺复苏指南核心更改 1、成人基础生命支持流程更改 2015指南基础生命支持(Basic Life Support,BLS)流程由“检查反应→检查呼吸→启动应急反应系统→检查脉搏→CPR”更改为“检查反应→启动应急反应系统→同时检查呼吸和脉搏→CPR”。CPR的顺序仍为“按压(Compression)→气道(Airway)→通气(Breathing)”。但在现实情况中,医护人员应继续同时检查呼吸和脉搏,然后再启动应急反应系统(或请求支援)。 BLS流程更改的主要目的是鼓励快速高效地进行评估,尽早启动应急反应系统,尽早开始胸外按压。这一流程的更改的用意是尽量减少延迟,鼓励快速、有效、同步的检查和反应,而非缓慢、拘泥、按部就班的做法。这一更改可使胸外按压较2010指南版本提前5~10秒。另外,在启动应急反应系统这一环节,强调施救者如条件允许,可在不离开患者身边的情况下启动紧急反应,比如通过手机拨打求救电话,拨打电话时应尽量开启免提功能。在进行胸外按压前施救者应当知道是否已经确切地启动了应急反应系统,否则应再次启动应急反应系统。 2、除颤和CPR的优先顺序 2015指南建议对于有目击者的成人心脏骤停,应立即进行CPR,并尽可能早地使用除颤器/AED,并且持续进行CPR至除颤器充电完毕或AED分析节律。 这一点与2010指南基本一致,目前没有证据表明在除颤之前先进行~3分钟的CPR和尽早除颤两种方案对结局有影响。 2010指南中提到,对于院外无目击者的心脏骤停,在尝试除颤之前可考虑先进行~3分钟的CPR,而在院内有监护的患者发生室颤,应在3分钟内完成除颤。 3、关于胸外按压速率的更改 不论成人BLS还是ACLS,2015指南胸外按压速率更改为100~120次/分,而2010指南为至少100次/分。 初步数据表明,过快的按压速率会产生不良影响,主要是按压深度下降。一项大规模注册研究显示,过快的按压速率尤其是超过140次/分时,将导致明显的按压幅度不足。当按压速率在100~119次/分之间时,大约有35%按压深度不达标;在120~139次/分之间时,不达标率上升至50%;当按压速率超过140次/分时,70%按压深度不达标。基于这些数据,2015指南给出了按压速率120次/分这一上限值。 4、关于胸外按压深度的更改

试论中世纪黑死病对欧洲社会的影响

试论中世纪黑死病对欧洲社会的影响 摘要:1348年爆发于欧洲的一场巨大的瘟疫—黑死病,是欧洲历史上最严重的灾难之一。它不仅流行极为迅速,而且破坏力非常之大,致使欧洲人口损失惨重。黑死病几乎冲击了当时欧洲社会的一切方面,触及到了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对中世纪欧洲社会的经济、文化、宗教信仰、行政体制等方面都造成了不可低估的冲击,对其后的欧洲社会转型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欧洲社会的历史发展方向甚至为之改变。它令我们不得不重新反思自然灾害与人类文明进程的关系。 关键词:黑死病;中世纪;欧洲社会 近年来,世界范围内瘟疫不断,从SARS,到禽流感,再到前不久在美洲发现的甲型H1N1,瘟疫已经成为困扰各个国家和地区的重大问题。国内学术界也开始注重对历史上发生的瘟疫进行探讨。在探讨欧洲发生的瘟疫时,学者都不约而同地集中到了1348年发生的黑死病以及继后的几次黑死病上。国内外的学者通过大量的研究,在还原黑死病真实图景的同时,更多的则让黑死病承载了丰富的社会内涵,经济、文化、宗教、政治、科技、医疗等领域都直接或间接地与黑死病联系起来。黑死病过后,大片耕地荒芜,大量工作无人从事,社会的法律秩序信仰约束都大大松弛了,社会进入了某种无秩序的状态。更重要的是,这场瘟疫给人们的心理蒙上了一层阴影。黑死病带来的弊病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大多数的研究者将这种不利因素视为一种短期影响,他们更倾向于以一种乐观和积极的态度来看待黑死病所带来的长期影响,把黑死病看作西欧社会转型的一个契机。在经历黑死病的冲击后,西欧反而走上了一条不同的发展道路,更加光明的道路。“中世纪”本身是一个略带贬低意味的词,学术界和普遍大众的主流意见都认为那是一个黑暗、愚昧而灾祸丛生的时代,但是要挣脱这种桎梏,走上一条新的发展道路看起来却又是那么的渺茫。而在这种情况下,因为黑死病的爆发使原本看起来非常艰难的社会转型反而变得顺畅了。以至于有西方学者认为“黑死病成为中世纪中期与晚期的分水岭”;[1]“标志中世纪的结束”。[2] 一、黑死病的爆发 黑死病,医学上称作淋巴腺鼠疫,简称鼠疫。鼠疫病是由鼠疫杆菌引起的一种烈性传染病,这种病菌传染性极强,对人类危害十分严重,人一旦被感染存活的可能性极小。病人在极短的时间内爆发高热、咳血、身体呈黑紫色,状况十分可怖。所以,“黑死病”的“黑”并不只是意味着一种症状或一种颜色,更代表了“可怕”“恐怖”的涵义。教皇御医乔利阿克在其著名《外科学》一书中,曾述及1348年的鼠疫:“这种病传染性非常大,特别是咯血的患者,与之接近探视都无不染上此病。亲如父子亦不能探望,此时仁慈已告绝灭,希望也濒于绝望。” 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作家薄伽丘在其著作《十日谈》中对这场瘟疫的状况也作了形象的描述:“这鼠疫太可怕了,健康的人只要一跟病人接触就染上了病,

