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学复习题全部

动物学复习题全部
动物学复习题全部

复习题(第一章至第三章脊索和圆口纲)

一.脊索动物的三大特征和次要特征。脊索动物门可分为几个亚门、几个纲及其主要特征。(一)三大特征

1背索

1)发生:胚胎的原肠背壁加厚,脱离原肠而发育,是中胚层而来。

2)位置:消化管与神经管之间

3)结构:由多泡状角质细胞所组成的坚韧、半透明而有弹性的一条圆柱形不分节轴索。

2背神经管

1)发生:由胚胎体背面纵沟内陷而形成,起源于外胚层。

2)位置:位于脊索或脊柱的背侧。

3)结构:呈管状。

3咽鳃裂

1)发生:消化管的前端,起源于外胚层。

2)位置:咽部两侧

3)作用:低等脊索动物终生存在的呼吸器官

(次要特征)1、肛后尾;

2、心脏,总是位于消化管的腹面。

3、内骨骼:骨骼系统属于生活的内骨骼,而不象无脊椎动物有坚硬

部分,则为死的外骨骼

(二)背索动物与某些无脊椎动物共同具有的一般特征

1.后口:与无脊椎动物的棘皮动物、毛颚动物、半索动物相同。

2.三胚层:从扁形动物开始。

3.两侧对称,从扁形动物开始。

4.次生体腔(真体腔)以中胚层细胞围成的真正体腔,从环节动物开始就有了次生体腔5.分节现象。(这些共同特征说明了脊索动物是由无脊椎动物演化来的)

(三)根据脊索的存在形式分三个亚门:

1、尾索动物亚门:脊索和神经管只存在于幼体的尾部

2、头索动物亚门:脊索和神经管纵贯身体全长,由于脊索超过神经管的最前端。

3、脊椎动物亚门:脊索在胚胎中出现,成体被分节的脊柱取代。一般将脊椎动物亚门分

为6个纲(1)圆口纲;(2)鱼纲;(3)两栖纲;(4)爬行纲;(5)鸟纲(6)哺乳纲二.简述脊索动物的起源与进化。

1、环节动物论

认为脊索动物起源于环节动物,因为都是两侧对称、分节、封闭式的循环系统。

2、棘皮动物论

认为脊索动物起源于棘皮动物,这是基于胚胎发育,棘皮动物胚胎发育过程中属后口动物,同时以体腔囊法形成体腔,与一般无脊椎动物不同,但与脊索动物相似。

3、进化

推测脊索动物的祖先是一种蠕虫状的后口动物,它们具有脊索、背神经管和鳃裂。出现于地质年代古生代的早期,距今约有5亿年左右,这种动物称为原始无头类。原始无头类有两个特化的分支:一支进化为尾索动物和头索头动物;另一分支进化为原始有头类,原始有头类向两个方向发展,一支进化为比较原始,没有上、下颌的无颌(甲胄鱼、圆口类);另一支进化成具有上、下颌的有头类,即为鱼类的祖先。

三.简述尾索动物的主要特点。

尾索动物和头索动物两个亚门是脊索动物中最低级的类群,总成为原索动物。身体包在

胶质或近似植物纤维素成分的被囊中,至少在幼体时期尾部具有脊索及神经管,所以称为尾索动物或被囊动物。全世界越有1370多种。体呈袋形或桶状,包括单体或群体两个类型,绝大多数无尾种类只在幼体时期自由生活,成体于浅海潮间带营底栖固着生活,少数终生有尾种类在洋面上应漂浮式的自由游泳生活。体表有入水孔和出水孔,咽壁有数量不等的鳃裂,咽外围有宽大的围鳃腔,与出水孔相通。一般为雌雄同体,异体受精。

由于卵和精子并不同是成熟,所以避免了自体受精。营有性生殖,也营无性的出芽生殖,除个别种类外,受精卵都先发育成善于游泳的蝌蚪状幼体,再行变态发育。

四.文昌鱼胚胎发育的主要过程。为什么说研究文昌鱼在动物进化中有十分重要意义?

(发育过程)文昌鱼的发育需经历受精卵(进行几乎均等的全分裂,经多次分裂)——(形似实心球体的)桑椹胚(中心细胞向胚体表面迁移)——(内空,为囊胚腔)囊胚(出现原肠胚代替囊胚,分化出内外胚层)——原肠胚(外胚层内陷形成神经管)——神经胚(孵化)——幼体(变态)——成体的过程。

(进化意义)文昌鱼一方面终生具有脊索、背神经管、鳃裂这些是脊索动物所具有的进步特征,是一个典型的脊索动物的缩影。

另一方面又区别于脊椎动物体,身体结构具有一系列原始性特征,不具脊椎骨、无头无脑,无成对的附肢,无心脏、表皮仅由单层细胞构成、终生保持原始分节的肌节,排泄系统还没有集中的肾脏。

从胚胎发育上来看,文昌鱼一方面是以简单的形式近似于脊椎动物的发育;另一方面,其早期发育又与棘皮动物很相似。

所以从比较解剖学上、胚胎学上来看,文昌鱼是介于无脊椎动物与脊椎动物之间的过渡类型,也是动物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联系环节

五.分析文昌鱼的器官结构中哪些是原始性的,哪些是进步性的,哪些是特化性的?

文昌鱼一方面终生具有脊索、背神经管、鳃裂这些是脊索动物所具有的进步特征,是一个典型的脊索动物的缩影。

另一方面又区别于脊椎动物体,身体结构具有一系列原始性特征,不具脊椎骨、无头无脑,无成对的附肢,无心脏、表皮仅由单层细胞构成、终生保持原始分节的肌节,排泄系统还没有集中的肾脏。

从胚胎发育上来看,文昌鱼一方面是以简单的形式近似于脊椎动物的发育;另一方面,其早期发育又与棘皮动物很相似。

所以从比较解剖学上、胚胎学上来看,文昌鱼是介于无脊椎动物与脊椎动物之间的过渡类型,也是动物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联系环节。

六.说明脊索的出现在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

脊索的出现时动物演化史中的重大事件,使动物体的支持、保护和运动的功能获得“质”

的飞跃,这一先驱结构在脊椎动物达到更为完善的发展,从而成为在动物接种占统治地位的一个类群。

脊索(以及脊柱)构成支撑区踢得主梁,是体重的受力着,是内脏器官得到有力的支持和保护,运动肌肉活得坚强的支点,在运动时不致由于肌肉的收缩而使躯体缩短或变形,因而有可能向“大型化”发展。脊索的中轴支撑作用也是动物体更有效地完成定向运动,对于主动捕食及逃避敌害,都更为准确、迅捷。脊椎动物头骨的形成、颌的出现以及椎管对中枢神经的保护,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化的发展。

复习题(鱼纲)

一.说明鱼类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结构与特征。

1、出现了上、下颌;

(1) 主动捕获食物;

(2) 随着颌的出现,同时也出现了牙齿;

(3) 颌的出现可带动动物体制结构的全面提高.

2.有了成对的附肢;

(1) 大大加强了动物运动能力,是动物获得积极主动生活方式的必要条件之一.

(2) 为陆生脊椎动物的四肢的出现提供了先决条件.

3、出现了脊柱代替了脊索;

(1) 加强了支持、运动和保护的能力;

(2) 增强了动物生存斗争的能力.

4、脑和感觉器官更为发达。

(1) 脑分主明显的5部分;

(2) 保护脑和感觉器官的头骨完善,能更好地促进体内各部的协调和对外界环境的适

应能力。

二.试述脊椎动物上、下颌的出现的重要意义

三、列举软骨鱼类和硬骨鱼类的特征。各有哪些亚纲和目。

(一)软骨鱼类——内骨骼全为软骨的海生鱼类;体被盾鳞;鼻孔腹位;鳃间隔发达,鳃孔五至七对。鳍的末端附生皮质鳍条。歪尾型。无鳔和“肺”。肠内具螺旋瓣。

生殖腺与生殖导管不直接相连;雄鱼有鳍脚,营体内受精。

板鳃亚纲——鲨型总目:六鳃、虎、鲭、须、真、角、锯、扁鲨目;

鳐形总目:锯鳐目、鳐形目、鲼形目、电鳐目

全头亚纲(银鲛科)

(二)硬骨鱼类——骨骼多为硬骨,体被骨鳞或硬鳞,一部分鱼类的鳞片有次生性退化现象;鼻孔位于吻背面;鳃间隔退化,鳃腔外有骨质鳃盖骨,头的后缘每侧有一外鳃孔;

鳍的末端附生骨质鳍条,大多为正型尾;通常有鳔,肠内大多无螺旋瓣;生殖腺外膜延伸成生殖导管,二者直接相连;无泄殖腔和鳍脚,营体外受精。

内鼻孔亚纲——总鳍总目;肺鱼总目(单/双鳔肺鱼目)

辐鳍亚纲——硬鳞总目、鲱形、鳗鲡、鲤形、银汉鱼、鲑鲈、鲈形、蟾鱼

四、鱼类适应水栖生活的特征。

1、体形多呈纺锤形;

2、用鳃呼吸,以鳍作为游泳器官;

3、身体分头、躯干和尾3部分;

4、肾脏可以调节体内的水分;

5、受精离不开水,受精卵要在水中发育;

6、血液循环是单循环;

7、身体两侧具有特殊的侧线,侧线内有感觉细胞,可以感觉水流的快慢,利于鱼类的

捕食、防敌和洄游等活动。

五、鱼类的鳞、鳍和尾有哪些类型,鳔的类型和功能。

鱼鳞的种类:

(1)盾鳞:为软骨鱼类所特有的鳞片;由表皮和真皮共同形成;构造分两部分,基板:埋于真皮内,齿质部分,中央有髓腔、血管和神经通入。分布于全身。呈斜向排

列,手触有粗糙感。

(2)硬鳞:是硬骨鱼类中最原始的鳞片,如鲟鱼等。

A、来源于真皮;

B、构造斜方形,表面覆盖有一层充分钙化的物质,含有硬鳞质,发特殊亮光。

(3)骨鳞:是绝大多数硬骨鱼类所具有的鳞片。

A、来源于真皮;

B、圆形,前缘插入真皮,后缘光滑游离,或具有许多细小锯状突起,称为栉鳞。

C、覆瓦状排列。

鳍:奇鳍:背鳍臀鳍尾鳍

偶鳍:腹鳍胸鳍

偶鳍的基本功能是维持身体的平衡和改变运动方向。

奇鳍:背鳍和臀鳍的基本功能是维持身体平衡,防止倾斜摇摆,还可以协调游泳。

尾鳍结合着肌肉的活动,可以起稳定身体控制游泳的方向,起舵的作用推动鱼体前进。尾:(1)原尾:将尾为上下对称的两叶;

(2)歪尾:将尾为上下不对称的两叶,多见软骨鱼类;

(3)正尾:尾为上下对称的两叶,末端向上翘

六、简述鱼类肾脏在调节体内渗透压调节方式。

淡水鱼类体液的盐分浓度一般高于外界环境,按渗透原理,体外的淡水将不断地通过半渗性的鳃和口腔粘膜等渗入体内,但肾脏可借助众多肾小球的泌尿作用,及时排出浓度极低几乎等于清水的大量尿液,保持体内水分恒定。淡水鱼类在尿液的滤泌和排泄过程中,丧失的盐分很少,这是因为肾小管具有重吸收作用,将滤泌尿液中的盐分重新吸收回血液内。海洋鱼类肾脏内的肾小体数量比淡水鱼类少得多,甚至完全消失,以此达到节缩泌尿量和水分消耗的目的。

七、简述鳔的类型、结构、功能及其功能是如何实现的。

鳔:(1)种类:根据与食道之间有无鳔管分为两类,开鳔类(管鳔类),如鲤形目;闭鳔类(无鳔管),如鲈形目。

(2)作用

除少数鱼类的鳔具有呼吸作用外,对于大多数鱼类,鳔是一个身体比重的调节器。

从发生上看,鳔是由食道上分出来的一个小泡发展而成,与陆生种类的肺的发生相同,这可能与其原始功能有关。

八、说明鱼类消化道的结构与他们的食性的关系。

①口的位置与食性的关系:以浮游生物为食的鱼类,口为上位;以底栖生物或附生在石

头上的藻类为食的鱼,口为下位;以中上层食物为主的类,口为端位。

②牙齿与食性的关系:肉食性鱼类牙齿比较尖锐;杂食性鱼类牙齿多呈切刀形,缺刻形,

磨形或刷形;以浮游生物为食的鱼类牙齿较细弱或作绒毛状。

③鳃耙与食性:草食性或杂食性鱼类,鳃耙短而疏;以浮游生物为食鱼类,鳃耙长而密。

④胃肠与食性:草食、杂食鱼类,胃肠分化不明显,肠管长;肉食性鱼类,胃肠分明可

辨,肠管较短。

⑤消化酶与食性:肉食性鱼类胃液中胃蛋白酶活性较高;非肉食性鱼类胃蛋白酶少,而

淀粉酶、糖原分解酶,麦芽糖含量多呈切刀形食甲壳和浮游生物的鱼类,胃内几丁质分解酶活性高。

九、试列举几种我国的淡水鱼类,并指出各属于哪一亚纲,目和科(每目最多不超过两个)。

中华鲟鲟科鲟形目辐鳍亚纲

白鲟白鲟科鲟形目辐鳍亚纲

大银鱼银鱼科鲑形目辐鳍亚纲

胭脂鱼胭脂鱼科鲤形目辐鳍亚纲

十、简述鱼类的分类系统。

(一)软骨鱼类

(1)板鳃亚纲

一.侧孔总目

1六鳃鲨目2虎鲨目3鼠鲨目4须鲨目5真鲨目6角鲨目7锯鲨目8扁鲨目

二、下孔总目

9锯鳐目10鳐目11鲼目12电鳐目

(2)全头亚纲13银鲛目

(二)硬骨鱼类

(1)内鼻孔亚纲

一、总鳍总目1.腔棘鱼目

二. 肺鱼总目 2. 单鳔肺鱼目3.双鳔肺鱼目

(2) 辐鳍亚纲

一、硬鳞总目1.鲟形目2.多鳍鱼目 3. 弓鳍鱼目4.雀鳝目

二、鲱形总目

5.海鲢目6.鼠鱚目7.鲱形目8.鲑形目9.灯笼鱼目10.拟鲸鱼目

三、骨舌鱼总目11.骨舌鱼目12.长颌鱼目

四、鳗鲡总目13.鳗鲡目14.咽囊鱼目15.背棘鱼目

五、鲤形总目16.鲤形目17.鲇形目

六、银汉鱼总目18.鳉形目19.银汉鱼目20.颌针鱼目

七.鲑鲈(副鲈形)总目21.鲑鲈目22.鳕形目

八、鲈形总目23.金眼鲷目24.海鲂目25.月鱼目26.刺鱼目27.鲻形目

28合鳃鱼目29.鲈形目30.鲉形目31.鲽形目32.魨形目

九、蟾鱼总目33.海蛾鱼目34.蟾鱼目35.喉盘鱼目36.鮟鱇目

复习题:(两栖纲)

一、为什么说两栖类是水生到陆生的过渡类型?

