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思品核心素养

初中思品核心素养

初中历史教学中将如何渗透核心素养

初中历史教学中将如何渗透核心素养 ?初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时空观念、 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历史 价值观等,这是每一位初中历史教师在 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达到的教学目 标。本文探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将核 心素养渗透到课堂。 ?一、寻找学生最近发展区,选取适合学 生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初中历史课程有着非常明显的学科特征,所以可以在不同的教学内容中培养学生 不同的核心素养。比如初中历史教学的 目标之一,就是要求学生能够明晰初中 历史的时空观念,要求学生将每个时空 中的重大事件以特有的方式贯穿起来, 放到时空中进行观察分析,让学生懂得

在时空中理解历史事件,并将各事件进 行关联,体会不同时空中历史变化的延 续性,体会历史事件中的局部和整体。 这个教学目标,就是对学生时空观念的 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将这 样的教学目标与每节课的教学内容紧密 联系起来,与学生最近发展区进行整合,选择最适合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 又比如,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就要选 取合适的史料对学生进行训练。比如在 部编版初中历史教材七年级上册《三国 鼎立》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掌 握两场战争的影响;以及战争中曹操一 胜一败的原因,理解以少胜多战役中的 智慧;三国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教 师可以指导学生分成学习小组,搜集相 关的图片、文字、音视频资料,并进行 整理。在此基础上,由每个小组展示自 己搜集到的资料,从而让学生通过史料 进行实证,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

过程,提升复述重大历史事件的能力, 分析两场战役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提 高对比分析的能力。值得一提的是,学 习小组可采用同组异质的原则,每组四人,自由组合,不同能力、不同层次的 学生能够在同一小组中交流,既培养了 学生史料实证的能力,又提高了学生史 论结合进行分析的能力。 ?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在自主 探究中提升核心素养 ?自主探究是新课改提倡的一种学习方式。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在教师指导下, 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做课堂的主人。 初中历史教学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就 是要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如在七年级上册《东晋南朝时江南地区 的开发》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 各种方式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研究中, 真正去探索江南经济的发展。首先,教 师要向学生展示研究目标,组织学生成

中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于中学生的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新课标的来源,也是确保课程改革万变不离其宗的“DNA”。核心素养将为中学教育带来六大变化,包括,育人导向更加注重学生理想信念和核心素养的培养;课堂教学更加关注课程建设综合化、主体化发展趋势;实践活动;更加关注学生学习体验、动手实践及创新意识的培养;课业负担将会进一步减轻课业负担,课后作业形式及总量发生较大变化;学校课程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未来将更加注重增加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适应性。 据了解,参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制订的专家阵容强大。“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研究”项目始于2013年5月,受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委托,由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牵头组织。项目由北京师范大学牵头,华南师范大学、河南大学、山东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共同承担。 林崇德教授日前出席高中学生发展指导高峰论坛表示,项目组共组织了48场访谈,涉及575位专家,提出了12个指标。其中一级指标有社会参与、自主发展、文化修养。二级指标中社会参与里面有道德品质、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自主发展里有身心健康、自我管理、学会学习、问题解决与创新,文化修养里面有语言素养、数学素养、科学技术与信息素养,审美与人文素养等。 不过,最新出炉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透露,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综合表现为9大素养,具体为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 研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根本出发点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突出强调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综合表现为9大素养,具体为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 一、社会责任。主要是个体处理与他人(家庭)、集体、社会、自然关系等方面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 1.诚信友善。重点是自尊自律,诚实守信;文明礼貌,宽和待人;孝亲敬长,有感恩之心;热心公益和志愿服务等。 2.合作担当。重点是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对自我和他人负责;履行公民义务,行使公民权利,维护社会公正等。 3.法治信仰。重点是尊崇法治,敬畏法律;明辨是非,具有规则与法治意识;依法律己、依法行事、依法维权;崇尚自由平等,坚持公平正义等。 4.生态意识。重点是热爱并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具有绿色生活方式;具有可持续发展理念和行动等。 二、国家认同。主要表现为个体对国家政治制度、核心价值理念、民族文化传统等方面的理解、认同和遵从。 5.国家意识。重点是了解国情历史,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热爱祖国,认同国民身份,对祖国有强烈的归属感;自觉捍卫国家尊严和利益等。 6.政治认同。重点是热爱中国共产党;理解、接受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信念和行动等。 7.文化自信。重点是了解中华文明形成的历史进程;承认和尊重中华民族的优秀文明成

