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降变形观测统计

XXXXXX主墩钢围堰

沉降变形观测统计

编制:

复核:

时间:XXXX年XX月XX日

监测点位布置平面图

水流方向

西东

东部点位观测数据

东部点位监测位移趋势图

东部点位检测移累计趋势图

南部点位观测数据

南部点位监测位移趋势图

南部点位检测移累计趋势图

西部点位观测数据

西部点位监测位移趋势图

西部点位检测移累计趋势图

北西部点位观测数据

北部点位监测位移趋势图

北部点位检测移累计趋势图

监测点位沉降观测数据

监测点位沉降趋势图

监测结论:

监测点位单次最大位移量10mm,累计最大方向位移量为19mm。

监测点位最大沉降量为16.3mm。在封底混凝土浇筑及围堰抽水过程中,点位位移及沉降均有较大变化。

沉降观测报告样本

星河城南区6#楼沉降观测报告 一、工程概况 星河城南区6#楼位于国粮街以南,建筑面积11906.74平米,地下一层,地上九层,剪力墙结构。本工程由运城市星河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开发,运城市博博设计院设计,山西万瑞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承担监理任务,河津市小梁建筑工程有限公司负责施工。为保证该工程的正常施工和安全,对该工程进行沉降观测。 二、观测目的 沉降观测的主要目的是监测建筑物在施工期间以及后续各个阶段的沉降状态和工作情况,并为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提供准确可靠的建筑物动态沉降数据,以便在发生不正常现象时,使各方能及时分析原因,采取措施,防止事故发生,确保工程质量安全。 三、执行的主要技术标准 在沉降观测的作业过程中,严格按照下列规范执行: 《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T-2007 《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施工图纸 四、基准点和沉降观测点的布设 4.1、基准点的布设 基准点是沉降观测起始数据的基本控制点,为保证观测值的高可靠性,在施工区附近(变形区外)共埋设沉降观测使用的2个水准基点,编号分别为BM1,BM2。其中BM1高程值为甲方提供的绝对高程,BM2高程值是以BM1为基准,用水准仪引测计算而来。 4.2、沉降观测点的布设 沉降观测点的布设:沉降观测点根据设计院的图纸要求及建筑物主要受力位置,沉降观测点布设于地上首层位置,共布设8个观测点。各点位置详见观测点平面图。 五、沉降观测 5.1、仪器与观测 仪器采用DS-3型自动安平水准仪,配合2m条码水准尺,同时配合水准测量专用的钢尺施测。基点与工作点按照观测周期进行检验。现场采用闭合水准路线,最大限度减少误差。

建筑物沉降观测和基坑变形监测点布设及报告

- 2、监测点的布设 2.0.1基坑顶部竖向位移 监测点布设在基坑边坡顶部的,应沿基坑周边布置,基坑周边中部、阳角处应布置监测点。监测点间距不宜大于20m,每边监测点数目不应少于3个。监测点宜设置在基坑边坡坡顶上。 监测点布设在在围护墙上的,应沿围护墙的周边布置,围护墙周边中部、阳角处应布置监测点。监测点间距不宜大于20m,每边监测点数目不应少于3个。监测点宜设置在冠梁上。 2.0.2基坑顶部水平位移 监测点的布设同2.1 基坑顶部竖向位移,宜为共用点。 2.0.3坑外土体深层水平位移 深层水平位移监测孔宜布置在基坑边坡、围护墙周边的中心处及代表性的部位,数量和间距视具体情况而定,但每边至少应设1个监测孔。 2.0.4 地下水位 水位监测点应沿基坑周边、被保护对象(如建筑物、地下管线等)周边或在两者之间布置,监测点间距宜为20~50m。相邻建(构)筑物、重要的地下管线或管线密集处应布置水位监测点;如有止水帷幕,宜布置在止水帷幕的外侧约2m处。 2.0.5 锚(杆)索拉力 锚(杆)索的拉力监测点应选择在受力较大且有代表性的位置,基坑每边跨中部位和地质条件复杂的区域宜布置监测点。每层锚杆的拉力监测点数量应为该层锚杆总数的1~3%,并不应少于3根。每层监测点在竖向上的位置宜保持一致。每根杆体上的测试点应设置在锚头附近位置。 2.0.6支护桩桩身力 - w -

