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时期的美术

隋唐时期的美术
隋唐时期的美术

第五章隋唐时期的美术

思考题

1、结合历史背景,说明唐代美术发展的特点。

答: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的强盛时期,在经济、政治、文化方面都到达一个鼎盛的时期。唐代时我国美术史上一个新鲜活泼、多姿多彩的时代,在绘画的技术和表现力已大大提高。唐代的佛教绘画明显世俗化方面发展,反映现实更加深入,唐代书法,尤其是唐代的楷书,在中国书法史上有有典范意义。

唐代时古代人物画的盛期,在表现重大政治题材,反映贵族生活情态,描绘多种倒释形象,及宗教题材等方面有重要成就,反映城乡风俗也开始成为美术家所注意,在南北朝基础上题材范围进一步扩大,唐代美术毫不掩饰的表明要起成教化,助人伦的作品,宗教美术在前代民族美术融合的基础上发展更为成熟,贵族阶层对美术需要增多,贵族的精神状态及美术中有着集中的体现,以山水画尿画的成画差,唐朝美术越过了以前各代,是封建社会美术发展的又一高峰,对亚洲甚至欧洲某些国家的美术发展也产生相当的影响。

2、介绍唐代著名人物画家和分析他们的代表作品。

阎立本

阎立本,唐初人物画最高水平代表,阎立本代表初唐新水平,他最擅长的还是肖像画和政治性题材的历史画。他曾画《秦府十八学士图》、《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图》、,《步辇图》与《历代帝王图》、《职贡图》。他的绘画特点,他的绘画创作毕生密切适应着初唐巩固政权的需要,歌颂帝国的强盛,成为初唐政治事业的歌颂。《步辇图》:38.5CM×129.6CM,讲的是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松赞干布派使节禄东赞来迎娶文成公主是唐太宗借鉴禄东赞时的情景。通过面部的刻画,表露了李世民的睿智、禄东赞对唐太宗的崇敬,画中对不同人物的身份及民族气质有较鲜明的表现,同时也成功的记录了汉藏两个兄弟民族之间的友好往来的重大历史事件,突出描绘人物而省略背景也是这一时期常用的手法。

《历代君王图》:今存共有汉昭帝刘弗陵、汉光武帝刘秀、魏文帝曹丕、蜀主刘备、吴主孙权、晋武帝司马炎等十三位帝王像。利用不同的服装、器物,或者不同的坐立动作、眼神的变化、嘴部的表情等外部特征,表现人物的气质、特征与心理状态,烘托出不同人物的性格和政治作为。画家对一些统一天下的帝王,表现了他们的庄严气概,陈叔宝这样的亡国之君,用袖掩口的委琐之态,表示对他的藐视。侍从呢,利用主从大小对照的处理手法,突出了主体人物的地位、身份。尉迟乙僧

尉迟乙僧的作品具有独特风格,佛教画为主,西域特征。

吴道子

吴道子是古代画家中最享盛名的一个,他用笔遒颈神速、白描、以宗教人物画成就最高,吴道子一生绘制的壁画墙壁有三百余间,以高度的想象力,创造出生动的艺术形象。独创的艺术风格吸取了社会群众吴道子以饱满的热情、充沛的情感、娴熟的技巧,创造大量气势宏伟、感情奔放的宗教壁画,人物充满生机和活力,他笔下艺术形象千姿万态。具有一定的生活基础,又有丰富的想象力和表现力。吴道子中年后才形成了遒劲奔放、变化丰富的“莼菜条”,表现出物象“高侧深斜、卷褶飘带之势”获得“满壁风动”、“天衣飞扬”的艺术效果,因此他的人物画被人们称为“吴带当风”。为了强调笔墨线条的特殊表现力和功能,有意减弱色彩在作品上的冲击力,“与焦墨痕中,略施微染,自然超出绢素”。突破了南北

朝以来人物画铁线描施重彩的风格,这种墨彩兼备的新画风称之谓“吴装”。吴道子的画还被工匠尊为“百代画圣”。

张萱

张萱,陕西长安人,擅长画妇女和婴儿,他的画风工整而精巧,肥硕而浓丽,他流传下来的作品有《虢国夫人游春图》和《捣练图》。

《虢国夫人游春图》:画贵妃杨玉环的姐妹虢国夫人、秦国夫人、韩国夫人等骑马出游的成眠,记录了虢国夫人在市街上乘马驰骋的真实场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统治阶层的骄傲、奢侈和淫逸。画面情节单纯,没有任何背景,却成功地传达出春天的气息,马儿轻快的步子。

《捣练图》:表现了捣练的过程中,贵族家庭妇女的生活。画面生动,妇女形象为“丰颊肥体”,对细微动作的描写也很生动具体,它反映了唐代妇女的劳动生活和精神面貌。

周昉

周昉,继承并发展了张萱仕女图,初仿张萱,后则小异,他的作品特点是“衣裳劲简”、“彩色柔丽”,所描绘的妇女形象是以“丰厚为体”。他的作品有《挥扇仕女图》、《簪花仕女图》、《调琴啜茗图》等。

《簪花仕女图》:宫廷贵妇们看花、采花、漫步、戏犬等闲逸、轻松的生活场景。细致地刻画了侍女们似忧非忧、似怨非怨、似戏非戏的那种复杂心理,反映出古代社会宫廷妇女们苦闷无聊的心情。画面着色艳丽而沉着,线条简劲有力,刚中带柔的铁线描。

《挥扇仕女图》:又称《纨扇仕女图》,通过一组不同身份的宫廷妇女的闲散生活描写提示了他们的精神状态,衣着华美的贵妇,懒散无力的怔怔出神,年长的宫女无心刺绣,在树下闲谈也面带愁容,鲜明反映了幽禁在宫廷里的妇女寂寞无聊的精神状态,并给予此遭遇的同情。

孙位

孙位,唐末的人物画家,《高逸图》是他的代表作,

3、隋唐山水画发展的特点及代表画家的风格特点。

初唐的山水画,是在南北朝山水画萌芽的基础上,逐渐摆脱了技巧稚拙状态,山水摆脱了人物画的附庸地位,作为独立的对家出现在绘画里,并且在图绘深浅远近构图布局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展子虔:

展子虔,代表作《游春图》,是我现存最早的一幅山水卷轴画,用青绿勾填法描山川、人物,树木直接用粉点染。

李思训:

李思训,的山水画运用金碧辉映的色彩,工整细润的笔致,真实地捕捉对象情态,真实地表现了一定景色,一定的季节,注意情趣表达,富有装饰效果,被古人奉为山水画的典范。代表作《江帆楼阁图》

李昭道的作品《明皇幸蜀图》

王维

王维,字摩诘,任尚书右丞,晚年信佛,是唐代著名的田园诗人,王维的山水画能把诗情画意有机地联系起来,简淡清新,能作泼墨山水,亦有着色,苏东坡称他的艺术是“诗中有画,画中游诗”。他的《辋川图》表现出恬淡闲居的士大夫生活理想,《雪溪图》是一副风格古朴的小帧风景,对古代绘画追求诗情画意有

启迪作用。他使用的是淡墨即渲淡之墨。

中晚期山水画家

张璪

张璪,作画时或用秃笔山水画,或以手摸绢素用手指画,“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提出古代创作中主客观相结合的至理名言。

王默、王宰

4、唐代鞍马画的代表的作品分析。

《牧马图》又称《人骑图》,作者是韩幹,初师曹霸,画的是一黑一白两匹马,一奚官在马上,马的形体真实生动,结构准确,奚官深目高鼻虬须,整幅画色染极细,体现韩干的写实水平。

《照夜白》画一匹栓在厩内的马,硕大的身躯,昂首嘶叫,表现了“骁腾万里”的气概。

《牧放图》真实地展现了皇家牧场的浩大场景。全卷绘马1000余匹,奚官100余人,千变万态,有聚有散,虚实相间,构思巧妙。

《五牛图》韩滉的代表作,画有五头牛,各具姿态,简劲的笔墨、粗拙滞重的线条,描绘出牛的形体结构,着色自然,风格浑厚而朴实,是早期反映耕畜的优秀作品。

5、敦煌莫高窟唐代壁画的发展、特点、成就。

唐代佛教壁画以经变为主,经变分变文和变相,经变画就是把佛教经文的故事变为通俗的图像。

唐代前期,净土变壁画最为繁盛。初唐的220窟的阿弥托经变、盛唐的172窟的观无量寿经变是莫高窟壁画中最具代表性的西方净土变。

唐代中期,法华经变相、报恩经变相、华严经变相、东方药师经变相也常见于敦煌唐代壁画这种,在正面中画净土,四周穿插佛经故事内容,出现表现生活情节的动人画面,

敦煌唐代壁画中对佛、菩萨、天王等形象的创造,同样也充满了现实生活的气息,供养人的形象日趋增多、形象真实,刻画细腻,具有肖像画的性质。

6、唐代石窟造像的代表作品及风格特点。

唐代的宗教造像走向高峰,彩塑为敦煌莫高窟的作品为代表,石雕以龙门石窟最为集中,以著名的奉先寺卢舍那大象为其代表。

莫高窟唐代彩塑中最精彩的作品是菩萨和弟子像,328窟一尊供养菩萨像是盛唐彩塑的一件代表作,菩萨跪在莲花座,袒身披巾,佩珞戴钏,体态匀称优美,表情端庄含蓄,高傲圣洁,造型朴实严谨;45窟一尊菩萨立像也是唐代彩塑的优秀作品,菩萨为直立状,胯有一点扭,头微侧,目光下视,面向饱满,体态丰腴,表情娴雅端详,身姿婀娜,衣饰华贵,形象楚楚动人,世俗化特征非常鲜明。328窟、45窟中的阿难、迦叶像为盛唐彩塑中最精彩的弟子像,阿难袖手而立,面向方圆,英姿年少,表情沉稳凝重,气质高傲自负。迦叶双手合十二立,面颊清瘦,双眉紧锁,老成持重,表情专注,一副饱经风霜的苦僧人。

