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县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实施方案

全县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实施方案
全县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实施方案

全县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实施方案

为全面推进我县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提升城镇发展水平,根据《X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X政发〔X〕35号)精神,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省市城市工作会议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围绕让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安居乐业为目标,以人口城镇化为核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动力,以打造关中西部城镇群为重点,以国家和省级新型城镇化试点为抓手,着力增强城镇化发展的质量和水平,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优化城镇布局和体系,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为全县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持久动力。

(二)基本原则

——坚持统筹规划、科学布局,做美城市、做强县城、做大集镇、做优社区,推动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坚持点面结合、统筹推进,深化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总结推广成功经验。

——坚持纵横联动、协同发力、完善推进机制,优化政策组合,推动户籍、土地、财税、住房等相关政策和改革举措配套。

——坚持补齐短板、重点突破,瞄准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加快体制机制创新,确保改革措施和政策落地生根。

(三)主要目标

年均实现1万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到X 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力争达到60%,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4%以上。“一市一区一路”城镇空间格局和“X镇级市—西周文化景区(县城)—重点镇—一般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的城镇体系基本形成,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城市环境更加生态宜居;中心城区带动能力显著增强,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显著改善,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城乡居民生活品质显著提高。

二、重点任务及责任分工

(一)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1.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根据国家和省市相关政策,逐步剥离户籍上附着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确保进城落户人员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权利、履行同等义务。按照国务院和省政府“三个1亿人”战略和《X市推进“三个1亿人”城镇化实施方案》,加快落实《X县推进“三个1亿人”城镇化实施方案》,实施差别化落户政策,逐步放宽落户限制条件,允许农业转移人口在就业地落户,优先解决农村学生升学和参军进入城镇的人口、在城镇就业居住一定年限和举家迁徙的农业转移人口以及新生代农民工落户问题。高校毕业生、技术工人、中职学校毕业生、留学归国人员、优秀农民工凭相关证件和证明可在

就业地办理落户。解决符合条件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登记制度。(县公安局牵头,人社局、各镇等配合)

2.全面实行居住证制度。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居住证暂行条例》、《X省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办法》、《X市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实施意见》精神,深化全县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居住登记和居住证制度。建立流动人口协管员队伍,落实入户调查制度,准确掌握流动人口动态信息。按照“谁招租、谁负责,谁用工、谁负责”的原则,落实招租人和用工单位的管理责任,着力提高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水平。按照“街不漏巷、巷不漏户、户不漏人、人不漏项”的要求,扎实开展流动人口信息采集及居住证制发工作,确保信息准确鲜活。按照“权责对等、科学合理、渐次发展”的原则,以居住证为载体,健全完善与居住年限等条件相适应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逐步拓展居住证持有人在居住地享受基本公共服务的领域和范围,逐步保障居住证持有人享有与当地户籍人口同等的劳动就业、基本公共教育、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计划生育服务、公共文化服务、证照办理服务等权利;以连续居住年限和参加社会保险年限等为条件,使居住证持有人逐步享有与当地户籍人口同等的中等职业教育资助、就业扶持、住房保障、养老服务、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等权利。(县公安局牵头,人社局、各镇等配合)

3.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全面落实13年免费教育,把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就学情况纳入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双高双普”督导评估体系。实施第三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支持普惠性民办幼

儿园发展,保障农民工随迁子女以公办幼儿园为主接受学前教育。从X年起,全面落实城乡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和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资金随学生流动可携带政策。实施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提升计划,“十三五”期间每年培训1000多人次。积极推进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保证农民工和进城落户农民缴费记录不断档、参保续得上。整合城镇居民基本医保和新农合,建立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一体化制度。积极发展分级诊疗、医联体、医疗集团、家庭医生、县镇一体化,配合做好省域内医疗费用异地结算,县域内就诊率达到90%左右。构建新型城镇化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农业转移人口享有基本文化权益。到X年底全县9个镇文化站70%达到三级站以上标准,到X年100%达到三级站以上标准,基本建成覆盖城乡、便捷高效、发展均衡、充满活力、具有X特色的城乡一体化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各项指标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处于X前列。(县教育体育局、人社局、卫计局、文化广电局等按照职能分别牵头负责)

4.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激励机制。加快落实中省关于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双挂钩”政策,落实市上制定的实际预算内投资安排向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较多的县、镇倾斜的实施办法和细则。建立健全由政府、企业、个人共同参与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县发改局、国土资源局、财政局、人社局等按职能分别牵头负责)

5.加强社区服务与治理。加大社区服务设施建设,X年前实现城市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全面覆盖。健全城乡社区综合服务管理平台,促进公共服务、便民利民服务、志愿服务有机衔接,实现一站式服务。完善城乡社区治理机制,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在服务群众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建立健全居民代表大会、业主委员会等社区居民自治组织,组织和引导社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培育孵化社区社会组织,发挥社区专业社工作用。加强社区服务岗位职业培训,提升社区工作者队伍职业素质。以精神文明创建为抓手,鼓励支持社区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志愿服务活动,形成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社区文化环境。到X年,全县所有城镇社区和60%的农村社区建成功能完善、便民利民的社区服务体系;每个城镇社区至少有10个以上、每个农村社区至少有5个以上社区社会组织;每个城市社区社会工作专业人员配备不少于社区工作人员总数的30%;每个农村社区至少有1名专业社会工作人员;招募注册社区志愿者达到社区居民总数的10%以上。实现社区服务均等化、项目化、专业化目标。(县民政局牵头,县人社局、财政局、住建局等配合)

(二)提升城市载体服务功能

1.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城区道路综合治理和停车设施规划建设力度,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和停车难等问题,大力实施城市畅通工程。在县城加快建设崇德路,规划建设堰河路南段、仓颉路、创业路西段、天柱路南段、朝阳路西段等城市市政道路;在蔡家坡规划建设西X 高铁南辅道、渭北西路延伸段、站前大道东段、东四路跨渭河钢构大

桥、陇海线下穿式隧道等城市市政道路,不断提升城市通行能力,优化公共交通线路,提升公交运力。加强信息网络、数据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整合现有的城市管理资源,县城全面开展智慧化城管系统建设,以构建“智慧城管”为目标,依托县城地理空间信息系统,实现对管理区间的网格划分,为实施智慧化城市管理构筑一个布局合理、全面覆盖的管理空间体系。推进地下管廊建设,按照国家规范和城市发展需要,在县城和蔡家坡城区分步实施一批地下管廊工程,使市政管线进入地下管廊便于维护和管理,到X年计划建成地下管廊5公里。新建一批公安和城管合一的执法岗亭,在城区繁华地段和居住小区新建便民网点更好地服务广大人民群众。加强邮政设施建设,推进城镇居民楼信报箱、邮政营业网点设施等邮政设施建设。贯彻落实发展新能源汽车国家战略,加快新能源汽车的推广运用,在公交车、出租车新增或更新时,重点发展纯电动汽车,新增和更新车辆中的新能源汽车比例不低于30%,不断提高新能源汽车运营比重,到X年力争所有线路公交全部更为新能源汽车。加快充电基础设施建设,X年率先新建环道充电站2座,站内共建设公交大巴双向快充桩位18个,满足36辆大巴同时充电,为电动汽车发展应用提供基础设施保障。(县住建局牵头实施,县交通运输局、邮政分公司等配合)

