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焰 中国出兵抗美援朝的决策

徐焰 中国出兵抗美援朝的决策
徐焰 中国出兵抗美援朝的决策

徐焰中国出兵抗美援朝的决策

朝鲜战争有一个演变的过程,开始是朝鲜北南双方的内战。若是回顾一下当初朝鲜民族的分裂,以至于演化为后来的内战,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美国和苏联两国二次大战以后划分势力范围种下的结果。1945年日本投降后,朝鲜北南分区而治并各自建国。苏军于1948年末、美军于1949年夏从朝鲜撤军后,南北争端仍未能摆脱两大国在冷战中对峙和相争的影响。当时以李承晚为总统的大韩民国政府一直叫喊着要“北进统一”,金日成为领袖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提出要实现“祖国解放”,双方的军事冲突就很难避免。

90年代初俄罗斯解密了苏联有关朝鲜战争的档案,从中可以看出1949年末以前斯大林一直反对朝鲜北方南进,看到中国革命胜利以及美国并未干涉,便于1950年初改变了原先的态度。金日成于1950年5月中旬访华时,将斯大林的意见通报了毛泽东,认为美国不会出兵干涉。当时中共中央的主要目标是恢复国民经济和解放台湾,出于本意并不希望在周边出现战争。然而出于中苏结盟及中国共产党一直支持他国人民革命的传统信念,尤其是考虑到过去斯大林阻止中国革命已被事实证明是错误的,毛泽东对他国的统一事业也不便表示反对意见。随后的事实却证明,此刻美国反动势力正为“丢失中国”而争吵,对于尚能控制的南朝鲜绝不肯放弃,因此出现了迅速干涉的军事行动。朝鲜内战是国际冷战条件下的产物,却又加剧了冷战,并造成了小国把大国拖进战争的结局。

看一下历史事件的日期就能知道:1950年6月27日美国出兵台湾,其第七舰队马上控制了台湾海峡,同年10月志愿军才进入朝鲜。美军进入台海后,中国人民解放军还没有可用的海空军,怎么渡海攻台呢?当时中国要打击美国入侵台湾的侵略行为,只能选择在陆地战场,最好的战场又是朝鲜。过去有人谈到中国的抗美援朝的决策,往往只谈朝鲜局势,这其实回避或者忽略了另一个关键问题,即台湾问题。美国入侵台湾,是促使毛泽东决定出兵朝鲜的一个重要因素,把进行抗美援朝战争只解释为援助朝鲜,这是不全面的。

朝鲜内战爆发,按理说与台湾问题无关,可是美国在出兵朝鲜的同一天就出兵台湾,这也是当时的世界战略格局和美国的侵华野心造成的。新中国成立之前,美国有一段时间想抛弃蒋介石,对台湾问题却并非不管,采取的方针是秘密支持岛上的台独势力,使其同大陆分离。不过美军加紧筹划控制台湾的同时,1950年1月5日杜鲁门总统又发表声明宣布:“美国目前无意在台湾获取特别权利或特权”,从某种意义讲这也是向新中国抛出一个试探气球,以防止中苏结盟。1950年2月14日,中苏两国签订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美国离间计划破产,其国务院和五角大楼、远东美军总部在远东和台湾问题上基本统一了意见。4月间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提出了支援国民党军以保住台湾的意见,得到美国高层同意,武装干涉台湾便如箭在弦上。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美国统治集团马上便以此作为出兵台湾的借口,中国的统一大业就此受阻。

朝鲜内战爆发两天后,6月27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即发表声明宣布出兵朝鲜、派第七舰队控制台湾并支援在越南的法军,这从三个战略方向对中国构成了威胁。中国共产党和刚刚宣布站起来的中国人民如果只是口头抗议而无实际的反击行动,势必在国际上显得软弱可欺,国内才受到镇压的反动势力和逃台的国民党当局也会重新嚣张起来。从当时的国内外形势考虑,只有把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和抗美援朝结合起来,才能有效地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此时对美国的反击战不能不打,按毛泽东的形容是“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新中国要迎战美国的侵略,必须选择合适的地点。根据毛泽东强调的“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原则,中央精心研究并选定了合适的反击地点。6月末中央军委决定停止台湾战役的准备,随后对越南只派出军事顾问团,而从7月上旬起就以出兵援助朝鲜作为军事斗争的主要准备方向。

当时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海空军,新中国难以在台湾同美军作战,若出兵越南则后勤供应远比在朝鲜困难,且只能打击法国军队而不能直接打击美军。在朝鲜战场同侵略者较

量,才最便于发挥中国的三个优势,即陆军优势、后勤供应线短和便于得到苏联支援。正如后来周恩来在志愿军干部大会上总结的那样“我们和美帝国主义较量是不可避免的,问题就是看选择在什么地方。”“现在我们想一想三个战场,大家会懂,不论从哪条来说,如果在越南作战,更不要说是在沿海岛屿的作战了,那就比这里困难得多了。”

正是由于有东北这个当时国内最主要的工业基地作为战略后方,通过鸭绿江进入朝鲜有三条铁路线,辽宁东部和中部有十几座机场,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中国才能在朝鲜半岛保持100万以上的军队,而且苏军还能先后进驻12个航空兵师担负后方空中掩护。选择朝鲜这个战略方向同美国较量,确是当时新中国确定的最优决策,而在其它战略方向都不可能具备这些有利条件。

从1950年7月起,中共中央就已经抽调战略预备队第38、第39、第40军和已在黑龙江的第42军组建了东北边防军,进行对美军作战的准备。对于入朝后能否取得胜利的问题,中共中央经过反复研究,认为具备有利条件又具备不利因素。从国际战略全局来看,毛泽东认为总的形势是两只老虎对峙,一只红老虎(苏联),一只白老虎(美国),我们正好可以利用这个间隙。我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以巩固中苏同盟,对美斗争也有利、有节,能赢得国际同情。苏联出于中苏同盟条约的规定,能以空军保护我国内地,并在国际上牵制美国的主要力量,我国集中力量在朝鲜打击美国一个侧翼便有取胜的可能。

新中国出兵抗美援朝,又有着许多不利条件。我国陆军虽久经战争锻炼,却几乎没有可以使用的海空军支援,国内又是旧中国留下来的千疮百孔的烂摊子,综合国力与美国完全无法相比。尽管有中苏结盟的保障,然而斯大林一向害怕对美开战,并不一定能确保中国大陆不遭美国海空攻击。入朝作战又需大量费用,可能会影响到国民经济的恢复。因此,中共中央在准备参战时,还做了尽量避免参战的打算。按毛泽东的解释便是,底线是美军不过三八线,如超过这条线中国就一定参战。

1950年6月下旬至8月问,朝鲜人民军向南进展尚属顺利,却潜在着遭敌抄袭、切断后路的重大危机。朝鲜人民军在洛东江前线受阻僵持50天后,美军于9月15日在其后方仁川登陆。当时斯大林表示退缩并撤退在朝军事顾问,10月1日朝鲜方面正式向中国求助。毛泽东经许多天不眠不休的思考,当苏联在出动空军的问题上一再退缩后(开始称三个月内不能出动,最后声称其飞机不能过鸭绿江),也曾两次要求入朝部队暂停行动,不过最终还是确定了入朝参战的决心。

中国出兵入朝参战,是跨出国门与美国乃至“十六国联军”打仗,下这个决心真不容易!毛泽东曾有许多天睡不着觉,日夜思虑。长期跟随毛泽东担任秘书工作的胡乔木曾回忆说:“我在毛主席身边工作二十多年,记得有两件事毛主席很难下决心。一件是1950年派志愿军入朝作战,一件就是1946年我们准备同国民党彻底决裂。”胡耀邦也曾回忆说:“考虑出兵不出兵朝鲜的问题,他不做声,一个礼拜不刮胡子,留那么长。想通以后开了个会,大家意见统一了,毛主席就刮胡子了。”

