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扰动观测器的机器人自适应神经网络跟踪控制研究

基于扰动观测器的机器人自适应神经网络跟踪控制研究

于欣波;贺威;薛程谦;孙永坤;孙长银

【摘要】为解决机器人动力学模型未知问题并提升系统鲁棒性,本文基于扰动观测器,考虑动力学模型未知的情况,设计了一种自适应神经网络(Neural network,NN)跟踪控制器.首先分析了机器人运动学和动力学模型,针对模型已知的情况,提出了刚体机械臂通用模型跟踪控制策略;在考虑动力学模型未知的情况下,利用径向基函数(Radial basis function,RBF)神经网络设计基于全状态反馈的自适应神经网络跟踪控制器,并通过设计扰动观测器补偿系统中的未知扰动.利用李雅普诺夫理论证明所提出的控制策略可以使闭环系统误差信号半全局一致有界(Semi-globally uniformly bounded,SGUB),并通过选择合适的增益参数可以将跟踪误差收敛到零域.仿真结果证明所提出算法的有效性并且所提出的控制器在Baxter机器人平台上得到了实验验证.

【期刊名称】《自动化学报》

【年(卷),期】2019(045)007

【总页数】18页(P1307-1324)

【关键词】神经网络控制;全状态反馈;扰动观测器;李雅普诺夫理论;Baxter机器人【作者】于欣波;贺威;薛程谦;孙永坤;孙长银

【作者单位】北京科技大学自动化学院、人工智能研究院北京 100083;北京科技大学自动化学院、人工智能研究院北京 100083;北京科技大学自动化学院、人工智能研究院北京 100083;北京科技大学自动化学院、人工智能研究院北京100083;东南大学自动化学院南京 211189

【正文语种】中文

在国内传统制造业发展过程中,机器人技术的应用将极大程度地带动传统装备制造业的转型升级[1].机器人的应用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替代人在复杂、危险工业环境中完成任务,可以从事程序化、高强度、易疲劳的工作.除工业领域外,机器人还在军事、航天、消防救灾、家庭、社会服务和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2−5].机器人是一类典型的非线性、强耦合、时变多输入多输出系统[6−8],这种复杂系统给控制器设计带来一定的难度.因为实际情况存在多种不确定因素,机器人系统难以获取精确的动力学模型[9],通常会出现模型失配、模型完全未知等情况,此时基于模型的非线性控制策略将失效.另外,传统控制策略通常对非线性系统进行了线性假设,而这种控制设计也将一定程度影响系统稳定性和控制精度.

神经网络具有一致逼近和自适应能力,能够起到非线性补偿、参数辨识等作用[10−12],也可以作为控制器直接控制机器人系统,在机器人系统中得到广泛应用[13−16].神经网络的早期研究缺乏对机器人闭环系统稳定性分析,以梯度学习算法(Error back propagation,BP)为例,需要通过一定时间的离线训练才能将神经网络应用于机器人闭环系统中.反步法通过迭代设计与坐标变换[17],并设置虚拟镇定变量,结合自适应控制,可以应用于含不确定参数的非线性系统并通过选取合适参数调整瞬态特性[18],实现渐近稳定或一致有界[19].

本文采用径向基函数(Radial basis function,RBF)[20]作为神经网络(Neural network,NN)[21]隐含层激活函数,通过RBF神经网络估计控制器中不确定项,利用李雅普诺夫稳定性理论反推得到神经网络权重自适应律,避免离线训练,通过在线反馈系统输入输出数据,构造合适的神经网络结构,使机器人系统达到跟踪精度并满足稳定性条件,实现系统误差信号的半全局一致有界.

文献[22]提出了一种基于神经网络估计未知动态模型的自适应控制策略,并通过反

向传播算法对系统静态和动态参数进行了调整.文献[23]以双臂机器人为研究平台,利用神经网络技术估计多机械臂协调控制中的不确定非线性项,以提高协调控制位置精度.文献[24]提出了一种基于神经网络的自适应阻抗控制策略,通过神经网络补偿机器人中的部分不确定项,在控制作用下使外界交互力呈现出给定的理想阻抗关系.在文献[25]中,神经网络技术被应用于补偿一种欠驱动轮式移动机器人动力学模型,解决一类自平衡移动小车的跟踪控制问题,并基于扰动观测器提出了一种鲁棒跟踪控制策略.除神经网络具有一致逼近能力外,模糊控制对任意非线性系统也具有很好的拟合效果,文献[26]利用模糊控制设计了一种含扰动观测器的外骨骼控制系统,通过实验验证了控制器有效性.大多数文献提出的控制方法在线计算量大,针对不确定性较大的机器人系统控制难度较高,并且对于考虑非参数的不确定系统控制研究较少.

扰动观测器被广泛应用于处理非线性系统中的不确定扰动[27−29],设计扰动观测器的目的是不依靠附加的力传感器来估计未知不确定扰动[30].文献[31]利用扰动观测器处理机器人系统的摩擦力补偿问题,并通过仿真得到验证.在文献[32]中,扰动观测器被用来处理非匹配不确定性带来的扰动.文献[33]设计了一种含有扰动观测器的自适应神经网络控制策略,以解决机器人系统中的时滞效应.如果在控制器设计过程中不考虑未知扰动带来的影响,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机械臂跟踪精度.大多数研究多结合非线性系统设计扰动观测器,对于机器人系统利用反推方法设计扰动观测器并且将理论方法应用到实际机器人系统的研究较少.

近几年提出的神经网络控制方法结合传统自适应控制、反演控制能够解决含有线性参数的不确定非线性系统,但神经网络难以处理含有非参数的系统不确定性.本文与其他方法不同的创新点是:本文主要结合自适应神经网络和扰动观测器同时解决系统模型未知部分和系统未知扰动,通过RBF神经网络在线学习不确定模型并根据李雅普诺夫函数反推设计权重自适应律,证明了闭环系统误差信号半全局一致有界.本

文同时将跟踪控制算法应用于仿真与实际Baxter机器人中,通过两台计算机互相配合,即一台计算神经网络未知补偿量,一台通过用户数据报协议(User datagram protocol,UDP)接收信息并产生Baxter机器人控制信号,一定程度上提升整个系统的运算和响应能力,并通过实验对比PD控制验证了所提出控制算法的有效性和优势.

以下几章将对本文所提出的控制算法进行详细介绍与分析.文章具体安排如下:第1节通过D-H(Denavit-Hartenberg)建模方法对Baxter机器人运动学进行分析,通过Lagrange-Euler方法建立机器人动力学模型;第2节考虑动力学模型已知的情况,设计一种基于模型的通用跟踪控制器和扰动观测器并对闭环系统进行稳定性分析;第3节考虑机器人模型未知的情况,提出一种基于扰动观测器的自适应神经网络全状态反馈跟踪控制策略,并通过构造李雅普诺夫函数分析机器人系统稳定性;第4节通过数值仿真验证所提出的控制算法的有效性与通用性,仿真考虑了不同关节连接方式的机器人,分别利用机器人工具箱和数值仿真验证跟踪控制算法的有效性和控制精度;第5节简述了Baxter机器人的硬件及软件结构,将控制算法应用于Baxter机器人实验平台上并与比例微分(Proportion derivative,PD)控制进行对比以验证所提出控制算法的跟踪精度.

1 运动学与动力学分析

1.1 Baxter机器人运动学分析

以Baxter机器人底座中心为基坐标,将连杆坐标系原点位置设置在关节连杆末端,利用 D-H建模方法,通过 D-H参数表 (如表 1所示)可以实现各关节处坐标点的变换矩阵所以基坐标与关节坐标变换矩阵A为:

式中,变换矩阵将连杆坐标系原点建立在连杆的关节连杆末端,其中变换矩阵表示为:

其中,c代表余弦运算cos,s代表正弦运算sin.di表示平移距离,αi表示扭转角,ai表示长度,θi表示关节角度.

表1 Baxter机器人D-H参数和连杆质量Table 1 D-H parameter and link mass of Baxter robotLink θ d(m) a(m) α(rad) m(kg)1 θ1 0.2703 0.069 −π5.70044 2 θ2 0 0 π2 3.22698 3 θ3 0.3644 0.069 −π 2 4.31272 4 θ4 0 0 π2 2.07206 5 θ5 0.3743 0.01 −π 2 2.24665 6 θ6 0 0 π2 1.60979 7 θ7 0.2295 0 0 0.54218 2

通过Baxter机器人制造商Rethink robotics在Github网站上提供的相关信息,可以从中获取刚性连杆i的质量如表1所示,其中连杆惯性矩阵、转动惯量以及相对坐标中心位置都可以从中获得.

1.2 机器人动力学分析

通过拉格朗日动力学方程,建立机械臂n关节通用动力学模型:

其中,分别表示机械臂角度,角速度,角加速度向量,Mj(q)∈Rn×n表示机械臂惯性矩阵,表示机械臂科氏力矩向量,Gj(q)∈Rn表示机械臂重力矩向量.τ∈Rn表示机械臂控制力矩向量,τd∈Rn表示外部环境的未知扰动力矩向量.机械臂前向运动学可由下式关系表示:

机械臂逆向运动学可由下式关系表示:

式中,J(q)∈Rm×n为机械臂雅克比转换矩阵,雅克比转换矩阵中的m为机械臂操作空间向量维数,J+(q)∈Rn×m代表雅克比转换矩阵的广义逆矩阵,分别代表任务空间的位移,速度,加速度,通过上式可以得到m维机械臂任务空间通用动力学模型如下:

式中,Mt(x)∈Rm×m,Gt(x)∈Rm分别代表机械臂任务空间的惯性矩阵,科氏力矩阵和重力矩阵,u∈Rm为机械臂控制力,f∈Rm为机械臂未知外界扰动力.其关节空间到任务空间相关矩阵具有如下关系:

以下为本文利用的相关定义、引理与性质:

定义1[34].半全局一致有界(Semi-globally uniformly bounded,SGUB):考虑广义非线性系统对任意初始紧集Ωi,初始状态ε(t0)∈Ωi,若存在常数ξ>0以及时间常数T(ξ,ε(t0)), 对任意t ≥ t0+T(ξ,ε(t0)) 都满足||ε(t)||≤ ξ.我们定义系统状态ε(t)为半全局一致有界(SGUB).

