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大血管外科8个临床路径

心脏大血管外科8个临床路径
心脏大血管外科8个临床路径

动脉导管未闭临床路径

(2011年版)

一、动脉导管未闭直视闭合术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动脉导管未闭(ICD-10:Q25.001)。

行体外循环下动脉导管直视闭合术(ICD-9-CM-3:38.85伴39.6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心血管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病史:可有反复呼吸道感染、乏力、发育迟缓、发现心脏杂音等,轻者可无症状。病程早期常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中期可有心悸、气短,晚期可有紫绀、杵状指(趾)等表现。

2.体征:听诊可有胸骨左缘第1-2肋间连续性机械性杂音,粗糙、传导广、伴震颤,婴幼儿期或晚期病例常仅有收缩期杂音。可伴有周围血管征。

3.辅助检查:心电图、胸部X 线平片、超声心动图等。

(1)心电图:正常或左室肥厚表现,大分流量时双心室肥厚表现,晚期右室肥厚心电图表现。

(2)胸部X 线平片:肺血增多,左室或左、右室增大,肺动脉段突出,主动脉结增宽。

(3)超声心动图:主肺动脉分叉与降主动脉之间异常通道分流即可确诊。

4.鉴别诊断:注意与主-肺动脉间隔缺损、冠状动静脉瘘、主动脉窦瘤破裂进行鉴别。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心血管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

行体外循环下动脉导管直视闭合术:

(1)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或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

(2)预计在非体外循环下的手术中可能发生意外大出血,或急性心力衰竭;

(3)同时合并其他心内畸形拟在一次心脏手术中同时处理的动脉导管未闭。

(四)标准住院日通常≤18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Q25.001动脉导管未闭疾病编码。

2.年龄大于3岁或体重大于15千克。

3.有适应证,无禁忌证。

4.当患儿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只要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6天。

(1)血常规、尿常规。

(2)肝肾功能、血型、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

(3)心电图、胸部X 线平片、超声心电图。

(4)血压、经皮氧饱和度。

2.根据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如大便常规、心肌酶、24小时动态心电图、肺功能检查、血气分析、心脏增强CT等。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选择用药。可以考虑使用第一、二代头孢菌素。

2.预防性用抗菌药物,时间为术前0.5小时,手术超过3小时加用1次抗菌药物;总预防性用药时间一般不超过24小时,个别情况可延长至48小时。

(八)手术日一般在入院7天内。

1.麻醉方式:全身麻醉。

2.体外循环辅助。

3.手术植入物:缺损补片材料、胸骨固定钢丝等。

4.术中用药:麻醉和体外循环常规用药。

5.输血及血液制品:视术中情况而定。

(九)术后住院恢复≤11天。

1.术后早期持续监测治疗,观察生命体征。

2.必须复查的项目:血常规、血电解质、心电图、胸部X线平片、超声心动

2

心脏大血管外科

二尖瓣关闭不全 【ICD-10编码】ICD-10:134、001 由于二尖瓣在解剖结构与(或)功能上得异常,造成左心室收缩时左心室内血液部分返流到左心房即称为二尖瓣关闭不全。病因最常见为风湿性,在我国北方地区较常见,多发生于20-40岁,女性较多见。其她常见原因包括二尖瓣脱垂、二尖瓣退行性变、心肌缺血、感染性心内膜、先天性畸形等。临床上大多为慢性表现。预后主要取决于瓣膜关闭不全程度、心房心室增大情况、心功能、基本病因、风湿活动复发以及就是否出现并发症等情况。早诊断、早治疗就是关键。本病目前尚无特效根治药物,外科手术治疗可根治。 【病因】 1、慢性发病 (1)风湿热造成得瓣叶损害所引起者最多见占全部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得1/3,且多见于男性。约有50%患者合并二尖瓣狭窄。 (2)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 心肌梗死后以及慢性心肌缺血累及乳头肌及其邻近室壁心肌,引起乳头肌纤维化伴功能障碍。 (3)先天性畸形二尖瓣裂缺,最常见于心内膜垫缺损或纠正型心脏转位;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降落伞型二尖瓣畸形。 (4)二尖瓣环钙化为特发性退行性病变,多见于老年女性患者。此外,高血压病、马方综合征、慢性肾功能衰竭与继发性甲状腺功能亢进得患者,亦易发生二尖瓣环钙化。 (5)左心室扩大任何病因引起得明显左心室扩大,均可使二尖瓣环扩张,与乳头肌侧移,影响瓣叶得闭合,从而导致二尖瓣关闭不全。 (6)二尖瓣脱垂综合征。 (7)其她少见病因结缔组织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等;肥厚梗阻型心肌病;强直硬化性脊椎炎。 2、急性二尖瓣关闭不全 多因腱索断裂,瓣膜毁损或破裂,乳头肌坏死或断裂以及人工瓣膜替换术后

心脏大血管外科8个临床路径

动脉导管未闭临床路径 (2011年版) 一、动脉导管未闭直视闭合术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动脉导管未闭(ICD-10:Q25.001)。 行体外循环下动脉导管直视闭合术(ICD-9-CM-3:38.85伴39.6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心血管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病史:可有反复呼吸道感染、乏力、发育迟缓、发现心脏杂音等,轻者可无症状。病程早期常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中期可有心悸、气短,晚期可有紫绀、杵状指(趾)等表现。 2.体征:听诊可有胸骨左缘第1-2肋间连续性机械性杂音,粗糙、传导广、伴震颤,婴幼儿期或晚期病例常仅有收缩期杂音。可伴有周围血管征。 3.辅助检查:心电图、胸部X 线平片、超声心动图等。 (1)心电图:正常或左室肥厚表现,大分流量时双心室肥厚表现,晚期右室肥厚心电图表现。 (2)胸部X 线平片:肺血增多,左室或左、右室增大,肺动脉段突出,主动脉结增宽。 (3)超声心动图:主肺动脉分叉与降主动脉之间异常通道分流即可确诊。 4.鉴别诊断:注意与主-肺动脉间隔缺损、冠状动静脉瘘、主动脉窦瘤破裂进行鉴别。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心血管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 行体外循环下动脉导管直视闭合术: (1)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或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 (2)预计在非体外循环下的手术中可能发生意外大出血,或急性心力衰竭; (3)同时合并其他心内畸形拟在一次心脏手术中同时处理的动脉导管未闭。

