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树抗震救灾精神学习稿

玉树抗震救灾精神学习稿
玉树抗震救灾精神学习稿

玉树抗震救灾精神是新青海建设的不竭动力

玉树抗震救灾精神,不仅是抗震救灾取得胜利的精神支柱,更是建设社会主义新玉树、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的强大精神动力。恩格斯说过:“一个聪明的民族,从灾难和错误中学到的东西会比平时多得多”。巨大的自然灾难在给我们带来巨大创伤的同时,也使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在创伤中迸发、在奋进中升华。

玉树抗震救灾精神产生于伟大的抗震救灾实践,是“五个特别”青藏高原精神和“人一之,我十之”实干精神的延展升华。弘扬玉树抗震救灾精神既要与灾后恢复重建紧密结合,更要与实现新青海建设目标紧密结合。要通过弘扬玉树抗震救灾精神,引导全省各族人民奋起于新的起点,致力于科学发展,凝心于真抓实干,推动新青海建设不断取得惠及全民的实际成效;既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更要自觉尊重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玉树抗震救灾精神是以人为本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和谐统一。玉树抗震救灾的伟大实践启示我们,要推动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必须要有一股激情和热情,要有一股冲劲和闯劲,要把对党和人民事业的无限忠诚和热爱转化为激发潜能,豪情满怀地追求卓越、追求一流、建功立业的实际行动;既要积极争取外界的帮扶,更要立足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弘扬玉树抗震救灾精神,加快新青海建设进程,一方面要以抓住机遇而不可丧失机遇的精神状态,抢抓国家进一步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大对藏区跨越发展和玉树灾后重建支持力度等三大政策机遇;另一方面要以主动融入、包容四海的胸怀,积极参与国内外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以求新思变、敢为人先的勇气,大力推进各种创新,不断争创青海新优势,打造青海新品牌,展示青海新形象。

弘扬玉树抗震救灾精神关键是要脚踏实地地做好本职工作。当前,尤其要以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体会议精神为指导,以正在开展的创先争优活动为载体,把玉树抗震救灾精神所焕发的巨大精神动力作用于各项实实在在的工作,坚定信心,乘势而上,为新青海建设做出应有贡献。

弘扬玉树抗震救灾精神的几点思考

首先,要在中华民族及中华民族精神的大视野下解读玉树抗震救灾精神。玉树抗震救灾不仅仅是青海全省上下投入的一场战斗,更是中华民族上下投入的一场战斗,地不分东西南

北、国内境外,人不分男女老幼、民族信仰。玉树抗震救灾精神的塑造者,不仅仅是投入第一线行动的各族军民,还有许许多多在抗震救灾第二线甚至第三线默默做出贡献的各族军民。玉树抗震救灾精神不仅是青海高原精神的充实与发展,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砥砺与升华。一言以蔽之,玉树抗震救灾精神的精神边界不只是青海,而是整个中华民族,玉树抗震救灾精神不仅是青海的,更是中华民族的。因此,总结弘扬玉树抗震救灾精神,立意要高、视野要宽,在中华民族及中华民族精神的视野下充分挖掘、总结其精神内涵、时代特征及现实意义等,要在青海这片热土全面践行这种伟大精神,使之成为新青海建设的不竭精神动力。

其次,以弘扬玉树抗震救灾精神为契机,深入开发青海丰富的精神文化资源。“缺氧不缺精神”常常是我们概括青海各族人民精神风貌的一句话。的确,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来,在各族人民开发青海、建设青海的历程中,先后形成了小高陵精神、柴达木精神、龙羊精神、湟源牧校精神、牦牛精神、高原攻关精神、“五个特别”的青藏高原精神、玉树抗震救灾精神等众多优秀精神。这些精神不仅是六十年来青海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得以稳步推进的重要精神支撑,更是一笔丰厚、宝贵的精神文化资源。我们应该以弘扬玉树抗震救灾精神为契机,深入开发这些宝贵的精神文化资源,为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的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第三,对玉树抗震救灾的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建议有关部门考虑组织编写一本全面反映玉树抗震救灾整个过程的抗震救灾编年史,或编写反映整个抗震救灾过程的影像志。这既是整个抗震救灾过程的真实记录,是一种真实的历史资料,又可以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绝好教材,具有存史、咨政、育人的多重功能。

弘扬玉树抗震救灾精神推动青海教育跨越发展

青海教育省情有六个“特”。一是特殊的环境;二是特殊的困难;三是特殊的需求;四是特殊的价值;五是特殊的政策;六是特别的奋斗。伟大的事业需要以伟大的精神作动力,我们要大力弘扬玉树抗震救灾精神,致力于“解决突出问题、缩小发展差距、加大改革力度、打造若干亮点”,致力于以教育为各族人民谋幸福。要落实战略地位,促进教育优先发展。要统筹兼顾,促进各级各类教育跨越发展。要深化改革,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伟大的玉树抗震救灾精神,是全省各族人民在伟大的抗震救灾行动中积累和升华的宝贵精神财富,弥足珍贵。我们要把弘扬抗震救灾精神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任务,作为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结合的重要载体,作为学生德育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作为对学生开展省情教育的重要举措,在各级各类学校广泛而持久地宣传、学习和践行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我们要鼓励编写校本教材,把抗震救灾精神作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新内容,体现到学生思想品德课和相关课程教学中;我们将布置各级各类学校今秋开学第一课统一宣讲以弘扬抗震救灾精神为主题的省情教育;各级各类学校要利用校报校刊、网络、广播电视、墙报、板报等形式,宣传抗震救灾中党的领导力量、祖国的强大力量、社会主义的制度力量、人民军队的中坚力量、各族人民的团结力量,宣传抗震英雄的精神,高校还应组织开展有深度的理论研讨。要通过深入而有效的教育,让“大爱、团结、祖国、坚韧、挑战、感恩、奋进”等抗震救灾关键词汇,深入学生脑海、植入学生心田,成为青少年学生人生最可宝贵的精神养料。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弘扬抗震救灾精神,要践行科学发展观,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增强使命意识、责任意识,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热爱广大莘莘学子,艰苦奋斗,锐意进取,教书育人,追求工作不留败笔、事业不留遗憾、人生不留骂名的境界,努力为社会主义事业和新青海建设培养造就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挑战极限

玉树地处青藏高原腹地,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是“生命极限”地。“苦干三年,让玉树跨越20年”这是地震灾后省委、省政府用实际行动重建美好家园的坚定信念和必胜信心。但从高原医学角度来讲,用3年时间重建美丽的玉树,实现这一目标,无疑又是一次极限挑战。

大力弘扬“挑战极限”的玉树抗震救灾伟大精神,充分发挥高校职能,转变办学方式,提高办学水平,更好地为地方经济社会服务。充分发挥青海大学的学科优势、科研优势和人才优势,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和更宽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为玉树灾后重建建功立业。作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我们要进一步转变办学理念和发展方式,提高抗风险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核心竞争力。认真总结和弘扬玉树抗震救灾伟大精神,真干、实干、苦干,形成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干事创业氛围,以更加良好的精神状态,投身到各项事业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我们一定要乘势而上,抢抓机遇,实现学校工作跨越式发展,树立以人为

本的科学理念,大力解放和发展学校中蕴涵的先进生产力,确定建设“高水平、有特色”的目标水平路径和日程表,挑战极限,努力做到人文日新。组织有限资源与无限目标之间的优化配置,建设和塑造“高水平、有特色”的青海大学文化和青海大学精神。形成朴实、苦干的校风;弘扬“志比昆仑、学竞江河”的校训;实施“教学立校、科研强校、人才兴校”的战略;树立“自信、开放、有为、创新”的青海大学文化精神。逐步形成综合性、教学研究型的办学特色,我们把发展目标定位为,未来5年,达到“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基本水平;未来10年,达到西部重点大学中等水平;未来50年的目标,建成“高水平、有特色”的高原名校。把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转化为强大的工作动力,使之产生“乘数效应”,使青海大学的发展方式和办学方式发生根本性转变,不断追求卓越,实现学校又好又快的发展战略。

增强做好学生“五爱”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高校要把抗震救灾精神教育列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纳入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

