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岭市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

温岭市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
温岭市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

《温岭市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编制

领导小组

组长:曹羽

副组长:

庄德震(市府办)

林继平(市发展和改革局)

朱岳林(市环境保护局)

成员:赵永辉(市发展和改革局)

任发根(市环境保护局)

卢旦生(市财政局)

陈光辉(市建设规划局)

江胜(市工业经济局)

吴茂云(市科学技术局)

陈玉勤(市水利局)

王剑(市农业林业局)

梁金祥(市国土资源局)

陈文云(市海洋与渔业局)

郑卫斌(市风景旅游管理局)

《温岭市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编制

责任表

编制单位:温岭市环境保护局

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

项目负责人:王飞儿

参加人员:林琴徐向阳张秋玲

楼莉萍叶海波戴露莹

王利军何云峰周虹

钟晓航边金云

审核:任发根王飞儿

审定:朱岳林

温岭市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

文本

登记表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规划性质

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是根据区域社会经济活动类型、生态环境要素、生态环境敏感性与生态服务功能空间分布规律,将区域划分成禁止准入区、限制准入区、重点准入区和优化准入区,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生态环境功能小区规划,明确各生态环境功能小区的环境保护基本要求、污染控制、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措施的过程。

第二条规划目标

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以区域资源禀赋、环境承载力为基础,找出温岭市域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成因及其空间分布,确定生态保护重点地区,划定区域生态环境功能区,明确各功能区生态环境保护对策措施和区域产业发展环保准入门槛以及发展重点,以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促进温岭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三条生态环境功能小区的定义

生态环境功能小区归为四类,即禁止准入区、限制准入区、重点准入区和优化准入区。

禁止准入区:生态功能极重要、生态环境极敏感,具有特殊保护价值的地区,包括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源保护区(一级、二级保护区)、重要的自然与文化遗产、风景名胜区和森林公园的绝对保护区等。该区进行全面保护,禁止开发。

限制准入区: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或极重要、生态环境高度敏感或极敏感,对于维持区域乃至全省生态安全起到重要作用的地区。风景名胜区和森林公园(绝对保护区以外的区域)包括在内。该区进行优先保护,限制开发。

重点准入区:生态环境敏感性为一般,生态服务功能中等或一般,产业结构与布局相对合理、环境仍有一定容量、资源较为丰富、经济功能较强、具有发展潜力的地区。该区实行合理布局,重点开发。

优化准入区:生态环境敏感性为轻度或中等,生态服务功能中等或一般,开发历史久、开发活动对生态环境影响程度较深,产业结构与布局有待于优化、人口密集、环境容量小、人均自然资源拥有率低的地区。该区实行调整结构,优化开发。第四条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

(2)《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国务院,国发[2000]38号

(3)《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国务院,国发〔2005〕39号

(4)《生态功能保护区规划编制大纲》(试行),国家环保总局,环办[2002]8号

(5)《浙江省生态功能区划》,2006年

(6)《浙江省县(市、区)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技术导则》(试行),2006年

(7)《台州生态市建设规划》,2003年

(8)《温台沿海产业带发展规划----台州市实施规划》,2009年

(9)《温岭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五年规划纲要》,2006年

(10)《温岭市市域总体规划—城乡统筹发展规划》(2005-2030),2006年

(11)《温岭生态市建设规划》,2004年

(12)《温岭市东部产业集聚区东海塘总体规划(2009-2020)》,2009年

(13)《温岭市产业发展与布局规划》,2006年

(14)《温岭市海洋功能区划》,2006年

(15)《温岭市海洋经济发展规划》,2004年

(16)《温岭市水土保持规划》,2006年

(17)其他相关资料

第五条规划范围与期限

规划范围为温岭市全境,总面积15625.82平方公里,其中陆域面积925.82平方公里,涉及5个街道11个镇。

规划基准年:2008年

规划近期:2008~2010年

规划远期:2011~2020年

第六条规划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以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维护生态环境功能为目标,以《浙江省生态功能区划》和《温岭生态市建设规划》确

定的生态功能区为基础,按照优化准入、重点准入、限制准入、禁止准入的总体要求,在明确环境容量和承载力的前提下,调整、完善、深化生态环境功能区划,协调处理生态环境功能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促进区域开发格局与生态环境资源的承载力相适应,实现区域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七条规划原则

保护优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加强对重要生态功能区的保护,加快对受破坏地区的治理和恢复,协调城镇建设、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切实增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生态环境支撑能力,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统筹发展、重视生态功能与社会经济功能相协调的原则:以人和自然和谐为主线,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着眼于市域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根据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及社会经济发展特征,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

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根据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敏感性、生态服务功能与生态系统结构、过程、格局的关系,结合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存在的主要问题,确定区域生态环境区主导功能及区域发展布局,提出符合当地实际的总量控制目标和产业环保准入条件。

与其他规划相协调、衔接的原则:注重与上一级规划相协调的同时,做好与其它相关规划的衔接工作,确保规划可操作、易实践,以满足环境管理的需求。

第八条规划成果

《温岭市生态功能区规划文本》、《温岭市生态功能区规划说明》、《温岭市生态功能区规划图集》、《温岭市生态环境功能区登记表》。

第二章生态环境功能分区

第九条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

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是根据温岭市区域范围内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的形成机制,分析生态环境敏感性的区域分异规律,明确特定生态环境问题可能发生的地区范围与可能程度,得出温岭市生态环境敏感性的分布特征。

温岭生态环境极度和高度敏感主要集中在西部、南部和中部山地丘陵地区,中度和轻度敏感区主要集中在西南部和中部以及东部山地丘陵区的边缘以及中部平原区,东部滨海平原区为一般地区,具体见表2-1。

表2-1 生态环境综合敏感性空间分布格局

敏感性等级面积(km2)所占比例(%)分布地区

极敏感65.87 6.9

主要集中在西部、南部和中部山地丘陵地区,包

括大溪镇的西部和南部、温峤的西部和东部、太

平街道的西南部、坞根的中东部、城南的横溪谷

地两则及中部、城东街道的东南部和石桥头的西

北部

高度敏感185.1519.4

主要集中在西部、南部和中部山地丘陵地区,包

括大溪镇的大部、温峤的大部、太平街道的西南

部、坞根的北部、城南的中部和东部、城东街道

的东南部和石桥头的西北部、箬横镇的西部、松

门镇的东南部

中度敏感127.6313.3

主要集中在西南部和中部以及东部山地丘陵区

的边缘,包括大溪镇的北部、西南部、石桥头镇

的南部、松门镇的中部、泽国镇的北部

轻度敏感272.8228.5

主要集中在中部平原地区,包括大溪镇的东部、

泽国镇的南部、中心城区、城镇的横溪谷地及东

南部、石桥头镇的东部、箬横镇的西部、松门镇

中部、石塘镇中部、新河镇中部

一般地区305.1131.9

主要分布在东部滨海平原地区,包括滨海镇的大

部、松门镇的北部、箬横镇大部、石塘镇的西部,

以及大溪、泽国部分地区。

第十条生态服务功能评价

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是针对区域典型生态系统,评价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综合特征,分析生态服务功能的区域分异规律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明确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极重要和重要区域。

温岭生态服务功能极重要和重要区主要集中在西部、南部和中部山地丘陵地区块,中等重要主要集中在中部平原区,中部平原部分区块和东部滨海平原区为一般地区,具体见表2-2。

表2-2 温岭市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重要性等级面积(km2)所占比例(%)分布地区

极重要130.37 13.6主要集中在西北部、南部和中部地区,包括大溪镇西北部、东北部,温峤镇中部,坞根大部,城南镇西南部和东北部,石桥头镇西部,箬横镇西部、新河镇南部,以及松门镇石塘镇东南部

重要175.67 18.4主要集中在西部、南部和中部区块,包括大溪镇西南部、温峤镇大部,城南镇北部、太平街道西南部和南部、城东街道东部

中等重要201.22 21.0主要集中在中东部平原地区,主要包括大溪镇中部、沿金清港两侧区、城北街道、城东街道、滨海镇东部区、箬横镇南部、松门镇中部和东部、石塘镇东南部、温峤镇西南部

一般地区449.26 47.0主要集中在中部和东部平原区,包括泽国镇、横峰街道、城西街道、太平街道北部、新河镇大部、滨海镇大部、箬横镇大部、松门镇中部和北部、城南镇东南部

第十一条区域生态环境功能总体定位

省生态功能区划中的定位:在《浙江省生态功能区划》(三级区划)中,温岭市域被划分为四部分,分属于四个生态功能区,其中陆域部分基本被划为Ⅴ1-3温黄平原农业、城镇发展与地下水资源保护生态功能区,近岸水域被划为二个生态功能区,分别为北部的Ⅴ2-3三门湾滩涂养殖与湿地生态功能区和Ⅴ2-4南部的乐清湾-灵昆岛湿地保护与滩涂养殖生态功能区,温岭的海域部分被划为ⅤI2-1台州列岛-东矶列岛海域水产养殖生态功能区。

温岭市产业发展与布局规划:将温岭划为西部产业提升区(温岭中心城区、泽国镇、大溪镇和新河镇的平原地区)、东部产业拓展区(松门、石塘、箬横、滨海等镇及东海塘围垦区)、西南部产业优化区(温岭中心城区、温峤镇和大溪镇三地的西南部丘陵山区,以及城南、石桥头、坞根三个镇)、海洋产业发展区(温岭近海海域以及沿海岛屿)。

第十二条区划方法

以省生态功能三级区划为基础,综合考虑温岭市资源与生态环境现状、生态环境敏感性、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及其空间分异,考虑社会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生态环境保护对不同区域的功能要求,结合区域其它专项规划,通过对重点地区的实地勘察,进行生态环境功能小区划分。各生态环境功能小区之间不存在从属关系,而是彼此相互独立、空间分布连续的地理单元。

第十三条区划方案

温岭市共划分为37个生态环境功能小区,其中禁止准入区6个,限制准入区14个,重点准入区14个,优化准入区3个。其土地面积分别为84.89平方公里、703.71平方公里、110.68平方公里、69.51平方公里,占全县国土面积的比例分别为8.8%、72.6%、11.4%、7.2%。

表2-3 温岭市生态环境功能分区方案

类型功能区编号生态环境功能小区名称

土地面积

(km2)