(四)标准住院日通常≤18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Q25.001动脉导管未闭疾病编码。 2.年龄大于3岁或体重大于15千克。 3.有适应证,无禁忌证。 4.当患儿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只要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6天。 (1)血常规、尿常规。 (2)肝肾功能、血型、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 (3)心电图、胸部X 线平片、超声心电图。 (4)血压、经皮氧饱和度。 2.根据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如大便常规、心肌酶、24小时动态心电图、肺功能检查、血气分析、心脏增强CT等。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选择用药。可以考虑使用第一、二代头孢菌素。 2.预防性用抗菌药物,时间为术前0.5小时,手术超过3小时加用1次抗菌药物;总预防性用药时间一般不超过24小时,个别情况可延长至48小时。 (八)手术日一般在入院7天内。 1.麻醉方式:全身麻醉。 2.体外循环辅助。 3.手术植入物:缺损补片材料、胸骨固定钢丝等。 4.术中用药:麻醉和体外循环常规用药。 5.输血及血液制品:视术中情况而定。 (九)术后住院恢复≤11天。 1.术后早期持续监测治疗,观察生命体征。 2.必须复查的项目:血常规、血电解质、心电图、胸部X线平片、超声心动 2

外科学(心脏大血管)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方案

外科学(心胸外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见总则 二、学科简介(500字内) 所涉及的疾病大致分为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法洛四联症及各种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病:二尖瓣狭窄及关闭不全、三尖瓣狭窄及关闭不全、主动脉瓣狭窄及关闭不全、肺动脉瓣狭窄及关闭不全;缺血性心脏病:心绞痛、冠心病;大血管疾病:马凡综合征;各种心脏肿瘤,食管、肺、纵隔等疾病在内的常规手术,肺叶袖状切除术、心包内肺癌根治术、体外循环辅助下肺癌切除术、食管上段癌切除术等各类复杂手术,胸腔镜手术已成功完成多例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及纵膈肿物切除术。所从事的有关专业已经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发表相关的临床研究和科学研究的文章,和从事科研和教学改革课题。 三、研究方向 1.先天性心脏病的矫治 2.心脏瓣膜病的治疗 3.缺血性心脏病的治疗 4.大血管病的诊断与治疗 5. 肺癌的早期诊断 6. 肺癌的综合治理 7. 中西医结合治疗食管癌 8.小细胞肺癌相关基因的筛选 四、学习年限及时间安排 见总则。 五、学位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具体要求见总则) 公共必修课与公共选修课由研究生处在第一学年第一学期统一开设并组织考试,专业外语、专业课由各专业自行开设,在第二学年内由各学院或附院统一组织考核。 六、临床技能训练 (一)轮转安排 外科学(普外)6个月

麻醉科3个月 心电图室2个月 放射科1个月 总轮转时间至少12个月。完成相关学科的轮转后,参加本学科的临床技能训练时间不少于一年。 (二)轮转学科培训内容与要求 普外科 1.系统学习全国统编教材最新版《外科学》和黄家驷主编的《外科学》普外科有关内容,基本掌握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及手术适应征,熟悉并发症的处理。 2.比较熟练掌握外科基本功,能对下级医师进行辅导,水平不低于普外科同年资医师。 3.在上级医师指导下,负责床位3-5张。 4.掌握下腹部手术如疝修补术、阑尾切除术、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加抽剥术。熟悉胆囊切除术、胃大部分切除术、甲状腺大部切除术、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等操作。 麻醉 1. 学习内容:全身麻醉、麻醉技术、麻醉监测、急救复苏、无痛医疗 2. 理论知识 (1)阅读《麻醉实习手册》。熟悉麻醉药理、熟悉麻醉相关概念和临床意义 (2)熟悉麻醉前相关准备、麻醉手术过程、麻醉中监测与处理;麻醉相关技术。 3. 基本技能 (1)掌握气管内插管技术,简易呼吸器应用、基本监护技术 (2)麻醉前准备事项,容量管理理论、气道管理技术 (3)麻醉告知义务、麻醉后并发症、麻醉与外科关系。 (4)参加无痛胃肠镜麻醉管理、介入治疗麻醉、无痛人流麻醉 (5)参加麻醉科室病例讨论、临床实习讲座、麻醉相关知识学习。 放射诊断: 1. 学习病种:中枢、骨骼、呼吸、循环、消化、泌尿及生殖等系统常见疾病的放射诊断,包括:先天变异、炎症、溃疡、结核及良、恶性肿瘤等。 2. 理论知识: 掌握: 各系统常见疾病的影像诊断与鉴别。