“五爱”教育贯穿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全过程。加强“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教育。“五爱”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也是每个大学生应当承担的法律义务和道德责任。必须把“五爱”的基本要求与具体道德规范融为一体,贯穿于大学生道德建设的全过程。要引导广大学生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提高其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报效人民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祖国利益、民族尊严为最大耻辱,提倡努力学习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方法,艰苦创业,反对封建迷信、好逸恶劳,鼓励引导大学生积极投身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五爱”教育是学校德育的一面旗帜,是学校思想品德教育的主体部分,发挥着主导、统率的作用。

把开展德育工作与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做好“五爱”工作的针对性。校园环境不仅是师生学习和生活的一个物理空间,又是精神的外化、文化的表征,更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因素。积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把校园文化的陶冶功能,作为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校园中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道德文化氛围。充分利用宣传栏、广播、网站等媒体和餐厅、宿舍、走廊等公共场所的渗透作用,积极宣传抗震救灾精神,使学生接受熏陶。

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提高“五爱”教育的实效性。通过思政论坛、英模报告会、观看影像资料等将抗震救灾工作中涌现出的众多优秀人物和先进事迹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教材,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通过节假日、纪念日活动寓教育于文化娱乐活动之中,举办一系列融思想性、教育性和娱乐性于一体的主题鲜明的活动,促使学生们在各种活动中得到锻炼并感受玉树抗震救灾精神的内涵。

高校开展玉树抗震救灾精神教育的主要内容

玉树抗震救灾精神是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教材和宝贵资源,真正把这一精神讲清楚、讲透彻,使之转化为青年学生奋发学习、健康成才的实际行动,是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职责。

教育学生树立大爱同心的博爱思想。玉树地震后,举国上下守望相助、团结和睦的血脉亲情,共同汇聚成温暖人间的无疆大爱。大爱同心,是一种血浓于水、患难与共的大爱情怀,一种众志成城、同舟共济的空前团结,一种超越了民族、宗教、地域界限的骨肉亲情,是生命之爱、人民之爱、国家之爱。用这一精神去教育和感化学生,让每一个大学生都明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利益多样化的条件下,人间有大爱,真情永不变,人性的光芒永远闪耀。

教育学生锻炼坚韧不拔的生命意志。玉树抗震救灾的战场,将中华民族饱经沧桑、愈挫弥坚的精神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当代大学生成长于改革开放新时期,遭遇的磨炼普遍较少,苦难和挫折教育相对不足。大力弘扬玉树抗震救灾精神,对增强大学生的意志和心理素质,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我们要深入开展省情观、成才观、奋斗观、压力观、挫折观教育,引导大学生直面灾难和艰险,从小事做起,艰苦创业,玉汝于成。

教育学生培养挑战极限的特别精神。敢于挑战极限、善于挑战极限是人最可贵的品质之一,也是一个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断前进的动力。在地处世界屋脊、地球第三极的青藏高原,挑战极限的精神与“五个特别”的精神一样,显得弥足珍贵,需要各族大学生精心锤炼和养成。

教育学生永存感恩奋进的高尚情怀。知恩图报、感恩之心是中华民族最朴素的道德感情,是中华民族得以生生不息、绵延不绝的最恒久的道德力量,也是我们每个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阳光雨露。弘扬玉树抗震救灾精神,就是要教育学生永存感恩奋进的高尚情怀,切实把这份感恩转化为发愤学习的实际行动,努力成才,报效祖国,服务人民,自觉维护民族团结,祖国统一,社会稳定。

对玉树抗震救灾精神的哲学思考

弘扬玉树抗震救灾精神,前提是要全面把握其科学内涵,深刻了解其产生的历史、时代背景。玉树抗震救灾精神,虽然指向有所侧重,但又是密切联系,有机统一的。大爱同心是“情感基础”,坚韧不拔是“内在动力”,挑战极限是“精神支柱”,感恩奋进是“不竭动力之源”,四句话统一于玉树抗震救灾的伟大实践,也是与“五个特别”的青藏高原精神和“人一之,我十之”的实干精神一脉相承的。

就玉树抗震救灾精神产生的历史、时代背景来看,我认为,除了考究其直接的精神渊源之外,恐怕还应该站在更高更远的维度上来审思。比如,它与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是什么关系?它与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又是什么关系?我认为,在玉树抗震救灾中,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与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进行了史诗般的对话,实现了跨时空的契合,这是玉树抗震救灾精神最深厚的土壤。从这个角度考虑问题,恐怕弘扬玉树抗震救灾精神,才更具有坚实的思想和理论基础,才能更好地统一全省各族人民的思想,凝聚全省各族人民的意志和力量。

弘扬玉树抗震救灾精神,核心是要形成一条既能为广大干部群众所接受,又具有时代气息的精神链条。我认为,弘扬玉树抗震救灾精神必须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结合起来。因为同任何事物一样,一种精神的生成并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毕竟是有规律的。弘扬和实践一种精神,离不开社会意识形态的主体和灵魂。在任何一个社会中,核心价值体系在所有的价值目标中始终居于主导和支配地位,对社会意识和社会思潮具有巨大的引领和整合功能。抓住了核心价值体系,就抓住了意识形态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是精神理念,也蕴含着现实的目标追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下,结

合弘扬我们业已形成的以青藏高原精神为代表的诸多精神财富,形成一条精神文明建设的科学链条,玉树抗震救灾精神才具有更强的生命力,才能成为推动新青海建设的巨大精神动力。

把握玉树抗震救灾精神的深刻内涵

我们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和较短的时间内取得了抗震救灾的重大阶段性成果,这已经证明了我们抵御灾难的强大精神力量。大爱同心、坚韧不拔、挑战极限、感恩奋进的玉树抗震救灾精神,四句话,十六个字,实践的提炼,科学的概括,内涵丰富。

在感天动地的抗震救灾中,一种是血浓于水、患难与共的大爱情怀,一种是众志成城、同舟共济的空前团结。在灾难面前,中华儿女的爱重于山、情深于海的骨肉亲情,构成了社会主义大团结大协作的动人画面,深化了各民族群众之间不离不弃、生死相依的民族深情。

玉树抗震救灾,全省万众一心、以泰山压顶不弯腰的冲天气概,用顽强意志和血肉之躯筑起保护生命的钢铁长城,谱写了坚定信念、坚守希望、气壮山河、感天动地的英雄赞歌,回望抗震救灾的日日夜夜,从临危不惧奋起自救,在玉树大地上无不演绎着信仰和境界的内在价值,无不体现着中国精神和力量。

在特殊的地区、特殊的环境、特殊的条件下历经艰苦卓绝的战斗,历经惊心动魄的考验,用鲜血汗水和生命创造了人类抗击自然灾害的诸多奇迹。之所以如此,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条至关重要的那就是敢于挑战,以不屈的精神、顽强的意志和昂扬的斗志,不畏艰险攻坚克难,挑战体力极限、精神极限和生存极限。

面对挑战和灾难,我们对来自党中央、国务院、人民军队和全国人民的巨大支援无限感恩,并且把感恩之心、感恩之情转化为自强自立、奋发进取的强烈愿望,转化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转化为埋头苦干、重建家园的实际行动,不等不靠,勇闯难关,全力建设社会主义新玉树。知恩和感恩,责任和精神,使我们的道路拓展得如此宽广和深远。

玉树抗震救灾伟大精神,是我们加快发展的巨大精神动力,它将继续激励我们牢牢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不动摇,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更加坚决地贯彻落实科学发

展观,更加自觉地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更加积极地推进跨越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和统筹发展。

见证大爱同心弘扬民族精神

大爱同心、坚韧不拔、挑战极限、感恩奋进,玉树抗震救灾又一次以雄辩的事实向全世界昭示:以民族精神凝聚起来的民族,具有一种无坚不摧、战无不胜的精神力量。

玉树抗震救灾中,大爱同心、无私奉献等民族精神得到了进一步升华。民族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精神的。为了保护中华民族的水塔,为了保护三江源头的生态环境,玉树人默默无私地奉献,体现了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在这次灾难中,有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在形成,它不仅来自“五个特别”的青藏高原精神和“人一之、我十之”的实干精神,更来自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来自举国上下的同心协力,来自13亿兄弟姐妹的无私援助,来自人民子弟兵的赤胆忠心,来自灾区人民的奋勇自救,这是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在新时期的再次集中呈现。

