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四《雨霖铃》说课稿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四《雨霖铃》说课稿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四《雨霖铃》说课稿

《雨霖铃》说课稿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的《雨霖铃》。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介绍、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教学过程五个部分来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一)单元教学目标

必修四第二单元编选的是宋词,在人教版五个必修模块中,这是唯一的宋词单元。本单元选取的是四位着名词人的作品。四人中苏轼和辛弃疾是北宋和南宋的豪放派代表,而柳永和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其中柳永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文人,李清照是宋代最杰出的女词人,四人在词坛上都占有一席之地。教材编者可谓用心良苦,编选四人各富代表性的词来学习,通过比较,使学生了解完全不同的两种词风,进一步体会四位词人不同的创作风格。

本单元教学课上努力做到学生、教师、编者和文本之间的平等对话与交流,在学生理解词的内容后,教给鉴赏词的方法。通过鉴赏,体味词中表达的情感,分析作者是如何传情达意的,进一步了解词的特点和写法(情景交融、点染、白描、叠字等),让学生在学习后对词的鉴赏建立一个初步的感性的理解。

因为必修五模块已没有古典诗词的学习内容,所以本单元的学习还应引导学生对鉴赏古典诗词的一般方法进行总结,为以后进行诗歌与散文系列模块的选修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文特点

这首词是宋代婉约派的代表作。这首词写的是才情卓着、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的柳永离开都城汴京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的别离情景。以“离情”为线索,细致地描写了情人话别时留恋难舍的情景,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的郁闷心情,景中见情,以情带景,是柳永的代表作。其中的“杨柳岸晓风残月”被誉为千古名句。

《教学大纲》要求“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根据教材特点及《大纲》要求,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 了解柳永及“雨霖铃”词牌。

能力目标: 初步掌握鉴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理解“景中见情、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 理解虚实结合的艺术表现手法。

情感目标:培养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及纯正的文学趣味。

教学重点为:理解虚实结合的艺术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为:名句的鉴赏方法。

二、学情介绍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对词这种体裁并不算陌生。在初中时已有接触,必修一学过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感受了词的语言美、意境美,但只停留在较浅的层面上,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还有待提高,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方法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学本身就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据此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启发诱导式教学法;学生讨论与教师点拨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活动中,教师既要“授之于鱼”,更要“授之于渔”。据此,学习这篇课文,教会学生鉴赏诗歌的方法:学习名句鉴赏法——抓意象,析特点,品感情。

此外还灵活运用提问法、讨论法、写作训练法。

四、学法指导

整体把握察内容,再现意境体诗情,易词造意赏名句,熟读背诵多识记。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九百四十年前的那个傍晚,秋风正劲,雁高飞,草衰黄,十里长亭,携手相送,相顾无言,四目潸潸。一个是落魄书生,一个是多情歌女,他们将唱响一曲怎样的别离之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雨霖铃》去聆听!

二.整体感知。

听诵读,把握本词的感情基调:哀婉、悲伤、凄清

三.分析鉴赏。

我们常说“诗言志,词言情”,创作是为了抒发感情,那么请大家找出词中直接且强烈表达词人情感的词语。

教师明确:无绪,留恋,泪眼,凝噎,多情,伤,风情。

归纳情感:伤感,依恋不舍,孤独,无奈,苦闷,担忧

四.词贵含蓄,古人更擅长借助外物委婉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感情,那么本次除了直接抒发情感之外,还运用了什么方式?

借景抒情:(又称寓情于景,指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事物,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上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的写作手法。写景是手段,抒情诗目的,要为了抒情而写景。)

那么我们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来分析,思考词人如何通过写景来抒发感情的?写了什么景,抒发了什么情感?

赏析1:“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成为千古名句的理由)词人设想旅途中的情景。

赏析:“杨柳”是中国古代送别诗中描写的最多,最优美动人,情意绵绵的一个意象。古人折柳送别寄予“留恋”之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经采薇》“晓风残月”是最能触动人的感情的事物,秋天早晨的风,(清冷)残月(凄凉)。给人浓重的凄清冷落之感。

赏析2“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对比第一句写景,有何不同?

教师提示:这句是虚写。从“念”字看来,是想象虚构的。那么什么是虚写?想象联想,神仙鬼怪,梦境回忆,从对方角度写。

描绘画面:千里烟波浩淼暮云沉沉,楚天广漠空阔,

特点:愁绪的绵长沉重无边无际

感觉:惆怅凄苦悲伤迷茫压抑低沉渺小

3“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此句写别时之景,重在勾勒环境,交代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选取了寒蝉,长亭,骤雨这三个意象去写,

(1)“寒蝉”“蝉“只有三个月的生命,经过一个夏天,到初秋时就已经临近生命的尾声,所谓寒蝉是指叫声微弱,临近死亡的蝉,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在旦夕.因此,寒蝉就成为

悲凉的同义词。再用凄切来形容寒蝉的叫声就更显悲苦了。

(2)“长亭“是古代人们送别的场所,许多文人学士再离别时经常要写到长亭,所以它就成了离愁别绪的象征。面对着长亭古道,曾有多少有情人在此挥泪惜别,各奔天涯!而词人面对此亭,也不免触景生情,感慨万端!更何况又是骤雨初歇,凉意彻骨,暮色苍茫。在这样的环境中真是让人黯然伤神啊!