- 支护桩桩身力监测点应布置在受力、变形较大且有代表性的部位,监测点数量和横向间距视具体情况而定,但每边至少应设1处监测点。竖直方向监测点应布置在弯矩较大处,监测点间距宜为3~5m。 2.0.7支撑力 支撑力监测点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监测点宜设置在支撑力较大或在整个支撑系统中起关键作用的杆件上; 2、每道支撑的力监测点不应少于3个,各道支撑的监测点位置宜在竖向保持一致; 3、钢支撑的监测截面根据测试仪器宜布置在支撑长度的1/3部位或支撑的端头。钢筋混凝土支撑的监测截面宜布置在支撑长度的1/3部位; 4、每个监测点截面传感器的设置数量及布置应满足不同传感器测试要求。 2.0.8 围护墙侧向土压力 围护墙侧向土压力监测点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监测点应布置在受力、土质条件变化较大或有代表性的部位; 2、平面布置上基坑每边不宜少于2个测点。在竖向布置上,测点间距宜为2~5m,测点下部宜密; 3、当按土层分布情况布设时,每层应至少布设1个测点,且布置在各层土的中部; 4、土压力盒应紧贴围护墙布置,宜预设在围护墙的迎土面一侧。 2.0.9土体分层竖向位移 土体分层竖向位移监测孔应布置在有代表性的部位,数量视具体情况确定,并形成监测剖面。同一监测孔的测点宜沿竖向布置在各层土,数量与深度应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在厚度较大的土层中应适当加密。 2.0.10立柱竖向位移 立柱的竖向位移监测点宜布置在基坑中部、多根支撑交汇处、施工栈桥下、. z.

建筑物沉降观测及数据处理

建筑物沉降观测及数据处理 摘要:随着我国新型城市的高质量发展,建筑工程的建设规模越来越大,对 建筑物沉降观测也逐渐提上日程。我们了解到,施工期的高层建筑物,以及受地 铁及地下空间施工影响的已建成的高层建筑物,都应进行沉降监测。沉降监测既 可保障建筑物施工期间的安全,也可以为以后建筑设计、施工、管理和科学研究 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基于此,本文主要对建筑物沉降观测及数据处理做论述, 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研究,给行业内人士以借鉴和启发。详情如下。 关键词:建筑物;沉降观测;数据处理 引言 在建筑物荷载作用下,地基因受到荷载而扰动,容易引起建筑物发生沉降, 合理范围内的均匀沉降可能对建筑物影响不大,但若建筑物发生不均匀沉降且沉 降严重,则会影响到建筑物的安全使用和维护,甚至会直接危害到使用者们的生 命财产安全,因此在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必须要对其进行沉降观测,以便及时发现 问题、解决问题。 1建筑物沉降监测 根据水平控制网和高程控制网测量成果,测量单位对基坑周围构建物进行沉 降监测,及时发现和预警该工程基坑工程施工对周围构建物的影响。沉降观测时,选择永久使用观测点作为沉降观测基准且观测点数量≥3个。沉降监测时,该工 程采用DSZ1精密水准仪监测,并根据《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8-2016)要求开展测量工作。沉降观测时,分别在 建筑四角、大转角、沉降缝、不同结构分界处等位置设置沉降观测点,并沿建筑 外墙间隔15m设置沉降观测点。沉降观测周期根据工程施工进度计划观测,每层 观测1次,当建筑物出现较大沉降、不均匀沉降或裂缝时,应适当增加观测频次,每日监测或连续监测并详细记录。建筑物交付运营后,根据地基土类型和沉降速 度确定监测频次,工程项目交付后首年监测3~4次,次年2~3次,第3年后每

沉降观测报告

沉降观测报告 目录 1.概述3 1.1工程概况3 2.技术要求和观测方法3 2.1技术要求3 2.2观测方法和要求4

2.3精度指标4 3.观测过程和结果5 3.1基准点和观测点的布设5 3.2观测周期和完成工作量5 3.3成果汇总5 4分析结论6 5图表部分见附件 附件1.沉降观测成果表 附件2.沉降观测点P〜t〜S沉降曲线图

1.概述 1.1工程概况 1.1.1建筑物基本概况 受XXXX有限公司委托,我公司对其在XX地块项目建筑工程进行沉降观测。本测量报告监测范围为在建的XX楼栋。 1.1.2工程地点:拟建项目位于XXX东北侧,西侧为XXX,南侧为XXX,北侧为XX,东侧为XXX。 1.1.3参加建设的相关单位 建设单位:XXXX有限公司 施工单位:XXXXX有限公司 监测单位:XXXXX有限公司 1.2观测目的 ①获取各房地基的总沉降量及各阶段的沉降速率。 ②掌握建筑物地基的沉降变化情况,预测沉降发展趋势,当出现总沉降或沉降速率超过各建筑物相关的地基变形允许值时,及时预警,确保建筑物的安全; ③为浇筑后浇带提供依据; ④作为建筑物主体结构和竣工验收的依据之一。 1.3施测、分析依据 ①《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 ②《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③《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JGJ72-2004) ④《建筑物沉降观测方法》(J10771-2006) ⑤设计单位提供的有关沉降观测要求和沉降观测点平面布置图。 2. 技术要求和观测方法 2.1技术要求 2.1.1变形测量等级:二级。