2.加快老旧城区改造。实施棚户区改造,编制棚户区改造长远规划,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做好城中村改造、老旧住宅小区综合整治、危旧住房、非成套住房和老城区改造。X年到X年平均每年实

施棚户区改造300套以上,货币化安置率不低于50%。(县住建局牵头,县国土资源局、财政局、各镇配合)

3.加快构建全县交通网络。加快推进X(鸡)法(门寺)城际铁路项目前期准备工作,力争于X年完成X段26公里建设任务;加快推进关环高速眉县汤峪至X凤翔飞机场项目前期工作,力争于X年完成X段30公里建设任务;加快推进G342蒲村至马家镇项目,力争于X年完成X段21公里建设任务;加快普通公路路网调整规划,把岐蔡路纳入干线公路建设计划,加速推进岐蔡快速干道项目前期工作,力争于X年完成20.659公里建设任务。到X年,全县初步形成“骨架清晰、层次分明、功能明确、衔接顺畅”的“九横四纵”的主骨架交通网。加强园区路、景区路、产业路建设,重点镇通二级路,全面改善县域内交通运输条件。继续实施县乡公路改建、渡改桥、危桥改造和通村公路建设,到X年,80%以上县乡公路达到三级及以上标准,进一步配套完善桥涵、安保设施,提高公路通行能力。(县发改局、交通运输局、住建局等按照职能分别牵头负责)

4.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编制海绵城市规划,充分利用山体、河湖湿地、荒野滩涂、草地等生态空间建设海绵城市,完善城区雨污分流管网改造与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加快排水防涝设施、排水通道建设,强化雨水的滞、渗、蓄,提高雨水下渗、滞蓄、净化、回用率和城市防汛抗涝水平。加快凤鸣湖湿地公园建设步伐,建设集观光、休闲、生态保护为一体综合性公园,让凤鸣湖真正成为城区生态环境修复的典范。推进海绵型小区、海绵型道路与广场建设,按照柔性治水理念,

构建城市良性水循环系统,加大黑臭水治理力度,加快污水处理厂升级和管网配套建设,改进运营管理机制,到X年城区15%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要求。大力发展绿色和装配式建筑,建立绿色建筑发展平台,培育和发展实力雄厚的建筑施工企业,从理念、设计等方面不断提高,走绿色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到X年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达到30%以上。(县住建局牵头,县发改局、环保局、水利局等配合)

5.加强城市规划和管控。按照X市城市总体规划划定的城市水体保护线、永久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红线,限定开发边界,控制开发强度。加强传统文化、民俗文化、历史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保留城市特有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等基因。严格依法实施规划,加强刚性约束,强化惩戒机制,增强规划的严肃性、稳定性和权威性。(县住建局牵头,县国土资源局、文化广电局、环保局等配合)(三)建设关中西部城镇群

推进新型城镇突破发展。持续做大做强主城区,积极落实《幸福X规划》,实施一批路桥畅通、环卫设施、集贸市场等便民工程。加强县城和重点镇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合理布局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充分发挥产业优势、区位优势,有序引导人口合理集聚,做强县城、做大集镇,把蔡家坡建成30平方公里、30万人口规模的现代化小城市,把县城建成10万人左右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加大特色小镇建设和培育力度,建成各有特色的工业重镇、商贸强镇、生态靓镇、休闲名镇,农村社区服务中心覆盖率达到60%

以上。(县住建局牵头,县发改局、财政局、民政局、国土资源局、商务工信局、教育体育局、卫计局、文化广电局、凤鸣镇、蔡家坡镇、蔡家坡经开区管委会等配合)

(四)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

1.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水电路气网等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高农村基础设施保障能力。积极发展通村客运,实现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班车。加快宽带普及,推进信息网络进村入户。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建立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理体系,加大农村改厕力度,着力改善人居环境。同步配套建设教育、医疗、文化体育、超市等公共服务设施,加大农村环境集中连片整治力度。加快农村邮政快递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强化快递物流体系建设,构建“快递+农产品”运销体系。(县住建局牵头,县民政局、财政局、教育体育局、国土资源局、卫计局、文化广电局、邮政分公司、各镇等配合)

2.促进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整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落实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政策,建设一批区域集聚的农产品加工园区和物流园区,将X建成X重要的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形成契合市场需求、供给与需求匹配、生产与消费对接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体系。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等产业的融合发展,推进农村产业的竞争能力。(县发改局、农业局、财政局、商务工信局、市场监管局、人社局等按职能分别负责)

3.加快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巩固电子商务示范县建设成果,确保农村电子商务服务中心正常高效运转。鼓励引导农民工返乡创业,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培育一批农产品电子商务主体,畅通苹果、猕猴桃、核桃、瓜菜等优质农产品销售网络。推进电子商务进村综合示范工程建设,实施电信互联工程,整合邮政、商贸、交通、供销等公共资源,支持快递企业在农村建立网点,推动仓储配送中心建设,完善农产品物流配送体系,打通农村物流“下乡与进城”双向快捷通道,为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提供支撑网络,提升农村物资和产品流通效率。在县城建立电子商务产业示范园,打造融电商运营、创业孵化、商品展示和冷链仓储四大板块为一体的县域电子商务运营中心;在蔡家坡地区建立集电商孵化、培训、众创、产品展示、物流冷链仓储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电子商务产业物流园,实现资源有效整合,信息互联共享,助推县域经济跨越发展。(县供销联社牵头,县发改局、农业局、财政局、商务工信局、市场监管局、邮政分公司、各镇等配合)

4.科学有序推进移民(脱贫)搬迁。按照“顺应规律、系统谋划、四化同步、统筹推进、一举多赢”的总体思路推进移民(脱贫)搬迁工作,科学规划建设移民搬迁安置社区,全面完善安置社区产业就业配套、公共设施配套、社区管理配套、权益保障服务配套。全力聚焦易地扶贫搬迁,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培育特色优势产业,用产业带动脱贫致富。统筹推进避灾、生态类和重大工程及镇村综合改革类搬迁,鼓励进城入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安置,鼓励依托工业园区、产业基地、小城镇、旅游景区进行安置,吸引劳动力转移,

实现生产生活方式转变。(县国土资源局、扶贫办按职能牵头,县住建局、发改局、财政局、金融办、文化广电局、商务工信局、交通运输局、各有关金融机构、各镇等配合)

(五)深化土地制度改革

1.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大力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做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落实省上允许结余建设用地指标在全省域内跨县、跨市流转使用相关政策。开展年度土地利用现状预报监测。(县国土资源局负责)

