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独特的民族风》教学设计

第三节 《独特的民族风》教学设计
第三节 《独特的民族风》教学设计

第三节《独特的民族风》教学设计

长安四中田菊艳

【课题】独特的民族风

【教学内容】欣赏《辽阔的草原》《宗巴朗松》《达坂城的姑娘》【课时】1课时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材分析】

《独特的民族风》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课程第二单元的教学内容,本节课的主要教学目的是通过欣赏,使学生学习和感受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的民歌,在感受和体验教材内容,基础上以教材内容内依据拓展、延伸,本课充分利用音乐资源,挖掘民族音乐文化的特色。

【音乐作品分析】

(1)《辽阔的草原》是一省流传在蒙古族的“长调”歌曲,是蒙古族民调歌曲中具有代表性的经典作品,歌词表现蒙古族青年对爱情生活的珍视和追求,旋律开阔悠长节奏舒缓,悠长给人浓郁的草原特色的形象。

(2)《宗巴朗松》是流行于西藏的一首传统歌舞曲,具有典型的“囊玛”音调,用民族语言演唱。

(3)《大阪城的姑娘》歌曲旋律欢快活泼。

【学情分析】

我们学校是一所农村中学,学生从小接触音乐方面知识较少,了解的太少,没什么基础,而且现在的学生大多数都喜欢流行音

乐、但对民族音乐、少数民族音乐几乎不了解,更没兴趣,因此本节课将从学生的爱好入手,从学生实际出发,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音乐的兴趣。从而逐步渗透蒙古、藏族、维维尔族音乐,让学生通过聆听对三个民族音乐节奏旋律有一定的认知,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对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民族音乐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形成民族音乐的因素。并能掌握相关知识,加深印象并逐步喜欢我们的民族音乐。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欣赏几首代表性民歌,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认识,理解蒙古族、藏族民歌的风格特征。

2、知识与技能:认识“长调”,“囊玛”等民歌体裁,从旋律、节奏等三方面对两个民族音乐进行对比。

3、过程和方法:学生分组学习,搜集蒙古、藏族的地理、风土人情,传统文化等。分析形成民族风格的因素。

【教学重点】聆听《辽阔的草原》《宗巴朗松》两首歌曲,通过对比分析欣赏。分辨不同民族的音乐特点。

【教学难点】从旋律、节奏等要素方面进行比较,认识蒙古民歌、藏族民歌特征。

【教法与学法】

本节课将采用讲解、引导、启发、举例、对比、探究等方法来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服务。学生讲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归纳总结等方法来学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播放熟悉的流行歌曲《最炫民族风》,学生可跟着音乐唱起来,之后观看民族风景民族的服饰图片,让学生从视觉直观感受三个民族的风格,引入课题《独特的民族风》,涉及到的民族有蒙古族、藏族。

(设计意图)播放一首流行歌曲,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创设情境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师播放中国地图图片,学生通过观看三个民族的地理分布,进一步探究三个民族的生活环境、人们的性格特点及宗教信仰等相关知识。

(设计意图)分组搜集讨论,将结果展示出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能力,并能积极发言积极参与活动,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

二、欣赏蒙古民歌《辽阔的草原》,(1、旋律、节奏、歌词2、音乐情绪)

1、(老师提问)从节奏、旋律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

(学生回答)用民族语言演唱,从节奏上看自由、舒缓。旋律上看开阔悠长、绵延起伏。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学会感受体验音乐作品。

2、歌曲分析:

《辽阔的草原》是一首蒙古族长调歌曲,用民族语言演唱。采用上下句单乐段的结构形式,上下句之间形成对比呼应的关系,用生动的比喻和含蓄的语气歌颂了草原上的姑娘。以草原的种种情况来表达蒙古青年对爱情生活的珍视和追求。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一步了解音乐作品,结合歌词、文学的创作手法来体会其歌曲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3、认识蒙古族民歌体裁“长调”、“短调”

长调:长调旋律舒展、节奏自由、句幅宽大,富有浓郁的草原气息。

短调:短调节奏规整,句幅较窄,字多腔少,具有叙述性的特征。

(设计意图)了解蒙古族歌曲的体裁。

三、欣赏藏族民歌《宗巴朗松》,

1、(教师提问)《宗巴朗松》体现了什么样的音乐情绪。

(学生回答)节奏比较平稳、具有律动感、旋律优雅、情感细腻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感受、体验音乐作品

2、歌曲分析:

《宗巴朗松》是流行于西藏的一首传统歌舞曲,具有典型的囊玛音调,用民族语言演唱。有引子和歌曲两部分组成。表

面上写景、写实(草原、蜜蜂),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3、认识藏族民歌体裁“囊玛”。

囊玛:是藏族的一种传统歌舞(宫廷音乐古典音乐)

(设计意图)了解藏族歌曲的体裁。

四、设计学生搜集资料、讨论形成民族风格特点的因素。

分组学习讨论:学生分别以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为单位派代表展示自己组所负责搜集总结的形成民族民族音

乐风格的因素。

教师总结:地理环境、生活习俗、语言的差异、经济形态变化、文化传承、宗教信仰及兄弟民族文化的交融等因素。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及合作探究能力。

五、拓展:(常见乐器及典型的舞蹈动作)

观看图片认识蒙古族常见的乐器:马头琴、四胡典型的舞蹈动作:马步、手、肩膀等

藏族常见乐器:弦子、轧木聂典型的舞蹈动作:单撩,双撩,三步一撩、单腿跨转身等

维吾尔族常见乐器:手鼓、弹布尔典型的动作:垫步扭脖子等

(设计意图)引导、认识辨别三个民族常见乐器、拓宽学生的学习点及视野。

六、师生互动

1、聆听歌曲《赞歌》,分辨长调与短调,学唱《嘎达梅林》

(设计意图)学生分辨出“长调”与“短调”

2、老师范唱几首歌曲,让学生猜猜是哪个民族歌曲,并说出歌名。

蒙古族:《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天堂》《蒙古人》

藏族:《北京的金山上》《翻身农奴把歌唱》《青藏高原》

维吾尔族:《掀起了你的盖头来》《可爱的一朵玫瑰花》

(设计意图)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印象、巩固所学内容,在参与

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分辨出事哪个民族歌曲,并能举出更多的例子与大家分享。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的能力,并能通过合作能跳几个动作,参与实践增强学生的自我表现能力和自信心。

