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心七要原文

修心七要原文
修心七要原文

修心七要

恰卡瓦尊者着

堪布索达吉译

全文分七:

一、宣说前行法;

二、正行修持菩提心;

三、恶缘转为菩提道用;

四、归结终生之行持;

五、修心圆满之标准;

六、修心之誓言;

七、修心之学处。

(此传承是从释迦牟尼佛、弥勒菩萨、无着菩萨、世亲菩萨,一直传到金洲论师、阿底峡尊者、仲敦巴、博多瓦、恰卡瓦,现在又传至我们的根本上师法王如意宝。如此清净的传承,经常祈祷是很有必要的。

阿底峡尊者的菩提心窍诀来自于三位上师,但此处所讲的,就是金洲上师的教规。尊者进藏后,依度母的授记,最主要的弟子是仲敦巴,仲敦巴门下有三大弟子——普琼瓦、博多瓦、金厄瓦,其中博多瓦又有两位主要弟子,分别是朗日塘巴和恰卡瓦,菩提心教言就是这样一代代传下来的。金洲大师的教言非常丰富,而这里,恰卡瓦格西主要将其归纳为七大要点:前行法、正行修持菩提心、恶缘转为菩提道用、归结终生之修法、修心圆满之标准、修心之誓言、修心之学处。

其中,前行与正行是具体修持的法门,后面五点则是附加的内容。)

顶礼大悲尊者(观世音菩萨)!

思诸法如梦观心性无生

对治亦自解道体住赖耶

坐间修幻化杂修二取舍

彼二乘风息三境毒善根

为促忆念彼诸威仪持颂

取次从自起罪满情器时

恶缘成觉道报应皆归一

修一切大恩迷境观四身

空护为最上四行胜方便

所遇修道用总摄窍诀要

应修习五力大乘死教言

五力重威仪诸法摄一要

二证取上首恒当依欢喜

能散即圆满恒学三总义

转欲自稳重不应说缺陷

全莫思他过先净重烦恼

断一切果求舍弃有毒食

莫学重义气莫发粗恶语

勿候险阻处莫刺要害处

犏载莫移牛不好强争先

断除诸邪命天莫沦为魔

为乐莫求苦诸瑜伽持一

遇违缘修一初后行二事

二境皆应忍舍命护二事

当学三种难取三主要因

修三无失坏成就三无离

于境修无偏遍且深修习

于厉境恒修不依赖他缘

今当修主要不颠倒是非

不时作时修当坚定而修

以二观察解不好大喜功

不暴躁易怒不喜怒无常

莫追求声誉将此盛五浊

转为菩提道窍决甘露藏

乃传自金洲由昔修业醒

自众信为因能轻苦讥毁

请调我执教今死亦无憾

学习本论,是应在实际中去真正修持。这部论典从头到尾,只讲了一个问题——修菩提心,其中胜菩提心讲得不广,关键讲的是世俗菩提心,这对大家来说,修起来就比较容易,也很有必要。否则,没有实修,只是在口头上讲得天花乱坠,那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世界上再也没有比这更深的佛法了,但是若没有修持,只是耽着于词句表面,那么就算将整本书倒背如流,实际上对相续也起不到什么作用。因此,在佛法中,一方面讲经说法非常重要,如果不讲,很多人就不会明白其中的道理,另一方面,只有讲经说法也是不够的,

我们还要将所知内容在自相续中反复串修,要不然,听闻到的佛法就像在石头上倒水一会儿就干了一样,对自己的解脱不会产生多大影响。

修心七要原文

修心七要 恰卡瓦尊者着 堪布索达吉译 全文分七: 一、宣说前行法; 二、正行修持菩提心; 三、恶缘转为菩提道用; 四、归结终生之行持; 五、修心圆满之标准; 六、修心之誓言; 七、修心之学处。 (此传承是从释迦牟尼佛、弥勒菩萨、无着菩萨、世亲菩萨,一直传到金洲论师、阿底峡尊者、仲敦巴、博多瓦、恰卡瓦,现在又传至我们的根本上师法王如意宝。如此清净的传承,经常祈祷是很有必要的。 阿底峡尊者的菩提心窍诀来自于三位上师,但此处所讲的,就是金洲上师的教规。尊者进藏后,依度母的授记,最主要的弟子是仲敦巴,仲敦巴门下有三大弟子——普琼瓦、博多瓦、金厄瓦,其中博多瓦又有两位主要弟子,分别是朗日塘巴和恰卡瓦,菩提心教言就是这样一代代传下来的。金洲大师的教言非常丰富,而这里,恰卡瓦格西主要将其归纳为七大要点:前行法、正行修持菩提心、恶缘转为菩提道用、归结终生之修法、修心圆满之标准、修心之誓言、修心之学处。 其中,前行与正行是具体修持的法门,后面五点则是附加的内容。) 顶礼大悲尊者(观世音菩萨)! 思诸法如梦观心性无生 对治亦自解道体住赖耶 坐间修幻化杂修二取舍 彼二乘风息三境毒善根 为促忆念彼诸威仪持颂 取次从自起罪满情器时 恶缘成觉道报应皆归一 修一切大恩迷境观四身 空护为最上四行胜方便 所遇修道用总摄窍诀要 应修习五力大乘死教言 五力重威仪诸法摄一要 二证取上首恒当依欢喜 能散即圆满恒学三总义 转欲自稳重不应说缺陷 全莫思他过先净重烦恼 断一切果求舍弃有毒食 莫学重义气莫发粗恶语 勿候险阻处莫刺要害处 犏载莫移牛不好强争先 断除诸邪命天莫沦为魔

