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药师参与多重耐药菌感染脑膜炎患者抗感染治疗的药学监护

临床药师参与多重耐药菌感染脑膜炎患者抗

感染治疗的药学监护

一、引言

多重耐药菌感染是当前医疗领域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细菌逐渐产生了对多种抗生素的耐药性,使得治疗难度大增。脑膜炎是一种严重的感染病,多重耐药菌感染脑膜炎患者的治疗更加困难。临床药师作为医疗团队的一员,可以提供药学监护服务,指导临床医生合理使用抗生素,以及预防和处理药物不良反应。本文旨在探讨临床药师在多重耐药菌感染脑膜炎患者抗感染治疗中的作用和应该注意的问题。

二、多重耐药菌感染脑膜炎患者的抗感染治疗

多重耐药菌感染对患者的治疗造成了巨大的挑战。目前,治疗多重耐药菌感染的主要措施是使用抗生素联合治疗。目前常用的抗生素包括碳青霉烯类药物、万古霉素、利福平和头孢噻肟等。由于多重耐药菌对不同抗生素的耐药性不同,临床医生需要根据药敏结果和具体病情综合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在使用抗生素治疗多重耐药菌感染时,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合理用药

合理使用抗生素是防治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关键措施之一。临床医生应该根据药敏结果和具体病情综合评估患者的抗生素治疗,选择具有狭谱性、高效性和低毒性的抗生素。同时还应该注意给药途径、剂量、频率和疗程等问题,遵守药品说明书的用药原则。对于临床效果不佳或者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应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2. 防止交叉感染

由于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存在广泛的传播风险,临床医生应该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防止交叉感染的发生。主要措施包括建立有效的隔离措施、加强手卫生和消毒、严格控制抗生素使用和减少不必要的

抗生素用药等。

3. 多学科协作

治疗多重耐药菌感染需要多学科协作,医疗团队的配合程度关键

影响疗效。临床药师可以协助临床医师进行抗生素合理化用药,提高

药物治疗效果,同时还可以协助抗感染治疗并发症的处理,提高治疗

质量和患者安全性。

三、临床药师在多重耐药菌感染脑膜炎患者抗感染治疗中的作用

临床药师主要职责是为医疗团队提供药学监护服务,保障药物治

疗的合理性、有效性和安全性。在多重耐药菌感染脑膜炎患者的抗感

染治疗中,临床药师可以扮演以下几个方面的角色:

1. 药物治疗方案制定

根据药敏结果和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药物治疗方案。临

床药师可以参与抗生素的选择、使用方案的制定,以及剂量和治疗方

案的调整等工作。

2. 药物副反应监测和处理

抗生素的治疗可能会出现很多副作用和不良反应。临床药师可以

对患者进行跟踪监测,发现和处理药物不良反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特别是对于与抗感染治疗相关联的毒性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等问题,

要尽早干预和处理,以保证患者的安全。

3. 抗生素耐药性监测和评价

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不断增强。临床

药师可以进行抗生素耐药性监测和评价,及时发现抗生素耐药性变化,指导临床医生在治疗过程中适时调整用药策略。同时还可以对多重耐

药菌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传播途径、防控措施和新药开发等方面提

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4. 患者教育和药物合规性监测

临床药师可以对患者进行药物教育,帮助他们了解药物的作用、

适应症、剂量、用法和不良反应等信息,提高药物治疗的依从性和合

规性。同时还可以对患者服药情况进行监测和记录,及时发现药品误用、滥用等问题,避免药物治疗不当给患者造成更多的困扰。

四、临床药师的困惑和挑战

在多重耐药菌感染脑膜炎患者的治疗中,临床药师面临着很多困

惑和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抗生素选择的权衡

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是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治疗关键。临床药师

需要根据药敏结果和患者的具体情况,评估抗生素的疗效和安全性,

权衡利弊,同时还需要了解抗生素的药理学、药代动力学特征,推断

其药效和毒性,提供合理的药学监护。

2. 不同抗生素的相互作用

不同抗生素具有不同的药理学特征,可能会在患者体内相互影响,产生药物相互作用。临床药师需要对不同抗生素之间可能产生的药物

相互作用进行评估和管理,以避免产生不良反应和不必要的药物治疗

失败。

3. 新药研究与开发

当前,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治疗面临着很大的挑战,需要不断研究

和开发新的治疗药物。临床药师需要密切关注新药的研究进展,为临

床医生提供新药的药学资讯,协助开展新药的临床研究和临床治疗等

工作。同时,要推动多学科合作开展相关研究,加速新药的研究和开发。

五、结论

多重耐药菌感染脑膜炎患者的抗感染治疗需要多学科协作,药学

监护是保障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性的重要环节之一。临床药师在治疗

中可以从药物治疗方案制定、药物副反应监测和处理、抗生素耐药性

监测和评价、患者教育和药物合规性监测等方面提供重要服务,为医

疗团队提供药学支持和保障。但同时也需要面对不同抗生素相互作用、新药研究和开发等方面的困惑和挑战,协助医生保障患者的安全和疗效,提高多重耐药菌感染脑膜炎患者的治疗水平和疗效。

医院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医院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一、多重耐药菌感染或定植病例的及时诊断与报告 1、临床微生物实验室依据细菌药敏结果,做出是否为多重耐药菌的判断,判断为多重耐药菌时在检验报告单上做好“接触隔离标识”并及时通知临床科室。 2、各科室医师接到检验结果,结合患者症状、体征及其他辅助检查结果,准确判断该多重耐药菌是感染、定植或污染。 3、诊断为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病例必须在24小时内上报医院感染管理科。 4、医院感染管理科专职人员查看微生物室发布的多重耐药菌检验报告单及医师上报的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例,核实诊断。 二、多重耐药菌感染或定植患者的预防控制措施 1、手卫生 科室配备充足的洗手设施和速干手消毒剂,医务人员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活动过程中.严格执行《医院手卫生管理制度》。 2、接触隔离措施 (1)对高度疑似多重耐药菌感染或定植患者入住,而微生物检验样本结果未回时,科室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采取接触隔离措施,并及时采取标本进行病原学检查,若患者标本培养出多重耐药菌,则继续实施隔离措施;若间隔24小时两次培养均未检出多重耐药菌,且患者病情趋于好转,感染得到控制,方可解除隔离。 (2)科室在接到多重耐药菌检验报告单时,医师立即开具“接

