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例说明晚唐诗歌特点

举例说明晚唐诗歌特点
举例说明晚唐诗歌特点

举例说明晚唐诗歌特点

【篇一:举例说明晚唐诗歌特点】

晚唐诗歌的艺术特点:伤感无奈,细腻柔软。借古讽今,颓然消极。晚唐时社会状况急转而下,宦官专权、藩镇割剧、又爆发了最终令

唐王朝轰然坍塌的黄巢大起义,面对这种情况,诗人们大都忧时嗟生、消极悲观,关注对象从社会转入自身情感,吟诵男女之情蔚成

风气,艺术格调上,一方面继承中唐精工雕琢的“人工之美”诗风,

另一方面也推重天真隽永、平淡的诗风。依风格可大致分为五类:

以杜牧、许浑为代表的清丽感伤风格,追求语言典丽、空灵飘逸的

感伤诗风;以李商隐、温庭筠为代表的深婉绮艳风格,李深婉蕴藉,是晚唐最有成就的诗人,而温则开香艳一派;以司空图、陆龟蒙为

代表的隐逸诗风;以贾岛、姚合为代表的苦吟诗风,贾凄清幽曲,

姚平淡含蓄;以郑谷、韦庄、罗隐、杜荀鹤、皮日休等人为代表的

乱世悲慨与怨刺诗风,郑谷、韦庄、皮日休乱世悲慨,罗隐、杜荀

鹤怨刺讥弹(注:隐逸派与乱世悲慨、怨刺常互有穿插,不能决对

论之)。

其他问题不想多说,只说一点。

记得当时先生上课时,曾经提到过一点,那就是中唐盛世时,诗歌

已经到了一个颠峰,很难被超越了。

到中唐后期和晚唐时,大家就想着要突破,但是很难,非常难。盛

唐的风格、趣味、技巧,都是面面俱到而且面面都是颠峰。要超越

几乎是不可能的。

找来找去,最后韩、孟、贾、李等人,还是决定剑走偏锋,发现奇趣,搞点奇崛的东西。“悬崖架屋”,郊寒岛瘦,都是这种趣味的反映。

到了晚唐,诗歌的发展,主要不是继承和继续盛唐的艺术繁华,而

是破然后立,是打破牢笼,是如何自新。这是内在的。

现实环境的变化同时也要求诗歌必须有所反映,盛世不再,艺术必

须有所改变。这是外在的。

个人感觉,韩、孟、贾、李等人的意义,在文学史上非常重要,最

主要的贡献是趣味上的,奇趣成为后世人做诗歌也好写文章也好,

一个很难得、很上档次的美学追求,机器重要。这是从意义上看。

从美学境界、文学造诣、艺术成就上来看,这些人比不过晚唐诸公,晚唐诗歌在美学境界上堪称绝品,丝毫不逊色于盛唐,甚至有过之。晚唐诗是完全可以与盛唐诗并肩的另一个极顶颠峰。

个人感觉,晚唐诗的特点,主要应该有以下几个:

1、老趣。内容历练中有苍凉。

2、感伤。凄迷,朦胧,空朦。

3、工整、历练。典雅而规范。

4、多重、复调。万千滋味集于一体。

5、意境。

6、其他。

晚唐诗的和中晚唐的那些追求奇趣的人一样,极大地丰富和拓宽了

诗歌的美学意境,极大地扩张了诗歌艺术的表现力。

《中国古代文学史》教案第九章晚唐诗歌

唐文宗太和、开成之后到唐亡的七八十年间,文学史上称为晚唐

晚唐诗人大体可划为两个大的诗人群体:一是继承贾岛、姚合、张籍、孟郊的穷士诗人群,工于穷苦之言,诗歌风貌的特征是收敛、

淡冷、着意;二是以李商隐、温庭筠、杜牧为代表,在心灵世界与

绮艳题材的开拓上作出重大贡献的诗人群,诗歌风貌特征是悲怆、

绮丽、委婉。

第一节杜牧

杜牧(803—353),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他是宰相杜佑

之孙。二十六岁举进土,因为秉性刚直,被人排挤,在江西、宣歙、淮南诸使幕作了十年幕僚,,生活很不得意。三十六岁内迁为京官,后受宰相李德裕排挤,出为黄州、池州等地刺史。李德裕失势,内

调为司勋员外郎。官终中书舍人。

杜牧看到唐帝国的种种内忧外患,政治上想有一番作为。任地方官

时也给人民做了一些好事。

一、爱国忧民诗歌。

文宗太和元年朝廷派兵镇压沧州抗命的藩镇,他写了《感怀诗》,

慨叹安灾之乱以来藩镇割据、急征厚敛造成的民生憔悴,很想为国

家作

一点事。

《郡斋独酌》抒写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岂为妻子计,未去山林藏?

平生五色线,愿补舜衣裳”

《河湟》:牧羊驱马虽戎服,白发丹心尽汉臣。惟有凉州歌舞曲,

流传天下乐闲人。通过河湟无力收复的事件,对朝政的昏乱和国势

的衰微,表示无限的忧演。尽管河涅的人民还在戎服下面怀着系念

祖国的丹心,但是,举国上下却以麻木不仁、醉生梦死的态度来听

取从河湟凉州传来的欲舞。

二、咏史诗很著名。

借历史题材讽刺统治者的骄奢荒淫。如《过华清官三绝句》中的两首: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

枝来。

新丰绿树起黄埃,数骑渔阳探使回。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

下来。

借唐明皇杨贵妃的故事,含蓄而有力地讽刺了晚唐帝王们的荒淫享乐。其创作意图和他不满“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而作《阿房宫赋》是完全一致的。他另一

《赤壁》诗:“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乌江亭》诗:“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都是对历史上兴亡成败的关

键问题发表独创的议论。

三、抒情写景的七言绝句,艺术上有很高的成就。

《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

雨中。

《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

庭花。

《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

月花。

画面鲜明,风调悠扬,才气俊爽

也有一些思想感情很不健康的作品,有的诗带着浓厚的个人潦倒失

意的感伤情调,缺乏理想的光彩。而《遣怀》、《叹花》等诗,更

是专写征歌抑妓的颓放糜烂生活。饮酒狎妓是唐代文人中流行的风气,社牧的这类诗更为后代无行的文

人们所称道。

“不务奇丽,不涉习俗”

第二节李商隐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

他初学古文,十九岁以文才得到牛党令狐楚的赏识,改从他学骈文

章奏,被引为幕府巡官,并经令狐绹推荐,二十五岁举进士。次年

李党的泾原节度使王茂元爱其才,辟为书记,以女妻之。牛党的人

因此驾他“背恩”。此后牛党执政,他一直遭到排挤,在各藩镇幕府

中过着清寒的寨僚生活,潦倒至死。

诗歌内容:

一、关注现实的诗歌

李商隐是一个关心现实政治的诗人,达在他的早年表现得更为突出,如他二十六岁时写的《安定城楼》:

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贾生年少虚垂涕,王粲春来更

远游。

永亿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

未休。

起雏竞未休。

从这首曾被王安石称赞的名诗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晚唐国运的关

心以及在事业上的远大抱负。

甘露事变中宦官杀死宰相王涯等几千人,他写了《有感》二首和

《重有感》三诗,在宦官熏天势焰之下,当时许多诗人都不敢正面

发表反对意见,而年青的李商隐却从国家安危出发,毅然呼吁诛讨

宦官,这种勇气是难能可贵的。

他的朋友刘蕡因“耿介嫉恶”被贬死,他也连写了几首诗为他呼冤。二、咏史诗

主要是讽刺历史上帝王们的荒淫奢侈,引为现实的殷鉴。

《北齐》:“小怜玉体横陈夜,已报周师入晋阳”

《隋官》:“春风举国裁宫锦,半作障泥半作帆。”

有的咏史是寄托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贾生》:

宣室求贤访逐医,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

鬼神。

三、感伤个人命运

用忧郁感伤的调子,感叹个人的沦落,世运的衰微。

《杜工部蜀中离席》:

人生何处不离群,世路干戈惜暂分。雪岭未归天外使,松州犹驻殿

前军。

座中醉客延醒客,江上晴云杂雨云。美酒成都堪送老,当垆仍是卓

文君。

诗里虽然对边事还有所关心,但颓然自放的心情已经掩盖不住了。《登乐游原》绝句: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转眼就会消失的夕阳,不仅象征着他个人的沉沦迟暮,也象征着大

唐帝国的奄奄一息。

四、爱情诗

此类最为人所传诵。诗或名《无题》,或取篇中两字为题。关于这

类诗他自己曾经解释说:“为芳草以怨王孙,借美人以喻君子”,又说;“楚雨含情俱有托”

他这些诗可能有少数是别有寄托的,有的可能是悼亡之化如《锦瑟》:

更多的是有本事背景的言情之作。诗中交织着他爱情的希望、失望、以至绝望的种种复杂心情。

《无题》名作:

昨夜里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形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

点通。

隔座送钩春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

转蓬。

相见时难别亦准,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

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

探看。

前一首里,写出男女双方虽然达成了爱情的默契,但可望而不可即。在后一首里,执着的爱情在濒于绝望中显出了无比强烈的力量,春蚕、蜡炬两句,已成为描写爱情的绝唱。后四句,写对女方的深刻

体贴,咫尺天涯的难言之情,深刻动人。

在晚唐诗人中,李商隐的诗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他成就最高的是近体,尤其是七律。这方面他继承了杜甫七律锤炼谨严、沉郁顿挫的

特色,又融合了齐梁诗的浓艳色彩,李贺诗的幻想象征手法,形成

了深情绵造,统丽精工的独特风格。

他爱情诗中还善于化用神话志怪故事点燃意境气氛,深得李贺诗神

奇中见真实的想象的本领。他用典也有很多晦涩难懂的地方。元好

问《论诗绝句》说:“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

李商隐的诗歌,特别是他的爱情诗,对后代有很大的影响,从晚唐

韩恒等人、宋初西昆派诗人、直到清代黄景仁、龚自珍等都在诗的

风格上受过他消极或积极的影响。此外,唐宋婉约派词人,以及元

明清许多爱情戏曲的作家,也都不断地问他学习。

曾经和他齐名的温庭筑诗的成就不及词高。

第三节皮日休聂夷中、杜荀鹤

晚唐出现了一批“惟歌生民病”的现实主义诗人,其代表人物皮日休、聂夷中、杜荀鹤,批判的锋芒相当尖锐,但才力学力却不及中唐新

乐府诗人。

一、皮日休

皮日休在诗歌方面,他最推崇李白、杜甫和白居易,他的文学主张

受白居易的影呐尤深。《桃花赋序》说“非有所讽,辙抑而不发”。《正乐府十篇》和《三羞诗》深刻地反映了农民大起义前夕极端黑

暗的社会面貌,是皮日体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作品。《正乐府》中

的《卒妻怨》、《贪官怨》、《农夫谣》、《哀陇民》,对官吏贪暴、战争灾祸和农民被剥削的痛苦更

作了全面的反映。面《橡媪叹》写得尤其深刻动人:

秋深橡子熟,散落榛芜岗。促使贫发媪,拾之践晨霜……

用作三冬粮。山前有熟稻,紫穗袭人香。细获又精舂,粒粒如玉珰。持之纳于官,私室无仓厢。如何一石余,只作五斗量?