所以我们说词作开篇首句就以凄婉之笔通过环境描写渲染了一种让人心碎的悲凉气氛,为全篇奠定了低沉伤感的基调,虽字字写景却字字传情,将自己的离愁别绪融入景物的描写之中,融情入景,情景交融。

总结:词人通过写景,烘托出那种说不完诉不尽的离愁别绪,在这一句中,词人就集中写了这么多最能触动离愁的意象,又写得那么鲜明生动,这正是它感动一代又一代人的根本原因。

四.总结情感和方法

这首词主要以冷落凄清的秋景来衬托有情人因离别而产生的伤感和留恋不舍之情,以及对前途迷茫的担忧和痛苦。

寓情于景虚实结合

五.写作训练:

教师练笔:

微风吹拂,岸边的杨柳不安地摆动着枝条,平静的湖面也泛起了阵阵涟漪。

月亮不知何时已默默地爬上了枝头,月光下的我紧闭双眼,抚摸着你的脸庞,想要让它深深地烙在我心间。微笑在唇边绽放,泪水却无声的滑落……

结束语:穿越千年,品读《雨霖铃》,感悟经典的魅力!感悟那些历经时光打磨和岁月淘洗而依然名之为典范的作品。期待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能用自己善感的心灵去体味绵绵文化的厚重,悠悠生命的掌纹!谢谢大家!

板书设计:

雨霖铃

基调:哀婉凄清悲伤

感情:感伤留恋担忧孤独

手法: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融情入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

虚实结合渲染气氛烘托心理

高中英语必修四《unit1 Women of Achievement》全英文说课稿

《unit 1 Women_of_Achievement》示范说课稿 Women of Achievement Good morning, ladies and gentlemen. My topic is Women of Achievement, that is, unit 1, in module 4. The reading passage “A Student of African Wildlife” is talked later and my talk consists of 4 parts. Part 1, my understanding of the material. Part 2, teaching approaches. Part 3, preparations before class. Part 4, teaching procedure. Part 1 my understanding of the material First, let me introduce the reading passage.It is the center of this unit’s te aching and learning. It is made up of 4 paragraphs, that is, one day’s observing chimps with Jane in the forest; how Jane did her research and her achievements; Jane’s love towards animals and her contributions to animal protection; and a short summary to her. By learning this lesson, the students can not only understand women’s status in society and everyday life, their values and contributions, their difficulties and achievements, but also learn how to use some words, phrases and sentence patterns. Of course, the students can practise their reading skills, such as skimming, scanning and careful reading. Second, I want to tell something about the students. Although the students have the basic abilities of listening, speaking, reading and writing, they still need many opportunities to explore and convey meanings; to classify and reflect on their thoughts, feelings and experiences; to experiment and use their imaginations, and also to develop their autonomous learning ability, cooperative learning ability and investigative learning ability. Third, about teaching aims Knowledge aims: To learn how to use the mastery words, phrases and sentence patterns; To learn sth about Jane’s research. Ability aims: To cultivate the students’ autonomous learning ability, coope rative learning ability and investigative learning ability;

公开课教案《雨霖铃》

教案《雨霖铃》 教案《雨霖铃》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柳永及其词作风格; 2.了解词牌雨霖铃; 3.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4.深刻体会《雨霖铃》点染的艺术特色。 能力目标 1.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品读鉴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3.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意境; 2.引导学生体味这首词点染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 1.引导在了解词作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诵读技巧; 2.引导学生深刻分析这首词的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法;点拨法。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这是燕太子丹在易水河边送别荆轲去刺杀秦王时,荆轲高歌而去时所唱。 渭城朝雨裛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王维与友人送别时的情景。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这是许浑在宣城谢公亭送别友人后写的诗。……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可这苦痛倒触发了诗人的诗情,他们用诗词歌赋来倾诉咏叹他们的离愁别绪。透过这些诗词,我们可以想见朋友分别时的悲楚,夫妻天各一方的哀怨,母亲呆望游子归家的泪眼愁眉,我们可以体悟到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的至理。 今天我们再次轻轻叩开古典诗词的门扉,不经意间就会发现生命在演绎着悲欢与离合,一个个泪眼婆娑的丽姿和一个个凄婉缠绵的动人故事。现在我们就来欣赏这首别离诗,感受别离诗的千种风情,它就是柳永的《雨霖铃》。 二.词牌简介 《雨霖铃》,唐玄宗时教坊大曲名,后用为词调。在倾诉难以割舍的离愁中,同时也抒发了生平遭遇不幸的感慨,所以深感前途黯然无色。通篇层层铺叙,上下阕通过衬托、点染,浑成一片。写景抒情都用白描,形容尽致。 三.柳永简介 柳永,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是以描写城市风貌见长的婉约派代表词人。

人教版高中语文说课稿合集(必修一至必修五)139页)

