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导读五年级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导读五年级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导读五年级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导读(五年级)

老子(一)

《老子》——道家的经典,传统文化的内核

“外示儒术,内用黄老”,这句话表明即使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时代,道家依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前面提到过,真正的文化人都明白道家的学说在哲理等文化内涵上要远远高于儒家。如果说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座冰山的话,那么儒家的文化只是其中海面上的一小部分,而大部分在海面下支撑的就是道家文化。清朝《四库全书》的总编辑纪晓岚就以“博大精深”来评价道家学说。

《老子》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老子》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这两章不仅谈了“有”与“无”的关系,万物的起源与观察事物的方法,而且也提到了事物盛衰发展的规律,以及人们如何遵守这种规律。

《老子》虽然只有五千字,但它包含的内容广泛。它既提到了人类自身的修养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也讨论了人与自然以及宇宙起源等哲学问题。一本《老子》读下来,就可以“智者见智,仁者见仁”。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入门者来说,学习《老子》要先明白“道、德、仁、义、礼”的含义及其排位的高下,树立读书做人的大局观,不要为了名利而掉入儒家批评道家时所用的“玩弄权术”的小圈圈中去。

第一章

.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後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第七章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

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

第十一章

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第二十二章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第二十七章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孟子(一)

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年),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幼年丧父,靠母亲抚育成人。年轻时曾从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人学习。他悉心钻研孔子学说,后来成为儒家第二位大师,被称为“亚圣”。为了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曾游说齐、宋、滕、魏等国,均不被采纳。六十多岁回家乡,聚众讲学,著书立说。

《孟子》一书是我国古代思想家孟子言论的总汇,被称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元典。它不仅影响人们的思想达两达两千年之久,而且融入日常生活之中。“缘木求

鱼”、“拔苗助长”等故事家喻户晓,“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等名言警句,皆源于《孟子》一书。

齐桓晋文之事(选读)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曰:“有之。”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心为甚。王请度之!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技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如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译文】

齐宣王问(孟子)说:"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我)可以听听吗?"

孟子回答说:"孔子的学生中没有称道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的,因此后世失传了。我没有听说过这事。(如果)一定要说,那么还是说说行王道的事吧!" (齐宣王)说:"要有什么样的道德,才可以行王道以统一天下呢?"

(孟子)说:"安抚老百姓而称王天下,便没有什么人能抵御他了。"

(齐宣王)说:"象我这样的人,能够安抚老百姓吗?"

(孟子)说:"可以。"

(齐宣王)说:"根据什么知道我可以做到呢?"

(孟子)说:"我听胡龁说:'您坐在大殿上,有个人牵牛从殿下走过。您看见这个人,问道:"牛(牵)到哪里去?"(那人)回答说:"准备用它来祭钟。"大王您说:"放了它!我不忍看它那副恐惧发抖的样子,就这样没有罪过而走向受刑的地方。"(那人问)道:"那么,废弃祭钟的仪式吗?"你说:"哪能废呢?用羊来换它吧。"'不知道有没有这件事?"

(齐宣王)说:"有这事。"

(孟子)说:"这样的心就足以行王道以统一天下了。老百姓都以为大王是吝啬。我确实知道您是出于一种不忍的同情心。"

(齐宣王)说:"是的,的确是这样(对我误解)的百姓。齐国虽然土地狭小,我怎么至于吝惜一条牛?就是不忍看它那副恐惧发抖的样子,毫无罪过而走向受死的地方,所以用羊去换它。"

(孟子)说:"你不要对百姓说您吝啬而感到奇怪。以小换大,他们怎么知道其中的意思呢?您如果不忍看它无罪而走向死地,那么,牛和羊又有什么区别呢?"

齐宣王笑着说:"这到底是一种什么想法呢?(我也说不清楚),我(的确)不是吝惜钱财而以羊换掉牛的,(这么看来)老百姓说我吝啬是理所应当的了。"

(孟子)说:"没有关系,您这样做正体现了仁爱之道,(原因在于您)看到了牛而没看到羊。有道德的人对于飞禽走兽:看见它活着,便不忍心看它死;听到它(哀鸣)的声音,便不忍心吃它的肉。所以君子把厨房建得远远的。"

齐宣王高兴了,说:"《诗经》说:'别人有什么心思,我能揣测到。'——说的就是先生您这样的人啊。我这样做了,回头再去想它,却想不出是为什么。先生您说的这些,对于我的心真有豁然开郎的作用啊!这种心之所以符合王道的原因,是什么呢?"

(孟子)说:"(假如)有人报告大王说:'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却不能够举起一根羽毛;(我的)眼力足以看清鸟兽秋天新生细毛的末稍,却看不到整车的柴草。'那么,大王您相信吗?"

(齐宣王)说:"不相信。"

"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及禽兽,而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功德,却是为什么呢?这样看来,举不起一根羽毛,是不用力气的缘故;看不见整车的柴草,是不用目力的缘故;老百姓没有受到受护,是不肯布施恩德的缘故。所以,大王您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是不肯干,而不是不能干。"

(齐宣王)说:"不肯干与不能干在表现上怎样区别?"

(孟子)说:"(用胳膊)挟着泰山去跳过渤海,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

这确实是做不到。为长辈按摩一下肢体,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是不肯做,

而不是不能做。大王所以不能统一天下,不属于(用胳膊)挟泰山去跳过渤海这一类的事;大王不能统一天下,属于对长辈按摩肢体一类的事。尊敬自己的老人,进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进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的孩子。(照此理去做)要统一天下如同在手掌上转动东西那么容易了。《诗经》说:'(做国君的)给自己的妻子和儿女作好榜样,推广到兄弟,进而治理好一家一国。'——说的就是把这样的心推广到他人身上罢了。所以,推广恩德足以使天下安定,不推广恩德连妻子儿女都安抚不了。古代圣人大大超过别人的原因,没别的,善于推广他们的好行为罢了。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广到禽兽身上,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好处,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称一称,才能知道轻重;量一量,才能知道长短,事物都是如此,人心更是这样。大王,您请思量一下吧!

"还是您发动战争,使将士冒生命的危险,与各诸侯国结怨,这样心里才痛快么?"

齐宣王说:"不是的,我怎么会这样做才痛快呢?我是打算用这办法求得我最想要的东西罢了。"

(孟子)说:"您最想要的东西是什么,(我)可以听听吗?"

齐宣王只是笑却不说话。

(孟子)说:"是因为肥美的食物不够吃呢?又轻又暖的衣服不够穿呢?还是因为各种色彩不够看呢?美妙的音乐不够听呢?左右受宠爱的人不够用呢?(这些)您的大臣们都能充分地供给,难道大王真是为了这些吗?"