为乐莫求苦诸瑜伽持一 遇违缘修一初后行二事 二境皆应忍舍命护二事 当学三种难取三主要因 修三无失坏成就三无离 于境修无偏遍且深修习 于厉境恒修不依赖他缘 今当修主要不颠倒是非 不时作时修当坚定而修 以二观察解不好大喜功 不暴躁易怒不喜怒无常 莫追求声誉将此盛五浊 转为菩提道窍决甘露藏 乃传自金洲由昔修业醒 自众信为因能轻苦讥毁 请调我执教今死亦无憾 学习本论,是应在实际中去真正修持。这部论典从头到尾,只讲了一个问题——修菩提心,其中胜菩提心讲得不广,关键讲的是世俗菩提心,这对大家来说,修起来就比较容易,也很有必要。否则,没有实修,只是在口头上讲得天花乱坠,那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世界上再也没有比这更深的佛法了,但是若没有修持,只是耽着于词句表面,那么就算将整本书倒背如流,实际上对相续也起不到什么作用。因此,在佛法中,一方面讲经说法非常重要,如果不讲,很多人就不会明白其中的道理,另一方面,只有讲经说法也是不够的, 我们还要将所知内容在自相续中反复串修,要不然,听闻到的佛法就像在石头上倒水一会儿就干了一样,对自己的解脱不会产生多大影响。

睡眠之前应当通过“光明想、正念、正知、起想”来调整心念

睡眠之前应当通过“光明想、正念、正知、起想”来调整心念 2010年12月26日星期日 00:24 睡眠也要学吗?当然要学!佛门四弘誓愿中说:“法门无量誓愿学”。对于一个修行人来说,表面上看来和一般人一样在吃喝睡眠,但是他们吃喝睡眠的方法和一般人全然不同。一个修行人会善巧地将修行融入到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去,在生活中磨练自己的心,以达到自觉觉他 的目标。 睡眠对于常人来说,不可或缺。《瑜伽师地论》中说,作为欲界众生的人,其身体由“地水火风”四大种和合而成,白天劳作之后,四大

种就会衰减,使人感觉疲倦,此时需要以睡眠的方式长养四大种,四大种通过睡眠得以长养之后,疲倦感就会消失,精力会重新充沛起来,有了精力,人才能有力气处理种种事务,精进行持各种善法。 睡眠应当注意哪些事项呢?或者说如何将修行融入睡眠呢?《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强调了三点:一是睡眠时间的掌握;二是睡眠姿势的控制;三是睡眠之前心念的调整。 先说睡眠时间的掌握。古人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说法,其实这种说法非常合理,因为日月的运行和人体气脉的运行息息相关。日落之后,人应当以休息为主,不应当再去不停地劳碌身心;日出之后,不应当再处于昏睡的状态,而应当起来活动身心,处理日常事务。但是,近几十年来,由于电以及电灯、电视等电器的发明和使用,改变了人类的生活节奏,使得人们在日落之后,也可以像白天一样不休息。如今,“晚上不睡觉,白天不起床”已经成了不少现代人的生活习惯,其实这种习惯并不合乎养生之道。白天即使睡很长时间,对四大的长养作用还比不上夜晚睡一会儿。所以,应当尽量将睡眠时间安排在夜晚,不要用白天的大好光阴去睡眠。此外,据说晚上十一点到次日一点为子时,此段时辰为人体气血调整的关键时间,如果一个人在这段时间还不进入睡眠状态,长此以往,会损害身体健康。所以,即使很忙,入眠的最迟时间也不要超过晚上十一点。另外,睡眠时间不宜太短,也不宜太长,中医中有“久睡伤神”的说法,所以次日日出之后就应当起床,不应当养

