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管理》

《跨文化管理》
《跨文化管理》

《跨文化管理》

进入全球市场的企业员工必读,因为他像小说一样通俗易懂;

研究全球化的专家必读,因为他是目前唯一一本全面介绍最前沿的的全球化理论的中文图书。

作者简介:

陈晓萍,1995年获美国伊利诺大学工业和组织心理学博士学位,现为美国华盛顿大学商学院终身教授,同时担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和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管理学院的客座教授。在此之前,她曾是香港科技大学和美国印第安那大学商学院教授。

陈晓萍教授的学术研究涉及很多组织行为和人力资源管理领域,主要的研究课题包括跨文化管理、个体和群体决策、领导学、商业谈判、企业公民行为,等等。她的学术论文曾发表于全球顶尖的管理学杂志,如《美国管理学》、《美国管理学评论》、《应用心理学》、《社会和个性心理学》、《跨文化心理学》、《国际商学》及《组织行为和决策过程》等。

陈晓萍教授的教学包括跨文化管理,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商业谈判,团队建设等MBA、EMBA和博士生课程。她曾数次获得美国科研教学大奖,还荣获2004年度华盛顿大学商学院的“杰出博导奖”。

陈晓萍教授还非常关心中国国内企业管理的发展,致力于发展中国的管理科学研究。她现任中国管理研究国际学会副会长,并担任中文管理杂志《管理@人》的总编。她被中国《财经时报》评为2004年最具影响力的八名管理大师之一。

内容简介:

1. 生动翔实的案例,恬淡幽默的语言

2.引人入胜的练习和角色模拟

3.典型的外国影片来讲述跨文化管理

4.跨文化沟通和谈判中可能出现的陷阱5.跨文化团队建设的艰辛

6.跨文化人力资源管理的挑战

7.全球化职业旅程的酸甜苦辣

目录:

第1部分文化与管理

第1章什么是文化?文化如何影响管理? 3 1.1 什么是文化 4

1.2 文化的两个常用比喻 5

1.2.1 洋葱的比喻:文化层次论 6

1.2.2 民族社会文化与公司文化 14

1.2.3 文化的冰山比喻 15

1.3 文化的正态分布 16

1.4 文化与管理的关系 17

1.4.1 文化与企业经营战略的关系 17

1.4.2 文化对组织架构设置的影响 20

1.4.3 文化对企业制度建立和执行的影响 20 1.4.4 文化对领导和员工行为的影响 21

1.5 本章结语 23

第2章跨文化管理理论和实践 25

2.1 六大价值取向理论(克拉克洪和斯乔贝克) 25

2.2 文化维度理论(郝夫斯特) 30

2.2.1 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 31

2.2.2 权力距离 32

2.2.3 不确定性规避 34

2.2.4 事业成功与生活质量 35

2.2.5 长期——短期导向 37

2.3 个体主义-集体主义理论(蔡安迪斯) 39

2.3.1 个体对自我的定义 39

2.3.2 个人利益和群体利益的相对重要性 44

2.3.3 个人态度和社会规范决定个体行为时的相对重要性 46

2.3.4 理性和关系对个体的相对重要性 50

2.3.5 个体对内群体和外群体的区分程度 51

2.3.6 个体主义-集体主义理论新进展:水平-垂直个体主义-集体主义 53 2.4 文化架构理论 57

2.4.1 普遍主义-特殊主义维度 57

2.4.2 中性-情绪化维度 62

2.4.3 特定关系-散漫关系维度 65

2.4.4 注重个人成就-注重社会等级 72

2.5 本章结语 74

第3章用跨文化理论解读外国影片 79

3.1 日本影片《让我们起舞?》(1995) 79

3.2 李安的电影《喜宴》(1993) 82

3.3 法国影片《爱弥丽》(2001) 86

3.4 意大利影片《影院天堂》(1989) 90

3.5 墨西哥影片《浓情朱古力》(1997) 93 3.6 印度影片《雨季婚礼》(2002) 97

3.7 本章结语 101

第4章跨文化沟通 103

4.1 什么是跨文化沟通 104

4.1.1 沟通的一般过程 105

4.2 口头语言沟通的跨文化差异 106

4.2.1 直接与婉转 106

4.2.2 插嘴与沉默 110

4.2.3 高语境与低语境 113

4.2.4 联想与抽象 116

4.3 用跨文化理论分析跨文化对话 119

4.3.1 对话一:写报告 119

4.3.2 对话二:候选人 120

4.4 非口头语言沟通的跨文化差异 121

4.4.1 语音语调 121

4.4.2 目光接触 122

4.4.3 空间距离 123

4.4.4 手势,触摸,身体方向 123

4.5 沟通的另一面——倾听的文化差异 125 4.

5.1 倾听文化 125

4.5.2 对话文化和数据文化 126

4.6 沟通中的权力差距 127

4.6.1 电影《椅子的寓言》分析 128

4.6.2 案例分析:走向地狱之路 129

4.7 本章结语 135

第5章跨文化谈判 139

5.1 什么是谈判 139

5.1.1 BATNA (Best Alternative To a Negotiated Agreement) 140 5.1.2 谈判双方的立场和利益 140

5.1.3 讨价区间 141

5.1.4 分布式谈判与整合式谈判 143

5.1.5 整合式谈判的一般技巧 144

5.1.6 有原则的谈判 147

5.2 跨文化谈判 148

5.2.1 练习:角色模拟—跨文化商业谈判 148

5.2.2 模拟谈判的观察和讨论 156

5.2.3 谈判风格的跨文化差异 159

5.2.4 谈判过程的跨文化差异 161

5.2.5 谈判中语言沟通技巧运用的文化差异 163

5.2.6 谈判中非言语沟通行为的文化差异 165

5.3 如何取得跨文化谈判的双赢 167

5.3.1 成功跨文化谈判者的个体特征 167

5.3.2 成功的跨文化谈判技巧 171

5.4 本章结语 175

第2部分文化的融合

第6章打造优秀的跨文化团队 181

6.1 什么是团队,为什么要组建团队 181

6.1.1 团队成功的案例 183

6.1.2 失败团队的原因和特征 187

6.2 团队建设中文化的角色 191

6.2.1 跨文化团队的类型和特征 191

6.2.2 象征性文化团队 192

6.2.3 双文化团队 194

6.2.4 多文化团队 195

6.3 建设跨文化团队的模拟练习—Ecotonos 195 6.3.1 感悟跨文化团队模拟练习 197

6.4 跨文化团队的优势和劣势 199

6.4.1 跨文化团队的潜在优势 199

6.4.2 跨文化团队的显在劣势 201

6.5 如何打造优秀的跨文化团队? 201

6.5.2 如何打造优秀的象征性文化团队 203

6.5.3 如何打造优秀的双文化团队 204

6.5.4 如何打造优秀的多文化团队 206

6.6 本章结语 209

第7章跨文化人力资源管理 215

7.1 跨文化人力资源管理的一般模式 215

7.2 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内容 217

7.2.1 招聘与选拔 217

7.2.2 培训与发展 220

7.2.3 绩效管理 222

7.2.4 工资和福利 224

7.3 美国企业成功的七大法宝和其文化环境 225 7.3.1 就业保障 225

7.3.2 选择性聘用 226

7.3.3 自我管理小组 228

7.3.4 与企业业绩挂钩的、相对较高的报酬 229 7.3.5 广泛的培训 230

7.3.6 缩小地位差别和信息共享 231

7.4 员工和管理人员培训的文化差异 233

7.4.1 迪斯尼公司的培训项目 233

7.4.2 日本公司的管理培训项目 236

7.5 案例分析:Black & Decker东半球部和ADP 革新计划 238 7.5.1 案例简介 238

7.5.2 案例分析 240

7.5.3 案例后续 242

7.5.4 案例引申讨论:新联想面临的挑战 243

7.6 本章结语 245

第3部分培养全球化经理人

第8章全球化经理人的文化底蕴 251

8.1 什么是全球化经理人? 251

8.1.1 领导的一般概念和理论 252

8.1.2 领导风格跨文化差异小测验 255

8.1.3 领导风格有效性的文化差异 257

8.2 全球化经理人是如何炼成的 264

8.2.1 企业领导的必备素质 264

8.2.2 文化底蕴区分全球化经理人与普通经理人 266

8.3 培养全球化经理人 269

8.3.1 经理人自身的准备 269

8.3.2 企业的准备 270

8.4 案例分析:SSA Mexicana——在墨西哥办厂的韩国良方 273 8.4.1 案例简介 273

8.4.2 案例分析 275

8.4.3 案例的引申意义 278

8.5 本章结语 279

第9章全球化经理的职业旅程 285

9.1 全球化管理职业小测验 285

9.1.1 第一部分:有关背景——你准备好了吗? 285

9.1.2 第二部分:你的职业生涯规划是什么? 286 9.2 全球化经理人的职业旅程 287

9.3 文化震荡 288

9.3.1 我的文化震荡体验 288

9.3.2 文化震荡/文化适应的周期 291

9.3.3 影响文化震荡体验的因素 292

9.3.4 减小文化震荡体验的理论 294

9.3.5 文化震荡的效应 295

9.4 从全球化职业中学习跨文化管理技能 298 9.4.1 伴随全球化职业的主题 298

9.4.2 全球化经理人安迪的故事 299

9.4.3 全球化经理人面对的矛盾 302

9.5 全球化经理人的脱轨 305

9.5.1 造成脱轨的三大因素 306

9.5.2 如何消除脱轨现象 307

9.5.3 吉列的全球化经理培训计划 308

9.6 案例分析:英特尔在中国 310

9.6.1 案例简介 310

9.6.2 案例分析 311

9.6.3 案例引申讨论 314

9.7 本章结语 315

附录小测验答案 317

第1章:什么是文化文化如何影响管理

在讨论文化是什么这个大问题之前,我们先来回答一下“为什么要学习跨文化管理学?”这个小问题。如前言所述,跨文化管理学科的出现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全球化经济迫使来自不同文化的个体和群体在一起工作和学习,让产品被不同习俗的人群所接受和使用。对许多跨国公司的管理人员来说,跨文化管理已成为他们日常事务的一部分,他们与来自不同文化的人共事,通常的情况是自己的老板、直接主管或同事都来自与自己不同的国家。比如在微软工作的员工,面对的就是这样的情形。可能一个七人团队就代表了五个国家。因此,管理人员不仅得学习某一种特定的文化,而且还得学会如何同时应对五种文化分别对员工自身工作态度和行为的影响,以及对他们之间的交往互动的影响。

此外,跨国公司在国外都有长期的业务,管理人员即使不被外派常驻某国,也会需要经常出差,与国外的同事或客户打交道。如何在短暂的旅行中有效地解决业务上的问题就成为一个严峻的挑战。因为是在公司和商场,不管你去哪个国家,从表面上看,公司职员和商人的穿着打扮,有时甚至使用的语言(常常是英语)都会有很多的相似之处,以致使你忽略文化的因素,而作出别人都与你相似的假设。但在碰到关于重要问题的交流和谈判中,又确实感到思维方式的不同,以及举止反应的差异。这时,如若你没有良好的跨文化知识,就会感到难以应付。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把涉外经历作为职业晋升中的一个重要筹码,比如通用电气公司,比如波音,没有涉外经历的人一般不可能提升至高管职位。但是,这些公司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又是怎样做的呢?

