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教案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教案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教案

2.2.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重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难点:社会主义国家能够对市场的运行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素质要求:

1、知识方面:

识记: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理解:从所有制、分配方式和国家宏观调控三个方面来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运用:结合我国经济建设的伟大成就,说明社会主义国家的宏观调控能把人民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从而证实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能力方面:

培养学生运用经济原理或观点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透过事物的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

3、思想觉悟方面:

坚定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路的信念,更加热爱我们的社会主义国家;

【重点及解决办法】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的基本特征,可以更好地理解邓小平理论。因此,这个问题成为本课的重点。焉

教材从三个方面来分析这个问题:

⑴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应把握两点:

第一,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特征。在我国,市场经济的运行是同居于主体地位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结合在一起。

第二,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

第一,共同富裕这个根本目标是由客观经济条件决定的。

第二,要实现共同富裕在分配中应坚持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政策。

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能够实行有力的宏观调控。

【难点及解决办法】

1、社会主义国家能够对市场经济的运行实行有力的宏观调控。

这个问题在理论上、实践上理解起来都有一定的难度。

在理论上,要引导学生认识以下三点原因:

第一,由公有制决定的各部门、各企业及劳动者利益上的一致性可以使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

第二,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控制和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方向。

第三,党有能力统一全国人民的意志。

在实践上,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运行也经常出现不协调的现象,造成资源的浪费,某些情况可能比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还严重。但是在某些方面,我们又实实在在地比资本主义国家做得更好。这就要引导学生用全面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疑点及解决办法】

1、市场经济中的国家的宏观调控与传统计划经济有什么区别。

传统计划经济主要是国家运用行政手段干预经济,实现资源配置。市场经济中,国家进行宏观调控时也会借助行政手段。一些学生往往二者混为一谈,认识不清。因此,这个问题是本课的疑点。

二者区别主要有三点:

⑴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中,政府下达各项指标,规定企业的经济活动范围,对企业的产供销、人财物实行直接管理。在市场经济中,政府主要采用间接管理方法,通过市场机制引导企业,使企业的活动符合整个宏观调控的目标。

⑵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中,政府既是管理者,又是直接投资者,往往造成政企职责不分,企业没有自主权。在市场经济中,企业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为谁生产等决策由企业根据市场信号自主决定,政府对市场的调控主要在于宏观总时不时调控。

⑶政府按行政权力分条和分级“切块”进行管理,根据计划搞项目审批,分钱分物。在市场经济中,政府以经济、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实施发展规划,协调市场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完善市场机制,对市场的运行进行监督,并为市场提供必要的服务。

复习提问

1. 什么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是什么?

2.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什么要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进行宏观调控?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市场经济是社会化的商品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经济的发展,仅需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而且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

(教师设疑)党的十四大提出要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们能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市场经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性质的市场吗?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

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方式和主要手段的经济,它是一切商品生产发展到

社会化大生产阶段所必需的资源配置方式,从市场经济作为经济手段这个意义上说,高层经济没有姓“社”姓“资”的制度属性的区别。这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共性或一般性,但是,人类从物质资料的生产总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下进行的,社会资源的配置与是在一定的社会制度下实现提,因而市场经济体制又不能脱离一定的社会条件而独立存在,它总是存在于一定社会制度之下并同该社会基础制度结合在一起。实践证明,市场经济可以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存在,它可以为资本主义所利用,也要以为社会主义所利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体制,必然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受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制约和影响,反映社会主义基本罐的特点,并通过为社会主义制度服务而表现出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区别。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讲授新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板书)

1.市场经济可以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存在:

市场经济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有效形式、一种手段,那就不存在姓“资”姓“社”的问题,可以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存在。

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是这样论断的:“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教师提问)那么我们提“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指什么意思?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是指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指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并不是指社会主义性质的市场经济。

(教师提问)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呢?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它们有共同点,都是市场经济。都具有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和开放性等一般特征;都是把市场机制和国家的宏观调控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但是,生产总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下进行的,资源配置也不可能在一定的社会制度之外去实现,由此,通过市场配置资源,必然带有一定的制度特性。

(教师讲解)有比较才能有鉴别。为了更好地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我们先来盾看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2.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板书)

市场经济是社会化的商品经济,最先是在资本主义社会确立起来的,所以,它最初表现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即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是与资本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划书第55页第5自然段0因此,它们仅具备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还有其独特的特征。

(注:计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可采用复习讨论法,因为资本主义制度的有关内容学生已在初中政治课学过,难度不大。)

(提问)市场经济在资本主义制度条件下,就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那么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有哪些特征呢?

(学生回答)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以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以资本家获得剩余

价值为生产目的。

(教师归纳)回答正确。所以,市场经济在资本主义制度条件下具有以下特征: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以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板书)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归资本家所有。资本主义私有制是资本主义经济罐的基础,也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在生产关系中谁占有生产浆,谁就在生产中处于支配地位,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生产资料是最重要的物质资源,是创造社会财富的必要条件,但它又在资本家的支配下,是他们追求个人私利的物质条件。劳动力资源虽然归劳动者所胆,但由于劳动者丧失了生产资料,劳动力只有在出卖给资本家之后才能同生产资料结合,才能真正发挥职能,所以劳动力也要受资本家的要支配。可见,“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通过市场而实现的资源配置,只能服从于资本家的意志,为资本家的利益服务,而劳动者只能处于被支配、被剥削的地位。”(指导划书第55页下段末行~第56页第1自然段)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以资本家获得剩余价值为生产目的(板书)

任何社会的生产都具有内在目的性。从根本上说,生产目的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提性质决定的。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使用雇佣劳动者从事商品生产。劳动者在自己所创造的全部价值中,只能以工资形式得到一部分,其余部分为资本家所占胆。资本家获得的利润就是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追求剩余价值成为资本家生产经营的直接目的和动机。因此,“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必然会出现贫富两极分化,形成尖锐的阶级对立。”(指导划书第56页第2自然段)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由于现代科技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状况和劳动者的生活状况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性质并没有改变。

(提问)第56页第3段辅助文:马克思《资本论》中引用那段话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马克思的这段话说明,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由于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追求剩余价值是他们的唯生产目的,他们为利润而生产,为了利润不距踏一切人间法律,甚至不怕冒绞首的危险。