引理1[24].若存在连续正定可微函数V(x)满足κ1(||x||)

性质1[35].惯性矩阵Mj(q)、Mt(q)在式(3)与式(6)中为正定对称矩阵,且和为斜对称矩阵.

引理2[26].若连续可微函数Ξ是有界函数,即对于任一时刻t∈[t1,t2],如果Ξ(t)满足Ξ(t)≤ξ1,其中,ξ1为正常数,那么我们能够得出也为有界函数.

2 含扰动观测器的模型控制器设计

以关节空间为例,设计基于机器人动力学模型的控制器.在本节考虑机器人动力学模型已知,定义为便于分析,将式(3)转换为状态空间形式:

定义xd为关节空间期望轨迹向量,定义状态误差如下式:

为设计扰动观测器我们定义一个辅助变量e3表示为:

其中,%(e2)代表非线性函数向量,同时我们定义式(9)中α1为虚拟镇定信号,e1为角度误差,e2为虚拟速度误差,其中,α1定义如下:

通过式(9)分析得到和可以表示为:

通过式(10)分析得到表示为:

其中,Y(e2)为%(e2)的对e2的导数,我们简化%(e2)为线性函数向量,所以在这种假设下Y(e2)为一个常数.通过分析我们可得并定义为: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变量估计误差与扰动估计误差之间的关系为:

通过式(15)可以得到:

由以上分析设计基于模型的控制器τ0为:

下面对系统稳定性进行分析,构造如下李雅普诺夫函数V1:

将模型控制器τo代入上式可得:

其中,ς为的最大值,ρ1和C1分别表示为:

式中,λmin,λmax分别代表矩阵的最小和最大特征值.K1,和为正定对称矩阵,由引理

1可知:在模型控制器τo的作用下,闭环系统误差一致有界,可以保证系统稳定.

如果使用非线性函数作为%(e2)的表达形式,那么Y(e2)可以描述为,由式(20)可以得出,选取合适的%(e2)保证为正定矩阵,即可保证闭环系统稳定性.所以选取非线性函数或由线性函数近似,对于系统性能没有影响,但是非线性函数需要考虑更为复杂的动态关系,其实际函数选择较线性函数更为复杂.

在选取Y(e2)时,由于Mj(x1)矩阵为对称正定矩阵,所以其最大特征值为

λmax(Mj(x1))>0.Mj(x1)矩阵的逆矩阵最小特征值为1/λmax(Mj(x1))>0,因此选择合适的 Y(e2)使矩阵的最小特征值Y(e2)/λmax(Mj(x1))− 1>0.当选取

Y(e2)>λmax(Mj(x1))时,就可以保证Y(e2)/λmax(Mj(x1))−1>0,即保证矩阵为正定矩阵.以上分析同样应用于式 (38)中,通过选取 R(e2),ι和和Mjk(x1)共同保证

3 含扰动观测器的自适应神经网络控制器设计

实际情况中,机械臂惯性矩阵Mj(q),机械臂科氏力矩矩阵存在不确定性,我们用Mjk(q)和Cjk(q,)表示动力学模型中的设定参考部分,其中用Mju(q)和Cju(q,)表示其他未知部分,其动态关系可以描述为:

利用神经网络一致逼近性能,设计一种在线自适应神经网络控制器以补偿未知动力学模型参数.自适应神经网络控制器τf设计为:

式中,ψ(Z)代表RBF神经网络径向基函数,代表神经网络权重估计,其中,$∗代表神经网络实际最优权重,最优权重是为便于推导分析人为构造的,其定义如下:

式中,νi(Z)∈Rn为神经网络的估计误差,神经网络权值误差我们用用来估计

$∗Tψ(Z),

设计神经网络权重自适应律为:

式中,σi为小的正常数,Γi为正定对称矩阵.把式(25)代入式(12)可得:

同模型控制类似,我们定义辅助变量e4为:

对e4求导可得:

式中,R(e2)为χ(e2)对e2求导的结果,同理为便于分析,令χ(e2)为线性方程,因此在该假设下R(e2)为常数.同时我们定义如下:

其中,为e4的估计值.通过式(28)可以得出:

通过式(28)和(31)可以得出:

由以上分析可以得到

下面对神经网络控制器的闭环系统进行稳定性分析,构造如下李雅普诺夫函数V2:

对V2求导,并将神经网络控制器代入可得到如下式所示结果:

利用如下不等式性质:

可以得到:

式中,ρ2和C2分别为:

为使ρ2>0,控制增益需满足以下条件: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证明误差e1,e2,和为半全局一致有界.

定理1.对于式(3)描述的闭环系统,在控制(23)的作用下,所有状态量均可测得,对于初始紧集Ω0,其中,则闭环系统误差信号将始终在紧集内:

其中,D=2(V2(0)+C2/ρ2),l为神经网络节点数,ρ2和C2为正常数.

证明. 在式(37)左右两端乘以eρ2t,可以得到:

由以上分析可以得出:

通过上式可以发现,e1收敛于紧集同理可以证明e2和分别收敛于紧集和内,收敛于紧集内.

4 数值仿真

4.1 3旋转关节机器人仿真

本节通过Matlab机器人工具箱(Robotic toolbox)程序对具有3旋转关节的机器人进行数值仿真.如图1所示,刚性连杆1质量与长度:mt1=0.5kg,lt1=0.114m;刚性连杆2质量与长度:mt2=0.5kg,lt2=0.144m;刚性连杆3质量与长

度:mt3=1kg,lt3=0.241m.初始关节角矩阵设置为

[0.0714rad;1.6718rad;−1.7432rad].设置任务空间期望轨迹为:

其中,RBF参数节点数选择为28=256,镇定参数为0.02,正定增益矩阵为

Γi=10I256×256.神经网络中心选择为[−1,1]×[−1,1]×[−1,1]×[−1,1]×[−1,1]× [−1,1]× [−1,1]× [−1,1],其中控制增益K1=diag{40,40,40},K2=diag{30,30,30},扰动设置为[0.02sin(t)+0.06,0.01cos(t)+0.02,0]T,扰动观测器χ(e2)设置为

[25e21,25e22,25e23]T.图2、3分别为关节空间、任务空间中3关节神经网络控制与PD控制跟踪对比图.图4为任务空间中神经网络与PD控制对比效果图,图5为神经网络控制器控制输入.由上图可知,所提出的控制算法可以保证跟踪误差收敛到较小的零域内,较PD控制而言,所提出的神经网络控制具有更好的跟踪控制效果.

4.2 2旋转关节1伸长关节机器人仿真

本节通过Matlab数值仿真对具有2旋转关节1伸长关节的机器人系统进行仿真.其中刚性连杆1质量与长度:mt1=2.0kg,lt1=0.3m;刚性连杆2质量与长

度:mt2=2.0kg,lt2=0.4m;刚性连杆3质量与长度:mt3=1.0kg,lt3=0.25m.初始状态矩阵为[0.5rad;0.9rad;0.4m].设置期望跟踪轨迹为:

其中,RBF参数节点数为212,镇定参数为0.02,正定增益矩阵为Γi=10I212×212.神经网络中心选择为[−1,1]× [−1,1]× [−1,1]× [−1,1]×

[−1,1]×[−1,1]×[−1,1]×[−1,1]×[−1,1]×[−1,1]×[−1,1]×[−1,1],其中控制增益

K1=diag{6,6,6},K2=diag{12,12,12}.图6,8,10分别为3关节含扰动观测器的神经网络控制与不含扰动观测器角度跟踪控制对比图,图7,9,11分别为3关节含扰动观测器的神经网络控制与不含扰动观测器速度跟踪控制对比图.真实扰动设置为[sin(t)+1,2cos(t)+0.5,2sin(t)+1]T.扰动观测器χ(e2)设置为

[25e21,25e22,25e23]T.

图1 3旋转关节自由度机器人Robotic toolbox中的模型Fig.1 Model of 3

revolute joint robot in robotic toolbox

图2 NN与PD控制角度跟踪Fig.2 Joint tracking of NN and PD control

图3 NN与PD控制位置跟踪Fig.3 Position tracking of NN and PD control 图4 NN与PD轨迹跟踪效果Fig.4 NN and PD trajectory tracking performance

图5 NN控制输入Fig.5 NN control input

由上图可知,所提出的带扰动观测器的控制算法可以保证跟踪误差收敛到较小的零域内,较不加扰动观测器控制而言,所提出的带扰动观测器神经网络控制器具有更好的跟踪控制效果.图12为扰动观测器与真实扰动误差对比图,图13为控制输入对比图,图14为神经网络估计权值与权值估计误差图,图15为神经网络逼近函数与被逼近函数.由图12、14和15可知,扰动观测器观测误差和神经网络估计误差都将收敛到较小的零域内.