目录 1、《荷塘月色》说课稿 (3) 2、《故都的秋》说课稿1 (6) 2、《故都的秋》说课稿2 (8) 3、《囚绿记》说课稿 (11) 4、诗经两首《氓》说课稿 (12) 5、《离骚》说课稿 (15) 6、孔雀东南飞说课稿 (17) 7《涉江采芙蓉》说课稿一. (18) 7、短歌行说课稿 (19) 8、归园田居其一说课稿 (20) 9、兰亭集序》说课 (23) 10、赤壁赋说课稿 (24) 11、《游褒禅山记》说课稿(2则) (26) 12、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30) 13、我有一个梦想说课稿 (35) 14、《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说课稿 (38) 15、林黛玉进贾府说课稿 (39) 16、《祝福》说课稿 (43) 17、《老人与海》说课稿 (45) 18蜀道难说课稿 (46) 19、《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48) 20、杜甫诗三首》说课稿 (49) 21、琵琶行说课稿 (51) 22、李商隐诗2首 (53) 23、《寡人之于国也》说课稿 (55) 24、《劝学》说课稿 (58) 24《劝学》创新课说课稿 (59) 25、过秦论说课稿 (61) 26、师说》说课稿 (63) 27、动物游戏之谜 (65) 27-1动物游戏之谜 (67) 28、《宇宙的边疆》 (69) 13-1、宇宙的边疆 (70) 29、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说课稿 (71) 30、《窦娥冤》说课稿 (75) 30-1、《窦娥冤》说课稿 (76) 30-2《窦娥冤》说课稿 (77) 31、《雷雨》说课稿 (79) 32、《哈姆雷特》说课稿 (81) 33、《望海潮》说课稿 (82) 34、《雨霖铃》说课稿 (83) 35、《苏轼词两首》说课稿 (84) 36、《念奴娇赤壁怀古》说课稿 (86) 37、《水龙吟》教案 (89)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四《雨霖铃》说课稿

《雨霖铃》说课稿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的《雨霖铃》。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介绍、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教学过程五个部分来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一)单元教学目标 必修四第二单元编选的是宋词,在人教版五个必修模块中,这是唯一的宋词单元。本单元选取的是四位着名词人的作品。四人中苏轼和辛弃疾是北宋和南宋的豪放派代表,而柳永和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其中柳永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文人,李清照是宋代最杰出的女词人,四人在词坛上都占有一席之地。教材编者可谓用心良苦,编选四人各富代表性的词来学习,通过比较,使学生了解完全不同的两种词风,进一步体会四位词人不同的创作风格。 本单元教学课上努力做到学生、教师、编者和文本之间的平等对话与交流,在学生理解词的内容后,教给鉴赏词的方法。通过鉴赏,体味词中表达的情感,分析作者是如何传情达意的,进一步了解词的特点和写法(情景交融、点染、白描、叠字等),让学生在学习后对词的鉴赏建立一个初步的感性的理解。 因为必修五模块已没有古典诗词的学习内容,所以本单元的学习还应引导学生对鉴赏古典诗词的一般方法进行总结,为以后进行诗歌与散文系列模块的选修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文特点 这首词是宋代婉约派的代表作。这首词写的是才情卓着、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的柳永离开都城汴京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的别离情景。以“离情”为线索,细致地描写了情人话别时留恋难舍的情景,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的郁闷心情,景中见情,以情带景,是柳永的代表作。其中的“杨柳岸晓风残月”被誉为千古名句。 《教学大纲》要求“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根据教材特点及《大纲》要求,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 了解柳永及“雨霖铃”词牌。 能力目标: 初步掌握鉴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理解“景中见情、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 理解虚实结合的艺术表现手法。 情感目标:培养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及纯正的文学趣味。 教学重点为:理解虚实结合的艺术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为:名句的鉴赏方法。 二、学情介绍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对词这种体裁并不算陌生。在初中时已有接触,必修一学过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感受了词的语言美、意境美,但只停留在较浅的层面上,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还有待提高,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方法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学本身就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据此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语文必修四人教版《拿来主义》说课稿

《拿来主义》说课稿 一、说教材课文: 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生动而透彻的阐明了对待外来文化及本国文化遗产的问题,批评了种种错误的思想,指出了批判的继承和借鉴是建设新文化、塑造新人的必要条件。文章艺术特点突出,语言深刻、犀利,一直是中学语文教科书的必选篇目,现见于《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第二册第二单元,并入选人教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语文》第四册第三单元,而且均为这两个杂文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由此可见,《拿来主义》一文在杂文单元教学中所处的领先地位和典范作用。 根据新课标三维目标、单元教学重点以及学生对杂文学习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1.领悟鲁迅先生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2.理清本文论证的思路;3.赏析本文写作的艺术特点;4.揣摩本文生动、诙谐、犀利的语言。 把本课的教学重点设定为:理清思路,学习杂文形象说理的特点。把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准确把握文意、领悟文章深刻内涵。 对这篇课文的教学,我拟用两个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主要是在了解背景的基础上,认真阅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大意,领悟文章的深刻内容。第二课时,赏析、学习本文形象说理的艺术特点和深刻、犀利的语言特点,并进行适当地拓展练习。 二、说教法学法: 《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

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具体到论述类课文教学时,又指出:“阅读论述类文本,教师应引导学生把握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着重关注思想的深刻性、观点的科学性、逻辑的严密性、语言的准确性。” 根据新课标的精神和文章的内容难度,在本课的教法上,我采用介绍有关背景、师生共同研读、互相研究讨论、适当点拨启发等方法进行教学;在学法上,我将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文本、通过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理清思路、领悟内容、欣赏写作艺术,培养学生阅读杂文的综合素养。 三、说教学过程: (一)了解背景,熟悉文体。 1.导入新课。为了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联系现实生活,我将新课导语设计为:同学们,面对现在开放的社会,面对各种各样的文化思潮、流行风尚和生活作风,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呢?鲁迅先生早在30年代,就写了一篇《拿来主义》的杂文,专门论述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相信一定会对我们有所启示和帮助的。 2.介绍背景。给学生简介本文写作的背景,有利于学生对文意的把握。二十世纪30年代的中国,国民党反动派对外实行屈膝投降的卖国政策,对内采取高压政策,进行反革命的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文化界反动文人的复古主义逆流,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的“全盘西化”思维甚嚣尘上,为了促进革命文化的健康发展,1934年前后在左翼文艺队伍中进行了对文艺大众化和文艺新旧形式等问题的讨论。许多人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错误认识和糊涂观念。为了揭露和打击敌人,澄清错误认识,鲁迅先生写了《拿来主义》这篇著名的杂文。 3.了解杂文文体。介绍杂文特点,使学生在学习时能够根据文体特点去探究