3.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的必要性(板书)

(注:建国后,我国搞了几十年的计划经济,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曾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起过积极作用。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其弊端逐渐显现,因此党的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问题。由于教材中没涉及“计划经济”的概念,因而不必深讲对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进行改革的必要性。教材是把市场经济作为既定事实来说明的,因此社会主义经济也是市场经济在本教材中不是重点,让学生一般了解就可以了。)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正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发展市场经济,是振兴我国经济的必由之路。(指导划书第56页第4自然段粗体字)

实践证明,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板书并划书第56页第5自然段)

(教师讲解)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逐步深化,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市场对经济活动的调节作用在不断加强。例如:

目前,我国绝大部分商品已进入市场流通。国家计划管理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已从过去的1000多种减为现有的30多种,而且数量大大减少,其中生产资料所占比重不到总量的15%,工业消费品不到总量的5%,家副产品不到总量的15%。全国商品贸易额的85%以上是通过市场交易实现的。与此相适应,我国已基本上形成了由市场决定商品价格的制度。如今,我国90%以上的生产资料价格和农产品价格,以及95%以上的工业消费品价格已由市场来决定。

1996. 全国已建成各类交易市场10多万个,其中农副产品批发市场3000多个,日用工业品批发市场近1000个,生产资料市场3100多个,拍卖市场300多个,各类商品交易所40多个,集贸市场9万多个。1996年全国交易市场成交额达14695亿元,并涌现出一批交易额几十亿元、上百亿元的大型批发市场,如浙江省的义乌小商品市场、绍兴轻纺市场,其成交额均超过百亿元。

近年来,我国商品市场已从传统计划体制下的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据国贸易部1997年上半年对直接关系人民生活、生产的609种主要商品供求总量排队分析,供不应求的商品只有32种,占5.3%;供求基本平衡的545种,占89.4%;供大于求的32种,占5.3%。

改革开放以来,种种生产要素市场的建设也有明显进展。在资本市场方面,目前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已有600多家公司股票上市,总市值达1万多亿元。1993年以来,中国国有大中型企业经国家批准开始在香港、新加坡、纽约等股票市场上市。1996年底,共有25家国有企业在香港和境外上市,集资约50亿美元。

技术市场和信息市场发展迅速。目前,全国有各类型技术贸易生产企业近5万家,从业人员近百万人。

劳动力市场开始形成。目前全国已有各级职业介绍机构近3万所。这些职业介绍所为约890万人次的城乡劳动者提供了包括信息咨询、职业介绍、就业指导在内的就业的服务。据统计,1996年全国共组织300多万失业人员和企业富余职工参与了“再就业工程”,使200万人实现了再就业。

实践证明,自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市场调节的作用逐渐加强,对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1992~1996年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7.1%,年均增长12.1%,比“七五”时期平均增长7.9%高出4. 2个百分点,也超过“六五”时期年均10.7%的增长率。可见,商品经济越发达,市场的调节作用发探险得越充分,经济就越具有生机和活力,生产增工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幅度也就越大。我国要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实现2010年远景目标,最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走市场经济之路。

实行市场经济是我国对外开放,走向世界的需要(板书划并书第57页第2自然段)(教师讲解)在当代,世界上几乎汽胆国家都实行市场经济,我国也只有走市场经济之咱,才能同国际市场接轨,公平地参与国际竞争,真正纳入国际分工的体系之中,为自身提的发展创造条件。例如,目前世界贸易组织是调节各国之间经贸关系的国际性组织,其成员国的贸易额占世界贸易总额的90%以上。加入该组织,有利于本国经济与世界经济体系的衔接,改善贸易环境,扩大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使用。但是,世界贸易组织以自由贸易为基本原则,只有市场经济国家才有可能被接纳。所以,我国不实行市场经济,必然被排除在世界贸易组织之外,给我国对外经济关系的开展造成很大障碍,也不利于国内经济的发展。自900年代初以来,我国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谈判已经取得了较大进展,同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发展有直接关系。

总之,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大力发展市场经济,是由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客观经济条件决定的。

(引导过渡)既然社会主义经济也是市场经济,它就应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和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特殊特征。

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板书)

(注:此问题是本框的重点。)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板书)

(提问)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是什么?

(学生回答)市场经济具有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和开放性等一般特征。

(教师归纳)回答基本正确。需要补充说明的是:我们既要看到市场经济具有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和开放性等一般特征,对资源的合理配置起积极促进作用,又不要忘了市场经济还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的弱点,这样才是全面认识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此外,既然社会主义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都是市场经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是完善的市场经济,因而资本主义国家一切反映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一般规律的经营管理方法,如股份制、发行股票、债券集资、资金、技术、劳动力进入市场等,社会主义国家完全可以借鉴和吸收,以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板书并划书第58页第2自然段黑体字)

(注:启发学生以旧带新,与本课第一节内容相联系。)

(教师设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共同点,是二者都是市场经济,都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二者的根本区别在于所处的社会制度不同。请问同学们,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资本主义基本制度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学生回答)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因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资本主义基本制度的根本区别在于生产资料的所有制不同。

(教师归纳)回答正确

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标志(板书并划书第58页第3自然段粗体字)

(教师设疑)我们已经知道,在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公有制居于支配地位,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我国为什么既要实行市场经济,又要实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呢?

(学生回答。略)

(教师归纳)因为,社会主义经济是社会化的商品经济,市场必然成为资源配置的基础,如果不承认市场的调节作用,排斥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将无法存在和发展;而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决定了我国社会的社会主义性质。“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只有确保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才有坚实的经济基础,劳动人民在社会主义生活中的主人翁地位才能得到实现,在社会产品的分配是也才能防止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所以,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区别所在”(指导

划书第58页第3自然段)也就是说,我们要建立的不仅是市场经济,而且是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前提下的市场经济。

(提问)请回答课本第58页的“想一想”:“在不同的地方和不同的产业,公有制所占的比重有所区别,这会不会动摇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呢?

