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法与分析法(公开课教案)

综合法与分析法(公开课教案)
综合法与分析法(公开课教案)

肥东锦弘中学高中部公开课教案设计

2. 2 .1 综合法与分析法

授课时间:2013.4.16下午第一节 地点:高二(15)班 授课人:赵尚平

一.教材分析

《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是在学习了推理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研究的是如何正确利用演绎推理来证明问题.本节课是《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的第一节,主要介绍了两种证明方法的定义和逻辑特点,并引导学生比较两种证明方法的优点,进而灵活选择证明方法,规范证明步骤.本节课的学习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认知基础,应尽量选择学生熟悉的例子.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直接证明的两种基本方法:综合法和分析法.

(2)了解综合法和分析法的思维过程和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对实例的分析、归纳与总结,增强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

(2)通过实际演练,使学生体会证明的必要性,并增强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了解直接证明的两种基本方法,感受逻辑证明在数学及日常生 活中的作用,养成言之有理、论之有据的好习惯,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综合法和分析法的思维过程及特点.

难点:综合法和分析法的应用.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

五.教法与学法:师生合作探究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证明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我们在上一节学习的合情推理,所得的结论的正确性就是要证明的,并且我们在以前的学习中,积累了较多的证明数学问题的经验,但这些经验是零散的、不系统的,这一节我们将通过熟悉的数学实例,对证明数学问题的方法形成较完整的认识.

(二) 新 课 讲 授

合情推理分为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所得的结论的正确性是要证明的,数学中的两大基本证明方法——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

思考:已知a ,b >0,求证2222

()()4a b c b c a abc +++≥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应用不等式证明以上问题,引出综合法的定义.

证明:因为222,0b c bc a +≥>,

所以22()2a b c abc +≥,

因为222,0c a ac b +≥>,

所以22()2b c a abc +≥.

因此, 2222()()4a b c b c a abc +++≥.

一. 综合法

1.定义:从命题的条件出发,利用定义、公理、定理及运算法则,经过一系列的推理论

证,最后推导出所要证明的结论成立.

2.思维特点:由因导果,即由已知条件出发,利用已知的数学定理、性质和公式,推出

结论的一种证明方法

3.框图表示:(P 表示已知条件、已有的定义、定理、公理等,Q 表示要证明的结论)

()()()11223().....n P Q Q Q Q Q Q Q ?→?→?→→?

例1 已知a ,b ,c 是不全相等的正数, 求证:c b a a c c b b a lg lg lg 2

lg 2lg 2lg

++>+++++ 证明:+∈R c b a ,,

),lg (lg 21lg 2lg ),lg (lg 2

1lg 2lg ),lg (lg 21lg 2lg ,2

,2,2a c ca a c c b bc c b b a ab b a ca a c bc c b ab b a +=≥++=≥++=≥+∴≥+≥+≥+∴ 以上三式相加,且注意到a ,b ,c 不全相等,

故c b a a c c b b a lg lg lg 2

lg 2lg 2lg ++>+++++

总结:本题主要综合运用基本不等式以及对数的运算性质来证明.

例2 在△ABC 中,三个内角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 b ,c ,且A ,B ,C 成等差数列, a , b ,c 成等比数列,求证△ABC 为等边三角形.

证明:由 A, B , C 成等差数列,有 2B =A + C . ○1

因为A ,B ,C 为△ABC 的内角,所以A + B + C =π. ○2

由①② ,得B =3

π. ○3 由a , b ,c 成等比数列,有2b ac =. ○4

由余弦定理及③,可得

222222cos b a c ac B a c ac =+-=+-.

再由④,得22a c ac ac +-=.

2()0a c -=,

因此a c =.

从而A =C . ○5

由②③⑤,得

A =

B =

C =3

π. 所以△ABC 为等边三角形.

总结:解决数学问题时,往往要先作语言的转换,如把文字语言转换成符号语言,或把符号语言转换成图形语言等.还要通过细致的分析,把其中的隐含条件明确表示出来.

回顾:《必修五》中基本不等式)0,0(2

>>≥+b a ab b a 的证明方法. 二.分析法

1.定义:一般地,从要证明的结论出发,逐步寻求使它成立的充分条件,直至最后,把要证

明的结论归结为判断一个明显成立的条件(已知条件、定理、定义、公理等)为

止,这种证明方法叫做分析法.

2. 思维特点:执果索因步步寻求上一步成立的充分条件,它与综合法是对立统一的两种 方法

3.框图表示:(用Q 表示要证明的结论,P n 表示充分条件)

()()1121().....()n n n Q P P P P P P P -?←?←?←?

4.分析法的书写格式:

在本例中,如果我们从“21<25 ”出发,逐步倒推回去,就可以用综合法证出结论.但

由于我们很难想到从“21<25”入手,所以用综合法比较困难.

练习:在锐角ABC ?中,求证:1tan tan >?B A

证明:要证明1tan tan >?B A

只需证

1cos cos sin sin >B

A B A 因为A 、B 为锐角,所以0cos ,0cos >>B A 只需证B A B A sin sin cos cos <

只需证0)cos(<+B A

因为C 为锐角,C B A -=+π为钝角

所以0)cos(<+B A 恒成立

所以1tan tan >?B A

要证:??

只要证:?? 只需证:?? ??显然成立 上述各步均可逆

所以,结论成立 例3 求证:5273<+ 证明:因为5273和+都是正数, 所以要证5273<+ 只需证22)52()73(<+ 展开得 2021210<+ 只需证 ,521< 只需证 2521< 因为2521<显然成立,

所以5273<+

七.课时小结:

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结构

八.作业布置

1.必做题:教材习题2.2 A 组2、3题.

2.选做题:教材习题2.2 B 组2、3题.

