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聊斋志异》中女性命运的悲剧

浅析《聊斋志异》中女性命运的悲剧
浅析《聊斋志异》中女性命运的悲剧

盐城师范学院

毕业论文

浅析《聊斋志异》中女性命运的悲剧

学生姓名杨丹

学院黄海学院

专业汉语言文学

班级11(23)

学号11417536

指导老师吕海龙

2015年 5 月 21 日

浅析《聊斋志异》中女性命运的悲剧

摘要

在《聊斋志异》中,蒲松龄笔下的女性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本文对《聊斋志异》中女性命运悲剧进行剖析归纳研究,并将其分为三类:一是封建思想和道德传统造成的世情悲剧;二是被夫抛弃,家破人亡的家庭悲剧;三是父母阻拦,相爱不能相守的爱情悲剧。这三类中的女性各自的身份不同、遭遇不同,命运不同,但这些女性悲剧的命运让我们看到封建社会中各类女性的生存状态以及封建制度对女性的压迫。最终通过对作品中女性命运悲剧的分析,了解封建社会制度及女性悲剧命运的关系。

【关键词】聊斋志异;女性;悲剧命运;成因

The tragic fate of the women in "liao zhai zhi yi"

is analysed

Abstract

In "Strange Stories from a Lonely Studio", pu songling's female presents unprecedented richness and diversity. This paper of "Strange Stories from a Lonely Studio "in the tragic fate of women to analyzes and concludes the research, and the into three categories: one is caused by the feudal ideology and traditional moral worldly tragedy; the second is abandoned by the husband, the breakup of the family tragedy; the third is the parents stop, love can't keep the love tragedy. The three types of women their identity is different, different experiences, different fate, but the fate of the tragedy of these women let us see the feudal society in all kinds of women's survival condition and the feudal system of women oppression.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tragedy of the fate of women in the work,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eudal social system and the tragic fate of the female is finally understood.

[Key words]Strange Stories from a Lonely Studio; Women; Tragic fate; Cause of formation

目录

引言 (1)

一、封建思想和道德传统造成的世情悲剧 (1)

(一)三从四德,受辱救夫的陈氏 (2)

(二)被夫抵债,宁死不屈的姜氏 (2)

(三)母命难违,没有选择的云翠仙 (3)

二、夫弃之怨的家庭悲剧 (4)

(一)受辱被弃,化鬼复仇的窦女 (4)

(二)遭夫嫌弃,无奈杀夫的狐妇 (5)

三、父母阻拦,相爱不能相守的爱情悲剧 (5)

(一)以死相逼,追求爱情的连城 (6)

(二)父母阻挠,被迫私奔的鸦头 (6)

四、女性悲剧命运的成因 (7)

参考文献 (10)

引言

蒲松龄出身贫寒,对于女性有着深刻的同情。他科举失利,目睹社会的黑暗腐朽,但心目中还是充斥着一份美好。女性成为其作品中的主角,在他的《聊斋志异》中,大多数女性美丽善良,但却命运坎坷,屡遭来自社会或者富贵人家的凌辱。因此他借《聊斋志异》的创作,对当时社会的黑暗进行有力的批判,同时也从中寻求心理慰藉。据统计,全书短篇小说491篇,其中以女性为主的作品居多,而其中的女性形象正充当着他的理想载体,是他驱逐生活中的不如意的一种方式,是他埋藏在心底的欲望和理想的展示。

专家学者们研究《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成果:

一类是《聊斋志异》中温柔贤惠的女性形象。她们善良贤惠,美貌可人,是蒲松龄心目中的女性,是中国传统妇女的象征。如:李琨《从〈聊斋志异〉中看狐仙的女性形象》、马瑞芳《出污泥而不染的鸦头——聊斋人物谈》、高志源《〈聊斋志异〉——女妖形象研究》、周志进《试谈〈聊斋志异〉中妇女形象的塑造》、梁艳萍《浅析〈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等。

另一类则是《聊斋志异》的独立自强的女性形象。明末清初,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影响下产生了新启蒙思想,独立自强是当时社会中女性谋求发展的重要手段。如:王会敏《谁说女子不如男——论〈聊斋志异〉中的女强人形象》、高少媛《浅析〈聊斋志异〉中男权意识观照下的泼悍女性形象》、周小雨《〈聊斋志异〉中的女性经济独立意识》等。

《聊斋志异》是明清小说中的经典之作,它构筑于明清小说的感伤思潮环境下,属于悲剧传统文学的范畴。《聊斋志异》创作依据,一则来自于蒲松龄的坎坷经历,再者来自于作者对幸福的渴望。书中对众多美好女子的命运叙写,正是作者对美好生活的无望流露,作者的不幸遭遇注定了作品的悲剧性。《聊斋志异》的字里行间是爱恨情仇的迷局,也是名利场的追逐,其中人物的生离死别,命运的起伏跌宕,无助的悲剧无处不在。雅斯贝尔斯说,悲剧“代表存在的终极不和谐” [1]20。对不同的悲剧现实反应,就会产生不同的悲剧结果。所以本文将以《聊斋志异》为背景,研究聊斋中女性命运悲剧以及反映出的女性命运悲剧成因。

一、封建思想和道德传统造成的世情悲剧

(一)三从四德,受辱救夫的陈氏

《画皮》篇目中陈氏是王生的妻子。在走路的途中,王生遇到一位二八佳人,心中满是欢喜。上前询问原来是大户家的小妾,由于原配妒忌,常挨打受骂,忍受不了偷跑出来,如今没有地方可去。王生听之窃喜,偷偷将她安置在偏僻的书房中,两人便顺势住在了一起。数日后王生悄悄将藏女之事说给陈氏,在陈氏“劝遣之,生不听”后,陈氏也不再多说,最终王生发现女郎是画皮鬼的真相,到“一更许,闻门外戢戢有声,自不敢窥,使妻窥之”[2]183。试问,难道一个弱女子不比一个男子更惧怕鬼怪吗?陈氏并不是个胆大的女子,这一点从王生被鬼掬心后她“号”、“骇气不敢声”的表现中可以看出。这样一个并不大胆的女子被丈夫命令去窥鬼怪,她选择的是顺从。因为,她是他的妻。正因为这点,她才可以不介意丈夫身体和感情上的背叛,哀求道士救他,更遵循道士的嘱咐,为救丈夫不惜被街上的乞人羞辱仗打,甚至还强迫自己吃下那恶心的痰。当她完成乞人要求后,迫不及待的求之救夫,发现乞人早已无踪影。这时她惭愧又后悔,既没有救得了丈夫,又被人当众羞辱,心生绝望只愿跟随丈夫一命而去,当她哭的声嘶力竭的时候,突然从气管里呕吐出一颗人的心脏。原来是乞人那口痰变为心脏,从而救了王生。

在蒲松龄笔下,陈氏是一个标准封建传统制度下的旧式女子,是男权主义为中心的封建社会中典型女性,绝对以夫为纲的顺从者。陈氏的苟容曲从加剧了悲剧的发生,如果没有三从四德的专制思想,对于丈夫的移情别恋,陈氏也许会选择重新开始生活。但在封建社会,陈氏的不幸遭遇是必然的,可分析其不幸的原因,固然因为恶鬼的狡猾,但也有王生的大男子主义、一意孤行,但对于陈氏来讲,一味的顺从也是其悲剧的原因,为了男人可以牺牲自己的一切。尤其是当二人得知其小妾乃恶鬼时,王生居然“自不敢窥,使妻窥之”,陈氏居然冒死听从王生的安排。王生被恶鬼挖去了心脏,陈氏更为了丈夫能复活百般祈求道士,陈氏始终没有自我,完全以一副切合封建礼教熏陶下的贤德妇人的形象出现。陈氏受尽百般屈辱,为王生呕出一颗心。“在男女的情感中,男人很容易得到女人的心,但很难给把心交给女人”

[3]。这正是封建社会所提倡的三从四德的一种表现。陈氏所有的不幸源自于她所受的“教育”,男权社会,夫为妻纲,妻子只能围着丈夫和孩子转,一切思想和行为以丈夫的意志为转移,这也是不幸的根源。陈氏只不过是封建社会女性的一个代表。

(二)被夫抵债,宁死不屈的姜氏

《仇大娘》篇目里姜氏是仇家大儿子仇福的媳妇。同村有个奸猾狡诈的人,叫魏名。他因仇家幸福美满而心生妒恨,就常常跟仇福凑近乎,逐渐两人成为心腹之

交。魏名怂恿仇福赌博分家,仇母经不住儿子天天赌博折腾,只能让他分家另过。岂知姜氏本性善良,还像以前那样孝顺婆婆。仇福与母亲分开住以后,更加肆无忌惮,整日留恋于赌场。数月之间,输的一穷二白,没钱再去赌博了,便想卖了姜氏换取赌资,可是没有人理睬他。本县有个赵阎王并不担心仇福毁约,仍然大方借钱给他,可没几日仇福还是输的干干净净,心中想跟赵阎王反悔。赵阎王得知仇福言而无信,要讼告他,仇福害怕,只得将妻骗去。姜氏得知丈夫为赌资而将自己卖掉,万念俱灰,不愿苟活。赵阎王威逼利诱,姜氏仍然不愿顺从。于是姜氏趁其不备,用簪子刺破喉咙,守护自己的贞洁。但赵阎王救下了她,仍想她能回心转意。即日,官府拘捕赵阎王去会审。县官早就听说赵阎王横行残暴,命家仆将赵阎王打死,姜家才把女儿接回家。

在这个故事中,姜氏是个贤良淑德的妇女,可这样一个美好女性终究也难逃悲剧的命运。因为封建社会也是一个男权社会,“夫为妻纲”更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封建社会的女性,是没有地位的,只能沦为男人的附属品。男性更掌握对女性的使用权或是买卖权,女性只能逆来顺受,男人做一切都有道理,不能有一丝不满和反驳。在男尊女卑的思想下,女性的唯一中心就是家庭,一旦家庭破裂,对女性的心理冲击是巨大的。从文中可以看到,丈夫卖妻换赌资,而且这样的事情在古代还屡见不鲜,完全可以说明,在男权社会,女子根本是没有人权,女子只是他们的玩物,厌倦了就可以随意处置。当女性被男性所抛弃,就意味着一无所有,漂泊不定。面临着这样的局面,大多数女性会跟姜氏一样,用自杀来使自己摆脱。