2.建立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激励机制。深入推进“以地控税、以税节地”,鼓励低效工业用地企业搬迁改造,提高单位面积产出率。在符合规划、不改变原用途的前提下,对现有工业用地经批准在原用地范围内新建、改建、扩建工业项目,且投资强度、建筑容积率等指标符合规定的,其增加建筑面积部分不再补缴土地出让金。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开展城中村更新改造,政府征收城中村存量集体建设用地进行经营性开发和土地公开交易的,按照相关规定标准予以补偿。鼓励旧城镇用地集中开发利用,符合城乡规划的,市场主体可收购相邻多宗地块,申请集中开发利用。旧城镇用地依法收回后纳入政府储备的,可参考原用途评估价格确定收购价格,按照相关规定标准予以补偿。(县国土资源局牵头,县住建局、财政局、地税局等配合)

3.完善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流转机制。结合实施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全面完成不动产统一登记窗口建设。推广省国土资源厅在全市开展的农村“房地一体”村庄地籍调查确权登记发证

试点经验,统筹推进农房等集体建设用地上的建筑物、构筑物确权登记。加快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稳步推进农村“三变”改革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加快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工作,逐步建立规范高效的“三权”运行机制和宅基地使用权流转机制。(县国土资源局牵头,县农业局、各镇配合)

(六)完善城镇住房体系

创新城镇住房制度,探索住房供给新模式。健全住房供给制度,重点建立住房租售并举、市场配置与政府保障相结合的住房制度,采取实物配租和租赁补贴相结合的方式,积极培育市场供应主体,鼓励自然人和各类机构投资者买库存商品房,规范住房租赁中介行为,引导社会闲置房源进入租赁市场,有效解决进城农民住房问题。加强商品房预售管理,制定新建商品房预售资金、二手房交易资金监管办法,新建商品房网签和二手房买卖网签系统。到X年底,2014年底前开工建设的租赁性保障房分配入住率达到85%以上,2015年开工建设的租赁性保障房分配入住率达到90%以上;到X年底,2016年3月以后,X年6月以前开工的租赁型住房全部达到分配使用条件;到X年,保障房覆盖面稳定在23%左右。(县住建局牵头,县国土资源局、金融办、县人行等配合)

三、保障措施

(一)健全工作推进机制。建立X县推进新型城镇化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会议,及时协调解决全县新型城镇化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加强统筹协调,落实中省市政策,强化对各镇区新型城镇化工作的指

导。各有关部门结合各自职能,要加强对新型城镇化建设进展情况的跟踪监测和监督检查,对相关政策实施效果及时进行分析评估。各部门要结合相关工作,广泛宣传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新理念、新政策、新举措,及时报道典型经验和做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

(二)加强财政支持力度。县财政应安排专项资金,大力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按现行资金渠道优先支持城镇化试点。进一步完善PPP项目储备库,积极争取中央专项建设基(资)金,扩大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覆盖面,争取国家、省、市对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特色小城镇功能提升等方面的支持,积极争取更多融资支持,健全新型城镇化投融资平台,进一步放大中省市资金及县级配套资金效应,构建多元化可持续投融资模式。

(三)积极开展各类试点。蔡家坡经开区要加快推进国家第三批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省级小城市培育试点,尽快总结出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根据发展基础再培育1-2个条件成熟、基础完善的建制镇进入全国或全省试点范围。加强对试点镇监测评估,落实相关改革举措在试点地区先行先试。鼓励试点镇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产城融合、投融资、行政管理等方面加快改革,重点突破。试点镇要制定工作实施方案和年度计划,明确任务、夯实责任。

(四)健全考核评价机制。县推进新型城镇化联席会议办公室要切实加强对试点工作的监督检查和具体指导,及时了解工作进展情况,研究解决存在问题,确保试点工作顺利进行。县考核办制定考核

办法,按照严格的奖惩制度,实施全面考核,同时,要把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纳入全县目标管理绩效考核体系,作为对有关部门年度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考核结果作为评价部门绩效和领导干部实绩的重要依据。同时,建立健全试点镇绩效考核评价机制,实施动态管理,进一步激发和调动试点工作积极性。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行动方案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行动方案 作为城市建设的工作者,我们知道怎么样开展城镇化建设行动工作吗?以下是小编精心准备的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行动方案,大家可以参考以下内容哦! 浙江省加快推进新型城市化建设行动实施方案【1】 为贯彻落实《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行动方案的通知》(发改规划〔xx〕1098号),提出以下实施方案。 一、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一)全面放宽重点群体落户限制。以农村学生升学和参军进入城镇的人口、在城镇就业居住5年以上和举家迁徙的农业转移人口以及新生代农民工为重点,促进有能力在城镇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户。全面放开对高校毕业生、技术工人、职业院校毕业生、留学归国人员的落户限制。杭州市要区分主城区、郊区、新区等区域,分类制定落户政策,通过流动人口积分落户方式重点解决符合条件的普通劳动者落户问题。大中城市均不得采取购买房屋、投资纳税等方式设置落户限制,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下的城市不得采取积分落户方式。(省公安厅负责,xx年12月底前完成) (二)全面落实居住证暂行条例。督促各地落实居住证制度,确保居住证领取门槛不高于国家标准、享受的各项基本公共服务和办事便利不低于国家标准。鼓励有条件的地区赋予居住证持有人更多公共服务和办事便利,不断提高居住证含金量。(省公安厅、省发展改革委、省教育厅、省民政厅、省人力社保厅、省建设厅、省卫生计生委

负责,xx年9月底前完成) (三)全面落实支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财政政策。根据《国务院关于实施支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若干财政政策的通知》(国发〔xx〕44号),研究出台具体实施办法,建立省级财政转移支付规模、结构根据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情况动态调整机制,加大省级财政对农业转移人口落户较多地区的资金奖励力度。(省财政厅负责,12月底前完成) (四)全面落实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政策。结合上年度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情况,调整完善土地利用计划指标分配办法。研究出台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的实施细则,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的合理用地需求。(省国土资源厅负责,12月底前完成) (五)建立进城落户农民农村“三权”维护和自愿有偿退出机制。维护进城落户农民农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等合法权益,鼓励引导其依法自愿有偿退出。稳妥推进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农村集体资产股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省农办、省农业厅、省国土资源厅、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浙江银监局负责) (六)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常住人口。各地区要有序扩大城镇义务教育学位供给,坚持“两为主”,落实“两纳入”,建立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随迁子女入学办法,确保进城落户农民子女受教育与城镇居民同城同待遇。统一城乡义务教育学生“两免一补”政策,

