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论语》中的孝道思想

论《论语》中的孝道思想
论《论语》中的孝道思想

论《论语》中的孝道思想

摘要:孝是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论语》中的孝以温馨的亲情为基础,讲述了为人子女者对父母的孝行,要“生事之以礼”,有养、有敬、有顺、无妄。在《论语》中,体现了孔子的百善孝为先、孝为德之本的思想。本文通过解读《论语》中有关“孝道”的章节,来论述《论语》中所提倡的“孝道”思想。

关键词:《论语》孝道孔子儒家思想

引言

在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中,主张孝悌仁义,而“孝”则被排在了首位,可见孝道在儒家思想中的重要性。正因为“孝”在儒家思想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有关孝道的言论在《论语》中也占据了不少篇幅。本文通过解读《论语》中有关

“孝”的章节,分析和论述了《论语》中体现出来的孝道思想。

本文首先通过解读《论语》中有关“孝”的章节,逐章节地解析了不同章节体现的孝道思想;文章的第二部分将这些孝道思想融合到一起,进一步论述了《论语》中所提出的孝道观点;第三部分论述了孝道思想在当代的意义。

一、《论语》中的“孝”

(1)尊敬长辈,以礼待之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於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 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孝”即“无违”,“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孝” 就是不要违背礼,父母活着的时候,要按礼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要按礼埋葬他们、祭祀他们。这句话强调了对父母应当敬之以礼,不管是父母健在还是已故,都应当以礼相待,不可违逆。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

孔子说:“今时的人,认为孝亲就是能养他们,给他们吃的,穿的。而人们饲养的犬马也能得到喂养。如果没有对父母的一片孝敬之情,那赡养父母与饲养犬马又有什么差别呢?”这句话充分体现了孔子提倡尊敬父母的思想,为人子女者,不仅仅要赡养父母,更应当尊敬父母,如果不尊敬父母,而只是把父母当作动物一样养着是不能称之为孝的。

子曰:“事父母几谏,谏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论语.里仁》)

这句话的意思是侍奉父母,他们若有过失,要婉言劝告。话说清楚了,却没

有被接纳,仍然尊敬他们,不要违逆对抗,继续操劳而不怨恨。儒家文化对长辈的劝谏讲究的是和风细雨,润物无声,温柔敦厚,不要求急风暴雨似的劝谏方式。这种方式在有时候被解读为愚孝,其实不然,这恰恰体现的是尊敬父母的思想。对待长辈不应当有顶撞,粗言相对,而应当委婉,即便是长辈有过失也应当婉言相劝,同时也不能因为他们不接纳自己的观点而违逆对抗,相反还是得继续尊敬他们。

(2)赡养长辈,关注长辈身体健康,对长辈尽责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论语.为政》)

“孝”即不仅要“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还要“色”。意思是不仅是有了事情,儿女需要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饭,让父母吃,还要对父母和颜悦色。在孔子的思想中,赡养父母不仅仅是指给父母吃喝,还需要有“礼”。孔子的意思就是不仅要从形式上按周礼的原则侍奉父母,而且要从内心深处真正地孝敬父母。

孟武伯问孝。子日:“父母唯其疾之忧。”(《论语.为政》)

孝敬父母需要为他们的疾病担忧,保障他们的身体健康。

孔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里仁》)

这句话意思是说,父母在世的时候,不出远门去求学、做官,即便要出远门,也必须有一定的去处,不能让父母担心。在这里,孔子所看重的,是子女对父母的责任:不远游的前提是“父母在”。对孔子而言,父母健在时,子女的义务,便是在家陪伴父母,赡养父母,防止父母身体出现疾病,与父母共同生活。这里的在家或不远游可以有多重意义:或是以农耕赡养父母,或是照顾父母的起居,或是避免父母因子女远游而担心,等等。如果子女出远门而又没有一定的去处,那么父母的牵挂之情势必更甚,所以孔子特别强调“游必有方”。其重点是对父母尽责。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里仁》)

在这里,孔子告诉我们,做子女的,对父母的年龄绝对不能不知道。因为天增岁月,父母增寿,身体康健,精神健旺,做子女的怎能不高兴呢;但同时又增添一丝忧虑,因为父母年岁越高,距离人生的终点就越近,儿女与父母相处行孝的时间

也就越短了。因此,作为子女,应当关注父母的年龄,尽自己最大可能保障父母的健康。

(3)遵从父母教导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於父之道,可谓孝矣。”

(《论语.为学》)

这句话的意思是判断一个人孝与不孝,可以通过其志向和行为来判断。一个人,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三年内都不改变他父亲所制定的那一套规矩,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这句话在现在看来并不是完全合理,但在当时确实可以理解。父亲是子女的启蒙者和引导者,因此子女应当遵从父亲的教导、遵守父亲制定的规矩而不能随意更改。

二、综述《论语》中的“孝”

从第一部分中的分析中可以看到,《论语》中的“孝”把礼放在了首位,即孝要合乎礼。“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孔子极其重视“孝”,不仅仅强调子女应当赡养父母,关心父母身体,更应当对父母要待之以礼,不可粗鲁违逆,无论父母在世不在世都应当如此,否则就不能称之为孝。

同时孔子在《论语》中也提到了孝的具体行为,“父母唯其疾之忧,可谓孝矣” “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於父之道” “事父母几谏,谏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这些都是孝的具体行为要求。孝顺,不能光说不做,因此孔子对孝行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要关心父母身体,担忧父母的疾病;照顾父母饮食起居,不让父母劳累;遵从父母教导;对父母说话温婉敦厚,不顶撞父母等等。

三、孝道思想在当代的意义

通过前面的论述,可以看到孝道思想在孔子思想中的重要地位,后来的儒家学,如孟子、朱子也都很注重孝道。孝道作为我国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代,老龄化问题越来越严重,孝道也显得越来越重要。为构建和谐社会,孝道依然有着其重大的意义。