(一)初步适应性的特征:基体上解决了在陆上运动,支持体重,防止水蒸发,呼吸等生存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发展了五趾型的附肢;

2、成体用肺呼吸;

3、循环系统改变为不完全的双循环;

4、脊柱坚固程度加强,出现了荐椎和颈椎,提高了体重的受重力和头部的灵活性。

5、皮肤开始出现轻度的角质化,可防止在陆地减少体内水分蒸发;

6、大脑半球完全分开,顶部也有了神经细胞;

7、具有适应陆地生活的感觉器官,特别是听觉,出现了鼓膜和耳柱骨等。

(二)不完善的地方:

1.附肢还处于比较原始的地位;

2、肺发展还不完善,以皮肤等作为辅助呼吸器官;

3、皮肤角质化程度不高,体内水分蒸发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

4、皮肤要经常保持湿润,不能远离水环境生活;

5、皮肤透性大,不能生活于盐水或盐分较大的环境中;

6、体温随环境温度变化而变化,为变温动物。在高寒地区很难生存。

7、卵的受精和幼体必需在水中进行。还没有能彻底摆脱水的束缚。

二、试述两栖类对陆生生活的适应表现在哪些方面?其不完善性表现在哪些方面?(同上)三.简述两栖纲的主要特征。

两栖动物虽已具备登陆的身体结构,但是繁殖和幼体发育仍旧必须在淡水中进行,幼体形态似鱼,用腮呼吸,有侧线,依靠尾鳍游泳,发育中须经变态才能上路生活,这是

两栖纲区别于所有陆栖脊椎动物的基本特征

1、外形:蚓螈型、鲵螈型、蛙蟾型。具有五趾型附肢,不仅可以支持体重,也造就在陆上灵活运动,适应于跳跃、奔跑等。

2、皮肤:由表皮和真皮组成,皮肤裸露光滑,皮肤腺发达,不具鳞片或外骨骼,角质化程度低,保水能力差,有呼吸功能。

3、骨骼:两栖动物的身体分为头、躯干、尾和四肢。从水栖过渡到陆生的进化中,两栖动物的骨骼发生了巨大变化,获得比鱼类更大的坚韧性、活动性和对身体及四肢的支撑作用。

4、消化:两栖类具有肌肉质的舌和分泌粘液的唾液腺,能使食物湿润和吞咽,是四足动物的共同特征。包括消化管和消化腺。

5、呼吸:两栖类具有比任何其他动物更为多种多样的呼吸方式,这反映了两栖类开始适应陆地生活,但并不完善的过渡类型。不同种的两栖类,或者同一种的幼体和成体阶段,或者在不同生活状态下,其呼吸方式分别有鳃呼吸、口咽腔呼吸、皮肤呼吸和肺呼吸。

6、循环:由鱼类单循环演变为不完全的双循环。提高了血液的循环的压力和速度。

7、神经:与鱼似,由大脑、间脑、中脑、小脑(不发达)、延脑、10对脑神经和脊髓组成

8、感觉:

视觉:初步具有陆生脊椎动物视觉特征。能近视又能远视。

听觉:内耳:与鱼类近似。除了具有平衡作用外,还具有听觉功能。

中耳:首次出现了中耳,可传导声波

嗅觉:有了外鼻孔和鼻腔,是陆生脊椎动物共有的特征,兼有嗅觉和呼吸的两重机能。

侧线器官:能感觉水压,位于头部及躯体两侧的对称,有助于有关物体方向及大小鉴别。

9、排泄:

(1)肾脏除有分泌尿功能外,两栖动物水栖型的种类,还有调节体内水分的功能,似鱼类的肾脏。

(2)膀胱有重吸水的功能,对维持体内水分的稳定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雄性输尿道有输尿和输精的作用。

10、生殖和发育:体外受精、水中发育,要经过变态。

四、两栖类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有何重大变化?

(一)脑分五部分,分化程度不高,排列在同一个平面上,并不形成明显的脑曲。两栖动物神经系统的发展水平与鱼类比较接近,但是随同上陆生活的环境及其所受到的影响,使神经系统有了某些进步性的变化。

1. 大脑:体积增大。两个半球已完全分开,左右脑室已分开;两半球顶部有了零散经

细胞,即出现了大脑皮层,称为原脑皮,这是在鱼类中所没有的进步。

2.间脑:顶部有一个不发达的松果体;底部有一个漏斗体和一个脑下垂体;间脑的脑室

外为第三脑室,与大脑相连。

3.中脑:背部发育成1对圆形的视叶,既是两栖动物的视觉中枢,也是神经系统的最高

中枢。左右中脑室彼此相通。

4.小脑:不发达,不如鱼类发达,这是与它们的活动范围狭窄,运动方式简单相联系。

5.延脑:位于小脑下方,其空腔称为第四脑室,延脑后面与脊髓相连。

(二)1、视觉:初步具有陆生脊椎动物视觉特征。能近视又能远视。

眼球角膜凸出,晶体近似圆球稍扁平,晶体与角膜之间相距较远,适于看较远的

物体,通过调节晶体与角膜的距离来调节视力。具有眼睑、泪腺,以保护眼球,

上眼睑不能活动,靠眼球下陷,从而使下眼睑与瞬膜上推以盖住眼球

2、听觉:两栖动物由水生到半陆生的转变过程中,听觉器官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内耳:与鱼类近似。除了具有平衡作用外,还具有听觉功能。

中耳:首次出现了中耳,可传导声波。鼓膜与外界接触;中耳腔又称鼓室,耳柱

骨为鼓膜与内耳之间的听骨,位于中耳腔内,一端借狭窄的耳咽管与口咽腔相通,

另一端通鼓膜。口腔以一对耳咽管(eustachin tube)与中耳腔相通并进入空气,

使鼓膜内、外的受压趋于平衡,防止鼓膜因受剧烈的声波冲击而造成震裂

听觉产生:声波引起鼓膜振动,经耳柱骨传入内耳,刺激内耳膜中的感觉细胞,经听神经传到脑中枢,产生听觉。

3、嗅觉:有了外鼻孔和鼻腔,是陆生脊椎动物共有的特征,兼有嗅觉和呼吸的两重

机能。鼻腔中的鼻粘膜有嗅细胞,嗅神经分布于膜上。嗅神经通向嗅叶。出现了

犁鼻骨:鼻腔腹侧嗅粘膜伸长变形而成的一对盲状结构,为嗅觉功能。

4、侧线器官水栖类的两栖动物、蝌蚪以及少数的无尾类具有侧线。与鱼类一样,能

感觉水压,位于头部及躯体两侧的对称,有助于有关物体的方向及大小的鉴别。

五、两栖类的肩带、腰带和四肢的结构和组成。

(1)肩带(由上肩胛骨、肩胛骨、锁骨、乌喙骨和上乌喙骨组成):两栖肩带加强了前肢

的活动,通过肩臼与上肢相连。

(2)腰带(由髂骨、坐骨和耻骨三骨组成):通过荐

椎和脊椎相连,通过髂臼与后肢相连。

(3)上肢骨:肱骨1根、桡尺骨1根(桡骨与尺

骨合并而成)、腕骨6块、掌骨5块、指骨4个。

(4)下肢骨:股骨1根、胫腓骨

1根(胫骨与腓骨合并而成)、跗骨5块

(其中2块甚长)、跖骨5块、趾骨5个。

六、试述两栖类的起源与进化。

(一)两栖类起于古代的总鳍鱼,理由如下:

1、古总鳍鱼的身体结构可能是最早期由水生向陆地生活过渡的动物。内鼻孔、鳔呼

吸,相当于肺,坚强的偶鳍支撑身体,并沿陆地爬行

2、鱼石(头)螈化石证明两栖类起源于古总鳍鱼。鱼石螈发现于泥盆纪晚期,距今

约3.5亿年前,为最早的两栖类化石,它既具有两栖类特征,又有总鳍鱼很多共同之处。

1)与总鳍鱼共同处:骨片数目和排列近似;都具有迷路齿;四肢骨和总鳍鱼偶鳍的骨片结构相似,是四足动物的祖先。

2)与两栖类相似之处:鱼石螈已为五趾型四肢;脊椎骨上出现了前、后关节突;具有两个枕髁等。

因此,两栖类起源于晚泥盆纪的—鱼石螈,分支进化为古生代两栖类,由于头骨均有膜原骨形成的硬骨所覆盖,可统称为坚头类。

(二)演化:无尾目有尾目无足目

壳椎:脊椎骨发生

时不经软骨阶段,块椎类壳椎类

椎体中空。

块椎:椎体发生时爬行动物经历软骨阶段。坚头类

两栖类的祖先从泥盆纪晚期出现以后,到了石炭纪得到了大量的发展,为两栖类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石炭纪和以后的二迭纪是两栖类最为繁盛的时代,称这两个纪为两栖动物时代,到了三迭纪末期,所有古老的类群全部绝灭。两栖类的演化情况推

测:最早的古两栖动物是坚头类,由坚头类产生的后裔有三大支,一支是爬行动物;

一支是壳椎类;另一支是块椎类。

七、现存两栖类分几个目?各目的主要特征及代表动物。

(一)无足目

体型蠕虫状,,体表有退化的骨质鳞,附肢退化,尾极短,用肺呼吸,土中穴居,无鼓膜,无胸骨,眼退化为盲眼,卵生或卵胎生,体内受精。代表动物:版纳渔螈。(二)有尾目(蝾螈目)

体型延长,体表润滑无鳞,2对或只有前肢,尾长、终生存在,用肺或鳃呼吸,水栖型,无鼓膜,不发达或缺胸骨,眼无或具不动眼睑,卵生、体外或体内受精。代表动物:肥螈,东方蝾螈,极北小鲵,山溪鲵。

(三)无尾目(蛙形目)

体型短阔,体表润滑无鳞,四肢完备,无尾,用肺呼吸,水陆两栖型,有鼓膜,胸骨发达,眼具可动的眼睑,卵生、体外受精。代表动物:蟾蜍,蛙,田鸡、青蛙

八、试述两栖类的主要经济意义。

①防治虫害。绝大多数蛙蟾类是农田、耕地、森林和草地作物害虫的天敌,利用生物防

治害虫,可以避免农药污染,已受到欢迎。

②食用。蛙肉鲜美与鸡肉媲美,是宴席珍馈佳肴。近年来,牛蛙的养殖得到了很好发展。

③药用。如最负盛誉的哈土蟆和蟾酥就分别取自于中国林蛙和蟾一

④是教学和科学研究的良好实验材料

复习题:(爬行纲)

一、为什么说爬行动物是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

脊椎动物中首先出现羊膜卵的是爬行类。由此,动物的生殖可以摆脱水的束缚,确保了动物陆上生殖成为可能。羊膜卵的最大特点是受精卵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产生羊膜,羊膜围成一个腔,腔中充满羊水,胚胎就在相对稳定、特殊的水环境中发育,加上坚韧的卵壳及其它一些构造,因而羊膜卵可以产在干燥的陆地发育出小动物。

爬行类的皮肤一般覆盖有一层角质层鳞,用以防止水分的大量散失,皮肤的呼吸作用丧失,增强胸廓,开始完全用肺呼吸。

机体结构和机能的进一步完善。爬行类骨骼骨化程度增高,五指型附肢和带骨进一步发展,与中轴骨的联系更为密;颈部出现,颈椎数目增多,前2枚颈椎特化,与头部形成关节,头部活动更加自如;神经系统又有了发展,大脑出现新脑皮,脑神经出现12对;代谢水平显著提高,出现了具高级排泄机能的后肾。

二、羊膜卵的出现在脊椎动物进化史上有何重要意义?试绘一简图表示出羊膜卵的各部结

构和功能。

答:1)羊膜卵的出现,完全解除了脊椎动物在个体发育中对水环境的依赖,使得爬行动物完全可以在陆地上生活,不需要再回到水中,使动物登陆有了可能性。

2)羊膜卵为已登陆的动物向各种不同的栖居地纵深分布提供了空前的机会。

三、为什么说鳄目是爬行动物中结构最高等的类群?