主导生态功能

禁止准

Ⅴ1-31081A01

湖漫水库饮用水源保护生态环

境功能小区

21.64

水源涵养与饮用水保护、

洪水调蓄

Ⅴ1-31081A02

太湖水库饮用水源保护生态环

境功能小区

25.67

水源涵养与饮用水保护、

洪水调蓄

Ⅴ1-31081A03

花芯-白龙潭水库饮用水源保护

生态环境功能小区

7.88

水源涵养与饮用水保护、

洪水调蓄

Ⅴ1-31081A04

桐岭水库饮用水源保护生态环

境功能小区

5.98

水源涵养与饮用水保护、

洪水调蓄

Ⅴ1-31081A05

桐山水库饮用水源保护生态环

境功能小区

11.46

水源涵养与饮用水保护、

洪水调蓄

Ⅴ1-31081A06

江厦-梅溪生物多样性维持和水

源保护生态环境功能小区

12.26

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

限制准

Ⅴ1-31081B01

温岭西北部水源涵养与水土保

持生态环境功能小区

69.91

水源涵养、水土保持Ⅴ1-31081B02

方山-南嵩山自然景观保护生态

环境功能小区

8.37

自然与人文景保护Ⅴ1-31081B03

楼旗尖自然与人文景观保护生

态环境功能小区

2.72

自然与人文景保护Ⅴ1-31081B04

温岭西南部水源涵养与水土保

持生态环境功能小区

77.77

水源涵养、水土保持Ⅴ1-31081B05

温岭南部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

生态环境功能小区

85.15

水源涵养、水土保持Ⅴ1-31081B06

南部城郊山地丘陵和自然景观

保护生态环境功能小区

31.41

水土保持、自然景观保护Ⅴ1-31081B07

中部水源涵养与风景旅游生态

环境功能小区

45.94

自然与人文景观保护、水

源涵养

Ⅴ1-31081B08 城区农田与湿地保护生态环境

功能小区

18.58

湿地生物多样性维护、生

态系统产品提供

Ⅴ1-31081B09 中北部水网平原农田保护生态

环境功能小区

77.69

湿地生物多样性维护、生

态系统产品提供

Ⅴ1-31081B10 中东部农田生态保护生态环境

功能小区

245.06生态系统产品提供

Ⅴ1-31081B11 石塘历史文化与景观保护生态

环境功能小区

5.54

自然与人文景观保护

Ⅴ1-31081B12 滨海山地水土保持与景观保护

生态环境功能小区

22.08

水土保持、自然景观保护

Ⅴ2-31081B13 近岸海域生态保护与水产养殖

生态环境功能小区

4.80

生态系统产品提供,生物

多样性维护

Ⅵ2-11081B14 近海海洋生态保护与水产养殖

生态环境功能小区

8.69

生态系统产品提供,生物

多样性维护

重点准入Ⅴ1-31081C01

温峤城镇与产业发展生态环境

功能小区

8.15

生态系统产品提供,城镇

发展

Ⅴ1-31081C02

泽国南部城镇与产业发展生态

环境功能小区

10.87

生态系统产品提供,城镇

发展

Ⅴ1-31081C03

新河城镇与产业发展生态环境

功能小区

11.21

生态系统产品提供,城镇

发展

Ⅴ1-31081C04

滨海城镇与产业发展生态环境

功能小区

3.80

生态系统产品提供,城镇

发展

Ⅴ1-31081C05

滨海东南部综合产业发展生态

环境功能小区

1.30

生态系统产品提供

Ⅴ1-31081C06

箬横城镇与产业发展生态环境

功能小区

6.49

生态系统产品提供,城镇

发展

Ⅴ1-31081C07

东海塘产业发展生态环境功能

小区

39.58

生态系统产品提供

Ⅴ1-31081C08

松门城镇与产业发展生态环境

功能小区

10.91

生态系统产品提供、城镇

发展

Ⅴ1-31081C09

石塘城镇与产业发展生态环境

功能小区

6.49

生态系统产品提供,城镇

发展

Ⅴ1-31081C10

城南城镇与产业发展生态环境

功能小区

4.99

生态系统产品提供,城镇

发展

Ⅴ1-31081C11

石桥头城镇与产业发展生态环

境功能小区

1.32

生态系统产品提供,城镇

发展

Ⅴ1-31081C12

坞根城镇与产业发展生态环境

功能小区

1.63

生态系统产品提供,城镇

发展

Ⅴ2-41081C13

乐清湾临港产业发展生态环境

功能小区

2.54

生态系统产品提供

Ⅴ2-31081C14

东部近岸海域综合产业发展生

态环境功能小区

1.40

生态系统产品提供

优化准

Ⅴ1-31081D01

温岭中心城区与产业发展生态

环境功能小区

43.09

生态系统产品提供,城镇

发展

Ⅴ1-31081D02

大溪城镇与产业发展生态环境

功能小区

16.24

生态系统产品提供,城镇

发展

Ⅴ1-31081D03

泽国城镇与产业发展生态环境

功能小区

10.18

生态系统产品提供,城镇

发展

第三章生态环境功能分区总量控制

第十四条总量控制主要污染源范围

鉴于面源污染控制和削减的难度,水污染物总量控制时只针对点源及部分面源制定总量

控制方案。本规划将区域范围内点源即工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畜禽养殖污染源进行总量

控制,根据现在排污及总量控制要求,对各区域总量控制提出相应的控制要求。

第十五条污染物总量控制基本原则

1)以环境质量为导向,以计划总量为依据。

2)现状排污特征与区域功能要求相结合。

3)污染物削减以优化准入区和限制准入区为重点。

第十六条污染物总量控制总体目标

根据台州市污染物总量控制下达的任务,温岭市到2010年COD在2005年的基础上削减

17.5%;SO

2

在2005年的基础上削减15.5%。

第十七条水污染物总量分区控制方案

本次规划重点对生活污染源、畜禽养殖污染源和工业点源进行污染物总量控制。根据污

染物总量控制的基本原则以及温岭市总量控制的目标,确定各功能区污染物总量近期控制方

案。具体见表3-1。

表3-1 温岭市水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

单位:吨/年

第十八条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方案

二氧化硫总量控制方案执行“十一五”国家总量控制指标,即至2010年,在2007年工业源排放总量的基础上,削减10%,即温岭市至2010年工业二氧化硫允许排放量为2776吨,2007~2010年年度削减比例分别为3%、3%、2%和2%。“十一五”期间,工业二氧化硫总削减削减量为308吨,2007~2010年年度削减量分别为92.6吨、92.6吨、61.7吨和61.7吨。

第四章生态环境功能分区规划

第一节禁止准入区

第十九条禁止准入区的总体要求

划为禁止准入区共有六个,总面积84.89平方公里。主要分布于温岭的西部、南部和中部的山地丘陵区。禁止准入区是温岭市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区,承担着水土保持、水源涵养、调节气候、生物多样性维护等功能,生态环境极敏感,一旦遭到破坏,生态系统难以恢复甚至无法恢复,因此将此类小区列入禁止进行任何有损生态环境的建设活动。

列入温岭市禁止准入区的主要是饮用水源一、二级保护区和森林公园。饮用水源地具有重要的饮用水提供、洪水调蓄等生态服务功能,同时也是一种极重要的战略资源,对支撑区域经济发展和保障社会稳定具有重要作用;森林生态系统对维持区域生物多样性,调节气候,维护区域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作用。本规划将温岭市主要城镇的饮用水源保护区的一级、二级保护区、省级森林公园列入禁止开发、强制保护的范围。

对于饮用水源保护生态环境功能小区,严格执行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管理办法及规定,加大对水源地的保护力度,保障饮用水安全;对全市水源地进行统筹规划,优化水资源配置,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供给的矛盾;深入开展饮用水源地监测工作,加快监测能力建设,建立饮用水源预警机制;继续开发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标准化建设,提高水库的综合功能。

对于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功能小区,则必须严格执行省级森林公园的相关管理办法,禁止各类人为干扰活动,加大对保护区管理经费投入,加快监管能力建设,维持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完整性。第二十条湖漫水库饮用水源保护生态环境功能小区Ⅴ1-31081A01 (1)区域基本特征

该区位于石桥头镇、城南镇、城东街道的交界处,区域面积约21.64平方公里。现状水质总体良好,基本能达到功能要求,主要污染来源于农业面源污染。

(2)生态环境敏感性及服务功能

区域的水源涵养与饮用水源保护、洪水调蓄功能极重要,生物多样性维持与生境保护功能极重要;生态环境敏感类型主要为酸雨高度敏感、土壤侵蚀轻度敏感、地质灾害中度敏感。

(3)主要生态保护目标

水质控制断面目标为Ⅱ类。

(4)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措施

污染控制:严格按照《湖漫水库饮用水源保护区管理办法》,在一级水源保护区内,禁止新建、扩建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禁止在饮用水源二级保护区内新建、改建、扩建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从事旅游,网箱养鱼等活动,应当按照规定采取措施,防止污染饮用水水体;禁止在保护区范围内堆置和存放可能造成水体污染的废渣、垃圾、粪便和其他废弃物。

生态建设:加强湖漫水库四周第一山脊线内生态公益林建设和保护,努力提高已建成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区的管理水平,依法进行有效保护、巩固建设成果;要加大封山育林力度,充分利用自然修复能力,恢复植被,增加混交林和生态公益林比重,提高库区森林覆盖率,增强生态功能。

第二十一条太湖水库饮用水源保护生态环境功能小区Ⅴ1-31081A02 (1)区域基本特征

该区位于大溪镇西北部,区域面积约25.67平方公里。太湖水库各项水质指标均符合饮用水源水质评价标。现库区人口9623人,人口密度约446人/平方公里。目前,太湖水库工业企业较少,主要是小型机械加工企业。生活污染是库区主要的污染来源之一。

(2)生态环境敏感性及服务功能

该区域的水源涵养与饮用水源保护、洪水调蓄功能极重要,生物多样性维持与生境保护

功能极重要;土壤侵蚀以中度、高度敏感为主、酸雨高度敏感、地质灾害以轻度敏感为主。

(3)区域生态功能及保护目标

水质控制断面目标为Ⅱ类。

(4)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措施

污染控制:在一级水源保护区内,禁止新建、扩建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禁止在饮用水源二级保护区内新建、改建、扩建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从事旅游,网箱养鱼等活动,应当按照规定采取措施,防止污染饮用水水体;禁止在保护区范围内堆置和存放可能造成水体污染的废渣、垃圾、粪便和其他废弃物。逐步减少库区人口,加快库区村民逐步向山外移民。同时因地制宜开展库区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减少生活污染对水源地水质影响。

生态建设:库区内实施退耕还林,加强水库四周生态公益林建设和保护,努力提高已建成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区的管理水平,依法进行有效保护、巩固建设成果;修复加固太湖水库,建设配套工程。开展毛坦溪、小溪等小流域综合治理,完成太湖流域整治,增加区域骨干水利工程建设投入,全面提高防洪抗旱能力。同时完善水环境实时监测系统,严肃查处各种违法行为。

第二十二条花芯-白龙潭水库饮用水源保护生态环境功能小区Ⅴ1-31081A03 (1)区域基本特征

本区域位于温岭市中部的箬横镇,与新河镇长屿、塘下管理区和城东街道相邻,包括花芯水库集雨范围和白龙潭水库集雨范围,总面积7.88平方公里。该区主要污染源是生活污水和农业面源,花芯水库水质较好,一级保护区内水质基本保持在Ⅱ~Ⅲ类。

(2)生态环境敏感性及服务功能

该区域的水源涵养与饮用水源保护、洪水调蓄功能极重要,生物多样性维持与生境保护功能极重要;生态环境敏感类型主要为土壤侵蚀轻度敏感、酸雨高度敏感、地质灾害中度敏感。

(3)区域生态保护目标

水质控制断面目标为Ⅱ类。

(4)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措施

污染控制:在一级水源保护区内,禁止新建、扩建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禁止在饮用水源二级保护区内新建、改建、扩建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从事旅游,网箱养鱼等活动,应当按照规定采取措施,防止污染饮用水水体;禁止在保护区范围内堆置和存放可能造成水体污染的废渣、垃圾、粪便和其他废弃物。妥善处理与长屿硐天风景区、红岩背风景区发展的关系,减轻景区开发对水源保护的影响。