九.板书设计

十.教学反思

备用例题1:已知+∈∈R c b a R z y x ,,,,,

求证:)(2222zx yz xy z c

b a y b a

c x a c b ++≥+++++ 证明:由于x ,y ,z ∈R ,a ,b ,c ∈R +,则

222z c

b a y b a

c x a c b +++++ 222222z c

b z

c a y b a y b c x a c x a b +++++= )()()(222222x a

c z c a z c b y b c y b a x a b +++++= zx yz xy 222++≥

)(2zx yz xy ++=

所以)(2222zx yz xy z c

b a y b a

c x a c b ++≥+++++. 备用例题2: 已知1tan 2tan 1=+-α

α,求证:cos α-sin α=3(cos α+sin α).

证明:要证cos α-sin α=3(cos α+sin α),

只需证

3sin cos sin cos =+-α

ααα, 只需证3tan 1tan 1=+-αα, 只需证1-tan α=3(1+tan α),只需证tan α=-12

, ∵1tan 2tan 1=+-α

α,∴1-tan α=2+tan α,即2tan α=-1. ∴tan α=-12

显然成立,∴结论得证. 2.2.1 综合法和分析法 一.综合法 二.分析法 三.例题分析 1.定义 1.定义 例1 练习1 2.框图表示 2.框图表示 例2 练习2 3.特点. 3.特点 例3 练习3

最苦与最乐 精品教案(大赛一等奖作品)

15最苦与最乐 1.在掌握有关议论文知识的基础上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脉。 2.感受文章严密的论证,学习文章流畅凝练的语言。 3.理解责任的含义。引导学生树立对家庭、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 一、导入新课 世界上什么最苦?什么最乐?这个问题,一千个人就会有一千种答案。宋代的文学家、政治家范仲淹说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因为他是一个有责任感的人,他以天下苍生的忧乐为己任,当天下苍生俱欢颜时,他就会快乐。因此,有人认为人生苦乐在于责任,这也是梁启超的苦乐观。今天,就让我们看一看这位大学者是如何具体阐述的吧。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了解知识,整体感知 1.解题。 明确:题目是一个并列短语,前后两个词语意思相反,作者谈的不是一般的“苦与乐”,而是把论题集中在“最苦与最乐”上。 2.作者简介。 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等。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 梁启超被公认为是清末优秀的学者,中国历史上一位百科全书式人物,而且是一位能在退出政治舞台后仍在学术研究上取得巨大成就的少有人物。 黄遵宪评价梁启超的文章说:惊心动魄,一字千金,人人笔下所无,却为人人意中所有,虽铁石人亦应感动。从古至今,文字之力之大,无过于此者矣。 3.通读课文,回答问题。 (1)人生什么事最苦? “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 (2)人生什么事最乐? “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3)人们应该怎样对待责任? 应该像“君子”那样,“把种种责任来揽在身上”“日日在那里尽责任”,而不是“将责任卸却”。 (4)文章哪几个自然段写最苦?哪几个自然段写最乐?全文是按什么结构来写的? 明确:第一、二、三自然段论述“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第四、五自然段论述“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第六自然段论述“人生当勇于尽责任,而不能逃避责任”。全文按分总的结构来写。 目标导学二:分析课文,理清思路 1.文章开篇用一串排比设问,提出关于人生最苦的许多答案,并一一否定,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人生最大的痛苦在于背负未来的责任。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明确:先驳论后立论,不显得突兀,有水到渠成之妙。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平行与垂直》优秀教案

《垂直与平行》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感知生活中的垂直与平行的现象。 2 、帮助学生初步理解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位置关系,初步认识垂线和平行线。 3 、学生的空间观念及空间想象能力得到培养,引导学生树立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相交”“互相平行”“互相垂直”等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难点: 相交现象的正确理解。(尤其是对看似不相交而实际上是相交现象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引入直线关系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老朋友,他叫什么名字?(出示课件)为什么是直线,不是线段呢?(指名回答直线的特点)我们可以想象一下,直线和孙悟空的什么宝贝特别像啊(出示图片)这个图片好不好看?你们以后也能画出来这么好看的图片。不过,这需要我们有很强的想象力,大家想不想锻炼锻炼自己的想象力? 二、画图感知,研究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师:我们把探究单当做一个平面,拿出我们的右手,抚摸一下探究单,请大家闭上眼睛,我们一起来想象:这个面变大了,变得跟课桌一样大,变得比黑板还要大,变得无限大,在这个无限大的平面上,跑来了一条直线,又来了一条直线。这两条直线是什么样子的?请同学们睁开眼睛把它们画在纸上。 学生画图:把他们所想象的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画下来。 三、观察分类,了解平行与垂直的特征 1、展示各种情况。 师:老师刚才也想象了一种画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两条直线有什么特点?(指名回答)哦,他们交叉了,我们就把这样交叉的两条直线叫做相交,他们交叉的点叫做交点。

下面这两条直线有没有相交?他们有没有交点?我们延长一下看一看。哦,他们没有相交,是不是永远也不相交?我们就可以把它们叫做“永不相交”。老师收集了几张有代表性的作品,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如果你的作品和他的差不多,就请点点头告诉老师,好吗?(展示学生作品)……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创作出这么多不同的作品。 请看大屏幕,同学们的作品大致就是这样的。(多媒体出示) ⑴(2)⑶(4) (5)(6)(7)(8) 2、进行分类 师:能给它们分分类吗? 生:能。 师:在小组中交流交流。 小组活动:分一分,说一说。 ⑴这些图形可以分成几类?⑵为什么这样分? 请各小组讨论后完成探究单。 (小组讨论、交流) ①小组汇报分类情况。(学生汇报时,当学生说交叉时,师指出:交叉在数学上叫相交) 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A.相交:1、4、6;不相交:2、3、5; B.相交:1、2、4、6;不相交:3、5; C.相交:1、4、6;快要相交:2;不相交:3、5; ②引导学生分类。 师:大家刚才把这些图形根据它们是否相交进行了分类。只是对2号图形有不同的看法,认为2号图形是相交的同学来说一说理由。(请一生说,师再课件演示) 生:因为直线是可以无限延长的,延长后它们就相交了。

