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系统最基本的知识点

支付系统最基本的知识点
支付系统最基本的知识点

最基本的知识点

1、支付系统形成

支付系统的概念:支付系统(Payment System)亦称清算系统(Clearing System),是支付清算服务的中介机构和实现支付指令传送及资金清算的等设施、技术和手段共同组成的一个系统,以实现债权债务清偿及资金转移的业务。

支付是在消费购买、金融投资、资金转移等经济活动中,将资金帐户的资金或货币付出的一种过程,以实现交易主体间资金的划拨和转移。一般讲,消费者支付了货币资金,就实现和完成消费行为,而获得商品或服务,是最常见的一种经济活动。

结算是在实现货物买卖、服务、贸易、投资活动中,因消费而引发的债权债务关系清偿及资金转移而出现的货币收付过程。

货币的给付,实现了物品、劳务与货币所有权的互换转移;当货币继而发挥支付手段职能时,结算的服务范围就扩大到商品赊销或货币让渡所产生的债权债务的清偿关系。随着商品、货币、信用经济的发展,货币的职能作用日益突出,职能范围日益扩大,不仅可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还可普遍地用来清偿债务、支付劳务报酬、投资、缴纳税赋。可以说,除了捐赠、赈灾等单方面转移收付以外,绝大部分经济交易与消费活动,小至日用品的购置、服务的提供,大至大宗商品的买卖,均需遵照等价交换的原则,以货币为媒介,实现物品、服务的对等交易。现代社会就是在这样无数次的货币“收付”中,通过川流不息的货币运转实现着生产要素的流动和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促进着经济发展及社会进步。在以信用货币作为结算货币的条件下,从结算主体及结算工具等角度,可将结算分为不同类型。如现金结算与转账结算、直接结算与间接结算、传统结算与信息化结算、国内结算与国际结算。

尽管“清算”与“结算”仅一字之差,但两者的英文截然不同,结算为“Settlement”,而清算为“C1earing”。清算与结算从经济活动的过程实质上差异不大,但对象和范围却不同。

清算:清算是发生在银行同业之间、用以清讫双边或多边债权债务关系的一种货币收付的过程,以完成经济活动中反映在银行资金帐户中债权债务关系的一种转移。

事实上,清算与结算在货币资金收付转移的层次、范围及参与者等方面均有着明显差异。在市场经济中,银行已成为社会资金流转的渠道和中转站,所以经济体系中的货币结算基本上即银行结算。从商业银行的结算业务流程来看,除需采用相应的结算工具、结算方式以外,还需借助同业银行的协作,才能最终实现客户委办的结算、业务;另外,出于自身需要,银行会与其他金融机构发生大量的业务往来,银行同业之间也会产生债权债务的清偿和资金的划转。为此,需要通过一定的清算组织和支付系统,进行支付指令的发送与接受、对账与确认、收付数额的统计轧差、全额或净额的结清等一系列程序,即所谓的“清算”。所以,通常认为,清算是发生在银行同业之间的货币收付,用以清讫双边或多边债权债务的过程和方法。

从商品经济发展及货币形态变化的角度来看,清算的历史较之结算要短得多,清算并不是结算的同生物,其实商品经济发展到—定阶段、货币演化至一定形态是必然的一种产物;确切地说,清算是在银行问世后才开始行使的支付中介职能。为实现信用货币条件下资金在不同所有者间的流动而产生的一种技术安排。

有两种情形下无需“清算”的介入:一是在银行尚未履行支付结算中介以前的历史时期;二是在现代社会中的直接结算领域,两者的共同点是,无银行介入的结算领域基本上无需“清算”安排。因此,“清算”是银行为社会提供转账结算服务的直接产物。需说明的是,“清算”这一用语还常见于政府间的协定记账贸易。协定记账贸易是根据两国或几国政府所签订协议的原则和范围进行的进出口贸易,其与现汇贸易不同,需通过两国政

府指定的清算机构开立清算账户、使用清算货币,在既定的清算范围内清讫两国贸易往来所产生的债权债务。所以,在协定记账贸易中的“清算”,尽管也需通过两国间的银行往来,但其在范围及程序上有别于有中央银行参与的银行同业间的清算活动。

清算活动含国内清算与国际清算,国内清算与国际清算活动的总和,实现了世界范围内各种行为所产生的债权债务的最终清偿。在世界支付清算体系的整体格局中,可将各国国内的清算活动视作诸多相对独立的局部系统运行,而将国际清算活动看作是连通全球的跨国系统运行。

随着商品经济的继续繁荣,赊销、信用、银行先后产生,使原本融为一体的交易环节与支付环节能够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分离开来,促进了交易的繁荣。追溯历史不难发现,支付系统实际上是银行业的伴生物,这种以银行信用为基础的货币给付行为(分离出来的支付环节)就被称为支付结算,此时的货币不仅包括现金还包括存款等。而其中采用的支付手段就更加丰富,包括现金、支票、本票、汇票、汇兑、托收承付、委托收付、信用卡、信用证等。以上支付结算又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支付人发起的结算,如现金支付、汇兑等,另一类是接收人发起的结算,这种方式下付款人的确认就有了决定性的意义,于是要求有一些确认的手段,如支票,商业汇票,银行汇票等。

可见,一般意义上的结算包含了货币即时结算和支付结算两种,前者指伴随着商品交易同时进行的现金交换;而后者指以银行为中介的货币收支,包括与交易过程分离的现金支付,这也是结算发展到今天的最主要的形式。因此,也可将支付定义为:为清偿商品交换和劳务活动引起的债券债务关系,由银行所提供的金融服务业务。它本源于交换主体之间的经济交换活动,但由于银行信用中介的结果,演化为银行与客户之间、银行开户行之间的资金收付关系;而银行之间的资金收付交易,又必须通过中央银行的资金清算,才能最终完成全过程。

以上的支付手段我们称之为传统的支付手段,它是电子商务出现前唯一科学的商品交易结算支付方法。如现金支付具有简单,便携,灵活以及匿名性等优点,特别适合日常的小额支付,能充分保障使用者的隐私,但具有易丢失、易被盗、易伪造、易磨损,也不方便大额支付等缺点。而以银行为中介的支付如支票,汇兑等方式虽能克服现金支付的上述缺点,但使用程序较复杂,需在银行开户、隐私性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一次支付所消耗的财务成本和时间成本都较高,只适合公司之间的货币支付。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与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对支付系统的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促使支付系统不断的从手工操作走向电子化、网络化(即网上支付)。当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型的贸易方式兴起时,支付与结算也必须适应网络环境的特点,应研究它们在网络新环境的新发展,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支付手段的创新设计,应当比传统的支付手段具有更强大的生命力。

商品社会是一个信用的社会,没有信用将寸步难行,商务更是要以信用为基石。根据经济学的解释,信用在商品社会的必然性是由交易成本来定义的。如果交易的各方在以往的行为中树立了守信的良好形象,即有信用,那么就可以节约交易对方在交易前的寻找成本,在交易后的违约成本,并降低交易风险;对自己而言,守信则带来了因吸引交易者而增长的收益。因此,在商品社会,信用成为了一种必然的不可或缺的东西,维护着市场中井井有条的交易秩序。

支付与信用的关系十分密切,正是由于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的产生,促使了交易环节与支付环节的分离,才产生了以银行为中介的支付结算体系。一定的信用关系与信用制度是支付体系得以建立与完善的基础,同时,支付体系的完善和发展也能促进信用体系的进一步发展。在一个社会信用体系中,不仅仅包括银行信用,也包括众多经济成员的行为。与支付有关的信用体系的建立与完善要涉及到以下因素:

(1)支付承诺。在信用关系良好的国家,有时凭一纸签名或口头承诺就可实现支付,这是因为大家都遵守这样的规则,故不需要更多的防范,从而降低了支付成本。我国的信用关系十分脆弱,需种种防护手段来坚强参与者的信心,这样不但加大了交易成本,也使支付变成了一种低效而痛苦的事情。要完善支付系统,必须逐步改善人们之间的信用关系,提高支付承诺的地位。使用法律与制度来规范和加强这种关系往往使最有效的。

(2)对违法者的惩罚。要对不守信用的违法者采取严惩的措施,使其为之付出的代价大于甚至是远远大于违法所获得的收益,这样,一个理性的人就不会选择不守信用的行为了。

(3)信用积累制度。支付系统在进行支付服务时,不应只关心与处理有关的支付、财务数据,对于附属其上的个人信息也应十分重视。对个人信息的积累、分析、处理可作为银行判断个人行为与信用的依据。当客户要重新选择银行时,应要求提示前开户行出具的资信证明,将以前的个人信用状况带到新开户行仍进行信用积累。这种积累制度的优点是赋予了信用价值,以前的信用状况将作为以后获取支付服务的依据。信用积累制度会激励个人努力保持良好的信用记录,从而促进整个信用体系的良性循环。

(4)身份认证。信用体系中一定要有身份认证,还要包括信用记录、背景记录等功能。这些记录一方面供权威的认证机构考核支付参与者,另一方面也约束参与者形成良好的支付习惯。权威认证机构对参与者的认证及证书的发放,能以较低的成本迅速建立一个身份认证体系(而不用单个的参与者通过多次的交易实践缓慢地建立),从而保证支付体系的最初发展,以及最终的成熟。