要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上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要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上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初中的思想品德课作为学校德育教育的基础和基石,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思想政治课堂上,要结构严谨,条理清晰地选用了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的案例,让学生明白小错与大错、不良行为与违法犯罪之间只有一步之遥,使学生增强法律意识和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系对今后加强思想品德课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希望能在接下来的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中,引导学生获得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基础的理论常识,学会运用辩证唯物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课前预习填空和问题准备,增强学生对政治课教材内容的熟知和初步认同。 学生课前预习教材,并在教辅资料要求的相应部分,进行填空和问题准备。这对教与学的两面环节都有很大的益处。让学生课前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有目的地阅读教材内容,填写教辅资料上空格的关键词、句,以及作答简要的探索式问题。既有利于学生在课前了解教学知识和问题的思索,又有利于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节省教学时间,便于课堂上的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能更好地进行深化和拓展。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认知能力和对问题的探知和解决能力,使得课堂更易生活化、生动化。授新课的课前准备,主要是要求学生预习教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成功的重要保证,是保证讲授新课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因为授新课是教师向学生传授教材的新内容、新知识。如果学生不作预习,上课就会感到生疏、突然,接受新知识就比较困难。相反,如果学生作了充分的预习.听课时就有目的性、针对性,对所讲的新内容就容易理解和接受。实践证明,是否预习教材,直接影响着学生听课的效果。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学生的预习。为了使预习不走过场,取得实效,应给学生提出预习的具体要求,以便达到最佳效果。 二、精心备课,制作高质量的教学课件,提升课堂质量的有效性。

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3分钟带你掌握“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学生核心素养?这是什么鬼?在教育学还是心理学里?是指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吗?相信很多小伙伴听到“学生核心素养”这一词时大多都是这样的反应。那么,我们就去认识一下《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早在2016年9月13日于北京师范大学发布了。该成果是教育部委托北京师范大学,联合国内高校近百位专家成立课题组,历时3年完成的。 关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可以抓住几个关键数字来加以认识。 数字“1”:1个概念和1个核心 一个概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 一个核心: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 数字“2”:2个关系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核心素养是对素质教育内涵的具体阐述,可以使新时期素质教育目标更加清晰,内涵更加丰富,也更加具有指导性和可操作性。此外,核心素养也是对素质教育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反思与改进。全面系统地凝练和描述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标,建立基于核心素养发展情况的评价标准,有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关系 一方面,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有助于全面把握综合素质的具体内涵,科学确定综合素质评价的指标;另一方面,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可以反映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状况和水平。 数字“3”:三大背景/三个途径/三大领域 三大背景: 一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迫切需要。 二是适应世界教育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三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的迫切需要。 三个落实途径: 一是通过课程落实核心素养。把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作为课程设计的依据和出发点,进一步明确各学段、各学科具体的育人目标和任务,加强各学段、各学科课程的纵向衔接与横向配合。 二是通过教学实践落实核心素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可以通过引领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指导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更好地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此外,通过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引领,可以帮助学生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激励学生朝着这一目标不断努力。

浅谈初中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

浅谈初中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 历史学科素养是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学生在接受历史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基本知识、关键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的综合表现,是学生通过历史学习能够体现出的带有历史学科特性的品质。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可以通过实施设计教学目标、创设问题情境、倡导自主探究、实现情感体验等方式对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进行培养,从而将历史教学的最高目标真正体现出来。 一、设计教学目标,凸显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的设计关系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发展。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深刻领会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仔细研读历史课程标准,把握好历史核心素养的具体目标及其之间的内在联系,并要充分认识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深化的过程,不是所有的核心素养目标都能在一节课中完成的。衡量教学目标是否有效,一看它是否贴切,即目标是否准确,与实际的教学内容、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相契合,具有可检测性;二看它是否具体,即目标阐述是否细化、多层,具有可操作性;三看它是否适度,即目标是否符合学生的内在需求,是否适合学生已有的思维结构与能力层次;四看它是否落实到位,即目标是否落到了整个课堂教学活动中去。