生态建设:加强区域内水源涵养林建设和保护,逐步开展退耕还林工作,加强区域水土保持综合整治。

第二十三条桐岭水库饮用水源保护生态环境功能小区Ⅴ1-31081A04 (1)区域基本特征

本区域是以桐岭水库为核心的水源保护区,总面积6.0平方公里。桐岭水库是城南镇重要的饮用水源。目前保护区内的主要污染源是生活污水和农业面源,据水质监测资料和专项调查结果表明该水库水质较好,一级保护区内水质基本保持在Ⅱ~Ⅲ类。

(2)生态环境敏感性及服务功能

该区域的水源涵养与饮用水源保护、洪水调蓄功能极重要,生物多样性维持与生境保护功能极重要;生态环境敏感类型主要为土壤侵蚀轻度敏感、酸雨中度敏感。

(3)区域生态保护目标

水质控制断面目标为Ⅱ类。

(4)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措施

污染控制:在一级水源保护区内,禁止新建、扩建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禁止在饮用水源二级保护区内新建、改建、扩建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从事旅游,网箱养鱼等活动,应当按照规定采取措施,防止污染饮用水水体;禁止在保护区范围内堆置和存放可能造成水体污染的废渣、垃圾、粪便和其他废弃物。加强集雨区范围内村镇污水的收集和处理工作,控制面源污染。

生态建设:加强水库四周水源涵养林建设和保护,加强区域水土保持综合整治;加强大雷溪小流域整治,改善集水区小溪流水质。

第二十四条桐山水库饮用水源保护生态环境功能小区Ⅴ1-31081A05

(1)区域基本特征

该区域位于温岭西部温峤镇境内,总面积11.46平方公里,是规划中桐山水库的库区。水库建成后可提供760万m3的供水。目前该区域共有6个行政村,总人口约7000人。目前保护区内的主要污染源是生活污染和固废拆解行业污染。

(2)生态环境敏感性及服务功能

该区域的水源涵养功能极重要,生物多样性维持与生境保护功能极重要;生态环境敏感类型主要为土壤侵蚀轻度敏感、酸雨极度敏感。

(3)区域生态功能及保护目标

水质控制目标为Ⅲ类,近期水质达标率为85%以上,远期水质达标率为100%。

(4)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措施

污染控制:加强对库区工业污染源的整治,取缔该地区现有的固废拆解行业。同时做好沿溪村庄、企业的治污工作,及时清理溪中垃圾,改善沿溪水环境。逐步外迁库区村民,同时控制人口迁入和房屋建设,减少人群对水源的影响和生态的破坏。集雨范围积极发展生态型农业,减少农业生产对水体产生的污染。

生态建设:在水库集雨范围内实行全面的封山育林,严禁开发利用,避免造成水土流失和对水体的污染。取缔一切破坏植被的活动,集雨区范围内已开垦的农田等生产和生活用地应予以退耕还林,严禁在库区范围内开矿。加强对桐山溪小流域整治,增加水库调蓄能力,近期重点整治沿溪水环境,提高溪坝的防洪能力。

第二十五条江厦-梅溪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环境功能小区Ⅴ1-31081A06 (1)区域基本特征

该区域位于温岭西部温峤镇境内,总面积12.26平方公里,是温岭市著名的江厦森林公园。该区内主要木本植物有64科97属128种,其中有国家二级保护植物鹅耳枥,三级保护植物红豆树和珍稀观赏树种南岭黄檀、红叶、粗榧、黄杞等,还有香樟、枫香和柏木等25种。人工植被有马尾松、黑松、湿地松、杉木、柳杉、木麻黄、毛竹、文旦、甜橙、杨梅、枇杷、板栗、柿子和茶树等。该区内野生动物119科285种,其中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穿山甲、小灵猫、麂和省重点保护动物毛冠鹿等。

(2)生态环境敏感性及服务功能

该区域的生物多样性维持、生境保护极重要,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功能重要;生态环境敏感类型主要为土壤侵蚀中度敏感、地质灾害中度敏感。

(3)区域生态功能及保护目标

主要保护目标为区域内生物物种的多样性,水源地水质,梅溪水质要达到Ⅱ类水标准。

(4)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措施

污染控制:严禁该地区范围内开矿,逐步外迁梅溪集雨区村民,控制外来人口迁入和村庄大规模扩建。

生态建设:根据森林公园优越的自然环境和独特的人文景观,考虑到地域的完整性和长期发展的余地,将江厦森林公园进行功能分区,建立核心区,只提供视觉观赏。加强区内生态环境建设,调整树种结构和林种结构,增加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的面积,增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降低生态脆弱性。合理规划景区设施,禁止一切与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无关的开发建设活动。禁止梅溪集雨范围内开发建设活动,减少水土流失对水体的污染。

第二节限制准入区

第二十六条限制准入区的总体要求

划定的限制准入区共有14个,总土地面积703.71平方公里,是温岭重要生态服务功能的集聚区,具有水源涵养与饮用水源保护、土壤保持、自然景观保护、生态系统产品提供等生态服务功能,在维持整个区域的生态平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该区也是土壤侵蚀、地质灾害高度敏感的主要分布区域。

该区经济和人口集聚程度相对不高,人口密度多在1000人/km2以下,城镇集聚功能较弱;工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工业企业规模小且布局散乱,综合效益不高。局部区域环境质量较差,水环境质量以Ⅴ类或劣于Ⅴ类为主;植被覆盖率较高,但森林结构不尽合理,区域开发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水土流失。该区域也是温岭主要农业生产区域,农业污染对环境存在一定影响。

该类生态环境保护目标: 近期生态环境质量保持稳定,水环境功能区达标率达到85%以上;森林覆盖率稳中有升,西部和南部山区森林覆盖率达到70%以上,阔叶林面积增加20%,森林的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等生态服务功能得到进一步提升,农田资源得到进一步的保护。

远期生态环境质量全面改善,水环境功能区达标率达到100%;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得到解决,重要生态功能区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全面恢复。

保护与发展方向:坚持保护优先、适度开发的原则,在维持和提升主导生态服务功能的前提下,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重点实施生态保护和生态修复,进一步形成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域,保障生态安全;保护森林资源,加强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力度,大力开展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等生态公益林建设;加强对生物资源的保护,提高生物多样性;加强对景区环境的保护,避免过度开发对受损的生态环境进行恢复;加强对基本农田的保护,适度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促进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提高;通过生态补偿机制的保障,促进区域的良性发展。

第二十七条温岭西北部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功能小区Ⅴ1-31081B01 (1)区域基本特征

该区地处大溪镇西北部,系北雁荡山余脉,总面积69.91平方公里,总人口约5.6万多人,主要分布在沿交通线两侧。该区域植被覆盖率高。区域内经济以农业为主,工业以铸造为主,但基础薄弱。

(2)生态环境敏感性及服务功能

区域内水源涵养、生境保护重要,生物多样性维持、水土保持功能重要;生态环境敏感类型主要为土壤侵蚀中度敏感、酸雨极度和重度敏感、地质灾害以高度和中度敏感为主。

(3)区域生态保护目标

森林覆盖率达到70%以上,区域河流水质达到Ⅲ类水质标准。

(4)建设开发活动环境保护要求

该区限制发展工业,工业发展以一类工业为主,禁止新建农药、味精、化工、酒精、造纸、制革、印染、电镀等高污染行业的项目;禁止发展《浙江省工业污染项目(产品、工艺)禁止和限制发展目录(第一批)》中规定的禁止类和限制类产业项目。在靠近大溪镇区附近适当放置一些低污染的工业企业,整治现有机械铸造业。充分利用该地区的山林资源,大力发展生态农林业,全而推广绿色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建立大溪早熟温州蜜桔基地。

(5)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措施

污染控制:严格控制产生水污染的项目,对COD和氨氮进行总量控制;允许建设对环境影响较小的项目,但仅允许新建日排污水10吨,日排化学需氧量1千克和日排氨氮0.15千克以下的工业企业和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新建达到规定指标的项目,必须执行“以老带新”政策,须替代削减不低于1.2倍的同类污染物排放总量;加强区内现有重点污染源整治,对严重破坏环境或景观的工业企业进行限期治理,逐步推进区内工业企业向周边基础设施完善的工业功能区块集聚。

生态环境建设:加强该区块内生态公益林建设和保护,依法进行有效保护、巩固建设成果;要加大封山育林力度,调整树种结构和林种结构,增加阔叶林和针叶林混交林的面积,增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降低生态脆弱性。杜绝区内各种毁林垦植等现象发生,对于坡度大于25度山坡地、水土流失敏感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地禁止垦植和建设项目开发。恢复区域内矿山开采造成破坏的景观,逐步控制区域矿石开采规模,禁止一切破坏森林的行为。

第二十八条方山-南嵩山自然景观保护生态环境功能小区Ⅴ1-31081B02 (1)区域基本特征

该区位于大溪镇南部,总面积约8.37平方公里,景区内集危崖绝壁、奇峰深谷、飞瀑溪涧、田园风光于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一体,是温岭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

(2)生态环境敏感性及服务功能

区域内水源涵养、生境保护重要,生物多样性维持、水土保持功能重要;生态环境敏感类型主要为土壤侵蚀中度敏感、酸雨极度和重度敏感、地质灾害以中度敏感为主。

(3)区域生态功能及保护目标

旅游区生态环境达标率为100%。

(4)建设开发活动环境保护要求

该区禁止发展工业,充分利用该地区的旅游资源,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开辟方山与南嵩岩景区联线,禁止一切破坏景区的活动,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开展旅游观光、科学教育、宗教旅游活动,推进景区生态旅游。

(5)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措施

景区的有关建设,必须遵循适度有序、分层次开发的原则,不允许任何形式的有损自然的开发行为,每个项目都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估,要从生态角度,严格控制服务设施的数量、色彩、用料、造型和风格,提倡以自然景观为主,就地取材、依景就势,体现自然之美,防

止景观的“城市化”、“人工化”。禁止该区域石矿开采活动。

第二十九条楼旗尖自然与人文景观保护生态环境功能小区Ⅴ1-31081B03 (1)区域基本特征

楼旗尖风景名胜区位于温峤镇琛山境内,总面积2.72平方公里,距市中心6公里,景区孤峰矗立,山势雄奇,形象独特。但目前旅游区的开发尚处于起步阶段。

(2)生态环境敏感性及服务功能

区域内生境保护重要,生物多样性维持、水土保持功能重要;生态环境敏感类型主要为土壤侵蚀中度敏感、酸雨极度和重度敏感为主。

(3)生态环境保护目标

旅游区生态环境达标率为100%。

(4)建设开发活动环境保护要求

该区禁止发展工业及采矿等活动,充分利用该地区的旅游资源,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禁止一切破坏景区的活动,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开展旅游观光、科学教育、宗教旅游活动,推进景区生态旅游。

(5)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措施

污染控制:加强旅游区环境质量的维护,对直接影响景区质量的污染源限期治理,达不到要求的坚决实行关、停、并、转、迁政策,严禁在景区饲养畜禽和随意倾倒垃圾。

生态保护:本着保护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维护生态旅游环境的目的,进一步加强现有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实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对景区进行合理规划,区域内一些濒临倒塌、湮灭的古迹和古建筑进行抢救性维修,禁止修建与自然人文景观保护不相符的构筑物,严禁对该区域山体进行矿石开采。