(齐宣王)说:"不是,我不是为了这些。"

(孟子)说:"那么,大王所最想得到的东西便可知道了:是想开拓疆土,使秦国、楚国来朝见,统治整个中原地区,安抚四方的少数民族。(但是)以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样的理想,就象爬到树上去抓鱼一样。"

齐宣王说:"象(你说的)这么严重吗?"

(孟子)说:"恐怕比这还严重。爬到树上去抓鱼,虽然抓不到鱼,却没有什么后祸;假使用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样的理想,又尽心尽力地去干,结果必然有灾祸。"

(齐宣王)说:"(这是什么道理)可以让我听听吗?"

(孟子)说:"(如果)邹国和楚国打仗,那您认为谁胜呢?"

(齐宣王)说:"楚国会胜。"

(孟子)说:"那么,小国本来不可以与大国为敌,人少的国家本来不可以与人多的国家为敌,弱国本来不可以与强国为敌。天下的土地,纵横各一千多里的(国家)有九个,齐国的土地总算起来也只有其中的一份。以九分之一(的力量)去使九分之八(的力量)降服,这与邹国和楚国打仗有什么不同呢?还是回到根本上来吧。(如果)您现在发布政令施行仁政,使得天下当官的都想到您的朝廷来做官,种田的都想到您的田野来耕作,做生意的都要(把货物)存放在大王的集市上,旅行的人都想在大王的道路上出入,各国那些憎恨他们君主的人都想跑来向您申诉。如果象这样,谁还能抵挡您呢?"

齐宣王说:"我昏乱糊涂,不能做到这一步。希望先生您帮助我(实现)我的志愿。明白地教导我,我虽然不明事理,请(让我)试着这么做做看。"

(孟子)说:"没有长久可以维持生活的产业而常有善心的,只有有志之士才能做到,至于老百姓,没有固定的产业,因而就没有长久不变的心。如果没有长

久不变的善心,(就会)不服从约束、犯上作乱,没有不做的了。等到(他们)犯了罪,随后用刑法去处罚他们,这样做是陷害人民。哪有仁爱的君主掌权,却可以做这种陷害百姓的事呢?所以英明的君主规定老百姓的产业,一定使他们上能赡养父母,下能养活妻子儿女;年成好时能丰衣足食,年成不好也不致于饿死。然后督促他们做好事。所以老百姓跟随国君走就容易了。如今,规定人民的产业,上不能赡养父母,下不能养活妻子儿女,好年景也总是生活在困苦之中,坏年景免不了要饿死。这样,只把自己从死亡中救出来,还来不及,哪里还顾得上讲求礼义呢?大王真想施行仁政,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来呢?(给每家)五亩地的住宅,种上桑树,(那么)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上丝织的衣服了;鸡、狗、猪这些家畜,不要失去(喂养繁殖的)时节,七十岁的人就可以有肉吃了;一百亩的田地,不要(因劳役)耽误了农时,八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挨饿了;重视学校的教育,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重兄长的道理叮咛他们,头发斑白的老人便不会再背着、顶着东西在路上走了。老年人穿丝衣服吃上肉,老百姓不挨饿受冻,这样如果还不能统一天下,那是没有的(事情)。"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

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译文】

○齐宣王在雪宫里接见孟子。宣王说:"贤人也有这样的快乐吗?"孟子回答说:"当然有的。人们要是得不到快乐,就会非议他们的国君。因为得不到快乐就非议国君当然是不对的;可是为人君者而不能与民同乐,也是不对的。假如国君能以人民的快乐为快乐,那么人民也会以国君的快乐为快乐;假如国君能以人民的忧愁为忧愁,那么人民也会以国君的忧愁为忧愁。与天下人同乐,与天下人同忧,假如这样而还不能称王天下的,从来也没有过。

浩然之气

“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之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也。”

【译文】

公孙丑问道:“请问,先生擅长哪一方面?”孟子说:“我善于知悉别人的言辞,也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

公孙丑又问道:“请问什么是浩然之气?”

孟子说:“难以说清楚的呀。它作为一种气,最广大最刚强,用正义去培养它,而不去伤害它,它就会充满天地四方之间。这种气,必须与义与道相配合;没有

义与道,它就会软弱无力了。这种气是正义的日积月累所产生的,不是一时的正义行为就能得到的。行为有一点亏心之处,气就软弱无力了。……” 公孙丑又问:“什么叫做善于知悉别人的言辞呢?”孟子回答:“偏颇片面的话,我知道它的偏颇片面之处,言过其实的话,我知道它缺失之处,邪曲的话我知道它离开正义之处,躲躲闪闪的话,我知道它理屈词穷之处。”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注释】

①不忍人之心;怜悯心,同情心。①乍:突然、忽然。③怵惕:惊惧。侧隐:哀痛,同情。④内交,内交即结交,内同“纳”。⑤要(yao)誉:博取名誉。要同“邀”,求。(6)端:开端,起源.源头。(7)我:同“己”。(8)然,同“燃”。(9)保:定,安定。

【译文】

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先王由于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是因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惊棋同情的。心理——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拉关系,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惊惧问情心理的。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暴自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弃君主的人。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

庄子

《庄子》是先秦诸子著作中最具文学洼的一部旷世奇书。作者庄子想象力丰富,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庄子》采用寓言故事的形式,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对后世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

当我们读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不得不感叹庄子的气魄;当我们看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的辩论时,又不得不佩服庄子的智慧;当我们读到庄子宁可选择自由而不愿出世做官时,又会体味到什么才是一种真正快乐的人生。

《庄子》就是这样一部想象奇特并富于智慧的书。有人说庄子是最“无情”的,其实这种“无情”真正体现了一种对人和本性的终极关怀,实为有情。

古诗文选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惟闻钟磬音。

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云阳馆与韩绅宿别

(唐)司空曙故人江海别,几度隔山川。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

孤灯寒照雨,湿竹暗浮烟。更有明朝恨,离杯惜共传。

喜见外弟又言别

(唐)李益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黄鹤楼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睛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登金陵凤凰台

(唐)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

(唐)刘长卿古台摇落后,秋入望乡心。野寺来人少,云峰隔水深。

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自今。

山园小

(宋) 林逋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过故人庄

[唐]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商山早行

(唐)温庭筠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檞叶落山路,枳花照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送友人

(唐)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中国传统文化》

2016考试复习题(中国学生最终版) 填空(15个空,一空2分,合计30分) 1.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可以简单的用四个字来概括:阴阳中和, 具体来说包括三个精神: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中正和谐。 2.六经按照时间顺序分别是:《易》《书》《诗》《礼》《乐》《春秋》 3.既济卦、遁卦的卦画。 4. 四库:经史子集 5.“中庸”的三达德:智(知),仁,勇。 6. 乾卦的六爻的爻辞:初九—潜龙勿用;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九六—亢龙有悔 7.《道德经》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顾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8.《大学》的三纲八条目:三纲—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9.《尚书》的主要文体类型:典,謨,训,诰,誓,命 10.周礼的四官: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