电子商务系统中的支付结算

按我国银行的现行运行摸式,支付的全过程可分为两个层次。一层是商业银行为广大客户提供金融服务时所产生的支付往来与结算,是支付系统的下层支付服务系统;另一层是中央银行为商业银行提供支付资金清算服务时所产生的支付与清算,是支付系统中的上层资金清算系统。上层支付系统是各银行金融机构下层支付服务系统的系统互连系统,总枢纽系统,是下层支付服务系统得以开展服务的基础与前提。上层支付清算系统主要包括:同城清算、大额支付、电子批量处理、政府债券簿记、银行卡受权等。网上支付系统作为下层支付服务系统的电子化系统以及向公共网络延伸发展的创新系统,是以上层支付系统为基础的,也是以已经存在的传统下层支付系统为基础的。网上支付系统所涉及的支付授权和支付获取都需要通过传统的支付清算网络完成,由网上支付所引起的银行之间的清算和结算,也是通过传统的支付清算网络来完成的。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的支付清算系统发展迅速。中国国家现代化支付系统(CNAPS)的建设已取得很大进展;各国有商业银行也建设了各自的行内电子汇兑系统和银行卡授权系统;人民银行电子联行系统、同城清算系统已在全国大中城市得到普及;全国银行卡交换网络建设也已初具规模,以各发卡行的行内授权系统为基础,银行卡信息交换总中心和城市银行卡中心建立的银行卡跨行交易已逐步开通。所有这些,都为网上支付,为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和强有力的保证。

电子商务是一种全新的商务模式,对传统支付结算模式的冲击很大。传统的支付结算系统是以手工操作为主,以银行的金融专用网络为核心,通过传统的信道(邮递、电报、传真等)来进行凭证的传递,从而实现货币的支付结算的。其中使用的支付工具无论是现金,还是票据、传单,都是有形的,具有在安全性、认证性、完整性、不可否认性上有较高的保障,但同时又具有效率低下,成本高的特点。它已经形成了一套适合其特点的比较成熟的管理运行模式。但电子商务带来的网络化让有形的东西无形化了,在网上支付系统中,无论是将现有的支付结构转化为电子形式,还是创新推出网络环境下的新支付工具,它们多多少少都具有无形化的特征,货币可以是智能卡芯片中的一组数据,硬盘中的

一个文件,网络中的一组二进制流,在一次支付中,甚至可能不会产生任何实体的东西,而只是生成了若干文件而已。面对这样的一种支付系统,我们应该重新考虑它的支付规律,制定新的管理运行模式,以符合它崭新的面貌与特点。

网上支付系统因借助于Internet 而获得了快速、便捷、低成本、全球连通性等诸多优点,但也引发了安全以及信用方面的问题。一个网上支付系统要实现在公共网络上传输敏感的支付信息就必须采取先进可行的安全技术。此外,网上支付系统在将支付工具,支付过程无形化的同时,也将原本面对面的信用关系虚拟化了。代表支付结算关系参与者的只不过是网络中的某些电子数据,如何确认这些电子数据所代表的身份以及这些身份的真实可信性,这就需要建立CA 认证体系,以确保这个无形的世界中存在真实的信用关系,这也是支付得以进行的基石。此外,在电子商务中的各种支付手段也要依托于某种信用形式,如银行信用卡是银行提供的银行信用;电子支票也是依托于银行信用;电子现金是用来模拟现金交易的,它涉及到持有电子钱包的群体向发放电子钱包的群体提供了信用;网络银行涉及面更广,没有信用更无法运行。

对于网上支付,银行的参与是必须的,网上支付体系必须借助银行的支付工具、支付系统以及金融专用网才能最终得以实现。以B TO C 为例,参与方通常包括消费者(持卡人)、商户和银行。交易流程一般包括如下几个步骤:

● 消费者向商户发送购物请求,

● 商户把消费者的支付指令通过支付网点送往商户开户行(收单行);

● 收单行通过专用网络从消费者开户行(发卡行)取得支付授权后,把授权信息送回商

户;

● 商户取得授权后,向消费者发送购物回应信息。

● 如果支付获取与支付授权并非同时完成的话,商户还要通过支付网关向收单行发送支

付获取请求,以把该笔交易的金额转账到商户帐户中;

● 银行之间则通过自身的支付清算网络来完成最后的行间清算。

由此可以看出,支付结算环节是由包括支付网关、收单行、发卡行以及金融专用网络完成的,离开了银行,便无法完成网上支付, 也就谈上真正的电子商务。

因此,电子商务中的网上支付结算体系应该是融购物流程、支付工具、安全技术、认证体系、信用体系以及现在的金融体系为一体的综合大系统。也由此可以看出,网上支付体系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它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并与这些因素相互促进,动态地发展,共同走向成熟。在目前各方面的条件还不完全成熟的情况下,坐等时机的到来是不现实也不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的,冒一定风险推动网上支付系统的发展,以期与其他因素相互作用、相互促进,这也许是信息社会中的一种新方法或新思维。

网上支付系统的基本构成

网上支付系统的基本构成如图1所示。

支 付 协 议

图1 网上支付体系的基本构成

其中,客户是指与某商家有交易关系并存在了未清偿的债权债务关系的一方(一般是债务),客户用自己已拥有的支付工具(如信用卡、电子钱包等)来发起支付,是支付体系运作的原因和起点。

商家则是拥有债权的商品交易的另一方,他可以根据客户发起的支付指令向金融体系请求获取货币给付、商家一般准备了优良的服务器来处理这一过程,包括认证以及不同支付工具的处理。

客户的开户行是指客户在其中拥有帐户的银行,客户所拥有的支付工具就是由开户行提供的,客户开户行在提供支付工具的时候也同时提供了一种银行信用,即保证支付工具的兑付。在卡基支付体系中(如SET),客户开户行又被称为发卡行。

商家开户行是商家在其中开设帐户的银行,其帐户是整个支付过程中资金流向的地方,商家将客户的支付指令提交给其开户行后,就由开户行进行支付授权的请求以行行间的清算等工作。商家的开户行是依据商家提供的合法帐单(客户的支付指令)来工作的,因此又称为收单行。

支付网关是公用网和金融专用网之间的接口,支付信息必须通过支付网关才能进入银行支付系统,进而完成支付的授权和获取,支付网关的建设关系着支付结算的安全以及银行自身的安全,关系着网上支付结算的安排以及金融系统的风险,必须十分谨慎。因为电子商务交易中同时传输了两种信息:交易信息与支付信息,必须保证这两种信息在传输过程中不能被无关的第三者阅读,包括商家不能看到其中的支付信息(如信息卡号、授权密码等),银行不能看到其中的交易信息(如商品种类、商品总价等),这就要求支付网关一方面必须由商家以外的银行或其委托的卡组织来建设,另一方面网关不能分析交易信息,对支付信息也只是起保护与传输的作用,即这些保密数据对网关而言是透明的。

金融专用网则是银行内部及行间进行通信的网络,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包括中国国家现代化支付系统(CNAPS)、人行电子联行系统、商行电子汇兑系统、银行卡授权系统等。我国银行的金融专用网发展很迅速,为逐步开展电子商务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认证机构则为参与的各方(包括客户、商家与支付网关)发放数字证书,以确认各方的身份,保证网上支付的安全性,认证机构必须确认参与者的资信状况(如通过其在银行的帐户状况,与银行交往的历史信用记录等来判断),因此也离不开银行的参与。

除以上参与各方外,网上支付系统的构成还包括支付中使用的支付工具以及遵循的支付协议,并是参与各方与支付工具支付协议的结合。其中目前经常被提及的网上支付工具有银行卡、电子现金、电子支票等。银行卡的发展已有一段时间,但多只用在专用网络中,公共网络上的银行卡支付还有待发展。电子现金常被称为全新的网上支付工具,能离线操作,但其实质是对传统现金交易的模拟。电子支票也是对传统纸基支票支付的全部处理过程的电子化,目前在专用网上的应用已较为成熟。除此之外,还常将网络银行看作一种网上支付方式,通过网上银行,可以模拟资金转帐,汇兑委托收款等业务,还可以有不断的金融创新,是十分有潜力的一个领域。

在网上交易中,消费者发出的支付指令,在由商户送到支付网关之前,是在公用网上传送的,这一点与持卡POS消费有着本质的区别,因为从商户POS到银行之间使用的是专线。而因特网交易就必须考虑公用网上支付信息的流动规则及其安全保护,这就是支付协议的责任所在。目前已经出现了一些比较成熟的支付协议(如SET),一般一种协议针对

某种支付工具,对交易中的购物流程、支付步骤、支付信息的加密、认证等方面作出规定,以保证在复杂的公用网中的交易双方能快速、有效、安全地实现支付与结算。

2、支付与商务

商务是一个过程,是一种交易活动,商务活动可以使用不同的方式,如果交易过程的完成中使用电子媒介作为交易的主要形式,则可以称这种交易活动属于电子商务。而使用其它方式就不是电子商务,如商店购物尽管也使用了一些先进的支付工具,如支票、信用卡或借记卡,但这个过程的完成不能称为电子商务方式。商务活动是一种社会层面上的经济活动,活动有主体,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经济实体,而且至少进行这种活动的主体有二方以上,商务活动或交易才能进行。而这种活动是在社会层面上进行的,他有一个环境,由于社会层面上的广泛性更使这个活动具有对经济生活产生重大影响。

根据上述分析,站在商务活动主体角度考虑,商务活动的构成主要有三个要素: 商务活动环境、商务活动方式和参与商务活动的主体。

而任何活动和过程总要实现其目的,这就是各主体进行这个活动要达到各自的经济目的。这就是商务活动构成要素的一般模式,如图2所示:

(1) 式。如图3所示:

(2) 情况就有些不同。

为简化分析我们只将其分为二种情况:第一种是消费者和商家均在同一银行开设有帐户,第二种是消费者和商家的开户行是在不同的银行。先讨论第一种情况: ● 站在消费者的角度上购物的结果没有差别;他认为与现金的支付方式并没有任何差别,虽然他所使用的支付工具是银行卡或银行的支票,但他同样在商店立即就购得了商品。

● 站在商家的角度上他卖出商品获得的只是可兑付的信用;商家并没有得到由国家发行的代表货币真实符号的现金,从理论上讲他只获得了一个信用符号,这个符号是由银

图3 不清偿债权债务关系的现金支付方式

行发行的记录在磁卡上或纸质介质上的,但他具有支付的信用,商家相信它,因为在长期的商务活动中银行的所发行的支付工具具有兑付的信用。但是在出现金融风险,就出现不可兑付信用危机,这时这种购物环节就出现问题,读者分析就可自行得出结论,这里只提供一种思路。