例如,针对“时空观念”和“历史价值观”这两项核心素养,在设计“西汉国家的统一”这课的教学目标时,就不能简单笼统地设定为“通过西汉统一的史实,形成时空观念和历史价值观”,应该将其设计为:“能够运用西汉疆域图,明确西汉疆域的四至;在梳理和概括汉武帝开疆拓土、独尊儒术等重要史事的基础上,认识西汉时期大一统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意义。”这样设计的教学目标,不仅时空观念和历史价值观的指向性很具体、明确,而且操作性与可检测性都很强,学生通过学习便可达到。 二、创设问题情境,培养核心素养 所谓“问题情境”是指在具体目标指引下,能够通过分析、理解、归纳等策略达成目标的空间学习环境,它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启发性、新颖性、趣味性、互动性。创设问题情境能够激发学生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真正促进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由“学会”向“会学”的学习方式转变,是实现培养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手段。在教学中,教师要找准“问题情境”这个切入点,创设形式多样的问题情境,挖掘学生的潜能,以提高学生对问题探究的内驱力,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精神。 教师可用悬念创设问题情境以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和历史 解释的能力。例如,教师在上课时可先就抛给学生这样一个悬念:“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自1851年爆发以来,势如破竹,1856 年在取得东征胜利以后,便进入了一个全盛的时期。然而,就因为一件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从2016年秋季学期开始,基于《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编写的道德与法治课教材开始进入教学实践。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式发布,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作为学校德育教育和品德养成的重要基石,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良好品德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到“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体系”这个词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这也成为深化课程改革的重要突破点。如何让学科核心素养教学落地生根,让学生充分享受课堂教学快乐,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打好基础。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主要内容 初中道德与法治的开设是为了引导与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因此,培养其核心素养主要有四方面内容,包括政治认同、法治意识、理想精神与公共参与。 (一)培育“政治认同”核心素养 政治认同是指一个公民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对祖国在情感上与理智上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同时,能自觉维护祖国的统一团结与核心利益。“政治认同”核心素养

对于国家、民族的生存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只有政治上的认同才会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进而转化为自觉的行动。具体来讲,作为中国公民,初中生必须热爱祖国、忠于祖国,对祖国有较强的认同感与归属感,要站在中国立场,以中国公民的身份自觉遵纪守法,维护社会秩序。了解我国国情,拥护中国共产党,理解并自觉拥护党和国家的相关方针政策。热爱社会主义,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理想,主动维护国家尊严与利益,增强民族自尊心与责任感,维护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二)培育“法治意识”核心素养 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身心特征较为特殊。近年来国内中学生犯罪问题日益突出,犯罪低龄化越来越严重。中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其法治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未来社会的稳定程度。培养中学生的“法治意识”就是要让他们成为有自尊、守规则的公民。因此,应加强对初中生的纪律教育与法治教育,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与规则意识。同时,引导他们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主动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 (三)培育“理性精神”核心素养 培育“理性精神”核心素养是让初中生成为有思想、有理智的中国公民。这对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发展均有重要的意义。具有“理性精神”的中学生必须在生活中能辨别善恶、

中小学体育核心素养中体育品德在课堂中的培养途径 (2)

中小学体育核心素养中体育品德在课堂中的培养途径 -----以成都市武侯区为例2016年9月13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在北京师范大学顺利出炉。框架中将科学性、时代性和名族性作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的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由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共同构成。其中体育核心素养是组成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部分,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必不可少的因素。体育核心素养是学生在体育过程中形成的基本知识、技能、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综合表现,包括运动技能、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三个方面。而在以往的体育教学中由于对学生体育品德培养的关注不够,造成了一些问题的出现,这次将体育品德纳入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可见学生体育品德培养的重要性。 一、体育品德概念及具体内容 体育品德培养对发展学生体育核心素养有着实际的意义,随着近年来中小学体育品德教育的缺失,学生在体育品德方面出现的问题越来越多,加强中小学体育品德教育变得尤为重要。然而体育品德指的是什呢在对成都市武侯区32名体育教师的访谈中发现,其中23名教师体育品德的概念和内容不够了解。而在对成都市第十二中学的16个教学班的调查中发现,92%的同学不知道体育品德是什么。那么,什么是体育品德呢体育品德的内容包括的那些在2016年3月,国家出台的20种学科素养中将体育与健康学科也列入其中,并将体育品德作为体育核心素养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指出体育品德是体育运动中应对遵循的行为规范及形成的价值追求和精神风貌,对维护社会规范、树立良好的社会风尚具有积极的作用。体育品德的具体内容有:自尊自强的心理状况;勇敢顽强、积极进取、主动克服内外困难的能力;挑战自我、追求卓越的态度和精神;对待比赛胜负结果的态度(胜不骄、败不馁);判别自己运动角色的能力;在体育活动在表现出负责任的行为;遵守规则、文明礼貌、尊重他人,具有公平竞争的意识和行为。二、中小学体育品德在课堂中的培养途径 结合中小学体育核心素养中体育品德的具体内容,对成都市武侯区中小学体育品德的培养,应细分到各个学段,针对学段特点,具体落实到体育课堂中。通过教师引导,引起学生的重视,以促进中小学生体育品德的养成。 1、在技能难度的学习中培养中小学生的自尊、自强心 自尊与自强心是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基本原则之一,也是我们国家民族性的需要。而普遍的成都市武侯区的中小学生自尊心较强,而自强心还有待提高。如在对成都市武侯区川大附中、西北中学、武侯高中、太平园小学的体育教师的访谈中发现,如学生在立定跳远的测试中大部分学生的成绩很稳定,每学期的变化不是很明显,虽然他们相信自己可以跳的很好,但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前进目标,课余时间也不会自己进行专门性的练习,而面对没有变化的成绩,却能够坦然接受,自强精神明显不足。 面对这样的情况,在心理上加强自尊、自强心的教育是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只有在思想上重视,才能在实践中得到提高。同时,在对技能难度的设置中,体育教师要循序渐进,让学生不断的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才能培养起兴趣,主动的寻求突破。而言语上的鼓励也能让学生充满信心,激发他们的潜能,创造更好的成绩、使自强心不断得到增长。 2、树立学生信心,提升勇敢顽强、克服困难的能力 中小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都会遇到不同程度的困难,有的困难会激发

