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自然观确立的基础和意义

系统自然观确立的基础和意义
系统自然观确立的基础和意义

系统自然观确立的基础和意义

基础系统自然观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系统自然观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础之

上的。它以相对论、量子力学、一般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突变论、混沌理论等科学为根据。相对论否定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生物学揭示了生物界基本结构和生命活动的高度一致.量子力学标志着对微观世界认识的深入。系统论揭示了整体与要素、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自组织理论指出世界自我运动、自我发展。混沌理论提供了系统演化的有序与无序、必然性与偶然性。

意义1.丰富和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系统自然观的确立,是对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丰富与发展,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系统自然观揭示了自然界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层次性。

其次.系统自然观揭示了自然界物质系统的开放性、动态性和自组织性

再次,系统自然观揭示了时间的不可逆性,提出了内部时间”的概念,

最后.系统自然观揭示了自然界在循环发展中有序与无序、进化与退化的辩证统一

2、提供了系统思维方式

所谓系统思维方式,是把对象当做一个系统的整体加以思考的思维方式,它根据系统的性质、关系、结构,把对象的各个组成要素有机地组织起来构成模型,研究系统的功能和行为,具有整体性、综合性、定量化和精确化的特征。

这种思维方式认识对象的基本思路是:

第一.把对象作为其构成要素以一定的联系组成的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整体(系统)来考察,从整体、部分、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赖的关系中捐不对象的整体性质和运动规律。它首先从整体出发,对事物进行综合研究,然后以综合为指导,对事物的组成部分进行分析,探讨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最后又在分析的基础上回到整体的综合研究。

第二,认为由各要素组成的整体,具有不同于各要素功能简单相加的新功能.

第三,把所观察的系统都看做动态的开放系统,认为任何系统都处于一定环境之中,它与外界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任何系统要得到自身的发展,必定是与环境不断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

第四,系统思维方式对某一具体系统的研究侧重于无序、不稳定性、多样性、不平衡性、非线性等方面,这与传统的干方百计将系统简化为稳定、有序、均匀、平衡、线性作用的思维方式有很大差别。

自然辩证法 第二章 20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与系统自然观

第二章:20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与系统自然观 一、系统自然观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 (一)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 1. 物理学上的新发现 德国物理学家伦琴1895年,发现X射线。 英国物理学家汤姆逊1897年,证实了电子流。 法国.居里夫妇发现放射性元素 2、物理学上的危机——“两朵乌云” 黑体辐射问题——紫外灾难,经典理论无法解释 以太问题——迈克尔逊—莫雷实验 经典物理学陷入危机 3、物理学革命 (1)“相对论” ★1905年,爱因斯坦发表了题为《运动物体中的电动力学》的论文 狭义相对论的两个基本原理: ①相对性原理;物理学定律在所有的惯性系中是相同的,不存在一种特殊的惯性系。 ②光速不变原理:在所有的惯性系中,真空中光的速度具有相同的值。 ★1916年,爱因斯坦发表了《广义相对论的基础》 (2)量子假说 1900年12月24日,普朗克在法国物理学会上宣读了题为《关于正常光谱能量分布定律的理论》的论文。宣告了量子论的诞生。提出了能量子假说。 (3)光的量子理论 1905年爱因斯坦在普朗克能量子假说的基础上找出了光量子假说,光就是以光速C运动着的粒子流,他把这种粒子叫光量子。(提出“波粒二象性”解释‘光电效应’)量子力学的建立 ●法国物理学家德布罗意实物粒子也具有波动性 ●奥地利物理学家薛定谔物质波的运动方程 ●海森堡测不准关系△x·△p≥h/2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新发展 1.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建立,否定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把时间、空间联系起来,引起了时空观、物质观、运动观的深刻变革。 2.量子力学揭示了统计决定论的因果观。(改变了经典理论中的严格决定论;说明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整体。) 3.分子生物学深化了对生命机制和生命本质的认识 四大理论模型 ?宇宙学中的大爆炸模型 ?粒子物理学中的夸克模型 ?分子生物学中的DNA双螺旋模型 ?地球科学中的板块模型