七、总结:(学生上台总结出)

蒙古族音乐特点:

长调:旋律舒展悠长,节奏自由,句幅宽大,富有浓郁的草原气息。

短调:结构规整,节奏整齐,句幅较短窄,字多腔少,具有叙事性的特征。

藏族民歌的特点:山歌的音域宽广,节奏自由,旋律起伏大且悠长高亢;

维吾尔族民歌的特点:内容广泛,形式多样,风格浓郁。歌词多采用比兴的手法,寓意深刻。旋律生动活泼,热情奔放。

(设计意图)通过歌曲的聆听,歌曲的分析及相关音乐知识的学习,培养归纳、总结能力。

结束语:

我国地大物博,养育了56各民族的兄弟姐妹。这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由于地域特点、生活习俗及传统文化的影响,因而音乐风格也有不同。本节通过歌曲的欣赏,初步了解了蒙古、藏族歌曲的风格特点。希望通过学习大家今后能够热爱我们的民族,热爱民族音乐并将民族音乐不断的传承下去。

八、板书:

第三节独特的民族风

蒙古民歌的特点:

长调:旋律舒展悠长,节奏自由,句幅宽大,富有浓郁的草原气息。

短调:结构规整,节奏整齐,句幅较短窄,字多腔少,具有叙事性的特征。

藏族民歌的特点:山歌的音域宽广,节奏自由,旋律起伏大且悠长高亢;

维吾尔族民歌特点:内容广泛,形式多样,风格浓郁。歌词多采

用比兴的手法,寓意深刻。旋律生动活泼,

热情奔放。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印度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印度 教学设计 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 第七章第三节印度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利用地图说出印度的位置、地形特点。读图分析印度气候特征,及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读图分析印度人口增长的特点,从材料中分析出印度人口增长快速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目标:依据地图和资料分析印度的自然情况,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印度是世界闻名古国,我们要了解、爱护、珍惜这个人类的家园。在学习中形成正确的环境观和人口观。进一步丰富学生学习地理的成功体验,激发形成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探究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①印度的气候类型及其特点。②印度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 教学难点:农业的分布及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三、学情分析: 基于对学生已有学习水平的估计,同时针对初一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节课注意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印度人的穿衣、风俗等日常生活拉近了学生与地理的距离,以激发学生求知兴趣,促使学生主动思考,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和效率。并且通过设计导学案,开展小组讨论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获取知识。

四、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景,导入新课 课间利用多媒体播放极具印度特色歌曲,吸引学生注意,感受异域风情。上课时,教师提问:歌曲好听吗学生回答:好听。教师:好听,就是听不懂歌词,那同学们有没有听出是哪一国的歌曲从而引出印度。但是并不直接开始新课教学,而是从印度独特的文化信仰和风俗习惯入手,播放印度舞蹈视频,展示印度服装、恒河沐浴、湿神婆、神牛、泰姬陵,在讲解期间更是运用了时下最流行的网络用语——颜值很高来形容印度美女,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浓厚的印度民族文化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良好的课堂环境,让学生很快对印度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顺利的导入新课。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把学生分成八个六人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导学案,最主要的作用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学习的平台。学生已经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习了亚洲、日本、东南亚这三个区域,基本知道了学习一个区域主要从哪些方面入手,而现在利用导学案自主学习印度,可以充分锻炼学生,这样学生在上课时动笔的机会多了,填空的内容让学生自己填,重点让学生自己注明,练习让学生自己先动笔解答,学生动手就会动脑。学生只有通过实践思考,才能使知识为自己所掌握,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得到提高。运用了导学案效果就不一样,能够杜绝学生上课不听的现象;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时了解学生的思维状况,及时发现学生的思维障碍;可以规范学生的答题思路。 活动一:学生阅读导学案上的学习目标,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老师满下伏笔,下课之前要检测学生一下这节课完成了几个教学目标,这样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有针对性,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 第七章第三节 印度 教案

第三节印度(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知道印度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国。 2.通过读图了解地形, 气候同农业生产的关系。 重点 农业发展与人口的压力。 教学准备 1. 学生收集有关印度资料,准备课堂发言。 2. 有关印度音乐,舞蹈的录像. 教学过程 一、文明古国 [导入] 展示有关印度音乐,舞蹈及宏伟建筑。让同学思考:这是那个国家?再请同学说说有关印度的古文明。 [学生活动]读南亚地形图回答:哪个国家占有印度河平原?(巴基斯坦)。哪个国家占有德干高原的大部份?(印度)。哪个国家位于恒河三角洲?(孟加拉国)。请同学说说印度地形分布特点。 二、印度人口问题 学生:读印度人口的增长图。每隔10年印度人口增长数。(发现1981年至1990年人中增长2.6亿1991年至2019年人口增长1.6亿) 教师:出示印度资源、产品的总量和人均占有量表。引导学生讨论丰富的资源和产品为什么还是不能满足人们所需?(结论:急剧增长的人口抵消了取得的成果,给农业造成很大压力) 三、地形、气候同农业节 教师:播放课件印度的洪灾印度的旱灾 [学生活动]读孟买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观察出雨季月月。盛行从洋吹来的季风。再观察旱季月至次年月。盛行来自的季风。 [小结]印度东北部为西南季风迎风坡形成多雨中心。乞拉朋齐最为典型。 [教师]判断东北季风与西南季风哪个对印度农业影响大?为什么? [学生讨论对比、回答]西南季见对农业影响很大。因为西南季风来自热带海洋带来丰沛降水。 [教师]问印度的水旱灾害与西南季风变化有何关系? 引导学生读图、思考讨论、回答(风势弱,来得晚,退得早------旱灾。风势强,来得早,退得晚------水灾) 展示课件:印度家庭在用餐了解印度饮食习惯。 [作业] 搜集有关印度风土人情的文章或图片等资料,在班里举行一个小型展览。第七章第三节印度(第2课时) 谭万新高龙中学 教学目标页 1 第 1、读图分析印度气候特点,及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 2、根据地图和资料分析印度气候类型及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为以后的生活服务。

