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全面发展

以人为本,全面发展
以人为本,全面发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1817359207.html,

以人为本,全面发展

作者:林春曹

来源:《江苏教育》2007年第03期

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自2006年9月1日起施行后,我校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了该法的相关内容,并就其中的“总则”、“学生”、“学校”、“教师”、“教育教学”5个章节的内容作了深入的研讨。在学习与研讨的过程中。大家对义务教育的宗旨和任务有了更为明确的认识——“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使适龄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在这部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中,我们可以鲜明地感受到“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已成为我们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素质教育就是要以人为本,素质教育就是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的功能、教育的目标回归到了以人为本,这就进一步坚定了我们广大基层学校推进素质教育的信心和决心。

基于上述认识,我校在学习贯彻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中,提出了“以人为本,发展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的16字办学指导思想。我们这里所说的“以人为本”的“人”即是指学校的主人,包括求学的学生、教学的老师、管理的领导。在传统的学校管理中等级森严,学校领导高高在上发号施令,教师讲究师道尊严绝对权威,而学生则只能是循规蹈矩惟师是从,这是一种只见制度不见人的管理。显然这种传统的办学管理理念与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之精神相去甚远,我们的学校应该成为发展中的学生、发展中的教师的精神家园。惟有以人为本,我们方可能会关注学生、教师的发展;惟有学生与教师得到了应有的发展,才会带来一所学校的真正发展。因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校提出的“以人为本,发展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和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中所透射出的“人本主义”、“发展理念”是相吻

合的。

这里,谈两点我校的具体做法。

一、教师要以生为本,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中,对教师的权利与义务做了清晰的说明,这一方面让我们感受到了教师的地位得到了应有的尊重,一方面也让我们感受到了教师的责任变得更加重了。这部法中的第二十九、三十四条,都明确提出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需要“以生为本,全面发展”——“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当平等对待学生,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充分发展。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不得歧视学生,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

2019年中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重点: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

2019年中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重点:以人为本促进 人的全面发展的 第一章职业理念 第二节学生观 命题点:“以人为本”促动“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途径 (一)我们要用全面的眼光看待学生,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用全面的眼光看待学生的发展,我们就不能孤立地、片面地只强调某 方面的发展,忽视人的全面、整体、和谐发展。作为教育工作者,我 们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尽可能地去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强项和优点,我们要尽可能地去关怀学习后进生、困难生。在教学实践中要杜 绝只重视智育而忽视德育、体育的片面做法。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要求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要尊重学生的感受。我们要调动学 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的创造性。 (二)我们要公平公正地对待学生,不因性别、民族、地域、经济状况、家庭背景和身心缺陷等歧视学生。 所以,我们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努力学习,提升自身的各方面的修养 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有宽阔的胸怀和高度的使命感,这也是对自己 和对他人公正的前提要求。同时教师也要有坚持正义的勇气和较高的 教育技能素养,这就要求教师要通过持续地学习来提升人生修养和教 育修养。 (2)平等地对待自己的学生 平等地对待自己的学生正是现代师生观所要求的重要内容。教师要明确,老师与学生在教育实践活动中的教与学虽说是制度上的授受关系,

但是在人格上是一种完全的平等关系。作为教师不能以自己的私利和 好恶为标准处理师生之间的关系,理应给所有学生平等的学习机会。 我们的教育应该面向全体,而不是少数几个人。 (3)面向全体,点面结合 这条主要是指教师如何在个别教学和集体教学中做到教育公正。这也 是一个教育机会均等的问题。老师给某些学习后进学生的单独补课, 提升学习成绩也是有必要的,给某些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提供更好地 发挥才能的舞台也是公正的。做到因人制宜,因材施教,不耽误每个 学生的发展,这才是一种实质上的公正。教师要把握好公正的度,不 能够丢下绝大部分学生去抓所谓的“重点生”,这样违背教育全体性,也是违背教育公正性的行为。 (4)实事求是,赏罚分明 现代教育出现一个问题:应不应该对学生实施惩罚?有些人反对惩罚,认为那样伤害学生心理健康。而绝大部分人认为教育的惩罚并不是目的,在一定情况下它同奖赏是一样的,都是用来促动受教育者成长的。赏罚本身往往是次要的,学生在意的主要是赏罚所体现出的教师对他 们的评价。 (三)尊重热爱学生 学生和老师都有自己的人格,都是相互平等的。 (1)尊重学生的人格,更全面的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就要尊重他们的个性、爱好、隐私。给他们以自由的发挥空间,让他们做出属于自己的 选择。培养学生爱动脑筋的习惯,并养成开朗、乐观地对待生活的心 态和性格。 (2)对学生的“爱”和“严”要把握好度