中国学生六大核心素养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六大核心素养敲定,看看到底是哪些?总体框架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 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 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 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 基本内涵 核心素养课题组历时三年集中攻关,并经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 委员会审议,最终形成研究成果,确立了以下六大学生核心素养。 (一)文化基础 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文化基础,重在强调能习得人文、科学等各领域的 知识和技能,掌握和运用人类优秀智慧成果,涵养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发展成为有宽厚文化基础、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 1.人文底蕴。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 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具体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等基本要点。 2.科学精神。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 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点。(二)自主发展 自主性是人作为主体的根本属性。自主发展,重在强调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学 习和生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成就出彩人生,发展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质的人。 3.学会学习。主要是学生在学习意识形成、学习方式方法选择、学习进程评 估调控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具体包括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等基本要点。 4.健康生活。主要是学生在认识自我、发展身心、规划人生等方面的综合表 现。具体包括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等基本要点。 (三)社会参与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社会参与,重在强调能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 养成现代公民所必须遵守和履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个人价值实现,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发展成为有理想信念、敢于担当的人。 5.责任担当。主要是学生在处理与社会、国家、国际等关系方面所形成的情 感态度、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具体包括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等基本要点。 6.实践创新。主要是学生在日常活动、问题解决、适应挑战等方面所形成的 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应用等基本要点。主要表现 那么,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核心素养具