玉树抗震救灾为愈挫愈勇、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增添了新的科学内涵。在一次一次灾难的砥砺中,矢志不移、愈挫愈勇成为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宝贵品质。特别是当一些大事件来临,总能激活我们这个民族的伟大力量。正是这种力量,使得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得以生长、光大。汶川和玉树,面对同样的地动山摇,一脉相承的抗震救灾精神再次迸发力量。大灾大难后喷薄而出的民族大爱,几经凝结升华为应对灾难的制度建设和社会进步,防震减灾机制的构建和完善,使得对灾难的应对更加有力有序有效,也为愈挫愈勇、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增添了新的科学内涵。

玉树抗震救灾为传统民族精神注入了时代音符。在这场惊心动魄的斗争中,处处凝聚和折射出的富有时代性的民族精神,成为践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实践。不管是宗旨意识的增强,还是热血灵魂的铸就,或是大爱情怀和奉献精神的彰显,都奔涌出中华民族永续顺衍的不竭动力。这种对中华民族千百年来伟大精神的传承和发展,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的政治优势和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动员群众、组织群众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体现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玉树抗震救灾精神学习稿

玉树抗震救灾精神是新青海建设的不竭动力 玉树抗震救灾精神,不仅是抗震救灾取得胜利的精神支柱,更是建设社会主义新玉树、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的强大精神动力。恩格斯说过:“一个聪明的民族,从灾难和错误中学到的东西会比平时多得多”。巨大的自然灾难在给我们带来巨大创伤的同时,也使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在创伤中迸发、在奋进中升华。 玉树抗震救灾精神产生于伟大的抗震救灾实践,是“五个特别”青藏高原精神和“人一之,我十之”实干精神的延展升华。弘扬玉树抗震救灾精神既要与灾后恢复重建紧密结合,更要与实现新青海建设目标紧密结合。要通过弘扬玉树抗震救灾精神,引导全省各族人民奋起于新的起点,致力于科学发展,凝心于真抓实干,推动新青海建设不断取得惠及全民的实际成效;既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更要自觉尊重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玉树抗震救灾精神是以人为本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和谐统一。玉树抗震救灾的伟大实践启示我们,要推动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必须要有一股激情和热情,要有一股冲劲和闯劲,要把对党和人民事业的无限忠诚和热爱转化为激发潜能,豪情满怀地追求卓越、追求一流、建功立业的实际行动;既要积极争取外界的帮扶,更要立足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弘扬玉树抗震救灾精神,加快新青海建设进程,一方面要以抓住机遇而不可丧失机遇的精神状态,抢抓国家进一步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大对藏区跨越发展和玉树灾后重建支持力度等三大政策机遇;另一方面要以主动融入、包容四海的胸怀,积极参与国内外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以求新思变、敢为人先的勇气,大力推进各种创新,不断争创青海新优势,打造青海新品牌,展示青海新形象。 弘扬玉树抗震救灾精神关键是要脚踏实地地做好本职工作。当前,尤其要以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体会议精神为指导,以正在开展的创先争优活动为载体,把玉树抗震救灾精神所焕发的巨大精神动力作用于各项实实在在的工作,坚定信心,乘势而上,为新青海建设做出应有贡献。 弘扬玉树抗震救灾精神的几点思考 首先,要在中华民族及中华民族精神的大视野下解读玉树抗震救灾精神。玉树抗震救灾不仅仅是青海全省上下投入的一场战斗,更是中华民族上下投入的一场战斗,地不分东西南

弘扬抗震救灾精神

弘扬抗震救灾精神

机电工程学院形势与政策课学期论文论文题目:要大力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 学生姓名: 学号: 专业班级: 指导教师:

度外,挺身而出,舍己救人的英雄人物。他们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地面有十指鲜血淋漓的士兵,空中有达到体力极限的飞行员;内有为救学生直面死神的无畏教师,外有都市街头蜿蜒长龙的献血队伍。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面对他人生命安危,这种舍生忘死、先人后己的奉献精神总在最关键的时刻、最需要的地方闪耀。 抗震救灾精神,就是守望相助、共克时艰的互助精神。无论在震区,还是祖国各地,人人心系灾情,用出人出力出物的实际行动付出一片片真情和爱心。人们的心靠得更紧,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同情、和善、友爱等情感特别得到增强。地震带来的灾难现状是残酷的,但全国军民对灾区的火速支援,特别是帮助灾区人民重建家园所表现出来的社会主义团结互助精神却让人温暖、令人赞叹。正是这种精神,给灾区人民带来了希望,激励人们擦干眼泪,奋勇前行,用信心去创造美好的新家园。 抗震救灾精神,就是立足本职、勤奋工作的敬业精神。在大地震发生之后的抗震抢除救灾战斗中,灾区的通讯、公安、民航、运输、医疗、地震监测及其他各职能部门做出了极其突出和卓越的贡献。这些部门的干部职工做到了临震不惊不乱,人在机器在,岗位在,没有一个逃离岗位,他们认定了与机器、与房屋、与岗位共存亡。地震越剧烈、危险越大,其他部门和灾民可以越跑得快、逃得远,但是这些部门的干部职工却不能跑,他们越震越往房子里钻,越震越只能定在岗位上。他们十分清楚大地震对他们的家庭、他们的亲人、他们的财产意味着什么,也清楚全家老小这时对他们的期待,但是他们只有咬紧牙关、含着泪水坚持在岗位上。他们清楚逃离岗位对全局,对成千上万灾民的不堪后果,他们下定决心不做历史的罪人,而要当抗震救灾的无名英雄。 抗震救灾斗争的伟大胜利再次证明:中国共产党始终是中国人民的主心骨,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领导核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无比的优越性,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制度保证;改革开放极大地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坚强支撑;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迸发出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牢固纽带。 正是因为由伟大的民族精神发展而来的抗震救灾精神,我们在遭受灾难,抗击灾难的同时,经济社会发展依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所谓多难兴邦,抗震

学习抗震救灾精神心得体会

学习抗震救灾精神心得体会 灾后重建,百废待兴;千日奋战,路在脚下。 灾后恢复重建需要大力弘扬抗震救灾精神,充分发挥灾区人民的主体作用。从“5·12”山崩地裂的那一刻起,四川便进入了一个极为特殊而关键的时期。自强自立自救的精神与坚定坚强坚韧的意志相互激励,我们勇敢地从地震废墟中站起来,强忍悲痛,自救互助,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我们从灾难中学习,从灾难中汲取信心,坚持一手抓抗震救灾,一手抓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把抗震救灾精神转化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重建家园的坚强意志,转化为推动科学发展、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强大力量。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青川县黄坪乡枣树村村民喊出了灾区人民用自己的双手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的共同心声:“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带着泥土和草根的芳香,两条朴实无华的标语展现出灾区人民昂扬向上、自强不息、脚踏实地、实干苦干的精神状态。 灾区人民是抗震救灾精神的创造者。大灾之后的恢复重建,是一个原地起立的过程,是一个发展起跳的过程,既具有抗震救灾普适的共性,也具有从灾区实际出发的鲜明个性。抗震救灾的精神取向,应该在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行为

和社会实践中得到张扬。青川农民的两条标语使我们更加清楚地看到,汶川大地震,震出了亿万国人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认同,震出了灾区人民的坚强意志,更激发了灾区人民用自己的双手加快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的创业精神、拼搏精神、英雄精神和科学精神。 两条标语——一种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灾后恢复重建不仅要着眼于当下灾区急需恢复的基础设施和灾区群众急盼回归的日常生活,还要以长远的眼光、人性的视角、科学的举措,谋划灾区未来的持续发展。作为一场攻坚战,不能没有“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总动员;作为一场持久战,不能没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自主创业。走进今日灾区,田坎上,河滩头,公路旁,到处可见自搭自建的过渡安置房,到处可见灾区群众不等不靠、重建家园的忙碌身影。废墟上站起的四川灾区,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群众都有一种共同愿望,那就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抓住恢复重建的机遇,重塑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机制,培植自我再生的造血功能。 两条标语——一种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奉献的拼搏精神。山高水急的巴蜀大地培育了四川人民敢为人先、智慧包容、自强不息、坚韧奋进的人文精神,形成了四川人民不畏艰险、迎难而上的独特品格。在这次地震灾难中,四川人民特别是灾区人民表现出无比坚强勇敢、不怕困难、