触隔离”医嘱,首选单间隔离,可以将同类多重耐药菌感染或定植患者安置在同一病房,条件受限时,采取床旁接触隔离。严禁将多重耐药菌感染与气管插管、深静脉留置导管、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抑制患者安置在同一病房。 (3)与患者直接接触的相关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如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等专人专用,并及时消毒处理。轮椅、担架、床旁心电图机等不能专人专用的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要在每次使用后清洁消毒。 (4)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操作时,将高度疑似或确诊多重耐药菌感染或定植患者安排在最后进行。接触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伤口、溃烂面、黏膜、血液和体液、引流液、分泌物、痰液、粪便时,须戴手套,必要时穿隔离衣,完成诊疗护理操作后,及时脱去手套和隔离衣,并进行手卫生。 (5)减少患者的病房转换和转运,如必须转运时,尽量减少对其他患者和环境表面的污染。 (6)减少不必要的人员出入病室和接触患者,严格限制探视人数,提醒进入者注意预防隔离,在出病室后做好手卫生。 (7)患者至少有两次标本送检阴性(间隔24h/次)后或感染治愈但无标本可送时,方可解除隔离。 3、无菌操作 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特别是在实施各种侵入性操作:如实施中心静脉置管、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留置尿管、放置引流管时,

多重耐药菌感染的临床治疗指导意见

多重耐药菌感染的临床治疗指导意见 一、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 超广谱β-内酰胺酶( extended2spectrumβ2lactamases, ESBLs)是肠杆菌科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产生耐药的主要机制之一,其预防与治疗已成为临床医生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ESBLS革兰阴性杆菌主要见于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产酸克雷伯菌,应引起足够重视,注意做好ESBLS的检出工作。 产ESBLs细菌主要在医院内引起感染和流行,其中60%发生在大型医院,特别是教学医院。产ESBLs细菌不仅引起院内暴发流行,还可以向院外传播,使流行范围扩大。研究显示,重症监护病房、住院日延长( ≥7 d) 、机械通气、导尿管和动脉导管的留置、严重疾病状态(如器官移植)、不适当联合使用抗菌药物或三代头孢菌素、年龄≥60岁等都是导致产ESBLs细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因此,应加强抗菌药物的管理,临床医生要关注细菌的耐药现状,预测细菌耐药变迁。 (一)产ESBLs细菌感染的治疗原则 1、去除产ESBLs细菌产生的诱因。包括及时拨出各种侵入性导管、尽量缩短住院时间、严格抗菌药物的使用原则等,同时应防止产EBSLs细菌的医院内扩散。 2、产ESBLs细菌对各种酶抑制剂复合制剂和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敏感性较高。推荐使用的抗菌药物包括碳青霉烯类、头霉素类、酶抑制剂复合制剂等,也可以根据药敏试验和病情选择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氟喹诺酮类与上述抗菌药物联合治疗。具体用药时应关注到如下因素:(1)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征及目前关于药物的首选与次选的推荐意见;(2)已经使用的抗菌药物的临床疗效及更换药物后的临床表现;(3)本院流行细菌耐药性的流行情况;( 4)减低耐药性出现的策略;(5)抗菌药物的价格。 3、超广谱β-内酰胺酶:细菌在持续的各种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选择压力下,被诱导产生活跃的及不断变异的β-内酰胺酶,扩展了其耐受头孢他啶、头孢噻肟、头孢吡肟等第3代及第4代头孢菌素,以及氨曲南等单环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能力。当怀疑产ESBLS时,即使体外试验对某些青霉素类、头孢菌素及氨曲南类抗生素敏感,临床上也应视为耐药,原则上不选用。 4、应该注意到,产ESBLs细菌可以在治疗过程中发展而来。对最初分离敏感的细菌,经(3~4) d三代头孢菌素的治疗后,有可能发展为耐药,因此对重复分离菌株应重复进行药敏试验。 (二)治疗产ESBLs细菌感染的抗菌药物及使用的推荐意见 1、碳青霉烯类:碳青霉烯类对产ESBLs细菌敏感性很高,临床疗效显著,在严重感染或其他抗菌药物治疗疗效不佳时,可选择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对可能的产ESBLs细菌的社区感染、院内感染如重症监护室的呼吸机相关肺炎,均可经验性使用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治疗。药物包括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美罗培南、帕尼培南、厄他培南、多尼培南等。美罗培南、帕尼培南不易发生神经系统的不良反应,可用于产ESBLs细菌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我院目前有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美罗培南。 目前尚无确切临床资料说明碳青霉烯类与其它抗菌药物联合应用的疗效是否优于碳青霉烯类单独应用,但大多临床医生倾向于运用碳青霉烯类联合氨基糖 苷类治疗产ESBLs细菌引起的严重感染。 2、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产ESBLs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联合克拉维酸、舒巴坦或他唑巴坦的复方制剂较为敏感。此类药物可首选用于产ESBLs细菌所致的轻度至中度感染,但由于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对产ESBLs细菌的临床疗效不够理想,对产ESBLs细菌严重感染的患者,不宜作为首选药物。在已上市的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中,以头孢哌酮/舒巴坦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抗菌作用较强。 应该注意,当细菌产生大量β-内酰胺酶或同时伴有外膜蛋白丢失时,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的抗菌活性也会降低。 3、头霉素类:体外研究显示,头霉素类抗菌药物对于产ESBLs细菌具有良好的抗菌作用,可以作为产ESBLs细菌的次选药物,也可以与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等联合使用。头霉素类药物包括头孢米诺和头孢西丁。需要注意到是,头霉素类易诱导细菌产生诱导酶(AmpC酶) ,从而出现耐药。如果细菌同时有膜蛋白缺失也可引起细菌对头霉素类耐药。 4、其他抗菌药物: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可作为产ESBLs细菌严重感染时的联合用药之一。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可用于治疗产ESBLs细菌引起的轻、中度感染(如尿路感染) ,但产ESBLs细菌对喹诺酮类的耐药性不断增加,限制了喹诺酮类药物在产ESBLs细菌感染中的应用。研究显示,替加环素对产EBSLs细菌有较好疗效,磷霉素(我院新修订的抗菌药物供应目录中已收录该药)对产ESBLs大肠埃希菌所致的复杂性或非复杂性下尿路感染有效率可达93. 8%,呋喃坦丁也可用于大肠埃希菌、变形杆菌等引起的急性尿路感染。 药师提示:不同型别ESBLs对三代头孢菌素的水解能力各不相同,体外实验也可能显示产ESBLs细菌对第三代头孢菌素敏感,但临床上使用三代头孢菌素治疗产ESBLs细菌感染的疗效很差。第四代头孢菌素对ESBLs的稳定性高于第三代头孢菌素,但仍能为ESBLs不同程度的水解,因此,不管体外试验结果如何,所有的产ESBLs细菌均应视为对第三、四代头孢菌素耐药。 (三)产ESBLs肠杆菌科细菌的抗菌药物治疗的推荐方案 产ESBLs细菌感染的研究中,对肠杆菌科的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的研究最多,其产ESBLs率也最高。应结合药敏试验结果和临床表现严重性,确定抗菌药物治疗方案。 对轻至中度感染患者,首选复方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药物包括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氨苄西林/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替卡西林/克拉维酸等)。次选氨基糖苷类与头霉素类抗菌药物联合治疗(药物包括阿米卡星、妥布霉素、头孢西丁、头孢美唑等)。治疗效果不佳者,换用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药物包括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厄他培南、帕尼培南)。 对严重的产ESBLs肠杆菌科细菌感染,以及医院发生产ESBLs肠杆菌科感染,可以首选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或联合治疗方案。 (四)产ESBLs细菌感染的预防