历史与社会学科核心素养

历史与社会学科核心素养“区域认知”的学习策略 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初中历史与社会中生活时空板块的学科核心素养为“空间感知”,而空间感知又可分解为区域认知和人地观念两个方面[1]。区域性是生活时空最重要的学科特性,可以说区域认知是奠定空间感知这一学科核心素养大厦中的基石。因此,本文就区域认知这一重要的学科核心素养作些内容上的梳理和学习策略的探究,总体思路如图1所示: 从图1可知,区域认知涵盖了区域位置、区域要素、区域特征、区域差异与联系等四方面的空间概念,并以空间位置为逻辑起点,相互间以箭头所示方向依次形成了有内在逻辑关系的知识序列,由此我们提出相应的学习策略。 一、明确区域位置:运用地图定位策略 建立区域的空间概念,首先要明确它在地球表面所处的位置,因不同的位置是形成各个国家、地区、城市等不同区域环境的首要因素。如“世界各大洲、各大洋的分布概况;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以及中华民族的生存空间”等课标中有关区域位置的内容,它们无一例外地编排在相关课标条目之先。 因此,明确区域位置,是区域认知活动的第一步,而这一步只有“迈”在地图上,才能走得坚实。地图具有直观一览性、地理方位性、几何精确性等特点,我们可以通过地图中空间信息图形等视觉语言,读出区域的空间位置及其相互关系。 1.区域的自然地理位置判读。如要确定澳大利亚大陆的自然地理位置,首先在世界政区图上,判读出澳大利亚大陆位于南半球,东临太平洋西濒印度洋;然后在图上找到从澳大利亚大陆中部穿过的是一条特殊的纬线——南回归线,由此判别出其大概的纬度范围及相关的气候带;最后利用地形图,判读出澳大利亚大陆是中间低平而四周略高的自流盆地。综合读图分析,澳大利亚大陆具有临海的条件与位于副热带气候带,及丰富的地下水资源的自然地理位置优势,因而其区域内分布着大面积的优质草场资源,为其有发达的畜牧业和进行大规模的机械化生产奠定了自然基础。 2.区域的人文地理位置判读。如我国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新疆,在亚洲政区图上读出,它位于我国西北边陲,深入到了亚洲中心的内陆部位,与北亚、中亚、南亚的八个国家接壤;在国内它与甘、青、藏三个省区相邻。从此处可以读出新疆在国际上是多个种族、宗教交汇的复杂区域,也是国内少数民族的交融处。贯穿其全境的兰新铁路,西出阿拉山口穿过中亚可达欧洲,向东延伸到我国的中东部经济带,是我国对外开放的“桥头堡”。同时新疆是古代的“丝绸之路”和今天国家正在积极推行的“一带一路”建设的必经之处。所有这些,都凸显出新疆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人文地理位置的独特性。 二、明晰区域要素:采取系统分析策略 区域要素是指区域系统的主要成分或部分,主要由自然要素(地形、气候、河湖、植被和土壤等)和人文要素(人口与人种、语言与宗教、民族、经济、文化和政治等)两部分组成。各区域要素是构成区域知识的最基本单位,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决定了区域系统的主要特征。因此,要了解区域的特征,就必须明晰各区域要素所起的作用及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 区域中各要素的联系,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形成了一个有机系统。因此,学习区域要素最为切实可行的是采取系统分析法。系统分析法指把要解决的问题作为一个系统,对系统要素进行综合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可行方案。一般来说,地形、气候、河湖、植被和

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学习,获得具有学科特点的学业成就;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包括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等要素。 1. 政治认同 我国公民的政治认同,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坚持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长期实践取得的根本成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和文化的价值表达。只有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形成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青少年的政治认同是他们创造幸福生活的精神支柱和价值追求,并影响着中国未来的走向;学生发展政治认同的素养,旨在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成为有信仰的中国公民。 2. 理性精神 我国公民的理性精神,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个人成长、社会进步、国家发展作出理性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 当代中国正经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正进行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在这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表现理性精神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认清社会发展规律和趋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把握发展机遇、应对各种挑战。培养青少年的理性精神,有助于他们坚守正确价值取向、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在实践创新中增长才干,成为有思想的中国公民。 3. 法治意识 我国公民的法治意识,就是主动自觉地参加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发自内心地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青少年增强法治意识,就要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依法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维护公平正义,成为有尊严的中国公民。 4. 公共参与 我国公民的公共参与,就是有序参与公共事务、承担社会责任的积极态度和行动,直接行使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权利和义务。 广泛的公共参与,彰显人民主体地位,是公民行使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的表现,有助于更好地表达民意、集中民智,提高国家立法和政府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有助于鼓励社会力量热心公益活动、参与公共服务,激发社会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培养青少年公共参与的素养,有益于他