《第三节 民族》教学设计

《第三节民族》教学设计 清华附中唐秀梅 学习目标: ①运用资料,了解我国的民族构成 ②运用我国民族分布图,说出我国民族的分布特征。 ③运用资料了解我国少数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 ④通过资料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少数民族生活和生产的变化。 ⑤理解我国民族政策,树立各民族一律平等、互相尊重、团结友爱,共同维护祖国统一的观点。 教学重点、难点: ①教学重点:运用资料了解我国的民族构成;运用我国民族分布图,说出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理解民族政策,树立各民族团结统一的正确观点。 ②教学难点:通过阅读民族分布图,学会阅读专题地图的步骤和方法;总结出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

教学方法:活动探究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课程引入:前面我们学习了我国辽阔的疆域和众多的人口,同时我国还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中国的民族。 欣赏歌曲:请大家先欣赏歌曲《爱我中华》 承转过渡:从《爱我中华》的MV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我国有着56个民族,宛如一个民族百花园。这些民族的构成如何呢? 读书回答:请同学们读教材P15第二自然段和老师提供的资料(见附件1),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人口最多的是哪个民族?人口占全国的比例是多少?另外的55个民族为何被称为少数民族? 我国人口最多的民族是汉族,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汉族有12.2亿人,占全国人口的91.5%。另外55个民族人口数总和仅占全国的8.5%,所以被称为少数民族。 2.各少数民族人口数量也不尽相同,其中人数最多的是哪个民族?

少数民族中,壮族人口最多。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我国壮族有1692.6万人。 3.还有哪些人口比较多的少数民族呢? 满族:1038.8万人,维吾尔族:1006.9万人,苗族:942.6万人,彝族:871.4万人,土家族:835.4万人,藏族:628.2万人,蒙古族:598.2万人。这些都是人口超过500万的少数民族。 4.有些少数民族的人口数量较少,你知道人口在一万人以下的有哪些吗? 鄂伦春族:8659人,独龙族:6930人,赫哲族:5354人,高山族:4009人,珞巴族:3682人,塔塔尔族:3556人。显而易见塔塔尔族是我国人口数量最少的少数民族。同学们可以与自己所在的学校的人数做一下比较。 承转过渡:我国这56个民族,有人口上亿的大民族,也有几千人的少数民族,但却是一个团结友爱的大家庭,在这方面我国有相关的民族政策。 政策解读:我国的民族政策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根据这一原则精神,《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等法律法规对民族平等进行了具体而明确的规定。

《少数民族民歌》教学设计

少数民族民歌 课时: 1课时 教授班级:高一级 教材: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模块第二单元第三节《独特的民族风》执教:广东广雅中学宋曼蕾 一、教学思路: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把“过程与体验”提到了突出的地位,在《音乐课程标准》以及《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的“过程与方法”中,就把体验放在了首位,并作了以下的表述:“音乐教学过程应是完整而充分地体验音乐作品的过程。要启发学生在对音乐形态与音乐情感的积极体验中,充分展开联想与想象,爱护和鼓励学生在音乐体验中的独立见解。”。为此,一直以来,本人非常注重为每一首音乐作品设计“体验”的方法,其具体思路与想法,在本人提交的论文《体验——最优化的音乐教学方式》中已作了详细的论述。 本课同样设计了不同的体验方式,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音乐中,从而理解——音乐的风格特征,主要体现在旋律、节拍、节奏、唱法、表演形式等方面,由于各地、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地理环境、语言、生活习俗等的不同,各地、各民族的民歌都具有鲜明的音乐特点。从而懂得民歌与生活地域、生活方式、风俗民情、语言等的密切关系。力求把体验的过程成为学生获得认知的过程,更成为学生凭借音乐感受、体味以及领悟文化现象的过程。 二、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 愿意通过音乐了解彝族、苗族、蒙古族、维吾尔族4个少数民族的音乐风格与民族文化,乐意参与各个的体验活动;能认识到民歌独特的艺术价值与生存价值,产生进一步了解少数民族民歌的兴趣与愿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听、唱、跳、拍、模仿等体验活动,了解彝族、苗族、蒙古族、维吾尔族民歌的音乐特点,并尝试进行简单的创作与演唱。 3.知识与技能: 能归纳、罗列出4个少数民族民歌的音乐特征,并根据各少数民族民歌的不

第三节 《独特的民族风》教学设计

第三节《独特的民族风》教学设计 长安四中田菊艳 【课题】独特的民族风 【教学内容】欣赏《辽阔的草原》《宗巴朗松》《达坂城的姑娘》【课时】1课时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材分析】 《独特的民族风》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课程第二单元的教学内容,本节课的主要教学目的是通过欣赏,使学生学习和感受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的民歌,在感受和体验教材内容,基础上以教材内容内依据拓展、延伸,本课充分利用音乐资源,挖掘民族音乐文化的特色。 【音乐作品分析】 (1)《辽阔的草原》是一省流传在蒙古族的“长调”歌曲,是蒙古族民调歌曲中具有代表性的经典作品,歌词表现蒙古族青年对爱情生活的珍视和追求,旋律开阔悠长节奏舒缓,悠长给人浓郁的草原特色的形象。 (2)《宗巴朗松》是流行于西藏的一首传统歌舞曲,具有典型的“囊玛”音调,用民族语言演唱。 (3)《大阪城的姑娘》歌曲旋律欢快活泼。 【学情分析】 我们学校是一所农村中学,学生从小接触音乐方面知识较少,了解的太少,没什么基础,而且现在的学生大多数都喜欢流行音