首先,在个人层面上,一个人必须将“孝”作为个人道德修养的基础才能为他人和社会所容纳。虽然在古代社会中,“孝”被统治者作为统治工具来运用,把

“孝”纯粹当作教导人民服从统治、维持社会稳定的纯功利性的工具,但是并

不妨碍“孝”在原本意义上维系了亲情关系并促进了人与人、个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在现代社会生活中,一个人要融合于社会中,也就必须具备孝的德行。可见,“孝”不但是个人在家庭中必须具备的德行,也是悦纳于社会的条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从提高个人道德修养着力,个人道德的核心就是“孝”的意识,很难想象一个不孝的人会对别人对社会友善,只有每个人的道德修养达到一定的水平才可能使社会和谐平稳运行。

其次,在家庭层面上,虽然现代的家庭构成与西周时不同,功能也大有差异。但是,家庭作为社会构成的基本单位,为家庭成员提供身心栖息之处,培养个人道德是古今一贯的。家庭中亲子关系在人类时间流动过程中起着基础和核心作用。对孝的提倡,使子女尊重、赡养父母,关心父母的精神、情感需求;父母

慈爱、抚育子女,可以使得父母子女之间亲情关系更加融洽、和谐,营造和建立起尊老爱幼、父慈子孝的和睦、温暖的家庭。

再次,在社会层面上,封建社会的统治阶级竭力宣扬孝道,多是为了使民风淳朴,不犯上作乱,从而保持统治秩序维护自身的利益。现在我们也大力提倡“孝”却是有别于封建社会的,我们目的在于促进社会和谐、平稳运行,使人民安康幸福、祖国繁荣昌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大力提倡孝道,能促进全体社会成员道德素质的全面提升,在全社会形成尊老爱幼的道德风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总之,《论语》的“孝”思想包含了丰富的内容,适应了当时的社会政治文化需要,也对后世伦理规范起着基础性的指导作用。我们要坚持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实事求是地分析,“取其精髓,去其糟粕”,并赋予其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新的含义,做到古为今用,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 论语[M]?

[2] 论语别裁[M].张居正?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 《论语》与《孟子》中“孝”之比较[J].谢燮.现代语文.2008.1.

[4] 《论语》的“孝”思想及其当代意义J].李晓虹,荣虎只.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

科版)第23卷第4期.2007.8.

⑸《论语》中“孝”的文化内涵[J].涂耀威.孝感学院学报第25卷第5期.2005.5.

论《论语》中的孝道观及其现实意义

论《论语》中的孝道观及其现实意义 提纲:一、孝的本质与核心 二、如何尽孝 三、再倡孝道的现实意义 自古以来,“孝”即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儒家经典《论语》更是将“孝”提升到道德的最高境界——“仁之本”的高度。本文阐述了《论语》中孔子的孝道观:仁是孝的本质,礼是孝的核心,并探究其对当前社会的现实意义。 2008年《杂文报》10月刊登了一组主要针对当今居民家庭成员隔代人之间的表情以及脸色变化的调查数据。该调查一共调查了100位老人对后辈儿孙及100位后辈儿孙对长辈的表情及脸色。调查显示,有100位老人见到后辈儿孙时,有91人表情愉悦,面带微笑;有5人显得很平静;有4人面带期待与希冀。而100位儿孙遇见长辈时,有46人板着面孔,显着冷淡,脸色难看;有41人面无表情,无动于衷;只有13人笑脸相迎,嘘寒问暖,情谊融融。这项调查让人想起《论语》中孔子关于“色难”的看法: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孔子认为:“子女在父母前经常有愉悦的容色,是件难事。有事情,年轻人效劳;有酒有肴,年长的人吃喝,难道这竟可认为是孝么?”子女孝的态度很重要,要竭力做到和颜悦色地侍奉父母。几千年过去了,晚辈对长辈依然“色难”且有加重的趋势,有必要从经典中对孝道做一番回顾,以启发当前。 一、孝的本质与核心 在春秋时代人们的心中,父母和君王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国语》中说:“民生于三,而事之如一。父生之,师教之,君食之。非父不生,非食不养,非教不知。”没有父母的养育、师长的教导和君主的恩赐,我们是无法生存的。因此我们要感恩于父母的养育,感恩于师长的教诲,感恩于君主的恩赐,落实到行动上就是要尽孝、尽忠、重言诺。儒家学说的显着特点就是注重家庭和伦理,夫

论语中孝道思想总结

论语中孝道思想总结 篇一:关于论语中孝的思想 关于论语中孝的思想 刘文刚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论行事的著作, 它涵盖了极其丰富的思想内容, 如学习论、为政之道、道德修养论、孝悌说等等。本文在此阐述下我对论语中孝的思想的一点看法和感悟。 先看这段:子游问孝。子曰: 今之孝者, 是谓能养。至于犬马, 皆能有养, 不敬, 何以别乎?也就是说尽孝道, 首先得赡养父母, 但这远远不够, 还得尊敬他们。否则就和养狗、养马毫无区别。也就是说孔子眼中的孝在能赡养的前提下要尊敬父母。此为其一。 其次,子夏问孝, 子曰: 色难。有事, 弟子服其劳; 有酒食, 先生馔, 曾是以为孝乎?这就告诉我们要和颜悦色地奉侍父母, 把最好的奉献给父母, 始终如

一, 不可因时间、情绪、环境不同而有所改变。 再次,子曰:父母在, 不远游, 游必有方。意思是说, 父母在世时, 不出远门游学或者做官; 如果真要出远门, 一定要讲清去处, 安顿好父母。 再次, 尽孝道不可违礼, 态度要谦和。孟懿子问孝, 子曰: 无违。也就是说尽孝道不可违背礼制。孔子在此还从为政的角度叙述孝道原则, 孝不单是对父母要孝,还要扩充到行大孝于天下, 爱天下之人, 这是施行德治的根本。大孝发展到现在即为追求道义, 为他人、为社会、为国家谋福利。子曰:事父母几谏, 见志不从, 又敬不违,劳而无怨。即对于父母的错误要耐心、委婉地劝谏, 讲究方法, 希望他们接受, 但又不可违礼。 最后, 行孝要继承父志或父道。子曰: 父在, 观其志; 父没, 观其行; 三年无改父之道, 可谓孝矣。 曾子曰: 吾闻诸夫子, 孟庄子之孝也, 其他可能也; 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