试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人为本思想的发展历程

2004.6新视野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的原则,这是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所取得的重要理论成果。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制定的政策和具体国情的分析,以及“以人为本”思想在我国的逐步发展和体现过程的简要回顾,无疑可以使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和理解新时期倡导“以人为本”原则的科学性和正确性。 一、马克思主义的人本观和 建国以来“以人为本”思想的启蒙 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家费尔巴哈首先把人本主义原理引入哲学,但他的人本主义思想的出发点是抽象的生物学意义上的存在。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发展了费尔巴哈的唯物思想,以具体的、从事实际活动的人为出发点,认为人是历史的主体,“历史是由人创造的”;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以人为根本,以人的发展为目的的历史。“人们总是通过每一个人追求他自己的、自觉预期的目的来创造他们的历史,而这许多按不同方向活动的愿望及其对外部世界的各种各样作 用的合力,就是历史。”[1] 由此不难看出,马克思主义人本观的本质,体现的是以现实的人为基础,以现实的人为前提,以现实的人为动力,以现实的人为目的的思想。一切以现实的人为中心,一切为了现实的人,就是要把满足 摘要:本文通过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政策和具体国情的分析,对新时期贯彻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与实践的解读,试图说明“以人为本”思想在我国的实施和贯彻具有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客观要求,改革开放以来的一系列政策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制度保证。 关键词:改革开放;以人为本;发展中图分类号:D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138(2004)06-0071-03 试析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以人为本思想的发展历程 文/王怡丹 人的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人们的生存、享受和发展的需求,提供充足的物质文化产品和服务,围绕人的全面发展,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在马克思看来,人类的发展和进步是要不断解放和发展人,而社会主义就是要真正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也正是在这种意义上,马克思把社会主义概括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 件。”[2] 一切人的自由发展,要以每个人的自由发展为条件;而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则要把社会改造成为一个联合体。 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是建立在生产力水平低下、封建思想浓重的社会基础之上的,因而不可避免地是一个存在很多矛盾的制度体系。从建国到1978年以前,经济体制几乎沿袭了苏联模式的计划经济体制,虽然也提出让农民群众富裕起来,但各项政策几乎只体现阶级和集体的抽象利益,个人利益淹没在国家和集体之中。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要历史功绩之一便是在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理论指导下,重新确立起了以人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发展方向。作为我党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次重要会议,它坚决批判了“两个凡是”,指出 当前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不是阶级斗 争而是落后的生产力不适应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提出了改革开放的战略方针,把经济建设确定为党的工作中心。邓小平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 义。”“我们的目的是共同富裕。”[3] “社 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 达到共同富裕。”[4]并强调:“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一部分地区发 展慢点,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 展起来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5] 一方面,解放生产力就必须解放思想,其实质是解放人。另一方面,“共同富裕”的目标是人的物质文化生活得到改善和提高。“共同富裕”目标的确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要求,本身就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而先富带动后富则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社会主义制 度就应该而且能够避免两级分化”。[6] 消灭人与人的不平等,消灭贫困,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社会主义就是要从保障基本人权(生存权)到保障人类的发展权,充分体现人的价值。这种发展权不因人、因地、因制度、因民族而有不同,也不应该因时间不同而使后代无发展权。因此,这种以人为中心的价值不但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应有之意,并且包含着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连续20多年的经济体制改革,生产力得到了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市场经济的快速发育,经济领域的自由、平等、竞争唤醒了人们的自我发展意识,现代文明解脱了禁锢人们思想的束缚,呼唤着人的全面、充分 理论资讯