(注:这里设此问题的目的,在于加深对公有制主体地位的理解,答案见课本第58页第4段辅助文即可。)

(引导过渡)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一是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二是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制度,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第二个特征是: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板书并划书第58页第5自然段粗体字)

A.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什么能防止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板书)

(注:此问题是从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出发,说明市场经济产会产生收入上的差距,但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这种差距不会导致两极分化这两个方面来分析说明的。)

a. 产生收入差距的原因

(提问)价值规律的第二、第三个作用是什么?

(学生回答)价值规律的第二个作用是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街道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第三个作用是促使商品生产者的竞争中优胜劣汰。

(教师归纳)回答正确。价值规律的第二、第三个作用告诉我们,在市场经济中,经济利益是人们追求的目标,是参与经济活动的内在动力。由于经济条件的差异和主观努力积蓄的不同,在价值规律和市场竞争的作用下,社会成员之间出现收入差距是经济发展的自然趋势。也就是说,市场经济竞争性的一般特征,是社会成员收入出现差距的原因。

b. 社会主义经济为什么能防止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

(教师设疑)既然市场经济竞争性的一般特征,会导致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那么为什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就不会导致两极分化而能实现共同富裕呢?

(学生讨论。略)

(教师归纳)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分配形式。在社会主义社会,居于主体地位的公有制经济,其生产目的必然是满足劳动者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这从制度上消灭了剥削,为防止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打下了基础。同时,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决定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制度。由于按劳分配是个人收入的主要方式,私人凭资本所有权获取利润、利息,在全社会范围内不占主体地位,这样,实现共同富裕就有了基本保障。所以,防止两极分化,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之一。(指导划书第58页下段~第59页第1自然段:“因为在社会主义社会里,居于主体地位的是公有制经济,社会生产目的是满足劳动者物质和文化的需要,按劳分配是个人收入分配的主要方式。所以,防止两极分化,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B. 怎样实现共同富裕?(板书)

(教师设疑)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通过合理分配实现共同富裕呢?

(注;此问题有一定难度,以教师讲授为主,重点分析处理好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关系。)(教师讲解)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也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在社

会主义初级阶段,要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才能实现。(指导划书第59页第2自然段) a 、效率优先。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互分配的结果,一方面会调动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使多劳者多得;另一方面,调动了凭借资本、技术、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取得个人收入的积极性。由于经济条件和主观努力程度的差距,使收入上的差距成为自然。坚持“效率优先”就是承认收入分配中差距的存在,允许一部分地区和个人通过诚实的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以激发人们的积极、创造性,促进效率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如我国东部沿海的特区、经济开发区等以其地利和政策倾斜先富起来,一些善于经营的私营企业、公有制企业的承包者和农村中的种田大户、养殖专业户等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

b. 兼顾公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存在一定程度的差距,是难以避免的。但如果差距悬殊,而且任其扩大,就会造成多方面的严重后果,甚至影响社会的稳定。所以,既要坚持效率优先,又必须坚持“兼顾公平”的原则。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为此,要通过分配政策和税收政策,依法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整顿不合理收入,调节过高收入,保障低收入者基本生活,帮助贫困地区和家庭发展经济、增加收入,解决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尽可能地实现社会公平,保持社会稳定。

总之,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一方面,必须增大一部分地区和个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后富,才能达到共同富裕,而如果搞平均主义的分配,只能导致普遍贫困;另一方面,在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条件下,国家必须对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国以适当调节,否则,造成收入水平的过分悬殊,就背离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改革开放以来的十多年,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最快的一个时期,也是贫困人口减少量最多的时期。全国农村贫困人口,从1978年的2.5亿人,减少到1995年底的6500万人,由占世界贫困人口的1/4降低至1/20,这是一个巨大的历史性成就,充分说明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我国扶贫攻坚的目标是,通过开发式扶贫,到本世界末基本解决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的混饱问题。在城镇,对于因经济结构的调整而下岗的职工,实行最低生活线保证制度和再就业工程。这一切都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的特征,正在实践之中。课文中山东临沂罗庄镇沈泉庄村党支部书记王延江带领乡新们共同致富的事迹,更是千千万万个先富带后富,走共同富裕之路的先进典型。

(引导过渡)以上我们从生产资料所有制和分配制度两个方面分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下面,我们从宏观调控方面来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和优势。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板书并划书第60页第2自然段粗体字)

(提问)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怎样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学生回答)在现代市场经济中,资源的优化配置应以市场为基础,还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

(教师归纳)回答正确。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家的宏观调控能够为资源优化配置的实现发挥更强有力的作用。同学们,你能说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调控为资源优化配置的实现,发挥更强有力的作用表现在哪儿吗?

(学生讨论。略)

(教师归纳)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一是公有制决定的人们根本利益上的一致性,国家能够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办大事。如我国仅用三年时间就高质量地将我国铁路建设史上投资最多、规模最大,一次建成线路最长的京九铁路铺通。(可由一学生读课文辅助文“世龙纵贯南北”。)二是国有经济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领域占支配地位,因而有雄厚的实力对整个经济的发展起导向作用。如国有经济利其在金融、能源、铁路、通信、航空以及电力、冶金、机械、电子、石油化工、汽车和建筑等支柱产业中的支配地位,可以为国民经济实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起支持和导向作用。三是有中国共产党这个坚持的领导核心作政治保证。党有能力将全国各族人民的意志统一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从而为国民经济产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提供思想上、组织上和政治上的保证。

以上三个条件,都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所不具备的。所以,“社会主义国家可以把人民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结合起来,运用多种手段对经济活动进行广泛的宏观调控,并能比、资本主义国家做得更好、更有效。”(指导划书第60页第2自然段)

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除了都有其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外,还有其自己独具的特征。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即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市场经济,它与资本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它以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以资本家获得剩余价值为生产目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是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市场经济。它具有的特征是:

第一,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

第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

第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复习题:

1.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是什么?

2.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的必要性是什么?