地震献爱心倡议书

地震献爱心倡议书 地震献爱心倡议书篇1 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北京时间20xx年4月20日,8时02分,又一个刻骨铭心的时刻。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突发里氏7.0级强烈地震。瞬间,山崩地裂,房屋坍塌。位居成都市的我校师生都再一次体验了5年前5.12时的强烈震感。 4.20地震,给震区带来了巨大伤害。至22日18时,已发生余震20xx余次,造成196人死亡,23人失踪,11248人受伤,150万人受灾。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在党和政府坚强的领导下,一场与死神赛跑的生死大救援迅速展开。灾难面前,中国人民再次挺起了不屈的脊梁。亲赴震区现场指挥调度,看望受灾群众。目前,灾区已安置17万受灾群众,伤员得到有效医治,水、电、通讯基本恢复。社会各界、人民群众纷纷伸出援助之手,捐款捐物,奉献爱心。大连万达集团捐款1000万元,万达职工也慷慨解囊表达善心;著名歌唱家韩红发起募捐活动,个人捐款50万元;蓉籍歌星张靓颖,为家乡灾区亲人捐款50万元。 善心凝结,泽福灾民。邛崃市高何镇,比邻芦山县,是我市受灾最严重的地区。高何九年制学校是我校结对帮扶学校,在4.20地震中受灾严重。旧校区2幢旧房垮塌,新校区中学楼和办公楼受损停止使用,4名同学受伤(1名重伤已送成都医治,3名轻伤现住邛崃医院治疗),一名保安的父亲

遇难,10余名教职工家里房屋倒塌。大灾面前,高何学校需要我们的关心,高何师生需要我们的援助。老师们、同学们,请伸出援助之手,解囊捐款,多、少都是一颗爱心、善心。行动吧,给受灾的高何学校师生以最实际的帮助,让我们共同温暖受灾师生的心。 大爱是无疆的! 成都七中万达学校学生会 少先队大队 校团委 二0一x年四月二十三日 地震献爱心倡议书篇2 亲爱的同胞们: 今年的5月12日注定是让国人铭记的一天。当天下午,在四川汶川县发生了里氏7.8级的大地震,能量相当于400颗广岛原子弹,把无数阳光下鲜活的生命永远地带入黑暗世界,并波及东南亚地区和大半个中国。 截至十三日下午四点五十四分,四川地震已有11921人遇难,震中地区6万群众仍杳无音信,目前震区通信、交通依然中断。灾难超越了地域与时空,灾难是我们共同的伤痛,在无法抗拒的大自然面前,只有爱才是我们得以永恒的力量,只有爱才是我们共同抗衡自然灾难的伟大力量! 在这重压之下,将检验我们炎黄子孙的坚强风骨;在危难之时,将显示我们华夏民族血浓于水的亲密团结。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我们应该不分地域、不分民族,关注灾情,表达爱心。

《中心学习组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发言选登》

《中心学习组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发言 选登》 政协工作要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努力为建设小康和谐力新xx 作贡献 市政协副主席 一是要继续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重要讲话,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市委的决策和部署上来,充分发挥人民政协协调关系、汇集力量、建言献策、服务大局的作用,为“推进新跨越、建设新xx”提供强大的力量支持。二是要不断 巩固和发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试点工作成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转变观念、统揽政协工作,切实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谋划政协工作的正确思路、促进政协工作开展的各项措施、推动政协工作创新的实际能力,使政协工作真正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三是要充分发挥人才荟萃、智力密集的优势,紧紧围绕灾后恢复重建、统筹城乡发展、做强地方工业、提升城市品位、发展第三产业、建设和谐社会等全市重点工作,特别是事关群众切身利益和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大问题,深入调查,广泛论证,为建设小康和谐力新xx建言献策。四是要充分发挥联系面广、包容性强的优势,把团结各界、凝聚人心的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密切与社会各方面的联系,围绕群众思想的“困惑点”、矛盾的“易发点”,多做统一思想、增进理解、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工作,为实现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奋斗目标增加助力、减少阻力、形成合力,努力营造团结和谐的发展

环境。五是要以抗震救灾的精神做好政协履行职能的各项工作,把抗震救灾中展现出的以人为本、众志成城、不畏艰险、顽强奋战等宝贵精神,贯穿于政协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不断把我市的人民政协事业推向前进,努力为建设小康和谐力新xx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坚定理想信念做出一流业绩 市委常委、市总工会主席 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是共产党人崇高的追求和强大的精神支柱,也是我们党的一大政治优势。 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共产党员保持革命气节的力量源泉。我们党的大多数党员忠诚于党的事业,对国家的前途充满了信心,认真履行党员的义务,遵守党的纪律,为党和人民的事业顽强拼搏、扎实工作,保持了先锋队的本色,从根本上说,就是在于他们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有极少数党员在各种矛盾、困难和诱惑面前经受不住考验,其根本原因也是在于他们不能坚定甚至丧失了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 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共产党员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思想指南。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是以xx主义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基础的,因而是科学的理想信念。既要正确认识社会主义事业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更要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要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高度来认识当今世界的变化及其趋势,不断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 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共产党员执着追求党的事业的精神支柱。在艰苦的战争年代,共产党人之所以“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之所以威

思想汇报从抗震救灾精神中探析科学发展之路

思想汇报从抗震救灾精神中探析科学发展之路 LEKIBM standardization office【IBM5AB- LEKIBMK08- LEKIBM2C】

2008年11月思想汇报:从抗震救灾精神中探析科学发展之路 尊敬的党组织: 加入共产党是我很久以来的一个梦想,我希望有一天我能够在党旗下庄严的宣誓,成为一名真正的共产党员。今年在我国接连发生各种灾难的时候,冲在最前面的是我们的共产党员,他们的精神感染我,鼓励我。让我今天向党组织申请入党。 今天,我们看到在这个特殊的时代,我们看到了祖国强大的向心力,全国人民一起同各种灾害斗争,最终都克服了,这是让人欣喜和敬佩的。特殊的时代背景孕育并创造了以“爱国、创业、求实、奉献”为精髓的“四种精神”,这成为全国宝贵的精神财富。 我认为弘扬抗震救灾精神,就应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牢固树立“发展是第一要义”的理念,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这个中心统领各项工作。新时期我们学习弘扬抗震救灾精神,就应通过全面提高经济增长速度,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最大限度地增加全省社会财富聚集量,增加人民的社会福祉,为应对各种自然灾害提供强大的保障。 弘扬抗震救灾精神,就应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着力关注民生、改善民生、保障民生。弘扬抗震救灾精神,就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全力构筑社会安全网,打造两条生命线:一条是养老、失业、医疗、工伤和生育等五项社会保险构筑的生命线;一条是以低保制度为主,以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等为辅,以优惠政策和社会互助为补充的城市社会救助生命线。 弘扬抗震救灾精神,就应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认真践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推动我国各项事业的发展。推动农村改革发展等重大战略性措施,这些都体现这我党在践行科学发展观的有效措施。特别是,今年我们在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础上提出了更好更快发展的目标,必将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注入全新的理念。 弘扬抗震救灾精神,就应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全面运用“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妥善处理关系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问题。新时期我们学习弘扬抗震救灾精神,就应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充分运用“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推进我国各项事业的发展。既要继续推进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又要统筹推动工业基地振兴;既要抓好经济快速增长,又要兼顾社会事业发展。 希望我的汇报可以让党组织看到我入党的决心,我深知,我还有很多不足之处,距离正式的党员,我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我相信,在党组织的关怀和培养下,我一定能够坚定不移的向着自己的理想不断前行。