2.1.2预警值 ①主体结构施工阶段的沉降速率超过1mm/d; ②竣工验收最后一次观测的平均沉降速率大于O.lmm/d,且最大沉降速率(2处)大于0.12mm/d时; ③地基的变形值接近地基变形允许值。 2.1.3稳定标准 3.1.3.1主体结构施工阶段 平均沉降速率W0.06mm/d,最大沉降速率W O.O8mm/d(2处),且沉降与时间的关系曲线逐步收敛、曲线的斜率应逐步减少或趋于零。 2.1. 3.2最终稳定标准:沉降速率W0.01〜0.02mm/d。 2.2观测方法和要求 2.2.1使用仪器: 天宝TrimbleDiNi03电子水准仪及配套的铟瓦条形码标尺。水准仪i角小于15〃2.2.2按光学测微法观测,每观测点在观测顺序和方法按闭合环线法进行;并尽量保持每次观测的线路固定。 2.2.3观测时应尽量保持点位稳定,人员、仪器固定的原则。 2.2.4观测时要求仪器避开架设在有空压机、搅拌机等振动影响的范围内,塔吊或起重机等施工机械附近也未设站。 2.2.5每次观测要求记录施工进度,并注意观察建筑物的倾斜、裂缝等异常情况。 2.3精度指标 2.3.1基准点、观测点高差中误差W0.5mm。

建筑物沉降观测总结报告

项目18#楼 建筑物沉降观测报告 项目负责人: 审核: 审定: 编写: 有限公司 二○二二年一月

目录 1、工程概况 1 2、观测目的 1 3、技术依据 1 4、监测内容 2 5、监测精度及技术要求 2 5.1、精度要求 2 5.2、仪器选择 2 5.3、投入的人员 3 6、监测频率与稳定值 3 6.1、监测频率 3 6.2、监测稳定标准 3 7、点位布设及监测方法 3 7.1、控制点的布设 3 7.2、监测点的布设 4 7.3、监测方法 5 8、监测工作量及成果分析 6 9、沉降观测成果分析 6 9.1、沉降量及倾斜度分析 6 9.2、时间-荷载-沉降关系分析7 10、结论及建议7

项目18#楼沉降观测报告 1、工程概况 工程名称为项目。项目地块位于市区路与路交叉口东南角。 项目上层建筑由9栋33F、2栋12F、8栋28F住宅楼、二层整体车库。场地大致平整,项目基坑周边自然地面标高90.56~91.74m,基底标高79.11~81.36m,基坑深度为自然地面下5~9m;总支护周长约2500m,开挖顺序:分层分段整体开挖。 2、观测目的 工程建筑物从开始施工到竣工,以及设计使用年限内,沉降变形是不可避免的。变形在一定的限度之内属正常现象,但一旦超过某一限度,就会危及建筑物的安全。 为了反映建筑物在施工过程中不均匀沉降是否超标和建筑物平均沉降量是否满足规范要求及建筑物沉降稳定时间等,以确保建筑物在施工过程中和使用初期的安全性,同时检验工程勘察及设计单位所提出的设计理论和设计参数,为建筑物的安全施工提供重要的参数,为建筑物地基基础工程质量验收提供可靠的依据,须对建筑物进行沉降观测。 3、技术依据 该项目监测主要依据项目建筑物结构设计等相关图纸及国家、河南省的相关规范、标准、规定的要求。参考规范、规程和标准主要有以下几种(下列规范如遇版本更新,以更新后之版本为准): 《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 8—2016)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 《工程测量标准》(GB 50026—2020)