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注:讲完本课的内容后,教师采用边提问边讨论的方法对全课知识进行复习总结(知识要点见教材第62页~第63页的“本课小结”),然后归纳出本课的知识结构表(表见第94~95页),以便于同学们更好地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直观地理解和记忆。

附本课板书设计:

(2015版)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习题

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 第一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一、填空 1.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 2. 改革开放开始后一个很长时期内,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 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主要体现在所有制结构、分配制度、宏观调控三个方面。 4.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5.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是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特点之一。 二、选择单选 1. 我们党在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一个伟大创举是提出(A) A.把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 B.股份制是公有制实现形式 C.把公有制与非公经济相结合 D.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 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是(C) A.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 B.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C.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现代企业制度 D.合理的个人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 3.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本质区别,从所有制结构看,在于:(D) A.存在多种所有制经济 B.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的补充 C.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 D.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确立 4.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与以往一切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经济制度的根本区别在于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实现这一点的制度性保障条件是(A) A.必须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 B.必须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C.必须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D.必须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 5.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是(A) A.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现代企业制度 B.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调节机制 C.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D.完善的宏观经济调控体系 6. 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C) A.国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申占有量的优势 B.国有经济能控制垄断性行业 C.国有经济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力 D.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主体地位 7. 某员工在外资企业工作,年薪5万元;利用业余时间在民营企业兼职,年薪2万元;购

9.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优质公开课教案)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识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含义、宏观调控的含义; 2.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宏观调控手段的运用; 3.能够针对经济运行问题,提出合理的对策; 4.从社会主义国家的宏观调控角度说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5.形成观察经济生活的能力、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感受课堂参与与共享收获的乐趣。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感受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的信念; 2.通过学习国家的宏观调控,感悟社会主义能够实施科学的宏观调控,理解国家宏观调控的重大举措。 3.深刻认识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把市场调节和国家宏观调控相结合,处理好市场和政府的关系。 【教学重点】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2.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教学难点】宏观调控三种手段的区别。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利用课间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引出两个问题: 1.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这位老人是谁?主要圈的是哪个地方? 2.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这位老人是谁?他写下了怎么的诗篇? 引导学会感性体会深圳实行市场经济的重大变化,议一议:市场经济到底姓社还是姓资?还是既不姓社也不姓资? 达成共识:“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二)教学过程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含义: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 引导学生解读概念: ①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 ②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 ③市场调节离不开国家宏观调控。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历程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历程 12通信技术:李壮壮建国之初,百废待兴。我国生产力水平低,人民生活水平低下问题尤其突出。在我国确 立社会主义制度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成为共产党执政后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在党的领导下,我们经过60年的不断摸索,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向着小康社会迈进。 在这60年间,我们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确立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共存的分配制度。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即使在当今的次贷金融危机下也能稳步前进。 虽说现在的结果是十分美满的,但这60年间我们走过的道路却是十分崎岖的。 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改革 建国之前,我国绝大部分生产资料掌握在少部分的军阀手中,广大普通群众生活潦倒,生产水平极其低下。建国后,在党的领导下,我们实行社会主义大改造,废除私有制,实行公有制。在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下,人们吃大锅饭,是情有可原。但与此同时,这种经济制度确实没有调动起人们的积极性。于是,在党的领导下,我们逐步确立起以公有制为基础,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这表明,一是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不可动摇,二是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发展不可或缺,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两方面内容缺一不可。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的。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第二,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第三,根据"三个有利于"的原则,一切符合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应当大胆地为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所用。 这是在我们当今生产力水平下的必然趋势。等我们实现了理想中的共产主义,生产力水平高度发达,实行公有制,生产资料全社会占有,达到对资源的充分利用以及人力物力的合 理分配,社会欣欣向荣,人们和谐相处。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建国之初,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以及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全面展开,我国逐步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当初选择这样的经济体制有它的主客观条件。主观上,当时我们理论上都普遍把计划经济看做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重要特征。客观上,当时我国生产力水平低下,国民经济实力薄弱,现代工业少。在这样的基础上进行工业化建设,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有利于迅速有效的集中全国经济力量,为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创造各种条件。而且当时苏联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主义取得的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对我国经济体制的选择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当时计划经济体制,的确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比较迅速的建立起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初步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运行中暴露出了不少问题。特别是政企职责不分,国家对企业管的过死,权利过于集中,分配中平均主义过重,严重压抑了企业和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主动性。同时它也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以至于在

高中政治教案:第九课 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二框《社会主义市场

高中政治教案:第九课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二框《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 一、教材分析 《市场配置资源》是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第4单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9课《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2节的教学内容,从理论上说,我国改革开放后确立的市场经济,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进行的,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存在根本区别,为此必须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从内容上说,学生在前面已经学过了消费、生产、分配,我国的任何经济生活都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进行的,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方式,具有缺陷和不足,需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并为我的小康社会的建设提供体制保障:从现实情况看,2008年下半年以来,由于受金融危机影响,我国经济面临严峻形势,为此国家出台了庞大的经济刺激政策,如四万亿投资、扩大内需、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家电下乡等,对于学生而言这些举措,多少都会有感受,通过本课的学习,既让他们更深入、准确的理解宏观调控政策,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时培养其观察生活、理解和把握社会现象的能力与创造精神,提高政治课的信度。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说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含义、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目标; (2)记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3)能够针对宏观经济运行问题,提出合理的对策,从社会主义国家的宏观调控角度证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经济生活的能力、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感受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的信念;通过学习国家的宏观调控,感悟社会主义能够实施强有力的宏观调控,认同国家宏观调控的重大举措。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宏观调控的必要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难点:在具体运用中国家宏观调控三种手段的区别。 四、学情分析 学生平时对这一框题的内容有所接触,但知之不深,因此会感兴趣,会产生一种深入求知的欲望,通过对前几课知识的学习,又为本框题的学习打下了基础.高一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不断增强,开始留意的关心身边的社会生活.因此要充分调动学生这种分析问题的主动性,积极性,逐渐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方法 情景讨论法、小组探究法、分析讲授法、活动启发法。 六、课前准备 1、热点材料搜集与整理 2、导学案的印制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是市场经济。中国特色是指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资本主义是以私有制为基础。市场经济本身没有阶级性但我国把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公有制、中共的领导、共同富裕相联系就成了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体实践的能动反映,必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背景,以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为指导,以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实践为基础,以借鉴、吸取西方经济学合理因素为方法,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相区别,凸显其理论构建的“中国特色”。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 从经济上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以公有制为主体、包括私人经济在内的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条件下运行的市场经济。现在,资本主义国家实行市场经济,都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一些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原来的社会主义国家,也多是和私有化同时进行的。我国则是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实行市场经济的。既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又要实行市场经济,这是一个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因此,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必须坚持和完善多种多样的公有制经济形式,理顺国家与企业的关系和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这样,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混合所有制结