系统自然观的基本含义及其重大意义资料

1、系统自然观的基本含义及其重大意义 答:系统自然观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它根植于相对论、量子力学、分子生物学和以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耗散结构理论、协同论、突变论、混沌理论等为代表的系统科学的基础之上,为人们描绘出一幅从基本粒子、原子、分子化合物直到人类,从微观领域直至宇观天体系统演化的自组织、自我运动、自我创造的辩证的演化发展的自然图景,深入揭示了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认为“系统”是总的自然界的模型。 系统自然观最深层、最基本的内涵,在于它揭示了自然系统不仅存在着,而且演化着;自然系统不仅是确定的,而且会自发地产生不可预测的随机性;自然系统不仅是简单的、线性的,而且是复杂的、非线性的,阐发了自然界是确定性与随机性、简单性与复杂性、线性与非线性的辩证统一的思想。 1、从存在到演化 以往的自然科学,如牛顿力学、麦克斯韦的电磁场论,包括相对论和量于力学等,所描述的都是可逆过程,表现出时间反演是对称的,未来和过去没有差别。非平衡系统自组织理论则将热力学定律的“时间之矢”与动力学系统的复杂性、不可逆性联系起来,使时间从一个外部参且转变为自然演化的内在尺度,指出”时间之矢”是与物理系统相联系的内部届性,从而提出了“内部时间”的概念,表明白然科学从存在的科学走向演化的科学。与此相联系,人们对于自然界的认识.也就从认识存在深入到认识演化,即认识到自然界不仅是存在的而且是演化的,并试图在存在和演化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2.确定性和随机性的统一 自从1687年牛顿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以来,确定论观点在自然科学领域一直被奉为正统,以致机械决定论者构造了一个封闭的简单的宇宙模式.认为只要人们找到一个无所不包的宇宙方程,并且知道宇宙的一切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那么,宇宙的过左和未来都会呈现在跟前。这就是前面所提到的拉普拉斯决定论。但是,混沟理论表明,对于那些原来看来完全确定的非线性系统,即使不受外界影响.初始条件是确定的,系统自身也会自发地产生不可预测的随机性(称之为“内在随机性”)。这类情况不是稀有的特例,而是普迫行为,完全确定论的描述在牛顿力学中仅限于稀如风毛磷角的特例。人们终于认识到,自然界是确定性与随机性的辩证统一。 3、简单性和复杂性的统一 正如人的认识发展道路是从认识简单事物开始一样.近代科学的产生和发展也是从研究简单系统开始的。经典科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线性的、解析的、平衡态的、规则的、有序的、确定的、可逆的、可作严格逻辑分析的对象,这本来是合理的、必然的,但也形成一种传统观念,即认为复杂性只存在于生命和社会历史领域,物理世界是简单的。因此,不问是否合可能,总是把复杂性完全简化为简单性来处理(实质上是人为地消除复杂性),其基本的方法是分析的、还原的。然而,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自然科学把注意力转向现实世界的复杂性系统,研究非线性的、非解析的、非平衡态的、不规则的、无序的、不确定的、不可逆的、不可作严格逻辑分析的对象,越来越广泛和深刻地揭示出了自然界的复杂性的一面,表明一个复杂的系统,不能被看做是许多要素的简单组合,而是存在着要素之间的反馈、自催化、自组织的相互联系和协同作用。正如普里戈金在《探索复杂性》一书中所指出的:“复杂性不再仅仅属于生物学了,它正在进人物理学领域,似乎已经植根于自然法则之中了。”人们已经意识到必须将追求简单性

科技发展与自然观演变的关系

。 论文题目: 科技发展与自然观演变的关系 学院理学院 专业物理

学号 姓名+++ 科技发展与自然观演变的关系 摘要:自然观是人类对于自然界的认识的哲学概括,人类对于自然界的认识是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自然观的变化不断影响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反过来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影响着自然观的形成。本文从中国和西方的自然观、科技发展史出发,比较两者的异同,说明两个文件之间存在的必然联系。揭示自然观和科学技术间的关系,论证人类认识对科学发展的重大意义。在文章最后指明认识到科技发展与自然观演变的辩证关系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指导意义。 关键字自然观科学技术西方文明东方文明辩证关系 自然观是指人们对自然界的总的看法,人们对自然界的存在形式、演化方式、运动变化及动力原因的根本看法。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自然观,不同时期人类的自然观也不同。其中,科技对自然观的演变起着重要的导向功能,随着科技的发展,自然观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共经历了原始的宗教自然观、古代朴素自然观、中世纪的宗教神学自然观、近代的机械自然观、现代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过程,最终形成科学的自然观。下面通过分析中国和西方的自然观及科技发展史来探讨其辩证关系。 一、中国自然观与科学技术发展史 1、中国古代自然观的形成与发展 蒙昧之初,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和思考都是从很直观的自然现象出发,在中国人看来,天地万物是由五行组成的,五行按一定顺序,相生相克。五行学说解

释了宇宙的结构,但是没有解释宇宙的起源。阴阳学说解释了宇宙起源,阴阳学家认为是阴阳的相互作用,产生了世间万物。这种观点带有浓郁的思辨性质,讨论的是世界的本源和对运动规律的思辨解说,对事物的认识是从整体角度出发,注重的是辨证统一。正是由于这种思维方式的引导,由起初的认为天定胜人,对自然界的恐惧和绝对服从,到后来尊崇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思想理念。产生的儒家、道家等学派,与其说是结果还不如说是原因。然而这种思维也潜移默化中限定了中国人的思维,中国人长于整体性思维、重直觉和顿悟, 在直观的基础上进行联想、类比, 然后用朴素的唯物论、辩证法进行归纳、总结, 说理往往带有玄虚、混沌色彩, 缺少严密推理的逻辑过程, 有时甚至带有几分神秘色彩, 对事物发展的深层原因追究甚少。因此,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占主导地位的是天人一体、万物有情的自然观, 不但化解了人与自然的争斗, 也阻碍了传统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使我国延续了数千年之久的科学技术一直没有形成严密的、理论化、系统化科学。 2、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发展整体上有三个阶段:初期为春秋战国到南北朝;全盛时期从隋唐到两宋;到元明清时开始衰落。其中,天文学从商代就开始有记载,数学中计算工具的发明,医学体现在大量的医药著作,四大发明,水利水系,都代表了各个时期中国科学技术的辉煌成就。正如李约瑟所言: 在公元3 世纪和13 世纪之间保持一个西方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 在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两个高峰时期,第一个时期是春秋战国时期,大约是公元前700 年到公元前200 年前后的五个世纪。周王朝的衰落,导致了大一统的专制制度的崩溃。各诸侯国为富国强兵、争霸天下。纷纷改革内政,有力地推动了科学与文明的发展。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军事家、纵横家纷纷登上历史舞台。思想界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状态。春秋时期的各大学术流派大都拒绝拜倒在宗教迷信的鬼神之下,因此这段时间的中国始终是政教分离,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享有思想和职业上的自由与平等对待。随着魏晋时期进一步的思想解放, 中国的科学与文明却很快进入了第二个高峰期。时间进入大约13世纪时,中国出现了一股对近代中国社会形态影响最为严重的哲学思潮——程朱理学。程朱理学的禁欲主义不仅抛弃了古典哲学中对自然界和理想社会的追求,而且阉割了以孔子和孟子为代表的古代思想家的人文精神。从此中国社会进入一种思想禁锢保守、等级制度森严的专制社会。在社会上也形成“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观念,从事自然科学和技艺的人成了只是会一点“雕虫小技”的小人。天文学、数学和医学家们在社会地位、生活待遇上和“科举出身、八股取仕”的进士们根本不能相提并论。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中国古代