较早跨出全球化这一步的美国、欧洲和日本公司由于没有意识到当地文化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影响,在走向国际化的道路中摔了不少跟头。早期的跨国公司一般都有“总部”心理,认为自己在母国成功的经验可以推广衍生到任何一个国家,因此没有必要对所在国的文化传统多加注意。如果让数据来说话,我们知道,众多跨国公司长期以来一直是用外派经理的方式去运作国外的分支机构,而外派经理的费用通常都比国内同样位置的经理要高出数倍,在每年30万到100万美

元之间。如此之高的费用对公司来说是一笔巨大的投资,但回报如何呢?一项在欧洲和日本对750家公司的调查表明:

● 10%~20%经理人不能完成合同年限,提前回到了国内

● 33%的经理人表现不如期待的那样好

● 25%如期完成合同年限的经理在回公司总部后一年之内离职

● 33%如期完成合同年限返回的经理回来3个月后仍只担任临时职务

与此同时,一项对北美50家公司的调查表明:

●仅有25%的公司在其培训项目中关注全球化话题

●仅有4%的公司对所有经理人进行跨文化培训

虽然我们不能直接从这组数据中推导出因果关系,但起码比较肯定的是,外派经理不如人意的绩效表现,与他们对跨文化管理知识的缺乏有着紧密的联系。

1.1 什么是文化

文化之于社会就如记忆之于个体。在过去的生活中可行的东西沉淀下来,变成语言、文字;变成音乐、艺术;变成工具,建筑;甚至变成服装的款式;变成饮食起居的方式,影响未来者的思维、体验和行动。“文化”这个概念的提出几乎就像文化本身一样悠久,文化的定义也因此众说纷纭。在本章里,我介绍几个用得最普遍的定义,然后提出我对文化的理解和定义。

对文化的广义定义来自赫斯科维茨(Herskovits)1955年出版的《文化人类学》一书。他认为,文化是一切人工创造的环境,也就是说,除了自然原生态之外,所有由人添加上去的东西都可称之为文化。这里,人工创造的东西包括两大类:一类是客观文化、硬件产品;另一类则是主观文化、软件产品。硬件是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物品,如房屋建筑,交通公路,电视电脑,以及各种机器工具,等等。软件则是那些触摸不到,但似乎又无处不在的东西,比如信念、理想、价值观和社会规范。它们就像空气阳光一样无时无刻不影响着人。

这个定义虽很全面,却没有被后来的多数学者所采用。用得更广泛的是取赫斯科维茨的“主观文化”部分来定义文化,即,将文化定义为“被一个群体的人共享的价值观念系统”。郝夫斯特(Hofstede,1980,1991)将文化比喻成人的“心理程序”(mental programs),并指出文化会影响人们关注什么,如何行动以及如何判断人和事物。与此相似,文化也被其他学者定义为“人为创造的、被他人认可的观念,它给人们提供聚合、思考自身和面对外部世界的有意义的环境,并由上一代传递给下一代”。

另外一个与众不甚相同的文化定义来自强皮纳斯(Trompenaars,1983,1988)的《文化踏浪》一书。他认为文化是某一群体解决问题和缓和困境所采用的途径和方法,而非仅仅是一套价值观念系统。这个文化定义隐含一个基本假设,即所有的人类都面临一些共同的问题和困境,如时间、空间、外界的自然环境,等等。一个群体的人对时间的共同理解和感知,对外界自然环境的态度和行动则形成这个群体的独特文化。在这个定义里,文化又包括了主观和客观两个层面。

综上所述,我认为文化可以被定义为“由人类创造的,经过历史检验沉淀下来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它应该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文化是一个群体共享的东西。其次,这些东西可以是客观显性的,也可以是主观隐性的。第三,客观显性的文化和主观隐性的文化同时对生活在该群体中的人产生各方面的影响。最后,文化代代相传,虽然会随着时代改变,但速度极其缓慢。

1.2 文化的两个常用比喻

在讨论文化时,常常用两个比喻来使文化的抽象定义形象化。一个比喻是将文化比成洋葱,有层次之分。另一个比喻则是文化冰山说,指出文化的显性隐性双重特征。下面对这两个比喻进行一个详细的解说。

1.2.1 洋葱的比喻:文化层次论

1. 表层文化这个文化洋葱只有三层:表层、中层、核心层。洋葱的表层——表层文化是我们平时能观察到的东西。比如你去日本看见他们的服装与我们不同,他们的音乐恬静悠远,听起来也不一样。他们吃生鱼,喝清酒,晚上下班不

回家,与同事去酒吧。然后你又看见他们的寺庙外观也与我们的不同,更方、棱角更鲜明。其他建筑物有的外观相似,但里面的装修和布置却不一样,颜色清淡素雅。他们进门一律脱鞋,席地盘腿而坐;吃饭的饭桌,睡觉的床铺(榻榻米)也与我们的很不相同。你于是知道自己进了另一个文化。再比如你去印度,发现那儿的建筑很少有方顶的,而以圆形为主。街头人们的服装和其他装饰都色彩艳丽、浓烈。音乐不仅到处都是,而且节奏强烈,令人忍不住翩翩起舞。然后你又发现他们的饮食中有很多咖喱椰奶,香辣扑鼻,而且很多人不用筷子、勺子或叉子吃饭,而用手抓饭吃。你于是清楚地意识到自己是在一种陌生的文化中。这些由表层文化表现出来的一种文化的特征常常给人以强烈的直接冲击,让人感受到文化的存在和力量。

表层文化通过外在物品表现。外在物品除了上面描述的那些东西之外,另一个非常显著的就是该文化中人们使用的语言。语言不可视、不可触,却可以听到,亦是一个客观存在。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重要产物。其余的如艺术品、电影、绘画、甚至商店市场,也都属于表层文化。

我刚到美国的时候,就有一种到了他乡异国的强烈感受。首先是马路上行人稀少,与国内的熙熙攘攘形成鲜明的对比。而到了有人的地方,别人的讲话我也大都听不明白。到商店去买东西,才发现一个店可以如此之大,物品可以如此之全,选择可以如此之多。比如冰淇淋,不同的牌子、不同的口味、不同的包装、不同的大小、不同的颜色,不下几十种;再说洗衣粉,也是大大小小琳琅满目,弄得我不知所措,不知该买哪一种。有一次去家居用品超市(Home Depot),发现里面有许许多多的工具我不仅从未见过,就是见了也不知其用途,非常惶惑。就说我平时最熟悉的厨具刀,在美国的商店里就有几十种,细长的、宽扁的、刀锋平的、刀口带齿的、木柄的、塑制柄的、大的小的、长的、短的,平头的、尖头的,我都不知道那么多不同的刀是干什么用的,因为在中国的厨房里,我一般就只用一把刀,那种宽宽的、长方形的,用它切蔬菜瓜果,切肉切鱼,斩鸡斩鸭,反正要用刀的地方,它都上。在美国生活了一段时间以后,才知道每一种刀各有其专门的用途,切肉的刀和切菜的刀不一样,切面包的刀和切瓜果的刀不一样,切面包圈(bagel)的刀与切鱼的刀更不相同。

再说学习,第一次与我的导师见面,我以为他会告诉我应该修什么课,做什么题目的论文,或者告诉我是否应该每天去办公室,等等。结果都不是。他只给了我一张下学期可选的课程清单,然后说我可以选任何我想修的课,只要按时把研究生院规定的课程修完,别的自行安排。面对如此之多的选择,我的头脑“嗡”的一下,不知该怎么办,只能把清单拿回去仔细研究。这些表层文化的不同对我造成的直接冲击就是:这是一个个人可以有很多选择的社会,而在这个社会中生活,需要自己尝试和进行决策的事情太多了。

我之所以产生这样的感想,与我自己成长的环境关系密切。在我出国之前的中国社会20世纪80年代,商品虽然已经不短缺,但大都很单一。冰淇淋一般就只有两种口味,洗衣粉也只有一两个牌子,口上带齿的刀则几乎没有见过。在国内的大学读书时,每学期所学的课程都是学校规定好的,选修的量很少,基本不用自己动太多的脑筋。如果我出生在美国、日本,或欧洲的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或是给予老百姓很多生活自主权的国家,可能就不会如此惶惑,而觉得选择太多或生活太复杂。因此,我们产生的有关其他国家表层文化的感想和观点,更多反映的是我们自己的观点而非那个文化的实质。

下面这个小测验中的题目都与表层文化有关。你可以试一试看自己对外国的表层文化的了解程度以及自己的反应。

其实,任何表层文化都折射出一个社会更深的理念,都是社会价值观的直观体现。中层文化指的就是一个社会的规范和价值观。在这里,我把社会规范和价值观看成两个不同的概念。社会规范是指一个群体中的多数人在某一情形下都会做的事。比如中国社会的一般规范是在家里不应与父母顶嘴,在课堂上应该认真听老师讲课。客人来访应该请坐倒茶,而不是怒目相视;出门访客则应穿戴整齐,手提礼物。另一方面,价值观则是指一个群体对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什么是“对”什么是“错”的共同认识。比如撒谎是坏事,助人为乐是好事;贪污受贿是错的,而见义勇为是对的。社会规范之所以不同于价值观主要在于大多数人都在做的事情不一定就是对的,而只有少数人坚持的行为也未必就是坏事。

每个国家都有一些自己独特的社会规范。比如与陌生人见面时如何行礼,美国人热情握手;日本人拱手作揖;印度人双手合十,放之鼻端,身体微微前倾;