以人为本与全面发展

以人为本与全面发展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以人为本,必然要求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进步表现和必然趋势,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正如《共产党宣言》所说,“未来社会是自由人的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深刻理解“以人为本”的内涵,理清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含义,并要落实“以人为本”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同时作为在校大学研究生,我们自身也得践行以人为本的理念,努力实现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一.“以人为本”的内涵 以人为本,在历史上主要是相对于以神为本、以自然为本而言;当代中国提出的“以人为本”,将以人为本作为社会发展的最高价值取向,突出社会发展中人的地位和作用,强调社会发展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这也主要是相对于以物为本而言的1。 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体现了世界观和历史观的真理性。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也就是说,我们要以人民为本,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它明确地告诉我们,世界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位的,人的全面发展是谋划和推进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 人的全面发展最根本是指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即人的智力和体力充分。统一的发展。同时,也包括人的才能、志趣和道德品质的多方面发展2。我们可以进一步理解为人对束缚和限制的摆脱和超越,强调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它涉及人的生活和人的素质等各个方面的提高和改善,强调人的丰富性和完整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学生观 一.“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学说是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 (一)人的全面发展的概念 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还包括人的道德的发展。 (二)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容 1.人的发展同其所处的社会生活条件是相联系的 2.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 3.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 4.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 5.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 二.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一)“以人为本”的教育内涵 教育活动中的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以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 1.“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内涵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2.“以学生为本”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延展 “以人为本”思想贯彻在教育活动中,就是“以学生为本”,因为教育活动的对象是学生,学生是独立的个人。以人为本作为教育活动中的一种学生观,也可以从三个维度去理解:首先,坚持以人为本,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其次,坚持以人为本,必须以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出发点。 最后,坚持以人为本,必须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 (二)“以人为本”学生观的内涵 1.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主体 以人为本学生观要求把学生置于教育活动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主体性需求,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把学生真正的当做“人”来开展教育,尊重学生的自主意识,不以教师的个人意志去支配学生,按照学生的成长规律开展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 (1)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 素质教育强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是认识的主体、时间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 (2)学生具有个体独立性,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 学生作为个体,具有主观的意志,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并非简单的被动接受知识,而是经过自己的考量之后做出的判断。 (3)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具有主体的需求与责权 学生的主体性的根源在于个体需求与责权的统一,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认识的主体,因而,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具有学习的自主需求和动力,拥有享受相关需求的权利。 2.学生是发展的人 学生的发展是指学生在遗传、环境和学校教育以及自我内部矛盾运动的相互作用下,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所发生的质、量、结构方面变化的过程及结果,是内外部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学生作为发展的人,其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身心发展的社会需要与个体现有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 (1)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规律性 学生发展的规律性主要体现在身心发展上,不同阶段的学生具有不同的身心特征。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个别差异性。 (2)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以人为本学生观要求教师应当把学生看做是发展过程中的客观存在,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倡导对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

以人为本,全面发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1817359207.html, 以人为本,全面发展 作者:林春曹 来源:《江苏教育》2007年第03期 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自2006年9月1日起施行后,我校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了该法的相关内容,并就其中的“总则”、“学生”、“学校”、“教师”、“教育教学”5个章节的内容作了深入的研讨。在学习与研讨的过程中。大家对义务教育的宗旨和任务有了更为明确的认识——“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使适龄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在这部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中,我们可以鲜明地感受到“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已成为我们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素质教育就是要以人为本,素质教育就是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的功能、教育的目标回归到了以人为本,这就进一步坚定了我们广大基层学校推进素质教育的信心和决心。 基于上述认识,我校在学习贯彻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中,提出了“以人为本,发展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的16字办学指导思想。我们这里所说的“以人为本”的“人”即是指学校的主人,包括求学的学生、教学的老师、管理的领导。在传统的学校管理中等级森严,学校领导高高在上发号施令,教师讲究师道尊严绝对权威,而学生则只能是循规蹈矩惟师是从,这是一种只见制度不见人的管理。显然这种传统的办学管理理念与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之精神相去甚远,我们的学校应该成为发展中的学生、发展中的教师的精神家园。惟有以人为本,我们方可能会关注学生、教师的发展;惟有学生与教师得到了应有的发展,才会带来一所学校的真正发展。因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校提出的“以人为本,发展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和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中所透射出的“人本主义”、“发展理念”是相吻 合的。 这里,谈两点我校的具体做法。 一、教师要以生为本,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中,对教师的权利与义务做了清晰的说明,这一方面让我们感受到了教师的地位得到了应有的尊重,一方面也让我们感受到了教师的责任变得更加重了。这部法中的第二十九、三十四条,都明确提出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需要“以生为本,全面发展”——“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当平等对待学生,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充分发展。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不得歧视学生,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

《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教案4

《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知道我国存在人口、资源、环境等的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国 家提出以人为本全,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理解深入落实和走科学发展道路; 懂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明确教育作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含义与必要性;掌握如 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2、能力目标:通过认识科技和教育的意义,学会辩证地看待经济与发展科技、教育之 间的关系;认识科学发展观的含义,提高正确处理人口、资源、环境之间关系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感受科技和教育的 力量,树立热爱科学、勤奋学习的观念。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环境与资源问题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初步树立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观念,从自身做起,注意节约资源,保护 环境,并敢于批评和制止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言论和行为。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 教学难点:科学发展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材料:我国陆地面积居世界第三位,水能、太阳能分别居世界第一、第二位,我国的石 油探明储量居世界第九位。同时我国自然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耕地时世 界的三分之一,淡水是世界六分之一,草地是世界的三分之一,矿产是世界的二分之一,石油居世界第49位。 图片:

设问:以上说明什么?给我们什么启示?(我国存在人口资源缺、环境污染等问题。) 以上说明在我们生活中有那些问题的困扰?(人口环境资源) ――党和国家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二)学生自主学习 1、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是什么? 2、提出科学发展观的依据是什么? 3、科学发展观的作用及必要性? 4、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途径: 1、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1)第一要义是发展 (2)核心:是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国人民。 (3)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的社会全面进步。 (4)根本方法:统筹兼顾。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2、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依据: ①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 ②是总结我国发展实践 ③是借鉴外国发展经验 ④是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 3、科学发展观的作用及必要性? (1)作用: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有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2)必要性: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邓小平和“三个代表”重要

论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

《论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 姓名:成慧萍 班级:2009级法律 学号:00969007

【摘要】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思想的提出,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思想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是在对过去经济建设中遇到问题的重新思考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正确认识以人为本在科学发展观观中的地位和作用,充分重视人的价值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人的价值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的三个代表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一脉相承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我国坚持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并且经历了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和发展的过程。 我国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改革开放的新局面,在各个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生产力到生产关系的改变,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变化,从而导致经济体制的变革、社会结构的变动,利益格局的调整,思想观念的变化,人们物质文化追求到精神文化追求的变化等等一系列问题呈现出了新的特征。 另外,在国际的竞争和面临的国际压力,要求我国重新思考我们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一个长久的,具有战略性意义的指导思想,指导我们逐步推进现代化,促进我国向和谐、可持续的方向发展,那就是科学发展观。 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党中央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深刻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内涵和根本要求,十七大并把科学发展观写入了党章。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以人为本”居于最重要的地位,因为“以人为本”内在地规定着为谁发展的问题即一切发展都是为了“人”,人是发展的目的。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以及“五个统筹”都在说明“如何发展的问题”,即说明发展的方法、手

以人为本,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

以人为本,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 以人为本,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 一、办学思想及其提出的理论基础和现实需要。 1、办学思想:以人为本,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 2、理论基础。 ①教育方针。我们党的教育方针是:“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针中提到了“两个服务”和“全面发展”。我认为,我们的办学思想体现了党的教育方针。通过学校教育,使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全面提高,将来成为对社会,对人民有用的人,就是在为社会、为人民服务。 ②教育理念。现代学生观可以用4个命题来表达,即,“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学生是责权主体。”素质教育就是以人为核心,促进每个个体在与社会发展目标和谐一致的条件下,主动开发个人潜能,以争取个性的最佳发展。所以,我们在办学思想中提出了“以人为本”。“以人为本”,一是指学校的所有工作人员,所开展的一切工作都应当围绕学生的发展来进行。二是指要尊重学生的差异,使每一个学生在他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将来能够更好地工作,幸福地生活。 ③行业特点。陶西平同志讲过:“作为第三产业的学校,任务就是为社会需要和人的发展服务。”世贸组织也指出“教育服务贸易。”这就决定了学校是服务行业。但它又不同于社会上其它的服务业。学校教育是根据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道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活动。所以,我们在办学思想中提出了“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 3、现实需要。 ①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多年来,我们一直将学生当成被动对象,当“标准件”制造的。我们出发点不是“你想做什么?”而是“你得做什么?”这样就严重束缚了儿童的主动发展和个性发展,这也是我们在调查中学生反映出的一个问题。

如何体现以人为本的重要思想

“三个代表”如何体现以人为本 的重要思想 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这种特殊的国情,一方面决定了我们在资源和环境方面面临着比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过程更大的挑战,决定了中国的工业化只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决定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切实转入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上来;另一方面,大力培养具有现代科技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各类人才,使我国从人口大国转变成人力资源大国,完全有可能使数量巨大的人口包袱转变成潜力巨大的人口财富。因此,我们要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坚持科学发展观,注重统筹兼顾,注重以人为本,着力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拓展发展空间,提高国家综合实力,保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依靠科技进步,大幅度降低资源消耗,改善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全社会科技文化素质,使科技进步真正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坚持以人为本,应当坚持以人为主体,以人为前提,以人为动力,以人为目的。具体来说,有这样几层含义:其一,充分肯定人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既要强调人在学习中的