《最苦与最乐》教案

15、《最苦与最乐》教案 一、复习有关议论文的常识 1、议论文的概念: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主张的常用文体。议论文是以理服人。 2、议论文三要素及其定义: 论点:作者所持的见解(需要证明什么) 论据:用于证明论点的材料(用什么证明) 论证: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怎样证明) 3、论点 论点就是作者所持的见解和主张,是文章的灵魂,是完整的陈述性判断句。一篇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文还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分论点是用来补充和证明中心论点的。 4、论据 【1】事实论据:(1)包括:有代表性确凿的事例,史实,统计数据;(2)类型:概括或具体 【2】道理论据:包括:经过实践的精辟理论、名言警句、民间谚语、公认事理等。 5、论证 【1】论证方式:分为立论和驳论两大类型。 【2】论证方法是多种多样,常见的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6、议论文基本结构是: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它又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横式”。以“横式”结构为主的有: 【1】“总论——分论——总论”;【2】“总论——分论”;【3】“分论——总论”三种。 以“纵式”结构为主的主要是层层深入式。 7、议论文语言:准确、严密、精当、概括、逻辑性强。 二、展示教学目标 1、积累生字、生词及与作者相关的文学常识; 2、在弄清有关议论文知识的基础上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 3、学习课文在论述过程中表现中心论点的写法,与及严谨周密的论证和深入透彻的阐述; 4、领会作者对人生的价值的思考,树立对家庭、社会、国家的责任感。 三、简介写作背景 苦与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哲人志士有不少这方面的精彩论述,平常百姓也有许多深刻的思考。梁启超在“戊戌变法”失败以后,痛定思痛,站在儒家的进取精神和佛家超凡智慧的高度,写下本文,道出了自己对痛苦和快乐的理解——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四、揭示课题 “苦”和“乐”是意义相反的两个词,将它们放在一起,相互对比,相互反衬,加之又分别以“最”字来修饰,这样既能使论题鲜明、突出,又能深深地吸引读者。 五、作者简介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清朝光绪年间举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

综合法与分析法(公开课教案)

肥东锦弘中学高中部公开课教案设计 2. 2 .1 综合法与分析法 授课时间:2013.4.16下午第一节 地点:高二(15)班 授课人:赵尚平 一.教材分析 《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是在学习了推理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研究的是如何正确利用演绎推理来证明问题.本节课是《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的第一节,主要介绍了两种证明方法的定义和逻辑特点,并引导学生比较两种证明方法的优点,进而灵活选择证明方法,规范证明步骤.本节课的学习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认知基础,应尽量选择学生熟悉的例子.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直接证明的两种基本方法:综合法和分析法. (2)了解综合法和分析法的思维过程和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对实例的分析、归纳与总结,增强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 (2)通过实际演练,使学生体会证明的必要性,并增强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了解直接证明的两种基本方法,感受逻辑证明在数学及日常生 活中的作用,养成言之有理、论之有据的好习惯,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综合法和分析法的思维过程及特点. 难点:综合法和分析法的应用.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 五.教法与学法:师生合作探究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证明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我们在上一节学习的合情推理,所得的结论的正确性就是要证明的,并且我们在以前的学习中,积累了较多的证明数学问题的经验,但这些经验是零散的、不系统的,这一节我们将通过熟悉的数学实例,对证明数学问题的方法形成较完整的认识. (二) 新 课 讲 授 合情推理分为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所得的结论的正确性是要证明的,数学中的两大基本证明方法——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 思考:已知a ,b >0,求证2222 ()()4a b c b c a abc +++≥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应用不等式证明以上问题,引出综合法的定义. 证明:因为222,0b c bc a +≥>, 所以22()2a b c abc +≥, 因为222,0c a ac b +≥>, 所以22()2b c a abc +≥. 因此, 2222()()4a b c b c a abc +++≥.

《平行与垂直》教学设计公开课

《平行与垂直》教学设计 天台中心小学施继朝 [教学内容]:平行与垂直。(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56~57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感知生活中的平行与垂直的现 象。 2、帮助学生初步理解平行与垂直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 两种特殊的位置关系,初步认识平行线和垂线。 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及空间想象能力,引导学生树立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互相平行”“互相垂直”等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平行与垂直”这两种关系的界定前提是“同一平面内”。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水彩笔,尺子,三角板,长方形纸等。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请来了一位老朋友,你们想知道它是谁吗?(课件出示一条无限延长的直线)谁来介绍一下这位朋

友?师:直线就像孙悟空的…?生:金箍棒。 二、探索体验,经历过程 (一)画图感知,确定研究对象。过渡:今天我们继续研究有关直线的知识,就是两条直线在同一平面内的位置关系。 板书:两条直线 1、想象活动,想象纸面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师:想一想, 如果我们在这张长方形纸上画两条直线,这两条直线会有怎么样的位置关系呢?(学生想象) 2、动手操作。(学生试画,教师巡视) 3、收集展示。 4、观察分类,了解平行与垂直的特征。师:同学们的想象力 可真丰富,画出这么多种情况。根据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你能给它们分分类吗? 5、汇报分类情况。在分类过程中通过课件展示重点引导学生弄清看似两条直线不相交而事实上是相交的情况。(课件展示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延长后的情况,完善分类标准。)教师根据学生的分类板书:相交不相交 (二)师生共同探究,揭示平行与垂直的概念 1、揭示互相平行的概念。 (1)通过交流揭示互相平行的概念。在同一个平面内不相交