名词解释(4道题,一道5分,合计20分) 1.十翼 《十翼》即《易传》。《周易》包括《易经》和《易传》,而《易传》包括《彖》《象》《系辞》《文言》《序卦》《杂卦》《说卦》,由于《易经》分为上经和下经,《彖》《象》《系辞》三部分也相应的分为上、下。这样共十个方面的内容,因此《易传》又称为《十翼》。 2.三礼 〃《周礼》《仪礼》《礼记》合称“三礼”。 〃《周礼》的主要内容是设臵了一套严密,详赡的治官制度和措施。 〃《仪礼》的主要内容是记载古代礼仪制度 〃《礼记》的内容包括礼治通论;诠释《仪礼》的专编;记载古代礼仪制度并加以考证;记载孔子言行及孔门杂事;记录古代格言。 3.春秋“书法” 〃《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书”即记、写,“法”即规则、方法。所以“书法”,就是写什么,不写什么,如何书写的方法。而春秋“书法”即为《春秋》的记事方法,也称“春秋笔法”。 〃书法的用意是体现作者一定的思想价值观念。以周代的礼制为准绳,对等级名分、是非、恶善、褒贬进行判定。达到维护等级名分、辨别是非、惩恶扬善、警戒后人的目的。 4.三纲五常

中国传统文化经典阅读心得体会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经典阅读》心得体会中国传统文化,是古代先贤用自身的终身感悟沉积下来的精华。对人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作为社会上最具活力的大学生,既是文化的吸收着,也是中国未来的建设者。因此;大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意义重大。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数千年来沉淀下来的精华,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一方面可以增加对历史的了解,丰富自己的知识面,再者也可以培养民族自豪感和增加民族的凝聚力。 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和谐社会的创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新的需要,在这种背景下,传统文化教育既要传承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明成果,又要结合现代社会的客观情况。大学生是社会上极其特殊的一个群体,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离不开大学生的积极参与。传统文化的内容极其丰富,为此传统文化的教育和大学生了解的方式也必然是丰富的,复杂的,不断变化的。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教育人类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而大学生作为社会上最富有朝气的群体,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程度就显得非常重要。在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过程中,要求当代大学生具有先进的思想观念,不断地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以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我们的传统文化将“修身”与治国平天下联系在一起。传统文化经典著作中有“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必治其国,欲治其国,必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必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

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诚意,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齐家,家齐而后治国,国治而后平天下”。由此可见修身是为人、为事的根本,修身不成则一事无成。当代大学生常不注意自身修养,如在公共场合大声说话,在宿舍不打扫卫生等给别人造成了很大困扰,为此大学生应从平常小事做起,修身养性。 传统还注重人际关系,强调人与人的和谐相处。正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这个社会将是一个充满爱心的社会。当代大学生时有缺乏为他人着想的现象,大家同在一个寝室,却不和睦相处,经常为一些琐事斤斤计较,甚至有时还大打出手。 传统经典、路还很长。自认为作为一个中国人,从小到大也算接触到不少的古典文献著作,可是真的细究起来才发现,自己知之甚少。老师讲解时,时常会抛出一些问题来让我们回答,可是如果不是读过相关书籍的话,是很难解答的,平时要有很多的积累,通过长时间的琢磨才有可能求得一知半解,相比于班上一些有一定扎实的传统文化的知识素养的同学来讲,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经典著作并不应止步于你学习语文的那几年,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其实都可以找到属于不同阶段的中国文化经典来知道你的人生,而我们要做的是保持一颗进取的心,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尤其是以具有传承意义的儒家、道家为主。 从现代来看,中国文化在外国是很受欢迎的,很多外国学者都在

传统文化活动

“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实施方案 教育需要积极而有效的文化,学校教育价值最值得品味的东西就是学校所拥有的文化,以强化超功利的人文教育思想,给学生一个东方传统文化熏陶下的人格支撑、精神支撑是我校教育模式特色化创建的主导思想。正是基于这一教育理念,我校决定以“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为内容进行德育特色化学校创建活动。 一、指导思想: “用文化经营学校,用理念支撑学校”是我校的特色化学校创建的指导思想。中国有着五千年未曾中断的发展历史。在漫长的、不绝如缕的繁衍历程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形成了本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审美情趣、行为模式、德行素养和社风民俗。通过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系统整合教育资源,形成德育特色模式,全面提升学校办学的核心竞争力,全方位提高育人质量。通过教育,为学生奠定文化修养的基础,未来能以健全的人格、道德和智慧投身于社会,为中国文化之发扬光大,为建构“人文和科技交汇的未来世界”做出贡献,培养名副其实的文明人、现代人、成功人。 二、总体设计 以“中国传统文化导读”为主线,以人文性管理为手段,以养成教育为途径,以德育活动为载体,以“合约式”评价

为终结,引导广大青少年从小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挖掘和寻求熠熠生辉的精神瑰宝,从而继承和发扬传统的美德、良好的风范、高雅的情趣、昂扬的气概、坚韧的意志、顽强的的追求,逐步形成“明理厚德”的德育体系。 三、意义 (一)理论意义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等文件精神,进一步改进学校德育工作体系,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等。 依据心理学原理“幼儿养性,童蒙养正,少年养志,成人养德”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记忆力,提升学生的民族素养。民族凝聚力来自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有利于社会主义德育内容民族化,系统化和科学化体系的建设,而且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进步。 (二)实践意义 1.抵制社会不良环境影响的需要。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家长急功近利,只要求孩子“成才”,而对孩子做人的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导读五年级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导读(五年级) 老子(一) 《老子》——道家的经典,传统文化的内核 “外示儒术,内用黄老”,这句话表明即使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时代,道家依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前面提到过,真正的文化人都明白道家的学说在哲理等文化内涵上要远远高于儒家。如果说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座冰山的话,那么儒家的文化只是其中海面上的一小部分,而大部分在海面下支撑的就是道家文化。清朝《四库全书》的总编辑纪晓岚就以“博大精深”来评价道家学说。 《老子》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老子》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这两章不仅谈了“有”与“无”的关系,万物的起源与观察事物的方法,而且也提到了事物盛衰发展的规律,以及人们如何遵守这种规律。 《老子》虽然只有五千字,但它包含的内容广泛。它既提到了人类自身的修养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也讨论了人与自然以及宇宙起源等哲学问题。一本《老子》读下来,就可以“智者见智,仁者见仁”。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入门者来说,学习《老子》要先明白“道、德、仁、义、礼”的含义及其排位的高下,树立读书做人的大局观,不要为了名利而掉入儒家批评道家时所用的“玩弄权术”的小圈圈中去。 第一章 .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後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第七章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