图6 关节1含扰动观测器和不加扰动观测器角度跟踪控制Fig.6 Joint 1 angle tracking control with and without disturbance observer

图7 关节1含扰动观测器和不加扰动观测器速度跟踪控制Fig.7 Joint 1 velocity tracking control with and without disturbance observer

图8 关节2含扰动观测器和不加扰动观测器角度跟踪控制Fig.8 Joint 2 angle tracking control with and without disturbance observer

图9 关节2含扰动观测器和不加扰动观测器速度跟踪控制Fig.9 Joint 2 velocity tracking control with and without disturbance observer

图10 关节3含扰动观测器和不加扰动观测器角度跟踪控制Fig.10 Joint 3 angle tracking control with and without disturbance observer

图11 关节3含扰动观测器和不加扰动观测器速度跟踪控制Fig.11 Joint 3 velocity tracking control with and without disturbance observer

图12 扰动与扰动观测误差Fig.12 Disturbance and disturbance observer error 图13 控制输入Fig.13 Control input

图14 NN权值估计与误差Fig.14 Weight estimation and error of NN

图15 逼近函数与被逼近函数Fig.15 Approximation and approximated function

5 基于Baxter机器人的跟踪实验验证

本文基于Baxter机器人对自适应神经网络跟踪控制策略进行实验验证.Baxter机器人是美国Rethink robotics公司研发的一款双臂机器人[36],其单机械臂是一种具有七自由度的冗余柔性关节机械臂[37].Baxter机械臂存在的摩擦力等未知扰动也会影响到机器人的控制精度.因此,对于Baxter机器人需要提高其定位精度以完成精确的跟踪任务[38].图16为Baxter机器人结构示意图.通过移动底座支撑机器人本体,机器人手臂采用旋转关节连接刚性连杆,关节处采用弹性制动器连接,即通过电机、减速器串联弹簧带动负载,在人机协作或外部冲击下起到保护人或机器人本体的作用.柔性关节还可通过霍尔效应检测角度偏差,由于弹簧具有固定刚度,通过胡克定律可检测关节处力矩,即在Baxter关节处都具有力矩传感器.手臂前后端通过

26W 和63W 伺服电机驱动,通过14bit编码器实现关节角度的读取.Baxter机器人为基于ROS(Robot operating system)操作系统的开源机器人,通过Linux平台运行,用户可通过网络与机器人内部计算机互联读取信息或发送指令,或通过

SSH(Secure shell)远程控制在内部计算机运行相关程序.利用Baxter相关的

SDK(Software development kit),通过ROS的API(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可以实现对Baxter机器人的信息读取与实时控制.Baxter中的SDK可以提供相关函数接口与重要工具:如Gazebo仿真器及Moveit移动软件包等.Baxter 机器人在力矩控制模式下,还需设置补偿力矩以抵消机械臂重力和肩关节支撑弹簧形变带来的影响.

本节通过Baxter机器人实现机器人轨迹跟踪实验.图17为Baxter机器人实验平台.计算机A通过Windows MATLAB simulink模块计算神经网络未知补偿量并通过UDP传输至另一台用于接收机器人状态信号并提供控制信号的计算机B中.计算机B利用Ubuntu 14.04 LTS平台下的Baxter RSDK(Robot operating system SDK)实现对Baxter机器人的编程与控制.其中RBF神经网络参数节点数为73,镇定参数为0.02,正定增益矩阵Γi=500I.协方差为0.75,其中控制增益

K1=diag{17.7,20,15.7,22,20.3,12.6,15},K2=diag{2.1,2.2,1.2,2,5.1,10.1,4.5}.利用Moveit软件令Baxter机器人单臂移动一段距离,通过实时位置反馈信息,记录下移动过程中各关节轨迹.之后通过设计控制器令关节跟踪这条期望轨迹,并将所提出的控制方法与PD控制对比轨迹跟踪效果.表2所示为Baxter机器人PD控制参数.图18∼24分别为Baxter机器人S0,S1,E0,E1,W0,W1,W2关节含扰动观测器的神经网络与PD控制角度跟踪效果对比图.图25为Baxter机器人七关节神经网络控制输入.由图18∼24通过与PD控制对比可以得出,所提出的控制算法与PD控制相比具有更好的跟踪控制效果.

图16 Baxter机器人系统结构:1.肩S0关节;2.肩S1关节;3.肘E0关节;4.肘E1关节;5.腕W0关节;6.腕W1关节;7.腕W2关节;8.声纳传感器;9.面部摄像头;10.显示屏;11.末端摄像头;12.末端抓手;13.操作旋钮;14.柔性关节;15.肩关节支撑弹簧;16.吸盘Fig.16 The system structure of Baxter robot:1.shoulder joint

S0;2.shoulder jointS1;3.elbow jointE0;4.elbow jointE1;5.wrist jointW0;6.wrist jointW1;7.wrist jointW2;8.sonar sensor;9.facial camera;10.screen;11.end-effector camera;12.gripper;13.operating knob;14.flexible

joint;15.S1shoulder support spring;16.sucker

图17 Baxter机器人实验平台Fig.17 Experimental platform of Baxter robot 表2 Baxter机器人PD控制参数Table 2 PD control parameter of Baxter

robotJoint P D S0 50.01 2.5 S1 60 1.3 E0 15.1 2.5 E1 14 3 W0 25.2 3 W1 12 10 W2 12.3 10

图18 NN与PD控制S0关节角度跟踪Fig.18 S0 joint tracking of NN and PD control

图19 NN与PD控制S1关节角度跟踪Fig.19 S1 joint tracking of NN and PD control

图20 NN与PD控制E0关节角度跟踪Fig.20 E0 joint tracking of NN and PD control

图21 NN与PD控制E1关节角度跟踪Fig.21 E1 joint tracking of NN and PD control

图22 NN与PD控制W0关节角度跟踪Fig.22 W0 joint tracking of NN and PD control

图23 NN与PID控制W1关节角度跟踪Fig.23 W1 joint tracking of NN and PID control

图24 NN与PD控制W2关节角度跟踪Fig.24 W2 joint tracking of NN and PD control

图25 Baxter机器人NN控制输入Fig.25 NN control input to Baxter robot

6 结论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扰动观测器的自适应神经网络跟踪控制策略,以解决机器人动力学模型未知问题并提升系统鲁棒性.针对模型已知的情况,通过研究机器人运动学和动力学模型,提出了刚体机械臂通用模型跟踪控制策略;针对动力学模型未知情况下,设计了基于全状态反馈的自适应RBF神经网络跟踪控制器,并通过设计扰动观测器补偿系统中的未知扰动.通过选择合适的增益参数可以将跟踪误差收敛到零域,并利用李雅普诺夫理论证明所提出的控制策略能使闭环系统误差信号半全局一致有界.

最后通过对比仿真证明所提出算法的有效性并且将控制算法在Baxter机器人平台上进行验证.

References

【相关文献】

1 He W,Li Z J,Chen C L P.A survey of human-centered intelligent robots:issues and challenges.IEEE/CAA Journal of Automatica Sinica,2017,4(4):602−609

2 Li Y N,Ge S S.Human-robot collaboration based on motion intention

estimation.IEEE/ASME Transactions on Mechatronics,2014,19(3):1007−1014

3 Li H Y,Chen Z R,Wu L G,Lam H-K.Event-triggered control for nonlinear systems under unreliable communication links.IEEE Transactions on Fuzzy Systems,2017,25(4):813−824

4 Hou Zeng-Guang,Zhao Xin-Gang,Cheng Long,Wang Qi-Ning,Wang Wei-Qun.Recent advances in rehabilitation robots and intelligent assistance systems.Acta Automatica Sinica,2016,42(12):1765−1779(侯增广,赵新刚,程龙,王启宁,王卫群.康复机器人与智能辅助系统的研究进展.自动化学报,2016,42(12):1765−1779)

5 He Wei,Ding Shi-Qiang,Sun Chang-Yin.Research progress on modeling and control of flapping-wing air vehicles.Acta Automatica Sinica,2017,43(5):685−696(贺威,丁施强,孙长银.扑翼飞行器的建模与控制研究进展.自动化学报,2017,43(5):685−696)

6 Wei Qing-Lai,Zhang Hua-Guang,Liu De-Rong,Zhao Yan.An optimal control scheme for a class of discrete-time nonlinear systems with time delays using adaptive dynamic programming.Acta Automatica Sinica,2010,36(1):121−129(魏庆来,张化光,刘德荣,赵琰.基于自适应动态规划的一类带有时滞的离散时间非线性系统的最优控制策略.自动化学

报,2010,36(1):121−129)

7 Xu B,Shi Z K,Yang C G,Sun F https://www.360docs.net/doc/1719331423.html,posite neural dynamic surface control of a class of uncertain nonlinear systems in strict-feedback form.IEEE Transactions on Cybernetics,2014,44(12):2626−2634

8 Tie Lin,Cai Kai-Yuan,Lin-Yan.A survey on the controllability of bilinear systems.Acta Automatica Sinica,2011,37(9):1040−1049(铁林,蔡开元,林岩.双线性系统可控性综述.自动化学报,2011,37(9):1040−1049)

9 Shen Fei,Cao Zhi-Qiang,Xu De,Zhou Chao.A dynamic model of robotic dolphin based on Kane method and its speed optimization method.Acta Automatica

Sinica,2012,38(8):1247−1256(沈飞,曹志强,徐德,周超.基于Kane方法的机器海豚动力学建模及速

度优化方法.自动化学报,2012,38(8):1247−1256)

10 Modares H,Ranatunga I,Lewis F L,Popa D O.Optimized assistive human-robot interaction using reinforcement learning.IEEE Transactions on

Cybernetics,2016,46(3):655−667

11 Sun Fu-Chun,Sun Zeng-Qi,Zhang Bo.Observer-based adaptive control for robot trajectory tracking using neural networks.Acta Automatica Sinica,1999,25(3):295−302(孙富春,孙增圻,张钹.基于观测器的机械手神经网络自适应控制.自动化学报,1999,25(3):295−302)

12 Li Y N,Ge S S.Impedance learning for robots interacting with unknown environments.IEEE Transactions on Control Systems Technology,2014,22(4):1422−1432

13 He W,Dong Y T.Adaptive fuzzy neural network control for a constrained robot using impedance learning.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and Learning

Systems,2017,29(4):1174−1186

14 De Santis A,Siciliano B,De Luca A,Bicchi A.An atlas of physical human-robot interaction.Mechanism and Machine Theory,2008,43(3):253−270

15 Liu Y J,Tong S C,Li D J,Gao Y.Fuzzy adaptive control with state observer for a class of nonlinear discrete-time systems with input constraint.IEEE Transactions on Fuzzy Systems,2016,24(5):1147−1158