而意大利人则拥抱亲吻,彼此间有很多的身体接触。再比如吃饭,美国人用刀叉,将自己要吃的食物(通常是牛肉、土豆泥、生菜)全部放在一个盘子里,左右开弓;日本人用筷子,吃汤面,夹寿司都很方便;中国人把菜肴放在桌子中间,大家共享;印度人则将浓汤与米饭拌在一起, 用手直接抓了吃,或用手抓着面饼,蘸着浓汤吃。

再比如说美国人做事很讲究专业,打网球一定去标准的网球场,穿着网球衣裤,网球鞋;不像我在国内的时候想打羽毛球没有专门场地,就随便找一块空地开打,没有边界划线,也没有架在中间的球网,而且身穿便服,有时甚至脚蹬皮鞋,照样乐在其中。现在在美国住久了,就再也不敢如此随便。事实上,生活方式或社会规范都是受文化理念支撑的,美国人的专门/专业性反映的是他们的思维习惯,事事都该精确,一种场合一种样子,一种工具解决一种问题,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就像我前面提到的厨具,更是如此,一类有共性的食品应该用同一种刀来切割,而切不同的食品就应该用不同的刀。而中国人用一把刀解决所有切食品的问题反映的则是模糊思维和大而化之的特点,即一刀可以多用,不必专刀专用,甚至连创造专刀的必要都没有。这种思维方式还反映在生活和工作的很多领域。如大家熟悉的菜谱,看中菜菜谱,一般都写着“酱油少许,味精少许”,而不是具体的斤两。再看美国的食谱,几盎司水,几盎司盐,几个“桌勺”调料,几个“茶勺”胡椒粉都写得清清楚楚,没有丝毫含糊的地方。对做菜的程序的描述也是如此,西餐的食谱精确明白,容易把握,而中餐食谱则粗略,很多地方要靠烹调者的悟性方能实现。

表现在工作和管理上,我们就看见美国的公司对任何职位都有详尽的职位描述,不管是设备维修,还是大楼清扫;不管是软件编程,还是项目管理,对岗位上的职责任务,不同任务应给的权重,可能遇到的特殊情况,该岗位与其他岗位之间的关系等都有详细的说明。这样的职务分析方法起源于美国顺理成章,因其理念与该国的文化价值观一脉相承。中国的模糊思维方式要接受如此精确的职务分析管理恐怕会遇到不少心理障碍,这是在全面向西方学习管理方式的时候管理者一定要头脑清醒的地方,一味模仿可能欲速反不达。

再比如前面文化小测验的题目中有一题关于美国的企业管理者在墨西哥工作的经验,他们发现给墨西哥工人增加工资,反而减少了工人愿意工作的时间长度,与美国的工人很不相同。这种表层文化的差异事实上反映的也是价值观念的不同。美国人追求物质,对金钱有强烈的需要,所以越给钱越愿意加班。墨西哥人则珍视与家人朋友在一起的时间,钱够了正好把业余的时间给家人朋友,因此拒绝加班。从这里反映出来的两种人生观价值观真是南辕北辙。

一“个社会的价值观决定这个社会对“好和坏”的定义,与该社会群体共有的理想密切相关。在美国,“活着为了工作”是一个大家都接受的理念,因此加班加点被看成是好的行为,是受到社会和大众赞赏的行为。相反,“工作为了生活”是被墨西哥人认同的价值观,钱和工作不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东西,如果为了工作而牺牲了与家人朋友共度时光,那就可能为大家所不齿。平心而论,“工作”、“生活”如何区分,如何定义,“工作”、“生活”如何达到平衡状态,都是永远没有答案的问题,但文化理念的不同,就会导致该文化中的人千百种不同的行为表现。因此了解了中层文化,就应该能较深较好地解释一个民族的特殊行为,并对其可能出现的反应方式进行预测。

3. 核心文化

核心文化是一个社会共同的关于人为什么存在的假设,它触及到该社会中人们最根深蒂固不容置疑的东西。比如人与生俱来的权利,人存在的价值,个人与他人的关系。美国的核心文化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是人人平等,是个体的独立和自由。这些理念在美国社会生活的人是不需多思考的,是他们所有生活所依据的基本原则,是不可动摇的社会存在的基础。相反,在其他社会,比如印度,人生来不平等是根深蒂固的观念,在这个社会长期存在的种姓等级制度(the Caste system)中反映出来了。

涉及到一个社会核心文化的理念这类问题,生活在该文化中的人往往很少关注,他们视为理所应当的事情,却很难被生活在另一个社会中的人所完全理解。因此,当来自另一个社会的个体问“为什么”的时候,你会发现你用三言两语竟无法解释。你必须从头说起,从该社会的历史发展过程,突出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

件开始,讲到整个文化理念体系的提出,挣扎,到最后形成的经过,从而回答为什么该理念成为这个社会存在的基石。当一个价值理念问题需要追溯几代以上的历史方能解释清楚的时候,就说明该理念触及了一个社会的核心文化。比如问中国人为什么个体是与他人紧密相联系的,为什么人和人之间的联系如此重要,为什么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不花上一两个小时的时间讲述孔孟,讲述中国社会人制的历史,讲述毛泽东的思想一定讲不清楚。这与问美国人为什么人应该是独立的个体,自己应对自己负责一样,一定得联系到杰斐逊总统的《独立宣言》,联系到美国社会从英国人手里独立出来的历史,甚至联系到基督教的宗教教义。

因此,文化的洋葱比喻事实上将文化分为三层,而三层之间又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核心层驱动影响中间层,中间层驱动又影响表层文化。我们平时能观察到的通常都是表层文化,理解中层与核心层文化才是本教材的目的。

1.2.2 民族社会文化与公司文化

与社会文化相似,公司文化也对员工的言行举止有着重要的影响。借用洋葱的比喻,我们也可以用层次论来看公司文化。比如,在同一公司的人都穿一样的工作服,在同一时间上班,都讲一些公司里的“专门语言”,有生日庆典,这些是公司的表层文化。在这种表象的背后体现的则是公司提倡的价值观。如穿工作服,反映的可能是集体认同感;在同一时间上班,提倡的是纪律性;公司有自己的专门语言,如海尔的“日清日高”,“用人要疑,疑人要用”;联想的“讲战略,建班子,带队伍”;华为的“基本法”,表现的是公司的管理哲学;生日庆典反映的则是公司员工犹如家人的大家庭思想。而公司的核心文化是驱动这一切的根本,支撑这些核心文化的是与该公司所在的民族文化相统一的价值理念,如中国的公司所强调的集体主义、家庭观念和层级思想。

同样是公司,美国的就与中国的很不相同。比如,几乎很少有公司要求员工穿统一的制服上班,许多公司都采用弹性上班时间,也不需打卡,全凭自觉。公司有自己的一套语言,如英特尔的“不同意但作承诺”的管理理念;通用电气的“末位淘汰制”;迪斯尼称员工为“演员”,人事处为“角色分配办公室”,体现的都是自己公司的独特管理。很多公司都强调开心快乐的工作氛围,如西南航空公司,

如星巴克。这些管理实践中体现的是不同的价值观,首先是鼓励认可个性,穿自己喜欢的衣服,选择合适自己的时间来上班(美国很多医生都不穿白大褂上班,也不在同一时间上班);同时是提倡民主平等的管理方式,提倡合作;然后是讲求工作的内在意义——工作是使自己开心的事,而非被迫的差使。这些隐含在公司管理实践背后的理念与美国社会文化的普通价值观如自由平等,尊重个性亦十分吻合。

所以,可以说公司文化是民族社会文化的衍生物,但公司文化又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社会文化。要创造一种最适宜于一个公司发展的文化,光了解公司的长期发展战略和愿景是不够的,还必须深刻了解本地的民族社会文化。

1.2.3 文化的冰山比喻

相对于文化的洋葱比喻,文化的冰山比喻要简单一些。如图1-2所示,这个比喻把文化看成由两部分组成:显性部分,即浮在水上的可视部分;隐性部分——藏在水下的不可视部分。从图中可见,水下隐藏的冰山比浮出水面的要大出很多,因此,我们平时观察到的文化表象只是冰山一角,真正造成表象不同的部分都藏在水下。

所以,如果把冰山比喻和洋葱比喻进行比较,可以看出冰山一角也就是洋葱的表层,而冰山的水下部分则既包括了洋葱的中层也包括了其核心层。本书除了描述冰山一角的内容之外,会将大量的篇幅集中在冰山的水下部分:即影响各民族文化表面差异的隐含信念、价值观和社会规范。

1.3 文化的正态分布

在讨论文化差异的时候,我常常会笼统地说美国的文化如何如何,印度的文化如何如何,日本的文化又如何如何。如此的表述当然是不精确的,而且有将某国文化定型化之嫌。众所周知,同一国家里面的人个体之间的价值观都千差万别,根本无法用一种定型加以描述。因此,我用文化的正态分布来表达这个概念。图1-3表现的是两个民族在某一文化维度上的差异。

从图1-3可见,A文化与B文化之间在该文化维度上表现不同。假定该维度是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横轴的左端代表个体主义,而右端代表集体主义,那么,该图的意思就是说一般而言,A文化比B文化更追求个体主义,而B文化比A 文化更追求集体主义。如果我把A文化说成是美国文化,把B文化说成是中国文化,那么,这张图就表达了美国文化比中国文化更个体,而中国文化较之美国文化更具有集体主义的特征。与此同时,该图又显示出同在美国社会中,个体之间在该维度上的差异:靠近正态曲线左端的人确实非常个体主义,但靠近曲线右端的人却不如此,他们中有的人甚至比中国文化中的一部分人更集体主义,超过中国文化的平均水平。同样,中国社会中的大部分人崇尚集体主义(如曲线右端的样本群体),但曲线左端的小部分人却比普通美国人更个体主义。因此,我在讨论文化差异时,指的是国家或民族总样本平均水平的差异,而非个体水平的差异。这一点一定得牢记在心。

此外,曲线的陡峭和扁平程度(及数据的集中程度)表现出一种文化理念被一个社会所共同认可的程度。曲线越扁平,认同程度越低;反之,认同程度越高。这个含义被蔡安迪斯(1994)用文化的“紧密-宽松”概念所表达。所谓紧密文化主要有两个特征:一是同一种价值观被大多数人拥有和共享,二是社会对意见分歧者的容忍程度很低。比如,日本文化就是紧密文化的代表,整个民族有相当一致的价值观和理念,比如,应该听从权威人士或政府的话,比如,过马路应该走人行横道线。去年伊拉克战争爆发之后,日本政府警告市民不要去伊拉克,但有几个个性较强的社工人士没听劝告擅自去了伊拉克帮助那儿的市民或孩子,结果被当人质抓起来,要挟日本撤出盟军。这几个人被日本政府解救回到日本时,遭到了大众的白眼,认为他们太自私,为了自己的追求而不顾国家利益,使这些人为自己的行为感到羞耻,而不敢出家门半步。而且日本政府还要他们自己支付从伊拉克回日本的机票费用!这在强调个性特点和关怀大众的美国社会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情,更不可思议的是几乎没有人站出来为他们说话。