乐、但对民族音乐、少数民族音乐几乎不了解,更没兴趣,因此本节课将从学生的爱好入手,从学生实际出发,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音乐的兴趣。从而逐步渗透蒙古、藏族、维维尔族音乐,让学生通过聆听对三个民族音乐节奏旋律有一定的认知,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对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民族音乐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形成民族音乐的因素。并能掌握相关知识,加深印象并逐步喜欢我们的民族音乐。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欣赏几首代表性民歌,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认识,理解蒙古族、藏族民歌的风格特征。 2、知识与技能:认识“长调”,“囊玛”等民歌体裁,从旋律、节奏等三方面对两个民族音乐进行对比。 3、过程和方法:学生分组学习,搜集蒙古、藏族的地理、风土人情,传统文化等。分析形成民族风格的因素。 【教学重点】聆听《辽阔的草原》《宗巴朗松》两首歌曲,通过对比分析欣赏。分辨不同民族的音乐特点。 【教学难点】从旋律、节奏等要素方面进行比较,认识蒙古民歌、藏族民歌特征。 【教法与学法】 本节课将采用讲解、引导、启发、举例、对比、探究等方法来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服务。学生讲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归纳总结等方法来学习。 【教学过程】

第三节印度地理教学设计

第三节印度地理教学设计 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第三节印度地理教学设计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第三节印度地理教学设计1 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利用地图说出印度的位置、首都、人口;读图分析印度气候特点和水旱灾害频繁多发的原因;继续培养和强化学生用图学习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读资料、图表等方法,获取相关的地理信息,并以多种形式的师生互动活动对信息加以整合,探究成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不同文化的欣赏和认同,提升审美情趣;深刻认识人地关系,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养成关注世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印度地形、气候、人口压力;如何应对水旱灾害。 教学难点 印度多水旱灾害的原因。 教学用具 教学挂图 教学方法: 对印度地理位置及气候特点采取读图分析法。 对印度人口问题及如何抗御旱涝灾害采取讨论法。 教时安排: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 今天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我国西南的邻国—————印度,它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也是南亚面积最大的国家。 二、展示学习目标: 三、要认识一个国家或地区,我们首先来了解它的地理位置,请同学们打开课本32页,地图册16页完成学案中的自主学习一。 四、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 1、地理位置:半球位置: 经纬度位置:指出穿过印度的重要纬线:北回归线指出所在的温度带。 海陆位置: 2、首都:新德里 邻国:北邻中国,尼泊尔,不丹。东北与孟加拉国、缅甸接壤,西北与巴基斯坦毗邻,东南、西南分别与斯里兰卡、马尔代夫隔海相望。 3、印度的地形分布:北部山地(喜马拉雅山脉),中部平原(恒河平原),南部高原(德干高原) 地势特点:南北高,中间低。 4、印度的人口特点:一、人口众多,居世界第二位。二、目前增长速度较快。为了控制人口数量,印度政府推行控制生育计划,阅读材料。 五、那众多的人口是好还是不好呢?有它的优势也有缺点。下面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学案中合作探究一的两个问题。 第一题:优势1:劳动力丰富,价格低廉

民族一家亲教学设计

民族一家亲教学设计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民族一家亲》教学设计 教材: 北师大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主题一第二课 活动目标: 情感与态度:乐于了解和欣赏藏族的文化历史,形成尊重藏族人民和民族团结的情感及态度。 过程与方法:通过搜集、探究活动,了解藏民族。知道藏民族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及藏汉之间的悠久联系。 知识:了解西藏的生产、生活与民俗文化。 活动重点: 通过搜集、探究活动,了解藏民族。了解西藏的生产、生活与民俗文化。 活动准备: 学生:课前学生通过上网、查阅书籍等多种途径搜集资料,了解西藏生产、风俗文化等自己感兴趣的信息,汇集成报表。 教师:教学课件、指导学生收集资料。 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萌发好奇的种子 1、歌曲导入。(课件播放歌曲:天路) 教师提问:听过这首歌曲吗?歌的名字是什么?歌里唱的是什么?见过铁路吗?这条铁路为什么叫天路呢? 学生回答。 教师谈话:知道这首歌写的是那个民族吗?(学生回答:藏族) (课件出示:祖国政区图) 教师提问:你能指出西藏在哪儿吗?(学生指图) 教师谈话过渡:我们的民族大家庭里有56个成员,分布在祖国各地。这首歌描写的就是同学们熟悉的藏族,他们被称为离太阳最近的民族。今天让我们一起去掀开藏族的神秘面纱。

(设计意图:透过歌曲的聆听与想象,引领学生走进活动课堂,激发学生对藏民族的好奇,从而萌发学习的兴趣。) 二、学习探究,了解西藏 1、我想了解 教师谈话:藏族是一个既神秘有有着悠久历史底蕴的少数民族。对他们你想知道什么? 学生反馈介绍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教师注意收集学生的问题。根据学生的兴趣,把问题进行整理。 (设计意图:通过收集学生对藏民族感兴趣的话题,再进行整理归纳,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为后面学生自主地分享与交流铺垫。) 2、了解藏族的生活环境 教师活动:(问题预设)出示学生刚才提出的问题: (1)你知道为什么藏族被誉为“离太阳最近的民族”吗? (2)珠穆朗玛峰在那儿? (3)为什么西藏地区的气候寒冷?寒冷的气候对藏族同胞的生活带来什么影响? (4)藏族的聚居地青藏高原的的特征是什么? 教师谈话:本单元导入课时,老师已经布置学生搜集各组信息的任务,现在跟自己组内的小伙伴进行交流分享,把所得进行汇报。(交流时肯定学生资料收集的认真与仔细。) 教师小结:藏族人民居住的环境造就了他们豪迈、爽朗的性格,犹如初升的旭日,热情而奔放。下面我们让我们走进他们的生活,领略他们的风土人情吧! (设计意图:在分享与交流过程中,学会与同伴合作分享,同时加深对藏民族的认识。) 3、了解藏族的风土人情 教师谈话:(问题预设)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环境使藏族人民的生活同样别具特色。出示学生刚才提出的问题: (1)藏族人民平时吃什么? (2)藏族人民以什么作为交通工具?