《最苦与最乐》教案

《最苦与最乐》教案 教学目的: 1、领会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2、学习课文在论述过程中展现中心论点的写法 3、树立对家庭、社会、国家、自己的责任感 重点、难点: 重点:对人生观的思考,对责任的思考 难点:苦乐观的深刻内涵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小时候,大人们告诉我:黄连最苦。现在,我告诉你们:出去旅游最乐。同学们,你们也来说说,什么最苦,什么最乐。(学生畅所欲言)刚才,我们谈了对“最苦”和“最乐”的看法,那么,还有一个人没有发言,它就是饮冰室主人——梁启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文章——《最苦与最乐》,听听他认为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乐”。 二、作者简介: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近代改良主义思想家、教育家。广东新会人。早年求学于广州学海堂。1889年中举人。1891年至1894年从康有为受学于广州万木草堂。1895年赴北京参加会试,随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次年在上海主编《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等,主张“变法”“育人才”“开学校”“变科举”等。1897年任长沙时务学堂中学总教习,宣传民权平等学说和变法主张。1898年参与戊戌变法,以六品衔办京师大学堂、译书局。变法失败流亡日本,先后办《清议报》和《新民丛报》,坚持立宪保皇,介绍西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学说,在当时有较大影响。晚年任清华学校研究院导师。著有《饮冰室全集》。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文风:流畅、犀利、凝炼。 三、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课文。读后学生再分段落读。朗读时教师加以指导,明确一些较难的字词的音义,指导学生感受文章语言的亲切自然。 1、学生朗读课文 2、注音 契约(qì) 揽(lǎn) 悲天悯人(mǐn) 3、、解释词语

2-2-1综合法与分析法

选修1-2 2.2.1 一、选择题 1.分析法证明问题是从所证命题的结论出发,寻求使这个结论成立的( ) A .充分条件 B .必要条件 C .充要条件 D .既非充分条件又非必要条件 [答案] A [解析] 分析法证明是从所证命题的结论出发,寻求使结论成立的充分条件. 2.要证明3+7<25可选择的方法有以下几种,其中最合理的为( ) A .综合法 B .分析法 C .反证法 D .归纳法 [答案] B [解析] 要证明3+7<25最合理的方法是分析法. 3.a >0,b >0,则下列不等式中不成立的是( ) A .a +b +1ab ≥2 2 B .(a +b )????1a +1b ≥4 ≥a +b ≥ab [答案] D [解析] ∵a >0,b >0,∴2ab a +b ≤ab . 4.下面的四个不等式: ①a 2+b 2+c 2≥ab +bc +ca ;②a (1-a )≤14;③b a +a b ≥2;④(a 2+b 2)·(c 2+d 2)≥(ac +bd )2. 其中恒成立的有( )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答案] C [解析] ∵a 2+b 2+c 2≥ab +bc +ac , a (1-a )-14=-a 2+a -14=-(a -12)2≤0,

(a 2+b 2)·(c 2+d 2)=a 2c 2+a 2d 2+b 2c 2+b 2d 2 ≥a 2c 2+2abcd +b 2d 2=(ac +bd )2, 只有当b a >0时,才有b a +a b ≥2,∴应选C. 5.若a ,b ∈R ,则1a 3>1b 3成立的一个充分不必要条件是( ) A .ab >0 B .b >a C .a 1b 3,但1a 3>1b 3?/ a 1b 3的一个充分不必要条件. 6.若x 、y ∈R ,且2x 2+y 2=6x ,则x 2+y 2+2x 的最大值为( ) A .14 B .15 C .16 D .17 [答案] B [解析] 由y 2=6x -2x 2≥0得0≤x ≤3,从而x 2+y 2+2x =-(x -4)2+16,∴当x =3时,最大值为15. 7.设a 与b 为正数,并且满足a +b =1,a 2+b 2≥k ,则k 的最大值为( ) D .1 [答案] C [解析] ∵a 2+b 2≥12(a +b )2=12(当且仅当a =b 时取等号),∴k max =12 . 8.已知函数f (x )=????12x ,a 、b ∈R +,A =f ????a +b 2,B =f (ab ),C =f ??? ?2ab a +b ,则A 、B 、C 的大小关系为( ) A .A ≤ B ≤C B .A ≤ C ≤B C .B ≤C ≤A D .C ≤B ≤A [答案] A [解析] ∵a +b 2≥ab ≥2ab a +b , 又函数f (x )=(12)x 在(-∞,+∞)上是单调减函数,∴f (a +b 2)≤f (ab )≤f (2ab a +b ).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平行与垂直》优秀教学设计

垂直与平行》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感知生活中的垂直与平行的现象。 2 、帮助学生初步理解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位置关系,初步认识垂线和平行线。 3 、学生的空间观念及空间想象能力得到培养,引导学生树立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相交”“互相平行”“互相垂直”等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教学难点: 相交现象的正确理解。(尤其是对看似不相交而实际上是相交现象的理解)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引入直线关系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老朋友,他叫什么名字?(出示课件)为什么是直线,不是线段呢?(指名回答直线的特点)我们可以想象一下,直线和孙悟空的什么宝贝特别像啊(出示图片)这个图片好不好看?你们以后也能画出来这么好看的图片。不过,这需要我们有很强的想象力,大家想不想锻炼锻炼自己的想象力? 二、画图感知,研究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师:我们把探究单当做一个平面,拿出我们的右手,抚摸一下探究单,请大家闭上眼睛,我们一起来想象:这个面变大了,变得跟课桌一样大,变得比黑板还要大,变得无限大,在这个无限大的平面上,跑来了一条直线,又来了一条直线。这两条直线是什么样子的?请同学们睁开眼睛把它们画在纸上。 学生画图:把他们所想象的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画下来。 三、观察分类,了解平行与垂直的特征 1、展示各种情况。师:老师刚才也想象了一种画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两条直线有什么特点?(指名回答)哦,他们交叉了,我们就把这样交叉的两条直线叫做相交,他们交叉的点叫做交点。