16 Wang F Y,Zhang J,Wei Q L,Zheng X H,Li L.PDP:parallel dynamic programming.IEEE/CAA Journal of Automatica Sinica,2017,4(1):1−5

17 Tong S C,Wang T,Li Y M,Chen B.A combined backstepping and stochastic small-gain approach to robust adaptive fuzzy output feedback control.IEEE Transactions on Fuzzy Systems,2013,21(2):314−327

18 Liu Y J,Tong S C.Adaptive NN tracking control of uncertain nonlinear discrete-time systems with nonaffine deadzone input.IEEE Transactions on

Cybernetics,2015,45(3):497−505

19 Chen C L P,Wen G X,Liu Y J,Wang F Y.Adaptive consensus control for a class of nonlinear multiagent time-delay systems using neural networks.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and Learning Systems,2014,25(6):1217−1226

20 Han Hong-Gui,Qiao Jun-Fei,Bo Ying-Chun.On structure design for RBF neural network based on information strength.Acta Automatica Sinica,2012,38(7):1083−1090(韩红桂,乔俊飞,薄迎春.基于信息强度的RBF神经网络结构设计研究.自动化学报,2012,38(7):1083−1090)

21 Ding S B,Wang Z S,Zhang H G.Event-triggered stabilization of neural networks with time-varying switching gains and input saturation.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and Learning Systems,2018,29(10):5045−5056

22 Narendra K S,Parthasarathy K.identification and control of dynamical systems using neural networks.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1990,1(1):4−27

23 Yang C G,Jiang Y M,Li Z J,He W,Su C Y.Neural control of bimanual robots with

guaranteed global stability and motion precision.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ial Informatics,2017,13(3):1162−1171

24 He W,Dong Y T,Sun C Y.Adaptive neural impedance control of a robotic manipulator with input saturation.IEEE Transactions on Systems,Man,and

Cybernetics:Systems,2016,46(3):334−344

25 Li Z J,Ge S S,Ming A G.Adaptive robust motion/force control of holonomic-constrained nonholonomic mobile manipulators.IEEE Transactions on Systems,Man and Cybernetics,Part B(Cybernetics),2007,37(3):607−616

26 Li Z J,Su C Y,Wang L Y,Chen Z T,Chai T Y.Nonlinear disturbance observer-based control design for a robotic exoskeleton incorporating fuzzy approximation.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ial Electronics,2015,62(9):5763−5775

27 Chen M.Robust tracking control for self-balancing mobile robots using disturbance observer.IEEE/CAA Journal of Automatica Sinica,2017,4(3):458−465

28 Fu Z J,Xie W F,Rakheja S,Na J.Observer-based adaptive optimal control for unknown singularly perturbed nonlinear systems with input constraints.IEEE/CAA Journal of Automa tica Sinica,2017,4(1):48−57

29 Li H Y,Shi P,Yao D Y,Wu L G.Observer-based adaptive sliding mode control for nonlinear markovian jump systems,Automatica,2016,64:133−142

30 Xu B.Disturbance observer-based dynamic surface control of transport aircraft with continuous heavy cargo airdrop.IEEE Transactions on Systems,Man,and

Cybernetics:Systems,2017,47(1):161−170

31 Chen W H,Ballance D J,Gawthrop P J,O'Reilly J.A nonlinear disturbance observer for robotic manipulators.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ial Electronics,2000,47(4):932−938

32 Yang J,Li S H,Yu X H.Sliding-mode control for systems with mismatched uncertainties via a disturbance observer.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ial Electronics,2013,60(1):160−169 33 Chen M,Ge S S.Adaptive neural output feedback control of uncertain nonlinear systems with unknown hysteresis using disturbance observer.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ial Electronics,2015,62(12):7706−7716

34 Li Y N,Yang C G,Ge S S,Lee T H.Adaptive output feedback NN control of a class of discrete-time MIMO nonlinear systems with unknown control directions.IEEE Transactions on Systems,Man,and Cybernetics,Part B(Cybernetics),2011,41(2):507−517

35 Ge S S,Wang C.Adaptive neural control of uncertain MIMO nonlinear systems.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2004,15(3):674−692

36 Ju Z F,Yang C G,Ma H B.Kinematics modeling and experimental verification of baxter robot.In:Proceedings of the 33rd Chinese Control

Conference(CCC).Nanjing,China:IEEE,2014.8518−8523

37 Yang C G,Ganesh G,Haddadin S,Parusel S,Albu-Schaeffer A,Burdet E.Human-like

adaptation of force and impedance in stable and unstable interactions.IEEE Transactions on Robotics,2011,27(5):918−930

38 Yang C G,Wang X Y,Cheng L,Ma H B.Neural-learningbased telerobot control with guaranteed performance.IEEE Transactions o n Cybernetics,2017,47(10):3148−3159

基于神经网络的非线性自适应控制研究毕业设计论文

摘要 神经网络自适应控制是基于自适应的基本原理,利用神经网络的特点设计而成的。它发挥了自适应与神经网络的各自长处,为非线性控制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本文基于Lyapunov稳定性理论,采用神经网络直接自适应控制的思想设计控制器,研究了一类带干扰的不确定非线性系统的控制问题。控制器主要是针对不确定非线性系统中存在的两类未知项——未知函数和未知外界干扰而设计,其中未知函数利用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来近似,外界干扰利用非线性阻尼项来抑制,这样可以充分利用神经网络的逼近特性,克服复杂系统难以建模等困难,并且系统稳定性和收敛性在给出的假设的条件下均能得到保证。最后设计程序进行仿真验证,在程序设计中,以高斯函数作为基函数,仿真结果表明在权值和控制的有界性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本文第一章到第三章详细介绍了人工神经网络及神经网络控制的发展和研究现状;第四章主要介绍了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并对其逼近能力进行仿真; 在结束语中展望了神经网络控制的发展前景,提出以后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RBF神经网络,自适应控制,不确定非线性系统 Abstract Neural network adaptive control is proposed combining adaptive control's advantages with neural network's characters and provides a new method for nonlinear control. Based on Lyapunov stability theorem and neural network direct adaptive control idea the control problem of a class of uncertain nonlinear system with disturbance is researched. The controller is designed arming at two kinds of uncertainties existing in nonlinear system--the unknown functions and the uncertain disturbance. In controller. the radial basis function neural network is used as approximation model for the unknown functions. and nonlinear damping term is used to counteract the disturbances. so neural network's better approximation capabilities can be utilized richly and the modeling difficulties can be avoided. Meanwhile. the controlled system's stability and convergence can be guaranteed under some assumptions. At last the program is designed to verify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controller. In presented programs. Guassian function is used as basis function.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机械臂神经网络自适应控制

机械臂神经网络自适应控制 一.前言 由于经典控制方法和现代控制方法在控制机器人这种复杂系统时所表现的种种不足,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将智能控制方法引入机器人控制,实现机器人控制的智能化。主要的控制方法有:模糊控制Fc,神经网络控制NNc,专家控制Ec等等。对于复杂的环境和复杂的任务,如何将人工智能技术中较少依赖模型的求解方法与常规的控制方法来结合,正是智能控制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智能控制系统必须具有模拟人类学习和自适应、自组织的能力。现代智能控制技术的进步,为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尤其是智能机器人技术的研究与发展提供了可能。神经网络的研究已经有30多年的历史,它是介于符号推理与数值计算之间的一种数学工具,具有很好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适合于用作智能控制的工具,所以神经网络控制是智能控制的一个重要方面。由于神经网络在许多方面试图模拟人脑的功能。因此神经网络控制并不依赖精确的数学模型,并且神经网络对信息的并行处理能力和快速性,适于机器人的实时控制。神经网络的本质非线性特性为机器人的非线性控制带来了希望。神经网络可通过训练获得学习能力,能够解决那些用数学模型或规则描述难以处理或无法处理的控制过程。同时神经网络还具有很强的自适应能力和信息综合能力,因而能同时处理大量的不同类型的控制输人,解决输入信息之间的互补性和冗余性问题,实现信息融合处理。这就特别适用于像机器人这样具有复杂的不确定性系统、大系统和多变量高度非线性系统的控制。近年来,神经网络在机器人控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二、机械臂系统设计 机械臂是一个多输人多输出、强耦合的复杂机电系统,要对其实现精确的控制比较困难。为此,先不考虑机械臂的动态控制,只对其进行运动控制,使其能够准确的跟踪给定的轨迹曲线。其基本的控制结构,如图1所示。 (一)机械臂的模型设计 本文针对两关节机械臂进行设计,两关节机械臂的控制图如下 n一连杆平面机械臂的动力学模型如下式: (2-1)其中分别代表各关节的角度位置、角速度以及角加速度; 为惯性矩阵;为向心矩阵;为重力向量;代表控制输入向 量。

复杂环境下智能机器人系统的自适应轨迹跟踪控制设计

复杂环境下智能机器人系统的自适应轨迹跟踪控制设计 一、概述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智能机器人系统在工业、医疗、农业等领域应用越来越广泛。但是,在复杂环境下,如何实现智能机器人系统的自适应轨迹跟踪控制设计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讨论。 二、复杂环境下智能机器人系统的挑战 1. 多变性:复杂环境下,机器人需要面对不同的障碍物、地形和光照等因素,这些因素会不断变化,给机器人带来很大的挑战。 2. 不确定性:由于环境中存在众多未知因素,如气候、风速等因素无法预测和控制,这些因素会影响到机器人的运动轨迹。 3. 实时性:在复杂环境下,机器人需要实时感知周围环境,并做出相应的反应。如果反应时间过长,则会导致机器人失去控制。 三、自适应轨迹跟踪控制设计 1. 感知与规划 在复杂环境下,机器人需要通过传感器感知周围环境,包括障碍物、地形和光照等因素,并根据感知结果进行路径规划。路径规划需要考虑到机器人的运动能力和环境因素,同时需要保证机器人的安全性和效率性。