玉树地震

玉树地震 【新闻背景】 青海省玉树县4月14日晨发生两次地震,最高震级7.1级,地震震中位于县城附近。截至5月30日18时,遇难2698人,失踪270人。为表达全国各族人民对青海玉树地震遇难同胞的深切哀悼,4月20日国务院决定,4月21日举行全国哀悼活动,全国和驻外使领馆下半旗志哀,停止公共娱乐活动。 3月11日,日本当地时间14时46分,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里氏9.0级地震并引发海啸,地震造成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1~4号机组发生核泄漏事故。 【中考猜题】 1.玉树地震导致灾区部分水源严重污染,为保障当地群众饮水安全,需要消毒杀菌。有关卫生防疫部门使用的消毒剂主要有:优氯净(C3O3N3Cl2Na)、二氧化氯(C1O2)、“84”消毒液(有效成分为NaClO)。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消毒杀菌的过程是化学变化B.C3O3N3Cl2N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32.5 C.C3O3N3Cl2Na中C、N、O元素的质量比为6 :7:8 D.ClO2中氯元素的质量分数比NaClO和C3O3N3Cl2Na的都大 2.海底地震引发海啸, 为防止疾病传染, 需对河水处理后方可饮用.常用的措施有: ①加热煮沸②消毒③净水④自然沉降.较合理的顺序是() A.③①②④ B.④①③②C.④③②① D.③①④② 3.在玉树大地震中,很多同胞失去了宝贵的生命。在这些遇难同胞中,有很多人不是被石块压死,而是在废墟里漫长的等待中严重脱水而死,说明了水对于我们生命的延续是如此的重要,下列关于水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水是氧化物B.水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 C.水由水分子构成 D.水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4.为了确保大灾后无大疫,玉树大地震后,医务人员在灾区使用了大量的消毒液,其中有一种消毒液叫次氯酸鈉(次氯酸鈉的化学式为NaClO)。关于次氯酸鈉的说法错误的是() A.NaClO由三种元素组成B.NaClO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 C.NaClO是一种盐D.NaClO中含有NaCl,故可代替食盐来使用 5.玉树发生了地震。为防止灾后疫情出现,防疫人员用过氧乙酸(C2H4O3)、次氯酸钠(NaClO)进行消毒。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次氯酸钠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1 B.次氯酸钠是氧化物 C.过氧乙酸的相对分子质量为76 D.过氧乙酸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2:4:3

【弘扬抗震救灾精神心得体会】 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的心得

【弘扬抗震救灾精神心得体会】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的 心得 弘扬抗震救灾精神建设共同美好家园 面对四川汶川地震这场特大自然灾害,中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迎难而上,百折不挠,义无反顾地进行了一场撼天动地的抗震救灾战斗。在抗震救灾中,中华儿女不怕流血牺牲,不畏艰难险阻,团结战斗,顽强拼搏,为全世界展现了一个爱国主义、以人为本、团结协作、无私奉献、自强不息、不畏艰险的抗震救灾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体现,是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彰显,是鼓舞我们建设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一)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是各国人民都具有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崇高深厚的感情,是为祖国的独立和富强贡献力量的强烈责任感和献身精神。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财富。爱国主义是一种深厚的感情,一种对于自己生长的国土和民族所怀有的深切的依恋之情。这种感情在 ___长河中,经过千百年的凝聚,无数次的激发,最终被整个民族的社会心理所认同,升华为爱国意识,因而它又是一种道德力量,它对国家、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汶川 ___紧紧揪着 ___、 ___和全国人民的心。心系灾区是当前最大的爱国主义。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到处都是一切为了灾区,全力支援灾区的实际行动,到处都是捐款捐物奉献爱心的长长队伍。支援灾区,大大激发了爱国主义精神,大家贡献所能,奉献所爱。从中央领导到广大群众,从企业家到普通员工,从海外华侨到港澳台同胞,从白发苍苍的老人到天真活泼的孩子,人们纷纷慷慨解囊争相捐款,倾其所能,尽其所力,担其所责。人们时刻在心中默默为灾区群众祈福平安,在心中想着我该做点什么。一切为了灾区,为了灾区的一切,展示出全国人民全力支援灾区的民族凝聚力和英勇献身的爱国主义精神。 抗震救灾中彰显了中华儿女爱国爱家、万众一心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经历了无数次灾难,从不低头、屈服,在灾害和困难面前他们表现出的是顽强拼搏、坚不可摧的伟大民族精神。爱国主义不仅要爱祖国,而且要爱人民,爱这块土地上的无数平凡生命。灾害发生后海内外中华儿女都紧急行动起来,迅速加入到抗震救灾的行列,他们不顾自己的亲人帮助救助别人,不顾个人安危志愿支援灾区救灾,感人事迹,不可胜数。为了灾区人民的生命,80名将军带领10万子弟兵冲锋在前,奋战在抗震救灾一线,拼着血肉之躯冒着危险从废墟中挽救幸存者;

玉树地震感人事件

玉树地震感人事件 NO.1大灾过后的感人事迹:玉树地震,三个人的妻子遇难。他们是从忠县来玉树打工的重庆人,准备集体将遇难的亡妻用农用车送回老家安葬,让死者们能够落叶归根。这群男人用质朴的语气告诉记者,他们希望用这一行动让各自的妻子能够在老家入土为安,也对妻子娘家人有个交代。 昨日下午5点,搭载着3名死者的这辆川路农用车已经驶进四川甘孜,还有两天,这些遇难者将回到重庆忠县安葬。 “走,我们一起回家” 前晚9点,玉树州医院,当在玉树打工的重庆忠县人张杰明、高传洪含泪将自己在地震中遇难的妻子抬上农用车时,心情异常沉重。 “走,我们一起回家!”张杰明最后将妻子脸上的灰尘擦净后默默地对妻子说。张杰明告诉记者,妻子许何芳已怀有两个月身孕,但一家人的命运却因前日的地震而突然逆转,以致他与妻子阴阳两隔。 47岁的高传洪在看完妻子最后一眼后,用家里唯一剩下的白床单布将妻子的脸遮住,他不愿意看见妻子额头上被石头砸破的血红伤痕。而一贯沉默的张平兴则将妻子的尸体抱起,放在自己的膝盖上,一遍遍地仔细端详。这3个男人,正准备用农用车送亡妻回家。 “是怀孕的妻子救了我” 张杰明至今双手全是血痂。之前,他用双手刨出了自己在地震中遇难的怀孕妻子许何芳。 张杰明说,前日早晨7点,地震袭来,自己正在沉睡,是妻子突然醒来叫醒自己,才发现地震将他们在玉树州西巷路的土屋摇晃得哗哗作响。“我当时眼前一片黢黑,第一感觉就是我要完了!”正在这时,张杰明感到突然有人在背后将他迅速地推出门去,待他反应过来的时候,房子已突然垮塌。这个推他的人,正是他怀孕近两个月的妻子。“是怀孕的妻子救了我,我要让她落叶归根。”张杰明说。 “我会回来找失踪的儿子” 地震发生后的高传洪经历了大喜大悲的过山车。 地震当天,高传洪的妻子孙之淑正要送7岁的孩子高勇去上学,就在这时,地震袭来,几秒钟时间,在家里的高传洪亲眼看着自己的妻子消失在他的眼前,土瓦房瞬间将他身高不足1.5米的妻子掩埋。 高传洪说,妻子的年龄和自己一样大,都是重庆忠县人,感情恩爱,有一个非常聪明伶俐的儿子高勇,小名叫高世杰。地震后,高传洪拼命地从废墟里扒出自己的妻子,当时妻子还有口气。他紧急将她送到玉树州医院,出了医院门口的高传洪还十分高兴地去玉树县红旗小学寻找自己的孩子高勇。他对老乡刘善玉说,“估计妻子孩子都没有什么事情。” 半个小时后,刘善玉再次看见了高传洪。他说,走在街上的高传洪看起来摇摇晃晃要摔倒的样子。高传洪随后告诉刘善玉,自己的老婆死了,孩子也找不到了。“我是学医的,知道他的精神已经近乎崩溃了。”刘善玉忙安慰高传洪说,“你要挺住,你挺住了,这个家庭才能慢慢变好。” 昨日,记者在这个倒塌的家中,从土堆里翻到了高传洪和妻子还有孩子高勇的照片。高传洪说,“将妻子送回老家后,我还会回来寻找失踪的儿子。” “妻子不能埋在陌生的地方” 由于地震后身上没带多少钱,3个重庆男人为了送亡妻回老家,从各自倒塌的房间里找到几张10元、20元的钞票,又找人借了一部分,才凑齐了回家的车辆过路费,以便妻子能顺利落叶归根。 昨日下午,3个男人已行驶到四川甘孜。当记者问高传洪为什么非要将妻子送回老家时,高传洪说,“结婚都20多年了,我要对她有个交代,对她的父母有个交代。妻子不能被随便埋在一个陌生的地方。” 高传洪的老乡刘善玉说,当天他去送这些老乡走,他新开不到3天的诊所也在此次地震中塌掉,他当时也想和这些送亡妻回家的老乡一起离开这个伤心之地,但是车太挤了,一路上爬山温度又太低,如果要走,只能跟遗体挤到一堆,所以还是选择留了下来。

