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2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2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2

01.三省六部制:隋唐时的官制。三省是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中书省是决策机构,负责草拟,颁发皇帝的诏令,其长官为中书令;门下省是审议机构,负责审核诏令,驳正违失,其长官为侍中;尚书省是执行机构,负责贯彻执行重要政令,其长官为尚书令,副长官为左右仆射。三省为中央最高统治机构,三省长官同为宰相,共同负责中枢政务。六部是尚书省下属的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吏部主管官吏的考核任务,户部主管户口赋税,礼部主管礼仪制度,兵部主管军政,刑部主管法律和刑狱,工部主管水路工程。各部长官均为尚书,副长官为侍郎。三省分权改变了以往宰相一人执掌大权的情况,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三省六部职司划分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统治力量。

02.政事堂会议:唐初协助皇帝统治全国的最高统治机构,政事堂是三省长官议事的地方,皇帝启用一些有才干、资历浅的人加“头衔”,同中书门下,进一步分相权,提高了办事效率,加强了相权。

政事堂唐宋宰相议事的地方。政事堂会议是常设的,协助皇帝统治全国的最高决策机构。唐初设政事堂于门下省。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原仅三省长官(中书令、侍中、尚书左右仆射),是当时宰相。其后皇帝又以他官参加政事堂会议,称为参知政事、同中书门下(以后逐渐统一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之名)等,亦为宰相。唐中宗即位后,移政事堂于中书省。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23)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不仅有决策权,还对尚书六部有对口管辖权,掌握一部分行政权力。北宋前期沿唐制,以政事堂为宰相,参知政事议事办公处设于禁中。政事堂囊括门下省、中书省和尚书省的大部或主要职权,是最高行政机构。政事堂下设舍人院,有知制诰或直舍人院,负责撰拟诏旨。还设孔目、吏、户、礼、兵和刑等五房,分曹处理事务。

03.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三品为官名。唐初定制,以中书令、侍中、尚书左右仆射为宰相。从太宗起,在者不轻以授人,常令他官居相职,给予参知政事等名义,贞观十七年(643),诏以萧瑀为太子保,李靖为詹士,二人并同中书门下三品,意谓与侍中、中书令相同,高宗以后,除原官位三公、三师、中书令外,非加同中书门下不为宰相,永淳元年(682)起,原官四品以下而参知政事者,用加“平章事”的名义。肃宗乾元后,通用“中书门下平章事”为衔,同中书门下三品之名遂废。

04.《开皇律》:隋文帝时颁布的国家法典。隋文帝即位后,制定了《开皇律》。其共二十卷,五百条,主要内容是:刑法分五刑,即死、流、徙、仗、笞,共二十等。十恶不赦之罪,即谋反、大不敬等罪;八议之科,规定八种人犯罪应给予减免。该法律废除了前代的一些酷刑,简化了律文,成为后代法律条文的范本。

05.大索貌阅:隋朝为清查户口而采取的措施。南北朝以来,由于赋税沉重,户口隐漏情况严重,开皇五年(585年),隋文帝下令清查户口,按照户籍簿上登记的年龄体貌进行核对,此即“大索貌阅”。如有不实,三长要发配远方。清查结果使户籍增加了四十万丁,一百六十四万余口。大索貌阅使大量逃避的丁壮和隐匿的户口重新编入户籍,增加了赋税收入。

06.输籍之法:隋朝推行的划分户等和纳税标准的措施,又称输籍定样。隋文帝于开皇五年(585年)采纳宰相高颖的建议,实行输籍定样。即有国家制定划分户等的标准,各州县依定样划分户等,作为征调户税、吏役的标准。由于国家规定的户税、吏役数量低于豪强地主对佃农的剥削量,许多原来依附于豪强地主的农民纷纷脱离他们,向官府申报户口、纳税服役,成为国家的编户。次制度使国家增加了财政收入,扩大了吏役来源,豪强地主的势力遭到极大的削落。

07.《唐律疏议》:唐朝颁布的国家法典,是刑律和注疏的合编,又称《永徽律疏》。唐初在《开皇律》的基础上,制定出《贞观律》、《武德律》。高宗时,又命长孙无忌对《贞观律》、《武德律》加以修改、注疏,成为《永徽律疏》,后世称之为《唐律疏议》。内容上有五刑十恶,量刑定罚上有所减轻。次法典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最完整08.河朔三镇:河北地区的卢龙、魏博、承德的节度使李怀仙、田承嗣、李宝臣三人为安史的旧将领,各自分为节度使。此三镇割据程度最强,历史上称“河朔三镇”或“河北三镇”。次三人管理地区也是安史叛乱的地区,民族成分复杂,有一定的胡化色彩,唐后期,三镇节度使的任命朝廷基本不能干预,都是家族相传或悍将传位,09.南衙北司之争:唐后期中央政府内部朝官和宦官间的政治斗争。此时,宰相官署在宫廷以南,称南衙;宦官所在的内侍省在朝廷北部,称北司。所以称此斗争为南衙北司之争。其中最激烈的是顺宗时期的“二王八司马事件”和文宗时的“甘露之变”。两次东斗争的结果均以宦官胜利而结束。宦官势力进一步加强。唐末昭宗时,宰相崔胤利用节度使朱温消灭宦官势力。南衙北司之争结束。南衙北司之争进一步削弱了中央集权。

10.《通典》:是我国第一部典制体通史,即专门记载历代政治、经济等典章制度严格变迁的通史。作者杜佑,

他在刘秩《通典》的基础上,用力三十余年撰成《通典》。全书共200卷,记载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至唐玄宗天宝年间,全书分九门记事,有识货门、选举门、职官门、礼门、乐门、兵门、刑门、州郡门、边防门。《通典》的问世,创造了一种崭新的史书体裁——政书体,对后世影响巨大。

11.古文运动:唐代中叶及北宋时期以倡导古文,反对骈文为特点的文体改革运动。古文是唐朝人对先秦两汉通行的散文体文言文的称呼。魏晋时期以来流行骈体文,内容空洞,不切实际。唐初兴起了改变这种文体、文风的古文运动,名义上要求恢复先秦两汉的古代骈文体,实际上是在继承古代散文优秀传统的基础上,用自由质朴,注重内容的新散文来代替已走进绝境的骈文,是适应时代的文学革新运动。唐初陈子昂是这场运动的奠基者,在古文运动中贡献之大的是韩愈和柳宗元。由唐宋古文运动开始的古文新传统,支配了文坛一千多年,直到“五四”新文学运动以后,才被语体文所代替。

12.府兵制:起于西魏,行于北周和隋,兴于唐初的一种兵制,宇泰掌握西魏政权时所创立。其制为:置六军合为百府分属二十四开府,选拔体力强者充府兵,另立户籍。隋代府兵户籍改属州县。唐初整顿成为兵农合一的军事制度。府兵终身服役,征发时自备武器资粮,定期宿卫京师、戍守边境。自唐高宗时起,因府兵负担过重等原因渐见其弊,至天宝八年折冲府(唐代府兵制军府的总称)天兵可交,府兵制已名存实亡。

13.姓氏录:唐高宗李治、武则天时的官修谱谍。永徽六年(655)高宗废王皇后,改立武昭仪为后,武后逐步干预政事。当时曾经废王立武的宠臣许敬宗,以太宗时所修的《贞观氏族志》没有叙明武后的本望,李义府也为其家未列入《贞观氏族志》而有所不满,二人遂建议修改《氏族志》。唐高宗诏礼部侍郎李志约、著作郎杨仁卿、太子洗马史元道及太长丞吕才等十二人商议编入,于显庆四年(659)改《氏族志》为《姓氏录》。高宗为此书亲自写序,并规定了类例。《姓氏录》共收录二百四十五姓,二千二百八十七家,分为九等,当时五品以上的官员全部收入,皇后四家被列入第一等。由于兵卒以军工升五品以上官者亦入书限,引起缙绅哗然,多耻被甄叙,并号该书为“勋格”。随后,李义府上奏高宗收回全国的《氏族志》加以焚毁。《姓氏录》贯彻“各以品味为第等”的原则《氏族志》更加彻底,所收的大家亦大为减少,已将当朝无官职的旧氏族全部排除在外,说明它对旧族的贬抑超过了《氏族志》。但与《氏族志》相同,《姓氏录》在现实生活中所起的作用亦很有限,婚姻崇尚门第的风气依然盛行。

14.开元通宝:唐代开元通宝货币。钱币在唐代始有“通宝”,开创了新纪元,在钱币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唐初沿用隋五铢,轻小淆杂,唐高宗武德四年(621年),为整治混乱的币制,废隋钱,效仿西汉五铢的严格规范,开铸“开元通宝”,取代社会上遗存的五铢。最初的“开元通宝”由书法家欧阳询题写,形式仍沿用秦方孔圆钱,规定每十文重一两,每一文的重量称为一钱,而一千文则重六斤四两。从此,中国的币制正式脱离以重量为名的铢两体系而发展为通宝币制,成为唐以后历朝的铸币标准,沿袭近1300年。

15.安西四镇:唐代安西四都护府统辖下的四座军镇。640年唐灭高昌国,置安西都护府于西州交河城,管理西域地区军政事务。658年唐把安西都护府迁至龟兹城、于阐、疏勒、碎叶等四镇,即安西四镇。安西四镇对保护中西路上交通要塞,巩固唐的西北边防都起过十分重要的作用。

16.三吏三别: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三吏”“三别”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杰作,摆脱了乐府古题的束缚,创造了不少“即是诗篇,无复依傍”的新题乐府。他以时事入诗,笔底波澜,真实地描写了特定环境下的县吏、老妇、新娘、征夫等人的思想、感情、行动、语言,生动的反映了那个时期的社会现实和广大劳动人民深重的灾难和痛苦,展示给人们一幕幕凄惨的人生悲剧,凸显了诗歌的新闻性、现实感、人物访谈类新闻标题。并以“三吏”、“三别”等为标志,成就了一代“诗史”,再现了半世纪的历史画卷,是唐代生活的百科全书。

17.松赞干布:藏族吐蕃王国的创建者。唐太宗贞观三年(629年),松赞干布即位为赞普,迁都逻些(今西藏拉萨),削平内乱,统一青藏高原,在大臣禄东赞协助下正式建立奴隶主统治的吐蕃王国。他发展农牧业生产,推及社会各阶层的关系,创设行政制度和军事制度,设置官制品阶,颁布律令,统一度量衡和课税制度,从中原及泥婆罗(今尼泊尔)、天竺等地引进文化、技术,使吐蕃社会有了迅速发展。贞观十五年(641年),松赞干布迎娶唐宗室女文成公主,结成和亲关系。唐封他为驸马都尉,西海郡王。松赞干布又遣贵族子弟至长安入国学,学习诗书,请中原文士掌握其表疏。后又请蚕种及造酒、纸墨工匠,促进了汉藏文化的交流。