公开课教案雨霖铃

公开课教学设计《雨霖铃》 樊卫鹏 时间:2015年5月18日 内容:雨霖铃 课时:一课时 教学目标:1、了解柳永的生平经历及其艺术特色; 2、通过诵读、意象和情景想象,体会作者寄寓在字里行间浓浓的惜别之情,触摸词人心中的忧伤; 3、体会其借景抒情、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体会“多情自古伤离别”的惜别之情,以及作者是如何写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铺垫蓄势,调动学生的情绪) 1、播放歌曲《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2、请学生展示自己搜集到的有关离别的诗词。 3、师:(多媒体:多情自古伤离别)借用《雨霖铃》中的一句话“多情自古伤离别”,说明伤离惜别,自古皆然。离别,是王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殷切劝慰,是徐志摩“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的无奈伤感;人生处处有离别,朋友之别,亲人之别,恋人之别·······有些离别,只是短暂的分开;有些离别,转身即是天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雨霖铃》,就是这样一首抒写离情别绪的感人之作。就让我们穿越时空,走近这千古一别,去

触摸作者内心深处的忧伤。 二、作者介绍 (多媒体: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做过屯田员外郎的小官,世称柳七、柳屯田,婉约派代表词人) 雨霖铃,取唐时旧曲翻制,源于唐玄宗避地蜀中于栈道雨中闻铃音,悼念杨贵妃,“采其声为《雨霖铃》,以寄恨焉”,其音颇为哀怨。 三、初读课文,读准节奏,读出情感 1、学生齐读全词; 过渡:大家读了之后感觉作者的感情是怎样的?(悲伤,孤独,难舍,寂寞),我们闭着眼睛,静静聆听作者的心声吧! 2、听录音;请大家边听边勾画出作者直接抒情的句子。 3、配乐朗读:(刘佳雯)请一位同学,根据刚才我们对作者情感的把握和录音,再来朗诵一下这首词,务必读出作者那种深沉难舍的感情。 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经过刚才的诵读,相信大家对词中浓浓的惜别之情已有感受,我们也勾画了词中作者直接抒情的诗句,那么,哪句话最能表现作者离别时的心情?(最集中,最概括) 明确: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板书:多情自古伤离别) 2、多情的人,自古以来却为分别而悲伤。正如苏东坡说的:

(完整版)雨霖铃公开课教学设计

《雨霖铃》教学设计 一、导语: 提起唐宋文学,同学们首先能想到哪个词?(对,就是“唐诗宋词”)在教材必修三中我们已经品鉴了唐诗中的一些精华之作,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宋词中的一首代表作《雨霖铃》,共同来赏析宋词之精粹。 二、(回顾关于“词”的基本知识和)介绍作者 (展示“走近柳永”——小组汇报预习情况) 词——兴起于隋唐、盛行于宋,并在宋代发展到高峰。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所以又称为“诗余”“曲子词”等。 词牌是词的格式的规定(旋律、节奏、文字、音韵结构)——“填词” 词题是词的主要内容的集中体现。 流派风格:豪放(苏辛)和婉约(柳永、秦观、李清照) 字数:小令(59以下)中调(59-90)长调(90以上) 段数:单调、双调、三叠、四叠(段落叫阙或片) 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七”“柳屯田”。 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 由于他的生活环境及其他各方面的条件,成为以描写城市风貌见长的婉约派代表词人。他的作品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柳永的父亲、叔叔、哥哥三接、三复都是进士,连儿子、侄子都是。柳永本人却仕途坎坷,年近半百方才进士出身。曾授屯田员外郎,又称柳屯田。词作极佳,流传甚广。其作品仅《乐章集》一卷流传至今。描写羁旅穷愁的,如《雨霖铃》、《八声甘州》,以严肃的态度,唱出不忍的离别,难收的归思,极富感染力。 柳永一生都在烟花柳巷里亲热唱和,大部分的词诞生在笙歌乐舞之中,当时歌妓们的心声是:“不愿君王召,愿得柳七叫;不愿千黄金,愿得柳七心;不愿神仙见,愿识柳七面。”柳永晚年穷愁潦倒,死时一贫如洗,是他的歌妓姐妹们集资营葬。死后亦无亲族祭奠,每年清明节,歌妓都相约赴其坟地祭扫,并相沿成习,称之“吊柳七”或“吊柳会”。奉旨填词柳三变:柳永《鹤冲天》中有“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句,北宋仁宗曾批评他:“此人好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且填词去。”,将名字抹去。柳永自称:“奉旨填词。” (表面上看,柳永对功名利禄不无鄙视,很有点叛逆精神。其实这只是失望之后的牢骚话,骨子里还是忘不了功名,他在《如鱼水》中一方面说“浮名利,拟拚休。是非莫挂心头。”另一方面却又自我安慰说“富贵岂由人,时会高志须酬”。因此,他在科场初次失利后不久,就重整旗鼓,再战科场。仁宗初年的再试,考试成绩本已过关,但由于《鹤冲天》词传到禁中,上达宸听。等到临轩放榜时,仁宗以《鹤冲天》词为口实,说柳永政治上不合格,就把他给黜落了,并批示:“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再度的失败,柳永真的有些愤怒了,他干脆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从此无所顾忌地纵游妓馆酒楼之间,致力于民间新声和词的艺术创作。官场上的不幸,反倒成全了才子词人柳永,使他的艺术天赋在词的创作领域得到充分的发挥。当时教坊乐工和歌姬每得新腔新调,都请求柳永为之填词,然后才能传世,得到听众的认同。柳永创作的新声曲子词,有很多是跟教坊乐工、歌妓合作的结果。)