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

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它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结合体;它指向过程,关注学生在其培养过程中的体悟,而非结果导向;同时,核心素养兼具稳定性与开放性、发展性,是一个伴随终生可持续发展、与时俱进的动态优化过程,是个体能够适应未来社会、促进终生学习、实现全面发展的基本保障。那么关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就格为重要了。 一、保护、尊重是核心素养发展的基础 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受教育者有能力过更健康的生活。生活是动态的、变化的,教育也不是固定僵化的,不要把过于宏大、笼统的人生目标和价值观生硬地灌输给儿童,而是引导用积极的生活经验与态度认同正面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儿童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想用成人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是很糟糕的事情。太看重输赢、成功、成才,很可能适得其反,因为小学儿童的生命小苗刚刚破土,生命之树开始生长,生命之花远未绽放。我以为,这个阶段培养儿童,在一定意义上,保护、尊重比开发更加重要,过度开发有可能酿成日后的悲剧。教育要让儿童认识到学习活动是自己有意义的劳动,是体现自己生命价值最重要的活动形式,儿童需要在这种劳动过程和积极快乐地参与中发展自己的素养。清华附小确立了“为学生聪慧与高尚的人生奠基”的育人使命,体现他们对小学教育的价值追求:一是聪慧,即聪明和智慧,育人目标不仅是知识传授、能力发展,而且更加关注学生的思维和智慧发展;二是高尚,是对学生人格道德素养的培养目标,体现了他们希望培养的学生有高尚的人格和道德素养;三是奠基,是对小学阶段性目标的界定,体现了注重培养的阶段性和适应性;四是人生,是对学生生命全过程的关注,关注了学生的持续发展。清华附小以聪慧与高尚为儿童奠定生命底色,并具象为“身心健康、成志于学、天下情怀、审美雅趣、学会改变”五大核心素养,有利于儿童形成完整的人格。这样的理念落实在课堂上,呈现出与众不同的样态。我曾经听过窦桂梅校长两次课,第一次是她带领学生阅读绘本《我爸爸》,在书中认识了那个虽有缺点,却也不乏可爱,最重要的是永远爱我的父亲的形象。当课堂的最后,在温暖的音乐声中,学生模仿着书中的句式说出“我爸爸像长颈鹿一样高,像大猩猩一样强壮”“我爸爸的肚子像西瓜一样圆”“我爸爸像雨水一样温柔”“我爸爸笑的时候像蛋糕一样甜”……一份感动涌上心头,让我不禁湿润了眼眶。此后我又听过她执教《大脚丫跳芭蕾》,让我们惊讶的是道德教育专家希望学生建立的价值观,从四五年级的孩子嘴里竟然十分自然地、理直气壮、生动地表达出来。应该怎样对儿童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按理不到特定的年龄,儿童并不能理解抽象的概念,但是核心价

中学生核心素养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 (一)文化基础 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文化基础,重在强调能习得人文、科学等各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和运用人类优秀智慧成果,涵养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发展成为有宽厚文化基础、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 1.人文底蕴。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具体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等基本要点。 2.科学精神。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点。 (二)自主发展 自主性是人作为主体的根本属性。自主发展,重在强调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成就出彩人生,发展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质的人。 3.学会学习。主要是学生在学习意识形成、学习方式方法选择、学习进程评估调控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具体包括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等基本要点。 4.健康生活。主要是学生在认识自我、发展身心、规划人生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具体包括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等基本要点。 (三)社会参与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社会参与,重在强调能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养成现代公民所必须遵守和履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个人价值实现,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发展成为有理想信念、敢于担当的人。 5.责任担当。主要是学生在处理与社会、国家、国际等关系方面所形成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具体包括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等基本要点。 6.实践创新。主要是学生在日常活动、问题解决、适应挑战等方面所形成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应用等基本要点。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 -中国教育学会 发表时间:2016-03-01 来源: 各省市教育学会、相关分支机构: 受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委托,中国教育学会就《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面向各省市学会和相关分支机构征求意见,现将征求意见稿下发给你们,建议各单位通过调研或召开不同类别的座谈会等方式,征求各级各类教育工作者以及学生、家长等社会各界的意见(分支机构可在理事(委员)和专家范围内征求意见),并于2016年3月20日前将汇总整理后的意见发至学会相关管理部门邮箱:caiwei@https://www.360docs.net/doc/1910356290.html,(分支机构管理服务中心);liuhui@https://www.360docs.net/doc/1910356290.html,(会员服务中心),亦可将意见文字稿和电子稿在工作会期间交学会秘书处相关部门。 因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关键因素,故,本次意见征求意义重大,请各单位给予重视,认真组织,如实汇总反馈各类意见建议。另,该文件未正式下发,仅限征求意见使用,请勿大范围宣传,感谢各单位的支持与配合。 附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 中国教育学会 2016年2月22日 附件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征求意见稿) 研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根本出发点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突出强调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综合表现为9大素养,具体为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 一、社会责任。主要是个体处理与他人(家庭)、集体、社会、自然关系等方面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 1.诚信友善。重点是自尊自律,诚实守信;文明礼貌,宽和待人;孝亲敬长,有感恩之心;热心公益和志愿服务等。 2.合作担当。重点是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对自我和他人负责;履行公民义务,行使公民权利,维护社会公正等。 3.法治信仰。重点是尊崇法治,敬畏法律;明辨是非,具有规则与法治意识;依法律己、依法行事、依法维权;崇尚自由平等,坚持公平正义等。 4.生态意识。重点是热爱并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具有绿色生活方式;具有可持续发展理念和行动等。 二、国家认同。主要表现为个体对国家政治制度、核心价值理念、民族文化传统等方面的理解、认同和遵从。 5.国家意识。重点是了解国情历史,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热爱祖国,认同国民身份,对祖国有强烈的归属感;自觉捍卫国家尊严和利益等。 6.政治认同。重点是热爱中国共产党;理解、接受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信念和行动等。