心肺复苏2019版

心肺复苏概述 北京积水潭医院急诊科赵斌 一、心肺复苏的概念 心肺复苏是是针对心跳、呼吸停止所采取的抢救措施,既用心脏按压或其他方法形成暂时的人工循环并恢复心脏自主搏动和血液循环,用人工呼吸代替自主呼吸并恢复自主呼吸,达到恢复苏醒和挽救生命的目的。 心肺复苏术 (CPR) 是所有急救技术中最基本的救命技术,它不需要高深理论和复杂仪器设备,也不需要复杂技艺,只要按照规范化要求去做,就可能将猝死患者起死回生。但是,CPR 不仅在大众中未普及,即使在医务人员中,真正的规范化操作者也很少。这也是马拉松比赛中发生猝死而无人救治或救治不及时的重要原因。 二、导致心脏骤停和呼吸骤停的原因 (一)导致心脏骤停的原因 1. 室颤 2. 缓慢性心律失常或心室停搏 3. 持续性室速 4. 无脉性电活动 5. 心室破裂 6. 心脏压塞 7. 心脏流入流出道的急性机械梗阻 (二)导致呼吸骤停的原因 1. 溺水 2. 卒中 3. 气道异物阻塞 4. 吸入烟雾 5. 会厌炎 6. 药物过量 7. 电击伤

8. 窒息 三、心肺复苏指南 我国针对心肺复苏较规范的培训,起源于 2000 年。 2000 年《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国际指南》发布,从那时起,我国才开始对临床医生和公众进行规范化的心肺复苏培训。 自 2000 年,国际心肺复苏组织提出规范化的心肺复苏标准后,每隔 5 年,组织都会对心肺复苏指南进行修改。 2005 年, AHA 和 ICLOR 组织来自世界各地从事 CRP 和 ECC 的专家在美国对 2000 年指南进行修改,期间又广泛征求了世界各地专家的意见, 2005 版指南在 2005 年 12 月 13 日的《 Circulation 》上刊出。 AHA 和 ICLOR 于 2010 年 1 月31 日 -2 月 6 日,在美国举行了 2010 心肺复苏指南国际科学共识推荐会,对 2005 年指南进行修订, 2010 版指南在 2010 年 10 月 18 日由 AHA 发表。 PPT9 显示的是 2010 年发表在《 Circulation 》上的心肺复苏指南。 新指南具有以下特点:新指南得到国际组织的认可,它突出了循证医学的准则,提供一个当前最科学最有效的救生方法,而且新指南的建议不带强迫性。我们在依据指南进行培训时,应该结合临床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四、心肺复苏技术的发展史 心肺复苏技术在 20 世纪 60 年代后逐渐完善,一直沿用至今, PPT11 图中三人Kouwenhoven 、 Knickerbocker 和 Jude 对胸外按压术进行了研究和描述,使胸外按压术被推广使用。 PPT12 中显示的是“心肺复苏之父” Peter Safar ,他将口对口人工呼吸和胸外按压有机结合起来组合为基本的心肺复苏术。 Zoll 首次报道应用电休克除颤抢救成功 1 例室颤患者。在 20 世纪 60 年代,同时出现口对口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压、心脏电击除颤,三项技术是现代心肺复苏的标志。 1974 年, AHA 制定了第一个心肺复苏指南,并先后在 1980 年、 1986 年、 1992 年进行了 3 次修订。欧洲在 1989 年成立欧洲复苏委员会,在 1992 年制定欧洲心肺复苏指南,分别在 1996 年、 1998 年进行了 2 次修订。 2000 年 2 月, AHA 公布了 2000 国际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指南,确定该指南在全球范围内应用。 2005 年在 ECC 及 CRP 治疗推荐国际会议上,对 2000 国际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指南进行修订。 2010 年 10 月 18 日 AHA 发表 2010 版国际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指南。 在 2000 年的指南中,强调了“生存链”的概念。它是近代心肺复苏的重要进步。生存链是指为使受难者获得最佳生存必需的干预措施,在生存链中任何一个环节或中断都决定着EMS 的不良结局。如 PPT14 所示,第一个环是打求救电话,第二个环是心肺复苏,第三个环是电击除颤,第四个环是在高级心肺支持(包括机械通气和输液治疗)。对于猝死的病人,生存链环环相扣,不可中断。