主体地位,又要强调人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其二,学习过程中必须坚持尊重人、解放人和塑造人。坚持以人为本,推进人本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根本特征和必然要求。 1、人是首要的管理对象管理的实质,概括地说,就是为了有效地实现一定的目标而采取诸种手段来整合、协调各方面的力量和各种资源。管理的对象,可以划分为人、财、物、信息等,在管理对象的诸要素中,人是首要的,因为一切活动都是靠人来完成的,对物的支配是靠对人的支配来实现的。正因为如此,企业管理尤其是现代企业管理,必须树立人本观念。管理的人本观念,是指管理主体在管理实践中确立,并运用于管理实践的一切从人出发,以人为根本,旨在调动人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的思想观念体系。其内涵包括:(1)管理的起点必须是人,必须将满足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及人的才能的全面发挥,作为管理活动的终极目标。(2)人是首要的管理客体。各项管理措施和管理手段,首先作用于被管理的人,再通过被管理的人发挥能动作用,协调与运用好其它要素。(3)人本观念中的“人”,不单指现实管理活动中具有自己的意志、利益和行为的个人,而且也指具有共同目的和协作关系的个人所结成的群体或组织。不论作为管理主体,还是作为管理客体的人,都反映和代表着一定的社会关系。 2、人本管理是现代化企业管理的必然要求随着科学技术

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湖口县舜德中心小学:刘艳 曾经听到这样一个笑话:一堂公开课上,一位老师抽一个学生回答问题后,希望孩子能够寻求更多的学习路径,于是问:“你是怎么知道的?”这个天真的孩子回答说:“是老师你给我讲的。”那位上课的教师顿时语塞。姑且不论这个笑话的真假,笑过之后却引人深思:我们的教育似乎习惯了“作秀”,习惯了形式;为了一味的追求所谓的效果不择手段,我们的课堂太需要真实的东西。很多人喜欢把课堂说得很神秘,要制造课堂氛围,要体现教学艺术,要这样要那样。到最后,什么都想到了,就是忘记了真实,忘记了关注学生的发展。 我也曾经问过学生类似的问题,回答是五花八门。有说父母教的,这种学生我告诉他不光是书本上能学到知识,表扬他懂得向别人学习;有说自己在书上看到的,遇到这种情况我会表扬他乐于学习,博览群书;也有一次,有个学生对我说是老师你给我讲的。当然我清楚我没有私底下对他说什么答案,但这件事却让我反思了很久:课堂是学生的,过多的提示只会让学生成为一头被人牵着鼻子走的驴,没有主见。只有充分的尊重学生,从学生的自我体验出发,从孩子发展需要出发,以人为本,才会让真正的有所感悟,有所发展。 从这两个事例中不难看出我们今天的话题:新课程标准下,如何让我们的教学体现人文性。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学要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中心。”这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从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变为首先关注人的发展,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学环境,提供给学生身上充分发展的时间和空间,使课堂成为学生交流学习体会的特殊场所,使学习活动深入生活、溶入社会,真正实现由“以本为本”到“以人为本”的根本性转变。 一、“乐学”——落实“以人为本”精神的前提 课堂教学落实”“以人为本”精神,首先应让学生对学习感兴趣,乐学、爱学。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根本内驱力,兴趣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并能推动学生去探究和学习。儿童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就必然想去认识它、研究它、占有它,从而获得与它有关的知识、技能,并使自己的智力、创造力得到发展。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充分激发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乐学”。 要让学生“乐学”,教师首先要深入钻研教材,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营造生动活泼、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如在《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时,课前教师轻松地与学生交谈:“我带来了两块饼,平均分给小华和小明两位小朋友吃,每人分几块?”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1块。”接着教师又问:“如果我只带来1块饼,你们怎样把饼平均分给两位小朋友?每人分到的饼能用学过的整数表示吗?那该怎么办?”学生对学习的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能主动参与学习,积极地探索新知。 要让学生“乐学”,还应让学生体验成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又探索就会有成功,学习的真正兴趣还在于经过艰苦探索获得成功的体会。成功的愉悦是维持兴趣的保证,是培养兴趣的催化剂。探索的乐趣、知识的获得、方法的掌握、答案的正确、教师的赞扬都能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愉悦,不少学生由于缺乏这种体验,以致把学习当作苦差事,进而产生厌学情绪。作为教师应尽可能创造机会,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获取成功。如教学“圆与周长”是放手让学生量一