10月中上旬的近二十天内,中共中央领导核心开会反复讨论,到会者多数主张暂不出兵,主要的顾虑是国内困难太多。当时会议列举的出兵困难主要是:一,战争创伤还没有医治:二,土地改革工作尚未完成;三,国内的土匪、特务还没有彻底肃清:四,军队的装备和训练尚不充分;五,部分军民有厌战情绪。总之,一切准备不够。会上的另一种意见,是主张积极出兵援助朝鲜,理由是我们准备不够,帝国主义集团的准备也是不够的。

在会上,毛泽东着重阐述出兵的理由,认为不仅应履行国际主义援助义务,更重要的是着眼于世界全局。他特别强调说:我们可以提出几十条,几百条甚至几千条顾虑,这些顾虑都是揣测可能发生的。另外一条就是我们应该在朝鲜争取反美胜利,应该给美帝国主义这个世界帝国主义侵略阵营的头子一个打击,把它的气焰压下去。

在当时的形势下,中国如不出兵打掉美国的侵略气焰,让敌对势力压到鸭绿江边并控制南满电力,国家就无法开展正常建设。不过中国如果出兵招致内地被打烂,又会严重影响建设。毛泽东做出入朝参战的决策时,正是面对这样的“两难”选择。当时周恩来、彭德怀支持毛泽东主张出兵的意见,彭德怀还在会上表示:出兵援朝是必要的,打烂了,最多就等于解放战争晚胜利几年;如让美军占领了朝鲜半岛,将来的问题更复杂,所以迟打不如早打。由于中央在反复讨论中也出现曲折,中央军委曾两次停止入朝行动,包括第42军于10月16日以一个团跨过鸭绿江后又奉命停止。1950年10月18日下午,毛泽东在会上最终指出,我们不论有天大的困难,志愿军渡江援朝不能再变,时间也不能再推迟。10月19日入夜后,志愿军部队正式全面开始了入朝行动。

历史证明,毛泽东敢于出兵同美国进行较量,既体现了非凡的胆略,在战场范围、出兵时机和参战方式上也表现出极其谨慎、量力而行的科学态度,体现出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高超策略水平,具体表现为“有理、有利、有节”。

出兵朝鲜首先显示出“有理”——在参战之前周恩来向美国发出了“不能坐视不理”的预先警告,出兵时机选择在美军越过三八线逼近鸭绿江时,向世界显示出中国在战略上后发制人的防御性。

选择的战场和出兵时机“有利”——在有利于发挥中国陆军优势的朝鲜作战,首战的战场又预设在靠近鸭绿江边的地区,以突然性反击将狂妄冒进之敌打得措手不及。

以限制作战手段和范围力争战争“有节”——中国参战时便通过印度向美国、英国传话表示希望战争“地方化”即不扩大,同时规定不在朝鲜以外攻击美军,并以非政府的“志愿军”名义出兵,这样依据国际法的角度中国政府并未参加朝鲜战争。

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采取这些高超的斗争策略,适应了当时国际战略格局的要求,为在局部战争条件下保持国内和平创造了重要条件。当时美国的战略重点在欧洲,主要对手是苏联,不愿在亚洲过分地扩大战争,美国总统杜鲁门又很快将主张对华开战的麦克阿瑟撤职。当时我国能在朝鲜这一局部战场与美国较量,便于集中力量对敌,能有效援助兄弟邻邦又能保证国内安全。毛泽东做出的出兵朝鲜的决策,是他一生中最难作出的决策之一,也是一个决心正确、政策和策略水平都比较高明的决策。

志愿军入朝之初,毛泽东对作战总的指导思想是:“我们应在稳当可靠的基础上,争取一切可能的胜利。”入朝部队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和战术灵活的长处,从1950年10月下旬至1951年1月上旬连续取得第一、第二、第三次战役的胜利,打败了拥有世界上最先进装备的美军,迫其放弃汉城。中朝联军前出至三七线时,供应已极度困难,此时美国却因不摸虚实而通过联合国再度提出停战和谈要求。中国方面考虑到友方意见,再加上对敌现代化作战能力估计有所不足,要求部队休整后再发动第四次战役以解放全朝鲜,拒绝了联合国的停火要求。经过随后的作战实践,中央军委很快正确地认识到朝鲜战争是长期的,克服了一度出现的轻敌速胜观念。

自1951年1月下旬起,美军了解到志愿军供应困难后,很快开始反扑,志愿军在“青黄不接”的情况下进行了第四次战役。因反击不利和防御困难,国内战略预备队又无法迅速赶到,于3月中旬撤出汉城并退至三八线以北。4月下旬至5月下旬中朝军队又在前线集中70万部队,发起了规模最大的第五次战役,却未能达到歼敌目标,战役后期遭敌反扑还受到一定损失。在势均力敌的情况下,双方最终在三八线附近形成对峙。

1951年6月以后,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转入战略防御,实施了持久的阵地战,战争目的由解放全朝鲜改为守住朝鲜北方,这是对己方力量有清醒认识后确定的一个合乎实际的目标。同年7月10日,中朝方面还同意美方的提议,开始了朝鲜停战谈判。

朝鲜停战谈判持续了两年之久,双方边打边谈。1951年秋季,志愿军通过抗击敌“秋季攻势”的成功,证明可以守住现有战线;通过发明坑道战的作战形式,又解决了在敌军绝对

优势的火力攻击下部队生存和作战的问题。此后,志愿军还在前线又发起了一系列有限的阵地进攻,以消耗敌军人力并改善防御姿态。志愿军在后方又粉碎了美军称为“绞杀战”的空中封锁,保障了前线部队的供应,可以在长期拼人力、物力的消耗中与敌对峙两年之久。美国鉴于朝鲜战争无法打赢,又因长期拖延而影响其以欧洲为主的战略重点,被迫在谈判中做出妥协,最终于1953年7月27日签订了停战协定,从而结束了战争。

为时三年一个月的朝鲜战争,是在双方处于平局的状态下结束的。新中国进行的二年九个月的抗美援朝战争,却是一个伟大的胜利。衡量一场战争胜负的基本标准,是看其是否达到了战争目标。中国出兵朝鲜,达到了抗击美国侵略和援救邻邦的双重战略目的。从军事较量的结果看,中国军队也以一系列胜利改变了战场位置,将世界上有最强实力的美国军队从鸭绿江边打退到500千米以南的三八线附近。

近代中国积贫积弱,对外战争屡战屡败,抗日战争的胜利也是国际反法西斯战争共同努力的结果。通过抗美援朝战争,中国才在世界上真正树立起军事强国的地位,在国内也恢复了自鸦片战争后一百多年间丧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成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撑点。1949年9月,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前夕的政协会上宣告“占人类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这一豪迈的宣言终于在朝鲜战场上得以实现。

回顾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人们仍然可以看到这场战争在新中国历史进程中产生的深远影响和重大意义。当年中共中央做出的参战决策,至今看起来不仅有着极大的胆略,而且非常正确,确如毛泽东在出兵前所判断的那样——“应当参战,必须参战。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损害极大。