建筑物沉降观测与地基容许变形值

建筑物沉降观测与地基容许变形值 (一)建筑物的沉降观测建筑物的沉降观测能反映建筑物地基的实际变形情况以及地基变形对建筑物的影响程度,所以,系统的沉降观测资料是验证建筑物地基与基础设计和地基加固方案是否正确、地基事故是否需要及时处理以及施工质量是否良好的重要依据;也是确定建筑物地基的允许变形值的重要资料;通过对沉降计算值与实测值的比较,还可以判断现行各种沉降计算方法的准确性,为进一步提高沉降计算公式的精确度和发展新的符合实际的沉降计算方法提供依据。 1) 沉降观测的技术要求 (1)沉降观测采用精密水准仪测量,观测的精度为0.01 mm。 (2)沉降观测应从浇捣基础后立即开始,民用建筑每增高一层观测一次,工业建筑应在不同荷载阶段分别进行观测,施工期间的观测不应少于 4 次。 (3)建筑物竣工后应逐渐加大观测时间间隔,第一年不少于3〜5次,第二年不少于2 次,以后每年 1 次,直到下沉稳定为止。稳定标准为半年的沉降量不超过 2 mm。 ( 4)在正常情况下,沉降速率应逐渐减慢,如沉降速率减少到0.05 mm/d 以下时,可 认为沉降趋向稳定,这种沉降称为减速沉降。如出现等速沉降,就有导致地基丧失稳定的危险。当出现加速沉降时,表示地基已丧失稳定,应及时采取措施,防止发生工程事故。 2) 沉降观测点的布置 ( 1)对需要进行系统沉降观测的建筑物(如重要的、新型的或有代表性的建筑物,形式 特殊或构造上、使用上对不均匀沉降有严格限制的建筑物,大型工业用炉如高炉、平炉等)应事先编制沉降观测计划,布置和埋设水准点和观测点。 ( 2)位置必须稳定可靠,妥善保护。埋设地点宜靠近观测对象,但必须在建筑物所产生的压力影响范围以外。 ( 3)在一个观测区内,水准基点不应少于 3 个,埋置深度应与建筑物基础的埋深相适 应。 ( 4)应根据建筑物的平面形状、结构特点和工程地质条件综合考虑布置观测点,一般设置在建筑物四周的角点、转角处、纵横墙的中点、沉降缝和新、老建筑物连接处的两侧,或地质条件有明显变化的地方,数量不宜少于 6 个。 ( 5)观测点的间距一般为8〜12 m。 3) 沉降观测资料的整理 ( 1)当建筑物出现严重裂缝、倾斜时,应逐日或几天进行一次连续观测,同时观测裂缝的发展情况。对裂缝的观测常用贴石膏条的方法,即将生石膏烘干,研成粉末并调成膏状,将其抹在产生裂缝的墙面或柱身上,注明日期。石膏条应与裂缝正交,一般长15〜25 cm,宽2〜4 cm,厚5〜8 mm。贴石膏前,应将砌体表面刷洗干净,使两者牢固粘结。 ( 2)沉降观测的测量数据应在每次观测后立即进行整理,从而计算观测点高程的变化和 每个观测点在观测间隔时间内的沉降增量及累计沉降量。 观测单位根据建筑物的沉降观测结果绘制建筑物沉降观测综合图,包括总平面图,建筑 物的立面、平面和剖面图,基础平面、剖面图,地质剖面图,沉降展开曲线图,荷载-沉降、沉降-时间曲线,以及水准点位置和剖面图等,根据图样分析判断建筑物的变形状况及其变化发展趋势并提出报告。

沉降观测分析报告

江西丰彩丽印刷包装有限公司扩建项目 沉降观测报告 一、概述 沉降观测的主要目的是为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提供准确可靠的建筑物沉降数据,从而掌握该建筑物在施工期间的沉降情况。 二、建筑物的基本情况 本工程建筑占地65.00×97.50。共计一层,总建筑面积7011.32平方米,该建筑物为钢结构。 沉降观测工作自2011年4月25日开始,至2010年8月25日结束,共计观测次数为3次。 三、基准点和沉降观测点的布设 1、基准点的布设 基准点是沉降观测起始数据的基本控制点,基准点于2011年5月3日埋设,共埋设1个基准点。 2、沉降观测点的布设 沉降观测点的布设:沉降观测点布设于首层位置,共布设3个观测点,其编号为M-1、M-2、M-3、 四、沉降观测 1、仪器与观测 使用DS3型水准仪及2 钢尺进行沉降观测。每次观测时,由基准点往返引测至沉降观测点,同时将各沉降观测点组成闭合水准路线进行沉降观

测。 2、记录、计算与观测精度 在沉降观测作业过程中,记录各观测数据并计算各点的沉降量。 作业中采用的精度指标如下: 闭合差 fh ≤±2 ㎜,其中n为观测站数 高差中误差 mh ≤±2㎜ 满足规范和设计方案的要求。 3、观测时间 自2011年5月5日开始进行第一次起事数据观测,至2010年8月25日最后一次观测结束,共计3次,累计观测时间为110天。 4、作业规范 在沉降观测的作业过程中,严格按照下列规范执行: 《建筑物变形测量规范》(JGJ/T8-97) 《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93) 五、成果分析 1、沉降观测成果表分析 该建筑物的总体沉降量为1 ㎜,至第3次观测时,沉降量为0,已经稳定。 同时,各处的最大差异沉降量仅为 1㎜,说明该建筑物沉降均匀,未发生明显的差异沉降。 2、时间-荷载-沉降关系分析 随着时间的推移,楼层(荷载)的增加和沉降量的增加为对应发展关