多重耐药菌管理合作机制(推荐5篇)

多重耐药菌管理合作机制(推荐5篇) 第一篇:多重耐药菌管理合作机制 ⅹⅹ医院多重耐药菌管理合作机制 为加强我院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预防管理,根据《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特制定多部门共同参与的多重耐药菌管理合作机制: 微生物室检测到多重耐药菌,及时报告临床科室和医院感染管理科;医院感染管理科接到报告后立即到临床科室指导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人消毒隔离措施;并通知临床药师到该病人所在科室进行会诊,指导临床医师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微生物室每季度将耐药情况汇总公布,并将相关耐药情况上报药剂科;药剂科根据抗菌药物耐药情况提交药事管理委员会讨论要暂时停用的抗菌药物。 一、临床科室: (一)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严格执行《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医务人员在直接接触患者前后、进行无菌技术操作和侵入性操作前,接触患者使用的物品或处理其分泌物、排泄物后,必须洗手或使用速干手消毒剂进行手消毒。 (二)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严格执行隔离措施,预防多重耐药菌传播。尽量选择单间隔离,也可以将同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安置在同一间病房。病历夹上、隔离病房或床头应当有隔离标识(蓝色),提高医务人员的警惕性。 (三)与患者直接接触的相关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如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输液架等要专人专用,并及时消毒处理。轮椅、担架、床旁心电图机等不能专人专用的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要在每次使用后擦拭消毒。 (四)医务人员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操作时,应当将高度疑似或确诊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安排在最后进行。 (五)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和标准操作规程,避免污染,有效预防多重耐药菌感染。

(六)加强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诊疗环境的清洁、消毒工作。 (七)严格执行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的基本原则,切实落实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严格执行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的相关规定,避免因抗菌药物使用不当导致细菌耐药的发生。 (八)患者隔离期间要定期监测多重耐药菌感染情况,直至临床感染症状好转或治愈方可解除隔离。 (九)各科室院感管理小组每月对存在问题或缺陷进行分析讨论,制定整改措施,有落实情况记录,体现持续改进。 二、药剂科: (一)接到感染管理科的通知后,立即安排临床药师到该病人所在科室进行会诊,并指导临床医师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二)有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组织与制度;有分级管理制度及具体措施。 (三)定期向临床医师提供最新的抗菌药物敏感性总结报告和趋势分析,正确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高抗菌药物处方水平。 (四)有临床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的微生物送检率年度统计分析(细菌室协助完成)。 (五)有临床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种类与微生物检测种类年度统计分析(细菌室协助完成)。 (六)各种形式的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及分级使用相关知识培训和考核,记录详实。 (七)每季度公布各科室使用抗菌药物情况,并有促进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考核机制。 (八)有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使用规定并落实;有I类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规范。 (九)每季度对各科室抗菌药物使用中存在问题或缺陷进行分析讨论,对落实情况体现持续改进。 三、细菌室: (一)发现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后,应当在第一时间

临床药师参与抗感染治疗的实践与体会

临床药师参与抗感染治疗的实践与体会 摘要:感染性疾病是临床治疗中的常见病与多发病,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抗菌药物已成为临床应用最广泛的药物之一。随着抗菌药物使用的增多,细菌耐 药性和不合理应用带来的威胁在不断增加,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关键词:临床药师;抗感染治疗;实践 引言 在感染治疗中,准确鉴定病原体是感染性疾病获得确诊并取得满意疗效的前 提和关键,但由于病原体的复杂性与多变性和临床医师药理知识的局限性(如药 敏结果解读不准确,无法判断污染菌或定植菌,对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知识欠缺),在抗感染治疗中对药物品种的选用及给药方案的制订仍有不足之处。 1、根据抗菌药物PK/PD特点优化给药方案 案例-1,患者,男,68岁,身高172cm,体重78kg,因咳嗽咳黄绿色痰,发热,体温最高达38.9℃入院,既往有糖尿病。入院时查白细胞(WBC)计数 14.6×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T%)91.2%、C反应蛋白(CRP)156.3mg/L 和降钙素原(PCT)3.13ng/mL,胸部CT提示双下肺炎症,入院诊断为社区获得 性肺炎,予注射用头孢哌酮-舒巴坦钠1.5g,q12h,治疗4d后,患者仍有中低热(37.5℃~38.2℃)。2次痰液培养结果均为阴性,给予抗感染对因治疗和对症治 疗后,呼吸系统和发热症状得到改善,但改善不佳。医师向临床药师咨询治疗方案,临床药师会诊后建议调整头孢哌酮-舒巴坦钠给药方案为3g,q8h。方案调整 2d后,该患者痰量明显减少,体温平稳未发热。 会诊分析:该患者老年男性,体型肥胖,有糖尿病史,近期使用过抗菌药物 治疗,咳黄绿色痰,2次痰培养结果均为阴性,根据痰液颜色,结合患者病史, 不排除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可能,初始治疗方案予头孢哌酮-舒巴坦钠抗感染治