狡吏不畏刑,贪官不避脏……吁嗟逢橡媪,阮不觉泪沾裳。

二、聂夷中

聂夷中(837一?),宇坦之,河东(今山西永济)人。他出身贫寒,曾“奋身草泽,备尝辛楚”(《唐才子传》)。咸通十二年(871)成进士后,在长安仍过着“在京如在道,日日先鸡起”的奔走衣食的生活,后做

华阴县尉。

这种生活经历,使他对农民的疾苦和贵族的荣华都有较深切的了解。而这也就构成了他的诗的两大主题:

1、讽刺贵游公子。这可以《公子家》为代表:

种花满西园,花发青楼道。花下一禾生,去之为恶草。

讽刺公子们“五谷不分”和“不知稼稻之艰难”。

《公子行》二首:一行书不读,身封万户侯。

骑马踏杀人,街吏不敢诘。

2、同情农民的痛苦。

《伤田家》可以和李绅的《悯农诗》并传于世:

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

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

聂夷中的诗现只存三十七首,但其中用乐府古题和自创新题的行十

几首,可见他确是一个有意识地写乐府诗的作家。

三、杜荀鹤

846—907,字彦之,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埭)人。他出身寒微,尝自

谓“天地最穷人”。四十六岁举进士,曾为宣州田頵的从事。唐亡,

依朱温,为翰林学士,但只五天便死了。现存《唐风集》是他亲自

编定的。

杜荀鹤很有政治抱负,他说:“男儿出门志,不独为身谋”(《秋宿山馆》)他的文学主张和自居易很接近,如《自叙》诗:“诗旨未能忘救物,世情

奈何?值不容真”

1、诗歌内容

相当广泛地反映唐末的黑暗现实和人民的灾难。

八八o年,黄巢起义军占领长安,唐僖宗逃往四川,这时各处地方

军阀趁火打劫,屠杀人民。对此,诗人在《旅泊遇郡中叛乱示同志》一诗中作了尽情的揭露:握手相看谁敢言,军家刀剑在腰边。

更多的诗是描写农民的悲惨命运。

《山中寡妇》:

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

征苗。

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

征徭。

诗人对人民的同情和对那些军阀官吏的憎恨,表现得最集中、最鲜明,也最有力的,是七绝《再经胡城县》:

去岁曾经此县城,县民无口不冤声。今来县宰加朱绂,便是生灵血

染成。

2、艺术特点:

杜苟鹤专攻近体,所作三百多首诗,没有一首古体。在近体中,又

以七言律诗为最多,也写得比较好。虽然在艺术上不够锤炼精密,

但他不用典故,不堆砌辞藻,而是把律诗的声律对偶和浅近通俗的

语言结合起来,平易委婉,如话家常,可以说是律诗的通俗化。

但他的创作精神却和新乐府运动基本一致――关注现实。

第四节韦庄司空图

一、韦庄

韦庄(836?一910),字端己,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是初唐宰相韦待价的裔孙,中唐诗人韦应物的玄孙,常被误为中唐宰相韦见素的孙儿〔1〕。干宁元年进士,曾宫右补补阙。后入蜀为王建书记。72岁的韦庄成为前蜀王建的宰相,三年后逝世于成都。

现在整理出的最近乎完整的《浣花集》存诗323 首

诗歌内容:

1、反映现实苦难

僖宗中和三年(883),他因为应科举,居京洛一带,目睹耳闻黄巢入长安前后的情事,写成了长篇叙事诗《秦妇吟》,诗中假托一个被起义军俘虏的妇女的自述,对进入长安的起义军加以诬蔑和嘲笑,对起义军所诛杀的公卿贵族则表示同情。但诗人对官军的腐败和残暴曲面目,也深表愤慨。:

路旁试问金天神,金天无语愁于人。……一从狂寇陷中国,天地晦冥风雨黑。

这首叙事诗,长达一千三百六十八字,是现存唐诗中篇幅效长的诗篇。结构的完整严密,语言的生动流丽,都和自居易叙事诗有相似之处。

《悯耕者》的“如今暴骨多于土,犹点乡兵作成兵”

或沉痛地谴责不义的战争,或含蓄地讽刺官军掳掠妇女,都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2、韦庄现存的诗,绝大多数是怀幕承平繁华的往日生活,或抒发及时行乐的颓放心情。这些诗,绝大多数是采用近体形式,诗风有时近于轻浮,颇有形式主义倾向。只有几首绝句,艺术上较有成就。如:

《古离别》:

晴烟漠漠柳鬖鬖,不那离情酒半酣。更把马鞭云外指,断肠春色在江南。

《台城》: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写离情、怀古,都流露出浓厚的凄惋感伤的末世情调。这是晚唐诗中普遍的情调。

韦庄也是著名词家,他的词和他的近体诗情调的一致。

二、司空图

837—908,字表圣,河中虞乡(今山西虞县)人。咸通末年进士,官

至中书舍人。黄巢起义后,遁隐中条山王官谷――成为著名的大庄

园地主。朱温代唐后,不食而死。

司空图的诗,较近玉维一派,主要是写山水隐逸的闲情,但内容单调,有形式主义的倾向。在文学史上,他主要是以诗论著名。

盛唐、中唐时代,王、孟、韦、柳一派诗人不大发表诗歌的理论主张,只有在中唐皎然所著的《诗式》中,在论一般形式、格律问题

之外,也谈到“但见性情,个陆文字”的“文外之旨”。稍后,李德裕《文章论》中,也提到“文外之意”,而且作《文箴》,以十二句韵

语论文章。

司空图受了他们的启发,在理论上有更大的发展。他的主张,见于

他的几封书信和《诗品》中。从他的《与李生论诗书》中,可以看

出“辨味”和“韵外之致”是司空图诗论的核心。

南朝钟嵘论诗也曾经提到“滋味”,但他并不忽视诗歌的思想内容。

司空图却把“辨味”当作诗歌创作和批评的主要原则,而且大谈其玄

虚的“味外之味”

他的《二十四诗品》,主要是发挥他“韵味”论的。这里,他把诗歌

的风格分为雄恽、冲淡、含蓄、飘逸、雄浑、豪放等二十四类,每

类各以十二句形象化的韵语来形容比喻其风格的面貌。

“雄挥”,是要求“超以象外,得其环中”

“悲慨”,也更多地是注重“萧萧落叶,漏雨苍苔”的空灵气氛。

他最欣赏远离现实生活体验的超脱意境,在各种风格中部贯穿着同

一理论、同一美感趣味,所以各品之间的风格面目,往往模糊相似。《诗品》的一些描写比喻,文字优美,相当形象地概括了某些诗的

风格、意境。如“自然”一品:

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俱道适往,着手成春。如逢花开,如瞻岁新。音韵铿期,饱含诗意。所以读者往往深受吸引,不再考虑他理论的

实质。

在对具体诗人的评论个,他一方面反复称赞王维、韦应物的山水诗,另一方面又说:“元白气勍而力孱,乃都市豪估耳。”

他的诗论,对宋代严羽、清代王士祯等人的影响很大,袁枚的《续

二十四品》仿效他的四言韵语形式。

陆龟蒙的某些小诗,讽刺也很尖刻。如《筑城词》讽刺将军

们不顾民命以求高功:

莫叹将军逼,将军要却敌。城高功亦高,尔命何足借。

正话反说,显得更加沉痛有力。又如《新沙》;

罗隐也颇有请名,有一些警快通俗的诗句流传人口。如“时来天地皆

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筹笔驿》

讽刺小诗《雪》:

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

瑞雪兆丰年,但对贫苦的人民说来,却成了灾难。

咏史诗《西施》: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

【篇二:举例说明晚唐诗歌特点】

【同步教育信息】

一. 本周教学内容:

晚唐诗的风格特点

晚唐社会混乱,政局逐渐走向崩溃。影响到晚唐诗所表现的是一种

带有浓郁感伤情绪的美。李商隐的诗歌,于感叹身世,忧时悯乱中,已经流露出浓厚的感伤气氛。此外的杜牧、皮日休、陆龟蒙等各家

诗派都致力于艺术形式的精工雕琢,以苦闷象征代替功利目的,集

中于感觉和情绪心理的抒发,以哀怨悱恻为美、以悲凉萧瑟为美、

以淡泊情思为美、以幽艳细腻为美,追求韵外之致。诗篇精工典丽,富于联想和暗示情味。

以“风流才子”驰名的杜牧,起初是位具有刚直的性格与高迈的政治

信念的人。面对从中唐到晚唐昏乱程度日益加深的现实社会,他不

断地在诗文中写下切齿扼腕的愤怒,与自己才能不被承认的沮丧。

经历了江南的放荡生活,得到“风流才子”评价之时,是他的失意时期。江南明丽的自然与享乐的都市生活,为他的诗作增添了艳丽的

色彩。华丽的诗风成为杜牧诗的特色。他擅长七言绝句与律诗,其

作品以具有清亮的音调与艳冶的内容者为多。这种倾向,在其最为

知名的《江南春》《泊秦淮》诸作中,也有充分的体现。

晚唐时期,一改中唐时期韩愈、白居易他们刚健质实的诗风,汲取

李贺风调的艳丽诗风,逐渐笼罩了整个诗坛。诗人们越致力于中唐

时期作为韩门一派特征的字句雕琢,诗歌变得越来越难解。

这种晚唐诗的代表者是李商隐。李商隐是当时牛僧孺一派和李德裕

一派间所展开的执拗的政治斗争(牛李党争)的牺牲者,以辗转于

两派之间一生不遇而终身。所以把他在复杂环境中不能明言的忧情

与恋家之情,寄托与吐露在许多艳丽的七律之中。他的许多诗,曲

折而有所假托,从当时起已有难解之定评,而其诗作是复杂的要素

之一,是多用通常诗家所不用的稗史小说类的所谓僻典。然而同时,其音调整饬富有象征性的诗句之甘美形象,虽然被认为晦涩,却出

现了许多爱好者与模仿者。宋初就流行仿效李商隐诗风的西昆体诗。李商隐一系列的无题诗、《锦瑟》等诗尤其著名。然而应当理解,

他并不是单纯歌咏恋爱内容的诗人,在他的集子中,歌咏时事,对

时政作激烈讽刺的作品并不少。

李商隐和杜牧一起,被称为晚唐的“李杜”,又与和他一样写作艳诗

的温庭筠一起,并称为“温李”。

温庭筠也和当时许多诗人一样,未被社会惠爱,他一面在妓楼渡过

放荡生活,一面倾注其热情于纤细的表现方法,写下了富于修辞的

诗作。不过虽说其“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商山早行》)之类,以巧妙的表现而负有盛名;然而一般说来,温诗中,没有李商