一个社会文化的紧密-宽松程度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主要有三个。第一是社会的稳定性,尤其是意识形态领域的稳定性。中国社会这些年经历了许多意识形态的变化,各种理念同时并存,儒家思想,道家哲学,共产主义,资本主义,传

统管理,现代管理,不一而足。因此,今天中国文化的紧密度比之20年前应该要低很多。其次是社会人口组成的同质性,同质性越高,紧密度越高;同质性越低,宽松度越高。因此,美国这个大熔炉的文化宽松度可能高于其他任何国家。第三是该社会人口的疏密程度,人口越集中的国家,文化紧密度可能越高;反之,则低。游牧社会总的来说比农业社会的文化宽松度要更高一些。

1.4 文化与管理的关系

在讨论什么是文化的时候我已稍稍触及了民族文化对公司文化和管理实践的影响。在这一部分,我将更详细地系统讨论这个问题,将有关文化对管理的每一个层面的影响的讨论加以展开。

1.4.1 文化与企业经营战略的关系

企业经营战略与文化的关系表现在多个方面。如果我们将企业经营战略按照其所占领的市场来划分,那么,一个企业可以有以下几种战略:局限于地区内经营、跨地区经营、跨国经营或全球经营战略。当然,影响企业战略的因素很多,如企业的发展阶段、企业所处的行业、或者世界大经济环境。企业在采用不同经营战略的时候对文化因素的考虑很不相同。表1-1呈现的是根据爱德乐和加达(Adler & Ghada, 1990)的研究总结出来的二战以来美国跨国公司的进化过程。

从表中可以看出,文化差异对采用地区内经营与跨地区经营战略的公司总的来说影响不大,因为公司关注的就是本地区的客户,只要对当地文化了解透彻就能够保证经营的顺利。即使这些公司偶尔也出口产品,但一般就是原样出口,不对产品做改进以适应使用者的文化口味。所以,地区内公司的管理哲学基本上是我行我素,我没有必要考虑调整自己以容纳外国文化的特点。

但是,当公司发展到跨地区的时候,就会开始产生去国外生产或开拓市场的需求,这时,对其他文化的关注和敏感,对于有效贯彻、执行公司战略就会有重要的影响,公司就会调整管理方式和风格去适应国外市场,就会从原来“只有一种正确方法”的心态转变成“有多种正确方法”的心态,而尝试不同的管理理念。同时,从产品和服务的角度来看,跨地区公司也不会一味强求国外用户去适应他

们的产品,而会愿意对产品进行修正去满足国外用户的口味。此时,了解国外用户的文化价值观和他们的审美观点就变得非常必要,文化对企业经营的作用渐渐凸现出来。

到了跨国经营的阶段,文化的重要性相对于企业的经营反而降低了。主要的原因是那时(20世纪80年代)多个跨国公司把竞争的焦点放在了价格大战上。大量的跨国公司都生产很多没有特色的产品,着重关注价格和费用,而把对文化的敏感所带来的优势降到最低。与地区内经营时强调的“只有一种正确方法”不同,在这个阶段的企业强调的是“只有一种费用最低的方法”,企业的竞争优势完全为价格所主导。

20世纪90年代开始,企业发展的第四个阶段来到了,那就是全球公司的出现。全球经营的战略重新使公司关注文化因素,因为全球公司与跨国公司最大的不同之处就是全球公司在企业经营的各个方面考虑当地文化的特色,不仅不忽视,而且融合这种特色来设计产品,推销产品,管理员工,进行客户服务。比如,尼桑汽车公司结合美国人的口味来设计SUV型汽车,诺基亚专门设计在中国市场推销的手机技术和款式,可口可乐为了在日本销售、完全改变自己原来在美国的营销手段,吉列公司接受新加坡人对黄道吉日的看法,而改变原来的开张庆典日期。同时,跨国经营阶段的“总部心态”被“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所取代,星巴克甚至从语言上改变了称呼,他们不把在西雅图的公司总部称作总部,而是叫作“客户服务中心”,与此同时,他们成立了另外两个“客服中心”(一个在阿姆斯特丹,一个在香港)以把西雅图的地位降到与其他客服中心同样的地位。既然是为客户服务,就得充分了解客户的需求,而要了解客户就必须了解客户所生活的文化环境,因此,尊重当地文化融合当地文化变成全球公司经营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影响渗透到了各个层面。

1.4.2 文化对组织架构设置的影响

文化对企业结构设置的影响从几个方面可以说明。如果我们比较美国的企业和中国或者韩国的企业,可以看见美国的企业结构比中国或韩国的企业要扁平一些,层级更少。组织扁平化的概念最早从西方而不是东方提出就可以看出文化的

跨文化管理

跨文化管理 百科名片 跨文化管理又称为“交叉文化管理(Cross Cultural Management)”,即在全球化经营中,对子公司所在国的文化采取包容的管理方法,在跨文化条件下克服任何异质文化的冲突,并据以创造出企业独特的文化,从而形成卓有成效的管理过程。 目录 简介 跨文化管理的发展 企业进行跨文化管理要树立正确的观念 企业跨文化管理的策略选择 跨文化管理的有效手段 简介 跨文化管理的发展 企业进行跨文化管理要树立正确的观念 企业跨文化管理的策略选择 跨文化管理的有效手段 展开 编辑本段 简介 跨文化管理又称为“交叉文化管理(Cross Cultural Management)”,即在全球化经营中,对子公司所在国的文化采取包容的管理方法,在跨文化条件下克服任何异质文化的冲突 跨文化管理

,并据以创造出企业独特的文化,从而形成卓有成效的管理过程。其目的在于在不同形态的文化氛围中设计出切实可行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机制,在管理过程中寻找超越文化冲突的企业目标,以维系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共同的行为准则,从而最大限度地控制和利用企业的潜力与价值。全球化经营企业只有进行了成功的跨文化管理,才能使企业的经营得以顺利运转,竞争力得以增强,市场占有率得以扩大。 编辑本段 跨文化管理的发展 跨文化管理并不是一个新的事物,它起源于古老的国际间的商贸往来。 早在古代古埃及人、腓尼基人、古希腊人就开始了海外贸易,并懂得了如何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做生意。到了文艺复兴时期,丹麦人、英国人以及其他一些欧洲国家的商人更是建立起了世界范围的商业企业集团。当他们与自己文化环境以外的人们进行贸资保蔷突岫杂胨遣煌幕尘跋虏挠镅浴⑿叛鲆约跋肮弑3置舾幸员苊夥⑸逋徊⑺忱 迪纸灰住U庑┦率瞪暇褪窃诖邮驴缥幕木牍芾砘疃2还馐焙虻目缥幕芾砘疃耆【鲇诖邮旅骋谆疃纳倘嗣堑母鋈司椋泄匚幕拔幕钜煊胂嗨频难芯恳步鼋鍪侨死嘌Ъ业氖隆9居肫笠祷购苌僮⒁舛晕幕捌洳钜斓难芯靠缥幕芾恚不姑挥谐晌幻哦懒⒌目蒲А? 跨文化管理 跨文化管理真正作为一门科学,是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的美国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研究的是在跨文化条件下如何克服异质文化的冲突,进行卓有成效的管理,其目的在于如何在不同形态的文化氛围中设计出切实可行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机制,最合理地配置企业资源,特别是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利用企业人力资源的潜力和价值,从而最大化地提高企业的综合效益。 兴起这一研究的直接原因是二战后美国跨国公司进行跨国经营时的屡屡受挫。 美国管理学界一直认为,是他们将管理理论进行了系统化的整理和总结,是他们最先提出了科学管理的思想,也是他们最先将这一思想应用于

《跨文化管理》

《跨文化管理》 进入全球市场的企业员工必读,因为他像小说一样通俗易懂; 研究全球化的专家必读,因为他是目前唯一一本全面介绍最前沿的的全球化理论的中文图书。 作者简介: 陈晓萍,1995年获美国伊利诺大学工业和组织心理学博士学位,现为美国华盛顿大学商学院终身教授,同时担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和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管理学院的客座教授。在此之前,她曾是香港科技大学和美国印第安那大学商学院教授。 陈晓萍教授的学术研究涉及很多组织行为和人力资源管理领域,主要的研究课题包括跨文化管理、个体和群体决策、领导学、商业谈判、企业公民行为,等等。她的学术论文曾发表于全球顶尖的管理学杂志,如《美国管理学》、《美国管理学评论》、《应用心理学》、《社会和个性心理学》、《跨文化心理学》、《国际商学》及《组织行为和决策过程》等。 陈晓萍教授的教学包括跨文化管理,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商业谈判,团队建设等MBA、EMBA和博士生课程。她曾数次获得美国科研教学大奖,还荣获2004年度华盛顿大学商学院的“杰出博导奖”。 陈晓萍教授还非常关心中国国内企业管理的发展,致力于发展中国的管理科学研究。她现任中国管理研究国际学会副会长,并担任中文管理杂志《管理@人》的总编。她被中国《财经时报》评为2004年最具影响力的八名管理大师之一。

内容简介: 1. 生动翔实的案例,恬淡幽默的语言 2.引人入胜的练习和角色模拟 3.典型的外国影片来讲述跨文化管理 4.跨文化沟通和谈判中可能出现的陷阱5.跨文化团队建设的艰辛 6.跨文化人力资源管理的挑战 7.全球化职业旅程的酸甜苦辣 目录: 第1部分文化与管理 第1章什么是文化?文化如何影响管理? 3 1.1 什么是文化 4 1.2 文化的两个常用比喻 5 1.2.1 洋葱的比喻:文化层次论 6 1.2.2 民族社会文化与公司文化 14 1.2.3 文化的冰山比喻 15 1.3 文化的正态分布 16 1.4 文化与管理的关系 17 1.4.1 文化与企业经营战略的关系 17 1.4.2 文化对组织架构设置的影响 20 1.4.3 文化对企业制度建立和执行的影响 20 1.4.4 文化对领导和员工行为的影响 21