三种修空性的方法

三种修空性的方法 特别提示:许多博友问到究竟应该怎么修行,其实,对于我们凡夫而言,就是修三个:出离心、菩提心、空性见。证悟了空性,就从凡夫位登上了圣位,所以证悟空性是我们的最大渴望。本文(一、二)综合了大德慈诚罗珠堪布多篇博文,从“《修心七要》略释(一)”到“《修心七要》略释(四)”。本文虽然篇幅较长,且缺乏故事性,但对所有想证悟空性的朋友来说都至关重要,所以博主在此隆重推荐,希望各位渴望早日脱离凡夫位、登上初地以上菩萨果位的朋友要耐心阅读。以下内容全为转载。《修心七要》略释(三)《修心七要》的修法,可以归纳为胜义菩提心和世俗菩提心两种修法。虽然本论不是特别强调胜义菩提心的修法,而是以世俗菩提心的修法为主,胜义菩提心只是蜻蜓点水般地一笔带过,但我们最后所必需的,却是胜义菩提心的修法。对于我们来说,如果不修行,特别是不修空性的修法,就离解脱还有十万八千里,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这遥远的路途当中,因为业力所感,所以还充满了无法想象的各种痛苦。基督教说世界是由上帝创造的,佛教并不认为世界是由什么万能神所创造的,而认为一切的一切,都是由因果,由自己所造的恶业创造的。无始以来,我们造作了深重的恶业,所以即使以后在轮回中过得再好,也只是像搔痒之乐一般不是

什么真正的快乐。不管我们目前认为轮回痛苦也好,幸福也罢,都只是主观认识而已,轮回实际上却是充斥着各种痛苦的苦难之地。虽然佛也不排除轮回中的有漏幸福,但这些有漏的幸福快乐既短暂又不可靠,其后还会导致一系列的痛苦,从胜义或无漏的角度而言,根本谈不上是什么幸福快乐。既然如此,我们又怎能不作充分的准备呢?有些佛教徒从来没有打过坐,平时只是念念佛、放放生、作些好事,在实际的修行上没有花过功夫。在此提醒大家,做这些善事固然很好,但如果没有修行,出离心和菩提心是不能生起的。而在坚持修行的人当中,也存在着一些修行不到位,修行深度不够的情况,如果能在接下来有限的三、四天内修一修空性,也可以在心中播下修行的种子,以便能逐步培养出修行的习惯,以后就能慢慢适应以打坐修行为主的生活方式。 如果学了很多法,却一点都不修行,就永远没有修行机会;如果没有修行机会,则即使平时念佛、放生、烧香、拜佛都做得比较好,但对成就来说,也只能算是一种助缘,而不是最关键的主因。成就最重要的主因,只有出离心、菩提心与证悟空性之智三者。这三个因素,都只有通过实实在在的修行才能获得。念经能不能让我们生起出离心呢?如果念经念得很好、很虔诚,可以间接地促使我们产生出离心或菩提心,但仅仅念经是无法直接让我们产生出离心或菩提心的。同样,烧香、拜佛、放生以及其他善事也只能间接

修心七要原文

修心七要原文 TYY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TYYUA16H-TYY-TYYYUA8Q8-

修心七要 恰卡瓦尊者着 堪布索达吉译 全文分七: 一、宣说前行法; 二、正行修持菩提心; 三、恶缘转为菩提道用; 四、归结终生之行持; 五、修心圆满之标准; 六、修心之誓言; 七、修心之学处。 (此传承是从释迦牟尼佛、弥勒菩萨、无着菩萨、世亲菩萨,一直传到金洲论师、阿底峡尊者、仲敦巴、博多瓦、恰卡瓦,现在又传至我们的根本上师法王如意宝。如此清净的传承,经常祈祷是很有必要的。 阿底峡尊者的菩提心窍诀来自于三位上师,但此处所讲的,就是金洲上师的教规。尊者进藏后,依度母的授记,最主要的弟子是仲敦巴,仲敦巴门下有三大弟子——普琼瓦、博多瓦、金厄瓦,其中博多瓦又有两位主要弟子,分别是朗日塘巴和恰卡瓦,菩提心教言就是这样一代代传下来的。金洲大师的教言非常丰富,而这里,恰卡瓦格西主要将其归纳为七大要点:前行法、正行修持菩提心、恶缘转为菩提道用、归结终生之修法、修心圆满之标准、修心之誓言、修心之学处。 其中,前行与正行是具体修持的法门,后面五点则是附加的内容。) 顶礼大悲尊者(观世音菩萨)! 思诸法如梦观心性无生 对治亦自解道体住赖耶 坐间修幻化杂修二取舍 彼二乘风息三境毒善根 为促忆念彼诸威仪持颂 取次从自起罪满情器时 恶缘成觉道报应皆归一 修一切大恩迷境观四身 空护为最上四行胜方便 所遇修道用总摄窍诀要 应修习五力大乘死教言 五力重威仪诸法摄一要 二证取上首恒当依欢喜 能散即圆满恒学三总义 转欲自稳重不应说缺陷 全莫思他过先净重烦恼