浅谈自然观与我国可持续发展

辽宁医学院研究生期末论文 课程:自然辩证法概论姓名:刘伟强 学号:201420572 班级:18班 专业:普通外科

浅谈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 摘要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吸收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中的先进思想以及当时的自然科学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在当代人口、资源、环境等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今天,为了摆正人在自然中的位置,调整人类的行为方式,重申马克思自然观无疑对人们走上生态文明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马克思自然观是以辩证思维方式体现人们构建科学的生态文明理论和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他强调人们应该从实践的角度出发,用辩证的思维方式去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维护生态平衡。 关键词自然观、科学发展观、人与自然 长期以来,人类由于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利用各种自然资源,因而不同时代的人们,包括杰出的思想家,虽然有人也指出了人类活动对于周围自然环境的破坏性影响,但更多的是为人类征服改造自然的奇功而自豪。由此带来了极其严重的后果,如过度地消耗资源,向环境排放大量的污染物,无节制地人口膨胀,破坏了生态平衡和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出现了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的逐渐消失,沙漠化、表土流失、水资源短缺等一系列全球环境问题。这些情况的出现,更使人类亲自体味到了自身生存环境所面临的危机。我们耗尽大自然的所有宝贵资源的时候,自然界就会成为僵死的质料;我们在破坏了其他动植物存在的条件时,人类自身的存在也就成了问题。这一危机的最终结果可能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完全破坏,即人类生存环境的丧失。 人类究竟应该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自然界,重温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无疑会有重要启迪。而中国共产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则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继承和发展。 一、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自然观” 1.马克思、恩格斯在分析自然的时候,强调自然是有规律可循的,并且这种规律是不依人的意识和意志而改变的,但只有人才有意识,人们可以认识和掌握自然规律,并利用好它为人类服务,但是一度超过了界限,我们人类就会要遭受自然的报复。马克思指出:“自然规律是根本不能取消的。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能够发生变化的,只是这些规律借以实现的形式。”恩格斯指出:“事实上,我们一天天地学会更加正确地理解自然规律,学会认识我们对自然界的惯常行程的干涉所引起的比较近或比较远的影响。”恩格斯承认“人对自然的统

自然观与自然科学发展的关系

自然观与自然科学发展的关系 根据百度百科的解释,自然观就是对自然界的总的看法,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在学术上,自然观是一个哲学上的概念,抛开物质和意识,唯物和唯心的立场不谈,个人认为自然观可以理解成一个人对待自然的态度,这里的自然可以理解成我们的生活环境。如此,拥有一个正确的自然观,不仅有助于保护已经被人类破坏的千疮百孔的环境,而且也将有助于自然科学的发展。说到自然科学,是一个很高深也很宽泛的概念。就个人简单理解,自然科学是一门研究自然的学科,不仅仅为人类解释一些自然现象,而且为人类的行为提供理论指导,因此自然科学的发展有助于人类形成正确的自然观。由此可见自然观与自然科学的发展是一种辩证的关系。 一方面,自然科学的发展,自然科学知识的丰富,可以让人类更了解自然,明白自然现象的原理。从而意识到人类的哪些行为或日常生活中的哪些行为会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而哪些行为有助于保护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环境,增强人类保护环境的意识。同时,自然科学的发展可以为人类的社会实践提供理论指导,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推动可持续发展。在此过程中,人们也会逐渐形成一种正确的自然观,不是畏惧自然,也不是奴役自然,而是与自然和平共处。 另一方面,形成正确的自然观,有助于人类在开发利用自然环境的同时更加关注如何保护自然环境,如此会为自然科学的发展提供更多的研究课题,从而促进自然科学的发展。此外,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在实践中切实可行的理论才会是正确的理论,由实践中引发的课题也是最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错误的自然观必定会被自然科学所否定,得不到长期的发展。就拿与自然的关系来说,在工业文明时代,人类坚信人定胜天,于是不择手段向自然索取,最终,大自然用他自己的方式惩罚了人类,由此人类认识到了人定胜天的自然观是错误的。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人类逐渐意识到只有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才能取得双方的互赢,所以在信息文明时代,我们倡导的是和谐,是人与自然和平共处。 综上分析,自然观与自然科学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正确的自然观有助于促进自然科学的发展,自然科学的发展有助于形成正确的自然观,同时也会纠正错误的自然观,从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生态自然观及其当代意义