因为鳄目的牙齿著生在上下颔的齿槽中,叫做槽性齿;口腔顶壁有骨质颚,把鼻腔和口腔隔开,并把内鼻孔推向后;心脏分为四室,即左右两心耳和左右两心室,只是在左右大动脉弓交叉处的血管壁有一个小孔,所以左心室压出输到身体各部分的血还不是纯粹的动脉血。这些特点和其他爬行动物不同,而和哺乳动物相接近。所以有人根据这些特点,认为鳄是最高级爬行动物。

四、爬行动物的呼吸运动方式?

呼吸方式:1)类似两栖类的呼吸动作,口咽式呼吸。

2)借助于胸廓的扩张和缩小,使气体吸入或排出,称为胸腹式呼吸。

吸气:肋间外肌(收缩)肋肌骨上提胸廓扩张空气随之吸入。

呼气:肋间内肌(收缩)肋骨下降胸廓缩小空气呼出。

运动方式:爬行动物开始有了胸廓,胸廓是由胸椎、肋骨和胸骨借关节、韧带连接而成,胸廓为羊膜动物所特有。胸廓除了保护心脏的功能外,更重要的是加强了呼

吸作用。肋骨的运动也可协同呼吸运动的完成。蛇不具胸骨,其肋骨具有较

大的活动性,并借皮肤肌支配腹鳞活动,以完成特殊的运动方式。

五、简述中生代爬行类兴衰的原因。

(一)1. 石炭纪末期由于气候变化,新兴的爬行动物由于具备了适应陆生的体制结构,得以生存下来,并在生存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到了中生代初期(三迭纪)开始

排斥两栖动物。

2. 中生代1.5亿年的漫长时间里,由于地壳、气候基本稳定,植物繁茂,当时陆地上

又没有足以和它们竞争的动物,因此爬行动物在中生代就迅速地发展,数量大、种

类多、分布广,占领了地球的海、陆、空三大领域,成为当时地球上的统治者。(二)1、白垩纪末期(7千万年以前),地球上出现了强烈的造山运动。

我国的喜马拉雅山和欧洲的阿尔卑斯山脉都是这一时期隆起形成的。地表构造的剧变影响了气候的变化。随着地形、气候的改变,植物中的裸子植物为被子植物所代替。

2、中生代末期的爬行类体型愈来愈大,食量大,食性狭食化。

各方面都向着特化的方向发展,一旦环境条件发生剧烈变化,对于这些走向特化

道路的种类来说,它们就难适应而走上绝灭的道路

3、中生代初期已出现的恒温动物——鸟类和哺乳动物。

鸟类和哺乳动物具有更好的适应外界环境变化的能力,在和古爬行动物的生存竞争中,逐渐占据了优势地位。显然,这也是导致古爬行动物大量死亡和绝灭的一个因素。

六、试述西蒙龙的主要特征及其在演化上的地位。

七、指出下列种爬行动物所属目和科

喙头蜥、乌龟、玳瑁、鳖、大壁虎、脆蛇蜥、变色龙、红点锦

蛇、尖吻蝮蛇、扬子鳄

复习题:(鸟纲)

一、鸟类哪些特点与爬行类相似,进步性特征是什么?

1、恒定体温,减少了对环境的依赖性。

2、心脏二心房二心室,血液循环为完全的双循环;

3、发达的神经和感官;

4、完善的生殖行为,提高了子代的成活率。

二、试述恒温在脊椎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

1、恒温能保证动物有机体内各种酶的正常活动。从而保证了有机体能及时获得因快速

运动、寻找食物、躲避敌害、繁殖后代所需的能量。

2、恒温可以使动物渡过各种不良的寒冷低温等恶劣环境,减少了对外界环境的依赖性,

能扩大动物在地球上的分布范围。

因此,恒温大大地提高了动物在自然界中生存和竞争的能力,它的出现标志着动物的躯体结构已进入了更高一级水平。有人认为,这是中生代能战胜在陆地上占统治地位的爬行类的重要原因。

三、试述鸟类骨骼系统对飞翔生活所表现的适应。

1.寰椎可与头骨一起在枢椎上面移动,提高头部活动范围

2.肋骨不具软骨,且借钩状突彼此相关联,硬质肋骨与胸骨构成牢固的胸腔

3.胸骨中线处有高耸的龙骨突,增大胸肌的固着面

4.脊椎骨骼愈合,尾骨退化,有助平衡

5.头骨薄而轻,成鸟颅骨愈合,骨内有蜂窝状充气小腔,轻便坚实

6.上下颌骨极度前伸,构成鸟喙,无牙齿

7.脑腔和视觉器官高度发达

8.带骨与肢骨有愈合变形

9.锁骨及退化的间锁骨在腹中线处愈合为V型,避免左右肩带的碰撞

四、鸟类皮肤衍生物的种类及羽毛的结构。

1. 主要衍生物有:羽毛、跗蹠及趾上的鳞片,喙上的角质鞘、爪等。这些衍生物中最重

要的是羽毛,羽毛中的飞羽和尾羽的形状和数目是分类的主要依据之一。

2.羽毛的类型正羽(翮羽):覆盖体表、翼及尾上的大型羽片。

?绒羽:位于正羽的下面,柔软蓬松,呈棉花状

?纤羽:外形似毛发,杂生在正羽和绒羽之间

五、何谓“完全的双循环”、“双重呼吸”、“双重调节”?结合鸟类的特征加以说明。

1、鸟类的心脏分为四腔,分化为二心房二心室。多氧血和缺氧血在整个心血管系统中完

全分流,不再在心脏内相混。左心房和左心室内完全是多氧血;右心房和右心室内

完全是缺氧血。为完全的双循环。

2、鸟类气囊:

气囊是保证鸟类在飞翔时供应足够氧气的装置,形成了鸟类独特呼吸方式—双重呼吸。

鸟类的呼吸动作:

1)吸气时,部分空气经中气支管直接进入后气囊(含有丰富氧气),还有一部分进入次级支气管,再入副支气管,在此处的微支气管处进行气体交换。

2)吸气时,前气囊也扩张,但不接受吸进来的空气,而是接受从肺来的气体。

3)呼气时,后气囊中的气体(含有丰富氧气)排入肺内。

因此,鸟类无论吸气或呼气时都有新鲜空气进行气体交换。这种在吸气和呼气时,肺内均进行气体交换现象,称为双重呼吸。

3、双重调节:眼球的前巩膜角膜肌能改变角膜的屈度;后巩膜角膜肌能改变水晶体的屈

度。因而鸟类眼不仅能改变水晶体的形状以及水晶体与角膜间的距离,而且还能改变角膜的屈度,称为双重调节

六、简述鸟类适应飞行的结构特征。

1、体型为流线型,体表被羽;

2、前肢变为翼;

3、骨骼轻而愈合,为气质骨;

4、与肺相通的气囊为鸟类所特有。

七、鸟类分几个总目,主要特征。突胸总目的各目及代表动物。

A、平胸总目:1、翼退化,无飞翔能力。2、胸骨扁平不具龙骨突。3、锁骨退化或完

全消失。4、羽毛均匀分布。5、后肢强大,具2~3趾。6、骨盆为封闭型。7、雄性具交配器。8、分布仅限于南半球。代表动物有:鸵鸟、鸸鹋、几维等。

B、企鹅总目:1、前肢特化为鳍足。2、后肢短,靠近躯体后方。3、具鳞片状羽毛,

均匀分布于体表。4、不能飞翔而适于游泳。水下潜水的速度可达每小时35km。5、骨骼内不充气。6、分布局限在南半球。

C、突胸总目:1、翼发达,善于飞翔。2、胸骨有发达的龙骨突。3、气质骨。4、有尾

综骨。5、锁骨V形。6、肋骨上具钩状突。7、正羽发达,羽小枝具钩。8、有羽区和裸区之分。9、不具交配器。

(一)鸊鷉目;(二)鹱形目;(三)鹈形目;(四)鹳形目(五)雁形目;(六)隼形目(七)鸡形目(八)鹤形目(九)鸻形目(十)鸥形目;(十一)鸽形目;(十二)鹦形目;(十三)鹃形目(十四)鸮形目;(十五)夜鹰目;(十六)雨燕目;(十七)佛法僧目(十八)鴷形目(十九)雀形目

八、鸟类消化系统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1)消化能力强,消化过程迅速。

(2)食量大,食物的利用率高。

九、为什么说始祖鸟具有爬行类和鸟类的过度形态特征?

与鸟类相似的特征:与爬行动物相似的特征

1)具羽毛;1)上下颌具牙齿;

2)有翼;2)尾由18 ~ 21枚尾椎骨构成;

3)骨盆开放式;3)前肢分离掌骨,指端具爪;

4)后足四趾,三前一后;4)肋骨无钩状突;

5)具“V”形锁骨。5)腿和头部具爬行类的鳞。

复习题:(哺乳纲)

一、哺乳类是脊椎动物发展最高的一纲,其主要进步特征?

1. 在营养代谢方面,出现了口腔咀嚼和消化。

2.肺泡的出现和肌肉质横膈的形成,增强了气体交换。

3.具有高而恒定的体温,减少了环境的依赖性。

4.具有在陆上快速运动的能力,活动范围大大扩展。

5.神经系统和感官高度发达,能协调复杂的机能活动和复杂多变的环境条件。

6.胎生、哺乳,保证了后代的有较高的成活率。

二、哺乳动物皮肤的结构特点,有哪些皮肤衍生物?

1. 哺乳动物的皮肤不仅结构致密,具有良好的抗透水性,而且具有屏障保护、感觉、调

节体温、吸收、分泌和排泄等功能。

哺乳动物的皮肤在整个生命过程中是不断更新的,在不断更新中保持着相对稳定,使之具有一定的外廓。皮肤的质地、颜色、气味、温度以及其他特性,能够与环境条件相协调。这是物种的遗传性所决定的,并在神经、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下来完成,以适应多变的外界条件。

2、皮肤衍生物:哺乳类皮肤衍生物复杂多样,主要由表皮衍生物的角质构造(如毛、

爪、蹄、角等)和皮肤腺(如汗腺、皮肤腺、乳腺、香腺等)。

三、试述哺乳动物肾脏的结构及尿的生成。

1、肾脏组织:皮质、髓质和肾盂。

1)皮质:肉眼观察呈颗粒状,为肾小体组成。

2)髓质:有放射状纹线,由肾小管和集合管组成。

3)肾盂:为输尿管起始端的膨大部分,呈漏斗状。

肾脏的实质是由许多泌尿的肾单位和排尿的集合小管构成。肾单位是泌尿的基本单位,由肾小体和肾小管组成。

肾单位:1)肾小体(又称肾小球)是一个弯曲盘绕成球形的毛细管网,血液由较粗的入球小动脉流入,经血管球后,又汇集成一条较细的出球小动脉。

2)肾小管:肾球囊是肾小管的起始部,形成一个漏斗状的双层壁结构,中腔有空隙。

作用:可将血液中除血细胞和分子较大的蛋白质外,其它物质过滤到囊腔内,形成原尿。

3)尿的形成:尿的形成包括肾小体的过滤和肾小管的重吸收。第一阶段为原尿,经肾小管重吸收后形成终尿。肾小管分为近曲小管、髓袢和远曲小管。许多肾小管汇入一个集合管。经过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分、无机盐(主要是钠盐)、葡萄糖等,最后成为终尿,原尿中水分大约仅有1%从终尿中排出体外。

四、哺乳动物胎盘构成及意义?试绘胎盘结构的示意图。

尿囊与母体子宫壁的

内膜结合起来形成

的结构,是胎儿和母体

联系的纽带,担负着

胎儿的营养、

呼吸、排泄等功能。

五、简述胎生哺乳在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

1)从胎儿的保护看:

胎儿受到了绝对的保护,使外界环境对胚胎发育的不利影响降低到了最小程度,

2)从胎儿的营养来看:胎儿可以从母体获得足够的营养。

3)从胎儿发育所要的条件来看:胎儿可获得恒定的发育温度,有足够的氧气和水分来源,可即时排出代谢废物。

4)从抚育后代的方式来看:乳汁能对多种疾病起免疫作用,幼仔可以不依赖环境提供营养物质。

总之,胎生哺乳进一步完善了陆生动物在陆上的繁殖能力,能在多种的环境条件下繁殖后代,使后代的成活率大为提高,为哺乳动物在地球上全面发展提供了保证,也是哺乳动物在生存竞争中优于其他动物。

六、试述哺乳纲各亚纲的主要特征。哺乳纲分几个目?