断一切果求舍弃有毒食 莫学重义气莫发粗恶语 勿候险阻处莫刺要害处 犏载莫移牛不好强争先 断除诸邪命天莫沦为魔 为乐莫求苦诸瑜伽持一 遇违缘修一初后行二事 二境皆应忍舍命护二事 当学三种难取三主要因 修三无失坏成就三无离 于境修无偏遍且深修习 于厉境恒修不依赖他缘 今当修主要不颠倒是非 不时作时修当坚定而修 以二观察解不好大喜功 不暴躁易怒不喜怒无常 莫追求声誉将此盛五浊 转为菩提道窍决甘露藏 乃传自金洲由昔修业醒 自众信为因能轻苦讥毁 请调我执教今死亦无憾 学习本论,是应在实际中去真正修持。这部论典从头到尾,只讲了一个问题——修菩提心,其中胜菩提心讲得不广,关键讲的是世俗菩提心,这对大家来说,修起来就比较容易,也很有必要。否则,没有实修,只是在口头上讲得天花乱坠,那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世界上再也没有比这更深的佛法了,但是若没有修持,只是耽着于词句表面,那么就算将整本书倒背如流,实际上对相续也起不到什么作用。因此,在佛法中,一方面讲经说法非常重要,如果不讲,很多人就不会明白其中的道理,另一方面,只有讲经说法也是不够的, 我们还要将所知内容在自相续中反复串修,要不然,听闻到的佛法就像在石头上倒水一会儿就干了一样,对自己的解脱不会产生多大影响。

如何面对各种顺缘和逆缘

如何面对各种顺缘和逆缘 作者:慈诚罗珠堪布文章来源:网络点击数:203 更新时间: 2010-10-1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在《修心七要》和《普贤上师言教笔记》中还特别强调了一点,那就是,无论是在面对生活或修行的各种顺缘或违缘时,大乘修行人与凡夫的反应都是截然不同的。 (1)如何面对顺缘 在人的一生当中,不可能没有任何的幸福。当享有世间的幸福或修行上的圆满(如在闻、思、修上的进步)时,凡夫的表现往往是: 首先无休止地拼命追求幸福、快乐,当事业、家庭等各方面都非常圆满时,却不去修自他相换等修法,从而让幸福白白地消逝。因为没有什么压力,即没有为救渡一切众生而发誓成佛的决心,所以这时就会得意扬扬、无所顾忌,而不会去考虑其他众生的幸福和解脱; 而大乘修行人的表现却与此迥然不同:

虽然大乘修行人不曾费尽心机地谋求自利,可是当福德因缘具足的时候,他们仍然会享有世间的幸福和出世间的圆满,但他们却不会浪费这份幸福和圆满(所谓的浪费,是指像凡夫那样让幸福白白地过去。),而是抓住这些机会,使它们成为修行的资粮。具体的办法是什么呢? 具体的办法,就是要随时随地发起这样的心念:虽然我所拥有的幸福和圆满是有漏而微不足道的,但我仍愿一心一意、诚心实意地把它们全部无条件地送给一切众生,就像毫不犹豫地脱下自己的衣服,并让别人穿上一样。实际上,这种发心比回向还要深一些。 (2)如何面对各种违缘 在人的一生当中,不可能完全是幸福,多数都是不同层次的痛苦经历。当我们遇到各种违缘,尤其是在造作犯戒等罪业之后,我们应该怎么去面对呢? 此时,如果是用世俗的方法去面对,就不是修行人的作法,而只是一般人面对违缘的方式而已。这样做只会让这些痛苦白白地过去,最终它除了会伤害我们的身心之外,不会起到任何作用。 那么,一个修行人应该怎样应对这些痛苦呢?是不是以空性的见解来应对呢?虽然这是很好的办法,但是对于没有证悟的人来说,这种办法就很难见效。

禅修要诀--慧灯之光

禅修要诀 作者:堪布慈诚罗珠发布时间:2013-03-26来源:慧灯之光九 一、禅定的五种过患 修禅定的时候,有一些障碍会影响我们的修行,归纳起来,大致为五种:(一)懈怠。懈怠,是贪着吃喝玩乐而不想修行的念头。修行没有成果,都是因为懈怠。如果懈怠,就根本不能进入禅定,根本不可能修行。 (二)遗忘圣言。圣言,也即上师教给我们的修行诀窍与方法。修禅定的时候,把上师讲的诀窍都给忘了,致使无法正常修行,就叫遗忘圣言。 (三)昏沉和掉举。昏沉属于无明烦恼,因为头脑迷糊、神志不清,所以不能专注于修行目标或所缘境;掉举属于贪心烦恼,思维曾经吃喝玩乐的景象而心向外散乱,故而无法专注于目标。这两个是所有禅定最大的障碍,甚至会影响到禅定的本质。 (四)不行对治。在修行的过程中,心里已经开始昏沉、掉举,不是昏昏欲睡,就是胡思乱想,心根本不在目标上了,却不采取任何措施,根本不控制、不对治,任其发展。即使前面修得不错,后面也会变得很糟糕,就叫不行对治。 (五)无沉掉时行对治。当心安住在平静状态,没有昏沉、掉举的时候,却强行去扰乱这个状态。比如多此一举地去观察:我现在安住的境界是阿赖耶识还是心的本性光明,是无常还是痛苦等等,强迫让自心离开禅定境界,这叫无沉掉时行对治。 五种障碍当中的前两种,会影响进入禅定;第三种,会影响禅定的本质;后面的两种,会影响禅定的发展。所以,作为修行人,首先一定要设法对治、祛除这五种障碍。 二、五种过患的八种对治方法 五个障碍怎么样对治呢?可以用八种方法,也即八对治行来对治五种障碍。