论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 郑丽果

论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郑丽果 摘要:城镇发展与生态文明需要统一起来,这样才能实现我们城镇建设的可持 续性。本文围绕新型城镇化建设同生态环境保护开展深入研究,首先分析城镇化、生态环境二者的交互耦合关系,以及当前环境保护对于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意义, 随后分析了当下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生态问题,并提出有效的解决对策,进一步 实现城镇化、生态环境平衡发展的局势。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建设;生态环境;保护 前言: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深水区。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遇到了很多突 出问题,即:发展与环境保护问题。习总书记在近几年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我们在进行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破解发展与环境保护问题提出了重要论断依据,即:我们在进行城镇化建设的同时,需要进一步拓展生态保护的意义,需要量发展与环境进行统一,构建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新思路。 1.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的关系 1.1城镇化对生态环境的胁迫效应 城镇化对生态环境的胁迫效应,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人口城镇化 会促使人口密度增加,生态环境压力也就随之上升。二是城镇化会提高消费水平,社会人群向生态环境的索取力度就会不断增加,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脆弱。三是 城镇化建设中,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数量增多,就会消耗大量能源与资源,并 在生产经营期间排放大量的污染气体、固体、液体,加剧生态污染。 1.2生态环境恶化对城镇化的约束效应 城镇化会使生态环境的恶化程度不断上升,降低周边城镇居住环境舒适程度,排斥居住人口,进而对城镇化发展产生阻碍,同时,投资环境的竞争力也在不断 的下降,对企业资本投入加以排斥,进一步造成本地资本流失,减缓城镇化的发 展速度。此外,生态环境的恶化,会将生态环境的支撑力拉低,例如城镇的用水 等等,并提高灾害事件的发生几率,对城镇化的发展造成极大的阻隔,如果想改 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现象,就需要政府、相关管理部门以及社会企业,加大对 环保的人力投入、财力投入,这就又使得城镇化步伐变得缓慢。 2.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对于新型城镇化的意义 2.1人民对生活质量的要求 由于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标志就是城镇人口的不断增加,人民在实现高密度居住、学习、工作的同时,他们对自己生存的环境存在一定的要求,即:空气质量 是否符合人居环境要求,水资源是否达到人类饮用标准,农产品等食材中的有害 物质是否超过国家标准等,人们不断提升对生态环境的要求。这种意愿也将成为 当前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理念。 2.2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城镇化发展需要可持续,在保证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绿水青山对于新 型城镇化发展也十分重要。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我们的经济增长需要具有可持续性。这种可持续发展内核动力建立在环境综合治理的前提之下。环境优化之后, 新型城镇化发展才能长期持久。 2.3城镇吸引人才的要求 人们对生存环境的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提升,尤其是高素质人才对于生 存环境的要求也是很高的。他们在选择今后的生活、工作的城市的时候,对于该 城市的生态环境保护有着一定的认识。一个环境优美,园林化的城市,宜居指数

新型城镇化发展思路(规划)

新型城镇化发展思路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城乡规划方面: 城乡规划的综合性、政策性和前瞻性决定了其在城乡建设中的“龙头”地位。XX新型城镇能否做到科学发展,能否建设得有特色有品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市规划与建设的质量和水平,取决于规划引导和调控作用的发挥。未来XX 城乡规划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积极推进XX城乡总体规划编制和实施。按照XX市新的战略规划提出的“根植性发展、精致型开发、包容性增长”的理念,把XX区596平方公里作为一个完整区域进行整体规划,将传统意义的小城镇、村庄视为整体城市化发展的一部分加以深度统筹、规划,构建层次分明、相互衔接、较为完整的科学、合理的城乡规划体系,强化城乡规划对城乡建设和发展的先导、统筹作用,以“总规”规范指导新型城镇化建设。

2、推广城市设计理念。城市设计是对城市体型和空间环境所作的整体构思和安排,这些年来XX城区形象不太理想,诸多原因中的一个原因就是没有很好地开展城市设计。为彰显XX区城乡规划建设的XX文化特色,下一步有必要引进先进规划理念和方法,以“XXXXXXXXX”城市设计征集活动的成功经验为指导,注重发挥规划专家智慧,以扎实的宏观研究政策为先导,以功能设计为基础,把功能研究作为城市设计的前提,大力推广城市设计理念。一是对XX几个城区出入口、旧城改造片区、新开发区域等重要节点进行城市设计,将每一处形态设计根植与相应功能细节,不断提高城市建设水平。二是严格新征用地规划管理工作,优先编制拟拍卖(出让)地块、旧城改造区、近期重点发展片区的修建性详细规划或控制性详细规划。 3、切实加强专项规划编制和研究。主动协调配合、推动有关部门完善各项公共基础设施、服务设施等民生民安项目专项规划研究和编制,努力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助推各项目尽快上马建设,弥补我区基础设施建设历史欠账。重点要做好道路交通、供水、供电、教育、医疗、林地保护、污水处理等专项规划工作。 4、积极助推产业集聚发展和转型升级。树立“规划”+“策划”理念,积极吸引策划机构,在规划的基础上,找准规划与项目的结合点和规划实施的着力点,推介、吸引一批重点投资项目落户XX,重点规划和策划好XXXXXX、XXXXXX、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范文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范文Accelera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urbanization 编订:JinTai College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范文 小泰温馨提示:讲话稿是为了在会议或重要活动上表达自己意见、看 法或汇报思想工作情况而事先准备好的文稿,用来交流思想、感情, 表达主张、见解,是演讲上一个重要的准备工作。本文档根据讲话稿 内容要求和针对主题是城建环保的特点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导语】:树立科学持续发展观全民共创环保模范城。 今天小泰为大家带来的是关于城建环保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城建环保范文】一 扎实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充分发挥其战略基点作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关键和切入点。要按照“政策引领、规划先行,群众自愿、就业为本,重点突破、扎实推进”的原则,通过科学规划、集聚发展,逐步建成布局合理、建筑美观、设施完善、管理先进、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的新型农村社区。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要坚持规划引领。要把新型农村社区 纳入城镇体系规划,结合全市城乡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对全市新型农村社区进行科学规划,今年

12月底前要全面完成新型农村社区布局规划。新型农村社区 规划编制要统筹考虑社区布局,确保设置科学、交通便利、产业配套、用地节约、规模适度,体现“文化、生态、宜居、特色”理念。社区人口规模一般要在5000人以上,鼓励规划建 设万人社区。提倡多层、鼓励高层、限制低层。住宅建设要充分考虑居民的生活习惯和生产生活需要,结合农民经济承担能力,做到户型合理,功能完善。建筑风格要体现地方文化特色,简洁大方、立面丰富,建筑色彩要与社区整体协调、和谐一致。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要强化基础配套。要坚持基础设施建 设和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两个先行”,本着“先进适用”的原则,逐步完善新型农村社区道路、排水、污水处理、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功能。要加强新型农村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公共服务功能。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要实行分类推进。按照“因地制宜、 分类指导,量力而行、积极稳妥,先易后难、有序推进”的原则,扎实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当前,要把产业集聚区内、中心城市周边作为我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切入点,率先启动。今年,市委、市政府决定拿出5000万元,各县(区)也要拿 出一定的财力,对产业集聚区内、中心城市周边进展快、效果好的新型农村社区实施“以奖代补”。今后,我们每年都要拿