第三十条温岭西南部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功能小区Ⅴ1-31081B04 (1)区域基本特征

该区地处温峤和坞根境内,总面积77.77平方公里,总人口约2.3万人。区域内土地利用类型以林地和旱地为主,植被覆盖率高。但该区域总体经济指标在温岭市居后,城镇化水平较低、基础设施薄弱。目前该区经济以农业种植业、渔业养殖为主,工业企业基础相对薄弱。

(2)生态环境敏感性及服务功能

该区域的水源涵养、生境保护重要,生物多样性维持、水土保持功能重要;生态环境敏感类型主要为土壤侵蚀中度敏感、酸雨极度和重度敏感、地质灾害以轻度和中度敏感为主。

(3)区域生态保护目标

森林覆盖率保持在80%以上。近期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50%;远期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75%以上。

(4)建设开发活动环境保护要求

该区限制发展工业,工业发展以一类工业为主,禁止新建农药、味精、化工、酒精、造纸、制革、印染、电镀等行业中具有高污染、高环境风险性的项目;禁止发展《浙江省工业污染项目(产品、工艺)禁止和限制发展目录(第一批)》中规定的禁止类和限制类产业项目。坚持环保优先的原则,适度在下保、青屿工业功能区块适度放置低污染高附加值制造业,从严控制污染企业的引进建设;从严控制工业区块外工业企业建设。大力发展生态高效农业。

(5)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措施

污染控制:加快对南湾等村的固废拆解业的整治。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合理施用化肥,禁止使用“两高”农药。根据养殖容量控制养殖规模,合理布局养殖区规模和品种,防治养殖污染;严格控制周边污染源排放,保护养殖区生态环境;禁止在规定的养殖区内进行有碍养殖生产或污染水环境的活动。加强村庄环境整治,建立城乡联动的垃圾和污水集中处理网络体系。同时按照农村改水改厕进程,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收集管网的建设。

生态环境建设:加强森林资源管理,加强区域林相改造,积极推广优质树种,提高常绿林和针阔混交林比重,提高生物抗病虫害能力,保持森林生态系统安全。加强水土保持林建设;合理确定造林措施和步骤,因地制宜地进行经济林的配置,促进当地林牧经济的发展。对区域内横路头水库、吉腾坑水库、坑潘水库和拟建的梅湾水库等山塘水库集雨区范围内的生态环境实行严格的保护,加大水土保持以及各类污染控制。

第三十一条温岭南部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功能小区Ⅴ1-31081B05 (1)区域基本特征

位于温岭南部丘陵地区,包括城南镇的大部分区域,区域总面积约85.15平方公里,人

口约3.4万人。该区大多数是山区,耕地面积约占总土地面积的22.9%,园地面积约占总面积的18.7%,林地占了57.2%。工业目前主要分布于76省道两侧,较大的集聚区有白溪(机床、铸造、机械、刃量具)、竹坑(机床、阀门)、姆岭下(钢结构、乙炔气)、林岙(汽配、机电、机械、木业),但这些集聚区企业规模都不大。工业污染主要以大气污染为主。

(2)生态环境敏感性及服务功能

该区域的水源涵养、生境保护极重要,生物多样性维持、水土保持功能重要;生态环境敏感类型主要为土壤侵蚀高度敏感、地质灾害高度敏感。

(3)区域生态保护目标

区域水环境质量近期达到Ⅳ类水水质,远期达到Ⅲ类水水质。

(4)建设开发活动环境保护要求

该区禁止新建农药、味精、化工、酒精、造纸、制革、印染、电镀等行业中具有高污染、高环境风险性的项目;禁止发展《浙江省工业污染项目(产品、工艺)禁止和限制发展目录(第一批)》中规定的禁止类和限制类产业项目。利用横山溪谷地工业发展基础较好,适度布局一些无污染工业和房地产业,对于现有的一些污染行业,逐步转移至上马工业区。以特色优势农产品发展为导向,建立温岭高橙、东魁杨梅、白毛乌骨鸡、盆花盆景生产基地,形成特色农产品优势产区。坚持保护与开发并举,推进寒坑龙潭风景区的建设,大力发展休闲旅游业。

(5)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措施

污染控制:严格控制产生水污染的项目,对COD和氨氮进行总量控制。加快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和生活垃圾收集处理体系建设;严格按照《浙江省温岭市畜禽养殖禁养区规划》的要求,合理布局区域养殖业,将养殖与种植结合,推进农业循环经济建设,提高废弃物资源利用效率,集中有效地处理畜禽污染物,削减污染物排放。

生态环境保护:对现有植被进行有效保护,加大封山育林,并逐步调整树种结构和林种结构,增加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的面积,增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降低生态脆弱性。杜绝区内各种毁林垦荒等现象发生,对于坡度大于25度山坡地、水土流失敏感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地禁止垦植和建设项目开发。加强区域内水土流失治理,建立和完善水土保持监督管理体系和水土保持监测网络,特别是西部山地丘陵区,全面完成区内的水土保持工作。在矿山开采区规划范围内适度开采,并逐步恢复其矿山开采破坏的景观。第三十二条南部城郊山地丘陵与自然景观保护生态环境功能小区Ⅴ1-31081B06 (1)区域基本特征

该区主要包括城西街道、太平街道与城东街道的南部山地丘陵区,面积31.41平方公里,总人口约1万人,境内拥有太平双溪风景名胜区和五龙山风景名胜区,是城市近郊一个便捷理想的游览观光胜地。

(2)生态环境敏感性及服务功能

区域内生境保护重要,生物多样性维持、水土保持功能重要;生态环境敏感类型主要为土壤侵蚀中度敏感、酸雨极度敏感为主。

(3)生态环境保护目标

旅游区生态环境达标率为100%。

(4)建设开发活动环境保护要求

该区禁止发展工业,充分利用该地区的旅游资源,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禁止一切破坏景区的活动,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开展旅游观光、休闲娱乐活动,推进景区生态旅游。

(5)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措施

污染控制:加强旅游区环境质量的维护,对直接影响景区质量的污染源限期治理,达不到要求的坚决实行关、停、并、转、迁政策,完善旅游区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收集处理设施,严禁在景区和随意倾倒垃圾。

生态保护:合理规划景区设施建设,禁止修建与自然人文景观保护不相符的构筑物,进一步加强现有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实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加大对拟建的白溪水库集雨区生态环境的保护,禁止大规模开发,严格控制各类污染。

第三十三条中部水源涵养与风景旅游生态环境功能小区Ⅴ1-31081B07 (1)区域基本特征

该区位于温岭市中部,以长屿硐天风景区为核心的山地丘陵区块,包括城东街道东部区域、新河镇的南部区域、箬横镇的西部区域,区域面积约45.94平方公里,总人口约2.5万人。该区山峦海拔在150米左右,属低山丘陵。既是省级风景名胜区,又是温岭市重要的水

源涵养区之一。工业污染是该区主要的污染来源,主要以毛衫、机械、晶体等行业为主,主要集中在北侧公路沿线区块;其次是生活污染,年产生生活污水约153万吨/年,大部分未经处理直接排放。

(2)生态环境敏感性及服务功能

区域的水源涵养、生境保护极重要,生物多样性维持、水土保持功能重要;生态环境敏感类型主要为土壤侵蚀中度敏感、地质灾害高度敏感。

(3)区域生态保护目标

旅游区生态环境达标率为100%。

(4)建设开发活动环境保护要求

该区限制发展工业,禁止新建农药、味精、化工、酒精、造纸、制革、印染、电镀等行业中具有高污染、高环境风险性的项目;禁止发展《浙江省工业污染项目(产品、工艺)禁止和限制发展目录(第一批)》中规定的禁止类和限制类产业项目。切实加强风景区岩洞遗址与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发展生态旅游;把长屿硐天建成以独特的硐天风景和悠久的历史文化为特色风景旅游区。

(5)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措施

污染控制:严格控制产生污染的项目,对COD和氨氮进行总量控制。加快区域环境污染整治,按照各村镇建设规划,加快农村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收集处理体系建设。加快旅游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区内污水需经处理达标后方可排入溪流,禁止在旅游区内溪流倾倒垃圾、冲洗机动车辆等;旅游规划区内所产垃圾应实行袋装化。景区适当之处、公共场所和道路两旁设立垃圾箱,并配有专职人员及时清扫,以保持景区环境整洁。

生态建设:加强区域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建设。加强对森林资源的科学管理,合理开发利用森林资源,调整区域树种结构和林种结构,提高水源涵养林功能,提升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对古树名木进行分类登记、定期检查、隔离保护、专人监护。保护珍稀植物,禁止和严惩餐馆中出售和使用野生动物行为,禁止捕杀和贩卖珍稀动植物。严格保护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环境。采用客土喷附、填土植树、种植攀藤植物等方法加强对景区周边废弃矿山的综合整治,防止各类地质灾害发生,同时逐步控制该区域矿石的开采规模。

第三十四条城区农田与湿地保护生态环境功能小区Ⅴ1-31081B08

(1)区域基本特征

该区位于温岭市中部,包括城北街道、横峰街道、城西街道的部分区域,区域面积约18.58平方公里,总人口约3.4万人。本地区地处平原区,人口相对密集,水网密布,是重要的城市湿地。但该区所处的横峰、城西一带是温岭地质沉降较为严重的地区,不适宜开发建设。最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是水环境污染和地面沉降。

(2)生态环境敏感性及服务功能

生态环境敏感性以水环境敏感为主,区域洪水调蓄、湿地生物多样性维护重要。

(3)区域主要功能和保护目标

地表水水质近期达到Ⅳ类水,远期达到Ⅲ类水。

(4)建设开发活动环境保护要求

该区限制发展工业,工业项目以一类项目为主。禁止新建农药、味精、化工、酒精、造纸、制革、印染、电镀等行业中具有高污染、高环境风险性的项目;禁止发展《浙江省工业污染项目(产品、工艺)禁止和限制发展目录(第一批)》中规定的禁止类和限制类产业项目。按照城市总体规划规划解决当前该地区布局零乱、环境污染等现象。

(5)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措施

污染控制:严格控制产生污染的项目,对COD和氨氮进行总量控制。加快区域范围内畜禽养殖场的关、停、迁工作,对限养区现有一些规模化养殖场开展重点污染整治,进一步削减畜禽养殖污染物总量。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生活污水收集处理,加强河塘保洁工作,严禁生活垃圾倒入河中,确保河道的流畅。

生态保护建设:加强区域水系及植被保护,保护好区域内现有水面,修建河道堤防和排涝工程,建设河道两岸景观带,建成湿地植物区,以九龙汇为主体建设城市的生态走廊和绿肺,建成一个内涵丰富、具有防洪滞洪功能的、完整的城市森林湿地系统的。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禁止过度取用地下水。

第三十五条中北部水网平原农田生态保护生态环境功能小区Ⅴ1-31081B09 (1)区域基本特征

本区域位于温岭中北部平原,总面积约77.69平方公里,总人口约12.4万人。该区交通通达性好,土地资源丰富,水系复杂,域内自然灾害相对较少,粮食种植业、淡水渔业及家