监测数据

3 监测数据及变形分析 1)2006 年11 月至2008 年9 月观测期间,最大累 计沉降量为6.595mm(8#观测点),最小累计沉降量为5.303mm(6#观测点),最大沉降差为1.292mm(6#观测点~8#观测点),见表3。 表3 各观测点累计沉降量/mm 点名累计沉降量 13-1 6.403 13-2 6.465 13-3 5.697 13-4 6.227 13-5 5.744 13-6 5.303 13-7 5.526 13-8 6.595 13-9 5.552 2)在最近11 个观测周期之间,即2006 年11 月~2008 年9 月,时间间隔为687 d,其平均累计沉降量为S 平=(S13-1+S13-2+⋯+S13-9)/11=6.001 mm;平均沉降速度为S 平/t=6.001 mm/687d=0.009 mm/d;,见表4。 表4 各观测点累计沉降速率/mm/d 点名累计沉降量 13-1 0.009 13-2 0.009 13-3 0.008 13-4 0.009 13-5 0.012 13-6 0.011 13-7 0.010 13-8 0.008 13-9 0.008 3)沉降量、荷载、时间(S-P-T)关系曲线图(见 图2)分析,从沉降曲线的分布情况来看,所有沉降曲线较集中,表明在观测期间本栋建筑物的基础不均匀沉降现象不显著。

[1] 李青岳,陈永奇.工程测量学[M].北京:测绘出版社.1995 [2] 独知行,靳奉祥,冯遵德.高层建筑物整体变形监测及分析方 案[J].工程勘察,2000,2(2):55 [3] 伊小东.变形监测技术及应用[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9 [4] 程军. 建筑物变形监测设计与实施[J].海洋测绘,2005,25(3): 42-43 [5] 赵钴茂.加强建筑工程的变形监测[J].山西建筑,2004(4):128-129 [6] 林勋. 建筑物变形监测的综合研究[J].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 2005,6(2):45-46 [7] 吴子安. 工程建筑物变形观测数据处理[M]. 北京: 测绘出版社,1989 [8] 夏才初,潘国荣.土木工程监测技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 出版社,2001 4 结语 经过对蔚蓝花城13 号楼实地观测数据的计算与分 析,可作出如下结论: 1)根据对蔚蓝花城13 号楼9 个沉降点、11 个观 测周期结果来看:大楼随着增高荷载的加重,以及季 节而引起的地下水交替变化,各点都在发生着变化,但这些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说明是均匀变化。 2)根据大楼各个方向沉降来看,大楼对地基的压 力比较平衡,各沉降点的差异沉降很小,由此看来大 楼的整体受力比较均匀。 3)蔚蓝花城13 号楼的平均沉降速率为0.009mm/ d,各沉降观测点位的沉降速率均较小,说明基础比较稳固、平衡。 4)各沉降观测点位的累计沉降量均符合规范要求, 未见沉降异常。

沉降观测数据分析

5月8日沉降观测数据检测分析 鉴于5月8日各楼观测数据出入的情况,八局、监理与沉降观测分包单位—东北大学于5月20日~21日一起进行了联合检测,检测成果如下: 一、供销大楼 供销大楼除1号点外,都进行了观测,本次观测统一与3月13日的观测成果相比较,基本与5月8日相符合,主要是: 1、2003年5月8日观测值与2003年3月13日观测值比较,平均每点上升 5.92mm; 2、2003年5月21日检测值与2003年3月13日观测值比较,平均每点上升 4.72mm; 3、2003年5月21日检测值与2003年5月8日观测值比较,平均每点下降 1.20mm。 以上三组数据,说明5月8日观测数据基本符合事实,供销大楼在2003年3月13日至2003年5月8日期间却有上升,平均每观测点上升4.72mm。本期沉降为负值形成的原因考虑主要有以下方面: 1、工程地质报告反映:本工程地基土基本上全为砾砂、中粗砂层;这种地基土 在受到扰动(震动、荷载等外力作用)时容易液化,发生流动变形。由于沈阳克莱斯特国际外商公寓工程小区内高层点式住宅楼相对比较密集、且单体建筑单层面积又相对较小;再加上近期各点式高层单体施工速度加快,各单体加载速度相应的也加快,这样就对地基土造成一种挤密效应,土体将会向荷载变化较小的部位流动。从而直接导致各楼号在本单体加载速度一定的情况下沉降速度放缓甚至出现加载速度慢的单体沉降观测值接近于零或出现负值的情况,而原有建筑物由于荷载基本无变化,沉降观测值将会不同程度的出现负值。这一点从1#、3#、4#、8#楼与9#、10#楼去年同期沉降量相比较可以得到验证。 2、2002年12月停止降水以来,水位逐渐回升,水位上升对土体变形造成一定 的影响; 3、观测日气温、日照对观测仪器造成的测量误差及操作者操作误差带来的影 响。