中华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中华传统文化以儒家为内核,还有道教、佛教等文化形态。 介绍 中华传统文化首先应该包括思想、文字、语言,之后是六艺,也就是礼、乐、射、御、书、数,再后是生活富足之后衍生出来的书法、音乐、武术、曲艺、棋类、节日、民俗等。传统文化是我们生活中息息相关的,融入我们生活的,我们享受它而不自知的东西。 中华传统文化应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传统节日(均按农历)有:正月初一春节(农历新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四月五日清明节、清明节前后的寒食节、五月五日端午节、七月七日七夕节、八月十五中秋节、腊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种民俗等;包括传统历法在内的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以及生活在中的各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起源 中华民族在神农时代以前的政治形态是部落政治,而部落的领袖是「巫」。这种说法与传统的认知差异很大,在历史上人们的认知中「巫」是迷信的,「巫」是装神弄鬼没有知识的。实际上在先民的原始时代「巫」是科学家,「巫」代表知识的权威。 原荒时代,先民知识未开,见大自然各种现象,如地面上的山川河流,气候变化的风雨雷电等等。因不了解,而心生疑、恐怖。对于这些疑惑要想获得答案,只有去向「巫」就教。巫对于这种现象,经过观察,思考,分析等过程后做出的结论是风有风神,雨有

雨神,雷有雷神,电有电神,其它日月星辰山河大地无不是各有一位神在主宰。神主宰论,现代人看来太不科学,太迷信了。但谁敢保证当代科学家对宇宙现象所做的解说,等千年以后,不会被推翻而指为迷信,反科学的呢? 另外,人类有两件事情无法自己处理,必须要求助于他人。一是生理的,人没有不生病的,人生了病必须要请医生诊治。二是心理的,人要做一件事情,事前总是患得患失,东想西想,犹豫不决,这时必须要请教他人提供意见作参考。现在的人当然知道,生了病要去医院诊疗。心中有犹豫不决的事,要请教至亲好友,或者向专家咨询。在原始时代,这两件事发生了,求助于同一人,就是「巫」。由古「医」字写作「医」,及卜筮的「筮」字可做证明。 (一)先谈一谈巫的治病,原始时代,先民所害的疾病是很简单的。多数是饮食不适合,所引发的肠胃病「腹泻」之类,和气候不适应所引起的「感冒发烧」等。当先民生病去求助巫的时候,巫最初也是用祈祷的方式求助于神。但是病是现实的,正在腹泻的病人靠祈祷是止不住的。聪明的巫便改换用食疗的方法,顺手采一些植物给病人吃。当然没有经过白老鼠、兔子、猴子做试验,直接做临床,是非常危险的事。所以病人吃的结果,有的病好了,有的没有影响,有的更严重了。巫又把它记录下来,什样的草治什么病,把植物的形状绘出来。到神农时候又把它整理归类汇编成「神农本草经」,所以传说的神农尝百草,就是指此事,绝对不会是用自己做试验。 (二)再关于问事:先民所问的事,以气象为主。主要是为了打猎。让我们回想一下,气象台具有最新的科学仪器,尚且无法预测气象的变化,巫又有什么本领可以确实预测呢?然后巫发现对于

传统文化在学校育人中的作用

传统文化在学校育人中的作用 发表时间:2017-08-28T17:17:13.983Z 来源:《语言文字学》2017年5月作者:刘洪祥 [导读] 中国传统文化即是以汉族为主体而由多个民族组成的中华民族的民族文化 青州市谭坊镇庄庙小学刘洪祥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也就是我们的民族文化。在历史的长期发展中,不同的民族会形成不同的思想、习俗、道德、政治、宗教和哲学等观念和不同的生活方式。这些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汇合成一个民族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即是以汉族为主体而由多个民族组成的中华民族的民族文化 关键字;传统文化、育人、道德、素质教育 传统传统文化进校园”“提高学生的素质教育” “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校园”“高校建立传统文化课程”“建立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基地等一系列提案和呼吁,使传统文化这块美丽的奇葩,从远古复苏,使人们兴起一股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潮。 一、古为今用---传统文化在现代的应用 传统的文化典籍和思想给予了人们丰富的思想内涵。这就显现出了传统文化学习的重要性!学生在学习文化课的同时,需要加强道德教育及提升品德和修养,这对于其人格的形成,及对于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这一切,都要从小做起,从娃娃抓起! 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一切优秀的品质都要从小培养,常言道,三岁看大,五岁看老!优秀的传统文化不仅可以加强孩子们的道德修养建立,更可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同时,还可寓教寓乐,这样,可以缓解孩子学习的压力,使他们的身心更加健康,更加放松,尤其是传统文化中的音乐,更是以其独特的方式在传递着千年不变的思想,传递着中华文明史几千年经久不衰的秘诀! 二、排斥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原因 现代教育体制使学生们因为应试教育的特点学生们的学习压力大,学习任务重,及至无论是升学,还是就业,都面临着巨大的精神压力和繁重的学习任务!家长面对学生在校对素质教育的缺失和孩子德育的缺失都面临着深深的无奈! “小的时候,只学习文化知识;长大后,这些被宠坏了的孩子们,被要求做一个品学兼优、高素质的人。”这怎么可能呢?学龄教育的时候,那些在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品德教育,则几乎被完全被忽视了。所以造成许多孩子变成考试高手。学习成绩很好,但人格却有着极大的缺陷!自私、脆弱、抗击打能力差,己成为现代孩子的通病!前几年有例子,北大的学子杀死养育自己的老母亲,家庭条件优越的留学生因为心理抑郁而自杀;中小学生为了上网而偷盗、甚至杀人、逃学、离家出走等等现象时有发生,己屡见不鲜!试想,学生们如此,我们祖国的未来在哪里?扼腕叹息之余,我们不禁反思,道是我们教育的方式有失误吗? 从根本上说,上一世纪否定中国传统文化、否定中国传统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的深层原因,是在于我们国家的贫穷落后。 如今,随着中国经济的起飞,综合国力的日渐提高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重视传统文化也就势所不免。 三、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 最近十多年来,许多高校都认识到必须把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复旦大学2006年在全校开展通识教育,通识教育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邓峰在复旦《通识教育师生谈》中说:“我以为,复旦应该对传统文化的教育加大力度,毕竟复旦本身就有深厚的人文积淀,能够在此锦上添花。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也饱含爱国爱民的思想和道德立身的思想等;因此,传统文化教育可以做到和爱国主义教育、道德教育密不可分,这对学生培养成一个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大有裨益。”正因为全校师生有这种认识,复旦大学从2005年开始在全国率先成立以通识教育为中心的复旦学院和通识教育研究中心。 把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可以说是这些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如今不少学校都开设了中国传统文化课,讲授中华元典如《周易》、《诗经》、《楚辞》、《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荀子》、《韩非子》等等,在讲解原典中揭示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使学生接受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修身的熏陶,从根本上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感和正确的处世态度。 当然,对中国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价值的认识,各校并不一致。各高校学生的认识也不相同。整个地说,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依然不够,特别是在以工科为主的院校,更是如此。2005年10月10日,《中国教育在线》发表海南大学一位同学有关大学生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调查,“最后统计显示,有五成的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失去兴趣,二成人无所谓,二成人走中间派,仅有一成的大学生关心传统文化。”作者认为,“现在的大学生已经远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兼爱、非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的熏陶,反而是深受‘我有我个性’和‘我行我素’的西方文化左右,使得中国大学生的思想教育面临严重的困惑和思想道德开始变异的不利局面!”其他学校也有类似的情况,这就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严峻的任务,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以充实和丰富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 提升修养,加强道道观念,在社会主义的新的形式下,让优秀的传统文化走进校园,走近我们身边,从每个人做起,学习传统文化、了解琴学艺术,让流传了几千年的优秀的传统文化思想为我们现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英语的普及及中国传统文化