跨文化管理_(双语)报告封面

1、案例分析:走向地狱之路 案例思考题 (1) 贝克和雷诺斯之间的隔膜究竟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层隔膜? (2) 贝克与雷诺斯的谈话是否有效?贝克犯了什么样的错误? (3) 雷诺斯的信的容可能是什么? (4) 如果是辞职信,什么可能是最直接影响该决定的主导因素? (5) 如果你是贝克,你会怎么处理? (1)We can know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the communication barriers between Reynolds and Beck are mainly cultural barriers and that they don’t trust each other.从文章可知,雷诺斯和贝克之间的隔膜主要是文化障碍,并且他们没有建立对彼此的信任 文章中,贝克和雷诺斯存在着种族和文化方面的差异,贝克和雷诺斯两个是不同国家的人,一个是英国人,一个是巴拉加尼亚,他们虽然彼此相互交流过,却未能真正的了解对方的文化,对彼此的文化不能深入的欣赏。而且贝克相信自己有天赋,可以解决一切沟通上的问题,十分自负,雷诺斯也是,对别的种族有观念上的不认同,造成了他们之间的隔膜。 (2)Their conversation was invalid because of power distance.他们的谈话无效,因为他们之间的权力距离。 雷诺斯是贝克的继任者,也就是雷诺斯现在是贝克的上司,而贝克的谈话带着一种强烈的征服感去的,这样让雷诺斯在整个谈话过程中都处于弱势地位,不能真正的说出自己的想法,只是一味的是贝克的理所当然的认为。贝克一直在否定雷诺斯的种族观,这就让雷诺斯感到尴尬和不适。雷诺斯的沉默和肢体语言,并未引起贝克的关注,这是他们之间的信任几乎不存在。此外他们之间的文化差异,也造成了权力距离,公司里欧洲文化占据上风,这就让巴拉加尼亚文化的雷诺斯处于下风。总之,他们之间的权力距离造成了现在的状况,让雷诺斯和贝克之间的谈话只能以失败而告终。 (3)Resignation letter雷诺斯的辞职信 前一天的贝克的与其谈话的失败,让雷诺斯选择辞职。可能容是控诉雷诺斯对其文化的不尊重,对这样的文化环境感到不能忍受,继续下去也是不能被别人所认同,而且对雷诺斯的谈话态度感到不满,根本不去听从自己的解释和意见,觉得自己不能胜任这样的一份工作。

中国企业跨文化管理

1010732327 化工学院 桂舒舒 中国企业的跨文化管理 一、国际企业跨文化管理的重要性 1.跨国公司进行跨文化管理有利于解决文化差异、文化冲突所带来的问题。 由于跨国公司的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以及各个子公司之间存在着文化差异,他们的管理思想、经营理念、管理方法、管理制度等方面就会产生不同,从而在公司内部引起文化冲突。所谓文化冲突不仅指跨国企业在他国经营时与东道国的文化观念不同而产生的冲突,又包含了在一个企业内部由于员工分属不同文化背景而产生的冲突。在跨国公司中对文化差异、文化冲突管理不当势必会影响公司的经营管理,造成不良后果,甚至导致合作的失败。许多跨国公司后来的失败大都是因为没有解决好文化差异、文化冲突所带来的问题。 2.跨国公司进行跨文化管理有利于解决跨国度、跨文化的管理移植问题。 所谓管理移植是指将一个国家、一种文化环境中行之有效的企业的管理思想、管理制度、管理方法和管理技术转移到另一个国家、另一种文化环境中去,其目的是为了取得相应的效果、获得相应的利益。由于跨国公司的母公司与子公司分布在不同的国家、地区,这些国家、地区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背景不同,因此,从发达国家移植过来的管理方法,发展中国家的企业要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来进行修改和改进,使之与原有的管理方法融为一体,从而提高管理移植的效果,获取相应的收益,达到管理移植的目的。 3.跨文化管理对跨国公司及其员工具有导向作用。 跨国公司通过跨文化管理形成自己的母公司与各个子公司都要遵循的企业文化,形成员工共有的价值观念、信念、行为准则及具有相应特色的行为方式、物质表现等。跨国公司通过跨文化管理形成的企业的宗旨、最高目标、共同愿景、价值观念等对跨国公司的母公司及各个子公司以及所有的员工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取向起引导作用,使之符合公司所确定的总目标。这种导向是通过跨国公司共同的企业文化的塑造来引导公司员工的行为心理,使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共同的价值观念,自觉地把企业的目标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

用跨文化管理理论分析文化对组织管理的影响

用跨文化管理理论分析文化对组织管理的影响 【摘要】随着时代发展,文化对组织管理的影响逐渐加深。本文在跨文化管理理论背景下,应用蔡安迪斯的个体主义―集体主义理论以及舒华兹的十大价值/需要导向理论对影视剧作品《长大》中的组织以及群体特征进行具体分析比较,从不同维度分析其个体行为特征对组织管理带来的不同影响。 【关键词】跨文化管理行为特征组织管理 一、理论背景 跨文化管理学科的出现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全球经济化迫使来自不同文化的个体和群体在一起工作和学习,让产品被不同习俗的人群所接受和使用。而现如今,跨文化管理的概念并不仅仅存在于有跨国背景的企业或组织中。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水平得到大幅度发展与提升,人与人之间的思想与物质交流也逐渐频繁,这使得不同年代的群体之间也存在了文化的差异,甚至相同年龄层但不同生活背景也造就了文化上的差异。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模式趋于复杂,这也使得文化对组织管理的影响越来越深入。 二、文化的定义 赫斯科维茨在1955年出版的《文化人类学》一书中对

文化作出以下定义:文化是一切人工创造的环境,也就是说,除了自然原生态之外,所有由人添加上去的东西都可称之为为文化。文化可以分为客观文化和主观文化。应用更为广泛的是主观文化部分,即被一个群体的人共享的价值观系统。 三、应用跨文化管理理论对影视剧案例的具体分析 在一个企业或组织中,文化对其的影响可以体现在方方面面,包括企业经营战略、组织架构设置、企业制度建立和执行以及领导和员工行为等。 下面以影视剧《长大》作为案例来具体分析文化对领导和员工行为的影响。 从管理者的角度来说,什么样的管理风格占主导,管理者的角色和责任的定义和内涵,如何看待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都会因为文化的不同而不同。而从员工的角度来说,如何看待自己的组织或是企业,喜欢管理者采用什么样的风格,管理者的角色和责任的理解,自己与管理者之间应该保持什么样的关系也都受到员工自己身处的文化环境的影响。 电视剧《长大》的故事背景设定在“江城”――以上海作为创作原型的城市,讲述一群青年实习医生在华东地区最大的三甲医院仁华医院共同实习的故事。剧中可以非常明显地感受出青年人群体与上级导师、高层领导之间的人际相处过程以及不同事件产生的影响。剧中的医院就是组织载体,由于不同人物之间的生活环境不同,所以产生各自身上对文

跨文化管理(含答案)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继续教育与远程教育学院 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 《跨文化管理》复习大纲 一、单选题 1. 文化差异对公司总的来说影响最大的阶段是:() A. 地区内经营阶段 B. 跨国经营阶段 C. 跨地区经营阶段 D. 全球经营战略阶段 2. 跨文化管理是()在欧美等西方国家为了迎合国际商务活动的需要而兴起的一门新兴学科:() A. 20世纪末 B. 19世纪初 C. 18世纪末 D. 20世纪初 3. 较小的权力差距的国家是:() A. 美国和德国 B. 日本和荷兰 C. 法国和香港 D. 俄罗斯和中国 4. 下列都属于较强不确定性回避国家是:() A. 日本和法国 B. 俄罗斯和荷兰 C. 中国和法国 D. 美国和香港 5. 强不确定性回避的国家:() A. 人们比较起来则显得随遇而安、怠惰、喜静不喜动、懒散一些 B. 其文化对法律、规章的需要是以情感为基础的 C. 人们对于成文法规在感情上是接受不了的,除非绝对必要,社会不会轻易立法 D. 其文化能容忍各种各样的思想和形形色色的主意,因而有利于产生一些根本性的革新想法,但却不善于将这些想法付诸实施 6. 不属于长期观念的文化的特征是:() A. 坚忍 B. 节俭 C. 守常、拘泥于固有的传统 D. 知耻 7. 直接和婉转、插嘴和沉默、高语境和低语境属于:() A. 口头语言交流 B. 非口头语言交流 C. 语音语调 D. 眼神交流 8. 美国人讲话喜欢开门见山,直奔主题,而中国人则喜欢先客套一番,然后再进入主题,这体现了语言交流跨文化差异中比较显著的一个特征:() A. 空间距离 B. 高语境和低语境 C. 直接和婉转 D. 语音语调 9. 下列哪个国家或地区不属于短期取向的文化:() A. 香港 B. 印度尼西亚 C. 俄国 D. 法国 10. 在和日本人的一次商务谈判中,你已经问过对方是否愿意加入一条款,他们回答“是的”,所以你把那一条款写入了合同。可事后你发现日本人对所加的条款非常不高兴,原因是:()A. “是的”有时可以理解为“也许”,这个例子中的日本人只是想再考虑一下。