18.玄武门之变:唐初李世民为争夺皇位继承权而发动的政变。高祖李渊称帝后,立长子李建成为太子,次子李

建民为秦王。但在建立唐朝的过程中,李世民立下了巨大地功军功,李建成为巩固地位,与四弟李元吉结成同盟共同对付秦王。武德九年(626年)李世民先发制人,在皇宫北门——玄武门射杀李建成和李元吉,取得了太子地位,之后高祖让位,李世民继位,是为唐太宗。开启了唐朝的贞观之治。

19.开元之治:唐玄宗统治前期的治世。唐玄宗开元年间(713-741年),先后任用姚崇宋璟为相,革除积弊,改善吏治,发展生产,提倡文教,使得天下大治,唐朝进入全盛时期,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

20.安史之乱:公元755-763年唐朝发生的一场军事叛乱。安史之乱自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至唐代宗宝唐代唐玄宗逃入四川,太子李亨在灵武自行登基,是为唐肃宗,763年,史朝义被迫自杀。八年的安史之乱结束。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21.牛李党争:唐朝末年朝官之间的党争。牛李党争因进士考试而起,形成了以牛增儒为首的牛党和以李德裕为首的李党。牛李党争从宪宗时期开始,一直延续到宣宗时期,前后斗争数十年。斗争最激烈的时期是在文宗时期。武宗时,李党得势,牛党的首领被贬逐到岭南。宣宗时,牛党重新得势,李德裕被贬逐,死于崖州,至此,牛李党争才基本结束。

22.羁縻府州:唐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置的带有自治性质的地方行政机构。唐中央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置州县,并设置都督府管辖所设置的州县,任用少数民族首领为都督、刺史、县令,并允许世袭其职;同时拥有财政上的自主权,但必须接受唐在地方设置的最高行政机构都护府的监领。羁縻府州的设置有利于加强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和全国大同意局面的巩固,促进了各民族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23.两税法:唐代后期德宗推行的用以代替租庸调的赋税制度。780年德宗采纳宰相杨炎的建议,颁行“两税法”。由于分夏、秋两季征收,所以称为“两税法”。两税法的主要内容是:取消租庸调及杂徭、杂税,但保留丁额;不分主户、客户,一律以当时居住地为准登入户籍,交纳赋税;不再按丁征税,改为按产和田亩征税,行商也要征税。两税法由于主要按丁口征税转向主要按土地和资产征税,是税制的一个重要改革,也是税制的一大进步。

1.澶渊之盟:北宋与辽在澶州缔结的一次盟约。澶州亦名澶州郡,故史称宋辽此次和议为“澶渊之盟”。北宋景德元年辽承无皇太后和辽圣宗耶律隆绪发兵南下,十一月,抵达黄河边的重镇澶州城北,威胁宋朝的都城东京开封。宰相寇准力请宋真宗亲征,宋真宗被迫北上,宋辽两军出现对峙局面。辽军这次南征其目的只是想进行一次物资掠夺和政治讹诈,因折将受挫,表示同意与宋议和。宋真宗只希望辽军能尽快北撤,不惜代价,于是遣使向辽求和。十二月,宋辽商定和议,交换“誓书”,约定:宋辽约为兄弟之国,宋尊萧太后为叔母;宋每年输辽银10万两,娟20万匹;双方罢战撤兵,宋辽以白河为界。盟约缔结后,宋辽形成长期并立的形势,两国之间不再有大的战事,为中原与北部边疆经济文化的交流创造了条件。

2.交子会子:交子,北宋时期流行四川的纸币。宋朝的铁币不利于流通,宋真宗时,在政府的许可下,成都16家富户主持印造了纸币,代替铁币在四川市场上流通,是为交子。仁宗时,交子归收官办,设立本钱,定期限额发行,仍在四川发行使用。徽宗时,该交子为钱引,扩大流通领域,且不具备本钱,引起通货膨胀,成为社钱流通。其类型主要有通行于东南诸路的东南会子,通行于京西路和京湖路的湖北会子,通行淮东路和淮西路的两淮会子。会子主要通行于淮河以南。

3.更戍法:北宋兵役制度,又称出戍法。北宋初年,宋太宗采取宰相赵普建议,以禁军分驻京师与外郡,内外轮换,定期回驻京师,故称更戍法。更戍军冠以驻泊、屯驻、就粮等名目。通常出戍京东、京西、河北、河东、陕西、江南、淮南、两浙、荆湖、川陕、广东等地戍军,以三年为期轮换。出戍边远条件恶劣地区的军兵,以半年为期限轮换。朝廷临时任命戍军统兵将官,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易于控制。此法虽对防止将领专权有利,却削落了军队的战斗力。宋神宗时,罢废更戍法。

4.枢密院:唐、五代、宋、辽、元时代的官署名称,主要掌管军政。唐永泰中始置,本在朝廷,用宦官为枢密使,执掌机要事物。五代后梁建立崇政院,后唐改称枢密院。宋代沿置,主要管理军事机密及边防等事,与中书省并称“二府”,同为最高国务机关辽设北枢密院(相当于兵部)南枢密院(相当于吏部)及汉人枢密院(掌汉族兵马)。元代枢密院主要掌军事机密、边防及宫廷禁卫等事务;战争时设行枢密院,掌一方军政。明清废。

5.青苗法:宋神宗时王安石改革财政经济的措施之一。各地政府于每年正月和五月两次贷钱谷给农村主户,按户等高低规定贷款数目。贷款期限为半年,出息二分。当时民间的利息很高,一年以五分常,甚至有超过二倍到三倍的。此法旨在抑制兼并之家的高利贷盘剥,对青黄不接的农民暂救燃眉之急。

6.三经新义:北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主持了对儒家经典《诗》、《书》、《周官》经义的重新解释并颁行天下,即有名的《三经新义》。王安石变法时,由于思想界意见分歧,各说其是,琐碎的传统经注已经难以统一人们的思想,固不能作为变法的理论武器。同时为了替新法的全面推行网罗人才,也要求对经义有一个统一的解释,作为科举取士的新标准。现实的需要促使王安石颁布《三经新义》。王安石颁《三经新义》,开宋代义理文学代替唐传注义理之风,在当时的思想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被称为“荆公新学”,同时这种训释经义重阐明义理,反对章句传注的“新学”,对力学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7.南北面官制:契丹的习俗是崇拜太阳,所以皇帝的宫帐(殿)就朝向东方,官员分列南北,两面官各司其职,北面官以国制置契丹,南面官以汉制待汉人,南北面官的最高机构称枢密院,相当于全国的宰相机构。北枢密院以下保存契丹部落的旧制,南枢密院以下设有中书省、御史台、翰林院等汉族的传统机构。

8.海上之盟:中国宋金联合攻打辽的盟约。因为双方使节都由海上往返谈判,故名。宋徽宗政和五年,女真首领阿骨打建立金,遂后屡败辽兵。宋徽宗等认为辽有必败之势,决定连金攻辽,趁机收复燕云。重合元年,徽宗派马攻自山东登州渡海于金谈判攻辽。此后双方来往频繁。宣和二年,北宋派马植赴垒约盟,双方约定:宋金各按商定的进军路线攻打辽朝,金军攻取辽朝的中京大定府,宋攻取辽的南京析津府和西京大同府。宋答应灭后将原来输给辽的岁币转输给金。金则答应将燕云还于宋。双方均不得单独于辽讲和。结果宋攻辽失败,连要求金军攻辽南京,金军取胜。双方几经交涉,宋允30万匹绢、20万两银给金,并纳燕云租税100万贯,金才答应变换燕云六州度燕京。金军将燕京城内财物和人口掳掠一空而去,宋接受的只是一座残破不堪的空城。之后改燕京为燕云府。

9.绍兴和议:中国南宋于金订立和和约。宋军在反击金的入侵中已取得一定的胜利,但宋高宗与宰相秦桧唯恐用碍对金议和,解除了韩世忠、张俊、岳飞三大将的兵权,甚至制造岳飞冤狱,使抗战派对投降议和活动无法进行反对。绍兴十一年(1141)双方达成和约:宋向金称臣,金册宋康王赵构为皇帝;划定疆界,东以淮河中流为界,西以大散关(陕西宝鸡西南)为界,以南属宋,以北属金。宋割唐(今河南唐河)、邓(今河南邓州)二州及商(宝鸡西南)、秦(甘肃天水)二州大半予金;宋每年向金纳贡银25万两、倦25万匹,自绍兴十二年开始,每年春季搬送至泗州交纳。绍兴和议确定了宋金之间政治上的不平等关系,结束了长达十余年的战争状态,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

10.沈括:沈括(1031-1095),字存中,号梦溪丈人,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北宋科学家、改革家。晚年以平生见闻,在镇江梦溪园撰写了笔记巨著《梦溪笔谈》。他是北宋非常博学多才、成就显著的科学家之一,精通天文、数学、物理学、化学、地质学、气象学、农学和医学,他还是卓著的工程师,出色的外交家。

11.投下军州:辽代行政制度之一。辽代的行政制度以部族制和州县制双轨分治。除此之外还有头下军州,是辽的宗室、大臣、外戚和所属部族首领中立有军功者,以其所分得或所掳掠的人口为主体建立的地方行政单位。投下军州的刺史由中央任免,其他官吏则由投下主自行委派。投下军州的赋税除洒税和一半田租交纳政府外,其余全归投下主,这些人也称二税户。

12.猛安谋克:金代女真族的军事和社会组织单位。有时作为女真人户的代称,或作官称猛安,又译萌眼;谋克,又称毛毛可、毛克。《金史.兵志》记载女真初期时,“其部长曰孛堇,行兵则称曰猛安,谋克,从其多寡以为号,猛安者,千夫长也,谋克者,百夫长也”。他们是原始社会后期由于征掠、围猎的需要而设的军事首领,随后发展为固定的军事组织,猛安谋克作为军事编制单位,其人数上多少不定。金国建立的头一年(1114),金太祖始定制以三百户为一谋克,十谋克为一猛安。