龙门石窟在唐代达到鼎盛,代表的洞窟有奉先寺、万佛洞、极南洞、看经寺等,其中又以完成于唐高宗和武则天时期的奉先寺为代表。

奉先寺中间的本尊卢舍那大佛,跏坐与须弥座上,通高17米多,波发高髻,隆

鼻大耳,面颊丰腴,情态祥和庄重,大佛整体雕刻精炼,衣饰简括,背光装饰较细致,与大佛造像相互衬托。

7、唐代陶俑的种类及艺术特点、成就。

我国的陶俑艺术,发展到隋唐时代,可谓登峰造极,作品数量巨大,品类丰富,艺术水平高,形成我过古代雕塑历史上继秦汉之后的又一高峰。

唐代的陶俑从材质上看,有陶俑、瓷俑、泥俑、木雕和石雕。陶俑中,除一般陶质或施彩绘外,又有釉陶俑,特别是三彩俑。

从艺术风格和造像特点来看,唐初,墓佣尚存六朝风格,造型静直,动态较少,略显刻板,从周武开始,墓佣风格渐变,至盛唐形成风范。盛唐,俑群的塑造人物形体趋向肥满丰腴,造型生动准确,姿态传神。

8、简述唐代书法发展的基本情况,对典型书法家及作品能简要分析

唐代国运昌盛,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统治者对书法十分重视,因材,唐代书法艺术进入到更加规范化的历史阶段。

唐初著名的书法家有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孙过庭、李邕等人。

欧阳询,字信本,其书学二王,代表作《九成宫醴泉铭》、《化度寺碑》、《皇甫君碑》等。

虞世南,深得王羲之笔法,其书法有融北碑的某些特点,结体端庄秀丽,用笔潇散洒落,代表作《孔子庙堂碑》

褚遂良,初受虞世南影响,由碑入帖,深得王羲之三昧,楷体在魏碑基础上,奠定了唐楷的风貌,代表作前期《伊阙佛龛碑》,《孟法师碑》,《雁塔圣教序》为后期代表作。

薛稷,与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并称唐初四大家,其书法以瘦劲妍媚著称。盛唐时期,书风方面更加注重个性气质的表现,因此盛唐书法艺术的面貌又有明显的创新和拓展。最能代表的是以狂草著称的张旭和怀素,楷书方面以颜真卿、柳公权为代表。

张旭,人称张颠,创狂草,有“草圣“之称,唐玄宗时,以李白的诗、裴旻的舞剑和章旭的草书号称三绝。其草书用笔流转飞动,大起大落,如风驰电掣,富有强烈的韵律感,千变万化而比离规矩。代表作《郎官石柱记序》。

怀素,字藏真,僧人,善今草、狂草,与张旭并称“颠张狂素”,其字如惊走虺,运笔奔放流畅,气势纵横飞动,代表作《自叙帖》、《苦笋贴》、《食鱼帖》等墨迹传世。

颜真卿,字清臣,书法曾得张旭知道,又遍学名家,融会贯通,创雄伟、刚劲、宽博恢宏,结体丰茂,气度庄严伟岸,气势雍容堂正的楷书面目,世称“颜体”,使楷书达到一个新高峰。代表作:《颜勤礼碑》风神饱满,用笔奇伟,《多宝塔》、《宋广平碑》、《中兴颂》、《颜家庙碑》、《麻姑仙坛记》。

柳公权,字城悬,他的楷体顿挫转折明确,遒劲圆润,代表作,《玄秘塔》、《神策军圣功德碑》,

这一时期书法家还有徐浩、钟绍京、苏灵芝等

唐代的篆书最高当推李阳冰。

9、唐代工艺美术新的发展和创造

唐代,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经济、文化高度发展,以及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

工艺美术有很大的发展。其门类品种齐全、工艺精湛、遗存物品丰富,均超过各代。

(1)陶器。

新创了一种釉瓷,亦称彩瓷,彩瓷又分釉上彩和釉下彩。

寿州窑生产的纹瓷,也是唐代的新工艺,烧制后具有类似木纹、虎皮的纹理。

唐三彩市在汉代低温釉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经过烧制后釉色鲜明的黄、绿、白、赭等色彩,唐三彩在唐高宗至玄宗之间达到鼎盛,以后衰落。(2)织绣

(3)金属工艺

10、重要作品和名称术语

(1)青绿山水与金碧山水

(2)吴带当风、曹衣出水

用来概括是吴道子和曹仲达不同的艺术风格,吴道子的“吴带当风”是指表现出物象“高侧深斜、卷褶飘带之势”,获得“满壁风动”,“天衣飞扬”的艺术效果,曹仲达的“曹衣出水”是指其体稠叠,而衣紧窄,犹如刚从水中出来一样。

(3)吴装

是指为了强调笔墨线条的特殊表现力和功能,有意减弱在作品上的冲击力,“于焦墨痕中,略施微染,自然超出绢素,突破了南北朝以来人物画铁线描中彩的风格,这种墨彩兼备的新画风就要“吴装”

(4)周家祥

周家祥指的就是周昉,他在宗教方面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创造了“水月观音”的形象,历史上称他的“妙创水月之体”被称为周家祥。

(5)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指张璪作画时,或用秃笔画山水,或以手摸绢素用手指画,指出古代创作中主客观的智力名言。

(6)游春图

作者展子虔,是我现存最早的一幅山水卷轴画,用青绿勾填法描山川、人物,树木直接用粉点染。

(7)步辇图

作者阎立本,讲的是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松赞干布派使节禄东赞来迎娶文成公主是唐太宗借鉴禄东赞时的情景。通过面部的刻画,表露了李世民的睿智、禄东赞对唐太宗的崇敬,画中对不同人物的身份及民族气质有较鲜明的表现,同时也成功的记录了汉藏两个兄弟民族之间的友好往来的重大历史事件,突出描绘人物而省略背景也是这一时期常用的手法。

(8)历代帝王图

作者阎立本,今存共有汉昭帝刘弗陵、汉光武帝刘秀、魏文帝曹丕、蜀主刘备、

吴主孙权、晋武帝司马炎等十三位帝王像。利用不同的服装、器物,或者不同的坐立动作、眼神的变化、嘴部的表情等外部特征,表现人物的气质、特征与心理状态,烘托出不同人物的性格和政治作为。画家对一些统一天下的帝王,表现了他们的庄严气概,陈叔宝这样的亡国之君,用袖掩口的委琐之态,表示对他的藐视。侍从呢,利用主从大小对照的处理手法,突出了主体人物的地位、身份。

(9)捣练图

表现了捣练的过程中,贵族家庭妇女的生活。画面生动,妇女形象为“丰颊肥体”,对细微动作的描写也很生动具体,它反映了唐代妇女的劳动生活和精神面貌。

(10)簪花仕女图

宫廷贵妇们看花、采花、漫步、戏犬等闲逸、轻松的生活场景。细致地刻画了侍女们似忧非忧、似怨非怨、似戏非戏的那种复杂心理,反映出古代社会宫廷妇女们苦闷无聊的心情。画面着色艳丽而沉着,线条简劲有力,刚中带柔的铁线描。

(11)牧马图

又称《人骑图》,作者是韩幹,初师曹霸,画的是一黑一白两匹马,一奚官在马上,马的形体真实生动,结构准确,奚官深目高鼻虬须,整幅画色染极细,体现韩干的写实水平。

(12)五牛图

韩滉的代表作,画有五头牛,各具姿态,简劲的笔墨、粗拙滞重的线条,描绘出牛的形体结构,着色自然,风格浑厚而朴实,是早期反映耕畜的优秀作品。

(13)永泰公主墓壁画

永泰公主李仙蕙,是唐高宗和武则天的孙女,墓室前室的东壁绘制的《宫女图》保存在完整,画面苗虎了缓步而行的十六个妇女形象,人物形象刻画十分生动。作品从人物神情动态、服饰发型等方面揭示了宫女的姿容和性格特点。线条停保流畅,行笔气脉连贯,色彩沉着朴厚,构思完整,技巧熟练。墓室后室还绘有《天象图》,是我们研究天文史的重要材料。墓志四周的刻画线的装饰花纹是“十二生肖题材”。