隐诗中所表现的那种感情的高度凝聚性和意味的深奥感。对于温庭筠,更应当注意的是他的词作,作为以妓楼为中心流行的词作的名手,他常将青楼的脂粉香带进诗作中,构筑出与词相同的艳丽的境界。韩?接续了这一系列,其诗风更有官能性。

中晚唐诗的特色之一是出现了一群诗僧,与薛涛、鱼玄机等女诗人。即使在诗僧中,王梵志与寒山二人也是特异的存在。但是也有说二

者都是唐初人的,其身世的详情不明。二者的作品,以多教训性的

说理诗为特色,但并不是说那些全都是宗教性的作品。大致而言,

王梵志带有民众教化的鄙俗性,寒山则禅宗色彩浓烈,而二人都运

用当时的俗语和生硬的奇语,写作表现独特的诗。在这方面,二者

与同是僧侣,而在诗的世界中与一般诗人没有多大不同的诗僧,如

中唐时期的灵一、皎然,晚唐时期的齐己、贯休他们,根本不同。

这种诗僧以及薛涛等女诗人的活跃,显示了诗的作者层的扩大和诗

世界的多样化,而特别是女诗人们,与当代的文人名士艳闻流传,

与男性诗人为伍,而诗名得彰,这也可说是反映了当时青楼文学逐

渐兴盛的社会风气吧。颓废之风逐渐弥漫于社会各阶层。

藩镇割据,王仙芝、黄巢起义等,使唐王朝的纲纪完全弛懈,在相

继的动乱中,唐朝之寿终正寝,任谁都能一目了然,在唐末这样的

时期中,在现实性诗篇的创作方面,有皮日休、陆龟蒙、聂夷中、

杜荀鹤等诗人,其中皮日休作了《正乐府》十首,被高度评价为继

承了白居易新乐府的传统。

韦庄是为唐王朝唱挽歌的诗人,他创作了长篇叙事诗《秦妇吟》,

咏唱僖宗中和三年(883)由黄巢乱军手中夺回的都城之荒废状况。

他自己离弃了唐王朝,使蜀而留居于此,成为嗣后五代前蜀的宰相,韦庄于律诗与绝句方面显示了卓越的才能,留下了许多充满悲哀之

感的佳作。他又以词的作者而知名,韦庄的代表作《秦妇吟》在问

世的当时就博得了不寻常的名声,“秦妇吟秀才”之称广传于世,此

作在战乱中堙沉,长期不传;然而本世纪初,在敦煌出土的文物中,此诗全篇被发现,遂再次呈现在我们眼前。

无题

在晚唐诗坛上,李商隐是一位大家,当时与杜牧齐名。不过,若就

对后世的影响而言,他是超过了杜牧的。李商隐在诗歌史上的一个

重要贡献,是创造性地丰富了诗的抒情艺术。他的诗歌创作,常以

清词丽句构造优美的形象,寄情深微,意蕴幽隐,富有蒙?婉曲之美。最能表现这种风格特色的作品,是他的七言律绝,其中又以《无题》诸作(多为七言近体)堪称典型。诗以“无题”命篇,是李商隐的创造。这类诗作并非成于一时一地,多数描写爱情,其内容或因不便

明言,或因难用一个恰当的题目表现,所以命为“无题”。其中有的

可能别有寄寓,也可能有恋爱本事以为依托,虽有不少学者对此进

行考索,但是在没有确凿的证据以证明确有寄托或确依何事之前,

主要应该以诗歌形象所构成的意境为依据,把它们作为一般爱情诗

对待,这并不妨碍认识它们的艺术价值。《无题》,大家就是把它

视为抒写爱情的名作去欣赏的。

这首诗,以女性的口吻抒写爱情心理,在悲伤、痛苦之中,寓有灼

热的渴望和坚忍的执着精神,感情境界深微绵邈,极为丰富。

开头两句,写爱情的不幸遭遇和抒情主人公的心境:由于受到某种

力量的阻隔,一对情人已经难以相会,分离的痛苦使她不堪忍受。

首句的“别”字,不是说当下正在话别,而是指既成的被迫分离。两

个“难”字,第一个指相会困难,第二个是痛苦难堪的意思。前人诗

中曾有“别日何易会日难”(曹丕《燕歌行》)“别易会难得”(宋武

帝《丁都护歌》)等句,都是以强调重聚之难而感叹离别之苦。李

商隐从这里推进一步,表明因为“相见时难”所以“别亦难”――难以

割舍、痛苦得难以禁受。诗人在一句之中两次使用“难”字,第二个“难”字的出现,因重复而给人以轻微的突兀感,造成了诗句的绵联

纤曲之势,使相见无期的离别之痛因表达方式的低回婉转而显得分

外的深沉和缠绵;这样的缠绵情态,在“别易会难得”等平直叙述中

是不易体会的。这位抒情主人公既已伤怀如此,恰又面对着暮春景物,当然更使她悲怀难遣。暮春时节,东风无力,百花纷谢,美好

的春光即将逝去,人力对此是无可奈何的,而自己的境遇之不幸,

和心灵的创痛,也同眼前这随着春天的流逝而凋残的花朵一样,因

为美的事物受到摧残,岂不令人兴起无穷的怅惘与惋惜!“东风无力

百花残”一句,既写自然环境,也是抒情者心境的反映,物我交融,

心灵与自然取得了精微的契合。这种借景物反映人的境遇和感情的

描写,在李商隐的笔底是常见的。例如《夜雨寄北》的前两句:“君

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次句不仅象征诗人留滞巴蜀,而

且反映了客子离人的百无聊赖,同“东风无力百花残”一样,写实与

象征融为一体,赋予感情以可以感触的外在形态,也就是通常说的

寓情于景的抒情方式。

三、四句,接着写因为“相见时难”而“别亦难”的感情,表现得更为

曲折入微。“春蚕到死丝方尽”中的“丝”字与“思”谐音,全句是说,

自己对于对方的思念,如同春蚕吐丝,到死方休。“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比喻自己为不能相聚而痛苦,无尽无休,仿佛蜡泪直到蜡烛烧成

了灰方始流尽一样。思念不止,表现着眷恋之深,但是终其一生都

将处于思念中,却又表明相会无期,前途是无望的,因此,自己的

痛苦也将终生以随。可是,虽然前途无望,她却至死靡它,一辈子

都要眷恋着;尽管痛苦,也只有忍受。所以,在这两句里,既有失

望的悲伤与痛苦,也有缠绵、灼热的执着与追求。追求是无望的,

无望中仍要追求,因此这追求也有着悲观色彩。这些感情,好像在

无穷地循环,难以求其端绪;又仿佛组成一个多面的立体,光从一

个角度是不能见其全貌的。诗人只用两个比喻就圆满地表现了如此

复杂的心理状态,表明他的联想是很丰富的。“春蚕”句首先是人的

眷恋感情之缠绵同春蚕吐丝绵绵不尽之间的联想,又从蚕吐丝到“死”方止而推移到人的感情之生死不渝,因此写出了“到死丝方尽”,使

这一形象具有了多种比喻的意义。南朝乐府西曲歌《作蚕丝》:“春

蚕不应老(不应,这里是“不顾”的意思),昼夜常怀丝。何惜微躯尽,缠绵自有时。”造意与《无题》的“春蚕”句相近。不过,这里的

春蚕“何惜微躯尽”,是在料定“缠绵自有时”、前途颇有希望的情况

下产生的意念。《无题》“春蚕”句则不然,就其表现追求精神而言,它表现的追求是无望的,却又是不计希望之有无的,感情境界有差异,联想也更为曲折。以蜡烛的燃烧比喻痛苦的煎熬,在李商隐以

前的南朝乐府中,也不少见。如“思君如明烛,中宵空自煎”(王融《自君之出矣》),“思君如夜烛,煎泪几千行”(陈叔达,同题)

等皆是。“蜡炬成灰泪始干”同样是用蜡烛作比喻,却不是单一地以

蜡泪比拟痛苦,而是还进一步以“成灰始干”反映痛苦的感情终生以随,联想比前人深微复杂得多,形象的底蕴也因此而丰富得多了。

以上四句着重揭示内心的感情活动,使难以言说的复杂感情具体化,写得很精彩。五六句转入写外向的意念活动。上句写自己,次句想

象对方。“云鬓改”,是说自己因为痛苦的折磨,夜晚辗转不能成眠,以至于鬓发脱落,容颜憔悴,亦即六朝诗人吴均所说“绿鬓愁中改,

红颜啼里灭”(《和萧洗马子显古意六首》)的意思。但是,《无题》“晓镜”句说的是清晨照镜时为“云鬓改”而愁苦,并且是“但愁”――

只为此而愁。这就生动地描写了纡折婉曲的精神活动,而不再是单

纯地叙述青春被痛苦所消磨这件事了。自己于夜间因痛苦而憔悴,

清晨又为憔悴而痛苦。夜间的痛苦,是因为爱情的追求不得实现;

次日为憔悴而愁,是为了爱情而希望长葆青春,总之,为爱情而憔悴,而痛苦,而郁悒。这种昼夜?环、缠绵往复的感情,仍然表现着

痛苦而执着的心曲。“夜吟”句是推己及人,想象对方和自己一样痛苦。她揣想对方大概也将夜不成寐,常常吟诗遣怀,但是愁怀深重,无从排遣,所以愈发感到环境凄清,月光寒冷,心情也随之更趋暗淡。月下的色调是冷色调,“应觉月光寒”是借生理上冷的感觉反映