(一)信。也即对禅定的信心。信心有三种:第一是相信禅定的方法,能够清净、净化我们的内心,并让我们得到智慧等等;第二是在每次修禅定的时候很有兴趣。其实,世间任何一个工作都是如此,做喜欢的工作和做不喜欢的工作,效果是截然不同的;第三是渴望、追求禅定的境界。 (二)欲。也即欲望,意思就是追求、希求禅定。 (三)勤。也即精进、努力。(四)轻安。开始修禅定的时候,心里会觉得很枯燥,身体坐久以后,会感到腿痛、不舒服等等。但是,当禅定训练好以后,就会产生禅定的喜悦——心里很平静、很舒服,不但内心快乐,而且身体保持毗卢七法的姿势坐了很长时间,也不但没有不适应的感觉,反而很轻松,这就叫轻安。在禅定境界比较高的时候,才会有轻安。 依靠信、欲、勤、轻安四者,就能驱除懈怠。其中前三种是方法,轻安是结果。 还有四个最重要的对治方法:正念、正知、作思、舍。 禅定效果不好,往往是因为不知道何时需要用怎样的方法去对治。就像木匠首先要准备好所有的工具,到时候需要什么就用什么一样。修行人也要先准备好对治的方法,以备不时之需,所以,后面四个工具非常重要。 (五)正念。正念的意思,就是一直不离开、不遗忘修行的目标。比如,在修菩提心的时候,不知不觉就走神了,去想工作、家庭、婚姻等事情,走神很久自己都没发现,这就是因为没有正念。如果有正念,不管修什么,意识一旦离开目标,立即就会发现,马上就可以调整回来,中间一分钟都不会浪费。 (六)正知。“知”的意思,就是知道。在《修心七要》和《四法印》(见《慧灯之光》)当中,讲过一个侧面的监视或者观察,这就是正知。正知非常重要。如果有了正知,在修行的时候,有没有昏沉、掉举,都清清楚楚。否则根本不知道有没有掉举、散乱、昏沉,虽然修了一两个小时,但这一两个小时怎么过去的,却完全不清楚,这都是因为没有正知。 (七)作思。如果发现有昏沉、掉举,一定要采取措施控制、对治,这叫作思。《阿毗达磨》当中讲过五十一个心所,其中一个心所就是作思。其实,

透过佛法看世界

精彩开示:《透过佛法看世界》 2014年08月27日 15:31 来源:《透过佛法看世界》作者:希阿荣博堪布 人参与评论 修行者的死亡 问:所有人都需要面对死亡,包括亲友的死亡和我们自己的死亡。对于世俗的人来讲,死亡是一件不太吉利的事情,大家一般都避免谈论它,但是在藏传佛教里对此却有很多探讨、研究,甚至专门的修行方法。请谈谈藏传佛教中是如何看待死亡的,我们应该建立怎样的关于死亡的态度,死亡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 答:死亡是无可避免的,回避死亡的话题只会让自己在生命的漩流中更加被动。佛法教人以务实的态度看待人生,如果一件事无法避免,那么就正视它,这是最明智、也是最节省精力的做法。 死生相连,生时的修行,行善积福、回向等等,一定会对死亡有帮助,而更为直接、明确的是中阴修法,它教我们在死亡之时具体如何把握解脱轮回的机会。 藏传佛教中对中阴修法最详尽的阐述见于莲花生大士的伏藏法《中阴闻教得度》。藏地很多修行者一生会反复熟悉、观修这本书的内容,在临终之时,会尽量请自己的上师做中阴引导,没有条件的话,也会请一位密乘戒律清净的金刚道友,或是戒律清净的密乘修学者,在身边为自己念诵《中阴闻教得度》。这本书非常明确地讲到中阴各个阶段会经历什么状况,临终者或亡者应该如何观想、识别等等。 死亡过程中会经历三种中阴:临终中阴、法性中阴、轮回中阴。三个中阴阶段都蕴藏着宝贵的解脱机会,所有人都会经历到,但通常只有修行有素的人才有能力认出并把握住这些机会。 临终中阴是指从隐没次第出现到法性中阴之前的这个阶段。人死前会有死亡的先兆,这些先兆称为隐没次第。比如,眼耳鼻舌的功能开始逐渐停止,便是外在的隐没次第;而内在的隐没次第,过程迅疾,一般人很难觉察到。密法中有对隐没次第的完整而准确的叙述,了解这些内容,当在自己身上发现死亡的先兆后,就应该为中阴阶段的修法做准备了。