跨文化管理案例

摘要:跨国公司中的各类人员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形成了不同的价值观,进而产生文化冲突,使得跨国公司内部无法有针对性地沟通管理,这时唯一的办法就是进行有效的跨文化管理。韩国三星电子在中国成功发展主要归功于它卓有成效的跨文化管理。本文分析了韩国三星电子在中国的发展及其成功的跨文化管理,以期为更多的跨国公司提供借鉴。 关键词:跨文化管理中韩文化差异跨国公司三星 0 引言 自中韩两国建交以来,许多韩国企业都在中国投资成立合资和独资企业。这既包括像三星、LG、SK、现代这样的大企业集团,也包括许多韩国的中小企业。从而极大地促进了两国贸易的发展,为两国经济发展贡献了力量。但是,中韩两国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文化,而文化差异势必会引起价值观、经营理念、管理方式等方面的矛盾和冲突,令在文化、习俗、社会体系不同的外国经营的跨国企业面临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和障碍。因此,跨国公司必须要解决好促使不同文化在企业中融合这一新课题,进行有效的跨文化管理。下面对三星电子的案例进行分析。主要从它的品牌战略、营销战略及其在中国的发展看它是如何进行跨文化管理进而获得成功的。 1 三星电子的跨文化管理分析 三星(SAMSUNG)连续多年跻身于世界500强之列。三星创立于1938年,20世纪80年代后逐渐强大起来,成为了世界级大企业。三星在韩语中具有“天长地久,强大兴旺”之意。美国《时代》周刊评论:“三星凭借…简约、新奇、亲和力?的产品理念,已经在消费者心中牢固地树立起了…科技、时尚、数字先锋?的品牌形象。” 1.1 品牌战略在品牌形象塑造过程中,三星坚持走时尚路线。首先,三星在外观设计上体现出了时尚感。1998年,三星确定了新潮设计的产品策略,以此来打造其时尚品牌。三星请来了IBM的首席设计师汤姆·哈迪为三星的设计师们抛砖引玉、开拓思路,使得三星以一种全新的时尚、前卫的形象亮相于消费者面前。其次,三星的产品定位是高价位的高端产品。三星进军海外市场的初期也是从低端产品开始的。但随着不断发展,低端策略显示出了它的弊端,于是三星转型为推出高品位高价位的时尚产品,并获得了年轻的具有一定经济基础的消费者的青睐。再次,三星选择了高级专业商店(如Best Buy、Sears、Circuit City 等)销售产品,并且注重与高雅艺术相结合。三星另一个品牌策略是增加亲和力。具有良好亲和力的企业更容易得到消费者的认可。三星的口号是“三星数码世界欢迎您(Samsung Digital Everyone?s invited)”,在产品性能上为消费者考虑的很周到,满足消费者多方面的需要,在外观设计上注重品位与时尚,给消费者一种体贴亲切的感觉。在中国,三星成立了“三星中国社会公益团”,组织开展各项公益活动。这些都给三星的亲和力增加了砝码,从而提升了三星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 1.2 营销战略—体育营销三星精心设计了在国内外的营销策略及营销渠道。除了常规的媒体广告宣传外,三星将重点放在了体育营销上,并专门设置了体育营销部门。这是因为体育竞技的激情、动感、追求、挑战、协作意识和公平竞争精神也正是三星所追求的企业精神。三星赞助了1988年汉城奥运会、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期间的亚特兰大展示会、1998年长野冬季奥运会,并在1999年加入奥林匹克TOP计划(The Olympic Plan,全球赞助商计划),之后又赞助了2000年及以后的各届夏季和冬季奥运会。除此之外,三星还积极赞助地区性体育活动。从1986年汉城亚运会开始,三星一直赞助各届亚运会。在中国,三星积极赞助了1990年北京亚运会、北京国际马拉松比赛,并请著名乒乓球运动员刘国梁做其体育形象代表。在08年北京奥运会,三星继续其奥运赞助商的角色。“三星通过自己最先进的无线通信技术,让此届奥运会成为不同以往的心旷神怡的奥运会。”赞助TOP计划的同时,三星还投入大约3倍于赞助费的资金用于宣传三星自身的奥林匹克形象。拥有顶级赞助商头衔的三星,品牌认可度及品牌价值得到进一步的提升,销售额也将有大幅度的增长。

跨文化管理(含答案)

跨文化管理模拟试题 (请与本学期公布的大纲核对,红色答案来自答疑系统,供参考) 一.选择题(下列每一小题有四个答案,请选择正确的一个) 1、服装属于文化洋葱的(A): a、最外表的一层 b、第二层 c、第三层 d、最里面的一层 2、 A 的领导人常常与皇家贵族相联系,因此在公司里总有许多裙带关系,儿子们、侄子们与弟兄们身居要位(A)。 a、阿拉伯国家 b、印度 c、丹麦 d、美国 3. 下列关于全球化经理人与全球化领导的叙述,那个就是不正确的(C) A.这两个概念就是有区别的; B.经理指的就是具有专业管理能力,即计划,控制,组织,引导能力的人; C.领导靠的就是权威,经理靠的就是威信。 D.一个优秀的经理并不一定就是一个优秀的领导。 4.下列关于多元中心法的叙述,哪个不正确(B) A. 多元中心管理可以使公司在政治敏感地区保持低调的姿态,不被关注; B. 采用多元中心管理的跨国公司的分部主管通常由当地人担任,但也常派总部的管理人员到国外的分支机构工作。 C. 这种管理可以为公司节约大量开支; D. 采用这种管理可以使当地的公司在管理上有延续性。 5.有关就业保障的叙述,下列哪句话不正确(A) A.人的工作动机与就业保障呈递增的线形关系; B. 就业保障指的就是不裁员,大规模裁员一般就是由大经济环境引起的; C. 就业保障在美国企业中能够激发员工积极性,因为只有少数公司做出如此的承诺; D. 在日本,几乎所有公司都实行终身雇佣制,就业保障便成为一个“保健因素”,因此很可能起到反激励的作用。 6. 关于团队这个概念的叙述,(C)就是错误的。 A. 团队至少要有两个成员;

跨国公司跨文化战略管理文献综述概要

跨国公司的跨文化战略管理文献综述 一、前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已经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跨国公司作为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主体正发挥日渐突出的作用。跨国公司的迅猛发展使跨国公司的管理者碰到一个共同的难题——跨国公司的跨文化战略管理。 跨国公司(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经济实体所组成,并从事生产、销售和其他经营活动的国际性大型企业。又称国际公司或多国公司。近年来资料显示:跨国公司控制着全世界60%的贸易、70%的投资和80%的技术专利。现代企业在实施跨国经营战略或从事跨国经营活动时,普遍采用的经营战略之一就是跨文化战略。 跨文化研究始于上世界40年代的美国,是由美国学者首先发展起来。文化之间的差异对人们生活和交往的影响是巨大的,于是便开始寻求不同文化之间的融合和管理问题。在此之后,跨文化领域吸引了众多学者的眼球,并在这一领域积累了众多成果。对跨文化管理这一概念,许多学者也给出了自己的定义。综合各学者的观点,将跨文化管理概括为:在跨国经营中,对不同种族、不同文化类型、不同文化发展阶段的子公司所在国的文化采取包容、理解的管理方法,并据此创造出公司独特文化的管理过程。而跨文化战略管理,即是在企业跨文化管理过程中,关于如何制定、实施、评价企业跨国经营过程中,对不同文化的统筹管理策略以保证企业组织有效实现自身目标的艺术与科学。 本文所做的文献综述主要从跨国公司跨文化研究领域的基础理论成果入手,针对这些年国内外的跨文化管理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归纳,提炼出对企业现状管理有实际价值的跨文化战略管理,而不仅仅局限于跨文化企业管理的理论成果。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评述

跨文化管理含答案汇总

跨文化管理模拟试题 (请和本学期公布的大纲核对,答案供参考) 一.选择题(下列每一小题有四个答案,请选择正确的一个) 1.服装属于文化洋葱的(A): a. 最外表的一层 b. 第二层 c. 第三层 d. 最里面的一层 2. A 的领导人常常与皇家贵族相联系,因此在公司里总有许多裙带关系,儿子们、侄子们和弟兄们身居要位()。 a. 阿拉伯国家 b. 印度 c. 丹麦 d. 美国 3.下列关于全球化经理人和全球化领导的叙述,那个是不正确的(C) A.这两个概念是有区别的; B.经理指的是具有专业管理能力,即计划,控制,组织,引导能力的人;C.领导靠的是权威,经理靠的是威信。 D.一个优秀的经理并不一定是一个优秀的领导。 4.下列关于多元中心法的叙述,哪个不正确(B) A.多元中心管理可以使公司在政治敏感地区保持低调的姿态,不被关注;B.采用多元中心管理的跨国公司的分部主管通常由当地人担任,但也常派总部的管理人员到国外的分支机构工作。 C.这种管理可以为公司节约大量开支; D.采用这种管理可以使当地的公司在管理上有延续性。 5.有关就业保障的叙述,下列哪句话不正确(A) A.人的工作动机与就业保障呈递增的线形关系; B.就业保障指的是不裁员,大规模裁员一般是由大经济环境引起的; C.就业保障在美国企业中能够激发员工积极性,因为只有少数公司做出如此的承诺; D.在日本,几乎所有公司都实行终身雇佣制,就业保障便成为一个“保健因素”,因此很可能起到反激励的作用。 6.关于团队这个概念的叙述,(C)是错误的。 A.团队至少要有两个成员;

B.团队在时间上有一定的延续性; C.一个公司就是一个大团队; D.并非所有的群体都是团队。 7.(B)常由 10—12名成员组成,履行其上级交给的任务。 A.问题解决型团队; B.自我管理型团队; C.跨部门团队; D.虚拟团队。 8.贝雷从两个维度来描述文化适应,一个是人们是否保持自己的文化特色,一个是个体是否愿意接触异族文化。在这两个维度上的不同反应回生成四种文化适应方法。“脱胎换骨,重新做人”的文化适应方式是(B) A.融合 B.同化 C.隔离 D.边缘化 9.在融合,同化,隔离,边缘化这四种文化适应方式中,(D)是最痛苦糟糕的适应方式。 A.融合 B.同化 C.隔离 D.边缘化 10.美国人在开会时大概只花2分钟时间在彼此介绍上,然后就入座讨论正题。但在许多国家这样做会被认为是粗鲁无礼的,但(C)除外。 A.英国 B.意大利 C.芬兰 D.西班牙 11.下列关于谈判中非言语沟通行为的文化差异中,那句是正确的(A) A.日本人在谈判时喜欢和对手挨着坐在一边,让目光注视白墙或地面,就是说

跨文化管理案例

跨文化管理案例 跨国公司中的各类人员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形成了不同的价值观,进而产生文化冲突,使得跨国公司内部无法有针对性地沟通管理,这时唯一的办法就是进行有效的跨文化管理。韩国三星电子在中国成功发展主要归功于它卓有成效的跨文化管理。本文分析了韩国三星电子在中国的发展及其成功的跨文化管理,以期为更多的跨国公司提供借鉴。 自中韩两国建交以来,许多韩国企业都在中国投资成立合资和独资企业。这既包括像三星、LG、SK、现代这样的大企业集团,也包括许多韩国的中小企业。从而极大地促进了两国贸易的发展,为两国经济发展贡献了力量。但是,中韩两国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文化,而文化差异势必会引起价值观、经营理念、管理方式等方面的矛盾和冲突,令在文化、习俗、社会体系不同的外国经营的跨国企业面临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和障碍。因此,跨国公司必须要解决好促使不同文化在企业中融合这一新课题,进行有效的跨文化管理。下面对三星电子的案例进行分析。主要从它的品牌战略、营销战略及其在中国的发展看它是如何进行跨文化管理进而获得成功的。 1 三星电子的跨文化管理分析 三星(SAMSUNG)连续多年跻身于世界500强之列。三星创立于1938年,20世纪80年代后逐渐强大起来,成为了世界级大企业。三星在韩语中具有“天长地久,强大兴旺”之意。美国《时代》周刊评论:“三星凭借…简约、新奇、亲和力?的产品理念,已经在消费者心中牢固地树立起了…科技、时尚、数字先锋?的品牌形象。” 1.1 品牌战略在品牌形象塑造过程中,三星坚持走时尚路线。首先,三星在外观设计上体现出了时尚感。1998年,三星确定了新潮设计的产品策略,以此来