(一)原兽亚纲:哺乳类最原始类群,介于爬行类和哺乳类之间。

1、似爬行类特征:1)卵生;2)乳腺为特化的汗腺,无乳头;3)肩带具乌喙骨;前乌

喙骨和间锁骨似爬行动物。4)有泄殖腔,故名单孔类;5)大脑无胼胝体,皮层不发达;6)成体无齿。

2、具哺乳类的特征:1)被毛、恒温;2)母乳育仔;3)体腔有横膈;4)下颌由单一齿

骨组成。

全球仅1目(单孔目),仅分布于澳洲。

(二)后兽亚纲(又称有袋亚纲)介于原兽亚纲和真兽亚纲之间。

1、胎生

2、有育儿袋,内有乳腺和乳头。

3、泄殖腔退化;

4、肩带具有哺乳类的特征;

5、具异型齿;

6、大脑皮层不发达,不具胼胝体;

7、恒温;

8、被兽毛;

9、体腔有横

膈;10、下颌仅有单一齿骨;11、母乳育仔。12、仅具左体动脉。

全球仅1目,为有袋目,仅分布于澳洲及其附近的岛屿上,少数分布在南美洲和中美洲。

七、简述哺乳类的起源。

哺乳类起源于古代兽形爬行动物,大约距今2.25亿年的中生代三迭纪的末期,从一些比较进步的兽形爬行动物分化出最早的哺乳动物,其起源时间比鸟类还要早。

古爬行类(杯龙类)发展出一支似哺乳类的兽形爬行类,即盘龙类,由盘龙类进出一支较进步的兽孔类。

兽孔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其后裔中的一支兽齿类,已经具备了一些似哺乳类的特征,头骨具合颞窝,槽生的异齿,二个枕髁,下颌的齿骨发达,脊椎、带骨及肢骨的构造似哺乳类结构,被认为是哺乳类的祖先。

八、简述人类起源与进化的各个阶段。

(一)人类起源于古猿人类与现代类人猿有着密切的血缘关系,如黑猩猩、大猩猩等。都是由古代类人猿演化而来的,古类人猿向人的方向发展,大约是在第三纪中新世,距今约1000 ~ 2000万年以前。古类人猿本来在森林里过着攀缘生活,以果实为食物。

后来由于地质的变化,喜马拉雅山地带的上升,山北地区得不到海洋潮湿的气流,气候变冷,森林逐渐稀少,食物缺乏。进化中分两支:一支被迫南下,继续过着森林生活,身体各部的变化很少,逐渐发展成为现代类人猿;另一支则留在原来的地方,改变为从地面上去寻找食物,新的生活方式,终于引起了前后肢的分工,身体直立,脑量增大等一系列的改变,经过千百万年,逐渐发展为现代人类。

(二)人类进化的历程:从距今1000~2000万年到300万年前,真正人类的出现是一个漫长的从猿到人的过渡阶段,根据不同地层所发现的化石,从古猿发展为现代人,大致可分四个阶段,即早期猿人阶段(能人阶段)、猿人阶段(直立人阶段)、早期智人阶段(古人阶段)和晚期智人阶段(新人阶段)。

九、指出下列属于何种动物,并说明其分类地位,出现的地质年代。甲胄鱼、盾皮鱼、总

鳍鱼、坚头类、杯龙类、西蒙龙、始祖鸟、兽齿类。

名词解释

1、无羊膜类: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不出现羊膜的动物,即除了爬行类鸟类与哺乳类的其他脊椎

动物

2、羊膜类:爬行纲、鸟纲和哺乳纲在胚体发育过程中有羊膜,所以叫羊膜类。逆行变态

3、脊索来源于原肠背壁。脊索细胞富含液泡,外有脊索鞘。脊索鞘内外两层,纤维组织

鞘和弹性组织鞘。

4、脊椎脊椎动物背部的主要支架。由多个椎骨组成,中间有椎管,内有脊椎。

5、脊索动物:包括尾索动物,头索动物和脊椎动物

6、原索动物:尾、头索动物的总称

7、尾索动物:身体包在胶质或近似植物纤维素成分的被囊中,至少在幼体时期尾部有脊索及神

经管.

8、头索动物:终身具有发达脊索,背神经管和咽鳃裂等特征的无头鱼形脊索动物.

9、背神经管脊索动物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位于脊索背方的神经管,由胚体背中部的外

胚层下陷卷摺而成。

10、咽鳃裂低等脊索动物在消化管前端的咽部两侧有一系列左右成对排列、数目不等的裂

孔,直接开口于体表或以一个共同的开口间接地与外界相通。

11、无头类头索动物亚门头部不显,称无头类

12、有头类脊椎动物亚门形成明显的头部,称有头类

13、无颌类:圆口纲无颌,故又叫无颌类。

14、有颌类:鱼纲以及更高级的四足类都出现有颌,合称有颌类。

15、开管式血液循环:血液自心室经动脉,进入身体各部分,后汇入血窦,由静脉回到心耳。

由于血液不是总在血管内流动故称为开管式循环。

16、闭管式血液循环:血液自心室经动脉,进入身体各微血管、组织间隙,然后汇集到静脉

回到心房。过程中血液始终在血管内流动。

17、盾鳞:软骨鱼特有,平铺于体表互成对角线排列使流经表面的水流流态平顺,涡旋减少,。有菱形基板和附生在基板上的鳞棘组成。

18、硬鳞:存在于某些硬骨鱼的硬鳞鱼类,来源于真皮层,鳞质坚硬,成行排列而不呈覆瓦状。

19、骨鳞:鱼鳞中最常见一种,真皮层的产物,见于硬骨鱼类,骨鳞柔软扁薄,富有弹性,表面分为基区(前区)、顶区(后区)、上恻区和下侧区。前后相邻的鳞片作覆瓦状排列于表皮下。

20、开鳔类:管鳔类,鳔与食管之间有相通的鳔管。

21、闭鳔类:无鳔与食管之间直接相通的鳔管。

22、鳍式:书面表达鳍的种类和鳍条数目的方式,称为鳍式

23、侧线:是鱼类特有的感觉器官。侧线管内有感觉细胞以无数小管穿过鳞片与外界相通

24、肩带:是连接上肢骨和脊柱的骨骼。两栖类由:由上肩胛骨、肩胛骨、锁骨、乌喙骨和上乌喙骨组成;爬行类由:乌喙骨、前乌喙骨、肩胛骨、上肩胛骨、锁骨、间锁骨(上胸骨)组成。

25、腰带:是连接下肢骨和脊柱的骨骼。由髂骨、坐骨和耻骨三骨组成。

26、动脉:所含的血液从心脏流出到其他部位的血管

27、静脉:所含的血液是从身体其他部位流回心脏的血管。

28、圆口动物:圆口纲又称无颌类,是无成对偶肢的和上下颌的低等脊索动物。

29、端生齿、侧生齿、槽生齿:爬行动物的牙齿按着生位置不同分类,分别见于飞蜥、沙蜥;多数蜥蜴和蛇;鳄类。

30、封闭式骨盆:哺乳动物的左右耻骨和坐骨愈合为坐耻骨,形成封闭式骨盆。

31、开放式骨盘:髂骨、坐骨和耻骨,在腹中线处不愈合,构成开放式骨盆。

32、尿酸:爬行、鸟类排泄物的主要成分

33、尿素:两栖、哺乳排泄物的主要成分

34、不完全的双循环:动静脉血未完全分开,心脏有二心房二心室。心室不严格区分多氧血和缺氧血。

35、完全的双循环:动静脉血液完全分开。心脏分化为二心房二心室。多氧血和缺氧血不再在心脏内相混。左心房和左心室内完全是多氧血;右心房和右心室内完全是缺氧血。

36、双重呼吸:鸟类无论吸气或呼气时都有新鲜空气进行气体交换。这种在吸气和呼气时,肺内均进行气体交换现象,称为双重呼吸。

37、双重调节:眼球的前巩膜角膜肌能改变角膜的屈度;后巩膜角膜肌能改变水晶体的屈度。因而鸟类眼不仅能改变水晶体的形状以及水晶体与角膜间的距离,而且还能改变角膜的屈度。

38、肾单位:肾单位是泌尿的基本单位,由肾小体和肾小管组成。

39、肾小体:肾小体(又称肾小球):是一个弯曲盘绕成球形的毛细管网,血液由较粗的入球小动脉流入,经血管球后,又汇集成一条较细的出球小动脉。

40、肾小管:肾小管:肾球囊是肾小管的起始部,形成一个漏斗状的双层壁结构,中腔有空隙。作用:可将血液中除血细胞和分子较大的蛋白质外,其它物质都能过滤到囊腔内,形成原尿。

41、胎盘:胎盘是由胎儿的绒毛膜、尿囊与母体子宫壁的内膜结合起来形成的结构,是胎儿和母体联系的纽带,担负着胎儿的营养、呼吸、排泄等功能。

42、植物性神经系统:专门支配和调节内脏平滑肌,心脏肌,内分泌腺,血管扩张和收缩等活动的神经,与内脏器官的生理活动,新陈代谢有密切关系.

44、膈肌:哺乳动物胸腔与腹腔之间的横膈膜

45、胸式呼吸、腹式呼吸:哺乳类的呼吸动作是依靠胸腔的扩大与缩小,胸腔为哺乳动物所特有。胸腔的扩大与缩小,借横膜隔与腹腔分隔,横膈膜的运动可改变胸腔容积,称为腹式呼吸。加上肋骨的升降来扩大或缩小胸腔容积,为胸式呼吸,完成哺乳类的呼气和吸气。46、气囊:气囊是中气管及次级支气管末端相连的膨大的薄膜,它们伸到肺以外,分布于内脏器管间。气囊壁薄,本身没有气体交换作用,鸟类气囊有9个

47、活命中枢:延脑,是重要的内脏活动中枢,节制呼吸、消化、循环、汗腺分泌以及各种防御反射(如咳嗽,呕吐,眨眼)

48、龙骨突:胸骨中线处具高耸的龙骨突起。

49、尾综骨:鸟类最后几枚尾骨退化愈合而成,以支撑尾羽。

50、胸廓:羊膜动物所特有,由前面一部分胸椎的肋骨与腹中线的胸骨连接而成,与保护内脏,加强呼吸作用的机能密切相关。

51、内分泌腺:没有导管,它们分泌物由腺细胞直接渗透进血液或淋巴,随血液循环流到全身,这些没有导道的腺体称为内分泌腺,内分泌腺分泌的微量有机化合物叫作激素。

52、愈合荐骨:亦称综荐骨,为鸟类所特有,由少数胸、腰、荐椎及部分尾椎愈合而成,与宽大的骨盆相愈合。

53、寰椎:鸟类第一枚颈椎,呈环状

54、前肾:位于身体的前端,脊椎动物在胚胎期间都有前肾出现,但是只有在鱼类和两栖类的胚胎中前肾才有作用。

55、中肾:位于前肾后方,是鱼类和两栖类成体的排泄器官。

56、后肾:是羊膜动物成体的排泄器官,位于体腔的后部,外形因动物的种类而异。肾小体和连接它的排泄小管共同组成一个泌尿基本结构,称为肾单位。

57、次生腭:由前颌骨和上颌骨的腭突、腭骨等的突起空同合成雏形的次生腭。

58、肝盲囊:文昌鱼的肠为一直管,向前伸出一个盲囊,突入咽的右侧,而称为肝盲囊,其能分泌消化液,与脊椎动物的肝脏为同源器官。

59、脑眼:文昌鱼神经管上的黑色小点,为光线感受器,称为脑眼。60、吞咽式呼吸:两栖动物的呼吸动作主要依靠口腔底部的颤动升降造成空气吸入和呼出肺出的动力来完成呼吸这种方式称为吞咽式呼吸。

61、变温动物:由于代谢水平低,不能产生足够多的热量和体温调节机制不完善,体温随外界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动物,也称变温动物。

62、恒温动物:由于代谢水平高,能产生足够多的热量和体温调节机制完善,体温不随外界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动物,也称恒温动物。

62、胸腹式呼吸:借助于胸廓的扩张与缩小及腹壁肌肉运动完成呼吸的呼吸方式称胸腹式呼吸。

63、尿囊:胚胎发育过程中,自消化道后部发生的一个充当呼吸和排泄的器官。

64、卵胎生:某些鱼类和爬行类,受精卵留在母体的输卵管同分育,直至胚胎完成发育成为幼体时才产生,胚胎发育的营养来自卵黄。

65、哺乳动物:哺乳动物是全身被毛、运动快速、恒温、胎生和哺乳的脊椎动物。它是脊椎动物中躯体结构、功能和行为最复杂的一个高等动物类群。

66、洞角:某些哺乳动物(如牛)的角不分叉,终生不更换,由头骨的骨角外面套以由表皮角质化形成的角质鞘构成。

67、实角:某些哺乳动物(如鹿)的角为分叉的骨质角,通常多为雄兽发达,且每年脱换一次。

68、口腔消化:口腔消化指咀嚼和唾液的作用,咀嚼是对食物进行机械加工,唾液淀粉酶能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称为口腔消化。

69、异型齿:哺乳类的牙齿分化为门齿、犬齿、前臼齿和臼齿,门齿有切割食物的功能,犬齿有撕裂食物的功能,前臼齿和臼齿具有咬、切、压、研磨等多种功能。称为异型齿。

70、肾盂:为输尿管起始端的膨大部分,呈漏斗状

71、歪尾:将尾为上下不对称的两叶,多见软骨鱼类;

72、正尾:尾为上下对称的两叶,末端向上翘。

73、栉鳞:圆形,前缘插入真皮,后缘光滑游离,或具有许多细小锯状突起,称为栉鳞。

74、肝胰脏:胰脏为弥散状,散布于肝脏中,其组织可用组织切片观察到,肉眼不易与肝脏区别。因此,肝和胰合称肝胰脏,这是鱼类的特点。

75、脑颅:外枕骨1对、前耳骨1对、额顶骨1对、蝶筛骨1对、鼻骨1对、犁骨1对、副蝶骨1块、鳞骨1对。

76、无足目:体型蠕虫状,,体表有退化的骨质鳞,附肢退化,尾极短,用肺呼吸,土中穴居,无鼓膜,无胸骨,眼退化为盲眼,卵生或卵胎生,体内受精的两栖动物。

77、有尾目:体型延长,体表润滑无鳞,2对或只有前肢,尾长、终生存在,用肺或鳃呼吸,水栖型,无鼓膜,不发达或缺胸骨,眼无或具不动眼睑,卵生、体外或体内受精的两栖动物。