心理上的凄凉之感。“应”字是揣度、料想的口气,表明这一切都是

自己对于对方的想象。想象如此生动,体现了她对于情人的思念之

切和了解之深。

想象愈具体,思念愈深切,便愈会燃起会面的渴望。既然会面无望,于是只好请使者为自己殷勤致意,替自己去看望他。这就是结尾两

句的内容。诗词中常以仙侣比喻情侣,青鸟是一位女性仙人西王母

的使者,蓬山是神话、传说中的一座仙山,所以这里即以蓬山用为

对方居处的象征,而以青鸟作为抒情主人公的使者出现。这个寄希

望于使者的结尾,并没有改变“相见时难”的痛苦境遇,不过是无望

中的希望,前途依旧渺茫。诗已经结束了,抒情主人公的痛苦与追

求还将继续下去。

这首诗,从头至尾都融铸着痛苦、失望而又缠绵、执着的感情,诗

中每一联都是这种感情状态的反映,但是各联的具体意境又彼此有别。它们从不同的方面反复表现着融贯全诗的复杂感情,同时又以

彼此之间的密切衔接而纵向地反映以这种复杂感情为内容的心理过程。这样的抒情,联绵往复,细微精深,成功地再现了心底的绵邈

深情。

诗中一、三、四、五各句,都可以从李商隐以前的诗歌创作中发现

相似的描写。在前人创作的薰陶和启发下,诗人有所继承和借鉴。

但是他并没有简单地模仿前人,而是以很高的创造性,向前跨进了

一大步,把原来比较朴素的表现手段改造得更曲折、生动,用以反

映更为丰富、深刻的思想感情,实际上已经脱去旧的形迹,成为新

的创造了。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丰富的文学修养与他对于意境和

表现手段的探索,是这首诗取得成就的重要条件。

九日齐山登高

这首诗是唐武宗会昌五年(845)杜牧任池州刺史时的作品。“江涵

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重阳佳节,诗人和朋友带着酒,登

上池州城东南的齐山。江南的山,到了秋天仍然是一片缥青色,这

就是所谓翠微。人们登山,仿佛是登在这一片可爱的颜色上。由高

处下望江水,空中的一切景色,包括初飞来的大雁的身影,都映在

碧波之中,更显得秋天水空的澄肃。诗人用“涵”来形容江水仿佛把

秋景包容在自己的怀抱里,用“翠微”这样美好的词来代替秋山,都

流露出对于眼前景物的愉悦感受。这种节日登临的愉悦,给诗人素

来抑郁不舒的情怀,注入了一股兴奋剂。“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

插满头归。”他面对着秋天的山光水色,脸上浮起了笑容,兴致勃勃

地折下满把的菊花,觉得应该插个满头归去,才不辜负这一场登高。诗人意识到,尘世间像这样开口一笑,实在难得,在这种心境的支

配下,他像是劝客,又像是劝自己:“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

落晖”——斟起酒来喝吧,只管用酩酊大醉来酬答这良辰佳节,无须

在节日登临时为夕阳西下、为人生迟暮而感慨、怨恨。这中间四句

给人一种感觉:诗人似乎想用偶然的开心一笑,用节日的醉酒,来

掩盖和消释长期积在内心中的郁闷,但郁闷仍然存在着,尘世终归

是难得一笑,落晖毕竟就在眼前。于是,诗人进一步安慰自己:“古

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春秋时,齐景公游于牛山,北望

国都临淄流泪说:“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诗人由眼前所登池州的

齐山,联想到齐景公的牛山坠泪,认为像“登临恨落晖”所感受到的

那种人生无常,是古往今来尽皆如此的。既然并非今世才有此恨,

又何必像齐景公那样独自伤感流泪呢?

有人认为这首诗是将“抑郁之思以旷达出之”,从诗中的确可以看出

情怀的郁结,但诗人倒不一定是故意用旷达的话,来表现他的苦闷,而是在登高时交织着抑郁和欣喜两种情绪。诗人主观上未尝不想用

节日登高的快慰来排遣抑郁。篇中“须插”、“但将”、“不用”以及“何

必”等词语的运用,都可以清楚地让人感受到诗人情感上的挣扎。至于实际上并没有真正从抑郁中挣扎出来,那是另一回事。

诗人的愁闷何以那样深、那样难以驱遣呢?除了因为杜牧自己怀有很高的抱负而在晚唐的政治环境中难以得到施展外,还与这次和他同游的人,也就是诗中所称的“客”有关。这位“客”不是别人,正是诗人张祜,他比杜牧年长,而且诗名早著。穆宗时令狐楚赏识他的诗才,曾上表推荐,但由于受到元稹的排抑,未能见用。这次张祜从江苏丹阳特地赶来拜望杜牧。杜牧对他的被遗弃是同情的,为之愤愤不平。因此诗中的抑郁,实际上包含了两个人怀才不遇、同病相怜之感。这才是诗人无论怎样力求旷达,而精神始终不佳的深刻原因。

诗人的旷达,在语言情调上表现为爽利豪宕;诗人的抑郁,表现为“尘世难逢开口笑”、“不用登临恨落晖”、“牛山何必独沾衣”的凄恻低回,愁情拂去又来,愈排遣愈无能为力。这两方面的结合,使诗显得爽快健拔而又含思凄恻。

长安晚秋

这首七律,通过诗人望中的见闻,写深秋拂晓的长安景色和羁旅思归的心情。

首联总揽长安全景。在一个深秋的拂晓,诗人凭高而望,眼前凄冷清凉的云雾缓缓飘游,全城的宫观楼阁都在脚下浮动,景象迷蒙而壮阔。诗中“凄清”二字,既属客观,亦属主观,秋意的清冷,实衬心境的凄凉。正是这两个字,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颔联写仰观。“残星几点”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雁横塞”取动势,“人倚楼”取静态。景物描写见闻动静的安排,颇见匠心。寥落的残星,南归的雁阵,这是秋夜将晓时天空中最具特征的景象;高楼笛声又为之作了饶有情韵的烘托。晨曦初见,西半天上还留有几点残余的星光,北方空中又飞来一行避寒的秋雁。诗人的注意力正被这景象所吸引,忽闻一声长笛悠然传来,寻声望去,在那远处高高的楼头,依稀可见有人背倚栏杆吹奏横笛。笛声那样悠扬,那样哀婉,是在喟叹人生如晨星之易逝呢,还是因见归雁而思乡里、怀远人?吹笛人哟,你只管在抒写自己内心的衷曲,却可曾想到你的笛音竟这样地使闻者黯然神伤吗?这一联是赵嘏的名句。据《唐诗记事》卷五十六记载,诗人杜牧对此赞叹不已,因称赵嘏为“赵倚楼”。杜牧如此激赏,恐怕就是由于它选景典型、韵味清远的缘故。

颈联写俯察。夜色褪尽,晨光大明,眼前景色已是历历可辨:竹篱

旁边紫艳的菊花,一丛丛似开未开,仪态十分闲雅静穆;水塘里面

的莲花,一朵朵红衣脱落,只留下枯荷败叶,满面愁容。紫菊半开,红莲凋谢,正是深秋时令的花事;以“静”赋菊,以“愁”状莲,都是

移情于物,拟物作人,不仅形象传神,而且含有浓厚的主观色彩。

目睹眼前这憔悴含愁的枯荷,追思往日那红艳满塘的莲花,使人不

禁会生出红颜易老、好景无常的伤感;而篱畔静穆闲雅的紫菊,俨

然一派君子之风,更令人忆起“采菊东篱下”的陶靖节,油然而起归

隐三径之心——写菊而冠以“篱”字,取意就在于此吧?

上面三联所写清晨的长安城中远远近近的秋色,无不触发着诗人孤

寂怅惘的愁思;末联则抒写胸怀,表示诗人毅然归去的决心:家乡

鲈鱼的风味此时正美,我不回去享用,却囚徒也似的留在这是非之

地的京城,所为何来!“鲈鱼正美”,用西晋张翰事,表示故园之情

和退隐之思;下句用春秋钟仪事,“戴南冠学楚囚”而曰“空”,是痛

言自己留居长安之无谓与归隐之不宜迟。

诗中的景物不仅有广狭、远近、高低之分,而且体现了天色随时间

推移由暗而明的变化。特别是颔颈两联的写景,将典型景物与特定

的心情结合起来,景语即是情语。雁阵和菊花,本是深秋季节的寻

常景物,南归之雁、东篱之菊又和思乡归隐的情绪,形影相随,诗

人将这些形象入诗,意在给人以丰富的暗示;加之以拂曙凄清气氛

的渲染,高楼笛韵的烘托,思归典故的运用,使得全诗意境深远而

和谐,风格峻峭而清新。

商山早行

这首诗之所以为人们所传诵,是因为它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真切

地反映了封建社会里一般旅人的某些共同感受。商山,也叫楚山,

在今陕西商县东南。作者曾于唐宣宗大中末年离开长安,经过这里。首句表现“早行”的典型情景,概括性很强。清晨起床,旅店里外已

经叮叮当当,响起了车马的铃铎声,旅客们套马、驾车之类的许多

活动已暗含其中。第二句固然是作者讲自己,但也适用于一般旅客。“在家千日好,出外一时难”。在封建社会里,一般人由于交通困难、人情浇薄等许多原因,往往安土重迁,怯于远行。“客行悲故乡”这

句诗,很能够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

三、四两句,历来脍炙人口。梅尧臣曾经对欧阳修说:最好的诗,

应该“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欧阳修请他举

例说明,他便举出这两句和贾岛的“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并

反问道:“道路辛苦,羁旅愁思,岂不见于言外乎?”(《六一诗话》)李东阳在《怀麓堂诗话》中进一步分析说:“‘鸡声茅店月,人

迹板桥霜’,人但知其能道羁愁野况于言意之表,不知二句中不用一

二闲字,止提掇出紧关物色字样,而音韵铿锵,意象具足,始为难得。若强排硬叠,不论其字面之清浊,音韵之谐舛,而云我能写景

用事,岂可哉!”“音韵铿锵”,“意象具足”,是一切好诗的必备条件。李东阳把这两点作为“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出紧关物色字样”的从

属条件提出,很可以说明这两句诗的艺术特色。所谓“闲字”,指的

是名词以外的各种词;所谓“提掇出紧关物色字样”,指的是代表典

型景物的名词的选择和组合。这两句诗可分解为代表十种景物的十

个名词: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虽然在诗句里,“鸡声”、“茅店”、“人迹”、“板桥”都结合为“定语加中心词”的“偏正词组”,但由于作定语的都是名词,所以仍然保留了名词的具

体感。例如“鸡声”一词,“鸡”和“声”结合在一起,不是可以唤起引

颈长鸣的视觉形象吗?“茅店”、“人迹”、“板桥”,也与此相类似。

古时旅客为了安全,一般都是“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诗人既

然写的是早行,那么鸡声和月,就是有特征性的景物。而茅店又是

山区有特征性的景物。“鸡声茅店月”,把旅人住在茅店里,听见鸡

声就爬起来看天色,看见天上有月,就收拾行装,起身赶路等许多

内容,都有声有色地表现出来了。

同样,对于早行者来说,板桥、霜和霜上的人迹也都是有特征性的

景物。作者于雄鸡报晓、残月未落之时上路,也算得上“早行”了;

然而已经是“人迹板桥霜”,这真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啊!