沉降观测报告

XX县城XXX至XXX连接道路工程 (一标段) 高填方路基变形监测报告 编制人: 审批人: XXXX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XXX县城XXX至XXX连接道路工程(一标段)项目部 年月日

目录 一、监测概况 (1) 1、目的与任务 (1) 2、监测区域概况 (1) 二、监测依据 (1) 三、监测内容、监测方法和观测桩布设 (1) 1、观测桩制作及埋设部位 (1) 1.1、水平位移观测桩的设置数量及部位 (2) 1.2、沉降观测桩的设置数量及部位 (2) 2、控制桩的制作及埋设部位 (2) 3、填方区水平位移及沉降观测方法 (3) 4、填方区观测期限 (3) 四、监测观测频率 (3) 1、沉降观测频率 (3) 2、位移观测频率 (3) 五、变形监测成果 (3) 六、观测数据统计整理 (3) 七、填方区监测成果评价 (3)

高填方路基变形监测报告 一、监测概况 1、目的与任务 通过连续、正确、完整、系统的观测和分析,预测填筑沉降趋势,验证和指导施工,正确控制路堤填筑速率,确保路基完成时间。在路基填筑结束后,通过观测的数据及时分析路基沉降、位移等情况,总结整理出路基趋于稳定性的时间期节点,为后期路面施工的时间节点提供指导依据。具体任务如下: 1.1、K1+040~K1+155填方段的基底沉降、水平位移观测及路基本体沉降观测; 1.2、K1+620~K2+040填方段的基底沉降、水平位移观测及路基本体沉降观测。 2、监测区域概况 本工程高填方路堤段共有2段,其中K1+040~+155填方段长度115m,平均宽度54m,最大填高16.5m,面积约6210m2,基底采用抛石挤淤方法强夯至路基不下沉为止,处理完成后,填筑普通砂砾土。K1+620~K2+040最大填高13.3m,平均宽度54m,面积约22680m 2,该段路基基底0~3m填筑区采用掺3%水泥普通砂砾土,每填筑1m采用冲击碾压对路基进行补强,3m以上的填筑区采用普通砂砾土。 二、监测依据 1、本工程施工承包合同 2、XXX城XXX至XXX连接道路工程(一标段)施工图纸 3、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2007) 4、建设方提供的《控制点成果文件》 5、由业主提供的本工程设计文件及本工程地质勘查报告 6、现场实地踏勘的有关资料和数据 7、《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1-2008 三、监测内容、监测方法和观测桩布设 1、观测桩制作及埋设部位 观测桩采用长35cm、直径20mm的钢筋制作,钢筋顶端做成半球形,并高出埋设地表面5mm,埋设时先挖30cm深、15cm直径的坑,然后将钢筋置入坑内用水泥砂浆灌注固定。

沉降观测报告

沉降观测报告

湖南理工职业技术学院 三教实训楼沉降观测 技术总结书 成绩: 班级:工程测量1101 学号: 39 姓名: 屈申申 二〇一二年十一月十三日

目录 一、工程概论 (2) 二、沉降监测技术依据 (2) 三、沉降观测方法与技术 (2) (一)基准点与监测点的建 (2) (二)采用的仪器设备 (2) (三)观测方法与实际精度 (2) (四)观测周期 (3) 四、上交资料内业计算与成果分析 (3) 五、结论 (3) 六、附表和图 (3) (一)沉降观测成果表 (4) (二)沉降曲线图 (7) (三)观测点平面布置图 (7)

湖南理工职业技术学院沉降观测 技术设计书 一、工程概况 湖南理工职业技术学院三教实训楼,福星中路以南,河东大道北,建设路口以东200M。工程建筑占地面积:4237.0 m2,,总建筑面积26515.74m2 ,其中:地上总建筑面积17086.5m2,,地下建筑面积9429.24 m2,。结构形式为框架混凝土结构,地下一层,其中教学实训综合体、教学楼地上为六层,地下一层为实验室,教学楼建筑高度24.44m。监测时间自2012年9月8日至2012年11月3日,共计63天。二、沉降监测技术依据 1.《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97; 2.《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2006; 3《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02) 4.《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规程》 5.本工程《技术设计书》; 三、沉降观测方法与技术 (一)基准点与监测点的建立 1.基准点的建立 依照有关规范及建筑物周边的实际情况,在建筑物布设了3个水准基点BM1,BM2,BM3。水准基点布设于沉降区外约50m的路上。 2.沉降监测点的建立 根据监测目的,沉降监测点的布设位置原则为:布设于明显而又有代表性的部位;甲方及设计人员的特殊要求。按照以上要求,本次沉降监测点布设18个点。(二)采用的仪器设备 本工程采用科力达DL07 电子水准仪及其配套的铟瓦条形码标尺。 (三)观测方法与实际精度 技术要求及精度分析:按照《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2006;中二等变形观测(国家一等精密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施测,观测时读数取至