抗震救灾精神学习心得体会

抗震救灾精神学习心得体会 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等地遭受了罕见的8级地震,举国震惊,全球震惊!无数个日夜期盼的XX,走来却一路飘摇,人民的欢乐与梦想被灾难而覆盖,看着失去生命的家庭和无家可归的人们,看着不断攀升的伤亡数字,看着受灾现场的残垣断壁,看着地震地区满目疮夷,看着伤员等待救治,我们心如刀绞,彻夜难眠。但面对这些,顽强的中国人民,纽带般的缠连在一起,在血与泪的交融中勇敢的面对磨难,我们用“责任、关爱、感动、感谢、感悟”诠释着农合行人,我们农合行人有着无比的勇气迎接着每个挑战。 责任 我们农合行开设“快速通道”,用最快的速度、最好的服务将各地的捐款汇往灾区;在忘我工作的同时,我们依然时刻心系灾区,慷慨解囊,在向灾区伸出援助之手后马上又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这些都充分的展现了农合行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关爱

在举国上下万众一心抗震救灾的关键时刻,全行员工立即行动开展抗震救灾工作,奉献真诚爱心,踊跃向灾区捐款。大家积极响应总行的号召,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团结互助精神,在短短两天时间里,捐款全部到位。真情系灾区,关爱汇暖流,我们自发无偿献血。 感动 灾害发生后,国家领导人由于快速的反应和强有力的领导而得到了全世界的赞许,军队冲上去了,医护人员冲上去了,志愿者们冲上去了,各项救助工作有条不紊地展开。灾害无情人有情,党心、民心更加凝聚在一起。还记得今年那场五十年罕见的冰雪灾害,面对它,我们不畏冰雪严寒,不分昼夜,坚守工作岗位,持续奋战在抗冰雪的第一线,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现了一个个“战冰雪、保安全、保服务、保生产、创和谐”的温暖场景。我们发扬了农合行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精神!在地震面前,我们数次垂泪,积极捐款捐物;我们上网发贴,积极为抗震救灾表达、歌颂。我们发扬了当代农合行人的人道主义精神,诠释了当代农行人身上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我们用自己的行动体现了当代农合行人的“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良好精神风貌,在社会大众面前,展示了农合行人应有的社会责

玉树地震心得体会让我们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

玉树地震心得体会——让我们弘扬伟大的 抗震救灾精神 2018年4月14日07时49分,青海玉树发生里氏7.1级地震后,全中国又一次进入紧急状态,全中国人民又疑聚在一起,立即投入抗震救灾的大战中。在昨天的“情系玉树大爱无疆抗震救灾大型募捐活动特别节目”中,我们的妈妈叫中国!在20号晚央视“情系玉树大爱无疆”特别节目里,让我们感动的故事更多,让我们落泪的感动更多。可惜我没有现场观看,由于下班晚,我回家后已经十一点半,我立即上网观看,顾不上有多晚。 为重大灾难中的遇难同胞举行全国哀悼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彰显国家对百姓生命的尊重和关爱,人民生命高于一切的理念获得强化,而且能够产生振奋民心、增强民族凝聚力的积极作用,唤起包括港人在内的全国人民踊跃向灾区伸出援手,协助灾民度过难关,为灾区重建创造有利条件。 此次全国哀悼日,是继2008年汶川大地震之后又一次国殇日。虽然此次玉树地震规模不及汶川地震,人员死伤数目和经济损失也不能相比,但是国家仍然通过庄严隆重的全国哀悼仪式,对遇难同胞寄托无限哀思,向灾区人民表达深切的慰问之情。这显示对重大灾难举行全国哀悼活动将成为惯例,清晰地传递出国家尊重生命、以民为本的理念,坚持人民群众的生命高于一切,人的价值重于一切。尊重人民生命、对不幸者给予关爱得到推而广之,显示出国家对人民的高度负责,必然会增进人民对国家的信任和爱戴,强化休戚与共的民族感情,坚定中华民族即使面对苦难的考验,仍然团结一致、相互扶助、共理创伤,坚忍不拔地迈向复兴的决心。

玉树地震不仅对当地人命、经济造成严重损失,而且由于当地位于高原地区,自然环境恶劣,给灾区民众的日常生活和身心健康造成极大影响。对玉树地震死难者举行全国哀悼,必将引起全国人民对玉树灾区的进一步关注,激发更多民众献出爱心,积极向灾区捐赠物资和金钱,以解当地灾民燃眉之急。这有利于灾后重建工作尽早顺利展开和灾区人民早日恢复正常的生活。 悼日,对于国人而言,更具特殊的意义和感情。我们将继续发挥“一方有难,八方支持”的传统美德,发动更多赈灾活动支持灾区,以示与内地同胞风雨同舟、共赴患难的骨肉深情。 玉树地震无时无刻不在牵动着国人的神经。那些惨烈的震情画面,那些令人揪心的死难者遗体,那些逃过劫难幸存下来的伤者,那些在防震棚中降生的小生命……在见证了灾难的无情之下,同样见证了人性的光辉和伟大。笔者以为,这将是一笔最值得曾受巨大创伤的灾区人民、全国人民纪念的精神财富。从这个意义上说,设立举国哀悼日,既有“发乎于情”的顺应民意,也是党和政府以人为本执政理念闪耀之下的熠熠光辉。 尊重生命,以生命的名义告慰同胞在天之灵,是一个公民的责任和道义,也是民族精神得以传承和坚守的前提。正如温家宝总理在汶川地震灾区说过的,“一个民族在灾难中失去的,必将在进步中获得补偿。”这种补偿或许不仅仅限于物质方面的补偿,因为在承受巨大的物质损失之后,人们往往会迸发出最澎湃最热烈的重建家园的信心和热情,而这份信心和热情恰恰是创造物质财富的最大动力。但仅仅社会物质成果上的获得,是无法完全解释“民族进步的补偿”的全部价值的,在这份磨难和考验之下,考验的是人性的坚守、生命的尊严,政府的理念,民族精神的释放,人与人的关爱、互助,来自于灾区之外人们的亿万份爱心,以

玉树抗震救灾医疗队医学救援的几点体会

玉树抗震救灾医疗队医学救援的几点体 会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作者:王林、刘婷婷、周俊奇周锦明,柳洁 【摘要】本文立足玉树抗震救灾医学救援实践,从使命任务、灾区特点、救援方法、技术帮带、卫生防病、心理疏导、弘扬精神七个方面总结了本次玉树救灾经验体会,旨在青藏高原地区军队医院遂行多样化卫勤保障任务,提高非战争军事行动医学救援提供参考。 【关键词】青藏地区;抗震救灾;救援 2010年4月14日7时49分,青海省玉树州结古镇发生7.1级破坏性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应急医疗救援工作迫在眉睫,作为青海省内军队医院,迅速抽组救援医疗队、准备物资、集合车辆,赶赴灾区,实施抗震救灾医学救援,是我们的神圣使命。本次救援任务得以圆满完成和医院多年来以锻炼快速反应、突出机动保障、提高外伤救治和野外适应能力演练密不可分。 1 实施应急救援,维护灾区社会稳定 1.1 快速反应,抗震救灾预案启动迅速