《跨文化管理》案例分析

《跨文化管理》课程启示篇 宏碁公司阶段性发展的启示和思考 改革开放30年,在中国大陆,“文化”和“走出去”、“跨国经营”的概念由远及近,正成为治国官员、知识国民、有志走出国门企业家的热门词汇。 五千年闭关锁国,封建强权、三纲五常、农耕经济、儒家思想,深深影响了包括台湾在内的华裔子孙的思想、行为。与大陆相比,接受日本文化、美国文化稍早,而又深得中华文化精髓的台湾人,先浴现代工业文明的曙光,对跨国经营进行了有益的尝试,部分台湾企业家的经典案例,值得研读和深思,以资借鉴。 本文作者初涉《跨文化管理》课程,反复阅读《台湾宏碁有限公司:台湾暴龙》教学案例,试图作一些解读。 一、宏碁公司掌门人施正荣先生 *企业的核心人物和核心团队,决定企业战略成败和企业文化的优劣。 作为宏碁公司创始人及灵魂人物,施正荣先生幼年有在母亲的小店成长的经历,对台湾普遍盛行的“以父权为主导、家庭经营”的公司经营模式,抱有成见,养成其传承和叛逆兼具的企业经营理念:“一个穷人的哲学”、节俭管理;雇员所有权、分权、合资企业。也就是

施正荣先生所称的“母亲文化”---施爱子女、节俭持家,兼具对强势夫权的怨言。 施正荣先生应该是谙熟“王道文化”的精要,具备“驭衡全局,动态整合”、权力收放、成果分享的能力。所以,虽然不为宏碁公司绝对控股股东,却始终掌控着公司,无论企业初期的成功,突破期的困顿,短暂混局后的重振,以及后续的跨越式发展,都包含施正荣先生深厚的中华智慧和权谋的典型特征。 二、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经营成败与企业战略和文化的关联性 *企业不同阶段的发展战略,必然要有相映衬的企业文化,作为战略实施的支撑。 1、初创期—企业文化与战略的耦合期(与员工分权、共享成果,调动了员工参与、投入的积极性;合作企业,调动了社会资源,建立了广泛的利益联盟。)---企业文化(母亲文化:雇员所有权、分权、节俭管理、合资企业等)----与台湾社会文化看似部分冲突,其实一脉相承---与盛行的父权主导、家庭经营模式相比,实则是一种创新或突围---企业获得早期成功; 2、扩张期—企业文化相对于企业战略处于疲惫、松散、滞后期---企业文化(“母亲文化”的包容过度导致溺爱;企业早期发展积累的财富,导致员工“穷人哲学”的基础缺失)----与台湾社会文化的暗面(即没有盈亏责任—责任心不强、小富即安---不思进取、过

浅谈国际企业的跨文化管理

浅谈国际企业的跨文化管理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间的经济往来越来越密切,跨国企业也越来越盛行,而跨国企业必然面临跨国文化管理严峻的考验。跨文化管理是跨国企业成功运营的重要条件之一。有效掌握和利用跨文化管理这一手段,积极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这已成为中国企业跨国经营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华为的跨文化管理的成功经验,并且详细分析跨文化管理面临的现状,存在的不足问题,以及企业跨文化管理的具体管理方法。 关键词:跨文化管理、华为、策略 1.华为国际跨文化管理现状发展及矛盾: 1.1华为国际跨文化管理的成功发展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是一家总部位于中国广东深圳市的生产销售电信设备的员工持股的民营科技公司,于1988年成立于中国深圳。凭借在固定网络、移动网络和口数据通信领域的综合优势,华为己成为全口融合时代的领导者。目前,他们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已经应用于全球100多个国家,服务全球运营商50强中的45家及全球1/3的人口。目前华为在印度、美国、瑞典、俄罗斯以及中国的北京、上海和南京等地设立了多个研究所,8万多名员工中的43%从事研发工作。在母公司和子公司的跨文化管理方面做得非常好。 1.2华为企业文化与国际化企业文化管理的矛盾 与联想通过并购实现国际化不同,华为走的是完全不同的另一条国际化道路。 (一)在海外公司本土化方面: 虽然现在没有准确的数字显示,华为的海外员工究竟有多少比例,但华为海外本地员工在海外市场的比例只有50%左右,中国员工仍然是海外市场的主力。一位曾在埃及市场参与过招聘的华为员工表示,海外招聘是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按照华为给出的工资,虽然比国内工资高出很多,但跟国外工资水平相比还是没有竞争力的,因此无法招到当地优秀的人才;另一方面,海外市场负责人基本上都是由中国人担任,这也让本地员工缺乏归属感。

0555《跨文化管理》作业二

《跨文化管理》作业2答案 客观题部分: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15题) 1、A 2、B 3、A 4、B 5、B 6、C 7、B 8、D 9、A 10、D 11、C 12、B 13、C 14、C 15、A 主观题部分: 一、简答题(每题2.5分,共2题) 1、哪些因素影响跨国公司控制模式的选择? 答案要点:民族文化;海外子公司的成长阶段;总公司和海外子公司的管理能力;产品特性与市场因素;东道国政府的影响力;信息通讯技术的应用。 2、高语境和低语境文化各有什么特点? 答案要点:在高语境文化中,沟通过程中的信息发出者和接受者对情境所包含的意思都很明白,都利用情境传达信息。低语境文化中的成员把自己的想法用文字表达出来,信息以明明白白的文字表达出来。低语境文化比较直白,倾向于变通灵活,在低语境文化中生活比较简单,高语境文化则丰富而微妙,有极多内涵,不易为外人深刻理解。 二、论述题(每题5分,共2题) 1、美国、日本、中国、德国的谈判风格如何? 答案要点:美国的谈判风格:美国人通常急于完成事先安排好的议程,谈判的主要目的就是尽快达成协议,在谈判中,美国人会公开表示不同意见,喜欢采取进攻性的强调手段,推崇争执,直言快语,急于求成,美国谈判代表一般都没有耐心,把不成为的,非正式的协议看成是没有法律效力和,不可执行的。 日本的谈判风格:日本人在交流时目视对方和插画出现的频率很低,沉默时段很长,在谈判时,会故意避开关键的,影响合同签订的重要条款不谈,以拖延谈判时间。在做决策时,其集体主义天性和对社会稳定的渴望反映在以群体为中心的公司决策过程中,日本的谈判者通常不是决策者,日本的决策程序通常始自中间管理层,惯例上要求大量的时间和员工参与。中国的谈判风格:中国人思维模式是整体取向,凡事从整体到局部,从大到小,从笼统到具

跨文化人力资源管理案例

跨文化人力资源管理案例 1. 海尔把1999年定为自己的全球化年,这一年中,张瑞敏与海尔得到国际舆论的不断喝彩,是上述称呼显得名副其实。在全球化年中,海尔最大的一步莫过于在美国独资建厂。1999年4月30日,海尔开始在美国南卡罗来纳州的坎登(Camden)建设它在北美的第一个家用电器的生产基地。记者曾经问张瑞敏在美国办厂有什么意想不到的困难?张瑞敏认为其中一大困难就是海尔的管理会不会外国人所接受,中美有文化差异,不光是文化差异还有制度上的差异。美国的工会、美国的工人本来对中国就有一些敌视或者有一些误解,都可以误打到海尔的头上来。而海尔最好的办法的就是借鉴多方面的东西,包括中国企业在那里的失败教训,包括其他外国企业在那里的成功经验。张瑞敏笑着说:因为连哈佛都用案例来教学,我们何必自己闷着头来想呢? 2. 再一次访谈中,张瑞敏被问及美国的海尔如何协调并实现产品设计、生产和销售的当地化。张瑞敏坦言,在美国的海尔,部门的领导与自己的成果挂钩,海尔在美国的工厂雇的就是美国当地人。海尔对美国的雇员是有指标,有要求的,并不是他们完成了多少销售额就可以了,而是要在美国建立信誉、建立网络。在美国成立了美国海尔贸易公司,经理有25万美金的年薪,而且这仅仅是底薪,做的好的话还有加薪的机会。张瑞敏说:我付出这么大的代价,你要我的钱,我要我的效果,你必须能拿出效果供我考核。 3. 而世界各地的海尔也正积极的进行着本地化的改良。张瑞敏在接受记者访问时谈到:海尔在海外的本地化一定要跳出产品的概念,海尔的目标就是要做到在当地融资、在当地融智。海尔认为真正的国际化应该是当地融智,也就是说人力资源应该主要用当地的,因此美国海尔的员工都是美国当地人。张瑞敏做了有关美国和日本公司的比较,发现美国公司往往会比较成功的进行国际化,其原因是日本公司很难接受外来人,而美国公司则敢于让当地的员工放手大干。海尔在美国建厂好比是播下了一粒种子,通过人力资源的本地化,海尔希望实现的不仅仅是一个产品的移植,而是在当地扎下了根并成长为茂密森林的海尔。 4. 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成功给张瑞民意很大的启发。他说:在海外不管有多少公司和工厂,关键是能不能做到利用当地的资本,利用当地的人力资源,也就是能不能在当地融资、融智。能够做到这一点才是真正的国际化企业,如果不能够做到,不管你设立多少工厂,那仅仅是一个在海外拥有很多工厂的一个企业。 5. 张瑞敏看重思维的国际化、行动的当地化,这可以从宏观的发展和具体运作这两个层面来分析。 6. 贾迈尔和亚默瑞是海尔遍布海外的经理人队伍中的两位代表性人物。目前,海尔在全球的设计中心、制造工厂、营销网络,聘用的大都是当地化的人才,随着海外业务的拓展,已经形成了一支海尔的全球经理人队伍,为海尔加速成为国际知名品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重庆巴斯夫MDI项目跨文化管理案例

