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科学期末复习资料

七年级下册科学期末复习资料
七年级下册科学期末复习资料

第一章代代相传的生命

新生命的诞生

1.生命的起点。

精子与卵子结合生成的受精卵。

2.受精。

精子和卵子的结合。场所:输卵管。

3.精子和卵子(卵细胞)的来源。

都是由人类的生殖系统产生,其中男性的睾丸产生精子(睾丸也产生雄性激素),女性的卵巢产生卵子(卵巢也产生雌性激素)。

4.排卵。

成熟的卵细胞从卵巢中释放出来,进入一侧的输卵管的过程。

5.妊娠期。

从卵细胞受精到胎儿出生之间的一段时间。人类妊娠期约为280天,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1)受精卵沿输卵管下行阶段:约4~7天;所需营养来自于卵黄。

(2)胚胎阶段:着床后开始的前8个星期;通过脐带和胎盘从母体获得营养。

(3)胎儿阶段:从第九个星期到出生;通过脐带和胎盘从母体获得营养。

6.分娩。

胎儿从母体产出的过程。分临产阵缩、生产和胞衣(将胎盘和其他囊膜推出子宫)三个阶段。

走向成熟

1.少年儿童的生长发育。

少年儿童的生长发育共分四个时期:

婴儿期:从出生到1岁。

幼儿期:包括幼儿前期(1—3岁)和学前期(3~6或7岁)。

儿童期:又叫小学年龄期,约6或7~11或12岁。

青春期:约10~20岁。

2.青春期。

由儿童向成人过渡的时期;

(1)主要特征:生殖器官的发育和成熟。

(2)生殖器官成熟的标志:男遗精,女月经。

3.第一性征和第二性征。

(1)第一性征:男女在生殖器官上的差异。

(2)第二性征:男女除生殖器官外表现出的性别上的差异(进入青春期后出现,由性激素调节控制)。

①男性:长胡须,喉结突出,嗓音变粗,肩宽骨盆窄,长出腋毛和阴毛。

②女性:乳房隆起,皮下脂肪较多,嗓音变尖,肩窄骨盆宽,长出腋毛和阴毛。

4.人的衰老。

身体各部分器官系统的功能逐渐退化的过程。

(1)衰老表现:视力衰退,心跳减慢,听力减退,反应变慢,体力下降,呼吸增重,肌肉萎缩干瘪,骨骼退化等。

(2)延缓衰老的方法:心情愉快,适当运动锻炼,合理饮食与营养等。

5.人的死亡。

(1)特征:心脏、肺、大脑停止活动。

(2)标志:大脑停止活动(脑死亡)。

动物的生命周期

1.动物的生命周期。

动物的一生都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生殖、死亡等生长时期,这些生长时期组成动物的生命周期。

2.动物的寿命。

动物经历生命周期的时间长度。

3.动物延续种族的方法。

包括人类、青蛙、蝗虫等动物,其延续种族的方法是生殖。生殖使动物的种族不随个体的死亡而灭绝。

4.人类、青蛙、蝗虫等的生长发育过程。

(1)人类:精子+卵子一受精卵一胚胎期一胎儿期一婴儿期一幼儿期一儿童期一青春期一中年期一老年期。

(2)青蛙:精子+卵子一受精卵一蝌蚪一幼蛙一成蛙。

变态发育:幼体和成体在生活环境和形态结构上有很大变化的发育类型。

(3)蝗虫:精子+卵子一受精卵一若虫一成虫。(不完全变态发育) .

若虫:除形体大小和生殖器官未成熟外,其余与成虫相似的幼虫。

(4)蝴蝶:精子+卵子一受精卵一幼虫一蛹一成虫。(完全变态发育)

动物的生殖方式

1.动物的两种主要生殖方式:有性生殖;无性生殖。

(1)有性生殖:通过精子和卵子的结合产生新个体。

(2)无性生殖:不需两性生殖细胞,母体能够直接产生新个体。

2.动物有性生殖的受精类型和胚胎发育方式。

(1)受精类型:体外受精;体内受精。

(2)胚胎发育方式:卵生、胎生、卵胎生。

3.动物无性生殖的类型。

分裂生殖;出芽生殖。

植物的一生

1.种子。

(1)种子结构:种皮、胚(含胚根、胚芽、胚轴、子叶)、胚乳(某些种子在形成过程中消失)。

(2)种子分类:依据有无胚乳可分为有胚乳或无胚乳种子;依据子叶数目可分单子叶或双子叶植物种子。

(3)种子萌发:

①条件:外部条件:充足的水和氧气、适宜的温度。

内在条件:饱满的活种子,完整胚,去休眠。

②种子萌发时各部分的变化:胚根发育成根;胚芽发育成茎和叶。

2.芽。

未发育的茎叶或花称为芽。

(1)芽的分类:依据将来发育成的结构可分为叶芽、花芽、混合芽;依据着生部位可分为顶芽和侧芽(腋芽)。

(2)叶芽的结构:生长点、叶原基(幼叶的雏形)、幼芽(幼叶)、芽轴、芽原基(芽的雏形)。

(3)顶芽发育和侧芽发育的关系:顶芽在生长上占有优势,顶芽的存在抑制侧芽的生长(顶端优势)。

顶端优势从顶芽开始,沿茎下行而逐渐减小,终至全部消失,两侧枝也随着顶端优势的逐渐消失而次第发展起来。侧枝上的顶芽也存在着对侧枝上侧芽的优势。切去顶芽,侧芽不受抑制,于是侧芽就发展起来了。

3.花、果实、种子的关系。

(1)花的结构:由花萼、花冠、雄蕊、雌蕊四部分构成。

花的主要结构:雌蕊和雄蕊,它们分别产生卵细胞和精子。

(2)传粉后,子房发育成果实,胚珠发育成种子。

4.植物的生命周期。

种子萌发一幼苗生长发育一成株开花结果一死亡

植物生殖方式的多样性

1.植物的有性生殖。

(1)开花:萼片花瓣张开,雄蕊伸长花药裂开,雌蕊伸长柱头分泌黏液的过程。

(2)传粉。

①定义:花粉落到雌蕊的柱头上的过程。

②类型:自花传粉(接受同一朵花的花粉),异花传粉。

③异花传粉:按媒介(风、昆虫、水等)的不同可将花分类:

虫媒花:花冠芳香鲜艳(香气比颜色对昆虫有更大吸引力)、甘甜花蜜。

风媒花:花被小或退化,无香味和蜜腺;花粉多轻而干燥,柱头呈羽毛状或具分叉。

2.植物的无性生殖。

(1)类型:孢子繁殖、营养繁殖、组织培养。

(2)营养繁殖:①定义:用营养器官根、茎、叶进行繁殖。

②举例:马铃薯块茎、番薯块根、秋海棠的叶等。

③优点:可保持优良性状且繁殖快。

④常用方法:分根、压条、扦插、嫁接。

第二章对环境的察觉

感觉世界

1.人的感觉。

(1)人体具有多种感觉器官,可以感受外界环境的各种刺激。如温度、气味、颜色、

声音,等等。

(2)人的感觉器官包括:眼、耳、舌、鼻及皮肤等。

人类具有不同的感觉器官,所以可以感受外界环境的不同刺激,并产生不同的感觉。各种生物也有自己的感觉器官,这对于生物的生存、繁衍具有重要的作用。

(3)生物的感觉器官能够感受不同刺激的原因在于:感觉器官中有不同的感激的原因在于:感觉器官中有不同的感受器。

2.皮肤的感觉功能。

(1)皮肤是人体最大的感觉器官,它具有冷觉、热觉、触觉、痛觉等多种感觉功能。

(2)冷、热觉:感觉环境温度的变化。

(3)触觉:感觉外界物体与人体的触碰以及强弱程度。

(4)痛觉:是触觉的过强反应,痛觉能感受对身体损伤性的刺激,它对人的健康生活有重要的积极意义;皮肤的各个部位对各种刺激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

3.嗅觉的形成过程。

环境中物质的气味刺激鼻腔中的嗅神经末梢(嗅觉感受器),嗅神经将物质的气

味刺激传到大脑皮层的嗅觉中枢,从而形成嗅觉。

嗅觉特点:嗅疲劳;嗅适应;嗅觉敏感度因年龄、动物种类和气味种类等的不同而不同。

4.舌和味觉。

(1)舌具有味觉功能,可以感知酸、甜、苦、咸等各种味道。舌感觉的过程是:舌乳

头一味蕾一味觉细胞。

(2)舌的不同部位对酸、甜、苦、咸等各种刺激的敏感程度不同:对苦味最敏感的区

域是舌根,甜味是舌尖,酸味在舌两侧的中间部位,咸味则在舌两侧的前部。

(3)味觉感受器对液态物质的刺激特别敏感;麻、辣、涩等味觉是多种刺激综合后

产生的感觉;味觉、嗅觉等各种感觉密切相关。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1.声音的产生。,

声音是因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

2.声音的传播。

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

传播形式:声波。

传播速度:声音的传播速度与温度、传播介质有关。温度越高,声音的传播速度越快;声音在固态物质中传播得最快,液态其次,气态最慢。在空气中(150C),传播速度为340m/s。

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传播实质:把声源的振动传播出去。遇到障碍物,声波将发生反射,形成回声。