在特大地震发生后,医院党委快速反应,及时启动了抗震救灾预案。迅速成立抗震救灾指挥部、并召开紧急会议,研究部署抗震救灾工作方案,明确目标责任和标准要求,医院抗震救灾医疗队于4月14日当天迅速赶赴玉树灾区实施应急医疗救援任务。 1.2 保障有力,竭力救治灾区伤病人员 经过长途快速机动,抗震救灾医疗队及时抵达灾区,不顾高寒缺氧恶劣气候条件和长途跋涉身心疲惫状态,在1个小时内抗震救灾救护队展开完毕,并立即开展救援工作,主要承担早期治疗与部分专科治疗任务。 1.2.1 全面掌握情况,周密筹划部署 通过各种渠道,全面了解掌握地震灾害造成的伤病情况以及地形、气象等自然条件,迅速到救援联合指挥部请领救治任务,并根据掌握的有关情况,结合医疗队的任务特点,深入分析研究,周密筹划探索,有针对性的制定伤员救治方案,确保救治工作顺利进行。 1.2.2 抓好检伤分类,保证医疗秩序 针对后送至医疗队的伤员,进行紧急检伤分类,对伤部、伤类、伤势等做出明确区分,对急需手术、择期手术的作出明确判定,对需紧急后送的伤病员,立即组织医疗后送,确保伤病员收治工作紧张有序,顺利开展。 1.2.3 注重专家指导,确保医疗质量 在骨折伤、挤压伤、多发伤等伤情复杂多变的情况下,医疗队成立了由各组室组长组成的专家指导组,发挥技术优势,对收治的疑

大学生如何发扬抗震救灾的伟大精神

抗震救灾精神,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和新的发展,它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勤劳勇敢、不畏艰难、敢于抗争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同时,它还体现了中华民族团结一心、患难与共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巨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努力发扬抗震救灾的伟大精神,我认为,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党和国家要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保持党的先进性;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当发生灾情时,采取积极的措施进行灾后重建,保障灾区人民的生产和生活。 二、新闻媒体要积极发现并宣传生活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增强民族凝聚力和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当发生灾情时,加强对抗震救灾的舆论宣传,营造团结互助、抗震救灾的社会氛围;宣传党和政府抗震救灾方针政策,鼓舞全国人民抗震救灾的坚强决心。 三、当代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 1、认清自己的现状,肯定自己的能力,在合理的情况下给自己制定相应的计划,并按计划实施,脚踏实地,不好高骛远。 2、要有奉献精神,在他人需要的时候要给予及时的帮助,不能麻木不仁。在国家利益,人民利益面前要懂得舍弃个人利益,在心中始终坚持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3、在遇到挫折和困难的时候,要镇静、沉着。分析问题所在,不能畏手畏尾,要自己勇于尝试,敢于挑战困难。 4、要有一颗乐观、从容的心。在生活中遇到困苦和磨砺的时候,不要一蹶不振。要有一颗乐观、从容的心,坚强地面对失败,勇敢地接受挑战,追寻心中的目标,绝不轻言放弃,要用坚强的意志和百折不挠的精神与困难做斗争 1111审视天下,纵观古今,不难看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想兴旺发达、繁荣昌盛,要想昂首于地球群脉之巅,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依靠一种振奋的民族精神。一个民族的英雄以及他们的事迹,无不振奋着她的民族精神。

2019年整理--玉树抗震救灾倡议书

玉树抗震救灾倡议书 xx县的地震是大自然向我们人类作出的又一次挑战和严峻考验。然而,在这重压之下,将检验我们炎黄子孙的坚强风骨;在危难之时,将显示我们华夏民族血浓于水的亲密团结。在天灾面前,我们要更坚强,这才是那个在困难面前不低头、压不垮、打不倒的中华民族,这才是我们民族的精神。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我们应该不分地域、不分民族,关注灾情,表达爱心。为此,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倡议:积极为灾区群众伸出热情的双手,献出我们的爱心。众人拾柴火焰高,能力不分大小,捐赠不分多少,善举不分先后,再小的力量也是一种支持,为抗震救灾,帮助灾区同胞重建家园出一份力。我们坚信“地震无情,人有情”。向灾区送去我们的问候和力所能及的捐助。玉树震定,华夏同心。让世界看到坚强的中国,团结的中国! 灾区需要的物品如下: 1.户外用品。 作用:灾区人民失去了家园,他们需要解决居住的基本条件。 募捐物品:帐篷(含防雨棚)、睡袋、防潮垫、棉被等,最好8成新。 2.药品、医疗用品等。

作用:急救伤员,给环境消毒,防止疫情等。 募捐物品: 其他医疗用品:一次性针头、装尸袋、环境消毒剂、84消毒液、饮水消毒剂、杀虫剂,大容量喷雾器。 3.婴儿用品。 作用:根据以往救灾经验,由于母亲缺乏食品没了奶水,加上救灾物资配送中极少奶粉等婴儿食品,很多婴儿处于饥饿状态,有的濒临死亡,这在一些地方的救灾中成了盲点。 募捐物品:奶粉、奶瓶、纸尿片等 4.妇女用品。 作用:根据以往救灾经验,在救助点,医生哭着告诉其他人,多送点卫生巾来,没有人想到这个事情,有好多妇女已经严重感染,在有些乡镇,医生甚至用桶来装。 募捐物品:卫生巾等。 老师们、同学们: 当春风吹绿大江南北,当阳春万物吐露芬芳,我们总会想起一个不朽的名字——雷锋;我们耳边也总会响起一代伟人毛泽东的号召——向雷锋同志学习。四十七年过去了,雷锋的名字铭记在亿万人的心上,雷锋的精神在神州大地发扬光大。今天,我们决心以实际行为积极响应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号召,顺应时代的要求,深入广泛

学习抗震救灾英雄事迹心得体会范文1

学习抗震救灾英雄事迹心得体会范文1 学习抗震救灾英雄事迹心得体会范文1: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0级特大地震。在这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中,涌现出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舍己救人的感人故事,感动得你热泪盈眶,感动之后,一种无限的敬重和敬仰在心头升起,并促使人性和人的精神不断升华。 在5月12日汶川地震的生死关头,老师们舍生忘死,挺身而出,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拼死保护学生的生命;他们不顾个人和家人安危,始终把学生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义无反顾奋力抢救危难中的学生;他们强忍悲痛,坚守岗位,竭尽全力,顽强拼搏,历尽艰险,迅速组织受困学生安全转移,投身灾后重建,恢复正常教学。灾区广大教师为保护灾区学生生命安全,为抗震救灾作出了重大贡献,涌现出了一大批英雄人物。5月12日,当地震到来时,绵竹市德阳东方汽车轮机厂中学任政教主任谭千秋毅然张开双臂,为四位学生挡住了死神的脚步,自己却被无情的地震夺走了生命。16日上午11时11分,一位名叫“方英年”的网友在天涯茶社发帖,深切悼念自己的同学、什邡市师古镇民主中心小学教师袁文婷,为拯救学生,将青春定格在了26岁…… 一个个感人肺腑的英雄事迹撞击着每个人的心灵,一桩桩惊心动魄的英雄故事激励着活着的每一个人。也许,地震中,像这样舍己为人的感人故事还有很多很多;也许,地震中,像这样英勇

无畏的感人故事还有很多鲜为人知。尽管如此,但他们的所作所为,惊天地,泣鬼神;他们的精神和品德,苍天可鉴,日月可鉴。 我一边感动地流着泪水,一边在想,究竟是什么东西让他们在灾难来临时,首先想到的是他人的安危,而不是自己?毫无疑问,是一种无私无畏的高贵精神在驱使着他们,是一种最基本也是最崇高的人性光辉在激励着他们,是一种对他人生命的无限敬畏、恃重、关怀与爱护在告诫他们——先人后己,是做人的基本原则。 著名诗人臧克家的一句诗:“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是的,这些英雄都已经死了,但我们相信,他们还活着,而且,还会永远地活着。他们不是活着的人,而是活着的灵魂和精神;他们不是活在有形的日子里,而是活在人们无形的心中……无数革命先烈走了,但是,他们的英雄事迹永不衰败,他们的革命精神永世长存,他们的精神和人格魅力永远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这一次,也不例外。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是,关爱他人是无限的;一个人的生命是短暂的,但是,人性的光辉是永恒的。因此,虽然有许多人在地震中舍己为人献出了生命,但是,他们的精神在瞬间释放了万仗光芒,而且,必将永世长存!我们每一个人都记住在地震中死亡的每一个人,并向在地震来临时舍己为人的英雄永远致敬! 做为一名教师,我深深为这些教师感到骄傲和自豪,同时也感到自己身上的责任重大,灾区的老师,他们用鲜血和生命,饯行了人民教师的神圣职责,权势了人民教师的高尚师德,我们虽不能亲临到灾区,但我们会时时以他们为榜样,向他们学习那种为学生奉献的精神认真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备好课,上好课,批好每次作

