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掌握这个概念,关键在于理解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要正确理解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应该把握以下特点:

1.共同性

所谓客观实在性,就是离开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性质。客观实在性是从复杂多变、形形色色的物质形态中抽象概括出的一切物质形态所共同具有的特征,是一切物质形态的共同本质。

2.唯一性

除客观实在性外,变化、运动等也是物质现象的共性,而物质概念同意识概念是相对应存在的,客观实在性是物质与意识相比较,物质所有共性中唯一特有的共性。变化、运动等共性不是物质现象特有的,意识也是运动、变化的。它们不能把物质和意识相区别,也就不能成为物质概念的本质属性。

3.表现形式的多样性

客观实在性是在剔除物质具体形态个别特性后,对意识以外的万事万物共性的概括和抽象。但这并不是说,客观实在性可以离开物质的具体形态而存在。相反,客观实在性只存在于物质的具体形态之中,没有物质的具体形态就不可能有客观实在的物质,物质的具体形态千差万别,它们都是客观实在的具体表现形式。物质概念抽象概括出了物质的具体形态共同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4.永恒性

物质的永恒性指的是物质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它只能由一种形态转化为另一种形态。人们为了满足自己各方面的需要,有意识地制造出许多自然界原来没有的东西,这只是改变了自然物的具体形态,改变了物质的存在方式,使自然物人工化,而不是创造了物质。所以,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

性,不管物质的具体形态如何改变,物质的客观实在性这一特点没有发生改变。自然物人工化的前提和基础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物及其属性与规律,人们是不可能凭空创造物质的。

5.可知性

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物质虽然存在于人们的意识之外,不依赖于人的意识,但人们可以认识它。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之物,只有尚未认识之物。随着实践和科学的发展,人们暂时还不认识的事物迟早会被认识。

(2)现代意义:根据现代科学研究成果,在自然科学领域物质这个概念已经被绝大多数人所承认,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坚持物质第一性。客观实在是物质的共同的一般本质,它通过运动表现出来。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物质的存在和发展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运动着的物质又以时间和空间为存在形式,物质与运动及时空是不可分割的。在时空中运动着的物质表现出无限多样的形态。人类对物质的认识和改造是无穷尽的。现代自然科学关于物质形态、结构和属性的研究,极大地深化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具体说就是在方法论上我们能够以此为工具把握事物的本质,在世界观上我们树立一个物质性的科学的世界观。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特征

自然辩证法概论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特征 摘要: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凸显使我们在哲学层面上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 认为在哲学自然观和生态科学发展的过程中, 产生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历史的必然。并从唯物论、辩证法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论述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特征, 对其自然观进行了多维度的 阐释。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维度 1、彻底的唯物主义立场。 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创造。”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受客观条件制约的。马克思、恩格斯在承认自然界的先在性的基础上,关注现实意义上的自然界,进而把社会及其发展过程看成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强调了社会实践意义上的自然界的重要性。“因为人和自然界的实在性,即人对人说来作为自然界的存在以及自然界对人说来作为人的存在,已经变成实践的、可以通过感觉直观的。所以,关于某种异己的存在物、关于凌驾于自然界和人之上的存在物的问题,即包含着对自然界和人非实在性的承认的问题,在实践上已经成为不可能的了。”[1]马克思、恩格斯从实践唯物主义的原则出发,认为有主观意识和目的的人所参加的社会历史活动并没有遮盖住社会历史规律的客观性,社会及其发展过程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这样就把唯物主义贯彻到底,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全部变革。 2、科学的辨证观点。 马克思、恩格斯在论述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基础上论证了人与自然界、人与人之间的辩证关系,认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形成是在劳动中完成的,劳动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中介、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2]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对自然界的关系与人对社会的关系也是辩证统一的。“人们在生产中不仅仅同自然界发生关系。为了进行生产,人们相互之间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生产。” 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对立和统一与人和人的关系密切。在阶级社会,自然异化的深刻原因要从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等方面去寻找。马克思说“这种自然宗教或对自然界的特定关系,是受社会形式决定的,反过来也是一样。这里和任何其他地方一样,自然界和人的同一性也表现在:人们对自然界的狭隘的关系,决定着他们之间的狭隘关系,而他们之间的狭隘关系又决定着他们对自然界的狭隘的关系,这正是因为自然界几乎还没有被历史的进程所改变。” [3]马克思、恩格斯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号召人们要真正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因为“仅仅有认识还是不够的。为此需要对我们的直到目前为止的生产方式,以及同这种生产方式一起对我们的现今的整个社会制度实行完全的改革。” 3、人文关怀的可持续发展的视野。 在马克思、恩格斯的时代,资产阶级社会仿佛用法术创造了庞大惊人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人们纷纷为工业文明的成就而赞叹。生态环境问题被暂时地掩盖起来。马克思、恩格斯透过现象看本质,从现实出发预见到未来发展的趋势,充分显示了前瞻性的意识和远程的眼光。