心脏外科手术血液管理专家共识

心脏外科手术血液管理专家共识 2015年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外科医师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外科分会大血管外科专业委员会 背景 输血是外科治疗的一项重要措施。心脏手术难度大、费时长、出血多,用血量在总用血量中占很大比例。美国胸外科医师协会成人心脏手术数据库的资料显示,50%的心脏手术患者接受输血治疗,心脏手术用血量占总用血量的10%~15%。再次心脏手术、主动脉手术和心室辅助装置置入术用血量更大:输血与心脏手术患者近远期不良预后密切相关。采取适宜的血液保护措施,有助于减少心脏手术出血量及用血量。为了规范心血管外科手术围术期血液保护,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外科分会及大血管外科专业委员会组织国内心血管外科、麻醉、体外循环、重症监护、血液内科及输血医学专家共同制定了本共识,以期指导临床工作: 一、血液保护的定义 血液保护的首要意义在于减少输血对人体的损害,是手术质量提高的重要环节之一。血液保护就是保护其洁净和功能,防止其丢失、破坏和污染,同时科学有效和集约地利用好这一资源,减少输血不良反应。 二、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策略 1.术前评估 术前完善凝血系统检验(INR、PT、血小板计数等)。应用肝素治

疗的患者,术前应复查血小板计数。心脏手术前应详细了解患者疾病史及用药史,以鉴别高危患者。至少7种危险因素与心脏手术后大量输血相关:高龄、低红细胞比容、术前抗凝或抗血小板治疗、急诊手术、体外循环时间较长、明确的并发症(如充血性心力衰竭、肾功能不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潜在的出血性疾病。术前停用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增加红细胞压积(Hct)及纠正凝血系统疾病可有效地改善患者凝血功能。 2.术前管理 (1)抗凝、抗血小板治疗 大多数抗凝和抗血小板药物(包括维生素K拮抗剂、低分子肝素、环氧化酶抑制剂、二磷酸腺苷受体抑制剂和血小板膜糖蛋白抑制剂等)与心脏手术后出血相关。华法林在术前应至少停用4天,以促使维生素K依赖凝血因子的合成。急诊手术患者术前可予维生素K或新鲜冰冻血浆逆转华法林作用:血小板P2Y12受体抑制剂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体外或非体外)前应尽可能停用。对应用不可逆性血小板P2Y12受体抑制剂的患者,应在CABG术前至少停用5天:CABG术后早期联合应用血小板P2Y12受体抑制剂和阿司匹林可能增加开胸探查及再次手术风险。 (2)纠正贫血 术前中、重度贫血与心脏手术患者死亡比例增加相关。对于高危贫血患者,心脏手术前可应用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和铁剂纠正贫血

心脏瓣膜病尽量手术修补——访江苏省人民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主任医师、教授邵永丰

专家访 谈 心脏瓣膜病尽量手术修补 ——访江苏省人民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主任医师、教授邵永丰 李靖 ○瓣膜病缘何多数要手术得了瓣膜病,多数情况医生会建议手术修补或“换瓣”。对此,患者多不理解,为什么一定要手术呢?保守治疗行不行? 对我们询问的这个问题,邵教授介绍说:心脏有四个瓣膜,即主动脉瓣、肺动脉瓣、二尖瓣和三尖瓣,它们像四扇单向活动的阀门。正常情况下,阀门开放时会开的非常通畅,血流会毫无阻碍的通过这些门;关闭时会关的十分严密,不能让血流倒流回去。正是在瓣膜这种严密的作用下,心脏内的血液才能按照一定方向流动,维持人体正常的血液循环。但“门”用的久了,可能会发生病变,即瓣膜病。 瓣膜的病变有两种,一种是狭窄,如二尖瓣狭窄、主动脉瓣狭窄。狭窄时这些“门”开放不能完全打开,血液 流过不通畅;另一种表现为关闭不严,会引起血液返流,如二尖瓣关闭不全。不管是狭窄还是关闭不全,瓣膜的这些病变都会逐渐加重,慢慢的导致心肺等全身重要脏器功能进行性损害,严重者可发生顽固性心力衰竭、心源性肝硬化和全身恶病质等。此外,心瓣膜病变严重者还会并发心房纤颤和左心房血栓形成,病人会有发生脑栓塞或其他器官栓塞的危险。 一般来说,轻度的瓣膜病变是不需要手术的,用些药物可以缓解症状,不过吃药并不能阻断病情的发展。现实中,由于心脏瓣膜病早期症状多不明显,患者无法及时察觉,所 以一般发现病情时,往往起病已10年以上,此时瓣膜功能受损达一定程度,仅仅靠吃药已黔驴技穷了。因此,发现有心脏瓣膜病,大多数情况下需要手术来修复或更换瓣膜,才能 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邵教授接着说:临床常见一些患 者对手术有很大的恐惧心理,一直拖 着不愿意做。其实,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心脏瓣膜病手术成功率已经非常高了,手术修补或替换是治疗心脏瓣膜病最成熟和效果最肯定的技术。此外,医保也为进口瓣膜承担了大部分费用,患者的经济压力也越来 越小。 可即便如此,国内很多患者就是不敢接受手术,只要还有一口气,不危及生命就不愿意手术。迫不得已手术时,多已发展到心衰甚至心衰后导致其他器官衰竭。这时即使能手术,术后要想再恢复到正常,难度也是很大的。而在国外,患者多会听从医生的建议,在适合的时机接受手术。很多患者是自己开车去医院,术后再开车回家,出院后生活和正常人没区别。 因此,希望症状显著、有手术适应证的患者放下对手术的恐惧心理,尽早行手术治疗,以免增加手术危险、影响手术远期效果。 心脏瓣膜病在我国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心脏疾患。其病因有很多,包括风湿性、先天性、缺血性、感染和外伤等。随着社会的老龄化,高血压、冠心病和糖尿病患者增多,心脏瓣膜退行性病变和缺血性心脏瓣膜病的发病率亦日益增高。为此,本期编辑部走访了江苏省人民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主任医师邵永丰教授,请他给大家谈谈心脏瓣膜病的治疗。

