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材料分析题及参考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材料分析题及参考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材料分析题及参考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材料分析

1、阅读下面材料:

公元前一世纪,欧洲罗马共和国执政官恺撒,曾穿着丝袍出现在剧场,轰动一时。到

后来,身着中国锦衣绣服,成为罗马上层社会的风尚。

请回答:

②中国的“丝袍”是通过什么通道转运到当时欧洲的?请写出他的路线为及其开辟做出

突出贡献的人物?

③欧洲当时把中国称为什么?中国称当时罗马称为什么?

丝国大秦

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匈奴人失去河西,损失重大,唱道:“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意为

生长繁殖)。失我焉支(胭脂)山,使我嫁妇无颜色(不能打扮得漂亮了)。”

材料二史书记载,昭君和亲后,边关的城门很晚才关闭,处处都是放牧和贸易的牛马,好几代人不再听到报警的狗叫声,老百姓再也没有战争之苦。

回答:⑴上述材料反映了汉与匈奴的哪两种关系?战到和的关系

⑵材料中的两种历史现象是如何出现的?

出现的原因材料一霍去病大破匈奴,收复河西走廊

材料二昭君和亲

⑶你如何评价材料中的两种历史现象?

处理民族关系,“和”可以和平共处,共同发展;当受到侵略时,必以“战”为主,

反抗外族侵略

4.(P78)“在造纸术发明以前,我国通常用竹木简或帛作为书写材料……,纸的造价低,携

带方便”

[1].我国的纸发明于何时?——西汉前期

[2].后来谁改进了造纸术?蔡伦在造纸术方面的贡献是什么?——蔡伦改进

了造纸术,扩大了原料来源,降低了造纸成本,提高了纸的产量和质量。

[3].纸的发明有什么重大意义?——(1)便利了人们的书写和记载;(2)推动了人类文

明的进步;(3)有利于世界人类文化的传播。

5( P87 )“……陵墓里有骑步兵俑七千多种,武士俑不同的身份、不同的神态……”

[1].材料中的“陵墓”指的是谁的陵墓?——秦始皇 .

[2].材料反映的是哪一时期的雕塑艺术?其杰作是什么?该杰作被誉为什么?——秦

汉时期;秦始皇陵兵马俑;“世界第八大奇迹”

6.( P72 )“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惟二人得还”

[1].

[2].

[3].材料是如何反映此次出使的艰难的?——开始出发时一百多人,十三年之后,只有二

人生还。[4].他出使西域对世界的重要贡献是什么?——为开辟丝绸之路奠定了基础。[ 5 ] 张骞出使西域是在哪个皇帝时期?——汉武帝

7.皇帝说:“如果名不正言不顺,那么各种制度就不能确立。现在要禁用鲜卑语,统一使

用汉语。那些年龄在30岁以上的人,使用鲜卑语已成习惯,可以允许他们不立即改变。但

是30岁以下的人和在朝廷做官的人,不得继续使用鲜卑语,明知故犯,就要降职或罢官。”

(1

(2)他进行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进一步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3)除上文内容外,他还有哪些改革措施?——迁都洛阳;穿汉服;改用汉姓;同汉族通婚等。

(4) 请站在中华民族立场上对这位皇帝的改革进行评价。——促进了民族融合,也促进了鲜卑族的发展,使鲜卑族最终汇入中华民族大家庭。

8( P70 )其一:“壮士悲歌出塞频,中原萧瑟半无人。”汉武帝时连年对匈奴用兵,也给西汉带来了经济萧条,国库空虚的困扰。 -----宋?王安石《汉武帝诗》

其二:“剑戟归田尽,牛羊绕塞多。”汉元帝时,昭君出塞和亲。将士解甲归田。边塞出现农牧业兴旺发展的和平景象。 -----唐?张仲素《王昭君》

⑴汉匈之间的战与和分别给两族人民带来了什么影响? 请联系材料回答。

——战给匈奴带来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民族也出现分裂,部分人西迁。同时,也给汉朝带来经济萧条,国库空虚,人民生活困顿的局面,西汉国势也逐渐衰退。和带来了边塞兴旺发展的和平景象。

⑵昭君何时嫁给哪个匈奴单于?------西汉(汉元帝)时嫁给匈奴单于

(3)昭君出塞体现了当时西汉与少数民族匈奴族的什么政策?---------和亲政策.

(4)昭君出塞有何历史意义?--------促进了汉匈两族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

(5)从王昭君身上,你学到了什么?-------以国家利益为重,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为民族大团结和繁荣作奉献.

(6)你认为怎样才能处理好民族关系?——处理好民族之间的关系,应该和为贵。民族之间友好相处,互通有无,有利于各民族的发展。互相攻伐,战争连绵,只会给民族带来灾难。但从西汉当时的实际看,西汉初年的“和亲”并没有带来汉匈民族的和平相处,因此,有时,必要的战争也是和平的前提。

9.( P86 )“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1

(2)司马迁的主要成就是什么?写了一篇不朽的史学巨著、文学名著《史记》。(我国第

(3)这部作记述了什么时期的史实?——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实。

(4)鲁迅如何评价这一著作?——“史学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既是一部不朽的的史学名著,又是一部纪传文学,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学价值。

(5)哪些历史人物分别从正、反个方面印证了这句名言?

正面: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因不同流合污,报国无门而投江自杀,他以身殉国,死重干泰山;解放战争时期的刘胡兰在敌人铡刀面前大义凛然,视死如归,她的死重于泰山。

反面:抗日战争时期,汪精卫成立伪国民政府,公开投敌,当了汉奸,他的生命没有价值,死轻于鸿毛。

(6)他和屈原的经历和成就,你如何看待这句话?我们可以从中领悟出哪些人生道理?(这句话对你有什么启示?)——司马迁忍辱负重,为了成就《史记》;屈原愤而投江,为了表达对楚国的忠贞。一生一死,虽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结局,但他们都是为了理想和抱负,体现了两位伟人的崇高人格。因此,他们都受到人民的尊敬、热爱和推崇。

启示:要勤奋学习,开拓创新,忍辱负重;要勇于面对学习、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勇于向困难挑战;要珍怜惜生命,要活得有意义有价值。

10 ( P34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回答问题:

(1)上述内容出自哪一作品?作者是谁?他生活在什么时期的哪个国家?——《离骚》、屈原、战国时期楚国人。

(2)他创作的新体诗歌被后人称为什么?——楚辞体。

(3)这两句诗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情怀?——热爱祖国,同情劳动人民的情怀。

(4)他与什么节日有关?人们用什么样习俗纪念他?——端午节。划龙舟、吃粽子。

(5)我们应该向他学习什么?——热爱祖国,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的前途、敢于同邪恶势力作斗争,至死不屈的精神,为理想、真理执着追求、探索奋斗。

11( P52 ).材料一:汉兴,接秦之,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谨。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

材料二:民以饥饿自卖为奴婢者,皆免为庶人……约法省禁,轻田租,什五而税,量吏禄,度宦用,以赋于民。

材料三:农,天下之本也……,其令君国务劝农桑,益种树,可得衣食物。

(1)以上材料反映了哪个历史朝代的状况?——西汉

(2)材料三这句话是谁说的?中心意思是什么?反映了什么思想?——汉景帝、农业是天下的根本、反映了对农业的重视。

(3)料二、三中的措施可以概括为什么政策?——休养生息政策

(4)有何措施?P52实施这一政策的效果如何?——西汉初期经济迅速恢复并持续发展,社会稳定,出现“文景之治”

12、(P83)“人,物也,亦物也,物死不为鬼,人死何故独能为鬼?”——《论衡》(1)《论衡》作者?——东汉时期唯物主义思想家,

(2)为什么说他是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因为他在鬼神迷信泛滥的时代,依据科学

(3)他批判了什么思想?——迷信思想。

(4)他的思想在今天有何现实意义?——否定鬼神的存在,崇尚科学,对破除宗教、封建迷信前积极意义。

(3)我们应该学习他什么?——勤勉好学,实事求是,敢于向鬼神迷信思想宣战的大无畏斗争精神。

13、(P109)《水经注》对三峡两岸猿声的描写:“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

(2)这部著作有什么价值?——至今仍是研究我国古代地理的重要著作。

(3)我国目前修建的三峡工程,具有哪些综合效益?——三峡工程具有巨大的防洪、发电、航运等社会经济、环境综合效益。

14、( P89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 1 )这句是谁说的?②"烈士"指什么?③"壮心"在这里指什么?④作者最伟大的功绩是什么?他为什么能有如此的作为?①曹操。②指怀有雄心壮志的人。③"壮心"指统一全国统一北方,结束了北方军阀割据的局面。他能统一北方,是因为他在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占了优势,招贤纳士,重视人才。在经济上实行屯田,奖励农耕。在军事上官渡之战,以少胜多,大败袁军,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2)曹操是三国时期的人物吗?——不是。

(3)你能说出与曹操有关的两场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吗?——官渡之战、赤壁之战(4)这句话对你有什么启发?——学习他为统一大业努力奋斗,积极进取的精神。

(5)为什么曹操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而在赤壁之战中却以多败于少?——官渡之战前曹操招募流民、组织兵士屯田,官渡之战时曹操采纳谋士建议火烧袁军粮草,大败袁绍。赤壁之战时,曹操骄傲轻敌,导致大败。曹操在两次战争中的不同结局,给我们哪些启示?----

15、( P109 )阅读下列材料:"我国古代有一位著名的农学家,他强调农业生产遵循自然规

"

(1)这位农学家是谁?生活在什么朝代?答:。

(2)他著的农书叫什么?——《齐民要术》(3)这部著作有何重要价值?——这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农书,也是世界农学史上的优秀著作。

(4)从他身上我们学到了什么?——坚持不懈求知,勤奋思考,积极探索科学的精神。

初中历史材料分析题

材料训练 一、“天宝二年(743年)12月,他率弟子、工匠等,启程东渡,途中船被巨浪打坏,东渡失败。接着第三次、第四次东渡仍未成功。天宝七年(748年)第五次东渡,又遇狂风巨浪,风急波峻,水黑如墨,境况险恶。船随浪涌,忽如上高山,忽似落深谷,船上淡水缺乏,饮海水又涨腹。在海上漂流14天,饥渴交加,暑热难熬,漂流至海南岛南部,他双目失明,弟子荣睿病逝……天宝十二年,他以66岁高龄,第六次东渡,终于到达九州,受到热烈欢迎,留居奈良……” (1)上述材料中的“他”是谁?(1分)要到哪里去?(1分)去干什么?(1分) (2)上述材料中的“他”具有什么样的优秀品质?(2分)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3分)二、材料一:《史记》对西汉时期南方的描述:南方地广人稀,人们以稻米和鱼为主食,还采集果实和贝类为食┅┅刀耕火种,没有积蓄,大多都很贫困。 材料二:(南朝时)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衣覆天下。 材料三:(宋朝时)朝廷……实仰东南之财赋,…….语曰“苏湖熟,天下足。” 问:这三则材料分别说明了什么问题? 三、材料一:东方红,太阳升……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人民的大救星。——《东方红》材料二: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崛起座座城……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春天的故事》 材料三:……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做主站起来;我们唱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继往开来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走进新时代,高举旗帜开创未来……—《走进新时代》(1)材料二中的“老人”是谁?“神话般崛起座座城”,你知道最具代表性的是哪座城市吗?(2)材料三的歌词是近现代中共领导人丰功伟绩的写照,请思考歌词中“当家做主站起来”、“改革开放富起来”、“继往开来的领路人”描绘的分别是哪些领导人? 四、材料一丰都全县人民到处高唱着“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的战歌,各地出现了父母送儿子、妻子送丈夫、兄弟争参军的动人场面。社坛乡青年熊应龙步行70多华里,三次进城要求参军。 材料二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没有翅膀要飞大,不坐飞机坐火箭。莫说指标能实现,白云也要摘几片。 材料三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建国初期的什么事件?请说出与这事件有关的一个人物(4分)(2)材料二反映了我国的什么历史事件?与此同时还有什么运动?(4分) (3)材料三中的大包干是指一种什么制度?(2分) 五、20XX年6月13日,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举行“2009中国记忆”大型直播活动,直播内容为正在申报世界遗产的中国大运河。选取杭州、扬州、洛阳等8个沿运河城市作为节目组成部分,其中,通州、扬州、杭州是直播点。 请回答:(1)材料中的“杭州”是隋朝大运河的南端,“杭州”在隋朝时称为什么?隋朝为什么要开凿大运河?大运河的开凿有什么意义? (2)隋朝大运河是谁在位时开凿的?隋朝大运河全长多少公里?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材料分析题及答案