白鑫翻硕201121005001 英语的普及及中国传统文化 当今社会,英语毫无疑问是最为普及和最有影响力的语言,这不仅体现在东西方的学术研究中,也体现于当代大学生英语普及的程度上,然而这与我国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构成了鲜明的对比。 语言是信息传播和文化传播的主要载体。在全球文化交互的大背景之下,英语以其特有的跨区域的强势已经普遍为人所接受。并逐渐成为我国使用人数仅次于汉语的第二大语言。我国的英语教育体系涵盖了包括小学、中学、的基础教育和专科、本科、研究生的高等教育。现在英语作为一门基础课程,成为贯穿小学、中学和大学的必修课。同时,英语的早期教育也越发受到重视,越来越多的幼儿园纷纷以英语或者是双语命名。这股浩浩荡荡的英语热潮,还在进一步升温。一个最明显的标志就是:学英语的孩子越来越小。 不仅如此,社会力量办学由此兴起并反过来给与其很大的助推力。它的发展与就业、职称、出国、考研、考级、考证等社会需求挂钩,使得英语学习已经成为追求更好生活的必不可少的一项因素。它为社会各层次人员提供非学历的英语教育与培训,满足了各行各业、各年龄段的不同需求。据调查,在学习消费热点中,英语学习消费居于榜首,英语教育市场繁荣。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英语学习相关服务市场。为什么学英语这么“热”呢?大部分人认为这样有利于将来就业。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合资、外资企业增多,旅游业也开始蓬勃发展,英语已经进入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人们认识到,只要掌握一门外语,尤其是英语,是提高自身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部分。从整个国家到各地方政府也非常重视全民英语的普及程度。WTO、NBA、MBA、E-mail、KFC等早已为市民们耳熟能详。中国成功加入WTO和2008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也为英语普及创造了良好的机会,全国各地再次掀起了学习英语的热潮。当今中国的英语教育改变了紧紧培养英语专业人才的传统模式,已经从精英人才的培养向大众化人才的培养方向发展。我们可以大胆地预测,中国可以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英语教育市场。然而,和火热的英语普及形成鲜明的对比的是,我国本土的传统教育正在慢慢缺失。 在校大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更是令人堪忧。有的对传统文化失去兴趣,有的则是知道与否无所谓,很少有了解传统文化并以此而自豪的。大部分的学生也只是能够背出一些在中学时代已经背过的诗词、散文之类,而那也是因为要参加考试才背诵的。不止如此,我们这一代年轻人对于传统节日的重视程度也远不及西方的节日来的重要。就拿最近的圣诞节来说吧,早在十二月初的时候,各大超市、百货商店就已经打出圣诞大采购的海报,网上购物更是疯狂,各网站推出各种优惠活动,为的就只是顾客们的手指轻轻一点。等到圣诞节真的来临的时候,人们会去大型商场聚集区彻夜的购物、狂欢。欢乐之余,不免会想到这些年的春节,越过越没有年味儿了:再没有全家围坐在电视机前等着盼着春节晚会谁会出现,再也没有大大小小的孩子们一晚上不睡觉熬年夜,再也不会有大家坐在一起分享这一年得到了什么。。。至少我只知道,节日对于成人来说,就两个字:麻烦——年前要打扫卫生、办年货、买新衣服之类;过年的那些天里,每天就是不断的接待客人,走不出的厨房,毫无意义的对话;年后则又是很快回到繁忙的工作学习当中。。。春节尚如此,其他节日就更不必说了,我只知道二月十四号的时候,身边的女生会受到玫瑰花巧克力之类,却不见七月初七的时候那些小伙子们有什么动静儿。再加上中国人自古以来“礼尚往来”的传统,更使得一些节日变成很制式的送礼回礼,接触到的这些人里面会觉得过节就是花钱找麻烦,而没有任何单纯

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实施方案

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实施方案 教育需要积极而有效的文化,学校教育价值最值得品味的东西就是学校所拥有的文化,以强化超功利的人文教育思想,给学生一个东方传统文化熏陶下的人格支撑、精神支撑是我校教育模式特色化创建的主导思想。正是基于这一教育理念,我校决定以“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为内容进行德育特色化学校创建活动。 一、指导思想: “用文化经营学校,用理念支撑学校”是我校的特色化学校创建的指导思想。中国有着五千年未曾中断的发展历史。在漫长的、不绝如缕的繁衍历程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形成了本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审美情趣、行为模式、德行素养和社风民俗。通过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系统整合教育资源,形成德育特色模式,全面提升学校办学的核心竞争力,全方位提高育人质量。通过教育,为学生奠定文化修养的基础,未来能以健全的人格、道德和智慧投身于社会,为中国文化之发扬光大,为建构“人文和科技交汇的未来世界”做出贡献,培养名副其实的文明人、现代人、成功人。 二、总体设计

以“中国传统文化导读”为主线,以人文性管理为手段,以养成教育为途径,以德育活动为载体,以“合约式”评价为终结,引导广大青少年从小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挖掘和寻求熠熠生辉的精神瑰宝,从而继承和发扬传统的美德、良好的风范、高雅的情趣、昂扬的气概、坚韧的意志、顽强的的追求,逐步形成“明理厚德”的德育体系。 三、意义 (一)理论意义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等文件精神,进一步改进学校德育工作体系,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等。 依据心理学原理“幼儿养性,童蒙养正,少年养志,成人养德”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记忆力,提升学生的民族素养。民族凝聚力来自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有利于社会主义德育内容民族化,系统化和科学化体系的建设,而且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进步。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导读读后感