医护一体化模式在胸外科心脏大血管外科护理中的应用分析

医护一体化模式在胸外科心脏大血管外科护理中的应用分析 摘要】目的:评价胸外科心脏大血管外科护理中应用医护一体化模式的效果。 方法:选择2018年8月至2019年8月期间我院胸外科心脏大血管外科接诊的80例患者,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40例/组,对照组行常规护理 模式,观察组行医护一体化模式,比较2组胸外科心脏大血管外科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SAS、SDS、VAS和PSQI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存在统计学 意义;观察组的切口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 心胸外科心脏大血管外科护理中应用医护一体化模式效果确切,可以更好的改善 患者的护理效果,可以在临床护理中进行推广使用。【关键词】医护一体化; 胸外科心脏大血管外科;护理胸外科心脏大血管外科收治的患者多数为手术治疗,该科室的临床护理对于患者治疗效果具有重要影响。研究为了评价胸外科心 脏大血管外科护理中应用医护一体化模式的效果,展开以下研究。 1.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将我院接诊的80例胸外科心脏大血管外科患者,收治时间在2018 年8月至2019年8月,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平均分为观察组(40例,医护 一体化模式)和对照组(40例,行常规护理模式)。对照组,男性患者19例、 女性患者21例;患者的年龄41岁至67岁,平均年龄(47.59±2.35)岁。观察组,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18例;患者的年龄40岁至69岁,平均年龄 (47.88±2.29)岁。 2组胸外科心脏大血管外科患者相比,(P>0.05)无统计学 意义。纳入标准:患者符合胸外科心脏大血管外科手术指征;患者的依从性较高。排除标准:血液疾病患者;认知功能障碍患者。1.2 方法对照组行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行医护一体化模式:(1)构建医护一体化小组,施行8小时轮班制度。 充分考虑患者的需求,以患者为中心进行护理流程的优化,明确每一个护理人员 的工作责任[1]。(2)医护一同查房,掌握患者的基本信息。明确查房时间和方法。制定科学的交班制度,切实做好护理工作,对患者实施分组查房,及时告知 责任护理人员患者基本病情,倾听医师查房情况,辅助医师进行查体,完成查房 之后需要及时向医师提出疑问。(3)患者病情讨论中,要求每位护理人员将自 己的意见提出,在医生和护理人员在床前交接病情中,需要将患者的异常数据告 知医师,通过与医师沟通,为患者制定具体的护理方案[2]。(4)做好危重症的 管理,要求护理人员和临床医师沟通中,明确告知患者的各项检查指标、异常指导、治疗与护理方案。 1.3 观察指标观察2组胸外科心脏大血管外科患者SAS (焦虑自评量表评分)、SDS(抑郁自评量表评分)、VAS(视觉模拟疼痛评分)、PSQI(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标评分)、切口感染发生率。 1.4 统计学分析 80例胸外 科心脏大血管外科患者数据资料在确认后,输入统计学软件SPSS20.0处理,SAS、SDS、VAS、PSQI评分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差异性采用t检验;切口 感染发生率采用(%)表示,组间差异性采用卡方检验。存在统计学意义,P< 0.05。 2.结果 2.1 2组胸外科心脏大血管外科患者SAS、SDS、VAS、PSQI评分比较 观察组SAS、SDS、VAS、PSQI评分均小于对照组,2组胸外科心脏大血管外科患 者SAS、SDS、VAS、PSQI评分比较,组间差异性显著,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 2组胸外科心脏大血管外科患者切口感染发生率比较观察组,无切 口感染,观察组切口感染发生率为0.00%。对照组,7例切口感染,对照组切口 感染发生率为17.50%。 2组胸外科心脏大血管外科患者切口感染发生率比较,组 间差异性显著,(X2=7.6712,P=0.0056)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胸 外科心脏大血管外科收治的患者护理难度大,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报道中对医护