13.庆历新政:宋仁宗庆历年间由范仲淹主持的政治改革。宋仁宗时,政治和社会危机日益严重。庆历三年(1043年),范仲淹被任命为参知政事,向仁宗上《答手诏条陈十事疏》,提出以整顿吏治为主的十项改革方案。仁宗采纳了这一方案,并诏行全国。改革仅一年,范仲淹被贬,改革失败。这次改革虽然失败了,但却为后来的王安石变法揭开了序幕。

14.市舶司:唐宋时设置的管理对外事务的机构。唐代仅在广州一地设市舶司,负责对外事务,宋代增设了杭州、

泉州、明州、密州、秀洲。宋代的市舶司类似近代的海关而权力较大,国内商船出海必须向它申请;外国商船到达港口后,须向市舶司申报,并接受检查;市舶司另征收货物的十分之一的入口税,是为抽解。

1.领户分封制:把草原上的牧民按千、百、十户的十进制方式编组起来,分别授予贵族、功臣、世袭统领,他们既是军事组织,也是大蒙古国统治草原社会的基本行政单位,通过千户、百户制度取代了以前的部落,各部落不能再保持自己的独立,蒙古建国以后漠北草原就只剩下蒙古一个主体民族。

2.怯薛制:1204年,成吉思汗挑选了一部分贵族和平民的子弟充当自己的护卫军,1206年建国以后,这只护卫军就发展到了一万人,这一万人分成四班,轮番值戍,总称四窃薛。怯薛蒙古语,轮班的意思,四怯薛各有怯薛长,由成吉思汗的功臣博儿术、博儿忽、木华黎、赤老温(四杰)担任怯薛长,主要任务是保卫大汗,还负责宫帐内的各种事物。怯薛军起到了巩固和强化汗权的作用。一方面可以以内御外,在军事上对在外的贵族将帅形成制约,另一方面相当一部分贵族子弟具有人质的性质,大汗可以更方便的驾驭臣下,同时怯薛作为大汗的近臣也承担了蒙古国早期行政中枢的职能。

3.怯薛:成吉思汗所建怯薛共一万四千人,担当宿卫的怯薛人员称“怯薛歹”,从万户、千户、百户那颜子弟及随从中选拔,分四班宿卫,称四怯薛。怯薛人员除宿卫外,也分任大汗(皇帝)的冠服、弓矢、食饮、文史、事者一概世袭。诸王亦各有怯薛。入元后怯薛歹成为近侍大官。出任随朝官员后,仍轮番直入宫廷服役。

4.驱口:原意“被俘获驱使的人”,即战争中被俘,强逼为奴,供人驱使的人。驱口一词始见于于金代。蒙古灭金过程中,掠民为奴的现象非常严重。据记载窝阔台灭金后,贵族将校所得驱口,约当原金统治区残存人口的一半。在蒙古灭南宋过程中,掠民为驱的现象显著减少,在镇压人民起义过程中仍有掠民为驱的现象。后来,驱口成了奴婢的统称。直到明代初期还有个别驱口的记载,但此后不久便逐渐消失。

5.斡脱钱:“斡脱”源于突厥语,有合伙之意,蒙古汗国时期指经营高利贷的官商,自大汗以下蒙古贵族出钱委托善于经营的中亚商人经营商业和放贷,谋取高额利息,他们发放的高利贷叫做“斡脱钱”。这种高利贷年息百分之百,次年转息为本,本再生息,时称“羊羔利”、“羊羔息”。民户一旦负债,多因不能偿还而“破家散族”。至元九年(1272年),元朝设立斡脱所,后来扩大为斡脱总管府,在各地设立斡脱局或斡脱府,管理和约束斡脱的经营商业和放贷谋利诸事。斡脱的所作所为给元朝各族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也是造成元朝统治下阶级矛盾激化的社会问题之一。

6.行省制:行省制源于魏晋的行台,当时为中央政权处理军国大事时的临时派出机构。金朝曾在边境广置行台尚书省。蒙古人入主中原时仿金制,设立尚书省统辖一个大区的路府州县,演变成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元世祖中统元年,尚书省并入中书省,简称行省。从此地方行政制度进入划省而治的阶段。

元代行省置丞相、平章、左右丞、参知政事,其行政机构名称和官吏品秩与中枢相等,凡一省军国大事无所不领。行省辖区不仅地域辽阔,且省界犬牙交错,使其无山川险阻可依,北向门户洞开,形成以北至南的军事控制局面。因这一措施有助于防止地方割据,故为明清所继承。元行省所辖路府州县无固定统属关系,随意性很大。有些行省和路之间还设道,属监察性质。为加强控制,元在路府州县均设蒙古事务官“达鲁花赤”,监督各级官吏,执掌最高权力。县以下设村舍和里甲,常由蒙军驻村舍实行军事统治。里长通常为蒙古人、色目衣食用度悉由居民供应,成为当时的最高宰相。由此使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更加激化,导致元末农民大起义。

7.行省:原为中央派出的高级机构,以后成为地方行政区域名称。

南宋、金时已有行省之称。《金史·百官志》说:“熙宗天会十五年罢刘豫,置行台尚书省于汴”。行台即行省,元朝的中央政府成为中书省,在进入中原之初将它的派出机构——行中书省进驻各地,统辖军民事务,以后成为最高一级行政区划。元中期,除了中书省的直接管辖区外,全国增设十一个行中书省(简称行省)。从此地方政治制度进入划省而治的阶段。元代最高行政机关为中书省,中统、至元年间,又分置河北、江浙、江西、湖广、陕西、四川、辽阳、甘肃、岭北、云南十一处行中书省,简称行省。置丞相、平章、左右丞、参知政事等,权力很大。

明初加强中央集权,撤销行中书省,改设承宣布政使司,而习惯上称称行省,简称省。清初增为18个行省,后又增为22个行省

8.站赤:元政府在全国设立的驿站。站赤,蒙古语,意为管理驿站的人,中原地区的驿站由兵部管辖。蒙古地区的驿站由通政院管辖。站赤分为陆战和水战。元是我国古代驿站最发达的时期,驿站的普通设置,加强了全

国的政治联系,也便利了全国的交通。

1.鱼鳞图册:简称图册。南宋以后官府为征派赋役而绘制的土地簿册。南宋行经界法,有些地区按保甲绘制地形图,标出各户占有田地名称、顷亩,四至以及公共池塘、沼泽、山丘等,存于官府备查。因图上所绘田亩,,使集中田甲耆民,丈量田亩并绘制鱼鳞图,其法与南宋时接近而略详,有总图、分图,且依县、州、府分别汇集成册,浙江布政司首先编造成功,遂推广各地。后历时稍久,图册所记与实际情况有所不符,故自明中叶至清常加修订。清咸丰年间损坏很多,至同治五年苏南地区还曾重造。图册是官府推派赋税的重要依据。

2.靖难之役:明太祖分封诸子为王。各王拥有卫甲士300人至1.9万人不等,北边各王握有兵权,势力很大。惠帝即位后,为了解除诸王“尾大不掉”所带来的威胁,采用齐泰、黄子澄之策,先后废削了周、齐、湘、代、岷等内地诸王。建文元年(1399年),燕王朱棣起兵于北平(今北京)以讨伐齐、黄为名,号称“靖难”。建文四年(1402年),燕兵破京师(今江苏南京)惠帝死于宫中(一说逃亡),燕王即位,是为成祖,历时四年(1399-1402年)的内战结束。

3.土木之变:指明军在土木堡被瓦剌军打败,英宗被俘事件。明正统十二年二月,蒙古族瓦剌部落首领也先遣使贡马,向明朝政府邀赏,由于宦官王振不肯多给赏赐,制造衅端。遂这年七月。也先统帅各部,大举向内地骚扰。明英宗朱祁镇在王振的煽惑与挟持下亲征,被瓦剌军包围于土木堡,土木堡地高去缺水,将士饥渴疲劳,仓促应战。瓦剌军四面围攻,骑兵蹂阵而入,挥长刀砍杀明军。朱祁镇与亲兵乘车突围,不得出,被俘。随征大军几乎全部战死,王振被护卫将军樊忠用铁锤砸死。这次战役明史上称为“土木之变”。这次大战影响深远,成为明王朝由初期进入中期的转折点。从此,明朝对于北方蒙古势力不再具有压倒优势,而处于被动防御地位。

4.内阁:明朝内阁制度是在明永乐时期建立的。内阁制在初期的时候只是皇帝秘书性质的机构,但很快快到了大明宣德时期权力开始上升(三杨辅政),虽有大明正统期末年的反复,但到了成化、弘治朝之际,内阁制已经成为足以对抗皇权的文官政治代表。大明正德朝浪漫好战,却因为有杨廷和等阁老主撑内阁未成大乱,经过嘉靖、隆庆朝的发展,万历朝早期应该是内阁权力极盛的时期,张居正改革让内阁成为政府运转的中枢,而内阁首辅变成实际上的宰相。

5.卫所制:明朝创立的,以卫所为骨干的军事制度。洪武元年(1368年)明太祖采纳刘基的建议,在全国实行卫所制,其构想来自于隋唐时代的府兵制。大概5600人设一卫,长官是卫指挥使,下设五个千户,每个千户1120人,长官称千户,下设十个百户所,长官称百户,全国设329卫,京城设48卫,卫所的士兵单立户籍,称为军户。卫所制以军屯为经济基础,保证了军队的粮储供应。卫所士兵平时生产训练,遇有战事,朝廷抽调卫所出征,战后士兵再回到自己的卫所。

6.改土归流:明清时对以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为主的地方行政制度的改革。清雍正时的1726年云南的巡抚鄂尔泰提出改土归流的建议,将少数民族世袭的土司,改为流官,这就是改土归流的开端。乾隆时,进一步扩大改土归流的措施,消除土司的割据状态,有利于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这项措施是我国地方政治制度史上的一项重大改革。这项措施也促进了边远地区与内地经济、文化的交流,加强了中央对边远地区的控制。