(14)昭陵六骏

昭陵六骏是指昭陵前的六匹骏马浮雕,六骏是李世民在建立政权的战争中所骑过的战马,六匹战马是:青骓、什伐赤、特勒骠、飒露紫、拳马驹和白蹄乌。六骏为半圆雕的高浮雕,表现了马的立、行、奔驰等各种姿态。

(15)龙门石窟奉先寺造像

奉先寺位于龙门石窟西山南部,共9尊石造型,中间位本尊卢舍难大佛,两侧为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二力士。主尊卢舍难大佛结珈坐于须弥座上,通高达12米多,波发高髻,隆鼻大耳,面颐丰润,情态祥和庄严。大佛雕刻精炼,衣饰简括,背光装饰较细致,与大佛造像相互衬托。二弟子的形象情态逼真写实,迦叶的严谨持重,阿难的文静温顺,均表现得十分妥切真实。菩萨端庄矜持,安详的表情和丰腴窈窕的体态,天王、力士的威武沉着。整组造像不仅规模宏伟,

布局严谨,而且雕刻技艺精湛,堪称古代宗教雕塑之典范。

(16)唐三彩

唐三彩市在汉代低温釉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三彩工艺是在铅釉中加铁、铜、锰、钴等金属氧化物,经烧制后形成釉色鲜明的黄、绿、白赭等色彩,蓝色较少,也较名贵。一般三彩器物上呈现二、三种以上釉色,色彩斑斓、变化神奇。早唐高宗至玄宗之间达到鼎盛,以后逐渐衰落。

(17)安济桥

名匠李春主持兴建的位于河北赵县的安济桥,堪称我国古代桥梁建筑的杰作。桥以长37米的大券横跨河,大券两肩各有两个小石券,既减少用材,减轻桥身,又起排洪作品,工程技术高度成就,桥栏板和望柱上,雕有龙纹,是隋代石刻的艺术珍品。

(18)自叙帖

(19)颜勤礼碑

(20)玄秘塔碑

唐代工艺美术的时代特点

唐代工艺美术的时代特点-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唐代工艺美术的时代特点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强大的朝代,是中国历史的长河中一朵绚丽的奇葩。国家强盛,社会安定,民族统一,经济繁荣,文化灿烂,国际交往频繁。唐在文化、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唐代的工艺美术也随之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和成熟阶段,这一时期的工艺美术获得了全面的发展,呈现繁荣发达的景象。陶瓷、染织、刺绣、铜镜、金银器等的技艺水平和生产规模都超越了前代。经济的发达,中外文化的交流以及人的思想意识的解放,使唐代的工艺美术表现出舒展博大的气势、精巧圆婉的装饰意匠和富丽丰满的形态特征,在设计和制作上都具有造型精巧、色彩华丽、纹饰新颖活泼、品种多样的风格特点。唐代是我国封建历史阶段工艺美术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时 期。 唐代作为我国工艺美术史上的一个鼎盛时期的绚丽辉煌的时代特点,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1)陶瓷:唐代早期的制瓷业仍处在恢复阶段。进入中期以后,制瓷技术进步,瓷器质量提高,窑址林立,规模宏大。唐代这一时期的青瓷胎质细腻、釉层匀净﹑色泽温润,纹饰偏重造型﹑处理简练,装饰技法以划花为主,也有少量印花﹑刻花和镂雕。唐代晚期,以越窑为代表的瓷业生产已进入了鼎盛时期,制瓷技术高度发展,产品种类繁多﹑制作精致、造型优

美。唐代白瓷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白瓷釉色匀净,器形雍容饱满,胎体厚实细洁,瓷质坚硬。与越窑青瓷形成了南青北白的局面,代表了唐代瓷器生产的两大主流。唐代创造或发展了一些彩瓷,包括釉下彩绘及绞釉﹑绞胎等,为以后色釉和彩绘装饰开辟了新的天地。唐三彩是唐代陶器中的精华,是中国古代陶器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中国古代艺术宝库中的珍品。在初唐、盛唐时达到高峰。唐三彩,色彩斑斓,造型优美,是一朵奇异的陶艺之花。唐三彩作为传统的文化产品和工艺美术品,不仅在中国的陶瓷史上和美术史上有一定的地位,而且它在中外的文化交流上也起到了相当得要的作用。 (2)染织:唐朝时期经济发达,人民生活富庶,商业﹑手工业昌盛,贵族生活奢侈注重享乐,服饰竞求华贵,这些都促进了纺织工艺的发展,同时也推动了印染技术的进步。唐代染织工艺有蜡缬,绞缬,夹缬,碱印,拓印等印染方法。 (3)刺绣:唐代刺绣在前代的基础之上流行更广,制作工艺也有发展和创新,绣品做工精巧、色彩华丽,用途也更加广泛。唐代的刺绣除了作为服饰用品外,还用于绣作佛经和佛像,为宗教服务。唐代刺绣的针法也有所发展和创新,除保留了传统的辫绣外,又创造出直针、缠针、套针、戗针、贴绢、锁绣、堆绫和缀珠等针法。戗针绣可以表现出具有深浅变化的不同的色阶,使描写的对象色彩富丽堂皇,具有浓厚的装饰效果。绣品纹饰主要为花鸟,也有性格温驯的动物纹饰。

略说佛教对隋唐美术发展的影响

略说佛教对隋唐美术发展的影响 作者本人上传 【内容摘要】隋唐时期,佛教盛极一时。佛教的盛行,对这个时期美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并极大地促进了绘画、书法、工艺美术特别是壁画等美术形式的发展,使得隋唐美术处于一个新鲜活泼、灿烂辉煌的时代,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佛教绘画壁画书法工艺美术 在整个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宗教和美术的关系极为密切。在宗教强烈支配人间生活的古代至中世纪,美术作品几乎全部由宗教中产生,美术成为宗教的贡物,以至成为宗教美术。宗教美术史是一个庞杂繁紊的系统,其中佛教的影响,更为显著。可以说在我国,历史最长,成就最大,影响最广的是佛教美术。 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起源于印度,在两汉之际传入我国中原,先是依附于我国传统思想中的道术,后与魏晋玄学合流,并由此走向南北朝时的独立发展道路和隋唐时期的鼎盛时期。据《历代名画记》记载,东汉明帝曾梦见金色神人在殿前飞行。次日他询问朝臣得知神人乃金色佛陀。为了搜索佛的下落,明帝派遣使者西去天竺、大月氏。使者们带回两位西域高僧,并以白马驮着佛教经典和画像圆满归来。明帝大悦,在洛阳建造了一座白马寺,置藏梵文佛经、佛像。又命宫中画家在白马寺墙壁上绘制《千骑万乘绕塔三匝图》,佛教绘画从此传入中国。 世界上的宗教,无不注重利用艺术形式,尤其是美术来宣传教化众生。佛教作为在我国影响最广的宗教,更是深谙此道。佛教在传播过程中,特别擅长以艺术的形式讲解枯燥抽象的经文。首先在图像上予以突破,以大量的雕塑、绘画、书法、特别是壁画等形式促进了佛教的发展与壮大。与此同时,在佛教的传入与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在隋唐时期,佛教对美术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佛教美术也得以繁荣,逐渐成长成为中国美术史上的一支奇葩。 一、佛教对隋唐时期绘画的影响 在我国古代美术中,不论是建筑、雕刻,还是绘画,凡是具有高度代表性的

2014天津教师招聘考试中国美术史练习题:隋唐五代时期的美术(一)

2014天津教师招聘考试中国美术史练习题:隋唐 五代时期的美术(一) 文章来源:天津教师考试网https://www.360docs.net/doc/158828893.html, 隋唐五代时期的美术 一、填空题 1.唐代美术毫不掩饰的表明要起(成教化,助人伦)的作用。 2.当代是古代人物画的盛期,在表现(重大政治题材),反映(贵族生活情态),描绘(多种道释现象),及(宗教题材)等方面有重要成就,(反映城乡风俗),也开始成为美术家所注意,在南北朝基础上题材范围进一步扩大。 3.贵族阶层对美术的需要增多,贵族的精神状态及艺术审美爱好在美术作品众得到进一步反映。在盛中唐画家(张萱)(周昉)及五代(顾闳中)(周文矩)的绘画中有着集中的表现。 4.以山水花鸟为题材的绘画创作开始活跃和山水花鸟专门画家的出现,反映了美术在现实生活的扩大,(荆浩,关同,董源巨然,黄筌)的出现显示了山水花鸟画的成熟。 5.《步辇图》是描绘(唐太宗派文成公主入藏与松赞干布联姻)的故事。 6.吴道子是(盛唐)时期最伟大的画家,对(中古)以后的人物画有巨大深远的影响,他的佛教画被称为(吴家祥)。也成(百代画圣)。 7.韩干是(唐代)画家,自谓(臣自有师,殿下内厩之马皆臣之师)。 8.吴道子在大同殿画嘉陵江山水,(一日而就),他代表了盛唐兴起的(粗犷雄伟)的山水画风格。 9.韦偃时代晚于韩干,以描绘(庞大的马群)著称,有(《牧放图》)。 10.张萱师(唐)代仕女人物画家,他的画有(《捣练图》《虢gua国夫人游春图》《武后行从图》。 11.张萱画贵族妇女,(以朱色晕染耳根)。 12.周昉人物画特点(初效张萱,后则小异),(衣纹简劲,彩色柔丽),(以丰厚为体)。 13.周昉的宗教画有新的创造,与(张僧繇,曹仲达,吴道子)并成为(周家祥)。 14.创水月观音之体的是(周昉)。