下面这两条直线有没有相交?他们有没有交点?我们延长一下看一看。 哦,他们没有相交, 是不是永远也不相交?我们就可以把它们叫做 “永不相交”。老师收集了几张有代表性的作 品,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如果你的作品和他的差不多,就请点点头告诉老师,好吗? 展示学生作品)??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创作出这么多不同的作品。 师:能给它们分分类吗? 生:能。 师:在小组中交流交流。 小组活动:分一分,说一说。 ⑴这些图形可以分成几类?⑵为什么这样分? 请各小组讨论后完成探究单。 小组讨论、交流) ① 小组汇报分类情况。 (学生汇报时,当学生说交叉时,师指出:交叉在数学上叫相交) 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② 引导学生分类 师:大家刚才把这些图形根据它们是否相交进行了分类。只是对 2 号图形有不同的看法, 认为 2 号 图形是相交的同学来说一说理由。 (请一生说,师再课件演示) 生:因为直线是可以无限延长的,延长后它们就相交了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是他说的这样吗?(演示) 那么 2 号图形应该分在哪一类?用同样的方法,我们来检验 3号和 5 号是不相交的, 延长后 请看大屏幕,同学们的作品大致就是这样的。 (多媒体出示) 2) 6) 8) A .相交: 1、 4、 6;不相交: 2、 3、5; B .相交: 1、 2、 4、 6;不相交: 3、5; C .相交: 1、 4、 6;快要相交: 2;不相交: 3、5; 7)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最苦与最乐》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最苦与最乐》是一篇论证严密的议论性散文,作者先谈未尽责任之苦,进而引出尽责任之乐,阐明了苦与乐对立统一的关系,从而提出具体做法“人生应当勇于承担责任,而不能逃避责任”,鼓励人们勇于负责,学习待人处世的正确态度。文章在结构上论证严密,语言流畅而又凝练,同时给人以思想道德的教育——对国对民的责任感。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在掌握议论文知识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明确作者的观点。 2.学习作者简洁流畅的语言风格。 3.领会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学习课文展现中心论点的写法。【过程与方法】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确作者的观点,理清文章的脉络。 2.小组合作探究,把握作者的论证过程,学习本文严密的论证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理解人生的最苦与最乐,勇于承担责任。 教学重难点

1.重点:(1)学习略读的阅读方法,把握作者的观点。(2)学习本文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2.难点:培养学生严密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请你们说一说,生活中什么最苦?什么最乐?〔学生发言〕刚才,我们谈了对“最苦”和“最乐”的看法,那么,还有一个人没有发言,他就是饮冰室主人——梁启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文章——《最苦与最乐》,听听他认为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乐”? 二、自主学习成果展示 1.了解作者。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学者。戊戌变法的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著作大多收于《饮冰室合集》中。 2.检测生字词。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 契.约(qì)揽.(lǎn)循.环(xún) 卸.却(xiè)监督.(dū)悲天悯.人(mǐn)

《综合法和分析法》参考教案

第一课时 2.2.1 综合法和分析法(一) 教学要求:结合已经学过的数学实例,了解直接证明的两种基本方法:分析法和综合法;了解分析法和综合法的思考过程、特点. 教学重点:会用综合法证明问题;了解综合法的思考过程. 教学难点:根据问题的特点,结合综合法的思考过程、特点,选择适当的证明方法. 教学过程: 一、准备: 1. 已知“若12a a +∈R , ,且121a a +=,则12 11 4a a +≥”,试请此结论推广猜想. (答案:若12n a a a +∈R , ,,,且121n a a a +++=,则 212 111 n n a a a +++ ≥) 2.已知a b c +∈R , ,,1a b c ++=,求证:1 119a b c ++≥. 先完成证明 → 讨论:证明过程有什么特点? 二、讲授新课: 1. 教学例题: ①出示例1:已知a b c ,,是不全相等的正数,求证: 222222()()()6a b c b c a c a b abc +++++>. 分析:运用什么知识来解决?(基本不等式) → 板演证明过程(注意等号的处理)→ 讨论:证明形式的特点 ② 提出综合法:利用已知条件和某些数学定义、公理、定理等,经过一系列的推理论证,最后推导出所要证明的结论成立. 框图表示: 要点:顺推证法;由因导果. ③ 练习:已知a b c ,,是全不相等的正实数,求证3b c a a c b a b c a b c +-+-+-++>. ④ 例题讲解: P37例1:△ABC 在平面α外,AB ∩α=P ,BC ∩α=Q ,AC ∩α=R ,求证:PQR 三点共线.

道德与法治公开课反思

道德与法治公开课反思 马靓 《人与自然息息相关》是山东版教材九年思想品德第三单元第一课第一框题。环境问题已是全球性的问题,根据当今社会热点,它已成为一个重要的话题。学生通过学习相关学科的知识(地理、历史)了解了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的相关知识,认识到我国社会面临严峻的环境问题。现我将这堂课的一些想法和以后的上课思路在此做一下总结和反思。 本堂课闪亮之处: 1、教学环节环环相扣,教学时间把握合理。利用视频导入新课,充分展示自然风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目标、分组合作、展示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测评有效结合。 2、展示《绿色即生命》公益招贴画,让学生充分体会,畅所议言,思考它的内涵。学生在发言和倾听当中,使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深入思考,体会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人与自然的关系。 3、结合宁夏的现状,讲述宁夏上世纪过度放牧导致的土地荒漠化,带来严重的后果——沙尘暴,以及“草方格”防沙治沙法给环境带来的改善。让学生通过生活实例,充分感受到人类有责任,也有能力,通过自身的努力保护生态平衡。 然而,这堂课上也存在着很多问题: 1、个别问题设置过难。在解决“人类的哪些发明是受大自然的启发”这个问题时,课件设计了虾与宇航员的图片对比,意图让学生发现:宇航服的设计