(三)母命难违,没有选择的云翠仙

《云翠仙》中,贫穷懒惰无赖的梁有才登泰山时,看到跪香人群中美丽的云翠仙,就用手捏她的足,后来用甜言蜜语让云翠仙的母亲对他产生好感,从而轻率的把云翠仙许配给他。她在母亲的安排下,她与乡村无赖梁有才结成夫妻。她虽不乐意但在母亲的指令下嫁给了“‘面沾尘如鬼’‘肤垢欲倾塌’‘足手皴一寸厚’”这样的一个男人。结婚以后她对丈夫更是付出了所有的心血。“自我归汝家,安坐餐饭,鬼皮始脱。”她把丈夫当作生命里最重要的人,她体谅梁有才的无用,更觉得自己没有能力帮丈夫脱贫离困而感到愧疚,故曰“郎以贫故,日焦心。我又不能御贫,分郎忧衷,岂不愧怍?但无长物,止有此婢,鬻之,可稍稍佐经营。”她为了“分郞忧衷”想卖掉自己贴身奴婢来解决家里的经济问题。可她那无赖的丈夫没有一丝感动,竟摇首曰:“其值几何!”听到这样的回答,云翠仙痛彻心扉,终于明白自己的丈夫是这样一个贪婪的“豺鼠子”。云翠仙绝望的说“妾于郎,有何不相承?但

力竭耳。念一贫如此,便死相从,不过均此百年苦,有何发迹?不如以妾鬻贵家,两所便益,得值或较婢多。”最终她觉醒了,她明白自己的丈夫只求富贵不恋感情,将要将她卖到妓院。清醒后的她冲破如枷锁般束缚着她的封建专制和礼教,冲破封建的“夫为妻纲”观念的羁绊和梁有才决裂。梁有才自知愧对云翠仙,惭愧的逃回了家,没有云翠仙的照料下,梁有才生活贫困艰难,举步维艰,最终卑微地死去。由此看来追求自我解放,追求精神觉醒是多么有意义的一件事情。

二、夫弃之怨的家庭悲剧

家庭悲剧的主要矛盾其实就是男人的背信弃义,停妻再娶。在我国古代,一夫多妻是广泛存在的,但男人还是会朝秦暮楚。一旦男人的身份地位有了变化,为攀高枝抛弃原配屡见不鲜。

(一)受辱被弃,化鬼复仇的窦女

《窦氏》篇目中的窦女年方二八,长得一副天仙模样,平日里贤淑懂事,是一个人见人爱的美人坯子。作为一个小户人家的女儿,她也想得到大家公子的垂青。恰好遇到了世家子弟南三复,被其花言巧语所打动,并在南三复的赌咒明誓下失去了女儿之身。其实南三复就是抱着玩玩的心态占有了她,因为南三复觉得“农家岂堪匹偶,姑假其词以因循之。”南三复很快与门当户对的大家闺秀订婚了。窦女闻此犹如晴天霹雳,此时她已怀有孕。情急之下,她不得不接二连三的通知南三复,即便如此,南三复居然绝迹不往。十月怀胎,窦女满腹幽怨的产下一子,其家人以伤风败俗之名扔掉了孩子。窦女伤心不已,央求邻居通知南三复自己产子的事情。南三复还是无动于衷,不愿理睬。窦女趁天黑逃出家门,并找到了还未冻死的孩子,在窦女看来,孩子是南家血脉,南家定会看在孩子的份上收留她。于是乎,窦女找到了南家,但未曾想到,绝情的南三复竟然拒而不见,窦女伤心欲绝,临死之前,发下了毒誓。

蒲松龄这个故事的叙写,无疑是对封建社会玩弄女性不负责任的达官贵人及其子弟的一声警钟,是向封建时代男尊女卑伦理的一个挑战。在封建社会,所有的妇女都属于从属地位,作为贫家之女的窦氏身份更为卑微,南三复的行径其实是封建意识在作祟。这个故事很据冲击力,是旧的社会关于女性权利的呐喊,其实“没有一个名正言顺的伦理关系才是成为她苦难的根源”[4]。在故事的最后,着重于官府的营私舞弊叙写,窦女变成女鬼都不能如愿报仇,令人同情。在旧社会官官相护是现

实,官府收了南家的金银钱财极力包庇南三复。窦女无奈中将自己的尸体再次弄到南家,官府还是为了钱财,证明南三复无罪。窦女悲愤交加,施展法术将姚氏女的尸体放置在南家,姚孝廉因为女儿的死大闹府衙,南三复才得以负罪。“蒲先生就让她变成女鬼实现了报仇的愿望,具有鲜明的反抗精神。”[5]在封建社会,此类悲剧数不胜数,这也是蒲松龄对封建制度的控诉。

(二)遭夫嫌弃,无奈杀夫的狐妇

《武孝廉》篇目中男主人公石某是武孝廉,在前去求官的路上得了不治之病,他的仆人“篡金亡去”,所雇用的船家也“谋委弃之”,只能等死。天无绝人之路,狐妇出现不仅照料他,还用狐家特有的丹药救活了他。石某死而后生,感激不尽,像母亲一样尊敬。当狐妇提出要与他要结为夫妻,石某“喜惬过望”,顺从之。后来狐妇拿出金银元宝为石某谋得了官位。石某在官场得意,便嫌弃狐妇年老,要糟糠之妻狐妇下堂再娶新妇。他先是对狐妇不见,而后又是无尽的冷落。当他知道狐妇是狐狸后,居然狠心绝情的要杀死狐妇。狐妇失望,继而大怒,讨回了自己的丹药,石某不治身亡。

“世界和生命里,最富悲剧性格的是爱”,“爱狂烈地追寻某种超越的事物,而当它发现并非如此时,它便感到失望”[6]84。从原文可以看出,狐妇用仙丹救活石某,石某敬之如母,说明石某对狐妇其实是没有真正的男女之情。可是当狐妇提出要与他结为夫妻,却欢天喜地的答应了。石某前后的反应截然不同,让人百思不得其解。但文章的后文,解开了谜团,只因狐妇拿钱助他求官。男性为了自己的利益,可以出卖自己的爱情和婚姻。这样的爱情,注定是悲剧的,而最大的受害者就是狐妇。石某不仅贪财还贪色,官场得意的他,要另娶王氏女,狐妇为了有个归宿,低头与王氏共侍一夫。即使这样,当知道狐氏的狐狸身份后,石某杀心顿起。狐妇清醒后认清石某的真面目,旧症复发而死也算报应。

三、父母阻拦,相爱不能相守的爱情悲剧

旧时,人们的婚姻都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形式联姻。指腹为婚与人性相悖,试想素未谋面的两个人有多少能一见钟情,恩爱终生。有的男人过后不久即停妻再娶,给众多的女性带来身心的伤害。从一而终的思想禁锢了很多女性的爱情和人性。等到了明清时期,妇女的思想得到一些解放,这与封建伦常是矛盾的。追求自己的幸福势必会与封建社会的观念不容,在《聊斋志异》中此类矛盾的故事比比

皆是。

(一)以死相逼,追求爱情的连城

《连城》篇写的是武孝廉之女连城与慷慨好义的乔生彼此爱慕,倾怀结想,而武孝廉嫌贫爱富,强行将连城嫁予盐商的儿子王化成,导致她心中郁闷数月而死。乔生到史家悼唁,也“悲痛而绝”。然而二人虽死,魂却不散。通过亡友顾生人帮助,二鬼结缘于阴间之后,返阳。本以为二人可以厮守在一起,但是,连城又被逼嫁,县官接受贿赂,将连城判归王化成。连城至王家后,只愿速速死去,没人在房间的时候就自己上吊。王家见连城奄奄一息,才将连城抬回史家。史家又抬到乔家,乔生和连城终于如愿以偿,永远在一起。

连城身为孝廉之女,从小知书达理,善解人意,她读书很多,很向往那些双宿双飞的恩爱夫妻,她发誓“征少年题咏,意在择婿”,这显然是有悖于常理的,是不能被封建的纲常观念接受的。但她无视常理,为自己的爱情至死不渝。父亲极力干涉,贪慕钱财将她许配给富商王公子,她想念乔生而死。在蒲松龄笔下,她的魂魄继续为自己的爱情抗争,直到与乔生结为连理才死得瞑目。连城是个勇敢的女子,她接受了新启蒙思想,她已然明白女人独立自强的重要性。她是个希望的火苗,是那个时代的新女性,但是她还是无法完全摆脱封建思想对她的束缚,才导致她一次又一次被父亲逼嫁。

作者笔下连城的形象非常鲜明,由于作者受到明末清初新启蒙思想的影响,他将连城刻画成一个受新启蒙思想影响的正在醒悟中的女性。连城虽然出生在封建大家庭里,但是她的思想和行为并未受封建思想的侵蚀。新启蒙思想也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连城的爱情观、人生观。自由,独立和反抗意识逐渐深入人心,封建统治的堡垒被进步思想一点点攻破。新思想的社会氛围与不安于压迫的性格,唤醒了连城的觉醒。用自我牺牲来换取自我价值的实现,从本质意义上来说真正做到了自由恋爱,为自己的幸福而努力。但是连城也没有做到完美,虽有所觉醒,但是根深蒂固的封建意识还是影响着她,她的所有行为都带有封建味道。可是在那个封建和觉醒混沌交错的年代,连城的确是一个光明而美好的希望。

(二)父母阻挠,被迫私奔的鸦头

《鸦头》篇目中,狐仙鸦头的母亲逼鸦头和姐姐化做人形并在青楼为妓,迷惑嫖客害人为她带来暴利。王生因偶然的际遇,结识了美丽纯洁的鸦头。在鸨母眼中,鸦头年方一十四,貌美如花,长大了就是一棵难得的摇钱树。而鸦头对母亲和姐姐