欧洲中世纪黑死病历史

欧洲中世纪黑死病历史 清史杂谈 2009-08-03 08:21:15 阅读134 评论0 画家笔下的中世纪黑死病景象 黑死病(The black death),又称瘟疫(Plague)或鼠疫(Murine plague),是世界历史上无可争议的流行时间最长,死亡人数最高,危害最为剧烈的人类头号杀手。1894年,意大利医生Alexandre Yersin 才在香港鉴定出它的病原体:鼠疫杆菌(Yersina pestis,或Pasteurella Pestis),该菌主要经血液传播,无周期性地爆发,一般最终因其密集的菌株堵塞了血管,而导致患者死亡。1897年,Ogata研究了鼠疫杆菌的生活史。顾名思义,它的一个主要寄主是以家鼠为代表的啮齿类动物,但对人类来说,真正可怕的则是啮齿类动物身上的鼠蚤(Xenopsylla cheopis),它们在啮齿类动物体内吸取染菌血液,然后跳到人类和其它哺乳动物身上进下一餐,同时还能把这种疾病传染给人虱,从而加剧了它的传播速度。天性嗜血的鼠蚤可以在没有寄主的情况下可以存活30天之久,它们是大约370种动物感染鼠疫的罪魁祸首。鼠疫还有另一种更有效率的传染方式,即通过呼吸,直接从空气中进入人类肺部。人体免疫系统的主要成员:淋巴细胞和白细胞不仅无法杀死鼠疫杆菌,反而自己也会成为它的寄主细胞。患黑死病的人具体症状如下:发烧、咳血、脱水、昏迷、幻觉、腹泻、淋巴肿大、皮肤溃疡、皮下出血等,该病因患处的皮肤常常变成蓝黑色而得名。一般在发病后,病人多则四五天,少则数小时,即将命归黄泉,死亡率基本上是百分之百。由于无特效药可治,这种可怕的疾病长期以来,一直被迷信的人类认为是鬼神对自己的惩罚。 虽然西方人对治疗黑死病长期束手无策,但他们早就一致认定,它的起源地是中国。事实上,鼠疫在那里的历史非常悠久,汉、隋、唐、明等大帝国的灭亡,都和它有相当的关系。例如东汉末年,以张角为教主的太平教(即黄巾军),和以张陵、张衡、张鲁祖孙三代为教主的五斗米教,都是靠鼠疫在人民中造成的恐慌心理起家的。据魏文帝曹丕所撰《典略》记载:“熹平中,妖贼大起,三辅有骆曜;光和中,东方有张角,汉中有张衡。骆曜教民缅匿法,角为太平道,衡为五斗米道。太平道者,师持九节杖为符祝,教病人叩头思过,因以符水饮之,得病或日浅而愈者,则云此人信道,其或不愈,则为不信道。衡法略与角同,加施静室,使病者处其中思过。又使人为奸令祭酒,祭酒主以老子五千文,使都习,号为奸令。为鬼吏,主为病者请祷。请祷之法,书病人姓名,说服罪之意。作三通,其一上之天,著山上,其一埋之地, 其一沉之水,谓之三官手书。使病者家出米五斗以为常,故号曰五斗米师。实无益于治病,但为淫妄,然小人昏愚,竞共事之。”无疑即指此事。中医拿黑死病应该有些办法,如华佗、张仲景等名医,大约都是治愈过它的,据说当时医书上所谓的“伤寒”,其实往往就指的是黑死病,它也常与天花和登革热等恶性传染病混为一谈。 5至8世纪时,欧洲曾经不断发生严重的流行病,搞垮了强盛一时的东罗马帝国军队,使波斯人和阿拉伯人不费吹灰之力,就抢到了从叙利亚到埃及的大片土地。不过,那些并不是鼠疫,而大概是天花和疟疾之类。时光如水,转眼到了十三世纪,成吉思汗和他彪悍的子孙们,在短短几十年内,就用金戈铁马建立起了人类历史上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庞大帝国。

2015最新心肺复苏指南新变化

2015最新心肺复苏指南新变化10月15日,美国心脏协会(AHA)在官方网站及杂志(Circulation)上公布了《2015心肺复苏指南(CPR)和心血管急救(ECC)指南更新》。指南针对医务人员的有何提醒呢?又与此前2010版指南有何变动呢?以下为“成人基础生命支持和心肺复苏质量(医护人员BLS)”部分供大家学习。 及早识别患者并启动应急反应系统 2015(更新):一旦发现患者没有反应,医护人员必须立即就近呼救,但在现实情况中,医护人员应继续同时检查呼吸和脉搏,然后再启动应急反应系统(或请求支援)。 2010(旧):医务人员在查看患者呼吸是否消失或呼吸是否正常时,也应检查反应。 理由:此条建议变更的用意是尽量减少延迟,鼓励快速、有效、同步的检查和反应,而非缓慢、拘泥、按部就班的做法。 胸外按压的强调事项* 2015(更新):医护人员应为所有心脏骤停的成人患者提供胸部按压和通气,无论这是否因心脏病所导致。而且,医务人员比较实际的做法应是,根据最有可能导致停搏的原因,调整施救行动的顺序。 2010(旧):急救人员和院内专业救援人员都可为心脏骤停患者实施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 理由:建议未经培训的施救者实施单纯胸外按压式心肺复苏,因为这种方式相对易于调度员通过电话进行指导。医护人员理应接受过心肺复苏培训,才能够有效实施按压和通气。但是,医务人员的首要任务,尤其是在单独行动时,仍应是启动应急反应系统并给予胸外按压。心肺复苏的顺序可以在某些情况下改变,比如在医护人员可以快速取得并使用AED时。 先给予电击还是先进行心肺复苏? 2015(更新):当可以立即取得AED时,对于有目击的成人心脏骤停,应尽快使用除颤器。若成人在未受监控的情况下发生心脏骤停,或不能立即取得AED时,应该在他人前往获取以及准备AED的时候开始心肺复苏,而且视患者情况,应在设备可供使用后尽快尝试进行除颤。 2010(旧):如果任何施救者目睹发生院外心脏骤停且现场立即可取得AED,施救者应从胸部按压开始心肺复苏,并尽快使用AED。在现场有AED或除颤器的医院和其他机构,治疗心脏骤停时,医务人员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并且在AED/除颤器可供使用后尽快使用。