灵感来自于虾。但大部分同学都反应不过来,因为这两幅图没有太直接的联系,设计过难。 2、讲述宁夏上世纪过度放牧导致的土地荒漠化,带来严重的后果——沙尘暴,以及“草方格”防沙治沙法给环境带来的改善。虽然能让学生充分的感受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但是如果让学生来讲,效果可能会更好,应该放手让学生多说。谈谈自己的感受。 总之,今后一定总结经验教训,把自己的课堂做到最好!以学生为中心,服务好学生,充分发挥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努力打造真真正正的高效课堂。切不可盲目照搬,要学其精髓,把握内涵,深刻领会,促进自身课堂效益的提高。学习是一种快乐,我们也“学着乐,乐着学”,使我们的课堂真正成为活动的课堂、自由的课堂、和谐的课堂、激情燃烧的课堂。

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 平行与垂直 公开课教案

垂直与平行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64、65页。 设计说明: “平行与垂直”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和角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通过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充分感知平行和垂直是同一个平面内两条直线的特殊位置关系。基于以上安排,将本课时教学设计作如下说明。 《数学课程标准》提倡学生会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述对概念的理解,倡导学生学会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在学习本课时的过程中,让学生找生活中的平行现象、垂直现象,找几何图形中的平行线、垂线等活动都是这一理念的具体体现。特别是在最后环节,通过欣赏生活中的平行与垂直,让学生体会了平行与垂直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了平行与垂直的重要性,更感受了数学的魅力。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将教学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通过探究与比较,让学生初步认识平行线和垂线;第二部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平行与垂直。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感知生活中的垂直与平行的现象。 2、帮助学生初步理解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位置关系,初步认识垂线和平行线。 3、学生的空间观念及空间想象能力得到培养,引导学生树立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相交”“互相平行”“互相垂直”等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难点:相交现象的正确理解。(尤其是对看似不相交而实际上是相交现象的理解) 教学准备:相关课件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们都看过西游记吧?还记得孙悟空有件神奇的兵器叫什么?谁知道金箍棒神奇在哪儿?(想让它变多长它就能变多长)是的,在我们的数学王国里也有一个像金箍棒一样神奇的朋友。猜猜它是谁?对了,它就是直线。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和直线有关的内容。 二、画图感知,研究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同学们,请拿出课前你们准备的一张白纸,摸摸这个平面。 同学们,请闭上眼睛,我们一起来想象:这个面变大了,变得跟课桌一样大,变得比黑板还要大,变得无限大,在这个无限大的平面上,跑来了一条直线,又来了一条直线。这两条直线是什么样子的?

2.2.1综合法与分析法 (5)

第二章第2节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 一、综合法与分析法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了解综合法与分析法的概念,并能简单应用。 二、预习内容: 证明方法可以分为直接证明和间接证明 1.直接证明分为和 2.直接证明是从命题的或出发,根据以知的定义, 公里,定理,推证结论的真实性。 3.综合法是从推导到的方法。而分析法是一种从 追溯到的思维方法,具体的说,综合法是从已知的条件出发,经过逐步的推理,最后达到待证结论,分析法则是从待证的结论出发,一步一步寻求结论成立的条件,最后达到题设的以知条件或以被证明的事实。综合法是由导,分析法是执索。 三、提出疑惑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让学生理解分析法与综合法的概念并能够应用 二、学习过程: 例1.已知a,b∈R+,求证: 例2.已知a,b∈R+,求证: 例3.已知a,b,c∈R,求证(I) 课后练习与提高

1.(A 级)函数???≥<<-=-0 ,; 01,sin )(12x e x x x f x π,若,2)()1(=+a f f 则a 的所有可能值为 ( ) A .1 B .22 - C .1,或 D .1, 2.(A 级)函数x x x y sin cos -=在下列哪个区间内是增函数 ( ) A .)23,2(π π B .)2,(ππ C .)2 5,23(π π D .)3,2(ππ 3.(A 级)设b a b a b a +=+∈则,62,,22R 的最小值是 ( ) A .22- B .3 3 5- C .-3 D .27- 4.(A 级)下列函数中,在),0(+∞上为增函数的是 ( ) A .x y 2sin = B .x xe y = C .x x y -=3 D .x x y -+=)1ln( 5.(A 级)设c b a ,,三数成等比数列,而y x ,分别为b a ,和c b ,的等差中项,则 =+y c x a ( ) A .1 B .2 C .3 D .不确定 6.(A 级)已知实数0≠a ,且函数)1 2()1()(2a x x a x f +-+=有最小值1-,则 a =__________。 7.(A 级)已知b a ,是不相等的正数,b a y b a x +=+= ,2 ,则y x ,的大小关 系是_________。 8.(B )若正整数m 满足m m 102105121<<-,则)3010.02.(lg ______________ ≈=m 9.(B )设)(),0)(2sin()(x f x x f <<-+=?π?图像的一条对称轴是8 π =x . (1)求?的值;