浅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浅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实践观 摘要:受到课堂上的讨论及教材的启发,本文从联系生活实际出发,阐述了作者对实践的具体含义以及实践和认识的关系的理解。 关键词:实践,认识 在学习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的过程中,读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部分的认识、实践、真理等概念与论断,我发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人类的过往及现今的生活都息息相关。以下摘录我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实践观部分的一些零碎思考。 世界上许多食物、药物,都是经过人们备尝甘苦才了解其特性的。鲁迅就曾指出过:“许多历史的教训,都是用极大的牺牲换来的。譬如吃东西罢,某种是毒物不能吃,我们好像习惯了,很平常了。不过,这一定是以前有多少人吃死了,才知道的。”毛泽东同志也曾指出:“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亲口吃一吃”。不亲口吃一吃就不能真正了解食品的滋味,离开了实践也就谈不上任何真知。 什么是实践?实践就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其中,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它一切活动的东西,因为没有生产实践,就没有人类,就没有其它一切社会生活。常言道:“近水知鱼性,近山知鸟音。”沿海的一些渔民,把耳朵贴在船帮上,听听底下的声音,就知道有什么鱼在附近海域游动。生活在深山老林的猎人,凭着经验就可判别各种鸟类的叫声。经验丰富的司机,听着发动机的声音,就能辨别机器正常与否。我们现在懂得的一切,都是经过许多人的实践才得来的。人们为了使某些重金属的原子核发生裂变,曾经用质子作炮弹去轰击原子核,命中率低得可怜。后来,用中子轰击原子核,不仅很容易击中,而且随着原子核的分裂,还有新的中子释放出来,使轰击原子核的反应不断进行下去,形成链式反应。人们利用核燃料分裂时释放的大量热能,建立了原子能发电站。有教书的实践,才能总结育人的道理;有办工厂的经验,才能有管理工厂的知识。 人类认识发展的历史,就像接力赛跑一样,每一代人都把前一代人知识的终点作为自己知识的起点,然后把在实践中取得的新知识增添到人类知识宝库中去;社会实践一步一步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人们的知识也就越来越丰富。认识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为实践服务。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认识来源于实践。毛泽东指出:“如果要直接地认识某种或某些事物,便只有亲身参加于变革现实、变革某种或某些事物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触到那种或那些事物的现象,也只有在亲身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暴露那种或那些事物的本质而理解它们。这是任何人实际走着的认识路程。”没有实践,客观事物同认识主体就不能发生任何关系,因而也就不可能有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即认识。实践出真知,人的知识、才能归根到底来自实践。这并不排除接受间接经验和学习书本知识,事实上,任何人都不可能也无必要事事直接经验。就每个个人的知识而言,大量是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哲学的物质观经历了一个逐渐深化与不断完善的发展过程,马克思主义从实际的观点出发,实现了哲学物质观上的革命性变革。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不仅科学地揭示了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正确阐明了意识的起源及其与物质相互关系,而且深入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存在方式。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时间与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整个物质世界都是在一定的时空中有规律地运动着。在此基础上,阐明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客观地揭示世界是一个多样性物质的统一体,它已经并还将不断为科学与哲学的发展所证明。 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不依赖于人的感觉而存在,通过人的感觉为人所感知、复写、摄影和反映。物质是世界唯一的本源,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物质世界是联系的,发展的,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时间与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承认世界的物质性,承认物质世界是在时间、空间中依其固有的规律运动、变化和发展着,这是正确解决哲学基本问题、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基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前提。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至今都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指导意义。 首先,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和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我们通过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界,就要充分认识是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人的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物质世界,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更制约着人的实践活动。就要在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指导下,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实际的发展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更