这两句纯用名词组成的诗句,写早行情景宛然在目,确实称得上“意

象具足”的佳句。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两句,写的是刚上路的景色。商县、洛

南一带,枳树、槲树很多。槲树的叶片很大,冬天虽干枯,却存留

枝上;直到第二年早春树枝将发嫩芽的时候,才纷纷脱落。而这时候,枳树的白花已在开放。因为天还没有大亮,驿墙旁边的白色枳花,就比较显眼,所以用了个“明”字。可以看出,诗人始终没有忘

记“早行”二字。

旅途早行的景色,使诗人想起了昨夜在梦中出现的故乡景色:“凫雁

满回塘”。春天来了,故乡杜陵,回塘水暖,凫雁自得其乐;而自己,却离家日远,在茅店里歇脚,在山路上奔波呢!“杜陵梦”,补出了

夜间在茅店里思家的心情,与“客行悲故乡”首尾照应,互相补充;

而梦中的故乡景色与旅途上的景色又形成鲜明的对照。眼里看的是“槲叶落山路”,心里想的是“凫雁满回塘”。“早行”之景与“早行”之情,都得到了完美的表现。

【模拟试题】

一、基础知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 邂逅典形唐突绵绵徘徊

b. 绵密疏朗恍惚语言洗练

c. 廖落枯索翠微宛然可见

d. 晒纳稗官苕递妍媸毕露

3.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说明,有错误的一项是()

a. 我国古代的诗歌有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分别,近体诗有绝句、律诗

和词三种。

b. 文学史上有两个“李杜”之称,大“李牡”指的是盛唐诗人李白、杜甫,小“李杜”指的是晚唐诗人李商隐、杜牧。

c. 李商隐、杜牡、赵嘏、温庭筠四位诗人的作品集分别是《李义山

诗集》《樊川文集》《渭南集》《温庭筠诗集》。

d. 赵嘏是晚唐诗人,其七言律诗清圆熟练,意境深沉,韵味清远。

因“长笛一声人倚楼”一句诗,他被后人称为“赵倚楼”。

4.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选出对诗句分析不当的一项()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a. 首句写景,二句叙事。写景,连用“笼”字,写出夜色迷茫;叙事,把“近酒家”放在句末,为下文的“商女”作了暗示。

b. 诗中描绘秦淮迷蒙清寂的寒江夜色图,寄寓诗人的忧愁和伤感。

c. 商女热衷歌唱《后庭花》的靡靡之音,诗人既批判她的幼稚无知,又抒发了自己忧时伤世的感慨。

d. 全诗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忧虑,语言清新洗练,加上

活用典故,是唐绝句的优秀之作。

二、精段阅读

阅读李商隐《无题》诗(见课本),回答下面的问题。

5. 首联连用两个“难”字表达了抒情主人公的什么情感?

6.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一句现在一般用来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7. 这是一首爱情诗。颈联是写抒情主人公自己的感受吗?如不是,那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8. “青鸟”是神话传说中为西王母传递信息的仙鸟,这个典故在古典诗词中经常用到,如李清照《摊破浣溪沙》词中这样说:“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峡暮,接天流。”现在“青鸟”多用来借指什么?

三、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①梗犹泛②,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注,①薄宦:官职卑微。②梗犹泛:此处喻指四处漂泊。)

9. 诗中蝉的形象与诗人的身世有哪些相似之处?诗的尾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0. 该诗运用了哪些艺术技巧?

四、写作应用

11. 以李商隐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为话题写一篇作文,体裁不限,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篇三:举例说明晚唐诗歌特点】

举例说明晚唐诗歌特点

举例说明晚唐诗歌特点 【篇一:举例说明晚唐诗歌特点】 晚唐诗歌的艺术特点:伤感无奈,细腻柔软。借古讽今,颓然消极。晚唐时社会状况急转而下,宦官专权、藩镇割剧、又爆发了最终令 唐王朝轰然坍塌的黄巢大起义,面对这种情况,诗人们大都忧时嗟生、消极悲观,关注对象从社会转入自身情感,吟诵男女之情蔚成 风气,艺术格调上,一方面继承中唐精工雕琢的“人工之美”诗风, 另一方面也推重天真隽永、平淡的诗风。依风格可大致分为五类: 以杜牧、许浑为代表的清丽感伤风格,追求语言典丽、空灵飘逸的 感伤诗风;以李商隐、温庭筠为代表的深婉绮艳风格,李深婉蕴藉,是晚唐最有成就的诗人,而温则开香艳一派;以司空图、陆龟蒙为 代表的隐逸诗风;以贾岛、姚合为代表的苦吟诗风,贾凄清幽曲, 姚平淡含蓄;以郑谷、韦庄、罗隐、杜荀鹤、皮日休等人为代表的 乱世悲慨与怨刺诗风,郑谷、韦庄、皮日休乱世悲慨,罗隐、杜荀 鹤怨刺讥弹(注:隐逸派与乱世悲慨、怨刺常互有穿插,不能决对 论之)。 其他问题不想多说,只说一点。 记得当时先生上课时,曾经提到过一点,那就是中唐盛世时,诗歌 已经到了一个颠峰,很难被超越了。 到中唐后期和晚唐时,大家就想着要突破,但是很难,非常难。盛 唐的风格、趣味、技巧,都是面面俱到而且面面都是颠峰。要超越 几乎是不可能的。 找来找去,最后韩、孟、贾、李等人,还是决定剑走偏锋,发现奇趣,搞点奇崛的东西。“悬崖架屋”,郊寒岛瘦,都是这种趣味的反映。 到了晚唐,诗歌的发展,主要不是继承和继续盛唐的艺术繁华,而 是破然后立,是打破牢笼,是如何自新。这是内在的。 现实环境的变化同时也要求诗歌必须有所反映,盛世不再,艺术必 须有所改变。这是外在的。 个人感觉,韩、孟、贾、李等人的意义,在文学史上非常重要,最 主要的贡献是趣味上的,奇趣成为后世人做诗歌也好写文章也好, 一个很难得、很上档次的美学追求,机器重要。这是从意义上看。

晚唐诗歌中关于意象“夜”的研究

冬夜长,长于三丈三 ——晚唐诗歌中关于意象“夜”的研究摘要:夜意象是晚唐诗歌中常见的一种时间意象。晚唐诗歌中夜意象所具有的自然特质和情感隐示,与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内容是有着密切联系的。深入理解晚唐诗歌中夜意象,对了解晚唐诗歌”气弱格卑“的诗风,对于当时文人的大面积隐退”全心避祸“情况的全面把握,对于晚唐诗歌表达技巧的细腻幽怨,具有一定的帮助。本文通过对晚唐诗歌中夜意象所具有的特质和表现出的情感指向进行分析,从而为大家鉴赏晚唐诗歌的内容和技巧提供一点新角度。关键词:晚唐诗歌意象夜 中国诗歌一向是以抒发诗人自身情感为主要目的,与西方诗歌的直抒胸臆不同,中国古代诗人多是通过描述身边的事物来达到表情达意的目的。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社会,古人对于日夜交替的体察,使得日夜称为人们最早最直观的时间认识。两相比较,夜又以其幽远沉静更得诗人青睐。 一、晚唐诗歌中作为个体意象和整体意象的夜意象 意象有个体意象和整体意象之分。个体意象一般为单个词语,是一部作品中最基本的艺术形象部件;整体意象则是通过众多意象的整合共同形成的一个有机的整体画面。 在晚唐诗歌中,夜意象既有作为个体意象出现,又有作为整体意象出现的情况。 晚唐诗歌中大部分的夜意象是作为个体意象出现的,比如:李商隐的《北青萝》“独敲初夜磬,闲倚一枝藤。”这里的夜便是一个单独的意象,在夜晚这样一个宁静幽远的时间,诗人孤独的敲着磬,”闲”倚一枝藤。作者的这种孤独,这种独闲也只有在初夜才能体现。初夜在这里是时间的体现,也是作者心性的寓所。夜在这里和磬,藤,孤人共同构成了一个意象。同时我们再看整首诗歌”残阳西入崦,茅屋访孤僧。落叶人何在,寒云路几层。独敲初夜磬,闲倚一枝藤。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作者的整首诗歌虽然都表达了这种孤独。但是不是单单由夜晚这一个时间段构成的,诗中还有残阳——黄昏,其他时间段的意象的体现,所以说这首诗中的夜是作为个体意象出现的。与其他个体意象共同构成完整的意境。 作为整体意象的夜,在晚唐诗歌中也有较多体现,比如:贾岛的《升道精舍南台对月寄姚合》”月向南台见,秋霖洗涤余。出逢危叶落,静看众峰疏。冷露常时有,禅窗此夜虚。相思聊怅望,润气遍衣初。”在这首诗中,诗人独处庐舍之中,望着禅窗外的景色,月亮已经登上了南台,秋叶飘零,冷露微凉。在相思中,不觉深夜,湿气弥漫,滋染了衣衫。诗人此时描绘的便不是一个单独的夜的意象,而是一个完整的夜——一个时间,空间,心灵都宁静幽远,朦胧的夜。这种幽远朦胧的意境与诗人的情感以及夜本身的时空特色相得益彰。 二、晚唐诗歌中夜意象的自然特质及情感指向 意象是作者为了表达自身情感而精心选择和提炼,并将主观情感融入其中的客观对象。 作者将某种物象作为特定意象时,既要考虑物象本身所具有的自然特质,又要考虑这种特质所能隐示和感发的情感指向。 晚唐诗歌中喜爱用夜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也是与夜的自然特质,以及它所隐示的情感指向有着密切联系的。 日落而息是大自然的普遍规律,也是中国古人严格遵循的起居习惯。夜晚万籁寂静,各人各物都已休息,但这个世间总是有着那么多的人难以入睡,长夜漫漫,辗转反侧,美梦难成。因此,夜晚便自然带上了浓郁的愁苦情感。 比如:”李商隐的《清夜怨》“含泪坐春宵,闻君欲度辽。绿池荷叶嫩,红砌杏花娇。 曙月当窗满,征云出塞遥。画楼终日闭,清管为谁调。”这首诗中的女主人公深夜独坐