论语中的孝道

论语中的孝道 1.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2.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忧。” 3.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4.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以为孝乎。” 5.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子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6.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7.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孝,在中国古代伦理中,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一直以来被历代文人们大加赞扬的。在孔子的思想中,孝道是组成其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的部分。 天地君亲师,古老的祖训与名言,代代传承,直至今天。 古人怀着对天地对自然的敬仰,在今天,似乎已经被渐渐地忽视,由于人类的能力在不断地增强,人们对自然界的征服之心日盛,这些暂且抛开不提。君,今天看来,国,似乎更加切合实际。再往下,就是亲,此处的“亲”,自然指的就是双亲,是父母。 那么,究竟什么是孝道?古老的时代,孝道是“父为子纲”的强权,孝也是“卧冰求鲤”的感人诗篇,孝道也还是杀子救母的荒诞,那么今天呢?今天的世界,需要怎么样的孝,才是真正契合时代的孝呢? 即使圣贤如孔子,在不同的人问及孝时,给的都是不同的答案,与其说是后人所解释的,孔圣人因材施教,倒不如说是,因为孝本身就没有一个统一的定论,本身就是因人而异的。 对于初识世事的孩童,孝就是乖乖听话,不让父母生气; 对于开始读书的学子,孝就是好好读书,不让父母担心;

当今社会如何看待《论语》中的孝道思想

当今社会如何看待《论语》中的孝道思想 中文五班裴梓伊 摘要:孝道,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说中,孝道思想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但在如今这个现代化的社会,旧制度已不复存在。当新思想取代旧思想、新文化代替旧文化、外来文化不断冲击传统文化的今天,我们要用继承和发展的眼光看待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孝道,并应该赋予“孝道”符合时代的新的定义。 《论语》是儒学经典之一。而其中孔子关于孝道释义及理解,是儒家用以规范父母与子女关系最重要、最基本的原则之一。可以说:孝就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一种晚辈对长辈的伦理道德。但这种伦理道德产生的时代背景是奴隶制向封建社会转型的阶段,孔子决心恢复周礼实质上也是力图维护奴隶制度、维护奴隶社会统治的基础——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可以说,这种关于孝道的思想很好的维系了宗法制度,也为同样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封建家族制度的完善提供了帮助。正因如此,儒家思想才能成为贯穿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所以,诞生于封建社会的“孝道”并不能完全适用于如今的社会,我们应发现其蕴育千年的结晶。“孝”深深地熔铸在华夏儿女的血脉之中。但在当今社会,封建统治的思想束缚早已不在,我们用应该如何看待儒家思想中的“孝道”呢? 首先我们要看到《论语》中关于孝道我们应该理解学习的方面。 例如: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论语·学而篇》告诉我们应该学习父亲长辈合理的部分。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作为子女,应该听从父母的教导,学习父母正确处事原则。这对未来的独立,对自身的发展都有很大的作用。 又如: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忧。”《论语·里仁篇》作为子女,要牢记父母的年龄,一方面因[其高寿]而喜欢(这表现出子女应对父母关爱)而另一方面又要因为[其寿高]而有所恐惧(又表现出了子女对父母的崇敬与依恋,为父母有一天要离去而感到恐惧和悲伤)

论语十大思想内涵

《论语》十大思想内涵 一、为政以德 1.孔子认为政治上最重要的事情是养生(食)送死(丧)和祭祀。 2.在治国方略上,孔子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数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也叫“德治”或“礼治”。实行“德治”的具体办法有:①重教化,轻刑罚;②反对过度榨取,主张“使民也义”;③为政需正己;④举贤才;⑤取信于民;⑥讲究礼节。 3.特别注意孔子的“均无贫”思想。孔子所谓的“均无贫”指的是不同等级地位的人各自得到应该得到的部分,是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阐释的,不同于“平均主义”。 二、克己复礼 1.克己复礼 约束自己而回归于礼。此处的“礼”指的是周礼。“克己复礼”是孔子在“礼乐崩坏”时代倡导的理论主张和行为准则。 2.礼与仁的关系 孔子的礼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上的礼,不仅讲制度,讲规范,还讲带着仁爱之心去执行这些规范;孔子的仁是礼指导下的仁,是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度为前提和目的的仁爱,不是无差别的兼爱、博爱。 3.孝与仁的关系 在“仁”的诸多道德要求中,“孝”与“悌”被看作是做人的一种天经地义的纲纪要求,也是一个人“修身养性”、追求“仁”、实践“仁”的根本。“孝”即孝敬父母,“悌”即尊敬兄长。“孝悌”作为孔子学说中的一个伦理道德观念,规定了一个人对父母、兄长所应具有的态度和行为要求。 三、知其不可而为之 1.知其不可而为之 “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对孔子的概括,表现出孔子坚持理想、坚持原则、认定目标的执着精神。这种精神,是儒家积极进取思想的集中体现。在今天,这种精神还是值得提倡的。 2.儒道之辩——入世与出世 孔子不倡导消极避世,与道家的主张不同。孔子“怃然”(怅惘失意的样子),一方面为众生滔滔、知音难觅而怅惘;另一方面又坚定不移地坚持着自己的济世思想,知其不可而为之,认为天下无道,才更需要自己挺身而出,匡扶正义。应该说“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做人的大道理,我们也应该学习孔子这种孜孜不倦的执着精神。 值得指出的是,孔子的“改革”目标是要“复礼”,回到他想象的周代,也许他很“天真”,但这毕竟是一种历史的退步,因此,这种“知其不可而为之”其实就是一种保守落后的顽固不化,退一步说,这也是一种缺少科学理性的精神。 四、仁者爱人 1.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仁者爱人”强调的是待人的态度与准则。 (1)“仁”的根本:孝顺父母(“孝”)、尊敬兄长(“悌”)。

从《论语》中解读“孝”的内涵

从《论语》中解读“孝”的内涵

从《论语》中解读“孝”的内涵 【摘要】孝道被先秦儒家视为“诸德之首”,是先秦儒家人文伦理的基石。在儒家学说中,孝道思想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是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形式的道德规范体系。“孝”的内涵极为丰富,涉及个人、家庭、国家,贯穿仁、礼、忠、信等人伦、教育、政治各社会领域,涵盖民俗礼仪、国家法规进而上升到制度体系。所以,传承并实践孝道对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论语》孝道德教育