土木工程学院研1402 王万敏 142081400046 论生态自然观及其当代价值 摘要:生态自然观是继天然自然观和人工自然观之后的一种全新的自然观,是当代人针对现代生态危机进行反思的结果,是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它的核心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关注人类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发展。生态自然观的提出为解决全球性生态危机指明了方向,为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它的当代价值在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生态自然观;生态危机;可持续发展。 1、前言 1.1当代生态环境状况 工业革命的开始,打破了数千年乃至上万年的农业文明体系,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面貌。近三百年来它所创造的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成果,维系着几十亿人的生存和发展。然而工业文明在迅速扩张自己势力范围和人工营造物质环境的同时,也不断地破坏着自然生态系统,给自然、社会和人的存在造成灾难性后果。当代全球性生态危机就是其直接表现,特别在近二、三十年,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全球变暖、臭氧层耗竭、酸雨、水资源状况恶化、土壤资源退化、全球森林危机、生物多样性减少、毒害物质污染与越境转移等八大问题,正威胁着人类的生存。 1.2生态自然观的诞生及其定义 从生态学与环境保护的角度分析,生态自然观的诞生根源可以归结为“生态危机”。这种生态危机又集中表现在以上所述的八大环境问题。这些“生态危机”严重的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使得当代人类不断的对其进行反思,与此同时,随着生态科学的进步与完善,这些因素共同促成了生态自然观的确立。为了避免重蹈历史灾难,人类呼唤新文明,呼唤一种取代传统工业文明的新的生态工业文明,它将在人与自然和谐的基础上,实现人与人更大的和谐。因而提出了生态自然观,它是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生态自然观是解决人工自然和天然自然矛盾冲突的基本模式,它的核心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关注人类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发展。生态自然观的确立,为可持续发展观提供了必要的哲学依据。有了主导思想和理论基础,可持续发展便肩负起了这样的伟大使命,那就是不仅要 把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付诸实践,还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深化、完善这一主旨。 2、生态自然观的哲学及价值取向

系统自然观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 系统论概述 系统论是研究系统的一般模式、结构和规律的学问,它研究各种系统的共同特征,用数学方法定量地描述其功能,寻求并确立适用于一切系统的原理、原则和数学模型,是具有逻辑和数学性质的一门新兴的科学。系统思想源远流长、但作为一门科学的系统论.人们公认是美籍奥地利人。理论生物学家L.V.贝塔朗菲创立的。他在1925年发表"抗体系统论",提出了系统论的思想。l937年提出了一般系统论原理.奠定了这门科学的理论基础。但是他的论文《关于一般系统论》,到1945年才公开发表,他的理论于1948年在美国再次讲授"一般系统论"时,才得到学术界的重视。确立这门科学学术地位的是1968年贝塔朗菲发表的专著:《一般系统理论一基础、发展和应用》.该书被公认为是这门学科的代表作。 系统一词,来源于古希腊语,是由部分组成整体的意思。中国古代所谓五材“杂以成百物”也有这样的意思。今天人们从各种角度上对系统下的定义不下几十种。一般系统论则试图给一个能描示各种系统共同特征的一般的系统定义.通常把系统定义为:由若干要素以一定结构形式联结构成的具有某种功能的有机整体。在这个定义中包括了系统、要素、结构、功能四个概念,表明了要素与要素、要素与系统、系统与环境三方面的关系。系统论认为.整体性、关联性、等级结构性、动态平衡性、时序性等是所有系统的共同的基本特征。系统论的核心思想是整体观念,贝塔朗菲强调,任何系统部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不是各个部分的机械组合或简单相加,系统的整体功能是各要素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新质(整体大于部分发之和)。其基本思想方法.就是把所研究和处理的对象,当作一个系统,分析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研究系统、要素、环境三者的相互关系和变动纳规律性,并优化

系统自然观确立的基础和意义

系统自然观确立的基础和意义 基础系统自然观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系统自然观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础之 上的。它以相对论、量子力学、一般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突变论、混沌理论等科学为根据。相对论否定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生物学揭示了生物界基本结构和生命活动的高度一致.量子力学标志着对微观世界认识的深入。系统论揭示了整体与要素、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自组织理论指出世界自我运动、自我发展。混沌理论提供了系统演化的有序与无序、必然性与偶然性。 意义1.丰富和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系统自然观的确立,是对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丰富与发展,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系统自然观揭示了自然界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层次性。 其次.系统自然观揭示了自然界物质系统的开放性、动态性和自组织性 再次,系统自然观揭示了时间的不可逆性,提出了内部时间”的概念, 最后.系统自然观揭示了自然界在循环发展中有序与无序、进化与退化的辩证统一 2、提供了系统思维方式 所谓系统思维方式,是把对象当做一个系统的整体加以思考的思维方式,它根据系统的性质、关系、结构,把对象的各个组成要素有机地组织起来构成模型,研究系统的功能和行为,具有整体性、综合性、定量化和精确化的特征。 这种思维方式认识对象的基本思路是: 第一.把对象作为其构成要素以一定的联系组成的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整体(系统)来考察,从整体、部分、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赖的关系中捐不对象的整体性质和运动规律。它首先从整体出发,对事物进行综合研究,然后以综合为指导,对事物的组成部分进行分析,探讨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最后又在分析的基础上回到整体的综合研究。 第二,认为由各要素组成的整体,具有不同于各要素功能简单相加的新功能. 第三,把所观察的系统都看做动态的开放系统,认为任何系统都处于一定环境之中,它与外界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任何系统要得到自身的发展,必定是与环境不断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 第四,系统思维方式对某一具体系统的研究侧重于无序、不稳定性、多样性、不平衡性、非线性等方面,这与传统的干方百计将系统简化为稳定、有序、均匀、平衡、线性作用的思维方式有很大差别。