成人之道,中和之道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导读·大学中庸》读后感“大学之道,在于明明德,在于新民,在止于至善。”所谓“大学”,实质为大学问,人世间最重要的学问。“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有焉。”读《导读》,吸《大学》《中庸》之醍醐。 初读《大学》部分,真有振聋发聩之感。再读《大学》,真有朝闻道、夕死可乎的清爽。《大学》缘何受到2000年来的学者、统治者、士人的推崇。据我臆测,就在于大学简洁明了的解决了人生三个重要问题:天地生人的意义;如何去实现天地赋予个体的使命;个人与天下的关系。 大学是怎么回答这三个问题的呢?首先,开宗明义地指出天地生人的意义在于“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接着,指出实现的方法是“致知格物,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最后,个人与天下的关系则是“一家仁,则一国兴仁;一家让,则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一言偾事,一人定国”。 大学为立志作君子的千古士人立下了道德、为人处事的标杆,影响了中国千百年来的读书人。“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告诫读书人,要做有才有德的君子,必须时时反省、分秒不可懈怠,努力学习,谨守品行。之所谓“玉不琢,不成器”也。“君子必慎乎其独”,尊重自我,尊重天地良心,则应当人前人后一个样。独处时最能反应一个人的德行。“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是非黑白一眼洞穿,既需要广博的知识、深厚的阅历,更需要有一颗正直无私的心。心正才能摒弃个人好恶、世俗偏见,正确的去判断。“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子其口出。”胸怀如大海,纳万物而波澜不惊;如宇宙,日月星辰运行其间,而静默不语。人有才,惜之、爱之、举荐之、助之。社会有此伯乐,则中华幸甚。“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也。”共产主义的模式,大同社会的标准。 “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 读《中庸》部分,顿悟“中”是圆,“庸”是方,“中庸”就是把“中”的道理用一种最恰当、合理的方式表现出来。“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事实上,方枘圆凿并不是不能相容,中庸之道恰是一种方与圆的完美结合与运用。 关于“中庸”,程颐说:“不偏不倚叫做中,不变不更叫做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中庸是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中庸以“诚”和“中”为基本概念,叙述“天人合一”的形而上学。中庸之道,修己治人,内圣外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和”是中庸的宗旨,“诚”是中庸的基础。“中和”与“至诚”协调,便是君子欲得的美好境界。 明白了中庸之道,年少轻狂,愤世嫉俗者就可以用平常心对待一切,心平气和地解决问题;明白了中庸之道,就不会一昧悲观,也不会盲目乐观,从容地面对生活,对不如意事可以一笑置之,亦可以不计较平常得失荣辱。我们或许做不成大事业,只能从平凡的实在中讨生活。可是只要把这些实在的小事做好,于实在中获得小小的乐趣,又何尝不是《中庸》给现在的我们带来的一些思考呢? “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愿天下之士,从《导读》中取《大学》《中庸》之精华,以《大学》《中庸》之道自勉,并用自己的行动努力追求《大学》《中庸》之道,达到“和谐”的境界。

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书目导读

馆藏中国古代经典书目导读 前言 中国古代文化典籍凝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丰厚精神财富。经典是人类精神宝库中最灿烂的组成部分,它们凝聚了作者对人生、社会和时代的思考,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是每个人一生中都不应错过的精神驿站。 世代中国人通过经典阅读而汲取了多方面的营养,传承了中华文化,创造了新的生活经验。阅读经典可以给人以智慧的启迪,可以提高一个人的修养,从而为走向成功的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经典阅读在今天仍然是我们提高自身素质、保持民族自信的一条有效途径。 中国古代文化典籍浩如烟海,不能一一赘述。这里精选了几部有代表性、流传较广、影响较大的作品,通过“必读理由”、“作者简介”、“内容提要”、“名家汇评”、“延伸阅读”等栏目帮助读者多角度解读经典,为深入阅读提供指导。使读者在提高阅读效率的同时,获得更多的想象空间和文化熏陶。

馆藏中国古代经典书目 1.《周易》——群经之首,大道之源。 索书号:B22/120 馆藏:社科书库 2.《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索书号:I222.2/19 馆藏:文学书库 3.《尚书》——纪言述事之祖。 索书号:B22/9 馆藏:社科书库 4.《春秋左传》——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 (春秋)左丘明 索书号:K225/57 馆藏:社科书库 5.《国语》——我国现存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春秋)左丘明 索书号:K225/52 馆藏:社科书库 6.《战国策》——我国第一部记录策士谋臣言行的专集。(西汉)刘向 索书号:K231/22 馆藏:社科书库 7.《孙子兵法》——我国第一部军事著作,世界古代第一兵书。 (春秋)孙武 索书号:E892/11 馆藏:社科书库 8.《论语》——我国第一部语录体散文作品。 索书号:B222/171 馆藏:社科书库 9.《孟子》——是儒家学说的经典著作之一。(战国)孟轲 索书号:B22/121 馆藏:社科书库 10.《荀子》——先秦重要的哲学著作和散文集。 (战国)荀况 索书号:B222/169 馆藏:社科书库 11.《大学中庸》——儒家经典,列入“四书”。 (春秋)曾参、子思 索书号:B222/523 馆藏:社科书库 12.《墨子》——中国逻辑学的代表作。 (春秋)墨翟 索书号:B224/22 馆藏:社科书库 13.《道德经》(《老子》)——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被誉为“万经之王”。(春秋)老子 索书号:B223/72 馆藏:社科书库 14.《庄子》——推进道家思想而具有集大成意味的著作。 (战国)庄周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导读》读后感--胡染林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导读》读后感 枞阳镇石岭小学503班胡染林 读了《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导读》后,我深受启发,它像一个无声的长者,教会了我许多道理。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意思是说:“君子饮食不要求满足,居住不要求舒适,敏捷处事而谨慎言语,向有道德的人和事看齐,可以说是好学了”。几年来,我们的民族就是按照这样的理念,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把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建设在为一个初步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国家。现在,我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了,但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不能丢。 《中华经典诵读》还告诉了我做人要守礼仪,守诚信,要自强不息。我平时也没有礼貌,每次我和爸爸散步遇到了老师,爸爸就让我喊一声老师好,可我偏不喊,就跑到一边玩去了。自从我看了这本书,才明白了以前的做法是不对的,要遵守礼仪,不能没礼貌,从那以后,我见到老师就亲热地喊:“老师好!”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让我知道了学习要勤学多思。我也要学习不懂就问的精神,在学习生活中,我有不懂的题目我不问,有几次我弄不明白题目,就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把答案抄上去。结果到了考试的时候遇到了类似的题