站在银行的角度就产生银行和商家、消费者资金帐户的结算关系,也就是商家和消费者的债权债务的清偿关系;商家要获得货币资金就会与银行发生关系,银行将消费者的资金帐户存款数额扣出商品的货币价值金额,并记入商家的存款帐户上,这样商家就获得存款的资金货币。由于产生银行加入的结算关系,这种商务活动的完全完成就出现一个时间过程。这种过程概括讲出现二个环节,一是购物过程的商务活动环节,二是资金帐户划转过程的结算环节,如图4所示:

由于中国人民银行的支付清算系统从建国以来一直是处在不断的建设发展过程中,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支付清算系统的建设经历了几次重大的调整和变化,在金融电子化建设

方面发生了质的飞跃,支付的手段、方式和工具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清算的方式也

有很大的不同,但原理与我们上面分析的完全相同,这里就不再细分,如分为同城、异地、同行、异行等等。而这种交易的商务过程分析如图5所示:

3、支付与电子商务 在人们的一般理解下电子商务就是使用网络这个环境来进行网上购物,当然进而推广

图4 同行债权债务清偿结算关系的商务活动 图5 异行债权债务清偿结算关系的商务活动

到利用网络环境在网上从事的各种商务活动也可称为电子商务。如果将电子商务定义为使用电子这种媒介来进行商务活动的总称,那电子商务就涵盖更广泛的内容。例如,使用通讯和电视网络进行的商务活动也可称为电子商务,如:电话购物、电视购物、以及在这样的环境下所进行的各种商务活动:包括产品宣传介绍、广告、信息发布、营销、谈判等等。

无论从何种角度去定义电子商务,电子商务构成的基本要素应该由二部分构成,一是电子,二是商务,因此,一定是使用电子这种媒介或方式来完成商务活动中的主要过程,才能称为电子商务。

本节分析和讨论的主要问题是支付与电子商务,如果在网上不进行交易,就不存在支付的问题。无论是商品购买或服务补偿,都会有费用发生,这就存在支付与结算的问题。那网上的商务活动的支付与传统究竟有什么差别呢?

(1) 交易的商务模式是利用通讯网络

上节我们分析了构成商务活动的三个要素是:环境、主体、方式,先来看交易方式,电子商务交易方式是利用通讯网络来进行,通过电子这种媒介载体来传送交易信息,这是他的主要特点。如图6所示:

后时间;

局进行汇兑。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网上的电子商务过程,是一个远比传统交易复杂的过程,但从交易主体的角度看他们认为更便捷,交易市场的范围已经不存在时空的界限,交易市场全球

图6 电子商务交易模式

化。但带来的却是交易后台支付和配送的复杂性,以及信用确认的困难性。

上图这个交易过程只能是原理化的一个说明,实际中却并不能起到购物的完成过程,因为商家并没有在资金帐户上实现划拨,他发出了商品,但并没有获得资金。因此,支付还应该加入这个商务活动的环节中,为了简化,先使用银行卡在网上进行交易的支付过程进行分析,看网上支付的基本原理和过程是怎样进行的,而其它支付方式的过程相对程度上就更容易说明。

(2) 网上电子支付的过程

在网上消费者发出支付指令后,一般他要输入银行卡号和他的密码,以确认他的身份,表示他在该银行有资金帐户,有消费的信用;商家通过网站的购物商城或购物商店,获得其购物确认和支付请求后,也有一个确认同意的问题,如果这种确认过程完成,就存

在与银行或有支付中间服务许可的第三方运营机构和银行一起完成资金帐户的划拨过程,这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图7抽象描述了这种商务和支付的基本运作模式:

的结论;

的可靠性问题;这里面有技术保障问题,也有信用的法律保证问题,也存在机制和制度的管理保证问题;

●支付平台服务机构设想是提供支付的信用保证的一个解决方式的机构,他是一个得到批准有该方面经营权,并与各商业银行签有协议可在中国人民银行支付清算中心设有清算帐户的第三方支付结算的机构,目的是他能与公用网更好地挂接,以解决银行与公用网挂接经营单一和可能出现安全隐患的问题;同时他可以向社会提供信用保障,可以承担因不安全而出现索赔等方面的经济问题;因此,他本身有承担风险的能力,同时有向社会的法律保证的承诺,我们认为这是中国发展电子商务解决支付瓶颈的一个方向;对这个问题读者可以自行分析和讨论,得出自己的结论。

以上只是根据图进行的有限的几点主要分析,还有其他的很多问题读者可以自行思考和分析,得出发展中国特色电子商务模式的研究结论。

(3) 有支付清算过程的电子商务模式

将上节图1.4的第三个环节加入图8中就得到有支付清算过程的电子商务

身份认证图8 有支付清算过程的电子商务交易模式

模式,见图1.13所示:从上图可以分析知道,加入清算的第三个环节与前面不同点在于增加了银行系统内的不同银行间帐户的清算问题。在要完成这个过程中,就要涉及到银行合法帐户的身份认证问题,这种清算都在银行系统内的专用网进行,而与社会层面进行电子商务的主体没有发生直接的支付关系,在有些时候可以不加以考虑。图上只标出了身份认证过程在交易中的一种作用,但身份认证权限的设立和实际可操作性的运作还值得研究,在这里读者仅了解有这一过程就行了。

如果金融系统为了扩大业务经营范围,为了抢占这个庞大的市场,在研究电子商务的经营模式时,支付的问题就不得不重点考虑;着眼方面有几点:

●专用网如何与公用网搭接,其目的是为了资金划拨的高效和便捷;

●搭接后的安全问题如何从技术上、制度上、管理上解决;

●如何建立通用的支付结算的公共平台,平台的标准化技术标准如何建立和制定;

●如何建立银行在公用网上支付的商业信用,为了建立信用,银行应该如何对社会的广大消费者和经营者承诺,而这种承诺应该具有法律效应,以消除采用电子商务在社会上人们的疑虑;

●电子商务在社会层面上一般是面对普通消费者,因此是小额资金的交易,风险小。而网上进行大额资金交易的支付风险大,而银行的收益在目前的制度规定下并不大,只有和商家分享他们的利润才可能维持和进行,而不能将其转嫁到消费者身上,否则体现不出电子商务的交易的优点。因此,开通大额资金交易的赢利模式研究就非常有必要,在众多商业银行竞争的态势下这些问题迟早要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以上分析只是提供一个思考的路子,读者可以自行分析和讨论,得出自己更有益的结论。

4、电子商务网上支付存在的问题

网上的商务活动的支付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消费者和商家并不是面对面的交易,他们的联系是通过虚拟的网络世界,这就带来了身份、资金、商品、行为等方面真实性确认的问题,也带来了网上各种信息传递是否真实和可靠性的一列问题。

简单讲就出现了支付信用问题?

我不知道你是谁?你不知道我是谁?

我买商品,向谁买?卖家是谁?可靠吗?商品如何?质量如何?我付了款会得到商品吗?会不会是商业欺诈?等等……

我卖商品,卖给谁的?买家是谁?可靠吗?发出货后会收到款吗?会不会是圈套,是诈骗行为?等等……

原因是:隔着一个虚拟环境的网络进行交易,没有面对面,这没有身份确认的审视和判断,资金和商品流失的风险大,商业信用度低。

因此,消费者和商家在网上交易存在的主要问题集中就是信用问题,和由此引发的一系统相互连带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下面我们从电子商务交易过程引发信用问题带来的支付问题进行分析,找出其症结,并提出解决的一些思路。

在以纸质媒介作为支付交易的商务活动中,由于是面对面、并有纸质交易凭证,加上法律体系的保证,人们在这种长期形成的商务活动中建立起了对这整套体系的信用,如果出现经济纠纷会由法律体系仲裁而给予经济利益的保证。但在电子商务的经济活动过程中与传统的方式完全不同,交易过程中没有确认过程合法存在的纸质凭伴随产生,这就带来了可信度的问题。

从支付的角度来分析,忽略交易环节的一些细节,抽象讲,参与这活动与支付有关的至少有四方存在:消费者、商家、消费者的开户行,商家的开户行。消费者从网上向商家确认购买某个商品,就要支付货币资金,要完成就这个过程,就要从消费者的银行账户上划出商品价值的金额到商家的银行帐户上,这就是支付的过程,因此,支付过程涉及到这四方。

首先,分别从这四方的角度上来分析,在网上进行电子商务究竟他们各方在支付环节上的问题在哪?

(1) 站在消费者的立场

我在网上订购确认了向某个商家购买了某一个商品。对我首先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例如我在网上商城收银台,打了我银行卡的卡号、密码、输入了所输的金额,站在我的角度上我就是支付了款项。给了钱,但我没有拿到货,支付前存在疑虑,这是存在的问题之一。

●我之所以付款,是我相信网上商城的信誉,毕竟社会要讲信誉吗?但如果出现经济纠纷,谁知道我付了款呢?凭证在哪?怎样打官司。给了钱,没凭证,支付后一直担忧,这是存在的问题之二。

●我没有拿到货,就找商家,商家说确实我们知道你要买某个商品,但我们没有收到钱,你去问银行。给了钱,商家说没收到,我找谁,支付过程中钱的去向无法确认,这是存在的问题之三。

●我找到了我的开户行,经过查找,银行说:帐户上确实扣出了商品价值的金额,不是实时发生的,划出了,但我无法证明这笔划出的钱就是用于购买该商品的钱,等待吧!会有一个结果。给了钱,在帐户划付过程中款项用途不清楚,就存在资金丢失风

险,这是存在的问题之四。

●我无权去问商家的开户行,因为我和他没有商业关系,但我还是去询问了他,而他的态度是不予受理。给了钱,四处奔波,比原购物费更多时间,这是存在的问题之五。

●过了几天,甚至一个星期,货到了,无论是外观、质量和功能与网上的宣传出入较大,我哑巴吃黄连,自认倒霉。给了钱,最后反而使我处于尴尬的境地,这是存在的问题之六。

我们还可以列举出在网上购物所出现的更多问题,这里就不再列举……。

消费者结果选择:以后再不在网上购物了!