《雨霖铃》公开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 A、知识目标: 1. 了解柳永其人及其词作风格; 2. 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3. 深刻体会《雨霖铃》的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B、能力目标: 1. 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2. 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品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3. 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C、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 1. 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意境; 2. 引导学生体味这首词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 1. 引导在了解词作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诵读技巧; 2. 引导学生深刻分析这首词的艺术特色。 四、教学方法: 1.诵读法;2. 讨论法;3.提问法。 五、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有句话想必大家都很熟悉——“天下无不散之筵席”,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着许许多多的离别。自古以来,分别总是痛苦的,面对离别难免会有许多离愁别绪。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并欣赏北宋婉约派代表词人柳永的《雨霖铃》,看看他是怎样写“离别”的。――板书[雨霖铃] 二、作者及词牌的介绍 1、作者简介。 柳永,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七、柳屯田。《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都是他的代表作。词集有《乐章集》。他的词作流传

很广,著名学者叶梦得在《避暑录话》中说:“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2、词牌介绍。 《雨霖铃》这一词调,本来是唐代教坊大曲,一作“雨淋铃”。相传唐玄宗入蜀,到了斜口的时候,霖雨连日。他经过秦岭栈道,耳闻铃声,勾起了往事,于是创作此曲,悼念杨贵妃,寄托哀思。大家可以想见这一词调悲怆低回、凄楚欲绝的情味。而当时的柳永由于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压抑,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但一想到从此将不能与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失去爱的慰藉,更是觉得痛苦万状。 三、朗读,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注意朗读的节奏。 2、学生齐读这首词,走进这首词的世界。请学生结合注释,疏通这首词的文字,理解词的字面意思,并且思考词的上下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同桌讨论,回答) 明确:上阕:离别时难分难舍的心情(离别难) 下阕:想象中的别后情景(思念苦) 四、诗词赏析: (一)赏析上阕。 1、开头三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交代了哪些内容? 明确:这三个句子交代了时间、地点以及词人所处的特定环境。 补充:这几句除了交代时间地点和特定环境外,更主要的作用是渲染气氛,它渲染了一种凄楚悲凉的气氛,从而为全词奠定了低沉伤感情调,烘托出浓浓的离愁别绪。 中国古代诗歌里的意象: 寒蝉、长亭、(意象)等都是最能表现他当时心情的事物。 寒蝉:古人在文学作品中写到“蝉”的时候,往往都是和“忧愁悲苦”联系在一起的。因而“寒蝉凄切”四字在词作之首就为全篇奠定了一种令人心碎情感基调。 长亭:早在秦汉时便开始在道旁设亭,供旅客停息休憩或送别饯行之用。当时是十里置亭,也叫“十里长亭”五里一短亭。词中的长亭(短亭)是古代的人们送别的场所,许多文人学士在写离别时经常要写到长亭。正是因为长亭是送别的场所,所以它也就成了离愁别绪的象征。 教师总结:在这三句中,词作开篇就以凄婉之笔通过环境描写渲染了一种令人心碎的悲凉气氛。这三个句子字字写景,而字字传情,景物特征与人物心情互相交融,真可谓字字情,声声泪,令人顿生许多愁啊。

(完整word版)《雨霖铃》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雨霖铃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柳永及其词作风格; 2.了解词牌“雨霖铃”; 3.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4.深刻体会《雨霖铃》“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能力目标 1.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品读鉴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3.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意境; 2.引导学生体味这首词“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 1.引导在了解词作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诵读技巧; 2.引导学生深刻分析这首词的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 诵读法;探究法;点拨法。 【教具准备】PPT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清赵翼有诗:“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唐诗过后是宋词,好诗在唐代已被诗人们写尽了,于是宋人就另辟蹊径,使词这种文学形式趋于完善、臻于完美,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使宋词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又一颗璀璨的明珠。 宋词的风格比较 豪放派: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气象宏大意境雄浑,抒发豪情壮志。(苏轼辛弃疾) 婉约派:题材狭窄,多抒情,婉约缠绵细腻,语言含蓄, 多写个人遭遇或者男女恋情。(柳永李清照) 二、作者简介: 柳永(约980--约1053年),福建崇安人,原名三变,排行第七,世称柳七。少年时到汴京应试,狂放不羁,由于擅长词曲,熟悉了许多歌妓,经常流连于秦楼楚馆,为她们填词作曲,表现了一种浪子作风。柳永因了这举第不进倍受打击,之后在汴京、苏州、杭州一带过着流浪的生活。54岁方考取进士,做过几任小官。晚年客死襄阳,家无余财,群妓合金葬之南门外。 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在北宋著名词人中,他的官位最低,但在词史上却占有重要地位。他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者,也是第一个大量写作慢词的词人。 他的词在当时便为人传唱,据说“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柳永在与歌妓一起生活中得到了感情上的慰藉,同时他深深了解歌伎们的生活,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所以他的作品,很多是反映同她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感情真挚。《雨霖铃》便是其中的一首,这首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时与一位红颜知已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板书:雨霖铃柳永) 三、词牌由来:马嵬兵变后,杨贵妃缢死,在平定叛乱之后,玄宗北还,一路戚雨沥沥,风雨吹打在皇鸾的金铃上。唐玄宗听闻铃声而思念杨贵妃,故作此曲。曲调自身就具有