心脏与大血管

循环系统 循环系统影像诊断学 x线检查方法 正常心脏大血管影象表现 异常心脏大血管影象表现 后天性心脏病 风湿性心脏病、高心病与冠心病 心肌病与心肌炎 心包疾病:心包积液、缩窄性心包炎 先天性心脏病 房缺、室缺、动脉导管未闭 肺动脉狭窄、法鲁氏四联症 循环系统影像学检查方法 1、普通X线检查。 2、特殊X线检查。 3、造影检查和DSA。 4、CT检查。 5、MRI检查。 6、USG检查。 X线检查方法 常规摄片:清晰地显示胸部结构,且能保存资料 透视:多方向观察心脏和大血管的位置、形态、大小、各个部分的轮廓和弧度;心脏的搏动方向、幅度、速度和节律;同时可见到肺门及肺纹理的情况。 X线摄影位置 后前位:靶片距为2m.为基本位置。 右前斜位:自后前位左旋45~60o,服钡。可观 察左心房,肺动脉段,右心室漏斗部。 左前斜位:自后前位右旋60o,可观察各个房室 和主动脉弓的全貌。 左侧位:可观察左心房和左心室。 X线诊断的价值 发现超声难以发现的异常: 主动脉瘤、狭窄、夹层、血管旁肿块。 肺血管纹理的异常、增多、减少。 肺源性心脏病肺内病变的情况。 胸部其他异常:心包、胸膜、纵隔、食管、骨骼、血管壁及瓣膜的钙化。 X线造影检查 造影剂:60%泛影葡胺,1ml/kg、碘海醇。 1.右心造影 2.左心造影 3.主动脉造影 4.冠状动脉造影 循环系统正常解剖表现 正常心脏大血管的解剖表现。 正常肺血管的解剖表现。 正常影像学表现 1、后前位;左右两个缘 右缘:上段主动脉与上腔静脉; 下段右房构成,膈位置低时,最下部可能为右室构成。 左缘:上段主动脉结、肺动脉段、左室。后两者之间1CM 的一小段为左房耳。与左室不能区分。 2、右前斜位:自上而下 心前缘:主动脉弓及升主动脉、肺动脉、右室前壁和左室下端。(心前缘与胸壁间有三角形透明区称心前间隙) 心后缘:上段左房 下段右房(两者无清楚分界) 3、左前斜位心室大致分左、右两半 心前缘:上段右房 下段右室 心后缘:上段左房 下段左室。 4、左侧位 心前缘:下段右室前壁。上段右室漏斗部、肺动脉主干和升主动脉。 心后缘:上中段由左房构成 下段左室。 影响心脏大血管外形的生理因素 (1)年龄 (2)体型 (3)膈肌 (4)体位 (5)胸廓形态 (6)呼吸 三、心脏大血管的搏动 左心室波动 主动脉波动 心房波动 复习思考题 叙述X线检查对循环系统的作用和限制. 心脏大血管影像学检查方法有哪些? 简述正常心脏大血管的X线表现. 心脏大血管异常X线表现 心脏及大血管测量 心横径及心胸比率 心表面积测量 主动脉径线测量 肺动脉径线测量 心胸比率测量方法 测量心胸比率是确定心脏有无增大最简单方法。 心胸比率:是心影最大横径与胸廓最大横径之比。 心影最大横径:是心影左右缘最突出一点至胸廓中线垂直距离之和。 胸廓最大横径:是在右膈顶平面两侧胸廓肋骨内缘间连线的长度。 心脏各房室增大X线表现 左心室增大 右心室增大 左心房增大 右心房增大 心脏普遍增大 左心室增大X线表现 心影呈主动脉型。 后前位:左室段延长,心尖部下移,相反搏 动点上移。 左前斜位:心后缘下段向后下膨凸、延长,室 间沟前移,心后缘与脊柱重叠。右前斜位:心前下间隙狭窄闭塞 左侧位:心后缘下段向后膨凸,食管吞钡见 大范围的压迫移位 左心房增大X线表现 后前位:左心耳部的膨凸及长度增加,心底部 双房阴影和右心缘双重边缘,气管隆 突角度增大 ?右前斜位:食管吞钡左房段受压,变窄及移位。 ?左前斜位:心后缘上段左房弧度隆凸,左主支气 管向上后方移位变窄 ?左侧位:吞钡食管左房段向后受压、移位。 右心室增大X线表现 心影呈二尖瓣型。 后前位:心尖上翘、圆隆,肺动脉段凸出或凹陷 右前斜位:心前间隙狭窄或闭塞 左前斜位:心前缘下段向前膨凸,相反搏动点上 移,室间沟向后上方移位,心室膈面段延长

心脏外科教案

第次课授课时间:年月日 课程名称外科学年级专业、层次临床医学本科授课教师职称课型(大、小)大学时3 授课题目(章、节)外科学(第8版)第29、30章 基本教材及主要参考书陈孝平. 统编外科学教材. 第8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P300-320, 心脏血管外科学,现代心血管病学 目的与要求: 了解常见先心病(ASD、VSD、PDA、TOF)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时机; 了解风心病的病史特点及手术指征、人工心瓣的基本知识; 了解冠心病的手术指征及CA旁路手术的基本知识; 了解体外循环基本知识; 自学:PS、COA、VSA、CCP;CT; 常见CHD、RHD的病理生理。 教学内容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 常见先心病ASD、VSD、PDA、TOF(70分钟);风心病MS、MI、AS、AI、人工心瓣(30分钟);冠心病及CA旁路手术(10分钟);体外循环(5分钟)。 临床思维方式启发学生的思维和学习方法; 自学:根据教学中的临床思维方式,归纳总结自学疾病; 只讲授重点。 教学重点及如何突出重点、难点及如何突破难点: 常见先心病(ASD、VSD、PDA、TOF)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时机; 风心病MS、MI、AS、AI的病史特点及手术指征、人工心瓣的基本知识; 冠心病的手术指征及CA旁路手术的基本知识; 体外循环基本知识。 利用拍摄临床的教学资料制作电子课件,理论结合实践启发学生的思维,在经 过基础知识(解剖、病理生理)以及超声、影像、内科、儿科等理论课学习的基础上,在内容多、学时短,3个学时内突出先心病、风心病、冠心病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时机为重点进行讲解。要巩固掌握的学习知识,还必须在临床见习和实 习中提高。 教研室审阅意见: 教研室主任签名:

(整理)心胸外科介绍

株洲市恺德心血管病医院心胸外科 先进的医疗设备 心胸外科最先进设备,如:最先进的德国史托克人工心肺机;先进的美国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机;多台套德国900C 呼吸机、德国德尔格婴幼儿呼吸机, 德国德尔格先进成人呼吸机;美国BP7200呼吸机及鸟牌8400 呼吸机;多台套进口多功能心电、心功能监护仪(美国太空、TMP,日本光电);进口血气分析仪等先 进仪器。人工心肺机2台(storkIII 型和sarns7000 各1台),西门子300A和熊牌1000型呼吸机各一台,Dragger Julian 麻醉机一台,美国太空多功能监护仪4 台和心输出量监护仪、双腔起搏器和进口全自动血气生化分析仪、微量输液泵、除颤仪、心电图机等,总价值达500 余万元。 图:心胸外科ICU 业务范围 多年来对先天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心脏肿瘤,大血管疾病及肺、 气管,食管,纵隔疾病的外科治疗进行了深入研究并积累了丰富临床经验。施行房、室间隔缺损修补,法