中国工艺美术史尚刚第六章隋唐五代

第六章隋唐五代 隋:公元581~618年 唐:公元618~907年 五代:公元907~960年 第一节绪言 一、时代与工艺美术 唐是核心: ●原因:时间长、成就高、影响大 分期:755年、756年 ●原因:755年末的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之于工艺美术 ●与西方交流多寡 萨珊波斯、大食、拂菻与中亚(粟特) ●主要产区转移 地域差异: 黄河中下游地区:吴越地区,扬州、益州(成都) 二、生产格局 格局—— ●官府 少府监:管理工艺美术主要官署 中尚署,祭祀用品和帝后器玩服饰 左尚署,车舆伞盖 右尚署,御马鞍辔及刀剑 织染署,君臣等冠冕 掌冶署,铜铁器 将作监:皇家、政府建筑 甄官署?°掌供琢石、陶土之事?±(唐三彩) 地方官府作坊:以丝织居多 ●民间:家庭、作坊 两位著名工艺美术家 何稠:字桂林,祖籍应在中亚何国 ●北周至唐初著名工艺家 ●隋,任守太府卿兼领少府监等职,长年主持宫廷制作营造 ●中国已知确曾织造织金锦的第一人,隋,仿造波斯金线锦袍,比原作更精美。又以绿瓷仿制玻璃,效果酷似 窦师纶:字希言,扶风平陵(今咸阳西北)人 ●初唐著名丝绸纹样设计家 ●兼益州大行台检校修造,设计的瑞锦、宫绫?°章彩奇丽?± ●题材有?°对雉、斗羊、翔凤、游麟?±等,因爵封陵阳公,被称为?°陵阳公样?± ●至少流传到9世纪中叶 第二节织绣印染 一、引言

地位:最重要的工艺美术门类 国家重视:禁断总有糜费最多的锦绣,对其他工艺品,仅限于品种或工艺方法,在丝绸,又常加纹样 材质分类:丝、麻、棉、毛 织物规格:宽1尺8寸(一尺约合今30厘米),丝绸4丈为匹、布5丈为端 分工细密:唐少府监织染署25作 二、著名丝绸产地 益州——供奉宫廷锦绣器玩 ●品类:蜀锦、单丝罗 ●装饰:“十样锦” 扬州—— ●品类:锦 ●装饰:洋风(寄寓西亚人) 定州—— ●品种:绫 吴越—— ●中心:润州(江苏镇江)、宣州(安徽宣州)、越州(浙江绍兴) ●品种:缭绫、线毯 三、著名丝织品种 纱—— ●特点:平纹方孔,轻薄 ●代表:轻纱(亳州) 罗—— ●特点:经丝互相缠绕绞结,表面呈椒孔 ●代表:单丝罗(益州) 绫—— ●特点:平纹或斜纹地上起暗花(唐有少数无纹绫) ●地位:黄金时代——唐 ●代表: 定州绫 缭绫:润州、越州 技术:织成后碾砑 装饰:御用题材 锦—— ●技术:西方的纬线起花——纬锦 较之经锦,色彩更繁丽、花纹更精美 ●代表:益州锦、扬州锦、西北锦 ●特殊: 繝:色彩丰富与热烈 织金锦:金线显花 线毯: ●特点:

浅谈隋唐美术史-袁琳

题目 浅谈隋唐美术史 姓名:袁琳 班级:环设133 学号:201310077

前言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的强盛时期,在经济、政治、文化方面都到达一个鼎盛的时期。唐代时我国美术史上一个新鲜活泼、多姿多彩的时代,在绘画的技术和表现力已大大提高。唐代的佛教绘画明显世俗化方面发展,反映现实更加深入,唐代书法,尤其是唐代的楷书,在中国书法史上有有典范意义。 唐代时古代人物画的盛期,在表现重大政治题材,反映贵族生活情态,描绘多种倒释形象,及宗教题材等方面有重要成就,反映城乡风俗也开始成为美术家所注意,在南北朝基础上题材范围进一步扩大,唐代美术毫不掩饰的表明要起成教化,助人伦的作品,宗教美术在前代民族美术融合的基础上发展更为成熟,贵族阶层对美术需要增多,贵族的精神状态及美术中有着集中的体现,以山水画尿画的成画差,唐朝美术越过了以前各代,是封建社会美术发展的又一高峰,对亚洲甚至欧洲某些国家的美术发展也产生相当的影响。 1.介绍唐代著名人物画家和分析他们的代表作品。 阎立本 阎立本,唐初人物画最高水平代表,阎立本代表初唐新水平,他最擅长的还是肖像画和政治性题材的历史画。他曾画《秦府十八学士图》、《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图》,《步辇图》与《历代帝王图》、《职贡图》。他的绘画特点,他的绘画创作毕生密切适应着初唐巩固政权的需要,歌颂帝国的强盛,成为初唐政治事业的歌颂。《步辇图》: 38.5CM×129.6CM,讲的是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松赞干布派使节禄东赞来迎娶文成公主是唐太宗借鉴禄东赞时的情景。通过面部的刻画,表露了李世民的睿智、禄东赞对唐太宗的崇敬,画中对不同人物的身份及民族气质有较鲜明的表现,同时也成功的记录了汉藏两个兄弟民族之间的友好往来的重大历史事件,突出描绘人物而省略背景也是这一时期常用的手法。 太宗步辇图 . 阎立本 《历代君王图》:今存共有汉昭帝刘弗陵、汉光武帝刘秀、魏文帝曹丕、蜀主刘备、吴主孙权、晋武帝司马炎等十三位帝王像。利用不同的服装、器物,或者不同的坐立动作、眼神的变化、嘴部的表情等外部特征,表现人物的气质、特征与心理状态,烘托出不同人物的性格和政治作为。画家对一些统一天下的帝王,表现了他们的庄严气概,陈叔宝这样的亡国之君,用袖掩口的委琐之态,表示对他的藐视。侍从呢,利用主从大小对照的处理手法,突出了主体人物的地位、身份。

隋唐时期的美术

第五章隋唐时期的美术 思考题 1、结合历史背景,说明唐代美术发展的特点。 答: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的强盛时期,在经济、政治、文化方面都到达一个鼎盛的时期。唐代时我国美术史上一个新鲜活泼、多姿多彩的时代,在绘画的技术和表现力已大大提高。唐代的佛教绘画明显世俗化方面发展,反映现实更加深入,唐代书法,尤其是唐代的楷书,在中国书法史上有有典范意义。 唐代时古代人物画的盛期,在表现重大政治题材,反映贵族生活情态,描绘多种倒释形象,及宗教题材等方面有重要成就,反映城乡风俗也开始成为美术家所注意,在南北朝基础上题材范围进一步扩大,唐代美术毫不掩饰的表明要起成教化,助人伦的作品,宗教美术在前代民族美术融合的基础上发展更为成熟,贵族阶层对美术需要增多,贵族的精神状态及美术中有着集中的体现,以山水画尿画的成画差,唐朝美术越过了以前各代,是封建社会美术发展的又一高峰,对亚洲甚至欧洲某些国家的美术发展也产生相当的影响。 2、介绍唐代著名人物画家和分析他们的代表作品。 阎立本 阎立本,唐初人物画最高水平代表,阎立本代表初唐新水平,他最擅长的还是肖像画和政治性题材的历史画。他曾画《秦府十八学士图》、《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图》、,《步辇图》与《历代帝王图》、《职贡图》。他的绘画特点,他的绘画创作毕生密切适应着初唐巩固政权的需要,歌颂帝国的强盛,成为初唐政治事业的歌颂。《步辇图》:38.5CM×129.6CM,讲的是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松赞干布派使节禄东赞来迎娶文成公主是唐太宗借鉴禄东赞时的情景。通过面部的刻画,表露了李世民的睿智、禄东赞对唐太宗的崇敬,画中对不同人物的身份及民族气质有较鲜明的表现,同时也成功的记录了汉藏两个兄弟民族之间的友好往来的重大历史事件,突出描绘人物而省略背景也是这一时期常用的手法。 《历代君王图》:今存共有汉昭帝刘弗陵、汉光武帝刘秀、魏文帝曹丕、蜀主刘备、吴主孙权、晋武帝司马炎等十三位帝王像。利用不同的服装、器物,或者不同的坐立动作、眼神的变化、嘴部的表情等外部特征,表现人物的气质、特征与心理状态,烘托出不同人物的性格和政治作为。画家对一些统一天下的帝王,表现了他们的庄严气概,陈叔宝这样的亡国之君,用袖掩口的委琐之态,表示对他的藐视。侍从呢,利用主从大小对照的处理手法,突出了主体人物的地位、身份。尉迟乙僧 尉迟乙僧的作品具有独特风格,佛教画为主,西域特征。 吴道子 吴道子是古代画家中最享盛名的一个,他用笔遒颈神速、白描、以宗教人物画成就最高,吴道子一生绘制的壁画墙壁有三百余间,以高度的想象力,创造出生动的艺术形象。独创的艺术风格吸取了社会群众吴道子以饱满的热情、充沛的情感、娴熟的技巧,创造大量气势宏伟、感情奔放的宗教壁画,人物充满生机和活力,他笔下艺术形象千姿万态。具有一定的生活基础,又有丰富的想象力和表现力。吴道子中年后才形成了遒劲奔放、变化丰富的“莼菜条”,表现出物象“高侧深斜、卷褶飘带之势”获得“满壁风动”、“天衣飞扬”的艺术效果,因此他的人物画被人们称为“吴带当风”。为了强调笔墨线条的特殊表现力和功能,有意减弱色彩在作品上的冲击力,“与焦墨痕中,略施微染,自然超出绢素”。突破了南北