多重耐药菌(MDRO)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多重耐药菌(MDRO)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一、监测范围 包括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细菌、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肠杆菌科细菌(CRE)、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鲍曼不动杆菌(CR—AB)、多重耐药/泛滥药铜绿假单胞菌(MDR/PDR-PA)等。微生物实验室应加强对多重耐药菌的检测及其对抗菌药物敏感性的监测,根据监测结果指导临床对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控制工作。 二、多重耐药菌的监测、诊断与报告 1、多重耐药的诊断主要依赖于病原微生物的检验结果。临床科室应及时送检相应的病原学标本,及时发现、早期诊断、多重耐药菌感染或定植患者。 2、微生物实验室检测到国家重点监测多重耐药菌株,应及时发出书面报告,在报告单上盖上“多重耐药注意隔离”的红章,同时电话通知医院感染管理科和所在科室。 3、临床科室接到“多重耐药菌株”的报告后,立即报告科主任、护士长,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由科主任及护士长通知全体医护人员,做到人人知晓;如确诊为医院感染的,必须在24小时内从院感系统填表上报。 4、医院感染管理科接到报告后,应到临床督导消毒隔离及防护措施的落实,进行有关流行病学调查,当发现有多重耐药菌株医院感染暴发或流行可能时,立即向分管院长报告,及时采取相应处置。 5、微生物实验室必须加强对多重耐药菌的监测,每季度向全院公布细菌耐药性监测分析。 6、医院感染管理科每季对医院感染多重耐药菌株分布情况进行分析并向临床科室反馈。 三、多重耐药菌预防控制措施 临床科室接到细菌室多重耐药电话通知后,应第一时间在MDRO患者的病床栏挂接触

隔离标识,科室院感管理小组成员应对病区内MDRO患者的接触隔离措施的执行与落实情况进行督促。 1、应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实施隔离措施,首选单间隔离,也可以将同类多重耐药菌感染者或定植者安置在同一房间。隔离病房不足时才考虑进行床边隔离,不能与气管插管、深静脉留置导管、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抑制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当感染者较多时,应保护性隔离未感染者。 2、MRSA、VRE感染者应单间隔离并在门上悬挂接触隔离标识,防止无关人员进入。 3、进行床边隔离时,在床头卡上标贴接触隔离标识,以提醒医务人员以及家属。当实施床旁隔离时,应先诊疗护理其他病人,MDRO感染病人安排在最后。 4、应尽量减少与感染者或定植者相接触的医务人员数量。最好限制每班诊疗病人者为医生、护士各一人,所有诊疗尽可能由他们完成,包括标本的采集。 5、医务人员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活动过程中,应当严格遵循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和手卫生规范。 6、在实施诊疗护理操作中,有可能接触患者的伤口、溃烂面、黏膜、体液、引流液、分泌物、排泄物时,应当戴手套,必要时穿隔离衣。离开病人床旁或房间时,应洗手或用快速手消毒剂擦手。 7、对于非急诊用仪器(如血压计、听诊器、体温表、输液架)等应专用。其他不能专人专用的物品(如轮椅、担架),在每次使用后必须消毒。 8、进行床旁诊断(如拍片、心电图)的仪器必须在检查完成后用消毒剂进行擦拭。 9、如病人需离开隔离室进行诊断、治疗,都应先电话通知相关科室,以便他们作好准备,防止感染的扩散。在把该病人转送去其他科室时,必须由一名工作人员陪同,并向接收方说明对该病人应使用接触传播预防措施。接收部门的器械设备在病人使用或污染后同

医院药房的论文选题

医院药房论文参考题目 医药药学主要研究药物的来源、炮制、性状、作用、分析、鉴定、调配、生产、保管和寻找(包括合成)新药等,也是连接健康科学和化学科学的医疗保健行业,它承担着确保药品的安全和有效使用的职责。下面就为大家介绍医院药房论文参考题目给大家在选题时,作为一个参考。 一、药学专业毕业论文参考题目 1、基于药物治疗管理的支气管哮喘全程药学服务效果 2、药学服务对社区老年糖尿病患者合理用药的作用分析 3、替加环素致凝血功能障碍药学监护一例 4、医养结合模式下不同药学服务对慢性病患者用药依从性的影响 5、互联网药学服务在肿瘤患者癌痛治疗中的应用分析 6、临床药师参与治疗1例药源性血小板减少症的药学监护 7、疗养药学服务新模式的构建初探 8、以家庭医生工作室为主体的药学服务管理对社区慢性病的作用分析 9、全内脏反位肺部感染合并先天性心脏病1例的药学监护 10、1例合并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癌痛患者的药学实践 11、1例重度门脉型肺动脉高压行活体肝移植术并术后感染患儿的药学监护 12、药学干预影响老年妇科手术患者用药依从性的实验性研究 13、左氧氟沙星致重度药源性血小板减少症的药学监护 14、定制药学服务在控制糖尿病患者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中的应用 15、基于循证药学的处方前置审核系统在药剂科中的实践