消费者角度所出现的这此问题,确实是网上购买实物商品过程中会常常出现的问题。但购买能从网上实时传送的商品,如:充值卡、软件、数字产品等,这些问题就少些。采用货到付款的方式,这种尴尬也要少些。

产生这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原因:

●网上支付的实时问题;

●交易过程凭证的产生和法律效应问题;

●款付货到期限的商业信用无法建立的问题;

●网上交易消费者的权益保护问题。

读者可以站在消费者的角度对网上支付的问题进行分析,得出自己的问题和结论来。

(2)站在商家的立场

网上购物的市场前景很大,我愿意参与,但我不可能投巨资,建立自己的网站和网上商店,只好找一个门户网站合作,经营我的商品。先不要说合作、效益、成本等存在的问题,仅从支付这个环节来看,我的问题是:

●网上确认购买了商品后,但我并没有马上拿到钱,但要我发货,不发没信誉,发我担风险。先发货,后拿钱,存在的问题之一;

●网上确认购买商品,如果等钱到帐,再发货,就没有便捷的时间优势,会失掉顾客的信誉。钱到帐,再发货,失掉顾客,存在的问题之二;

●发货后,钱能否到帐,存在疑虑。因为,我并不知道购买者是否真是持卡者本人呢?是否有欺诈,谁又确认购买者的真实身份呢?购买者真实身份的确认性,存在疑虑,存在的问题之三。

●我发了货,但未收到钱。找银行,银行说这是信用卡诈骗案,作案者盗用他人信用卡作案,你到公安局报案。虽然卡号和密码对,但并不是持卡人本人在购买,持卡人挂了失,我们冻结了他的帐户,不能将此帐户资金划转给你。发了货,不拿钱,找谁,存在的问题之四。

●发了货,资金到帐时间比传统购物方式还慢。资金的商业周转慢,存在的问题之五。

●网上浏览的多,实际购物的少,采用货到付款方式的多,先付款后发货的少。货物和资金占用时间长,效益不高,存在的问题之六。

产生这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原因:

●网上支付的实时问题;

●交易过程资金的去向跟踪和凭证产生的法律效应问题;

●交易者合法身份的确认问题;

●网上交易方式和行为的规范问题。

读者从经营者的角度,对参与网上支付的问题进行分析,得出自己的问题和结论来。

(3)站在银行的立场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网上购物和支付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商品市场和金融市场,从发展和开拓业务的角度,银行愿意涉足这个领域,但也存在不少问题。银行承担网上支付与结算的主要任务。站在银行的角度,存在的问题是:

●网上商品的购买,作为支付仅是小额支付的范畴,利润空间不大,但支付过程和操作复杂,投入大,无利可图,这是存在的问题之一;

●网上支付与结算终归会实现在线的实时解决问题,从银行自身利益的考虑,网上支付后基本上不存在在途资金的问题,从事网上支付的开户行的存款资金的金额会直接受影响,这是存在的问题之二;

●跨行和异地的支付与结算存在不同的银行支付结算系统以及中国人民银行支付清算系统的整合和共同操作的问题,这涉及体制的冲突和利益的分配问题,这是存在的问题之三;

●网上支付存在持卡人身份真实性的确认和资金用途和去向的问题,这给资金的安全和监管带来了问题,这是存在的问题之四;

●解决网上支付的安全问题,必须有身份认证和数字签名等技术措施的保障,投入大,法律地位不明确,这是存在的问题之五;

●要支持网上支付,系统的环境条件目前还不具备,管理制度不健全和人员素质差的矛盾突出,这是存在的问题之六。

总之,站在银行的角度,实施网上支付问题多,条件还不成熟,资金风险大,只能是态度积极,行动谨慎。当然还存在很多其他的问题,这里就不一一分析。读者可以自行分析,得出自己的结论。

集中讲,网上支付存在的问题是:支付的实时和安全问题,支付中的信用问题,支付中的法律地位保障问题,支付中的管理制度和经济利益的冲突问题,支付中环境和人员素质的适应问题等等……。

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应是:结合实际、分析研究、重视试点、积极推进。

要重视理论和应用并重研究,商务模式效益分析研究,市场开拓分析研究,信用体系建设的研究,配套制度的创新研究和法律法规的支持保障性研究。

计算机操作系统知识点总结

计算机操作系统知识点总结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计算机操作系统知识点总结》的内容,具体内容:计算机操作系统考试是让很多同学都觉得头疼的事情,我们要怎么复习呢?下面由我为大家搜集整理了计算机操作系统的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大家有帮助!:第一章1、操作系统的定义、目标... 计算机操作系统考试是让很多同学都觉得头疼的事情,我们要怎么复习呢?下面由我为大家搜集整理了计算机操作系统的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第一章 1、操作系统的定义、目标、作用 操作系统是配置在计算机硬件上的第一层软件,是对硬件系统的首次扩充。设计现代OS的主要目标是:方便性,有效性,可扩充性和开放性. OS的作用可表现为: a. OS作为用户与计算机硬件系统之间的接口;(一般用户的观点) b. OS作为计算机系统资源的管理者;(资源管理的观点) c. OS实现了对计算机资源的抽象. 2、脱机输入输出方式和SPOOLing系统(假脱机或联机输入输出方式)的联系和区别 脱机输入输出技术(Off-Line I/O)是为了解决人机矛盾及CPU的高速性和I/O设备低速性间的矛盾而提出的.它减少了CPU的空闲等待时间,提高了I/O速度.

由于程序和数据的输入和输出都是在外围机的控制下完成的,或者说,它们是在脱离主机的情况下进行的,故称为脱机输入输出方式;反之,在主机的直接控制下进行输入输出的方式称为联机(SPOOLing)输入输出方式 假脱机输入输出技术也提高了I/O的速度,同时还将独占设备改造为共享设备,实现了虚拟设备功能。 3、多道批处理系统需要解决的问题 处理机管理问题、内存管理问题、I/O设备管理问题、文件管理问题、作业管理问题 4、OS具有哪几个基本特征?它的最基本特征是什么? a. 并发性(Concurrence),共享性(Sharing),虚拟性(Virtual),异步性(Asynchronism). b. 其中最基本特征是并发和共享. c. 并发特征是操作系统最重要的特征,其它三个特征都是以并发特征为前提的。 5、并行和并发 并行性和并发性是既相似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并行性是指两个或多个事件在同一时刻发生;而并发性是指两个或多少个事件在同一时间间隔内发生。 6、操作系统的主要功能,各主要功能下的扩充功能 a. 处理机管理功能: 进程控制,进程同步,进程通信和调度. b. 存储管理功能:

吉首大学数据库系统概论复习资料

数据库系统概论复习资料 吉首大学工学院 第一章: 一选择题: 1.在数据管理技术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人工管理阶段、文件系统阶段和数据库系统阶段。在这几个阶段中,数据独立性最高的是阶段。 A.数据库系统 B.文件系统 C.人工管理 D.数据项管理答案:A 2.数据库的概念模型独立于。 A.具体的机器和DBMS B.E-R图 C.信息世界 D.现实世界答案:A 3.数据库的基本特点是。 A.(1)数据可以共享(或数据结构化) (2)数据独立性 (3)数据冗余大,易移植 (4)统一管理和控制 B.(1)数据可以共享(或数据结构化) (2)数据独立性 (3)数据冗余小,易扩充 (4)统一管理和控制 C.(1)数据可以共享(或数据结构化) (2)数据互换性 (3)数据冗余小,易扩充 (4)统一管理和控制 D.(1)数据非结构化 (2)数据独立性 (3)数据冗余小,易扩充 (4)统一管理和控制答案:B 4. 是存储在计算机内有结构的数据的集合。 A.数据库系统 B.数据库 C.数据库管理系统 D.数据结构答案:B 5.数据库中存储的是。 A.数据 B.数据模型 C.数据以及数据之间的联系 D.信息答案:C 6. 数据库中,数据的物理独立性是指。

A.数据库与数据库管理系统的相互独立 B.用户程序与DBMS的相互独立 C.用户的应用程序与存储在磁盘上数据库中的数据是相互独立的 D.应用程序 与数据库中数据的逻辑结构相互独立答案:C 7. .数据库的特点之一是数据的共享,严格地讲,这里的数据共享是 指。 A.同一个应用中的多个程序共享一个数据集合 B.多个用户、同一种语言共 享数据 C.多个用户共享一个数据文件 D.多种应用、多种语言、多个用户相互覆盖地 使用数据集合答案:D 8.据库系统的核心是。 A.数据库 B.数据库管理系统 C.数据模型 D.软件工具 答案:B 9. 下述关于数据库系统的正确叙述是。 A.数据库系统减少了数据冗余 B.数据库系统避免了一切冗余 C.数据库系 统中数据的一致性是指数据类型一致 D.数据库系统比文件系统能管理更多的数据答案:A 10. 数将数据库的结构划分成多个层次,是为了提高数据库的①和 ②。 ①A.数据独立性 B.逻辑独立性 C.管理规范性 D.数据的共享 ②A.数据独立性 B.物理独立性 C.逻辑独立性 D.管理规范性 答案:①B ②B 11. 数据库(DB)、数据库系统(DBS)和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三者之间的关系 是。 A.DBS包括DB和DBMS B.DDMS包括DB和DBS C.DB包括DBS和DBMS D.DBS就是DB,也就是DBMS 答案:A 12. 在数据库中,产生数据不一致的根本原因是。 A.数据存储量太大 B.没有严格保护数据 C.未对数据进行完整性控制 D.数据冗余答案:D 13. 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是。