浅论初中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

摘要: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基本的史实、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方法和对人物的评价方法等。初中历史以基本史实为主,如果不能形成有效记忆,就等于没学。在学习基本史实的基础上,教师应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注重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良好的理智、道德情感和审美情趣;注重弘扬民族精神。很多学生很认真,很努力,但学习成绩却不理想,出现了学习困难,我想这与他们的学习方法不当有关,教师要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初中生知识储备不足,比较感性,在历史评价这方面是比较薄弱的,很多学生还停留在“好人”“坏人”“好事”“坏事”的浅显、稚嫩层面上,因此培养他们正确的历史评价方法就显得很有必要。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带有鲜明的学科特色,依托于具体学科的知识体系。是学生学习该学科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思维品质和关键成就。 历史学科素养是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学生在接受历史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基本知识、关键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的综合表现,是学生通过历史学习能够体现出的带有历史学科特性的品质。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探究,对教学实践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具体到初中历史,我认为其基本的核心素养包括:基本的史实、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方法和对人物的评价方法等。 一、基本史实。 初中历史以基本史实(包括时间、地点、主要人物、简单经过、结果和影响等)为主,如果不能形成有效记忆,就等于没学。所谓的“运用”、“发挥”也是建立在记忆的基础上,没有基本的记忆,哪来的“运用”、“发挥”?所以,基本史实的掌握是初中历史学科的首要素养。很多人认为历史考试反正是开卷,到时候随便抄抄就行,没必要再去记忆,这种想法大错特错。的确,历史是开卷考试,但是绝大部分题目是运用题,需要在熟练掌握书本知识基础上加以综合分析,这样的题目指望临时抄书是不可能的。即使填空题能查到,如果每题都查看书本,也是非常的浪费时间。退一万步说,即使每题都能在书本上找到答案,通过抄书考了满分。但是书本一合,什么都不知道,那其实还是为零。总不能在别人问你“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有哪些”、“一战爆发根源是什么”时,你说我先去查查历史课本去,那你和没学过历史又有什么区别呢?所以不管是开卷还是闭卷,都应该要熟练记忆基本的史实,这是最基础的,这与素质教育并不冲突,素质教育并不是说就不要记忆。很多时候,学生不愿背诵和记忆只不过是拿素质教育作为自己偷懒的幌子而已。当然,死记硬背不可取,我们主张

思想品德培养核心素养的途径

思想品德培养核心素养的途径 ?古来有言“学习先学做人”,一个人的价值首先体现在他自身的素质上,其次才是他各方面的专业能力。因此,学生的思想教育应该受到足够的重视。所谓培养“核心素养”就是一个人知识、学习状态,情感变化的综合培养过程,它涉及个人发展的方方面面,最主要的是要符合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创新发展的要求。“核心素养”将影响到学生未来工作的方方面面,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也会影响到学生自我能力的提高和综合素质的养成。而初中又是学生系统接受思想品德教育的启蒙阶段,教学的方法和内容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一、加强教师自身素质的培养 ?初中的学生对教师的行为有很强的模仿性,他们尊重自己的教师,学习教师的行为习惯;另外,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

影响到授课的好坏,影响到学生的学习 热情。如果教师自身素质打下,一方面 会从行为上直接影响学生,为学生树立 不好的形象;另一方面,在授课过程中,由于本身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欠佳,讲授 时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不能够使 学生信服。长期下去,学生对这门课首 先会产生厌学和抵触的心理,在学习时 不愿积极配合,使学习基本内容都十分 困难,更难以培养核心素养。因此,教 师应当加强自身学习,提高综合素质, 以身作则,树立好标杆。 例如,在学习七年级下册的《道德与法治》时,如果教师对法治知识的掌握不 是非常扎实,授课时就会非常吃力,讲 解不够清晰透彻,关键部分模棱两可, 导致学生对法治的理解和掌握也十分欠缺,容易在以后的学习中出现漏洞给后 续法律方面知识的学习造成一定的障碍,严重时甚至出现误导学生,灌输错误概