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2﹞ 今解释为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孝就是不要违背礼,一天,樊迟给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说:“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说不要违背礼。”樊迟说:“这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要按礼侍奉他们;父母死了,要按礼来埋葬他们,祭祀他们。”这段表现出“仁”、“礼”与“孝”是一体的,礼的规定体现仁的要求,而“孝”的要求是践行“礼”。在宗法制社会中的“礼”,不仅在家庭生活中有效,当其扩展到政治生活中时,“礼”便成了“礼治”的核心。 总之,“孝”在儒家思想中举足轻重,是仁的根本,礼的内核,忠的外扩。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下面分别就“孝”与伦理、教育、政治的关系做一简单梳理,更明确的理解“孝”的内涵以及作用。 一、“孝”是规范人伦的根本

儒家实质上也是一种人学,它包括培养人、造就人、完善人几个方面,在儒家文化中的人是伦理关系的主体,具有理想人格和道德素养。而“孝”是一切道德标准实现的前提,它又包括父母子女、兄弟姐妹、亲戚邻居、师长同学等等社会关系中人情伦理。要实现人际伦理的规范就必须了解何为人伦规范,怎样做符合人伦规范,那么,以“孝”做起便是起点。 《论语》中对父母真诚、奉养之孝: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论语·为政》)﹝3﹞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 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以为孝乎?” ﹝4﹞ 这两段话分别是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回答:“现在所谓的孝,只是说能赡养父母就行了。就是犬马都能得到饲养,如果对父母不敬,赡养父母和

关于《论语》中的孝道思想的论文

关于《论语》中的孝道思想的论文 【论文关键词】《论语》孝道孔子 【论文摘要】孝道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孝道对于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在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说中,孝道思想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是儒家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形式的道德规范体系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是儒家用以规范父母与子女关系的最重要、最基本的原则之一。 孝道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孝道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遗产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在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说中,孝道思想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是儒家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形式的道德规范体系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是儒家用以规范父母与子女关系的最重要、最基本的原则之一。家、国、天下是密不可分的统一整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们应该立足于最小的一点——家,从自我做起,弘扬孝道,孝敬父母。弘扬孝道是每个人应尽的义务,也是响应创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的具体做法。 孝就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一种晚辈对长辈的伦理道德。《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尚书》上对孝的解释就是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孑l子说过“弟子入则孝,出则弟”,就是说年轻人在父母身边就要孝敬父母,离开家里就要敬爱兄长。“养可能也,敬为难;敬可能也,安为难;安可能也,卒为难。”圆可见孝的内容很多,主要包括的内容有:一为养,即赡养父母。二为敬,即孝敬父母。三为安亲,四为终身孝敬。此外《论语>中多次提及的丧葬及其丧葬的礼节问题也被孔子认为是孝敬父母的延伸。 “仓廪实而知荣辱”,物质是基础,所以尽孝道的首要条件是赡养父母。子夏问孝,子日:“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喔说子女侍奉父母能经常和颜悦色是件难事。遇到有事,子女去操劳;有好吃好喝的,让父母享用,仅这样就可以认为是孝了吗?从孔子的疑问中就可以知道,孔子认为仅仅有这些是不够的,要孝敬父母肯定要做更多,那么更多的是什么呢?《论语》中对这个问题又做了进一步的阎释,即“敬”。 子游问孝,子日:“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孔子说了,现在称作的孝,是仅仅能供养父母就行了。然而就是狗、马也能得到人的饲养;如果没有对父母的一片孝敬之情,那赡养父母和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孔子驳斥了那个时代普遍存在的“孝”的概念,认为孝不仅仅是能够供养父母,还必须要敬,要对父母有一片孝敬之情,孔子在这里着重强调了“敬”。羊羔跪乳,乌鸦反哺,那是一般动物的本能,而人类如果只停留在这种初级阶段,把妥善安置父母的衣食住行问题作为孝顺的最高境界,就未免愧对于“宇宙之精华,万物之灵长”的称谓了。孑l子认为在养父母的同时必须对父母“敬”。子日:“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ft恃奉父母,(如果发现他们有不对的地方,应该婉转地规劝,如果父母没有听从的意思,仍然应当恭敬的侍奉,不要冒犯他们,尽管内心忧虑,对父母却不怨恨。 在孔子及儒家看来,孝敬父母不仅要“养亲”、“敬亲”,还要提倡“安亲”。所谓“安亲”.就是说子女在父母生时立身行道,不犯刑律,不做冒险的事,不做不义的事,以免父母为自己的过错和安全担惊受怕。《论语·里仁》提到的“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也是孔子提及的安亲的重要内容。131(p17) 子日:“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父亲在世时,因为儿子不能享有独立行动的权力,所以只观察他的志向,父亲去世之后就要看他的行为,如果他能长时间地遵照父亲生前的道德规范而没有改变的话,就可以称他是孝子了。孔子总结性的指出:“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孑l子构架了一个生命的轮回的框架,子女不改变父母生前奉行的准则,继续继承他们的事业或者是遗愿。“三年无改于父之道”,“三”是虚指.指很长的时间,甚至是一生。因此这是一个自觉性太强、时间又长的过程,是需要

论语中孝道语句的分类

《论语》中孝道思想的语句 学而第一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 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 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为政第二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 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 政。奚其为为政!” 八佾第三 里仁第四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公冶长第五 ●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雍也第六 ●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庚。”冉子于其粟五 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 ●述而第七 ●泰伯第八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思,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 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子罕第九 ●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 ●乡党第十 ●先进第十一 ●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颜渊第十二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 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子路第十三