的迎来送往甚为不满,就是遭到母亲的鞭打,也不接客。王生与鸦头情投意合,说出自己不甘心做妓女的心愿,王生英雄救美,带鸦头逃出了妓院。途中,鸦头坦诚的告诉王生自己是狐仙,她感激王生,并情愿跟随王生走天涯。王生早就喜欢着鸦头,二人逐结为夫妻,恩爱无比。但鸦头的母亲发现了她的行踪,不顾鸦头的恳求,将她囚于地下室,此时鸦头已有身孕,在地下室中生下了一名男婴,这孩子天生脚“拗筋”。鸦头的母亲把孩子扔到郊外,恰好被王生的仆人捡到。而鸦头始终不肯接客,一直被其母亲囚于见不得天日的地下室。鸦头的儿子名孜,少小好斗,勇猛异常。长大后,在父亲口中,得知母亲鸦头被囚禁于地下室时,就去妓院杀了鸦头的母亲与姐姐,救出鸦头,一家人得以团聚。鸦头为“儿有拗筋,忠当杀人倾产”所虑,狠下心肠挑掉了王孜的拗筋,此子从此变得文静有加,不再惹是生非,鸦头和王生开始了幸福的生活。

鸦头不是阅人甚多的名妓,而是单纯的少女,身在妓院,“缠头者屡以重金陷姐,女执不愿”。这位坚不接客而“致母鞭楚”的女子,却因王文的洁身自好引起了她的好感,“大胆迈出了争取自主爱情的一步”[7]。在封建社会鸦头是个为了自由和爱情疯狂的女人,她向往着自由的爱情,她心中种子早已生根发芽,只因被困在母亲的妓院里难以枝繁叶茂,她积蓄了满满的能量,最终的爆发跟自己心爱的人私奔。鸨母虽然是鸦头的母亲,但在“父为子纲”的思想下,她觉得女儿鸦头必须对她的话惟命是从。女儿的私奔无疑是对自己的反抗,对传统束缚的抗争,鸦头凭一己之力与根生蒂固的封建思想反抗,结果注定是失败的,被母亲囚禁于地下室。故事到这里,很多人会认为鸦头又是一个反抗的牺牲者,但结局中蒲松龄赋予了她新的力量,让她与王文的爱情结晶王孜最终解救了母亲。虽然鸦头在接受和反抗的矛盾中苦苦挣扎,但是她的反抗最终换来了一家幸福团圆,这样的结局无疑给反抗中的女性带来了新的希望。

四、女性悲剧命运的成因

《聊斋志异》的悲剧色彩是深厚的,虽然很多结局就因果报应,或大仇得报,或者获得了美满的婚姻,或者苦尽甘来一家团圆,但众多女子的悲剧的命运令人堪怜。固然是喜剧结尾,但其中的坎坷也一言难尽,并没有改变悲剧的本质,悲剧的基本冲突仍然存在,没有因为安插看似美满结局的方式而消失掉。[8]这几位女性结局本质都是悲剧的,可是导致悲剧命运的原因却有很多。总的来

说可分为外因与内因两个方面。外因大致可分为三点:其一,经济上不能独立。在男权社会,女性属于从属地位,在家从父,出嫁从夫,没有家庭地。只有经济上的独立才能换来人格上的独立,人格独立后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与尊重。其二,政治上没有地位。“女性的社会地位的失落,是以父系氏族制度取代母系氏族制度为标志的”[9]。从奴隶社会形成之后一直到建国之前,中国女性的命运都受到封建势力的压迫。自奴隶社会开始,男人就拥有了政治和经济地位,他们是制度的制定者,也是制度的捍卫者。女人在其眼中如衣服,旧的去了,新的来了。喜新厌旧不仅是男人的天性,更是封建王道的特权。妇女处于从属地位,看男人的脸色行事,可悲又可怜。其三,古代婚姻制度。在封建束缚的社会环境下,女性最苦痛的,则是包办婚姻。女子没有自由恋爱的权利,没有自主选择夫君的权利,婚姻大事一切要唯父兄之命是从,嫁鸡随鸡,服从命运的安排。所以在这个黑暗的封建社会,女性经济上的不独立,政治上的无地位,古代封建制度下的压迫,让女性一步步地妥协,单凭一己之力跟封建制度斗争,注定了女性命运的悲剧。另一个方面是内因,是这几位女性自身的问题,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两点:(1)在这男权主义社会,男性为了对女性的完全控制,不仅对女子美貌的挑剔还要绝对的顺从,女性在三从四德,三纲五常的封建伦理束缚下,完全成为男性的附属品。她们被封建礼教的思想禁锢了灵魂,只会妥协,毫不反抗。姜氏、陈氏就是这样的典型例子;(2)有压迫就会有反抗,可封建思想根生蒂固,处于社会低层的女性反抗也不会成功,即使成功也付出了极大的代价,大多数人只能认命或是用自杀的壮烈行为解脱自己。比如窦氏、云翠仙、连城。

在我国封建社会,男性拥有绝对的话语权,权利地位凌驾于女性之上,不难发现,我国古代许多女性不幸的命运,往往是因为她们对封建礼教的妥协,对男性错误做法的顺从,可以说她们为了自己的家庭、为了封建社会的纲常伦理付出了自己的一生,却未能收获本应拥有的幸福生活,这对她们来说相当不公平的。西方文学常把“婚姻比作坟墓” [10],而《聊斋志异》让我们相信只有婚姻才能建立圆满的男女关系。作品中所描写的女性,有些人对于不公正的命运选择了抵抗,但是由于个人力量的弱小以及个人反抗意识并不彻底的原因,她们没能走出这种命运,导致她们最终成为封建社会的牺牲品。但《聊斋志异》中已经有许多女性开始觉醒,她们希望打破封建礼教的束缚,希望能够获得自由而美满的爱情生活。但是由于我国上千年的封建文化早已影响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早已深入到每个人的心中,这就使得她们的改变变得十分缓慢,更受到了社会各方面的阻挠。令人可喜的是虽然来自封

建社会的阻挠十分强大,但女性争取权利的意识仍在不断成长。从这部作品中,同样可以看出女性争取权利不仅需要社会变革,更需要的是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同时需要女性团结起来共同抗争这不公正的社会制度。《聊斋志异》中描绘了很多个性独特的女性人物,这些拥有着独特个性的女性人物,使得我国古代文学变得更加璀璨多彩。蒲松龄通过手中的笔来讲述她们不幸的命运,指出了她们的不幸是封建礼教所导致的,指出了封建礼教对于人性的压迫,对于自由的压迫。作为新世纪的女性同样能从《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学到许多东西,女性应该拥有独立的灵魂,在社会上有自己的立足之地,不再向黑暗势力低头。觉醒,反抗,不再做封建制度的牺牲品,在新的社会里做自己的主宰!

参考文献

[1][德]雅斯贝尔斯.《悲剧的超越》[M]北京:工人出版社,1988:20.

[2][清]蒲松龄.《聊斋志异》[M]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07:183.

[3]吴瑞裘.《〈十日谈〉与〈聊斋志异〉中的女性悲剧人格比较》[J].龙岩师专学报,第17卷04期.

[4]付洪伟.《从〈画皮〉看封建社会女性的命运悲剧》[J].河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6月第2期.

[5]梁艳萍.《浅析〈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J].文学界,2010.

[6][西]乌纳穆诺.《生命的悲剧意识》[M]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1987:84.

[7]马瑞芳.《出污泥而不染的鸦头——聊斋人物谈》[J],文史知识,1986年08期.

[8]孔庆庆.《〈聊斋志异〉的悲剧意识》[D],新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9]林吉玲.《二十世纪中国女性发展史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

[10][英]罗素.《性爱与婚姻》[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66

古希腊命运观的发展

古希腊命运观的发展 古希腊文学作品中,戏剧是成就较高的一种文学。其中悲剧的成就又远远高于喜剧。悲剧在文学的发展过程中树立了正统的地位,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取材于神话传说,是奴隶主贵族教化臣民的工具。但是,在悲剧里具有一条鲜明的发展线索,那就是人类命运观的发展,从不得不顺从到奋起反抗的过程。 在希腊悲剧中,命运似乎构成了一个永恒的主题。命运成为了主宰一切人甚至是神的根源。在希腊悲剧主人公的背后,总有某种既不依赖于人,又不依赖于神的神秘力量,这种无形的,然而又发挥着巨大作用的神秘力量,就是所谓的命运,故也把希腊悲剧划归为命运悲剧。 根据亚里士多德定义:“悲剧是一个严肃的完整的,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它的媒介是语言,模仿的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戏剧的效果借引起怜悯与恐惧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 所谓“命运”,其实质是客观规律的必然性,古希腊人限于思想及科学水平,无法认识。不同的悲剧作家对命运的理解不尽相同,不同的作品对命运也会有不一样的表现形式。我们可以从中看到古希腊悲剧中命运观念发展与内涵的变化。 《被缚的普罗米修斯》是埃斯库罗斯杰作《普罗米修斯》三部曲中仅存的第一部。在《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中,埃斯库罗斯塑造了一个高大的、敢于为人类幸福而反抗众神之主宙斯的形象——普罗米修斯。他对人类充满了无限的热爱,并深深地同情着生活在愚昧中的人类,于是他给人类带去了知识,带去了火种,开启了人类的智慧之门,将人们带入文明之城。然而他的所作所为却惹怒了宙斯,宙斯下令将普罗米修斯钉在高加索的悬崖上,让他终日 暴露在烈日和风雨下,任他喊叫,仿佛世界所有的角落都充满了这位为人类文明进步而牺牲自己的勇士悲怆的呼喊。 这部作品非常明确地塑造了悲剧的意义。在这里面,不管是人还是神都是不容反抗的,神的力量不容超越,而人的力量微乎其微,面对命运,人只能顺从。 《俄狄浦斯王》是古希腊索福克勒斯的戏剧代表作之一。剧本取材于古老的传说。俄狄浦斯杀父娶母,自己却毫无所知。为了平息忒拜国内流行的瘟疫,按照神示,俄狄浦斯千方百计寻找杀害前王拉伊俄斯的凶手,结果发现凶手就是他自己。悲痛万分的王后伊俄卡斯忒自尽。俄狄浦斯百感交集,刺瞎了自己的双眼,自我放逐。 《俄狄浦斯王》说明了希腊人对命运力量的敬畏,然而却开始了抗争。即使俄狄浦斯知道自己的命运,他也在尽可能的避免悲剧的发生。故事的结果仍然是一个悲剧,说明人类的自信心不够提升,对命运与神的力量仍有遵从与恐惧。 在《美独亚》的故事里,身为科尔喀斯公主的主人公美狄亚,为了爱情,抛弃富贵与权势,孤身与伊阿宋私奔。而伊阿宋利欲熏心,竟然背信弃义,抛妻弃子与科任托斯公主结婚,国王也欲立即将美狄亚母子驱逐出境。当婚姻破裂、无路可走之时,美狄亚并没有选择死掉,不但没有死掉,还将有一番惊天地的作为。美狄亚,这个遭受屈辱,性如烈火的女子,由爱而恨,不得不采用残忍的手段来证明自己的权利和意志的不可侵犯,她不但用巫术要了新娘和国王的命,更深知儿子是作为父亲的生命、权力、和财产的体现,她要绝后,给伊阿宋致命的打击。最终, 在极惨烈的尸体叠尸体的场面里,美狄亚的尊严和人格得到了充分体现。 在这部作品里,人的力量被大大提升。命运的抗争意识不断加强。主人公美狄亚面对命运并没有选择屈服,不仅淋漓尽致地向丈夫、国王、公主进行了报复,而且自己能够全身而退。在这部戏剧之中,人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人类开始意识到面对命运的不公,人是有能力进行反抗的。人的自信心也在不断提高。 从《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俄狄浦斯王》、《美狄亚》这三部作品可以看出,希腊悲剧中命运观念的转变。从开始相信命运,相信命运的安排,认为命运是不可抵挡,不可反抗的力