耳和听觉

1.耳的结构和功能。

结构功能

外耳廓收集声波

耳外耳道声波进入外耳道后撞击鼓膜

结构功能

鼓膜产生振动

鼓室与咽鼓管连通

听小骨骨性传导、放大振动

内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把振动转化为声音信号

耳前庭内有位觉感受器

半规管内有位觉感受器

2.听觉的基本知识。

(1)听觉的形成:声波通过耳廓一外耳道一鼓膜一听小骨一耳蜗一听神经一大脑皮层听觉中枢形成听觉。

(2)听觉的减弱与丧失:人的听觉与人的年龄有关,年龄越大,听觉能力越弱,直到丧

失。

鼓膜、听小骨受到损伤或发生障碍会造成传导性耳聋;耳蜗、听觉中枢和与听觉有关的神经损伤会造成神经性耳聋。

(3)人的听觉:人类的听觉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可以听到频率在20赫到20 000赫之间的声音。据此,人们将低于20赫的声音称为次声,超过20 000赫的声音称为超声。

物体在1秒内振动的次数称为频率,其单位为赫兹。

不同的动物,能够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不同。

3.声音的三个特性。

音调:我们感觉到的声音的高低叫音调。物体振动越快(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响度:人们主观上感觉到的声音强弱叫响度。距离声源越近,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声音的响度用分贝来表示,分贝是声音大小的单位。

音色:曾叫音品,是人们对声音质的感觉。音色与发声体的性质、形状以及发声的方法等有关。

4.噪声。

狭义上讲凡无规则的、杂乱无章的振动所发出的声音,均属于噪声;从声波对人的干扰讲,凡是环境中不需要的声音都可判定为噪声。

预防噪声: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耳朵处减弱。

光和颜色

1.光传播的特点。

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

光在同一种均匀物质(固体、液体、气体)中是沿直线传播的。传播速度:在真空中最快,空气中次之,水中最慢;在真空中的速度为3×10’千米/秒。

3.光的色散。

白光是复色光,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多种单色光组成。

物体的颜色: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透过的色光的颜色决定的。(其他色光被吸收)

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的颜色决定的。(其他色光被吸收)

白色物体可反射所有颜色的光,黑色物体则能吸收所有颜色的光。

4.光线。

在科学上,人们往往用一条带箭头的直线表示光传播的路线与方向,称为光线,其中箭头表示光的传播方向。

光的反射和折射

1.光的反射。

(1)定义:光从一种均匀的物质射向另一种均匀的物质时,光会在两种物质的分界面上发生传播方向的改变,从而又返回到原先的物质中的现象。

(2)特点——光的反射定律。

光反射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3)分类:根据反射面的情况不同,分为镜面反射和漫反射。漫反射使我们从不同的方向都能看到物体。光在反射时光路可逆。

(4)应用——平面镜成像规律:像和物等大,像和物的连线和镜面垂直,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平面镜成的是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

生活中的应用:一是成像,二是改变光路。

2.光的折射。

(1)定义:光从一种透明介质射向另一种透明介质时,光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现象。

(2)特点——折射定律: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透明物质时,折射光线、入射光

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当光从其他透明物质斜射人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当入射角增大或减小时,折射角也随之增大或减小。

眼和视觉

1.凸透镜和凹透镜。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对光线有汇聚作用老花镜放大镜

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对光线有发散作用近视镜

2.焦点和焦距。

(1)主光轴:透镜两个球面球心的连线。

(2)光心:位于透镜的中心,光通过它时传播方向不变。

(3)焦点:凸透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汇聚在一点,这个点叫焦点(F)。

凸透镜有2个焦点。

(4)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焦距(5)每个凸透镜的焦距是一定的。

3.凸透镜成像规律。:(物距U: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像距V:像到凸透镜的距离)物距U 像距V 像的性质 (倒立或正立实像或虚象放大或缩小) 应用(P24)

U>2f f

U=2f V=2f 倒立实像等大 /

f2f 倒立实像放大幻灯机、投影机

U=f 无无无无 /

U

4.眼的结构和功能。

结构功能

眼睑随时闭合,保护眼睛

附睫毛遮挡雨水、灰尘

属泪腺、鼻泪管分泌泪液,润滑,除尘杀菌;与鼻子相通

构眼肌使眼球灵活转动

眼眼球壁

角膜和房水、晶状体、玻璃体一起形成折光系统

巩膜坚韧外壳,保护眼球

虹膜中央是瞳孔,可根据光线强弱调节瞳孔的大小

视网膜上有感光细胞,接受光刺激,产生兴奋

球睫状体睫状肌调节晶状体的曲度,改变眼球的焦距

5.视觉的形成。

光线通过角膜、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在视网膜上成像,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接受光的刺激产生兴奋,通过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视觉中枢,形成视觉。

6.人类的视觉限制。

(1)近视:视网膜距晶状体过远,或晶状体曲度过大,远处物体的光线经折光系统折射后成像于视网膜前,需佩戴凹透镜矫正。

(2)远视:远处物体的光线经折光系统折射后成像于视网膜后,需佩戴凸透镜矫正。

(3)色盲:人类不能辨别颜色的现象,它是由先天遗传决定的。

根据不能辨别的颜色种类,色盲可以分为红色盲、红绿色盲、黄蓝色盲和全色盲。

(4)保护眼睛:近视大多数是因为长期用眼不科学造成的。青少年正处于身体的发育期,应该养成正确的用眼习惯。

第三章《运动和力》

机械运动

一、参照物

1.定义:为研究物体的运动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通常选择参照物以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如研究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常选地面或固定于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在这种情况下参照物可以不提。

3.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4.不能选择所研究的对象本身作为参照物那样研究对象总是静止的。二、机械运动

1.定义:科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注意参照物)叫做机械运动。特点: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简单的

运动。

2.机械运动的分类:按运动路线分: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现在只研究直线运动)按运动快慢是否变化分: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3.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⑴时间相同比较通过的路程. ⑵路程相同比较所用的时间长短.

4.匀速直线运动

定义:运动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速度定义: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计算公式:v=s/t 变形 t=s/v,s=vt。

速度单位:国际单位制中m/s;运输中单位km/h;两单位中m/s单位大。

力的存在

一、力的作用效果(F)

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相互作用。A对B施加一个力,同时B也对A施加一个力,这两个力

同时产生,同时消失,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这两个力中,必定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是相对的。

2.力产生的条件:①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但是不一定接触,

比如电磁力,重力)。

3.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相互作用力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4.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发生形变)。

说明: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指:物体的运动快慢是否改变(速度大小的改变)和物体的运动方向

是否改变。力的作用效果由力的三要素共同决定!

5.力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N表示。

6.力的测量:

⑴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

⑵分类:弹簧测力计。原理:在一定范围内,弹簧的伸长的长度(不是弹簧的长度)与所受的拉力成正比。

7.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8.力的表示法:

A 力的示意图(精确表示):科学上通常用一条带箭头的线段来直观地表示力。这种表示力的图形叫做力的示意图。

具体做法:

①确定受力物体.

②确定力的作用点,(画在受力物体上)

③从力的作用点出发,沿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

④在箭头边上标上力的大小和单位.

9. 弹力

(1)定义: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时产生的力即弹力。压力,支持力,绳子的拉力都属于弹力。

(2)大小:在弹性限度内,弹簧产生的弹力与弹簧伸长量(假设弹簧原长为L1,发生形变后的长度为L2,则弹簧的伸长量为△L= L2- L1)成正比(F=k△L,k为胡克常数,了解)。即在弹性限度内,形变越大,产生的弹力越大。

(3)方向:弹力的方向和物体恢复原状的方向相同。

重力

1. 原因:物体下落的原因是因为物体受到了地球的吸引,即重力作用。

2. 重力:物体由于受到地球的吸引受到的力,即重力,简称物重,用符号G(gravity)表示。注意:

重力不等于地球的吸引力。

3. 大小:物体受到的重力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G=mg,g为常数(重力加速度)=9.8N/Kg,表示质量

为1Kg的物体受的重力是9.8N. 重力大小还和位置(如纬度,星球,海拔)有关系。

4. 方向:唯一,竖直向下,与水平面垂直。

5. 作用点:重力的作用点称为物体的重心。重心是一种模型,不是实际的点。

质地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形状不规则的物体:可以用悬挂法找。

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可能在物体外,比如空心球。一般分析中,把物体的重心画在近似几何中心。

惯性和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

1.斜面实验(研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⑴三次实验小车都从斜面顶端滑下的目的是:保证小车开始沿着平面运动的速度相同。

⑵实验得出得结论:在同样条件下,平面越光滑,小车前进地越远。

⑶小车在不同表面运动的距离不同的原因:受到的摩擦力大小不同,摩擦力越大,运动的距离就越短,速度减小得越快,运动的时间就越短。

若水平面越光滑,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速度减小越慢;若水平面绝对光滑,则小车滑下来的速度将保持不变,将作匀速直线运动。

⑷斜面实验的卓越之处不是实验本身,而是实验所使用的独特方法──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理想化推理。(也称作理想化实验)它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

2.牛顿第一定律:

⑴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笛卡儿等人的研究成果,得出了牛顿第一定律,其内容是: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⑵说明:

A、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推理而概括出来的,且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所以已成为大家公认的力学基本定律之一。但是,我们周围不受力是不可能的,因此不可能用实验来直接证明牛顿第一定律。

B、牛顿第一定律的内涵:物体不受力,原来静止的物体将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不管原来做什么运动,物体都将做匀速直线运动。

C、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可以不需要力,即力与运动状态无关,所以力不是产生或维持运动的原因,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惯性:

⑴定义: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性质叫惯性。

⑵说明: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惯性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越大,惯性越大),与物体是否受力、受力大小、是否运动、运动速度等皆无关。

4.惯性与惯性定律(牛顿第一定律)的区别:

A、惯性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而惯性定律是物体不受力时遵循的运动规律。

B、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即不管物体受不受力、受平衡力还是非平衡力),物体受

非平衡力时,惯性表现为“阻碍”运动状态的变化;惯性定律成立是有条件的。

☆人们有时要利用惯性,有时要防止惯性带来的危害,请就以上两点各举两例(不要求解释)。答:利用:跳远运动员的助跑;用力可以将石头甩出很远;骑自行车蹬几下后可以让它滑行。防止:小型客车前排乘客要系安全带;车辆行使要保持距离;包装玻璃制品要垫上很厚的泡沫塑料。

二力平衡

1.定义:物体在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如果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即平衡状态)称二力平衡。

2.二力平衡条件:二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两个力在一条直线上。概括:二力平衡条件用四词概括“同体,等值,反向,共线”。

3.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比较(重点):

相同点:①大小相等;②方向相反;③作用在一条直线上不同点

不同点:平衡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相互作用力作用在两个物体上!