关于《论语》中的孝道思想【分享】

关于《论语》中的孝道思想 【论文关键词】《论语》孝道孔子 【论文摘要】孝道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孝道对于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在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说中,孝道思想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是儒家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形式的道德规范体系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是儒家用以规范父母与子女关系的最重要、最基本的原则之一。 孝道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孝道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遗产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在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说中,孝道思想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是儒家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形式的道德规范体系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是儒家用以规范父母与子女关系的最重要、最基本的原则之一。家、国、天下是密不可分的统一整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们应该立足于最小的一点——家,从自我做起,弘扬孝道,孝敬父母。弘扬孝道是每个人应尽的义务,也是响应创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的具体做法。 孝就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一种晚辈对长辈的伦理道德。《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尚书》上对孝的解释就是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孑L 子说过“弟子入则孝,出则弟”,就是说年轻人在父母身边就要孝敬父母,离开家里就要敬爱兄长。“养可能也,敬为难;敬可能也,安为难;安可能也,卒为难。”圆可见孝的内容很多,主要包括的内容有:一为养,即赡养父母。二为敬,即孝敬父母。三为安亲,四为终身孝敬。此外《论语〉中多次提及的丧 葬及其丧葬的礼节问题也被孔子认为是孝敬父母的延伸。 “仓廪实而知荣辱”,物质是基础,所以尽孝道的首要条件是赡养父母。子夏问孝,子日:“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喔说子女侍奉父母能经常和颜悦色是件难事。遇到有事,子女去操劳;有好吃好喝的,让父母享用,仅这样就可以认为是孝了吗?从孔子的疑问中就可以知道,孔子认为仅仅有这些是不够的,耍孝敬父母肯定要做更多,那么更多的是什么呢?《论语》中对这个问题又做了进一步的阎释,即“敬”。 子游问孝,子日:“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孔子说了,现在称作的孝,是仅仅能供养父母就行了。然而就是狗、马也能得到人的饲养;如果没有对父母的一片孝敬之情,那赡养父母和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孔子驳斥了那个时代普遍存在的“孝”的概念,认为孝不仅仅是能够供养父母,还必须要敬,要对父母有一片孝敬之情,孔子在这里着重强调了“敬”。羊羔跪乳,乌鸦反哺,那是一般动物的本能,而人类如果只停留在这种初级阶段,把妥善安置父母的衣食住行问题作为孝顺的最高境界,就未免愧对于“宇宙之精华,万物之灵长”的称谓了。孑L子认为在养父母的同时必须对父母“敬”。子日:“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ft恃奉父母,(如果发现他们有不对的地方,应该婉转地规劝,如果父母没有听从的意思,仍然应当恭敬的侍奉,不要冒犯他们,尽管内心忧虑,对父母却不怨恨。

《论语》中孝道观

浅谈《论语》中孝道观 中国一直有一句古话:百善孝为先。孝作为为人之本,百善之首,在儒家思想中占据了一席重要之地的,是儒家思想用以规范父母和子女关系的最重要、最基本的原则之一。据不完全统计,《论语》中出现“孝”字18次,谈到“亲”但没有谈到“孝”,但与“孝”密切相关的有5处;虽没有出现“孝”或“亲”但与“孝”有关的有8处,这些内容涉及了《论语》全书20章中的10章。本文将以“孝”为核心内容,从什么是孝、孝的表现与要求以及孝在君臣关系中的运用三个方面,浅谈《论语》中的孝道观。 孝是建立在血缘关系上的晚辈对长辈的一种态度和行为。在《学而篇》中孔子说道“弟子入则孝,出则弟”,年轻人在家里就要孝敬父母,离开父母(外出拜师学习)就要用敬爱师长以及比自己年长的人。将孔子在《论语》中对孝的解释和现代社会人们对孝的要求,我们不难发现:孝的内涵基本上是没有多大的变化的。此外,在上述句子的后面还接着“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些概括起来就是:践行孝悌、谨言慎行、诚实守信和爱众亲人。古人在写文作诗的时候都会讲究以顺序以示其重要性,上述的概括应该都是孔子对一个人的期望,而这些基本上都是为人应该具有的根本的良好品德,而且孔子将“践行孝悌”放在首位,可以推测出他对“孝”的重视,所以可以大胆的得出一个结论:孝应该是为人最重要的品质。 对于如何尽孝,《论语》中也做了一定的要求。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在大很多子女眼里尽孝最根本的就是:赡养父母,给予父母温饱,他们大多从经济层面和物质层面满足父母的要求,但是在《为政篇》中: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孔子认为狗马之类的畜

浅析《论语》中孝道思想 (2)(1)

2017年3月20日 浅析《论语》中孝道思想 陈凤 西南大学国学院,重庆400715 摘要: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是民族历史上的佳话。要做一个好人,善良的人,一个成功的人,首先要做到孝。失去了孝,就好比失去了心脏,只有一具躯壳立于世界,失去了生命的价值。 关键词:孝论语孔子 An analysis of filial piety in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CHENFeng School of national college,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PR China Abstract:Filial piety, filial piety is the traditional virtue of the Chinese nation, it is the national history of the story. To be a good man, a good man, a successful person, first of all to be filial piety. The loss of filial piety, like the loss of the heart, only a body in the world, lost the value of life. Abstract: filial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Confucius

引言 孝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儒家伦理思想中基本的行为规范。孔子把孝悌当作是维护家庭关系和睦、安定的基本道德规范。孝在不同的时代有不着不同的意义,“孝”与“敬”、“顺”、“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孝”的表现方式也是多样的。作为儒家伦理思想代表的孔子的“孝”道思想至今仍给我们很多启示。 一、中国从古至今的“孝”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核心美德之一,其实,孝的思想在孔子以前就产生了,在西周的铜器铭文之中“孝”指从老从子,象征老人扶子之行,象征年轻人搀扶族中老者。“孝之本宜,恐非限于父母,诸父诸祖亦应善事。”(《金文诂林》卷八)在远古的氏族和部落社会之中,“孝”的意义是很广的,是指对本族中年长者的尊重、敬爱、赡养和祭祀。随着家庭成为社会的基本单位,社会长时间的“孝”也由对种族长者的尊敬变成对父母的关爱,成为处理家庭内部关系的重要伦理规范,甚至到今天,对生者的“孝”更为受到重视。 (一)西周时期的孝 在西周王朝,统治者建议敬天、孝祖、敬德、保民,注重尊老敬贤的教化。请求每个社会成员都要遵循君臣、父子、长幼之道:在家孝顺爸爸妈妈,至亲至爱;在社会上尊老敬老,选贤举能;在国家则忠于君王,报效朝廷。周代规则,“大夫七十而致仕”,大夫一级的封建贵族官员,七十岁就要把执掌的政事交还国君而告老还家。贵族官员致仕后,朝廷把他们赡养于各级官学。《礼记·王制篇》说:“周人养国老于东胶,养庶老于虞庠。”又说:“凡养老,有虞氏以燕礼,夏后氏以飨礼,殷人以食礼,周人修而兼用之。五十养于乡,六十养于国,七十养于学,达于诸侯。”此所谓“国老”,即是卿大夫一级年迈致仕的封建贵族;所谓“庶老”,即是庶民百姓中德高望重的长者。周代的校园即是官学,把“国老”、“庶老”们安