隋唐时期文化的繁荣

第四章第八节隋唐时期文化的繁荣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雕版印刷术和火药的发明,隋唐天文学和历法的成就,隋唐医学的发展,隋唐建筑的成熟;隋唐宗教的兴盛;儒学大师韩愈和思想家柳宗元、刘禹锡;隋唐教育的勃兴;唐诗和李白、杜甫等著名的诗人;艺术宝库莫高窟,隋唐绘画和书法的大发展及著名的书、画家,隋唐乐舞。 二、能力培养目标 1.通过对隋唐文化繁荣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正确认识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关系的能力。2.通过对隋唐文学艺术的学习,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学生文化素养,从而培养学生的文化鉴赏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 1.隋唐时期,我国疆域辽阔,南北统一,经济发达,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在继承前代文化和吸收外来文化的基础上,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 2.隋唐时期,我国科学技术处于世界前列,哲学、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文学艺术光耀千古,这都是值得骄傲和自豪的文化遗产。通过学习,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3.隋唐时期著名的诗人、哲学家、艺术家,才华横溢,对学问孜孜以求,对文学艺术创作精益求精,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刻苦的钻研精神是他们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值得我们学习。 教学要点 一、隋唐文化发达的原因 1.国家强盛,经济繁荣 2.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 3.文化交流频繁 4.继承传统文化 二、科学技术的新发展 1.雕版印刷术和火药的发明

2.天文和历法成就 3.医学的进步 4.建筑的成熟 三、宗教和哲学的发展 1.宗教的盛行 2.儒学大师韩愈和思想家柳宗元、刘禹锡 四、教育的勃兴 五、文学的大发展�;�;唐诗的繁荣 六、多姿多彩的艺术 1.艺术宝库莫高窟 2.异彩焕发的绘画 3.巅峰时代的书法 4.风格多样的乐舞 教学要求和建议 一、本节为两课时。从“隋唐文化发达的原因”到“宗教哲学的发展”可放到第一课时讲授;“教育的勃兴”到“多姿多彩的艺术”为第二课时的内容。 本节重点:雕版印刷术和火药的发明,建筑的成熟,唐诗的繁荣,艺术宝库莫高窟。 本节难点:隋唐文化发达的原因,隋唐的历法发展,隋唐哲学的发展。 二、讲授本节内容时,要注意避免简单重复初中已学过的知识,突出重点,注意思想文化对其他文化的影响。 三、关于隋唐文化发达的原因,主要讲明四点: 1.国家强盛,经济繁荣。隋朝的统一,使全国的社会秩序安定下来,南北的经济文化得到交流;唐朝从太宗的“贞观之治”到玄宗的“开元盛世”,封建经济高度发展,政治相对稳定的时间也较长,这就为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在经济高度发达的基础上,隋唐政府, 尤其是唐朝统治者,倡导科举考试,大力兴办学校,突破了选拔人才对门第出身的种种限制,并且不断增加考试科目,拓展考核范围。在思想文化上,不管是外来的佛教文化还是中国的道教文化,统治者大

中国美术史隋唐时期

隋唐美术 雕塑 唐代佛教造像不仅比以前更加兴旺,而且其美学风范标志着中国的佛教艺术已经走完了外来艺术民族化、宗教艺术世俗化的历程,显示出了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道教雕塑也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甚至与佛教雕塑共存一处,这是道释合一的社会思想的形象反映。陵墓雕刻和其它雕塑也都有长足发展,体现出雄浑、豪迈的大唐风度。 绘画绘画在这一时期的美术中占主导地位. 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各个门类,这个时期都以独立的姿态屹立画坛,表现技法也日趋成熟和完备. 总体上看,唐代绘画具有如下几个新特点: 1、人物画和道释壁画继先代之长而加以发扬. 2、山水画继续发展,开始画分青绿与水墨,疏体与密体,奠定了宋元 以后山水画主要表现手法的初步基础。 3、花鸟、鞍马画脱颖而出,继山水之后以独立姿态登上画坛。 4、佛教壁画创造出清新鲜明富有时代特色的民族风格。 5、唐代的画论、画史著作显示了唐代美学理论的深度。 隋唐绘画,按时间顺序大体可分三大阶段: 隋代和初唐( 581-713 年)为第一阶段。以现实生活,特别是表现上层统治者生活为题材的绘画作品,与日俱 增.绘画风格崇尚细致艳润。山水花鸟尚不为时人所普遍重视。 玄宗开元至德宗建中(公元 713—780 年)为第二阶段. 此间唐朝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文学艺术一变六朝细润之风,崇尚雄健清新。人物、山水、花鸟画都在蓬勃发展。画坛极为活跃,名家蓬起,艺术全面繁荣. 唐德宗(公元 780 年登基)之后为第三阶段。大唐帝国经安史之乱、会昌灭法走向衰落,艺术也受到一定影响.此 间艺术的突出特点是向专门化方向发展。 一、隋代绘画 隋代艺术呈现出明显的过渡状态。佛教风靡,寺庙遍布.当时的名画家皆擅壁画,山水、人物、鞍马等也不乏其人,画史记载的数十人中, 杨契丹、郑法士、阎毗、董伯仁、展子虔以及来自西域的尉迟跋质那、跋摩那、昙摩拙叉为最著名者。其中有作品流传至今的只有展子虔. 展子虔历北齐、北周入隋,画与董伯仁齐名,擅台阁、人马、山川。 现仅存一件青绿山水《游春图》,描写贵族游春的情景,山峰起伏有 层峦叠嶂之势,山间台阁、屋宇、小桥规整,水波鳞纹层层推后,有咫尺千里之势.基本上摆脱了北朝山水画的的幼稚状态,为唐代青绿 山水树立了楷模。 二、初唐绘画 自武德至开元( 618—713 年间)为唐初期,绘画带有明显的六朝遗风,但也逐渐孕育了大唐风神.流行细润艳丽之画风.除佛教形象继续流行之外,道教绘画及表现上层现实生活的作品也较发达。初唐画家著名者有阎立德、阎立本兄弟、曹元廓、张孝师、尉迟乙僧、薛稷等。惜这些画家的作品多已无存,只有阎立本的少数作品(后人 摹本)流传. 阎立本(约公元 600—673 年)文献记载其曾创作有《秦府十八学士图》、《凌烟阁功臣图》,现存《步辇图》和《历代帝王图》. 三、唐代中期绘画玄宗开元至德宗朝(公元 713—780 年),升平日久,大唐国势达极盛,文学、书法、绘画及乐舞艺术全面繁荣。绘画新风已经形成,细润之习一扫而尽,一变而为清新雄健。山水、人物、花鸟、鞍马等名家辈出,风格多样。 1、山水画的两大体系――青绿山水和水墨山水已孕育成熟。据传,王维是水墨山水的创始者,被视为南宗文人画之祖。其山水画

隋唐美术发展概况

隋唐时期美术发展概况:隋唐时期,尤其是唐朝美术发展高度繁荣,与当时的国家经济实力,人民安居乐业有关。这主要体现在各民族之间交流频繁,魏晋南北朝以后,隋唐君主极力发展经济,大力发展边疆关系,吐蕃边疆等地与唐联姻。美术与其他的艺术形式相互交融,如文学,诗歌,音乐,舞蹈已经开始融入美术发展的潮流之中。除了人物画之外,山水鞍马花鸟也独立成科。唐朝的宗教美术开始世俗化,一方面绘画形象和绘画技法逐渐被世人所接受,另一方面,现实性的题材逐渐增多,表现了人们对现实生活的热爱。并出现了政府干预绘画的现象。 吴道子的绘画成就 盛唐时期的吴道子,所创的绘画题材多为宗教壁画,他生前所作的300余堵壁画,涉及经变,佛陀,普贤文殊等,他的代表作品有《地狱变相图》《松子天王图》《钟馗捉鬼图》 吴道子的绘画成就在于延续了张僧繇的立体画画法,并加以提炼概括,最大的贡献在于书法用笔,创造了豪迈奔放,错落有致,变化丰富的兰叶描,莼菜条的线条,是绘画形象具有卷褶飘带之势,并获得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艺术视觉效果。被世人称为吴带当风。与北齐画家曹仲达的曹衣出水相提并论。吴道子还特别重视线的作用,在作画的同时有意的将颜色弱化,创作了于焦墨痕中略施微染,自然超出缣素,突破魏晋南北朝以来的重彩风格,被世人称为吴装,他还创作了之只以墨踪为画的白画,为后世白描之先声。吴道子在绘画上的不断创新和拓展,被后人成为百代画圣。 阎立本 出身贵族,所创绘画多以服务于封建统治。描写上层建筑的世事,擅长人物鞍马山水道释台阁。他的代表作有《历代帝王图》《职工图》《步辇图》他所画的人物多为丰满圆润,线条流畅自然,着色高雅艳丽,朱砂石绿天然,局部还有金银等矿物质颜料。根据不同对象使用不同线条,而区别于顾恺之的春蚕吐丝。《历代帝王图》是描写西汉到隋朝的13位皇帝,画家用画笔褒