中晚唐诗歌的特点,并分析中晚唐诗歌出现风格转变的原因

结合作品,谈谈中晚唐诗歌的特点,并分析中晚唐诗歌出现风格转变的原因。 答:晚唐诗歌的艺术特点:伤感无奈,细腻柔软。借古讽今,颓然消极。 晚唐时社会状况急转而下,宦官专权、藩镇割剧、又爆发了最终令唐王朝轰然坍塌的黄巢大起义,面对这种情况,诗人们大都忧时嗟生、消极悲观,关注对象从社会转入自身情感,吟诵男女之情蔚成风气,艺术格调上,一方面继承中唐精工雕琢的“人工之美”诗风,另一方面也推重天真隽永、平淡的诗风。 晚唐诗歌偏于寓古刺今,诗风带点颓然的色彩。没有盛唐的那种豪迈感。伤感无奈伤春等带了消极色彩占了主调原因:经历了安史之乱这场巨大变故的唐王朝,其社会秩序和士人心理与开天时代已有本质不同。一方面朝廷不思振作,于内忧外患中苟求太平,远无开天盛世那样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整顿天下的魄力;另一方面战乱以后,朝政把持在元载、王缙这样的权臣奸相手中,他们有意排斥贤良方正之士,这就必然酿成一股趋炎附势、急功近利的士风。大历诗人正是在这种时代氛围中,逐渐显露出依附权贵以求干进的萎缩人格。 中晚唐诗歌,从韩孟诗派开始,就已经出现这个“视觉问题”了。韩孟诗派的诗歌里,尤其是他们所倡导的那种怪奇之风,不借助于人的感官,尤其是视觉,是达不到那种理想的效果的。如韩愈“昼蝇食案繁,宵蚋肌血渥”(《纳凉联句》)这首诗,他用苍蝇在餐桌上繁殖、蚊子被打得弄了皮肤满是鲜血,这样的一种恶心的场面来写恶劣的生存环境,如果没有看过苍蝇繁殖、文字叮人的人,就没有这样‘恶心’的体会。再如他的“灵麻撮狗虱”(《城南联句》)一句,也写的是这种令人作呕的场面。我们再来看孟郊得诗歌,《游终南山》:“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升。高峰夜留景,深谷昼未明。”这本是一种极为常见的自然现象,因为终南山的高,所以太阳和月亮在升起的时候,从下面看去,日月就像在山上生出来的一样,我们有视力的人很容易就能想象出这样的一种画面,但是如果是出于黑暗中的人,他就无论如何无法想出。因此看似平常的画面,实际上经过千思熟虑的,成千上万的细致观察的。是离开人的视觉感官就不行的。 中唐诗唐诗衰而复兴的时期,以白居易为代表的新乐府诗派。韩、孟诗派为代表艺术上刻意求新, 形成奇险怪僻的风格特色。田园派则以柳宗元、韦应物、刘长卿为代表。柳宗元诗远绍屈《骚》, 近师李白, 格调激越奔放, 具有一种清峻的风格。韦应物诗则「高雅闲淡」, 多有佳句。而刘长卿诗的造意遣词, 无不精微妥贴, 用笔简淡, 清切自然。浪漫派的李贺, 远绍 《楚辞?九歌》, 近师李白、韩愈, 其诗想像奇特、色彩浓厚, 形成一种奇崛幽峭、穠丽凄清 的浪漫风格。 晚唐诗歌, 随著国势的衰危动乱社会派的聂夷中、皮日休、杜荀鹤、陆龟蒙等继承新乐府运动的传统, 反映民间疾苦, 取得一定成就, 但影响不大。当时在诗坛上居显赫地位的是李商隐和杜牧, 他们忧国忧民, 感慨今昔, 诗中充满了感伤色彩。与李商隐齐名的温庭筠, 诗风轻艳, 影响了不少唐末诗人。晚唐诗歌风格 1、老趣。内容历练中有苍凉。 2、感伤。凄迷,朦胧,空朦。 3、工整、历练。典雅而规范。 4、多重、复调。万千滋味集于一体。 5、意境。 晚唐诗的和中晚唐的那些追求奇趣的人一样,极大地丰富和拓宽了诗歌的美学意境,极大地扩张了诗歌艺术的表现力。

晚唐诗歌

遣怀 杜牧 本诗是作者回忆昔日的放荡生涯,悔恨沉沦的诗,表面上是抒写自己对往昔扬州幕僚生活的追忆与感慨,实际上发泄自己对现实的满腹牢骚,对自己处境的不满。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倖名。 作品注释: 1、落魄:潦倒。 2、江湖:旧时泛指四方各地。 3、载酒行:装运着酒漫游。意谓沉浸在酒宴之中。 4、楚腰纤细:《汉书·马廖传》:“吴王好剑客,百胜多疮瘢,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 5、掌中轻:《飞燕外转》:“赵飞燕体轻,能为掌上舞。”这句是写扬州歌女体态苗条。 6、青楼:歌馆妓院。 赠别二首之一 杜牧 这首诗是诗人在大和九年(835),调任监察御史,离扬州赴长安时,与妓女分别之作。着重写其美丽,赞扬她是扬州歌女中美艳第一。 娉娉袅袅十三馀,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作品注释: 1、娉娉:同娉婷,美好貌。 2、袅袅:纤长柔美貌。 3、豆蔻:形似芭蕉的植物,初夏开花,故“二月初”尚未开苞,后因称十三四岁女子为豆蔻年华。 4、梢头:形容娇嫩。 5、春风十里:指长长的繁华街道。唐宋诗词中多用于扬州。

叹花 杜牧 全诗四句二十八字。诗人借寻春迟到,芳华已逝,花开花落、子满枝头,喻少女青春已过,含蓄委婉地抒发机缘已误,时不再来的惆怅之情。 自是寻春去校迟,不须惆怅怨芳时。 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 作品注释: 1、自是:都怪自己 2、校:即“较”,比较 3、狂风:指代无情的岁月,人事的变迁 4、深红色:借指鲜花 5、子满枝:双关语。即使是说花落结子,也暗指当年的妙龄少女如今已结婚生子。 早雁 杜牧 此诗采用比兴象征手法,借雁抒怀,以惊飞四散的鸿雁比喻流离失所的人民,对他们有家而不能归的悲惨处境寄予深切的同情;又借汉言唐,对当权统治者昏庸腐败,不能守边安民进行讽刺。 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 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作品注释: 1、金河: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南,这里泛指北方边地。秋半:八月。虏弦开:一语双关,既指挽弓射猎,又指回鹘发动军事骚扰活动。 2、云外:一作“云际”。 3、仙掌:指长安建章宫内铜铸仙人举掌托起承露盘。 4、长门:汉宫名,汉武帝时陈皇后失宠时幽居长门宫。 5、须知胡骑纷纷在:一作“虽随胡马翩翩去”。胡:指回鹘,也称回纥。 6、莫厌:一作“好是”。潇湘:指今湖南中部、南部一带。 7、菰米:一种生长在浅水中的多年生草本植物的果实(嫩茎叫茭白)。莓苔:一种蔷薇科植物,子红色。这两种东西都是雁的食物。

晚唐诗歌资料

晚唐诗歌时代背景 宦官专权 自中唐以后,唐王朝宦官的权力越来越大,到了晚唐时期,则发展到了可以掌握皇帝废立的地步。唐宪宗为宦官陈宏志所杀;敬宗为宦官刘克明所杀,穆宗和文宗皆为宦官所立。唐文宗即位后,欲除去宦官,由于用人不当,以失败告终,宦官率兵大杀朝 官,宰相王涯以下朝官六百余人被杀,朝廷上下一片恐慌,朝官人人不能自保,至有不得不入朝时,与家人辞诀。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甘露之变”。此后,宦官权势更盛,文宗形同傀儡,常常泣下沾襟,自叹“受制于家奴”。以后的历届皇帝,均为宦官所控制。 藩镇割据 藩镇的叛乱与割据,是唐王朝在“安史之乱”后遗留下的一个痼疾。中晚唐时期,特别是宪宗、武宗时期,曾经有过对藩镇用兵的胜利,但这些短期的胜利,并未从根本上解决藩镇问题。到晚唐时期,实际上各个独立王国已经形成。这也唐王朝灭亡。 牛李党争 “牛李党争”是唐朝后期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宗派斗争,也称“朋党之争”。同样给唐王朝带来灾祸。 “牛党”是指以牛僧孺、李宗闵为首的官僚集团;“李党”是指以李德裕为首的官僚集团。牛党大多是科举出身,属于庶族地主,门第卑微,靠寒窗苦读考取进士,获得官职。李党大多出身于世家大族,门第显赫,他们往往依靠父祖的高官地位而进人官场,称为“门荫”出身。 唐穆宗长庆年间,牛僧孺做宰相时,就把李德裕排挤出朝廷。唐武宗时,李德裕做宰相,又把牛僧孺、李宗闵放逐到南方。唐武宗死后,宣宗即位,牛党成员白敏中任宰相,牛党又纷纷被重新启用,李党全遭罢斥。李德裕被赶到遥远的崖州,不久忧郁而死。“牛李党争”从中唐开始,一直延续至唐亡。 和中唐相比,晚唐政治形势更加恶化,人民生活更加贫困,所以现实主义诗歌在晚唐继续得到发展。李商隐、杜牧为晚唐诗人之翘楚。他们的诗歌,在忧时悯乱、感叹身世之中,流露出浓厚的感伤气氛,但无论表现内容还是创作艺术都取得了杰出的成就。

晚唐诗歌

经历了元和时期短暂的中兴局面之后,唐王朝的国势趋于全面衰落,晚唐时期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等种种矛盾日益激化,兵连祸结,社会动荡。晚唐士人对国事日非深感忧虑,对唐王朝的中兴无望深感失落,这种衰世之象对晚唐诗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晚唐诗歌的基本特点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在情感内涵上,晚唐诗很少展现开阔而超越的精神气局和富于理想气质的激情,更多地转向了对日常人情、男女情爱这些精神世界的一般内容的表现,抒情基调以感伤低回为主,呈现出幽微细腻、沉迷绮艳、清丽淡远、怨刺讥弹等主要表现风格。 其二,在艺术内涵上,晚唐诗一方面继承了中唐诗学推重“人工之美”的创作方向,追求语言与构思的雕琢与锻炼,发展了中唐以来的苦吟诗