世界历史上十大传染病死亡事件

世界历史上十大传染病死亡事件 一、像羊群一样地死亡着雅典大瘟疫 “人们像羊群一样地死亡着。病人裸着身体在街上游荡,寻找水喝直到倒地而死。由于吃了躺得到处都是的人尸,狗、乌鸦和大雕也死于此病。存活下来的人不是没了指头、脚趾、眼睛,就是丧失了记忆。”公元前430年的一天,希腊史学家修昔底德如此记录了这场席卷整个雅典的瘟疫。 这场瘟疫是人类历史上记载较详尽的最早的一次重大疾病,直接导致了近1/4的居民死亡。 二、多种瘟疫集体爆发安东尼瘟疫 公元2世纪中期,伤寒、天花、麻疹以及中毒性休克综合征等多种瘟疫,一起袭击了安东尼统治下的罗马帝国。罗马史学家迪奥卡称,当时罗马一天就有2000人染病而死,相当于被传染人数的1/4。最后,整场瘟疫导致罗马本土1/3人口死亡,总死亡人数估计高达500万。 三、世界第一次大规模鼠疫查士丁尼瘟疫 世界第一次大规模鼠疫,开始于公元541年,最初是先在东罗马帝国属地的埃及爆发,接着迅速传播到了首都君士坦丁堡及其他地区。君士坦丁堡 40%的城市居民在此次瘟疫中死亡。大量尸体不论男女、长幼和贵贱,覆压了近百层,埋葬在一起。这场鼠疫继续肆虐了半个世纪,1/4的东罗马帝国人口死于鼠疫。 四、肆虐三百年,死亡近两亿欧洲黑死病 “黑死病”于1347年在西西里群岛爆发后,在3年内横扫欧洲,并在20年间导致2500万欧洲人死亡。患者没有任何治愈的可能,皮肤出现许多黑斑,死亡过程极其痛苦,故称为“黑死病”。 此病在随后300年间多次在欧洲卷土重来,后世学者估计,共有多达2亿人死于这场瘟疫。 五、人类史上最大的种族杀灭绝印第安人的天花 被史学家甚至称为“人类史上最大的种族屠杀”事件不是靠枪炮实现的,而是天花。15世纪末,欧洲人踏上美洲大陆时,这里居住着2000-3000万原住民,约100年后,原住民人口剩下不到100万人。 研究者指出,欧洲殖民者把天花患者用过的毯子送给了印第安人。随后,瘟疫肆虐,由欧洲传来的腮腺炎、麻疹、霍乱、淋病和黄热病等病也接踵而至。 18世纪70年代,英国医生爱德华·琴纳发现了牛痘,人类终于能够抵御天花病毒。 六、惟一强制免疫的疾病肆虐两个世纪的黄热病 1648年,墨西哥的Yucatan半岛首次爆发大规模黄热病。此后的两个世纪里,黄热病在美洲、非洲及少数欧洲国家流行,故又称为“美洲瘟疫”。此病传播媒介为伊蚊,是出血症的重要起因。

最新版心肺复苏操作流程

心肺复苏操作流程 首先评估现场环境安全 1、意识的判断;用双手轻拍病人双肩,问:“喂!你怎么了?”告知无反应。 2、检查呼吸:观察病人胸部起伏5-10秒(1001、1002、100 3、100 4、1005…)告知无呼吸, 3、呼救:来人啊!喊医生!推抢救车!除颤仪! 4、判断是否有颈动脉搏动;用右手的中指和食指从气管正中环状软骨划向近侧颈动脉搏动处,告之无搏动(数1001,1002,1003,1004,1005…判断五秒以上10秒以下)。 5、松解衣领及裤带。 6、胸外心脏按压;两乳头连线中点(胸骨中下1/3处),用左手掌跟紧贴病人的胸部,两手重叠,左手五指翘起,双臂深直,用上身力量用力按压30次(按压频率至少100次∕分,按压深度至少5cm) 7、打开气道;仰头抬颌法。口腔无分泌物,无假牙。 8、人工呼吸:应用简易呼吸器,一手以“CE”手法固定,一手挤压简易呼吸器,每次送气400-600ml,频率10-12次/分。 9、持续2分钟的高效率的CPR:以心脏按压:人工呼吸=30:2的比例进行,操作5个周期。(心脏按压开始送气结束) 10、判断复苏是否有效(听是否有呼吸音,同时触摸是否有颈动脉博动)。 11、整理病人,进一步生命支持。 心肺复苏 = (清理呼吸道) + 人工呼吸 + 胸外按压 + 后续的专业用药据美国近年统计,每年心血管病人死亡数达百万人,约占总死亡病因 1/2。而因心脏停搏突然死亡者60-70%发生在院前。因此,美国成年人中约有85%的人有兴趣参加CPR初步训练,结果使40%心脏骤停者复苏成功,每年抢救了约20万人的生命。心脏跳动停止者,如在4分钟内实施初步的CPR,在8分钟内由专业人员进一步心脏救生,死而复生的可能性最大,因此时间就是生命,速度是关键,初步的CPR按ABC进行。先判断患者有无意识。拍摇患者并大声询问,手指甲掐压人中穴约五秒,如无反应表示意识丧失。这时应使患者水平仰卧,解开颈部钮扣,注意清除口腔异物,使患者仰头抬颏,用耳贴近口鼻,如未感到有气流或胸部无起伏,则表示已无呼吸。 A(airway):保持呼吸顺畅 B(breathing):口对口人工呼吸 C(circulation):建立有效的人工循环 A 保持呼吸顺畅

论黑死病对欧洲历史的影响

论黑死病对欧洲历史的影响 摘要:疾病对于人类的发展史有着重大影响,而有一种疾病对人类的发展起着异常重大的影响,这就是黑死病。今天,笔者就想通过对14世纪欧洲的黑死病的分析,论述其对欧洲历史发展的影响。 本文主要通过简要解释何为黑死病及其对欧洲历史发展的影响,并在最后阐述笔者个人的看法和所得到的启发。 关键词:黑死病,欧洲历史,影响,启发与思考 何为黑死病?流行性淋巴腺鼠疫,俗称“黑死病”,是一种以老鼠和跳蚤为传播媒介、传播速度极快的传染病。症状表现为高烧、关节疼痛和淋巴结肿胀。 历史上共有几次严重的瘟疫,包括伯利克里时期的