念的情况;另一方面,如果教师的自身素质不高,在授课时教育学生爱护公共物品、尊老爱幼、孝敬长辈,结果自己却在平时的工作生活中苛责父母,随意损坏公共物品,这样的行为会使模仿力极强的中学生“有样学样”,从而形成不好的行为习惯。并且教师言行不一,授课内容与平日作为背道而驰,这会使分辨力还不是很强的中学生无法判定教师与书本所讲谁对谁错,更削弱了学生对这门课的信心。教师是学生茫茫学习路上的引路人,是学生的灯塔和指示灯,所以加强教师自身的素质培养是养成学生核心素养的先决条件。 ?二、采用创新式课堂教学 ?学生对思想品德课无感,核心素养的培养就更是天方夜谭,其实这种现象的出现很大一方面原因是由这门课的特点所决定的。思想品德的教学内容很多都是一段一段的文字叙述,道德要求、法治

初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1910356290.html, 初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 作者:夏秀英 来源:《散文百家·下旬刊》2019年第04期 摘要:随着当下新时代的到来,初中许多学校都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确实当下核心素养对于一个人来说非常的重要,核心素养代表着一个人的内在素质以及一个人的外在表现。在学校里,教师可以通过学科中的知识点去加强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当然,在初中学习中,能够加强核心素养的最好科目便是初中的思想政治学科,初中思想政治学科中多次提到了一些核心素养的知识点。本文重点阐述了核心素养的概念、意义以及核心素养在初中政治学科的培育途径。 关键词:初中政治;核心素养;培育 在习近平总书记对于个人核心价值观的倡导下,个人的核心素养成为了当下社会的一大潮流。可以这么说,一个人拥有良好的核心素养,那么他的人缘关系一定不会差。因为每个人看中的是你的内在素养以及你的外在表现。确实,内在素养和外在表现都是自身核心素养的表现。 一、核心素养的概念及意义 虽然,当下社会中,“核心素养”这四个字已经深入人心,但是许多人并不知道“核心素养”这四个字的概念,从而导致许多人不知道该从何去学习有关“核心素养”的知识点。所以核心素养的概念以及意义的普及已经成为当下政府和教师必须要做的事情。 1.核心素养的概念。 核心素养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化,是连接宏观教育理念、培养目标与具体教育教学实践的中间环节。同时在核心素养中最重要的还是二十四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虽然说核心素养的概念只有那么短短几句话,但是教师和学生想要很清楚的学习核心素养并不容易,这需要教师进行大量的阅读有关核心素养的书籍,以及教师需要将一些核心素养的知识点与初中政治学科中的知识点相结合,从而使学生在政治学科中学到核心素养的相关知识。 2.教学核心素养的意义。 核心素养的概念许多人还是有一些轻微的了解,但是对于核心素养的意义就几乎没有人知道了。确实很多人认为核心素养既然是潮流,那就一定是对的,只要跟着学习,跟着应用就好了。这样的想法是不对的,核心素养的意义在有能力的前提下还是要进行学习的。初中政治学科的教学核心素养的意义就是教师教书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内在素养以及外在表现,而不是为了成绩而进行教书。过分地注重本学科的知识与内容,任务和要求,这样将十分不利于培养视野

初中历史初中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解读

初中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解读 1、核心理论: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基本原理: ①人类社会及其历史是客观存在的; ②人类社会历史按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规律向前发展; ③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④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服务和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⑥阶级分析方法; ⑦人类社会从分散到整体的发展;

⑧生产斗争、阶级斗争(社会革命),科学实验(指自然科学技术)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 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承认杰出个人在历史上的重要作用等 2、核心思维:时空观念 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能力。 呈现形式:历史纪年、历史时序、年代尺、阶段特征、历史大事年表、历史地图等。 3、核心方法:史料实证 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 呈现形式:史料分类、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图像史料、史论结合、观点论证等。 4、核心能力:历史解释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 呈现形式:历史叙述、历史评价、历史理解、因果关系等。 5、核心价值: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该具有的人文追求,体现了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呈现形式:优秀传统文化、民族精神、科技文明、爱国精神、科学精神、民主法治、联系现实等。 学好初中历史需要掌握的七种史观 做到以下三点,学好历史不再难! 学好初中历史,常用的七种记忆法 如何学好初中历史?(四)—谈七年级学生如何预习新课 一线高级教师告诉你学好历史的捷径 如何学好初中历史?(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