构,特别是国有及由国家控股的大中型骨干企业,将会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保证国民经济的合理布局,节约资源和市场有序运行。 从政治上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由政府有力地进行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现代化建设,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社会的安定,民主的发展,都要依靠党的领导。没有共产党的领导,必然四分五裂,一事无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条战线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都是在党的领导下的。在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经途径,是一项艰难的开创性事业,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可能取得成功。同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必须有政府的强有力的宏观调控,通过经济社会政策、经济法规、计划指导和必要的行政管理,为市场经济创造一个稳定、安全、有序、公正的社会经济环境。 从奋斗目标上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原则。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以私有制为基础,财产的私人占有必然导致私人资本的无限扩张和社会的两极分化。而我国实行市场经济,虽然允许合理的收入差距,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但最终是要达到共同富裕,不致于导致两极分化,“富的越富,贫的越贫”。这是因为:1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会使私人资本的膨胀受到制度的限制,凭借私人资本参与分配会被限制在一定范围,避免私人资本的扩张。2经济技术的发展,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劳动力的自由流动,有助于贯彻按劳分配原则,减少不同地区、不同企业之间的非劳动因素造成的个人收

公开课优质课说课:《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面向世界》

公开课优质课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面向世界》说课提纲 一、教材分析: 1、本课的地位和作用: (1)从整个经济常识角度看:基本国策。 (2)从本课内容来看:联结点,承上启下。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三个原因 (2)能力目标:三种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现实美,创造美;改革开放的意识;(4)教学重点: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依据:符合国情,可建立知识间的联系。 (5)教学难点:经济国际化。 依据:首先、从它的产生来看,离学生的现实生活比较远。其次、从它的内容来看,掌握起来有一定困难。再次、从它的本质来看,学 生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 二、教法学法: 1、教法: 2、学法: (1)情境教学法。(1)知识再现法: (2)案例教学法。(2)问题探索法: (3)演绎归纳法: 3、教学手段:多媒体; 三、学情分析: 1、对有关知识有了解,但不全面,有待于深化。 2、渴望成功体验,渴望了解社会。 四、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将学生分组进行社会调查(已经在中国开展业务的外国企业及已经在国外开展业务的中国企业有哪些)。 (二)导入新课: 1、调查成果汇报展示。 2、激趣导入。 (三)学习新课:

1、突出重点:(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1)方式手段——漫画、故事;表格填充;举例论证; (2)方法运用——情境教学法;知识再现法; (3)实现目标——知识(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能力(分析问题能力) 情感(领会合乎规律的现实美) 2、突破难点:(经济国际化) (1)方式手段——新闻播报(录音);表格填充;讨论;举例分析; (2)方法运用——案例教学法;问题探索法; (3)实现目标——知识(历史经验) 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 情感(领会合乎规律的现实美) 3、作用概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条件) (1)方式手段——设疑自学;图表分析; (2)方法运用——演绎归纳法; (3)实现目标——知识(现实需要) 能力(抽象思维能力) 情感(领会合乎规律的现实美) 4、结论概括:(不是权宜之计,而是基本国策) (1)方式手段——图片展示; (2)方法运用——讲解法; (2)实现目标——知识(基本国策) (四)评价提高: 1、反馈练习: (1)形式——单选题+图表分析题; (2)方法——知识再现法;演绎归纳法; (3)目标——学情调查; 2、小结: (1)形式——知识网络图; (2)方法——知识再现法; (3)目标——知识(理解知识) 能力(抽象思维能力) 情感(树立改革开放的意识) 3、布置作业: (1)建立第一节的知识网络图; (2)写政治日记;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单项选择题 1.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不断得到加强的同时,个体经济快速发展。统计资料表明,1978年全国个体经济从业人员为15万人,到2007年6月底,全国个体经济从业人员为5309万人。个体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的原因在于( )。 ①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它适应了我国现实生产力的状况 ③它可以吸纳大量人口就业 ④它是以劳动者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经济成分 A.①⑦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2.同较低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以人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经济形式是( )。 A.自然经济 B.市场经济 C.产品经济 D.循环经济 3.“大部制”改革把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作为重点,强化管宏观、抓大事的职责。这是( )。 A.健全现代市场体系的要求 B.价值规律发挥作用的要求 C.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D.市场经济一般特征的要求 4.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以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A.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 C.调整生产力布局 D.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5.市场机制是一种利益调节机制,它只有在( )方面才能起完全的作用,才真正具有效率( )。 A.具有竞争性,但具有排他性的公共物品 B.不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的纯公共物品 C.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的私人物品 D.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

6.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中 A.处于与非公有制经济相同的地位 B.居于主体地位 C.是非公有制经济的补充 D.不占优势 7.某化工厂在其生产过程中,向附近的河流排放了大量的污水,导致了附近地区粮食大幅度减产,但该厂却未对农民进行相应的赔偿,这种想象的存在,通常被称为 A.正外部性 B.负外部性 C.外部经济 D.外部影响 8.解决公共物品生产的一种较好的方法是 A.政府调控市场信息 B.明晰产权 C.政府生产公共物品 D.政府有效地控制市场结构 9.我国现阶段的私营经济是( )。 A.新型的资本主义经济 B.新型的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 C.存在雇佣劳动关系的经济 D.个体经济的同义语或代名词 1O.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关键是( )。 A.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 B.计划形成价格的机制 C.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 D.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机制 11.党的( )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A.十二大 B.十三大 C.十四大 D.十五大 12.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是( )。 A.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 B.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科学管理 C.政企分开、宏观管住、微观放开