徐焰 中国出兵抗美援朝的决策

徐焰中国出兵抗美援朝的决策 朝鲜战争有一个演变的过程,开始是朝鲜北南双方的内战。若是回顾一下当初朝鲜民族的分裂,以至于演化为后来的内战,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美国和苏联两国二次大战以后划分势力范围种下的结果。1945年日本投降后,朝鲜北南分区而治并各自建国。苏军于1948年末、美军于1949年夏从朝鲜撤军后,南北争端仍未能摆脱两大国在冷战中对峙和相争的影响。当时以李承晚为总统的大韩民国政府一直叫喊着要“北进统一”,金日成为领袖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提出要实现“祖国解放”,双方的军事冲突就很难避免。 90年代初俄罗斯解密了苏联有关朝鲜战争的档案,从中可以看出1949年末以前斯大林一直反对朝鲜北方南进,看到中国革命胜利以及美国并未干涉,便于1950年初改变了原先的态度。金日成于1950年5月中旬访华时,将斯大林的意见通报了毛泽东,认为美国不会出兵干涉。当时中共中央的主要目标是恢复国民经济和解放台湾,出于本意并不希望在周边出现战争。然而出于中苏结盟及中国共产党一直支持他国人民革命的传统信念,尤其是考虑到过去斯大林阻止中国革命已被事实证明是错误的,毛泽东对他国的统一事业也不便表示反对意见。随后的事实却证明,此刻美国反动势力正为“丢失中国”而争吵,对于尚能控制的南朝鲜绝不肯放弃,因此出现了迅速干涉的军事行动。朝鲜内战是国际冷战条件下的产物,却又加剧了冷战,并造成了小国把大国拖进战争的结局。 看一下历史事件的日期就能知道:1950年6月27日美国出兵台湾,其第七舰队马上控制了台湾海峡,同年10月志愿军才进入朝鲜。美军进入台海后,中国人民解放军还没有可用的海空军,怎么渡海攻台呢?当时中国要打击美国入侵台湾的侵略行为,只能选择在陆地战场,最好的战场又是朝鲜。过去有人谈到中国的抗美援朝的决策,往往只谈朝鲜局势,这其实回避或者忽略了另一个关键问题,即台湾问题。美国入侵台湾,是促使毛泽东决定出兵朝鲜的一个重要因素,把进行抗美援朝战争只解释为援助朝鲜,这是不全面的。 朝鲜内战爆发,按理说与台湾问题无关,可是美国在出兵朝鲜的同一天就出兵台湾,这也是当时的世界战略格局和美国的侵华野心造成的。新中国成立之前,美国有一段时间想抛弃蒋介石,对台湾问题却并非不管,采取的方针是秘密支持岛上的台独势力,使其同大陆分离。不过美军加紧筹划控制台湾的同时,1950年1月5日杜鲁门总统又发表声明宣布:“美国目前无意在台湾获取特别权利或特权”,从某种意义讲这也是向新中国抛出一个试探气球,以防止中苏结盟。1950年2月14日,中苏两国签订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美国离间计划破产,其国务院和五角大楼、远东美军总部在远东和台湾问题上基本统一了意见。4月间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提出了支援国民党军以保住台湾的意见,得到美国高层同意,武装干涉台湾便如箭在弦上。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美国统治集团马上便以此作为出兵台湾的借口,中国的统一大业就此受阻。 朝鲜内战爆发两天后,6月27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即发表声明宣布出兵朝鲜、派第七舰队控制台湾并支援在越南的法军,这从三个战略方向对中国构成了威胁。中国共产党和刚刚宣布站起来的中国人民如果只是口头抗议而无实际的反击行动,势必在国际上显得软弱可欺,国内才受到镇压的反动势力和逃台的国民党当局也会重新嚣张起来。从当时的国内外形势考虑,只有把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和抗美援朝结合起来,才能有效地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此时对美国的反击战不能不打,按毛泽东的形容是“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新中国要迎战美国的侵略,必须选择合适的地点。根据毛泽东强调的“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原则,中央精心研究并选定了合适的反击地点。6月末中央军委决定停止台湾战役的准备,随后对越南只派出军事顾问团,而从7月上旬起就以出兵援助朝鲜作为军事斗争的主要准备方向。 当时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海空军,新中国难以在台湾同美军作战,若出兵越南则后勤供应远比在朝鲜困难,且只能打击法国军队而不能直接打击美军。在朝鲜战场同侵略者较

抗美援朝中国为何必须参战

抗美援朝中国为何必须参战 毛泽东主席逝世纪念日。三十八年,弹指一挥间。新中国成立。中国人民真正站了起来。世界大国。笔者首先想到的就是这几个关键词。 很多人问,新中国满目疮痍百废待兴,整个国家除了高涨的社会主义建设热情恐怕就是“破烂流丢一口钟”,“大国”的地位怎么可能得到世界承认? 实话说,这种问题经常会碰到。而说清楚这个话题又必须沿着历史的轨迹进行深入的探讨。那不如就让我们去繁就简,讲讲距离新中国成立最近的一场战争:抗美援朝。 1950年6月28日,在最终得到苏联政府的坚定支持后,北朝鲜人民军终于开始全线进攻。朝鲜战争爆发。人民军的攻势猛烈和坚决。而南朝鲜军队抵抗意志薄弱,战斗力极差。被北朝鲜的潮水般的攻势侵吞淹没。南朝鲜政府能否继续存在忽然成了一个现实问题。但苏联和北朝鲜都严重低估了美国人的干涉决心和速度。同时,对美军的登陆地点的评估严重错误。当美军冲破仁川海岸的淤泥登上陆地,把人民军拦腰截断并反攻过三八线时,苏联和北朝鲜政府瞠目结舌,形势极其被动。 金日成不断请求苏联出兵,斯大林沉思半晌,说:你可以问问中国同志。 斯大林的话不仅表达了苏联政府的谨慎,更充满了一个战略家的狡黠和奸诈。当美军的战机可以飞跃中朝边境抛下炸弹时,中国的国家利益成了随即可能被伤害的东西。东北又是中国的工业中心,新中国仅有的一丝工业基础都在那里。可以说,中国的选择并不多。 而斯大林把北朝鲜推给中国,显然有着更为深刻的含义。彼时,新中国刚刚成立,积贫积弱,海军、空军实力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甚至大批的解放军战士还在南方忙于剿匪作战。中国军队面对朝鲜境内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其实力悬殊是巨大的。正是基于这一点,林彪明确反对入朝作战。而斯大林看中的恰恰是这一点。中国共产党的军队打不赢,只能请求苏联提供帮助对抗美军。苏联的条件显而易见,就是拿回被新中国收回的东北利益。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主席访苏,签署《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苏联归还了占领的旅顺、大连给中国,并放弃了中长铁路的共管权。至此,中国真正实现了毛泽东同志所设想的独立自主。但显然伤害了苏联在远东的利益。而且,海参崴并不是终年不冻港,失去大连、旅顺,对于苏联来讲,其在远东的战略布局明显降低一个档次。这就是斯大林要用朝鲜战争希望逼迫中国出让的利益。 中国政府非常清楚,一旦苏联重新陈兵东北,美国人离开朝鲜就会更加遥遥无期。从此中国将处在美苏军事对峙的前沿,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将无从谈起。周边环境将永无和平稳定可言,备战将成为中国国家生活的主旋律,经济建设将会受到严重阻碍与制约。中国的崛起就会成为一个空中楼阁,遥遥无期。 更让中国人恼火的还不仅如此,朝鲜战争爆发,美国远东军司令麦克阿瑟最先的反应就是派遣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这种对新中国赤裸裸的战略敌视和军事部署无疑是美国人向中国开了第一枪。 要维护国家和人民根本的长远的利益,我们没有选择,只有打,打败他们,打到他们服气为止! 1950年8月4日,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毛泽东明确表示:“朝鲜必须帮助。” “如果美帝得胜,他就会得意,他就会威胁我们。我们对朝鲜的帮助,要以志愿军的形式,时机当然还要选择。仗打起来以后,有短打,也有长打,还有大打,打原子弹。打原子弹,我们没有,只好让他打,我们还是打手榴弹,但我们不能不有所准备。” 可以看到,毛泽东同志对抗美援朝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思考是全面和具有战略眼光的。但出兵朝鲜,进行抗美援朝战争,仍是毛泽东一生最为艰难的一次决策。 中国决定出兵的消息传回莫斯科,斯大林同志说:还是中国同志好。估计心中也是五味杂陈感慨良多。