材料分析题 1.[材料1]孔子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之;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材料2]孟子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材料3]荀子说: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礼仪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人为”之意),是性伪之分也。 [材料4]孙中山先生指出:世界人类之进化,当分三时期:第一由愚昧进文明,为不知而行的时期;第二由文明再进文明,为行而后知时期;第三自科学发明而后,为知而后行之时期。以行而求知,困知而进行。 请回答: (1)简要评析上述材料给出观点。 (2)材料4揭示的知行关系是什么? (1)孔子的“生而知之”和孟子的“良知、良能”是说知识是天生的或不学而知,是唯心主义先验论;孔子的“学而知之”和“困而学之”的观点,承认人的认识是后天学习得到的,是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2)孙中山借人类文明说明知识的来源和认识的发展,指出这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不断发展的过程,人的认识不是先天就有的,也不是一次完成的。孙中山的知行学说包含了在实践中需要理论的指导和在理论指导下的行动这样的实践——认识——再实践的意义,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思想。 2.[材料l]恩格斯指出:就一切可能看来,我们还差不多处在人类历史的开端,而将来纠正我们错误的后代,大概比我们可能经常以极为轻视的态度纠正其认识错误的前代要多得多。他进一步指出:科学史就是把这种谬误逐渐消除或者更为新的、但终归是比较不荒诞谬误的历史。 [材料2]波普尔在《科学知识进化论》一书说道:“衡量一种理论的科学地位是它的可证伪性或可反驳性。” “我所想到的科学知识增长并不是指观察的积累,而是指不断推翻一种科学理论,由另一种更好的或者更合乎要求的理论取而代之。” “科学史也像人类思想史一样,只不过是一些靠不住的梦幻史、顽固不化史、错误史。但科学却是这样一种少有的―也许是唯一的―人类活动,有了错误可以系统加以批判,并且还往往可以及时改正。” [材料3]正当相对论得到普遍称誉时,爱因斯坦却冷静地说:“如果引力势场不能使光谱线向红端位移,广义相对论就站不住脚。”“从它推出许多结论中,只要有一个被证明是错误的,它就必然被抛弃。” 请回答: (l)上述材料在科学理论发展问题的共同观点是什么? (2)恩格斯与波普尔对科学的发展有什么不同认识? (3)简述波普尔“衡量一种理论的科学地位是它的可证伪性”的观点。 (1)恩格斯、波普尔和爱因斯坦分别从不同角度解释了科学发展过程中真理与谬误的矛盾,指出科学是一个不断发现真理、检验真理、修正错误、发展真理的过程。 (2)恩格斯与波普尔的不同在于,波普尔把科学可能错误、可以被否证作为科学的最本质的特征,把科学史简单归结为一种理论推翻另一种理论的历史,没有重视被推翻理论其中可能包含的合理性因素,这是一种简单的否定过程。恩格斯则辩证地认识这一问题。在承认任何今天看来是正确的东西都包含着明天可能发现是错误的同时,强调科学史是一个在真理与谬误的斗争中,不断证实真理,克服谬误、发展真理的历程。 (3)波普尔的观点指出了科学发展必须不断批判和改正错误,这对于研究科学知识增长规律有很大启发。但是他认为一个理论是否具有科学性的标志仅在于它是否具有可证伪性的观点显然是片面的。 3.分析下列关于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的不同观点: [材料l]孟轲说:“民为贵,社樱次之,君为轻。”荀子认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摘自《孟子》) [材料2]梁启超说:“大人物心理之动进稍易其轨而全部历史可以改观”,“舍英雄几无历史”。胡适说:英雄人物“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摘自《饮冰室合集》)

(完整版)七年级历史上材料分析题专项练习

七年级历史重点材料分析题专项练习 1.材料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材料二: (1)“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出自战国时期什么人之口?是什 么意思?其中“孝公”是谁? 答:出自商鞅之口;意思是治理国家不一定只用一种方法,只要 对国家有利,就不必效法古代的制度。“孝公”是秦孝公 (2)他曾在历史上有过什么作为?这一作为的主要内容有哪些?答:作为:于公元前356年在秦孝公支持下进行变法。 主要内容: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奖励军功;建立县制。 (3)这一作为有何影响? 答: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统一全国奠定基础。 (4)此人的主张是什么?这一理论属于哪家学派?代表哪个阶级? 答:他主张不因循守旧,实行变法。这一理论属于法家,代表了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 (5)此人的变法是在什么时期的哪个诸侯国进行的?答:战国时期;秦国 (6)这次变法中对当代行政管理制度也有重要影响的是哪一条?答:建立县制 (7)这次变法实施奖励农耕的根本目的是什么?答:增强国力 (8)如果你是当时的新兴地主,你会对法令中的哪些措施表示欢迎?理由是什么? 答:①承认土地私有,保证地主对土地的占有,确保了地主的利益;②建立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的统治安定。 (9) 材料二是描绘了什么场景?请说说:战国时期的各国变法是当时社会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答;场景:商鞅舌战守旧群臣。变化: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我国封建社会形成。 (10)这一理论对我国现在的社会主义建设有何借鉴意义? 答:在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也应该根据现实的需要及时改变那些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地方,坚持改革的方针不动摇。 (11)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这次变法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答:变法成功的原因: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制定了一系列具体有效的办法;敢于同旧势力斗争;国君的支持和百姓的欢迎。(答出三点即可) 2.阅读下列材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通悦)乎?” 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该材料是谁说的?是什么学派的创始人?答:是孔子说的,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2)他在政治上主张什么?有何影响?答:他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他的学说被后来的封建统治者所利用,成为统治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3)他对教育的贡献有哪些?答:①创办私学,广收门徒;②他注意“因材施教”,善于启发学生思考问题;③他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④他要求学生时常复习,以便“温故而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材料分析题及参考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材料分析 1、阅读下面材料: 公元前一世纪,欧洲罗马共和国执政官恺撒,曾穿着丝袍出现在剧场,轰动一时。到后来,身着 中国锦衣绣服,成为罗马上层社会的风尚。 ①材料中提到时间,在这个时期中国是什么朝代?西汉请回答: ②中国的“丝袍”是通过什么通道转运到当时欧洲的?请写出他的路线为及其开辟做出突出贡献 的人物? 长安、河西走廊、新疆地区、西亚、欧洲。张骞丝绸之路③欧洲当时把中国称为什么?中国称当时罗马称为什么? 丝国大秦 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匈奴人失去河西,损失重大,唱道:“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意为生长繁殖)。失我焉支(胭脂)山,使我嫁妇无颜色(不能打扮得漂亮了)。” 材料二史书记载,昭君和亲后,边关的城门很晚才关闭,处处都是放牧和贸易的牛马,好几代人不再听到报警的狗叫声,老百姓再也没有战争之苦。 回答:⑴上述材料反映了汉与匈奴的哪两种关系?战到和的关系 ⑵材料中的两种历史现象是如何出现的? 出现的原因材料一霍去病大破匈奴,收复河西走廊 材料二昭君和亲 ⑶你如何评价材料中的两种历史现象? 处理民族关系,“和”可以和平共处,共同发展;当受到侵略时,必以“战”为主,反抗外族侵略 4.(P78)“在造纸术发明以前,我国通常用竹木简或帛作为书写材料……,纸的造价低,携带方便” [1].我国的纸发明于何时?——西汉前期 [2].后来谁改进了造纸术?蔡伦在造纸术方面的贡献是什么?——蔡伦;蔡伦改进了造纸术,扩大了原料来源,降低了造纸成本,提高了纸的产量和质量。 [3].纸的发明有什么重大意义?——(1)便利了人们的书写和记载;(2)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3)有利于世界人类文化的传播。 5( P87 )“……陵墓里有骑步兵俑七千多种,武士俑不同的身份、不同的神态……” [1].材料中的“陵墓”指的是谁的陵墓?——秦始皇 . [2].材料反映的是哪一时期的雕塑艺术?其杰作是什么?该杰作被誉为什么?——秦汉时期;秦始皇陵兵马俑;“世界第八大奇迹” 6.( P72 )“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惟二人得还” 材料中提到的“骞”指的是谁?——].张骞[1[2].他初行时间及目的是什么?——公元前138年,目的是: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历史材料分析题