操作系统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操作系统引论 操作系统功能: 1. 资源管理:协调、管理计算机的软、硬件资源,提高其利用率。 2. 用户角度:为用户提供使用计算机的环境和服务。 操作系统特征:1.并发性:指两个或多个事件在同一时间间隔内发生。 2.共享性:资源可供内存中多个并发执行的进程(线程)共同使用 3.虚拟性:是指通过某种技术把一个物理实体变为若干个逻辑上的对应物 在操作系统中,虚拟的实现主要是通过分时使用的方法。 4.异步性:进程是以人们不可预知的速度向前推进,此即进程的异步性 客户/服务器模式的优点: 1.提高了系统的灵活性和可扩充性 2.提高了OS的可靠性 3.可运行于分布式系统中 微内核的基本功能: 进程管理、进程间通信、存储器管理、低级I/O功能。 第二章进程 程序和进程区别:程序是静止的,进程是动态的,进程包括程序和程序处理的对象 程序顺序执行:顺序性,封闭性,可再现性 程序并发执行:间断性,无封闭性,可再现性 进程:1.进程是可并发执行的程序的一次执行过程; 2.是系统进行资源分配和调度的一个独立的基本单位和实体; 3.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进程的特征: 1.动态性: 进程是程序的一次执行过程具有生命期; 它可以由系统创建并独立地执行,直至完成而被撤消 2.并发性; 3.独立性; 4.异步性; 进程的基本状态: 1.执行状态; 2.就绪状态; 3.阻塞状态; 进程控制块PCB:记录和描述进程的动态特性,描述进程的执行情况和状态变化。 是进程存在的唯一标识。 进程运行状态: 1.系统态(核心态,管态)具有较高的访问权,可访问核心模块。 2.用户态(目态)限制访问权 进程间的约束关系: 1.互斥关系 进程之间由于竞争使用共享资源而产生的相互约束的关系。

数据库系统概论知识点

第一章:绪论 数据库(DB):长期存储在计算机内、有组织、可共享的大量数据的集合。数据库中的数据按照一定的数据模型组织、描述和存储,具有娇小的冗余度、交稿的数据独立性和易扩展性,并可为各种用户共享。 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位于用户和操作系统间的数据管理系统的一层数据管理软件。用途:科学地组织和存储数据,高效地获取和维护数据。包括数据定义功能,数据组织、存储和管理,数据操纵功能,数据库的事物管理和运行管理,数据库的建立和维护功能,其他功能。 数据库系统(DBS):在计算机系统中引入数据库后的系统,一般由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及其开发工具)、应用系统、数据库管理员构成。目的:存储信息并支持用户检索和更新所需的信息。 数据库系统的特点:数据结构化;数据的共享性高,冗余度低,易扩充;数据独立性高;数据由DBMS统一管理和控制。 概念模型实体,客观存在并可相互区别的事物称为实体。 属性,实体所具有的某一特性称为属性。 码,唯一标识实体的属性集称为码。 域,是一组具有相同数据类型的值的集合。 实体型,具有相同属性的实体必然具有的共同的特征和性质。 实体集,同一类型实体的集合称为实体集。 联系 两个实体型之间的联系一对一联系;一对多联系;多对多联系 关系模型关系,元组,属性,码,域,分量,关系模型 关系数据模型的操纵与完整性约束关系数据模型的操作主要包括查询,插入,删除和更新数据。这些操作必须满足关系完整性约束条件。关系的完整性约束条件包括三大类:实体完整性,参照完整性和用户定义的完整性。 数据库系统三级模式结构外模式,模式,内模式 模式:(逻辑模式)数据库中全体数据的逻辑结构和特征的描述,是所有用户的公共数据视图。一个数据库只有一个模式。

奥本海姆 信号与系统 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信号与系统 一.连续时间和离散时间信号 1.两种基本类型的信号: 连续时间信号和离散时间信号。在前一种情况下,自变量是连续可变的,因此信号在自变量的连续值上都有定义;而后者是仅仅定义在离散时刻点上,也就是自变量仅取在一组离散值上。为了区分,我们用t 表示连续时间变量。而用n 表示离散时间变量,连续时间变量用圆括号()?把自变量括在里面,而离散时间信号则用方括号[]?来表示。 2.信号能量与功率 连续时间信号在[]21t t ,区间的能量定义为:E=dt t x t t 2 2 1 )(? 连续时间信号在[]21,t t 区间的平均功率定义为:P=dt t x t t t t 21 221)(1 ?- 离散时间信号在[]21,n n 区间的能量定义为:E=∑=2 1 2 ][n n n n x 离散时间信号在[]21,n n 区间的平均功率定义为:P=∑=+-2 1 2 12)(11n n n t x n n 在无限区间上也可以定义信号的总能量: 连续时间情况下:??+∞ ∞ --∞→? ∞==dt t x E T T T 2 2 x(t)dt )(lim 离散时间情况下:∑ ∑ +∞ -∞ =+-=∞ →? = =n N N n N n x n x E 2 2 ][][lim 在无限区间内的平均功率可定义为: ? -∞→?∞=T T T dt t x T P 2 )(21lim ∑+-=∞→? ∞+=N N n N n x N P 2 ][121lim 二.自变量的变换 1.时移变换 x(t)→x(t-0t ) 当0t >0时,信号向右平移0t ;当0t <0时,信号向左平移0t

操作系统知识点总结

操作系统是一组控制和管理计算机硬件和软件资源,合理地对各类作业进行调度,以及方便用户使用的程序的集合。 虚拟机:在裸机的基础上,每增加一层新的操作系统的软件,就变成了功能更为强大的虚拟机或虚机器。 操作系统的目标:1. 方便性2. 有效性3. 可扩充性4. 开放性 操作系统的作用:OS作为用户与计算机硬件系统之间的接口;OS作为计算机系统资源的管理者;OS实现了对计算机资源的抽象(作扩充机器)。 操作系统的特征:并发性;共享性;虚拟性;异步性 推动操作系统发展的主要动力:不断提高计算机资源利用率;方便用户;器件的不断更新换代;计算机体系结构的不断发展。 人工操作方式的特点:用户独占全机;CPU等待人工操作;独占性;串行性。缺点:计算机的有效机时严重浪费;效率低 脱机I/O方式的主要优点:减少了CPU的空闲时间;提高I/O速度。 单道批处理系统的特征:自动性; 顺序性;单道性 多道批处理系统原理:用户所提交的作业都先存放在外存上并排成一个队列,称为“后备队列”;然后,由作业调度程序按一定的算法从后备队列中选择若干个作业调入存,使它们共享CPU和系统中的各种资源。 多道批处理系统的优缺点资源利用率高;系统吞吐量大;可提高存和I/O设备利用率;平均周转时间长;无交互能力 多道批处理系统需要解决的问题(1)处理机管理问题(2)存管理问题(3)I/O设备管理问题4)文件管理问题(5)作业管理问题 分时系统:在一台主机上连接了多个带有显示器和键盘的终端,同时允许多个用户通过自己的终端,以交互方式使用计算机,共享主机中的资源。 时间片:将CPU的时间划分成若干个片段,称为时间片,操作系统以时间片为单位,轮流为每个终端用户服务 实时系统与分时系统特征的比较:多路性;独立性;及时性;交互性;可靠性 操作系统的特征:并发性;共享性;虚拟性;异步性 操作系统的主要功能:处理机管理;存储器管理;设备管理;文件管理;作业管理 对处理机管理,可归结为对进程的管理:进程控制(创建,撤消,状态转换);进程同步(互斥,同步);进程通信;进程调度(作业调度,进程调度)。 存储器管理功能:存分配(最基本);存保护;地址映射;存扩充 设备管理功能:设备分配;设备处理(相当于启动);缓冲管理;虚拟设备 文件管理功能:文件存储空间管理;目录管理;文件读写管理;文件保护。 用户接口:命令接口;程序接口;图形接口 传统的操作系统结构:无结构OS;模块化OS结构;分层式OS结构 模块化操作系统结构:操作系统是由按其功能划分为若干个具有一定独立性和大小的模块。每个模块具有某个方面的管理功能,规定好模块之间的接口。 微核的基本功能:进程管理-存储器管理-进程通信管理-I/O设备管理 进程的特征:动态性(最基本);并发性;异步性;独立性;结构特征(程序段,数据段,进程控制块PCB) 进程的基本属性:可拥有资源的独立单位;可独立调度和分配的基本单位。 进程控制块的基本组成:进程标识符;处理机的状态;进程调度所需信息;进程控制信息。进程控制一般是由操作系统的核中的原语来实现 临界资源:如打印机、磁带机等一段时间只允许一个进程进行使用的资源。

数据库系统概论复习要点

第一章 数据库系统概述 数据库的基本概念:DB、DBMS、DBS、DBA 数据管理的发展:人工管理、文件系统和数据库系统 数据库管理系统功能数据库定义功能;数据组织、存储和管理;数据操纵功能。 据库事务和运行管理;数据库的建立和维护功能。 数据库系统的结构数据库系统三级模式结构:模式、内模式和外模式 数据库系统的三级模式结构 模式(逻辑模式) 数据库中全体数据的逻辑结构和特征的描述;所有用户的公共数据视图,综合了所有用户的需求; 一个数据库只有一个模式 内模式(存储模式):是数据物理结构和存储方式的描述;是数据在数据库内部的表示方式 一个数据库只有一个内模式 外模式(子模式或用户模式):数据库用户使用的局部数据的逻辑结构和特征的描述 数据库用户的数据视图,是与某一应用有关的数据的逻辑表示 一个数据库可以有多个外模式。 数据库系统的二级映象 三级模式是对数据的三个抽象级别,二级映象在DBMS内部实现这三个抽象层次的联系和转换 外模式/模式映象 1. 定义外模式与模式之间的对应关系 2. 保证数据的逻辑独立性 模式/内模式映象 1. 定义了数据全局逻辑结构与存储结构之间的对应关系。 2. 保证数据的物理独立性 数据库系统的特点数据结构化数据的共享性高,冗余度低,易扩充数据独立性高 数据由DBMS统一管理和控制 数据模型的分两类:概念模型、逻辑模型和物理模型 数据模型的三要素:数据结构、数据操作、数据的完整性约束 三种主要数据模型:关系模型、层次模型、网状模型 第二章 关系模型由关系数据结构、关系操作和关系完整性约束三部分组成。 关系数据结构 关系二维表,属性是列,元组是行 关系模式对关系的描述R(U,F) 关系数据库关系的集合 关系的码 候选码(CK)关系中能唯一标识一个元组的属性组,称为该关系的候选码 简单情况: 候选码只包含一个属性。 极端情况: 关系的所有属性是关系模式的候选码,称为全码(All-key) 主码(Pk)若一个关系有多个候选码,则选定其中一个为主码 候选码的诸属性称为主属性。 不包含在任何侯选码中的属性称为非主属性。 外码(FK)设F是关系R的一个或一组属性,但不是关系R的码。如果F与关系S的主码Ks相对应,则称F是关系R的外码 关系R称为参照关系关系S称为被参照关系 选修关系的“学号” 与学生关系的主码“学号”相对应