4.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5.应用:应用二力平衡条件解题要画出物体受力示意图。

画图时注意:①先画重力,然后看物体与那些物体接触,就可能受到这些物体的作用力;

②画图时还要考虑物体运动状态。

摩擦力

1. 摩擦力(f):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或相对静止但有相对运动趋势时,就会在接

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力,这种力就叫摩擦力(friction)。

摩擦力的形式: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滚动摩擦力。摩擦力普遍性:气体,液体,固体之间都会产生摩擦力。

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动摩擦)或相对运动趋势(静摩擦)方向相反!可能与物体运

动的方向相同,也可能与物体运动的方向相反!既可能是动力,也可能是阻力!

大小:动摩擦力与接触面之间的压力,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在接触面粗糙程度一定时,压力越大,动摩擦力越大;在压力一定时,接触面的粗糙程度越大,动摩擦力越大!滚动摩擦小于滑动摩擦!

2. 增大或较小摩擦的方法

(1)增大摩擦力的方法: a.使接触面更粗糙 b. 增大压力 c. 滑动代替滚动

(2)减小摩擦力的方法:a.使接触面光滑 b.减小压力 c.滚动代替滑动 d.使相互接触的物体彼此分离:气垫船,磁悬浮列车,润滑油等。

压强

1.压力的定义:是垂直作用物体表面的力。

2.压力的方向:总是与受力物体的表面垂直,

3.压力的大小:不一定等于重力

4.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一般在科学上用压强来表示;5.压强的定义: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

6.压强的计算公式:P=F/S (P表示压强,F表示压力,S表示受力面积) 变形 s=F/p,F=ps。 7.压强的单位:帕(1帕=1牛/米2,常用的压强单位有百帕,千帕,兆帕)(对折的报纸对桌面的压强为1帕)

8.增大和减少压强的方法:(1)增大压强的方法:A.压力不变时,减小受力面积; B.受力面积不变时,增大压力

(2)减小压强的方法:A.压力不变时,增大受力面积 B.受力面积不变时,减少压力

9.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

(1)液体内部都存在压强;

(2)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大而增大;

(3)同一深度,各个方向上的压强大小相等;

(4)不同液体深度相同处,密度越大,压强越大(液体内部压强的计算式:液g h

第四章地球与宇宙

第一节太阳和月球

1、在宇宙中与地球关系最密切的两个星球是:太阳(恒星)月球(卫星)

2、太阳:本身能发热、发光,是地球最重要的能量来源.

(1)太阳是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日地平均距离约1.5亿千米).

(2)太阳直径约为140万千米,表面温度约6000℃,中心达1500万℃.

(3)太阳大气层从里到外分为三层:光球层(平时看到的形状)、色球层、日冕层.(4)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太阳黑子(活动周期为11年),1998年开始为第23个周期.太

3、月球: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本身不发光,平时看到的是被太阳照亮的部分.

(1)月地距离为38.44万千米,约为日地距离的四百分之一;

(2)月球直径约为3476千米,约为太阳直径的四百分之一;

(3)月球的体积约为地球的四十九分之一,质量约为地球的八十一分之一;

(4)月球的表面明亮的是高原和山脉,暗黑的是广阔的平原;

(5)月球表面最显著的特征是分布着众多的环形山,是由陨石撞击造成.

(6)月球没有大气层,造成月球上昼夜温差大,不能传声,无天气变化和四季变化.(7)月球对物体的吸引力比地球弱,造成物体在月球上很轻.(跳高跳远)

第二节地球的自转

1、地球的自转: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的运动。

2、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

(1)从北极上空俯视,地球作逆时针方向旋转。

(2)从南极上空俯视,地球作顺时针方向旋转。(北逆南顺)

3、地球自转的周期:约一天(约24小时)。

4、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 (1)东升西落 (2)昼夜交替

5、昼夜现象:由于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在同一瞬间,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被照亮的一半为白昼,背着太阳的一半为黑夜。昼夜交替现象:地球不停地自转,昼夜就不断地更替。

6、晨昏线(圈):昼夜半球的分界线,它由晨线和昏线构成。

(1)昏线:顺着地球的自转,逐渐由昼变成夜的界线。

(2)晨线:顺着地球的自转,逐渐由夜变成昼的界线。

第三节地球的饶日运动

1、地球的公转:地球自西向东绕太阳不停地旋转,周期为365.2422天

2、太阳高度:太阳光与地面的交角,叫做太阳高度角,简称太阳高度。

(1)一天中,太阳高度中午最大,杆影最短。(地球自转)

(2)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夏季最大,杆影最短。(地球公转)

(3)同一时间,太阳高度从直射点向两侧减小。

3、太阳直射点(太阳高度为900)春分日(3月21日前后)直射赤道

(1)一年中,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夏至日(6月22日前后)直射北回归线(2)回归线之间的地区:太阳两次直射秋分日(9月23日前后)直射赤道

(3)回归线上直射一次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直射南回归线

(4)其他地区无直射

4、昼夜长短的变化:

(1)赤道全年昼夜等长

(2)其他地区:夏至日白天最长,冬至日白天最短,春分、秋分全球昼夜等长。北半球夏半年:昼渐长,夜渐短;冬半年:昼渐短,夜渐长北半球夏至日时,南半球冬至日。

(3)夏季,南极圈,北极圈内出现极昼,冬季出现极夜。

第四节月相

1、月球的各种圆缺形态称为月相。

它的一个变化周期称为朔望月,平均为29.53天

2、月相变化的原因:

(1)月球本身不发光,是反射太阳光。

(2)月球绕地球运动,使日地月三者的相对位置在一个月中有规律的变化。

3、月相与日地月三者位置关系和农历的对应:

(1)三者成一直线时:地球——月球——太阳(新月农历初一朔)

月球——地球——太阳(满月十五十六望)

(2)三者成垂直时:月球地球——太阳

(上弦月初七初八)(下弦月二十二二十三)

地球——太阳月球

4、月相变化的规律:上上上西西,下下下东东。

5、月相的形成变化图(P105页图):上半月为正“D”形,下半月为反“D”形。

第五节日食和月食

1、日食的概念:地球上某些地区有时会看到太阳表面全部或部分被遮掩的现象。

日食一定发生在朔(新月农历初一)

2、日食的类型:日全食、日环食、日偏食。

3、日食形成的原理:在地球被月球的本影区笼罩的区域能观察到日全食

在地球被月球的伪本影区笼罩的区域能观察到日环食

在地球被月球的半影区笼罩的区域能观察到日偏食

4、日食的过程:太阳被月球遮掩从西缘(右边)开始,东缘(左边)结束。

教材P145日全食过程图:

5、月食的概念:有时候我们会看到月球部分或全部月面变暗的现象。(遮掩现象)

月食一定发生在望(满月十五十六)

6、月食的类型:月全食、月偏食。

7、月食形成原理:月球部分进入地球的本影区形成月偏食;

月球全部进入地球的本影区形成月全食。

8、月食的过程:月球被地球遮掩从东缘(左边)开始,西缘(右边)结束。

如P110页月全食过程图:从正“D”形到全暗到反“D”形。

9、注意:日食和月食并不是每个月都会发生,原因是:月地轨道面与地日轨道面有一个5o左右的夹角。

10、不能用肉眼直接观测日食、可用肉眼直接观测月食。

第六节太阳系

1、太阳系的组成:太阳(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占太阳系总质量的99.86%,是恒星)

2、九大行星:水星(离太阳最近的固体星球,无大气层,表面情况与月球相似)

金星(表面有很厚的大气层,公转方向与其他行星相反,称“蒙面逆子”)

地球(太阳系中唯一有生命存在的星球)

火星(类地行星,与地球相似但大气层主要由二氧化碳组成)

木星(体积质量最大的行星,最大的特征是表面有大红斑)

土星(第二大行星,最大的特征有很多光环和卫星)

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远日行星)

3、小行星:在火星和木星之间,包括小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

彗星:(1)彗星的结构:彗核、彗发、彗尾(朝向:背向太阳)。

(2)彗星由岩石的碎片、固体微粒和冰组成,运行的轨道是不对称的椭圆形。

(3)最著名的彗星:哈雷彗星,绕日公转的周期是76年。

流星:(1)流星体:由太空中一种岩石或尘埃的聚积物。

(2)流星现象:流星体与大气摩擦燃烧发光而划亮夜空的现象。

(3)陨星:那些没有烧尽的流星体降落到地球表面叫陨星。

(4)陨石:主要由岩石构成的陨星。

注意:流星和小行星有可能撞击地球.

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有生命的星球的主要原因:日地距离适中,使水能以液态存在;

有大气层的保护和保温作用.