中国美术史(隋唐时期美术)

第三章隋唐美术 .隋唐绘画艺术 一.阎立本(承上启下的画家) 1.阎立本绘画的艺术特色? a.与六朝相比,写实性较强,重视人物个性绘画 b.取材多是历史故事和人物,用以借鉴贤愚,弘扬治国安邦的大业 c.线描画面部细劲圆润,画衣服简练粗重。相比顾恺之“春蚕吐丝”其更注重根据不同对象使用不同的线条 d.设色更浓重 2.代表作品: A.《步撵图》: a.描绘了贞观十五年唐太宗下嫁文成公主与吐蕃松赞干布的联姻事件,忠实表现了唐中央与边远民族的友好交往 b.人物形象和性格特征塑造表达出肖像画创作的成就。刻画出禄东赞强烈的高原民族的特征,唐太宗形象则深沉谦和的外表流露出雄才大略的非凡气度 c.健劲的线描加以深沉的灰色,人物动态较为拘谨而重面部特征的刻画 B.《历代帝王图》: 画中帝王或站立或坐,不以情节相贯穿,也不以背景为衬托,着力通过人物外貌特征的刻画,试图揭示每个帝王不同的心态。使肖像画的创作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此画用意为作为“兴废之戒”。 二.吴道子☆☆☆ 1.简述吴道子的艺术成就? a.古代最负盛名的画家之一,被誉为“画圣”。 b.创作成就表现在宗教绘画上:a.绘制玄元图,五圣图,千变万化的千佛形象.b.经变是画的最多的题材,地狱变相最为著称,有强烈的感染力。 c.技法特点:a.早年用较工细的技法,成熟时具有豪放的特点.b.用色“深浅晕成”“敷粉浅淡”,线条“磊落逸势”“笔力劲怒”,故称“莼菜条”.c.结合内容的表现和形象的创造,运用线条上,渗透着强烈的感情,富有运动感与节奏感,提高了绘画艺术中的诸种表现因素的统一。 d.运用不同的表现手法时,注意整个画面气氛的统一与具有运动感的表现。 d.其独创的宗教图像样式称为“吴家样”,是一种更成熟的中国佛教美术的样式,与“曹家样”具有显著的区别:“吴带当风,曹衣出水”:概括了两个时代绘画风格的不同特点。 e.吴氏的风格被称为“吴装”,其形成的中国宗教绘画的基本样式一直影响到元明以后,近代民间画工仍奉他为祖师,并保持绘塑不分的传统都不是偶然的。 吴道子创作活动在唐代开元,天宝年间。被后世誉为“画圣”原因是: a.吴道子把中国画运用线条的方法发挥到更高的境界,创造出一种脱落凡俗的“疏体”:特点是笔势磊落,元转多变,笔意齐全。人物服饰线条勾勒,有轻重缓急粗细快慢之变化。 b.吴道子所画的道释画人物有三个特点:对佛教故事理解的中国化;佛教故事艺术形象上的中国化;宗教故事人物生活化。 c.吴道子是中国山水画的祖师。他创造的笔简意远的“疏体”才使得山水画成为独立的画种,结束了山水作为人物宫观背景之附庸地位。三.仕女画 1.张萱(盛唐时期) 善画妇女婴儿,画贵妇人“以朱色晕染耳根”,描写环境“为花溪竹榭皆极纤巧” 描绘的盛唐时代的贵族妇女的生活情态反映出张萱绘画的面貌,画卷充满欢乐情绪,展现盛唐时代精神面貌。 代表作:

隋唐时期美术

隋唐时期美术 ?概况 隋文帝杨坚曾一度出现号称“开皇之治”的繁荣局面。 唐王朝首都长安、东都洛阳、东南的扬州、西北的敦煌都异常繁华。 约于隋唐之际发明的雕版印刷,不仅为世界文明作出伟大贡献,而且开创了版画艺术的新领域。 美术理论家极力主张美术要起“成教化,助人伦”的宣传教育作用。 唐代是人物画的盛期。 以山水、花鸟、鞍马为题材的绘画创作的活跃,出现了青绿和水墨两种不同的风格样式。唐代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太原天龙山石窟、陕西彬县大佛寺、四川广元和乐山摩崖石刻。 唐代文学艺术的全面发展和繁荣,对美术的创作产生直接和间接的影响。王维既是诗人也是画家;郑虔被誉为诗书画三绝;诗人李贺的名句被画成屏风而脍炙人口;吴道子学书法于张旭,其绘画用笔自成一格。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都有歌咏画家及画迹名篇。 著名画家李真的真言五祖像;中国名僧鉴真东渡日本。 贞观年间王玄策出使天竺:玄奘去西域求法,回国后著有《大唐西域记》。 ?绘画 涌现出展子虔、杨契丹、田僧亮、阎毗等名家,他们在北朝与唐代之间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是唐代绘画灿烂发展的前奏。 长安、洛阳作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画家荟萃,代表着时代最高水平。 人物画中之阎立本、吴道子、周昉,山水画中之李思训、王维、张璪,花鸟画中之边鸾,鞍马画中之曹霸、韩幹。 1.人物画 阎立本的绘画代表着初唐美术的新水平。阎立本之父阎毗。其兄阎立德。 阎立本写过《秦府十八学士图》,歌颂李世民任秦王时能礼贤下士。 阎立本的作品有《步辇图》、《职贡图》、《历代帝王图》。 《步辇图》以唐太宗派文成公主入藏,与吐蕃赞普松赞干布联姻为背景,选择了唐太宗接见吐蕃迎亲使臣禄东赞的情节加以描绘。画中对不同人物的身份及民族气质有较鲜明的表现,突出描绘人物而省略背景。 《历代帝王图》是反映初唐绘画艺术水平的有一件极为重要的作品。作者通过对历史上一些帝王肖像的描绘,表达唐初统治集团对他们的评价,以资统治者自己和子孙后代鉴戒。作者对这些形象的生动刻画,代表着唐初统治集团对历史上有能力统一国家和巩固政权的帝王的崇敬和对腐败无能的亡国之君的否定。 《凌烟阁功臣图》阎立本 尉迟乙僧是于阗国人,本为王族子弟。他善画佛像,鬼神,人物,功德,花鸟等,画风带有浓郁的西域特色。被评为“气正高超,可与顾(恺之)、陆(探微)为友。” 西域画家康萨陀,他的画中“初花晚叶变态多端,异兽奇禽千形万状”,被认为是仅次于尉迟乙僧的外族画家。 画家靳智异借鉴北齐曹仲达所创的曹家样,但已“变夷为夏”。 吴道子与道释人物画。 吴道子,又名道玄,出生贫寒,曾从以狂草闻名的张旭、贺知章学习书法。描绘玄宗泰山封禅巨大队伍的《金桥图》。

美术史隋唐时期

隋唐美术雕塑 唐代佛教造像不仅比以前更加兴旺,而且其美学风范标志着中国的佛教艺术已经走完了外来艺术民族化、宗教艺术世俗化的历程,显示出了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道教雕塑也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其至与佛教雕塑共存一处,这是道释合一的社会思想的形象反映。 陵墓雕刻和其它雕塑也都有长足发展,体现出雄浑、豪迈的大唐风度。绘画绘画在这一时期的美术中占主导地位。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各个门类,这个时期都以独立的姿态屹立画坛,表现技法也日趋成熟和完备。总体上看,唐代绘画具有如下儿个新特点:1、人物画和道释壁画继先代之长而加以发扬。 2、山水画继续发展,开始画分青绿与水墨,疏体与密体,奠定了宋元以后山水画主要表现手法的初步基础。 3、花鸟、鞍马画脱颖而出,继山水之后以独立姿态登上画坛。 4、佛教壁画创造出清新鲜明富有时代特色的民族风格。 5、唐代的画论、画史着作显示了唐代美学理论的深度。 隋唐绘画,按时间顺序大体可分三大阶段:隋代和初唐(581-713 年)为第一阶段。以现实生活,特别是表现上层统治者生活为题材的绘画作品,与日俱 增。绘画风格崇尚细致艳润。山水花鸟尚不为时人所普遍重视。 玄宗开元至徳宗建中(公元713-780年)为第二阶段。此间唐朝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文学艺术一变六朝细润之风,崇尚雄健清新。人物、山水、花鸟画都在蓬勃发展。画坛极为活跃,名家蓬起,艺术全面繁荣。