菩提心的进一步修行

菩提心的进一步修行 --------丁真俄色活佛(2012-08-23 08:38:02) 进一步,我们面对可恶的人,面对无法容忍的事去锻炼。我们看看事情的背后,为什么我觉得对面的人可恶呢?为什么我觉得这样的事情无法容忍呢?别在别人身上找,在别人身上找出任何问题都不算自己有智慧,在别人身上找到一百个错误和理由都不能证明自己是大丈夫。别人的问题只能他自己才能解决,谁也没有办法代劳,所以我们要解决我们自己的问题,而不要去解决别人的问题。为什么觉得某人可恶呢?仅仅是我们自己名利没有放下,因为他影响了我的名,因为他影响了我的利。 从亲人慢慢到不如意的对镜,我们逐渐修行,锻炼我们的菩提心。不然弟子们总是说,“师父,我的愤怒可厉害了,遇到什么事都发火,这怎么办呢?”很多时候我只能抚慰他们,没有快捷的方法可以对治愤怒。其实菩提心可以对治愤怒,但要慢慢从父母、亲人、没有利害关系的人、让我愤怒的人、让我情绪激烈的人,一点点锻炼出来。要求人们一下子变得能够理解别人、马上具备慈悲心是不可能的。人们无法理解,因为他们满脑子都是道理,满脑子都是谁对谁错,满脑子都是定义。他会说,“我对他那么好,他不应该欺骗我,不应该隐瞒我”,“难道我说错了吗?难道我做错了吗?他为什么这样对待我?”人们总是以理论去生活,而社会却不是依靠理论而存在的。有些人又走向了反面的极端,变得很阴暗、很狡诈,认为没什么道理可讲,没有什么应该不应该的,他们觉得利益就是应该的,权力就是应该的,除此之外就没有什么应该的。那样表述,菩提心和霸权主义的态度似乎没有差别了,大家都觉得“没有什么应该的、不应该的”,其实是有本质的区别:我们不奢求有什么应该的,不追逐那个应该的东西,因为我们看到的是短见的应该与不应该,我们想到的是自大的应该与不应该,我们追逐的是无常。千万别混淆,我们说的是无常,有为的一切法都是不长久的,具备非确定性的元素,所以我们要从自己顽固的观点里找问题,去破除它。我们不再认为哪些是必须的,哪些是应该的,哪些是不可理解的,哪些是不可饶恕的,都没有。我们宽广、自在、淡然,自在的当下没有什么不可解决的问题,为什么我们不去修炼这个呢? 从极激烈的状况中修习菩提心是逐渐达成的,一定要从简单开始,经历中性的状况,再面对激烈的对镜,这对每个修习者都是重要的。我们遇到问题已经气得胃胀了、肝疼了,还有什么有效的办法?没办法。最好我们一步一步去修炼,一步一步去做,才会在关键的问题上产生作用。平时的功夫练好了,敌人来了可以打;平时连身体都不锻炼,敌人来了怎么办,当然是逃跑呀!未雨绸缪是很重要的。 慈悲的定义是什么呢?愿众生离苦就是慈悲。《四节论》中讲:“愿一切众生离于痛苦的愿望就是慈悲”。在我们修炼过程中产生的慈悲是一般的慈悲,自然产生的慈悲是妙慈悲;有分别的慈悲是一般的慈悲,看到仇敌的无助就像看到儿女的微弱一样,这是无量的慈悲心。

《修心利刃轮》学习资料

《修心利刃轮释》总义讲考 1301-2加行组李臻 阿弥陀佛!顶礼上师三宝!顶礼法师!各位师兄晚上好! 弟子圆臻是1301加行组学员,来自北京。今天法供养的内容是《修心利刃轮释》总义讲考,题目是以大乘修心法断除我执。 达玛绕杰达尊者是阿底峡尊者的上师,他所传授的修心引导法,主要就是融合他老人家的修行境界所造的两部特别著名的论著——《修心利刃轮》和《孔雀灭毒论》。我们正在学习的是《修心利刃轮》。顾名思义,这部修心法就像无比锋利的武器一样,能够让我们连续不断地击中我执敌人的要害,使之丧命。这部论典将各种佛经的教义和传承上师的教言汇集在一起,能断除我们自私自利的心,尤其是“我执”和“我爱”,故此极其殊胜。 关于大乘修心方法的论著有很多种,例如《开启修心门扉》、《修心八颂》、《修心七要》等等,《入菩萨行论》和《大圆满前行》也包含了许多修心的内容。他们的共同之处都在于强调修菩提心。因为众生的根机不同,每位上师的窍诀又都有着不共的特点:《开启修心门扉》主要是生起出离心,《修心八颂》重点在修自他交换,《修心七要》长于将恶缘转为道用,而《修心利刃轮》则详细讲了如何断除我执。 一切执著的根本是我执,即执著有个自我。因为我执,就和众生有了自、他的对立,由此带来痛苦。我执非常隐蔽,因此危害也特别大,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并根除,轻则无法解脱,重则能起邪见、断法身慧命。《入菩萨行论》中的一个颂词“我执未尽舍,苦必不能除,如火未拋弃,不免受灼伤。”就非常形象地说明了这个问题。