重庆巴斯夫MDI项目跨文化管理案例 【项目概况】 巴斯夫重庆40万吨MDI项目,由惠生与韩国大林公司(以下简称…MDI联合团队?),组成联合体伙伴,共同执行该项目的详细设计、采购服务和施工管理工作。 该项目在经过严格的环境、健康与安全标准审核、两轮当地公众咨询和数次专家评审后,获得中国相关政府部门正式批准。该项目由巴斯夫独立投资建设,总预算费用80亿元人民币,这套现代化的设施包括MDI生产装置、硝基苯生产装置和苯胺生产装置,它将成为一体化化工生产综合设施的核心部分,重庆化医控股(集团)公司作为地方合作伙伴,提供所需的大部分主要生产原料,同时重庆(长寿)化学工业园区辅助提供所需的公用工程系统。 重庆MDI一体化项目有自己独创的安全措施,视环保安全为第一位。巴斯夫公司的技术先进、安全、可靠,高度重视安全和环保。该项目的废水排放量将受到严格管控,以达到最小化。重庆MDI项目采取的水保护措施将和巴斯夫在德国莱茵河的路德维希港、比利时斯海尔德河边的安特卫普、美国密西西比河边的盖斯玛等地的厂区如出一辙。巴斯夫公司对项目所在地居民郑重承诺:MDI项目是按照世界级安全环保标准建造和生产运行,并致力于打造一个世界级的绿色化工基地。这一设施将于2014年开始运行,将主要生产用于聚氨酯泡沫的核心原料,使重庆成为世界级聚氨酯原料的主要生产基地和中国西部地区聚氨酯产品技术服务中心。 MDI联合团队,以其富有创造性的精神、相似的文化、激情和忠诚,将尽一切努力,为巴斯夫未来几年的MDI项目提供最好的服务。同时,为维护MDI联合团队在全球EPC服务提供商的声誉,所有MDI联合团队的执行管理者和员工将尽全力为项目成功做最大的贡献。 巴斯夫和MDI联合团队三方在上海MDI项目办公室集中办公,到目前为止,有240多项目人员在项目办公室紧张而努力地工作,预期项目任务高峰时增加到400人以上。 MDI团队是一支全球化的团队,项目成员来自于16个不同的国家(比利时、哥伦比亚、德国、意大利、韩国、荷兰、西班牙、土耳其、英国、美国、中国等)。可以说,MDI项目是一个跨文化管理的典范。在多元化文化背景下,团队的融合、多种文化的碰撞和适应成为项目的主旋律。如何在这种环境下,取得项目的成功?本文我们试图从巴斯夫、大林和惠生的项目管理者的视角去解读跨文化管理的奥秘。 自从项目启动以来,MDI联合团队就在一起紧密地合作。这样的合作关系在开始阶段总是比较困难的。随着工作过程中的共同理解、各方的角色和职责等方面确定后而

跨文化管理——霍夫斯泰德的四个维度

跨文化管理——霍夫斯泰德的四个维度 一、文化模式及其发展 文化模式理论,最初是由美国文化人类学家克罗伯和克拉克洪在对160个文化定义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分析之后提出的。他们认为:“文化是由各种外显和内隐的行为模式构成的,这些行为模式是通过符号习得和传播的,它们构成了人类群体的独特成就,其中包括体现在人工制品方面的成就。文化的本质内核是由传统的(即历史衍生的和选择的)观点,尤其是其所附带的价值观构成的。文化体系从一方面来讲,可被视为进一步行动的制约因素。” 在克罗伯和克拉克洪的推动下,文化模式理论在美国盛极一时。许多人类学家都对文化模式理论作了进一步的阐述,这其中贡献最大的当数罗丝.本尼迪克特。正是她在其《文化模式》一书中正式提出了“文化模式”的概念。她认为文化的发展是一个整合的过程,在历史的发展中,一些文化物质被选择、吸收,渐渐规范化、制度化、合理化,并被强化为人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而另一些文化物质则被抑制、排除、扬弃,失落了整体意义和价值。文化的这种内聚和整合就渐渐形成一种风格,一种理想,一种心理的和行为的模式。她还认为,不同民族和社会有不同的文化模式,每一种文化模式都有自己的特色和价值取向及潜在的价值意识。由此可见,本尼迪克特所说的文化模式实际上是一种文化的整体意义和价值,因此可以称之为“价值模式”。 我国著名文化人类学家司马云杰认为,任何一种文化的存在都不是散漫的、无结构的,而是按照一定的法则秩序结合起来的。文化在一定的生态环境中创造、积累、内聚、发展,各种物质渐渐稳定结构,也慢慢定型,文化的这种内在结构及其特征的稳定形态,就称之为 文化模式。由此可见,文化模式实际上是文化要素的内在结构及其活动规律的表象形态。二、跨文化管理及其发展 跨文化管理并不是一个新的事物,它起源于古老的国际间的商贸往来。早在古代古埃及人、腓尼基人、古希腊人就开始了海外贸易,并懂得了如何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做生意。

跨文化管理跨文化管理考试卷模拟考试题.docx

《跨文化管理》 考试时间:120分钟 考试总分:100分 遵守考场纪律,维护知识尊严,杜绝违纪行为,确保考试结果公正。 1、文化的特点有哪些?( ) 2、霍夫斯泰德的五大民族文化维度是什么?( ) 3、哪些因素影响跨国公司控制模式的选择?( ) 4、高语境和低语境文化各有什么特点?( ) 5、国际市场调研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 姓名: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 --------------------密----------------------------------封 ----------------------------------------------线-------------------------

6、什么是跨文化产品的标准策略和差异化策略?() 7、美、日、中三国的企业文化特点。() 8、中国和美国企业管理差异的表现有哪里?() 9、美、日、中、德谈判风格如何?() 10、影响跨文化产品定价的因素有哪些?并谈谈这些因素说如何影响产品定价。() 11、哪一个不属于人类文明的三个基本问题之一:()() A.与他人之间的关系 B.与时间之间的关系 C.与自己的关系 D.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12、特指文化与泛指文化的差异的说法错误的是:()()

A.泛指文化中做事老练 B.特指文化中直接有针对性地叙述事情 C.泛指文化中做事很容易让人接受 D.特指文化将工作与个人私事分开 13、对中立文化和情感文化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中立文化中冷静和自控能力很强 B.情感文化中崇尚热情而有生命力的表达方式 C.中立文化中总以一种语调来叙述事情 D.情感文化中可能会偶尔通过面部表情表达他们的紧张 14、把企业看作自然的产物,属于持哪种文化态度的人:()() A.内向型文化 B.外向型文化 C.泛指性文化 D.特指性文化 15、对跨文化管理的实质,理解不正确的是:()() A.面对不同的文化环境,成功的跨文化管理应作出灵活的调整 B.文化管理中集中比分散更重要 C.结合当地的文化背景。体制与文化的冲突,是进行跨文化管理面临的最突出的问题 D.跨文化管理中要集中企业的经营理念 16、对泛指文化关于管理的建议错误的是()() A.管理是一个随着管理质量的提高而不断改进的过程 B.杜绝利益冲突 C.含糊不清的指令被看作是机智和敏感的,通过这种指令能锻炼员工的判断能力 D.用一个总结结束报告 17、对价值观与行为准则理解正确的是()()

格力电器跨文化管理案例分析

格力电器跨文化管理案例分析 格力电器跨文化管理案例分析 化阶段成为全球空调销量冠军,不仅赢得了业界的光环,而且也为国家在世界赢得 了民族自豪感。 然而,任何一家大企业来说,发展历程都不是一帆风顺的,要想从本国走出国门, 并且在世界立足更是难上加难,对于格力更是如此。在国际化进程中,企业不得不 面对来自不同国家的文化、政治、经济乃至法律条款等诸多方面的差异,同时还要 解决好将当地员工与自身企业的文化相融合,齐心合力为企业创造价值的诸多事 项。 格力于2001年6月,投资2000万美元在巴西的亚马逊州首府---玛瑙斯市建设的空调器生产基地正式投产,这意味着格力电器正式进军海外,开启了格力公司的国际化的时代。然而期间,经历了其他跨国企业在国际化进程中同样会经历的问题, 如国家间文化、政治、经济和法律等方面的差异所导致的员工和企业文化碰撞的问 题。虽然这些跨文化的问题给格力带来了不小的影响也造成了一些损失,如不明当 地法律未按通货膨胀率给当地员工涨工引致当地工会抗议,未及时在当地注册商标

不得以高价回购等问题,但是格力根据自身公司的文化和特点,也最大程度处理了一些跨文化的问题,如向当地员工注入了公司的奉献精神等。 ]企业历程 1、概述: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1年,目前是全球最大的集研发、生产、服务于一体的专业化空调企业。格力电器旗下的格力”品牌空调,是中国空调业唯一的世界品牌”产品,业务遍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作为一家国有控股股份有限

公司,格力企业的员工总数约80000人,截至2043年,其年营业额达1200.43亿 元人民币。 2、发展历程: 创立伊始,格力电器经历了创业、发展、壮大、国际化等重要阶段(从4991年至今,格力的发展阶段将在第八部分以表格一的形式展示)。其中,从2001年到2005 年,格力在稳固本国市场的同时,决定开发海外市场的宏伟蓝图,提出了“争创世 界第一”的远大发展目标…国际化的开始。在明确的目标,科学的管理,引入了六 西格玛管理方法(注:六西格玛是一个旨在发现和消除过程变异,从而达到提高质量、减少劣质成本进而增加顾客价值、促进顾客忠诚的管理系统。)[]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投入的情况下,格力于2005年,家用空调销售量突破1000万台/套,首度 实现了空调销售世界第一的目标。 对于一家具有全球视野发展大格局,立足追求世界第一的企业来说,成绩永远属于 过去,而不断超越自己才是未来的目标。于是,2006年,格力电器又提出“打造精 品企业、制造精品产品、创立精品品牌”的战略。此后,公司开始进入了创全球知 名品牌的阶段。 3、企业核心: 对于一家世界级的电器制造企业来说,企业的灵魂和核心在于创新和科技,格力也 不例外。格力之所以能成为全球的空调霸主,离不开其强大的科技团队。格力的研 发队伍包括多达5000多名专业人员,3个基础性研究机构(包括制冷、机电、家电技术等),300多个国家实验室。 在空调业,格力成为技术投入费用最高的企业。如2011年,格力电器在技术研发 上的费用超过30亿元人民币。不仅如此,格力电器在国内外累计拥有专利超过6000 项(其中发明专利4300多项),是中国空调行业中拥有专利技术最多的企业,也 是唯一不受制于外国技术的企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