78、无尾目:体型短阔,体表润滑无鳞,四肢完备,无尾,用肺呼吸,水陆两栖型,有鼓膜,胸骨发达,眼具可动的眼睑,卵生、体外受精的两栖动物。

79、盐腺:居住在多盐或干旱环境的爬行类还发展了肾外排盐的结构,大多位于头部,如眼后上方。

80、正羽:覆盖体表、翼及尾上的大型羽片

81、绒羽:位于正羽下面,柔软蓬松,呈棉花状

82、纤羽:外形似毛发,杂生在正羽和绒羽之间

83、嗉囊:鸟类的食道与其它脊椎动物相比相对较长,食道中部或下部具有一个膨胀部,即嗉囊,有食物的贮存、消化和分泌嗉囊乳的作用

84、腺胃:腺胃上有许多乳状突伸向胃腔,乳状突上有许多胃腺,分泌盐酸和胃蛋白酶。

85、肌胃:肌胃又称砂囊,主要功能是机械研磨,食物进行酶和酸的水解。

86、泄殖腔:排粪、排尿及生殖的公共通道。

87、中耳:由鼓膜、鼓室、听小骨和耳咽管,为传声装置。听小骨由镫、锤和砧骨。

88、犁鼻器:在鼻腔前面的一对盲囊,开口于口腔顶壁,是一种化学感受器。

89、羊膜卵:指具有羊膜结构的卵,是爬行类、鸟类、卵生哺乳动物所产的卵。

90、咽颅:咽颅是支持消化管前端的一组骨片,包括颌骨,舌骨和鳃骨。

91、复胃:哺乳动物中的反刍类胃很大,常分成几个部分而构成复胃,如牛的胃可分为4个部分(见反刍胃),复胃中生活着大量的细菌和纤毛虫,对于纤维素的消化起着重要作用。

92、淋巴系统:淋巴系统是人体的重要防卫体系,它与心血管系统密切相关。淋巴系统能制造白细胞和抗体,滤出病原体,对于液体和养分在体内的分配也有重要作用。

93、被囊类:也称尾索动物。脊索动物门的一亚门。少数自由生活的,终生具有脊索的尾部,如海樽、纽鳃樽等;固着生活的,仅幼体具有脊家的尾部,成体尾部退化消失,如海鞘等。

94、四足动物:为脊椎动物中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四纲的总称,是鱼类对应词。具四肢,内外鼻孔相通,心脏为两心房一心室或两心房两心室,成体的排泄器官为中肾或后肾,大脑分左右两半球,受精卵为全裂或盘裂。

95、五趾型附肢:包括上臂、前臂、腕、掌、指、等五部分的结构

96、颌间腺:位于前颌骨和鼻囊之间,分泌物无消化功能,只有湿润口腔的作用,并在眼球下沉突向口腔时,协助完成吞咽食物的作用。

97、带骨:肩带和腰带的总称

山农成人教育 动物病理学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专升本

《动物病理学》复习题 一、填空题 1、充血是指由于___________扩张而流入局部组织或器官中血量增多的现象。 2、在血栓形成过程中,由血小板析出,粘集而成的血栓称为___________。 3、梗死是指由于________________,局部组织因缺血而引起的坏死。 4、血液流出血管或心脏之外,称为。 5、慢性炎症病变是以为主。 6、肿瘤的细胞形态和组织结构与相同来源的正常组织的不同程度的差异称为。 7、肿瘤的生长速度主要与肿瘤的性质有关。一般良性肿瘤生长,恶性肿瘤生长迅速。 8、槟榔肝形成是由于肝脏发生了脂肪变性和________________。 9、红色血栓和白色血栓交替形成红白相间的血栓称为________________。 10、心脏功能不全引起的休克称为________________。 11、出血是指血液流出__________________之外的过程,血液流出体外称为外出血,血液流入体内称内出血。 12、脑炎根据性质可以分为__________________、非化脓性脑炎、嗜酸性粒细胞性脑炎和变态反应性脑炎。 13、渗出性炎症分为浆液性炎、________________、化脓性炎、出血性炎四类 14、根据病因肝炎可分为传染性肝炎和________________。 15、镜检坏死组织的细胞核主要表现为核浓缩、核碎裂和三方面的变化。 16、肺气肿分为肺泡性肺气肿和________________。 17、栓塞的类型主要有脂肪性栓塞、气体性栓塞、栓塞和其他栓塞。 18、缺氧的类型有四种,低张性缺氧、血源性缺氧、循环性缺氧血和 ______________。 19、酸碱平衡紊乱分为四种类型,即代谢性酸中毒、代谢性碱中毒、呼吸性酸中毒、。 20、各种原因引起的体液容量的明显减少称为脱水,脱水可分为三种类型,即高渗性脱水、 ______________和低渗性脱水。 二、选择题 1、血肿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局部组织发生()

最新普通动物学期末考试试题(绝对有用)

普通动物学期末考试试题 命题人:张俊彦20032417 学生姓名:学号:院系:总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总分18分) 1、组织:由一些形态相同或类似的细胞,加上非细胞形态的间质彼此组合在一起,共同担负一定的生理机能的结构(细胞群) 2、完全变态:昆虫变态的一种类型,指成虫和幼虫的形态结构完全不同,生活史中要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的变态形式。如蝴蝶和蛾类的变态 3、生物发生律:生物发展史可分为2个相互密切联系的部分。即个体发育和系统发展。也就是个体的发展历史和由同一起源所产生的生物群的发展历史。个体发育史是系统发育史的简短而迅速的重演,即某种动物的个体发育重演其祖先的主要进化过程 4、后肾管:由外胚层内陷形成的排泄器官,基本结构由肾孔、排泄管、肾口组成。肾口开口于体内,肾孔开口于体外。 5、混合体腔:节肢动物胚胎发育过程中,体腔囊并不扩大,囊壁的中胚层细胞也不形成体腔膜,而分别发育成有关的组织和器官,囊内的真体腔和囊外的原体腔合并,形成混合体腔。 6、疣足:体壁外凸形成的中空的结构,具有运动、呼吸等功能,存在于环节动物的多毛类。 二、填空题:(每空0.5分,总分20分) 1、国际上规定的动物种双名法依次由属名, 种名和命名人组成。 2、软体动物的贝壳由外向内依次分为角质层、棱柱层和珍珠层。是由外套膜的外层上皮分泌形成的。 3、原生动物的运动器官主要有鞭毛、纤毛和伪足。 4、动物胚胎发育过程中中胚层形成的两种主要方式为端细胞法和体腔囊法。 5、腔肠动物门包括三个纲,分别为水螅纲、钵水母纲和珊瑚纲。 6、原腔动物是非常复杂的类群,包括多个门类,分别为线虫动物门、动吻动物门、线形动物门、棘头动物门、轮虫动物门和内肛动物门。 7、马氏管位于消化系统的中肠和后肠交界处。 8、刺细胞为腔肠动物所特有。刺丝泡为原生动物所特有 9、最早出现中胚层的是扁形动物门,最早出现次生体腔的是环节动物门,最早出现异律分节的是节肢动物门。 10、胚胎时期的胚孔发育成动物的口,肛门是在相对的一侧开口形成的,这种动物称为原口动物。 11、围心腔腺的作用是排泄。 12、请写出具有下列口器的代表动物:刺吸式口器:蚊子;咀嚼式口器:蝗虫;虹吸式口器:蝴蝶;舐吸式口器:苍蝇;嚼吸式口器:蜜蜂。 13、原生动物的营养方式包括植物性营养、动物性营养和渗透性营养。

实验动物学习题及答案

实验动物学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 1、实验动物学研究的对象实验动物、动物实验。 2、根据我国实际,实验动物被分为四级,分别是一级为普通动物、二级为清洁动物、三级为SPF动物、四级为无菌动物(包括悉生动物)。国际上公认的标准实验动物是SPF动物,我国公认的标准实验动物是清洁动物。 3、通常称近交系动物为品系,称封闭群动物为品种。 4、实验动物的年龄通常根据体重来判断。 5、裸鼠除全身无毛外,还有裸体和无胸腺,并随年龄增加皮肤变薄,头颈部皮肤皱褶,发育迟缓等特征。 6、药物筛选实验首选动物为小鼠;过敏实验首选动物为豚鼠;发热研究首选动物为家兔;实验外科学首选动物为犬;人类脊髓灰质炎等病的研究最理想的实验动物是非人灵长类动物;做反射弧分析实验常用实验动物是青蛙。 7、实验动物常用给药途径有经口给药、注射给药等。 二、名词解释 1.实验动物:是指经人工饲养、对其携带的微生物、寄生虫实行控制,遗传背景明确或来源清楚的,用于科学研究、教学、生产、鉴定、及其他科学研究的动物。 2.近交系动物:是指至少经过20以上连续全同胞或亲子交配,品系内所有个体都可追溯到其源于第20代或以后代鼠的一对共同祖先的动物群。 3.杂交优势:杂种一代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对疾病的抵抗力强,寿命较长,容易饲养,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近交衰退现象的优越性。 4.封闭群动物:不以近交形式进行交配,也不引入任何外来血缘,在封闭条件下交配繁殖,从而保持群体的一般遗传特性,又具有杂合性的一个实验动物种群。我国制定的标准作如下定义:以非近亲交配方式进行繁殖生产的一个实验动物种群,在不从其外部引入新个体的条件下,至少连续繁殖4代以上,称为一个封闭群,或叫远交群。 5.诱发性动物模型:是指使用物理、化学、生物等致病因素作用于动物,造成动物组织、器官或全身一定的损害,出现某些类似人类疾病的功能、代谢或形态性结构方面的病变,即人为地诱发动物产生类似人类疾病的动物模型。 三、问答题

动物学试题库说课材料

动物学试题库

动物学试题库 一、名词解释 1.动物学物种双名法细胞器单位膜核糖体组织器官细胞分化细胞周期减数分裂神经元尼氏体原核生物原生动物食物泡鞭毛纤毛伪足包囊刺丝泡刺丝泡和刺细胞质应激性红血细胞前期胞饮作用渗透营养光合营养吞噬营养吞噬虫生物发生律同工器官同功器官趋同卵裂螺旋卵裂盘裂世代交替接合生殖裂体生殖孢子生殖孤雌生殖孤雌生殖与雌核发育出芽生殖幼体生殖领细胞和刺细胞领细胞水沟系中央腔胚层逆转胚胎发育中的逆转中胚层和中胶层辐射对称体制两辐射对称体制五辐射对 称两侧对称次生性辐射对称皮肌细胞刺细胞触手囊细胞内消化细胞外消化不完全消化系统分节现象体节疣足环带黄色细胞盲道异沙蚕相中生动物侧生动物后生动物后口后口动物原口动物和后口动物皮肤肌肉囊细胞内管有管细胞焰细胞杆状体下沉上皮头冠(轮盘)寄生寄主中间寄主中间宿主终寄主闭管式循环系统开管式循环系统闭管式循环血窦血 腔血体腔同律分节异律分节同律分节和异律分节胚胎卵休眠卵卵生和卵胎生卵生卵胎生胎生与卵生混交雌体不混交雌体需精卵非需精卵休眠卵浮浪幼虫担轮幼虫面盘幼虫钩介幼虫无节幼虫羽腕幼虫外套膜晶 杆齿舌茎化腕壳顶贝壳放射肋闭壳肌原体腔真(次生)体腔混合体腔原体腔和真体腔消化循环腔再生外骨骼书鳃书肺气管信息素多 态蜕皮龄期蛹期X和Y器官内肢节重叠像眼咀嚼式口器嚼吸式口器刺吸式口器虹吸口器舐吸式口器步行足捕捉足跳跃足开掘足游泳足休 眠滞育个体发育与系统发育胚胎发育和胚后发育系统发育个体发育直接发育间接发育变态完全变态不完全变态渐变态半变态渐变态和半变 态稚虫若虫神经网网状神经系统梯形神经系统链状神经系统索状神经系原贤管后肾管后肾原肾管和肾单位马氏管触角腺基节腺围血系统贴氏体管足皮鳃辐射管水管系统主辐管间辐管从辐管步带板共生潮间带赤潮环节动物学说栉鳃与栉鳞次生鳃洄游生殖洄游排遣总担间歇生长芽球担轮动物鹦鹉颚年生活史角质膜外温动物脊索逆行变态次生颌泄殖腔动物区系同功器官门静脉双重呼吸羊膜卵洄游 ridial symmetry,biridial symmetry,gastrovasuclar cavlty,pseudocoelom,true coelom,hemocoele,intracellular digestion,extracellular digestion,radula,vestigial organ 二、问答题 1、原生动物有何主要特征?为什么它们是最原始、最低等的动物? 2、原生动物门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3、试述原生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4、如何理解原生动物是动物界里最原始最低等的一类动物?