本论分三部分:一、初义;二、论义;三、末义。主要内容在论义:总说行者修心法和别说如何修心。别说如何修心又分为略说、广说。广说包括除自私珍爱执我和行持两种他利菩提心。 弟子讲考的内容主要是根除自私珍爱执我这一部分。科判分二:一、以温和教诲业力之轮摧毁自他;二、以粗暴教训威猛之利刃降伏我执。 以温和教诲业力之轮摧毁自他这一部分,主要说的是即生所感受的种种不幸和痛苦,皆来自于前世的业力,以前生后世的因果关系照破所遭遇的一切,将生活中发生的种种转为道用,减少对心灵的刺激,乃至彻底净化内心。其中的每个偈颂都讲到了我们身上的不良状况,又讲到了产生这些不良状况或过失的原因,即前世今生所造恶业所致,最后还宣讲了对治的方法。就像医生看病,在认清病症后,还要准确断定病因,最后才对症下药一样,若能依法服用,改正自己的过失就不会有任何问题。 例如:“于诸所知蒙慧时,是行本应放置法,恶业利刃轮自己,今当串修闻等慧。”说得是智慧被各种无明烦恼所蒙蔽,是往昔行持了本来应该舍弃的名闻利养、贪嗔痴慢等世间法,这样的恶业利刃已经轮转到了自己头上。所以从现在开始,一定要串习闻思修行的智慧。 再如:“修行皆不切要时,是劣见解入心中,恶业利刃轮自己,今当所作悉利他。”则是说有些人不管修显宗、密宗任何一法,皆不能切中要点,致使修行不成功。这是不相信因果、常断见等恶劣见解,已经入于自己相续的缘故。在这样的恶业利刃轮到自己头上时,应该断除自私之心,精勤利益他众。 每个人都渴望快乐,但因为有我执,始终事宜愿为,没办法获得究竟的快乐。我们在生活中所感受的一切痛苦遭遇,都

修心七要原文-修心七要耳传略释原文

修心七要原文|修心七要耳传略释原文 恰卡瓦尊者 著 堪布索达吉译 全文分七: 一、宣说前行法; 二、正行修持菩提心; 三、恶缘转为菩提道用; 四、归结终生之行持; 五、修心圆满之标准; 六、修心之誓言; 七、修心之学处。 (此传承是从释迦牟尼佛、弥勒菩萨、无著菩萨、世亲菩萨,一直传到金洲论师、阿底 峡尊者、仲敦巴、博多瓦、恰卡瓦,现在又传至我们的根本上师法王如意宝。如此清净的 传承,经常祈祷是很有必要的。阿底峡尊者的菩提心窍诀来自于三位上师,但此处所讲的,就是金洲上师的教规。尊者进藏后,依度母的授记,最主要的弟子是仲敦巴,仲敦巴门下有三大弟子——普琼瓦、博多瓦、金厄瓦,其中博多瓦又有两位主要弟子,

分别是朗日塘巴和恰卡瓦,菩提心教言就是这样一代代传下来的。金洲大师的教言非常丰富,而这里,恰卡瓦格西主要将其归纳为七大要点:前行法、正行修持 菩提心、恶缘转为菩提道用、归结终生之修法、修心圆满之标准、修心之誓言、修心之学处。 其中,前行与正行是具体修持的法门,后面五点则是附加的内容。 ) 顶礼大悲尊者(观世音菩萨) ! 思诸法如梦观心性无生 对治亦自解道体住赖耶 坐间修幻化杂修二取舍 彼二乘风息三境毒善根 为促忆念彼诸威仪持颂 取次从自起罪满情器时 恶缘成觉道报应皆归一 修一切大恩迷境观四身 空护为最上四行胜方便 所遇修道用总摄窍诀要 应修习五力大乘死教言 五力重威仪诸法摄一要

二证取上首恒当依欢喜能散即圆满恒学三总义转欲自稳重不应说缺陷全莫思他过先净重烦恼断一切果求舍弃有毒食莫学重义气莫发粗恶语勿候险阻处莫刺要害处犏载莫移牛不好强争先断除诸邪命天莫沦为魔为乐莫求苦诸瑜伽持一遇违缘修一初后行二事二境皆应忍舍命护二事当学三种难取三主要因修三无失坏成就三无离于境修无偏遍且深修习于厉境恒修不依赖他缘今当修主要不颠倒是非不时作时修当坚定而修以二观察解不好大喜功不暴躁易怒不喜怒无常莫追求声誉将此盛五浊转为菩提道窍决甘露藏

世界的真相是什么

慈诚罗珠堪布:世界的真相是什么 智慧海显密文库慈诚罗珠堪布2013-12-14 12:55 我要分享 如梦如幻 阿底峡尊者,印度人,为藏传佛教后弘期举足轻重的代表人物。在西藏期间,他给后人留下了无数珍贵的窍诀与法门。其中有些是他自己亲自撰著的论典,有些是他和弟子之间的对话问答。他创立的噶当派法门包括父法和子法。其中的“父”,是指阿底峡尊者;“子”,则是指他的学生、弟子。阿底峡尊者宣讲的法,称为父法;他的弟子宣讲的法,则称为子法。《修心八颂》与《修心七要》,都属于子法。虽然父法与子法都讲述了一些理论,但最主要的内容,还是强调实修,尤其是菩提心修法。