瘟疫、马克奥里略时期的瘟疫、查士丁尼时期的瘟疫,而笔者今天要说的是14世纪欧洲的黑死病,其影响和严重程度远远超过所列的三场瘟疫的任何一场,仅从1348年到1353 年的5 年时间,它就把欧洲变成了人间地狱,欧洲丧失了三分之一的人口,总计约2500 万人,此后300 年间,黑死病不断造访欧洲和亚洲的城镇,威胁着那些劫后余生的人们。尽管准确统计欧洲的死亡数字已经不可能,但残留下来的损失记录,仍让人触目惊心。它是中世纪历史上的一次惨重的生态灾难,世界上没有任何瘟疫象它那样对欧洲影响至深,作为一种突发性的事件,这场瘟疫既给人类带来浩劫,同时也对人类文明本身产生了深刻影响。如今,当我们回过头来重新审视这场灾难时,发现黑死病在欧洲步出中世纪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冲击了中世纪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中世纪的历史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黑死病的规模之大、持续时间之长、涉及面之广、死亡人数之多,堪称空前绝后,这场生态灾难带给欧洲的悲惨后果,成为中世纪黑暗的另一个写照,并由此引发了宗教信仰、政治、经济、社会结构的危机,进而引发了一系列深刻的社会变革。 人口:黑死病造成大量欧洲人口的死亡 欧洲城市地区是黑死病的重灾区,由于城市人口集中,人群接触相对密切频繁,公共卫生设施、医疗设备落后,因而被黑死病蹂躏的最为惨烈。据估计,大约有三分之一的欧洲人死于这场疾病中。人口的大量死亡,带来的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劳动力的大量减少,。据西方学者估计,当时欧洲劳动力减少了25%。“由于劳动力奇缺,家畜在田园里无人看管,本来是收获的季节却没有人收获谷物。”除普通劳工外,政府官员也

国际2019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解读

---------------------------------------------------------------最新资料推荐------------------------------------------------------ 国际2019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解读 2010 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解读 1 0.18,美国心脏病学会公布了期待已久的 201 0 年心肺复苏指南,本次指南主体结构与2005 指南基本相似,本人最关心的几个最主要变化是: 1 .生存链: 由 2005 年的四早生存链改为五个链环: (1)早期识别与呼叫;(2)早期 CPR: 强调胸外心脏按压,对未经培训的普通目击者,鼓励急救人员电话指导下仅做胸外按压的 CPR;(3)快速除颤(如有指征);(4)有效的高级生命支持(ALS);(5)完整的心脏骤停后处理。 2.几个数字的变化: (1 )胸外按压频率由 2005 年的 1 00 次/min 改为至少 1 00 次/min (2)按压深度由 2005 年的 4-5cm 改为至少 5cm (3)人工呼吸频率不变、按压与呼吸比不变(4)强烈建议普通施救者仅做胸外按压的 CPR,弱化人工呼吸的作用,对普通目击者要求对 ABC改变为CAB 即胸外按压、气道和呼吸(5)除颤能量不变,但更强调 CPR (6)肾上腺素用法用量不变,不推荐对心脏停搏或 PEA者常规使用阿托品(7)维持 ROSC的血氧饱和度在94%-98% (8)血糖超过 1 0mmol/L 即应控制,但强调应避免低血糖(9)强化按压的重要性,按压间断时间不超过 5s 3.整合修 1 / 6

浅谈黑死病对欧洲历史的影响

浅谈黑死病对欧洲历史的影响 众所周知,中世纪时期是欧洲历史上“最黑暗”的时代,而黑死病的爆发又使其晚期被称为“中世纪最黑暗的时代”。当时那场瘟疫在全世界造成了大约7500万人死亡,根据估计,瘟疫爆发期间的中世纪欧洲约有占人口总数30%的人死于黑死病。 瑞典病理学家福尔克·汉申说“人类的历史即其疾病的历史”,这场席卷欧洲的瘟疫在欧洲步出中世纪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冲击了中世纪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中世纪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的规模之大、持续时间之长、涉及面之广、死亡人数之多,堪称空前绝后,这场生态灾难带给欧洲的悲惨后果,成为中世纪黑暗的另一个写照,并由此引发了宗教信仰、政治、经济、社会结构的危机,进而引发了一系列深刻的社会变革。 一、人口 黑死病曾被当时的史家称为“大死亡”,欧洲人口的1/4到1/3(约2000~2700万)死于这场黑死病,人们的平均寿命也从30岁缩短到20岁。社会劳动力严重不足,对农业影响最大,导致大片耕地荒废。同时也促使农业结构开始调整,农业向畜牧业倾斜,为以后资本的原始积累打下基础,如养羊业不断发展,使英国著名的圈地运动在这一时期初见端倪。 二、政府与教会 面对黑死病,作为统治阶级的政府与教会主要是惶恐与无助。各国政府陷入瘫痪状态,许多愚昧、无能及狡黠之徒迅速填补空缺,结

果造成行政的极端不善、盗用公款等弊端出现。由于当时的民众深信上帝创造了世界并主宰着世界,只要虔诚地信仰基督教就能避免厄运,而摆在面前的事实却是妻儿、兄弟的接连去世和不少教士弃职而逃,人们开始对教会和上帝产生怀疑,诱发了他们对于自身命运的思考,这就打破了基督教对思想的禁锢,对于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的形成起到重要的作用。 三、社会结构与文化 黑死病使欧洲社会的贫富分化进一步加剧,阶级矛盾不断激化。同时,人们还有很多野蛮行径,如犹太人被贴上了瘟疫携带者”的标签而被大量杀害。大瘟疫理应促进医学的发展,但事实上当时医学的惟一进步是在公共卫生领域,比如人们加深了对于防疫重要性的理解,可以说是教会神权的不宽容窒息了医学的进步与发展。科教方面的影响较明显,如手稿抄写等一些劳动密集型行业面临严峻局面,迫切需要一种廉价的复制新技术。1453年,古腾堡的金属活字印刷术应运而生。在教育方面,各地涌现了创办大学的热潮,促进了新的学术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大学又是培养牧师的要地点,最终为宗教改革做好了准备。黑死病还给艺术家们带来灵感,如薄伽丘就是在黑死病大流行时完成了代表作《十日谈》。当瘟疫流行的时代已经成为历史时,这些艺术作品却长久不衰,足见其魅力。综上所述,黑死病造成了人口死亡、经济紊乱、社会动荡、风气败坏等影响,也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资产阶级的崛起提供了某种契机,客观上加速了人类社会的进步。痛定思痛,它给予人类的,更多的还是沉重的打击和教训!