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深婉艺术取向;另一方面,又对中唐诗学进行调整,推重天真隽永的风神,表现出对盛唐诗学的回复,同时也流露出注重平淡,讲求意味的倾向。 上述两个方面,共同造就了晚唐诗歌阴柔细腻、小巧蕴藉的诗歌意境,为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世界增添了极为独特的景致。晚唐诗歌以近体为主,古体成就较为衰落,主要存在五种主要的诗风: 一、苦吟诗风,以贾岛、姚合为代表; 二、清丽感伤诗风,以杜牧、许浑为代表; 三、深婉绮艳诗风,以李商隐、温庭筠为代表; 四、隐逸诗风,以司空图、郑谷为代表; 五、乱世悲慨与怨刺诗风,以罗隐、皮日休等为代表。

晚唐诗坛可以分为前后两期,从长庆到宣宗大中年间为前期,懿宗咸通以后到唐朝灭亡为后期,前期的诗坛活跃着贾岛、姚合、产生了杜牧、李商隐这样较有成就的诗人,而后期的诗坛全面萎弱,主要以因袭前期的诗风为主,只有讥弹怨刺一种风格有一些独特的发展;有的文学史将这一时期称为唐末。我们这里还是将晚唐的前后期联系起来介绍,围绕上述几种主要诗风的变化轨迹,梳理相关诗人的创作成就。 第一节贾岛、姚合与苦吟诗风 贾岛和姚合在元和后期就开始享有诗名,但他们在长庆以后还有相当长期的创作,贾岛卒于会昌中,而姚合卒于大中年间,而且他们所开创的诗风在晚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此,将他们称为晚唐诗人比较合理。 贾岛(779—843),字浪仙,一作阆仙,范

三十年来晚唐“温李”诗歌向词体发展演变研究综述

摘要:对于唐诗流变,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术界开始关注晚唐“温李”诗歌向词体发展演变的状况并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但研究还比较零散,不够丰富,尚未出现专著。因此,这一课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总结。 关键词:晚唐李商隐温庭筠诗变词体 唐诗历四时三变,跨度大。对于晚唐“温李”诗歌向词体发展演变的状况,1943年缪钺先生《论李义山诗》一文从总体上明确提出了李商隐诗与词体的关系――“意脉相通”[1];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术界才开始关注这一课题并有一定的研究,主要涉及李商隐诗与唐宋词、温庭筠诗与唐宋词、李商隐诗与温庭筠词、温庭筠诗与温庭筠词等四大关系。本文按年代顺序就已有相关文献进行简要地综述,或许能为该课题的深入研究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20世纪80年代,涉及这一课题的研究较少,主要有万云骏《晚唐诗风和词的特殊风格的形成及发展》、吴肃森《谈李商隐爱情诗与温庭筠恋情词艺术风格的亲缘关系》、杨海明《“心曲”的外物化和优美化――论温庭筠词》、刘学锴《李义山诗与唐宋婉约词》、王希斌《绘阴柔之色,写阳刚之美――论温庭筠乐府诗歌的艺术特色》等论文和日本学者村上哲见的论著《唐五代北宋词研究》。 万云骏文从语言题材、艺术手法、感情倾向等方面论述了以李商隐为代表的晚唐诗风对词体风格形成的影响,吴肃森文也从这些方面论述了温庭筠恋情词的婉约风格是李商隐的绮词艳语从正面推动的结果。杨海明文论述了温庭筠把晚唐诗中香艳纤弱的风气纳入到新兴的词体中而创造出比诗较狭却又较细、较深的词境。刘学锴文从比较中说明了“温李”诗歌的词化特征,论述了义山诗对唐宋婉约词的影响。王希斌文认为温庭筠的乐府诗在韵律、句式和格调上引进了词的创作机制。村上哲见在“温飞卿词论”一章中认为温庭筠的诗与词在描绘感情世界的手法上、“在那根柢里的诗思方面”[2]是相近似的,有很多共同性。 20世纪90年代,涉及这一课题的研究依然较少,主要有霍然《隋唐五代诗歌史论》、林庚《中国文学简史》、杨世明《唐诗史》、刘扬忠《唐宋词流派史》等论著和赵山林《晚唐诗境与词境》、迟宝东《词“别是一家”:古典诗词美学特质异趋论――以温庭筠的词与绮艳诗为中心》、文艳蓉《试论李商隐爱情诗的历史地位》等论文。 霍然在“梦断魂消的晚唐词”一节中认为温庭筠等人把诗歌创作的着眼点从男子的外在世界转移到女子的内心世界,自此“描绘各色女子的绮罗香泽之态、绸缪宛转之度成为曲子词的创作心理定势”[3]。林庚在“词的成长”一节中论述了“温李”的恋情诗,为词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杨世明在“为婉约词开道的绮艳诗人――李商隐、温庭筠”一节中认为李商隐的艳诗“为词的转写恋情发出嚆矢”[4],温庭筠的“乐府诗善于描写,精丽纤细,对于他写作曲子词,是有帮助的”[5]。刘扬忠在“孕育词体文学的文化土壤”一节中认为李商隐诗在题旨、意境、语言、风格、表现手法及感情倾向等方面都接近了词的艺术规范,“接近了长短句词的内在特质和主体风骨格调”[6];温庭筠等人把晚唐诗风带进新兴词体之中,铸成了花间词风,促成了词体的独立和繁盛,“温庭筠的典范性创作,使古典诗歌形式完成了从齐言诗向长短句词的演变”[7]。赵山林文以李商隐的诗歌为例,从深情与苦调、艳体与曲笔、细意与静境等方面论述了词体的形成受到晚唐诗的深刻影响。迟宝东文论述了温庭筠诗词在撷取物象及表现手法上有统一的风格。文艳蓉文论述了李商隐的爱情诗在情感基调和艺术表现方式上与词有相通之处,认为他是由诗向词过渡的转递人。 21世纪前十年,涉及这一课题的研究逐渐增多,主要有倪进、赵立新、罗立刚、李承辉《中国诗学史?隋唐五代卷》,董希平《唐五代北宋前期词之研究――以诗词互动为中心》等论著和许总《论晚唐诗歌唯美倾向的心理内涵与文化渊源――以许、杜、李、温四家诗为中心》,李中华、韩樱《晚唐温李诗风评议》,李然《温庭筠的诗词比较――兼论晚唐文人的诗

关于晚唐诗词分类的研究

关于晚唐诗词分类的研究 内容摘要:有人说初唐万象更新,盛唐恢宏壮阔,中唐五光十色,晚唐缠绵悱恻。其实怎么说,“缠绵悱恻”都带了些没落的叹惋,的确,在国破家亡的唐末,盛世王朝也到了垂暮之年,然而“国家不幸诗人幸”,晚唐的诗文化却迸发出异样的光彩,“小李杜”诗情却并不亚于李杜,一定程度上,此时的儒释道三家文化日益趋于密不可分,文人墨客也产生了新的诗意;第一个词曲派别“花间派”的诞生,更是标志着文学艺术更趋于个体化、民间化、通俗化;更不要说词中之帝南唐后主李煜以叹为观止的作词手法为哀怨深沉晚唐的画下了完美的句号。 总的来说,晚唐的文化作为盛唐到宋朝的过渡,以其独有的开创性和模糊化的视野,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而实际上,即使在这样动乱不安定的年代,这样一种过渡的,模糊让人难以揣测的诗词艺术却已经悄悄掀起了文化的高潮,特别是词中之帝李煜的旷世绝响,让人眼前一亮,触动了多少内心的感动,自此以后,以意境、音韵等艺术欣赏价值极高的词曲文化开始渗透人心,并很快为平民大众所接受,最终演变为贴近人心的宋词。 关键词:晚唐,诗词,艺术,美学。 一、一方面,在中国文化史上,诗词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唐诗宋词在外国人眼 中甚至有时成为一种中国国学的象征,这两年国学热兴起,一定程度上与名家的推崇有关,然而实质上,是因为中国古代的艺术成就早已到了一种空前绝后的境地。国学热的兴起,毋庸质疑地,唐诗宋词必然还是关注的焦点,自己本来有很深的诗词情怀,加之现在的诗词热度升温,所以说是因兴起而关注诗词。 另一方面,因为唐诗宋词艺术价值极高,从古至今,无数的学者对其“趋之若鹜”,可以说几乎能找到的唐诗宋词,都被学者研究过,更别说是名家名篇,或是唐诗宋词的鼎盛时期了。但是不是这样的研究就进入了一种绝境,无人可以涉足了呢?我以为又不是的。因此,作为后辈,我也只有冒险一试,转而研究唐宋交际的诗词艺术,可以说,是诗绝词起的时代。 二、对于这个时期的诗词艺术,其实前人观点也是各有不同。 看起来,大致上,前人把此时期的诗词分为四类。 1.咏史诗。 如果说之前的咏史诗总是在纯粹的传达诗人的一种价值观或是想法,那 么这个时期的咏史诗可以说是复杂的。这是因为它既包含了儒家对现实 社会深切的忧患意识,也有道家出世逃避现实社会的情怀,同时又有佛 教的虚幻与空彻。如此,晚唐咏史诗才显得韵味无穷,但实际上是一种 经佛、道两家冲淡、提升、冷却了的儒家思想。 2.无题诗。 李商隐留下若干无题诗,诗无题,更像是人无言,这类诗大多晦涩难懂,因为它进一步触及了诗人潜意识的层面,正是这样自然而然的情感流露,表现出一种更深的更隐蔽的时代情绪。

晚唐诗歌

晚唐诗歌 从文宗开成元年至昭宗(哀帝)天佑四年(既公元836年-907年),唐朝诗歌进入晚唐时期。在这一时期,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再加上牛李党争不断,使得诗人的心态以及唐诗的风貌发生了改变。这一时期的诗歌主要呈现出以下几种风貌: 1.政治讽喻诗;;杜荀鹤、聂夷中 杜荀鹤(约846年-约907年),字彦之,自号九华山人。其母是杜牧的“出妾”。杜荀鹤四十多岁成进士,后来任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职。他虽是杜牧之子,但诗风却有别于杜牧。他的诗明白平易,不受声律的束缚。他主张“诗旨未能忘救物”,故多在诗中抒发对社会的黑暗讥讽以及对百姓苦痛的同情。是唐末重要的现实主义诗人,有《唐风集》。主要作品有《山中寡妇》、《春宫怨》等。 聂夷中(837年-?),字坦之。咸通十二年登第,官华阴尉。其诗语言质朴,形象生动鲜明。其诗多反映民生疾苦与社会黑暗。代表作《公子家》以及《咏田家》。 2.隐士情怀与淡泊诗风;;陆龟蒙、皮日休、司空图 陆龟蒙,生年不详,卒年约在883年附近。字鲁望,号天随子、