论《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

论《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 我国著名作家冰心有句名言:如果没有女性,我们将失掉生活百分之五十的真,百分之六十的善,百分之七十的美。用这看聊斋女性,大体不错。蒲松龄是写女性的铁笔圣手,同样的人物,他比前辈作家写得生动丰满,他还涉猎他人没有涉猎的禁区,写出新人形象。在《聊斋志异》中,蒲松龄笔下的女性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在女性能顶半边天的商品经济时代,我们把女性放在爱情和社会的背景上,看看聊斋女性的真善美,这仍有一定的时代意义。一、爱情、婚姻、家庭中的女性形象 在爱情、婚姻、家庭中,聊斋女性形象各异,各有千秋。我们先看在爱情生活中的聊斋女性对真善美、对独立人格的不懈追求。 1、外貌和心灵皆美的狐女阿绣 《阿绣》里有模样儿完全一样,个性很不相同的两个优美女性,其中一个就是美的追求者狐女阿绣。男主角刘子固认识了美丽的杂货铺少女阿绣,却没有办法娶到她,在他沮丧的同时,希望能遇到个类似阿绣的。这时,狐女幻化成阿绣的模样来和刘子固欢会。狐女为什么这样做?只是艳羡阿绣的美,希望和她媲美。刘子固的仆人很聪明,很快揭穿了狐女阿绣的身份。刘子固本来跟狐女阿绣好得蜜里调油,一旦得知狐女的怪异身份,非常害怕,还让家人准备下兵器伏击狐女阿绣。对这样的寡情郎,狐女阿绣采取忍让态度,说她知道刘子固一直想念阿绣,正打算帮助他们团聚,她虽不是阿绣,却自认为不比阿绣差。狐女阿绣有神力,却不报复无情义的刘子固,而是把失落的爱,无私奉送他人。当民女阿绣陷入被乱军俘虏的危难时刻,狐女阿绣却施展神力把民女阿绣从战乱中救出。在她帮薄情郎和阿绣建立幸福美满的家庭后,真假阿绣开始了妙趣横生的比美。开始,刘子固还能分辨真假,后来,连刘子固都分辨不清哪个阿绣是自己的妻子了。这说明狐女的美已经修练得跟阿绣没有区别。狐女为什么如痴如醉地要修练成阿绣的样子?据狐女说,她跟阿绣前世是姐妹,两人都模仿美丽的西王母,阿绣比她学得好。她们转世之后,狐女仍然不忘对美的追求。 在《阿绣》这个故事里,狐女阿绣是爱情的缔造者、是家庭的保护神。她能够放下怨恨,帮助真阿绣和刘子固建立家庭,体现出高尚的人格魅力。爱一个人不意味着强行占有,而是要让他跟所爱的人走到一起,要他得到自己的幸福。这是狐女的人生哲学,也是美的哲学。狐女在追求和修炼形态美同时,获得了内心美。她的人生哲学不管是在蒲松龄所处的时代,还是我们生活的今天,都是令人叹服的。 2、貌丑而心善的乔女 乔女丑得出奇,二十五岁还没嫁出去。丧偶的穆生娶了她,生了儿子后穆生又死了。乔女求娘家帮忙,娘家不理睬,她只好靠纺织艰难度日,这时,她有了一个改变贫穷和孤苦生活的机会:同县家境富裕的孟生要续弦,条件很苛刻,可见了乔女却大为赞赏,还派人说媒,显然是看上了乔女的德,但乔女信守封建律条,坚决拒绝。孟生对她越发欣赏,让媒人再次求婚,还说服了乔女的母亲,可连母亲亲自动员她都不同意。乔女恪守封建道德,坚持不事二夫,但孟生对她的钟情让她深深感动,心灵早就跟孟生联系到一起,在精神上背叛了“不事二夫”的誓言。不久,孟生得暴病死了,无赖趁机把其家产携取一空,仆人趁火打劫,乔

浅析苔丝悲剧成因——《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悲剧命运分析

浅谈《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悲剧命运的根源 姓名:杨锐 学号:201330280219 班级:1332802 专业:汉语国际教育 指导老师:熊进萍

浅谈《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悲剧命运的根源 摘要: 《德伯家的苔丝》是英国著名小说家托马斯?哈代进入晚期小说创作的代表作。小说反映的时代背景是传统的威塞克斯农村社会已大体上被资产阶级社会所占领,社会秩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农民为了生存不得不去寻找一条同过去完全不同的生活道路。于是哈代将创作的重心放到了浓厚的人道主义色彩,在主题上更加广泛和深刻地表现了维多利亚时代资产阶级的伦理道德、宗教法律、婚姻爱情、教育制度、人际关系等等重大社会问题,从对资产阶级社会的一般性描写转入整个社会的揭露、控诉和批判。 故事内容: 在小说中女主角苔丝?德北是一个美丽善良的农家姑娘,但由于家境贫寒,她不得不听从母亲的劝说,跑到地主的庄园去做工,后被地主的大儿子亚雷奸污。怀着身孕的她回到了家乡。孩子夭折后,她又到一家牛奶厂当挤奶工,在那里遇到了牧师的儿子安琪?克莱尔,两人产生了爱情。新婚之夜,苔丝出于一片忠诚,向克莱尔坦白了自己失身的遭遇,想不到丈夫不仅没有原谅她,反而翻脸无情,独自到了巴西。苔丝被遗弃后,又跑到一家农场做苦工。恰在这时亚雷又突然出现,一再跑来纠缠苔丝。后来家庭发生变故,使得苔丝一家人沦落街头,而克莱尔又杳无音讯的情况下,苔丝只好舍身救家,答应与亚雷同居。谁知克莱尔经过一场磨难,终于回心转意,从巴西回来寻找苔丝。苔丝悔恨交加,怒不可遏的刺死了亚历克。她在逃亡中与丈夫度过了几天幸福生活,最后被捕,并被判处绞刑使悲剧达到了项峰。 关键字: 苔丝、悲剧、社会、命运、性格

《骆驼祥子》中祥子的悲剧命运探析

《骆驼祥子》中祥子的悲剧命运探析 摘要:老舍作为我国的人民作家,他笔下的人物都是活灵活现的出现在现实生活中的,无论是普通的人力车夫还是无奈的妓女都在向读者讲述着他们的喜怒哀乐,向读者传递着小人物的生活感受。《骆驼祥子》中的祥子就是老舍笔下小人物的代表。祥子的悲剧是整个社会的悲剧,祥子的悲剧是当时社会背景下小人物悲剧的缩影。本文首先分析祥子人物悲剧的具体表现。其次探求人物悲剧的根源,最后对《骆驼祥子》中祥子的悲剧命运进行深入探究,寻求摆脱悲剧命运的途径。 关键词:《骆驼祥子》;悲剧命运;根源 何为悲剧?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我们之所以对祥子的结局感到惋惜,是因为我们对起初那个阳光,健康,充满活力祥子的毁灭感到遗憾。当那么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开始慢慢的走向毁灭的时候,读者的心情十分沉重。祥子的悲剧引起了读者的共鸣。但是我们在深受感染的同时,应该思索这悲剧的根源,思索如何挣脱这命运的束缚。 一、祥子悲剧的体现

《骆驼祥子》中祥子命运的悲剧造成了祥子的毁灭,当祥子变成一个无所事事的行尸走肉的时候,我们感叹命运的不公,也同时思索祥子的悲剧到底体现在哪里,是什么让我们那么强烈的感觉到祥子的悲剧[1]。爱情的悲剧,祥子是充满活力的,作为正当年的小伙子,他也开始春心萌动,慢慢地他爱上了大院的小福子。但是现实中他却不得不娶了骗婚的虎妞,虎妞和祥子那么不登对,当祥子知道虎妞拿孩子来骗婚的时候祥子的爱情悲剧就幻灭了。后来虎妞因为难产死掉了,祥子又因为同情和心中的爱意,让已经成妓女的小福子等着他,但是文章的结局,祥子也没有娶了小福子,铸就了爱情的悲剧。理想的悲剧,祥子的最大理想就是买车,但是祥子几度买车却最终也没有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车。起初祥子为了给自己买车拼命攒钱,虽然历经坎坷,但是祥子终于有了自己的车,但是好景不长,很快祥子的新车被抢去了,祥子痛苦极了。又开始重新买车,虎妞为祥子买了辆旧车,祥子也算拥有了一辆自己的车,但是虎妞因为难产而去世了,祥子为了给虎妞办丧事又卖掉了车。祥子又走上了买车的理想奋斗中去,但是直到文章结尾祥子也没有实现自己的理想,他的奋斗和他的悲惨形成鲜明的对比,让祥子的悲剧色彩更加的浓厚。性格的悲剧,