信号与系统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 1.什么是信号? 是信息的载体,即信息的表现形式。通过信号传递和处理信息,传达某种物理现象(事件)特性的一个函数。 2.什么是系统? 系统是由若干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事物组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整体。3.信号作用于系统产生什么反应? 系统依赖于信号来表现,而系统对信号有选择做出的反应。 4.通常把信号分为五种: ?连续信号与离散信号 ?偶信号和奇信号 ?周期信号与非周期信号 ?确定信号与随机信号 ?能量信号与功率信号 5.连续信号:在所有的时刻或位置都有定义的信号。 6.离散信号:只在某些离散的时刻或位置才有定义的信号。 通常考虑自变量取等间隔的离散值的情况。 7.确定信号:任何时候都有确定值的信号 。 8.随机信号:出现之前具有不确定性的信号。 可以看作若干信号的集合,信号集中每一个信号 出现的可能性(概率)是相对确定的,但何时出 现及出现的状态是不确定的。 9.能量信号的平均功率为零,功率信号的能量为无穷大。 因此信号只能在能量信号与功率信号间取其一。 10.自变量线性变换的顺序:先时间平移,后时间变换做缩放. 注意:对离散信号做自变量线性变换会产生信息的丢失! 11.系统对阶跃输入信号的响应反映了系统对突然变化的输入信号的快速响应能 力。(开关效应) 12.单位冲激信号的物理图景: 持续时间极短、幅度极大的实际信号的数学近似。 对于储能状态为零的系统,系统在单位冲激信号作 用下产生的零状态响应,可揭示系统的有关特性。

例:测试电路的瞬态响应。 13.冲激偶:即单位冲激信号的一阶导数,包含一对冲激信号, 一个位于t=0-处,强度正无穷大; 另一个位于t=0+处,强度负无穷大。 要求:冲激偶作为对时间积分的被积函数中一个因子, 其他因子在冲激偶出现处存在时间的连续导数. 14.斜升信号: 单位阶跃信号对时间的积分即为单位斜率的斜升信号。 15.系统具有六个方面的特性: 1、稳定性 2、记忆性 3、因果性 4、可逆性 5、时变性与非时变性 6、线性性 16.对于任意有界的输入都只产生有界的输出的系统,称为有界输入有界输出(BIBO )意义下的稳定系统。 17.记忆系统:系统的输出取决于过去或将来的输入。 18.非记忆系统:系统的输出只取决于现在的输入有关,而与现时刻以外的输入无关。 19.因果系统:输出只取决于现在或过去的输入信号,而与未来的输入无关。 20.非因果系统:输出与未来的输入信号相关联。 21.系统的因果性决定了系统的实时性:因果系统可以实时方式工作,而非因果系统不能以实时方式工作. 22.可逆系统:可以从输出信号复原输入信号的系统。 23.不可逆系统:对两个或者两个以上不同的输入信号能产生相同的输出的系统。 24.系统的时变性: 如果一个系统当输入信号仅发生时移时,输出信号也只产生同样的时移,除此之外,输出响应无任何其他变化,则称该系统为非时变系统;即非时变系统的特性不随时间而改变,否则称其为时变系统。 25.检验一个系统时不变性的步骤: 1. 令输入为 ,根据系统的描述,确定此时的输出 。 1()x t 1()y t

操作系统windows知识点

1.知识要点 1.1.Windwos账号体系 分为用户与组,用户的权限通过加入不同的组来授权 用户: 组: 1.2.账号SID 安全标识符是用户帐户的内部名,用于识别用户身份,它在用户帐户创建时由系统自动产生。在Windows系统中默认用户中,其SID的最后一项标志位都是固定的,比如administrator的SID最后一段标志位是500,又比如最后一段是501的话则是代表GUEST的帐号。 1.3.账号安全设置 通过本地安全策略可设置账号的策略,包括密码复杂度、长度、有效期、锁定策略等: 设置方法:“开始”->“运行”输入secpol.msc,立即启用:gpupdate /force

1.4.账号数据库SAM文件 sam文件是windows的用户帐户数据库,所有用户的登录名及口令等相关信息都会保存在这个文件中。可通过工具提取数据,密码是加密存放,可通过工具进行破解。 1.5.文件系统 NTFS (New Technology File System),是WindowsNT 环境的文件系统。新技术文件系统是Windows NT家族(如,Windows 2000、Windows XP、Windows Vista、Windows 7和windows 8.1)等的限制级专用的文件系统(操作系统所在的盘符的文件系统必须格式化为NTFS的文件系统,4096簇环境下)。NTFS取代了老式的FAT文件系统。 在NTFS分区上,可以为共享资源、文件夹以及文件设置访问许可权限。许可的设置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允许哪些组或用户对文件夹、文件和共享资源进行访问;二是获得访问许可的组或用户可以进行什么级别的访问。访问许可权限的设置不但适用于本地计算机的用户,同样也应用于通过网络的共享文件夹对文件进行访问的网络用户。与FAT32文件系统下对文件夹或文件进行访问相比,安全性要高得多。另外,在采用NTFS格式的Win 2000中,

计算机操作系统知识点总结一

第一章 ★1.操作系统的概念:通常把操作系统定义为用以控制和管理计算机系统资源方便用户使用的程序和数据结构的集合。★2.操作系统的基本类型:批处理操作系统、分时操作系统、实时操作系统、个人计算机操作系统、网络操作系统、分布式操作系统。 ①批处理操作系统 特点: 用户脱机使用计算机 成批处理 多道程序运行 优点: 由于系统资源为多个作业所共享,其工作方式是作业之间自动调度执行。并在运行过程中用户不干预自己的作业,从而大大提高了系统资源的利用率和作业吞吐量。 缺点: 无交互性,用户一旦提交作业就失去了对其运行的控制能力;而且是批处理的,作业周转时间长,用户使用不方便。 批处理系统中作业处理及状态 ②分时操作系统(Time Sharing OS) 分时操作系统是一个联机的多用户交互式的操作系统,如UNIX是多用户分时操作系统。 分时计算机系统:由于中断技术的使用,使得一台计算机能连接多个用户终端,用户可通过各自的终端使用和控制计算机,我们把一台计算机连接多个终端的计算机系统称为分时计算机系统,或称分时系统。 分时技术:把处理机的响应时间分成若于个大小相等(或不相等)的时间单位,称为时间片(如100毫秒),每个终端用户获得CPU,就等于获得一个时间片,该用户程序开始运行,当时间片到(用完),用户程序暂停运行,等待下一次运行。 特点: 人机交互性好:在调试和运行程序时由用户自己操作。 共享主机:多个用户同时使用。 用户独立性:对每个用户而言好象独占主机。 ③实时操作系统(real-time OS) 实时操作系统是一种联机的操作系统,对外部的请求,实时操作系统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处理完毕。 特点: 有限等待时间 有限响应时间 用户控制 可靠性高 系统出错处理能力强 设计实时操作系统要考虑的一些因素: (1)实时时钟管理 (2)连续的人—机对话 (3)过载 (4) 高度可靠性和安全性需要采取冗余措施。 ④通用操作系统 同时兼有多道批处理、分时、实时处理的功能,或其中两种以上的功能。 ⑤个人计算机上的操作系统

数据库系统概论部分知识点总结

1、表中的一条记录就是一个实例,反映数据库某一时刻的状态。 2、数据库整体结构 3、数据(Data)是数据库中存储的基本对象 数据的定义:描述事物的符号记录 数据的种类:文本、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学生的档案记录、货物的运输情况等 数据的特点:数据与其语义是不可分的 4、数据库的定义:数据库(Database,简称DB)是长期储存在计算机内、有组织的、可 共享的大量数据的集合。 5、数据库的基本特征: a)数据按一定的数据模型组织、描述和储存 b)可为各种用户共享 c)冗余度较小 d)数据独立性较高 e)易扩展 6、什么是DBMS: 位于用户与操作系统之间的一层数据管理软件。 是基础软件,是一个大型复杂的软件系统 7、DBMS的用途:科学地组织和存储数据、高效地获取和维护数据 8、DBMS的主要功能: ?数据定义功能 提供数据定义语言(DDL) 定义数据库中的数据对象 ?数据组织、存储和管理 分类组织、存储和管理各种数据 确定组织数据的文件结构和存取方式 实现数据之间的联系 提供多种存取方法提高存取效率 ?数据操纵功能 提供数据操纵语言(DML) 实现对数据库的基本操作 (查询、插入、删除和修改) ?数据库的事务管理和运行管理 数据库在建立、运行和维护时由DBMS统一管理和控制 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完整性、多用户对数据的并发使用 发生故障后的系统恢复 ?数据库的建立和维护功能(实用程序) 数据库初始数据装载转换、数据库转储 介质故障恢复、数据库的重组织 性能监视分析等 ?其它功能 DBMS与网络中其它软件系统的通信 两个DBMS系统的数据转换