新型城镇化建设改革创新措施

新型城镇化建设改革创新措施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提出:市场主导,政府引导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坚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切实履行政府制定规划政策、提供公共服务和营造制度环境的重要职责,使城镇化成为市场主导、自然发展的过程,成为政府引导、科学发展的过程。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的主要任务:到2020年实现城镇化率60%,解决“三个1亿人”的基本住房保障问题。实施该项计划涉及诸多领域的改革创新,尤其涉及到障碍新型城镇化的住房体机制机的改革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处理好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和市场化关系,住房发展的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的关系、需要和可能的关系、住房保障和福利陷阱的关系。只有坚持市场化的改革方向,才能充分激发市场活力,满足多层次需求。 满足三个1亿人”的基本住房需要,不可能由政府包揽,住房保障不能走福利分房的老路,政府只能“补好位”对社会上及少数丧失劳动能力的、吃低保的困难群众提供基本住房保障。“三个1亿人”的基本住房保障必须走市场化的道路,市场化是以货币来调节商品供给的经济法则,深化国有建设用地有偿使用制度改革基本住房保障的土地也必须执行有偿使用,应该与当地居民的可支配收入相匹配,定性为政策性商品房,处理好住房发展的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的关系,把基本住房发展为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奠定更加坚实物质基础。 一、政策性商品房的建设用地从哪里来? 城市以“就业人口”数量来确定城市的发展规模,以人均100㎡划定城市边界,鼓励城市吸纳农业转移人口就业,在划定的城区内加快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大力推进棚户区改造,稳步实施城中村改造,有序推进旧住宅小区综合整治、危旧住房和非成套住房改造,由政府统一规划,提高容积率、增加人口密度,把新建的住房全部纳入政策性商品房的建设。在满足原地居民基本住保障后,将多余房屋向当地符合购买基本住房人群出售,解决“三个1亿人”的基本住房建设用地问题。

四川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减缩版)

四川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减缩版) “一轴三带、四群一区”城镇化发展格局示意图 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二〇一四年十二月为贯彻落实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依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结合四川实际,编制《四川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本规划是引领四川省城镇化健康快速发展的宏观性、战略性、基础性规划。 第一章发展基础(略) 第二章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依法推进,坚持质量与速度并重,以落实国家“三个1亿人”城镇化工作

部署为切入点,扎实推进以人为本的城镇化;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以问题导向为出发点,加快转变城镇化发展方式;以综合承载能力为支撑,提升城镇可持续发展水平;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通过改革释放城镇化发展潜力,走符合四川实际的“形态适宜、产城融合、城乡一体、集约高效”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为深入实施“三大发展战略”、奋力推动“两个跨越”奠定坚实基础。 二、基本原则 (一)以人为本,公平共享。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 (二)优化布局,集约高效。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合理确定城镇规模和功能定位,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优化城镇空间结构,提高建设用地的节约集约利用效率。 (三)四化同步,城乡一体。推进新型城镇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强化产业对城镇化的支撑作用;努力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 (四)生态文明,传承文化。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 (五)市场主导,政府引导。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使城镇化成为市场主导、自然发展的过程,成为政府引导、科学发展的过程。 三、发展目标 适应经济新常态,构建以四大城市群为主体形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新格局。到2020年,我省新型城镇化的主要目标是: (一)城镇化质量和水平明显提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4%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38%左右,改造约470万人居住的城镇危旧房和棚户区。 (二)城镇化布局和形态更加优化。优化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匹配的城镇布局,以四大城市群为主体形态,基本形成结构更加完善、定位更加清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更加协调的“一轴三带、四群一区”的城镇化发展格局。 (三)城镇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人均建设用地控制在100平方米以内,城镇发展模式和用地布局结构更加合理。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完善,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不断增强。 (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更加协调。开展以县为单位的多规合一规划,全域空间实现有序利用。小城镇带动农村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新村建设水平大幅提高。

论以新型城镇化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

论以新型城镇化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 党的十八大报告及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都提出新型城镇化的建设目标,针对目前城乡差距越来越大、“三农”问题越来越突出的现实,以新型城镇化建设为推手,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互促进,才能实现打破城乡二元坚冰,实现城乡一体化。 标签:新型城镇化;城乡一体化;经济;文化 随着“三农”问题越来越突出,“城镇化”一词一度成为近十多年伴随中国经济发展热度最高的名词之一,而“城乡一体化”也在相关文件中频繁出现。十八大报告明确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促进城乡共同繁荣;而在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中,提出“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可见,缩小城乡差别、加速城乡一体化,不仅是广大农民的迫切要求,而且是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重大举措。 1 传统城镇化及其困扰 传统的城镇化也称为城市化,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信息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具体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本文认为,城镇化是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向非农业地域、农业活动向非农业活动转化的过程。 目前,我国城镇化面临着四大突出问题: (1)土地城镇化过快,农民的失地问题比较突出。在“百度”搜索引擎中输入“农民失地”为关键字进行搜索,相关结果超过了600万条,2014年3月发生在山东省平度市征地血案被相关媒体称之为“城镇化之殇”。据相关报道,2000年以来,我国城镇建设用地面积增长了约50%,但城镇户籍人口仅增长了2.5%,这对于本身差距巨大的城乡发展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2)城市结构不合理,规模结构严重失衡,城市群发展不快,一体化进程缓慢。以甘肃省为例,2013年,兰州的城市经济总量占到全省经济总量的近30%,地方经济依赖度较高,而其作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欠佳。其他地州市对资源的集聚能力相对较弱,应有的承载和服务功能得不到很好的发挥。 (3)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农村发展亟待加强的一个薄弱环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日新月异的变化相比,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依然明显滞后。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不仅在农村,

全县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实施方案

全县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实施方案 为全面推进我县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提升城镇发展水平,根据《X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X政发〔X〕35号)精神,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省市城市工作会议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围绕让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安居乐业为目标,以人口城镇化为核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动力,以打造关中西部城镇群为重点,以国家和省级新型城镇化试点为抓手,着力增强城镇化发展的质量和水平,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优化城镇布局和体系,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为全县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持久动力。 (二)基本原则 ——坚持统筹规划、科学布局,做美城市、做强县城、做大集镇、做优社区,推动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坚持点面结合、统筹推进,深化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总结推广成功经验。 ——坚持纵横联动、协同发力、完善推进机制,优化政策组合,推动户籍、土地、财税、住房等相关政策和改革举措配套。

——坚持补齐短板、重点突破,瞄准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加快体制机制创新,确保改革措施和政策落地生根。 (三)主要目标 年均实现1万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到X 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力争达到60%,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4%以上。“一市一区一路”城镇空间格局和“X镇级市—西周文化景区(县城)—重点镇—一般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的城镇体系基本形成,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城市环境更加生态宜居;中心城区带动能力显著增强,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显著改善,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城乡居民生活品质显著提高。 二、重点任务及责任分工 (一)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1.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根据国家和省市相关政策,逐步剥离户籍上附着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确保进城落户人员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权利、履行同等义务。按照国务院和省政府“三个1亿人”战略和《X市推进“三个1亿人”城镇化实施方案》,加快落实《X县推进“三个1亿人”城镇化实施方案》,实施差别化落户政策,逐步放宽落户限制条件,允许农业转移人口在就业地落户,优先解决农村学生升学和参军进入城镇的人口、在城镇就业居住一定年限和举家迁徙的农业转移人口以及新生代农民工落户问题。高校毕业生、技术工人、中职学校毕业生、留学归国人员、优秀农民工凭相关证件和证明可在