什么是自然观

什么是自然观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1、自然观的含义 所谓“自然观”,就是人们对自然本性的理性把握和哲学提升,属人类认识的一种形态。它亦有三层含义: (1)自然观是对自然的本原、构成、演化过程和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科学解。即从科学的角度正确回答诸如“自然的本原是什么”,“自然由哪些部分构成以及以何种方式构成”,“自然自身演化和发展的过程和途径是什么”,“人在自然界中的位置、人如何在自然中实现自身的目的”等问题。因而正确的自然观首先必须基于具体的科学认知成果才能得以确立,只有从已有的科学理论中加以概括才能得以显现,而不能像黑格尔那样从某种信仰式的抽象原则出发,臆造出自然的本质和联系。 (2)自然观是对自然的本原、构成、演化过程和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哲学解。运用已有的科学成果说明自然的本性并不等于这些成果本身,自然观与一般的自然科学理论的区别就在于其立足点、研究方法和最终的结论是哲学的。亦即对上述问题的整体把握和抽象概括。自然观昭示给人们的是自然本性的“一般”而非“特殊”,是自然本性展示的“全程”而非“局部”,是在对自然本性进行分析、归纳基础上的理性抽象与辩证整合而非细节描述和直观理解,它要用概念逻辑在思维中再现自然的系统本性和辩证规律,从而为人对自然的认识提供本体论、方法论和价值论的指导。因而正确的自然观将有助于促进科学的进步和对自然认识的深化。 (3)自然观是对自然的本原、构成、演化过程和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历史解。如前所述,自然是历史的,因而自然观就要关心自然的这一历史过程,这不仅要求人们对自然的构成、本原、演化过程和人与自然的关系作结构性的剖析,

为什么要树立正确的生态自然观

为什么要树立正确的生态自然观 随着社会的发展, 科学技术不断得到创新与应用, 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空前强大。过分的自信与片面的发展观使得人类在物质财富涌入、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 也付出了生态危机、环境恶化的惨重代价, 而这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恶化的生态环境对人类一次次无情的惩罚。 生态危机的主要表现是公害事件层出不穷、环境污染现象屡禁不止、能源危机咄咄逼人、地球大气圈中的臭氧层损耗日益严重、全球气候变暖、生物多样性迅速消失以及人类生活质量普遍下降等等。概括起来有这样几个方面。第一,环境污染严重。由于人类的活动引入环境的物质和能量,造成对人类的危害,对其他生物生存威胁,并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目前,最具全球规模的环境污染主要表现为酸雨蔓延、臭氧层耗损和温室效应。第二,自然资源消耗、短缺。自然资源是人类生活和生产资料的来源,是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构成人类生存环境的基本要素。但自20世纪后期以来,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自然界中能为人类所利用的物质和能量越来越稀少,从而增长了威胁生态系统的不稳定因素。第三,人口激增。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人口迅猛增长,人口数量与环境容量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此时,人口的增长便加剧了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压力。[1] 面对这些生态问题,人们在不断反思探究,如何使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实现双赢。正是在这个过程中,生态自然观应运而生,也就是说

生态危机的加剧使得自然生态观的确立成为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生态自然观是系统自然观在人类生态领域的具体体现, 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现代形式之一。它以生态危机作为确立的现实根源, 用生态科学积淀理论基础, 主张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生态自然观是人类面临的生态问题加剧的情况下用辩证的思维去审视自然界,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它反映了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统一这一价值观念,它让人类更加深刻的认识到人与自然是个统一的整体,从而使人类能更好的开发利用和保护自然界,达到人与自然的共生共存,对人类与自然界的健康发展起到积极地促进作用。生态自然观无疑是人类自然观的发展进步。 生态自然观的核心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关注人类生态系统的发展。 第一,生态自然观并非简单回到天然自然观,它既是对人工自然观的某种扬弃,又是向天然自然观的某种复归,是更高层次上两种自然观的辩证综合。只有在生态自然中,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才会和谐共存,才能真正实现人类对自然的依赖和超越的统一,也才能真正达到马克思预言的那种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即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第二,生态自然观并不是对一般生态科学、生态哲学或环境伦理学等的讨论和重复,而是对环境科学、生态科学等进行哲学概括形成的自然观的一种新理论形态,它有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生态自然界。

【完整版毕业论文】自然辩证法结课论文---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的自然科学基础

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 《自然辩证法概论》期末课程论文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的自然科学基 础 姓名: 学号: 任课教师: 完成时间:2016年 4 月 5 日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的自然科学基础 摘要: 近代自然科学的进步,使人们认识到自然界是以系统的方式存在着的,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而不是孤立、静止、一成不变的,从而打破了形而上学的自然观,马克思和恩格斯科学地总结了当时自然科学的最高成就,继承了古希腊自然观中的辩证法观点,克服了形而上学自然观中的缺陷,批判地吸收了德国古典自然科学特别是黑格尔辩证法的思想,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并最终导致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诞生。 关键词: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自然科学;基础 1.引言 马克思和恩格斯科学地总结了当时自然科学的最高成就,继承了古希腊自然观中的辩证法观点,克服了形而上学自然观中的缺陷,批判地吸收了德国古典自然科学特别是黑格尔辩证法的思想,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马克思主义对于包括人在内的自然界的总看法。它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中期的自然科学革命性变革中确立的。他与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一起组成了哲学。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包括三个大的方面:唯物论、方法论和辩证法。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在近代后期自然科学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它包含了两层含义:首先,它是一种“自然观”,是人类历史上关于自然界整体的最科学的根本观点和总的看法。它以自然科学的事实为基础,唯物而又辩证地反映了自然界的本来面目,从而和人类历史上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等各种自然观有着根本的区别。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分别将其称为“新的自然观”、“真正合理的自然观”、排除了“一切片面性的历史的自然观”等等。其次,它是一种关于自然界的科学的哲学“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一个相对独立的组成部分。它以自然界的整体为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以揭示自然界的本质、结构、形态、过程和规律为自己独特的理论任务,以近代自然科学的充分发展为自己坚固的科学基础,以众多独特的概念、范畴和规律为自己的理论内容。这就使其在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其他组成部分密切联系的同时,又与它们具有明显的不同。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经典作家们又将其称为“唯物主义的自然认识体系”和马克思及恩格斯的“自然哲学”。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以上两种含义是既相区别又相联系的辩证统一。其区别在于,二者的理论化程度高低不等。第一种含