《雨霖铃》公开课一等奖教案31141教学教材

《雨霖铃》公开课一等奖教案31141

雨霖铃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柳永及其词作风格; 2.了解词牌“雨霖铃”; 3.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4.深刻体会《雨霖铃》“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能力目标 1.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品读鉴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3.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意境; 2.引导学生体味这首词“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 1.引导在了解词作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诵读技巧; 2.引导学生深刻分析这首词的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 诵读法;探究法;点拨法。 【教具准备】PPT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清赵翼有诗:“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唐诗过后是宋词,好诗在唐代已被诗人们写尽了,于是宋人就另辟蹊径,使词这种文学形式趋于完善、臻于完美,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使宋词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又一颗璀璨的明珠。 宋词的风格比较 豪放派: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气象宏大意境雄浑,抒发豪情壮志。(苏轼辛弃疾) 婉约派:题材狭窄,多抒情,婉约缠绵细腻,语言含蓄, 多写个人遭遇或者男女恋情。(柳永李清照) 二、作者简介: 柳永 (约980--约1053年),福建崇安人,原名三变,排行第七,世称柳七。少年时到汴京应试,狂放不羁,由于擅长词曲,熟悉了许多歌妓,经常流连于秦楼楚馆,为她们填词作曲,表现了一种浪子作风。柳永因了这举第不进倍受打击,之后在汴京、苏州、杭州一带过着流浪的生活。54岁方考取进士,做过几任小官。晚年客死襄阳,家无余财,群妓合金葬之南门外。 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在北宋著名词人中,他的官位最低,但在词史上却占有重要地位。他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者,也是第一个大量写作慢词的词人。 他的词在当时便为人传唱,据说“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柳永在与歌妓一起生活中得到了感情上的慰藉,同时他深深了解歌伎们的生活,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所以他的作品,很多是反映同她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感情真挚。《雨霖铃》便是其中的一首,这首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时与一位红颜知已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板书:雨霖铃柳永)

雨霖铃公开课教案

《雨霖铃》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写景抒情、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写法; 2、鉴赏意象,掌握婉约派的特点。 3、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教学重难点: 1、通过鉴赏,体会词中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点。 2、品味诗词意象,体会作者感情。 教学方法:诵读、鉴赏、背诵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之前在讲《毛泽东诗词两首》的时候说过,词可以分为几个流派? 明确:两派,豪放派和婉约派。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是?(柳永、李清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柳永的名作《雨霖铃》,让我们一起来走进柳永这个多情浪子的世界。(板书题目) 二、作家作品简介: 柳永,原名三变,排行第七,世称柳七。他少年时到汴京应试,由于擅长词曲,熟悉了许多歌妓,并替她们填词作曲,表现了一种浪子作风。他的词曾传唱一时,甚至“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深受当时市民的欢迎。大约在少年时的“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考取进士,在浙江的桐庐、定海等处做过几任小官。晚年死于润州(江苏镇江县)。 他精通音律,变旧声为新声,在唐五代小令的基础上创制了大量适合于歌唱的慢词,这首词调名《雨霖铃》,就是取唐时旧曲翻制。这支曲本来就是寄托相思的,词调极尽哀怨。柳永此词当为词人从汴京南下时与一位恋人的惜别之作。 二、整体感知课文。 1、齐读《雨霖铃》(让学生感受词的感情基调) 明确:哀婉、悲伤、凄清 2、指导诵读,纠正字音 3、上下阕各写什么内容? 明确:上阕写别离的场面;下阕推想别后的情景和痛苦心情 三、具体赏析课文

1、上阙分析: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1)起首三句写什么?是情?是景?(写景) 明确:对。写别时景。点明季节、时间、地点和事件。勾勒了一个情人离别的典型环境。2)地点呢?(长亭)时间呢?(晚上)季节(秋季)提到秋季会有怎样的感觉?(萧瑟)明确:时当秋季,景已萧瑟;且值天晚,暮色阴沉,而骤雨滂沱之后,继之以寒蝉凄切: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景物特点:“蝉”是“寒”的,特指是秋后的蝉,秋有萧索感受,而蝉在凄凉急促地鸣叫,傍晚时分让人有落寞之感,更兼雨后带凉意。再看词人,一个“对”让我们联想到他的动作可能是“呆”对着长亭。所以,起首句已给全诗定下了基调:“凄切”。 “都门畅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1)这写什么?(写情) 明确:极写饯别时的心情,委婉曲折,欲饮无绪,欲留不能,依依不舍,难舍难分。 2)恋人在都门外长亭摆下酒筵给他送别,然而面对美酒佳肴,词人毫无心思。为什么? 明确:正专注于恋人,所以词中接下去说“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七个字以精炼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这样的矛盾冲突何其尖锐。“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1)你怎么来看待这句的意境美?(引导学生发言) 明确:这句写情态。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如在目前。 2)那么词人凝噎在喉的是什么话呢?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念去去”二句便是他的内心独白。)明确:这句写什么?(写景)“念”字后“去去”二字连用,则愈益显示出激越的声情,读时一字一顿,遂觉去路茫茫,道路修远。“千里”以下,声调和谐,景色如绘。既曰“烟波”,又曰“暮霭”,更曰“沉沉”,着色可谓浓矣;既日“千里”,又曰“阔”,空间可谓广矣。这样的画面给人怎样的感觉——压抑、苦闷。诗人想到前路茫茫,自己将越走越远,离心爱的人越来越远,心越来越苦,愁思也越来越深。全句写景,又全句写情。 2、下阙赏析: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1)下片换头写情,叹息古往今来离情之可悲。“伤别离”点名这首词的主旨。“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又推进一层,更何况我正在这冷落凄凉的秋季,多么难以忍受!江淹在《别赋》中说:“黯然消魂者惟别而已矣。”柳永把这种感受融化在自己的诗中,又扩大了这种感受,

《雨霖铃》公开课一等奖教案(优选.)