庭畜禽养殖业比较发达,是温岭市重要的都市农业经济区,逐步形成了蔬菜、瓜果、果蔗、花卉的重要生产基地。目前已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集聚,产业类型以轻工、机电、制鞋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产业布局以城镇为依托,沿交通线展开,是温岭经济活跃地区。但该区自身的城镇功能较薄弱,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产业集聚度不高,企业规模偏小,迫切需要升级改造。

(2)生态环境敏感性及服务功能

本区域主导功能是生态系统产品提供,生态环境敏感性一般。

(3)区域生态保护目标

水环境目标达到Ⅳ-Ⅲ类水质;工业废水达标排放量达到100%;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的环境友好型农药面积达70%以上;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面积达70%以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大于90%;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规模化畜禽养殖废水处理达标率为100%。

(3)建设开发活动环境保护要求

禁止发展《浙江省工业污染项目(产品、工艺)禁止和限制发展目录(第一批)》中规定的禁止类和限制类产业项目。重点整治水污染严重的项目,适度发展轻工、机电等行业。

(4)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措施

污染控制: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农村生活污水采用地埋式生活污水处理装置或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池进行处理;建立一批化肥、农药减量控害增效示范区,农药使用总量减少20%,氮肥用量亩均降低15%左右,利用率提高10%;近期对区内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进行治理,确保养殖污水达标排放;近期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和集中式养殖区粪便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染物零排放比例达到80%;其他养殖场粪尿治理(综合利用)率达到50%,新扩建规模养殖场实行排污许可证制度。

生态建设:逐步恢复与保护平原水网湿地生态系统,将该区的湿地生态系统建设成为水质良好、结构复杂、功能稳定、生物多样性丰富的水网湖泊湿地生态系统。通过农田整治,平衡施肥、病虫草综合防治及养殖业禽畜粪便无害化处理等措施,推广生态农业建设;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完善农田排灌体系,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农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等处理能力。

第三十六条中东部农田生态保护生态环境功能小区Ⅴ1-31081B10

(1)区域基本特征

本区域位于温岭中东部平原,总面积约245.06平方公里,涉及新河镇、滨海镇、箬横镇、石桥头镇和松门镇,人口相对密集,人口密度约1300人/平方公里。该区土地资源丰富,产业发展依托当地资源优势,特色农业历史悠久,逐步形成了西瓜、西兰花、大棚葡萄等重要农作物生产基地,是温岭市重要的农业产业分布区之一。

(2)生态环境敏感性及服务功能

生态系统产品提供功能重要;生态环境敏感性以轻度敏感为主。

(3)区域生态保护目标

水环境目标达到Ⅳ类水质;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的环境友好型农药面积达70%以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大于90%;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规模化畜禽养殖废水处理达标率为100%。

(4)建设开发活动环境保护要求

禁止发展《浙江省工业污染项目(产品、工艺)禁止和限制发展目录(第一批)》中规定的禁止类和限制类产业项目。逐步将区域内分散的污染企业迁移至基础设施较好的工业区块。进一步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依靠科技创新和组织创新,稳定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发展经济作物,大力推进西瓜、葡萄、甘蔗、蜜梨等规模化经营,创出绿色农产品品牌。

(5)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措施

污染控制:加强农村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因地制宜地开展农村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建立一批化肥、农药减量控害增效示范区,农药使用总量减少20%,氮肥用量亩均降低15%

左右,利用率提高10%;近期对区内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进行治理,确保养殖污水达标排放,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和集中式养殖区粪便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染物零排放比例达到80%;其他养殖场粪尿治理(综合利用)率达到50%,新扩建规模养殖场实行排污许可证制度。

生态环境保护:加强对土地资源的保护,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完善农田排灌体系,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严格控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强化生态农业技术的普及和运用,通过农田整治,平衡施肥、病虫草综合防治及养殖业禽畜粪便无害化处理等措施,推广生态农业建设。修建区域河道堤防和排涝工程,建设河道两岸景观带,建成湿地植物区。

第三十七条石塘历史文化与自然景观保护生态环境功能小区Ⅴ1-31081B011 (1)区域基本特征

该区是台州市级风景名胜区,总面积为5.54平方公里。以石塘山为屏,三面环海,具有旖旎的海滨风光。该区目前旅游资源的开发尚处于发展阶段,旅游资源的效益还未充分发挥,与之相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旅游环境需进一步整治。景区矿山开采造成景观破坏。人口密度过大,建筑密度高,严重影响了老镇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历史街区保护,对生态环境保护构成了很大的压力。

(2)生态环境敏感性及服务功能

该区域的主导生态功能是自然与人文景观维护、水土保持。生态环境敏感性一般。

(3)生态环境保护目标

旅游区生态环境达标率为100%。

(4)建设开发环境保护要求

禁止发展《浙江省工业污染项目(产品、工艺)禁止和限制发展目录(第一批)》中规定的禁止类和限制类产业项目。重点以以“阳光、沙滩、海岛休闲、石屋”的“4S”为品牌,打造石塘历史文化。

(5)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措施

污染控制:污染控制以水产品加工和城镇生活污染为主;限制工业项目开发建设,逐步搬迁区内水产品加工项目;进一步完善该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对生活污水的收集和处理,控制入河污染物总量。

生态保护与建设:注意开发与保护紧密结合,加大区域基础设施的建设。在文物古迹保护区范围内,禁止新建与文物古迹保护无关的建筑物和构筑物,合理外迁保护区内的居民,降低人口居住密度,对一些濒临倒塌、湮灭的古迹和古建筑进行抢救性维修保护,修复和保护古屋、古街、古路、古井等建筑,恢复石塘镇特有的石文化风貌。

第三十八条滨海山地水土保持与景观保护生态环境功能小区Ⅴ1-31081B12 (1)区域基本特征

本区域为温岭东南部滨海山地丘陵区,总面积22.1平方公里。该区是松门和石塘的重要水源涵养地,区域内里西等山塘水库是该区农村主要饮用水源。土地利用类型以林地和旱地为主,森林覆盖率约为60%。该区域居民主要分布在沿海区域,以渔业生产为主。

(2)生态环境敏感性及服务功能

该区域的水源涵养、生境保护极重要,生物多样性维持、水土保持功能重要;生态环境敏感类型主要为土壤侵蚀高度敏感、地质灾害轻度敏感为主。

(3)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目标

农村饮用水源水质达到Ⅱ类标准,旅游区环境质量达标率为100%。

(4)建设开发活动环境保护要求

加快区域内资源的整合,加强海滨线自然景观的保护,严格控制占用海岸线的建设,利用滨海山地资源,以水桶岙、洞下为重点,大力发展滨海旅游业和生态渔业。

(5)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措施

污染控制:进一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对农村生活污水的收集和处理。控制渔产品加工业生产规模,进一步强化水产品生产环境污染整治。

生态建设:①切实保护好现有水库饮用水源,在水库集雨区范围实行全面的封山育林,严禁开发利用,取缔一切破坏植被的活动,已开垦的农田等生产和生活用地应予以退耕还林还草,避免造成水土流失和对水体的污染。②加强森林生态系统建设,以村庄绿化为点,以道路绿化、河道绿化、沿海防护林带建设为线,以山体森林建设为面,做到点、线、面结合,建立多层次的森林生态系统;同时改造现有林相结构,增加阔叶林比例,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③开展现有矿山生态修复,在不敏感的规划区块适度进行开采。④在本区域边缘积极发展生态型农业,减少农业生产对水体产生的污染。

第三十九条近岸海域生态保护与水产养殖生态环境功能小区Ⅴ2-31081B13 (1)区域基本特征

位于温岭东部、南部近岸海域,20米等深线以内的浅海岛屿,岛屿总面积4.8平方公里。该区滩涂辽阔、涂面平坦、涂泥松软、油泥较厚,适宜于鱼虾蟹贝藻类栖息、生长和繁殖,因此该区渔业发达,拥有锯缘青蟹养殖基地、紫菜养殖基地、滩涂低坝蓄水贝类养殖基地、沙蚕养殖基地、缢蛏苗种繁育基地。

(2)生态环境敏感性及服务功能

土壤侵蚀以轻度侵蚀为主。生物多样性维持重要,生境保护功能重要;生态环境敏感类型有水资源胁迫和气象灾害等。

(3)区域生态保护目标

逐步恢复和增强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改善海水水质,远期海水水质达到三类水水质标准,局部地区(污水处理厂排放区域)执行四类水质标准。

(4)建设开发活动环境保护要求

优化海洋捕捞结构,提升海洋养殖业,大力发展海水种苗业,着力发展精深加工业;发展浅海养殖,进行渔业资源放流增殖,重点增殖地方性优势品种。充分注重海岛自然生态系统的独特性和脆弱性;加强海岛自然景观的保护,严格控制占用海岸线的建设,以三蒜岛、沙镬岛等为重点,开展海滨度假休闲区建设。

(5)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措施

污染控制:加快渔港各类污染物处理处置设施建设,禁止在渔港区内进行与渔港作业无关、有碍航行安全的活动;禁止排放含油废水;控制港建填海规模,禁止无围堰填海,保护港区环境。根据养殖容量控制养殖规模,合理布局养殖区规模和品种,防治养殖污染;严格控制周边污染源排放,保护养殖区生态环境;禁止在规定的养殖区内进行有碍养殖生产或污染水域环境的活动。

生态保护:对现有滩涂湿地生态系统加以有效保护,加强水环境污染总量控制和生态处理,建立相应的湿地生态功能保护区,逐步恢复受损滩涂湿地生态系统,充分发挥滩涂湿地的净化水质、防洪消灾、维持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功能。加强海岛、海岸自然景观、沙滩资源保护,在已划定的旅游区内禁止占用岸线建设,禁止挖沙,禁止污水、垃圾直接入海。大力推广节水新技术,积极探索海水淡化业,在老公头山建立钓滨海水综合利用区,控制周边海域水质,确保水质不低于二类标准,底质执行一类沉积物质量标准;同时加强海水淡化后浓缩水的处理。

第四十条近海海洋生态保护与水产养殖生态环境功能小区Ⅵ2-11081B14 (1)区域基本特征

该区位于温岭市东南部近海,区内岛屿总面积约8.69平方公里,地貌以丘陵、平地为主。该区海域污染较为严重,赤潮现象时有发生;由于海洋捕捞手段不当和捕捞强度不断加大,导致海洋生物特别是经济鱼类资源严重衰退,生物多样性丧失。

(2)生态环境敏感性及服务功能

该区生态系统主导服务功能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系统产品提供。生态环境敏感类型有水环境污染、水资源胁迫和气象灾害等。

(3)区域生态保护目标

海水水质达到Ⅱ类水。

(3)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措施

加大入海污染物和海上污染物的控制和治理力度,改善海洋水环境;控制近海捕捞强度,拓展远洋捕捞,实行禁渔区和休渔期制度,建设人工鱼礁,增殖放流,推广生态养殖模式;加强海岛水资源保护,完善海岛供排水设施和海岛防护林建设,减轻台风、暴潮危害;积极发展生态旅游和休闲渔业,促进海洋渔业及旅游等行业的协调发展。按照《无居民海岛保护与利用管理规定》要求,加大保护力度,适度开发无人岛。