心肺复苏的历史

心肺复苏的历史 所有有生命的机体都面临着两个基本的问题:衰老和死亡。人类也不例外,一个人从他出生的那一刻起,也就在一步步迈向死亡,因此一个人的出生也就意味着死亡。为了延缓衰老, 从古到今人们想出了许多长生不老的方法,催生了一个个返老还童的奇思遐想。为了战胜死亡, 特别是当人濒临死亡的危急关头,使用一切手段挽留生命,延长生命成为人们一直的努力方向。 这一切手段包括的内容很多。复苏术就是当人们面临死亡时所采取的挽救措施, 目的是试图让患者从“死亡”的边缘起死回生。经过千百年的摸索和实践, 人类终于从原始的祈求神灵庇护的巫法发展到现代的心肺复苏术。 结果也从早期的没有效果到现在的抢救成功率逐渐增高。 (一)古代的复苏术 由于科学发展及人们医疗经验和知识的局限性,使得古代复苏术千姿百态,方法各异,效果不佳。 但是人们在一次次的失败中不断的总结经验,改进复苏方法,直到现代心、肺、脑复苏术的诞生, 从死亡线上挽救了无数生命。 1.利用体位复苏: 约3500年前,埃及人对溺水的患者使用了倒挂法,将溺水者头朝下,双脚挂在树上, 这一方面有助于排除肺内的积水,增加肺内氧交换的面积,另一方面增加了胸腔里的压力以帮助呼气, 压力减小后有助于吸气。这一方法在欧洲盛行了很长时间。 18世纪,复苏术的发展与溺水的联系尤为密切,在没有电、没有汽车等现代文明的过去, 溺水死亡是意外死亡的主要原因,人们在救治溺水的过程中发展了复苏术,当时有“马背复苏法”和 “酒桶复苏法”。马背复苏是将患者横向俯卧在马背上,驱马跑动,由于躯体在马背上反复颠簸, 使患者胸部周期性的受压放松,若胸内压随颠簸撞击的频率而有节律的变化,则可恢复呼吸。 “酒桶复苏法”是将患者俯卧于酒桶上,施术者或医生用手拖起患者的双下肢,将患者前后拖动, 随着酒桶的滚动,患者胸内压增加或减低而引起通气。 2.利用刺激复苏: 1000多年以前,中国的针刺人中穴位,救治突然意识丧失或实际是濒死的患者。

2019年美国AHA心肺复苏指南

2019年最新美国AHA心肺复苏指南 2019 最新美国心脏协会 AHA 心肺复苏指南美国心脏学会(AHA)10 月 15 日在网站上公布了 2019 版心肺复苏及心脏急救指南。 下面分为两部分,着重强调新旧版的区别及变更理由,并附重要图表方便大家记忆。 第一部分: 2019AHA 心肺复苏指南更新要点第一部分非专业施救者心肺复苏 1、关键问题和重大变更的总结 2019《指南更新》建议中,有关非专业施救者实施成人心肺复苏的关键问题和重大变更包括下列内容: 1. 院外成人生存链的关键环节和 2010 年相同,继续强调简化后的通用成人基础生命支持 (BLS)流程。 2. 成人基础生命支持流程有所改变,反映了施救者可以在不离开患者身边的情况下启动紧急反应(即通过手机)的现实情况。 3. 建议在有心脏骤停风险人群的社区执行公共场所除颤(PAD)方案。 4. 鼓励迅速识别无反应情况,启动紧急反应系统,及鼓励非专业施救者在发现患者没有反应且没有呼吸或呼吸不正常(如喘息)时开始心肺复苏的建议得到强化。 5. 进一步强调了调度人员需快速识别可能的心脏骤停,并立即向呼叫者提供心肺复苏指导(即调度员指导下的心肺复苏)。

6. 确定了单一施救者的施救顺序的建议: 单一施救者应先开始胸外按压再进行人工呼吸(C-A-B 而非A-B-C),以减少首次按压的时间延迟。 单一施救者开始心肺复苏时应进行 30 次胸外按压后做 2 次人工呼吸。 7. 继续强调了高质量心肺复苏的特点: 以足够的速率和幅度进行按压,保证每次按压后胸廓完全回弹,尽可能减少按压中断并避免过度通气。 8. 建议的胸外按压速率是 100 至 120 次/分钟(此前为至少100 次/分钟)。 9. 建议的成人胸外按压幅度是至少厘米,但不超过 6 厘米。 10. 如果有疑似危及生命的、与阿片类药物相关的紧急情况,可以考虑由旁观者给予纳洛酮。 这些变更是为了对简化非专业施救者的培训,并强调对突发心脏骤停患者进行早期胸外按压的重要性。 在之后的话题中,对非专业施救者和医护人员类似的变更或强调重点用星号(* )标注 2、社区非专业施救者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方案 2019(更新): 建议在很可能有目击者的院外心脏骤停发生率相对较高的公共场所,实施公共场所除颤 (PAD)方案(如机场、赌场、运动设施等)。 2019(旧版): 建议公共安全第一反应人员实施心肺复苏并使用自动外除颤器