16、临床合理用药的药学干预方式及应用效果 17、药学干预对2型糖尿病患者多药治疗的影响 18、藏药黑腺美饰悬钩子生药学研究 19、分析阿莫西林引起不良反应的药学情况 20、伊伐布雷定临床与药学实践专家共识 21、全国三甲医院药学门诊开设情况网上调查 22、对血液疾病伴角膜移植患者1例的药学监护 23、基于循证药学研究比较地诺单抗与双膦酸盐类治疗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症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24、两性霉素B膀胱冲洗临床应用的循证药学评价 25、生物电阻抗分析法在全身浮肿患者中的药学实践 26、基于药学知识库的医院合理用药前置审方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应用 27、国际药学联合会及其疫苗药师介入管理项目简介 28、以"患者为中心"的药学服务管理模式在药剂科的应用 29、阿托伐他汀与曲美他嗪联合治疗缺血性心肌病并发心力衰竭的机制分析与药学研究 30、分级诊疗体系下的社区药学人员培训模式探析 31、浅谈临床药师在用药咨询中的药学服务作用 32、新形势下医院药事管理的优化改革在临床药学服务中的价值 33、药学服务对肾功能衰竭血液透析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 34、肿瘤患者输液港并发感染和血栓形成的药学监护

2020年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中国专家共识

2020年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中国专家共识 (出处:上海国际医院感染控制论坛)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中国专家共识 近一个世纪以来,抗菌药物在人类战胜各种感染性疾病的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但日益突出的多重耐药菌问题已给临床抗感染治疗带来了严峻挑战。如何有效减缓多重耐药菌的产生,阻断多重耐药菌传播,已引起医学界、政府与社会的广泛关注。为加强多重耐药菌的医院感染管理,有效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在医院内的产生和传播,保障患者的安全,由中国感染控制杂志组织,58位国内知名专家共同发起,邀请全国165位专家参与,历时10个月,召开了9场专题讨论会,在充分收集意见和讨论的基础上,最终形成了《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中国专家共识》。共识荟萃了国内外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防控的最新进展,总结了我国大多数权威专家防控方面的宝贵经验,旨在规范和指导我国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防控,提高我国多重耐药菌感染防控水平。 1概述 1.1定义及临床常见类型多重耐药菌(multi-drugresistance bacteria,MDRO)指对通常敏感的常用的3类或3类以上抗菌药物同时呈现耐药的细菌,多重耐药也包括泛耐药(extensive drug resistance,XDR)和全耐药(pan-drug resistance,PDR)。临床常见MDRO有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肠杆菌科细菌(如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DR-PA)、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DR-AB)等。 1.2流行病学不同监测网、地区、医院以及同一医院不同科室、不同时期MDRO的监测结果均可能存在差异。CHINET三级甲等医院监测结果显示:MRSA检出率在2008年之前持续上升,最高达73.6%,随后开始下降,2010年为51.7%,2013年为45.2%;耐万古霉素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2010年检出率分别为0.6%、3.6%,2013年分别为0.2%、3.0%;产ESBLs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2010年检出率分别为56.3%、43.6%,2013年分别为54.0%、31.8%;XDR铜绿假单胞菌(MDR-PA)和XDR鲍曼不动杆菌(MDR-AB)2010年检出率分别为1.7%、21.4%,2013年分别为 2.0%、14.6%。湖南省2011年度细菌耐药监测结果显示,该省MRSA检出率为37.5%,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检出率为69.8%,耐万古霉素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检出率分别为1.5%、 3.6%,耐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铜绿假单胞菌检出率分别为2 4.8%、 15.9%,耐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鲍曼不动杆菌检出率分别为50.1%、44.8%。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已在较多医院出现,且耐药率出现较快增长;近年来,有些医院已出现碳青霉烯类耐药的肠杆菌科细菌,如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等,虽然分离率较低,但须引起高度关注。 1.3细菌耐药及传播机制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机制主要有:药物作用靶位改变;产生抗菌药物灭活酶,如氨基糖苷修饰酶;药物到达作用靶位量的减少,包括外膜孔蛋白通透性下降及外排泵的过度表达等。如MRSA的耐药机制主要为携带mecA基因编码的青霉素结合蛋白2a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亲和力极低,而青霉素结合蛋白具有促进细菌细胞壁合成的作用,使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不能阻碍细胞壁肽聚糖层合成,从而产生耐药。VRE对万古霉素的耐药性多数

重症医学科多重耐药菌(MDRO)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重症医学科多重耐药菌(MDRO)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一)开展多重耐药菌的监测、及早诊断,及时报告。 (1)科室医生应有主动搜索多重耐药菌的意识,及时送相应的病原学标本,根据病原微生物检验结果,及时发现、及早诊断MDRO感染和定植患者。 (2)科室接到“多重耐药菌株”的报告或感染监控专职人员隔离反馈单后,当危急值处理立即报告科主任、护士长,采取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如确诊为医院感染的,必须在24小时内网络上报医院感染管理科。 (3)发现MDRO医院感染暴发或流行趋势时,应立即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 (二)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感染 1.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及手卫生措施 (1)对确定或高度疑似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应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实施接触隔离措施,悬挂蓝色“接触隔离”标识。设置隔离病房时,门上张贴“接触隔离”标识,防止无关人员进入;进行床旁隔离时,床头悬挂“接触隔离”标识,并分别在病人腕带上标示“紫色小圆点” (2)首选单间隔离(如VRE),也可同种病原同室隔离,不可与气管插管、深静脉留置导管、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抑制患者安置同一房间。隔离病房确实不足时考虑床旁隔离,当感染较多时,应保护性隔离未感染者。 (3)隔离期间限制病人活动范围。如病人需离开隔离室进行诊断、治疗,应当提前电话通知接诊科室并做好记录,并由工作人员陪同前往。 (4)诊疗用品专用,医护人员相对固定。原则上先诊疗护理其他病人,MDRO感染病人安排在最后(特殊或抢救病人除外)。 (5)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特别是在实施各种侵入性操作时,应避免污 染,减少感染的危险因素。