抗美援朝决策的正确性

抗美援朝决策的正确性 历史文化学院民族学院09级历史(师)2班 李玉玲 学号:222009313011104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到七八月份的时候,作为一个有战略眼 光的军事家,毛泽东同志察觉到朝鲜在持久战中可能会陷入战争的被动,他和金日成交换了意见,但这并没有引起金日成的足够重视。1950年9月15日,联合国军在仁川登陆,而且成功了,几天之内,朝鲜军队溃败。事实证明毛泽东同志是正确的,随后金日成向毛泽东同志求救。 此时最为沉重的不是朝鲜人民,而是毛泽东同志,中华人民共和国才刚刚成立,在此之前中国共产党已经经历了20多年的艰苦战斗,他们都不希望再次投入战争中去,而且刚刚成立的中国还有很多事情要做,比如巩固国家政权、消灭残余势力和彻底消灭蒋家王朝等等,当时的中国百废待兴......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同志还是决定了支持朝鲜战争。 毛泽东同志认为美国介入朝鲜战争的根本目的在于推翻新中国,推翻社会主义制度,他认为朝鲜只是美国的一个跳板而已,美国征服朝鲜是为了从台湾和朝鲜两个方向同时进攻中国。 1950年9月30日,韩国军队越过“三八线”。10月7日,美国陆军第一骑兵师的巡逻队也越过“三八线”。这意味着忽视了中国的意见,危险随之而来,于是在1950年10月19日,中国军队挺进朝鲜。毛泽东提出,一、我们决定用志愿军名义派一部分军队至朝鲜境内和美国及其走狗李承晚的军队作战,援助朝鲜同志。我们认为这样做是必要的。因为如果让整个朝鲜被美国人占去了,朝鲜革命力量受到根本的失败,则美国侵略者将更为猖獗,于整个东方都是不利的。 二、我们认为既然决定出动中国军队到朝鲜和美国人作战,第一,就要能解决问题,即要准备在朝鲜境内歼灭和驱逐美国及其他国家的侵略军;第二,既然中国军队在朝鲜境内和美国军队打起来(虽然我们用的是志愿军名义),就要准备美国宣布和中国进入战争状态,就要准备美国至少可能使用其空军轰炸中国许多大城市及工业基地,使用其海军攻击沿海地带。三、这两个问题中,首先的问题是中国的军队能否在朝鲜境内歼灭美国军队,有效地解决朝鲜问题。只要我军能在朝境内歼灭美国军队,主要地是歼灭其第八军(美国的一个有战斗力的老军),则第二个问题(美国和中国宣战)的严重性虽然依然存在,但是,那时的形势就变为于革命阵线和中国都是有利的了。四、在目前的情况下,我们决定将预先调至南满洲的十二个师(五六个不够)于十月十五日开始出动,位于北朝鲜的适当地区(不一定到三八线),一面和敢于进攻三八线以北的敌人作战,第一个时期只打防御战,歼灭小股敌人,弄清各方面情况;一面等候苏联武器到达,并将我军装备起来,然后配合朝鲜同志举行反攻,歼灭美国侵略军。五、根据我们所知的材料,敌有制空权,而我们开始训练的一批空军要到一九五一年二月才有三百多架飞机可以用于作战。因此,我军目前尚无一次歼灭一个美国军的把握。而既已决定和美国人作战,就应准备当着美国统帅部在一个战役作战的战场上集中它的一个军和我军作战的时候,我军能够有四倍于敌人的兵力(即用我们的四个军对付敌人的一个军)和一倍半至两倍于敌人的火力(即用二千二百门至三千门七公分口径以上的各种炮对付敌人同样口径的一千五百门炮),而有把握地干净地彻底地歼灭敌

中国为何抗美援朝

中国为何抗美援朝 摘要:朝鲜战争是世界史上重要的战争之一,利益集团纷纷卷入朝鲜这一与中国毗邻的国家。相比于美国和苏联的介入,中国人民志愿军参与这场战争显得更为让人意想不到。对于一个刚刚建国不久,且夹在美苏冷战的背景中的东方大国,究竟是出于何种考虑,伟大领袖毛主席才毅然出兵朝鲜?想必,一定是存在着重大的国家利益。倘若没有抗美援朝,今日中国又将会是一番怎样的景象?这场战争究竟该不该打,结果如何,在当今时代,这一历史战役又存在哪些地方值得我们思考呢? 关键词:朝鲜战争、中苏、冷战、志愿军 上世纪50年代爆发的朝鲜半岛战争是一场朝鲜与韩国民族的内部战争,中国、苏联和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不同程度地参与了这场战争。从古至今,国内对这场战争的争论颇多,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该不该打,胜败如何。此次战争,双方都伤亡惨重,而对这两个问题,只有从国家民族的根本利益,以及当时的国际形势出发,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整个战争大致经历了这么几个重要的过程。“1950年6月25日,朝鲜得到苏联默许不宣而战进攻韩国,历时三年的朝鲜战争爆发。7月7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84号决议,派遣联合国军支援韩国抵御朝鲜的进攻。9月15日,以美军为主的联合国军在仁川登陆,开始大

规模反攻。10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应朝鲜请求赴朝,与朝鲜并肩作战,经过历次战役最终将战线稳定在38线一带。1951年7月1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朝鲜方面与联合国军的美国代表开始停战谈判,经过多次谈判后,终于在1953年7月27日签署《朝鲜停战协定》。”①中国为何要参与这场看似民族内战,实则由两大利益集团操纵的战争?我觉得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军事同盟援助,摆脱美苏冷战夹击,提高国际地位,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首先,从当时的国际形势来看,二战结束不久,新中国刚成立,美苏正处于冷战阶段,中国和苏联以及朝鲜的国家关系比较紧密,和美国比较疏远。但是苏联借助中苏友好互助同盟的关系,长期驻军中国境内领土,这给地区增加了安全隐患。抗美援朝的最终结果是什么?此战结束,苏联在中国全部的驻军都已撤出。虽然在战争期间,苏联声称不介入这场战争。其实,暗地里,苏联派出空军支援,只不过士兵们被要求身着中国人民志愿军服。“中国与苏联空军MiG-15多次与联军战机交战,在鸭绿江南岸平原一带上空形成了著名的‘米格走廊’。其指挥官为空战英雄阔日杜布,许多飞行员经历过第二次世界大战洗礼,作战经验极为丰富,这使得敌军误以为中国在一夜之间成为军事强国。虽然此事机密,但很快被无线电监听,而后苏联保持缄默态度,以免战事扩大。”②苏联与中国军事互助,与美国处于冷战,但亦不会正面与之交火,谁都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与其承担这样的风险,不如让中国去打,而自己给予些许援助。对于中国来说,虽然伤亡巨大,但是战后苏联没有了继续在中国驻军的理由。中国证明了自己有能力

中国为朝鲜战争究竟付出多大代价

中国为朝鲜战争究竟付出多大代价? 2015-04-13 09:41阅读(843)评论(2) 抗美援朝战争中国先后有297万部队以志愿军名义入朝,直接消耗战费62亿元人民币,还对苏联欠下30亿元人民币(当时折合13亿美元)的军火债,战时牺牲15万多人(近些人因又有事后补报的因伤病死亡者,确认烈士为18万人)。 抗美援朝虽有代价,收益却更为巨大 三年零一个月的朝鲜战争,基本回到了开战时的三八线位置,可谓平局。中国进行的二年九个月的抗美援朝战争却是从鸭绿江边开始,取得了将世界头号强国击退500公里并挽救了邻邦的胜利,这一成就是任何熟悉历史且有正确立场的人都会肯定的。 新中国刚刚成立,便参加了朝鲜半岛上的一场当时世界上现代化水平最高的局部战争,难免要付出一定代价。抗美援朝战争中国先后有297万部队以志愿军名义入朝,直接消耗战费62亿元人民币,还对苏联欠下30亿元人民币(当时折合13亿美元)的军火债,战时牺牲15万多人(近些人因又有事后补报的因伤病死亡者,确认烈士为18万人)。中方付出的代价与战果相比,还是相对较少的,尤其是在装备处于绝对劣势的条件下发挥很高的作战技巧,人力物力损失都远小于对手。按“联合国军”公布的数字,战时美军死亡共5.4万人,韩国军人死亡22万人,还有其他盟国的数千人,美国的直接战费超过200亿美元。