7.东林党:明代晚期以江南士大夫为主的政治集团。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被革职还乡的顾宪成在常州知府欧阳东风、无锡知县林宰的帮助下,修复宋代杨时讲学的东林书院,于高樊龙、钱一本、薛敷教、史孟麟、于孔兼及其弟于允成等人,讲学其中,“讲习之余,往往讽议朝政,载量人物”,其言论被称为清议。朝士慕其风者,多遥想应和,这种政治性讲学活动,形成了广泛的社会影响。“三吴士绅”在朝在野的各种政治代表人物、东南城市势力、某些地方实力派等,一时都聚集在以东林书院为中心的东林派周围。时人称之为东林派。明神朱詡钧统治时期,宦官专权,倒行逆施,政治日益腐化,社会矛盾激化。针对这一现象,东林党人提出反对矿监税使掠夺,减轻赋役负担,发展东南经济主张。他们还主张开放言路、实行改良等针砭时政的意见,得到当时社会的广泛支持,同时也遭到宦官及各种依附势力的激烈反对,明末党争中,东林党的主要对立面是齐楚浙党。万历后期,双方以争国本为首,以三党为余波,相攻不已。

8.三响加派:指的是明末为了增加朝廷财政收入,在正常的税赋之外增加的辽响、剿响和练响,合称“三响”。

“辽响”始征于明神宗皇帝万历四十六年(1618)。明廷因辽事紧急,加派“辽响”,亩加银三厘五毫,每

年辽响银五百二十万两思宗皇帝崇祯三年(1630年)又加派“辽响”,每亩征银三厘。崇祯十二年(1639年)明廷又加派“练响”,每年征银七百三十余万两。崇祯十年(1637年),明廷又为镇压农民起义,开征“剿响”,每年加派三百三十余万两,超过正赋数倍。广大农民倾家荡产,饥寒交迫。自万里以来,全国各地小规模农民起义不断发生,并最终星火燎原。

9.奴尔干都司:奴尔干都指挥司,简称奴尔干都司,明官署名。成祖永乐七年(1409),是中国明朝成祖时在东和与宣宗宣德八年(1433)曾两次在特林修建永宁寺,并立有二碑,清光绪三十年,二碑被俄国劫去,移至海参崴博物馆。

1.军机处:在雍正时,雍正就设立了因为对西北蒙古的准格尔部用兵,雍正就设立了一个机构——军需房,协大臣和军机章京,都是兼职。军机大臣主持军机处的工作,俗称大军机,而军机章京承办具体的事务,俗称小军机。军机处是一个军权的附庸,完全听命于皇帝。军机处是一个秘密机构,皇帝召见军机大臣,不许其他人进入,军机大臣也不能独自结交外任官员。军机处官员勤于政事,办事迅速,行政效率高。

2.理藩院:官署名。清代管理蒙、回、藏少数民族事务的机关,称为蒙古衙门,设永政、参政等官,崇德三年改“蒙古衙门”为“理藩院”,隶属兵部,顺治十八年改为与兵部同等。理藩院的设置是为了处理蒙古事务,随着清朝对西北、西南各地区统治的进一步加强,理藩院管理的范围也逐步扩大到蒙古以外的少数民族地区。其具体管辖范围为内外蒙古、青海蒙古、新疆之额鲁特部、回部与西藏喇嘛所属各处。理藩院还掌管一部分属国及其他外国交往事务。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另立了总理衙门。理藩院的设置,标志着中央政权与少数民族地区隶属关系的加强,说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已深入到边区。

3.尼布楚条约:清政府和沙俄政府签订的第一个中俄边境条约。沙俄在雅克萨战败后,被迫同意谈判解决边区问题。1689年中俄双方代表在尼布楚进行谈判。中国政府做了让步,经过平等协商,签订《尼布楚条约》。规定:两国以格尔必齐河、额尔古纳河外兴安岭往东至海为界,外兴安岭以北,格尔必齐河、额尔古纳河以西属俄国,以南、以东属俄国。条约明确划定了中俄两国东段的边界,从法律上规定了黑龙江与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维持了一百多年的中俄边境的稳定。

4.牛录:清八旗组织的最早的基层军政单位。起源于满族早期集体狩猎组织。满族人出兵或狩猎按族党屯营扎寨,每人出一支箭,十人为一牛录,其中有一首领叫“牛录额真”。后来这个叫“牛录额真”的首领成为一级长官,牛录成为最基层的组织。屯垦田地,征丁披甲,纳税服役,都以牛录为计算单位。努尔哈赤便在此基础上加以改组发展、扩大和定型,创建了八旗制度。1601年,努尔哈赤建立、红、白、蓝四骑,1615年扩充为八旗,即正黄、正白、正蓝、正红、镶黄、镶白、镶蓝、镶红旗。每骑原则上包括二十五个牛录,每个牛录三百人,共计七千五百人。但是实际上每骑的牛录数量都不一样,不固定的,都是随时可以按照皇帝的个人爱好而不断变换的。

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

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 1.地理大发现—— 西方史学家对15至18世纪欧洲一系列航海活动的通称。15世纪后,由于对外贸易的需要和对贵金属的渴求,在宗教狂热和人文主义精神的鼓舞下,西欧一些探险家开始寻找通向东方的新航路。1492年,哥伦布航抵“美洲”,开辟了欧美航线;1498年达?伽马开辟自西欧绕过非洲南端直达印度的航路;1519—1522年麦哲伦与其同伴首次环球航行。地理大发现,引起了商业革命和西方国家殖民掠夺的狂潮,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关系的成长,预示了世界史上一个新时代的来临。 2.商业革命—— 16世纪欧洲商业的突然扩大和新的世界市场兴起的现象被称为商业革命。新航路的发现,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的活动场所,欧洲人的经商范围由地中海一带扩展到大西洋及世界各地,欧洲与亚洲、非洲、美洲之间都有了商业往来,世界市场扩大。各地对欧洲商品的需求也在扩大,使贸易额和商品种类都大为增加。商业革命对欧洲封建社会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兴起,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3.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是14至17世纪欧洲文化和思想史上的一次重大的新文化运动。因欧洲思想文化界人士力图恢复希腊、罗马典文化,使之“复活”、“再生”,“文艺复兴”即由此得名。文艺复兴起源于意大利,15世纪后期传播到英法德等其他西欧国家,运动的中心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人文主义,是一种以人为中心,为创造现世的幸福而奋斗的乐观进取的精神。文艺复兴时期在文学、艺术、政治思想和自然科学等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文艺复兴运动是欧洲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促使欧洲人开始以神为中心过渡到以人为中心,唤醒了人们的进取精神、创造精神和科学实验精神;文艺复兴创造的光辉灿烂的文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4.人文主义—— 文艺复兴运动的主要思潮,是早期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人文主义一词来源于拉丁文,又译为“人道主义”或“人本主义”,其思想核心是个人主义。它是资产阶级用来反对封建束缚,谋求自身政治经济地位的思想武器。其基本特征是:以人为本,强调个人“才能”和自我奋斗;重视现世生活,反对宗教禁欲主义,反对经院哲学;否认对教皇和教会的绝对服从;反对封建特权和等级制;提倡理性,重视科学实验;表现乐观主义精神,反对悲观主义;欣赏资产阶级的文学艺术。人文主义对于人们摆脱神权的束缚,争取自由平等乃至推翻封建统治,都具有巨大进步作用 5.克伦威尔——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测试卷

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测试卷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下图是《黑色船货:大西洋奴隶贸易史(1518~1865)》中的插图。图中所示贸易现象的出现和最终退出历史() A.反映了资本主义经济侵略的减弱 B.都由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政策决定 C.预示着欧洲将把民主制推广到非洲 D.都服从于欧洲对外侵略掠夺的需要 2.新航路开辟后人类开始发现“世界”,这个“世界”较恰当的含义应是() A.地域辽阔的世界 B.连成一体的世界 C.丰富多彩的世界 D.生机勃勃的世界 3.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市场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工业革命和科技的进步 B.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C.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传播 D.重商主义理论的盛行 4.下图为1834~1878年西欧某国棉纺织业工人就业情况(%)。该图可用来研究()

A.女性社会角色的转变 B.劳动就业率的增加 C.工人家庭收入的增长 D.非法雇佣童工的现象 5.美国石油开采量从1860年的50万桶上升到1910年的2亿桶以上,这反映了当时美国() ①新能源的开发成为重要产业 ①重工业地位上升 ①内燃机广泛应用 ①成为最大石油输出国 A. ①①① B. ①①① C. ①①① D. ①①① 6.“(1870年以后)工业研究的实验室,装备着昂贵的仪器,配备着对指定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训练有素的科学家,它们取代了孤独的发明者的阁楼和作坊”。这段材料反映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特点是() A.发明者多是有经验的工人技师 B.在欧美国家同时发生 C.科学和技术紧密结合 D.电力能源的广泛使用 7.《全球通史》说:“(1870年以后)工业研究的实验室……配备着对指定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训练有素的科学家。”这反映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是() A.兴起于重工业 B.电力的广泛使用 C.欧美国家同时发生 D.科学和技术紧密结合 8.马克思曾说:“垄断是一个好东西。”19世纪末20世纪初,垄断组织出现的社会进步作用主要体现在() A.使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 B.它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建立 C.缓和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 D.它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外国文学史(下)名词解释汇总