(6)严格执行标准预防:诊疗护理病人时,除戴帽子、口罩外,有可能接触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者定植患者的伤口、溃烂面、粘膜、血液和体液、引流液、分泌物、痰液、粪便时,应戴手套,可能污染工作服时穿隔离衣。当可能产生气溶胶的操作(如吸痰或雾化治疗等)时,应戴标准外科口罩和防护眼镜或一次性的防护面罩。 (7)标本运送:用防渗漏密闭容器运送。 (8)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接触患者前后及周围环境后、摘脱手套后,应立即进行手卫生。 2.加强诊疗环境卫生及医疗废物管理 (1)物品专用,用后进行清洁和消毒,不能专用的物品如轮椅、担架等,在每次使用后必须经过清洁及消毒处理。 (2)患者接触的物体表面、医疗设备设施表面(如心电监护仪、微量输液泵、呼吸机等医疗器械的面板或旋钮表面、听诊器、计算机键盘和鼠标、电话机、患者床栏杆和床头桌、门把手、水龙头开关等),由清洁工每班用1000mg∕L含氯消毒剂进行清洁和擦拭消毒。 (3)抹布、拖布专用,使用后进行消毒处理。 (4)出现或疑似有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暴发时,应增加清洁和消毒频次;被患者血液、体液污染之处应立即消毒。 (5)加强医疗废物管理:锐器置入锐器盒,医疗废物置双层黄色垃圾袋,标识清楚,封口密闭规范运送至医院医疗废物暂存地,由中明医疗废物处置公司进行处置。MDRO患者的生活垃圾按医疗废物处理 (6)临床症状好转或治愈,连续三次培养阴性(每次间隔>24小时)方可解除隔离,解除隔离或病人出院均应做好终未消毒处理。 (7)凡有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病人进行手术时,手术医生必须在手术通知单上注明,手术结束后按规定进行严格的终未处理。

药学服务在评价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抗菌药物用法用量合理性中的应用

药学服务在评价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抗菌药物用法用量合理性中的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药学服务在评价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抗菌药物用法用量合 理性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本院2022年1月~2022年12月本院收治的60例多 重耐药菌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由临床药师实施药学服务,观察并比较 两组治疗效果和抗菌药物DDD值及平均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 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和抗菌药物DDD值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由临床药师对多重耐药 菌感染患者实施要血符,有效提高了临床用药的科学性和安全性。 关键词:药学服务;多重耐药菌感染;抗菌药物;合理性 多重耐药菌(multi drug resistant organism,MDRO)指对临床使用的3种 或3种以上抗菌药物出现耐药的细菌,常见的有鲍曼不动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耐碳青霉烯类杆菌等,患者一旦感染多重耐药菌,其治疗难度大, 治疗费用高,病死率大大增加,严重危及患者生命[1]。随着临床的大量使用广谱 抗菌药物、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药以及插管、机械通气等操作的应用不断增加,住院患者多重耐药菌的发生率逐年升高,给临床抗感染治疗带来很大挑战。由于 此类病菌具有高度的耐药性,常规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由于临床医师专业领域不同,在用药管理方面缺乏规范性,一般情况下依据个人经验用药,导致多药管理 存在混乱之处。药师是药学管理中的主要参与人员,在药学研究方面更具专业性,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提供药物服务,有助于减少不同专业的相互作用及冲突, 提高了多学科协作管理效果[2]。本研究对60例患者进行临床分析,探讨药物服务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抗菌药物用法用量的合理性。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管理制度旨在有效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在医院内的传播,以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安全。多重耐药菌是指对临床使用的三类或三类以上抗菌药物同时呈现耐药的细菌,包括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耐万古霉素肠球菌、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肠杆菌科细菌、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鲍曼不动杆菌、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铜绿假单胞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细菌以及多重耐药结核分枝杆菌。微生物实 验室应加强对多重耐药菌的检测及其对抗菌药物敏感性、耐药模式的监测,判断并向临床反馈监测的多重耐药菌,以指导临床对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控制工作。 临床科室的职责包括筛查耐药菌、及时下达微生物送检医嘱、正确采集病原学标本并及时送检标本、追踪检验结果、及时发现、早期诊断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根据 XXX结果正确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发现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 散发病例或接到微生物室电话及检验单反馈后,应记录在登记本上,并立即通知主管医师,下接触隔离医嘱,病程记录中体现处理措施。护士应在病床标示牌、腕带上放置相应隔离标识,

并通知保洁等有关人员,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感染控制后医师停止隔离医嘱,病区做好终末消毒。转科、手术、特殊检查等护士应提前电话通知对方科室,做好交接记录和隔离工作。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散发病例主管医师应在24小时内通过感 染管理信息系统报告感染管理科。发现3例同种病原菌感染的应立即报告,感染管理科根据情况进行督导及流行病学调查。科主任、护士长应负责落实本科室多重耐药菌各种监测、报告、预防控制措施的执行情况。 检验科的职责是在微生物室进行细菌培养后,判定结果并在检验报告上标注多重耐药及名称代码。他们还会电话通知、院内网上发检验报告,并向临床科室和感染管理科进行结果报告,并做好记录。如果某一科室在短时间内发生3例及以上同种微生物感染病例及VRE,他们会立即电话报告医院感染管 理科,并协助做流行趋势调查及同源性分析。每季度,他们会向全院公布临床分离细菌菌株及其耐药监测变化趋势图和预警,包括全院和重点科室前五位医院感染病原微生物名称及耐药情况。此外,他们会对微生物检测种类进行年度统计分析。 感染管理科的职责是开展MDRO感染目标性监测,定期 进行监督与检查。他们还会开展MDRO感染散发与暴发的调

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Ⅰ目的 加强多重耐药菌管理,避免医院感染流行与暴发。 Ⅱ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全院各科室。 Ⅲ制度 一、纳入管理的的多重耐药菌(MDRO)包括 (一)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 (二)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 (三)产超广谱B-内酰胺酶(ESBLs)细菌 (四)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鲍曼不动杆菌(CR—AB) (五)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铜绿假单胞菌(CR—PA) (六)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肠杆菌科细菌(CRE) (七)多重耐药结核分枝杆菌 二、多重耐药菌诊断报告制度 (一)微生物室及临床科室为MDRO诊断报告的责任科室,微生物室值班人员及临床科室主管医师或科主任为报告责任人。