第七节探索宇宙

1、天空中的亮星大多数是恒星。

2、星座是天空中的区域,全天星座88个。

3、星等:星星的明暗程度。星等越小星越亮。最亮的星属第一等星,肉眼可见的最暗的星为六等星。

4、记住几个重要的星座的形状:大熊座、小熊座、仙后座、天鹰座、天琴座。

5、北斗七星和北极星

北斗七星位于大熊座,四季变化时斗柄指向随之改变:

斗柄东(左)指,天下皆春;斗柄南(下)指,天下皆夏;

斗柄西(右)指,天下皆秋;斗柄北(上)指,天下皆冬;

北极星位于北天星空的正中间,是北半球晴朗夜晚指北最好的标志,全年可见。

寻找北极星的方法:利用北斗七星的斗前二星的连线,向斗口方向延伸5倍距离即是。6、星图:简明地表示出星座和恒星在天空中的位置。

由于地球的自转,造成星空的周日变化;由于地球的公转,造成星空的四季变化。

利用活动星图寻找恒星和星座。

7、银河系:由恒星和星际物质组成,直径约10万光年。

地月系——地球

太阳系

银河系其他行星系

8、宇宙其他恒星系(2000多亿个)

河外星系(10亿多个)

9、光年表示恒星之间的距离,1光年=94605亿千米。

10、宇:空间(150亿光年)宙:(时间100多亿年)

11、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历程:

肉眼————望远镜————人造卫星————载人航天器

(旧地球上)(新走出地球)

七年级上册科学期末复习卷(带答案)

A B C D 图1 七年级科学试卷 (考试时间9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 一、耐心选一选(每小题2分,共30分) 1、以下实验器材中,用来加热的 是( ) 2、下列物体中,质量最接近50克的物体是( ) A 、一瓶牛奶 B 、一只鸡蛋 C 、一枚硬币 D 、一块橡皮 3、主要食用部分是叶的蔬菜有( ) A 、萝卜 B 、大白菜 C 、冬笋 D 、番茄 4、下列动物中属于脊椎动物的是( ) A 、蚊子 B 、金鱼 C 、蝴蝶 D 、对虾 5、如图1是显微镜观察某生物装片时的视野,若使视野甲转变成乙,则移动装片时,应向哪个方向移动装片才能达到这个要求( ) A 、右上方 B 、左上方 C 、左下方 D 、右下方 6、人体内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是( ) A 、胃 B 、小肠 C 、口腔 D 、大肠 7、植物界种类最多的植物是( ) A 、被子植物 B 、裸子植物 C 、蕨类植物 D 、苔藓植物 8、太阳大气由外到内的正确排序是( ) A 、光球 、色球、日冕 B 、日珥、日冕、光球 C 、太阳黑子、日冕、色球 D 、日冕、色球、光球 9、太阳系中体积最大的星球是( ) A .木星 B .地球 C .太阳 D .月亮 10、“光年”这一单位表示的是( ) A .时间长短 B .天体间的距离 C .光的速度 D .距离乘速度 11、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的经线是( ) A 、赤道 B 、本初子午线 C 、西经200经线 D 、东经1600经线 12、关于日食、月食说法,正确的是( ) A 、当月球运行到地球与太阳之间时,必发生日食现象; B 、当月相为满月时,可能会发生月食现象 C 、日食是指太阳表面全部被遮掩的现象 D 、日食和月食可能会在同一时间发生 得分 阅卷人

七年级下科学期中测试问卷-初中一年级科学试题练习、期中期末试卷-初中科学试卷_1

七年级下科学期中测试问卷-初中一年级科学试题练习、期中期末试卷、测验题、复习资料- 初中科学试卷-试卷下载 七年级下科学期中测试问卷 温馨提示: 出卷人:邵黎明 1、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满分为18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2、答题前,必须在答题卷的密封线内填写校名、班级、姓名和本次考号。 3、所有答案都必须写在答题卷标定的位置上,务必注意试题序号和答题序号相对应。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卷。 一、选择题:(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每题3分,共90分) 1、汽车驾驶室外面的观后镜常用(▲ ) A.凸面镜B.凹面镜 C.凸透镜D.凹透镜 2、耳的结构中,能接受声波并转化为振动的是(▲ ) A.耳廓 B.鼓膜C.听小骨D.耳道 3、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为30°,则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为(▲ ) A.30°B. 60°C.90° D.120° 4、正常人平常步行的速度大约是(▲ ) A.1.3米/秒B.1.3厘米/秒 C.13米/秒D.1.3千米/秒

5、星期天,徐老师带着儿子到千岛湖去钓鱼,儿子非常兴奋,当看到水中有很多鱼游来时,便大声地叫喊:爸爸、鱼来了!刚要上钩的鱼都被叫声吓跑了,这说明( ▲) A、只有空气能传播声音 B、声音在任何条件下都能传播 C、水不能传播声音 D、空气和水都能传播声音 6、下面4幅图中的现象,由于光的折射造成的是(▲ ) 7、使用弹簧秤前,应先调节指针指在零刻度线上,再观察其量程。若指针指在零刻度线下方而没及时调节就开始测重力,则所测得的重力大小比真实值(▲ ) A.偏大 B.偏小C.相同 D.不能确定

8、站在平面镜前的人向平面镜走近时,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他的像变大B.他的像变小 C.他的像大小不变D.不能确定,要看距离的远近 9、某同学选用焦距是5厘米的凸透镜做实验时,把烛焰放在凸透镜前13厘米处,移动光屏,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则像是(▲ ) A.倒立、放大的实像 B.倒立、缩小的虚像 C.倒立、缩小的实像D.正立、放大的虚像 10、下列关于生殖细胞的说法正确的是(▲) A.精子较大,有长尾,能游动B.一个壮年男子一生能产生上亿个精子 C.卵细胞是人体最大的细胞,无尾,不能游动D.一个有生殖能力的女子一年排一次卵 11、以下所给的各种现象中,物体的运动状态不发生改变的是(▲ ) A.在弯路上汽车匀速转弯B.放在不太滑的滑梯上的木块匀速直线下滑 C.人造卫星绕地球匀速转动D.熟透的苹果从树上落地,速度越来越快 12、下列关于重力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向上抛出的物体,在上升过程中没有受到重力作用,只有在下落过程中才受到重力的作用 B.汽车沿斜坡向上行驶,其受到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并不垂直于斜面 C.物体在不受支持时,会下落,这是由于物体受到重力的原因 D.如果没有重力,河水不再流动,将再也看不到大瀑布 13、下列关于生命周期的说法,正确的是(▲)

2017年七年级科学下册期中试题.docx

.精品文档 . 2017 年七年级科学下册期中试题 2016 学年第二学期期中七年级学习质量检测 科学试题卷 出卷人:姚东海验卷人:傅利明 1、考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满分120 分,考试时间为 90 分钟。 2、所有答案都必须做在答题卷标定的位置上,务必注 意试题序号和答题序号相对应。 一、选择题(每题 2 分,共 44 分) 1、胚胎发育初期所需要的养料于() A.母体B.胎盘.精子内的物质D.卵细胞中的卵黄 2、如图为女性生殖系统示意图.据图分析,产生卵细 胞的场所、精子和卵细胞结合的场所、胚胎发育的场所依次 是() A.②①③B.②③① .③①②D.①②③ 3、“得了灰指甲,一个传染俩”.灰指甲学名甲癣,是一种由真菌感染而引起的传染性疾病.真菌细胞与细菌相比 结构上最主要的区别是具有() A. 细胞壁 B.细胞膜.遗传物质 D.成形的细胞核

4、“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这句诗所说 的“绿丝绦”是下列哪一结构直接发育成的() A.种子B.芽.叶 D .花 5、桃形李有“江南名果”美誉,它是通过嫁接培育而 成。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嫁接是一种有性生殖方式B.它的果实是由胚珠发育 而 .果汁中的酸甜物质自细胞质D.桃形李食用部分是由 子房壁发育而 6、在一次科学兴趣小组的合作学习讨论中,阳阳同学 说,不是每一朵花都能结出果实,能结出果实的花一定() ①长有雄蕊;②长有雌蕊;③经历了自花传粉;④经历 了传粉;⑤经历了受精。 A.①④⑤ B .②④⑤.①③⑤ D .②③⑤ 7、某生物兴趣小组以大豆为实验材料,在18℃和 25℃ 条件下,测定大豆种子萌发数。经连续统计,结果如图所示。 根据结果可得出的结论是() A.种子萌发时需要阳光 B.极度寒冷时种子不能萌发 .大豆种子比小麦种子容易萌发 D.与 18℃相比, 25℃时大豆种子更容易萌发 8、随着手机的广泛普及,随处可见“低头族”,长期用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期末复习知识点

第一章代代相传的生命 1、精子和卵细胞 (1)新生命都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 (2)受精卵由雄性生殖细胞精子和雌性生殖细胞卵细胞结合产生的.(3)精子和卵细胞:卵细胞是人体中最大的细胞,呈圆形,而精子呈蝌蚪形.这些遗 传信息决定着新生命的主要特征. 2、人的生殖系统: (1)男性生殖系统:由睾丸,附睾,输精管,精囊.前列腺,阴茎等器官组成.睾丸的主要功能是产生精子,分泌雄性激素.(2)女性生殖系统:由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等器官组成.卵巢的主要功能是产生卵细胞,分泌雌性激素. 3、受精与妊娠 (1)受精:精子和卵细胞在输卵管中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叫做受精.(2)妊娠:受精卵沿着输卵管往下移动到子宫后,经过数次分裂逐渐形成胚胎,并附着在子宫壁上,这时女性就怀孕了也称为妊娠.注意: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的场所在输卵管,且受精卵在输卵管就开始分裂,而胚胎发育的场所主要在子宫. 4、胚胎发育 (1)胚胎发育的场所主要在子宫(发育时间约266天或约九个月).(2)胚胎发育早期的营养物质来自卵细胞中的卵黄,当植入子宫后胚胎发育的营养物质和氧气来自母体. (3)胚胎通过脐带和胎盘与母体相连,从母体获得营养物质和氧气,同时排出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 (4)在胚胎中,胎儿的血液与母体的血液之间有一层膜作为屏障.这个屏障使得胎儿和母体的的血液不必直接混合就能进行物质交 换.这样就能避免母体身上的一些病原体传染给胎儿. 6、人的生长时期 (1)人的一生大致经历婴儿期,少年期,青春期,成年期,老年期等.(2)婴儿出生后的前三年是人的第一次快速生长的时期.少年期的生长相对比较平缓.青春期是儿童逐渐成为成人的过渡时期,是生殖器官 开始发育到成熟的阶段.成年期,人的体重和身高开始逐渐停止增长, 各个器官巳发育成熟,人的体能也逐渐达到高峰状态,然后将开始逐 渐衰退直到进入老年期. 7、青春期发育的特点 (1)外表变化:男性和女性除生殖器外,在外表上的不同变化就是第二性征。男女生殖器的差异称为第一性征。 产生卵细胞的标志;遗精是男孩子的睾丸发育成熟、能产生精子的标 志着。 (3)内脏功能日益完善。脑调节功能增强,大脑兴奋性增强,理解、分析