医学领域中的以人为本及科学发展观

医疗卫生领域中的以人为本及科学发展观 赵宏程 [摘要] 以人为本的提出,展示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理论和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的发展理念、执政理念和价值观念;以人为本的概念和内涵;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的重要内容;人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相对应的为医疗卫生领域提出新的机遇和挑战;转型期公立医院只有坚持以人为本,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才能走出困境,继续前进。 [关键词]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医疗卫生 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科学发展观明确提出要“以人为本”,强调社会发展要以人为中心,发展的本质就是人的发展。这既是对传统发展思想重视物而忽视人,只追求物质生产力的发展速度,而不顾及或较少顾及人的生存条件、生活质量和人的素质改善和提高的片面发展观的否定,也是对“人”在整个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强调和对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升华和创新。更重要的是,科学发展观旨在规定和引导我国今后的社会发展要向以改善人的生存条件,提高人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质量和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和主线的方向转移。这一方针的提出,体现了党中央继承和发扬优良的革命传统,植根于劳动人民之中的本色,蕴涵着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辨证统一的哲理,呈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理念、执政理念和价值观念。 一、以人为本的概念和内涵 在我国古代,就有以人为本的说法。管子说:“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在现实意义上,以人为本,就是把人作为社会的主体和中心,在社会发展中满足人的需要,提升人的素质,实现人的发展为终极目标。其核心内容就是尊重人,尊重人的特性和人的本质,把人作为手段和目的的统一。社会是人的社会,以人为本是我们理解人的世界,理解社会的一个根本原则。离开了人这个根本,就不可能有人的世界,不可能有社会。以人为本不是从抽象的人出发,而是从现实的人出发。现实的人是存在于社会之中的、从事社会活动的,同其所处的生存条件、生活环境紧密不可分割的。因此,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就要把现实中的人与其生存条件、人的世界、社会以及他的社会活动结合起来,而不能将二者分割和对抗。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需要即人的本性。人以其需要的无限性和广泛性区别于其它的动物。人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结合体,因而人既有自然需求,又有社会需求。从人的自然属性来看,以人为本最根本的就是珍惜、爱护、保护人的生命,保障人身安全,满足人的基本物质需要,促进人的健康成长。从社会属性看,以人为本,就是要创造公正公平的社会环境,尊重人的民主权利,维护人的尊严,关心人的感情需要,满足人的自我实现的需要。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以不断满足人的全面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和根本动力。 二、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的主要内容 首先,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以人为本就是把人置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核心地位,把人的发展视为发展的本质、发展的目的、发展的动力和

最新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论文

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论文 以民为本的执政观同我国古代“民惟邦本”的主张虽然有某种思想上的联系,但却有本质的区别。我们党作为执政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不是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关系,而是先锋队和主力军的关系,是利益主体的代表和利益主体的关系,是血肉关系、鱼水关系、种子和土地的关系。党代表人民的利益而执政,除了人民利益以外,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以人民为本是党的性质、任务和宗旨所决定的。把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和坚持以民为本的执政观结合起来,我们党才能抓好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人民的根本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执政能力,以便更好地为人民而执政。 三、只有经济、社会、人与自然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才是科学的发展 在现实中,经济、社会、人、自然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无论哪一方面的发展,都不可能离开其他方面而独自进行,否则就要受到社会和自然发展规律的惩罚。我们党在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愈来愈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并进而总结出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要坚持这样的发展观,必须处理好以下三个层次的关系。 一是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努力实现经济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或者说努力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

文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物质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同物质生产力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为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与之相适应的该社会的经济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所以,掌握了政权的共产党,一定要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自己的根本任务,把包括发展生产力和调整改革生产关系在内的经济建设作为自己的中心工作。对此一定要坚定不移而不能有丝毫动摇。因为只有如此,才抓住了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才能为社会发展提供必要前提和坚实基础。但是,经济建设并不是社会发展的全部,也离不开社会其他方面的发展,否则社会将变成畸形,经济建设本身也将受到阻滞和破坏。这一点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并非没有前车之鉴,在我们自己的发展中也有过经验和教训。因此,我们谋求的发展,从社会结构的角度来看,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从社会文明的角度来看,是以物质文明为基础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样的发展,既突出了重点又照顾了全面,既坚持了唯物论又体现了辩证法。 二是要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关系,坚持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着眼点,努力实现经济、社会与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或者说在不断推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同时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人的发展同社会的发