林海音作品中旧式女性的悲剧命运

林海音作品中旧式女性的悲剧命运 汉语言文学倪娟娟 内容摘要:林海音的《城南旧事》中椿树胡同的“疯女人”秀贞。《烛》中贤良的瘫痪的启福太太。《金鲤鱼的百裥裙》中想要鲤鱼跳龙门的金鲤鱼。无论她们是什么身份,她们的生命都没能脱离一个词——悲剧。 关键词:旧式女性,悲剧命运 林海音的很多小说里的中心人物都是各种各样的女性。这类作品多以女性、爱情、婚姻、为中心,叙述她们的悲苦,对命运的无奈与抗争。她致力于刻画女性的贤惠、温柔、善良的美德,表现了她们遭受的心灵的桎梏。笔者看的几篇小说中的女性几乎都没能脱离悲剧命运。她们殊途同归的悲剧性命运,让笔者在读完小说后,陷于悲伤之中难以自拔。 一“疯女人”秀贞 秀贞是《城南旧事》里的《惠安馆》中的女主人公,是一个梳着油松大辫子的大姑娘,她总是倚着门墙站着,她的脸白得发青,鼻子尖有点红,大概是冷风吹冻的,尖尖的下巴,两片薄嘴唇紧紧地闭着,愣愣地看来来往往过路的人。人们见到她总是躲避着,每次只要秀贞站在门口,宋妈或者妈就会赶快捏紧英子的手,轻轻说“疯子!”然后就擦着墙边走过去,如果英子回头再张望一下,她们就会用力拉英子的胳膊加以制止。而在英子眼里,梳着油松大辫子的秀贞就像张家李家的姑娘一样,并无什么异样。实际上,“疯子”秀贞,她其实并不是真疯,只不过是深深地陷入幻觉之中而不能自拔。英子问她思康几点钟回家时候,她说:“快了。走了有个把月了。”!思康临走的时候许下的,回他老家卖田卖地,过一个月就回来明媒正娶地娶她。而她一等就等了六年。秀贞的爱情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悲剧。两个异乡人在交往中产生了恋情,但他的家乡是那个有办法的都到海外谋生去了,穷得尽吃白薯,“去的人吃出眼泪来”的惠安,他说舍不得让秀贞这个北边人去吃那个苦头儿。他说:“你是个孝女,我也是个孝子,万一我母亲扣住了我,不许我再到北京来了呢?”作为孝子的思康不仅要侍奉贫苦中的老母,也舍不得让秀贞这个北边人去吃那个苦头儿;这就为悲剧埋下了伏笔。善良而痴情的秀贞没有把自己怀孕的事告诉思康,她说:“千山万水,去一趟也不容易。我要告诉他我有了,不也让他惦记着?”她坚信思康会回来,可是,思康却杳无音信,她生下一个女孩,女孩却又被父母亲扔掉,于是,在双重打击下,秀贞疯了。她满眼都是女儿的身影,满口都是她的小桂子,她为女儿做衣服,想象她样子。她说:“我们小桂子也该上学了。我养点蚕,吐了丝,好给小桂子装墨盒用。”她心中盛满对恋人的爱意,恋人思康明明早已离去,她却劝他吃饭,为他赶走并不存在的苍蝇,疼惜“他病得不轻”,对着空床,却说“睡着了”,为怕吵着他,就轻手轻脚地走路,还特地关照她妈,要把裤子晾在墙边,以免思康出来进去“不合适”。她始终抱着期待在等着她的爱人和女儿,她始终相信她的思康会回来娶她,她的小桂子会回家叫她一声妈。她等在这儿是在等着女儿回家,然后带着女儿去找她爸爸。最后,在英子的帮助下她们母女团聚了,为了追寻恋人,一家团聚,秀贞与她失而复得的女儿在大雨中双双惨死于火车轮下,死后还被不明真相的人们冠上“骗子”的恶名。《惠安馆》中的秀贞对恋人的痴情和对女儿的慈爱,全是通过她时而清醒、时而痴呆的言谈动作表现出来的。这些表面看来是疯女人的语言和动作,实际上是一个痴情女子对恋人的思念,对女儿的深切地爱意。她清楚记得与思康相识相恋和分别时的情景,也能准确地说出自己生孩子

聊斋志异的爱情模式分析

《聊斋志异》的爱情模式分析 《聊斋志异》中写到女子时有一种有意颂扬和表现其贤淑,善良和温柔智慧的倾向。聊斋中婴宁是个纯洁无暇的少女,婴宁与王子服的爱情传奇似乎是天意注定的缘分,作者虽没有直接揭示出这层涵义,但作者让吴生的一句随意编造的谎话牵线促成了婴宁与王子服的热烈的爱情。吴生的话本是荒诞无稽之谈,但却奇迹般应验了婴宁的住处和王子服与婴宁的亲属关系。这些看似荒诞的伏笔却传达了蒲松龄的因缘观念:真正美满的婚姻是建立在淳朴无私的爱情上的,而且这种爱情婚姻是持久的,这种婚姻某种意义上能不能给双方带来幸福取决于女性愿不愿意。 似乎蒲松龄以为爱情是淳朴贤惠的女子赐给钟情纯情的少年的。这种观念也是从魏晋小说里继承来的,如《搜神记》中董永妻的来由就是仙女下凡来表彰人间的道德高尚的男子(当然也是钟情的)。这在蒲松龄的小说里变化成了狐仙或仙女主动来追求与品行高洁然而家境并非富裕的男子的,而且套用了《搜神记》的模式,即结合一段时间后女子主动离去,男子“辄作”年年“恶”。都是女子来解释离去的原因,如女子是上天谪罚下来赎罪的,经过一段时间的赎罪就可以重返原来的集体。或是报恩,恩德报答完后就离去。或是无原因的有缘分,缘分结束后就自行离去。这些情况中男子都是不愿意女子离去的,于是就产生了遗憾,这种遗憾在《搜神记》中并没有给予解决,在聊斋中却用以下的方式得到解决:1、女子在缘分结束后离去,后又被男子无意间碰见,重结良姻,如《小翠》 2、女子离去之前做了安排来减少男子对她的思念,如《惠芳》,这种安排或是直接让男方另娶一女,或是事先自己变得容颜像男方后来娶得女子,来减少男方对自己的思念:但这里稍微不同的是后者中男子的感情从前妻转到后妻有点类似于爱屋及乌而非钟情(蒲松龄这个顾不了了)。 这种女子将爱情赐给男子的模式可能是出于蒲松龄的女子情结,他使女子主动追求男子的情况中都是貌美聪慧的女子来嫁给相对笨拙的男子,而男子追求女子的情况中男子则仍然处于相对笨拙的地位,如王子服。这种模式还衍生出另一种情况,就是男子原先有了妻室只是由于妻子不能怀孕,便娶了妾,妾通常就是作为与正妻对比的设置,妻妻虐待妾是为了争夺男子的专爱,如《恒娘》中妻子采取心理学战术成功摧毁妾在丈夫心中的地位,赢得专爱。但有时妻子反而被妾制服了,如《邵女》。这其中寓有道德劝诫,如《邵女》中妻子针刺小妾后得病又让小妾针刺她来抵消自己罪过,这在《骂鸭》中如出一辙。 聊斋中爱情模式中男女结合后相处又往往涉及婆媳关系,这个的解决一般是女子顺应婆婆后使婆婆转变态度,或是女子不顾婆婆训诫,这种情况下女子这么做往往有理,婆婆处于不近人情的理屈位置。总之女子不仅善于赢得男子欢心,还能连带男子的母亲的欢喜。 现在来谈谈《聊斋志异》中女子主动赐予男子爱情的模式有什么特点。女子一般处于相对优势地位,如貌美如花,谈吐机智,性格外向等。男子一般失去女子就多愁善感,女子的不离不弃使男子获得了爱情的满足,也更加爱女子。蒲松龄强调这种女子不仅仅是貌美如花而且品德高尚,贤惠,是男子向往的女子理想典型。“不羡其得艳妻,羡其得腻友也。观其容可以忘饥,听其声可以解颐,……胜于颠倒衣裳矣”这句可以说是羡慕的是精神上的快乐和交融,由此看来蒲松龄大概不是个性格太开朗的人,——他总是将女子设计成开朗活泼的爱说爱笑的,男子由于爱情太专一,很怕女子离去或不高兴,于是男子就渴望女子高兴这样自己就能高兴,解颐之谓也。——所以他都是将爱情中男子的快乐取决于女子,而女子的快乐则是天然的。蒲松龄说“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大概过分了,其实蒲松龄抒发孤愤的仅仅是反映科举的黑暗和腐败,清兵的残暴的,官僚阶级的无耻的,其爱情的篇章则大多抒发的是离骚中的求女之思。通过对女子的的追求来寄托自己所赞扬的一些理想的人格或人世理想,大概这种理想在现实中多不见,因此也孤愤了。蒲松龄的笔下女子在家庭中的作用往往大于男子的实际作用,如某篇中写道一个寡妇精通天文星象术,预料自己只能命苦,想