最新全国新型城镇化十大经典范例

“全国新型城镇化十大经典范例” 十大经典案例目录 1.辽宁省铁岭市:以人为本绿色低碳——凡河新城引领未来城市发展方向 案例1 以人为本绿色低碳 凡河新城引领未来城市发展方向 铁岭市人民政府 凡河新城 推进新型城镇化,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重要发展战略,是铁岭未来发展的最大潜力和机遇。近年来,铁岭市委、市政府以凡河新城建设为突破口,不断加快新型城镇化步伐,在建设理念、体制机制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尤其是创造性地开展了单户城镇化,走出了一条以人为本、绿色低碳、三位一体、良性循环的新型城镇化之路。 一、背景与起因

第一,规划建设凡河新城,是贯彻落实辽宁省委省政府重要指示精神、做大做强铁岭中心城区的需要。2005年初,时任辽宁省委书记李克强到铁岭调研时指出,铁岭30万人口的城市太小了,要向大城市发展,建设自己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推动以城带乡。按照区域经济和城市发展规律,一个地区中心城市的人口和经济总量应该占全地区的30%左右,打造成区域经济增长极,才能起到辐射和带动作用。而当时,铁岭中心城区的人口和经济总量均只占全市的10%左右,对区域经济的辐射拉动作用不强。在城市总体规划修编过程中,铁岭市委、市政府多次组织国内外知名规划专家,对城市规划、空间布局以及产业发展进行了广泛调研、充分论证,提出通过建设凡河新城来做大做强中心城区。规划建设凡河新城,正是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重要指示精神、做大做强铁岭中心城区的具体举措。 第二,规划建设凡河新城,是主动融入沈阳经济区、实现沈铁同城化发展的需要。铁岭南部地区与东北中心城市沈阳毗邻,可以充分接受沈阳的辐射。尤其是沈阳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铁岭作为沈阳经济区八个成员市之一,规划建设凡河新城,城市向南发展、向沈阳靠拢,是实施沈阳经济区战略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快沈铁一体化、实现沈铁同城化的必然选择。 第三,规划建设凡河新城,是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让更多农民过上城里人生活的需要。城镇化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引擎,将更多的农民转化为市民,是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根本性措施。2005年,铁岭的城镇化率只有30%左右,是制约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之一。市区东部受山地限制,加之高速公路、输油管线分割零乱,发展空间十分有限。西部由于靠近辽河,地势低洼,城市防洪、排污问题很难解决。北部受交通干线、河流和城市防洪的制约,发展空间非常狭窄。如果按照传统“摊大饼”式的发展思路,势必重蹈交叉污染、交通拥堵等弊端。我们秉承组团式的先进发展理念,规划建设凡河新城,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实践证明,正是由于规划建设了凡河新城,极大地推进了全市的城镇化进程,预计到今年年底,全市城镇化率可提高到52%。 第四,规划建设凡河新城,是为沈铁工业走廊提供城市支撑、实现产城互动的需要。2003年开始,我市顺应沈阳经济区一体化的趋势,主动承接沈阳等大城市的产业转移,沿京哈高速公路、102国道等交通大动脉,规划建设了南起沈阳与铁岭交界、北到吉林省界、总面积3313平方公里的沈铁工业走廊。目前,沈铁工业走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已发展到837家,产业工人发展到15.1万人,成为铁岭最大、最靓的一张经济名片,被写入辽宁省第十次党代会报告。沈铁工业走廊特别是铁岭南部先导区的快速崛起,迫切需要有一个新的城市作为支撑,以实现产城互动、一体发展。规划建设的凡河新城,正处在沈铁工业走廊先导区核心地带,区域位置适中,能够为沈铁工业走廊先导区发展提供城市支撑与配套,有利于产业与城市互动发展。 第五,凡河新城选址在凡河镇,具有优越的区位和生态优势,有利于打造特色城市。一是交通便捷。京哈铁路、哈大高速公路、102国道、哈大高速铁路和沈环高速公路纵贯境内。同时,与老城区距离适中,有利于组团式发展。二是环境优美。北有莲花湖湿地,东有蟠龙山森林公园,辽河从西侧环绕,凡河从镇区穿过,山水特色突出,生态环境优良。三是水资源丰富。上游有榛子岭水库,下游是辽河,无论是地表水还是地下水都十分丰富,有利于打造“中国北方水城”。 二、做法与经过 2006年初,铁岭市在“十一五”规划时,提出了建设凡河新城的构想。2007年1月16日,铁岭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凡河新城总体规划,使凡河新城规划建设上升为全市人民的共同意志。凡河新城总体规划由同济大学规划院、复旦大学共同编制完成;控制性详细规划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完成;景观规划由清华大学规划院完成;城市设计由美国RRM建筑事务所等4家著名规划设计机构完成。2007年1月,辽宁省政府正式批准了包括凡河新城在内的《铁岭市城市总体规划》,从此拉开了凡河新城建设的序幕。主要在以下6个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和尝试: 第一,创造性地开展了单户城镇化。所谓单户城镇化,就是鼓励有条件、有能力的农户以户为单位,在完全自愿的前提下,保留原有耕地承包经营权,用农村住宅和宅基地置换凡河新城的楼房,同时,通过就业、社保、教育、医疗等制度创新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进城农民真正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让他们进得来、住得下、留得住、生活得更好,避免农民“被上楼”。做到“五个相结合”:1、政府引导和群众自愿相结合,制定好规划、政策和标准,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坚持以人为本,立足于百姓得实惠,充分让利于民,使农民真正变为市民。2、产城一体、城乡一体、建管一体相结合,实现统筹规划、协调推进。3、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结合,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方式,加快土地流转,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进城的农民不再从事农业生产,留下来的农民实行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4、单户城镇化和整村、整屯城镇化相结合,按照单户为主、整村优先的原则,强化制度设计,制定具体的工作方案和优惠政策。5、期房和现房安置相结合,通过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启动期房建设,同时组织现有房源,为农民提供更大的选择空间。2013年9月25日,在铁岭县3个乡镇率先启动了单户城镇化试点工作,得到了广大农民的真心欢迎。10月14日,市委、市政府决定在铁岭县全域14个乡镇范围内启动单户城镇化试点工作。目前,已经有6257户农户报名,1588

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现实意义

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现实意义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 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一、城镇化现状 城镇化是指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过程。这个过程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城镇数目的增多;二是各城市内人口规模不断扩大。而新型城镇化则是在坚持以人为本、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做好大中小城市和城镇、农村的协调发展。 以新型城镇化为主题的改革之音逐渐高亢。“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从“十八大”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到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新一届中央领导同志多次强调新型城镇化,并进行了重点部署。这向国内外发出一个强烈的信号――新型城镇化,将成为撬动中国未来发展的一个战略支点。 以往的城镇化注重粗狂式的用能、用地,导致了能源的大量浪费,城镇化远远落后于工业化,对于城镇的协调发展产生了一定负面影响。就城镇化的主要途径就是对土地的规划利用上,通过很低的价格从农民或弱势群体上获得土地,利用招商引资吸引外界有实力的企业或个人来投资从而 增加经济总量,哄抬了房价增加了政府税收,在通过城镇化吸引农民向城市移民。在旧城镇化中,弱势群体和中低收入的群体是最大的受害群体,政府有关部门