99%。 鲁氏三,四联症根治,心内膜垫缺损修补,主动脉窦瘤破裂修补,完全性肺静脉畸形引流矫正,右室双出 口矫正,三尖瓣下 移矫正,单心室行双向 Glenn 术等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数百例,手术成功率达 施行心脏瓣膜成形,心脏单瓣膜置换,双瓣 膜置换,再次手术瓣膜置换,急诊重症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成 功率达 98%。施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心脏肿瘤切除及胸腹主动脉切除,人工血管移植近百例,手术成功 率达 96%。具国内先进水平。施行肺叶切除,全肺切除,食管肿瘤切除,纵隔肿瘤切除等手术数千例,均 收到了良好效果 手术种类 一)心外科 一、风湿性心脏病 适应症:大部分风湿性心脏瓣膜病病人应手术治疗,一般讲药物治疗只是控制症状,及早治疗恢复快效果 好。 1、 二尖瓣置换术 2、 主动脉瓣膜置换术 3、 双瓣膜置换术及三尖瓣成形术 、先天性心脏病手术

影像诊断学教案第三章心脏与大血管1

第三章心脏与大血管 医学影像检查对心脏大血管病变的诊治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它不仅能显示心脏大血管外邓轮廓和腔内解剖结构,而且能观察心脏的运动和准确地评价心脏的功能,同时还能测量心脏和大血管的血流。 目前,心脏大血管影像检查方法除了传统的普通X线检查、超声、核医学、心血管造影外,多层螺旋CT技术和MRI心脏快速成像序列的开发,进一步拓展了心脏大血管检查的领域,成为心脏大血管检查的重要手段。 检查技术 (一)X线检查 包括胸部透视和常规心脏摄片。 1.胸部透视方法简便,可以多体位、动态观察。C脏和大血管及搏动情况,但影像清晰度差,无永久记录,接受X 线剂量大等为其缺点,可不作为常规应用,只在特殊需要时作为补充手段。

2.常规心脏摄片投照要求在立位下进行,必须采取半卧位或卧位时,应考虑体位对影像表现的影响。靶片距离要求 2m。常规投照体位为后前位、左前斜位、右前斜位或/和左侧位服钡。 (二)CT检查 普通CT因为空间分辨力和时间分辨力低,不能克服心脏大血管搏动伪影,很难用于心脏疾病诊断。目前EBCT和MSCT 可用在心血管疾病的诊断。 1.EBCT 主要检查方式有容积扫描、电影和血流检查。EBCT不但能观察心脏大血管形态,而且可显示心脏和大血管壁、房室间隔和瓣膜运动;计算心功能,分析血流动力学改变;对冠状动脉小片状钙化,EBCT亦有很高发现能力。因此在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瓣膜病、心肌病、心脏肿瘤、心包疾患、先天性心脏病、肺动脉血栓栓塞和大血管疾病诊断中有重要价值。 2.MSCT 与EBCT血管成像相比,MSCT图像质量高,检查时间短,费用较低,有很好的发展前景。MSCT具备EBCT在心血管疾病应用的全部功能,在冠心病的预防、诊断和术后随访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MRI检查 目前心血管MR扫描速度可达到20ms一帧图像,可用于心脏大血管的实时动态成像。时间分辨力提高,图像质量更好。 1.心血管 MRI主要优点 (1)具有良好的组织对比,能够清楚显示心脏解剖形态,检查心脏肿瘤、脂肪浸润、组织变性、囊肿和积液。 (2)可迅速获得三维图像,实现心脏大血管的实时动态成像。 (3)无射线损伤,无需含碘对比剂。 (4)对血流具有特殊敏感性,能够评价流量、流速,甚至血流方向。 (5)能够准确显示心脏功能、血流灌注及心肌活性。 因此一次心脏MRI检查,可得到心脏全部信息(即 one step examination)。对冠状动脉的成像目前仍在开发中。

心脏大血管外科医护人员的护理模式对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研究

心脏大血管外科医护人员的护理模式对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研究目的调查心脏大血管外科医护人员的护理模式对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汇 总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的护理模式。方法选取我市4所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对73例心脏大血管外科手术患者的生存质量进行评价,通过对24名医护人员进行走访汇总主要护理模式。结果年龄小于40岁、城镇居民、无高血压糖尿病合并症以及无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患者的生存质量显著高于其他患者。优质护理模式对于改善患者生理领域的生存质量显著高于其他护理模式,人性化护理在改善患者心理领域的作用显著优于其他护理模式。结论心脏大血管外科开展可行的护理模式,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促进护理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 标签:心脏大血管外科;护理模式;生存质量;调查研究 [Abstract] Objective To survey the effect of nursing model of medical staff in the department of cardiovascular surgery on the survival quality of patients and summarize the nursing models of improving the survival quality of patients. Methods The department of cardiovascular surgery in 4 hospitals in our city was selected and the survival quality of 73 cases of patients in this department was assessed by the survival quality measurement scale,and main nursing models of 24 cases of medical staff were summarized by follow-up. Results The survival quality of urban dwellers aged below 40 without hypertension and diabetes complications and adverse lifestyles including smoking and alcohol was obviously higher than that of other patients,the excellent nursing model in improving the survival quality in physical filed was higher than the other nursing models,and the effect of humanistic nursing in improving the mental filed of patients was obviously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other nursing models. Conclusion The development of feasible nursing model in the department of cardiovascular surgery helps improve the survival quality of patients and promote the overall improvement of nursing management level. [Key words] Department of cardiovascular surgery;Nursing model;Survival model;Survey research 随着社会的发展,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日趋增高。由于心脏大血管外科患者病情变化快,加之手术创伤大,使得心脏大血管外科临床护理工作的更为艰巨,相比之下护理人员需要消耗更多精力和体力,同时因风险事件的处理不当所引发的护患纠纷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居高不下[1]。选择适宜的护理模式有助于降低医疗护理过程中的风险,提升护理服务质量,同时也是医护人员必须面临的课题[2]。该次研究通过对我市4所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73例患者的生存质量进行评价,探讨不同特征患者生存质量的状况,通过对24名医护人员进行走访汇总现阶段主要护理模式,探讨其对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心脏血管外科管理制度