独特的民族风情

《独特的民族风情》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和独特的风土人情。 2、体验小组合作,共同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搜集、运用资料及小组合作的能力。 3、理解、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为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感到骄傲,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懂得理解、尊重各民族的朋友和他们的风俗习惯。 教学难点:1、我们面对的学生大部分都是汉族人,对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较陌生,难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2、我国民族众多,而且都有独特的民族风情。教学资源丰富,但难以取舍。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初探布置学生采用不同方式搜集民族风情的相关资料,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方面进行重点研究,如民族服饰、饮食、手工艺、节日等。 二、课中深化 1、创设情境,走近地理课件播放民族歌曲联唱:《金孔雀》(傣族)《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蒙古族)《新疆好》(维吾尔族)《高原红》(藏族)师:刚才同学们都看得很认真,很多同学还边唱边舞呢,谁来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你有怎样的感受?师:在中华民族大

家庭中,各民族古老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习俗,像一颗颗闪亮的明珠,镶嵌成中华民族五彩缤纷的文化宝库。今天,我们就走近这多彩的民族风情,进行一次全方位的考察,相信一定会让你流连往返。(板书课题) 三、合作探究, ⑴汇报展示,丰富认识师:课前老师已经要求大家搜集有关民族风情的资料,谁来说一说课前你都做了什么?课前体验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问题?学生简单汇报自己课前初探中所做的工作,并谈谈自己在自主探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感受。教师充分肯定学生课前初探的收获,并结合学生汇报进行搜集资料及小组合作方法的引导。 ⑵点拨引导,达成共识 A、准备“民族风情展示会” 师:老师发现同学们课前搜集的资料非常丰富,为了更深入地感受各民族独特的民俗风情,一会儿我们要举行一个“民族风情展示会”,请同学们根据课前选择主题的不同自愿结合成组,然后赶紧在小组里做做准备吧。老师课件出示小组合作要求:在小组里充分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一会儿选出你们认为最有价值的资料,用你们最喜欢的方式向全班同学展示,可以展示图片、实物,也可以现场讲故事、唱歌、跳舞、表演等等。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深入探究,教师巡视,针对学生探究中出现的问题适时引导。 B、民族风情展示会教师首先对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的情况进行评价,比如小组长的组织协调情况,小组同学是否能做到按顺序发言,认真倾听,积极地发表自己的观点等。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民族

《印度》教学设计

【课题】七下第八章不同类型的国家第3 节印度(第1课时) 【课型】新授课 【课标要求】 1、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说出某国家的种族和人口(或民族、语言、宗教)等人文地理要素的影响。 2、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联系某国家自然条件特点,简要分析该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 【教学目标】 旅游攻略: 1、根据地图,确定印度的位置,了解印度自然环境,准备好随身衣物。 2、了解印度宗教对文化的影响,做好景点的推荐。 3、联系印度自然条件,简要分析印度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实例,做好美食的推荐。 4、运用图表资料,说出印度人口的增长特点,做好印度社会现状的分析。 【教学模式】以游导学 【教学方法】读图观察、探究法、比较法、归纳法 【教具准备】课本插图、多媒体课件制作

思考与交流 观察与思考设计旅游攻略: 根据提示,分小组完成任务 (一)自然环境: 学习要求: 1、据图描述印度位置、找出主要地形及河 流。 利用气候图,分析印度旱涝灾害的形成 〖课堂活动一〗 发挥团队力量: 小组合作,制定一份旅游攻略 教师指导 首先,我们来确定一下,这次旅游的目的地在 哪? 出示地图: 1、印度在世界上的位置 (1)据图归纳印度位置: 〖知识点归纳〗 半球位置: 纬度位置: 海陆位置: 教师归纳:描述位置角度应多样化。 (设疑)确定了目的地,我们准备背包,你的背 包里会准备什么呢? 展示老师背包物品: 学生阅读课本P69—2页思考回答: 1.位置及相邻国家 2.印度的地形和气候特征: 印度北部是山地,中部是恒河平原,南部 是德干高原。 学生分组合作,根据提示,制定旅 游攻略 学生据图分析归纳: 半球位置:北半球、东半球 纬度位置: 北回归线穿过北部,大部分 位于热带 海陆位置:亚欧大陆南部,东临孟加拉 湾,西邻阿拉伯海,南邻印 度洋 学生回答问题,积极发言补充 结合地图, 学习印度 的地形和 气候,培养 学生分析 问题,归纳 问题的能 力 培养学生 据图归纳 的能力 根据自学 内容,分析 应带物品, 从而培养 学生地理 素养

七年级地理下册第七章第三节印度(第2课时)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第三节印度(第二课时) 【课标解读】 1.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联系某国家自然条件特点,简要分析该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 2.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说出某国家的种族和人口(或民族、宗教、语言)等人文地理要素的特点。 3.举例说出某国家与其他国家在经济、贸易、文化等方面的联系。 【内容分析】 一个国家的地理特征是各地理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表现出来的。国家内部自然和人文特征的联系与差异、发展与演变需要探讨、分析才能获得结论。印度这节课突出了国情与特色,侧重于宗教与文化、人口与环境、经济与发展等方面的探讨,涉及到的大量图表、资料、实例等地理素材需要处理,难度相对会大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知道印度主要的粮食作物和印度的粮食生产状况。 2、能利用地图说明印度主要粮食作物分布与地形和气候的关系。 3、运用地图说明印度主要工业部门及其地区分布,分析工业中心及原料产地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地图和资料,了解印度粮食生产有大量进口到自给自足的变化原因。 2.通过对印度工业的发展与工业部门今昔的变化,初步树立一分为二的评价意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印度实行“绿色革命”后初步扭转粮食不能自给状况的实例和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懂得 “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这一论断的正确性。 2、了解印度原子能、航天、计算机软件等高技术在工业中的比重和在世界上的地位,激发学生 努力学习,勇于创新的精神,树立振兴祖国的远大志向。 【教学重点】 1、印度主要粮食作物及其分布与地形和气候的关系。 2、印度的工业部门及分布、工业中心及原料产地的关系。 【教学难点】 1、印度主要粮食作物分布与地形和气候的关系。 2、印度的工业部门及分布、工业中心及原料产地的关系。