为灾区捐款倡议书

为灾区捐款倡议书 篇一:为灾区捐款倡议书 为青海玉树灾区捐款 倡议书 亲爱的同学们: 北京时间20XX年4月14日7时49分许,中国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发生7.1级地震。截止15日16时30分,遇难人数升至760人,失踪243人,受伤11477人,重伤1174人,余震达890个。青海玉树地震对四川部分地区带来影响,四川甘孜州石渠、白玉等地震感较为明显。玉树灾区建筑多为土木结构,玉树县城强震后土木结构房屋几乎全部倒塌。当地官员称,距玉树15公里远的一处大坝存在溃堤危险,所以政府已疏散了部分民众。 同学们,灾区人民的苦难时时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由于灾情严重,国家主席胡锦涛推迟对委内瑞拉和智利访问,将提前回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也推迟对文莱、印尼和缅甸的访问,于15日18时飞抵玉树。温家宝指出,当前抗震救灾第一位的工作是救人:只要有一丝希望,就要尽百分努力,坚持下去,决不放弃。天地无情人有情,每个个人和组织机构都在尽力向灾区献出一份爱心,我们民院学子更要积极的献出我们的爱心,这不仅仅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也是我

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精神的体现。希望大家都能够踊跃地参与捐献,为灾区人民送去更多的关爱和温暖,给他们增添一份克服困难的勇气。 在此,我们向全校广大同学发出倡议,让我们发扬湖北民族学院院“博学博爱立人达人”传统和精神,伸出双手,献出爱心,踊跃为 灾区人民提供援助,帮助他们度过难关。有了您的援助,灾区的伤病者将能更早康复,饥寒者将有更多温饱,失屋者将得更安全庇护,失学者将会更快回到课堂!就让我们大家坚定信心,团结一致,众志成城,用我们的实际行动告诉灾区人民:我们永远和你们在一起! 篇二:为地震灾区捐款的倡议书 为地震灾区献爱心的倡议书 老师们、同学们: 20XX年4月14日晨,青海玉树发生两次地震,最高震级7.1级,地震震中位于县城附近。从抗震救灾指挥部获悉:截至4月19日晚22时,玉树地震遇难人员已达到2039人,失踪195人,受伤12135人,其中重伤1434人。预计这个数字还在一直让人揪心地上升。 “4.14”像一块突如其来的黑纱,系在我们每个人的左臂。天佑中华,天佑灾区。从来大难兴邦,手足同胞之情将我们系于一脉。国家主席胡锦涛和敬爱的温家宝总理都先后来到青海玉树体育场地震灾民看望受灾民众和医务人员。为表达全国各族人民对青海玉树地震遇难同胞的深切哀悼,国务院决定,20XX年4月21日举行全国哀悼活动,

玉树抗震救灾个人先进事迹

玉树抗震救灾个人先进事迹 生命在平凡中闪光 --记省中医院杨宏武同志抗震救灾先进事迹 杨宏武,一个普普通通的名字,一名普普通通的医生,一名普普通通的共产党员。但是,在他这一连串普通的背后是他所肩负的不平凡的责任:甘肃省中医院派往玉树地震灾区医疗队临时党支部书记、队长。还有他不平凡的工作经历:甘肃支援农村卫生工作先进个人、四川汶川地震灾后的医疗志愿者、全国医疗卫生抗震救灾先进。 尽管他的父亲刚刚离世,上有年近古稀的母亲需要照顾,还有可爱的女儿即将参加中考,但当他得知青海玉树发生强烈地震的消息以后,第一个向医院领导请缨,要求亲自带队去灾区参加医疗救援,他坚信,凭着曾经从事志愿者服务的工作经历,凭着扎实的外科基础,还有六七年管理工作的经验,一定能够把这支队伍带好,为灾区人民早日渡过难关、摆脱伤病折磨奉献自己的绵薄之力,尽一名党员应尽的职责。医院决定派遣医疗救援队的同时,院领导委派他连夜组建队伍,同时还协调总务、设备、药剂等部门紧急采置物资,配备药品和设备,细心做着出征前的准备。地震发生的第二天,他便带领20名队员,带着医院领导的谆谆嘱托,带着全院职工的深情关切,赶赴青海玉树。他们急行 不管道路崎岖漫长 他们奋斗

哪怕暮霭沉沉 爱在一起 心在一起 震灾让大家更加亲密 为了同一个目标 他们创造奇迹 ...... 一段凄美动人的赞歌,一段人间真情的写照。通往灾区的路崎岖而漫长,大家面临余震的威胁,好多人还有明显的高山反应,终于有一位同行的司机挺不住了,杨宏武只好把同伴安置在当地医疗所就近接受治疗,然后在当地聘请一位司机继续前行。路不好,有的时候一压车就是好几个小时。但他始终认为,在祖国和人民蒙难的特殊时期,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就应该具有吃大苦、耐大劳的精神,不怕艰难险阻,始终冲在前面。一千公里的路程,他们整整走了35小时。 到达玉树,已经是午夜11点,大家只好在车上凑合。由于他们所在的位置其海拔超过了4000米,大家还是感觉有明显的不适。经过一宿的休整,次日清晨,杨宏武带领大家七手八脚支起了两顶帐篷,一个供大家生活,另一个接诊伤员。白天,队员们接诊治疗一些较轻的伤员和患者,做一些常规的体查、简单的缝合等,还要为每一位前来咨询的伤病患者做一些健康指导,分发一些常用的药物。到了晚上,大家铺上隔潮的塑料,和衣而睡;灾区停电,没有热水,吃饭相当困难,只有从兰州带去的干粮和矿泉水。尽管生活很困难,但大家丝毫

抗震救灾精神: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丰碑

抗震救灾精神: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丰碑 一个多月前,汶川大地震震动中国:山崩地裂,江河痉挛,物毁人亡。一个多月来,中国抗震救灾震撼世界:全民奋战,众志成城,自强不息。 汶川作证:气壮山河的抗震救灾实践,砥砺了五千年不屈不挠的炎黄子孙的铮铮铁骨,熔铸了中华民族惊天动地的抗震救灾精神,锻造了伟大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不朽丰碑! 党中央、国务院近日召开的省区市和中央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会议强调,要大力弘扬抗震救灾的伟大精神。弘扬抗震救灾精神,对于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和挑战,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抗震救灾精神的丰富内涵――以人为本、生命至上,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科学理性、开放透明的抗震救灾精神,是中华民族文明进步的伟大标识 中华文明史也可以说是一部与天灾人祸的抗争史。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遭遇过多次大的自然灾害。从1966年的邢台抗震救灾到1976年唐山抗震救灾,从1987年大兴安岭扑救森林大火到1998年三江抗洪抢险,从2020年抗击“非典”到今年初迎战冰雪,一次次自然灾难的严峻考验,一场场人间真情的集中倾注,凝结了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奠定了我们今天战胜特大地震灾害的意志力基石。

围绕汶川特大地震展开的这场气壮山河的救灾实践,喷吐出无比炽热的人间大爱,迸发出世所罕见的民族真情,映照出举世瞩目的中国力量,诠释出新时期中华民族抗震救灾精神的丰富内涵。 以人为本,生命至上。“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当灾难突然降临,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决策,紧急号令,主题只有一个:“第一位是救人”,“救人是重中之重”,“一线希望,百倍努力”!旋即,国之重器,云集灾区;国之精锐,拯救斯民。截至6月13日,各路救援大军累计解救和转移1403671人,各级政府投入抗震救灾资金537.61亿元,接收国内外各界捐赠款物455.78亿元,调运救灾帐篷105.15万顶,调运过渡安置房24.51万套。以人为本,是抗震救灾精神的“内核”。抗震救灾的一切力量,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行动。从拯救生命到伤员医治、群众安置、灾区重建,党和政府一系列有效措施,始终彰显着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核心主题,凸显我们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鲜明的实践特色。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团结就是力量。这是中国人民战胜各种灾难的坚强信念。危难面前,各部门密切协调配合,各省份对口支援,社会各界自发动员,各项爱心捐助活动有序进行……全国人民包括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一起,显示出空前的团结,再现了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的动人场景。一句“我们都是汶川人”,正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生动写照。山崩地裂,撼不动党和人民的团结一心;桥断路毁,挡不住全国人民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