在《父法》的第十五品里,讲了一个非常精彩的故事。本篇故事所蕴含的道理,属于显宗中观。通过分析故事内容,可以了解到:世界的真相,人生的本质,真的就如中观所讲,是如梦如幻。 证悟空性有各种各样的方法:大圆满,是通过上师的加持和自己的信心来证悟;一般密宗,是通过气脉明点的修法来证悟;中观的证悟,则需要依靠以龙树菩萨的论典为主的各种显宗理论来推理。 空性修法非常重要。我平时最强调的,是出离心与菩提心,然后在此基础上,介绍了一些中观修法,大圆满修法基本没有涉及,但中观修法与大圆满修法的有些地方是一样的,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分离,中观离不开大圆满的境界,大圆满也离不开中观的修法。法王如意宝很多著作的最后,都是讲大圆满,但在正式讲大圆满修法之前,都会讲中观理论,因为中观修法不但能力超强,加持和功德很大,而且与大圆满之间,也有着密切的关系,证悟以后基本上分不开。所以,我们一定要重视中观空性的修法。每个人都要做好安排,赶紧修完菩提心与出离心,然后再修空性,这非常重要。 一、缘起 阿底峡尊者最重要的首座弟子,叫仲敦巴。他虽然不是出家人,而是居士,但修行却非常了不起,是货真价实的观世音菩萨化身。 为了我们这些智慧浅薄、没有福报,见不到过去的佛菩萨化身,虽然懂得如何赚钱、做生意,却对解脱、空性一无所知的人,仲敦巴尊者假装糊涂地在阿底峡尊者面前请教了很多问题。就像当年释迦牟尼佛传法的时候,文殊菩萨、弥勒菩萨等为了解答以后众生的各种疑惑,也经常在佛面前请教问题一样。 下面是仲敦巴尊者请教阿底峡尊者的一系列问题,其中问者为仲敦巴尊者,答者为阿底峡尊者: 问:产生贪心和嗔心的时候,该怎么办呢?

《修心利刃轮》总义讲考

《修心利刃轮释》总义讲考 1301-2加行组李臻 顶礼上师三宝!顶礼法师! 弟子法供养的内容是《修心利刃轮释》总义讲考-《以大乘修心法断除我执》 达玛绕杰达上师传授给阿底峡尊者的修心引导法,主要就是他融合自己的修行境界,所造的两部特别著名的论著——《修心利刃轮》和《孔雀灭毒论》。其中,我们所学的《修心利刃轮》这部论典将各种佛经的教义和传承上师的教言汇集在一起,能断除我们自私自利的心,尤其是“我执”和“我爱”,故极其殊胜。顾名思义,《修心利刃轮》这部修心法门像无比锋利的武器一样,能够让我们连续不断地击中我执敌人的要害,使之丧命。 对修行人来讲,摧毁我执的利刃就是智慧,因为只有它才能斩断烦恼的束缚。而通过修心的智慧来斩断、摧毁、降伏我执和烦恼,这就是我们学习本论的目的。 关于大乘修心方法的论著有很多种,例如《开启修心门扉》、《修心八颂》、《修心七要》等等,每一部论典都是殊胜的窍诀,侧重点各不相同,学习《开启修心门扉》能生起出离心,《修心八颂》重点在自他交换,《修心七要》长于将恶缘转为道用。而本论主要是断除我执。 此论分三部分:一、初义;二、论义;三、末义。初义分二:论名和顶礼本尊。主要内容在论义部分,总说行者修心法和别说如何修心。别说如何修心又分为略说、广说。广说为除自私珍爱执我、行持两种他利菩提心。 末学讲考的内容主要根除自私珍爱执我这一部分 )分二:一、以温和教诲业力之轮摧毁自他;二、以粗暴教训威猛之利刃降伏我执。

戊二(以粗暴教训威猛之利刃降伏我执)分四:一、以认清我敌承接;二、略说打动能毁无我怒尊之心相续及降伏方式;三、广说宣告所毁我执魔过且降伏;四、以将我执摧毁无遗而摄义。 弟子学习修心利刃轮体会是,首先要认识我执的危害,然后对照法本反观自己身口意方面我执的表现,反观的过程其实是一个很痛苦的过程,因为发现自己张嘴就是为了自己,动念也是,绕来绕去都为了自己,也曾对对自己极度的失望,那么人身难得已得,佛法难闻也闻,此生不修还待何时,鼓励自己内心一定要接受法本中殊胜的教言,用这些殊胜的窍诀,调伏自心,慢慢的相续一定会改变。改变命运就从认识我执开始!那么彻底认清我执就要细细的思维对照别说如何修心的窍诀。 弟子讲考完毕,以上是弟子一些粗浅的认识,,与其说讲考不如说是弟子学习的一些体会。诚请尊敬的法师批评指导!感恩法师! 弟子圆臻感恩合十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