论自然观与自然科学之间的辩证关系

论自然观与自然科学之间的辩证关系 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或总观点,它既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在学术上,自然观是一个哲学上的概念,抛开物质和意识,唯物和唯心的立场不谈,个人认为自然观可以理解成一个人对待自然的态度,这里的自然可以理解成我们的生活环境。如此,拥有一个正确的自然观,不仅有助于保护已经被人类破坏的千疮百孔的环境,而且也将有助于自然科学的发展。说到自然科学,是一个很高深也很宽泛的概念。就个人简单理解,自然科学是一门研究自然的学科,不仅仅为人类解释一些自然现象,而且为人类的行为提供理论指导,因此自然科学的发展有助于人类形成正确的自然观,自然观是人的自然观,自然科学则是客观存在,二者的辩证关系实质就是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 一、辩证自然观视野下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1.人的自然化和自然的人化 人的自然化和自然的人化,是“人和自然”的一个基本关系。通过这个基本关系,既看到科学技术产生的必然性,又看到科学技术沟重要性。可以说,这“两化”原理是发展科学技术的理论基础,科学技术的目的和作用,归根到底,要从“两化”原理中得到说明。 2.人是受动的自然存在物,自然对人实行真正的专制 人类社会,由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后,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是古代人所不能比拟的。近一百年来,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起来的现代化工业,为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给人类带来的物质文明,超过了以往几千年。但是,现代工业对自然界生态平衡的破坏,也超过了以往几千年。 人类往往在自然给予的惩罚中,总结教训,使得“我们一天天地学会更加正确地理解自然规律,特别是从自然科学日益发展,我们就愈来愈能够认识到,因而也学会支配至少是我们最普通的生产行为所引起的比较远的自然影响。” 3.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 “人和自然”客观上是一个有机统一体。马克思指出:“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 二、自然观在自然科学中的作用

论自然生态观与建设美丽中国的必要性、可行性及意义

论生态自然观与建设美丽中国的必要性、可 行性及意义 学院: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 专业:桥梁与隧道工程 学号:201209425 姓名:徐鑫

摘要:生态自然观在西方学者看来,以环境伦理学的形式展开的对人和自然关系的思考,提倡自然权利论和内在价值论。恩格斯的辩证自然观在批判机械自然观的基础上,论证了人与自然内在统一的辩证关系,强调从自然优先角度,用辩证思维方式去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去分析和处理生态环境问题,努力维护生态环境的自然平衡,使人与自然协调一致发展。在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今天,恩格斯的生态自然观无疑会为我们建立和完善生态文明理论体系提供一种全新的思想认识和有力的理论支持。它不仅对我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有指导意义,而且对我们怎样建设生态文明也有重要的启发。而“美丽中国”首重生态文明的自然之美;体现科学发展的和谐之美;展现温暖感人的人文之美。人类要尊重生命共同体中的其他伙伴,而且要尊重共同体本身;任何一种行为,只有当他有助于保护生命共同体的和谐稳定和美丽时,才是正确的;人和自然之间要协调发展,共同进化。 关键词:美丽中国;生态自然观;可持续发展。 1.概述 20世纪以来,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这为人类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但随着人类干预自然能力的增强,在创造了物质文明的同时,也使人类面临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挑战。长期以来,由于片面追求生产总值而不顾环境代价的经济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进行掠夺式开发和规模庞大“征服自然”活动,这既破坏了宝贵的地球自然资源,又向环境排放了大量有毒有害污染物,从而,导致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气候变化、臭氧层损耗、生物多样性锐减、资源匾乏等全球性生态环境的逐步恶化。 胡锦涛同志在中共十七大政治报告指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充分说明生态文明建设对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要建设生态文明,我们必须有科学的理论指导,必须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吸取养分,充分挖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生态自然观中有关人与自然的辩证思想。 十八大报告提出了“美丽中国”的观念:山要绿起来,人要富起来。为了让世界更好的了解中国,也为了让中国更好的了解世界。也为了充分展示中国人文神韵的丰富文化内容。将带领大家穿越中华大地的时间和空间经纬度;追寻中华文明传承文化历史的故事;展现中华文明的行进轨迹;在国际化的视野下,表现华夏文明的独特景观、风俗、娱乐、审美和思辨。展示中国各地的,各民族的灿烂文化遗产。引领观众体验和领悟自然和人文景观的丰富内涵。在世界范围内更好的展示中国最精华的民族瑰宝。为世界展示一个最美丽的中国。