1.3民族 教学设计

1.3民族教学设计 第三节民族【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由于历史.社会等原因,各地经济发展不均衡,因此产生了个别不和谐的因素,导致国外敌对势力对我国的民族状况大肆渲染,因此有必要向学生讲清楚我国的民族状况,所以教材在学习了疆域和人口后,安排了民族的内容。本节内容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我国民族的概况,包括民族数量,民族政策和民族文化,重点要求学生理解我国的民族政策和民族文化,我国的民族政策对少数民族有很多的优惠,教材安排了较多的篇 幅介绍我国的民族文化,并且图文并茂,介绍了很多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形式,借此理解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和谐相处的大家庭。 二是我国民族的分布,教材安排了我国民族分布图和关于民族的调查活动来介绍我国民族的分布规律,力求通过理论和实践两方面使学生理解我国民族的分布规律。 【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 初二的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感,但是缺乏分析材料和运用材料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多种手段展示不同

民族的传统文化,包括衣食住行等方面,学生对不同的问题形式非常好奇,这样能够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还要引导他们自己动手搜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资料,可以推荐一些网址和杂志报刊等,以举办班级民族文化图片展等形式进行展示,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地理对生活有很大的帮助,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依据图文资料了解我国的民族构成,知道我国的民族政策。 2.运用相关资料理解我国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掌握典型的民族文化形式。 3.能够在地图上指出我国主要民族的分布地区,归纳我国民族的分布规律。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搜集我国民族文化的相关资料,初步掌握处理和整合课外资料的方法。 2.通过在地图上指出主要少数民族的分布地区,进一步熟练读图.运用地图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我国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人教版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三单元 独具魅力的中华文化 3 我们的国粹》教案_1

人教版小学品德与社会第十册 《我们的国粹》教学设计 一、教材背景、内容分析: 《我们的国粹》是五年下册第三单元第三课,本单元是以我国的文化遗产为主线,让学生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在当今时代的继承与发展,理解“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一表达的内涵,使中华文化中的精华得以弘扬和传承。 二、学生分析: 小学五年级学生对我们的国粹最多只能做到“耳熟”而不“能详”,他们对国粹不了解,对国粹在世界上的影响,更难有深刻认识。国粹对他们而言是居庙堂之高的,与他们没有任何情感关联。从心理上来说,五年级学生已有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学习本课重要的心理基础。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 通过说说国粹、感受体验京剧等活动,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以及表达信息的能力。 2. 通过课前预习、收集资料等学习活动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能力目标

1. 通过说说国粹、感受体验京剧等活动,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以及表达信息的能力。 2. 通过课前预习、收集资料等学习活动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说说国粹、欣赏京剧、了解京剧知识、学唱京剧等学习活动,使学生初步感悟到国粹京剧是中国人独特的精神文化的精华,领略中华文化的精神风采和独具魅力的中华文化。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学习活动,让学生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京剧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从而去关注国粹。 难点:1.使学生初步对国粹产生兴趣;培养学生珍视我们的国粹。2.感悟到国粹是中国人精神文化的精华。 四、教学准备 1. 课前布置学生搜集京剧相关资料信息。 2. 教师收集一些经典的京剧、视频片段和人物图片。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说说国粹。 1. 课前播放京剧《红灯记》选段《都有一颗红亮的心》。

南亚与印度教学设计

“南亚与印度”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南亚是亚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呈现着独特的区域特征。所用教材为北斗地图新课标区域地理,教材编排简洁精炼,重点选取了位置、范围、地形与河流、气候对农业的影响、宗教与社会、人口和经济等,重点突出。 二、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在必修课本里已经学过基础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知识,对于地理基本要素有了一定的了解。区域地理部分学生经过东南亚,东亚这些区域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一定技巧,关键是让学生了解不同区域的具体特点,让他们把握区域特征。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自然要素知识,三大地形区,三条主要河流,三种气候类型等,通过分析自然要素对农业、工业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运用地图说明一个区域的具体特征。 2.让学生运用文字、数据、地图、图表等说明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丰富学生学习地理的成功体验,激发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探究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人口观、环境观。 四、重、难点分析 重点:南亚的自然环境特征及热带季风的成因;印度的工农业发展特点 难点:热带季风气候的成因;印度自然环境特征对其农业发展的影响及主要作物的分布;印度的主要工业部门及其分布 五、学法、教法分析 学法:读图分析法(学生要具备从地图里提取信息的能力)、合作探究法(小组合作学习对于学生的相互促进和提高也很重要) 教法:自学指导法(学生是学习主体,要学会自己探究,教师可以从旁指导)、创设情境法(教师作为课堂主体,要发挥总揽全局的作用) 六、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很多同学都知道《西游记》的故事,有谁能知道《西游记》中的唐僧是到哪里去取经的?(学生可能不知道)教师指“亚洲地形图”讲述:1300多年前唐代高僧玄奘从长安(今西安)西行,不畏艰险,过流沙,翻雪山,经新疆、中亚等地,往南到达佛教发源地天竺,带回佛经600多部。古代的天竺就在现在的印度,在南亚地区。 (讲授新课) 一、南亚的国家 [读图]学生阅读“南亚政区图”。

九上第3课《古代印度》教学设计

九上第3课《古代印度》教学设计 知道古印度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文明历程;印度种姓;佛教的兴起和传播。 引导学生阅读有关印度的种姓制度和佛教教义的相关材料,培养学生辨证看问题和全面历史事件的能力。 通过对印度的初步了解,使学生认识印度河流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印度的种姓制度和佛教的兴起。 如何看待佛教的教义。 印度这一名称起源于印度河,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历史》中最早把印度河以东的广大地区称为印度,后来西方人沿用了这一名称。在我国的《史记》中把印度称为“身毒”,《汉书》中把它称为“天竺”,《大唐西域记》中才把它成为印度。现在印度 * 的印地语的国名为“婆罗多”,起源于古代婆罗多族。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3课:古代印度。 目标导学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1.教师提问:古代印度河上游两岸土地肥沃。造成这里土地肥沃的原因和我们前面讲过的哪个国家相似?提示:非常准确,就是埃及。 2.教师讲述:大约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中亚的一支游牧部落侵入印度。他们自称雅利安人,陆续在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定居下来,从事农业生产。印度河北部建立起许多小国。到公元前三世纪,恒河下游的摩揭陀国经济发展较快,力量强大,国王阿育王统一