思想品德优质课评课

思想品德优质课评课 (根据录音整理) 各位老师:早上好! 我国的基础课程改革改革以来,由中国教育学会中学政治学术专业委员会举办的规模最大的一次全国思想品德思想政治优质课评选活动的授课部分已于昨天下午全部展示完毕。 下面,我代表初中学科组对参赛的32节思想品德课予以评析并向大家进行汇报。评析汇报的容包括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 本届优质课总体水平高于往届,思品课改成效斐然,硕果累累。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即四个进一步: 1.以学生为本,使每位学生获得发展等课改理念,得到了进一步贯彻。 以学生为本,即以学生的发展为最高追求,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的理念是本次课改的核心理念,从思品课的角度剖析,它要求“千教万教教人做人”是根本,帮助学生做负责任的公民,过有意义的生活,关注学生的个性,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和环境意识等等,这些理念在本次参评可中得到了进一步贯彻,其具体表现是:第一,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主体地位,教师与学生平等对话,师生共建生机勃勃的课堂。第二,研究的教学容着力与学生的生活、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相联系。在教学过程中,欣赏学生的闪光点,弥补学生的薄弱点,满足学生的需求点,积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关注社会进步,关注自身成长。第三,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规律实施教学;使用的教学方法,采用的教学手段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为出发点,例如24中的孟杰老师在讲解“网络的人际关系”时围绕“朋友”一词,采用“点兵点将123”的方式引出“网友”,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第四,努力将传播知识、培养技能的同时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走向的学习,使教书育人落实到实处。 2.以学生的生活逻辑为教学主线,开展生活化教学的态势得到了进一步扩展。 我国著名教育家行知在他的《生活教育论》中指出: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到处是生活,到处是教育。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与本次课改倡导的德育要回归生活,要以学生的生活逻辑为教学主线的精神是完全一致的。本次参评课表明:许多教师注重在教学中注入生活的容和时代的“活水”,注重运用生活中丰富的教学资源构成生活化的思品课教学。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三贴近”原则得到了进一步凸显,用生活来教育的态势得到了进一步拓展。思品课教学生活化具体表现在:新课导入的生活化,情境创设的生活化,问题设置的生活化等等各个环节。例如双十中学的闫晓老师选用自己学校的学生的资源讲解平等尊重的做法,江城中学的查老师在讲诚信是金的问题时将双十中学的校训:“勤毅信实”作为教学元素纳入教学过程中,都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呈现出更加明显的变化,和谐的教学氛围和师生关系得到了进一步彰显。 从本届参赛课中不难发现,教师的角色地位与以往相比发生了新的变化,教师已不再是教学的主宰者与知识的灌输者,而成为教学的参与者、合作者、引导者。作为教学活动重要成员的教师与学生一道共同感悟,共同探索,共同理解,共同建构。与此同时,教师更加关注学

道德与法治教案公开课

第1课我更了解自己了 教学目标: 1.知识:知道每个人都有优点和长处,正确认识自己的长处,使自己的长处更长,短处更短。 2.情感:帮助学生全面认识自己,树立自信心,挖掘发挥潜能,培养积极进取的精神。 3.能力:培养学生始终对自己充满信心,学会使自己长处更长的方法,使自己不断进步。 教学重难点: 1.帮助学生全面认识自己,树立自信心,挖掘发挥潜能,培养积极进取的精神。 2.培养学生始终对自己充满信心,学会使自己长处更长的方法,使自己不断进步。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新学期的第一天,老师看见几位同学在一起聊天,可热闹

了,也加入了进去。原来他们正在为自己成为五年级学生而自豪呢!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 2.课件展示根据课文拍摄的小品。 老师解说:王路同学发言后,大家也纷纷回答起来。老师还要求大家回去好好想想,把自己的优点说具体些。第二天,华震宇同学就交来了一篇自我介绍。请同学读一读华震宇自我介绍的内容。 3.分析交流:王路和华震宇是不是挺不错的?能说一说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吗? 小组合作交流,代表小结,教师帮助总结:看一个人是不是不错,除了学习成绩,我们还可以看品质、能力、性格、兴趣爱好等好多方面。 二、自我审视,学会欣赏 1.同学们一定也感到自己挺不错的吧!千万别错过那么好的机会,说说你觉得自己哪些方面挺不错呢。 2.以一小组作示范,请其中一名学生说说自己的优点,小组 讨论:怎样对待这些缺点? 小结:一个人有缺点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敢正视缺点,不敢去克服它,只要敢走出第一

步,你将会更棒。 故事补充名人克服先天不足的感人故事。 2.学习第3部分:结合自身,不断完善自我 (1)听故事《与自己较量》 学生谈感受(学生自由读故事,并谈自己受到的启示。) 小结:自信是成功的先决条件,假如轻率地认为自己一无是处,产生自卑心是不能成功的。 (2)认识自我,挖掘潜力 是啊,我们每个人都有变得更好的潜能,想一想,你在哪些地方还可以做得更好、更出色?(学生思考)你准备怎么做? 请大家拿出表格,在表格中写下自己想做得更好的方面,并在下面写下自己的方法,制定一个使自己变得更好的计划。 我相信自己能变得更好 班级姓名 大家完成得真快,愿意和大家一起交流你的计划吗? 那么,你们都想在哪些方面使自己变得更好?并说说你的理由。

《最苦与最乐》教案

最苦与最乐 一、教学目标: 1、明确作者观点,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及结构层次。 2、学习文章流畅而又凝练的语言。 3、学习文中的苦乐观,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 2、难点:训练严密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过程设计 (1)导入课题: (2)作者简介: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曾参与“戊戌变法”,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文风:流畅、犀利、凝炼。著作:《饮冰室合集》 (3)课文朗读:朗读时教师加以指导,明确一些较难的字词的音义。 (4)师 ①理清文章结构:明确文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 (1、2自然段):论述“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第二部分(3自然段):论述“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第三部分(4、5自然段):论述“人生当勇于负责任,而不能逃避责任”。 ②分析课文: 第1 a、作者使用设问,“人生什么事最苦呢”,提到了哪些事?它们是最苦吗? 解。 b、接着作者顺势提出自己的见解,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请用原文回答。 明确: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 c、为什么“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最苦呢? 点拨:找出论说的句子: (正)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应该做的事。 (反)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 第2 a、一篇好的议论文,为了增加可信度和说服力,必须适时适度地举例,请找出有关事例。举例:个人对他人的责任(承诺未完、欠人钱、受人恩惠、得罪人等) 延伸:对家庭、社会、国家,乃至于对自己。 b、学生讨论在文中找出有关句子。 对人的责任: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 对事的责任: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 对自己的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 c、找出“不尽责任最苦”的原因。 点拨:关键词句——“良心”的监督、时时刻刻,至死不已、这种“苦”,无法排解,也不能逃躲。(明确:1、2自然段的关系是主论与辅论的关系。第1段提出观点,第2段进一步指出有关的种种情况和状态。) B、讨论第二部分: a、什么事最快乐呢?(明确: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b、作者引用了哪些古语、俗语,由学生找出,并讲讲它们的含义。 有关句子有:古语——如释重负 俗语——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 孔子——无入而不自得 c、找出论说的句子,总结这一段的内容。 有关句子: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 人生须知道有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 小结:快乐之权,操之在己 C、讨论第三部分: a、找出作者引用的名言佳句,并想一想这些话要说明什么?