唐徳宗(公元780年登基)之后为第三阶段。大唐帝国经安史之乱、会 昌灭法走向衰落,艺术也受到一定影响。此 间艺术的突出特点是向专门化方向发展。 一、隋代绘画 隋代艺术呈现出明显的过渡状态。佛教风靡,寺庙遍布。当时的名画家皆擅壁画,山水、人物、鞍马等也不乏其人,画史记载的数十人中,杨契丹、郑法士、阎毗、董伯仁、展子虔以及来自西域的尉迟跋质那、跋摩那、昙摩拙叉为最着名者。其中有作品流传至今的只有展子虔。展子虔历北齐、北周入隋,画与董伯仁齐名,擅台阁、人马、山川。 现仅存一件青绿山水《游春图》,描写贵族游春的情景,山峰起伏有层峦叠肾之势,山间台阁、屋宇、小桥规整,水波鳞纹层层推后,有咫尺千里之势。基本上摆脱了北朝山水画的的幼稚状态,为唐代青绿山水树立了楷模。 二、初唐绘画 自武徳至开元(618-713年间)为唐初期,绘画带有明显的六朝遗 风,但也逐渐孕育了大唐风神。流行细润艳丽之画风。除佛教形象继续流行之外,道教绘画及表现上层现实生活的作品也较发达。初唐画家着名者有阎立徳、阎立本兄弟、曹元廓、张孝师、尉迟乙僧、薛稷等。惜 这些画家的作品多已无存,只有阎立本的少数作品(后人摹本)流传。阎立本(约公元600-673年)文献记载其曾创作有《秦府十八学士 图》、《凌烟阁功臣图》,现存《步辇图》和《历代帝王图》。 三、唐代中期绘画玄宗开元至徳宗朝(公元713-780年),升平日

唐代绘画艺术特点

唐代绘画艺术特点 唐朝绘画不仅名家辈出,而且在题材内容、作画技法方面都有很大进步。 初唐绘画,以宗教佛像和贵族人物画为主。名家有阎立德、阎立本兄弟等,现存的《太宗步辇图》和《历代帝王图》就是阎立本的杰作。 盛唐以后,随着庶族地主经济的发展,题材大大开阔,画法也有新的创造,人物画开始以世俗生活为内容,山水画也日益兴盛起来。最有成就的画家是吴道子,他是画工出身,对人物画和山水画都有很高的造诣,有“画圣”之称,现存的《送子天王图》,据说就是他的作品。在画法技巧上,吴道子在传统的兰叶描和西域的铁线描之外,创造出一种莼菜条的笔法。他还发展了梁朝张僧繇用的晕染法,于焦墨痕中,别施彩色,微分深浅,使画富有立体感。李思训、李昭道父子以画金碧山水著名,设色绚丽,描绘工细,景物逼真,是山水画北派之祖。 唐朝还有许多长于画花鸟禽兽的画家,如薛稷画鹤、曹霸、韩干画马,韩滉戴嵩画牛,都著称于世。 寺院、石窟和陵墓中的壁画,是唐朝绘画艺术的一个重要方面。敦煌千佛洞的壁画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富,是空前的,其题材虽以佛经故事为主,但也大量地反映了唐代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情况,这些壁

画的无名作者用生动的笔调,描绘出当时的现实生活,为我们研究当时的社会历史留下了宝贵的资料。壁画中的飞天,窟顶的藻井图案,也是富有独创精神和民族特色的艺术作品。 解放后在陕西西安附近发掘的唐朝淮安王李寿、章怀太子李贤、懿德太子李重润、永泰公主李仙蕙等陵墓中出土了大批壁画。这些作品色彩鲜艳,场面宏伟,生动活泼,内容极其丰富,形象地反映了唐代劳动人民的生活场景,这些壁画都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史料价值。 参考资料: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中),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盛唐以后,随着庶族地主经济的发展,题材大大开阔,画法也有新的创造,人物画开始以世俗生活为内容,山水画也日益兴盛起来。 唐朝还有许多长于画花鸟禽兽的画家,如薛稷画鹤、曹霸、韩干画马,韩滉戴嵩画牛,都著称于世。 寺院、石窟和陵墓中的壁画,是唐朝绘画艺术的一个重要方面。敦煌千佛洞的壁画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富,是空前的,其题材虽以佛经故事为主,但也大量地反映了唐代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情况,如耕地、收获、拉纤、伐木、射猎以及角抵、乐舞等。那些供养人画,更是当时历史的写真。这些壁画的无名作者用生动的笔调,描绘出当时的现实

唐代绘画艺术特点

隋唐绘画 隋唐时期绘画? ? 隋唐时国家统一,社会相对稳定,经济比较繁荣,对外交流活跃,给绘画艺术注入了新的机运,画中西域画风仍在流行,但吴道子、周昉等人具有鲜明中原画风的作品占了绝对优势,民族风格日王维、张缲等人的山水画、花鸟画己工整富丽,取得了较高的成就。

????《游春图》 ????传为隋代画家展子虔作。是我国发现的存世的山水卷轴画中最古的一幅。画上有宋徽宗赵佶写它生动地描绘出我国大地上的明媚春光和游人在山水中纵情游乐的神态。各种花树点满山野,桃红有骑马的游人,水中有乘船的妇女,瀑布前有桥,远山近坡,层次显明。在色彩上,运用了浓重的调,有勾无皴。这种浓重的青绿色调,正是春天自然景色的特征。这种画法的特色,发展到了唐代便形成了“青绿山水”,成为中国山水画中一种独具风格的画体。 ????《捣练图》

????唐代画家张萱作。此图描绘了唐代城市妇女在捣练、络线、熨平、缝制劳动操作时的情景。画节刻划生动,使人看出扯绢时用力的微微后退后仰,表现出作者的观察入微。其线条工细遒劲,设人物造型,表现出唐代仕女画的典型风格。 ????《簪花仕女图》 ????唐代画家周昉作。用笔朴实。气韵古雅。画面描绘仕女们的闲适生活。她们华丽奢艳在庭院中拍蝶、戏犬、赏鹤、徐行、懒坐、无所事事,侍女们持扇相从。其赋色技巧,层次明晰,面部的晕工巧之能事。轻纱的透亮松软,皮肤的润润光泽,都画得肖似,表现出作者具有高度的艺术技巧和 隋代的绘画风格,承前启后,有“细密精致而臻丽”的特点。来自各地,集中于京畿的画家, 大多擅长宗教题材,也善于描写贵族生活。作为人物活动环境的山水,由于重视了比例,较好地 表现出“远近山川,咫尺千里”的空间效果,山水画开始独立出来。 唐代的绘画在隋的基础上有了全面的发展,人物鞍马画取得了非凡的成就,青绿山水与水墨 山水先后成熟,花鸟与走兽也作为一个独立画科引起人们注意,可谓异彩纷呈。初唐时的人物画 发展最大,山水画则沿袭隋代的细密作风,花鸟画已经出现个别名家,宗教绘画的世俗化倾向逐 渐明显和增多。从已发现的乾陵陪葬墓壁画的山水画中,我们已经可以看到的比较简单的斧劈皴。 以薛稷、殷仲容为代表的花鸟画,则设色和水墨的形式都已出现。此外,这时最着名的画家还有 阎立德与康萨陀等。他们的作品和作风丰富了初唐时期的画坛,为盛唐画风的突变奠定了基础。 虽然,他们的作品大多没有流传,但是我们从乾陵各陪葬墓的壁画、新疆出土的绢画与敦煌莫高 窟的壁画中,都可以看到当时他们不同的风格。 盛唐时期是中国绘画发展史上一个空前繁盛的时代,也是一个出现了巨人与全新风格的时 代。宗教绘画更趋世俗化,经变绘画又有发展。不同地区的画法交融为一,产生了颇受欢迎的新 样式,以“丰肥”为时尚的现实妇女进入画面。以吴道子、张萱为代表的人物仕女画,从初唐的 政治事件描绘转为描写日常生活,造型更加准确生动,在心理刻划与细节的描写上超过了前代的 画家。而山水画则在此时已经获得了独立的地位,代表的画家有李昭道、吴道子和张璪,分工细 和粗放两种。破墨山水也开始出现。花鸟画的发展虽不象人物画和山水画那样成熟,但在牛马画 方面却名家辈出,曹霸、韩干、陈闳、韩滉与韦偃等都是个中好手。此外,着名的画家王维、卢 棱伽、梁令瓒等也名重于时,时至今日还能看到他们的传世作品或者后世的摹本。