沉降观测报告

XXXX综合楼 建筑物主体沉降监测终期报告 编制: 校核: 审核: XXXX有限公司 2016-12-10

目录 一、工程概况 (1) 二、监测作业依据 (1) 三、高程系统及基准点布设 (1) 四、沉降监测点的布设 (2) 五、监测方法及精度要求 (3) 六、监测周期安排 (6) 七、质量管理体系 (7) 八、观测结果及变形分析 (8) 九、结论 (9) 附图表: 1、XXXX综合楼主体建筑物沉降监测点布设示意图 2、XXXX综合楼主体建筑物时间-荷载-沉降量曲线图(一) 3、XXXX综合楼主体建筑物时间-荷载-沉降量曲线图(二) 4、XXXX综合楼主体建筑物沉降监测成果表

一、工程概况 受XXXX塑业有限公司的委托,由XXXX有限公司完成XXXX 塑业有限公司综合楼沉降监测工作。工程位于湖北省,XXXX塑业有限公司综合楼总建筑面积3320.94平方米,一共22层,结构类型为框架结构。 二、监测作业依据 (1)《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 (2)《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3)《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4)《基坑工程技术规程》(DB42/T159-2012) (5)业主方提供的《技术设计书》及相关设计图纸。 三、高程系统及基准点布设 3.1高程系统 高程系统采用假定高程系。 3.2控制点的埋设和施测要点 (1)控制点应设在建筑物变形影响范围以外且便于长期保存的稳定位置,作为永久性控制点,并作醒目警示。避开交通干道、施工材料堆场、施工材料运输线路、水坑以及施工机械等。 (2)在每次监测前均应检核控制点的稳定性,发现高程变异超过允许精度立即采取处理措施。如监测期间测区发生土体移动、地面或建筑物明显变形等外界强烈因素时,亦应及时进行检验,分析原因,

建筑变形观测(沉降、倾斜、裂缝、位移观测)

建筑变形观测(沉降、倾斜、裂缝、位移观测)建筑变形观测起了什么作用? 为保证建筑物在施工、使用和运行中的安全,以及为建筑物的设计、施工、管理及科学研究提供可靠的资料,在建筑物施工和运行期间,需要对建筑物的稳定性进行观测,这种观测称为建筑物的变形观测。 建筑物变形观测包括哪些内容? 建筑物沉降观测 建筑物倾斜观测 建筑物裂缝观测 建筑物位移观测 1 建筑物的沉降观测

建筑物沉降观测是用水准测量的方法,周期性地观测建筑物上的沉降观测点和水准基点之间的高差变化值。 01 水准基点的布设 水准基点是沉降观测的基准,因此水准基点的布设应满足以下要求: 1)要有足够的稳定性水准基点必须设置在沉降影响范围以外,冰冻地区水准基点应埋设在冰冻线以下0.5m。 2)要具备检核条件为了保证水准基点高程的正确性,水准基点最少应布设三个,以便相互检核。 3)要满足一定的观测精度水准基点和观测点之间的距离应适中,相距太远会影响观测精度,一般应在100m范围内。 02 沉降观测点的布设 进行沉降观测的建筑物,应埋设沉降观测点,沉降观测点的布设应满足以下要求: 1)沉降观测点的位置

沉降观测点应布设在能全面反映建筑物沉降情况的部位,如建筑物四角,沉降缝两侧,荷载有变化的部位,大型设备基础,柱子基础和地质条件变化处。 2)沉降观测点的数量 一般沉降观测点是均匀布置的,它们之间的距离一般为10~20m。 3)沉降观测点的设置形式 03 沉降观测 1)观测周期 a.当埋设的沉降观测点稳固后,在建筑物主体开工前,进行第一次观测。 b.在建(构)筑物主体施工过程中,一般每盖1~2层观测一次。如中途停工时间较长,应在停工时和复工时进行观测。 c.当发生大量沉降或严重裂缝时,应立即或几天一次连续观测。 d.建筑物封顶或竣工后,一般每月观测一次,如果沉降速度减缓,可改为2~3个月观测一次,直至沉降稳定为止。