异构数据库之间的互访和互操作 9、数据库系统(Database System,简称DBS):在计算机系统中引入数据库后的系统 构成 10、数据库系统的构成: a)数据库 b)数据库管理系统(及其开发工具) c)应用系统 d)数据库管理员 11、数据库中实现的是数据的真正结构化 a)数据的结构用数据模型描述,无需程序定义和解释 b)数据可以变长 c)数据的最小存取单位是数据项 12、整体数据的结构化是数据库的主要特征之一 13、文件系统阶段: a)记录内有结构。 b)数据的结构是靠程序定义和解释的。 c)数据只能是定长的。 d)可以间接实现数据变长要求,但访问相应数据的应用程序复杂了。 e)文件间是独立的,因此数据整体无结构。 f)可以间接实现数据整体的有结构,但必须在应用程序中对描述数据间的联系。 g)数据的最小存取单位是记录。 14、数据库管理阶段的特点: a)共享性:数据库系统从整个角度看待和描述数据,数据面向整个系统,可以被 多个用户、多个应用所共享。减少数据冗余,节约存储空间;避免了数据之间 的不相容性和不一致性;使系统易于扩充。 b)独立性:物理独立性,指应用程序与存储在磁盘上数据库中的数据是相互独立 的。当数据的物理存储改变了,应用程序不用改变;逻辑独立性,指用户的应 用程序与数据库的逻辑结构是相互独立的。数据的逻辑结构改变了,用户程序 也可以不变。数据独立性是由DBMS的二级映像功能来保证的 c)统一管理: (1)数据的安全性(Security)保护 保护数据,以防止不合法的使用造成的数据的泄密和破坏。 (2)数据的完整性(Integrity)检查 将数据控制在有效的范围内,或保证数据之间满足一定的关系。 (3)并发(Concurrency)控制 对多用户的并发操作加以控制和协调,防止相互干扰而得到错误的结果。 (4)数据库恢复(Recovery) 将数据库从错误状态恢复到某一已知的正确状态。 15、在数据库中用数据模型这个工具来抽象、表示和处理现实世界中的数据和信 息。 16、通俗地讲数据模型就是现实世界的模拟 17、数据模型分为两类(分属两个不同的层次): (1) 概念模型也称信息模型,它是按用户的观点来对数据和信息建模,用于

操作系统重点知识总结

《操作系统》重点知识总结 请注意:考试范围是前6章所有讲授过内容,下面所谓重点只想起到复习引领作用。 第一章引论 1、操作系统定义操作系统是一组控制和管理计算机软件和硬件合理进行作业调度方便 用户管理的程序的集合 2、操作系统的目标有效性、方便性、可扩充性、开放性、 3、推动操作系统发展的主要动力不断提高计算机资源的利用率、方便用户、器件的不 断更新和换代、计算机体系结构的不断发展 4、多道批处理系统的特征及优缺点用户所提交的作业都先存放在外存上并排成一个队 列,称为后备队列。然后作业调度程序按一定的算法从后备队列中选择若干个作业调入内存,使他们共享cpu和系统内存。优点:资源利用率高、系统吞吐量打缺点:平均周转时间长、无交互能力 5、操作系统的基本特征并发性(最重要的特征)、共享性、虚拟性、异步性 6、操作系统的主要功能设别管理功能、文件管理功能、存储器管理功能、处理机管理 功能 7、O S的用户接口包括什么?用户接口、程序接口(由一组系统调用组成) 第二章进程管理 1、程序顺序执行时的特征顺序性、封闭性、可再现性 2、程序并发执行的特征间断性、失去封闭性、不可再现性 3、进程及其特征进程是资源调度和分配的基本单位,是能够独立运行的活动实体。 由一组机器指令、数据、堆栈等组成。特征:结构特征、动态性、并发性、独 立性、异步性 4、进程的基本状态及其转换p38 5、引入挂起状态的原因终端用户请求、父进程请求、负荷调节需要、操作系统 的需要 6、具有挂起状态的进程状态及其转换p39 7、进程控制块及其作用进程数据块是一种数据结构,是进程实体的一部分,是操 作系统中最重要的记录型数据结构。作用:使在一个多道程序环境下不能独立运 行的程序成为一个能够独立运行的基本单位,能够与其他进程并发执行 8、进程之间的两种制约关系直接相互制约关系、间接相互制约关系 9、临界资源是指每次只能被一个进程访问的资源 10、临界区是指每次进程中访问临界资源的那段代码 11、同步机构应遵循的规则空闲让进、忙则等待、有限等待、让权等待 12、利用信号量实现前驱关系p55/ppt 13、经典同步算法p58/ppt 14、进程通信的类型共享存储器系统、消息传递系统、管道通信系统 15、线程的定义是一种比进程更小,能够独立运行的基本单位用来提高系统内

操作系统复习题整理

第一章 1.说明分布式系统相对于集中式系统的优点和缺点。从长远的角度看,推动分布式系统发展的主要动力 是什么? 答:相对于集中式系统,分布式系统的优点:1)从经济上,微处理机提供了比大型主机更好的性能价格比;2)从速度上,分布式系统总的计算能力比单个大型主机更强;3)从分布上,具有固定的分布性,一些应用涉及到空间上分散的机器;4)从可靠性上,具有极强的可靠性,如果一个极强崩溃,整个系统还可以继续运行;5)从前景上,分布式操作系统的计算能力可以逐渐有所增加。 分布式系统的缺点:1)软件问题,目前分布式操作系统开发的软件太少;2)通信网络问题,一旦一个系统依赖网络,那么网络的信息丢失或饱和将会抵消我们通过建立分布式系统所获得的大部分优势;3)安全问题,数据的易于共享也容易造成对保密数据的访问。 推动分布式系统发展的主要动力:尽管分布式系统存在一些潜在的不足,但是从长远的角度看,推动分布式系统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大量个人计算机的存在和人们共同工作于信息共享的需要,这种信息共享必须是以一种方便的形式进行。而不受地理或人员,数据以及机器的物理分布的影响 2.多处理机系统和多计算机系统有什么不同? 答:共享存储器的计算机系统叫多处理机系统,不共享存储器的计算机系统为多计算机系统。它们之间的本质区别是在多处理机系统中,所有CPU共享统一的虚拟地址空间,在多计算机系统中,每个计算机有它自己的存储器。 多处理机系统分为基于总线的和基于交换的。基于总线的多处理机系统包含多个连接到一条公共总线的CPU以及一个存储器模块。基于交换的多处理机系统是把存储器划分为若干个模块,通过纵横式交换器将这些存储器模块连接到CPU上。 多计算机系统分为基于总线的和基于交换的系统。在基于总线的多计算机系统中,每个CPU都与他自身的存储器直接相连,处理器通过快速以太网这样的共享多重访问网络彼此相连。在基于交换的多计算机系统中,处理器之间消息通过互联网进行路由,而不是想基于总线的系统中那样通过广播来发送。 3.真正的分布式操作系统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必须有一个单一的、全局的进程间通信机制。进程管理必须处处相同。文件系统相同。使用相同的系统调用接口。 4.分布式系统的透明性包括哪几个方面,并解释透明性问题对系统和用户的重要性。 答:对于分布式系统而言,透明性是指它呈现给用户或应用程序时,就好像是一个单独是计算机系统。 具体说来,就是隐藏了多个计算机的处理过程,资源的物理分布。 具体类型:

数据库系统概论复习资料全

数据库系统概论复习资料 第一章 一、名词解释 1.Data:数据,是数据库中存储的基本对象,是描述事物的符号记录。 2.Database:数据库,是长期储存在计算机内、有组织的、可共享的大量数据的集合。 3.DBMS:数据库管理系统,是位于用户与操作系统之间的一层数据管理软件,用于科学地 组织、存储和管理数据、高效地获取和维护数据。 4.DBS:数据库系统,指在计算机系统中引入数据库后的系统,一般由数据库、数据库管 理系统、应用系统、数据库管理员(DBA)构成。 5.数据模型:是用来抽象、表示和处理现实世界中的数据和信息的工具,是对现实世界的 模拟,是数据库系统的核心和基础;其组成元素有数据结构、数据操作和完整性约束。 6., 7.概念模型:也称信息模型,是按用户的观点来对数据和信息建模,主要用于数据库设计。 8.逻辑模型:是按计算机系统的观点对数据建模,用于DBMS实现。 9.物理模型:是对数据最底层的抽象,描述数据在系统内部的表示方式和存取方法,在磁 盘或磁带上的存储方式和存取方法,是面向计算机系统的。 10.实体和属性:客观存在并可相互区别的事物称为实体。实体所具有的某一特性称为属性。 11.E-R图:即实体-关系图,用于描述现实世界的事物及其相互关系,是数据库概念模型设 计的主要工具。 12.关系模式:从用户观点看,关系模式是由一组关系组成,每个关系的数据结构是一张规 范化的二维表。 13.型/值:型是对某一类数据的结构和属性的说明;值是型的一个具体赋值,是型的实例。 14.数据库模式:是对数据库中全体数据的逻辑结构(数据项的名字、类型、取值范围等) 和特征(数据之间的联系以及数据有关的安全性、完整性要求)的描述。 15.· 16.数据库的三级系统结构:外模式、模式和内模式。 17.数据库内模式:又称为存储模式,是对数据库物理结构和存储方式的描述,是数据在数 据库内部的表示方式。一个数据库只有一个内模式。 18.数据库外模式:又称为子模式或用户模式,它是数据库用户能够看见和使用的局部数据 的逻辑结构和特征的描述,是数据库用户的数据视图。通常是模式的子集。一个数据库可有多个外模式。 19.数据库的二级映像:外模式/模式映像、模式/内模式映像。 二、填空题 1.数据库系统由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应用系统和数据库管理员构成。 2.数据管理是指对数据进行分类、组织、编码、存储、检索和维护等活动。 3.数据管理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人工管理、文件系统、数据库系统3个阶段。 4.!