2. 控制策略 在自适应轨迹跟踪控制设计中,控制策略是关键。常用的控制策略包括PID控制、模糊控制、神经网络控制等。其中,PID控制是最常用的一种控制策略,可以根据机器人当前状态和目标状态计算出相应的控制量。模糊控制则可以根据机器人当前状态和环境因素进行模糊推理,得出相应的输出量。神经网络控制则可以通过学习得到相应的输入输出关系,从而实现自适应跟踪。 3. 跟踪误差补偿 在实际运动中,机器人很难完全按照规划路径运动,会出现一定的跟踪误差。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自适应轨迹跟踪控制设计中需要对跟踪误差进行补偿。常用的方法包括前馈控制、后馈控制和自适应控制等。 4. 轨迹规划优化 为了提高机器人的运动效率和安全性,在自适应轨迹跟踪控制设计中需要对路径规划进行优化。常用的方法包括遗传算法、粒子群算法和模拟退火算法等。这些算法可以根据不同的目标函数,如时间、能耗等进行优化,得到最优的路径规划结果。 四、结论 在复杂环境下智能机器人系统的自适应轨迹跟踪控制设计是一个重要

基于神经网络的机器人动作控制技术研究

基于神经网络的机器人动作控制技术研究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工智能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机器人领域,机器人技术也 在不断地向着智能化、灵活化、高效化的方向发展。机器人动作控制技术是机器人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基于神经网络的机器人动作控制技术研究已成为当前机器人技术研究中的热点和重点。 一、神经网络技术在机器人动作控制中的应用 神经网络是一种模拟神经元间信号传递的计算模型,可以模拟人脑的信息处理、自适应和学习能力,因此能够提供一种有效的机器学习方法,可以被广泛应用于机器人动作控制中。神经网络技术可以对机器人进行训练,让机器人学习和掌握更加灵活、高效的运动方式,提高机器人的动作控制精度和速度。 例如,在机器人越障运动控制中,神经网络技术可以将机器人的行动模式进行 训练,并可以预测出机器人经过障碍物后可能采取的行动,从而较好地提高机器人的运动速度和准确性。又如,在智能机器人插座中,神经网络技术可以先将机器人训练模型在张力和速度控制方面进行训练,然后再对插头插入的步骤进行模拟,提高了插入的成功率和速度。 二、神经网络技术在机器人动作控制中的优势 在机器人动作控制中,传统的控制方式通常是对机器人进行精确的编程来完成 特定的任务。而神经网络技术则可以提供一种更加灵活、高效的学习和适应性方式,使机器人在不同环境和不同任务中都能够具有较好的动作控制能力。 首先,神经网络技术可以提供一种更加灵活的控制方式,可以适应不同环境和 任务的需求,可以让机器人在不同的情况下自主学习和掌握新的动作技能。其次,神经网络技术的训练过程不需要人工干预,可以基于大量的实验数据进行自我学习,因此能够较好地掌握更加复杂的动作技能。此外,神经网络技术还可以提供一种较

基于神经网络的工业机器人智能控制系统研究

基于神经网络的工业机器人智能控制系统研 究 一、引言 工业机器人作为工业自动化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广泛应用于生产线上的各个环节。在生产效率、生产质量和产品精度等方面,工业机器人已经成为工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设备。然而,传统的机器人控制方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人工编程和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相对较弱。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基于神经网络的工业机器人智能控制系统逐渐成为了研究的热点。 二、基于神经网络的工业机器人智能控制系统 神经网络是由大量神经元相互连接而成的计算模型,它通过学习,可以从数据中提取出规律和特征。基于神经网络的工业机器人智能控制系统的核心思路是将通过神经网络提取的数据作为机器人动作的输入信号,从而实现机器人控制的智能化。 1.神经网络的优点 与传统的机器人控制方式相比,基于神经网络的工业机器人智能控制系统具有以下优点: 1.1 自适应性强

神经网络可以对数据进行学习和预测,在不同的环境下自动适应。 1.2 适应性强 工业机器人在不同的环境下需要实现不同的动作控制,基于神经网络的控制系统可以根据不同的环境条件进行适应性调整。 1.3 可靠性高 神经网络可以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提高机器人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1.4 精度高 神经网络可以提取出数据的特征和规律,对环境中的变化进行预测,提高机器人操作的精度。 2.神经网络在机器人控制方面的应用 2.1 运动控制 基于神经网络的工业机器人智能控制系统可以实现灵活的运动控制,根据环境的变化进行适应性调整,提高机器人运动的精度和效率。 2.2 视觉控制

利用神经网络对图像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可以实现机器人的视觉控制。在拍摄生产现场的图像信息中,可以识别出物体的位置和大小,从而实现机器人的智能操作。 2.3 智能调度 基于神经网络的工业机器人智能控制系统可以对机器人进行智能调度,根据生产环节的需要进行灵活操作,提高生产效率。 三、发展前景 基于神经网络的工业机器人智能控制系统在未来的发展中将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机器人智能控制系统将会更加智能化和自适应。同时,工业机器人将会更加广泛地应用于各个领域,为生产效率的提升和产品精度的提高提供更为高效的解决方案。 四、结论 基于神经网络的工业机器人智能控制系统是工业机器人领域中的重要研究方向,它将会使得工业机器人变得更加精确、智能和高效。在未来的发展中,基于神经网络的机器人智能控制技术将会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和推广,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大的便利和效益。

基于神经网络的机械运动控制方法研究

基于神经网络的机械运动控制方法研究 (引言) 在现代工业生产中,机械运动控制是一项至关重要的技术。它涵盖了许多领域,包括机器人、自动化制造和运输系统等。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的运动控制方法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实际需求。因此,研究人员开始探索一种基于神经网络的机械运动控制方法,以提高控制精度和系统性能。 一、神经网络在机械运动控制中的应用 1. 神经网络的基本原理 神经网络是一种模拟人脑神经元工作方式的计算模型。它由多个神经元(节点)相互连接而成,每个节点通过非线性激活函数将输入信息传递给下一层节点。神经网络通过学习和训练来逐渐调整连接权值,从而实现输入和输出之间的关系映射。 2. 神经网络在机械运动控制中的优势 与传统的运动控制方法相比,基于神经网络的方法具有以下优势: (1)非线性建模能力:神经网络具有非线性映射能力,可以适应复杂的运动 控制问题。 (2)学习和自适应能力:神经网络可以通过学习和反馈机制,自适应地优化 控制策略。 (3)容错性和鲁棒性:神经网络可以对噪声和干扰具有一定的容错性,提高 系统的鲁棒性。 二、基于神经网络的机械运动控制方法研究 1. 神经网络建模

基于神经网络的机械运动控制方法首先需要对机械系统进行建模。通过采集系统的输入和输出数据,并利用神经网络训练算法,可以得到系统的建模参数和连接权值。 2. 控制策略设计 在得到系统的模型之后,接下来需要设计一个有效的控制策略。基于神经网络的方法常常采用反向传播算法进行训练和优化。通过不断迭代调整神经网络的连接权值,使得输出与期望输出之间的误差最小化。 3. 实验验证与性能评估 为了验证基于神经网络的机械运动控制方法的有效性和性能,需要进行实验验证和性能评估。可以在实际机械系统中进行控制实验,并通过比较控制前后的运动性能指标来评估方法的有效性。 三、基于神经网络的机械运动控制方法的应用案例 1. 机器人运动控制 基于神经网络的机械运动控制方法在机器人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它可以提高机器人的运动精度和轨迹规划能力,使机器人能够更好地适应复杂的环境和任务需求。 2. 自动化生产线控制 在自动化生产线中,基于神经网络的机械运动控制方法可以提高产品加工精度和生产效率。通过学习和训练,神经网络可以实现复杂的控制策略,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生产线的自动化水平。 3. 运输系统控制 基于神经网络的机械运动控制方法还可以应用于运输系统中。例如,可以利用神经网络控制无人驾驶汽车的运动轨迹和速度,提高车辆的安全性和行驶效率。

基于神经网络的机器人运动控制技术研究

基于神经网络的机器人运动控制技术研究 近年来,机器人在各个领域的应用逐渐增多。为了实现机器人的自主运动和复 杂任务的执行,研究者们不断探索新的控制技术。神经网络作为一种模拟人脑的计算模型,被广泛应用于机器人运动控制领域。本文将探讨基于神经网络的机器人运动控制技术的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 首先,神经网络模型在机器人运动控制中的应用已有一定的成果。传统的控制 方法往往依赖于精确的数学模型和强大的计算能力,而神经网络模型则可以通过学习和适应性调整,实现对复杂环境和任务的控制。例如,研究者们通过训练神经网络模型,使机器人能够学习到地形信息,并自主调整步伐以适应地形的变化。此外,神经网络模型还可以用于机器人的姿态控制、目标追踪等方面,极大地提高了机器人的自主性和适应性。 然而,基于神经网络的机器人运动控制技术仍面临一些挑战。首先,神经网络 模型的训练需要大量的数据集和计算资源,而这在实际应用中往往是困难的。其次,神经网络模型的黑箱性质使得其内部运行机制不易解释,难以满足对机器人控制过程的可解释性要求。此外,神经网络模型也容易出现过拟合和泛化能力不强的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 针对这些挑战,研究者们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首先,通过引入深度学习技术,可以有效解决神经网络模型对大量数据集和计算资源的需求。深度学习技术利用多层次的神经网络提取特征和进行高级抽象,能够更好地适应复杂环境和任务。其次,研究者们致力于提高神经网络模型的可解释性。通过设计合理的网络结构和引入注意力机制等方法,可以使神经网络模型的内部运行机制更加透明和可解释。此外,也有学者提出利用混合模型或结合其他控制方法的思路来提高神经网络模型的泛化能力和稳定性。 未来,基于神经网络的机器人运动控制技术仍有许多发展方向。一方面,随着 深度学习和大数据技术的发展,神经网络模型的表达能力和学习能力将进一步增强,