关于论语中孝的思想

关于论语中孝的思想 刘文刚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论行事的著作, 它涵盖了极其丰富的思想内容, 如学习论、为政之道、道德修养论、孝悌说等等。本文在此阐述下我对论语中孝的思想的一点看法和感悟。 先看这段: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 是谓能养。至于犬马, 皆能有养, 不敬, 何以别乎?也就是说尽孝道, 首先得赡养父母, 但这远远不够, 还得尊敬他们。否则就和养狗、养马毫无区别。也就是说孔子眼中的孝在能赡养的前提下要尊敬父母。此为其一。 其次,子夏问孝, 子曰: 色难。有事, 弟子服其劳; 有酒食, 先生馔, 曾是以为孝乎?这就告诉我们要和颜悦色地奉侍父母, 把最好的奉献给父母, 始终如 一, 不可因时间、情绪、环境不同而有所改变。 再次,子曰:父母在, 不远游, 游必有方。意思是说, 父母在世时, 不出远门游学或者做官; 如果真要出远门, 一定要讲清去处, 安顿好父母。 再次, 尽孝道不可违礼, 态度要谦和。孟懿子问孝, 子曰: 无违。也就是说尽孝道不可违背礼制。孔子在此还从为政的角度叙述孝道原则, 孝不单是对父母要孝,还要扩充到行大孝于天下, 爱天下之人, 这是施行德治的根本。大孝发展到现在即为追求道义, 为他人、为社会、为国家谋福利。子曰:事父母几谏, 见志

不从, 又敬不违,劳而无怨。即对于父母的错误要耐心、委婉地劝谏, 讲究方法, 希望他们接受, 但又不可违礼。 最后, 行孝要继承父志或父道。子曰: 父在, 观其志; 父没, 观其行; 三年无改父之道, 可谓孝矣。曾子曰: 吾闻诸夫子, 孟庄子之孝也, 其他可能也; 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 是难能也。上两句要求人们按古代礼制尽孝道, 不改变父辈生前奉行的准则, 继承其事业或完成其遗愿。这个可以扩展到更久远的祖先, 善终追远, 秉承先辈们的例行方式。 以上主要是孔子的孝道观。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说,孔子弘扬了华夏先民的优良传统, 第一次将孝道文化提高到人文关怀的理论高度, 给予了全方位、多角度的阐述, 并不遗余力、身体力行地进行践履、倡导。这在当时对提高人的道德素养,促进社会和谐有着重要的作用。那么孔子的孝道在今天是否有其价值和意义呢? 答案是肯定的。现代社会进入了快节奏的时代,人们开始变得急功近利,凡事从利益出发,哪怕面对自己的父母很多人都只看个利字。甚至还出现了啃老族,最近又有很多官二代、富二代仗着长辈的荫蔽作威作福。这些人不但不能养,还总为父母惹麻烦,从孔子的观点看,这类人是为不孝。因此论语中的孝道在现代推行很有必要。 在《论语》中共收录了“孝”字19次,而这19个孝字又可以分为两种思想:一是无违,无违并不是毫无原则的和无选择的顺从,

浅析孔子的孝道思想(一)

浅析孔子的孝道思想(一) 论文关键词:孔子孝道思想价值 论文摘要:孔子孝道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孔子孝道的核心内容是“仁”,是以人为本的爱心。孔子的孝道理论包括六个方面:敬养论;无违论;谏诤论;不远游论,回报论;孝慈论。马克思指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人有孝心,社会就能更加和谐安定。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许多有识之士相继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传统孝道,而传统孝道又是以孔子的孝道思想为基础。因此,对孑L子的孝道思想,应给予应有的重视。 一、以人为本的孝道思想 孔子孝道的核心是仁,它的具体内容是指以人为本的爱心。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人有了孝心,社会就能更加和谐安定。 《论语》中说:“其为人也孝弟(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悌)者其为仁之本与?”也就是说,凡是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人,很少会有去冒犯上级和冒犯公众崇尚的法律准则与道德规范,更不会去阴谋制造恐怖动乱,破坏社会秩序,危害人民利益。有德行的正人君子,都非常重视做人的根本,根本牢固了,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也就建立起来了。而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就是做人的根本。 孔子把孝弟(悌)定位为做人的根本,可以说是孔子对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理论贡献。因为它不仅把理智诉诸于感情,形成了以“合乎情理”、“合情合理”来规范人的言行,同时也把个人与他人、下级与上级、个人的言行与整个社会的安危,都直接联系起来了,而且还把以“仁”(或“人”)为本的根基,建立在家庭成员之间的日常关系之上,让人们在家庭中培养子女对父母的感情,巩固和强化做人的根本,从而在和谐家庭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去和谐社会上的人际关系。这一理念,在当时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在今天,也仍然可以促进社会法制的更加人性化,亲情化,使法制与德治达到高度的和谐与统一,人民群众的道德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意义是十分巨大的。近年来倍受人们赞誉的田世国为母献肾,洪战辉带妹求学等感人事迹.可以说都是以人为本的传统孝道精神在新时代的升华。 二、和谐社会的孝道思想 孔子生活在礼崩乐坏、诸侯混战的春秋时代,他的以人为本的孝道思想不单对协调当时的人际关系,缓和当时的社会矛盾有着积极意义,就是在今天,读起来也依然感到十分亲切新鲜。他的至理名言中,依然放射着博大精深的思想火花,对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1.教养论 所谓敬养是讲子女对父母的瞻养,要建立在真诚尊敬的基础上,否则,与养狗养马一样。《论语·为政第二》中记载:“子游问孝”。子日:“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这段话.主要是表述孑L子对当时流行的、认为能供给父母饮食就算是孝顺说法的批评,并提出他的孝道标准:敬养。他认为侍奉父母与饲养家畜、宠物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有没有一个“敬”字。侍奉父母离开真心的尊敬,就不能算作孝。也就是说,侍奉父母除了经济上的瞻养、生活上的照料之外,还应该有以敬爱为前提的精神上的慰籍。 恒这种精神上的慰籍,不是抽象的。表现在言语态度上,就是处处事事和颜悦色,使父母感到高兴。那些有事积极替父母操劳,有了好的酒饭,先请父母享用,就是对父母说话态度不好,不给好的脸色看,使父母心里不舒畅,不愉快,也不能算作孝顺;表现在实际行动上,就是要自爱自强,积极上进,事业有成,为社会多作贡献,使父母由衷感到欣慰才是孝顺。那些轻率地登高临深,损伤自己的身体,甚至酗酒、赌博、嫖娼、吸毒、违法犯罪、伤害父母慈爱之心.都是对父母的大不孝。所以,孔子提出的敬养论无论过去和现在都有着它深刻