将抗美援朝战争的花费与当时中国的国民经济总量相比,其总量并不算太高。战争期间中国的整个国民产值达2000亿人民币,国家财政支出为600亿元人民币,抗美援朝战争的开销只占同期财政支出的十分之一。正因为如此,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国内顺利完成了国民经济恢复,每年经济增长率平均在15%以上。至1952年年底,我国工农业生产都超过了历史最高水平,并于1953年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 新中国站在“第一线”出兵朝鲜,让苏联站在“第二线”,这种民族牺牲也换来巨大的经济回报。在中国出兵朝鲜后,苏联领导人才改变了过去援华不大慷慨并有怀疑的态度,中国得到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外来经济援助。1952年苏联同意向中国提供141个大型工程项目,1954年赫鲁晓夫访华时又增加15个项目,形成了后来通称的“一百五十六项”(最后落实为150项)。这些援华项目的设备虽然还算成本费,技术转让却全属无偿,就此中国能以堪称世界上最低的成本奠定了工业化的最初基础。上世纪80年代时,解放初期主管经济工业的中共中央副主席陈云对此曾回忆说:“那时他们对我们的援助是真心诚意的。比方说,苏联造了两台机器,他们一台,我们一台……那真是援助,体现了苏联人民对我们的情谊。”苏联能够在援助中体现这种情谊,受中国抗美援朝的精神所感动可谓重要原因。有了这种援助,也使中国众多老一代人有那么深的“苏联情结”。不过一切事物往往带有两面性,若全面地看,在接受苏援时全面照搬苏联模式,也给后来中国的长远发展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 中国出兵朝鲜,与世界头强美国在战场上取得均势,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辉煌胜利,这在政治上极大地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在社会主义阵营中,中国与苏联真正形成了基本平等的兄弟关系(东欧各国与苏联则是父子关系)。在旧中国,2万八国联军就能长驱进入北京,60万日军就能占领大半个中国,而朝鲜战场上的百万“十六国联军”在境外便被打退,此战又成为中国近现代史上最为扬眉吐气的一场对外战争。在新中国成立前夕的政协会上,毛泽东宣布“占人类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这句豪言,在朝鲜战场上变成了现实。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终于被公认为强国,获得了近代从未有过的地位,美国也承认自此才把新中国看成一个平等的对手。过去日本社会上都轻蔑地称中国为“支那”,看到自己最敬佩的美国居然被中国人在朝鲜打败,才心服口服地改称正式国名。 中国在军事上取得了百年来对外战争从未有过的辉煌胜利,又极大地增强了民族自信心和共产党的凝聚力,自鸦片战争后百年来丧失的民族自尊和自信力从此得到了恢复。不夸张地说,抗美援朝战争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华民族走向历史复兴的重要心理支撑点。新加坡的资政李光耀也总结说,中国人走向民族复兴,是从跨过鸭绿江那一刻开始的。 经过抗美援朝这一仗,中国解救了处于危机中的朝鲜政权。不论后来的半岛局势演变如何,我国工业中心东北就此获得了一个重要的外部安全屏障,我国所显示的威力也使周边出现了一个较好的安全环境。后人总结抗美援朝战争的意义时,认为有两大成果最值得重视:一是打出了几百公里的安全纵深,二是打出了几十年的和平建设环境。

抗美援朝教案

第2课:抗美援朝 课程目标: 讲述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事迹,体会志愿军战士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美帝国主义侵略朝鲜;美国对中国人民的挑衅;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兵朝鲜;志愿军发起五次大规模战役。知道黄继光、邱少云的英雄事迹;中朝人民反侵略的胜利。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阅读与叙述的能力,总结、概括历史的学习能力。 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利用课本提供的战役示意图和图片,从中提取有效信息,切实分析历史史实;通过阅读魏巍的文学作品《谁是最可爱的人》、观看反映抗美援朝的影视作品、翻阅英雄传记、访问抗美援朝老战士等活动,加深对这一课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深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理解志愿军战士高度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认识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是为了保家卫国,支援朝鲜人民,其性质是反对侵略的正义战争。 教学重点: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教学难点:中国出兵的必然性 教学过程 导入 创设氛围:播放《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1950年,中国人民志愿军高唱这首 战歌,在彭德怀的指挥下,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奔赴朝鲜前线,开始了一场伟大的保家卫国的战争。中国为什么要出兵援助朝鲜?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为什么被称为”最可爱的人“?今天,让我们一起翻开历史,去重温当年的场景吧。 一、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自己预习) 1、新中国成立后,美帝国主义不甘心在中国的失败,妄图将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扼杀在摇篮里,致力于建立对新中国的包围圈。为此,美国采取了一系列的侵华政策,具体有哪些表现呢?(小组讨论,学生回答,多媒体展示图片) 图一,

图二 图三 图一为:以美军为主的所谓联合国越过三八线,一直打到中国鸭绿江边 图二为:美军飞机入侵中国领空,轰炸扫射中国东北边境城市 图三:美国第七舰队入侵中国台湾海峡,阻止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 2、1950年6月,朝鲜内战的爆发,美国悍然出兵侵略朝鲜,战火烧到我国的边境,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请求中国政府派兵支助,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政府能按兵不动吗?(把学生分为两个辩论小组,构建课堂教学的思辨空间,引导学生进一步认清当时的形势,从而加深对中国必须出兵的原因的理解) (1)辩论题 正方:中国应出兵朝鲜给于帮助 反方:中国拒绝出兵朝鲜,不给予帮助 正方:1、俗话说“唇亡齿寒”,中朝两国同属于社会主义国家,不能坐视不管。 2、美国侵略者的战火烧到我国边境,轰炸我国东北,杀我同胞,不能无动于衷。 3、美国第七舰队入侵我国台湾海峡,阻止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公然干涉我国内政,企图通过侵略朝鲜进一步侵略中国,我们只能坚持反抗。 4、为了获得一个比较稳定的周边环境进行经济建设。 5、正义之战,“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等。反方:战争双方武器装备优劣相差悬殊。美国是世界工业强国,美军具有第一流的现代化技术装备,掌握着制空权和制海装备处于明显的劣势,基本上是靠步兵

抗美援朝(含答案))

抗美援朝 一,选择题。 A 1.抗美援朝开始和结束的时间是()。 A,1950年10月-1953年7月 B,1952年5月-1953年9月 C,1950年10月-1953年9月 D,1952年15月-1953年6月 C 2.抗美援朝战争第一阶段共开展了几次战役()。 A,三次 B,四次 C,五次 D,六次 B 3.抗美援朝战争第二阶段开始的时间是()。 A,1950年6月 B,1951年6月 C,1951年11月 D,1950年11月 B 4.关于朝鲜战争中中国抗美援朝的表述正确的是()。 A,是美国全球霸权政策引起的 B,中国人民志愿军解放了朝鲜 C,属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遗留问题 D,《朝鲜停战协定》使朝鲜南北开始分裂 D 5.北朝鲜成立的时间是()。 A,1948年08月 B,1947年09月 C,1947年08月 D,1948年09月 A 6.朝鲜战争爆发后,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了谴责朝鲜是“侵略者”的决议,这说明了()。 A,联合国受美苏两国共同操纵 B,联合国能够主持正义 C,联合国没有实行大国一致的原则 D,中国代表投了了赞成票 B 7, 历史与社会学习中,我们要善于把握历史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下列要素之间有直接关联的是( )。 ①民族区域自治—香港回归②抗美援朝—祖国统一 ③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④殖民侵略—南北问题 A.③④B.②③C.①②D.①④

D8,下列诗句描写抗美援朝的是()。 A,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狮过大江 B,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C,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D,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C 9,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这是电影《上甘岭》的主题曲。在这次战役中牺牲的英雄是() A,黄继光B,毛岸英 C,邱少云D,罗盛教 二,填空题。 1,抗美援朝战争第二阶段中美军使用的1 2,3)原子弹(武器)但未被采纳。 3,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反对美国侵略委员会(简称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成立的时间是4)1950年10月26日。 4,造成朝鲜半岛分裂的主导国家是5)苏联,6)美国。 5,中国人民志愿军总司令兼政治委员是7)彭德怀。 6,扭转朝鲜战争战局的战役是第8)二次战役。 7,1952年秋,中朝人民军队在规模较大、持续时间较长的9)上甘岭战役中,粉碎了“联合国军”发动的“金化攻势”。 8,通过10)金城战役最终迫使“联合国军”方面向朝中方面作出实施停战协定的保证,有力地促进了停战的实现。 9,抗美援朝的历史背景是11)新中国成立后,12)美国继续在军事上援助蒋介石,13)同时扶持朝鲜、越南等国的反动势力,14)建立针对中国的包围圈10,抗美援朝战争中美国第15)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对中国的国内统一战争进行武力干涉。 三,连线题。 1,请将下列抗美援朝中所涌现出的英雄人物与其所做事迹连接。 A,有抱炸药冲敌阵与敌同归于尽的杨根思 B,有挺胸膛堵枪眼视死如归的黄继光 C,有战友伤、自己上、炸死敌军的一级爆破英雄伍先华 D,有双腿伤、忍痛爬、捐躯开路的许家朋 E,有子弹打光拉响手榴弹冲向敌人的杨春增 F,有卧火海忍剧痛、维护潜伏纪律的邱少云 G,有抢修桥梁保畅通英勇献身的杨连第 H,有战终日、歼顽敌、屡建战功的孙占元 I,有冒严寒跳冰窟救少年的国际主义战士罗盛教 J,有志愿军第一人、领袖之子毛岸英 K,下冰窟救落水儿童的史元厚 四,判断题。