14世纪欧洲黑死病,夺人2500万

14世纪横扫欧洲的黑死病:夺去2500万人生命 时间:2007-11-21 评论条查看评论 黑死病(The black death),又称瘟疫(Plague)或鼠疫(Murine plague),是世界历史上无可争议的流行时间最长,死亡人数最高,危害最为剧烈的人类头号杀手。1894年,意大利医生Alexandre Yersin 才在香港鉴定出它的病原体:鼠疫杆菌(Yersina pestis,或Pasteurella Pestis),该菌主要经血液传播,无周期性地爆发,一般最终因其密集的菌株堵塞了血管,而导致患者死亡。1897年,Ogata研究了鼠疫杆菌的生活史。顾名思义,它的一个主要寄主是以家鼠为代表的啮齿类动物,但对人类来说,真正可怕的则是啮齿类动物身上的鼠蚤(Xenopsylla cheopis),它们在啮齿类动物体内吸取染菌血液,然后跳到人类和其它哺乳动物身上进下一餐,同时还能把这种疾病传染给人虱,从而加剧了它的传播速度。天性嗜血的鼠蚤可以在没有寄主的情况下可以存活30天之久,它们是大约370种动物感染鼠疫的罪魁祸首。鼠疫还有另一种更有效率的传染方式,即通过呼吸,直接从空气中进入人类肺部。人体免疫系统的主要成员:淋巴细胞和白细胞不仅无法杀死鼠疫杆菌,反而自己也会成为它的寄主细胞。患黑死病的人具体症状如下:发烧、咳血、脱水、昏迷、幻觉、腹泻、淋巴肿大、皮肤溃疡、皮下出血等,该病因患处的皮肤常常变成蓝黑色而得名。一般在发病后,病人多则四五天,少则数小时,即将命归黄泉,死亡率基本上是百分之百。由于无特效药可治,这种可怕的疾病长期以来,一直被迷信的人类认为是鬼神对自己的惩罚。 虽然西方人对治疗黑死病长期束手无策,但他们早就一致认定,它的起源地是中国。事实上,鼠疫在那里的历史非常悠久,汉、隋、唐、明等大帝国的灭亡,都和它有相当的关系。例如东汉末年,以张角为教主的太平教(即黄巾军),和以张陵、张衡、张鲁祖孙三代为教主的五斗米教,都是靠鼠疫在人民中造成的恐慌心理起家的。据魏文帝曹丕所撰《典略》记载:“熹平中,妖贼大起,三辅有骆曜;光和中,东方有张角,汉中有张衡。骆曜教民缅匿法,角为太平道,衡为五斗米道。太平道者,师持九节杖为符祝,教病人叩头思过,因以符水饮之,得病或日浅而愈者,则云此人信道,其或不愈,则为不信道。衡法略与角同,加施静室,使病者处其中思过。又使人为奸令祭酒,祭酒主以老子五千文,使都习,号为奸令。为鬼吏,主为病者请祷。请祷之法,书病人姓名,说服罪之意。作三通,其一上之天,著山上,其一埋之地,其一沉之水,谓之三官手书。

2015版美国心肺复苏指南十大更新

2015版美国心肺复苏指南十大更新:按压深度和频率有了上限 原创2015-10-15文韬 美国心脏协会(AHA)今日在网站上公布了2015版心肺复苏指南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1515888210.html,),以下为该指南的10大更新要点: 1、首次规定按压深度的上限:在胸外按压时,按压深度至少5厘米,但应避免超过6厘米。 旧指南仅仅规定了按压深度不低于5厘米。新指南认为,按压深度不应超过6厘米,超过此深度可能会出现并发症,但指南也指出,大多数胸外按压不是过深,而是过浅。 对于儿童(包括婴儿[小于一岁]至青春期开始的儿童),按压深度胸部前后径的三分之一,大约相当于婴儿4厘米,儿童5厘米。对于青少年即应采用成人的按压深度,即5~6厘米。 2、按压频率规定为100~120次/分。 原指南仅仅规定了每分钟按压频率不少于100次/分,但一项大样本的注册研究发现,如果按压频率(超过140次/分)过快,按压幅度则不足。 指南也指出,在心肺复苏过程中,施救者应该以适当的速率(100至120次/分)和深度进行有效按压,同时尽可能减少胸部按压中断的次数和持续时间。 新指南规定,胸部按压在整个心肺复苏中的目标比例为至少60%。 指南把心肺复苏与驾车行驶进行了比较。在驾车行驶时,一天行驶的里程数不仅受行驶速度影响,还受中途停顿的次数和时间影响。以60英里/小时的速度不中断行驶,则实际行驶距离为一小时60英里。以60英里每小时的速度行驶,但中途停顿10分钟,则实际行驶距离为―小时的英里。停顿越频繁,停顿时间越长,则实际行驶里程越少。 3、为保证每次按压后使胸廓充分回弹,施救者在按压间隙,双手应离开患者胸壁。

最新国际心肺复苏标准汇总

2005年11月美国心脏学会(AHA)和国际心肺复苏联合会正式公布了2005年国际心肺复苏(CPR)&心血管急救(ECC)指南标准(以下简称2005国际心肺复苏指南)在2005国际心肺复苏指南中,基础生命支持(BLS)得到进一步的重视,特别强调了有效不间断胸外按压的意义。该标准对按压通气比值、按压通气循环周期、按压通气参数等CPR核心技术都作了重大修订,并提倡AED的普及使用。(具体修改内容见如下2005年最新国际心肺复苏标准比例表) 随着2005国际心肺复苏指南的实施,原先2000版心肺复苏标准中的按气通气15:2和按压通气四个循环必将废除和停止执行,掌握和运用新指南势在必行。上海康人医学仪器设备有限公司在这一时机率先开发出符合2005国际心肺复苏指南的第六代(BLS)系列最新标准技能训练与考核模拟人与ACLS系列技能训练教学系统。 2005年国际心肺复苏(CPR)指南的最新标准比例表 2005国际心肺复苏指南