长河小说 1.20世纪欧美现实主义文学时期产生的,通过一两个人的一生经历去反映一个时代的变迁的多卷本小说。优点是描写集中,容量较大。 2.罗兰认为,生活就像一条长河那样,连续不断地流动,小说也应反映这种丰富、博大、不停地发展的状态。 3.这种“长河小说”,气势雄浑,具有史诗的规模。同时,发展脉络清楚,一气呵成,从结构上来说显得更为完整。 愤怒的青年 1.20世纪欧美现实主义文学的一个文学派别。这个派别的作家塑造了一种新的任务类型:他们是出身工人家庭或中下层社会的大学毕业生,所受的教育高于所出身的阶层,可是他们并不想成为绅士;他们对掌权者的特殊享受津津乐道,但又把权力看成可笑而又不道德的游戏。这是一种反英雄人物。 2.代表作品有艾米斯的《幸运的吉姆》,约翰·奥斯本的《愤怒的回顾》 迷惘的一代 1.20世纪20年代产生于美国的文学流派,海明威在《太阳照样升起》的题词中引用斯泰恩的一句话: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该流派因此而得名。 2.特点是痛恨帝国主义战争,关心战后青年一代的命运,反映当时美国青年普遍的迷惘情绪,以此为出发点,表现帝国主义精神危机。 3.代表作家海明威和菲次杰拉德,代表作品是海明威的《太阳照样升起》。 冰山原则 A.1932年海明威在《午后之死》中第一次提出文学创作的“冰山原则” B.即用简洁的文字塑造鲜明的形象,并且把自己的感受和思想最大限度地藏在形象中,使之情感丰富却含而不露,思想深沉且隐而不晦,让读者通过鲜明形象的感受去发掘作品的思想意义。 C.简洁的文字、鲜明的形象、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构成冰山原则的四要素,也是海明威的基本创作风格。 D.代表作品有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乞力马扎罗山上的雪》 硬汉形象 1.海明威作品中出现的一系列人物形象。这些人物有拳击师、斗牛士、猎人、渔人等,他们都具有一种百折不挠、坚强不屈的性格,面对暴力和死亡,面对不可改变的命运,都表现出一种从容、镇定的意志力,保持了人的尊严和勇气。 2.代表人物有《打不败的人》中的斗牛士曼努尔,《丧钟为谁而鸣》的乔丹,《老人与海》的老渔夫桑地亚哥。 解冻文学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主户与客户:宋代划分的两种户籍类型。划分的根据就是土地占有与赋税承担情况。主户指占有土地并交纳赋税的人,客户则指无地而耕种地主土地的佃户。主户按照土地的多少,分成五等;一二徭役不分主、客户,一律承担 朱熹:南宋思想家、教育家。朱熹就是理学形成的关键人物,其学主要承自程顾,而于周敦顾、张载、邵雍等人亦多有所吸收,基本上做到了集宋学诸家诸派之大成,形成了一套完整而系统的思想体系,因其以“理”为哲学核心,故有理学之名,亦称程朱理学。她认为“理”就是万物生长的本源,而“气”只就是构成万物的材料。主张以天理来克制人欲,以道心来主宰人心,要“去人欲,存天理”,以此来调与阶级矛盾。 理学:两宋时期产生的主要哲学流派。理学就是以儒家学说为中心,兼容佛道两家的哲学理证了封建纲常名教的合理性与永恒性,至南宋被采纳为官方哲学。重要的理学家有北宋的局敦颐,程颗、程顾及南宋的朱熹、陆九渊等,她们的哲学的中心观念就是“理”,把“理”说成就是产生世界万物的精神的东西。理学的出现对后世政治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市舶司:唐宋时设里的管理对外事务的机构。唐代仅在广州一地设市舶司,负责对外务、宋代增设了杭州、明州、泉州、密州、秀州。宋代的市舶司类似近代的海关而权力较大,国内商船出海必须向它申请:外国商船到达港口后,须向市舶司申报,并接受检查;市舶司另征收货物的十分之一的入口税,就是为抽解。 程朱理学 宋元时期思想文化领域中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体系。理学就是以儒家思想为主,糅合佛、道唯心主义思想而形成的。在形成过程中,周敦颐、张载、二程与朱熹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周敦颐就是理学的先驱与奠基者,张载也就是早期的理学创始人之一,程颢及其弟程颐共同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有系统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对北宋理学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她们哲学体系的核心就是“理”或“天理”,二程关于“理”的思想学说为程朱理学奠定了基础。朱熹就是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使理学思想更丰富、更缜密,由此奠定了理学在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统治地位。 靖难之役 明初皇族内部为争夺最高统治权而爆发的一场内战。建文帝继位后,采纳齐泰、黄子澄的意见削藩,使皇族内部的矛盾迅速激化。建文元年七月(1399),燕王朱棣以诛齐、黄为名,于北平起兵,号称“靖难”。经过三年战争,燕王终于取得了帝位,改元永乐,就是为成祖,建文帝下落不明。这一事件,史称“靖难之役”。 四等人制 四等人制就是中国元代法定的民族等级制度。元代,蒙古贵族以少数民族统治阶级成为全国的统治者,为保持自己的特权地位与维护对人口远远超过本族的汉族及其她少数民族的统治,进一步推行民族压迫与民族分化政策,根据民族与被征服的先后,分人为蒙古、色目、汉人、南人四等。第一等蒙古人为元朝的“国族”; 第二等为色目人;第三等汉人,概指淮河以北原金朝境内的汉族与契丹﹑女真等族﹐以及较早为蒙古征服的云南﹑四川两省人。高丽人也属于这一等。第四等南人﹐指最后为元朝征服的原南宋境内各族。汉人﹑南人绝大部分都就是汉族。元廷规定四等人的地位﹑待遇就是不平等的。元朝统治者实行四等人制﹐旨在利用民族分化手段以维护其本身的特权统治。广大蒙古﹑色目下层人民与汉族人民一样处于被统治的无权地位﹐同样要负担沉重的赋税与兵﹑站诸役﹔汉人﹑南人中的官僚﹑地主阶级则与蒙古贵族结合在一起﹐保持其剥削与压迫汉族人民的阶级利益。四等人制的实行﹐使元朝的社会矛盾更加复杂﹑尖锐﹐从而加速了元朝的灭亡 八旗制度中国清代满族的社会组织形式。满族的先世女真人以射猎为业,每年到采捕季节,以氏族村寨为单位,由有名望的人当首领,这种以血缘与地缘为单位进行集体狩猎的组织形式,称为牛录制。总领称为牛录额真,努尔哈赤于明历二十九年建立黄、白、红、蓝四旗,称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旗皆纯色。四十三年,努尔哈赤为适应满族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原有牛录制的基础上,创建了八旗制度,即在原有的四旗之外,增编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把后金管辖下的所有人都编在旗内。八旗制度的特点就是以旗统人,即以旗统兵。凡隶于八旗者皆可以为兵。八旗制度从正式建立到1911年辛亥革命后清朝覆灭,共存在296年。它就是清王朝统治全国的重要军事支柱,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

世界现代史 名词解释: 1.美西战争:美西战争是1898年,为夺取属地、和而发动的战争,是列强重新瓜分的第一次战争。和既有重要的价值,又是分别向和扩张的。新兴的拥有雄厚的、军事潜力,已建立起一支较强大的。 2.门户开放政策:在整个范围,列强都有进行贸易的权利。它的主要精神是利益均沾,机会平等。不论是在哪个列强的内,不论是否在或都实行这个原则。是美国侵华行动的“里程碑”。受到列强的普遍欢迎,由此而使得列强在侵华步骤上取得暂时的一致。避免了列强因在华利益的相互抵触而使得列强间本以十分尖锐的矛盾进一步激化。也由此而使得列强由争夺在华利益而转化为在这个问题上相互合作。 3.日俄战争:是指1904年2月,与为了侵占东北和,在中国东北的土地上进行的一场战争。以沙皇俄国的失败而告终。日俄战争促成日本在东北亚取得军事优势,并取得在、中国东北驻军的权利,令俄国于此的扩张受到阻挠。日俄战争的陆上战场是清朝本土的,而清朝政府却被逼迫宣布中立,甚至为这场战争专门划出了一块交战区。日、俄、中(清)三方在这场中都蒙受到了严重损失,并为之后各国的发展道路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4.三国同盟: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帝国主义列强结成的军事与政治集团。1879年,德国、奥匈帝国为了对抗俄国与法国缔结军事同盟条约。1882年意大利加入,三国同盟正式形成。三国同盟的目标直接对准法国。后意大利于1915年脱离同盟国集团,转而加入协约国集团。同年,保加利亚与土耳其则相继加入同盟国。1918年11月,同盟国集团在与协约国的军事战争中失败,最终随着德国的战败,同盟国集团瓦解。 5.三国协约: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与三国同盟相对抗的帝国主义集团,由英、法、俄三国于1904—1907年期间签订一系列协议而组成。1893年为抗衡德、意同盟,法俄首先签订军事协定。面临日益增长的德国威胁,英法调整在殖民地上的矛盾,于1904年签订英法协约。随后在日俄战争中遭到失败的俄国为了摆脱自己的困境,也于1907年和英国签订英俄协约。至此协约国最终形成。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意、美等二十五国先后加入。十月革命后,苏俄宣布出。1918年德国投降后,美、英、法、日等帝国主义曾以协约国的名义三次向苏俄发动武装干涉,均遭失败。因协约国间矛盾不断加深,逐步瓦解。 6.马恩河战役:1914年5月,德军在进攻中,右翼第一、二集团军之间出现了50公里宽的暴露地段,补英法联军楔入,被迫撤退。联军开始反攻但其后受阻,遂设防固守,此为马恩河战役。马恩河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第一次大规模战略决战,以德军第一次撤退和失败,联军取得胜利告终,联军向前推进改革60公里。马恩河之战是大战的第一个转折点,德军在6周内打败法国的计划宣告破产。 7.坦能堡战役: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协约国与同盟国军队在东线的一次重要战役。一战爆发后,俄军为配合西线协约国的军事作战,于1914年8月在东线发动军事进攻,但由于其指挥系统差,后勤补给困难,东线德军在兴登堡与鲁登道夫的指挥下,最终击溃入侵俄军,俄军全线溃败,12万人被俘。德军在东线由此从防御进入进攻,最终在12月,在俄国内陆战局陷入僵持状态。

高中历史必修2第二单元测试题

必修2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测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 1498年5月20日,一支欧洲船队航行到印度南部大商港卡里库特。下列相关的推断正确的是( )。 A.这支船队的船员是第一批到达亚洲的欧洲人 B.该船队是在两班牙王室支持下进行远洋航行的 C.拓展海外殖民地是支撑他们远洋航行的精神支柱 D.他们开辟了从欧洲绕过好望角到达亚洲的新航线 2.有一篇文章这样写道:“1492年10月12日发现新大陆的消息传遍整个西班牙以后,他便成了闻名全国的英雄。当他返回西班牙时,国王和王后以最高的礼仪迎接他,并在宫内设宴招待……。”文中的“英雄”是指( )。 A.迪亚士B.达·伽马C.哥伦布D.麦哲伦 3.梁启超在《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中说:“何以哥氏(指哥伦布)、维氏(指达·伽马)之绩,能使全世界划然开一新纪元,而郑君(指郑和)之烈,随郑君之没以俱逝?”下列哪一句话最能从根本上解决梁启超的困惑( )。 A.中国人缺乏持久探险、创新的精神 B.支撑东西方航海活动的经济形态存在着巨大差异 C.郑和船队缺乏强有力的、持久的政府支持 D.西方拥有更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更加强大的武装力量 4. 1524年,西班牙人说:“以前我们在世界的边缘,现在在它的中 央了,这给我们的命运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改变。”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 A.西班牙成为世界商贸中心B.西班牙成为殖民大帝国,掠 得巨额财富 C.西班牙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D.西班牙打败荷兰,掌握世界殖民霸权 5. 17世纪时荷兰建立了遍布世界的商业殖民帝国。当时荷兰在亚洲拥有的殖民地有( )。 ①好望角②新阿姆斯特丹③马六甲④巴达维亚 A.①②B.②④C.②③C.③④ 6. 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资本主义市场为框架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这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包括( )。 ①国际贸易的发展②人口和资本的流动③武力威逼④工业革命的推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7.观察右图,从图中可以获得的历史信息是( ) A.英国逐渐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工业国家 B.英国是世界上对外输出资本最多的国家 C.英国已逐步取得“世界工厂”的地位 D.工业革命促使英国的资本总额迅速增加 8.“人被打上烙印像牲畜一样,被关在阴暗的地下室/只有经过永别之门,才能离开牢狱/许多人死在航程上──不愿意/被送到另一个国家,卖给另一个奴隶主/跳进海里,滋养了大群的鲨鱼……”。此诗主要反映了近代西方殖民者( )。 A.进行罪恶的奴隶贸易的情景B.从事可耻的鸦片贸易的情景 C.对印第安人实行种族灭绝的情景D.开辟新航路的情景 9.对下列图示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