动物营养学复习资料及经典期末试题和答案(可编辑修改word版)

绪论 ★1、名词解释: 养分(营养物质):饲料中凡能被动物用以维持生命、生产产品,具有类似化学性质的物质统称为营养物质(nutrients),亦称为养分或营养素。 营养:是动物摄取、消化、吸收食物并利用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来维持生命活动、修补体组织、生长和生产产品的全部过程。 营养学:研究生物体营养过程的科学。通过这一过程的研究,可以阐明生命活动的本质,并通过营养调控措施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 饲料:正常情况下,凡能被动物采食、消化吸收、无毒无害、且能提供营养物质的所有物质均可称为饲料 饲料的营养价值;饲料或养分完成一定营养或营养生理功能的能力大小。 ★ 2、试述动物营养学的研究目标和任务。 答:总体目标:通过研究,揭示养分利用的定性定量规律,形成饲料资源的高效利用、动物产品的高效生产、人类健康及生态环境的长期维护的动物营养科学指南,使动物生产在土壤----植物----动物 ----- 人食物链中与其他要素协调发展,为维持食物链的高效运转发挥积极作用。 任务:(1)确定必需营养素、研究其理化特性和营养生理作用;(2)研究必需营养素在体内的代谢过程及其调节机制;(3)研究营养摄入与动物健康、动物体内外环境间的关系;(4)研究提高动物对饲料利用率的原理与方法;(5)制定动物的适宜养分需要量;(6)探索或改进动物营养学的研究新方法或新手段(饲料营养价值评定、营养需要量)。 ★3、简述动物营养学在动物生产中的地位。答:(1)保障动物健康(2)提高生产水平与 50 年前比较,现代动物的生产水平提高了 80-200%。其中,营养的贡献率占 50-70%。(3)改善产品质量(4)降低生产成本动物生产的总成本中,饲料成本占 50-80% (5)保护生态环境 ★4 学习动物营养学的意义 答:(1)研究养分的摄入与动物健康和高效生产的定性定量规律,可为动物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南,维持动物生产的高效进行。(2)有助于揭示动物生命活动的本质、动物与人及环境的互作关系,并通过营养调控措施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3)研究饲料的营养本质以及降低饲料投入和成本的方法,使养殖业和饲料工业的保持持续发展。(4)研究营养物质利用的过程和饲料加工、饲喂、环境等对饲料利用的影响,为饲料加工业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5、生产中与动物营养有关的常见问题有哪些? 答:(1)提高动物对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2)调控养分的摄入和排泄量,影响环境质量; (3)保障动物产品对人类的食用安全。1)缺乏动物组织代谢和生长的细胞调节和分子调节过程的基本知识。2)缺乏对动物与其消化道微生物生态系统相互关系的了解。3).对营养与遗传、营养与健康、营养与环境及动物福利、营养与产品品质等关系的研究十分薄弱。综合考虑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时,动物营养需要的含义及需要量有何变化,目前知之极少。4.)动物达到最佳生产性能时的采食量及其调控机制与措施了解不足。5)效迅速地检测饲料中养分和抗营养因子的含量以及评定养分的生物利用率的技术尚不完善。6).饲料资源的开发及利用各类副产物合成动物的必需养分或其前体物的研究十分有限。7).缺乏准确、客观评定动物福利要求的理论和技术。 第一章动物与饲料的化学组成 要求:1.了解动物与植物的相互关系;2.了解动植物体的化学组成及其比较;3.掌握饲料中各种营养物质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功能。 1.名词解释: CP(粗蛋白质):是指饲料中所有含氮化合物的总称。CP%=N%×6.25 粗灰分(C A):是饲料、动物组织和动物排泄物样品在550-600℃高温炉中将所有有机物质全部氧化后剩余的残渣。灼烧后的残渣中含有泥沙,故为粗灰分 EE(粗脂肪):是饲料、动物组织、动物排泄物中脂溶性物质的总称。常规饲料分析是用乙醚浸提样品所得的物质,故称为乙醚浸出物。 CF(粗纤维):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组成成分,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及角质等成分。 A D F(酸性洗涤纤维) N D F(中性洗涤纤维) ★2.简述饲料概略养分分析法对饲料养分如何分类、测定各种养分含量的基本原理。 ★3.简述述概略养分分析体系的优缺点。 概况性强.简单使用。尽管分析中存在一些不足,特别是粗纤维分析尚待改进,目前世界各国仍在使用. ★4.简述养分的一般营养生理功能。 (1)机体或动物产品的构成物质(蛋白质、矿物质、水分、脂肪)---部件(2)动物生产的能源物质(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 ---- 动力(3)动物生产的调节物质(矿物质、维生素、氨基酸、脂肪酸、添加剂)---- 控制系统 ★5.比较动植物体组成成分的异同? 答1:元素组成的比较1)元素种类基本相同,数量差异大;(植物体化学成分含量受生长期、地区、气候影响较大,动物体则相对稳定。)2)元素含量规律 有机元素:均以氧最多、碳氢次之,其它少无机元素:植物含钾高,含钠低动物含钠高,含钾低动物含钙、磷高于植物 3) 元素含量的变异情况 (动物的元素含量变异小,植物的变异大。)化 2 化合物组成的比较 1).水分一般情况下,动物体与饲料植物中都以水分含量最高,但植物变异大,动物变异小。 【(1)植物体水分变异范围很大,可多到 95%,少到 5%;植物整体水分含量随植物从幼龄至成熟,逐渐减少。 (2)动物体水分含量比较恒定,约占体重的 60~70%,一般幼龄动物体内含水多,如初生犊牛含水 75%~80%,成年动物含水较少,相对稳定,如成年牛体内 含水仅 40%~60%。越肥的动物,体内含水量越少,动物体内水分和脂肪的消长关系十分明显。 3)动植物体组织、部位不同含水量不同。 (4)植物的栽培条件、气候、收获期等影响含水量,动物的年龄、营养水平、饲料组成、健康状况也影响体内含水量。】 2).碳水化合物是植物干物质中的主要组成成分,既是植物的结构物质,又是植物的贮备物质。动物体内的碳水化合物主要为糖元和葡萄糖,且含量极少, 通常在 1%以下。 【(1)植物干物质中主要为碳水化合物,占其干物质重量的 3/4 以上。 (2)动物体内完全不含有淀粉和粗纤维等这一类物质。 (3)碳水化合物是动物日粮的主要成分,其主要作用是提供能量,也有其他特殊作用。】

普通动物学试题

普通动物学试题 题1 一、选择题: 1、草履虫的表膜不具有下列哪一项功能? A(保护B(呼吸C(排泄D(消化 2、草履虫的营养方式是: A(异养B(自养C(寄生D(腐生 3、胚胎发育过程中具胚层逆转现象的动物是: A 多孔动物 B 腔肠动物 C 轮虫动物 D 线虫动物 二、填空 1、生殖隔离的形式有3 种,分别为、和。2 、细胞分裂方式有3 种,为有丝分裂、和。 3、各类动物身体的构造虽然复杂,但都是由四大类组织构成,即、、 和。 4、根据形态和生理的特点,上皮组织可分为三类,即、和。5 、水沟系是 海绵动物的主要特征之一。它对海绵动物的生活有重大的适应意义。水沟系又可分为、和复沟型。 6、海绵的体壁由两层细胞所构成,外面的称,里面的称。两层之间是。 7、胚胎发育包括、卵裂、、、、、胚层分化与器官形成等几个主要的发育阶段。 8、原肠腔的形成方式多样,包括、、、和内转。9 、腔肠动物可以分为3 纲,即、、。 三、名词解释 1、动物学;2 、物种;3 、生殖隔离;4 、亚种;5 、器官;6 、系统;7 、接合生殖;8 、胚层

逆转;9 、芽球;10 、生物发生律(重演律);11 、端细胞法;12、体腔囊法;13 、假体 腔;15 、辐射对称;16 、浮浪幼虫 四、简答题: 1、试写出山羊的分类地位。 2、原核细胞(以细菌细胞为代表)与真核细胞的主要区别。 3、植物和动物细胞的区别。 4、原生动物门的重要特征有哪些, 原生动物群体与多细胞动物有何不同, 5 、原生动物有哪几个重要纲, 各纲有哪些特征, 6、疟疾、黑热病、昏睡病、毛滴虫病、阿米巴痢疾各由什么原虫引起的, 它们分别属于原生动物的哪个纲, 7、如何理解海绵动物是最原始、最低等的动物, 8、简述腔肠动物门动物的主要特征。 9、为什么说腔肠动物的消化腔与海绵动物的中央腔不同, 10、两侧对称在进化上的意义是什么, 11、中胚层的形成在进化上的意义是什么, 题2 一、选择题: 1、猪带绦虫的卵被寄主吞食后孵出的幼虫叫什么? A(毛蚴B(胞蚴C(囊尾蚴D(六钩蚴 2、下列哪种动物具有原肾型排泄系统, A(水螅B(涡虫C(蚯蚓D(河蚌 二、填空 1、绦虫身体呈,一般由头节和许多构成,头节附着器有、吸钩和 2、涡虫雌雄体,但需要进行受精。

动物学题库

动物学题库 一、解释名词 1、生物发生律 2、伸缩泡 3、完全变态 4、原肾管 5、角质膜 6、疣足 7、外套膜 8、凯伯尔式器 9、书肺 10、化性 11、双名法 12、刺丝泡 13、皮肌囊 14、不完全变态 15、后肾管 16、混合体腔 17、刚毛 18、黄色细胞 19、外套腔 20、鲍雅诺式器 21、原口动物 22、生物圈 23、实质组织 24、马氏管 25、后口动物 26、外套膜 27、分类阶元 28、混合体腔 29、龄期 30、原生动物 31、内骨骼 32、实质组织 33 、完全变态 34 、原肾管 35 、化性 二、选择题 1、环节动物多毛纲在其个体发育过程中所经历的幼虫阶段是()。 A 浮浪幼虫 B 牟勒氏幼虫 C 担轮幼虫 D 钩介幼虫 2、团藻在动物演化上有重要意义,其分类地位是()。 A 海绵动物门 B 原生动物门 C 腔肠动物门 D 扁形动物门 3、蝎子和蜱螨隶属于节肢动物门的()。 A 多足纲 B 甲壳纲 C 昆虫纲 D 蛛形纲 4、水螅为淡水生活的腔肠动物,是科学研究中的好材料,下列哪种叙述是不正确的()。 A 水螅有多种运动行为,如捕食运动、尺蠖运动和翻筋斗运动等。 B 具有两个胚层和消化循环腔 C 神经系统发达,有感觉运动中心 D 具有辐射对称的体制 5、间日疟原虫的中间寄主为()。 A 钉螺 B 沼螺 C 按蚊 D 伊蚊 6、昆虫分类的主要依据除了触角、足、翅、生物学外,还有()。 A 体壁突起 B 口器 C 生殖器 D 听器 7、棘皮动物的成虫是辐射对称,其幼虫是()。 A 辐射对称 B 两侧对称 C 两侧辐射对称 D 无对称 8、蝼蛄的前足是()。 A 步行足 B 跳跃足 C 开掘足 D 捕捉足 9、河蚌的生殖孔开口于()。 A 身体末端 B 身体腹面 C 内鳃瓣的鳃上腔 D 口附近 10、人吃了未煮熟的“米猪肉”或被囊尾蚴污染的食物,就可能感染()。 A 球虫病 B 钩虫病 C 吸虫病 D 绦虫病 11、家蝇在分类学上属于节肢动物门、昆虫纲的()。 A 双翅目 B 膜翅目 C 半翅目 D 鳞翅目 12、蝗虫的变态类型属于()。 A 渐变态 B 半变态 C 无变态 D 完全变态 13、动物界的第二大门是()。 A 节肢动物门 B 软体动物门 C 原生动物门 D 环节动物门 14、无脊椎动物的前肠和后肠来源于()。 A 内胚层 B 外胚层 C 中胚层 D 体腔膜 15、水沟系这种特殊的结构存在于()。

动物学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高起本

《动物学》复习题 一、填空题 1、最早出现分节现象是门,而且是同律分节,到 门,动物身体开始异律分节;蜘蛛分节不明显,身体分和两部分。 2、多细胞动物中,门的身体是辐射对称,从门开始,动物的身体出现了两侧对称。 3、在动物界,最高等的是门,在脊椎动物中,最高等的是 纲。 4、典型的两栖纲动物,身体分:、、和 四部分。 5、昆虫的身体分为三部分,头部是动物的感觉和中心,胸部是其中心,腹部是代谢和中心。 6、完整的鸟类繁殖环节包括占区、、求偶、、、和七个组成部分。 7、真正的双胚层后生动物是腔肠动物门,最原始的三胚层动物是门,最早出现真体腔的是门,最原始的后口动物是门,最原始的羊膜动物是纲。 8、棘皮动物的运动能力差,有的根本不能移动,如,该门的主要特征是:、、和。 9、原生动物在环境恶变时能分泌一层胶状物质,形成保护性的外壳, 即。 10、鱼类的鳞片有三种,分别是:、和等。 11、海绵动物又称;腔肠动物又 称; 有胎盘类是指;软体动物又 称。 原索动物是指和亚门的