浅谈马克思主义科技观方法论及其运用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1b13085594.html, 浅谈马克思主义科技观方法论及其运用 作者:邓园园 来源:《大经贸》2018年第06期 【摘要】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思想是历史的产物,其形成与当时的社会条件、思想理论背景和科学技术发展是密切相关的。而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则是基于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出发,对科学技术及其发展规律的概括和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主线,深刻阐明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其中贯穿着唯物辩证的马克思主义科技观方法論,体现了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积极进取的创新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发展改革开放 一、马克思科学技术观的内涵 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包括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它是在实践活动基础上的理论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是一种文化现象,也是一般生产力,在本质上具有客观性、探索性和创造性、通用性和共享性。技术则是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所创造发明的各种手段和方式方法的总和。它包括技术活动和技术成果,在本质上具有直接生产力,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物质性和精神性,主观性和客观性,跃迁性和累积性的统一。 二、马克思主义科技观方法论在中国的运用 2.1用发展的观点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社会主义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全部实践活动和理论活动的主题,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文章。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新中国成立后近30年艰辛探索和艰苦奋斗的基础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历史性的重大突破和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把握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这一点不容置疑。同时应清醒地看到,我国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还面临很多没有弄清楚的问题和待解决的难题,对许多重大问题的认识和处理还处在不断深化的过程中,这一点也不容置疑。事物是过程,认识是过程,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也是过程。我们搞社会主义才几十年,对它的认识和把握是比较有限的,必须自觉地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 2.2用两点论观察和处理问题 矛盾分析方法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基本方法。我们观察形势、分析事物、制定政策、解决问题,都要坚持矛盾分析方法,坚持“两点论”。在走什么道路问题上,习近平同志强

自然辩证法复习题答案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是一个历史过程”? A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及其理论追随者们几代人共同来完成的理论形态。B马克思主义“对自然的看法”(自然观),是随着历史不断的发展(包括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而逐步完善的。 C首先,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思想渊源包括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是指古人从自然界本身及其相互联系和变化发展中认识自然界,它具有直观性、辩证性、思辨性的特点,是古人对自然界及本身的一种不成熟的局限性的认识。D第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是16-17世纪的自然哲学家们吸收当时的自然科学成果尤其是牛顿经典力学理论,概括和总结自然界及其与人类的关系所形成的总的观点。它具有实证性和局限性的特点。 E它们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提供了方法论前提。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础上,去除糟粕,取其精华,并对自然界和人的关系进行深刻总结和高度概括后,提出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理论基础和重要标志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继承了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批判地吸收了法国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德国唯心主义自然观中的合理因素,克服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固有缺陷,并以19世纪自然科学成果为基础,形成的关于自然界及其与人类关系的总的观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在前人的成果之上批判继承和发展的结果,从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到16-17世纪的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再到19世纪的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所以说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是一个历史过程。 2.如何理解和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生态自然观三者之间的关系? 答:系统自然观是关于自然界的存在及其演化的观点,是以系统科学等为基础,对自然界系统的存在方式和演化规律的概括和总结。 系统自然观是关于自然界的存在及其演化的观点,是以系统科学等为基础,对自然界系统的存在方式和演化规律的概括和总结系统自然观是关于自然界的存在及其演化的观点,是以系统科学等为基础,对自然界系统的存在方式和演化规律的概括和总结。 生态自然观是系统自然观在人类生态领域的具体体现,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现代形式之一。 第一,它们都围绕人与自然界关系的主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它们都坚持人类与自然界、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人与生态系统的辩证统一,都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二,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各有其侧重点:系统自然观为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人工自然观突出并反思了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生态自然观站在人类文明的立场,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协调和发展。 第三,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相互关联:系统自然观通过系统思维方式,为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方法论基础;人工自然观通过突出人的主体性和实践性,为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认识论前提;生态自然观通过强调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协调性关系,为系统自然观和人工自然观指明了发展方向和目标。

浅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自己生活

浅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自己生活、学习、工作中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其后由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完善发展的观点和学说体系。它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在中国几代领导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后,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 大学里面开设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课程,我觉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对我们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大学生个人成长和长远发展的客观需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本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习,不仅使我掌握了基本的哲学知识,同时也为构造自己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找到了正确的方向;也让我学到了理论知识,更让我自己的思想觉悟提高了许多,分析和解决生活、学习、工作等问题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以下就简单分析其对我生活、学习、工作的影响: 1.对我生活的影响 “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在日常生活中,我自觉的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在思想上我自觉的的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树立和坚定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理想是人生不断进步的精神支柱和动力。在现实生活中,我也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觉辨别和抵制各种不良思想文化的影响。更是不断增强服务社会的本领,自觉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认识世界的理论武器,更是我们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行动指南。作为一名党员,我时刻严格要求自己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树立科学的发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