目,就不会做了,最后,那更不用说了,考试卷一发下来,就挨爸爸一顿揍。“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我一定要牢牢记住这句话。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导读》历经千百年让人百读不厌,我将把这本书当作我的良师,看了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又学了一些新的知识和做人的道理,我相信在这本书的帮助下,我会在这个学期有一个更大的进步! 教师评语:胡染林同学从古代经典诵读中学了一些新的知识和做人的道理,从“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知道了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重要性,从“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知道了学习要勤学多思。她能联系生活实际谈感受,情真意切,收获颇丰。此文值得推荐。 推荐老师:王飞虎

《礼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当代价值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1611417789.html, 《礼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当代价值 作者:邵曼 来源:《中国教师》2014年第21期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直到现在,领略那些古人的智慧精髓依然让我们有醍醐灌顶之感,那些渗透在经典字句中的高尚品质依然规范着现代人的一言一行。随着中国经济的日新月异,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我们对自身的文化愈加引以为傲,对中国古典文化的考察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从全国各地对儒学的日渐重视中便可窥见一斑。 2014年10月11日,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院丁鼎教授应北京师范大学人文宗教高等研究院之邀出席“京师人文宗教讲堂”,主讲儒学系列讲座第15场——《<礼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当代价值》。丁鼎教授在开场时对该讲座主持人——北京师范大学人文宗教高等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朱小健教授表示了感谢,称自己到京师这藏龙卧虎之地举办讲座,感到诚惶诚恐,并简要介绍了讲座的主题:《礼记》在整个儒家经典体系中最集中、最全面、最系统地体现了儒家思想的精髓和核心价值观,对我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广泛、持久而深刻的影响,直至今日,《礼记》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仍具有重要的参考借鉴意义。 一、《礼记》在儒家经典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在儒家经典文献体系中,《礼记》一书虽然成书较晚,但却占有无与伦比、举足轻重的地位。考虑到大家的疑虑,丁鼎教授指出,经孔子整理并传承下来的“六经”(或“五经”)的确被普遍认为是儒家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元典,而且“六经”中的《礼》也的确是对《仪礼》十七篇而言的,而并非指《礼记》四十九篇。既然如此,那么为何又说《礼记》才是儒家经典的代表作呢?在丁鼎教授看来,之所以说《礼记》在思想意义的重要性上超越“五经”,甚至是“十三经”的其他经典,主要是基于以下几方面的理由。 其一,“礼”是儒家思想学说的核心内容。他指出,儒家礼学历来讲究“陈其数”、“知其义”,儒家“六经”无不渗透着浓重的“礼学”内容。对此,丁鼎教授解释道,“数”即是各种礼节和仪式的具体规定,“义”则是各种礼节和仪式所体现的思想内容。与《仪礼》十七篇和《周礼》单纯侧重于“数”不同,《礼记》四十九篇涵盖儒家“礼学”的“数”和“义”,因而更能代表儒家的礼学思想。他又进一步阐释道,《仪礼》十七篇所讲述的冠、婚、乡、射、朝、聘、丧、祭等八类礼节,基本上都属于“数”的范畴,主要讲述各类礼节的具体的行为规范;《周礼》(原名《周官》)是一部记述王室职官制度的著作,按照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六个序列,记述了三百多种官职的设置及其职掌,基本上属于“陈其数”的范畴;《礼记》一书不仅陈述各种礼的“数”,而且揭示各种礼的“义”。

中国传统文化大题

1、结合史例,说明古代商品经济波浪式前进的过程。 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对农耕经济具有依附性,缺乏独立性,因此商品经济的变迁呈现出波浪式前进的姿态。 当农耕经济较为繁荣,政治较为清平之世,商品经济也随之繁荣;例如: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之治、康乾盛世。 反之,当农耕经济走入低谷,政治腐败混乱之际,商品经济的发展也受到严重的破坏。例如:安史之乱、甘露之变、东周列国混战、八王之乱、侯景之乱。 2、中国传统社会的农耕经济有哪些特点?它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何影响? 影响:(1)农耕经济的持续性造就了中国文化的持续性。 (2)农耕经济的多元结构造就了中国文化兼收并蓄的包容性。 (思想上,包容百家学说;包容不同区域文化;长期吸收周边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有选择的吸收西方文化。) (3)中国农耕经济的极早熟而又不成熟,又造成了中国文化的早熟性和凝重性。(稳重有余,灵活不足;开放不足,保守有余) 1.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有那些特征?书46-49 (1)家天下的延续。宗法制度的本质就是家族制度的政治化。家天下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姓家族统治一个朝代。但民间家庭财产的集成关系,一般已改诸子均分。+ (2)封国制度不断。分封制曾是西周宗法制度的主要内容之一。秦汉以后,尽管郡县制成为国家的一项基本行政区划制度,但封郡县制度一直不同程度地或以不同方式被历朝历代所保留。 (3)家族制度长盛不衰。动荡不安常常困扰着中国历史,但构成中国传统社会的基石的以血缘纽带联系起来的家族始终非常稳固。 (4)家国同构。家国同构是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的共同性。“家国同构”,“忠孝同义”,都是宗法制度长期遗存的结果。 3.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有何影响?(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有那些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一、社会结构的宗法型特征导致中国文化形成伦理型范式。其正面价值是使中华民族凝聚力增强,注重道德修养,成为礼仪之邦;其负面影响是使三纲五常的伦理说教,“存理灭欲”修身养性和排外心理等成为中国文化健康发展的障碍。 二、中国社会结构的专制型特征导致中国文化形成政治型范式。其正面价值是造就了中华民族的整体观念、国家利益至上的观念和民族心理上的文化认同;其负面价值是使国人存有严重的服从心态,对权威和权力迷信,缺乏个人自信心。 三、宗法与专制相结合,在政治上表现为儒法合流,在文化上反映为伦理政治化和政治伦理化,突出地表现为内圣外王的心态,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和追求。反面影响是法律意识淡薄。3.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在中国文化史上居有什么样的地位? 创立诸子学派的孔墨老庄,都是中国文化史上的第一批百科全书式的渊博学者,他们以巨大的热情、雄伟的气魄和无畏的勇气,开创学派,编纂、修订《易》、《书》、三《礼》《春秋》等中国文化的“元典性”著作,并对宇宙、社会、人生等无比广阔的领域发表纵横八极的议论。正是经由各具特色的诸子百家的追索和创造,中国文化精神的各个侧面得到充分的展开和升华,中华民族的文化走向大致确定 4、秦汉宏阔的文化精神表现在哪些方面?秦始皇文化一统的主要措施有哪些?有何意义? 六、秦汉宏阔的文化精神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一)秦汉王朝宏大的规模和气象 在中国历史上,能称雄世界,林立于世界性大国,称得上“帝国”的有:秦帝国,汉帝国,唐帝国,元帝国,清帝国。其中秦帝国是与当时地中海的罗马,南亚次大陆的孔雀王朝(即古印度),并立而三的世界性大国。汉帝国的版图与事功更在秦之上,与其同时并立的世界性大国唯有罗马帝国。故此我们称秦始皇创立的秦朝和汉高祖刘邦建立的汉朝为一统帝国。 (二)宏阔的文化精神成为秦汉文化的主旋律 1.万里绵延,千秋巍然的秦长城,体现了中华民族对宏阔气派的追求。