动物。 12、扁形动物的主要进步特征 有、、。 13、在现存动物中,会飞行的动物存在于三个类群中,一是节肢动物的 纲;二是脊椎动物的纲和纲。 14、爬行纲动物有三种体型,分别是:、 和。 15、鱼类的脊椎分化为两种类型:和;两栖类的脊椎在鱼类基础上又增加了两种类型: 和。 16、哺乳动物的体型发生很大变异,以适应多种栖息环境,例如,马属于 型,猿猴属于型,海豚属于型,鼹鼠属于 型。 17、半索动物有三大特征,即具有雏形的背神经管、 和。因而,半索动物在动物进化史上拥有独特的地位。18、在整个动物界,只有两个纲的动物是恒温动物,即 和。 二、选择题 1、对于人类养殖食用的河蟹(大闸蟹),下列描述不正确的是。() A.十足目 B.甲壳亚门 C.软甲纲 D.厚甲纲 2、常见动物的血液多是红色的,下列动物中血液是蓝色的是。() A.马蹄蟹 B. 梭子蟹 C.蝗虫 D.对虾 3、鸟类栖息环境多样,下列鸟中,属于走禽的是。() A.海雕 B. 鸵鸟 C.啄木鸟 D. 丹顶鹤 4、楔齿蜥是喙头目的爬行动物,现存物种仅分布于。() A.澳大利亚 B. 印度尼西亚 C.巴西 D.新西兰 5、很多水生脊椎动物在河海间洄游完成摄食和生殖,但例外。() A.盲鳗 B. 七鳃鳗 C.大麻哈鱼 D.鳗鲡 6、双循环是脊椎动物的循环方式,下列不是双循环的是。()

普通动物学试题答案

普通动物学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30分) 01、赤潮是由(腰鞭毛虫)类原生动物造成的。 02、乌贼胚胎发育以(外包)方式形成原肠胚。 03、水螅刺细胞在(外胚层)。 04、海蜇身体为(辐射对称)。 05、扁形动物开始出现(两侧对称和三胚层),无体腔。 06、涡虫神经系统(梯形)。 07、(蚯蚓)为闭管式循环。 08、昆虫口器(上唇)不是由附肢转化形成。 09、水管系统是(棘皮动物)特有的。 10、(鱼类)皮脂腺是单细胞腺。 11、两栖耳柱骨相当于鱼类(舌颌骨)移至中耳内转化而成。 12、耳蜗是(哺乳类)具有。 13、脊椎动物第V对脑神经是(三叉神经)。 14、(下颌由单一齿骨构成)是哺乳类头骨鉴别特征。 15、鲨鱼鳞片是(盾鳞)。 16、梨鼻器是爬行类(嗅觉)器官。 17、尾肠系膜静脉是(鸟类)特有的. 18、哺乳类椎体连接型为(双平型)。 19、皮肤表皮层:腔肠动物(外胚层),原腔动物(角质膜),扁形动物/环 节动物(单层柱状上皮细胞)。 20、陆生脊椎动物不具有(腰带不与脊椎相连)特点。

二、名词解释(24分)→填空题 呈现为统一的繁殖群体,由占有一定空间具有实际和潜在繁殖能力的种群组成,而与其他这样的群体在生殖上隔离。 个对称面将动物体分成左右对称的两部分。又称左右对称,是动物由水生到陆生的重要条件。 来,代谢降低,以适应环境。当环境适合时破囊而出,这是一种生物学适应。 必须有归律的在一定时期集成大群,沿着固定路线做长短距离不等的迁移,已转换生活环境、方式,满足它们生殖、索食、越冬所需条件,并在一段时间后返回原地。 成。并与宽大的骨盆愈合,在行走时支撑体重 构和胚胎发育上的来源却相同。 等、直接开口于体表或以共同开口间接与外界相通的裂孔,是低等水栖脊索动物呼吸器官。

动物学试题库答案

一、名词解释 1、适应辐射:凡是分类地位很近的动物,由于分别适应各种生活环境,经长期演变终于在形态结构上造成明显差异的现象,称为适应辐射。 2、逆行变态:指动物体经过变态,失去了一些重要的构造,形体变得更为简单,称为逆行变态,又称退化变态。 3、狭心动物:无心脏,心脏的功能由具有搏动能力的腹大动脉代替。 4、脊索:某些动物所特有的原始骨骼称为脊索。它位于这类动物身体的中轴、消化管的背侧,有支撑动物身体的功能。鱼、柱头虫等具有脊索,故称为脊索动物。动物由脊索动物进化到脊椎动物时,脊索被脊柱所替代。 5、咽鳃裂:低等脊索动物在消化管前端的咽部两侧有一系列左右成对排列,数目不等的裂孔,直接开口于体表或以一个共同的开口间接的与外界相通,这些裂孔就是咽鳃裂。 6、尾索动物:最低等的脊索动物,脊索和背神经管仅在动物幼体的尾部出现,生长到成体时退化或消失;体表有被囊,又称被囊动物。分尾海鞘纲、海鞘纲、樽海鞘纲3个纲。 7、单循环:血液循环全身一周,只经过心脏一次。 8、柱:柄海鞘咽腔壁腹侧的中央一沟状结构。 9、韦伯氏器:脊椎体前端有四块从椎骨发出的小型骨,由前向后依次称为闩骨、舟骨、间插骨、三脚骨,其所构成的结构联系鱼鳔的前端与耳,能将鳔所感受的水压传递给耳,称为韦伯氏器。 10、脑颅:指包围脑与视、听、嗅等器官的头骨,其功能是保护脑及视、听、嗅器官。 11、咽颅 : 咽颅位于脑颅下方,围绕消化管道最前端,包括颌弓、鰓弓、舌弓和鳃盖骨。 12、腰带:连接腹鳍的骨结构,构造简单。软骨鱼类为一枚坐耻骨构成;在硬骨鱼类则是一对无名骨构成的三角形骨板。 13、肩带:连接胸鳍的骨结构。硬骨鱼肩带包括肩胛骨、乌喙骨、匙骨、上匙骨和后匙骨;软骨鱼无后 14、膜迷路:膜迷路是套在骨迷路的膜性管和囊。管壁上有前庭器和听觉感受器 15、回游:某些鱼类在生命周期的一定时期会有规律地集群,并沿一定路线作距离不等的迁徙活动,以满足重要生命活动中生殖、索饵、越冬等需要的特殊的适宜条件,并在经过一段时期后又重返原地,这种现象叫做洄游。 16、生殖洄游:当鱼类生殖腺发育成熟时,脑下垂体和性腺分泌的性激素会促使鱼类集合成群而向产卵场所迁移,称为生殖洄游。 17、越冬洄游:冬季将来临时,鱼类常集结成群从索饵的海区或湖泊中转移到越冬海区或江河深处,以寻求水温、地形对自己适宜的区域过冬,称为越冬洄游。 18、索饵洄游:鱼类为了追踪捕食对象或寻觅饵料所进行的集体洄游、 19、管鳔类鱼:鳔是鱼体沉浮的调解器官,有的鱼类的鳔具鳔管至咽,称为管鳔类鱼。 20、闭鳔类鱼:鳔无鳔管的鱼类称闭鳔类鱼。 21、腹鳍胸位:指腹鳍位置前移至胸部。 22、腹鳍喉位:有些鱼类的腹鳍位置不在腹部,而是前移到胸部或喉部,腹鳍位

普通动物学期末复习资料题库

鳍 普通动物学(脊椎动物部分) 知识要点 第三部分 脊椎动物 一、 索动物门的特征: (一)主要特征:具有脊索、背神经管、咽鳃裂。 1. 脊索: 组织结构:由富含液泡的细胞构成,不分节,外包以结缔组织的棒 状物; 位置:位于消化管的背面,神经管的腹面,且纵贯头尾; 来源:起源于中胚层; 发展:脊椎动物亚门仅存在于胚胎或幼体中,以后被脊柱所取代; 其他类群中则终生存在。 2. 背神经管: 结构:为神经组织构成的管状结构; 位置:位于脊索背面; 来源:由外胚层内陷而成; 发展:高等种类分化为脑和脊髓; 3. 咽鳃裂: 位置:位于消化管前段(咽部)的两侧壁上; 结构:左右成对排列的裂缝,它直接或间接的与外界相通,鳃裂壁 上富有毛细血管; 来源:它来源于外胚层和内胚层; 发展:水生动物的鳃裂终生存在,而陆生动物只见于胚胎时期或幼 体,随后完全消失。 (二)一般特征:肛后尾、心脏位于消化管腹面,多为闭管式循 环。 (三)与高等无脊椎动物共有的特征:身体分节,两侧对称,后 口,三胚层。 二、 脊索动物的起源: 尾索动物 现代无头类 原始无头类 头索动物 无 颌类 原始有头类 有 颌类 四、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 圆口纲 鱼纲 两栖纲 爬行纲 鸟纲 哺乳纲 无颌类 鳍足类 无羊膜类 变温动物 有颌类 兽足类 有羊膜类 恒温动物 五、 椎动物亚门的主要特征: 1. 出现了明显的头部;(称有头类) 2. 脊索为脊柱所取代。前端发展为头骨,后端发展为由脊 椎构成的脊柱; 3. 背神经管前端分化为脑(具有大脑、间脑、中脑、小脑 和延髓),后端分化为脊髓; 4. 原生水生种类鳃呼吸,陆生及次生水生种类肺呼吸; 5. 除圆口类外,具有上下颌; 6. 循环系统渐趋完善,有能收缩的心脏(从2腔 3腔 4腔),闭管式循环; 7. 肾管为肾脏所代替; 8. 除圆口类外,具有成对的附肢。 六、 圆口纲 (一)圆口纲的主要特征: 1. 口为吸附式,没有上下颌,故称无颌类; 2. 脊索终生存在,没有脊椎,只有神经弧的雏形; 3. 只有奇鳍,没有偶鳍; 4. 只有一个鼻孔,位于头部中线上; 5. 具有独特的呼吸器官鳃囊; 6. 内耳中只有1或2个半规管。 (二)圆口纲的分类: 1.七鳃鳗目:具有口漏斗和角质齿,鳃囊七对,以口漏斗吸附在鱼体表营半寄生生活。如日本七鳃鳗。 2.盲鳗目:口位于最前端,无口漏斗,具有4对口缘触须,鳃孔1-16对,常从鱼鳃钻入体内营体内寄生,如盲鳗、粘盲鳗。 七、 鱼纲: (一)适应水生生活的特征: 1. 体多呈纺锤型,并常覆盖有保护性的鳞片; 2. 终生生活在水中,鳃呼吸; 3. 以鳍运动,不仅有奇鳍还有偶鳍。 (二)较圆口类进步的特征: 1.始具上下颌,进入颌口类行列; 1. 始具成对的附肢,即一对胸鳍和一对腹鳍; 2. 始具一对鼻孔和内耳中的三个半规管。 (三)鱼类形态结构特征; 1.外形: 纺锤形:头尾轴长,背腹轴次之,左右轴最短;如鲤鱼。 侧扁形:头尾轴较短,左右轴最短,背腹轴最长;如蝴蝶鱼。 平扁形:背腹轴最短,左右轴特长,营底栖生活,如刺鳐; 棍棒形:头尾轴延长,左右轴,背腹轴均很短,整体呈棒状,如黄鳝、鳗鲡。 其他:河豚形,海马形,翻车鱼形,箱形。 身体分头、躯干、尾三部分,鳃盖后缘至肛门之间为躯干。 奇鳍:背鳍、臀鳍――保持平衡,辅助运动;尾鳍――控制方向,推动鱼体前进。 偶鳍:胸鳍、腹鳍各一对――维持平衡,调节方向。 尾:分原形尾、歪形尾、正形尾。 2.皮肤:被鳞片和单细胞粘液腺。 盾鳞:由真皮和表皮联合形成,为软骨鱼类特有,发育上与牙齿同源; 鳞片 硬鳞:由真皮演化而来,呈斜方形,为原始硬骨鱼所有,如鲟鱼,雀鳝; 骨鳞:由真皮演化而来,略呈圆形,分圆鳞和栉鳍,为大多数硬骨鱼类所有。 3.骨骼: 头骨:分脑颅和咽颅,骨化不完全; 脊柱 椎体为双凹椎体(鱼类特有),分体椎(附有肋骨)、尾椎(特具血管弧); 附肢骨:分奇鳍骨(有鳍担骨、鳍条)和偶鳍骨(有鳍担骨、鳍条及带骨――肩带和腰带,带骨未与脊椎发生联系) 4.肌肉:分化程度不高,分节明显,由肌节构成,有的特化 形成发电器(电鳐、电鳗)。但非洲电鲇发电器由真皮腺转化而成。 5.消化: (1)消化腺:无唾液腺,有胃腺、肠腺。硬骨鱼肝胰合并为肝胰脏,软骨鱼则有成形的胰脏。 (2)消化道;口(分上位、下位、端位,与食性有关)、口咽腔(分布有齿、咽喉齿,形态与食性有关)、食道、胃、肠(长度及分化与食性有关)、泄殖腔。 6.呼吸――鳃呼吸 多具五个鳃裂。软骨鱼类直接开口于体外,鳃隔发达;硬骨鱼在鳃裂外有鳃盖。 鳃由鳃弓、鳃隔、鳃丝组成,鳃弓内侧着生鳃耙(其形态与食性有关)。 鳔:在大多数鱼类无呼吸功能,仅具调节比重的作用;鳔内气体由其内层的一部分微血管组成的红腺分泌,而由后背面的卵圆窗吸入血液;底栖及快速游泳种类则无。在肺鱼有呼吸功能。