历史解密抗美援朝美国战俘为何宁愿去中国也不回国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抗美援朝美国战俘为何宁愿去中国也不回国 导语:温纳瑞斯在战俘营待了将近3年,与志愿军朝夕相处。后来谈起战俘营生活,温纳瑞斯对志愿军充满感激和敬佩之情。他说:“我所以由敌人变为中 温纳瑞斯在战俘营待了将近3年,与志愿军朝夕相处。后来谈起战俘营生活,温纳瑞斯对志愿军充满感激和敬佩之情。他说:“我所以由敌人变为中国人民的朋友,我所以要留在中国,首先是由于志愿军。志愿军善待俘虏,把我们当朋友、当兄弟,教我们认识真理,热爱和平。”他回忆道:“1950年志愿军入朝作战,美国依仗他们的空中优势对志愿军进行‘空中绞杀’战,狂轰滥炸交通运输线。 中国物资运不上来,河水都结冰了,志愿军还穿不上棉衣,有的穿草鞋打仗。但志愿军却想办法保证战俘穿得暖和,战俘们棉衣、棉帽、棉鞋、棉手套,又新又厚。战俘的伙房与志愿军的伙房离得不远,志愿军在那边吃玉米、高粱窝窝头和炒面,战俘们在这边却吃大米、白面、肉。美国飞机来轰炸,志愿军首先把战俘转到安全的地方,自己在野外站岗放哨。有一天,一辆马车冒着飞机的轰炸向战俘营飞跑,来到战俘营停下了,没人下来。我们跑过去看,只见满车战俘生活物资,赶车的志愿军战士满身是血,倒在车上死了。战俘们哭了,脱下帽子致哀。” 抗美援朝期间,中国人民志愿军俘获了成千上万的“联合国军”士兵。1953年7月,有21名被中国军队俘获的美军战俘和1名英军战俘宣布拒绝遣返回自己的国家,而是选择到中国生活居住。事件公开后,世界舆论一片哗然。后来,这22名战俘中有一名叫詹姆斯·乔治·温纳瑞斯的美军战俘一直留在了中国,在山东省济南市生活了50年,人们都习惯称他为“老温”。2004年,温纳瑞斯在山东济南去世,享年82岁。 生活常识分享

部编历史八下《第2课抗美援朝》[高老师]【市一等奖】优质教案

《第2课抗美援朝》教学设计 课题第2课抗美援朝授课人高晓婷学校沈阳市培英中学章节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课时1课时版本人教2011课标版(部编)年级八年级一、创新之处本课的设计是以人带史。通过以彭德怀为线索,有效解读抗美援朝战争的始末。通过学生自行搜集相关英雄人物与老师亲自采访老战士的经历相结合,能深刻体会革命战士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以及国际主义精神,理解抗美援朝取得胜利的正义性,以鲜活的人物作为一手资料,灵活运用于历史教学。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抗美援朝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讲述黄继光、毛岸英、邱少云的故事,培养学生表达和交流的能力;理解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重大意义及原因,培养学生运用史料分析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观看相关视频,研读图片、文献等多种材料,让学生了解获取信息的多种渠道,增强提取、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让学生在分析材料、认识历史的过程中,初步掌握解释历史问题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理解他们不愧为“最可爱的人”;培养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弘扬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三、教学重难点重点:抗美援朝中涌现的英雄人物所体现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以及国际主义精神;抗美援朝胜利的历史意义。难点:抗美援朝中国决策出兵的背景四、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幻灯片页码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 导入新课幻灯片2 课前做一个小活动,猜猜“我”是谁?根据图片和相关信息,打一人物名称。教师出示幻灯片(提升学生兴趣)观看幻灯片图片和信息。(调动自身学习兴趣)(二) 讲授新课商议决策背景商议决策结果幻灯片3—8 幻灯片9—12 教师出示相关视频和图片,补充朝鲜内战的原因,进而引出朝鲜请求援助和美国对中国的威胁,进而引发讨论中国是否按兵不动。(引导学生理解抗美援朝的国际背景,置身其境)教师分别出示表格和材料,对比美国和中国状况,试问学生是否还要出兵,引发学生思考。再出示相关领导小组的史料,学生最终得出结论。(先抑后扬,对比之下不出兵。层层设问,最终论从史出,决定出兵)学生观看视频和小组讨论,综合相关材料进行分析和总结(既能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又能锻炼学生小组合作能力)学生分析表格数据对比,以及图片和材料的分析。(锻炼学生识图能力和论从史出的能力,培养学生李历史逻辑思维)临危受命幻灯片13—14 教师出示中南海决定彭德怀挂帅图片,并简介原定林彪挂帅出征,但他因病推辞,最后彭德怀临危受命。(补充相关历史背景,拓宽学生知识层面)学生相关图片,倾听教师相关史料补充(理解国家领导人的决策性,以及对彭德怀人物的认识) 同仇敌忾幻灯片15—19 教师讲解作战双方领导人,补充麦克阿瑟的相关资料,回顾中美实力对比,设置疑问,会有怎样的结果,简介作战过程和结果。(正确认识历史人物,引发学生思考)学生观看人物图片和相关地图。(引发学生兴趣,主动探究问题)胜利重逢影响原因幻灯片20—21 幻灯片22—33 教师出示相关史料,设置疑问,抗美援朝的胜利对于中国有哪些影响?(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史料)教师出示相关图片和资料回顾之前的实力对比,为什么抗美援朝中朝人民获得胜利呢?引出与战士们的浴血奋战,展示教师收集的成果,老战士孙德山的相关视频和照片(教师出示探望老战士的视频,具有真实性,是一手史料。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体会家国情怀)学生阅读材料并分析,得出结论(锻炼学生论从史出的能力)学生观看视频和相关史料和图片,得出志愿军战士的英勇奋斗在抗美援朝中的重要作用。展示小组收集的英雄人物的相关资料(锻炼学生历史问题分析能力,以及收集材料和整理材料的能力,增强对历史的学习兴趣)教师小结学生搜集的英雄人物的相关资料。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纸一笔,传递的是母子情深、父子情深和兄弟情深;一书一信,饱含着舍家卫国的爱国情深,在这种精神的指

为什么要抗美援朝(最新)