心搏骤停的现场急救 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第一部分科学共识 第二部分伦理原则 第三部分生命支持 第四部分培训教育 一.科学共识(Consensus on Science) 以《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国际指南(2000-2005)》为基础,介绍现场心肺复苏。 国际指南会议所推荐的意见 以循证https://www.360docs.net/doc/1515888210.html,'>医学(EBM)为依据: ※证实了许多安全、有效的抢救方法; ※对一些证实为无效的抢救方法予以否定; ※推荐经过严格循征https://www.360docs.net/doc/1515888210.html,'>医学证实的新方法; ※在目前的条件下指南为最有效和便于教学; ※提供了最新的知识、研究成果和临床经验。 历史回顾 50年代美国医生彼得?沙法(Peter Safar)教授等重新发表了口对口吹气术。 1960年,考恩医生(Kouwenhoven)等人观察用力在胸外按压,可以维持血液循环。 沙法与考恩确认了口对口吹气和胸外心脏按压术联合应用技术的合理性。 沙法结合两种方法,奠定了现代CPR的基础。 *40年来CPR在全球风靡,美国普及7000万人次; CPR带来的希望,欧美平均每天能挽救1000例院外心搏骤停者; 中国电力部门从50年代中期开始进行人工呼吸为主的救护培训,70年代开始CPR普及,在触电抢救上取得了成就。 《国际CPRECC指南2000 》2000年2月在美国达拉斯定稿,2000年8月15日,在美国心脏协会主办的《循环》杂志上颁布。

黑死病对文艺复兴的影响

黑死病对文艺复兴的影响 黑死病对人类社会尤其是对欧洲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 黑死病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死亡恐惧促使人们把目光由来世投向现世,推动人们对人生问题的深入思考。反思自身既定的生存方式。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人文主义的兴起。 黑死病给欧洲造成巨大的灾难,首先带来的是人口的毁灭。1338年,佛罗伦萨全城有9万人,而黑死病致5.5万人死亡,1351年英伦三岛和爱尔兰已经损失了它们总人口的40%左右,远远高于它们在英法百年战争中的损失。当年教皇莱门特六世估计欧洲基督教地区死亡2384万人。当黑死病平息后,一些地方人口下降了50%一60%,有的甚至达到70%,也有些地方只有15%到20%。除了少数地区外,大多数地方很难给出准确的数字,但史学家基本认同的是,欧洲和中东地区的死亡率一般均在30%—50%。就这次灾难所导致的死亡人数、混乱程度和恐惧心理而言,它超过了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即使惨重的第二次 世界大战所造成的伤亡人数高达9000万,也只是占当时全世界人口的4%。巨大的生态灾难对欧洲民众心灵产生强烈的冲击。黑死病在它袭击的人群中引起彻底的剧变——肉体上、精神上和道德上,人们对死亡的态度开始发生变化,黑死病前教会鼓吹尘世是悲苦的,人类由于亚当违背了上帝的旨意犯了罪而遭受不幸,直至世界末日,待到天国的降临,永恒的幸福出现,死去的人类才获得新生。人们憧憬死亡之后在另一个国度中永恒存在,把幸福寄托在来世,却把现实的人性封存。中世纪教会通过安慰的葬礼仪式,减轻人们对死亡的恐惧,“使死者得到安息,同时教导生者,与死者的分离只是暂时的,即使肉体死亡,圣洁的灵魂仍然存在??葬礼仪式勉励人们接受亲人们离去的现实,以弥补社会分裂和死亡所带来的裂痕”。这种仪式对恢复心理平稳和维系社会稳定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而死亡的威胁和对死亡的体验,却从根本上改变了原有的观点。来势凶猛的黑死病颠覆了中世纪有关死亡、审判、天堂、地狱的认知,死亡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如此的临近。黑死病将“死亡”以一种前所未有的规模和如此近距离推向欧洲人的心灵和感官,其冲击和震撼远远超过此前任何一次天灾或者人祸。黑死病带来的大面积死亡使人们认识到生命的脆弱,并促使不少人萌生出及时享乐、纵欲狂欢的思想,人生观也开始变的简单,就是“吃、喝、结婚然后死亡”。对死亡的恐惧促使人们把目光由来世投向现世,推动人们对人生问题的深入思考,反思自身既定的生存方式。众所周知,对基督教的虔诚信仰是西方社会的基石之一,中世纪基督教宣称来世的生活要比现世的生活重要,主张对现世生活奉行苦修,以便灵魂的拯救。而黑死病的到来却使生命显现得无常,使生死变得虚无;当黑死病的阴影稍微远去之后,对生死的虚无和生命的无常又变成了一种达观:既然命运不可预见,上帝无从倚靠,那么唯一可做的,就是尽情享受生命的甜美果实。人们抛弃了天国的幻梦,追求尘世的欢乐,宣扬幸福在人间,伴随着这个过程的是人格的觉醒,人开始成为“精神的个体”,并且从这个角度开始认识自己、发现自己。诚如彼德拉克说:“我不想变成上帝,或者生活在永恒中,或者把天地抱在怀抱里。属于人 的那种光荣对我就够了。这是我所祈求的一切。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这些都集中反映出人们开始对上帝的逆反和对人生问题的反思,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