综合法与分析法

综合法与分析法 学习目标: 1. 理解综合法和分析法的概念及区别 2. 熟练的运用综合法分析法证题 学习重难点: 综合法和分析法的概念及区别 自主学习: 一:知识回顾 1. 合情推理:前提为真,结论可能为真的推理。它包括归纳推理与类比推理。 2. 演绎推理:根据一般性的真命题(或逻辑规则)导出特殊命题为真的推理叫演绎推理 二:课题探究 1. 直接证明: 从命题的条件或结论出发,根据已知的定义,公理,定理直接推证结论的真实性. 2. 综合法:从题设中的已知条件或已证的真实判断出发,经过一系列的中间推理,最后导出所 求证的命题.综合法是一种由因所果的证明方法. 3. 分析法: 一般地,从要证明的结论出发,追溯导致结论成立的条件,逐步上溯,直到使 结论成立的条件和已知条件或已知事实吻合为止,这种证明的方法叫做分析 法.分析法是一种执果索因的证明方法. 4.综合法的证明步骤用符号表示: 0P (已知) 1n P P ???L (结论) 5.分析法的证明“若A 成立,则B 成立”的思路与步骤; 要正(或为了证明)B 成立, 只需证明1A 成立(1A 是B 成立的充分条件). 要证1A 成立, 只需证明2A 成立(2A 是1A 成立的充分条件). … , 要证k A 成立, 只需证明A 成立(A 是k A 成立的充分条件).. Q A 成立, ∴B 成立. 三: 例题解析 例1: 已知a>0,b>0,求证a(b 2+c 2)+b(c 2+a 2)≥4abc 证明: 因为b 2+c 2 ≥2bc,a>0 所以a(b 2+c 2)≥2abc. 又因为c 2+b 2 ≥2bc,b>0 所以b(c 2+a 2)≥ 2abc.因此a(b 2+c 2)+b(c 2+a 2)≥4abc. 例2: 已知:a,b,c 三数成等比数列,且x,y 分别为a,b 和b,c 的等差中项.

四年级数学上册《平行与垂直》公开课教案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平行与垂直》公开课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56~57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感知生活中的平行与垂直的现象。 2、帮助学生初步理解平行与垂直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特殊的位置关系,初步认识平行线和垂线。 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及空间想象能力,引导学生树立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教学重点]正确理解“互相平行”“互相垂直”等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平行与垂直”这两种关系的界定前提是“同一平面内”。[教具、学具准备]课件,水彩笔,尺子,三角板,长方形纸等。 教学过程: “导”的环节 一、复习旧知,铺垫导入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请来了一位老朋友,你们想知道它是谁吗?(课件出示一条无限延长的直线)谁来介绍一下这位朋友?师:直线就像孙悟空的…?生:金箍棒。 【设计意图:从学生喜欢的孙悟空事件引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 “研”和“展”的环节 二、探索体验,经历过程 (一)画图感知,确定研究对象。过渡:今天我们继续研究有关直线的知识,就是两条直线在同一平面内的位置关系。板书:两条直线 1、想象活动,想象纸面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师:想一想,如果我们在这张长方形纸上画两条直线,这两条直线会有怎么样的位置关系呢?(学生想象) 2、动手操作。(学生试画,教师巡视) 3、收集展示。 4、观察分类,了解平行与垂直的特征。师:同学们的想象力可真丰富,画出这么多种情况。根据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你能给它们分分类吗? 5、汇报分类情况。 在分类过程中通过课件展示重点引导学生弄清看似两条直线不相交而事实上是相交的情况。(课件展示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延长后的情况,完善分类标准。)教师根据学生的分类板书:相交不相交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最苦与最乐》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最苦与最乐》教案 《最苦与最乐》是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篇议论性文章,本单元重点学习略读:通过精读了解某一类文章的特点后,推而广之,去略读很多同类的文章。略读侧重观其大略,粗知文章的大意。略读时可以根据一定的目的或需要,确定阅读重点,其他部分的文字则可以快速阅读。另外,还要注意在阅读文章的基础上,对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习略读的阅读方法。跳过某些细节,在短时间内有选择地进行阅读,把握作者观点; 2.学习通过抓关键词句,理清论说文段与段之间的逻辑关系的方法; 1

3.培养学生在阅读中,对内容和表达深入把握,形成自己的阅读心得与体会。 【过程与方法目标】 1.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章脉络; 2.把握作者展开论点的论证过程,学习本文严密的论证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树立对家庭、社会、国家、自己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 学习略读的阅读方法。跳过某些细节,在短时间内有选择地进行阅读,把握作者观点。 【教学难点】 1.学习通过抓关键词句,理清论说文段与段之间的逻辑关系的方法; 2.培养学生在阅读中,对内容和表达深入把握,形成自己的阅读心得与体会。 2

收集资料,简要了解作者生平及为人处世态度。 一、作者介绍导入(布置预习,请学生介绍,老师点评):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近代改良主义思想家、教育家。广东新会人。早年求学于广州学海堂。1889年中举人。1891年至1894年从康有为受学于广州万木草堂。1895年赴北京参加会试,随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次年在上海主编《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等,主张“变法”“育人才”“开学校”“变科举”等。1897年任长沙时务学堂中学总教习,宣传民权平等学说和变法主张。1898年参与戊戌变法,以六品衔办京师大学堂、译书局。变法失败流亡日本,先后办《清议报》和《新民丛报》,坚持立宪保皇,介绍西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学说,在当时有较大影响。晚年任清华学校研究院导师。著有《饮冰室全集》。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 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