对发展和以人为本思想的认识

对发展和以人为本思想的认识 对发展和以人为本思想的认识 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全面开展之际,深入的学习和探讨科学发展观对我们 以科学发展的头脑指导学习与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理论和实际意义。以下是本人的一点学习 体会。 一、科学发展观在论述发展的意义时,明确指出“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不 能离开发展这个主题。离开了发展,科学发展观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发展是硬道理。这一点已不容置疑。不发展就意味着落后。一个国家要强大离不开发展,一个民族要 振兴必须要依靠发展,同样,一个学校要为社会所认可也只能依靠发展。 那么作为一名教师,如何在工作中体现发展的思想,如何将个人的发展与学校的整体 事业的发展结合起来呢? 首先,我觉得党员教师应该爱岗敬业,踏实工作。学习理论是为了更好地指导实践, 学习科学发展观也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各行各业乃至整个社会的科学发展。教师学习科学发 展观自然也是为了能更科学地协助学校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因此,作为身处教育第一线 的教师,应该意识到自己的责任,更加努力地工作。把科学发展的观念落实到实处,落实 到工作的方方面面。在具体的工作中讲科学,讲统筹,讲可持续发展。尽可能地在确保工 作质量的同时,利用更科学的方法来提高工作效率。要时刻关心学校的发展,对于学校领 导层的决策,要客观、科学地对待,从大局考虑。即便会部分影响到个人的利益,但如果 从整体上把握可以促进学校的发展,也应放弃个人的利益,以大局为重,坚决支持领导的 决定。在工作中不应该有懈怠的情绪,时刻要保持饱满的工作热情,认认真真地做好自己 份内的每一件事。我想,只要每个人都能把自己该做的事做好了,那就没有完不成的工作,解决不了的难题了。 其次,党员教师应该注重自身的发展,以个人的发展来带动学校的发展。一个有秩序 的组织中,如果每个人都能发展一小步,那么整个组织就能前进一大步。学校的全面发展 离不来教师个人的发展。尤其是党员教师,更应该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和专业的提升。坚 持不断地学习,学习理论知识,更好地武装自己的头脑;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让自己的知 识也能与时俱进;进一步学习专业知识,不断提 高专业素养,让自己更好地为学生服务,为社会服务。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把学生培 养好了就能让学生更好的为社会做贡献,也是为了更好的促进社会的发展。因此,教师的 发展能帮助学生的进步,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能使学校的整体水平有所提高,从而能更 好地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这是一个良性循环。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发展是根本。 二、科学发展观在论述以人为本的问题时指出: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在当 代中国,“人”就是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劳动者为主体,包括社会各阶层人民在内 的中国最广大人民。发展要依靠人的智慧、人的力量。要发展就要最大程度地调动人的积

以人为本,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一代青年

以人为本,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一代青年 ——学习马克思主义人学专题有感 摘要: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全面系统、科学准确地阐述了人的本质及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我党以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为理论基础,提出了以“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这是对马克思人学思想的现代阐释,也体现了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要求,更为新时期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对我们形成唯物主义历史观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对我们未来的教育教学实践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以人为本;人的全面发展;人学思想 “人学主要从社会的角度专门研究人,它是研究人的本质、行为价值、人生态度、理想及人在自然、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学说,而其核心则是探研人之所以为人、如何做人及人的言行怎样才有益于人类社会的问题。”《中国古代人学思想概要》肖万源,徐远和,3页。党的十七大提出了“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明确指出“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以人为本”的思想体现了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要求,是对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进一步丰富和深化。 1儒家人学思想简述 人类对人的本质的探究和认识,经过了较为漫长的历程。关于人性、是非、善恶等问题,曾有过多种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论述。就我国古代人学思想的探究而言,不得不首先提及孔子。孔子不是把人当作自然物对待,不是从人生而具备

的形体特征或行为特征去定义人,而是怀着对人生价值的崇高追求,把并不是生而具备的东西定义为人的本质:“仁者,人也。”也就是说,在孔子看来,仁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 在孔子“为仁由己”思想的基础上,孟子进行了逻辑深化,提出了性善说。孟子所谓的人性,仅指人类独具而其它物类不具有的先天因素。孟子认为,人性不是仁义礼智本身,而是尚未成为仁义礼智,但可以成为仁义礼智的先天胚芽。所以,孟子又称人性为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认为,性善之“善”,不是见之于观念或行动的已经实现了的善,而是一种潜在的为善能力。被孟子视作人心固有的向善趋势,也就是对理义的认同和爱好,人天生具备一种喜悦理义的能力,这是孟子对性善论本质的最终揭示。 战国时期,开始了人性善恶的大论战,出现了各种不同的理论。孟子主张性善论,荀子主张性恶论,告子主张性无善无不善论,世硕主张人性有善有恶论。之后西汉时期的董仲舒又提出性三品论。上述种种观点,都不同程度地具有先验论倾向,都把人性看成是先天的,与生俱来的,其实质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 2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论述 2.1人的属性的剖析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就是说,人的本质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形成的;人的本质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通过人与人的关系表现出来;人的本质不是不变的,而是不断变化的。人的本质具有双重属性,即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2.1.1自然性是人的一般属性 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物质发展的一个高级形态,是自然界的一部