江湖散人、甫里先生。曾任湖州刺史幕僚,后隐居松江甫里。存诗六百余首,大多为闲散之作。作品有《白莲》、《和袭美春夕酒醒》等。 皮日休(834年?-883年?),字袭美。唐懿宗咸通八年登进士,为著作郎,迁太常博士。他最欣赏白居易,在诗歌创作上受到白居易的影响很深。因其身处唐末,故而对社会现实感触很深。与陆龟蒙齐名,并称“皮陆”。代表作《正乐府》十首和《三羞诗》。 司空图(837年-908年),自号知非子,又号耐辱居士。他饱经唐末战乱,其避世情怀中带着浓重的悲凉,故而诗境凄冷。其成就主要在其诗论,他主张“韵外之致”和“味外之旨”,所著《二十四诗品》是不朽之作。 3.爱情题材与艳丽诗风;;温庭筠、韩偓 温庭筠(约812年-约866年),本名岐,艺名庭筠,字飞卿。出生于没落贵族家庭,多次考取进士皆不第,行为放浪不羁。与李商隐并称“温李”。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所以也有“温八叉”之称。其诗辞藻华丽,华美浓艳,内容多为闺阁、宴游。代表作《春愁曲》。“” 韩偓(约842年-约923年),字致光,号致尧,晚年又号玉山樵人。889年,韩偓中进士,后任左拾遗、翰林学士等职。韩偓以写绮艳的香奁诗著名。他存诗三百三十余首,有《香奁集》。

第十章 晚唐诗歌

第三章李白 第一节李白的生平、思想与人格 (706——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家世与出生之谜。 “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 少年时代,受到道教的影响,环境对他的神仙道教信仰影响至大。 “家本紫云山,道风未沦落”“十五游神仙,仙游未曾歇” 18岁时,隐居大匡山读书,从赵蕤学纵横术。 蜀中是一个有着任侠风气的地方,侠士风概对李白也有影响。 “结发未识事,所交尽豪雄。……托身白刃里,杀人红尘中。” 总结:青少年时期,就是在隐居与漫游,神仙道教信仰、任侠中度过的。 前期作品《蜀道难》、《梁父吟》《行路难》 盛唐诗人积极入世、进取的人生态度,在李白身上被理想化了。 第二节李白的乐府和歌行 第三节李白的绝句 一,明快的语言所表达的无尽情思 二,清新俊逸的爽朗风神 三,乐府民歌对李白绝句的影响 第四节李白诗歌的艺术个性 一,主观色彩 二,想象特色 三,意象类型与词语色调 第四章杜甫 第一节社会动乱与诗人杜甫 自天宝中期开始的社会衰败与安史之乱 元结和《荚中集》作家 杜甫坎坷的一生 诗歌题材的大转变 杜诗的诗史性质 叙事技巧在杜诗手中达到的高度成熟(可以结合中国当代先锋诗歌的叙事性特征进行研究)第二节杜甫的律诗 拓宽了律诗的表现范围和表现手法 以律诗写组诗 浑融的境界与出神入化的技巧 第三节杜诗的艺术风格 第四节杜诗的地位及影响 第五章大历诗风 大历诗风:指的是大历至贞元年间活跃于诗坛上的一批诗人的共同创作风貌。 大量作品表现出一种孤独寂寞的冷落心境、追求清雅高逸的情调,这使得诗歌创作由雄浑的风骨气概转向淡远的情致、转向细致省净的意境创造,以表现宁静淡泊的生活情趣,虽有风味而气骨顿衰,遂露出中唐面目。 第一节士人心态的转变与大历诗歌的冷落寂寞情调 一,韦应物部分诗歌的盛唐余韵和他的清雅闲淡诗风

第七章李商隐与晚唐诗歌

第七章李商隐与晚唐诗歌名词解释:无题诗 一.李商隐用无题为名的爱情诗,称无题诗。无题诗具有“朦胧”的特点,旨意隐秘。 二.无题诗的范围,一般认为是作者抒写不原明言的生活遭遇或思想感情的诗篇。包括以《无题》为题的十五首,和以句首二字为题“准无题”近三十首。主要包括两种,即寄托说和爱情说。 简述李商隐无题诗的内容和特征。 晚唐诗人李商隐最为人传诵的,是他以无题为名的爱情诗,他的无题诗具有“朦胧”的特点,旨意隐秘。关于无题诗的内容和作意,主要说法有两种,即寄托说和爱情说。 一.无题诗多数与爱情有关,有的寄托痕迹比较明显,有的则似有似无。抒写的是交织着希望和失望的悲剧性爱情和爱情心理。一些无题诗,在爱情篇章中融入对社会人生的清凉体验、和那种恍惚不定、总是有所失的情感,如《无题二首》“凤尾香罗薄几重”写青年女子与对方邂逅,渴望相间而不得的心情,可能寄寓了作者落拓不遇的感伤。 二.善于运用比兴象征手法写爱情生活中的种种感受,十分注意比兴本身形象的鲜明、生动、完整,力求其既富于生活感受,又具有启发性,创造出交织着希望与失望、令人目眩神迷的带有伤感情调的情诗之美。如《无题二首》“昨夜星辰昨夜风”两心相应一点通,但徒留羡慕不已的回忆而已,非常的失意怅惘。《无题》“相间时难别亦

难,东风无力百花残”,伤别复伤春,明知别后会合无望,仍痴心不改、这种执着于苦恋的怨旷之情,已近于爱情绝唱了。 试论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色。 李商隐是唐诗发展到晚期最有成就的诗人,以其独具特色的美仑美奂诗歌登上了整个晚唐诗创作的艺术最高峰。 一.他对于爱情的执着,开创了诗歌上新风格、新境界。他的诗成就最高的是近体诗,尤其是七律、七绝。如果说杜甫是唐代七言律发展史上的第一座里程碑,那么,李商隐则为第二座里程碑。他继承了杜甫的沉郁顿挫,有融合了齐梁诗的浓艳色彩、李贺的幻想象征手法,形成了深情绵邈、绮丽精工的独特风格。 1.写景中融合比兴象征,寄寓困顿失意的身世之感。 2.爱用冷僻的典故,故诗中的意象特别美丽,而整体意旨往往隐晦。 3.语言绮丽而对仗工整,音律圆美婉转。 4.“近而不浮,远而不尽”之趣,富于象征暗示色彩,有朦胧之美。 二.他的绝句写得深情绵邈,沉博绝丽,有的比较隐晦,但可以在精工富丽的辞章中体会到他的婉转情思,而且很伤感。如《夜雨寄北》感情细腻,意境婉约,在艺术上的明显特色便是细美幽约、朦胧含蓄,为伤感唯美文学的典型。 试论杜牧诗歌创作的艺术成就。 一.晚唐诗人中,他第一个大量用七绝写咏史诗,用史论笔法,

晚唐诗歌1

教案(七) 授课日期2009年3月31日星期三

第七讲:晚唐诗歌 第一节课:杜牧 一、杜牧诗歌的思想内容 杜牧与李商隐被称为“小李杜”,是晚唐诗坛上成就最高的作家。杜牧的诗歌主要可分为三类:一类是反映现实政治和社会生活的诗歌,如《感怀诗》、《郡斋独酌》、《河湟》、《早雁》等,或感怀时事、忧虑朝政,或表现对民生疾苦的关怀与同情。一类是咏史怀古诗,《赤壁》、《登乐游园》、《过华清官三绝句》、《过勤政楼》等,或抒写对历史兴亡成败的深沉感慨,或借题发挥讽刺现实,或寓于着深刻的历史和政治见识。这类诗往往将咏史怀古与写景抒情交织在一起。一类是写景抒情诗,如《泊秦淮》、《江南春》、《山行》、《清明》等,大多并非单纯写景,而是借景以抒发对历史或现实的感慨。 二、杜牧诗歌的艺术特点 1.杜牧的诗歌创作注重思想内容而又不轻视艺术形式,主张“文以意为主,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答庄充书》),因此他的诗歌基本上体现了自己的创作追求:“苦心为诗,本求高绝。不务奇丽,不涉习俗。不今不古,处于中间。”(《献诗启》)其诗意蕴深厚、寄慨深沉,艺术上虽不刻意雕琢而能致高远。杜牧的诗歌风格既有俊爽豪宕、峭拔劲健的一面,又有清丽婉曲、含蓄隽永的一面。清刘熙载说其诗“雄姿英发”(《艺概·诗概》)。明杨慎说:“宋人评其诗豪而艳,宕而丽,于律诗中特拗峭,以矫时弊。”(《生庵诗话》)他继承了杜甫的沉雄俊爽和韩愈的拗峭挺拔,又糅合了婉曲含蓄,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2.杜牧的诗歌语言凝练隽永,立意高远拔俗。在艺术手法上常常是将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交融在一起,尤其善于抒情。其反映现实的诗歌常常是在叙事写景之中抒发深沉的感慨,其咏史怀古诗常常是在述古抒情中夹杂着精警的议论,其写景诗常常是借景抒情。其诗叙事简洁概括,写景含情寓意,抒情深沉婉曲,议论精警拔俗。其诗也常常采用比兴、寄托与暗示、暗喻的手法,给人以寓意含蓄、意在言外的感觉,耐人回味与琢磨。他的诗歌由于内蕴充实、手法高妙,因此许多诗篇被后人传诵。 3.杜牧古体、近体兼擅,且均有佳制,然尤擅七律、七绝。尤其是七绝的咏史怀古和写景抒情诗,倍受后人推崇。 三、作品讲读: 《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泊秦淮》是杜牧的一首著名的写景寄慨诗。金陵(南京)是六朝古都,秦淮河穿过城中,两岸酒家林立,是贵族富豪们宴游享乐的场所。诗人夜泊秦淮,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感慨深沉的千古绝唱。 2.诗歌的首句是写景,严羽《沧浪诗话》称“发句好,尤难得”。此句好在意象和动词的运用,短短七字却写了四种意象:“烟”、“水”、“月”、“沙”,而且运用了两个“笼”字把意象和谐地融合在一起,生动地表现了薄雾笼罩寒水、清辉直泻白沙的景象,为全诗创造了冷寂凄清的气氛。第二句才点出了诗人的写景和活动的时间和地点,“夜”点明时间,“秦淮”和“酒家”点出地点。而且“夜泊秦淮”紧扣题目,“近酒家”又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第三、四句是就“近酒家”所见的景况而发出的议论和感慨。第三句表面上是责备歌女,实际上是谴责那些达官权贵的听客们。第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