1、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人类发展的追求之一。根据提示,完成下列探究学习。 图一图二 图一、图二两种房屋,是我国远古时代,北方黄河流域和南方长江流域原始居民适应自然、征服自然的结果。仔细观察两幅图片,请回答: (1)你知道图一和图二中所画的房屋样式分别是什么吗? (2)居住在图一房屋的原始居民叫(); 居住在图二房屋的原始居民叫()。 (3)导致上图中两种房屋结构不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历史诊断(9分) 是关于我国原是农耕文化的相关信息,七年级某位同学据此完成了一份家庭作业,其中有3处错误,请你指出来,并改正。 距今约7000年前的某一天,当黎明降临到浙江余姚时,半坡人开始了一天的生活。我们的主人公陶陶走进半地穴式的房屋,喂了喂氏族里饲养的水牛。他招呼氏族里的人拿上石刀石镰一起去收割粟。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已到了中午,大家急忙往回赶,回去就可以吃到香喷喷的熟饭了。 错误1 改正应为 错误2 改正应为 错误3 改正应为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承了禹的地位,权位由“传贤”演化为“传子”。 材料二:商朝最后的国王,荒淫奢侈,残暴无道,使得民怨沸腾。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商朝灭亡。周武王建立了西周。 材料三:新兴的周王朝以崭新的风格实行统治。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分给亲属、功臣以及古帝王的后代,封他们为诸侯,由他们全权管理封地内的事物。 请回答: 材料一中禹的儿子启是通过什么样的继承方式成为夏朝国王的?商朝最后的国王是谁?他的残暴导致了什么结果? 材料三中周王朝实行统治的“崭新的风格”指什么制度?这一制度的目的是什么?这一制度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周朝是我国历史上存在时间最长的朝代,存在了800年。有一件事成为西周历史的转折点,这件事情是什么? 夏、商、西周都因国王的暴政或昏庸而衰亡。从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论语》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材料分析题精编(附答案)

七年级上册历史(2016年部编教材)材料 分析题 一、材料一: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 ——《论语》 材料二: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商鞅 材料三: (1)材料一,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采取了哪些措施发展本国的势力?(改革措施)这些措施起到了 什么作用? 重用人才,实行改革,整顿内政,发展生产,强大军队。 使齐国国富兵强;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2)材料二商鞅变法是在什么时间进行的?是在谁的支持下开始变法的?变法的内容是什么?具有什 么作用? 公元前356年。秦孝公。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建立县制。作用是:使秦国的经济发展,军队的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3)材料三是描绘了什么场景?请说说:战国时期的各国变法是当时社会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商鞅舌战守旧群臣。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我国封建社会形成。 二、材料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材料二: (1)材料二的人物是谁? 孔子 (2)他是哪个学派的创始人?他所创立的学说在战国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谁? 儒家。孟子。 (3)他的主张是什么? 提出了“仁”的学说,主张“爱人”,“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4)他对教育的贡献有哪些? ①创办私学,广收门徒;②他注意“因材施教”, 善于启发学生思考问题;③他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④他要求学生时常复习,以便“温故而知新”。 (5)请用一句话评价该人物? 孔子是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6)读了材料一的三句话,你受到什么启发? 学习要实事求是,经常复习,要谦虚谨慎。

[精品]2017年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材料分析题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早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在1939年12月《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明确指出:“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依据。” 材料2党的十三大召开前夕,邓小平强调指出:“党的十三大要阐述中国社会主义是处在一个什么阶段,就是处在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规划。”请回答: (1)毛泽东对近代中国国情阐述及其重要性。 (2)正确认识当今国情对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何重大意义? 2.1940年前后,毛泽东发表了《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共产党人)发刊词》《新民主主义论》等著作,集中全党智慧,深刻论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和各项政策,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对象、动力、前途等基本问题、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人民军队建设和革命战争战略战术思想、革命根据地建设等多方面得到展开,使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在多方面展开而达到成熟,形成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论述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成熟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及重大意义。 3.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指出:“资产阶级共和国,外国有过,中国不能有,…唯一的路是经过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 请回答: (1)资产阶级共和国为什么在中国行不通而必然让位给人民共和国?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 4.1952年前后,毛泽东认为过渡时期每天都在变动,每天都在发生社会主义因素。“过渡时期充满着矛盾和斗争,是变动很剧烈很深刻的时期。”把新民主主义社会当作一种独立的社会形态,主张“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确立新民主主义秩序”,是不符合实际的。 请回答: (1)为什么说“巩固新民主义的秩序”的主张是不符合当时实际的? (2) 20世纪五十年代初我国为什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5.薄一波指出,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始于毛,成于邓”。 试述毛泽东在领导全党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所做出的贡献及其重大理论意义。