第三节重点准入区

第四十一条重点准入区总体要求

划定的重点准入区有14个,是各中心镇的城镇建设区及各镇的工业发展区块。总面积110.68平方公里。该区人口密度为1400人/km2左右,高于全市平均人口密度,人口、生产要素集聚条件相对较好,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已形成一定规模的工业集聚,特别是泽国的牧屿、新河镇、松门镇等区块,已形成了轻工、机电、制鞋、毛衫加工、水产加工、船舶修造、塑胶化工、机械制造等特色产业。各乡镇工业集聚区也根据各地的特色,积极完善基础设施,发展特色工业,对带动整个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但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交通、供水等基础设施薄弱,生产、生态、社会要素集聚程度不够,影响到区域的整体竞争力。

生态环境保护目标:重点污染源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到100%;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达到100%,单位GDP能耗控制在1.0吨标煤/万元以下,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达到65%;到2020年,水环境质量达到水环境功能区要求;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75%。

重点准入产业要求:该类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对较强、经济和人口集聚条件较好,因此该类区今后一方面承接优化准入区的产业转移,另一方面承接禁止准入区、限制准入区的人口转移,逐步成为支撑全市经济发展和人口集聚的重要载体。但产业准入必须符合国家、浙江省和台州市产业导向政策,重点进行“控新”,禁止准入能耗水耗高、工艺落后、污染严重的企业。重点准入的项目应是发展前景广阔、有较高的技术含量、有利于节约资源和改善环境、有利于已有产业群提升和新产业群形成的项目;强化区块间联动发展,提升传统产业升级改造,提高原材料等资源利用率,减少污染物排放量。在强化海洋环境保护的前提下,积极开发“港、渔、涂、景”资源,形成以港口物流为重点,海洋渔业、海洋旅游为特色的海洋产业体系。

保护措施与发展方向:通过统一规划、整合提升、集约开发,促进产业集中开发和资源集约利用;加快城镇、开发区(园区)等发展平台建设,实现基础设施和资源共享;坚持工业项目环保“三同时”制度,加强对重点源的监控,全部重点源安装在线监测设施。

第四十二条温峤城镇与产业发展生态环境功能小区Ⅴ1-31081C01 (1)区域基本特征

该区位于温峤镇镇区及北部区域,总面积8.15平方公里,总人口约0.8万人。已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集聚,产业类型以机械汽摩、工量刃具、机电、制鞋等产业为主,是今后温岭产业发展的拓展区和城市建设区。但该区自身的城镇功能较薄弱,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企业规模偏小,迫切需要升级改造。随着工业化程度的提高,污染物排放量进一步增加,对大气环境和生态环境的压力加大。

(2)生态环境敏感性及服务功能

该区生态系统产品提供功能重要,生态环境敏感类型主要为酸雨轻度敏感、地质灾害中度敏感。

(3)区域生态建设目标

空气环境质量保持现状,水环境质量达到Ⅲ类水质;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达到100%;近期重点污染源工业废气、废水排放达标率达到95%以上。远期重点污染源污染物排放达标率达到100%。

(4)建设开发活动环境保护要求

着重发展机械汽摩、工量刃具、机电、制鞋。禁止三类工业、限止二类工业的进入。进入本区的企业,COD排放强度小于4.0千克/万元产值,二氧化硫排放强度小于5.0千克/万元产值。

(5)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措施

污染控制:加强城镇基础设施的建设,集镇区采用雨污分流制,污水统一汇入城区污水处理厂处理。加大对温峤镇固废拆解提金区域污染整治,制定该行业污染防治规范,加快固废拆解园区建设,取缔场外拆解点,消除露天焚烧、严厉打击随意转移下脚料等现象。

生态保护与建设:加快区域内河流的综合整治,提高河道的蓄水能力,增加淡水储存和水环境自净稀释能力。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提升集镇对周边中心村的集聚辐射作用,创造有利的投资环境;以生态保护为核心,构建与青山碧野相融的集镇主体空间结构;加大集镇环境卫生设施投入,建立布局合理、使用方便、技术先进的集镇环境卫生设施,建立和完善集镇生活垃圾、生产垃圾等的收集和转运工作。

第四十三条泽国南部城镇与产业发展生态环境功能小区Ⅴ1-31081C02 (1)区域基本特征

该区地处位于太平-大溪-泽国大三角平原区,区域总面积10.87平方公里,总人口约2万人。本区域交通通达性好,城镇依托性强,已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集聚,产业类型以制鞋业、普通机械为主,是温岭经济活跃地区之一。该区块粮食种植业、淡水渔业及家庭畜禽养殖业也比较发达,是今后泽国城镇产业发展的拓展区。但该区自身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企业规模偏小,迫切需要升级改造。

(2)生态环境敏感性及服务功能

该区生态系统产品提供功能重要,生态环境敏感类型主要为酸雨轻度敏感、地质灾害轻度敏感。

(3)区域生态建设目标

主要水体水环境质量达到功能区要求;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达到100%;重点污染源废气、废水排放达标率达到100%。近期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60%以上,远期达到90%以上。

(4)建设开发活动环境保护要求

该区块重点发展一、二类工业,严格控制三类工业进入。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以牧屿为据点,发挥工业园区集聚效益与规模效益,重点发展鞋业及机械制造,以此带动全区各行业的迅速发展。逐步淘汰区域内污染重行业的发展。进入本区的企业,COD排放强度小于4.0千克/万元产值,二氧化硫排放强度小于5.0千克/万元产值。

(5)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措施

污染控制:加强区域内各类污染源的整治,加快与镇区工业园区的基础设施衔接;建立城乡联动的垃圾和污水集中处理网络体系,完善垃圾收集体系和污水收集处理体系,改善投资环境。

生态保护与建设: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发挥泽国镇的集聚辐射作用,提升北部重镇地位;加强工业功能区块与城镇建设的衔接,使之成为产业集群升级的重要载体;在工业开发、道路、村镇建设等规划过程中要考虑对河道及两岸生态系统的具体保护措施,落实河道整治工作,开展区域内各河流疏浚、生态岸带建设等综合整治,提高河道的蓄水功能,提高抗旱能力,保护河道水系和沿河种类繁多的乡土树种和动物栖息地。

第四十四条新河城镇建设与产业发展生态环境功能小区Ⅴ1-31081C03 (1)区域基本特征

该区位于新河镇境内,包括新河镇城镇建成区和拓展区,区域总面积11.21平方公里,总人口约1.8万人。目前该区已形成了以帽业工业区为基础,机械工业区为龙头,羊毛衫工业区为补充的专业化、区域化的产业布局。

(2)生态环境敏感性及服务功能

该区生态系统产品提供功能重要,生态环境敏感类型主要为酸雨轻度敏感、地质灾害轻度敏感。

(3)区域生态功能及建设目标

近期主要河道水质达到Ⅳ类水水质,远期达到Ⅲ类水水质。

(4)建设开发活动环境保护要求

该区块重点发展一、二类工业,严格限制三类工业进入。突出发展坦头区块,布局机械加工和设备制造业,根据发展要求适时拓展发展空间,强化基础设施配套。长屿区块重点布局轻纺加工业,突破马路经济格局,实行块状布局。南鉴区块以租赁厂房为主集聚当地帽业等产业。

(5)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措施

污染控制:加快城镇污水处理厂的建设,近期启动新河-长屿污水处理站的建设。加强对区域内企业排污的监控,对重点污染企业开展自动监控装置建设。积极推广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模式,充分利用农村池塘、水田的自净能力,结合农村景观建设,开展清淤保洁、养鱼养萍,恢复和重建湿地生态系统。

生态保护与建设:开展区域内各河流疏浚、生态岸带建设等综合整治,提高河道的蓄水功能,提高抗旱能力。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保护区域内重点历史文化古迹。

第四十五条滨海城镇建设与产业发展生态环境功能小区Ⅴ1-31081C04 (1)区域基本特征

该区位于滨海镇境内,包括滨海镇城镇建成区和拓展区,区域总面积3.80平方公里,总人口约0.7万人。该区域交通区位条件目前较差,工业集聚不明显,比较突出的是镇区的机械工业、金清港两岸的造船工业。

(2)生态环境敏感性及服务功能

该区生态系统产品提供功能重要,生态环境敏感类型主要为酸雨轻度敏感、地质灾害轻度敏感。

(3)区域生态保护目标

近期主要河道水质达到Ⅳ类水水质,远期达到Ⅲ类水水质。

(4)建设开发活动环境保护要求

禁止发展《浙江省工业污染项目(产品、工艺)禁止和限制发展目录(第一批)》中规定的禁止类和限制类产业项目。依据现有产业基础以及区位优势,重点准入机械制造、食品加工等行业,适时在金清港以南开辟机械类产业区,发展船舶配件、机械设备等产业,承接周边村镇工业的转移,严格控制污染产业发展。进入本区的企业,COD排放强度小于4.0千克/万元产值,二氧化硫排放强度小于5.0千克/万元产值。

(5)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措施

污染控制:加强区域内各类污染源的整治和环保基础设施的建设,近期完成滨海污水处理系统建设。加强对区域内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推广科学用肥。加强对区域内企业排污的监

淮滨县马集省级生态镇环境保护规划

1.总论 1.1任务的由来 马集镇位于淮滨县中部偏西,距淮滨16公里处。西与新里、芦集毗邻,北与三空桥、固城接壤,东与台头到乌龙港为界,南与邓湾相连,面积68.4平方公里。辖15个行政村,166个居民组,总人口31081人。该镇地势平坦,交通便利,信阜公路穿境而过,马包路、马赵路、马邓路交汇于此。是全县的重要客流中心集散地,有发往上海、萧山、深圳、信阳等大中城市客车,共有乡镇企业550家,从业人员2425人,年上缴利税152万元。采取以“公司+农户”,“场+农户”的畜牧养殖业成为该镇的支柱产业,饲养量达55万只(头),总产值达5000万元,该镇也是全县粮食主产区,2005年,粮食总产量达2.4万吨,农业生产总值达40000万元。为了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信阳市决定大力创建生态县、环境生态乡镇、生态文明村,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创建生态乡镇,是推动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羸”的重大措施和重要载体,也是促进乡镇环境建设,提升其生态文明水平的重要组织形式。目前,正值国家环境保护系统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生态乡镇创建活动。而乡镇环境保护规划是进行各级生态乡镇创建活动最终验收的重要必备的材料,是生态乡镇创建过程具体落实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指导性文件。受马集镇政府

委托,信阳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依据有关环保法律法规及相关规划编制了马集镇环境保护规划。 1.2编制依据 本次规划的主要依据如下: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环境污染防治法》; (5)《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6)《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7)《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8)《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9)《中华人民共和国乡镇企业法》;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1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1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若干意见》(中发[2002]11号); (13)《全国生态保护纲要》; (1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15)《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16)《关于加强小城镇建设中的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