_论语_中_孝_的思想探析

收稿日期:2010-10-20 作者简介:程艳芝(1976-),女,河南安阳人,郑州大学哲学系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哲学。 《论语》中“孝”的思想探析 程艳芝 (郑州大学哲学系,河南郑州450002) 摘要:“孝”在儒家的伦理道德规范中占有重要位置。儒家的重要经典《论语》一书,对“孝”作了多方面的阐释。文章通过研读《论语》中有关孝悌的篇章,从“孝”的理论内涵、实践方式和功用价值三方 面来探讨 《论语》所展示的孝道思想,体会孔子孝道言论中所蕴含的独特理念与智慧。关键词:论语;孔子;孝中图分类号:B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257(2011)01-0110-03 “孝”,是在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文化中孕育出的一种传统美德。《尔雅·释训》中说“善父母为孝”[1] ,这也许是我们对“孝”的最普遍的理解。然而,儒家的重要经典语录体著作《论语》一书,却对“孝”作了多方面的阐释, 展示了“孝”的丰富内涵和理论意义,是我们今天研究“孝”思想的宝贵资料。笔者现以此书为依据,通过研读《论语》中有关孝悌的篇章,从“孝”的理论内涵、实践方式和功用价值三方面来探讨《论语》所展示的孝道思想,体会孔子孝道言论中所蕴含的独特理念与智慧。 1.“孝”的理论内涵 “孝”在《论语》中出现了19次,涉及14章。除《学而》第2章有子论孝之外,其余全部为孔子直接谈论或其弟子转述孔子对“孝”的谈论。然而,在《论语》中记载的孔子及其弟子的“孝” 的言论中,却找不到任何孔子或其弟子对“孝”的直接界定。因此,若要了解《论语》中“孝”的涵义,就需从孔子及其弟子的诸言论中进行体会和解读。1.1“孝”在“敬养” 常言道:“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动物尚且有养育父母的行为和表现,何况作为更高级动物的人类呢!孔子认为,“孝”不仅是在物质上使父母得以有饭吃、有衣服穿,更重要的是要在这种奉养中融入敬爱之情,使父母在得到物质享受的同时,还能得到精神的享受。 在回答弟子有关“孝”的问题时,《论语·为政》中记载:“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2] 可见,孔子的这句回答,就是说明了对老者的赡养,是连动物都具备的 “反哺”本能,只有精神上的慰藉和尊敬才能表明人与动物的区别。其实也揭示了当时甚至现在人们的一种错误观念, 即“孝”等于能够赡养父母。因此,“孝”是有层次性的,不仅要赡养,还要在更深层次上敬重父母;只是养,而没有敬,不算是真正的“孝”。只有对父母怀有一颗真诚的敬爱之心,使他们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都得到满足和愉悦,才是孔圣人所倡导的“孝” 。另一个表达孔子对“孝”的“能养”且“敬”的观点相同的句子也是在《论语·为政》中:“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2] 这里,孔子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孝”的理 念———色难,而关于“色难”,历来注家有两种解说:(1)难在承望父母之颜色。《小戴记·曲礼》有云:“听于无声,视于无形。”能在无形无声中体会到父母之意,始是孝。(2)孝子奉侍父母,以能和颜悦色为难。《小戴记·祭义》有云:“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3] 其实,以上两种说法有相通之处,即孝敬父母并非易事。孔子的“色”就是态度,容色。子女对父母要和颜悦色,情感真诚地发自内心,没有丝毫勉强,这才是敬的体现,才是真正的孝,做到这一点的确不是件容易的事。但是,真心实意,在生活中让父母从精神上得到慰藉还是能够做到的。可见,注重敬爱之心,这是孔子“孝”的关注所在。 孔子提倡孝敬老人的思想,是基于对父母养育之恩的回报,是为了表达子女对父母的感激之情。这是人类应该怀有的一种普遍情感。我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有云:“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 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4] (《诗·小雅·蓼莪》 )古希腊伦理学大师亚里士多德亦持有同样的看法:“我们似乎首先要奉养父母,因为我们欠他们 2011年1月焦作大学学报 ?.1 第1期JOURNAL OF JIAOZUO UNIVERSITY Jan.2011