动物学期末考试试题

1、生物多样性的概念 生物多样性是指一个地区的物种、生态系统、基因多样性的总和。 到目前为止,地球上物种数量有500万~3000万种。已经记载的为140万~150万种。 2、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 目前世界平均每天有一个物种消失; 哈佛大学生物学家E.O.Wilson估计,每天有140种,每年有5万种无脊椎动物由于热带雨林的破坏而灭绝; 由于毁林每年至少有一种鸟和哺育动物或植物被灭绝(Ryan,1992); 许多事例说明,生物多样性正遭受前所未有的破坏。 3、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 人口的增加对生物资源的索取、环境污染愈演愈烈。如果不进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毁灭人类的将是我们自己。 4、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对策: 制定生物多样性的法律和法规——制定并实施保护公约。 确定生物多样性保护原则——明确保护对象和目的。 生物多样性的就地保护——建立保护区。 生物多样性的迁地保护——基因库、动物园、植物园、水族馆等 5、生物的分界及动物在生物界中的地位 生物——一切具有生命,能表现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和繁殖、遗传变异、感应性和适应性等生命现象的都是生物。

6、分类等级(阶元) 界、门、纲、目、科、属、种。有时为了更精确地表示,常在阶元前加“总”,或在阶元后加“亚”。 7、物种的概念 物种——简称种,是分类的基本单元。 物种是客观存在的,同物种在形态和生理上非常相似的,有共同的祖先,异性可自然结合繁殖后代。 亚种——是种由于地理上充分隔离后所形成的形态上有一定差别的个体。 品种——是人干予的产物,是种内人工选择的个体。 8、动物的命名 命名是为了避免同名异物或同物异名现象。 国际上规定每一种动物必须有一个通用的科学名称——学名。 双名法——是以两个拉丁文或拉丁化了的文字连在起来表示物种的学名。属名在前,为单数主格名词,第一个字母大写;种名在后,多为形容词,第一个字母小写。 9、系统——功能上有密切联系的不同器官,相互协同以完成机体某一方面生理机能。动物的皮肤系统、骨骼系统、肌肉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排泄系统、内分泌系统 。 如消化系统由口、咽、食道、胃、肠和消化腺有机地结合形成。 10、原生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a 、单细胞动物 身体由单细胞构成,由细胞器或类器官完成各种 生活机能。

动物生理学期末复习资料、试题

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功能 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继发性主动转运、出胞与入胞式物质转运 易化扩散 非脂溶性或脂溶性小的物质, 在膜结构中某些特殊蛋白质的帮助下, 从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转运的方式。①特点: 顺浓度差, 不耗能;对通过膜的物质具有选择性;②分类: 载体介导和通道介导。(载体介导:高度的结构特异性、有饱和现象、有竞争抑制现象) 刺激与兴奋 凡能引起机体的活动状态发生变化的任何环境变化因子都称作刺激,由刺激引起的机体活动状态的改变都称为反应。最初,活组织或细胞对刺激发生反应(尽管形式不同)都称为兴奋,活组织或细胞对刺激发生反应的特性称为兴奋性。 引起兴奋的条件: ①刺激强度 阈强度(阈值):当刺激作用时间和强度时间变化率都不变时,引起组织兴奋所需的最小刺激强度。 阈刺激:阈强度时的刺激。 基强度:无论作用时间多长,引起组织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 时值:两倍于基强度时的作用时间。 兴奋后兴奋性的变化 绝对不应期:无论多大刺激都不产生兴奋,兴奋性为0。 相对不应期: 阈刺激大于条件刺激,兴奋性逐渐上升,但低于原有水平。 超常期:阈刺激低于条件刺激,兴奋性高于原有水平。持续12ms 低常期: 阈刺激大于条件刺激,兴奋性低于原有水平。持续70ms 阈下刺激通常不能引起组织产生兴奋,但两个或多个阈下刺激可能引起兴奋,称为阈下总和。

电紧张:直流电通电过程中以及断电后短时期内,组织的兴奋性发生的变化。通电过程中,阴极部位组织的兴奋性增高,称阴极电紧张;阳极部位降低。断电后相反。 静息电位与动作电位 ㈠概念 细胞在静息状态下膜两侧的电位差称静息电位(RP),通常膜内为负。 细胞兴奋时产生的扩布性的可逆膜电位变化称动作电位(AP)。 膜内电位由RP上升的过程称为去极化,后期膜内为正,膜外为负的时相称反极化。AP由最高点恢复到RP水平的过程称复极化,低于RP水平的过程称超极化。 ㈡特点: 全或无:在同一C上,AP一旦出现,其锋电位的形状、幅度、持续时间都是恒定的,不随刺激的变化而变化。 非衰减性传导:AP一旦产生,就以一定的速度向整个细胞传导,其锋电位不随传导距离而发生改变。 ㈢静息电位与动作电位的形成机制(①膜内外离子分布差异;②膜对离子的通透性为PK :

动物学试题与答案

动物学试题与答案

动物学模拟试题与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个 2 分,共 20 分) 1、伸缩泡:绿眼虫等原生动物体内的一种细胞器(1分),功能是排出体内多余水分调节体内渗透压的平衡(1分)。 2、赤潮:由于海水中富营养化,某些单细胞动物(腰鞭毛虫等)过量繁殖导致海水呈赤色(1分),引起海水污染,导致海产生物大量死亡(1分)。 3、刺细胞:腔肠动物体内所特有的一种含有刺丝囊的细胞(1分);功能是帮助摄食和防御敌害(1分)。 4、真体腔:环节动物体内完全由中胚层围成的体腔(1分);既有体壁中胚层和肠壁中胚层和体腔膜(1分)。 5、闭管式循环系统:血液完全在密闭的血管内流动(1分);流速快,与代谢旺盛相适应(1分)。 6、双重式呼吸:鸟类所特有的一种呼吸方式(1分);肺在吸气和呼气时都有新鲜空气进行

4 、动物胚后发育幼体的产出方式有(卵生、胎生、卵胎生),胚后发育的类型有(直接发育、间接发育)。 5 、鱼类的心脏为(1)心房、(1)心室,循环为(单循环);两栖类心脏为(2)心房、(1)心室,循环为(不完全双循环);鸟类心脏为(2)心房、(2)心室,循环为(完全双循环)。 6 、蚯蚓的中枢神经系统为(索)式,由 1 对(咽上神经节)、 1 对(围咽神经)、 1 对(咽下神经节)和 1 条(腹神经索)组成。 7 、节肢动物的身体分成(头、胸、腹)三部,附肢节间具(关节),体表具有几丁质(外骨骼),生长过程中有(蜕皮)现象。 8 、昆虫的身体主要分(头、胸、腹)三部,口器有五种不同的类型,分别是(咀嚼式、嚼吸式、虹吸式、刺吸式、舐吸式),呼吸器官主要是 (气管)。排泄器官主要是(马氏管)。 9 、两栖类的呼吸方式为(口咽式呼吸)。 三、判断选择题(选择一个正确答案,填在题后括号内,共 10 分) 1、真体腔开始出现于(C )。

动物营养学期末总结复习题汇总

动物营养学复习题 1、营养: 是有机体消化吸收食物并利用食物中的有效成分来维持生命活动、修补 体组织、生长和生产的全部过程。 2、营养学: 研究生物体营养过程的科学。 3、动物营养学: 研究营养物质摄入与动物生命活动(包括生产)之间关系的科学。 4、动植物体组成成分比较 (1)元素比较 1)元素种类基本相同,数量差异大; 2)元素含量规律异同 ?相同:均以氧最多、碳氢次之,其他少 ?不同:植物含钾高,含钠低 –动物含钠高,含钾低 –动物含钙、磷高于植物 3)元素含量的变异情况 动物的元素含量变异小,植物的变异大。 (2)化合物组成比较 1)动植物的化合物有三类: 第一类是构成机体组织的成分,如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水和 矿物质; 第二类是合成或分解的中间产物,如氨基酸、脂肪酸、甘油、氨、尿 素、肌酸等; 第三类是生物活性物质,如酶、激素、维生素和抗体等。 2)动植物水分含量最高,植物变异大于动物; 3)植物含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动物无; 4)植物能量储备为淀粉,含量高;动物为脂肪,碳水化合物少(<1%),主要是糖原和少量葡萄糖; 5)植物除含真蛋白外,含有较多的氨化物;动物主要是真蛋白及少量游离AA,无其他氨化物;动物蛋白质含量高, 变异小,品质也优于植物; 6)植物除含真脂肪外,还有其他脂溶性物质,如脂肪酸、色素蜡质;动物主要是真脂肪、脂肪酸及脂溶性V;动物脂肪含量高于除油料作物外的植物。 5、粗蛋白质:饲料中一切含氮化合物的总称。 6、粗纤维(Crude Fiber,缩写CF):粗纤维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组成成分,包括 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等成分。 7、消化方式 (1)物理性消化:主要靠动物口腔内牙齿和消化道管壁的肌肉运动把饲料撕碎、磨烂、压扁,有利于在消化道内形成多水的食糜,为胃肠中其他形式的消 化作准备。 (2)化学性消化:主要是酶的消化。 (3)微生物消化:瘤胃微生物、盲肠与结肠微生物 8、消化后养分的吸收主要吸收方式: (1)被动吸收——被动转运,由高浓度梯度至低浓度,主要养分如短链脂肪酸、水溶性维生素、各种离子等; (2)主动转运——逆浓度梯度进行、耗能,主要养分单糖、AA等; (3)胞饮吸收——细胞直接吞噬某些大分子物质和离子,特别对幼龄动物(免

动物学考题及答案

动物学考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双名法:是以两个拉丁文或拉丁化了的文字连在一起,表示一个物种的学名。 包囊:当环境因素不利时,原生动物可分泌一层胶状物质,形成具有保护性的外壳,既包囊。 裂体生殖:既细胞核首先分裂成很多个,称为裂殖体,然后细胞质随着核分裂,包在每个核的外面形成很多的小个体,称为裂殖子。是一种高效的分裂生殖方式。 领细胞:海绵体壁由内、外两层细胞构成,外层细胞扁平,内层细胞生有鞭毛,多数具原生质领,故称领细胞。 刺细胞:肠腔动物特有的,内含刺丝囊,囊内有毒液和刺丝,刺细胞外侧有针,当刺针受刺激,刺丝翻射出来,射出毒液,将对手麻痹或杀死。外骨骼:是节肢动物门外壳的俗称,因为坚硬有如骨骼,因此得名。节肢动物的体表覆盖着坚硬的体壁。体壁由三部分组成:表皮细胞层,基膜和角质层。表皮细胞层由一层活细胞组成,它向内分泌形成一层薄膜,叫做基膜,向外分泌形成厚的角质层。角质层除了能防止体内水分蒸发和保护内部构造外,还能与内壁所附着的肌肉共同

完成各种运动,跟脊椎动物体内的骨骼有相似的作用,因此被叫做外骨骼。 逆行变态:动物经变态后,身体构造变得更为简单的变态形式。 次生腭:头骨原生腭的下方,由上颌骨的腭支、腭骨和翼骨组成的第二层腭板。它隔开鼻通道和口腔,使动物进食和呼吸互不影响。 胎盘:哺乳动物妊娠期间由胚胎的胚膜和母体子宫内膜联合长成的母子间交换物质的过渡性器官,与性机能有关的器官。 新脑皮:由侧脑室外币的神经物质生长而成,并包围着原脑皮,接受全身感官传来的信号,综合分析,根据已建立的神经联系产生相应反应二、填空 (一)无脊椎动物 1、水螅的消化方式有___细胞内__消化和__细胞外___消化两种 2、海绵动物又称多孔动物,体壁分外层、中胶层、内层,食物在领细胞内消化。 3、疟疾是由虐原虫引起的,黑热病是由利什曼原虫引起的。

普通动物学期末考试题

普通动物学期末考试题(2) 一、单选题(15小题,每题1分,共15分) 1、成体不具侧线器官的种类是哪一种?() A.鱼类B.蛙类C.极北小鲵 2、下面哪一种类无胸廓?() A.鸟类B.哺乳类C.两栖类 3、在血液循环系统中心脏具有动脉球的种类为哪个?() A.硬骨鱼B.软骨鱼C.两栖类 4、下面哪个器官是棘皮动物运动器官? A.腕B.管足C.坛囊 5、淡水蚌类发育要经过哪个幼虫期?() A.担轮幼虫B.面盘幼虫C.钩介幼虫 6、乌贼用于游泳的主要器官是什么?() A.腕B.鳍C.漏斗 7、美洲虎与东北虎的关系是什么?() A.品种B.物种C.亚种 8、视网膜对移动物体极敏感的种类为哪一类?() A.两栖类B.鸟类C.哺乳类 9、现存最大的鸟类的哪一种?() A.非洲鸵B.美洲鸵C.鸸鹋

10、出芽生殖是多幻动物最普遍的一种生殖方法,有些种类形成芽球当母体死 亡后,芽球会怎样?() A.死亡B.活着,很活跃。C.活着,静止不动并沉入水底。 11、间日疟原虫在按蚊体内进行什么生殖?() A.配子生殖B.孢子生殖C.A和B 12、肝片吸虫的中间寄主是什么?() A.钉螺B.扁卷螺C.椎实螺 13、蝗虫有10对气门,下列哪种说法正确?() A.4对吸气,6对呼气B.4对呼气,6对吸气C.5对吸气,5对呼气 14、七鳃鳗属于哪类动物?() A.鱼类B.圆口类C.有颌类 15、从下面哪类动物开始出现盲肠的?() A.鱼类B.两栖类C.爬行类 二、填空(10小题,每空0.5分,共15分) 1、哺乳类的4种发达的皮肤腺为、、、。 2、半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为、、。 3、多足纲动物常见的有、、。 4、昆虫的口器包括、、、、。 5、反刍动物的胃分、、、四部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