心脏血管外科管理制度 目录 1、安全管理制度﹍﹍﹍﹍﹍﹍﹍﹍﹍﹍﹍﹍﹍﹍﹍﹍﹍3 2、教学管理制度﹍﹍﹍﹍﹍﹍﹍﹍﹍﹍﹍﹍﹍﹍﹍﹍﹍4 3、病房管理制度﹍﹍﹍﹍﹍﹍﹍﹍﹍﹍﹍﹍﹍﹍﹍﹍﹍5 4、工作制度﹍﹍﹍﹍﹍﹍﹍﹍﹍﹍﹍﹍﹍﹍﹍﹍﹍﹍﹍9 5、危急值报告制度及应对流程﹍﹍﹍﹍﹍﹍﹍﹍﹍﹍﹍10 6、医疗护理差错、事故预防制度﹍﹍﹍﹍﹍﹍﹍﹍﹍﹍13 7、医疗过失行为和事故报告制度﹍﹍﹍﹍﹍﹍﹍﹍﹍﹍18 8、非计划再次手术监控制度﹍﹍﹍﹍﹍﹍﹍﹍﹍﹍﹍﹍21 9、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制度﹍﹍﹍﹍﹍﹍﹍﹍﹍23 10、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24 11、抗菌药物动态监测及超常预警制度﹍﹍﹍﹍﹍﹍﹍ 27 12、心脏血管外科病历质量管理制度﹍﹍﹍﹍﹍﹍﹍﹍﹍﹍ 29 13、心脏血管外科不良事件报告制度﹍﹍﹍﹍﹍﹍﹍﹍﹍﹍ 31

14、心脏血管外科质控小组工作制度﹍﹍﹍﹍﹍﹍﹍﹍﹍﹍32 15、抢救工作制度﹍﹍﹍﹍﹍﹍﹍﹍﹍﹍﹍﹍﹍﹍﹍﹍33 16、危重患者抢救制度﹍﹍﹍﹍﹍﹍﹍﹍﹍﹍﹍﹍﹍﹍35

(一)安全管理制度 1、从思想上重视医疗安全管理,抓住主要环节,对不安全因素采取 有效对策,防范不安全事件发生。 2、医疗安全是医疗质量标志之一,也是医院管理中一项十分重要的 环节,因此要求全科工作人员必须做到: (1)不断提高医务人员素质,从医德修养和业务能力两方面抓起, 狠抓医务人员的基本功训练,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医务人员进 行基本功培训、考核、提高。 (2)不断提高医务人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不 断改进服务态度,时刻把病人的安危放在心上;牢固树立“安 全是灵魂,质量是生命”的观念。 (3)严格规定并执行各级医疗技术人员的职责和技术操作规范。 (4)加强医院卫生学管理,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3、要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法制观念的教育,医院制定的各种医疗规 章制度、操作常规要严格贯彻执行。防止违反制度或操作规程而发生差错事故。 4、制定本科医疗安全教育计划和医疗安全制度。积极采取有效防范 措施,认真作好记录。 5、定期检查医疗安全防范措施,好的表彰,差的批评,并限期改进。