外国文学史(下)名词解释+简答+论述题

一、名词解释 1、威塞克斯小说 威塞克斯是英国后期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哈代家乡-----英国西南部农村的古称。哈代以此为背景,写了一系列小说,反映资本主义入侵农村的情况以及广大破产农民的悲惨生活。1912年,哈代在编撰自己的散文全集是,把这些小说称为“性格和环境小说”。其中著名作品有《绿萌下》、《远离尘嚣》、《还乡》、《卡斯特桥市长》、《德伯家的苔丝》。 2、“多余人” 出现在俄国文学中的一个艺术形象.沙皇专制下的农奴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都很落后,优秀的知识分子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试图有所作为,但又找不到出路,于是苦闷、彷徨、忧郁、痛苦。他们大都富有才华,不满现状,愤世嫉俗,同时又性格脆弱,对人生采取消极态度。他们有时寻找刺激,在伤害别人的同时也伤害自己,有时沉溺于无奈伤感情绪中不可自拔,成为社会的“多余人”。著名形象有奥涅金,毕巧林等。 俄国文学史的“多余人”形象系列 第一个“多余人”典型代表是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 第二个“多余人”是莱蒙托夫《当代英雄》中的毕巧林 第三个是屠格涅夫《罗亭》中的罗亭 最后一个塑造“多余人”形象的是冈察洛夫的《奥勃洛摩夫》 “奥勃洛摩夫性格”:懒惰、麻木、没有自信、贪图享乐、对生活缺乏激情 3、小人物 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中所塑造的一批生活在底层的小人物的典型形象。他们在社会中官阶,地位极低下,生活困苦,但又逆来顺受,安分守己,性格儒弱,胆小怕事;因此成为“小人物”统治下被侮辱的牺牲者。 俄国文学史上的“小人物”系列: 1.普希金《驿站长》中的淮林 2.果戈理《外套》中的亚卡基 3.陀斯妥耶夫斯基《穷人》的杰武什金 4.契诃夫《万卡》的万卡 4、忏悔的贵族 主要出现在19世纪俄国文学史中,一般是理想的贵族知识分子,他们思想进步,有较高的精神追求,但是由于腐朽堕落的贵族生活环境对他们的影响,有意无意也就会做下一些事,伤害了别人。当他们在特殊事件的触发下,认识到自己自私行为的恶果后,即会产生忏悔的心理变化,忏悔自己的所作所为,最终转本立场,批评贵族阶级的罪恶本质,如《复活》中的聂赫留朵夫。 5、社会问题剧(欧洲现代戏剧之父:易卜生) 是易卜生在19世纪中后期所创作的旨在提出社会问题的剧本。他以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立场出发,透过资本主义社会虚伪的外衣,揭示出种种黑暗和罪恶,从而提出许多重大的社会问题,代表作有《社会支柱》、《玩偶之家》等。 6、“长河小说” 由法国作家罗曼·罗兰从《约翰·克里斯朵夫》开创。它以小说的主人公的个人生涯为主线,构成基本情节。其他次要人物虽然各有独特的命运,但需依赖主线存在,不能独立成篇。小说的框架结构宛如一条由许多支流汇聚而成的大河,奔腾向前。这一新的体裁继承了古代流浪汉小说,对后面作家产生了巨大影响。 7、“迷惘的一代”——“迷惘的”的文学主题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明代: 1、内阁 明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明太祖废丞相与中书省后,直统六部,事务繁多,遂设立诸殿阁学士协助皇帝处理政务,为皇帝顾问。后成祖继位,命官品较低的翰林院编修、检讨等官入午门内的文渊阁当值,参预机务,分化出了皇帝的秘书机构称为内阁,内阁制度基本形成。仁宗以后,内阁权位渐高,入阁者多为尚书、侍郎,实际掌握宰相权力。 朝廷内制的敕、诏、册、表等专由内阁负责,成为一个位高权重的行政中心。清代相沿,因满洲贵族掌握实权,参预政务的人多由皇帝指定为人,故内阁的职权逐渐低落。到军机处成立后,成为传达谕旨、公布文告的机关。但名义上仍为清代最高级的官署。 2、督察院 明清两代最高的监察、弹劾及建议机关。明初监察机关称御史台,洪武十五年改称督察院,长官有左右都御史等,专职弹劾百官;督察院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纠察内外官员,官阶虽低,威权却重。外出巡察号“代天子巡守”,大事奏裁,小事可立决。此外,按六部的建制,设“六科给事中”,负责稽查各不,驳正章疏违误。是强化监察制度的重要举措。 3、锦衣卫 即锦衣亲军都指挥使司。明洪武十五年设置。原为护卫皇宫的亲军,掌管皇帝出入依仗。 太祖加强专制统治,特令监管刑狱,赋予巡察缉捕权力。最高长官为指挥使,常由功臣、外戚充任,设同知、佥事、镇抚司镇抚等官,其下有官校,专司侦察。锦衣卫所属之镇抚司分南北两部,北镇抚司专理诏狱,直接取旨行事,用刑尤为惨酷。中叶后与东西厂并列,活动加强,成为厂卫并称的特务组织。 4、厂卫制度 明朝特务机构。明成祖于1420年设东辑事厂,宪宗时设西厂,武宗设内行厂。明中叶后锦衣卫与东西厂并列,活动加强,称为厂卫并称的特务组织,用刑非常残酷。厂与卫的职权基本无差别。但由于锦衣卫属于外官,奏事需用奏疏,还有勋戚及其子弟参加,不如东厂太监亲近,故厂的势力总要大于卫。这样,锦衣卫侦伺一切官民,厂则侦察官民和锦衣卫;西厂有时还监视东厂,内厂则监视官民和厂卫,而皇帝直接领导与监督所有侦察机关,构成一套侦察特务体系。 5、胡蓝之狱 是明太祖时实行的两次著名党狱。明初开国功臣多恃功骄恣,僭越封建礼法,加深社会矛盾,危及朱氏王朝的利益。明太祖多次颁布诏令,规定功臣权限。1380年(洪武十三年),左丞相胡惟庸“谋不轨”伏诛,明太祖借此大兴党狱。1390年,他颁布《昭示奸党录》,以伙同胡惟庸共谋不轨罪杀韩国公李善长、列侯陆仲亨等,诛连三万余人。 1393年,又以谋反罪杀凉国公蓝玉、列侯张翼等,牵连万余人。这两次党狱,不但元勋宿将被杀戮殆尽,而且覆灭了许多江南豪族。 6、卫所制度 卫所制度是明朝的一种军制。明代自京师达于郡县,皆设立卫、所。大抵每5600人设一卫,其下依次设立千户所、百户所、总旗、小旗,分别设置相应的指挥官。府县各卫外统于都指挥使司,内统于五军都督府。这样,“大小连比成军”,构成明朝的基本军事力量。京都的卫军分两种:一是京军三大营,为全国军队的精锐;二是皇帝的亲军,前者归五军都督府管,后者常由太监统领直接听令于皇帝。至明代中叶,屯田多被军官吞蚀,军士破产散亡,所存无几,又无战斗训练,仅供地主、官僚役使,不能担任防卫,遂改用募兵代替。

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

世界近代史下名词解释 (适用于王晓焰老师) -------杨帆编辑整理1. 人民宪章:英国宪章运动中的纲领性文件。1837年由洛维特领导的“伦敦工人协 会”拟定,次年5月8日,以《人民宪章》的名称公布。其主要内容包括:①凡年满21岁,精神健全的男子皆有选举权;②无记名秘密投票;③废除议员候选人的财产资格限制;④议员应支付薪俸;⑤平均分配选举区,按各自选民的人数分配代表名额;⑥议员每年改选一次。其核心内容是以普选权为基础的议会民主化的问题,反映了当时英国无产阶级和一部分工业资产阶级的要求,推动了宪章运动的发展,对其他国家的工人运动也有一定影响。 2. 第一国际成立大会:即国际工人协会的第一次大会。原为1864年9月,在伦敦 圣马丁教堂召开的声援波兰人民起义的国际性工人大会。大会根据法国工人代表的提议,通过了建立“国际工人协会”的决议,选出21人组成临时中央委员会,马克思当选为委员,对第一国际指导,拟定《成立宣言》、《共同章程》,使第一国际处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这次大会的召开宣告了国际工人协会的成立,并阐明了其目标、任务,建立了组织架构,在国际工人运动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3. 拿破仑三世:法兰西第二帝国的缔造者。路易·波拿马原为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总 统,于1851年12月2日发动政变,1852年建立法兰西第二帝国。其在位时期,积极促进法国经济的发展,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法国经济发展的政策,在此期间,法国完成的工业革命。为了改变1815年以来法国的孤立状态,争夺欧洲大陆优势和进行海外殖民侵略,拿破仑三世积极发动对外战争,在克里米亚战争中,联合英国击败俄国,取得欧洲大陆的霸权。在普法战争中,色当战役惨败被俘,其第二帝国也随之覆灭。拿破仑三世促进了法国经济的巨变,在经济上确立了现代水平的资本主义的根基。 4. 1832年会议改革:19世纪三十年代英国新兴的工业资产阶级同土地贵族进行斗争, 争取重新分配政治权及扩大选举权的政治改良运动。在1832年会议改革中,资产阶级的全国政治联合会等团体同辉格党政府相呼应,利用人民运动发声势,迫使议会通过法案,撤销了56个“衰败选区”(指地处农村,已无人烟,由大地主指派议员的选区),增加了在工业革命过程中新兴起的工业城市的代表名额,并降低了选民的财产数额限制,扩大了资产阶级选举权。 5. 宪法纠纷:德国统一过程中出现的议会与政府之间就军事改革进行的争论。前后共两 次。第一次是1860年,陆军部长洛恩提出的一个军事改革方案,遭议会否决,其后政府在没有得到议会批准的情况下强行进行了军事改革,后又解散议会,从而酿成军事改革是否合法争论。这就是第一次“宪法纠纷”。俾斯麦上台后,很快宣布议会休会,下令增加军费,封闭反对派刊物,禁止自由派活动,这些独断的行为被指责为违宪,从而酿成第二次“宪法纠纷”。1864年,俾斯麦以对丹麦的军事胜利征服了朝野,这场冲突才结束。宪法纠纷实际上是资产阶级同容克阶级争夺政治权的斗争,也为德国统一创造了条件。 6. 俄国1861年改革:俄国废除农奴制度的改革。19世纪中期,农奴制已成为俄国资本 主义发展的严重障碍。农民运动不断高涨,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进一步加深了国内矛盾,农奴危机日益严重。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政府被迫颁布,废除农奴制的法令,规定:农奴拥有人身自由;土地仍归地主所有;农民为获得人身自由和份地必须交付高额赎金。这样,农民获得“自由”时受到了残酷的剥夺。这场由农奴主实行的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