1950年的朝鲜战争,对于中国要不要出兵帮助朝鲜,众说纷纭。毛主席希望派出志愿军抗美援朝,林彪等一开始则主张不该参战。众所周知,后来志愿军入朝了,也打胜了,但同时也付出了一定的牺牲,于是直到今天依旧有人认为,朝鲜战争当初就不该打。 那么,究竟为何要抗美援朝呢?很多人恐怕根本看不出当时面临的困境,可以说,抗美援朝非打不可,这是一场达到了战略目的的战役,结果证明是完全正确的。 毛主席当初之所以坚持出兵抗美援朝,也给出了8条必须出兵的理由,看完这8条理由,包括林彪等人当时都是改变了态度。现在我们再来看,这8条理由,还是相当的有远见啊。 1、1950年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需要全力建设自身,而这就必须有一个和平的内外环境,朝鲜战争显然打破了这种平衡。因此毛主席在我们一穷二白的时候,仍极力主张出兵朝鲜,实则是给中国创造一个和平的局面。 2、朝鲜战争,假如中国不出兵,美军占领朝鲜半岛全境是迟早的事,美军一旦占领了朝鲜半岛,那么美国势力将直达鸭绿江畔,中美之间就没了缓冲地带,到那时,美军陈兵鸭绿江,给东北和新中国造成的压力是无法估量的,正如上述所说,没有安稳的外部环境,家门口天天被人看着,还有什么心思搞建设呢? 3、一旦美军陈兵鸭绿江畔,那么中国也必将调集重兵屯兵东北,同样苏联也必将在远东大大增加军事力量,如此一来,东北将再次上演“三国演义”,成为冷战的桥头堡,谁都不想把战火引到自己家门口。 4、咱们都知道,新中国刚成立时,我国的重工业基地几乎都在东北,一旦美军屯兵鸭绿江畔,那么东北将面临很大的战略压力,一旦打起仗来,将完全暴露于美军面前。所以,那时就要动用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来把这些工业内迁,牵一发而动全身,不是那么容易的。 5、新中国成立时,美苏两国还都不太明确中国会站在哪一边,而志愿军一旦出兵朝鲜,就意味着我们站到了苏联这面,如此一来,苏联必然会从各方面大力援助中国。这一点之后也证实了,抗美援朝之后,中苏合作速度开始加快,目的就是一致对应美国的。再者抗美援朝,可以向苏联展示新中国的气魄,这样在与苏联今后的合作中,也不至于被人钳制,让苏联心有余悸,断掉苏联企图染指中国的想法。 6、抗美援朝之战,是为了向全世界展示新中国的实力,这种实力的展示短期看起来好像没什么好处,但从长远来看,打出自己的名声和实力,不至于让人看不起,正所谓以战止战,给其它心怀鬼胎的国家看看,敲山震虎。也正是抗美援朝开始,西方国家纷纷与新中国建交。

抗美援朝初期:美国为何不相信中国出兵朝鲜

抗美援朝初期:美国为何不相信中国出兵朝鲜 2012年10月29日10:21 来源:凤凰网历史 朝鲜战争战场 东线的第42军370团的1个运输队,给其坚守在前沿的2营运送弹药和干粮,结果在北朝鲜的大山中迷了路。在寻找2营的阵地时,他们看见一个山沟里有座茅屋,茅屋里有灯光,于是就在没有判断敌我的情况下上前问路。在茅屋中休息的是30多名南朝鲜士兵,而志愿军运输队仅10多个人,5支步枪。在短暂而激烈的交火之后,运输队的士兵全部被俘。 发现了中国军队的消息,使指挥东线作战的美第10军军长阿尔蒙德大吃一惊,他立即把这些中国士兵用飞机送往东京交给麦克阿瑟审问。之后,麦克阿瑟又把中国的士兵送往了美国。

志愿军运输队10多人被俘之后,以及其他更多的情报汇集到麦克阿瑟那里,表明一个事实:中国军队确实参战了。但麦克阿瑟还是不相信这是事实。他的情报处长威洛比以其固执的性格和严重的判断失误在后来的朝鲜战争中备受抨击。威洛比于27日的补充情报中依旧持以下结论: 应该认识到,大部分中国军队没有与一个主要的军事强国进行实际战斗的有效经验。此外,他们的训练也像原来的北朝鲜军队一样,由于缺乏统一的装备和弹药供应而大受阻碍。 从战术观点上看,由于节节胜利的美军师全部投入战斗,因此,进行干预的黄金机会看来早已过去;如果中国采取这一行动,很难设想,会把它推迟到北朝鲜军队的残部气数已尽的时候。 他所看到的关于对被俘的中国负伤士兵的描写是这样的: 抓到的俘虏似乎是一群缺乏训练的乌合之众。所有的人都没有任何正式的标记,尽管其中几个人用墨水在他们的军上衣里写了他们的姓名和部队番号。他们的棉服里塞满了棉花,通常是深黄色,与朝鲜的荒山秃岭颜色相仿。军官服装的不同之处仅仅是在裤线、上衣左面、领口周围和袖口有红饰线。棉军装在干燥天气中十分暖和,但浸水后却无法使之干燥。在棉衣里面,中国人穿的是夏季军装和他们碰巧穿上的任何衣服。布鞋没有鞋带,鞋底是橡胶做的。

中国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战略得失

中国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取得了重大胜利,虽然没有把美帝国主义势力赶出朝鲜半岛,但是却把所谓的联合国军从鸭绿江边“撵”回了三八线以南的地区,并且能够把强大的美军压制在那里、迫使美国在谈判书上签字,对于刚刚建国的中国来说就是奇迹般的胜利。当然,中国在这场战争中也付出了极大的代价,数十万志愿军展示葬身异土他乡。中国领导们既然选择了参战,必然就对有得有失的结局早有预料。 这场战争不仅没有削弱中国军队的实力,反而对解放军的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志愿军在同世界第一流军队的较量中,学到了很多东西,人民空军也在战火中迅速成长起来了。中国军队的作战经验得到了丰富、战斗能力得到了历练,发扬了英勇顽强的斗争精神、高度的组织纪律性和吃苦耐劳的作风。 可以说,最后中国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对于这个新生的政权来说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对国民党残余势力和国外敌对势力起到了极大的震慑作用,使得敌对势力不敢轻举妄动。极大的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声望和地位,赢得了一个比较有利的国际环境,给建国初期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营造了稳定的政治局面。洗去了百年来蒙在整个中华民族身上的耻辱,捍卫了整个民族的尊严。同时,鼓舞了广大群众的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积极的投身于社会主义事业中来。人民可以自豪地说:“中国人民真正站起来了,一个强国将在东方崛起。” 我们不得的不承认,除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在经济上也付出很大的代价,为了打赢战争,从苏联引进了大量的军事设备,金钱付出数目之庞大可想而知。而影响深远的是中美两国的关系,战争使得中美两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能发展正常的国家关系,反而陷入了尖锐的对立关系中。而美国是世界霸主,给中国的外交和国际环境制造了很多的困难,延缓了中国向先进国家学习、迎头赶上的步伐。更令人心痛的是,台湾问题的解决因为这场战争而被拖延甚至是落空了,现在台湾这颗宝岛,任然没有回到祖国的怀抱,这个损失对于中国来说是无可比拟的。 总的来说,抗美援朝的胜利是中国在近百年来被凌辱的历史上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一次伟大的胜利,每一个中国人无不为之感到自豪,我国的损失是巨大的,但是换来的却是空前的,这场伟大的战争,中国将永远享誉史册。

抗美援朝的评价 抗美援朝评价(最新)

今年是抗美援朝胜利70周年。70年前,朝中代表团代表和“联合国军”代表在《关于朝鲜军事停战的协定》上签字,历时三年零一个月的朝鲜战争和两年零九个月的抗美援朝战争至此结束。这场战后最大规模的局部战争在当代中国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几十年后,我们应怎样用历史的眼光评价抗美援朝,本刊特邀三位专家解答。 抗美援朝出兵的决定性因素有哪些 主持人:新中国成立伊始,在国内各方面都面临艰难的情况下,抗美援朝决策确实是一个牵动全局的大事。毛泽东说,这恐怕是他一生中最困难的一个决策。对于当时出兵参战的决策,您怎么看? 张星星(当代中国研究所副所长):抗美援朝出兵参战的决策,是中共中央和毛泽东根据朝鲜党和政府的请求,科学分析国际国内形势,经过慎重思考、深入讨论、反复权衡,独立自主作出的正确抉择。朝鲜内战爆发后,美国杜鲁门政府悍然派兵进行武装干涉,发动对朝鲜的全面战争,并越过三八线,直逼中朝边境的鸭绿江和图们江,出动飞机轰炸中国东北边境城市和乡村,直接威胁新中国的国家安全。中国在作出出兵决策之前,曾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向美国发出警告,但是美国完全无视中国的警告,不断扩大对朝鲜的侵略。抗美援朝的出兵决策体现了中国人民反抗侵略、不惧强敌的决心和信心,符合中华民族的最大利益,得到全国各阶层和各民族人民的热烈拥护。正如毛泽东当时所说的,抗美援朝出兵参战的决策“对中国,对朝鲜,对东方,对世界都极为有利;而我们不出兵让敌人压至鸭绿江边,国内国际反动气焰增高,则对各方都不利……。应当参战,必须参战,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损害极大。” 对于当时的出兵决策,有观点称:“中国出兵抗美援朝是在苏联领导人的鼓动下毛泽东个人作出的决断,是当时的中共主要领导人在信息极不充分的情况下作出的错误判断”。也有人撰文认为:“事实上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层也有反对中国出兵参战的意见,反对者陈述了各种理由,是毛泽东否定了不同意见。……而从现在解密的联合国和美国档案得知,联合国、美国和其西方盟国并没有准备与中国作战,并且在努力防止这样的战争发生。战争对中国并不是迫在眉睫。”这些观点和认识有违历史事实。 刘国新(当代中国研究所第三研究室主任):当国家安全受到威胁,国家利益面临挑战的时候能不能应对,敢不敢出手,确实是一个极其严峻的考验。60年前的中国,面对这样的历史考卷,敢于对世界上最强大的美国说“不”,交出了令后人骄傲和满意的答卷。毛泽东在1953年9月总结抗美援朝的胜利和意义时说的一句话是对这个答案最好的诠释:“任何地方我们都不去侵略。但是,人家侵略来了,我们就一定要打,而且要打到底。”能战方能言和。在关系到国家和民族命运的问题上,必须旗帜鲜明,立场坚定,针锋相对,寸土必争。和平从来不是一厢情愿的,更不能靠任何人的恩赐。面对侵略者的威胁和挑战,退缩、忍