生态环境建设规划重点

生态环境建设规划 一、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概述 1.如何理解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内涵? 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是运用生态系统整体优化的特点,对规划区域内的自然生态因子和人工生态因子的动态变化过程及相互作用特征予以相应的重视,研究区域内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等生态过程及相互关系,提出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规划对策,以促进区域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保持人与自然、人与环境关系持续共生、协调发展,实现社会的文明、经济的高效和生态的和谐。 与传统规划思维的不同点: (1)以人为本; (2)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前提基础; (3)规划标准从量到序; (4)规划目标从优到适。 2.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与环境规划有什么异同? 环境规划是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或总体规划的组成部分,其目的是在发展的同时,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不同于环境规划,环境规划侧重于环境,特别是自然资源的检测、评价、控制、治理、管理等,而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则强调系统内部各种生态关系的和谐与生态质量的提高。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不仅关注区域或城市的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利用与消耗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影响,也关注系统结构、过程、功能等的变化和发展对生态的影响。同时,还考虑社会经济因子的作用。 3.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与国土规划有什么异同? 国土规划是对国土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和保护进行全面规划。 国土规划主要是进行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合理发展的战略布局,是经济建设综合开发方案性的规划,给国民经济带来长远计划和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提供可靠依据。 1 / 15

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是国土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国土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国土环境综合整治提供技术支持和科学依据。 4.简述我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目的及其在国家生态环境建设中的地位? 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目的:依据生态控制论和系统论的原理,调节系统内部各种不合理的生态关系,提高自我调节能力,在有限的外部投入条件下,通过各种技术的、行政的、行为的诱导手段实现因地制宜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在国家生态建设中的地位: (1)保障生态环境建设活动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2)体现了生态环境建设保护以预防为主方针的落实; (3)是各级政府和生态环境保护部门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进行有效的生态环境管理的重要依据; (4)为国家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土规划、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城市总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5.什么是生态环境建设工程项目建议书?它包括哪些内容?如何报批? 生态环境建设项目建议书是对准备建设项目的设想和建议,是项目主管部门或项目法人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结合水土资源,经全面调查研究,掌握基本资料,分析项目建设的技术、经济等条件后,以项目建议书的形式,向国家推荐建设项目的报告。 内容: (1)项目名称、承办单位、项目负责人; (2)项目提出的依据、必要性、目标和任务; (3)项目区概况; (4)建设规模及防治措施布局; (5)技术支持; (6)项目实施; (7)项目组织管理; (8)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2 / 15

环境规划重点

环境规划重点 第一章、绪论 一、环境规划 1、概念:环境规划是人类为使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而预先对自身活动和环境所做的时间和空间的合理安排,是政府履行环境职责的综合决策之一,是约束和指导政府行为的纲领性文件。 2、基本任务:依据一定区域内有限的环境资源及其承载力,对人们的经济社会行为进行约束;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的需求,对环境保护和建设开发活动进行安排和部署,调控人类自身行为,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3、定位 研究对象:“社会-经济-环境”这一大复合生态系统。 任务:使该系统协调发展,维护系统良性循环,以谋求系统最佳发展。 主要内容:预先合理安排人类活动和环境。 4、功能 (1)促进环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2)保障环境保护活动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3)合理分配排污削减量,约束排污者的行为 (4)以最小的投资获得最佳的环境效益 (5)实行环境管理目标的基本依据 5、基本特征:整体性、综合性、区域性、动态性、前瞻性、信息密集、政策性强 6、基本原则 (1)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的原则 (2)遵循经济发展规律,符合国民经济计划总要求的原则 (3)遵循生态发展规律,合理利用环境资源的原则 (4)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 (5)系统性原则 (6)坚持依靠科技进步的原则 (7)强化环境管理的原则 二、环境规划基本内容与体系 1、环境规划的基本内容 (1)前期环境保护工作评估 (2)环境调查与评价 (3)环境模拟与预测 (4)环境目标与指标的确定 (5)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 (6)重点工程与融资渠道 (7)保障措施 2、类型 按规划期划分 a. 长远环境规划(>10年) b. 中期环境规划(5-10年) c. 年度环境保护计划 按环境与经济的关系划分 a. 经济制约型 b. 协调型 c. 环境制约型 按环境要素划分 a. 大气污染控制规划 b. 水污染控制规划 c. 固体废物污染控制规划 d.噪声污染控制规划

乡镇加强环境保护工作方案

---------------------------------------------------------------范文最新推荐------------------------------------------------------ 乡镇加强环境保护工作方案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保护和改善环境,提高群众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保护和改善环境,提高群众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按时按质完成污染源普查工作 严格按照上级部门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完成污染源普查各个阶段的工作。各村(居)及有关单位要落实好普查工作人员,在区镇的统一指导下组织开展污染源普查工作。通过普查,摸清全镇的污染源情况,综合分析污染源的分布、组成,全面掌握环境现状,为科学进行环境管理提供可靠的依据。 二、全力做好节能减排工作 1、优化产业结构,控制污染。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标准,淘汰污染严重和落后的生产项目、工艺、设备。严把审批核准关,提高新建项目的准入标准,新上项目及设备的技术水平和能耗水平要达到国内或国际先进水平。限制高污染、高能耗项目的上马。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鼓励科技创新,发展低污染、低能耗的生产技改。加大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的力度,对列入国家、省、市产业结构调整相关产品目录的淘汰产品的产能,综合运用环保、土地、价格、安全生产 1 / 7

等多种手段,促使其加快退出。严格监控建材、金属表面处理、家具制造、废旧物资加工利用等污染行业,国土、规划、安监、消防、环保、工商等职能部门要严格把好审批关。各村(居)要加强监管土地出租出让情况,增加设定出租出让条件,严格控制污染项目的盲目投资。在外部电力供应能基本满足我镇企业需求的情况下,按照区统一部署,适时关闭西达电厂。 4、加强污水处理工作。加强生活污水处理厂的管理,确保正常运行、达标排放。2008年动工兴建污水处理厂二期及配套管网建设,筹建工业园污水处理厂。实现碧江、西海、桃村等村(居)的污水统一收集处理。逐步完善规划建设村级生活污水市政管网。 5、加大重点行业工业废水处理力度。家具、印刷等行业企业的漆、洗版等高浓度有机废水,须交有资质单位处理,企业不得自行排放。 6、加大执法力度。全力配合区环境监察大队严厉查处违法排污行为。 7、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鼓励发展集约花卉种殖业,严格控制新上禽畜养殖项目,规范发展(管理)现有养殖业,继续清理整改高污染的养殖产业。 三、着力解决热点难点问题 1、切实保护饮用水源保护区。2008年5月底前清理顺德水道水源保护区内共8家无证照饮食店档。这项工作由行政执法分局牵头,城建办配合,三洪奇、黄龙、西海等村(居)要全力协助,农办、水利所要做好清理后周边堤围及鱼塘恢复整治工作。日后,根据属地管理原则,各村(居)及水利会要对所辖位于水源保护区内的滩涂地及水利

03-南宁市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

南宁市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 中国生态经济网来源:南宁市环保局网站 前言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和社会繁荣发展的基础。保护和建设好南宁市生态环境,是改善投资环境,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措施,是我市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始终坚持的一项基本方针。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艰巨的系统工程。要确保这一工程的顺利实施和完成,需要有一个具有长期指导作用并能广泛动员和依靠全社会力量实施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为此,我们在《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和《广西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广西生态环境保护纲要》的指导下,制定本规划,并纳入南宁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中。这对于作为广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首府南宁实施西部大开发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本规划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通知》和《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的通知》精神,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和《城市绿化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南宁市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现状及发展趋势制定。 本规划确定规划期为30年,分近期、中期和远期规划。从南宁市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实际出发,本规划对全市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中的一些重要方面进行规划,主要包括:植树种草、水土保持、防治石漠化,防治酸雨,机动车尾气治理,噪声达标区建设,自然保护区建设,土地、天然林、珍稀动植物等自然资源保护,矿山生态恢复与建设,水资源保护等。 一、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概况 南宁市地处南亚热带,广西南部偏西,在东经107°45′~108°51′,北纬22°12′~23°32′之间,属南亚季风气候区,年均降雨量约1246毫米,常年平均气温21度左右。全市面积10029平方公里,辖兴宁、新城、永新、城北、江南五个城区以及郊区、邕宁县、武鸣县。1999年全市总人口281万,壮族占63%,市区人口为128万。

生态环境建设的内涵与配置

收稿日期:2004-03-23;修订日期:2004-05-18 基金项目: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 西北地区水资源配置、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课题3: 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区域配置与生态环境需水量研究 。 作者简介:王礼先(1934~),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及林业生态工程研究。 E mail:Wanglx@https://www.360docs.net/doc/1b15062645.html, 生态环境建设的内涵与配置 王礼先 (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北京 100083) 摘要:该文从生态环境建设的概念入手,深入分析了生态环境建设的内涵。指出,生态环境建设的实 质是水资源、土地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等再生自然资源的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在!全国生态环境 建设规划?划分的8个生态环境建设类型区的基础上,提出了以流域为单元进行生态环境建设分区配置的 必要性。并以黄河流域上中游为例,重点探讨了其生态环境建设分区的方法与成果。作者采用综合的生 态经济指标,以县为单元,将西北地区黄河流域划分为6个生态环境建设区,即:风沙区、黄土丘陵沟壑区、黄土高塬沟壑区、沿河阶地与平原区、土石山区、河源区。在分区的基础上,确定了各区生态环境建设的生 态经济目标及相应的措施配置模式。针对生态环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以流域为单元进 行生态环境建设分区;因地制宜建设主攻方向;积极稳步推进 退耕还林还草 ;加大投资力度,拓宽投资渠 道;加强法制建设,把预防监督放在首位;充分满足生态环境建设的需水要求。 关键词:生态环境;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建设;区域配置模式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588(2004)07-0026-08 1 生态环境建设的内涵 在1998年11月国务院颁布的!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1](以下简称!规划?)中,明确指出我国生态环境建设要 紧紧围绕我国生态环境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以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科技为先导,以重点地区治理开发为突破口,把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处理好长远与当前、全局与局部的关系,促进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 。从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现状分析出发,该规划仅对全国陆地生态环境建设的一些重要方面进行了规划,主要包括:天然林等自然资源保护、植树种草、水土保持、防治荒漠化、草原建设、生态农业等。生态环境建设是我国乃至全世界一项长期的任务。为了全面实现生态环境建设的目标,很有必要深入探讨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内涵,以便端正认识,统一行动。 1 1 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自然资源与环境因素的总称(即生态系统),一般指水资源(水环境)、土地资源(土地环境)、生物资源(生物环境)以及气候资源(气候环境)。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具有同一性。自然资源是指对人类生存与发展能够创造财富的自然环境要素。环境具有资源性,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愈来愈多的自然环境要素将成为人类创造财富的资源。因此,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建设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 1 2 生态环境问题 所谓生态环境问题,是指人类为其自身生存和发展,在利用和改造自然资源与环境过程中,对资源与环境造成的破坏和污染,包括危害人类生存的各种负反馈效应。导致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可分 26卷增刊2004年8月资 源 科 学RESOURCES SCIENCE Vol.26,Supplement Aug.,2004

2020年环境保护工作计划

2020年环境保护工作计划 2020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work plan 汇报人:JinTai College