2020春华师大版七年级科学下册期中考试测试卷

期中测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 1.下列取用试剂的操作图示错误的是() 2.空气中供给呼吸的气体是() A.氮气B.氧气C.二氧化碳D.稀有气体 (第3题) 3.如图是一个一次性加热杯的示意图。当水袋破裂时,水与固体碎块混合,杯内食物温度逐渐上升。制造此加热杯可选用的固体碎块是() A.食盐B.生石灰 C.氯化镁D.硝酸铵 4.下列变化不属于缓慢氧化的是() A.钢铁生锈B.动物的呼吸作用 C.食物腐败D.火药爆炸 5.鉴别空气、氧气和二氧化碳三瓶气体最简便的方法是() A.通过实验测定气体的溶解度 B.将带火星的木条分别伸入三瓶气体中

C.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三瓶气体中 D.将少量澄清石灰水分别倒入三瓶气体中 6.下面所列举的现象:①用手把图钉压入墙壁;②吸在墙上的塑料挂衣钩;③用塑料管从开口的汽水瓶中吸汽水。能说明大气压存在的是() A.①②B.②③C.①②③D.①③ 7.如图所示是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第7题) A.甲和乙的溶解度相等 B.降低温度可使接近饱和的甲溶液变饱和 C.40 ℃时,70 g水最多可溶解30 g乙 D.乙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比甲大 8.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水电解可以得到氢气和氧气,所以水中有氢气和氧气 B.水电解时水分子被破坏 C.水电解能生成氢气和氧气,所以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 D.水在电解前后,分子的种类发生了变化 9.如图所示的实例中,利用大气压的是()

10.某同学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得到以下实验事实:①不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②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③不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④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燃烧。能证明可燃物必须达到一定温度(着火点)才能燃烧的实验事实是() A.①②B.①④C.②④D.③④

七年级科学下册测试题

七(下)科学第四章测试题 班级姓名学号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 1、在地球上,一年中的每一天的正午日影总是朝北的地区是 A、赤道至北极圈 B、北回归线至北极圈 C、北回归线至北极 D、赤道至北极 2、当北京时间为3月8日上午10点时,洛杉矶(西八区)的区时是 A、3月8日上午4点 B、3月7日下午6点 C、3月9日下午6点 D、3月7日上午6点 3、下列哪些现象是自转造成的: ①昼夜现象②日月星辰东升西落③昼夜交替④杭州夏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⑤杭州夏季白昼长,冬季白昼短⑥正午的太阳高度是一天中最大的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②③⑥ D、①③⑤ 4、仅以月相变化为依据的历法是 A、阴历 B、阳历 C、阴阳历 D、公历 5、下列四个年份不是闰年的是 A、1400年 B、1860年 C、1984年 D、2004年 6、位于我国南部的珠江三角洲美丽富饶,这里海拔较低、地面平坦开阔、起伏不大。珠江三角洲属于下列哪一种地形类型 A、平原 B、山地 C、丘陵 D、盆地 7、关于时间、时区和日界线的叙述错误的是 A、因经度不同而产生的时刻叫地方时 B、日界线两侧的时间不同,日期相同 C、相邻的两个时区相差1小时 D、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转,东边的时间比西边早 8、下列关于地震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地震是地壳岩石在地球内力的作用下,发生断裂或错位而引起的震动现象; ②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绝大部分的地震会造成破坏;③地震中破坏最严重的地点是震中;④地震发生时躲到小开间的房屋里和桌子底下是一种有效措施;⑤火山活动频繁的地区和地震频繁的地区在分布上没有相同之处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④⑤ 9、下列现象中,主要由于板块张裂作用形成的是 A、海沟 B、大西洋 C、喜马拉雅山 D、地中海 10、浙江省在规划城市住宅楼群时,为了使底层住户全年的正午都能见到阳光,楼群间距应依据哪一天的楼影来计算 A、冬至日 B、春分日 C、夏至日 D、秋分日

七年级下科学期中考试试卷及答案

七年级下科学期中模拟试卷 姓名:星等: 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54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所选答案的字母填 在答题卷的表格中) 1.下列哪种运动属于机械运动的是() A、电铃声传入人耳 B、枯黄的树叶落地 C、太阳光照射大地 D、桃树上结出了桃子 2.一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它在6秒内通过36米的路程,则它在前2秒内的速度一定是() A、12米/秒 B、3米/秒 C、6米/秒 D、无法确定 3.人们有时要利用惯性,有时要防止惯性带来的危害.下列属于防止惯性带来危害的是() A、拍打衣服,把灰尘拍去 B、将足球射入球门 C、公路上汽车限速行驶 D、跳远时快速助跑 4.下图所示的各种现象中,物体运动状态没有改变的是() 5. 如图所示,各物体受到的两个力中彼此平衡的是() 6.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位在空中飞行的飞行员,伸手到窗外,竟轻易抓住了一颗敌人射来的高速飞行的子弹,这是因为这颗子弹() A、相对于宇宙是静止的 B、相对于地球是静止的 C、相对于飞机和地球都是静止的 D、相对于飞机是静止的 7.公共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匀速行驶,站在车里的人在水平方向上() A、受到向前的摩擦力B、受到向后的摩擦力 C、受到汽车对它的牵引力D、不受力 8. 一本科学书放在水平课桌上处于静止状态,下列各对力中,属于一对平衡力的是() A、书对桌面的压力和桌面对书的支持力 B、书受到的重力和桌面对书的支持力 C、课桌受到的重力和桌面对书的支持力 D、书受到的重力和书对桌面的压力 9.甲、乙、丙三辆自行车参加比赛同时同地出发,甲车速度是18km/h,乙车速度是300m/min, 丙车速度是5m/s,那么最先到达终点的是() A、甲车 B、乙车 C、丙车 D、同时到达 10. 用天平和弹簧秤分别在地球和月球上称同一个物体,结果是() A、用天平称的结果相同,用弹簧称量得的结果不同 B、用天平称的结果不同,用弹簧秤称量的结果相同

最新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期中试题及答案2套 (2)

最新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期中试题及答案2套 期中检测卷(一)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40分) 1.宁波是具有丰富水资的美丽城市,下列措施不符合建设生态宁波理念的是() ①积极推进建设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系统 ②在水保护区大规模建设宾馆、山庄 ③允许向各江河中排放泥浆水 ④严禁停靠在姚江、奉化江的运煤、运油船舶将清洗船舱的水直接排入海中 ⑤全面禁止海洋捕捞和湖、河养殖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②③⑤ D. ③④⑤ 2.规范的实验操作是获得实验成功的重要保证。下列实验操作中,错误的是() 3.吃火锅时,我们虽然没往锅内继续放盐,但汤越吃越咸,这是因为() A. 汤的上部淡下部咸 B. 汤内盐的质量分数随着水分蒸发而增大 C. 汤内锅底的盐没溶解 D. 其它原因 4.食用下列方法处理过的食品,不会危及人体健康的是( ) A.用干冰冷藏的食品B.用硫磺熏制的白木耳、粉丝等食品 C.用甲醛浸泡的海鲜D.用工业用盐腌制的肉类食品 5.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太阳能飞机表面涂成黑色有利于吸收太阳热辐射,从而产生足够的电力 B. 冰箱背面的散热器涂成黑色可以防尘

C. 验钞机是利用紫外线可使真钞上特有的荧光物质发生荧光识别真假的 D. 阳光具有杀菌作用,主要得益于紫外线 6.下列关于蒸发和沸腾的说法正确的是() A. 蒸发和沸腾都需要从外界吸收能量 B. 蒸发和沸腾都可以在任何温度下进行 C. 蒸发和沸腾都属于液化现象 D. 蒸发的快慢与温度无关,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 7.如图所示是一个一次性加热杯的示意图。当水袋破裂时,水与固体碎块混和,杯内食物温度逐渐上升。制造此加热杯可选用的固体碎块是() 第7题图 A.硝酸铵B.氢氧化钠 C.氯化钙D.食盐 8.天气一暖和,同学们就喜欢吃雪糕,一天,小芳吃雪糕时,看到雪糕周围冒“冷气”,她 又联想到了泡方便面时碗里冒“热气”的情景。以下是她对“冷气”和“热气”的思考, 其中正确的是() A.“冷气”和“热气”本质是相同的,他们都是汽化成的水蒸气 B.“冷气”和“热气”本质是不同的,前者是小水珠,后者是水蒸气 C.“冷气”和“热气”本质是不同的,前者是液化形成的,后者是汽化形成的 D.“冷气”和“热气”本质是相同的,都是液化形成的小水珠 9.下面所列举的现象能说明大气压的存在的是() (1)按在墙上的图钉; (2)吸住在墙上的塑料衣钩; (3)用塑料管从开口的汽水瓶中吸上汽水; (4)气球正在上升。 A.(1)和(2) B.(2)和(3) C.(1)(2)和(3) D.(2)(3)和(4)