最新文件---------------- 仅供参考--------------------已改成-----------word文本 --------------------- 方便更改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雨霖铃 【教学目标】 品鉴意象,体味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别离之情诗词中历写不衰的主题,如我们学过的李白的诗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李商隐的“相见时难别也难,东风无力百花残。”今天来学习一首关于离别的词《雨霖铃》(板书) 二、展示目标 三、作者简介投影 柳永 (约980--约1053年),福建崇安人,原名三变,排行第七,世称柳七。少年时到汴京应试,狂放不羁,由于擅长词曲,熟悉了许多歌妓,经常流连于秦楼楚馆,为她们填词作曲,表现了一种浪子作风。柳永因了这举第不进倍受打击,之后在汴京、苏州、杭州一带过着流浪的生活。54岁方考取进士,做过几任小官。晚年客死襄阳,家无余财,群妓合金葬之南门外。 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在北宋著名词人中,他的官位最低,但在词史上却占有重要地位。他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者,也是第一个大量写作慢词的词人。 他的词在当时便为人传唱,据说“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柳永在与歌妓一起生活中得到了感情上的慰藉,同时他深深了解歌伎们的生活,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所以他的作品,很多是反映同她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感情真挚。《雨霖铃》便是其中的一首,这首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时与一位红颜知已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板书:雨霖铃柳永) 四、诵读指导:1、生读 2、听录音,注意停顿、情感3、生读 五、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朗读,并请用通俗的语言翻译这首词。 秋后的知了叫得是那样地凄凉悲切,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时候,一阵急雨刚刚停歇。在汴京城门外饯行的帐蓬里喝着酒,没有好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夫已催着出发。握着手互相凝望,满眼泪花,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想到这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冷落凄凉的秋天,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在杨柳岸边,对着凄冷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

雨霖铃公开课教案

雨霖铃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柳永及其词作风格; 2.了解词牌“雨霖铃”; 3.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4.深刻体会《雨霖铃》“点染”的艺术特色。 能力目标 1.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品读鉴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3.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意境; 2.引导学生体味这首词“点染”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 1.引导在了解词作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诵读技巧; 2.引导学生深刻分析这首词的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法;点拨法。 【教具准备】PPT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这是燕太子丹在易水河边送别荆轲去刺杀秦王时,荆轲高歌而去时所唱。 “渭城朝雨裛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王维与友人送别时的情景。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这是许浑在宣城谢公亭送别友人后写的诗。 ……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可这苦痛倒触发了诗人的诗情,他们用诗词歌赋来倾诉咏叹他们的离愁别绪。透过这些诗词,我们可以想见朋友分别时的悲楚,夫妻天各一方的哀怨,母亲呆望游子归家的泪眼愁眉,我们可以体悟到“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的至理。 今天我们再次轻轻叩开古典诗词的门扉,不经意间就会发现生命在演绎着悲欢与离合,一个个泪眼婆娑的丽姿和一个个凄婉缠绵的动人故事。现在我们就来欣赏这首别离诗,感受别离诗的千种风情,它就是柳永的《雨霖铃》。 二.词牌简介

雨霖铃公开课一等奖教案完整版

雨霖铃公开课一等奖教 案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雨霖铃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柳永及其词作风格; 2.了解词牌“雨霖铃”; 3.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4.深刻体会《雨霖铃》“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能力目标 1.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品读鉴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3.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意境; 2.引导学生体味这首词“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 1.引导在了解词作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诵读技巧; 2.引导学生深刻分析这首词的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 诵读法;探究法;点拨法。 【教具准备】PPT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清赵翼有诗:“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唐诗过后是宋词,好诗在唐代已被诗人们写尽了,于是宋人就另辟蹊径,使词这种文学形式趋于完善、臻于完美,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使宋词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又一颗璀璨的明珠。 宋词的风格比较 豪放派: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气象宏大意境雄浑,抒发豪情壮志。(苏轼辛弃疾) 婉约派:题材狭窄,多抒情,婉约缠绵细腻,语言含蓄,多写个人遭遇或者男女恋情。(柳永李清照) 二、作者简介: 柳永(约980--约1053年),福建崇安人,原名三变,排行第七,世称柳七。少年时到汴京应试,狂放不羁,由于擅长词曲,熟悉了许多歌妓,经常流连于秦楼楚馆,为她们填词作曲,表现了一种浪子作风。柳永因了这举第不进倍受打击,之后在汴京、苏州、杭州一带过着流浪的生活。54岁方考取进士,做过几任小官。晚年客死襄阳,家无余财,群妓合金葬之南门外。 柳永才情卓着,但一生仕途坎坷,在北宋着名词人中,他的官位最低,但在词史上却占有重要地位。他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者,也是第一个大量写作慢词的词人。 他的词在当时便为人传唱,据说“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柳永在与歌妓一起生活中得到了感情上的慰藉,同时他深深了解歌伎们的生活,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所以他的作品,很多是反映同她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感情真挚。《雨霖铃》便是其中的一首,这首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时与一位红颜知已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板书:雨霖铃柳永) 三、词牌由来:马嵬兵变后,杨贵妃缢死,在平定叛乱之后,玄宗北还,一路戚雨沥沥,风雨吹打在皇鸾的金铃上。唐玄宗听闻铃声而思念杨贵妃,故作此曲。曲调自身就具有哀伤的成分。 四、鉴赏分析:诵读词篇,感知课文。(朗读时请注意字音、停顿、情感) 1、学生朗读,专家朗诵,齐声朗读,并请用通俗的语言翻译这首词。 秋后的知了叫得是那样地凄凉悲切,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时候,一阵急雨