报送科室心脏大血管外科

目的比较经胸和经皮肺动脉瓣球囊成形术治疗肺动脉瓣狭窄的疗效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2月至2016年1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接受经胸和经皮肺动脉瓣球囊成形术治疗的806例肺动脉瓣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经胸组171例,经皮组635例.经胸组男性72例(42.1%),平均年龄(1.6±1.1)岁,体重7.65(7.68)kg [M(QR)].经皮组男性344例(54.2%),平均年龄(21.0±18.5)岁,体重43.75(47.38)kg.术后随访3个月至10年,平均随访时间(6.3±3.6)年,随访率90.9%(732/806).每次复诊均复查超声心动图,评估肺动脉瓣跨瓣压差、肺动脉瓣反流程度.采用t检验、秩和检验和χ2检验比较两组临床资料.结果住院期间所有患者无死亡及心包填塞等严重并发症,经胸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与经皮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5)d比 2(2)d,Z=-9.404,P=0.000].手术前肺动脉瓣跨瓣压差经胸组与经皮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0.6±22.4)mmHg比 (72.6±20.5)mmHg,t=1.611,P=0.032,1 mmHg=0.133 kPa],手术前后降低值经胸组与经皮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55.9±21.0)mmHg比(46.6±23.4)mmHg,t=-1.710,P=0.026].随访两组患者心功能均良好,肺动脉瓣跨瓣压差经胸组与经皮组[(22.3±6.5)mmHg比(25.2±12.6)mmHg]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20,P=0.072),经胸组患者肺动脉瓣关闭不全的发生率低于经皮组(56.1%比65.2%,χ2=4.755,P=0.029).结论经胸肺动脉瓣球囊成形术应用于婴幼儿重症患者,疗效与经皮肺动脉瓣球囊成形术相似.经皮肺动脉瓣球囊成形术创伤更小,适用于儿童及成人患者的治疗. 作者:谢涌泉 [1] 闫军 [1] 作者单位: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小儿心脏外科中心 期刊:《中华外科杂志》2017年55卷6期 459-462页 MEDLINEISTICPKUCSCDCA 关键词:肺动脉瓣狭窄气囊扩张术心脏缺损,先天性 2、喇叭形支架技术治疗腹主动脉瘤合并髂总动脉瘤经验总结 在腹主动脉瘤患者中,15%~40%的患者合并髂总动脉瘤(common iliac artery aneurysms,CIAA)[1].对于这部分患者,腔内治疗既要隔绝髂总动脉瘤,又要保证髂内动脉通畅,避免引起盆腔缺血,因此成为腹主动脉瘤合并髂动脉瘤腔内治疗的一个难点.喇叭形支架(bell-bottom technique,BBT)技术是腹主动脉瘤合并髂总动脉瘤的一种积极有效的治疗方式.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管外科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对103例腹主动脉瘤合并髂总动脉瘤患者采用BBT保留髂内动脉的治疗方法,取得良好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王利新 [2] 郭大乔 [2] 史振宇作者单位: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管外科 [2] 期刊:《中华外科杂志》2017年55卷6期 474-475页 3、80例颈动脉体瘤的外科治疗 摘要:探讨颈动脉体瘤(carotid body tumor,CBT)的诊断、术前检查和手术治疗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2月至2014年12月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行手术切除的80例CBT患者的临床特点、手术方式及预后情况.其中,男33例,女47例,患者平均年龄(43±12)岁.单侧CBT 68例,双侧CBT 12例.92个瘤体均行手术切除,26个Shamblin Ⅰ型瘤体、32个ShamblinⅡ型瘤体和19个ShamblinⅢ型瘤体行单纯肿瘤切除;1个ShamblinⅡ型瘤体和2个ShamblinⅢ型瘤体行肿瘤切除联合颈外动脉栓塞;3个ShamblinⅡ型瘤体和8个ShamblinⅢ型瘤体行肿瘤切除联合颈内动脉重建;1个ShamblinⅢ型瘤体行肿瘤切除联合颈内动脉修补.结果92个瘤体均成功切除.围手术期无死亡病例,术后偏瘫1例,颅神经损伤14例.随访68例,随访率为85%,随访时间1~6年,平均随访(2.9±1.4)年.14例颅神经损伤患者,2例失访,11例部分或完全恢复,1例未恢复.结论瘤体大小及瘤体与颈动脉的关系是选择手术方式的依据.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早期切除瘤体是颈动脉体瘤的治疗关键. 作者:朱江 [1] 魏小龙作者单位:200433,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血管外科 [1] 期刊:《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17年32卷2期 126-128页 ISTICPKU 关键词:颈动脉体瘤外科手术手术后并发症 4、腹主动脉夹层破口的腔内治疗 目的总结腹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特点和腔内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人民医院2012年2月至2016年3月腔内技术治疗的32例腹主动脉夹层患者病例资料,通过直接封闭破口技术、假腔栓塞技术及多层裸支架技术共治疗各型破口40例次.结果一期技术成功率100%,Ⅰ型破口即刻闭合率80%(4/5),Ⅱ型破口即刻闭合率5.9%(1/17),Ⅲ型破口即刻闭合率83.3%

亚急诊心脏大血管手术的麻醉处理

亚急诊心脏大血管手术的麻醉处理 目的探讨心脏大血管手术围术期的麻醉处理。方法对100例亚急诊心脏大血管手术患者,予以精细管理,术前、中、后加强管理。结果97例患者无麻醉相关并发症,恢复良好。2例术中难以控制的出血而死亡,1例术后延迟苏醒。结论准确掌握手术适应症,加强麻醉精细化管理,是亚急诊心脏大血管手术围术期麻醉管理的关键。 标签:大血管;麻醉;亚急诊 心脏大血管手术主要治疗各种动脉瘤。动脉瘤的病理改变主要是动脉壁中层弹力纤维变性、断裂或坏死,导致局部动脉管壁薄弱,在腔内压力作用下,局部向外膨胀扩大而形成。主要病因包括: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马凡综合症等,少数患者因先天发育不良、感染或外伤等所致。这类患者均需行人工血管置换或加换瓣膜及搭桥手术来救治。动脉瘤发病凶险,病情发展迅速,致死致残率极高。为此我们提出探讨围术期的麻醉精细化管理,以期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术后并发症。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100例,男76例,女24例。年龄18~70岁。全部为亚急诊手术夹层动脉瘤患者。术前心功能II-III级78例,IV级22例。75例合并高血压、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肌病或肝肾功能不全。 1.2术前准备全部病例术前均使用降压药、镇静药、镇痛药。有并发症的患者对症使用降糖药、速尿等。病情严重者药物持续泵注。 1.3麻醉前用药术前持续应用的扩血管药酌情调节应用至体外循环前。术前晚口服咪达唑仑1~2mg。入手术室前30min肌肉注射吗啡10mg+东莨菪碱 0.3mg。 1.4入手术室监测常规面罩吸氧、连续监护:血压、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有创动脉血压,麻醉诱导后气管插管,右侧颈内静脉及漂浮导管置入。监测中心静脉压、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体温、激活全血凝固时间、血气分析、电解质浓度及酸碱平衡等。 1.5麻醉管理诱导使用依托咪酯0.1~0.2mg/kg、芬太尼10~15μg/kg、罗库溴胺1mg/kg、利多卡因0.5~1mg/kg;以丙泊酚、芬太尼、罗库溴胺或哌库溴胺等静吸复合维持麻醉。呼吸管理;吸入氧气浓度为40%~60%,潮气量8~10ml/kg,呼吸频率10~14次/min,阻断主动脉后停止机械呼吸。 1.6 体外循环管理通常体外循环期间中度低温(27℃~29℃),手术范围广,阻断时间长,需行右锁骨下动脉插管做动脉灌注的患者体温降至(14℃~1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