操作系统作业参考答案及其知识点

操作系统作业参考答案及其知识点 第一章 思考题: 10、试叙述系统调用与过程调用的主要区别? 答: (一)、调用形式不同 (二)、被调用代码的位置不同 (三)、提供方式不同 (四)、调用的实现不同 提示:每个都需要进一步解释,否则不是完全答案 13、为什么对作业进程批处理可以提高系统效率? 答:批处理时提交程序、数据和作业说明书,由系统操作员把作业按照调度策略,整理为一批,按照作业说明书来运行程序,没有用户与计算机系统的交互;采用多道程序设计,可以使CPU和外设并行工作,当一个运行完毕时系统自动装载下一个作业,减少操作员人工干预时间,提高了系统的效率。 18、什么是实时操作系统?叙述实时操作系统的分类。 答:实时操作系统(Real Time Operating System)指当外界事件或数据产生时,能接收并以足够快的速度予以处理,处理的结果又能在规定时间内来控制监控的生产过程或对处理系统做出快速响应,并控制所有实时任务协调一致运行的操作系统。 有三种典型的实时系统: 1、过程控制系统(生产过程控制) 2、信息查询系统(情报检索) 3、事务处理系统(银行业务) 19、分时系统中,什么是响应时间?它与哪些因素有关? 答:响应时间是用户提交的请求后得到系统响应的时间(系统运行或者运行完毕)。它与计算机CPU的处理速度、用户的多少、时间片的长短有关系。 应用题: 1、有一台计算机,具有1MB内存,操作系统占用200KB,每个用户进程占用200KB。如果用户进程等待I/0的时间为80%,若增加1MB内存,则CPU的利用率提高多少? 答:CPU的利用率=1-P n,其中P为程序等待I/O操作的时间占其运行时间的比例1MB内存时,系统中存放4道程序,CPU的利用率=1-(0.8)4=59% 2MB内存时,系统中存放9道程序,CPU的利用率=1-(0.8)9=87% 所以系统CPU的利用率提高了28% 2、一个计算机系统,有一台输入机和一台打印机,现有两道程序投入运行,且程序A先开始做,程序B后开始运行。程序A的运行轨迹为:计算50ms,打印100ms,再计算50ms,打印100ms,结束。程序B的运行轨迹为:计算50ms,输入80ms,再计算100ms,结束。

计算机操作系统知识点总结重点题型答案

计算机操作系统复习资料 1.操作系统的定义 操作系统(Operating System,简称OS)是管理计算机系统的全部硬件资源包括软件资源及数据资源;控制程序运行;改善人机界面;为其它应用软件提供支持等,使计算机系统所有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为用户提供方便的、有效的、友善的服务界面。 操作系统通常是最靠近硬件的一层系统软件,它把硬件裸机改造成为功能完善的一台虚拟机,使得计算机系统的使用和管理更加方便,计算机资源的利用效率更高,上层的应用程序可以获得比硬件提供的功能更多的支持。 操作系统是一个庞大的管理控制程序,大致包括5个方面的管理功能:进程与处理机管理、作业管理、存储管理、设备管理、文件管理。 2.操作系统的作用 1)OS作为用户与计算机硬件系统之间的接口 2)OS作为计算机系统资源的管理者 3)OS实现了对计算机资源的抽象 3.操作系统的基本特征 1)并发 2)共享 3)虚拟 4)异步 4.分时系统的概念 把计算机的系统资源(尤其是CPU时间)进行时间上的分割,每个时间段称为一个时间片,每个用户依次轮流使用时间片,实现多个用户分享同一台主机的操作系统。 5.分时系统要解决的关键问题(2个) 1)及时接收 2)及时处理 6.并发性的概念 并发性是指两个或多个事件在同一事件间隔内发生。在多道程序环境下,并发性是指在一段时间内宏观上有多个程序在同时运行,但在单处理机系统中,每一时刻却仅能有一道程序执行,故微观上这些程序只能是分时的交替执行。 7.程序顺序执行的特征和并发执行的特征 顺序执行的特点: 顺序性封闭性可再现性 程序并发执行的特点:

1)、间断性(失去程序的封闭性) 2)、不可再现性 任何并发执行都是不可再现 3)、进程互斥(程序并发执行可以相互制约) 8.进程的定义 进程是指在系统中能独立运行并作为资源分配的基本单位。 为了使参与并发执行的每个程序(含数据)都能独立的运行,在操作系统中必须为之配置一个专门的数据结构,称为进程控制块(PCB)。系统利用PCB来描述进程的基本情况和活动过程,进而控制和管理进程。 9.进程的组成部分 进程是由一组机器指令,数据和堆栈组成的,是一个能独立运行的活动实体。 由程序段,相关的数据段和PCB三部分便构成了进程实体(又称进程映像)。 10.进程的状态(状态之间的变化) 就绪状态、执行状态、阻塞状态。 处于就绪状态的进程,在调度程序为之分配了处理机之后,该进程便可以执行,相应的,他就由就绪状态转变为执行状态。 正在执行的进程,如果因为分配给它的时间片已经用完而被暂停执行时,该进程便由执行状态又回到就绪状态;如果因为发生某事件而使进程的执行受阻(如进程请求访问临界资源,而该资源正在被其它进程访问),使之无法继续执行,该进程将有执行状态转变为阻塞状态。处于阻塞状态的进程,在获得了资源后,转变为就绪状态。 11.进程同步的概念 进程同步是是并发执行的诸进程之间能有效地相互合作,从而使程序的执行具有可再现性,简单的说来就是:多个相关进程在执行次序上的协调。 12.PV原语的作用

《数据库系统概论》复习总结

《数据库系统概论》(王珊.第五版) ?第一章绪论 本章内容:数据库系统概述、数据模型、数据库系统结构 本章主要考点:数据、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概念、概念模型、?ER图、三种数据模型、数据库的三级模式结构 1、试述数据、数据库、数据库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概念 (1)数据(Data) :描述事物的符号记录称为数据。 (2)数据库(Data Base ,简称DB ):数据库是长期储存在计算机内的、有组织的、可共享的数据集合。 (3)数据库系统(Data Base System ,简称DBS ) :数据库系统是指在计算机系统中引入数据库后的系统构成,一般由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及其开发工具)、应用系统、数据库管理员构成。 (4)数据库管理系统(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简称DBMS ) :数据库管理系统是位于用户与操作系统之间的一层数据管理软件,用于科学地组织和存储数据、高效地获取和维护数据。 2、对于DB、DBS、DBMS的关系,下列哪一种描述是正确的(B) A、DB包括DBS、DBMS B、DBS包括DB、DBMS C、DBMS包括DBS、DB D、以上都不对 3、概念模型中的术语:实体、属性、码、域、实体型、实体集 实体:客观存在并可以相互区分的事物叫实体。 属性:实体所具有的某一特性,一个实体可由若干个属性来刻画。 码:惟一标识实体的属性集称为码。 域:域是一组具有相同数据类型的值的集合。 实体型:具有相同属性的实体具有相同的特征和性质,用实体名及其属性名集合来抽象和刻画同类实体,称为实体型。 实体集:同型实、体的集合称为实体集。 4、目前数据库领域中最常用的逻辑数据模型有层次模型、网状模型、关系模型等。 5、数据库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有哪些?(冷叶顷) (1)数据库定义功能(2)数据存取功能(3)数据库运行管理(4)数据库的建立和维护功能。?6、实体联系图(E— R图) 实体型:用矩形表示,矩形框内写明实体名; 属性:用椭圆形表示,并用无向边将其与相应的实体连接起来; 联系:用菱形表示,菱形框内写明联系名,并用无向边分别与有关实体连接起来,同时在无向边旁标上联系的类型(1:1或1:n或m:n)。 ▲例:假设教学管理规定: ①一个学生可选修多门课,一门课有若干学生选修; ②一个教师可讲授多门课,一门课只有一个教师讲授; ③一个学生选修一门课,仅有一个成绩。 学生的属性有学号、学生姓名;教师的属性有教师编号,教师姓名;课程的属性有课程号、课程名。要求:根据上述语义画出ER图,要求在图中画出实体的属性并注明联系的类型;解:根据以上规则画出对于的E—R图如下

操作系统原理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绪论 1、操作系统是一组控制和管理计算机硬件和软件资源、合理的对各类作业进行调度以方便用户的程序集合 ※2、操作系统的目标:方便性、有效性、可扩展性、开发性 ※3、操作系统的作用:作为计算机硬件和用户间的接口、作为计算机系统资源的管理者、作为扩充机器 4、单批道处理系统:作业处理成批进行,内存中始终保持一道作业(自动性、顺序性、单道性) 5、多批道处理系统:系统中同时驻留多个作业,优点:提高CPU利用率、提高I/O设备和内存利用率、提高系统吞吐量(多道性、无序性、调度性) 6、分时技术特性:多路性、交互性、独立性、及时性,目标:对用户响应的及时性 7、实时系统:及时响应外部请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事件处理,任务类型:周期性、非周期性或硬实时任务、软实时任务 ※8、操作系统基本特性:并发、共享、虚拟、异步性 并行是指两或多个事件在同一时刻发生。 并发是两或多个事件在同一时间间隔内发生。 互斥共享:一段时间只允许一个进程访问该资源 同时访问:微观上仍是互斥的 虚拟是指通过某种技术把一个物理实体变为若干个逻辑上的对应物。 异步是指运行进度不可预知。 共享性和并发性是操作系统两个最基本的特征 ※9、操作系统主要功能:处理机管理、存储器管理、设备管理、文件管理、用户管理 第二章进程的描述和控制 ※1、程序顺序执行特征:顺序性、封闭性、可再现性 ※2、程序并发执行特征:间断性、失去封闭性、不可再现性 3、前趋图:有向无循环图,用于描述进程之间执行的前后关系 表示方式: (1)p1--->p2 (2)--->={(p1,p2)| p1 必须在p2开始前完成} 节点表示:一条语句,一个程序段,一进程。(详见书P32) ※4、进程的定义: (1)是程序的一次执行过程,由程序段、数据段、程序控制块(PBC) 三部分构成,总称“进程映像” (2)是一个程序及其数据在处理机上顺序执行时所发生的活动 (3)是程序在一个数据集合上的运行过程 (4)进程是进程实体的运行过程,是系统进行资源分配和调度的 一个独立单位 进程特征:动态性、并发性、独立性、异步性 由“创建”而产生,由“调度”而执行;由得不到资源而“阻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