基于神经网络的自适应控制系统研究

基于神经网络的自适应控制系统研究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基于神经网络的自适应控制系统逐渐得到关注和应用。自适应控制系统是一种灵活的控制系统,能够自动对系统中的外部干扰、内部变化和模型不确定性进行补偿,从而保持系统的高性能和高稳定性。而神经网络则是一种具有自适应学习和优化能力的人工智能方法,可以模拟人类神经系统的工作原理,通过学习和训练来实现对复杂非线性系统的建模和控制。因此,基于神经网络的自适应控制系统具有很大的潜力和优越性。本文将介绍基于神经网络的自适应控制系统的研究现状、原理和应用。 一、基于神经网络的自适应控制系统研究现状 自适应控制系统可以追踪变化的系统动态、补偿外部干扰和模型不确定性,并自主调整控制参数以保持高性能的控制系统。基于神经网络的自适应控制系统是一种前沿的、适合非线性和复杂系统的控制方法。近年来,基于神经网络的自适应控制系统在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如化工、电力、交通、航空、机械等。 在自适应控制研究中,神经网络被广泛应用于非线性系统建模和控制。神经网络具有分布式表示和非线性处理能力,可以对大量数据进行处理和抽象,从而得到系统的模型和控制法则。同时,神经网络对噪声和干扰具有很强的鲁棒性和自适应性,可以对模型的误差和变化进行自我纠正和学习。 二、基于神经网络的自适应控制系统原理 基于神经网络的自适应控制系统的原理是建立一个包含反馈控制和神经网络模型的闭环系统,其中神经网络用于模拟非线性系统的输入输出关系,反馈控制用于实现目标输出和实际输出的误差调节。具体来说,基于神经网络的自适应控制系统主要包含以下三个部分: 1. 神经网络模型:建立非线性系统的输入输出映射关系,即通过神经网络对非线性系统进行建模。神经网络的输入可以是系统的状态或测量数据,输出可以是系

基于神经网络的自适应控制技术研究

基于神经网络的自适应控制技术研究 近年来,基于神经网络的自适应控制技术在工业控制、机器人控制、自动化等领域得以广泛应用,它具有高精度、高鲁棒性、强适应性等特点,可以有效地解决传统控制技术无法解决的问题。 神经网络作为一种模拟大脑神经系统的计算模型,它具有强大的非线性映射能力和自适应性,能够对输入输出之间的映射关系进行学习和建模。自适应控制技术利用神经网络对被控对象进行建模,实现对被控对象的自适应控制。下面详细介绍基于神经网络的自适应控制技术的研究进展以及存在的问题。 一、基于神经网络的自适应控制技术的研究进展 1. 神经网络模型 神经网络模型主要分为前馈神经网络(FFNN)、循环神经网络(RNN)和卷积神经网络(CNN)等。其中,前馈神经网络是一种最早应用于自适应控制的神经网络模型,它主要由输入层、隐藏层和输出层三层结构组成,通过神经元之间的权值和激活函数对输入输出之间的映射关系进行学习和建模。 2. 自适应控制算法 自适应控制算法主要包括基于神经网络的PID控制、模糊神经网络控制、反演神经网络控制等。其中,基于神经网络的PID控制是一种结合PID控制和神经网络控制优点的自适应控制算法,通过神经网络对被控对象进行建模预测,实现对被控对象的自适应控制,可以在保证系统稳定性的情况下提高系统响应速度和稳态精度。 3. 应用领域 自适应控制技术可以广泛应用于机器人控制、机械加工、电动汽车控制、水力发电等领域。例如,自适应控制技术可以用于机器人的路径规划和控制,提高机器

人的响应速度和精度;可以用于飞行器的自适应控制,提高飞行器的飞行稳定性和精度。 二、存在的问题 1. 神经网络模型的结构选择和训练方法问题 神经网络模型的结构选择和训练方法是神经网络自适应控制技术研究的关键问题之一。目前,存在着大量神经网络结构和训练方法,如何选择合适的神经网络结构和训练方法仍需要进一步研究。 2. 神经网络自适应控制技术的计算复杂度问题 神经网络自适应控制技术的计算复杂度随着被控对象的复杂度和控制要求的提高而增加。如何降低计算复杂度,提高算法运行效率需要进一步研究。 3. 鲁棒性问题 神经网络自适应控制技术对于被控对象变化和网络参数变化存在一定的鲁棒性问题。如何提高神经网络自适应控制技术的鲁棒性,保证系统控制稳定性和精度需要进一步研究。 三、研究方向和展望 1. 结合深度学习研究 结合深度学习研究神经网络自适应控制技术,可以有效地解决神经网络模型结构选择和训练方法问题,提高算法的鲁棒性和计算效率。 2. 研究自适应学习算法 自适应学习算法可以根据被控对象的变化和控制要求的变化,自适应地调整神经网络模型的参数,提高神经网络自适应控制技术的鲁棒性和控制精度。 3. 结合强化学习研究

自适应学习的机器人智能控制技术研究

自适应学习的机器人智能控制技术研究 随着机器人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机器人被应用于生产和服务领域,其 中自适应学习的机器人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自适应学习的机器人能够通过自主学习和实时感知,以及与环境的互动,来优化其控制系统,从而实现更加精准和高效的动作控制,在很多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将探讨自适应学习的机器人智能控制技术的研究进展和未来发展方向。 一、自适应学习机器人的研究背景和现状 当前,自适应机器人的研究进展主要体现在智能控制技术和感知技术两个方面。智能控制技术主要包括模糊控制、神经网络控制和强化学习等方法,可以通过训练和优化控制算法,来提高机器人的动作控制和智能化水平。感知技术则包括视觉、声音、力和触觉等多种方式,可以让机器人更加精准地感知周围环境和工作状态,从而更好地执行任务。 目前,自适应机器人的应用领域主要包括制造业、医疗护理、航空航天等,其 中自动化制造领域的自适应机器人应用最为广泛。例如,自适应机器人可以应用于铣床、电火花加工等加工工艺中,通过感知工件的形状和材料,来调整刀具的切削参数,从而实现更加精准和高效的加工。此外,自适应机器人还可以应用于防卫和安保领域,通过智能感知和控制技术,来保护人们的安全和利益。 二、自适应学习机器人的智能控制技术研究进展 自适应学习机器人的智能控制技术是实现机器人自主学习和感知的关键。目前,国内外学者主要采用模糊控制、神经网络控制和强化学习等方法来进行研究,以下将分别介绍这些方法的进展和特点。 1. 模糊控制

模糊控制是一种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控制方法,可以通过建立模糊规则和模糊推理机制,来实现对机器人的精准控制。目前,国内外学者在模糊控制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模糊控制器的建立和优化方法:针对不同的机器人任务和控制需求,研究者可以通过贴近或均匀分布的知识库和模糊网络结构等方法,来构建和优化模糊控制器。 (2)模糊控制器的应用:模糊控制器可以应用于复杂机器人系统的控制,如多摆臂机器人、自主导航机器人等,也可以用于机器人的机器视觉控制、力控操作和触觉反馈等方面的应用。 (3)模糊控制器与其他控制方法的组合应用:模糊控制器可以与其他控制方法,如PID控制、非线性控制等方法进行组合应用,以实现更加准确和高效的机器人控制。 2. 神经网络控制 神经网络控制是一种基于生物神经系统的智能控制方法,可以通过模拟人脑的神经元和突触机制,实现对机器人的感知和控制。目前,国内外学者在神经网络控制方面的研究成果还比较少,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神经网络控制器的构建和优化:学者们通过构建适合机器人控制的神经网络模型和模拟算法,可以实现神经网络控制器的优化和训练。 (2)神经网络控制器的稳定性和鲁棒性:针对机器人的复杂稳定性问题和环境变化的不确定性,学者们通过设计和优化神经网络控制器的算法和结构,来提高其稳定性和鲁棒性。 3. 强化学习

机器人技术中基于神经网络的运动学控制技术研究

机器人技术中基于神经网络的运动学控制技 术研究 一、引言 机器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使得机器人越来越普及和应用 广泛,不仅在工业生产领域发挥重要作用,而且在医疗、教育、 服务等各个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如何提高机器人的控制性能,更加精确地控制机器人的运动,是机器人技术中的重要研究方向 之一。本文将结合神经网络的理论和运动学控制技术,探讨机器 人运动学控制技术中基于神经网络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二、机器人运动学控制技术 机器人运动学控制技术主要涉及机器人的运动规划、轨迹跟踪 和伺服控制等方面,通过对机器人的各种运动进行建模和控制, 使机器人能够按照预设的轨迹或姿态进行运动,实现精准的运动 控制。机器人运动学控制技术主要分为两种:开环控制和闭环控制。开环控制是指控制器发送执行命令,机器人按照命令执行的 一种控制方式;闭环控制是指通过对机器人的反馈信号进行采集 和处理,实现对机器人运动的精确控制,比如伺服控制。 三、神经网络的理论基础 神经网络作为一种模拟人脑运行方式的计算机模拟系统,以其 天然的并行性和较强的自适应性在机器学习、图像识别和控制系