浙江省衢州市科学七年级(下册)期末复习题与答案

浙江省衢州市科学七年级下册期末复习题及答案 一、填空 1、将要上钩的鱼会被岸上的喊声吓跑,这一现象说明: 可以传声。 2、在历代人们赞美桂林山水的诗篇中写有:“群峰倒影山浮力,无山无水不入神”的著名诗句。诗中写的“倒影”是由于光的现象形成的。清澈见底的漓江看起来比实际的浅,是由于光的现象形成的。 3、在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烛焰在平面镜中成的像是 像(实/虚),放在像上的手指烧痛(会/不会)。 4、古诗有许多描述自然现象的优美诗句,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从物理学的角度看,滚滚奔流的长江水具有巨大 的。 5、神舟六号飞船在太空完成数百个运行动作,是通过喷射燃气来实现变轨(改变运行高度、运行方向)这是动用了物理学中,而太阳能帆板展开是为了。 6、“乌云遮住了太阳”是选为参照物;“月亮进入云层”是选为参照物。 7、地球上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小时,位置偏 的地点地方时较早。 8、“北京时间”是时区的区时,它比世界时(中时区区时)早 小时。 9、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上,北半球各地白昼时间比黑夜时间。 10、阳历闰年多出的一天日期是月日。 11、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表面分成大板块,板块几乎全部在大洋之中。 12、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一般来说,用绿色表示, 用蓝色表示。 13、在同一幅等高线地形图上,地方等高线密集;地方等高线稀疏。 14、人的发育是从开始的。 15、是人体胚胎发育的场所。 16、受精过程在体外进行,这种受精方式叫做。 17、是新生植物的幼体,是种子的主要部分。 18、有些植物用根、茎、叶等营养器管来繁殖,这种生殖方式叫 做。 19、嫁接时,应将接穗和砧木的紧贴,使它们长成一体。 20、花的主要结构是和。

最新杭州新初一科学-期中测试卷资料

2018年杭州期中测试 新初一科学(试题卷) 总分:100分测试时间:45分钟 一、选择题(共25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在一次化学实验操作中,老师让同学们用试管取稀盐酸做实验,但没有告诉稀盐酸的用量,下列四位同学的操作中,符合实验要求的是() A.向试管中倒入稀盐酸B.向试管中注入约20mL稀盐酸 C.向试管中注入约2mL稀盐酸D.取用稀盐酸的体积是试管容积的1/2 2.甲、乙两人用两个刻度尺,分别测同一物体的长度,甲测得的结果是6.50dm,乙测得的结果是0.648m,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两人所用的刻度尺分度值不同B.两人所用的刻度尺分度值相同 C.两人结果中必定有一个是错误的D.甲读数比乙准确 3.下列四个数据中,用毫米刻度尺测量的是() A.7.59米B.0.7590米C.759毫米D.759分米 4.北师大附中某班学生测辅导书内页每张纸的厚度,测得内页300页的厚度为27.00mm,则该书每张纸的厚度约为() A.0.36mm B.0.18mm C.0.045mm D.0.09mm 5.下图利用刻度尺和三角板测量硬币直径的几种测法中,正确的是() A B C D 6.在生活中经常要进行估测,下列估测结果比较接近实际的是() A.中学生的大拇指指甲面积大约1平方分米B.一只鸡蛋的质量大约200克 C.学校课桌高度大约40厘米D.正常成年人的体积大约60立方分米 7.下列单位换算正确的是() A.15厘米=15厘米×1/100米=0.15米B.2.5米3=2.5×1000=2500分米3 C.0.05米=0.05米×1000=50毫米D.16米=16×1/1000千米=0.016千米 8.下列数据最接近1.74×106微米的是() A.一列火车的长度B.一条蚯蚓的体长 C.教学楼的高度D.一个成年男子的身高 9.每年的5月20日是世界计量日,我们中学生要学会正确使用一些常用的测量工具。下面是小明使用天平时的几点做法,其中正确的是() A.测量时指针右偏,应向左调平衡螺母B.加减砝码时,应用手直接轻拿轻放砝码 C.所测物体质量不能超过天平最大测量值D.天平只要调平衡后,在任何位置都可使用 10.一架天平的称量范围是200g,有四位同学用天平称质量约为150g的物块,测量的结果为145g,它们加减砝码的步骤不同,其中正确的是(数值表示加减法玛的质量,↓表示放入砝码,↑表示拿掉砝码)()A.100g↓ 20g↓ 20g↓ 5g↓B.100g↓ 50g↓↑ 20g↓ 20g↓ 10g↓↑ 5g↓ C.100g↓ 50g↓↑ 20g↓ 20g↓ 5g↓D.5g↓ 100g↓ 50g↑ 20g↓ 20g↓ 5g↓

七年级下科学试卷答案

七年级(下)《科学》教学目标检测题(一) 一、选择题 二、填空题 21、出生 生长发育 生殖 寿命 生殖 22、有性生殖 分裂 出芽 无性 23、①④⑦⑧ ②③⑤⑥ 24、输卵管 输卵管 卵黄 母体 分娩 肚脐 25、没有 胎盘和脐带 26、女性骨盆宽大 第二 27、(1)十分缓慢 (2)青春 迅速发育 (3)睾丸 卵巢 女性进入青春期比男性早 (4)月经 遗精 (5)胚胎发育场所 分泌黏液 (6)a c 成年 (7)身体 心理 28、(1)受精卵 蛹 (2)B→A→C→B (3)B→A→D→C→B (4)蛹期 29、(1)1 (2) 4 3 2 (3)输送卵细胞,是精子与卵细胞结合的场所 三、阅读型探究题 30、(1)无性 (2)染色体 31、(1)第二性征 (2)C (3)小明家没有公鸡,不能完成受精

32、⑴ 受精卵 ⑵ ⑤ ③ ④ ②→⑤ ⑶ 引入天敌 七年级(下)《科学》教学目标检测题(二) 一、选择题 二、填空题 21、(1)E J (2)B I (3)胚中子叶的片数不同 22、(1)花粉管 果皮 (2)7 果实 (3)6 6 23、嫁接 接穗和砧木的形成层要紧贴 24、雄花 人工授粉 25、胚根 茎和叶 连接根与茎的部位 三、实验探究题 26、(1)甲 (2)甲、丙 (3)有日光组的种子要萌发,而黑暗组的种子不萌发 27、光照 马铃薯块茎需在黑暗条件下生长 28、(1)蓝 碘遇淀粉变蓝 (2)蓝 玉米种子内有淀粉 29、为了确保玉米不授同种植株的花粉 甲 植物体要结种子一定要授同种植物的花粉 七年级(下)《科学》教学目标检测题(三) 一、选择题

七年级下科学期末复习章范文整理

七年级(下)科学期末复习章 七年级科学期末复习 一、选择题 少先队员们正在湖边进行篝火晚会以庆贺自己的节日,在一片银白色的月光照 耀下,燃起了一堆篝火。少先队员们的目光中流露出莫大的喜悦。以下能称得上光 源的是 A、少先队员们的目光 B、一片银白色的月光c、湖面上映出的篝火D、在 湖边燃烧的篝火 晚上入睡的人被蚊子咬醒,这是人的什么感觉在起作用? A、视觉 B、触觉c、嗅觉D、听觉 伞兵从飞机上跳下,下方正好有个湖,在下落过程中伞兵在水中的像会 A、变大 B、变小c、不变D、消失 听小骨位于耳朵内的部位是 A、外耳 B、中耳c、内耳D、鼓室 在有些地方可以看到如图1的标志,它表示的意思是 、道路弯曲,行车注意安全B、禁止鸣笛,保持安静A

c、此地有乐队出租车D、禁止停车 入射光线与平面镜为30°时,反射角是 A、30° B、60°c、90°D、120° 用照相机拍摄景物时,要使底片上能够成清晰缩小的像,物距u和焦距f满足的 关系是 A、u<f B、u=fc、f<u<2fD、u>2f 某同学在观看平静的湖水里慢慢游动的鱼,同时他还看到湖面上映出的岸边的 大楼,他看到的鱼和大楼是 A、大楼是实像,鱼是虚像 B、大楼是虚像,鱼是实像 c、大楼和鱼都是虚像D、大楼和鱼都是实像 集邮爱好者为了能更清晰地看到邮票的画面,常用放大镜来观察,他看到的是 A、倒立、放大的实像 B、正立、放大的虚像 c、正立、放大的实像D、正立、等大的虚像 0、一只电铃放置在玻璃罩内,接通电路,电铃发出声音,当用抽气机把玻璃罩中 的空气抽掉时,将发生 A、电铃的振动停止了 B、只见电铃振动,但听不到声音 c、电铃的声音比原来更加响亮D、不见电铃振动,但能听到声音.