一提到马克思主义哲学,我们这些年轻人不禁想到的就是枯燥的政治课:老师在前面高谈阔论,我们就趴在桌子上睡觉,通常大家都 把它的乏味度提的比高数还高,数学题至少还有几个“书生”(也就是“呆子”)啃的津津有味,而马列主义NO WAY,NO ONE! 然,工作、学习、生活的各种问题接踵而至,疲于应付的大脑如果不 能将它们完全搞定,就会引发更多的问题出现,于是,恶性循环产生了。此时,我们是多么希望有一双洞穿一切的慧眼呀!透过虚假的外 在现象直见本质,或是持一柄降妖除魔的利剑,一切困难迎刃而解。 其实,我们最最需要的那双慧眼、那柄利剑就在我们身边——那就是哲学——确切的说就是我们一直认为最没实际应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下面我就将自己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体会的几个知识点在生活中 的应用作以简单论述: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思维方式: 有人说哲学就是在你不知向左拐还是向右拐的时候,告诉你左有左的好处、右有右好处、左有左的坏处、右有右的坏处。是的,哲学并没有为我们指明向哪个方向拐,却全面分析了利弊,以便权衡得失,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思维方式。在你选择了任意一个方向后,如果特别顺利,你就应居安思危,提醒自己不能麻痹大意,要注意阳光大路上也可能有坑坑洼洼;如果道路比较泥泞,就要相信条条大路通罗马,而且自己得到的锻炼必然要多一些,可能路边的风景也要漂亮些;倘若没有哲学的全面分析,我们这些急功近利的年轻人很可能

会在遇到挫折后就匆匆折回,如果顺利也罢,如果前途还不明朗那?是不是再返回,大好的青春便被这些或多或少的反复磨去了不少;而且,我们在选择了一条路后,往往会怀着“这山望着那山高”的浮躁,被那些本可以被我们绕过的坑洼、砖头绊了一跤又一跤,大大影响了我们前进的速度。 同样一件事情,你可以从消极方面的方面去看,也可以从积极的方面 去看,关键是怎样调整心态:例如,我们这些年轻人刚参加工作,不管 主动的还是被动的都会多做一些工作,许多人便只是被动的抱怨,消极 怠工;而另一些人则把它看作是一些学习的机会,主动积极的去做, 或是把它看作增加对单位、同事了解的渠道,或是展现自己能力的机会,试想:人的一生有多少机会去做一些惊天动地的大事哪,你的才华和 能力恰恰是在这些小事中体现出来的。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无处不在,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辨证法 的分析对象、辩证思维方法应用对象。成语中的“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及英文中的“like a coin (!像个”硬币,暗指什么事情都有它的两面性)都是这个意思。任何事、任何人都要辩证的去看,这个道理谁都 能理解,关键是自己身在其中时要清醒:顺境时要冷静、别浮躁,逆 境中要自信、要积极的等待(也就是一边充电一边等待),而且要从积极的方面看待人或事物。 二、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矛盾”可以泛指为“问题”、“困难”。诗有云:“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可见我们在人生道路上是最怕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浅谈的民族平等与政策的变化和发展

浅谈的民族平等与政策 的变化和发展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浅谈我国的民族平等与政策的变化和发展 【摘要】 在当今世界,无论是在多民族国家的内部,或者是在国际政治生活中,民族问题都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政治问题。古今中外民族问题的状况,特别是当今世界民族问题的热点情况充分表明,民族问题对多民族国家的前途与命运,对民族与民族之间、民族与国家之间以及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都具有极其深刻而重要的影响。而民族平等也是民族重要问题之一。 【关键字】民族平等民族自治少数民族 【正文】 所谓民族平等是指一切民族的平等,各民族在一切权利上的平等,各民族在事实上的平等。指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任何民族不能享有特权。系马克思列宁主义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之一。是一般民主要求的一个重要内容。但在社会里,民族之间通常是统治与被统治、压迫与被压迫的关系,无论是国内的或国际的民族关系,一般说来是不平等的。因为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的,是造成一般的社会不平等和民族不平等的根源。 民族平等最初由资产阶级提出,曾在反对封建主义和民族压迫的斗争中起过进步作用。但在资产阶级取得政权后,便成为欺骗和压迫本民族人民及其他弱小民族的工具。只有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才被赋予了它真实的内容和科学的涵义,成为无产阶级民族观的核心,成为无产阶级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其基本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1)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 (2)各民族在一切权利上的完全平等。