2016年《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题

1、试述当代马克思主义系统自然观的科学基础、主要内容和特征,并阐述其对你的启示意义。 1、科学基础: 相对论、量子力学和系统科学等20世纪的新的科学发现是系统自然观形成的科学基础。其中,系统科学对于系统自然观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对论揭示了物体、时空、运动的一体性。量子力学展现了微观世界的复杂性和系统性。系统科学对复杂世界展现的系统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2、主要内容: 1)自然界是一个系统。 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将“系统”定义为“处于一定的相互关系中并与环境发生关系的各组成部分的总体”。 2)自然界不仅存在着,而且是自主演化着。 开放的非线性非平衡系统理论揭示了自然界演化是一个不可逆过程,存在着“时间之箭”。耗散结构理论认为,自然界演化本身具有自身的时间尺度,这就是“内部时间”,这标志着自然科学从关注存在转向关注演化,自然界不仅是存在着,而且演化着。自然界演化的基本方式表现为分叉和突现,演化的方向进化与退化并行。 3)自然演化方向的矛盾。 4)自然界是线性与非线性作用的辩证统一。 近代科学的产生和发展是从研究线性系统开始的。但线性模型仅是一大批现实自然系统的良好近似。在这种线性自然观作用下,我们习惯性的把相互作用视为单向的,把线性系统视为自然界的正常状态,把非线性系统视为例外,仅是线性系统的外在干扰等。事实上:自然界是非线性的,而线性是非常少的,仅是在一定条件下的近似。自然界是线性与非线性的辩证统一。 5)自然界是确定性与随机性的统一。 近代经典物理学建立以来,决定论、确定论的观点被视为自然科学的正统。经典物理学的确定论是线性的确定论。系统科学特别是混沌理论表明,对于那些原来看来完全确定的系统,自身也会内在地产生不可预测的随机性。 3、特征: 1)系统性。 系统作为自然界的存在方式,凸显了自然界的整体性和普遍联系等特征。 2)复杂性。 自然界在本质上是复杂性的、非线性的和随机性的,是复杂性和简单性、生成性和构成性、线性和非线性、确定性和随机性的辩证统一。 3)演化性。 强调自然界在本质上是非稳定的、演化的,从历时性的维度来讲,过去、现在和未来不是等价的和同一的,而是非等价的和有差别的,时间是自然界演化的内在尺度。 4)广义性。 在研究天然自然系统存在和演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研究了人化自然和人工自然存在和演化的规律,并由此而形成了广义意义上的系统自然观。 4、启示意义: (①发展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②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认识论和方法论。③实现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历史观和价值观的辩证统一) 系统自然观丰富和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学习系统自然观可以使我们更系统,全面的认识自然,学习系统自然观有着深刻的意义,表现为:首先,系统自然观揭示了自然界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层次性,指出整个自然界是以系统方式存在着的有机整体。 其次,系统自然观揭示了自然界物质系统的开放性、动态性和自组织性,指出自然界的一切物质客体都是不断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开放系统;自然界物质系统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它能够自发地或自主地有序化、组织化和系统化,极大地丰富和深化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 再次,系统自然观揭示了时间不可逆性,提出了“内部时间”的概念,指出“时间之矢”是与物理系统相互联系的内部属性;以系统、要素、结构、功能、层次、有序、无序、整体等概念对物质存在的空间

什么是自然观

1、自然观的含义 所谓“自然观”,就是人们对自然本性的理性把握和哲学提升,属人类认识的一种形态。它亦有三层含义: (1)自然观是对自然的本原、构成、演化过程和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科学解。即从科学的角度正确回答诸如“自然的本原是什么”,“自然由哪些部分构成以及以何种方式构成”,“自然自身演化和发展的过程和途径是什么”,“人在自然界中的位置、人如何在自然中实现自身的目的”等问题。因而正确的自然观首先必须基于具体的科学认知成果才能得以确立,只有从已有的科学理论中加以概括才能得以显现,而不能像黑格尔那样从某种信仰式的抽象原则出发,臆造出自然的本质和联系。 (2)自然观是对自然的本原、构成、演化过程和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哲学解。运用已有的科学成果说明自然的本性并不等于这些成果本身,自然观与一般的自然科学理论的区别就在于其立足点、研究方法和最终的结论是哲学的。亦即对上述问题的整体把握和抽象概括。自然观昭示给人们的是自然本性的“一般”而非“特殊”,是自然本性展示的“全程”而非“局部”,是在对自然本性进行分析、归纳基础上的理性抽象与辩证整合而非细节描述和直观理解,它要用概念逻辑在思维中再现自然的系统本性和辩证规律,从而为人对自然的认识提供本体论、方法论和价值论的指导。因而正确的自然观将有助于促进科学的进步和对自然认识的深化。 (3)自然观是对自然的本原、构成、演化过程和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历史解。如前所述,自然是历史的,因而自然观就要关心自然的这一历史过程,这不仅要求人们对自然的构成、本原、演化过程和人与自然的关系作结构性的剖析,更要关注其发生与发展的历史过程,从动态中体悟其全貌,在发展中领悟其真相,只有达到了历史的认识高度与深度,自然才不是不可思议的、或专跟人作对的怪物。惟其如此,人作为“宇宙之精灵”才有其真正的现实意义。 2、自然观研究的价值 (1)自然观研究是哲学研究的基础。哲学决不是抽象的概念游戏,辩证法也不是变戏法。历史上真正的哲学家,其哲学大厦无一没有坚实的科学基础,例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其前提之一便是19世纪的自然科学成果。因此,哲学真理作为人类思维发展的最高形态,作为人类理性智慧的结晶,必须时刻倾听自然科学的呼声,关注科学的发展,对科学真理的扬弃意味着哲学的显现。而在这一过程中,自然观起到了一种中介作用。因为之于科学,自然观是哲学的,而之于哲学,它又是科学的。哲学要从最高意义上和最普遍原则上对自然规律进行抽象,这无疑需要吸收自然观中的养料,且以科学的自然观为基础从事哲学概括,既合理又简捷。 (2)自然观研究是科学研究的必然。对个别与局部的自然现象研究以后,必然导致从一般与整体上去把握自然本性的向往,这是人类认识自身固有的一种禀赋与天性。历史地看,“素朴自然观”是古代科技发展的必然,“机械自然观”是机械力学发展的必然,“科学自然观”呢?用恩格斯的话说:“经验自然科学积累了如此庞大数量的确实的知识材料,以致在每一个研究领域中有系统地和依据其内在联系把这些材料加之整理的必要,就简直成为不可避免的。建立各个知识领域互相间的正确联系,也同样成为不可避免的。”此外,现代科学整体化走向的趋势不也内含着这种系统揭示自然本性的哲学底蕴吗? (3)自然观研究是人的价值研究的载体。人的价值研究是当代世界范围内的理论热点。如何看待人的价值,各派观点虽然有别,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价值研究首先必须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因为在回答“人的本质是什么”这一价值论的核心问题时,首先需要寻求人的参照物,只有从与人既对立又统一的参照物中去理解人自身才是合理的。在这里,对于研究“人与自然关系”的自然观来说,无疑成了一种天然载体。