七年级下册科学期末复习资料

第一章代代相传的生命 新生命的诞生 1.生命的起点。 精子与卵子结合生成的受精卵。 2.受精。 精子和卵子的结合。场所:输卵管。 3.精子和卵子(卵细胞)的来源。 都是由人类的生殖系统产生,其中男性的睾丸产生精子(睾丸也产生雄性激素),女性的卵巢产生卵子(卵巢也产生雌性激素)。 4.排卵。 成熟的卵细胞从卵巢中释放出来,进入一侧的输卵管的过程。 5.妊娠期。 从卵细胞受精到胎儿出生之间的一段时间。人类妊娠期约为280天,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1)受精卵沿输卵管下行阶段:约4~7天;所需营养来自于卵黄。 (2)胚胎阶段:着床后开始的前8个星期;通过脐带和胎盘从母体获得营养。 (3)胎儿阶段:从第九个星期到出生;通过脐带和胎盘从母体获得营养。 6.分娩。 胎儿从母体产出的过程。分临产阵缩、生产和胞衣(将胎盘和其他囊膜推出子宫)三个阶段。 走向成熟 1.少年儿童的生长发育。 少年儿童的生长发育共分四个时期: 婴儿期:从出生到1岁。 幼儿期:包括幼儿前期(1—3岁)和学前期(3~6或7岁)。 儿童期:又叫小学年龄期,约6或7~11或12岁。 青春期:约10~20岁。 2.青春期。 由儿童向成人过渡的时期; (1)主要特征:生殖器官的发育和成熟。 (2)生殖器官成熟的标志:男遗精,女月经。 3.第一性征和第二性征。 (1)第一性征:男女在生殖器官上的差异。 (2)第二性征:男女除生殖器官外表现出的性别上的差异(进入青春期后出现,由性激素调节控制)。 ①男性:长胡须,喉结突出,嗓音变粗,肩宽骨盆窄,长出腋毛和阴毛。 ②女性:乳房隆起,皮下脂肪较多,嗓音变尖,肩窄骨盆宽,长出腋毛和阴毛。 4.人的衰老。 身体各部分器官系统的功能逐渐退化的过程。 (1)衰老表现:视力衰退,心跳减慢,听力减退,反应变慢,体力下降,呼吸增重,肌肉萎缩干瘪,骨骼退化等。 (2)延缓衰老的方法:心情愉快,适当运动锻炼,合理饮食与营养等。 5.人的死亡。

七年级上科学期中考试试卷.doc

一、选择 J (每题2分,共48A. 190 呈 升 B. 19 升 C. 19 立方厘米 D. 190 立方分米 A . B . C .D .C.5 分钟= 5X60 = 300 秒 D. 裸子植物 蕨类植物 苔鲜植物 藻类植物 七年级科学上册期中考试试卷 1. 我们教室里,-桶矿泉水的体积通常是 2、下图是实验室常见的一些危险警告标志,其中表示约品具有腐蚀性的标志是() 3. 下列单位换算正确的是( A. 1. 6 千克=1.6X1000 克= 1600 克 B. 15厘米=15厘米X0. 01米= 0.15米 D. 0.3 米 3=0.3 米 3X106=3.0X1()5亳升 4、下列测量锥体高度的方法正确的是 5、如图所示的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B. 6、有明显的茎叶和不定根,但不产生种子,用泡子繁殖的是 7、天平调节好以后,在称量时发现指针偏在分度盘中央的左边,这时应 ( C 、向天平右盘中加彼码 D 、减少天平右盘中砍码 A 、把右端的平衡螺母向右旋出一些 B 、将游码向左移动 A. C.

B. 一?支钢笔的长度是15.0毫米 D.用天平称量蔗糖5. 63 克 是下列哪种组织把水运输到叶子上去的( 8. 下列数据最接近事实的是( ) A.洗澡水的温度是80C C.我们教室内的体积大约为200米3 9、 -8笆读作 ( ) A.负8度 B.摄氏负8度 C.负或零下8摄氏度 D. 8摄氏度 11、 用量筒测量液体时,小王用俯视议出液体的体积为52毫升,倒出一部分液体后,用仰 视法读出液体的体积为28毫升,则倒出液体的体积是 ( ) A. 大于24亳升 B.小于24亳升 C.等于24亳升 D.无法判断 12、 在一片草坪中生长着蒲公英、铁树、月季、雪松、樟树,按照下列哪一项标准可把这些 植物分为两大类? ( ) A. 种皮外是否有果皮包被 B.是否具细胞结构 C. 是否有根、茎、叶的分化 D.是否能产生种子 13、 要测量1分硬币的厚度,使测量结果的误差较小,下列方法中最佳的选项是() A. 用刻度尺仔细地测量硬币的厚度 B.用刻度尺多次测量硬 币的厚度,求平均值 C. 用刻度尺分别测出10个1分硬币的厚度,求平均值 D. 用刻度尺测出10个1分硬币叠加起来的总厚度,再除以10,求得一?个1分硬币的厚度 14、 在下列镜头的组合中,看到细胞数目最多的是 ( ) A.日镜5X 、物镜10X B.目镜10X 、物镜10X C.目镜5X 、物镜40X D.目镜1OX 、物镜40X 15、 —?支无刻度的温度计放在刻度尺旁,温度计在冰水混合物中时水银柱在6毫米处,温度计在标 准大气压下的沸水中时水银柱在206毫米处,则温度计水银柱在100毫米处时的温度为( ) A. 100°C B. 50°C C. 48.5°C D. 47°C 10、土壤中的水分被参天大树的根吸收后, —— D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实验与探究练习题

初一科学期末复习1:探究与实验 班级姓名。 1.如图所示情景 ①图a.是研究蒸发快慢与液体表面积大小的关系 ②图b.是研究蒸发快慢与温度高低的关系 ③图c.是研究蒸发快慢与液体表面附近气流快慢的关系 ④整个过程中是利用“控制变量法”和“对比法”进行探究 以上说法正确的是() A.只有①② B.只有③④ C.只有①②③ D.①②③④均正确 2、用尺机向云层喷洒于冰(固态二氧化碳)是一种人工降雨的方法。以下列出几个物态变 化过程:(1)干冰迅速吸热升华;(2)干冰吸热熔化;(3)云层中水蒸气遇冷液化成雨滴;(4)云层中水蒸气遇冷凝华成小冰晶;(5)水蒸气以干冰为核心凝结成雨滴; (6)小冰晶下落遇暖气流融化成雨滴。在这种人工降雨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过程有() A、(1)(3) B、(1)(4)(6) C、(2)(3) D、(5) 3、在通常情况下,已知液态氧的沸点是零下183℃,液态氮的沸点是零下196℃,液态氦的 沸点是零下268.9℃,利用液化空气提取这些气体,随温度升高而先后分离出来的次序是()A、氧、氦、氮 B、氧、氮、氦 C、氦、氧、氮 D、氦、氮、氧 4、某种鸟类在营巢时,若发现巢内有破蛋,会将蛋壳远远弃置于巢外。为了解此种行为是 否与巢的安全有关,科学家将蛋放于野地上,在其旁放置蛋壳,观察其被天敌吃掉的比率,下表为实验结果: 蛋壳与蛋的距离和天敌(乌鸦)吃蛋的比率 根据表中的数据,以下结论正确的是() A、蛋壳与蛋的距离越近天敌(乌鸦)吃蛋的比率越小 B、蛋壳与蛋的距离越远天敌(乌鸦)吃蛋的比率越大 C、蛋壳与蛋的距离越远天敌(乌鸦)吃蛋的比率越小 D、蛋壳与蛋的距离与天敌(乌鸦)吃蛋的比率无关 5.小敏同学对蝗虫的呼吸系统在身体的哪一部位进行研究时: (1)提出问题是: (2)建立假设:假设一:蝗虫的呼吸系统在头部;假设二:蝗虫的呼吸系统在腹部。(3)设计实验方案:把甲蝗虫的头部浸入水中;把乙蝗虫的腹部浸入水中。 (4)获得证据:10分钟后甲蝗虫仍活着,而乙蝗虫却死了。 (5)得到的结论: 6.我国二级保护动物——镇海棘螈。目前它的数量只有350多尾,比大熊猫还稀少,已濒临灭绝。

最新七年级科学下册期中考试试题

七年级科学期中考试(问卷) 出卷人:张若虹审核人:张福勇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4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在“人面桃花相映红”这句诗中,用光学知识解释桃花红的原因是()A.桃花自己能发出红光 B.桃花吸收红光 C.桃花反射红光 D.以上说法都不对 2.赛跑时,终点裁判员看见发号员的信号枪冒烟就开始计时,而不能等听到枪声时再计时。这是因为( ) A.怕裁判员听不到枪声耽误计时 B.看枪烟计时方便些 C、听枪声计时成绩偏低 D.听枪声计时成绩偏高 3.下列四种情景中,属于光的反射现象的是() 4.足球运动员把足球踢向空中(如下图)。若不计空气阻力,则下列表示足球在空中飞行时的受力图中,正确的是(G表示重力,F表示脚对球的作用力)( )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投出的铅球落地前受到重力和推力 B.马拉车前进,马对车施力,同时车也对马施力 C. 两个物体不接触,就不会有力的作用 D.地球对人有吸引力,但人对地球没有吸引力 6. 气球下面吊着一个物体,上升到一定高度时,绳子突然断裂,如不计空气阻力,下列情况有可能 发生的是 ( ) A.绳子一断,吊着的物体立即落下 B.绳子一断,吊着的物体与气球一起继续上升C.绳子一断,吊着的物体上升一段再落下 D.绳子一断,吊着的物体随风飘向高的地方 二、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7.把一个透明且均匀的玻璃球切成a、b、c、d、e五块,其截面如图所示,其中能够使平行光发散 ) A.只有b B.a、c、d、e C.a、b、c D.a、b、c、d、e均可 8.下列表示平面镜和凸透镜成像情况的图中,正确的是() A B C D 9.在演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发生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小球被多次弹开。在此实验中,小球的作用是( )