雨霖铃公开课教案

雨霖铃公开课教案 篇一:《雨霖铃》公开课一、教学目标: A、知识目标: 1.了解柳永其人及其词作风格; 2.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3.深刻体会《雨霖铃》的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B、能力目标: 1. 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2. 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品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3. 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C、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二、教学重点: 1. 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意境; 2. 引导学生体味这首词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 1. 引导在了解词作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诵读技巧; 2. 引导学生深刻分析这首词的艺术特色。四、教学方法: 1.诵读法;2. 讨论法;3.提问法。五、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六、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有句话想必大家都很熟悉——“天下无不散之筵席”,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着许许多多的离别。自古以来,分别总是痛苦的,面对离别难免会有许多离愁别绪。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并欣赏北宋婉约派代表词人柳永的《雨霖铃》,看看他是怎样写“离别”的。――板书[雨霖铃] 二、作者及词牌的介绍 1、作者简介。柳永,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七、柳屯田。《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都是他的代表作。词集有《乐章集》。他的词作流传很广,著名学者叶梦得在《避暑录话》中说:“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2、词牌介绍。《雨霖铃》这一词调,本来是唐代教坊大曲,一作“雨淋铃”。相传唐玄宗入蜀,到了斜口的时候,霖雨连日。他经过秦岭栈道,耳闻铃声,勾起了往事,于是创作此曲,悼念杨贵妃,寄托哀思。大家可以想见这一词调悲怆低回、凄楚欲绝的情味。而当时的柳永由于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压抑,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但一想到从此将不能与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失去爱的慰藉,更是觉得痛苦万状。三、朗读,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注意朗读的节奏。 2、学生齐读这首词,走进这首词的世界。请学生结合注释,疏通这首词的文字,理解词的字面意思,并且思考词的上下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同桌讨论,回答)明确:上阕:离别时难分难舍的心情(离别难) 下阕:想象中的别后情景(思念苦) 四、诗词赏析:(一)赏析上阕。 1、开头三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交代了哪些内容?明确:这三个句子交

雨霖铃公开课教案

《雨霖铃》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柳永及其词作风格; 2.了解词牌“雨霖铃”; 3.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4.深刻体会《雨霖铃》“点染”的艺术特色。 二、教学重点 1.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品读鉴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3.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 1.引导在了解词作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诵读技巧; 2.引导学生深刻分析这首词的艺术特色。 四、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重点 1.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意境; 2.引导学生体味这首词“点染”的艺术特色。 二、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法;点拨法。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这是燕太子丹在易水河边送别荆轲去刺杀秦王时,荆轲高歌而去时所唱。 “渭城朝雨裛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王维与友人送别时的情景。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这是许浑在宣城谢公亭送别友人后写的诗。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可这苦痛倒触发了诗人的诗情,他们用诗词歌赋来倾诉咏叹他们的离愁别绪。透过这些诗词,我们可以想见朋友分别时的悲楚,夫妻天各一方的哀怨,母亲呆望游子归家的泪眼愁眉,我们可以体悟到“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的至理。

今天我们再次轻轻叩开古典诗词的门扉,不经意间就会发现生命在演绎着悲欢与离合,一个个泪眼婆娑的丽姿和一个个凄婉缠绵的动人故事。现在我们就来欣赏这首别离诗,感受别离诗的千种风情,它就是柳永的《雨霖铃》。 (二).词牌简介 《雨霖铃》,唐玄宗时教坊大曲名,后用为词调。作者在倾诉难以割舍的离愁中,同时也抒发了生平遭遇不幸的感慨,所以深感前途黯然无色。通篇层层铺叙,上下阕通过衬托、点染,浑成一片。写景抒情都用白描,形容尽致。 (三).柳永简介 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仁宗景祐元年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他通晓乐律,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是以描写城市风貌见长的婉约派代表词人。 柳永对北宋词的发展有重要的贡献和影响,对后来的说唱文学和戏曲也有很大影响。柳词在宋元时期流传最广,相传当时“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更多的时日跟歌妓们一起过着依红偎翠、浅酌低唱的生活。他深深了解这些歌妓们的生活,深切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和她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雨霖铃》便是其中为世人所传诵的一首,被称为“宋金十大曲之一”。 本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 (四).诵读指导 1.聆听录音,注意读音、停顿。 2.整体感知 秋后的蝉叫得是那样地凄凉而急促,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时分,一阵急雨刚停住。在京都城外设帐饯别,却没有畅饮的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的人已催着出发。握着手互相瞧着,满眼泪花,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想到这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萧瑟冷落的秋季,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面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这一去长年相别,(相爱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即使有满腹的情意,又再同谁去诉说呢? 第二课时 一、教学重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