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同步解析与测评 新人教版必修2

第二单元单元测评 (本试题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恩格斯说:“黄金一词是驱使西班牙人横渡大西洋到美洲去的咒语;黄金是白人刚踏上一个新发现的海岸时所要的第一件东西。”新航路开辟前,欧洲人迫切地寻找黄金从根本上反映了: A.黄金是欧洲人解决商业危机的主要途径 B.掠夺黄金是新航路开辟的唯一动力 C.《马可·波罗行纪》对欧洲人的强大影响 D.商品经济对掠夺财富加速积累的需求 2.从新航路开辟到19世纪中叶,英国到印度的最便捷的航线是: A.英国→大西洋→印度洋→印度 B.英国→地中海→苏伊士运河→红海→印度洋→印度 C.英国→地中海→奥斯曼帝国控制区→印度 D.英国→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印度 3.在开辟新航路的航行中,航海家贯通大洋的先后顺序是 ①大西洋②印度洋③太平洋 A.①②③B.②①③C.①③②D.③②① 4.15世纪末16世纪初所谓“地理大发现”的含义是: A.发现了美洲大陆 B.开辟了欧洲到亚洲的新航路 C.人类首次完成了环球航行 D.欧洲人在新航路开辟过程中发现了许多以前不知道的地方 5.新航路开辟以后,欧洲主要商路和贸易中心移至 A.地中海沿岸B.大西洋沿岸 C.莱茵河流域D.红海沿岸 6.开辟新航路带来的后果中,不包括 A.西班牙、葡萄牙实现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B.意大利的商业地位削弱 C.扩大了欧洲与亚洲、非洲之间的贸易 D.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衰落 7.在荷兰独立之前,统治荷兰的国家是 A.西班牙B.葡萄牙C.英国D.法国 8.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性质是 A.政府支持下的垄断性贸易公司B.统治印度等地区的殖民机构 C.掠夺印度原料从事生产的工业公司D.荷兰政府经营的国有航运公司 9.受英国17世纪中叶颁布的《航海条例》打击最大的国家是 A.西班牙B.葡萄牙C.荷兰D.法国 10.18世纪中叶,英国打败法国,夺得了 A.马六甲和锡兰B.密西西比河以东地区 C.新阿姆斯特丹D.好望角殖民地 11.英国在获取世界殖民霸权的过程中,先后战胜了 ①法国②西班牙③葡萄牙④荷兰 A.①②③B.②④①C.③①④D.④②① 12.“黑奴贸易”的航程顺序是 A.欧洲→非洲→美洲→欧洲B.欧洲→美洲→非洲→欧洲 C.美洲→非洲→欧洲→亚洲D.非洲→美洲→亚洲→欧洲 13.以下各项,对于英国工业革命的发生具有促进作用的是 ①日益扩大的海外殖民地②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确立③圈地运动使农民离开土地④工场手工业的迅速发展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14.在工业革命中,最先发展起来的工业部门是 A.毛纺织业B.棉纺织业C.能源工业D.机器制造业 15.工业革命中的下列发明的先后顺序是

外国文学史名词解释

外国文学史名词解释复习资料 1、万隆会议:1995年在印尼万隆召开的有29个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是东方历史上第一次没有欧洲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会议的主题是:反对殖民主义、帝国主义、争取和保障民族独立。 2、日本战后派:日本当代文学流派,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登上文坛的一批作家。他们以《近代文学》杂志为中心,以尊重个性,艺术至上为基本精神,提倡文学独立于政治。主要代表是野间宏、梅崎春生、三岛由纪夫。 3、第三新人:日本50年代文学流派,他们主张以纤细的感觉和小市民的意识取代战后派的雄心勃勃的风格,厌恶政治性意识形态,以日常生活感觉构筑作品世界,其代表有安冈章太郎、吉行淳之介,阿川弘之等。 4、新感觉派:日本现代文学流派,代表作家:川端康成、横光利一等人。其特点是:对传统文学表示怀疑甚至否定,提倡依靠直观、直觉去把握客观事物;力图在表现形式上标新立异,在创作中大量使用感性的表达方式,以新奇的文体和辞藻,去刺激人们的感觉。 5、新倾向派:朝鲜20世纪20年代初的无产阶级文学流派,代表作家是崔曙海、李相和、赵明熙等人。他们反对资产阶级文学追求唯美情调,坚持把文学与人民的命运、祖国的前途紧密结合起来。

6、述美派:又称旅美派,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旅 居美洲的叙利亚、黎巴嫩诗人、作家组成的文学流派,代表人物是纪伯伦、努埃曼等人,他们都以别具一格的创作风格,丰富和发展了阿拉伯文学。 7、埃及现代派:阿拉伯现代文学流派,第一次世界大 战后首先在埃及形成,后扩展到叙利亚、黎巴嫩、伊拉克等国。代表人物是海卡尔、侯赛因、台木尔等人。 他们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创作了一批不同于阿拉伯传统文学的现代小说。 8、日本无产阶级文学:日本现代文学的一种思潮,以 1916年前后的“工人文学”为基础,20年代十分活跃,代表人物是叶山嘉树,黑岛传治等人,先后创办《播种人》、《文艺战线》、《战旗》等刊物。1934年随着“日本无产阶级作家同盟”的解散而失去实力。9、日本唯美主义:日本近代文学流派,以永井荷风、 谷崎润一郎为代表,其特点是:描写人的表态心理和表态情欲,在官能享受中寻求精神的满足。 10、白桦派:日本近代文学派,代表作家是武者小路实笃、有岛武郎、志贺直哉等,因他们创办《白桦》而得名,特点是:追求个性解放,提倡人道主义精神,强调人的尊严和意志。 11、“破理显实”:日本近代自然主义文学的理论主张之一。就是主张作家排除一切理想,不带任何功利目的地按照事物原样去描写“真实”,为日本白色主义理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2

01.三省六部制:隋唐时的官制。三省是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中书省是决策机构,负责草拟,颁发皇帝的诏令,其长官为中书令;门下省是审议机构,负责审核诏令,驳正违失,其长官为侍中;尚书省是执行机构,负责贯彻执行重要政令,其长官为尚书令,副长官为左右仆射。三省为中央最高统治机构,三省长官同为宰相,共同负责中枢政务。六部是尚书省下属的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吏部主管官吏的考核任务,户部主管户口赋税,礼部主管礼仪制度,兵部主管军政,刑部主管法律和刑狱,工部主管水路工程。各部长官均为尚书,副长官为侍郎。三省分权改变了以往宰相一人执掌大权的情况,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三省六部职司划分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统治力量。 02.政事堂会议:唐初协助皇帝统治全国的最高统治机构,政事堂是三省长官议事的地方,皇帝启用一些有才干、资历浅的人加“头衔”,同中书门下,进一步分相权,提高了办事效率,加强了相权。 政事堂唐宋宰相议事的地方。政事堂会议是常设的,协助皇帝统治全国的最高决策机构。唐初设政事堂于门下省。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原仅三省长官(中书令、侍中、尚书左右仆射),是当时宰相。其后皇帝又以他官参加政事堂会议,称为参知政事、同中书门下(以后逐渐统一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之名)等,亦为宰相。唐中宗即位后,移政事堂于中书省。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23)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不仅有决策权,还对尚书六部有对口管辖权,掌握一部分行政权力。北宋前期沿唐制,以政事堂为宰相,参知政事议事办公处设于禁中。政事堂囊括门下省、中书省和尚书省的大部或主要职权,是最高行政机构。政事堂下设舍人院,有知制诰或直舍人院,负责撰拟诏旨。还设孔目、吏、户、礼、兵和刑等五房,分曹处理事务。 03.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三品为官名。唐初定制,以中书令、侍中、尚书左右仆射为宰相。从太宗起,在者不轻以授人,常令他官居相职,给予参知政事等名义,贞观十七年(643),诏以萧瑀为太子保,李靖为詹士,二人并同中书门下三品,意谓与侍中、中书令相同,高宗以后,除原官位三公、三师、中书令外,非加同中书门下不为宰相,永淳元年(682)起,原官四品以下而参知政事者,用加“平章事”的名义。肃宗乾元后,通用“中书门下平章事”为衔,同中书门下三品之名遂废。 04.《开皇律》:隋文帝时颁布的国家法典。隋文帝即位后,制定了《开皇律》。其共二十卷,五百条,主要内容是:刑法分五刑,即死、流、徙、仗、笞,共二十等。十恶不赦之罪,即谋反、大不敬等罪;八议之科,规定八种人犯罪应给予减免。该法律废除了前代的一些酷刑,简化了律文,成为后代法律条文的范本。 05.大索貌阅:隋朝为清查户口而采取的措施。南北朝以来,由于赋税沉重,户口隐漏情况严重,开皇五年(585年),隋文帝下令清查户口,按照户籍簿上登记的年龄体貌进行核对,此即“大索貌阅”。如有不实,三长要发配远方。清查结果使户籍增加了四十万丁,一百六十四万余口。大索貌阅使大量逃避的丁壮和隐匿的户口重新编入户籍,增加了赋税收入。 06.输籍之法:隋朝推行的划分户等和纳税标准的措施,又称输籍定样。隋文帝于开皇五年(585年)采纳宰相高颖的建议,实行输籍定样。即有国家制定划分户等的标准,各州县依定样划分户等,作为征调户税、吏役的标准。由于国家规定的户税、吏役数量低于豪强地主对佃农的剥削量,许多原来依附于豪强地主的农民纷纷脱离他们,向官府申报户口、纳税服役,成为国家的编户。次制度使国家增加了财政收入,扩大了吏役来源,豪强地主的势力遭到极大的削落。 07.《唐律疏议》:唐朝颁布的国家法典,是刑律和注疏的合编,又称《永徽律疏》。唐初在《开皇律》的基础上,制定出《贞观律》、《武德律》。高宗时,又命长孙无忌对《贞观律》、《武德律》加以修改、注疏,成为《永徽律疏》,后世称之为《唐律疏议》。内容上有五刑十恶,量刑定罚上有所减轻。次法典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最完整08.河朔三镇:河北地区的卢龙、魏博、承德的节度使李怀仙、田承嗣、李宝臣三人为安史的旧将领,各自分为节度使。此三镇割据程度最强,历史上称“河朔三镇”或“河北三镇”。次三人管理地区也是安史叛乱的地区,民族成分复杂,有一定的胡化色彩,唐后期,三镇节度使的任命朝廷基本不能干预,都是家族相传或悍将传位,09.南衙北司之争:唐后期中央政府内部朝官和宦官间的政治斗争。此时,宰相官署在宫廷以南,称南衙;宦官所在的内侍省在朝廷北部,称北司。所以称此斗争为南衙北司之争。其中最激烈的是顺宗时期的“二王八司马事件”和文宗时的“甘露之变”。两次东斗争的结果均以宦官胜利而结束。宦官势力进一步加强。唐末昭宗时,宰相崔胤利用节度使朱温消灭宦官势力。南衙北司之争结束。南衙北司之争进一步削弱了中央集权。 10.《通典》:是我国第一部典制体通史,即专门记载历代政治、经济等典章制度严格变迁的通史。作者杜佑,