2017年秋学期一年级上册《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导读》教学计划

一年级上册《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导读》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学习传统文化,在研读中华经典的同时,注重国学思想精髓与当代教育思想的结合,并融入学生创新能力拓展和研究性学习等内容。通过这些经典内容的学习,能使学生明白热爱学习,孝敬老人,关爱他人等道理,促进孩子们身心健康发展。本册教材包括2个单元。当你畅游于这套教材的时候,你会看到一个丰富多彩的人生世界。在“三字经”里,你会感悟到我们民族语言的魅力,会聆听到古代圣贤关于做人、处事的语重心长的教诲;你还会学到读书的方法和道理,会欣赏到具有浓郁民族文化气息的风景人物,每篇文章都是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精华之作;在“古诗选”里,你会领略到流传了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中国的民族艺术…… 二、学生分析 一年级是刚刚踏入学校的小学生们,他们对于这个陌生的地方有很多希奇感,对《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导读》这本学科也有一种好奇的感觉,一切都要从头开始学。大部分学生还不适应小学生课堂常规和日常行为规范,但是还有个别孩子未能脱离幼儿园时的习惯,如上课坐不端正、听课时爱讲空话等。 三、教学目标 1、能够熟读、背诵这些经典名句。 2、能够理解这些名篇名段的意思。 3、学习了这些经典文章之后,能感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能聆听到古代圣贤语重心长的教诲,并能在实际中学以致用。 四、教学重难点 1.重点:正确熟练背诵古诗,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感受诗韵律美,体会诗人思想感情在日常生活中规范自己的言行,养成良好品德、重点: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培养学生道德素质,完善学生个性和人格。 五、教学措施 根据以上的情况分析和本册的教学目标,本学期的传统文化教学采取以下几点措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活动计划(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大风洞小学展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活动计划教育需要健康而纯洁的文化,这种文化是向善的、启智的、审美的,是舒展性灵的,它能使学生的心灵长出另一翼——精神、思想、信念、意志,甚至感觉、知觉、思维、想象。学校最值得品味的东西就是学校所拥有的文化,以强化超功利的人文教育思想,给学生一个东方传统文化熏陶下的人格支撑、精神支撑是我校教育模式特色化创建的主导思想。正是基于这一教育理念,我校决定以“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为内容进行德育特色化学校创建活动。 一、指导思想: “用文化经营学校,用理念支撑学校”是我校的特色化学校创建的指导思想。中国有着五千年未曾中断的发展历史。在漫长的、不绝如缕的繁衍历程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形成了本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审美情趣、行为模式、德行素养和社风民俗。通过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系统整合教育资源,形成德育特色模式,全面提升学校办学的核心竞争力,全方位提高育人质量。使学生夯实文化修养的基础,未来能以健全的人格、道德和智慧投身于社会,为中国文化之发扬光大,为建构“人文和科技交汇的未来世界”做出贡献。 二、总体目标 从增强爱国情感做起,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深化研究”这一德育科研课题为切入点,以“中国传统文化导读”为主线,以人文性管理为手段,以养成教育为

途径,以德育活动为载体,以“合约式”评价为终结,引导广大青少年从小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挖掘和寻求熠熠生辉的精神瑰宝,从而继承和发扬传统的美德、良好的风范、高雅的情趣、昂扬的气概、顽强的意志、不绝的追求,逐步形成“明理厚德”的德育体系。 三、内容目标: (1)通过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为学生一生优美的人格奠定基础;通过社会反馈,学生在家庭、社会上的表现,学生明确知道应做一个怎样的社会人。 (2)形成稳定的可持续发展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模式”,使外来人员能深刻感受到学校在办学思想、学科教学、学校管理、校园文化等方面的独特性,得到社会的认可。 四、方式方法 1、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传统文化导读”活动,深化“传统美德教育”课题研究,形成理论体系。 2、围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活动,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使学生能更好地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精髓。 3、围绕特色校创建活动,逐步形成彰显学校人文特色和育人品位的校园文化。 4、使教师逐步形成以人为本的人文性教育思想。 5、在学科教学中讲究方法,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思想。 6、创建人文性学生和教师评价机制。

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计划

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计划 导读:为了推进依法治教,切实保障学生身心健康,培养学生的法制观念和良好品行,有效地预防和减少小学生的违法和犯罪现象,继续深入开展我校法制宣传教育,实现学校的培养目标,现结合我校教育工作实际,制订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紧紧围绕教育局提出的'相关决定,坚持法制教育与法制实践相 结合,紧密联系教育改革,注重教育的实效,深入进行以宪法、基本法律法规为主要内容的宣传教育,进一步增强全校师生的宪法观念和法律意识,不断提高学校依法办事和依法管理水平,增强青少年学生的知法守法意识,积极开展依法治校,全面推进依法治教,实现教育事业的依法管理。 二、学习内容及要求: 主要学习与学生学习生活相关的法律和道德教育方面的基本知识。重点抓好《教育法》、《教师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交通安全条列》等法规教育。做到法制教育与思想教育相结合;条文灌输与形象教育相结合; 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思想教育与行为训练相结合;面上教育 与重点教育相结合。组织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法制教育活动,提高学生学法的积极性。

三、教育对象 实施普法对象是:全体教职员工和学生。重点对象是少年学生。 四、方法与步骤 1、坚持面授为主,组织自学为辅的教育方式。充分发挥校业余党校、校业余团校、政教处等教育机构的宣传培训教育骨干作用,层层培训普法骨干师资。利用课常主渠道作用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坚持使学校法制学习制度化、经常化。采用集中学习辅导和分散自学相结合的方式抓好教职员工的普法工作。各类普法对象在组织面授予的基础上均应进行合格考试。 2、广泛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协同有关部门要注重搞好法制教育宣传舆论工作。要通过发放法制宣传教育读本、召开教师会议、学生班队活动、晨会课、《国旗下讲话》、黑板报、宣传橱窗传展览、学校广播之声等多种形式开展宣传工作。 3、积极开展各类活动增强法制宣传教育的效果。要结合本校实际,把开展法制教育与"警校共建"、"家校共建"、"社区教育"、"以案说教"等多种活动形式有机结合。 4、考试和考核:通过培训学习,每个阶段学法、用法情况进行考试和考核,健全学法用法情况登记制度。 【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计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