自然观与科学发展

自然观与科学发展 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或者观点。它是从人实践的角度出发考察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突出人与自然界的对立统一关系。自然观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科学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是对自然观的体现,所以说自然观和科学发展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 从原始社会的钻木取火,然后到以蒸汽机为契机开始的工业革命,再到计算机为核心的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每一次革命的进行与发展都是科学技术的飞速攀越。恩格斯讲过:“在从笛卡尔到黑格尔和从霍布斯到费尔巴哈这一长时期内,推动哲学家前进的,决不像他们所想象的那样,只是纯粹思想的力量。恰恰相反,真正推动他们前进的,主要是自然科学和工业的强大而日益迅速的进步”。这从另一个方面阐述了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自然观在不断的进行完善,推陈出新,适应和符合事物发展的基本客观规律。 科学技术是如何让自然观在发生渐渐的改变,适应着整个时代的与时俱进。原始社会里,我们在原始社会里通过实践活动不断积累对外界的感知,不断的进行总结形成了一套对自然认识的科学。渐渐地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分工的出现,使得一大批哲人对过往时间经验以及对自然,客体世界的总结。人们思维的局限性和先验知识的获得使得他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存在局限性,又不能找到足够的后验只是来验证先验的正确性。因而神学和宗教应运而生,尽管这些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但是从另一个层面来说,这也使得科学技术变得更加具有系统性和传承性。近代科学的起源是牛顿的三大“运动定律”和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这使得科学更加具有唯物主义的性质,不同于以往唯心主义的科学,认为神创造了整个世界以及地球是宇宙的中心。这种思维方式的转变使得我们对捷克馆世界的看法发生了改变,自然观是唯物主义自然观,世界万物是在一定条件下形成的,有它自己的发展规律。整个自然观的改变不是个人简简单单的总结,非一成不变的,而是一套系统的,随着时间不断改变体现着外部客观的实践经验总结出来的理论。 那么我们不禁要问自然观又是如何让科学技术在不断的发展呢?正确的自然观使得实践变得更加具有方向性。这种已有知识的指导,让原本多种可能性的发展变得更加具有一定的针对性。一个在自然观影响下正确发展的科学模式更加能解释和发现科学技术的主要特征,也更加有利于深远的科学技术的发展。牛顿的通过对力学的发展,让我们对于自然界有了更加清楚的认识。我们通过科学技术得到发展,让宇宙飞船在引力作用下遨游在地球轨道上,这也是符合唯物主义的自然观。我国的登月计划,也是在遵从唯物主义的前提下,运用积累下的技术和理论进行正确指导使得这项宏伟计划稳步前进。 自然观与科学技术是相辅相成的,相互促进。辩证唯物主义是科学发展的指路明灯,然而科学发展是自然观正确的脚下路。自然观的不断变迁使得科学发展更加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科学技术在体现着唯物主义自然观,深化其内在含义。唯物主义自然观可能局限于科学水平和认识发展,但是只要科学技术在逐步的发展,自然观就会不断的从其中汲取必要的营养,升华其原本可能狭隘的含义,进而产生适应于大自然和社会运作机理的自然观。这里我们应该紧紧抓住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把正确的自然观知识用于实践之中促进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同时在这里科学技术的发展反映自然的我们也应该加以总结形成一套系统的理论。

生态自然观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生态自然观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 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现实根源和科学基础 生态自然观和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基本观点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基本观点 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人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在自然界之中;人类的生存发展依赖于自然界。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 自然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基础 人要与自然界和谐一致 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基本特征 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统一 人的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 人的内在尺度和自然的外在尺度的统一 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共产主义的统一:所谓自然主义就是遵循自然、遵循人与自然和谐的原则。人道主义是指所有的人都享有公正和平等的权利和义务。共产主义是人同自然界完成了本质的统一。 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现实根源和科学基础 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现实根源:“生态危机” 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科学基础:生态科学 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现实根源:“生态危机” 生态危机主要是指由于人类的不合理的活动,在全球规模或者局部区域导致生态过程即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损害、生命维持系统瓦解,从

而危害人的利益、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当代全球性“生态危机”的主要表现: 人口激增 自然资源消耗短缺 环境污染 对于生态危机的反思 生态危机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危机 生态危机是社会异化的产物 生态危机是传统工业生产方式的必然结果 生态危机也是由于传统发展观把发展等同与经济增长、一味追求经济增长所致。 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科学基础:生态科学(之一) 作为人类“生存之科学的生态学”:生态学原本是一门研究动植物与其生活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随着世界范围的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日益尖锐,以及系统科学和环境科学的发展,生态学扩展到人类生活和社会活动方面,把人类这一生物物种也列入生态系统之中。生态学研究表明:人在生态系统中处于杂食性消费者的生态位上;人还是生态系统的调控者和协同进化者。 生态理念和生态规律:生态学中的整体的观念、循环的观念、平衡的观念和多样性的观念以及它们所揭示的生态规律,构成了生态自然观的重要理念和科学根据。 生态理念 整体的观念是指生物与其环境构成不可分割的整体,任何生物都不能脱离环境而独立存在; 循环的观念是指作为生产者的植物、消费者的动物、分解者的微生物,它们互相耦合,形成了由生产、消费和分解三个环节构成的无废弃物的物质环境; 2、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科学基础:生态科学(之二) 平衡的观念认为,生物之间的食物链关系、金字塔结构和循环体系处在一个动态平衡之中; 多样性的观念即多样性导致稳定性的生态原理,它强调保护生物物种的多样性,认为生物多样性的丧失直接威胁着生态系统的稳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