统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神经网络的基本结构包括输入层、隐 藏层和输出层,其中隐藏层包含多个神经元,每个神经元负责对 输入层数据的一部分进行处理和转换。神经网络通过训练数据集 来学习和调整各层之间的权重和偏移量,从而实现对输入数据的 分类、回归和控制等任务。在机器人运动学控制技术中,神经网 络主要用于优化控制器的权重和偏移量,提高控制精度和适应性。 四、基于神经网络的运动学控制技术 神经网络在机器人运动学控制技术中的应用主要涉及机器人运 动规划、轨迹跟踪和伺服控制等方面。具体来说,神经网络可以 用于非线性轨迹跟踪控制、滞后补偿控制、逆运动学控制和终端 运动控制等任务。其中,非线性轨迹跟踪控制是指机器人需要在 非线性轨迹上进行运动,并按照特定的速度、加速度和姿态进行 控制;滞后补偿控制是指机器人需要在存在滞后因素的环境下进 行自适应控制,保证控制精度和稳定性;逆运动学控制是指通过 解决机器人逆运动学问题,实现对机器人各关节角度的精确控制;终端运动控制是指通过对机器人终端执行器的运动进行控制,实 现对机器人末端位置和姿态的精确控制。 五、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当前,基于神经网络的机器人运动学控制技术在国内外得到了 广泛的研究和应用。国内外许多研究人员通过实验和仿真,验证 了神经网络在机器人运动学控制中的有效性和优越性,但也存在

基于神经网络的自适应控制系统设计研究

基于神经网络的自适应控制系统设计研究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更智能、自适应系统的需求,基于神经 网络的自适应控制系统逐渐成为了研究热点。该系统能够根据外界变化自动调整其内部结构和参数,从而适应不同的环境和任务,具有很高的灵活性和适应性。本文将探讨基于神经网络的自适应控制系统设计研究的一些基本概念、关键技术和应用前景。 一、神经网络的基本原理 神经网络是一种模仿人类大脑神经元网络构造的计算模型,其基本原理是通过 多个神经元之间相互连接,形成一种复杂的信号传输和处理模式。神经网络的输入层接受外部的输入信号,隐含层通过对输入信号进行变换,最后输出层将变换后的结果输出。在神经网络中,每个神经元都具有一个权重和一个偏移量,通过改变这些参数的值可以改善网络的性能。 神经网络的学习过程主要包括训练和测试两个阶段。在训练阶段,通过将一定 量的数据输入网络中,调整神经元的权重和偏移量,使得网络对数据的输出最小化,达到最优化的效果。在测试阶段,通过将新的数据输入网络中,验证其准确性和稳定性,提高网络的鲁棒性和泛化能力。 二、自适应控制系统的基本结构 自适应控制系统是一种能够自动调节参数和变换结构的控制系统,其目标是通 过不断的学习和适应,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和任务需求。基于神经网络的自适应控制系统一般包括输入模块、接口层、神经网络、执行器和反馈模块等组成部分。其中,输入模块将外部信息转化为神经网络所需的格式,接口层将网络的输出转化为执行器的控制信号,神经网络通过输入层、隐含层和输出层构成,执行器将控制信号转化为物理作用力或者信号输出,反馈模块将执行器的输出反馈给神经网络,构

成自适应循环。通过持续的学习,自适应控制系统能够自动调节网络的结构和参数,优化其控制性能。 三、自适应控制系统的设计优化 自适应控制系统设计的关键是如何优化网络结构和参数。常用的设计优化方法 包括遗传算法、模糊神经网络、粒子群优化等。遗传算法是一种模拟生物进化过程的优化算法,通过模拟进化过程中选择、交叉和变异的环节,生成新的结构和参数组合,并通过筛选和优化,逐步优化网络的性能。模糊神经网络将模糊逻辑和神经网络结合起来,用模糊逻辑处理输入输出数据,用神经网络进行模糊处理,以提高网络的泛化能力和鲁棒性。粒子群优化则通过模拟粒子在多维空间中移动的过程,寻求最优的参数组合,从而优化网络的结构和性能。这些方法各具特点,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和任务进行选择和组合。 四、自适应控制系统的应用前景 基于神经网络的自适应控制系统具有很高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可以应用于很多 复杂的控制场景和智能化系统中。例如,通过构建车辆自动驾驶系统,能够实现安全、高效、低耗的出行模式;通过构建智能家居控制系统,能够实现智能、舒适的家居环境。此外,自适应控制系统还可以应用于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智能机器人等领域,为人们带来更多的便捷和效益。 综上所述,基于神经网络的自适应控制系统是一种新型的智能化控制系统,通 过自动调整网络结构和参数,适应不同的环境和任务,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发展空间。未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应用场景的扩展,自适应控制系统将会取得更大的发展和应用。

仿生机器人控制策略研究

仿生机器人控制策略研究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类已经开始模仿生物学中的各种物种,开发出仿生技术。仿生技术是一种模拟生物体结构和运行方式的技术,通过模仿生物学中的系统和过程来开发新的技术,以此来解决各种机器人相关的问题。仿生机器人便是其中之一。仿生机器人是一种基于仿生学的机器人,不仅能够模拟生物学的结构和功能,还能使用一些复杂的控制策略来解决功能问题。本文将就仿生机器人控制策略研究进行一些探讨。 一、传统控制方法 传统控制方法是一种常用的控制方法,但对于仿生机器人应用还存在一些问题。传统的控制方法中,机器人需要预先设定好控制程序,这样简单的控制方式无法满足复杂的事件。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寻求一种可适应性更强的控制方式。 二、基于神经网络的控制策略 近年来,神经网络成为一种有效的控制策略,可以用来解决仿生机器人控制中 的各种问题。神经网络拥有自适应性,可以自动调整网络的权重和偏差,因此可以应对复杂的控制环境。 基于神经网络的控制策略通常包括两个阶段:训练和验证。在训练阶段,利用 一些实验数据来训练神经网络以满足所需要的控制要求。在验证阶段,将训练好的神经网络用于实际控制中,以测试其性能。基于神经网络的控制策略具有时效性和鲁棒性,因此可以有效地解决复杂的控制问题。 三、基于遗传算法的控制策略 另一个有效的控制策略是基于遗传算法的控制策略。遗传算法是一种基于自然 选择和遗传机制的优化算法,它可以通过改进基因型,从而改进适应度。在遗传算

法中,机器人的控制程序被编码为一系列基因,这些基因可以被遗传和突变来生成新的控制程序。 基于遗传算法的控制策略具有高效和可扩展性的特点。它可以在控制环境不断变化的情况下自适应地调整机器人的控制程序,因此适用于多变的控制环境。四、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控制策略 深度强化学习是一种机器学习方法,它结合了深度学习和强化学习的优势。深度强化学习能够通过未知环境中的智能决策来解决机器人控制问题。它通过从外部环境中不断地学习,自动优化机器人的行为。 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控制策略仍然处于发展阶段,但已经表现出了很好的适应性和鲁棒性。 五、结论 随着控制方法的不断发展,仿生机器人的控制策略也将不断完善。基于神经网络的控制策略、基于遗传算法的控制策略和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控制策略都具有各自的优点和不足,需要根据环境和任务的不同来选择合适的控制策略。 在未来,仿生机器人控制策略研究的方向将更加专注于仿生学中的理论研究,以及仿生机器人的结构、传感器和效应器等方面的改进,为更好地模拟生物学中的行为提供更优化的方法。

机器人控制中的自适应算法研究

机器人控制中的自适应算法研究 自适应算法是新一代机器人控制领域的热点话题。它们能够克服传统算法的局限性,使机器人控制更为灵活和可靠。本文将介绍自适应算法在机器人控制中的应用、优势和挑战。 一、自适应算法概述 自适应算法(Adaptive algorithm)是指能够根据所处理问题的特性,改变自身参数以达到最优解的算法。它可以对不同的环境、数据分布和噪声进行自我调整,实现更加准确和可靠的控制。自适应算法主要有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MRAC)、扰动观测器(DO)和自适应滤波器等。它们被广泛地应用于机器人控制领域,提高了机器人的精确度、响应速度和稳定性。 二、自适应控制在机器人中的应用 机器人是目前自适应算法应用最为广泛的领域之一。机器人的控制需要根据环境变化、任务目标和设备特性等不同因素进行实时调整。传统控制算法的初始参数很难适应全部情况,而自适应算法可以利用机器人自身的动态响应特性进行学习,从而实现更准确的控制。 自适应控制在机器人中的应用主要包括机械臂、行走机器人、无人机等。以机械臂为例,它需要在不同工件、工艺和障碍物的情况下进行抓取、搬运和装配等操作。传统控制算法只能处理一些简单的任务,而自适应控制则能够获取机械臂的动态响应参数,并自动参考工件形状和质量等信息,实现更高效的控制。 三、自适应算法的优势 自适应算法相比于传统控制算法,具有以下明显优势: 1. 适应性强。自适应算法能够根据系统环境的变化,自主调整参数以适应不同环境、任务和工件的特性。

2. 精度高。机器人控制需要严格的位置和速度控制,传统算法的精度有限。而 自适应控制则能够获取更准确的动态响应特性,并实时调整控制参数,提高控制精度。 3. 可靠性高。机器人控制在实际应用中面临很多噪声、干扰和障碍物等问题。 自适应算法具有更强的抗干扰能力,能够提高机器人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4. 适用范围广。传统控制算法在面对复杂的工件、环境和任务时可能出现失控 的情况。而自适应算法可以通过学习获取更全面、更深入的系统特性,适用范围更广。 四、自适应算法的挑战 自适应算法在机器人控制领域应用广泛,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1. 算法应用场景不确定。机器人控制需要面对各种不同的应用场景,算法的适 用性和稳定性需要进一步验证和优化。 2. 算法参数选择难度大。自适应算法需要选择合适的参数才能获得最优解,而 参数的选择需要考虑控制精度、速度和稳定性等方面的因素,难度较大。 3. 算法可解释性不高。自适应算法的实现过程比较复杂,可能会出现难以解释 和理解的情况,需要进一步加强算法的可解释性和可靠性。 五、结论 自适应算法是目前机器人控制中的热点话题之一。它能够克服传统控制算法的 局限性,实现更加灵活和可靠的控制。自适应算法的应用领域广泛,但也存在一些挑战和难点,需要进一步研究和优化。未来,自适应算法将推动机器人控制的发展,为智能制造、智能交通等领域带来更多创新和可能。