沉降变形观测工作总结报告

沉降变形观测工作总 结报告 ------------------------------------------作者 ------------------------------------------日期

新建铁路 渝利铁路Ⅲ标段 一工区沉降变形观测工作总结报告(DK118+601~DK120+500段) 中铁大桥局集团渝利铁路Ⅲ标段一工区 年 月

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工作报告 ( ~ 段) 一、工程概况 渝利铁路Ⅲ标段一工区承建的渝利铁路 ~ 段,全长  ❍,位于长江南岸低山区,隧道进口位于重庆市涪陵区清溪镇关东村,隧道出口位于涪陵区南沱镇龙驹村。隧道进出口有公路想通,交通较方便。 、隧址区概况 本隧道进口位于重庆市涪陵区清溪镇关东村,隧道出口位于涪陵区南沱镇龙驹村。隧道进出口有公路想通,交通较方便。属于深切割的侵蚀、剥蚀低山地貌,区内最高点位于隧道轴线附近的肖家坡山顶,海拔高程 ❍,最低点位于隧道进口附近的长江边,海拔高程 ❍,相对高差达 ❍。区内沟槽切割较强烈,谷深崖陡,沟槽与山岭相间,而山脊。槽谷一带地形相对较为平坦,大多为单面构造顺层坡,南高北低、东高西低,由南向北倾向长江,山脊走向与构造线走向基本一致。植被较发育,沿线居民点零星分布,多旱地、水田、池塘和小型水库。 、主要技术标准 铁路等级:Ⅰ级; 正线数目:双线; 轨道结构形式: ❆✋型双块式轨道; 设计速度: ❍♒,客货共线(开行双层集装箱); 线间距; ~ ; 牵引种类:电力牵引; 、地质资料 ( )概述 本隧道进口位于重庆市涪陵区清溪镇关东村,隧道出口位于涪陵区南沱镇龙驹村。隧道进出口有公路想通,交通较方便。属于深切割的侵蚀、剥蚀低山地貌,区内最高点位于隧道轴线附近的肖家坡山顶,海拔高程 ❍,最低点位于隧道进口附近的长江边,海拔高程 ❍,相对高差达 ❍。区内沟槽切割较强烈,谷深崖陡,沟槽与山岭相间,而山脊。槽谷一带地形相对较为平坦,大多为单面构造顺层坡,南高北低、东高西低,由南向北倾向长江,山脊走向与构造线走向基本一致。植被较发育,沿线居民点零星分布,多旱地、水田、池塘和小型水库 ( )地层岩性

沉降观测实习报告

毕业实习报告 学生姓名:包韬昌 学号:1041629126 专业:工程测量与监理 指导教师:王建强 实习时间:2012.11-2013.5 实习地点:江西煤田地质局测绘大队 东华理工大学高职院

目录 绪论 (2) 一.实习简介 (3) 1.1 建筑物地基和基础变形观测 (4) 1.2工程建筑物变形观测的特点 (4) 1.3工程建筑物变形观测的精度 (5) 1.4工程建筑物变形观测的频率 (7) 2.1水准测量法 (7) 2.2 一般建筑物主体的倾斜观测 (11) 3.1工程介绍 (13) 3.2监测任务及监测项目 (13) 3.3工作基准点监测点的布设和坐标系统 (13) 3.4监测人员及主要仪器设备 (14) 3.5监测方法和精度要求 (15) 3.6监测频率和监测报警 (17) 3.7变形观测成果分析总结 (18) 3.8沉降观测成果展示 (19) 4实习体会与结束语 (35) 致谢 (37) 参考文献 (38)

绪论 工程建筑物的变形观测是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兴建了大量、复杂和精密的工程建筑物,为使这此工程建筑物安全、可靠地运行,为民造福而兴起的。近20年来,高层建筑如春笋般兴建。在这些建筑物及其设备运营的过程中,都会产生形边。这种形变超过一定限度,就会影响建筑物的正常使用,严重时还会危及建筑物的安全。因此,在建筑物的施工与运营期间,必须对它们进行监视观测。了解建筑物变形的成因非常重要。 建筑物变形的客观原因主要有:建筑物的自重、使用中的动荷载、振动或风力等因素引起的附加荷载,建筑物的结构形式,地下水位的升降和它对基础的侵蚀作用,地基土在荷载与地下水位变化影响,产生的各种工程地质形象,温度的变化,建筑物附近新工程对地基的扰动等。 建筑物变形的主观原因主要有:地质勘探不充分与结果不准确,设计错误,施工质量差,施工方法不当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