(3)帮助一切民族实现民族平等权利,对弱小民族的利益和平等权利给予特殊照顾。 (4)各民族都必须履行相应的义务。 在西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美国的革命具有浓厚的反对英国的性质。1765年“反印花税法”大会的议决案就反映出殖民地居民要求与英国本土的居民在政治上和经济上享有平等权利的斗争。1776年的《独立宣言》是资产阶级要求摆脱民族压迫,获取取民族平等的重要文献。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资产阶级为了战胜封建主义,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标榜民主自由。即使并非被压迫民族的资产阶级也高唱民族平等。但是由于它的阶级本性决定了它不实行阶级剥削和民族压迫便不能生存,因此,当它取得稳固的统治地位之后,就变成新的民族压迫者,对广大不发达的弱小民族实行残酷的奴役和掠夺。到了帝国主义时代,民族平等完全成为资产阶级骗人的口号。 再来说说中国吧,长期处在封建制度下的旧中国没有什么民族平等可言。以后,在亲自主持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第一次规定了民族平等。由于辛亥革命(1911)没有改变中国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民国以来若干民族平等的规定,仍然流于形式,成为地主、资产阶级欺骗国内各被压迫民族的工具。 中一贯坚持民族平等,把它作为处理国内的一项基本原则。早在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中就规定了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成立前夕,把民族平等载入,1954年又载入,并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有关的条例和法规。由于少数民族的平等地位和权利得到保障,产生民族压迫和剥削的社会基础已经铲除;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建设事业在国家的帮助下迅速发展,国内的民族关系发生了根

浅谈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

浅谈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 首先,《共产党宣言》是科学共产主义的伟大的纲领性文件,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诞生的重要标志,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伟大开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恩格斯指出,它是全部社会主义文献中传播最广和最具国际性的著作,是世界各国千百万工人共同的纲领。 《共产党宣言》以尚处于资本主义工业化早期阶段的欧州为写作的社会舞台,早期的资本主义既展现了令人惊叹的创造力,也相当程度地暴露了它令人恐惧的破坏力。所以,《共产党宣言》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的是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但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采取的并不是简单否定的态度,而是采取理性分析的态度。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这些赞誉之词,使得资产阶级自己对自身的辩护都显得苍白无力。 资本主义作为一个制度,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从现在来看,它所容纳的全部生产力还没有完全发挥。因为在某种意义上,资本主义还在不断地发展,还在前进,尽管步子很慢,有时候也遭到挫折,比如2008年延续至今的金融危机。但总体来讲,资本主义还在往前走,而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讲到“社会主义胜利和资本主义灭亡同样是不可避免的”。“两个不可避免”原理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大趋势。社会主义必然要代替资本主义,但是这个代替的过程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历史过程。不是一蹴而就,也不是几十年,甚至于也不是一两百年就能够完全实现的。马克思原来设想的是社会主义在全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胜利,但实际上只是在个别国家获得了胜利,这样社会主义国家一定有一个阶段和资本主义国家相处,二者同时存在。并且在相当长时期内,这两个制度并存的现实不会改变。在这个并存的过程中,对于社会主义国家来讲,既要认清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同时又要正视资本主义的生命力。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里面说过:“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的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社会历史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资本主义在经营这个过程当中的确累积了许多经验,这个经验对于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是有启发意义的,是可以借鉴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现在和资本主义打这样那样的交道是必要的、正常的,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二者是相互学习的。 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命题。马克思谈及的未来社会的发展,由于先进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社会财富极大的丰富,人的思想水平和教育水平普遍极大的提高,旧的分工模式将被淘汰,强迫的分工将变成人们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一块基石。从古到今,唯物主义对物质概念的理解,对物质与意识关系的把握,经历了一个从素朴到科学、从片面到比较全面的认识过程。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唯物主义哲学,虽然在人类对物质的认识史上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但是它终究未对世界的物质性、对物质范畴做出科学的解释。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吸收了其物质观中的正确论点和思想,对具体科学关于物质世界研究的最新成果进行了哲学的概括和总结,形成了科学的物质观。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集中体现在列宁的经典论述中,即“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这一种物质观的确立,具有重大的意义: 首先,它指出“物质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明确了物质对意识的独立性、根源性和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派生性,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基本原则,同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其次,它指出物质“是通过人的感觉感知的”,能“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和可知论,同不可知论划清界限。第

三,它指出“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突出了“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阐明了哲学物质范畴与具体物质形态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克服了古代唯物主义的朴素性、直观性,以及近代唯物主义的形而上学性和不彻底性。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从物质和意识的对立统一关系中去把握物质、规定物质,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世界本质的观点的根本特点。列宁对物质做出了最本质的规定,指明了物质对于意识的独立性、根源性,意识对于物质的依赖性、派生性。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物质这一客观存在是可以认识的对象。由于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目前人类还有很多未知事物和难题,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不可认识。未知世界与已知世界之间的区别只是未知与已知,它们都是客观存在的,它们的存在都是不以人的实践与意识为转移的,随着实践和科学的发展,它们迟早会为人们所认识。世界上只存在尚未认识的东西,不存在不可认识的东西。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主张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既肯定了哲学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联系,又把它们区别开来,从而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