如何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关于如何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体现了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与特殊性的统一。具体地说,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为补充,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不同经济成分还可以自愿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经营。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和其他企业都进入市场,通过平等竞争发挥国有企业的主导作用。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兼顾效率与公平,运用包括市场在内的各种调节手段,既鼓励先进,促进效率,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防止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在宏观调控上,我们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良种手段的长处。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框架的确立,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思路,体现了市场经济这种双重性的要求。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因而需要先构建其基本的框架,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完善这一新体制,根据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已有的实践经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基本框架包括一下方面的内容。 1、构建现代企业制度;一是产权清晰,明确界定所有者的有限责任和企业法人的民事责任。二是政企分开,包括国家在内的出资者不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其作用在于监督资产的运营和变动。三是权责明确,各部门各企业分工要明确。四是管理科学,对企业来说,要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必须建立科学的内部管理体制。

2、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为了避免市场自身的负效应,按照价值规律,健全价格的监控机制也是必需的。发达的技术信息市场,有利于把科技成果通过中介组织,转变为现实力。同时还需要解决好市场交易的规则,管理制度和有关法规的建设,使市场能够有序地运行。 3、建立健全宏观经济调控体系;一是要正确处理计划,财政,金融三个主要宏观调控手段之间的关系。二是相应地进行计划投资,财政税收和金融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利率,税率和汇率杠杆的作用。三是必须加强转变政府管理的职能,积极进行政府机构改革。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就是促进经济稳定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4、建立合理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劳动分配制度,应该体现三个原则:一是效率优先的原则。二是竞争的原则。三是公平原则。 5、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企业间的竞争以至破产,以及职工的养老退休、医疗等等,都需要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以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社会的稳定,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重点是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障,以及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等。要逐步发展到全社会统一管理、统一支配。 另外市场经济也有盲目性和不足,要克服市场经济的不足,要引导激烈的市场竞争有序和健康的发展,除了政府的有效宏观调空,更重要的要靠完备的法律体系的建立和运用。需要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农村经济体制社会主义统一市场的形成,有赖于农业全部进

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说课稿)

育才高中高三第一轮复习研讨课 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说课稿) 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主题涉及内容较多,鉴于其在高考中的重要地位,我把本课分为了两个课时,本课时主要是从“市场配置资源”到“市场调节及弊端”再到“国家实施强有力的宏观调控”这条主线入手。 一、明确考纲 源) 阐释市场是配置资源的基础; 理解市场调节的作用及局限性; 说明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和手段,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三、备考指要 综观2011 年全国及各省市新课程高考试题,市场调节的优势、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及其具体使用是考查的重点;以2011 年我国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为背景材料,考查我国宏观调控的原因、目标、措施、意义。 四、学情分析 本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三年级学生。高三年级的学生身心发展趋于成熟,知识积累增加,思维模式逐渐从形象思维转向抽象思维,思维水平提升。在本课内容之前已经有了相关的知识储备,比如价值规律、财政的作用等。但毕竟本课是高一所学,时隔较长,在知识网络的构建中有所欠缺,在获取和解读信息水平,调动和使用知识的基本技能的水平,描述和阐述事物基本原理和规律的水平不够。这些水平需要在高三第一轮复习中持续培养和增强。 四、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水平的实际情况,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A、识记市场配置资源、宏观调控相关知识 B、理解市场与计划;市场调节及弊端; (2)水平目标方面要求学生使用宏观调控的相关知识分析我国当前实行的一系列经济政策;并能针对市场调节的局限性,提出合理化的政府干预与宏观调控政

策的应用水平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感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宏观调控方面的优势,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四、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本课重点放在了宏观调控 (2)本课难点主要是学生学会理论知识的实际使用 五、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 学法指导: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 六、教学过程 高三复习教学总给人沉闷的感觉,学生在高考的压力下也不如以前活跃,我认为政治学科的教学不但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情感的传递。我希望我的每一位学生都能以轻松的心态进入我的课堂,在师生之间的相互情感交流中学会巩固和使用枯燥的理论知识。 新课程的理念要求学生动在前,所以在本节课前就先下发导学案,引导学生对本课的知识体系有较具体的了解,同时围绕本课重点宏观调控,以课前任务的形式要求学生提前搜集关于国家增强水利设施建设的相关措施。课堂教学过程中我将学生分成四小组,明确目标,相互促动。 我的这节课以“水利”这条主线贯穿了整个教学过程。简言之就是“一水到底”。 【情景探究一】:我以一组西南干旱的图片导入,探究“如果你是一个地方的管理者,你如何来调配这些水资源。引导学生清醒的理解到资源置的重要性 【情景探究二】:一组农村受灾及水利设施不完善的图片,这个探究设置有两个目的:1、通过农村水利存有的问题看到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知识点,从而引出国家宏观调控;2、能够加深学生对国家政策的制定认同感进而达到了本课情感价值观的目标,感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宏观调控方面的优势,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在处理本课重点“宏观调控”相关知识时,先通过组图从视觉上给学生以冲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历程及经验总结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历程及经验总结 2014-03-21 10:12:00 来源:新华网[打印][关闭] 1.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历程 1978年,国务院研究加快中国四个现代化的问题,包括经济管理体制改革问题。当时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提法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相结合”。 中共十二大 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会议上,又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 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 1984年10月,进一步明确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可逾越的阶段,是实现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从此,确立了中国经济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观点。 中共十三大 1987年10月,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新体制概括为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新体制,明确提出要运用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两种手段,逐步建立“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机制。 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 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后,提出建立适应有计划商品经济发展的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 1990年底 邓小平明确指出:“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不是计划、市场这样的内容。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调节,资本主义也有计划控制。不要以为搞点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道路,没那回事。” 1992年初