如何答好初中历史材料分析题

如何答好初中历史材料分析题 初中历史考试中最难的题,无非是材料分析题。很多孩子在这里失分严重,虽然考前对书本知识有了大概掌握,但是,一上考场,很多孩子就招架不住,对有些问题总是答不上、答不全。材料分析题如何拿满分? 材料题考察难度也分为易、中、难三种,但从试卷整体来说,难度肯定比选择题大。材料分析题常见的出题方式: 一、文字型材料题。这是平时考试中的常见出题方式,中考也是。一般都是选择书上的引文或学生比较熟悉的文章,这类题目一般是问得直接明了,学生较好回答。 二、表格型材料题。除了考察学生的理解能力,还有对重要历史表格材料的分析能力。这类题往往考查某个知识的具体方面,涉及的知识点较多,设问也往往采取递进式。 要想读懂这些图表,需要图表和文字材料结合起来理解,其次还要把图表、文字材料和设问结合认识,进行答案的组织。 三、开放型材料题。所谓的开放型,一是指所选材料大多脱离教材,尽可能新颖,贴近生活,侧重现实性和社会性;二是指试题的设问尽可能的“彻底”开放,“不限定”范围,答案也非唯一性,这是开放型材料题的本质特点。近年来开放型材料题命题的一个趋势:就是选择材料时,大多脱离教科书,尽可能贴近生活,做到新颖,但是有侧重现实性和社会性,以新闻时事、名人名言、谚语诗歌等这一类为主。材料来源无法预知。但考生应当把握一点,即无论材料千姿百态,所选择的材料必定是以历史课程中的重点知识为依托,所设问题必我所学、必我所能,不会超标,所考问题必然是历史课程中的重点知识。在解答这类材料题时,一定要史论结合,论从史出,能敢于创新、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获得高分的保证。

材料分析题的解题技巧: (一)第一步,读懂读透阅读材料 1. 首先,要先阅读题的设问,后读材料。不少老师和学生会认为要先读材料,后看题目设问。事实上这样做有较大的局限,先读材料比较陌生,如遇到难懂的古文和外来材料障碍更大,易于产生惧怕心理,影响答题;且在不了解答题要求和方向的情况下阅读材料,针对性不强、效率不高,茫茫然需多读几遍才能知晓。因此,我们要先读题目的设问。先读设问的实质是使对材料的分析定向化。所以读材料时,一定要认真审读设问,明确设问的要求,然后带着设问有重点地读材料。尤其要注意文字(包括图表、图示等)展示给我们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从中找到材料叙述的核心内容,获取有效信息。 2. 其次,要掌握阅读材料的基本原则:看两头,找信息。材料的首尾两头,一般是命题者对材料的出处和内容作简要介绍的地方,内容一般包括材料的背景、时间、国别和作者,甚至材料的中心等一个或多个信息。这些说明性文字,往往给解题者某种暗示和引导,有可能埋伏着解题所需的信息,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3. 再次,要把握好材料间的联系。有时一个材料题往往不止一则材料,有两则、三则材料。这些材料从表面上看肯定各不相同,有时则分别联系着两个或多个不同的历史事件。但阅读时既要认真读懂每一则材料的中心内容,不能把它们完全割裂开来,又要注意其内在联系性,为下一环节的思考作准备。 (二)第二步,找取相关信息点 要注意找设问与材料中的关联点,要注意找取材料与课本关联中的相似点,要注意找取材料论述的中心。 有的不同材料围绕一个中心从不同的角度、侧面、时代展示不同内容,要找出这个中心;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材料分析题及答案

绪 1 .[材料l]马克思恩格斯在187 2 年为《共产党宣言》所写的序言中指出:“不管最近25 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由于最近25 年来大工业有了巨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而后来尤其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达两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特别是公社已经证明:‘工人阶级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材料2] 恩格斯在1895 年时指出:但是,历史表明我们也曾经错了,暴露出我们当时(1848 年革命时期,编者)的看法只是一个幻想。历史走得更远不仅打破了我们当时的错误看法,并且还完全改变了无产阶级借以进行斗争的条件。1848 年的斗争方法,今天在一切方面都已经过时了,这一点值得在这较仔细地加以探讨。 [材料3]恩格斯指出:“我们还差不多处在人类历史的开端,而将来纠正我们的错误的后代,大概比我们有可能经常以十分轻蔑的态度纠正其认识错误的要多得多。” [材料4] 恩格斯在《英国状况―评托马斯? 卡莱尔的“过去和现在”》一文中指出:“他说的很对,任何一种社会哲学,只要它还把某几个论点奉为的最终结论,还在开莫里逊氏丸(意即‘包医百病的灵丹妙药’―引者注),它就远不是完备的;我们最需要的不是干巴巴的几条结论,而是研究。结论没有使它得以成为结论的发展,就毫无足取,这一点我们从黑格尔那时就已经知道了;结论如果变成一种故步自封的东西,不再成为继续发展的前提,它就用处。但结论在一定时期应当有一定的形式,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应当摆脱模棱两可的不确定性,应当形成明确的思想。” 结合上述材料,谈谈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应有的科学态度,怎样才能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150来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首先,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在于它的彻底的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和自觉的实践性,而彻底的科学最根本的。彻底的科学性是与理论的与时俱进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一定意义上说,理论上的与时俱进正是科学性的必然要求。 其次,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基本要求。个意义上讲,与时俱进就要把握规律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不认为他们的理论是一成不变的,而总是要求根据实践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丰富发展他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诞生后,马克思恩格斯一直都是着眼实际,着眼历史条件的变化,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待自己创立的理论。 最后,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实践没有止境,认识和创新也没有止境。我们要突破前人,也必然会突破我们。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也是一个不断总结实践的新经验,借鉴当代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在理论上不断扩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的过程。 2.【材料1】英国着名历史学家,英国学术院院士霍布斯鲍姆指出,给确定某一具体思想方式或者观点是能否被看作马克思主义的标准作依据的,“是在纪末大致定型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美国着名学者海尔布隆纳在标准问题上有着与霍布斯鲍姆相近的看法。他认为,马克思主义思想有一个可以得到“的共同点”,这个共同点来源于“同一套前提”,它是规定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前提。“凡是包含有这类前提的分析,都可以正当地将其分类为‘马克思主义分析,即使作者本人并不如此认定”。这“同一套前提”是:对待认识本身的辩证态度,唯物主义历史观,依据马克思的社会分析而得出的关于资本主义的法,以某种形式规定的对社会主义的信奉。 【材料2】1934年,当德国共产党的理论家卡尔?科尔施还没有彻底脱离马克思主义的时候,他写了一篇题为《我为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者》的文章,在这章中,科尔施力图通过他对马克思主义的所谓的特殊看法来表明他是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这些看法的要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全部原理,包括那些上具有普遍性的原理,都带有特殊性,马克思主义不是实证的,而是批判的;马克思主义的主题不是现在处于肯定状态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是显得日益分崩的正在衰亡的资本主义社会;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目的不是观赏现存的世界,而是对它进行积极的改造。 【材料3】匈牙利思想家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认为:“我们姑且假定新的研究完全驳倒了马克思的每一个个别的论点。即使这点得到证明个严肃的‘正统’马克思主义者仍然可以毫无保留地接受这种新结论,放弃马克思的所有全部论点,而无须片刻放弃他的马克思主义正统。所以,正统马克义并不意味着无批判地接受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结果。它不是对这个或者那个论点的‘信仰’,也不是对某本‘圣’书的注解。恰恰相反,马克思主义问题中统仅仅是指方法。” 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从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作出不同的回答。 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系。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从它的研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