浅析希腊神话中的悲剧性

浅析希腊神话中的悲剧性 法学131班汪伟康136340076 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提出:悲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描写了比现实中更美好同时又是与我们相似的人,通过他们的毁灭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感情得到陶冶从而使人的感情得到净化。他还指出:悲剧的目的不在于模仿人的品质,而在于模仿某个行动。情节乃悲剧的基础,有似悲剧的灵魂。然而,悲剧绝不等同于悲哀,悲剧的结局虽然不幸,但却充满了刚烈的不屈不挠的抗争过程。因为悲剧不仅表现冲突,而且表现抗争拼搏悲剧的毁灭是抗争拼搏以后的毁灭,是惊心动魄轰轰烈烈的死。悲剧也不同于悲情,不是轻轻的叹息,不是自我感伤,而是抗争,只要是抗争,便会有一种悲壮的精神,这便是悲剧。 在一定意义上,悲剧和神话传说是相生相息的。从血缘关系上来看,英雄都是人神结合的产物,英雄也是传说和悲剧的主角。希腊神话的悲剧有两个特点:第一主要表现为家族式悲剧,第二是悲剧的制造者大多是看不见的不可违抗的命运。本文将通过对希腊神话中的几个典型对这两方面进行重点分析。 (一)家族式悲剧 这一形式的悲剧主要表现在坦塔罗斯家族上。坦塔罗斯由神和凡人的结合所生,他曾在神们来到他的家里宴饮时杀死并烹调了自己的亲生儿子珀罗普斯作为盛馔献上。珀罗普斯本来是无罪的,但他后来杀死了赫尔墨斯的儿子密尔提罗斯以致在延长他的家族的灾祸中也有他的一份过错。珀罗普斯有两个儿子,阿特柔斯和堤厄斯忒斯,他们也扩大了这种灾祸。做兄长的因为弟弟偷了他的牧羊就依照他祖父的做法捉住弟弟的两个小儿子将其杀害,作为盛馔,在大宴会上宴飨。堤厄斯忒斯同他的儿子埃奎斯托斯阴谋杀死他的哥哥并篡夺了王位,但不久,阿特柔斯的长子阿伽门农又杀死了他的叔叔,为父亲报仇。神们为了继续这种灾祸而保全了埃奎斯托斯,于是,当阿伽门农出征特洛伊时,埃奎斯托斯趁机霸占了他的妻子并在其归来时同谋杀死了阿伽门农。阿伽门农得以幸免的儿子俄瑞斯忒斯为父报仇而杀死了埃奎斯托斯和他自己的母亲,他因为弑母之罪同样继续受到惩罚而被复仇三女神所追击,最后由智慧女神雅典娜在宣判法庭上投了关键的一票使得俄瑞斯忒斯得以幸免,坦塔罗斯家族的灾祸也最终平息。 从这个悲剧我们可以看出,坦塔罗斯家族的厄运都是由他们乱伦杀亲手足相残的罪恶造成的,但是其中也不乏抗争。 (二)命运悲剧 这一形式的悲剧在希腊神话中更加普遍。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俄狄浦斯的故事。俄狄浦斯的故事比坦塔罗斯家族的故事更清晰地反映了希腊命运悲剧的特点。俄狄浦斯由国王拉伊俄斯和王后伊俄卡斯忒所生。其父亲拉伊俄斯年轻时曾经劫走国王珀罗普斯的儿子克律西波斯,因此遭到诅咒,他的儿子俄狄浦斯出生时,神谕表示他会被儿子杀死。于是,他便叫仆人用铁链锁住自己儿子的脚,扔到河里淹死,但这个仆人没这么做,后来这个孩子被收养,并成为英雄。再后来,俄狄浦斯去德尔斐神殿里请求太阳神阿波罗神谕,得知自己将来会弑父娶母。为避免神谕成真,于是开始逃亡,但却偏偏在途中杀死了亲生父亲,后又因为杀死妖怪斯芬克斯而被立为国王,因此娶了自己的母亲。这就是俄狄浦斯的命运悲剧。这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表面上看这些事情似乎具有偶然性,其实却有着深刻的含义。 俄狄浦斯想要逃避却阴差阳错地为自己掘了一个陷阱,他自由地实践着某种决定论。自

浅论《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论文题目浅论《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 学生姓名杨翠平 学号081111246 指导教师张玉国 年级2008秋 分校/学院保定电大 提交日期2010年10月22日

内容摘要 蒲松龄坎坷的一生和特殊的生活经历对他的文学创作有着重大的影响,而科场的失意和生活的贫困,更使他在思想上对科举制度的腐朽、封建政治制度的黑暗有深刻的认识和体会,他常常处于愤懑、无聊之中。因此,他借创作来抒情,寻求心理慰藉,其中女性形象恰恰充当了他的理想载体,饱含了他在人生失意后被压抑的某些欲望、动机和理想。他的《聊斋志异》是部一独具特色的文言短篇小说集,作为我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的颠峰之作。在《聊斋志异》这本书中,塑造的女性形象则不下百人,这些女性形象千姿百态,色彩缤纷,个性鲜明,总体上含概了整个封建时代的妇女形象。其中对女性的出路进行了种种的透视和解读,他把女性解放的出路定位在“女人自身的独立”上。从“靠男人”到“反抗”把问题提了出来,而到后来的“靠自己”则提出了一条解决问题的出路。这一过程看似简单,却经历了几千年才开始出现这样的萌芽。通观中国蒲松龄之前的文坛,惟独他反映女性自主意识的文章最为血肉丰满。 关键词:蒲松龄《聊斋志异》女性形象

目录 一、蒲松龄与《聊斋志异》 (1) 二、《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 (1) (一)侠女仁妇形象 (2) (二)经济自立的女性形象 (2) (三)追求自由美满的爱情婚姻的女性形象 (4) (四)被侮辱的女性形象 (4) (五)悍妒仁女性形象 (5)

浅论《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 在我国浩瀚的古典文学海洋中,对女性形象的塑造可谓不计其数,其中的优秀作品却也屈指可数。然而在封建社会末期出现是这位三家村“不得志”的私塾先生却在刻画女性形象上创造了一个高峰。渴望民主革命,改良民主社会的思想流露在字里行间。 一、蒲松龄与《聊斋志异》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山东淄川(今淄博)人,他出身于一个久已衰落的世家,其父因科举不显而弃儒从商,却仍不能忘怀于光复门庭。蒲松龄从小随父读书,十九岁时以县、府、道试三个第一补博士弟子生员,得到学使施闰章的称扬。自此文名大振,而自视甚高。但他此后的科场经历却始终困顿不振,一直考到六十多岁,才接受老妻之劝,放弃了仕途幻想。又到七十一岁时,才援例得到一个已经无意义的岁贡生名义。在蹭蹬科场的数十年中,他先是做过短期的幕宾,后来长期在官宦人家为私塾教师,以为糊口。大致从中年开始,他一边教书一边写作《聊斋志异》,一直写到晚年。书未脱稿,便在朋辈中传阅,并受到当时诗坛领袖王士禛的常识。除《聊斋志异》外,他还存有相当数量的诗、词、文、俚曲等,今人编为《蒲松龄集》。 《聊斋志异》全书约四百九十余篇,主要讲述花妖狐魅故事,但也有不少直接取材于现实的题材,从思想内容方面来看,全书着力于对黑暗现实的不满、揭露和批判。其中有对于黑暗的官府制度、科举制度的揭露和抨击,有对弱势群体的关怀等等。这其中《聊斋志异》在呼唤女性的人格尊严和展示中国女性强烈的反抗精神,不懈追求自主方面,也有其独到的思想光辉,值得人们去探索和思考。 蒲松龄在落魄孤烦中体验生命的痛苦,深切同情女性,为女性张扬个性,寻找出路,他在《聊斋志异》中对女性的出路进行了种种的透视和解读,他把女性解放的出路定位在“女人自身的独立”上。从“靠男人”到“反抗”把问题提了出来,而到后来的“靠自己”则提出了一条解决问题的出路。这一过程看似简单,却经历了几千年才开始出现这样的萌芽。通观中国蒲松龄之前的文坛,惟独他反映女性自主意识的文章最为血肉丰满。同时《聊斋志异》是他用几十年时间写成的,他称这是他的“孤愤之书”。 二、《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

封建女性悲剧命运的根源

封建女性悲剧命运的根源 小组成员:蔡煌、周健、胡龙飞 论文撰写:蔡煌 中国数千年的古代社会,基本上仍是一种以男性为主导的环境架构。因此,诸如“男尊女卑”(语出《周易》)、“男主外,女主内”(语见《大易通解》)、“女子以弱为美”(源自班昭《女诫》),与“女子无才便是德”(参见《易酌》)等说法,确实对中国的女性影响深远,也已发展成多数人根深蒂固的观念。导致极多女性的才艺,终其一生,都无法得到充分的发挥。这些女性的处境与心声,透过一些优秀艺术品的诠释,如《红楼梦》、《西厢记》、《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等作品,才幸运地博得同情与关注。 中国古代有不少给女性的人身自由加以摧残和束缚的封建礼教和陋习,其中如“三从四德”、“男尊女卑”、“夫为妻纲”、“三妻四妾”、以缠足为美等。 商周二代是华夏制度文明确立的关键时期,正是这两个王朝的更迭完成了由父系制的高级阶段(商代)向父权制时代(以周礼确立为标志)的过渡。从此,为巩固和强化男性的支配地位,便造出了一系列宗法伦理的信条,既以规范社会,更以桎梏女性。女性地位之全面低落,既肇因于这种宗法伦理所维护的男性统治,男性统治更藉这种宗法伦理而大行其道,世泽绵长。 一、女性是父权社会的经济附庸。在父权社会中,女性丧失了家庭财产的所有权,只得借助婚姻或血缘的关系,依附于男子,沦为家庭的奴隶。旧时有“男称丁,女称口”之说,封建时代皆以一家中“丁”的数目分配土地和担负赋税,把女性排除在外。这“计丁受田”制度最典型说明女性毫无经济地位的事实。女性在家庭中也没有私有财产。《礼记?内则》谓“子妇无私货,无私畜,无私器;不敢私假,不敢私与。”这就是说,女子在出嫁前没有财产,出嫁后作为妻媳也无私有财产,甚至女子从娘家带去的财产的所有权也被剥夺了。有些女性出于家庭的原因被迫出外劳动,仍一样为男性所歧视,冠以“三姑六婆”之称。有时女性甚至沦为男性买卖的对象,有卖为奴婢、卖为妻妾、卖为童养媳、卖为娼妓,陷入最悲惨的境地,这都是因为女性在经济上不能独立造成的。泯灭女性的经济权力,令其成为男子的性奴隶与生育工具,已成为封建宗法约束女性的有力武器。 二、女性被排除在政治之外。自阶级社会产生以来,“乾坤正位”便成为规范男女的理论基础。“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男女正,天地之大义也。” “……男主内,女主外……这种分工模式给两性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男性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增长了‘才干’,那些成功者制造了自己的‘历史’,成为财富与权力,妻妇与奴隶的拥有者,而生活于其中的妇女不得不屈从于男人为自己设就的生活范围和既定的角色,将自己的职分降到次要的从属的地位,从而形成了妇女无权的隐忍的经历,形成了认为妇女是无能的短见的偏见,从而妇女本身也就成了无史的沉默的群体。” 妇女被禁锢在家中,服役于人,料理家务,就是连统治阶级的皇后也属被禁之列。不仅如此,封建时代还宣扬“女祸论”,即认为宠信妇人,使之预政,必酿成祸患,甚至宠信妇人,使之预政便是祸患的传统理论。无论家政、国政,都奉之为信条,引之为鉴戒,使只成为限制女性预政的一件理论武器。总之,一切女性的基本政治权利在这一男权社会中消失殆尽。 三、传统女教自始至终渗透着封建伦理的观念。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思想基石,故传统女教向以贯彻儒家的宗法伦理观念为宗旨。在汉代以前,已出现了奴化女性的封建女教。女教轻视智育,认为“妇女只许初识柴米鱼肉数百字,