秦汉时期的美术

第四章秦汉时期的美术 (221 BC——公元220年) [知识点提示]: (一)秦俑艺术;(二)西汉大型石刻造像艺术;(三)西汉帛画;(四)两汉墓室壁画;(五)画像石、砖艺术。 [重、难点提示]: 介绍秦汉美术的繁荣与发展,秦汉在雕塑艺术上的成就(重点介绍秦俑艺术和两汉大型的纪念碑式的石刻造像);汉代绘画在种类、题材、内容上的丰富和艺术上的新风格。 第一节秦汉时期的美术概况 一、历史文化背景: 1.历史概况: a.秦:(BC221—BC206) 西汉:(BC206—公元8年) 新莽:(公元9—24年) 新汉:(公元25—220年) b.秦汉时期的中国,已成为当时世界上最为先进、强大、富庶、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最为繁荣的 国家之一,在东西经济文化交流和世界文明史上获得了重要地位。西汉张骞出使西域,东汉班超出关经营,以及在交通上起重大作用的“丝绸之路”,对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2.社会思想: 以“儒”为主,以“道”为辅,佛教自西汉后期已传入中国,东汉时代已为少数统治者支持和信仰,但无显著影响。 两汉时代的社会思想表现不外是:一者尊君、一统、伦常之说支配人心;一者神仙方士之说盛行,谶纬学说盛行。 形成以儒、释、道三家哲学相结合的中国哲学的主要根基思想 二、社会思潮对美术的影响 三、美术发展的概况: 1.突出成就: a.秦汉时期的建筑、雕塑、绘画、工艺美术、书法等,美术的各方面,都得到飞跃的发展,体现了封建社会上升时期富于创造活力的时代特征,对民族美术传统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对三国两晋南北朝以至隋唐美术的发展准备了条件。

b.建筑:都城及宫殿、坛庙、苑囿、住宅以至陵墓等建筑类型,已形成中国建筑一整套有异于世界其它各系建筑的艺术表现手法。 c.雕塑:秦始皇兵马俑、两汉大型石刻造像艺术、汉俑等雕塑类型,气势雄浑、真实生动、充分运用了写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交织的艺术表现手法。 d.绘画:马王堆的西汉帛画、汉代墓室壁画、画像石、砖等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思想和道德理想。 d.工艺美术:分工细致、种类繁多、制作精美、青铜工艺、陶瓷工艺、漆器工艺、丝织工艺等成就辉煌、蜚声中外。 书法艺术:各种书体已基本臻于完备,玺印篆刻艺术也很发达。 2.题材内容: a.表现统治者的威严和奢侈享乐的生活。 b.祈求长寿升仙和神仙世界的表达。 c.表彰功臣、烈女、贞妇、孝子、贤妃、忠勇侠义之士、古圣先贤之类的人物故事。 3.艺术风格: a.简朴雄浑、奔放有力,展示了奋发向上、满怀自豪感以及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时代精神。 b.这个时期在美术创作中已着力神情的生动刻划和动态情节的明确表达,同时也往往注意抓取动人的细节,并适当运用夸张的手法。 第二节秦汉时期的雕塑艺术 秦汉时代是我国古代雕塑艺术发展史上一个突飞猛进、成就辉煌、风格奔放沉雄、影响深远的发展阶段。就文献记载和现在已发现的事物资料来看,秦汉时期的雕塑艺术大体可分为: ①宫殿、坛庙、苑囿、陵墓前的大型仪卫纪念性雕塑。 ②用于砌筑及装饰墓室、石祠、石阙的画像石、砖。 ③用于殉葬的陶、石、木、金属雕塑的人物和动物(俑) ④中原地区汉族与边远各民族的实用工艺装饰性雕塑等。 一、秦俑艺术: 自1974年3月在陕西临潼西杨村距秦始皇陵东1.5公里的地方发现大型陶兵马俑后,才真正揭开秦代雕塑艺术的宝库,填补了秦代雕塑乃至美术史的空白。 1.形制结构: a.现已发现的三个俑坑,均为地下土木结构建筑,坑底铺青砖,总面积达两万多平方米,估计从 葬兵马俑约八千件,已出土一千多件,从形制来看,是按当时的左、中、右军制安排的一个统一完整、威武雄壮的军阵构图。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如图为《一团和气图》,粗看似一笑面弥勒佛盘腿而坐,细看却是三人合一:左为一道冠老者,右为一方巾儒士,二人各执经卷一端,团膝相接,相对微笑;中间弥勒佛手搭两人肩上,借用道者与儒士的五官,合成一张正面像。它体现了我国古代思想发展的什么趋势?这一趋势反映了儒学以及中国古代文化的什么特点?带着这个问题,我们进入本课的学习。 重点:三国至隋唐思想文化发展、对外交流的新成就。 难点:三国至隋唐思想文化发展。

提纲挈领 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主要 4.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的主要表现 (1)佛教的传播:从东汉后期到北朝,陆续有中亚、印度的高僧来华,将大批佛经翻译成汉文;一些中国名僧如东晋的⑩、唐朝的西行取经;中国佛教的发展也影响到日本、新罗等周边国家。(2)唐首都长安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3)日本、新罗两国文化都受到唐朝的巨大影响,它们向唐朝派遣了许多使节和留学生。(4)唐后期,不少经海路来华的西亚商人在广州、泉州等南方港口城市定居。(5)伊斯兰教也传入唐朝。 特点:中外文化交流频繁,文化上兼容并包,注意吸收各族和外来文化的优秀成分。 【答案】①贵儒②三教合一③三教并行④武则天⑤韩愈⑥田园诗⑦王羲之⑧齐民要术⑨唐本草⑩法显玄奘

1.恒山悬空寺三教殿里,正中供奉的是释迦牟尼,左边是孔子,右边是老子,三人在友好的气氛中进行对话。据此判断,悬空寺最早可能建于( )。 A.汉朝 B.魏晋南北朝 C.隋唐 D.宋朝 【解析】题干中“三教殿”同时出现释迦牟尼(佛教)、孔子(儒家)、老子(道教)的现象,反映了“三教合一”现象,最早出现这一现象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 【答案】 B 2.公元751年,唐将高仙芝率领的军队在怛罗斯战役中败于大食军队,唐军的一些工匠被俘,他们将中国古代的一项发明传入阿拉伯。这项发明应是( )。 A.造纸术 B.火药 C.指南针 D.活字印刷术 【解析】依据题干中关键信息“751年”“唐”“大食军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751年唐与大食发生战争,一批唐朝造纸工匠被俘,造纸术因而传入阿拉伯,随后又传入欧洲和北非地区,故A项正确。 【答案】 A 3.盛唐诗歌“奏出了最强音,痛快淋漓,天才极致,似乎没有任何约束,似乎毫无规范可循”。这一诗歌风格中成就最大的是( )。 A.李白 B.王维 C.杜甫 D.白居易 【解析】李白以浪漫主义的创作,赢得“诗仙”的美誉,与材料中“天才极致,似乎没有任何约束”相符,故A 项正确;王维的山水诗,景物如画,意境幽深,与材料中“奏出了最强音,痛快淋漓,天才极致”不符,故B项错误;杜甫以现实主义的“诗史”,被誉为“诗圣”,与材料中“没有任何约束,似乎毫无规范可循”不符,故C项错误;白居易创作了大量平实浅近、针砭时弊的讽喻诗,与材料中“没有任何约束,似乎毫无规范可循”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 A 4.(选做)其书被书论家评为“法度备存而端劲庄持”,其人被欧阳修评为“忠臣烈士,道德君子”。这位唐代大书法家是( )。 A.颜真卿 B.张旭 C.王羲之 D.黄庭坚 【解析】“法度备存而端劲庄持”体现的是楷书的特点,故A项符合题干要求。王羲之和黄庭坚分别是东晋和北宋时期的书法家,张旭是唐代的草书大家,均与题干要求不符,故排除。 【答案】 A 5.(选做)隋唐时,中印交流促进了双方文化的发展。下列人物中为此做出了重大贡献的是( )。 A.甘英 B.玄奘 C.僧一行 D.鉴真 【解析】玄奘在中印友好交往中做出杰出贡献,故选B项。甘英在东汉时出使大秦,僧一行是隋唐时期对天文历法做出杰出贡献的人物,鉴真是隋唐时期对中日友好交往做出贡献的人物之一,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答案】 B 【思考点】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出现了“诗圣”“书圣”“画圣”等杰出人物。这一时期的文艺成就达到高峰的原因是什么? 思路引领:应结合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时代特征多方面综合思考。 答案提示: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220~907年)是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与繁荣时期。 1.政治上:中央集权制度在魏晋南北朝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但在隋唐得到继续发展;隋唐形成了三省六部制、科举制,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相对稳定、宽松的政治环境有利于文化发展。 2.经济上: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的农耕经济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隋唐时期,农耕经济全面繁荣,农业、手工业、商业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海路和陆路的对外交往空前繁荣,为隋唐文化的灿烂繁盛提供了物质基础。 3.思想文化上:魏晋南北朝时期,特立独行的士人群体的形成,推动了书法、绘画、文学等艺术的发展;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的实行扩大了知识分子队伍,推动了文学艺术的进步。 4.杰出人物自身的努力。 【学思之窗】贾思勰的这段话,反映了他怎样的思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