七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材料分析题及答案

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非选择题 1.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鼓励 ..农民开垦荒地,努力种田和织布的可 以免除 ..徭役和赋税,弃农经商或因懒惰而贫穷的,连同家属 罚.作奴婢;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奖励 ..打仗有功的人;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编定户口,五家为伍,十家 为什,相互监督,一家犯法,邻里如不告发,则十家连坐 ..。 材料二旧贵族由于既得利益受到损害,他们与太子串通一气,诽谤他。……他被诬陷“谋反”,惨遭“车裂”而死。他虽遭不幸,但新法仍继续推行,秦的国势日趋强盛。 (1)上述材料从内容和结果两个方面反映了我国古代哪一次著名的变法?这次变法发生的时间和目的分别是什么? (2)为便于记忆,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材料一中的四项内容。(限20个字以内) (3)根据材料一中加点的字,概括并写出这次变法的特点。 (4)材料二中的哪句话说明这次变法取得了成功?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这次变法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2.阅读下列两幅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图一图二 (1)请结合所学知识,分别为两幅示意图确定适当的名称。 (2)图一说明秦朝在全国推广的标准文字是什么?秦朝时日常文书往来通用的字体又是什么? (3)图二是谁采取的措施?据图说出这一措施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它在历史上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图一、图二所反映的两项措施有什么相同点?(提示:可从目的、基础、作用、影响等方面回答) 3.秦王嬴政兼并六国后建立了一套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的中央集权制度。请回答: (1)秦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采用的是战国末期哪一位思想家的理论? (2)根据所学知识设计一幅秦朝中央集权制度(政治体制)示意图 ...。 4.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朝时,农民每年要将收成的2/3以上交给国家。当时,全国人口约2000万,被征发去打仗、服劳役的有二三百万,连妇女也被迫转运军粮,许多服役的人活活累死。 材料二秦朝时死刑种类多,共有10多种,如腰斩、车裂等。犯罪的人,轻者罚作苦役,重者动辄处死。一人犯法,亲族都得处死;一家犯法,邻里都受牵连。 材料三他们斩木为兵,揭竿为旗,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在大泽乡爆发了。(1)材料一、二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 (2)材料二中“亲族都得处死”“邻里都受牵连”的刑罚当时分别称作什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材料分析题训练及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 1 复习资料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材料分析题训练 1.材料一: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孙中山材料二: 材料三: (1)材料一中的“轩辕”指的是谁?(2)是哪两个部落联合起来平定了蚩尤部落? (3)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说说这个人物对人类做出哪些贡献?被后人尊称为什么? 2.材料一:夏朝的国王把人当做坐骑,还把自己比为太阳,人们对他恨之入骨,纷纷咒骂他。材料二:后赋税以实鹿台之钱,而盈巨桥之粟。 (1)材料二出自哪部书? (2)材料一中所描写的“夏朝的国王”和材料二中所描写的“商朝的国王”分别是谁? (3)他们的所作所为最终导致了怎样的后果?给你的启示或者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3.材料一: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论语》材料二: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商鞅 材料三: 1 人教版七年级 2 复习资料(1)材料一,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采取了哪些措施发展本国的势力?(改革措施) 这些措施起到了什么作用?

(2)材料二“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意思是什么?商鞅变法是在什么时间进行 的?是在谁的支持下开始变法的?变法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 (1)上图的人物是谁? (2)他是哪个学派的创始人?他所创立的学说在战国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谁? 2 人教版七年级 3 复习资料(3)他的主张是什么? (4)他对教育的贡献有哪些? (5)请用一句话评价该人物? (6)读了材料一的三句话,你受到什么启发? 6、材料一: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材料二: 材料三:

初中历史材料分析题的答题技巧

初中历史材料分析题的几种类型 1.文字型材料题 这是中考材料题中的传统题型。一般都是选择书上的引文或学生比较熟悉的文章,这类题目一般是问得直接明了,考生较好回答。这种类型的材料题旨在考查阅读材料并寻找有效信息的能力及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图表型材料题 图表型材料题是以数字表格或图像(线)变化为信息载体,通过一定的数量关系来反映事物的数量特征、变化规律及内在联系。 解决这类材料题的关键是通过图表材料所呈现出的数字或线段的变化,来确定材料所要展示的信息。要先读设问部分,带着问题再去分析表格,有意识地去观察分析材料。通过观察发现现象之间的联系,再分析原因然后组织答案。 3.开放型材料题 近年来开放型材料题命题的一个趋势就是选择材料时,是考生熟悉的、非教材中的材料,如新闻时事、名人名言、谚语诗歌、漫画海报等,材料来源无法预知。但考生应当把握一点,即无论材料千姿百态,所选择的材料必定是以历史课程中的重点知识为依托,所设问题必我所学、必我所能,不会超标,所考问题必然是历史课程中的重点知识。 在解答这类材料题时,一定要史论结合,论从史出,能敢于创新、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获得高分的保证。 材料分析题是近年来历史中考的必考题,也是很多学生日常考试中比较畏惧的题目之一,其实只要我们掌握了基本的历史知识,运用了正确的解题方法,这类题目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难。 1、看题目 看懂题目,注意关键词 (1)看清有几问?谨防粗心漏答。(2)答题有何要求 ▲如“依据材料”,则是在材料中找答案即使与所学知识不符也要按照材料回答;▲如“结合所学知识”,则是以材料做引子用教材中的语言作答; ▲如“不得引用原文”,请自己组织概括答案; ▲如“有何变化”,即从什么变成什么或“不同”,则要前后对比; ▲如有“如何”,一定要基于史实答题; ▲如有“反映什么”或“含义”,那就是就材料表面意思回答; ▲如问“启示”,就要注意联系现实,并且一定要围绕主题来回答。 如:看到“改革”就想到“实事求是,根据国情,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看到“工业革命”就想到“教育兴国,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看到“仁”就想到“和谐社会”、看到“污染”就想到“保护环境,持续发展”、看到“闭关锁国”“学习西方”就想到“坚持开放”、看到“日本右翼”就想到“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还有时间、空间的限制等等,如某一时间段、某一国家……(在问中划出来) ▲如对某种观点的认识,就要先肯定(或否定)再说出自己的论据。

教你如何做好历史材料分析题

一、常见的材料类型 在我们历史考试中,我们发现的历史材料分析题中的常见材料类型有哪些呢? 1.文字材料 这是最基本、最常见的。可分为两类:一是典籍碑刻类。即从经典著作、历史文献、地方史志、名人文集、报纸杂志、铭文碑刻等文字资料中摘取的片断材料。二是文字作品类。即从诗歌、小说、剧本,温联、歌谣、传说等资料中选取材料。 2.表格材料 表格材料其实是文字材料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它以各种项目的数据为主体构成,将文字材料表格化。数据具有说服力强的特点,表格具有简洁性特点,可以省略大量的文字表达,使人一目了然,可以从数字的变化中分析出某些历史特点。但是单纯的简单表格题是有局限性的,数据的变化说明了什么?变化原因是什么?这是简单的表格本身反映不出来的,考生必须用课本知识来回答。而信息量较大的表格则可避免这一局限。 3.图片材料 把历史地图,有关历史场面的图画。漫画和历史文物照片等作为材料。这类材料能生动形象地再现历史,具有直观性强的特点。但纯图片材料题也受图片的局限,只能借用来考查书本知识的记忆或运用课本知识辨别真伪,继续增大难度的设问则无法根据图片回答。 二、历史材料分析题的解题步骤 做好历史材料分析题可分为四步:审题、读材料、链接、答题。 1.审题:拿到材料首先读题,不要急于看材料,审题包括该题中有几个要回答的问题,每个题的具体要求是什么,问题与问题之间有什么样的关联,只有清楚了这些问题,才能带着问题去读材料,更有针对性地解答问题。 2.读材料:读懂材料是答好题的前提。一般情况下读三遍,第一遍粗读,大体了解时段、地点、人物、事件等基本内容;第二遍细读,对材料去粗取精的简单处理,找到材料的中心词,找到材料之间的对比处,即关联信息;第三遍重点读,结合前后问题有重点地细读材料,理解材料与问题之间的关系,阅读材料正文的同时,还要注意提示性的文字,即时间地点、人物、材料的出处。 3.链接:就是将材料与课文所反映的相关知识建立关系,判断材料所反映出的历史时期、历史事件,该内容在教材中怎样论述的,据此而建立答题的大方向,其次将材料与热点问题联系。 4.答题:答题前请写出简单的题纲。 三、历史材料分析题中问题的四种问法 1."根据材料回答",答案根据材料的内容即可,不必回到教材,如果问的是根据这几段材料回答,请综合每段材料的中心,分别写出,不要笼统概括,否则是写不完整的;

【历史】人教七年级历史下册 材料(附解析)

一、七年级下册综合题辨析题论述题 1.材料论述 材料据史料记载,唐朝时来自各国的使臣、商人、留学生云集。他们将唐朝先进的农业、手工业、数学、建筑、音乐、文学等方面的知识带回了自己的国家。日本“百事皆仿唐制”,参照隋唐律令制定了《大宝律令》;参照唐都城长安结构布局兴建了藤原京、平城京等都城;日本语中沿用的汉字是因佛教僧侣将中国的经书带到日本而传入的……唐朝时期印度佛教、音乐、文学语言、制糖工艺、眼科医术等先后传人中国。同样,中国玄奘《大唐西域记》记载的西游经历的国家地理、物产,习俗等资料,成为印度重构古代历史的基础。 (1)据材料,分别写出唐朝时期为中日、中印交流做出杰出贡献的历史人物。 (2)阅读材料,围绕其主体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楚) 【答案】(1)中日交流:鉴真;中印交流:玄奘。 (2)【示例】 观点: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人类发展进步。 论述:唐朝时期,日本派出遣唐使,把唐朝先进的制度、文化等传回日本,推进日本社会的发展;鉴真东渡,传播了中国的文化,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贡献。汉朝时期开通丝绸之路,汉朝的先进技术向外传播;同时西方等地区的物产等也传入中国,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大动脉。 结论:总之,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世界各国与地区只有加强经济文化交流,才能促进各个国家与地区的进步与发展。 【解析】 【分析】 【详解】 (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时期,鉴真东渡日本,为中日的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突出贡献。唐贞观时期,玄奘西行天竺,为中印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突出贡献。 (2)材料反映的是唐朝的对外交流,促进了双方的发展和进步。 观点: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人类发展进步。 论述:唐朝时期,日本派出遣唐使,把唐朝先进的制度、文化等传回日本,推进日本社会的发展;鉴真东渡,传播了中国的文化,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贡献。汉朝时期开通丝绸之路,汉朝的先进技术向外传播;同时西方等地区的物产等也传入中国,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大动脉。 结论:总之,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世界各国与地区只有加强经济文化交流,才能促进各个国家与地区的进步与发展。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 材料二红色的脸谱代表忠勇、正直的人物,黑色的脸谱代表刚烈、正直、勇猛、鲁莽的