朝鲜战争对中国崛起的意义:既赢美国也赢苏联)

朝鲜战争对中国崛起的意义:既赢美国也赢苏联(1) 小大打印 2014-06-06 15:14:48 新华网参与评论(3909)人 上一张 下一张 毛泽东作出抗美援朝的决定是由于“苏联、朝鲜施加的压力”吗?资料图:1949年12月21日毛泽东出席斯大林70寿辰庆祝会有人说中国在朝鲜战争中取得的胜利“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心理上的”(参见沈志华著:《毛泽东、斯大林与朝鲜战争》,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57-358页)。事实上,中国入朝参战对于新中国崛起有着极其伟大的意义。 1、中国双赢:既赢了美国,也赢了苏联 首先,中国在朝鲜战场上的胜利使美国人放弃了他们在雅尔塔秘密条约中对斯大林的“承诺”。1952年2月2日,艾森豪威尔在其“国情咨文”中宣布他“将要求国会通过一项适当的联合决议,声明美国政府不承认过去与外国政府所达成的秘密谅解中所承担的任何容许这种奴役行为的义务”。这里所说

的“秘密谅解”就是指雅尔塔协定。尽管美国国会没有通过这项提议,但在实践中,《雅尔塔协定》强加于中国的不平等条款已被毛泽东“体面”地废除。而能够实现这一点的原因并不主要是1950年建立在友谊基础上的苏联承诺,而是中国在朝鲜战场上表现出的实力。 第二,蒙古独立是斯大林落实雅尔塔协定并通过这个协定实现其将中国整个关外纳入苏联势力范围战略的关键步骤。1945年2月11日,苏美英三国签订的《关于远东问题的协定》即雅尔塔协定第一条规定“维持外蒙古(蒙古人民共和国)现状”,这一条对苏联的战略意义,不仅是如斯大林告诉蒋经国的是出于西伯利亚铁路安全的需要,同时还有苏联控制中国东北和新疆的战略需要。外蒙古独立从地缘政治上看,是在从新疆到东北的整个中国北方的中间地带撕开了一个大缺口,接踵而至的就是西进新疆和东进东三省,并对中国北京长期保持高压态势:一旦中国东北或新疆出现不利于苏联的事态,苏方就会以最短的距离和最快的速度直插北京。20世纪60、70年代中苏关系紧张时期,苏联在中苏和中蒙边境屯兵近百万,就曾对中国北方安全形成重大压力。 然而,中国在朝鲜战场上的胜利,让斯大林利用蒙古独立中间突破中国这步“活棋”被变成了“死棋”。朝鲜战争前,蒙古可以利用掌握在苏联手中的中长铁路直达太平洋西岸,而朝鲜战争后,苏联将中长铁路交还中国使蒙古被困在中苏“如来合掌”之中。失去大海,蒙古就没有可持续的发展。蒙古的物流要与太平洋连接,就需要暖港,这样蒙古的发展便在朝鲜战争后与中国产生了天然的依存关系,这正如在朝鲜战争之前,蒙古的发展必然与掌控中长铁路的苏联产生天然联系的道理一样。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进一步的结论,中国介入朝鲜战争并赢得胜利的结果,不仅彻底打碎了雅尔塔协定对中国的束缚,而且还在地缘政治上使斯大林在外蒙古的“中间突破”态势陷入困境:苏联通过外蒙古对中国北方施加的安全压力从中国东北方向受到巨大的制约,如果再考虑到兰新铁路建成后中国东部各省与西部新疆的联系更为紧密的因素,苏联通过外蒙古对中国造成的安全压力更是大为缓解。相反,外蒙古出海路线由苏联转到中国这一变化又使外蒙古的发展与中国产生不可分割的依存关系,这从根本上改变了中蒙关系的未来走向并必将产生有利于中国的重大变化。

试分析抗美援朝对新中国 经济的推动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风云结课论文 试分析抗美援朝对新中国 经济的推动作用 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班级: 学号: 手机: 指导教师: 2015年1月

试分析抗美援朝对新中国经济的推动作用 摘要: 在决定抗美援朝前,党中央对于这场战争将给我国带来的经济方面的影响做了深远的考虑,彭德怀元帅说,瓶瓶罐罐打烂了,大不了重建。事实上,抗美援朝战争并没有对我国的经济体系带来严重的创伤,反而对我国经济的某些方面起到了推动作用。比如对新中国刚成立后的工农业的恢复和发展以及对国防经济的积极影响。造成这种影响有很多方面的原因,我们要了解这些原因,并对当前的经济建设做出启发。 关键词:抗美援朝经济推动 60多年前,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地跨过了鸭绿江,拉开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序幕,两年又九个月后,这场战争最终以美帝国主义侵略失败而告终。关于这场战争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不少人持消极的态度。但是我认为我们应该一分为二的看问题,抗美援朝战争在一定程度也推动了我国经济以及经济结构等方面的建设。在抗美援朝期间,我们原定的经济建设与社会变革都如期完成,一五计划的修改编制和执行也从未间断过,这些都为我国以后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尤其是我国的重工业等国防经济基础工业也得到了较好较快的发展。 一、抗美援朝期间我国经济的发展 1.农业的恢复和发展 抗美援朝时期,我国的工农业都得到了一定的恢复和发展。农业方面,棉花粮食的增长产量和增长速度都超过了解放前,防治水旱灾害的水利工程也得到了建设和完善。1949年到1952年,国家用于水利建设的经费的7亿元;组织了2000万人参加水利工程建设,挖掘土方17亿立方米以上,对全国24000多公里堤防,绝大部分进行了培修。这使得全国水灾面积由1949年的1亿多亩下降到1952年的1600多万亩,扩大灌溉面积8018万多亩,对农业增产产生了明显效果。改良农业生产技术,推广先进的生产经验,也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1952年农业总产值461亿元,比1949年增加41.4%,平均每年增长13.8%[1]。5亿农民的生活也随着农业生产不断发展而改善。 2.工业的恢复和发展 由于战争对于重工业的需求极高,因此,抗美援朝期间,我国也就将重工业作为经济建设的战略重点。这一时期,军费占国家财政支出的年平均数达37 . 78%,相继设立了兵器工业办公室,中央兵工委员会以及国防工业部。重工业中的交通运输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相继建立起了一批铁路、港口和桥梁,极大地方便了交通运输,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电力、煤炭和钢铁等重工业建设也摆到了重要地位,生铁、煤、石油、锡等原材料、燃料的生产能力大幅度增加。1952年工业总产值349亿元,比1949年增长149.3%,平均每年增长34.8%。随着工农业的恢复与发展,国家财政状况明显改观。1950年至1952年,财政收入从65.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