试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试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摘要:随着生产的发展、过度追求经济利益,环境问题、人口资源环境难题日益凸显,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经济社会发展陷入困境。因而在当今社会,培养成熟的生态意识是非常有必要的。生态文明思想在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自然地揭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辩证统一关系。其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为人类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并对当今生态文明建设有着极为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辩证统一、可持续发展 一、研究背景 全球变暖,沙尘暴频发,越来越多的雾霾天气等现象让我们不得不意识到生态文明的重要性。由于过去人类过度追求表面的、眼前的繁荣与扩张,从而导致孕育和支撑其生存发展的生态环境遭到严峻破环。人类与环境存在着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过渡的索取终于遭到了环境的报复,敲响了人类社会“增长极限”的警钟,迫使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当人类意识到我们与环境“同呼吸,共命运“的关系后,生态文明成为了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生态文化建设成为了全球人类的共同呼声。生态文化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选择,走生态文明之路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人类唯一正确的选择,生态文化建设成为创建生态文明的重中之重。 二、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展历程及主要内容 (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展历程 1.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萌芽 马克思对自然的浓厚兴趣最早产生于中学时代。马克思在中学时期的自然思想成为了之后他在自然观上所实现的革命性变革的理论上铺垫。他曾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说到:“自然本身给动物规定了它应该遵循的活动范围,动物也就安分地在这个范围内运动,不试图超出这个范围,甚至不考虑有其它范围存在。”“神也给人指定了共同的目标一一使人类和他自己趋于高

浅谈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与学习意义

浅谈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及学习意义 不得不说马克思主义是非常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从中学到大学我们一直 没有停止过学习马克思主义, 记得刚开始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时候还是很懵懂, 虽然很多的理论知识都了解了, 但是却不是非常明白其中的深奥。 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和系统的学习了马克思基本原理, 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以及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 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也开始愈加深刻起来。 而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学习也更加严肃认真起来。 一、关于马克思主义形成的基本认识 :马克思主义是 19 世纪 40 年代由马克 思和恩格斯在工人运动实践基础上创立的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 放的学说。它代表工人阶级的利益,是工人阶级的世界观,也是工人阶级政党 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更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是 一个非常完整的理论体系, 它包括了三个大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它的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和英国古典政治学。由于当时社会各个方面的基础、 条件和马克思、 恩格斯批判的继承和吸收人类关 于自然科学、思维科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最终出现了伟大的马克思主义,可 以说它是 19 世纪欧洲重大社会科学成果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是关于无产 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学说, 即人的解放学。 是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理论, 是无产阶 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 1840 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 生。这个世界由此开始走向全新的光明的道路。 蕴含深刻的道理。 首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唯 物史观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 但是,同时,唯物史观并不是一种封闭的、主观思辨的逻辑体系, 它没有穷尽真理, 而是开辟了通向真理的宽广的道路。它必然会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 换言之,就是唯物史观同样是一种时代的、 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同样具有不同的形式和新的内容。 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唯物史观的传统, 是一种真理相传、 真理积累和真理探索的传统。 一方面, 二:关于马克思主义内容的基本理解: 1.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

简答题论述题 1、简述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重要意义。 1、坚持了物质客观存在性的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 划清界限。 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 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为物质以奠定了基础。 2、怎样理解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 1、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2、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离的。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 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着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3、简述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有决定作用。实践对认识有决定作用表现在: a, 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b, 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c, 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d,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作用。认识一旦形成,便具有指导人们实践的功能。其中正确的 认识和理论可以指导实践采取正确的方法,从而使实践获得成功;错误的认识和理论会引导实践采取错误的方法,从而导致实践失败。 3、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反复,以至无穷,是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也是 认识和实践相互作用的过程。其中,实践和认识的每一次循环,都使认识达到更高级的程度。 4、试述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关系:矛盾的斗争性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是相互结合共同发生作用的。但在不同条件下,二者所处的地位会有所不同。在一定的条件下,矛盾的斗争性可能处于主要的方面,而在另外的条件下,矛盾的同一性又可能处于主要的方面。 同一性的作用: 1、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 件。发展是在矛盾统一体重的发展。 2、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3、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斗争性的作用: 1、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 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2、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矛盾