和开发商成为了最大的获利群体,进一步导致了社会贫富差距的扩大,增加了社会的矛盾,成为了社会进一步和谐发展的阻碍。 二、新型城镇化的意义 新型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的最大不同,在于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注重保护农民利益,与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新型城镇化不是简单的城市人口比例增加和规模扩张,而是强调在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实现城乡统筹和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人的无差别发展”。 新型城镇化必然涉及产业升级、优化和产业空间结构调整,会产生一部分净利益增量。比如土地流转产生的规模经济,农村农民身份向城市工人身份的转化带来的收入增加,都可视为净利益增长量,这部分要确保让农民能得到,防止农民利益受到伤害。 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财政研究室副主任汪德华指出,土地财政加地方融资平台的融资机制,是地方政府经营城市的“魔法杖”。这种融资机制是“成就”与“争议”的结合体,它既给城镇建设飞速发展提供了强大的资金支持,也使得以房价高企为代表的社会问题越来越难以承受。中国土地学会副理事长黄小虎认为,问题的症结在于政府经营土地获利,政府成了市场主体,以管理手段实现经营目的。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国家四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土地储备与融资管理的通知》,要求土地储备融资要严格执行年度融资规模控制卡管理; 土地储备机构贷款不得用于城市建设及其他与土地储备业务无关项目。 新型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相比,更加注重城镇发展的内涵和质量,强调以人为本,突出统筹城乡发展,以城乡一体、建设新型农村社区为突破口。产业集聚有效利用节约出来的土地吸纳富余劳动力,成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一个最佳选择。但

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实践与发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1a15320046.html, 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实践与发展 作者:何鑫 来源:《科技与创新》2015年第19期 摘要:建设新型城镇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趋势。近年来,我国为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 作出一系列方案部署和规划,在统筹城镇化建设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不断提高城镇化建设质量,构建了与人口、资源等和谐一体化的发展战略。新型城镇化建设已经成为了我国试点省市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内发展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城镇化建设;经济建设;公共服务;市场运作 中图分类号:TU98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5913/https://www.360docs.net/doc/1a15320046.html,ki.kjycx.2015.19.023 十多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市场在快速发展,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城镇人口以每年1%的速度增长,仅1978—2011年这33年间,城镇化率从17.92%提高到了51.27%.不断提高的城镇化水平和规模的扩大让我们坚信必须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道路。但是,由于我国人口比较多,存在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等矛盾,所以,城镇化过程也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要在各级领导的指导下,根据地方的实际情况,遵循城镇化建设原则,有序推进人口转移、优化空间资源配置、因地制宜生态和谐一体化发展。 1 新型城镇化建设 新型城镇化建设不是简单的人口转移和面积扩展,是从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和生活方式等多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新转变。建设新型城镇化需要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推进产城互动、集约高效、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础,实现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发展进程,营造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局面。新型城镇化以人为核心,在生态环保、人文和谐的基础上,提高城镇化质量,实现共同富裕。 1.1 以人为本的高质量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建设必须将人作为核心建设内容,以提高建设质量为动机,有序推进农业人口城市化转移,逐步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1.2 “四化”同步协调发展的城镇化 城镇化的建设水平是一个地区社会发展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志,它体现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展现了一个区域的整体水平。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载体,新型城镇化是以科技促进产业、以产业带动就业、以就业吸引人口、以人口聚集带动城乡统筹发展,是“四化”协调发展的城镇化。

六合区十三五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

目录 序言 (2) 一、规划背景 (3) (一)规划目的与意义 (3) (二)规划依据 (4) (三)“十二五”新型城镇化建设主要成效 (5) (四)“十二五”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不足 (12) (五)“十三五”新型城镇化发展机遇 (16) 二、“十三五”新型城镇化建设总体思路与发展目标 (18) (一)“十三五”新型城镇化指导思想 (18) (二)“十三五”新型城镇化总体目标 (18) (三)六合区新型城镇化目标体系 (18) 三、“十三五”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 (22) (一)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构筑多元包容的和谐社会 (22) (二)引导空间布局优化,形成梯度有序的城乡聚落体系 (24) (三)明确重点发展空间,塑造多心辐射的空间格局 (32) (四)构筑现代产业体系,实现四化同步、产城融合的转型示范 (37) (五)完善综合交通体系,构建畅行畅游的城乡交通网络 (42) (六)优化公共服务体系,形成服务均等的城乡公共服务设施网络 (48) (七)加强公用设施建设,提高承载保供服务能力 (54) (八)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共建宜居宜游的城乡生态环境 (61) (九)推进历史文化保护,彰显地方特色的人文古都风貌 (66) (十)推动建筑绿色发展,提高建筑科技水平 (67) 四、“十三五”新型城镇化建设四大保障机制 (72) (一)健全城乡统筹机制 (72) (二)深化依法治理机制 (72) (三)推行智慧管理机制 (73) (四)创新资金保障机制 (74) 五、“十三五”新型城镇化建设项目库 (76)

序言 自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及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召开以来,城市工作已被提升到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高度,明确要求党政齐抓城市工作,改革原有城市发展制度政策,并提出了关注城市环境质量、人民生活质量、城市竞争力三位一体的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江苏省党代会、南京市党代会的召开进一步明确了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方向。这些国家、省、市宏观城镇化建设政策以及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意见为《六合区“十三五”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指明了方向。 同时,《规划》根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江苏省新型城镇化与城乡发展一体化规划(2014-2020年)》、《南京市“十三五”城乡建设规划纲要》、《南京市近期建设规划(2015-2020)》、《南京江北新区总体规划(2014-2030)》、《南京江北新区近期建设规划(2015-2020年)》、《南京市六合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等编制,回顾了六合区“十二五”城镇化建设的成效,明确“十三五”期间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总体目标、战略任务、空间布局、城乡统筹与发展路径,提出体制机制改革的主要方向和关键举措,是指导全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战略性、基础性规划与行动纲领。 规划范围为六合区辖区范围,总面积1471平方公里,包括南京化工园区、各街道及区属园区。规划基准年为2015年,规划期限为2016-2020年。 2 / 112

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五大要素”

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五大要素” 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文明的历史过程,有其自身的规律。1979年美国城市地理学家诺瑟姆提出的“s曲线”(诺瑟姆曲线),大体上反映出城镇化推进的规律性特征(图1),即发达国家城镇化都经历过类似的正弦波曲线上升的过程,其中有两个拐点:30%和70%。城镇化率低于30%时,曲线平缓,经济发展缓慢,农业释放的富余劳动力和城镇提供的就业机会相对有限,是城镇化缓慢发展的初级阶段;城镇化率超过30%后,曲线变陡,经济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处于工业化社会,农村大量转移人口进入城市,是城镇化加速推进的时期;城镇化率达到70%后,曲线又趋平缓,基本实现现代化,城镇人口比重增长又趋缓慢,进入后工业社会。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工业进程的加速,我国城镇化经历了一个起点低、速度快的发展过程。1978年至2013年,城镇常住人口由1.7亿人增加到7.3亿人,城镇化率由17.9%提升到53.7%,年均提高1.02个百分点。规划到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0%,户籍城镇化率为45%(表1)。 中国城镇化进程显示出政府强势的调控作用,这使我们没有走类似日本和韩国那样大城市主导、大城市首位度奇高的高度集约型的城镇化道路;避免了像拉美和加勒比地区那种过快、过度超前的城镇化和低收入者住居的“贫民窟化”;也没有像美国那样,过分分散布局、低密度蔓延式扩张,过度依赖私人汽车机动出行所造成的土地、资源能源的巨大浪费。中国的城镇化总体呈现出一种正态效应,对吸纳农村劳动力转移、提高生产要素配置效率、扩大内需、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促进社会结构变革、改善人民生活等,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中国的城镇化具有世界意义,引起国际上的高度关注,以致于有国外学者将中国城镇化与美国的高科技发展一起称之为“21世纪对世界影响最大的两件事”。 当然,30多年来的中国城镇化建设,也积累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不足,出现了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难题,所以,城镇化未来之路,必须转型发展。2013年12月,中央召开了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推进城镇化六方面的主要任务,2014年3月,又公布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这是宏观性、战略性、基础性规划,是中央和国务院对城镇化工作的重大部署,认真贯彻好会议