论张爱玲笔下女性悲剧命运

前言 张爱玲是“一个对人生充满悲剧感的的人”。她的小说主要以婚姻和爱情为主题,几乎都揭示女性的悲剧命运。张爱玲以一种女性的细腻的观察角度,去洞察世间男女在现实生活中的挣扎、妥协与堕落,她善于把时代、国家等一些大事情都淡化在日常的生活琐事中,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就在这平凡而又琐碎的生活中演绎着自己的悲剧,她们的悲剧不能归责于具体的人或事,似乎是是一种命运自然而然地就发生了,甚至于她们在承受自己悲剧的同时,也在缔造着别人的悲剧,周而复始,延续不断。 一、张爱玲笔下女性悲剧命运 (一)女性的生存悲剧 张爱玲笔下女性的悲剧寄托了作为一个敏感自省的现代人,对个体生命中的生存寂寞与生存痛苦以及恐怖的深刻感悟,也是她对生命悲剧性的理性认知。她不动声色地讲述着现代人一个又一个在黑暗中坠落毁灭的凄凉故事,还这个无聊又无奈的世界以无奈而又无聊的本来面目,渲染着不安与恐惧、凄惶与悲伤的气氛,悲从中来。这种生存悲剧的实质便是个人欲望与他人存在利益的冲突。她于是用瑰丽的文字精雕细琢女人生命和生活中的种种烦恼、压抑、伤痛、畸形和无聊。 在《倾城之恋》中,张爱玲借范柳原之口道出了“根本你以为婚姻就是长期的卖淫”。[1]白流苏一上场就展示了自己冷酷自私的婚姻观,为了逃离寄食娘家,遭人白眼的处境,为了求得经济上的依附,她抛弃了诗礼人家的矜持含蓄的姿态,以“快、准、狠”的方式从妹妹手中抢走了范柳原,她非常清醒的看到了自己已站在青春的尾巴上,再不搏一把将永无出头之日时,于是大胆的决定用残余的青春做最后一次的赌注。在白流苏那里,爱情早已扭曲,成为她获得赖以生存的婚姻工具,然而,面对最终成就的婚姻,白流苏心中反而升起了弥漫难散的惆怅与凄凉。一场倾城之恋,就这样向白流苏和人们昭示了更广泛更普遍的人生命运的不可靠。 即使像葛薇龙这样的比一般“女结婚员”更独立的精神,受过新思想教育,对她所出身的家庭更有叛逆性,她甚至希望寻找到浪漫的爱的女性最终是同样的命运,没落世家的经济的贫穷,迫使她走进了她反感的姑妈的府邸,她之后的堕落,每一步都与虚荣心与贪图物欲密切相关,对优裕的物质生活的眷恋,对纨绔子弟的爱慕,使她完全成为了梁太太和乔琪乔的俘虏,灵魂已不再是自己的主人,她那一点点单纯,脆弱的理想已经完全被强大的物质欲所征服。她的希望、幻想只能像起泡一样一个个无情的破灭,挣扎纯属徒劳就死了心,退缩在命运永恒的框子里,丰满鲜活的生命被扭曲为干瘪,苍白,平庸的服服帖帖的工具,成了现实命运的牺牲品。 在物化爱情和男性传统樊笼中女性的生存是以压抑为前提的。张爱玲的小说中,女性的性压抑的描写,在父权文化下的窒息和女性在社会环境的压抑下种种世相的描写,显示出了相当的深度。

古希腊神话中的命运观

投降or抗争?古希腊神话中的命运观 【摘要】命运问题是人类历史长空中最耀眼的一颗星。古希腊人认为在人与神之上还有命运主宰一切,它既支配人,也支配神;古希腊神话中既有对命运的抗争,又有对命运的妥协,而且最终是要表现人作为个体在命运前的渺小与无所作为,传扬的是一种宿命论的观点。在古希腊神话中人人都有自己的“命运”,命运的体现就是“神谕”。一道神谕能决定凡人一生的历程和生死,人无法逃脱命运的安排。那些著名传说里的悲剧性的英雄,普罗米修斯、俄狄浦斯个个都是历经苦难,九死一生,一生下来就注定了在恶瘴累累的路途上颠簸。 【关键词】古希腊神话命运观悲剧俄狄浦斯普罗米修斯 【前言】命运是希腊神话中的一个永恒主题,命运往往被描述为主宰人和神的神秘的力量。而古希腊神话大多写个人意志和命运的冲突,在主人公背后,往往存在着某种无形的、不可抗拒的、不依赖于人和神的神秘力量,影响着主人公生命的走向,就是所谓的命运。因此,客观地讲,神话中的命运观是古希腊人反映社会矛盾的一种特殊形式,其中人与命运的冲突,反映的是人与世界、人与人的冲突。而本文,将从俄狄浦斯和普罗米修斯两人中来分析古希腊神话中的命运走向 【正文】古希腊神话故事传说中最具代表性的悲剧故事便是俄狄浦斯,在得知他将杀父娶母的神谕后就开始了与命运不屈的抗争:他远离义父母,开始流浪,结果途中误杀生父;因解开斯芬克斯之谜被拥立为王,而娶的前国王遗孀正是生母。命运于是开始疯狂报复:可怕的瘟疫袭击忒拜城,祸因在于有人杀父娶母。俄狄浦斯不顾一切捉拿元凶,救民于水火结果他刺瞎双眼,自我流放他乡。这一方面表明他对命运的蔑视,另一方面有力谴责了命运的不公正、命运的邪恶。在英雄与命运这场悲壮的较量中,我看到了人的伟大,以及命运的不可抗拒。俄狄浦斯中体现的人与命运的抗争主要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看: 1、俄狄浦斯虽然集英雄人物的勇敢、无私、智慧于一身,但对于自身的命运,他始终是无知的。在对外部世界的关系上,他处于被欺骗的地位,他始终想要离真相近一些,即使隐约预感到结果的可怕,他还是不顾劝阻,用自己的智慧解开了斯芬克斯的谜语谜底,却对自己的身世一无所知,和自己的生身母亲结婚,他成为和他同住的儿女的父兄,他生母的儿子和丈夫,他父亲的凶手和共同播种的人。俄狄浦斯刺瞎双眼有着双重寓意,一方

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

《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 蒲松龄是写女性的铁笔圣手,同样的人物,他比前辈作家写得生动丰满,他还涉猎他人没有涉猎的禁区,写出新人形象。在《聊斋志异》中,蒲松龄笔下的女性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一、爱情、婚姻、家庭中的女性形象 在爱情、婚姻、家庭中,聊斋女性形象各异,各有千秋。我们先看在爱情生活中的聊斋女性对真善美、对独立人格的不懈追求。 1、表里如一的狐女阿绣 《阿绣》里有模样儿完全一样,个性很不相同的两个优美女性,其中一个就是美的追求者狐女阿绣。男主角刘子固认识了美丽的杂货铺少女阿绣,却没有办法娶到她,在他沮丧的同时,希望能遇到个类似阿绣的。这时,狐女幻化成阿绣的模样来和刘子固欢会。狐女为什么这样做?只是艳羡阿绣的美,希望和她媲美。刘子固的仆人很聪明,很快揭穿了狐女阿绣的身份。刘子固本来跟狐女阿绣好得蜜里调油,一旦得知狐女的怪异身份,非常害怕,还让家人准备下兵器伏击狐女阿绣。对这样的寡情郎,狐女阿绣采取忍让态度,说她知道刘子固一直想念阿绣,正打算帮助他们团聚,她虽不是阿绣,却自认为不比阿绣差。狐女阿绣有神力,却不报复无情义的刘子固,而是把失落的爱,无私奉送他人。当民女阿绣陷入被乱军俘虏的危难时刻,狐女阿绣却施展神力把民女阿绣从战乱中救出。在她帮薄情郎和阿绣建立幸福美满的家庭后,真假阿绣开始了妙趣横生的比美。开始,刘子固还能分辨真假,后来,连刘子固都分辨不清哪个阿绣是自己的妻子了。这说明狐女的美已经修练得跟阿绣没有区别。狐女为什么如痴如醉地要修练成阿绣的样子?据狐女说,她跟阿绣前世是姐妹,两人都模仿美丽的西王母,阿绣比她学得好。她们转世之后,狐女仍然不忘对美的追求。 在《阿绣》这个故事里,狐女阿绣是爱情的缔造者、是家庭的保护神。她能够放下怨恨,帮助真阿绣和刘子固建立家庭,体现出高尚的人格魅力。爱一个人不意味着强行占有,而是要让他跟所爱的人走到一起,要他得到自己的幸福。这是狐女的人生哲学,也是美的哲学。狐女在追求和修炼形态美同时,获得了内心美。她的人生哲学不管是在蒲松龄所处的时代,还是我们生活的今天,都是令人叹服的。 2、貌丑而心善的乔女 乔女丑得出奇,二十五岁还没嫁出去。丧偶的穆生娶了她,生了儿子后穆生又死了。乔女求娘家帮忙,娘家不理睬,她只好靠纺织艰难度日,这时,她有了一个改变贫穷和孤苦生活的机会:同县家境富裕的孟生要续弦,条件很苛刻,可见了乔女却大为赞赏,还派人说媒,显然是看上了乔女的德,但乔女信守封建律条,坚决拒绝。孟生对她越发欣赏,让媒人再次求婚,还说服了乔女的母亲,可连母亲亲自动员她都不同意。乔女恪守封建道德,坚持不事二夫,但孟生对她的钟情让她深深感动,心灵早就跟孟生联系到一起,在精神上背叛了“不事二夫”的誓言。不久,孟生得暴病死了,无赖趁机把其家产携取一空,仆人趁火打劫,乔女却敢到孟生坟上临哭尽哀。当无赖又想谋夺孟生的田产时,连孟生的好朋友林生被无赖威胁后都吓得不敢出面,而非亲非故的寡妇乔女挺身而出,到官府告状、到有地位的缙绅门上哭诉,终于替孤儿保住了财产。然后,乔女十几年如一日,任劳任怨地抚养孤儿成人,请老师,积累钱粮,和名门联姻,她的做法俨然孟生遗孀。 乔女有一定的叛逆色彩,她跟孟生的感情,实际上是精神恋爱,她重情重义,用终生的辛劳来报答孟生的知己之情,这在封建时代是很少见的。 3、出淤泥而不染的妓女形象:鸦头 鸦头是个误入风尘的少女,因为她不肯接客一再受到老鸨毒打,她认识了诚实的书生王文之后,认识这个人可以托以终身,马上就机智地把握自己的命运,百折不回。 鸦头出身低贱却为人清高,她向往正常的婚姻,可是在封建礼教下,女子处于被压迫、