灯塔 ——浅谈马克思主义能给予我们什么范文

灯塔——浅谈马克思主义能给予我们什么范文回望过去,我们找寻着历史发展的真相。近代历史的发 展充满了工业文明的灿烂成果,也记录了民主革命的残酷斗争。马克思主义自1848年诞生以来,至今已有近一百七十 年的历史。这一百七十年,世界的变化沧海桑田。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世界的霸主从号称“日不落”帝国的大英帝国变成美国,再发展至今天的世界多极化。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使资本主义的殖民体系逐渐破碎瓦解,诞生了一个又一个民主国家。内燃机替代了蒸汽机,机械化生产逐渐取代了人类劳动,人类的物质文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丰富。人们从食不果腹、饿殍遍野的战争荒地之中迈向了衣食无忧、欣欣向荣的康庄大道。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在这其中作为一种精神指引,发挥了不可或 缺的作用。人们问,马克思主义是什么?书本上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 学说。它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组成,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和吸收人类关于自然科学、思维科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于19世纪40年代创立的,并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发展和完善的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如果让我们掉书袋,可能只有专研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人才能听懂这样的话语。其实,

马克思主义就是指引我们进行民主革命、指导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也是引领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思想灯塔。 回顾中国的近代史,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侵略者的炮火击碎了统治者天朝上国的迷梦,也摧毁了平民百姓的安稳生活。翻开历史的记录本,动乱、压迫、流血、牺牲……这些字眼充斥着页面,但是在字里行间我们也能找寻到抗争、奋起、自强、拼搏……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血泪史,也是我们的抗争史。民主革命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革命救亡图存的道路从封建统治阶级开展的洋务运动到资产阶级改 良派的“戊戌变法”,再到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辛亥革命”运动,都是中华民族不断抗争,不断探索发展道路的尝试。然而,这些轰轰烈烈的运动,在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之后都无疾而终了,在历史发展的道路上,我们像一个在黑夜里长途奔袭的战士,疲惫不堪又毫无方向地四处奔袭着,看不到一点黎明的曙光,看不到一点胜利的希望。直到俄国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从此,中国人民的抗争有了历史的方向,有了思想的指引,有了梦想的灯塔。 2、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这样,我们就开始谈谈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的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从最开始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抗战胜利、解放战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掌握这个概念,关键在于理解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要正确理解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应该把握以下特点: 1.共同性 所谓客观实在性,就是离开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性质。客观实在性是从复杂多变、形形色色的物质形态中抽象概括出的一切物质形态所共同具有的特征,是一切物质形态的共同本质。 2.唯一性 除客观实在性外,变化、运动等也是物质现象的共性,而物质概念同意识概念是相对应存在的,客观实在性是物质与意识相比较,物质所有共性中唯一特有的共性。变化、运动等共性不是物质现象特有的,意识也是运动、变化的。它们不能把物质和意识相区别,也就不能成为物质概念的本质属性。 3.表现形式的多样性 客观实在性是在剔除物质具体形态个别特性后,对意识以外的万事万物共性的概括和抽象。但这并不是说,客观实在性可以离开物质的具体形态而存在。相反,客观实在性只存在于物质的具体形态之中,没有物质的具体形态就不可能有客观实在的物质,物质的具体形态千差万别,它们都是客观实在的具体表现形式。物质概念抽象概括出了物质的具体形态共同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4.永恒性 物质的永恒性指的是物质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它只能由一种形态转化为另一种形态。人们为了满足自己各方面的需要,有意识地制造出许多自然界原来没有的东西,这只是改变了自然物的具体形态,改变了物质的存在方式,使自然物人工化,而不是创造了物质。所以,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

性,不管物质的具体形态如何改变,物质的客观实在性这一特点没有发生改变。自然物人工化的前提和基础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物及其属性与规律,人们是不可能凭空创造物质的。 5.可知性 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物质虽然存在于人们的意识之外,不依赖于人的意识,但人们可以认识它。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之物,只有尚未认识之物。随着实践和科学的发展,人们暂时还不认识的事物迟早会被认识。 (2)现代意义:根据现代科学研究成果,在自然科学领域物质这个概念已经被绝大多数人所承认,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坚持物质第一性。客观实在是物质的共同的一般本质,它通过运动表现出来。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物质的存在和发展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运动着的物质又以时间和空间为存在形式,物质与运动及时空是不可分割的。在时空中运动着的物质表现出无限多样的形态。人类对物质的认识和改造是无穷尽的。现代自然科学关于物质形态、结构和属性的研究,极大地深化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具体说就是在方法论上我们能够以此为工具把握事物的本质,在世界观上我们树立一个物质性的科学的世界观。

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看环境保护.