如何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如何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城镇化,也称为城市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人口向城市或城镇转移的过程。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一个国家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标志。目前,我国已步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阶段,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我们应抓住这一重大机遇,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新型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存在差异。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不以牺牲粮食和农业、生态和环境为代价,注重“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保护农民的根本利益,与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新型城镇化不是简单的城市人口规模扩大,而是强调在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实现城乡统筹和可持续发展。按照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顺应发展规律,因势利导,趋利避害,积极稳妥扎实有序推进城镇化,对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一、重大意义 城镇化的推进是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增长的重要保证。以往中国的经济发展方式过于粗放,具有明显的“三高一低”的特点,且经济增长方式过于单一,片面依赖投资和出口的拉动,从而导致了城乡发展不均衡。未来我国要保证经济的持续健康增长,必须重视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推动力,全面刺激内需,而扩大内需的潜力在于城镇化。2013年,我国常住城市人口比率达到了53.72%,而其中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却只有36%,这远远低于与我国人均收入接近的发展中国家60%的平均水平。随着新型城镇化的不断推进,会有更多的农民转移到城镇就业,从而使城镇消费群体的规模不断扩大,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消费也将得到更大程度的释放。同时,也将带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的巨大投资需求,这将为经济持续发展提供动力。 城镇化是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有力支撑。目前,我国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占GDP比重居高,而忽视了第三产业的发展。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仅为46.1%,远远低于中等收入国家53%的平均水平。城镇化的推进与服务业的发展紧密联系。城镇化过程中人口不断集聚,将会扩大居民的消费服务需求,带动

对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看法与观点1.

对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看法与观点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不断发展,发展的现状要求我们不断推进我国城镇化建设。我国城镇化建设不是简单的单一发展路径,它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本着以人为本的发展原则,以科学发展观引领的一条新型的发展路径。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历史意义 我认为简介一下城镇化的基本涵义有助于对它的理解。所谓城镇化就是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表现为人口向城市的集中以及城市的数量的地曾加,规模的扩大和城市现代化水平的提高,是社会经济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并获得巨大发展的空间表现。简言之,城镇化就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第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扩大的一种历史过程。城镇化的本质特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农村人口在空间上的转换;第二,非农产业向城镇聚集;第三,农业劳力向非农业劳动力转移。城镇化的本质特征反映出城镇化的核心是人口的就业结构,经济产业结构的转化过程和城乡空间社区结构的变迁过程。 新型城镇化是指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文化繁荣,社会和谐,城乡互促共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个性鲜明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事关中国现代化建设全局,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扩大国内需求的战略重点,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与人们日常生活中单纯从字面理解的意思不同,城镇化,就是指涉及社会方方面面、关系到大至都市,小到农户的产销、合作、互动、和谐的新型社会关系。 胡锦涛总书记在我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科学发展,我国农村人口多,地域辽阔的实际情况。决定了中国不能照搬国外模式,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走自己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实现城乡科学协调可持续发展,其关键在于资源节约和城乡协调可持续发展。 那城镇化建设是怎么提出的呢?城镇化是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历史性潮流。想要了解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首先要了解它的提出过程,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在我国实施城镇化战略,党的十七大提出“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论文

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城镇化建设道路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城市的不断扩大,城镇化的步伐不断加快。在不断摸索和创新城镇化建设道路的过程中,我们逐步改变原先粗放型的发展道路,结合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强调城镇化内在质量的提升,走出了一条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道路。 新型城镇化就是指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镇现代化、集群化、生态化,推动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中心城区与建制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新型城镇化是建设中原经济区郑州都市区的本质问题、关键问题、核心问题。因此我认为:新型城镇化建设要以坚持科学发展为统领,以务实作风为保证,以扎实工作为依托,因地制宜、抓住重点、把握要点,把心思精力和本领用到新城镇化建设上。 一、以科学发展为统领,统筹安排。 新型城镇化的本质是用科学发展观来统领城镇化建设。想要取得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胜利,需要首先遵守以下几个原则: 坚持规划先行原则。在充分发挥规划的战略性、前瞻性和导向性作用的基础上,以科学的规划设计指导新型城镇化。把规划作为推进城乡建设的“第一道工序”,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设计,既站位全局、围绕全局、融入全局、服务全局,又立足本地,总结谋划,规划布置。远期、中期规划要充分论证,科学准确,努力做到不留败笔、不留遗憾、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和人民的评论;近期规划要切实可行,重点做好三年特别是当年发展规划设计。 坚持城乡统筹原则。以城乡统筹规划为先导,以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来谋划,综合研究,统一规划基本农田保护区、居民生活区、工业园区、商贸区、休闲区、生态涵养区等;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加速推进城乡融合、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国民待遇。坚持因地制宜原则。立足实际,充分考虑中心城区、乡镇、村庄发展水平、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等因素,明确优先、重点开发区域,划定限制、禁止开发区域,采取不同的建设类型和建筑档次,凸现特色,合理确定建设规模和进度,做到量力而行、分步实施、协调推进、有序适度开发,兼顾当前利益与长远发展,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并重。 二、充分利用资源、克服发展短板。 充分利用政策杠杆作用,从制度层面引导“两化”的推进。结合宏观经济走势和政策走向,进一步深化公共服务、户籍制度、产权制度等改革。从招商引资入手,加大对工业的引进聚集作用;从退城入园入手,形成工业的规模成本效应;从定位功能分区入手,吸附周边人口资源,突出区域特色,从而形成新型城市化社区。改善市场环境、政务环境等,对周边产业产生集聚力和辐射力,加快形成工业体系,为城镇化提供支撑。 短板原理,即一个木桶装水的多少,取决于其最短的一块木板。反短板原理,即一个木桶最长的一块木板决定其在一定范围内的特色与优势。这给我们提出了两个层面的主攻方向。在“两化”的演进中,我们要立足现有优势,进一步加快城镇建设步伐,反促工业化的聚集、落地和发展;从推进城镇化层面来说,在当前宏观经济整体较为不利的形势下,要进一步加长城市建设短板,在不能满足全面开花的条件下,也要坚持用适度超前理念统筹规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