从《论语》看儒家的孝道思想

从《论语》看儒家的“孝道”思想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汉师1212班21号马瑞 1220301221 作为一种永恒的人文精神、普遍的伦理道德,孝道文化在经历了中国几千年悠久文化的积淀和文明社会的发展中,形成了丰富的内涵和特定的文化,并且逐渐内化为中华民族的心理情感,成为我们弘扬传诵了几千年的优秀传统美德。当代新儒家曾昭旭先生说:“孝,在中华民族文化中是一个相当复杂的概念。它的初意虽然只是善待父母,但到后来,却成为育艺的总会,并含有宗教与道德意义,乃至说中国的正统文化亦不为过。”与此同时,“孝道”也是《论语》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更是整个儒家文化思想的根基和主流,只有我们把握了《论语》中的基础孝道思想,才能进一步理解并弘扬更深层次的儒家“仁”的思想。 从古至今,父母都是子女的生命之源。而孝道的最终归宿不外乎是儿女要学会珍惜自己的生命、提高修养、建立功业、让父母安心并且得以骄傲。在《论语》中,孔子不仅要求人们做地道的孝子,教育子女要好好的的孝敬父母,而且还教导子女如何对待活着的双亲和死去的双亲。孔子告诫人们不能一味的顺从父母,当父母出现错误的时候,作为子女应该进行劝导,但是即便父母不能接受,也不能对父母大喊大叫,要尊敬父母。因此,在《论语》中的孝道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孝之以敬——无怨而有礼。 孔子在《论语·为政》中曾记载:“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2·7)。孔子在这里认为,并不是让父母得到基本的赡养就能够称作“孝”,如果对父母没有尊敬之心,那么和养狗养马又有什么区别呢?所以孔子提出了以“敬”为核心内容的孝道,强调对父母的孝要建立在敬的基础上。 不仅如此,在《论语·为政》中还记载着:“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2·8)所谓孝道,难就难在父母面前总能保持和颜悦色,即句中提到的“色难”。尤其是在父母年老体弱时,做子女的能做到心甘情愿、不嫌辛劳地孝敬、侍奉父母,始终如一把最好的奉献

《论语》孝道现实

2013版《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蓝皮书指出,中国社会老龄化形势严峻,2013年老年人口数量将突破2亿大关,达到2.02亿人,老龄化水平达到14.8%。高龄、失能和患病老年人的照料护理问题严峻。蓝皮书认为,由于人口老龄化超前于现代化,“未富先老”和“未备先老”的特征日益凸显,贫困和低收入老年人数量仍然较多。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关于养老的问题,党和国家非常重视。老龄化的问题、养老问题必将会提升为国家战略考虑。解决老年人的衣食住行物质层面的问题尽管很难,需要社会花大力气,下硬功夫去解决,但是实现是不成问题的。如何解决老年人精神层面问题,让老年人活得有尊严。这是一个棘手问题。可以说是任重道远! 加强社会孝道教育,大力宣扬传统的孝道文化,并积极探讨出一种更适应现代社会的尽孝方式,把尊老、敬老、助老的传统美德发扬光大。本文就《论语》阐述了孝的内容及如何行孝的问题进行探析,以便就解决中国养老问题进一步思考。 《论语》关于“孝”论述很多。 一、孔子认为,孝要做到始终如一有礼。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知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 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 以礼,祭之以礼。” 也就是说尽孝道不可违背礼制。无违,即是不要违背,不要违背孝敬父母的礼节,孔子要求人们在对父母尽孝时,无论在世与否都要遵

从礼节,不应违背礼的规定,否则就不是真正的孝。孔子所提倡的孝,是人们一切道德行为的根源,孝是仁义之道,是人自觉的道德活动。孝思孝行,是居仁行义的,有了孝行,能敬长,能齐家,进而能治国平天下二、孔子认为,孝要敬而有加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为政第二》) 供养父母,管吃管喝。这就是孝吗?不是,这充其量就是“养”。子女起码要保证父母的衣食住等方面的物质生存条件,使他们不饥不寒。奉养父母是作儿女的义务。孔子很清楚地阐明了他的观点。赡养父母,给父母吃饱穿暖,但这还不是孝,对父母还要有恭敬之心,否则就和养狗、养马毫无区别。因此,尽孝必以敬,顺亲心而不违其意,要从内心里敬重、敬仰、敬畏父母。缺乏对父母的敬,在形式上是抹杀了待父母和待犬马的区别,本质上则是没有把自己从动物中提升出来,说得不好听一点,就是把自己降为动物了。“养”是本能,动物皆有;“孝”而又敬,才具人性。 三、孔子认为,孝要心悦诚服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这告诉我们要和颜悦色地侍奉父母,把最好的奉献给父母,始终如一,不可因时间、情绪、环境不同而有所改变。孝道难就难在父母面前总能保持和颜悦色,即“色难”,尤其是在父母年老体弱时,做子女的能做到心甘情愿、始终和颜悦色地孝敬父母,这就比较难了。想想我

论《论语》中的孝道思想

论《论语》中的孝道思想 摘要:孝是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论语》中的孝以温馨的亲情为基础,讲述了为人子女者对父母的孝行,要“生事之以礼”,有养、有敬、有顺、无妄。在《论语》中,体现了孔子的百善孝为先、孝为德之本的思想。本文通过解读《论语》中有关“孝道”的章节,来论述《论语》中所提倡的“孝道”思想。 关键词:《论语》孝道孔子儒家思想 引言 在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中,主张孝悌仁义,而“孝”则被排在了首位,可见孝道在儒家思想中的重要性。正因为“孝”在儒家思想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有关孝道的言论在《论语》中也占据了不少篇幅。本文通过解读《论语》中有关“孝”的章节,分析和论述了《论语》中体现出来的孝道思想。 本文首先通过解读《论语》中有关“孝”的章节,逐章节地解析了不同章节体现的孝道思想;文章的第二部分将这些孝道思想融合到一起,进一步论述了《论语》中所提出的孝道观点;第三部分论述了孝道思想在当代的意义。 一、《论语》中的“孝” (1)尊敬长辈,以礼待之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於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孝”即“无违”,“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孝”就是不要违背礼,父母活着的时候,要按礼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要按礼埋葬他们、祭祀他们。这句话强调了对父母应当敬之以礼,不管是父母健在还是已故,都应当以礼相待,不可违逆。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 孔子说:“今时的人,认为孝亲就是能养他们,给他们吃的,穿的。而人们饲养的犬马也能得到喂养。如果没有对父母的一片孝敬之情,那赡养父母与饲养犬马又有什么差别呢?”这句话充分体现了孔子提倡尊敬父母的思想,为人子女者,不仅仅要赡养父母,更应当尊敬父母,如果不尊敬父母,而只是把父母当作动物一样养着是不能称之为孝的。 子曰:“事父母几谏,谏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论语.里仁》) 这句话的意思是侍奉父母,他们若有过失,要婉言劝告。话说清楚了,却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