(二)微生物室在细菌培养结果确定后立即电话报告临床科室(按危急值管理),并对结果进行必要的解释,为临床用药提供科学依据。 (三)微生物室要及时将MDRO报告给感染防控科和临床科室,以便第一时间采取预防和控制措施,阻断传播。 (四)临床科室医务人员接到电话后将MDRO感染病例登记到危急值登记本上,并立即上报科室感染预防与控制小组(科室主任、护士长、主管医师),同时电话报告感染防控科。 (五)微生物室、临床科室及感染防控科均建立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例登记本,以备检查。 三、多重耐药菌监测制度 (一)监测重点部门:重症监护病房和各临床科室。 (二)监测重点人群:长期收治在ICU的患者、接受过广谱抗菌药物治疗或抗菌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留置各种管道以及合并慢性基础性疾病的患者。 (三)ICU主管医师对可疑或明确有感染者,需立即采集样本做病原微生物的监测,结果回报后立即分析感染或定植细菌,根据药敏实验结果决定用药,做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 (四)ICU护士要正确采集标本,及时送检标本,提高实验室

1例外伤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治疗及思考

1例外伤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治疗及思 考 目前,感染性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高,细菌耐药性与耐药机制研究越来越多,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进行治疗是临床医护人员面临的难题,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是一项重要治疗方法,怎样规范使用抗感染药物、规范医疗行为,提高医疗质量?整合医学理论下的“医”和“药”的深度融合,将“确定治疗方案”与“选择用药方案”再到“药学监护”实施科学监测与评价,是临床合理用药和实现个体化给药的有效途径。本研究通过对1例外伤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治疗过程进行分析,强调医师、药师、护师、医技师对患者抗感染治疗进行多学科会诊的必要性,将诊断、治疗、用药、护理、监测等综合管理,重点体现临床药师参与药物治疗的专业价值和全程药学服务的作用。 1病例资料 1.1病例情况 患者,女,45岁,转入我院51日前,因车祸致头面部、胸部等全身多处损伤,急诊入四川省人民医院创伤外科。诊断为:①开放性颅脑损伤DCS 6分;②胸部闭合性损伤;③右侧颧弓粉碎 1/ 10

性骨折;④右侧面颊部皮肤挫裂伤;⑤全身多处皮肤软组织损伤;⑥失血性贫血;⑦低蛋白血症;⑧电解质紊乱;⑨肺部感染。术后抗感染治疗,控制脑水肿,输血,输注白蛋白等对症治疗,后经皮胃造瘘术。因肺部感染转入ICU,抗感染,气管切开,病情好转后转回创伤外科。因间断有癫痫发作,后经家属沟通病情趋于稳定,按照就近治疗的原则,于2017年11月8日自愿转入我院治疗。 此次车祸伤以来,患者昏迷至去皮质状态,胃管注入流质饮食,大便干燥,尿管通畅,颜色泛黄、无沉淀。因气管插管时间较长,导致肺部感染,为细菌合并真菌感染,细菌培养后为铜绿假单胞菌合并白色念珠菌感染。 1.2药物治疗过程 患者入院后送检标本,血液分析结果:白细胞14.01×109/L,中性粒细胞84.3%,中性粒细胞绝对数11.81×109/L,红细胞4.76×1012/L,血红蛋白120 g/L。痰培养:铜绿假单胞菌优势生长+++。临床根据微生物学检验结果诊断患者为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感染,药物敏感试验结果显示:仅对左氧氟沙星、阿米卡星、环丙沙星、头孢比肟、庆大霉素、妥布霉素、万古霉素敏感,对其他抗生素菌出现不同程度耐药情况。针对该患者的血象、痰培养等检查情况,提示细菌感染有使用抗生素的指征,对患者前期抗菌治疗过程中所选用抗生素的实际情况,制订了我院的初始治疗方案,具体如下,注射用头孢他啶(深圳立健药业,批号: 2/ 10

临床药师参与一例神经外科术后院内感染患者的药学监护

临床药师参与一例神经外科术后院内感染患者的药学监护王仙;陈世洁 【摘要】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参与术后合并院内感染患者抗感染治疗过程中的药学监护内容.方法临床药师从药物选择、相关疗效指标监测、不良反应监测等方面对1例脑出血术后合并颅内感染、肺部感染患者的治疗过程开展药学监护.结果通过将抗菌药物治疗方案调整为美罗培南静脉给药联合鞘内给药,并在治疗过程中根据药敏结果加用复方磺胺治疗,患者颅内感染、肺部感染最终得到有效控制,且肝功能好转,治疗过程中无癫(痢)发作.结论临床药师参与患者抗感染治疗过程中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订,开展药学监护,对促进药物治疗的有效性、减少或避免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具有重要作用. 【期刊名称】《实用药物与临床》 【年(卷),期】2015(018)012 【总页数】4页(P1481-1484) 【关键词】临床药师;颅内感染;肺部感染;药学监护 【作者】王仙;陈世洁 【作者单位】荆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药学部,湖北荆州434000;荆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湖北荆州434000 【正文语种】中文 0 引言

侵入性操作、意识障碍、住院时间长等危险因素使医院感染成为神经外科住院患者中较常见的并发症,可能涉及手术部位感染、下呼吸道感染、泌尿系感染等,而手术部位感染和医院获得性肺炎为神经外科术后最常见的院内感染。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是预防和治疗医院感染的重要手段,同时,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也会导致细菌耐药、治疗失败及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神经外科患者病情较重,应用药物较多,包括抗菌药物、糖皮质激素、钙离子拮抗药、脑保护药物以及抗癫疒间药物等,发生药物相互作用的可能性也较大。作为抗感染专业临床药师,笔者参与神经外科病房药学监护工作,随时为医生、护士及患者提供有针对性的药学服务,积累了一定的临床、药学经验,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笔者针对1例“锥颅血肿腔置管引流术”术后合并颅内感染、肺部感染的患者,从抗感染治疗方案的制定、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与预防等方面进行药学监护内容的探讨。 1 病例介绍 患者,男,67岁,因“意识不清15 h”入院。患者于2014年10月26日晚21 时出现烦躁不安,在床上翻来覆去,大汗,伴肢体抽动,无大小便失禁,在家休息后未见好转,后逐渐出现意识不清,呼之不应,送往当地医院,头颅CT:左侧颞枕叶脑出血,予对症治疗(具体不详),家属为求进一步治疗,转来我院,以脑出血收入神经外科。既往有高血压、脑卒中病史。入院查体:T 37.3℃,P 160 次/min,R 25 次/min,BP 165/115 mmHg。浅昏迷,呼之不应,自发睁眼,左侧瞳孔3 mm,右侧瞳孔3.5 mm,光反射存在,双眼向左侧凝视,双肺呼吸音粗,心率达160次/min,腹平软,四肢肌张力亢进,双上肢屈曲状态,双下肢伸直状态。入 院诊断:1.左侧颞枕叶脑出血,2.高血压病3级(极高危组)。 2 主要治疗经过与药学监护 2.1 主要药物治疗经过 2014年10月27日:完善术前准备,急行“锥颅血肿腔置 管引流术”,术前、术后使用头孢孟多预防感染;其他治疗措施包括:降压(厄贝沙坦