浅谈祥林嫂的悲剧命运及其原因讲解

浅谈祥林嫂的悲剧命运及其原因 【内容摘要】祥林嫂是鲁迅的《祝福》中的女性形象,其形象的典型意义揭示了封建制度对劳动妇女的经济枷锁和精神摧残,本文从祥林嫂自身、他人及社会环境等的影响,通过揭露祥林嫂悲剧命运分析了封建礼教,引出了社会的本质。【关键词】悲惨命运原因社会本质 祥林嫂是鲁迅先生小说《祝福》中的主人公,是封建社会中国农村妇女最典型的形象代表。历史和现实社会总是呈现出异常复杂的面貌,人物性格的复杂性主要是由这种复杂的历史条件和人物关系造成的。《祝福》中深刻地描绘出复杂的祥林嫂时代背景,真实地描述了社会环境对形成祥林嫂性格的作用,它所刻画的复杂性格才能具有坚实的基础。但鲁迅在《祝福》里,不仅十分重视描写影响人物命运、铸造人物性格的复杂环境,而且真实的再现了当时社会环境下个体生存的全貌,祥林嫂的命运早已不是她自己个体的命运,她已经成为旧社会中千千万万劳动妇女共同的悲惨命运的代表,肉体遭受压榨、蹂躏,精神也受到摧残和毒害。而作品中鲁迅先生对祥林嫂眼神的刻画,也生动体现了祥林嫂性格的发展过程,鲜明地表现了她内心世界的深刻变化,从而印记着祥林嫂悲剧一生的足迹。 一、祥林嫂的悲剧命运 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她先是丧夫,再改嫁,丧子,又被逐出鲁家,最终没有得到未庄人的谅解被逐出未庄而精神崩溃,她从未想过抗争,从未做任何改变,最终在绝望中离开。但祥林嫂的一生坎坷悲惨,她不仅受到封建主义政治上、经济上的压迫,

更遭致封建礼教与神权迷信的残酷精神虐杀,祥林嫂周围的世界,也被封建伦理道德所支配,祥林嫂踯躅在这个冷漠无清的世界里,她不仅生前哀苦无告,还须怀着更大的恐惧走向死亡。同时从肉体到精神都被封建礼教与神权迷信摧残虐杀,生活在旧社会最底层的她,几经抗争非但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反而被践踏、被愚弄、被鄙视,而最终被吞噬,就在年终人们祝福的欢乐气氛中,怀着无限复杂矛盾的心情冻饿致死。她勤劳、善良、质朴、顽强,是一个安分守己的人;她吃苦耐劳,身体状态良好。但在旧社会她夫死后,被逼再嫁,儿子死后呗逐出家门,得不到人们的谅解而精神崩溃,最终她不但不能争得一个做人的起码权利,反而成为一个被践踏、遭迫害、受鄙视而终甚至于被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所吞噬的人物。在《祝福》中,主人公祥林嫂具有一种中国封建传统妇女的性格。在当时,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礼教已经深深扎根于人们的心中,妇女的地位是相当低的,妇女从一而终的理念深入人心,对于一个寡妇,这种鄙视就更加强烈了,就连和她地位相当的柳妈也这样。然而,祥林嫂也就有反抗性,曾经试图反抗,但没有成功。尽管她对这种命运的抗争,正是祥林嫂对生命和自由的向往,也完全符合普通人正常的心态,只是她无论怎样挣扎,她这个可怜的个体仍逃不脱社会的羁绊。她第一次出现在鲁镇时,她是一个寡妇,做了鲁四老爷家的佣工,虽然夫死悲切,但尚年轻,尽管有初当佣工的胆怯,但尚可自食其力相慰。可这时的祥林嫂是从严厉的婆家逃出来的,在当时封建社会当中,无疑这只是她恐怖命运悲剧的开始。祥林嫂的悲剧还在于,她一生顺从封建礼教,到

浅谈《花凋》中的女性悲剧命运

浅谈《花凋》中的女性悲剧命运 《花凋》是张爱玲于1944年3月发表在《杂志》月刊第12卷6期上发表的一篇作品。这是一篇短篇小说,与《金锁记》、《倾城之恋》、《半生缘》等相比,《花凋》并不出名。但其中对于女性命运的描写却是值得我们关注的。张爱玲是一个冷静的女性写作者,在《花凋》中,她以平淡的笔调向我们讲诉了一个少女的悲情故事。 《花凋》中川嫦的命运实质上是时代的缩影,其悲剧命运的根源是值得我们思考的。在历史的潮流中,在男权为中心的重压下,文本力图重现女性的真实遭遇,即被压抑的现状,从而引起社会的共鸣。 郑川嫦的悲剧首先表现在其个性的被压抑。这种对其内心本能欲望的压抑是双重的。文本开篇以倒叙的手法写道“……川嫦是一个稀有的美丽的女孩子……十九岁毕业于宏济女中,二十二岁死于肺病。……爱音乐,爱静,爱父母……无限的爱,无限的依依,无限的惋惜……回忆上的一朵花,永生的玫瑰……安息罢,在爱你的人的心底下。知道你的人没有一个不爱你的。”这是多么富有诗意的墓志铭呀,这躺在墓中的女孩子生前必然是十分受人宠爱的吧?可是作者在此却笔锋一转,接着说“全然不是这回事。的确,她是美丽的,她喜欢静,她是生肺病死的,她的死是大家同声惋惜的,可是……全然不是那回事。”不是那回事,那么又是怎么回事呢? 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我们看到:“川嫦是姊妹中最老实的一个,言语迟慢,又有点脾气。她是最小的一个女儿,天生要被大的欺负,下面又有弟弟,占去了爹娘的疼爱,因此她在家里不免受委曲……”,文本中提到,“川嫦是姊妹中最老实的一个,言语迟慢,又有点脾气。她是最小的一个女儿,天生要被大的欺负,下面又有弟弟,占去了爹娘的疼爱……”在这种背景下,川嫦注定成为被忽略与欺压的对象。为了在家里生存下去,川嫦不得不隐藏起自己的本能欲望。她没有漂亮的衣服来装饰自己,穿的的姐姐们剩下的旧衣裳,甚至有时还得赤脚;她想要上大学,可是那对于她而言那只是奢侈品;她渴望一段真正的爱情,却因为一场大病扼杀在了摇篮里。生活在宗法父权下的女性,除了选择逆来顺受,没有任何主导自己命运的权力和力量。 马克思曾指出“妇女解放的第一先决条件就是一切女性重新回到公共的劳动中去。”很显然,我们的主人公川嫦是没有这样的机会的。她的父亲是遗少,家里虽然拮据,却死要面子。“为门第所限,郑家的女儿不能当女店员,女打字员,做“女结婚员”是她们唯一的出路。可见,川嫦是没有机会取得经济独立的。没有经济的支持,自然就没有话语权。起初,我们可以看到,川嫦是有自己的思想的。在姐姐们都出嫁以后,川嫦并不忙着找对象,她希望她爹有了钱以后可以送她上大学,好好地玩两年,从容地找个合适的人。但依附于父权下的她,想要做到这一点,谈何容易。在她的愿望还没有得到是实现时,她的母亲,郑夫人已经托了大小姐为川嫦找对象。这也就有了后来的与章云藩的恋爱。在川嫦的身上,我们也看到了女性在长期压制下被扭曲的思想,即便川嫦有着对更高理想——上大学的追求,但她最终的目标仍然是找个合适的人。在男权中心思想的影响下,川嫦对自己未来的规划始终无法摆脱从属于男性这一传统。 其次是人性的自私与冷漠对川嫦的伤害。这不仅表现在她生病前的不得宠及受欺负。更表现在她生病后,周边人的态度。当川嫦缠绵于病榻时,她的亲人早已厌倦了这劳神又伤财的事。郑先生父母并非不爱她,只是这爱若与钱比起来就显得苍白无力不值一提。当面对川嫦即将逝去的生命时,“郑先生道:‘不是我说丧气话,四毛头这病我看过不了明年春天。’说着,不禁泪流满面。”可是听到要买西药时,他却舍不得了,生怕为她白花了钱而影响一家人的日后生活,甚至连她每天吃两个苹果也要发怒,因为他连养姨太太的钱都没有了。而母亲呢?因为怕给女儿治病让丈夫知道自己有私房钱,竟忍心眼睁睁看着女儿慢慢地死去,她那有限的母爱终归抵挡不了金钱力量的冲击。文本通过这对川嫦周边人的行为的描述生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