邓小平南巡时更加明确地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从而从理论上冲破多年来市场经济的束缚,为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创造了理论基础。 中共十四大 1992年10月,明确指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 1993年,《宪法》第十五条修改为“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一次写进中国的宪法。 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 1993年11月,正式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把中共十四大提出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和原则具体化、系统化,勾画了新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对有关的重大问题,都做出了明确的原则性规定,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和实践大大推进了一步。 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 1995年9月,明确了到2010年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任务,为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出了重大的战略部署:到20世纪末,经过三个阶段,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 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 2003年10月,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全会强调,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任务是: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形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完善宏观调控体系、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教学设计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教学设计(课堂实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教学设计 第一部分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2)理解我国宏观调控的含义、目标和手段。 (3)理解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离不开国家的宏观调控。。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辨证的、全面的认识问题的能力,针对事实说明问题的能力,正确分析、观察社会经济现象的能力和调查研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使学生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宏观调控的优势等方面感悟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二、教学重、难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宏观调控手段之间的区别。 三、教学方法:讲授与合作探究相结合,紧扣学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四、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学案。 第二部分教学过程 一、导入 展示图片:百货大楼。 很多同学都去过,买衣服或者其他东西。除此之外,我们还以到金鹰、金地、朝阳、玄武等地方去,很方便,品种很多。但是对于我们的父辈来说,他们小的时候是怎么买衣服的? (布票,凭票购买) 展示图片:布票 说明那时候实行的是——计划经济,我们现在买东西很方便,实行的是——市场经济。计划和市场是发展经济、配置资源的两种手段,什么是市场经济? (理论支撑: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其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我们国家的市场经济和其他国家一样吗? (不一样) 我们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探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二、自学预习(5分钟) 投影:自学指导要求: ①对应学案上列出的学习目标,阅读教材P82——P84,在教材上作出相应的标记。 ②完成学案上的三道判断题。 ③认真思考,将自己的疑问写在纸条上,以四人小组形式汇总交上来 检查、反馈、明确疑问,以小组形式汇总问题并上交。

《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说课稿

《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说课稿今天说课的内容职中政治经济与社会第五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一节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人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及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展开。 一、说教材 教材所处位置、编排意图及作用,本课时属职中德育课《经济政治与社会》第5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一节《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课是全书的核心,本节的内容,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方面的具体体现。通过教学,使学生懂得市场配置资源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这些内容地位十分重要,理论也比较丰富,教材着眼于一些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和基本理论,且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精神。通过本课时的学习,有利于学生正确认识市场配置资源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要性,正确认识公有制的优越性,培养学生热爱社会主义思想感情,同时培养学生树立生产力的观点,全面发展的观点,培养学生从实际出发和创新精神。 【明确目标、素质要求】 1、知识与技能: 识记: (1)市场和市场经济 (2)市场经济的特征和缺陷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理解:从所有制、分配方式和国家宏观调控三个方面来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运用:结合我国经济建设的伟大成就,说明社会主义国家的宏观调控能把人民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从而证实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经济原理或观点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透过事物的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坚定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路的信念,更加热爱我们的社会主义国家。通过本课的学习,应当使学生树立起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特别是通过对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关系、实现共同富裕,以及社会主义国家有能力对市场经济实行强有力宏观调控等必然性的分析,使学生从理论的高度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教学重、难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重点及解决办法】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的基本特征,可以更好地理解邓小平理论。因此,这个问题成为本课的重点。 教材从三个方面来分析这个问题: ⑴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应把握两点: 第一、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特征。在我国,市场经济的运行是同居于主体地位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结合在一起。 第二、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具有重要意。 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 第一共同富裕这个根本目标是由客观经济条件决定的。 第二要实现共同富裕在分配中应坚持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政策。 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能够实行有力的宏观调控。【难点及解决办法】 社会主义国家能够对市场经济的运行实行有力的宏观调控。这个问题在理论上、实践上理解起来都有一定的难度。在理论上,要引导学生认识以下三点原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历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历程 李刚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极具创新意义的理论成果。在这一理论建立过程中,党逐步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对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进行了史无前例探索。 建国以后,中国在一个很长的时期内照搬苏联模式,实行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在推动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使中国的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随着外部条件的变化以及中国的经济规模不断扩大,计划经济体制的种种弊端日益暴露出来,最终导致国民经济发展遇阻停滞不前。 一直以来,不论是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学者还是马克思主义者,都认为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与是根本对立的,从而否定市场经济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存在与发展的可能性。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选择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对这一传统观念的突破,使中国的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1978年到1984年,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阶段。第二个阶段从1984年到1988年,确立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合法地位。第三个阶段从1989年到1992年,正式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面将这三个阶段分别进行论述。 第一个阶段,突破了完全排斥市场调节的大一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市场崭露头角。在改革开放30年前后,中国取得的巨大成就,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国内外的专家对我国的经济发展给予了高度评价。有国外专家说,中国走出“文革”非常轻松,好象是一场愉快的郊游。相比之下,东欧国家为摆脱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就像经历了一场漫长而暴力的长征。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在20世纪50年代的时候,我国采取了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逐渐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从客观上说,这种体制具有很大的优越性,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但是其弊端也一目了然。 第一,以单一公有制为主体,片面追求“一大二公”。公有制的纯度越高越好,当年,人民群众多养几只鸡或者几只鸭都不行,片面追求纯而又纯的公有制,影响了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积极性。第二,经济决策权集中于政府,企业自主权非常有限。有文章提出,我国大部分企业买个桌椅板凳,安装个电话都需要层层上报,经由行政机关审批才能落实。企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也要由行政部门来决定。第三个弊端就是资源配置无视市场的作用。对这些弊端,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逐渐显露,这个时候,党中央领导人就已经意识到市场的重要性。在中共八大上,陈云同志也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主要的意思是说,不要搞纯而又纯的计划经济,给市场、给个人一点自由度。 在“文革”结束之后,大家对这种计划经济体制进行了深刻反思。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主题报告当中,谈经济方面问题时说到,要靠供求法则来解决问题,要扩大企业的自主权,显然已认识到市场的作用。1980年初,国务院成立了一个体制改革办公室形成了一份关于经济体制改革如何改的意见,即《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初步意见》,里面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之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当时提商品经济的比较活跃。 第二个阶段,明确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个阶段已经明确承认了市场经济的合法地位,时间大致是从1984年到1988年。1984年中国共产党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若干决定》,这个文件能过顺利通过,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生产方式转变后的发展必然。第一是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的生活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教案