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看环境保护【摘要】现如今, 绿“色生活”的理念正被越来越多的人熟知, 各种环保技术也在高速发展。然而与此相对的却是现实中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08 年的雪灾,汶川大地震,玉树地震, 台湾88 风灾,西南干旱,舟曲泥石流, 俄罗斯大火持续肆虐、巴基斯坦持续强降雨、中欧多国暴雨成灾、阿根廷寒流冰冻,, 在这些自然灾害的背后多多少少都有着人类行为的影子,让我们在用低碳平息地球的不满的同时,也需要从哲学的角度来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论述人与自然相处的问题。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实践 一、马克思自然观研究的历史沿革 目前专门研究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的论著和论文所占的比例并不大, 但这些论著和论文在讨论认识论、实践论、生产关系等问题时都毫无例外地会从各个角度和层面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在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研究的国外论著中, 对中国学界影响较大的有早期的普列汉诺夫、斯大林、布哈林,后来的法兰克福学派、海德格尔、施密特、岩佐茂和贝拉米·福斯特等;我国学者肖前、李秀林、陈先达、陶德麟、黄楠森、吴晓明、俞吾金、张一兵等从本体论认识论角度研究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唯物主义”、自然辩证法,研究了西方学者对马克思主义自然理论的评价和发展;许多学者从社会历史角度研究了马克思主义的地理环境理论, 焦凤贵等对地理环境是否属于社会存在进行了讨论, 陶富源、郁越祖等就地理环境对生产力、社会制度、人的身体健康以及历史发展进程起何种作用有什么影响作了探讨, 王荫庭、安延明等着重分析了普列汉诺夫地理环境理论的特点及其对马克思主义地理环境学说的贡献等问题。在世纪之交,由于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环境问题受社会广泛的关注, 反映在研究领域是马克思的自然理论、环境理论重新受到学界的重视, 并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现代生态主义、女性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等思潮结合, 不仅在生产力和生产

浅谈马克思主义价值观

浅谈马克思主义价值观 一,对马克主义价值观的初认识 在中学阶段我们就学习马克思主义价值观,那时主要学习了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中关于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论述。我们主要弄清楚了三个问题。首先什么是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价值判断是人们对事物能否满足主体需要以及满足程度作出判断。价值选择就是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进一步作出选择。价值判断是价值选择的基础,价值选择是价值判断的表现。其次影响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因素有哪些?1,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需要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也就不同。2,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对其价值的评价也会不同。3,立场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也不同。最后怎样才能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选择?一是要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规律。二是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这就是我们在中学阶段关于马克思主义价值观重点掌握的部分,学习的内容也很有限,到了大学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我们对其有了全面深入的了解。 二,对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再认识。 在大学阶段,我们对马克思价值观的学习上主要是讨论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我们从四个方面学习了该部分内容。 1,价值及其特性 哲学上的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哲学上的价值观念具有最大的普遍性,是对各种特殊价值的现象的本质概括。当客体能够满足主题需要时,客体对于主体就有价值,满足主体需要的程度越高价值就越大。价值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征:价值具有客观性。第二,价值具有主体性。第三,价值具有社会历史性。第四,价值具有多样性。 2,价值评价及其特点 价值评价是一种关于价值现象的认识活动,其特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评价是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的。第二,一般来说,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优质简介联系,是依主体的特点而转移的。第三,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价值评价的特点表明,评价并不是一种主观随意性的认识活动,而是具有客观性的认识活动。只有正确地反映了价值关系的评价才是正确的评价。 2,价值评价的功能与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意义 价值观的功能书上给予了很详细的说明。价值评价在实践中起着激励,制约和导向。首先,价值评价是不断推动实践不断实现价值的精神驱动力量。其次,价值评价服从于实践满足人们客观需要的这一根本目的。最后,价值评价是实践活动的发展的导向因素,他制约着实践活动朝着更充分,更全面,可持续性的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着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要的方向发展。 价值观是关于价值本质的认识以及对人和事物的评价标准,评价原则和评价方法的观点和体系。它与世界观和人生观是一致的。价值观对人的行为起着规范和导向作用。在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推动社会文化发展和繁荣,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工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行态的本质体现。对于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和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3,价值和真理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 真理和实践的辩证统一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任何成功地实践必然是既遵循真理尺度,又符合价值尺度,并将二者有机的统一起来的结果。其次,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有必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