2020年整理七年级上科学期末复习提纲.pdf

七年级上科学期末复习提纲 第1章科学入门复习提纲 第一节科学就在我们身边主要内容 1.科学定义:科学是一门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它们相应答案的学问。 2.学科学的基本方法: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积极探究实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环节是实验。 3.科学的重要性:科学技术促进了人类文明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负面影响,需要和谐发展科学技术。 第2节实验和观察主要内容 1.实验常用仪器的名称和用途:天平测量质量;温度计测量温度;停表测量时间;量筒、量杯测量液体体积;刻度尺测量长度;电流表测量电流;电压表测量电压;酒精灯加热;显微镜观察细小物的结构。 2.科学研究最重要的环节是实验。仔细的观察其中产生的现象,把这些现象记录下来,并加以分析,得出结论。 3.观察:用感官直接观察;借助工具准确观察 第3节长度和体积的测量(测量工具:刻度尺)测量是一个将待测的量与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 1.长度的测量:国际单位:米;常用单位: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纳米 1千米=1000米;1米=10分米=100厘米=1000毫米;1米=10微米=109纳米 2.体积的测量:体积是物体占有空间的大小。主单位是立方(m3或米3),体积的常用单位:分米3、厘米3、升、毫升。 1立方米=1000升;1升=1000毫升;1毫升=1立方厘米。比如0.5米3=500升 3.测量工具及步骤:量筒、量杯;先选用合适的量筒或量杯,加入液体放平稳,读数时,视线要与凹形液面中央最低处相平。 4.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排水法、针压法、重物法、沙埋法;刻度尺测量特殊方法介绍:测量纸的厚度、测量铜丝的直径、用自行车测量路程。 第4节温度的测量(温度指物体的冷热程度,用温度计测量) 1.温度的主单位:摄氏度(0C);常用温度计的种类:体温计、普通温度计、家用气温计;其他温度计的种类:电子温度计、金属温度计、色带温度计、卫星遥感 2.实验室温度计的工作原理:利用水银、酒精等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 3.温度计的使用:选,放(玻璃泡与被测物体充分接触),读(不能拿出读数“体温计”除外,视线要与内液面相平,读数时先看清最小刻度),记(数值+符号)如40摄氏度写做400C,读做40摄氏度。 第5节质量的测量(质量指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用天平测量) 1.质量的国际单位:千克(kg),常用的单位:克、毫克、公斤、斤、吨 1千克=1000克

初一科学上册期末知识点复习提纲及答案(20210315152906)

初一科学上册期末知识点复习提纲及答案 第一章、科学入门 1. 科学就是研究各种现象,并寻找它们答案的学问. 如大家熟悉的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 瓦特发明 了蒸气机等. 可以这样说: 科学离我们并不遥远,它就在我们身边. 2. 学习科学的方法和目标: 多观察, 多思考, 多实验, 运用科学方法和知识, 推动社会的进步, 协调 人与自然的关系, 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3. 实验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环节, 做实验时, 我们一定要遵守实验室的规章制度, 要注意安全. 要熟悉每种仪器的用途和使用方法. 4. 将生鸡蛋放入盛有清水的烧杯里, 鸡蛋便会下沉. 在烧杯里放入较多的食盐, 搅拌后食盐开始溶 解, 生鸡蛋会上浮,最后漂浮 5. 测量是一个将待测的量与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 要测量物体的长度, 先要规定长度的 标准即长度单位, 然后选用合适的工具进行测量. 6. 长度的主单位是米, 较大的还有千米, 较小的还有分米, 厘米等,刻度尺是常用的长度测量工 具. 7. 对形状规则的物体, 如正方体, 长方体等可用刻度尺测出它的边长, 然后计算它的体积测量液体 的体积, 一般用量筒. 8. 量筒的使用方法: 首先要看清它的测量范围量程和最小刻度. 量液体时, 视线要与凹形液面的中 央最低处保持水平. 9. 对不溶于水也不吸水的形状不规则的物体, 测量方法可以将它浸没在水中, 两次读数的差就是该物体的体积. 10. 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平时我们讲今天真热或真冷, 就是指今天的温度高或低. 11. 实验室中常用的有水银温度计,酒精温度计等,它们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常用的 温度单位是摄氏度,用C表示,它的规定是: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定为0,在标准大气压下水沸腾时的温度定为100, 在0 到100 之间分为100 等份, 每一等份就表示一摄氏度. 12. 液体温度计的使用:使用前,要先观察温度计的量程,切勿用来测量超过温度计量程的温 度. 测量时,手要握温度计的上端,要使温度计的玻璃泡跟被测物体充分接触,如果测量的是液体温度,则要使玻璃泡完全浸没在液体中,但不要接触容器壁和底部. 测量时,要等到温度计的水银柱不再上升或下降时,再读数,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物体. 读数时,眼睛应平视,视线应与温度计内液面相平记录读数时,数字和单位要写完整,并注意是否漏写了单位和估读值. 13. 质量是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物体质量的单位是千克,用符号kg 表示,较大的单位有 吨,较小的单位有克,毫克等. 14. 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质量的大小完全由物体本身决定. 改变物体的形状,温度,状 态,位置和空间都不会改变物体质量的大小. 15. 实验室里常用天平来测量物体的质量,常见的是托盘天平_. 16. 托盘天平的使用: (1) 游码移到零刻度线处,天平放水平. (2) 调平衡,用平衡螺母调 节. (3) 左盘放物体,右盘放砝码,先放大砝码,再加小砝码,最后移游码_. (4) 读

七年级下册科学期中试卷及答案

七年级下册科学期中试卷及答案 第二学期期中综合素质测试试卷 七年级科学学科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人类的一切经验和感受中,以神秘感最为美妙,这 是一切真正艺术创作及科学发明的灵感源泉。”祝愿你们在学习中始终保持对 科学的神秘感,不断追求科学真理,并取得成功!接下来你可以尽情地发挥。 命题人:余信武————老师的话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2分,共50分) 1.下列哪种运动属于机械运动() A.枯黄的树叶落地 B.电铃声传入人耳c.太阳光照射大地D.幼苗逐渐长高 2.2009年11月17日下午3时许,一片彩云飞快飘过衢州一工地上正在建设中的“名都”大楼的上空,突然有人惊呼“楼要倒了”,这引起了邻近数千人惊慌失措地狂奔。造成这种判断的失误,是由于观察者选用的参照物是() A.大楼 B.地面c.观察者自己D.彩云 3.小明以3米/秒的速度匀速骑自行车上学。关于3米/秒的意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每秒钟走过的距离是3米/秒 B.每秒钟的速度是3米/秒()c.每秒钟走过的距离是3米D.每经过30米所用的时间是10秒 4.耳的结构中,感受声波刺激的听觉感受器位于() A.耳廓 B.鼓膜c.听小骨D.耳蜗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接触的两个物体之间一定有力的作用 B.马拉车前进,马对车施力,但反过来车对马也有力的作用c.两个物体不接触,就不会有力的作用 D.之所以二力会发生平衡,是因为这两个力的三要素都相同 6.下列物体中,接近30N的是() A.一个中学生 B.一个书包c.一辆载重的汽车D.一支钢笔 7.周末,小红和爸爸一起到公园里划船,船桨向后划,船向前进。推动船前进的物体是 A.水 B.人c.桨D.船() 8.人的味觉形成的部位在() A.舌 B.味蕾c.大脑皮层D.味觉神经 9.在汶川抗震救灾时,用飞机空投物品,物品下落过程中,如果它所受的力全部消失,那么它将做() A.匀速运动 B.减速运动c.加速运动D.曲线运动 10.如图,分别用大小相等的力拉和压同一弹簧。该实验表明,

最新华师大版科学七年级下册期末复习卷

七年级科学下册期末复习试卷(华师大版) 一、选择题: 1、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滴水成冰 B、榨取橙汁 C、天然气燃烧 D、酒精挥发 2、下列属于种群的是() A.一个池塘中的所有鱼 B.一片森林中的全部树木 C.同一地带全部的麻雀 D.同一地带全部的蛇 3、由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大,加剧了温室效应,导致地球变暖、海平面升高及土地荒漠化等一系列后果。为了控制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下列措施不合实际的是()A.大力植树造林 B.用石灰水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C.减少家庭用煤量 D.开发太阳能、风能等新型能源 4.下列男女生殖器官中,具有分泌性激素作用的是( ) A.输卵管和输精管 B.卵巢和睾丸C.子宫和精囊腺D.精囊腺和前列腺 5、一个五角形的光源垂直照射在一个三角形的小孔上,在小孔后面的光屏上形成的光是() A.三角形 B.五角形 C.圆形 D.方形 6.青春期是人生重要的发育时期,下列有关青春期特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心理平衡,乐于交流 B.身高体重迅速增长 C.出现遗精、月经生理现象 D.内部器官功能明显增强 7.下列各项中,哪项不是青春期可能出现的正常生理现象( ) A.睡梦中出现遗精现象 B .学习期间常出现近视 C.初潮期月经周期不规律 D.月经期间身体抵抗力下降 8、下列食物链正确的是() A.阳光→草→兔→狐B.草→兔→狐狸→细菌 C.植物→鹿→羚羊→狮子D.植物→鼠→蛇→山鹰 9.关于人类生殖和发育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卵细胞和精子中均含有23条染色体,分别表示为22+X和22+Y B.卵细胞在输卵管内受精,到达母体子宫后,才开始进行发育 C.婴儿的诞生标志着人体生长发育的开始 D.生殖器官的发育和成熟,是青春期发育最突出的特征 10 那么,最可能的食物链构成是() A.B→A→C→D B.A→C→D→B C.A→D→B→C D.C→A→B→D 11、区别空气、氧气、二氧化碳的最简单的方法是() A.用带火星的木条 B.用点燃的木条 C.用澄清的石灰水 D.用紫色的石蕊试液 12、20℃时把15g甲固体物质放入100g水中全部溶解;在相同温度下把25g乙固体物质放入100g水中也全部溶解。则20℃是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 A.甲大 B.乙大 C.一样大 D.无法判断 13.兔子吃草,红狐吃兔,狼吃红狐构成的食物链中,红狐所处的消费者级别和营养级别依次是(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