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和问答题

《世界近代史》课程作业 一、名词解释 1.教皇子午线:1494 年经教皇仲裁,西班牙和葡萄牙在世界上划分势力范围的分界线。 1492年哥伦布到达美洲后,西、葡两国为争夺殖民地、市场和掠夺财富,长期进行战争。为缓和两国日益尖锐的矛盾,由教皇亚历山大六世(1492~1503在位)出面调解,于1494年6月7日两画了一条线,线西归西班牙,东归葡萄牙,此即所谓“教皇子午线”。 这条由教皇作保规定的西、葡两国势力范围的分界线,开创近代殖民列强瓜分世界、划分势力范围的先河。(参课本P19) 2.人文主义: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表现在文学、艺术、教育、哲学和自然科学等方面的思想内容,通常被称为人文主义。 人文主义是一种哲学理论和一种世界观,以人为衡量一切事物的标准。作为文艺复兴时期主要的社会思潮,他的核心是:肯定人,注重人性,要求把人从宗教束缚中解救出来。反对神权,提倡人权;反对神性,提倡人性;反对封建特权,提倡自由平等;反对教会蒙昧主义,提倡发展文化教育;反对封建割据和外族入侵,主张中央集权和民族独立。 人文主义是资产阶级的世界观和历史观,是资产阶级反封建、反中世界神学世界观的思想武器。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对人文主义的过分推崇,造成文艺复兴运动个人私欲的膨胀、泛滥和社会混乱。 3.薄伽丘:乔万尼·薄伽丘(1313—1375),一译卜伽丘,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的杰出代表,人文主义者。 代表作《十日谈》批判宗教守旧思想,揭露教会的虚伪和腐化,提倡个性解放,歌颂人对现世生活的追求。主张“幸福在人间”,被视为文艺复兴的宣言。创作了西欧

文学史上第一部心理小说《菲亚美达》;其与但丁、彼特拉克合称“文学三杰”。 4.因信称义:是德国神学家马丁·路德的神学思想核心。 他认为,基督徒之所以是自由的,是因为他们“因信称义”,不再受善功律的支配,他们通过自己的信仰而与基督建立了新的个人关系。信徒不必依靠教会极其繁琐的宗教礼仪,只凭对上帝对的虔诚信仰就可以得到灵魂的拯救。内容有:1.圣经乃唯一的、最高的成就。2.平信徒皆为祭司3.僧俗平等,恪守天职。 这一宗教伦理是对天主教会所宣扬的“行为称义”的否定,所蕴含的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具有宗教情感的个人主义与文艺复兴中具有理性的个人主义结合在一起,成为早期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精神动力之一。 5.预定论: 由宗教改革家加尔文(1509——1564)提出,也成为加尔文派的奠基。 预定论认为神的旨意是绝对的,也是无条件的,一切有限的受造物联合起来也不能影响神的旨意,这旨意完全是神在永恒里安排的。神是万物的主宰,伟大而有能力,安排大自然的运行,支配人类的历史,任何细节都在他的掌管之下。其内容为将人分为“选民”和“弃民”。 预定论提出了解放人的思想,鼓励人们在世俗生活中去发财致富。 6.开明专制:18世纪下半叶欧洲一些国家封建专制君主执行的一种政策,是为了适应资本主义发展和阶级矛盾尖锐化而进行的具有明显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 当时,欧洲大陆诸国的封建制度日趋衰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封建社会内有所发展。各国封建君主为了巩固其专制统治,接过了法国启蒙学者要求改革的旗帜,宣称要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把自己装扮成“开明”的君主,高喊“开明”的口号,进行种种改革,如改革教会,兴办教育事业,编纂法典等 “开明专制”的时代是从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二世登基时开始的。他自称“国家的第一

外国文学史(欧美卷)[下]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1、批判现实主义:是19世纪30年代在法国出现,后在19世纪中后期和20世纪初期的欧美具有极大影响的一种文学思潮。它突出特点就是真实和广阔地反映社会生活,深刻地揭露现实矛盾和批判社会罪恶;同情社会下层的小人物,反映他们的悲惨命运和内心痛苦;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并注意细节的真实。斯丹达尔率先提出现实主义的文学纲领,后经巴尔扎克、俄国的别林斯基的进一步发展,形成理论支柱。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以长篇小说为最。代表人物如巴尔扎克、托尔斯泰、易卜生等。 2、象征主义:西方现代派文学中产生最早.影响最大的文学派别。前期象征主义形成于19世纪下半期,?代表作品为法国作家波德莱尔的《恶之花》。后期象征主义兴起于本世纪20年代,?代表有艾略特的《荒原》、比利时梅特林克的《青鸟》等。?象征主义这一称谓是法国诗人莫雷亚斯于1886年提出来的。?它重视借助外在具体事物表达微妙的内心感受,注重联想、暗示,讲究诗歌的神秘性、音乐性以及“交感”手法。?用物象表现作者抽象的意念和思想感情,具有浓厚的神秘主义色彩。代表人物有兰波、魏尔伦、马拉美。 5、黑色幽默:20世纪60年代流行美国的一个文学流派。因1965?年美国作家弗里德曼辑印小说片断集《黑色幽默》而得名,深受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所谓“黑色幽默”,实际上就是用喜剧的形式表现悲剧的内容。长于用夸张、反讽的手法揭示社会和人生荒诞乖谬的本质,故意用轻松调侃的态度面对悲剧性的事件,因它在价值取向和审美意趣类同于荒诞戏剧。黑色幽默小说中出现的是反英雄的人物、反小说的叙事方式,整体上具有寓言性。代表作家有:冯内古特、海勒、巴思和品钦等。代表作品有《第二十二条军规》,其规定,只有疯子才能获准免于飞行,但必须由本人提出申请,但你一旦提出申请,恰好证明了你是一个正常人,还是在劫难逃···“第二十二条军规本身是一种“高度的抽象和集中,象征着冥冥中统治世界的神秘力量,变化无常,令人莫测高深”。它的本质就在于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圈套,是一个永远无法摆脱的困境,让人陷入悖论式的进退维谷的局面。 二、简答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 1、尊王攘夷:指效忠统治者,排除少数民族侵扰。齐桓公执政以来,经过了内政,经济,军事等多方面的改革,有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军事实力,适时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帜,以诸侯长的身份,挟天子以伐不服。尊王,即遵从周王的权力,维护周王朝的宗法制度。攘夷指对游牧与长城外的戎狄和南方楚国对中原诸侯的侵略进行抵御。 汉以后这种正统思想经过敷陈阐发﹐在封建社会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每当汉民族建立的政作为动员臣民拥护王室﹑团结御敌的口尊王攘夷 号。权受到异族侵略时﹐统治阶级就以、合纵连横:战国晚期诸侯征战的军事外交战略。联合各国抗秦者即为合2 纵,“合众弱而攻一强”,阻止强国进行兼并:秦设法破坏合纵就是连“事一强以攻众弱”,强国迫使弱横,代表人物分别是苏秦和张国投降并帮助它进行兼并。根本目的是为了六国或秦的利益辩仪。 护。合纵连横的斗争适应了战国形式发展的需要,对各国政治产生了很大影(在一个较响。 秦齐两国并立,合纵连横一般是针对或围绕它们展开的。

合纵既可以是对秦,也长时间内, 可以是对齐。连横既可以是连秦,也可以是连齐。直到长平之战后,才凝固成都是对秦)汤刑是商代刑事法律内容的名3 、汤刑:称,是商代,国家在调整社会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形根据《左转》“商有乱政而作汤内容上主要是刑罚以及适用原则的汇成的法律规范: 刑”。集。 ”故“祖甲二十四年,重作汤刑。而但实际上后世商王也有对其有所损益,根据《竹书纪年》 而不限于特定某代商王所制定的某一部成文一般认为,“汤刑”应是代为概称商代法律,法。、葵丘之会:西元前651年,齐桓公召集齐,鲁、宋、卫,郑、许、曹等国在葵丘(今河南4兰考)会盟,相约「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还规定“无曲防,无遏籴,无好」有封而不告”周天子派宰孔参加,并赐给齐桓公王室祭祀祖先时的祭肉。史称“葵丘之会”。从此,齐桓公成为了中原的霸挟天子以令诸侯。标志齐国的霸业达到了顶峰。 、《法经》是我国封建社会最早的一部初步系统化的成文法典,其内容体现出封建5 纪念馆及关系,其体制相对传统的刑书有较大的变革,对后世封建法典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贼律》、《网律》、《捕律》、《杂律》、《具律》。第一,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