多重耐药菌感染管理制度

多重耐药菌感染管理制度 一、纳入医院感染管理的多重耐药菌(MDRO) (一)耐甲氧XX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 (二)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 (三)耐碳X霉烯类抗菌药物鲍曼不动杆菌(CR-AB)。 (四)多重/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DR/PDR-PA)。 (五)耐碳X霉烯类抗菌药物肠杆菌科细菌(CRE)。 二、多重耐药菌的诊断报告 (一)临床科室接诊可疑或明确有感染者,以及免疫力低下或危重患者、入住重症监护室、长期使用抗菌药物、插管、机械通气等患者应及时采集临床标本进行病原学检测,及时发现多重耐药菌感染/定植患者。 (二)微生物室及临床科室为MDRO诊断报告的责任科室,微生物室值班者及临床科室管床医师或科主任为报告责任人。当发现多重耐药菌感染/定植患者或疑似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暴发时及时报告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 (三)耐药菌监测系统对多重耐药菌检出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定期查询。 (四)科室确诊MDRO感染/定植病例后,管床医师或护士应立即向科主任及护士长报告,同时报告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 (五)管床医师或护士及时填写《XX省立医院多重/泛耐药菌感染报告督查反馈表》,发送至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并做好登记。

三、多重耐药菌预防和控制措施 (一)医务人员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活动过程中,应当严格遵循手卫生规范。 (二)严格实施隔离措施: 1.临床科室应当对多重耐药菌感染/定植患者实施隔离措施,首选单间隔离,也可以将同类多重耐药菌感染/定植患者安置在同一病室。不能将多重耐药菌感染/定植患者与气管插管、深静脉留置导管、有开放伤口以及免疫功能低下感染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 2.医务人员在实施有可能接触多重耐药菌感染/定植患者的血液、体液的诊疗护理操作时,应当做好手卫生和职业卫生防护。 3.医务人员在实施中心静脉置管、气管切开、留置尿管、放置引流管等操作时,应切实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三)对收XX重耐药菌感染/定植患者的病室,应当使用专用的物品进行清洁和消毒;对患者经常接触的物体、设备设施表面,应当每天进行清洁和擦拭消毒。发生或者疑似有多重耐药菌感染暴发时,应当增加清洁和消毒频次。 (四)临床科室应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的管理,减少或者延缓多重耐药菌的产生。 (五)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和临床科室应加强对工作人员的有关多重耐药菌感染及预防、控制措施等方面知识的教育和培训,强化工作人员对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控制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掌握并实施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传播的策略和措施。 四、多重耐药菌多部门协作管理

临床药师参与多药耐药不动杆菌抗感染治疗的体会

临床药师参与多药耐药不动杆菌抗感染治疗的体会 田泾;王卓;高申 【摘要】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参与药物治疗方案的制订与药学监护的方法。方法临床药师参与了1例患者的抗感染治疗,通过学习文献和指南,分析评价治疗方案,提出用药建议,开展药学服务。结果临床药师的建议被采纳,患者病情好转出院。结论临床药师可协助医师制订更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对患者康复有促进作用。%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method of clinical pharmacists participating in designing therapy regimens and car-rying out pharmaceutical care .Methods The clinical pharmacists participated in antiinfective therapy of one patient through learning literature and guidelines ,analyzing the regimen ,offering suggestion and providing pharmaceutical care .Results The suggestion provided by clinical pharmacists was accepted by doctors and the patient was cured and discharged from the hospital . Conclusion Participation of clinical pharmacists is helpful for doctors to make safe and effective medication . 【期刊名称】《药学实践杂志》 【年(卷),期】2015(000)004 【总页数】4页(P366-369) 【关键词】多药耐药不动杆菌;抗感染;药学监护 【作者】田泾;王卓;高申

卫生部临床药师专业培训指南一抗感染药物专业

指南(一)抗感染药物专业 抗菌药物是临床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类药物,抗菌药物的应用涉及临床各科。作为一类特殊药品,抗菌药物的正确合理应用将是提高疗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减少或减缓细菌耐药性发生的关键。促进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成为临床药师的最重要工作。为此,特制定本指南,以指导临床药师抗菌专业培训。培训时间为期1年。 一、培训目标 经过一年的临床培训及完成培训计划以后,应掌握抗菌药物基本知识及临床应用技能,具有参与临床药物治疗的基本能力。 (一)了解常见感染性疾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要点及治疗原则。 (二)学会阅读相关专科医疗文书(如病例、相关检查、检查报告等)。 (三)熟悉常见感染性疾病药物治疗方案的分析与评价,学会制定常见抗感染药物治疗监护计划,并进行临床药物监护工作。 (四)熟悉常见感染性疾病的药物治疗学,能够发现与解决常见的临床用药问题。

指南(一)抗感染药物专业 (五)学会教学药历的书写,具有一定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 (六)具有与医师、护师交流沟通能力,能够为患者提供适宜的用药指导。 (七)具备今后可持续开展临床药学工作的能力。 (八)掌握临床常用抗菌药物药学、药理学、临床应用、安全性等知识。 (九)熟悉常见感染病原菌特征,了解细菌耐药情况与常见耐药菌感染治疗策略。 二、培训方法 培训时间:全脱产培训一年。全年实际工作(学习)日不得少于49周, 1960小时,其中临床实践时间不得少于1765小时,业务知识学习时间不得少于195小时。 培训老师:一名主管以上抗感染专业临床药师和一名主治医师以上专业 技术职称临床医师组成培训小组,每个培训小组带1-2名受训者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