以人为本与科学发展(下)试卷89分

以人为本与科学发展(下)试卷89分 1、陈毅在《淮海前线见闻》中指出,几十万,民工走不通。骏马高车送粮食,随军旋转逐西东,前线争立功。 正确 2、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利益多元化格局已形成。 正确 3、当前,改革已进入深水区,某些既得利益者出现集团化趋向,成为改革的巨大阻力。 正确 4、在推进体制改革和创新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规范利益博弈的规则。 正确 5、维护好社会的利益是我们需要进一步做好的事。 正确 6、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应该说是我们社会矛盾最少的时期。 错误 7、科学发展观思想的提出,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找到解决我们国家在发展中面临的一些新矛盾、新问题的治本之策。 正确 8、十六大以来,我们党没有新的理论命题。 错误 9、十六大以来,我们党的事业发展的显著特点是,我们发展的脚步在加快,理论创新的脚步也在加快。 正确 10、发挥政党的作用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个问题。 正确 11、1949年中国人真正的觉醒。 正确 12、小康社会是邓小平同志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规划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蓝图时提出的战略构想。 正确

13、1980年的政策使中国实现了:能源消费增长翻一番。 正确 14、2001年以后的现实,与曾经提出的经济翻二番、能源翻一番的目标相距甚远。 正确 15、我国11个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所辖的52个沿海城市中,极度缺水的有18个。 正确 16、水资源已经成为制约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瓶颈。 正确 17、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 正确 18、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要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 正确 19、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核心是土地家庭承包经营。 错误 20、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 正确 21、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正确 22、拜伦指出,根据“你必须使自己仅次于天使”一语,可知人类的本分工作,在求神圣的幸福。 错误 23、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中指出,你的行动,要把你自己人身中的人性,和其他人身中的人性,在任何时候都同样看做是目的,永远只看做手段。 正确 24、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对异化的扬弃只有通过付诸实行的共产主义才能完成。 错误 25、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更好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错误 26、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民主”一词被提及70次。 正确 27、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指出,我们每个人都以其自身及其全部的力量共同置于公意的最高指导之下,并且我们在共同体中接纳每一个成为全体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结合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论述如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结合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论述如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摘要】人的全面发展实际是人的本质的实现和丰富。人的全面发展主要是人的生活、社会关系、劳动能力和个性等诸方面自由而充分的发展。科学发展观的终极目标是人的全面发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价值取向,是马克思主义对人的关怀的最高体现。科学发展观和人的全面发展本质是一致的。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是以人为本,其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文章认为弄清楚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涵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互动,对于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基本内涵 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的规定决定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容。人的全面发展实际是人的本质的实现和丰富,人的全面发展主要是人的生活、社会关系、劳动能力和个性等诸方面自由而充分的发展。 (一)人的生活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的论述,是建立在对资本主义全面剖析基础上的。因此,要了解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涵义,就不能脱离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条件下的人的发展状况的分析。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是为了单纯的谋生,因而人的生活局限于“衣食男女”、“养家糊口”的水平上,人的一生为了填饱肚子而奔波,为了不致饿死而劳作。马克思、恩格斯在投身于革命活动的时候,工人的状况—用恩格斯的调查来说:“普遍处于可怕的贫困的境地;梅毒和肺部疾病蔓延到难以置信的地步。”工人的生活十分贫困,其精神也十分颓废,而在取代了资本主义的共产主义社会中,劳动失去了单纯谋生的性质,“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满足需要的单纯消费过程和享受过程变成了积极的创造过程。与此同时,人的其它需要多方面地发展起来,并获得了充分的满足。人们有充分的自由时间可供自己支配,可以用来从事科学、艺术、理论等活动。人们不仅过着富裕的物质生活,而且享受着丰富的、高尚的精神文化生活。因而任何人都不再有固定的活动范围,每个人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如马克思所预言的“我有可能随我自己的心愿,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但并不因此就使我成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