了除南端以外的印度。但是,这种统一是不巩固的。不久,印度又陷入分裂的状态。同学们还记得中国历史元朝史中,元朝 * 的分化政策吗?元朝为了巩固它的统治,把全国各族分为四等。而印度的雅利安人。在征服过程中也产生了不同的等级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 目标导学二:森严的种姓制度 1.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古代印度有几个等级,他们的名称是什么,各等级有哪些社会阶层,各等级的职责或义务如何? 提示:印度的等级制度,也叫种姓制度。种姓在印度的梵文中称“瓦尔那”,意为“肤色,品质”;第一等级婆罗门,即僧侣。第二等级刹帝利,包括国王武士和官吏,掌握军政大权。前者是人民的精神生活的 * ,后者是国家的世俗 * 。第三等级是吠舍包括农牧民、手工业者,要向国家纳税,供养前两个等级。第四等级是首陀罗,以奴隶为主。随着主产和分工的发展,在种姓之外又出现了大批的不可接触者,即最受歧视和压迫的贱民,各个等级间职业世袭,互不通婚,界限森严甚至不能共食、共住。 2.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分析婆罗门祭司将种姓制度赋予神秘色彩的目的何在?种姓制度的实质又是什么? 提示:为了维护反动的等级制度,婆婆罗门祭司把等级制蒙上了一层神圣的色彩。 * 利用婆罗门教的说法,目的是为了保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特别是婆罗门的特殊地位。

八年级地理上册 1_3 民族教案 新人教版

第三节《民族》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我国民族的构成状况。 2、运用民族分布图分析归纳我国民族分布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猜民族的活动,培养学生收集、归纳、整理资料和口头表达能力。 2、通过读民族分布图,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和读图分析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我国的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树立正确的民族观,激发民族自豪感 2.在学习中,产生对祖国各族人民及文化的热爱之情,学会尊重各族人民的不同生活习惯教学重点: 我国民族的构成和分布特点,民族文化绚丽多彩 教学难点: 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分组收集有关各民族的风土民情习俗、传统节日图片资料、物品等。 2、调查生活周围的少数民族。 3、教师收集民歌,音像视频资料等 教学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播放歌曲:《掀起你的盖头来》。 设置情境:你知道刚才播放的是哪个民族的民歌吗?我国一共有多少个民族? 中华民族的大家庭是由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民族》。 去了解各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各具特色的民族风情。 欣赏多民族的大家庭图片。 [讲授新课]: 板书:第三节民族

一、中华民族大家庭 自主学习 学生自读课文1~2段,完成下列任务。(对知识点进行圈点批注,并快速背记。2分钟) 1.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中共有个民族,个少数民族。 2.汉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是 %,其他民族人口的比例是 %,被称为少数民族,其中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是,人口大约有。 3.人口超过500万的少数民族是、、、、、、、。 4.各民族不论大小,。 歌谣总结:壮回满苗维,彝土家蒙藏。 壮族人最多,塔塔尔族人最少。 活动探究(一)——辨析民族文字 过渡:生活在不同地域环境中的民族形成了不同的民族文化,他们有自己的语言、文字。 1.读P16页“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我国56给民族有多少种语言?大约多少种文字?全部使用汉语的少数民族是那几个? 2.读图1.17 认识几种民族文字。 【趣味活动】同学们,你们身上带了钱吗?请大家拿出纸币,互相对比观察,辨认纸币上的民族文字: (1)在人民币上,除了汉字,还有其他文字吗?如果有,是哪些民族的文字?想一想,这是为什么?(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体现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 过渡:除了独特语言和文字以外,各民族的服饰、风俗习惯也各具特色,我们进一步走进各民族的生活。 【探究活动】(二)——竞猜民族文化 全班分为三大组,抢答题目。(规则:每组有一次答题机会,如果答不出,其他组可抢答,有一道抢答题,答对一道得1分,抢答有班长监督。) 1. 看服饰,猜民族 (一组一人回答) 2. 看舞蹈,猜民族(一组一人回答) 3. 看节日,猜民族(抢答) 4. 听歌曲,猜民族(抢答)《阿里山的姑娘》《康定情歌》《刘三姐对歌》《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5.生活中的少数民族: (1)你的邻居、老师、同学中有没有少数民族的人?是哪些民族的?

7.3印度 教学设计

§7.3. 印度 《印度》教学设计 【课标分析】 课标: 在地图上指出印度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 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概括印度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 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联系印度自然条件特点,简要分析该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 用实例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对印度经济发展的作用。 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说出印度的种族和人口(或民族、宗教、语言)等人文地理要素的特点。 举例说出印度与其他国家在经济、贸易、文化等方面的联系。 课标分析::从整体的课标要求来看,印度是课标要求掌握的重点,需要学生能够借助地图和资料指出印度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人口的特点和优劣。对自然环境方面,要求能够根据资料概括其特点以及印度的热带季风气候对粮食生产造成的影响。印度在与其他国家经济贸易文化等方面的联系体现在其迅速发展的服务外包产业,要求了解印度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现状。 【教材分析】 课本第七章第三节共分为三小节,第一小节介绍了印度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邻国等。由优越的地理位置引出印度是世界第二大人口国,运用材料来分析印度人口众多的优势和劣势。然后是热带季风气候与粮食生产,讲了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和降水量的时间分配不均的影响以及其主要粮食作物运用活动分析粮食生产与自然条件的关系。最后讲了印度迅速发展的服务外包产业,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发展现状和特点。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与前面的日本东南亚等有相似之处,都从地理位置、领土组成等开始,所以学生应该能够适应并与前面的知识产生结构上的联系,但由于每个国家和地区都有其独特的自然气候并且深受其影响的人文特点,比如迅速发展的服务外包产业这一小节就有很强的抽象性,比较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根据地图,能够说出印度的地理位置,学会在地图上指出某一国家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 运用资料分析印度的人口特点及人口众多的优势和劣势。 能够说出印度的自然环境特点,以及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分析该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通过课文和其他所给资料,了解印度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现状,学会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简单某国家与其他国家在经济方面的联系。