基于神经网络的机器人SLAM技术研究

基于神经网络的机器人SLAM技术研究 第一章:引言 机器人自主导航是人工智能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而认知 机器人的核心技术之一就是地图构建与定位。同步定位与地图构 建(Simultaneous Localization and Mapping,简称SLAM)技术以 其方便快捷的特点成为了机器人领域内最为重要的技术之一。近 年来,神经网络在图像处理和模式识别等领域的突破性应用,为 机器人SLAM技术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工具。本文通过分析现 有的基于神经网络的机器人SLAM技术,探讨其在地图构建与定 位过程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第二章:基于神经网络的视觉SLAM技术 2.1 神经网络视觉特征提取 神经网络在图像处理领域具有卓越的性能,在SLAM中可以通过神经网络提取图像特征,如角点、直线或文理等,进而用于图 像匹配和特征点的跟踪定位。 2.2 神经网络深度学习与稀疏重建 神经网络深度学习在稀疏重建中具有巨大优势,通过训练网络,可以得到更加准确的地图信息。该技术可以在初始位置不准确的 情况下,通过神经网络进行自适应的视觉重建,提高SLAM系统 的精度和稳定性。

2.3 神经网络用于回环检测 回环检测是SLAM系统中的一个关键环节,神经网络可以通过学习和理解环境的特征,并识别出相同或相似的环境切片,以实现回环的检测和调整,提高机器人的自定位能力。 第三章:基于神经网络的语义SLAM技术 3.1 神经网络语义特征提取 语义SLAM强调对环境语义信息的理解和应用,神经网络可以通过语义分割、目标识别等方法,提取图像中的语义信息,为地图构建与定位提供更加丰富的语境。 3.2 神经网络语义地图构建 传统的SLAM技术中的地图表示方式通常为一些三维点云或二维地图,而神经网络可以通过学习地图的语义信息,实现对地图的高级语义特征提取与描述,让机器人对地图有更好的理解。 3.3 神经网络语义定位与导航 神经网络可以通过学习语义信息,为机器人提供更加准确的定位和导航能力。通过将神经网络模型与传统SLAM技术相结合,可以实现更加鲁棒和精确的机器人导航和定位。 第四章:基于神经网络的多模态SLAM技术 4.1 神经网络多模态特征融合

基于神经网络的协同机器人控制研究

基于神经网络的协同机器人控制研究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基于神经网络的协同机器人控制技术。这种技术能够让多台机器人之间进行良好的协调和合作,同时能够应对各种环境和任务的要求。本文将介绍基于神经网络的协同机器人控制技术的研究现状、发展趋势以及在未来的应用前景。 一、神经网络在协同机器人中的应用 神经网络是一种模仿人脑神经元的计算模型,具有“自我学习”和“自我适应”的能力。由于神经网络能够实时地进行辨别和识别,因此在协同机器人控制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 目前,基于神经网络的协同机器人控制研究主要分为两类:一是基于神经网络的路径规划算法,二是基于神经网络的运动控制算法。 对于路径规划算法,采用神经网络可以有效地解决机器人在复杂环境中的路径规划问题。具体来说,神经网络可以根据已有的地图信息和机器人实时感知到的环境信息,自动生成最优的路径规划方案,并实时调整路径以应对各种情况。 对于运动控制算法,基于神经网络的算法可以实现协同机器人的多种运动模式控制,包括线性运动、旋转运动和转弯运动等。此外,利用神经网络控制机器人的运动,还可以提高机器人执行任务的速度和精度,有效提高运行效率。 二、基于神经网络的协同机器人控制技术的发展趋势 基于神经网络的协同机器人控制技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这一技术在智能家居、自动化生产、航天航空等领域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随着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的不断发展,基于神经网络的协同机器人控制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多智能体协同控制

多智能体协同控制是指多台机器人之间进行联合控制,以实现协同作业。随着 机器人数量的增加以及各种机器人的不同操作,多智能体协同控制将成为未来发展的重点。同时,多智能体协同控制需要更加高效的算法和更快的计算速度,这也将是未来研究的热点和挑战。 2、机器人智能化 机器人智能化是指机器人拥有类人智能的能力,能够在复杂环境下做出正确的 判断和决策。基于神经网络的协同机器人控制技术可以增强机器人的智能化能力,将机器人从重复劳动的角色中解放出来,并为人类提供更加安全、高效的服务。 3、人机交互 人机交互是指机器人和人类之间进行良好的交互和沟通。与人类交互需要机器 人具备更加智能的认知能力和交互能力,这也需要基于神经网络的协同机器人控制技术不断进行改进和完善。 三、基于神经网络的协同机器人技术在未来的应用前景 基于神经网络的协同机器人控制技术具有许多广泛应用,包括:自动化生产、 智能家居、智能医疗、物流配送等。例如,在智能家居领域,基于神经网络的协同机器人可以自主协调窗帘和空调的开闭,同时实时感知房间内的温度、湿度等环境信息,根据环境的变化自主调节设备的运行模式,从而为人类提供更加智能、舒适、安全的居住环境。 在自动化生产领域,基于神经网络的协同机器人可以完成多个环节的加工,实 现物料的自动化、分拣、转运等功能。与此同时,具备深度学习能力的机器人还可以分析加工过程中的数据,从而实现精确的控制和优化,为企业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提供支持。

基于神经网络的智能控制技术研究

基于神经网络的智能控制技术研究 智能控制技术是近年来快速发展的一项技术,它能够利用计算机、传感器和执行装置等现代高科技手段,实现对系统、过程或设备的自动、智能化控制。神经网络作为一种模拟人脑神经元运行机制的计算模型,具有自学习和自适应的特性,被广泛应用于智能控制技术中。本文将探讨基于神经网络的智能控制技术在不同领域的应用以及相关研究进展。 一、基于神经网络的智能控制技术的原理 神经网络是由许多人工构建的神经元互连而成的计算系统。每个神经元接收输入信号,并通过非线性的激活函数对这些信号进行加权和求和,然后将输出传递给下一个神经元。通过调整权重和阈值,神经网络能够学习模式,并对输入模式进行分类、识别或预测。 基于神经网络的智能控制技术的核心思想是将神经网络作为控制器,通过学习输入和输出之间的关系,实现自动控制。首先,建立一个训练集,其中包含输入信号和期望的输出信号。然后,利用反向传播算法等训练算法对神经

网络进行训练,不断调整权重和阈值,使得网络能够准确 地学习输入和输出之间的映射关系。最后,将训练好的神 经网络应用于实际控制中,根据实时的输入信号产生相应 的输出信号,实现对系统的智能控制。 二、基于神经网络的智能控制技术的应用领域 1. 工业控制 在工业控制领域,基于神经网络的智能控制技术能够提 高系统的控制精度和稳定性。例如,在自动驾驶车辆制造中,神经网络可以通过学习车辆的传感器数据和驾驶行为,实现自动驾驶的精准控制。在电力系统中,神经网络能够 预测负荷变化和电网波动,优化电力调度和分配,提高电 力系统的运行效率。 2. 交通控制 基于神经网络的智能交通控制技术是解决城市交通拥堵 问题的有效手段。通过将交通信号控制系统与神经网络相 结合,可以实现交通信号的智能调配和优化。神经网络可 以根据道路的交通流量和实时的交通情况,动态调整交通

采用神经网络控制的机器人抓取物体的精准度研究

采用神经网络控制的机器人抓取物体的精准 度研究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机器人在工业生产、医疗卫生、军事等领域得到了广泛 的应用和推广,机器人的智能化和自动化也成为了机器人研发的热点问题之一。在机器人抓取物体这一领域中,精准度是非常重要的指标之一,因为机器人需要准确地把物体取下来并放到需要的位置。如何提高机器人抓取物体的精准度已经成为了研究人员们的关注点。本文结合神经网络的控制方法对机器人抓取物体的精准度进行研究。 一、机器人抓取物体精准度的重要性 在工业加工等领域,机器人已经取代了很多人力作业,但机器人在抓取物体时 还面临着很多难点。机器人的抓取精准度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而且一些大型、重复性的任务,如果由人工完成,人力成本极高而且难以保证质量。因此,提高机器人抓取物体的精准度,是保证工业生产线高效运行的必要手段之一。 二、机器人抓取物体的难点之一 机器人抓取物体的难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物体形状不规则 2)物体颜 色多样,容易受光照、背景影响 3)机器人的机械臂动作不精准。针对这些问题, 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如基于视觉识别的抓取方法、机器学习算法等,本文主要探讨采用神经网络的控制方案。 三、神经网络的控制方法 神经网络是模仿人脑中神经元工作原理而设计的计算机系统。它具有自我学习、自我适应、泛化能力强等特点,具有很强的智能化和自动化程度。在机器人抓取物体中,利用神经网络对视觉识别结果进行处理,可以有效提高机器人抓取的精准度。

神经网络控制机器人抓取物体的具体流程如下:首先,机器人通过摄像头获取 物体的图像信息,利用神经网络对图像进行处理,可以获得目标物体的定位、轮廓、颜色等信息。随后,机器人根据这些信息,利用神经网络控制其机械臂的运动,完成对物体的抓取。 四、研究案例 以工业机器人为研究对象,采用神经网络控制方法实现对物体的抓取。在实验 过程中,利用深度学习方法,对目标物体的图像信息进行训练,以获得目标物体的识别能力。然后,设计机器人的抓取动作并进行实验,通过对比实验数据得出使用神经网络控制机器人进行抓取的识别精度较高,成功率较大,同时机器人的运动效果更加精准,可以适用于工业生产线上的重复性任务。 五、结论 本文阐述了机器人抓取物体精准度的重要性,重点探讨了采用神经网络的控制 方法,针对机器人抓取物体的不规则形状、多样的颜色、机械臂动作不精准等难点,利用神经网络的智能化和自动化特点,对机器人进行控制,从而提高机器人抓取物体的精准度。在实验中,应用这种控制方法,取得了较高的抓取成功率,方便企业降低人力成本并提高生产效率,具有很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