历年高考全国卷1历史材料分析题论述题汇编(含答案)

历年高考全国卷1历史材料分析题论述题汇编(含解析答案)2019年全国卷一(材料分析题) 41.(2019·全国Ⅰ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钢产量迅速增长,1983年达到4002万吨,1986年达到5205万吨,至2002年达到18224.89万吨,钢产量已连续7年保持世界第一。2002年全行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比2001年增长39.30%,2002年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总额比2001年增长33.82%.钢材品种结构继续改善,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特殊品种和高附加值品种大幅增加。 ——摘编自《中国统计年鉴》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四个国家钢产量的总体发展趋势及基本原因。(15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钢铁业发展的主要原因。(10分) 2018年全国卷一(材料分析题)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中国基层社会治理历史悠久。改革开放以后,村民自治成为中国亿万农民的伟大创造。 材料一 宋代一些地方实行乡约制度,其功能主要是扬善惩恶,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并建立民间组织和相关的赏罚制度。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当时,由地方官吏广泛推行乡约制度,设立乡约组织,每月召集百姓宣讲、教化。康熙九年颁布了乡约组织必须宣讲的《上谕十六条》,内容包含“重农桑以足衣食”“训子弟以禁非为”等。 ——据杨开道《中国乡约制度》等材料二、 清末,时人认为“地方自治者,为今世界立国之基础……于救亡之事,至为切要”。1909年,清政府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地方自治大致按行政区划分城镇和乡两级,设立议事会为议决机关,议员由选民互选充任。 ——据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九年级历史材料分析题2

九上历史材料复习题(一) 1、(2007四川泸州)从17世纪上半叶到19世纪中叶,资产阶级通过革命或改革,相继在欧美主要国家和亚洲的日本取代了封建制度,获得了政治统治权。 (1)文艺复兴孕育了西欧近现代资产阶级文化,它的指导思想是什么?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英国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政权的标志是什么? (2)启蒙运动为法国大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伏尔泰是启蒙思想家的杰出代表,你知道他的主要思想主张吗?法国大革命开始的标志是什么?哪个文献宣告了法国资本主义制度的诞生? (3)19世纪下半期,日本进行了自上而下的改革,史称“明治维新”。 列举明治维新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方面的措施各一项。 2、知识深探 问题一:14~16世纪是人和世界被发现的时代。这两个发现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14~16世纪是人和世界被发现的时代。” 这两个“发现”指的是()和()。 14~16世纪,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新兴的资产阶级以人文主义为武器,要求肯定人,注重人性,要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推动了世界文化的发展,促进了人的觉醒。所以14~16是人被发现的时代。 14~16世纪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天文地理知识的进步,航海造船技术的发展,为新航路的开辟准备了条件。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各地区、各民族之间交往逐步扩大,西欧向海外进行大规模的扩张,使亚洲、非洲和美洲成为殖民者掠夺的对象。所以说,14~16世纪又是世界被发现的时代 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一位美国历史学家在谈到一战前的欧洲形势时说:“欧洲变成一只‘火药桶’,只等一粒火星将它引爆。” 材料二:这是一次被称为“绞肉机”的战役。一位战地记者曾这样记述到:“整个树林被削平得像割去谷穗的田地,所有覆盖物弹痕累累……到处都是残骸、击破的战车、碎成一块一块的尸体、击毁的大炮,几个月都是如此。”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提到的引爆这个“火药桶”的火星是指哪一历史事件? (2)第一次世界大战在哪一年爆发? (3)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简要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4)材料二中的“绞肉机”指的是哪次战役?这次战役被为“绞肉机”说明了什么? (5)战争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请你设计一条以“呼唤和平”为主题的宣传语。 4.读一战形势图回答

七年级上册历史重点材料分析题专项练习

重点材料分析题专项练习 1、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鼓励 ..徭役和赋税,弃农经商..农民开垦荒地,努力种田和织布的可以免除 或因懒惰而贫穷的,连同家属罚.作奴婢;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奖励 ..打仗有功的人;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编定户口,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相互 监督,一家犯法,邻里如不告发,则十家连坐 ..。 材料二旧贵族由于既得利益受到损害,他们与太子串通一气,诽谤他。……他被诬陷“谋反”,惨遭“车裂”而死。他虽遭不幸,但新法仍继续推行,秦的国势日趋强盛。 (1)上述材料从内容和结果两个方面反映了我国古代哪一次著名的变法?这次变法发生的时间和目的分别是什么? 答:商鞅变法。时间:战国时期目的:富国强兵。 (2)为便于记忆,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材料一中的四项内容。(限20个字以内)答:奖励耕织;奖励军功;建立县制;编定户口。 (3)根据材料一中加点的字,概括并写出这次变法的特点。 答:奖罚分明(奖勤罚懒,奖功罚罪) (4)材料二中的哪句话说明这次变法取得了成功?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这次变法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答:说明变法成功:“新法仍继续推行,秦的国势日趋强盛。” 变法成功的原因: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制定了一系列具体有效的办法;敢于同旧势力斗争;国君的支持和百姓的欢迎。(答出三点即可) 2、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了中西交往的通道。后来,汉朝设立西域都护,对西域进行政治、军事管理,在通往中亚、西亚的路线上修道路、设驿站、筑长城,为来往使团、商旅提供食宿、交通和安全保护。沿着这条道路,千余年间,中国的丝织品以及冶铁、凿井、造纸等技术相继西传,西方的毛皮、汉血马、瓜果以及佛教、魔术、音乐、舞蹈、雕塑等也纷纷东来。 (1)材料中“张骞出使西域”发生在哪位皇帝执政时期?他出使西域的目的是什么? 答:皇帝:汉武帝。目的:联络大月氏夹攻匈奴。 (2)材料中“这条道路”指的是什么?其大致路线是怎样的? 答:道路:丝绸之路。 大致路线: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西亚欧洲大秦。 (3)读了上述材料,你能得出怎样的结论和认识? 答:张骞对开辟丝绸之路做出了重大贡献;今新疆地区早在西汉(汉朝)时期就归属中央政权;丝绸之路是中国与亚欧(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纽带(桥梁);丝绸之路是佛教和佛教艺术等传入中国的通道;佛教在两汉之际(汉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