第三节 《印度》(第一课)沉浸式双语教学设计

第三节《印度》(第一课)沉浸式双语 教学设计 课 件www.5y https://www.360docs.net/doc/154120963.html, 【设计思路】 本课教学的基本思想是以英语为主要教学语言,建立英语语言环境,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地理学科知识为内容,进行沉浸型双语教学。 本课的主要特点是:利用多媒体调动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教师运用英语为主要教学语言,让学生沉浸英语环境中,达到自然而然运用英语这个语言工具来分析、解决问题的目的。在积极参与地理学习活动中,提高英语应用能力。 【教学目标】 1.地理学科教学过程中,创设英语语言学习环境,使学生在获得地理知识的同时,提高英语应用能力; 2.认识印度的位置,明确地理方位,培养学生地图分析能力; 3.了解印度的人口压力,使学生认识到人口的增长一定要与经济的增长相适应。并通过分析人口数据图,培养学生利用数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科学的

人口观; 【教学重点】 1.印度的地理位置2.印度的人口问题 【教学难点】 英语语言环境与地理学科教学相结合 【教学手段】 自制地理多媒体 【教学方法】 1.英语沉浸法2.探究式3.谈话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影片《西游记》剪辑片放映,引出主题“印度” [教师提问]HaveyoueverseenthisTVplays?whatisitabout?canyout ellmethestoryof“Triptothewest”? [学生活动]学生用英语讲述西游记的故事 [教师承转]Inthestory,wheredoes‘west’reallymean? (西游记的放映,一方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西游”的目的地是印度,可以自然而然的引出主题;另一方面,由于西游记的故事学生非常熟悉,教师用英语与学生交谈西游

第三节 《民族》教学设计

第三节《民族》教学设计 单永福吉林油田实验中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我国民族数量、构成及分布特点。 2.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自主进行意义建构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利用网络资源引导学生在收集、整理信息的过程中占有资料,并形成自己 的观点和看法。 2.通过任务驱动式的课堂活动,创设积极互动的情境,展示个性特征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我国的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树立正确的民族观,激发民族自豪感 2.在学习中,产生对祖国各族人民及文化的热爱之情,学会尊重各族人民的 不同生活习惯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我国民族的构成和分布特点,民族文化绚丽多彩 难点: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 教学过程 歌曲“爱我中华”学生自由哼唱 设计意图:渲染气氛,让学生置身优美的音乐和画面中,引起学生注意,集中学生思维,使学生放松心情,为上课做好准备。 新课导入 在学生课前欣赏了“爱我中华”优美的旋律和各民族风情的情景中导入新课:“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华,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美丽动听的歌曲把我们带入了中华民族的大家庭。 【趣味活动】同学们,你们身上带了钱吗?请大家拿出人民币的纸币,互相对比观察,辨认纸币上的民族头像和文字:

1.在人民币上,除了汉字,还有其他文字吗?如果有,是哪些民族的文字?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2.人民币上有很多不同民族的人像,你知道他们分别是哪些民族吗? 【学生讨论】通过和其他学生的交流,亲身体会到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 设计意图:设计悬念,唤起学生参与意识;贴近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揭示课题,体现教学意图。 新课教学 【板书】四、多民族的大家庭 1.中国民族的数量及构成 【提问】中国有多少个民族,其中汉族和少数民族占的比例分别是多少? 【展示】网络课件 由于本课是一堂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学科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课,所以教师要先给学生展示说明本课件的基本结构和使用方法,使学生能够有效的利用网络资源。 【教师示范】在课件右边的民族概况中找到中国民族的数量共有56个,汉族人口数量最多,占中国人口总数的91%,所以其他55个民族被成为少数民族,约占中国总人口的9%。 【板书】56个民族,汉族占91%,其余55个称为少数民族 【提问】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和最少的分别是哪个民族?哪些民族人口超过了400万? 【学生活动】利用网络课件寻找答案,熟悉课件的使用(要求学生单人操作电脑,教师在教室内询查,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归纳】少数民族中,壮族人口最多,约有1500万,主要集中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另外,还有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回族、满族、苗族、彝族、土家族的人口数量也较多,超过了400万。 设计意图:要求学生从众多的素材中寻找自己需要的资源,培养学生整理信息的能力,并熟悉网络课件的操作和使用,为下面各环节做好准备。 【承转】中国各民族人民情同手足,和睦相处,共同建设着美好的家园。但是各民族居住的地方不尽相同。 【读图】中国民族分布图。

印度教学设计说明

第七章第三节《印度》第1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学会运用文字和数字资料,说明印度人口增长的特点,以及人口过度增长与资源环境及经济发展的关系。 2.学会分析“孟买各月气温与降水量分布图”和“南亚1月、7月风向图”,了解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及其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 教学重点 1.印度的人口问题。 2.热带季风气候与频发的水旱灾害。 教学难点: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与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设问方式引入:《西游记》同学们都看过,唐僧要去西天取经,西天指哪里呢?是指古代的天竺,就是现在的印度。印度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呢?今天咱们也去取一回经。 板书:第三节印度 [讲授新课] 1.课件展示:图7.32;7.34“印度的地形”,明确印度的方位、邻国,找出喜马拉雅山、恒河平原、德干高原,说说印度的地理位置、邻国和地形、河流分布的特点。 2.课件展示:图7.35;7.36“印度人口的增长”,并思考: ①目前印度人口已经超过多少亿? ②18年间印度人口增长了多少? ③从2001年到2011年,10年间印度净增多少人口? 板书:一、世界第二人口大国 3.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读图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印度人口问题的主要特点是:人口增长速度过快。 4.学生朗读P32页的一段文字资料,并分组讨论下列问题: ①说说你对印度未来人口趋势的看法。 ②众多的人口有哪些优势和劣势? 5.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得出结论。 ①从文字资料中可以看出,20世纪70年代印度政府开始采取了人口控制政策及奖励计划,但是由于印度广大农村的传统观念还十分强烈,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印度人口每年净增量会越来越大。照此速度,本世纪中叶,印度总人口将会超过中国,而成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 ②学生阅读32页活动1,讨论总结人口众多的优势。 ③课件展示:图表“印度部分资源、产品的总量和人均占有量(1998年)”,说明人口的过度增长会对一个国家的资源、环境以及经济的发展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