2.2.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重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难点:社会主义国家能够对市场的运行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素质要求: 1、知识方面: 识记: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理解:从所有制、分配方式和国家宏观调控三个方面来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运用:结合我国经济建设的伟大成就,说明社会主义国家的宏观调控能把人民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从而证实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能力方面: 培养学生运用经济原理或观点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透过事物的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 3、思想觉悟方面: 坚定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路的信念,更加热爱我们的社会主义国家; 【重点及解决办法】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的基本特征,可以更好地理解邓小平理论。因此,这个问题成为本课的重点。焉 教材从三个方面来分析这个问题: ⑴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应把握两点: 第一,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特征。在我国,市场经济的运行是同居于主体地位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结合在一起。 第二,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 第一,共同富裕这个根本目标是由客观经济条件决定的。 第二,要实现共同富裕在分配中应坚持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政策。 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能够实行有力的宏观调控。 【难点及解决办法】 1、社会主义国家能够对市场经济的运行实行有力的宏观调控。 这个问题在理论上、实践上理解起来都有一定的难度。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法 研究经济法的地位主要涉及两个问题:一是经济法是否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二是经济法在一国的法律体系中处于何种位置。显然,后者是以前者为前提和基础的。至于前者,经济法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已成为法学界的普遍共识。而后者,专家、学者却鲜有论及,本文试图探讨的正是这一问题。只有对经济法的地位作出恰如其分的估价,才能更有利于经济法及经济法学的繁荣和发展。; 一 ; 法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经济基础决定并为之服务的。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法。法律部门的形成和法律规范的作用,都必须反映现实社会经济制度和经济管理体制的要求。正如马克思所说:“……无论是政治的立法或市民的立法,都只是表明和记载经济关系的要求而已。”(1)“法律应该以社会为基础。法律应该是社会共同的、由一定物质生产关系所产生的利益和需要的表现”。(2)为此,要研究经济法的地位,首先必须对我国的经济基础加以考察。 ;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并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实现现阶段国家的根本任务,党的十四大又明确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然属于市场经济,那么就应当遵循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是所有市场经济类型的

共同特征。为了实现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至少应满足以下几个要求: ; (1)市场主体具有独立的利益(已有财产的独立以及经济目标的独立)、独立的意志(能自主地选择),以及主权间的平等(不存在身份上的依附关系)。 ; (2)市场主体有权独立支配自己的财产,并根据市场上某种商品的供求关系和投入产出关系,自行作出生产计划和决策。 ; (3)主体的市场行为是契约行为,体现较充分的自治(非依法律明示不得被干预)。 ; (4)能有效排除制约市场活动的因素(主要包括垄断、限制竞争和不正当竞争),以维护自由、公平的市场竞争秩序。 ; (5)国家的宏观调控是必要的,然而是极其有限且明确的。 ; (6)政府依法律许可而行为,其作用也应当是有限的。(3) ; 在此需要指出,前三项要求是为保障市场经济的最大优势得以充分发挥而设,即通过市场(主要是价值规律)这只“看不见的手”自发调节经济运行,有效配置社会资源,使经济效益达到相对最大化。后三项要求则是为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而设。这是因为,市场机制是以市场主体的个体利益为经济活动的出发点,鼓励并刺激市场主体对个体利益的追求。所以,它既不可能自觉反映社会需要及其长期变动趋势,也不可能自觉实现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有效兼顾。市场经济的内在本质矛盾——个体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冲突必然导致缺陷的产生,如垄断、总量失衡等。当市场无法自发解决时,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点整理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点整理 一、市场配置资源 、合理配置资源的必要性: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类需求的无限性。计划和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手段。 2、市场经济的含义: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3、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主要通过价格、供求、竞争等来进行。其实质是价值规律在发生作用。 4、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点: ①在经济生活中,市场能够及时、灵活的反映市场供求的变化,传递市场供求的信息,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②市场利用利益杠杆、市场竞争,调动商品生产者、经营者的积极性,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的进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 ——因此说市场是调节资源配置的有效形式。 5、市场调节的局限性: ①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市场不能调节的领域:市场解决不了国防、治安、消防等公共物品的供给问题;市场能够调节,但不让它调节的领域:枪支弹药及危险品、麻醉品等不能让市场来调节。 ②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的弊端。 6、单纯市场调节的危害:——因此,需要国家的宏观

调控。 ①严重危害公民的身心健康,败坏社会风气,影响社会安定; ②会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资源浪费; ③社会经济不稳定,发生经济波动和混乱; ④收入分配不公平,收入差距拉大,甚至导致严重的两极分化。 7、规范市场秩序: 市场合理配置资源的条件: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良好的市场秩序依赖市场规则来维护。 表现形式:法律法规、行业规定、市场道德规范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含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是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①基本标志——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 ②根本目标——共同富裕 ③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3、宏观调控 ①必要性: 第一、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教案(高一)

第九课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第二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说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含义、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目标;(2)记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3)能够针对宏观经济运行问题,提出合理的对策,从社会主义国家的宏观调控角度证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二)能力目标:培养观察经济生活的能力、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感受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的信念;通过学习国家的宏观调控,感悟社会主义能够实施强有力的宏观调控,认同国家宏观调控的重大举措。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宏观调控的必要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难点:在具体运用中国家宏观调控三种手段的区别。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课前15分钟,依据自学指导,通研课本,搞好勾画,初步掌握重点内容,把 握教材体系。2.课堂上组织积极合作,互相探讨交流,高效展示点评,分层达成目标。 【课前预习】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含义及优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什么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加强宏观调控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宏观调控的含义: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加强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为什么): (1)加强宏观调控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弊端。只有加强宏观调控,才能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从而维护市场秩序,促进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地发展。 (2)加强宏观调控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共同富裕目标要求国家必须发挥宏观调控职能。 4、我国实现宏观调控目标的手段一一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匚 (1)经济手段(2)法律手段:(3)行政手段: (4)总之,国家宏观调控,应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总体功能。 【预习自测】 1宏观调控,指的是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调节和控制。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 ①促进经济增长②促进经济结构优化③增加就业④抑制通货膨胀⑤稳定物价⑥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A、①②⑤⑥ B 、①③④⑥ C、②③④⑤ D、①③⑤⑥ 2、加快西部开发,从而缩小全国各地区间的差距,实现全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这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 的一个重大问题。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主要是为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