2020年环境保护工作计划 前言:工作计划是对一定时期的工作预先作出安排和打算时制定工作计划,有了工作计划,工作就有了明确的目标和具体的步骤,大家协调行动,使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工作计划对工作既有指导作用,又有推动作用,是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本文档根据工作计划的书写内容要求,带有规划性、设想性、计划性、方案和安排的特点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一直以来,在**镇委、镇政府及上级环保部门的正确领 导下,我镇环保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在新的一年里,我镇将以环境问题的治本和提高环境质量为目标,继续努力做好本镇的环保工作。 一、在强化环境保护措施方面做好以下工作 1、建立各企事业单位的污染物信息档案,采取定期和不定期检查相结合的方式,及时掌握各企事业单位环保处理实施运行情况。 2、做好对建设项目的环保“三同时”项目审查,督促未验收的单位尽快办理验收手续。 3、定期组织召开环保会议,进行工作布置,环保培训等。

4、发挥企业、村(居)委基层组织作用,开展争创环保 信得过企业、创建“绿色社区”、“卫生村”、“生态示范村”等活动。 5、加强对露天堆场的检查,督促其封闭式改进。 6、加强对墟镇市场的废水管理,杜绝向河道直排的现象。 7、对医院等场所的医疗固废进行规范化处置管理。 8、加强农收季节对桔杆禁烧的监管。 9、推动垃圾分类收集工作的开展。 二、环保宣教工作 1、充分发挥各社区(村)作用,利用宣传标语、主题黑 板报及环保知识传单,围绕全镇环保中心工作,推进环境宣传教育社会化进程。引导和发挥公众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各界开展有利于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活动,不断在宣传教育的深度和广度上下功夫。要针对群众关心的环保热点、难点问题做好宣传工作,并做好环保科学知识的普及教育。

水资源配置工程生态环境规划 徐慧萍

水资源配置工程生态环境规划徐慧萍 发表时间:2019-11-07T14:06:58.570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23期作者:徐慧萍[导读] 摘要:水资源配置是为了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证正常生活和生产下的生态水资源协调发展,达到水资源的充分有效利用的目的。 临沂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山东临沂 276000 摘要:水资源配置是为了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证正常生活和生产下的生态水资源协调发展,达到水资源的充分有效利用的目的。该研究结合流域生态进行水资源合理配置,满足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可持续要求,使有限的水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为生态水文演化过程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和指导依据。 关键词:水资源;生态环境;规划引言 如今,经济社会发展对过去施行的水资源配置模式提出了全新要求,把节水因素充分考虑到配置方案当中,是使区域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基本需求。但以往的配置过程极大的弱化了对节水方面的关注,导致水资源的配置和社会建设与发展脱节。对此,需要根据国家政策导向,结合发展现状,在做好需水预测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各项节水指标,对节水潜力进行分析和计算,提出适宜的新配置模式。我国水资源的日益紧缺使得人们把水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摆在了重要的议事日程,在这方面生态环境建设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一、生态环境建设的概念和内涵 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不断推进,生态环境建设的地位不断提高,成为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虽然生态环境建设的概念还没有明确,还在逐步探索之中,但其作用已经十分明显。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以牺牲生态环境带来的发展的恶果也越来越明显,生态环境建设是着手对于遭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重新建设。《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对于生态环境建设的内容进行了规定:“就我国陆地部分而言,包括天然林等自然资源保护、植树种草、水土保持、荒漠化防治、草原建设、生态农业等。”生态环境建设按照采用的手段不同也可分为两种:①植被建设,借助生物措施;②工程建设,使用工程措施,二者相辅相成共同为生态环境建设作出努力,其中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是水土保持以及沙漠化防治。 二、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 2.1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 在任何一个生态系统中,由生态过程和生产过程所决定的总需水量和总耗水量,与可供水量之间的差额就是所谓的缺水量。当前我国主要存在3种缺水类型,一是水源性缺水,虽然国内水系较为发达,但水资源季节分布和地区分布不均衡。从时间分布来看,夏秋多、冬春少;从空间分布来看,南丰北缺,尤其是华北、西北地区缺水最为严重,南方四片水资源总量占全国的81%。二是工程性缺水,某些地区有一定的水资源供给条件,但由于缺乏必要的水资源工程和供水工程而造成供水短缺。这种情况在我国中西部农村地区也较为突出,为了解决工程性缺水问题,必须加大政府对水利基础设施方面的资金投入。三是水质性缺水,主要是由于水资源受到污染后致使水质无法达到饮用标准而引起的缺水,这种现象在我国农村较为普遍,当前部分农村饮用水质仍然无法达到国家饮用水标准。 2.2水资源保护任务艰巨 (1)水土流失严重。我国拥有悠久的农业耕垦历史,但是我国却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几乎每个省都有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水土流失分布广、强度大、危害严重。据统计,当前全国平均森林覆盖率不足15%,有些地方甚至不足2%,水蚀风蚀均较严重。 (2)次级河流污染严重。对次级河流污染的治理既是全国性的难题,同时也是世界性难题。地方政府为了追求高增长、高效率不惜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生产型企业将废水废料不加治理直接排放到城市中的次级河流,再加上地方政府“先污染、后治理”的惯性思维,导致城市次级河流污染日益严重。 三、生态环境建设与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对策 3.1植被建设与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经济环境建设中的乱砍乱伐、污染等都会破坏生态环境,造成大气污染、植被破坏、水文破坏等,这其中植被破坏尤其是关键,植被与其他几方面息息相关。生态环境建设时要充分考虑植被恢复。植被建设包括的内容很多,其中森林植被至关重要,其适应性和稳定性都极强,与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也关系重大。 1)森林植被储备能力较强。森林植被可以对各个层级的水分进行拦截、吸收和锁住。根据数据调查显示,四个气候带中的森林对降水的储蓄能力最高可达约170mm。 2)森林可以调节河川径流。森林生态系统的蓄水能力,可以将地表径流的水分锁住转为地下水,在暴雨或洪峰来临之时,起到延缓和削弱的作用,地下水也可以帮助渡过枯水期,对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有很大作用。 3)森林能保护水质,改善流域水环境。森林生态系统的循环过程可以消化、吸收其中的营养物质,过滤污染,达到保护水资源的目标。这一成果已经被证明,因此许多国家都使用森林来对水进行清洁。 3.2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与水资源保护和利用 水土保持工作来应对水土流失,是生态环境建设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水土保持工作要高度关注被水侵蚀的对象,进行防治工作,因此对水资源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增加蓄水能力,提高降水资源的有效利用。水土保持工作可以更好的拦截降水,缓解农村人用水困难等问题,增强土壤的含水量,可有效抵御干旱。此外,水土保持的植被面积在不断增大,可有效锁住水分,提高水资源的使用效率。 2)减洪增枯,提高河川水资源的有效利用率。水土保持工作增加了植被的面积,其对地表水流的拦截更加显著。这可以有效减缓或者延迟洪峰的到来,避免造成破坏,同时,在枯水期,植被可以使用地下水来补充水分,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3)改善水环境,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水土保持工作对于改善水质的作用与植被的作用有异曲同工之处。水土保持工作有效锁水、调节水流、改善水质等都能为农业建设提高更多的良田,增加农民收入。在这方面成功的事例多不胜数。因此,水土保持对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环境规划学复习整理(郭怀成版)

生态环境规 名词解释 1、生态环境规划:是针对区域社会发展状况,环境特征及其环境发展趋势,结合生态环境承载力分析,而对人类自身活动和环境建设所做的时间和空间上的合理安排。区域生态环境规划是区域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制定和指导生态环境计划的重要依据。 2、环境规划:是人类为使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而预先对自身活动和环境所做的时间和 空间的合理安排,是政府履行环境职责的综合决策过程之一,是约束和指导政府行政行为的纲领性文件。 3、环境容量:环境容量是指对一定地区(一般应是地理单元),在特定的产业结构和污染源分布的条件下,根据地区的自然净化能力,为达到环境目标值,能够承受污染物的最大排放量。 4、环境承载力:指某一时刻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能力阈值。(区域性;时序性;可变性;可调控性;客观性) 5、环境规划目标:是环境规划的核心内容,是对规划对象在未来某一阶段环境质量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水平所作的规定。 6、环境评价:是在环境调查分析的基础上,运用数学方法,对环境质量、环境影响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评述,旨在获取各种信息、数据和资料。 7、环境预测:根据已掌握的资料,对未来环境质量状况和环境质量发展趋势进行分析预测。 8、环境功能区划:依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不同地区在环境结构(自然环境结构)、环境状态(环境质量)和使用功能(干什么用)上的差异对规划区域进行合理划分。 9、水环境规划:是对某一时期内的水环境保护目标和措施所作出的统筹安排和设计。其目的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好水质,合理地开发和利用水资源,充分地发挥水体的多功能用途,在达到水环境目标的基础上,寻求最小(或较小)的经济代价或最大(或较大)的经济和环境效益。 10、大气环境规划:就是为了平衡和协调某一区域的大气环境与社会、经济之间的关系,以期达到大气环境系统的最优化,最大限度的发挥大气环境系统组成部分的功能。 11:、水环境容量:水体在特定环境目标下所能容纳污染物的量。 12、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是通过控制给定区域污染源允许排放总量,并将其优化分配到源,以确保实现大气环境质量目标值的方法。 13、固体废物:是指生产建设、日常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污染环境的固态、半固态废弃物质。(工业固体废物、危险废物、城市生活垃圾、) 14、噪声:凡是人们不需要的、使人厌烦的、干扰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对人类生活和生产有妨害的声音统称为噪声 15、噪声污染:我们国家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中把超过国家规定的环境噪声排放标准,并干扰他人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的现象称为环境噪声污染 16、景观生态规划:是应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通过研究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以及人类活动与景观的相互作用,在景观生态分析、综合及评价的基础上,提出景观最优利用方案和对策及建议。 17、生态规划:是以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为基础,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应用系统科学、环境科学等多学科手段辨识、模拟和设计生态系统内部各种生态关系和生态过程,确定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生态适宜性,探讨改善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生态对策,促进人与环境系统协调、持续发展的规划方法。

乡镇环境保护规划【可编辑版】

乡镇环境保护规划 乡镇环境保护规划 一、仙女镇区域背景 (一)地理位置 仙女镇东与问安镇接壤,南与马家店街道办事处、董市镇交界,西与安福寺镇相连,北与当阳市毗邻,总面积170.67平方千米。 (二)气候条件 仙女镇具有四季分明、雨热同季、降雨充沛、光照充足、无霜期长等特点,主要气候指标如下: 气温:年平均气温15-16℃,月平均最高气温28-30℃,月平均最低气温2-6℃。 降水量:年降雨量1025毫米,降水主要集中在5-8月,占全年降水量的71%左右。 无霜期:无霜期270天以上。 (三)区位优势 全镇区位独特,交通便捷。沪蓉高速公路、汉宜高速铁路、枝当公路纵贯仙女全境,沪蓉高速公路与京珠高速公路互通,枝江道口在仙女镇境内,汉宜高速铁路枝江火车站设在仙女镇。距焦柳铁路枝江火车站、三峡国际机场、枝江港码头均不足20分钟车程,距武汉天河机场240公里,构成了水、陆、空、铁“四位一体”的交通网络,交通条件极为便利。 (四)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201X年,全镇完成农业总产值63500万元,同比增长1

8.03%;实现规模工业总产值148300万元,增长9 6.77%;实现财政总收入270 69万元,增长20.17%;实现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43 6.46万元,增长59.57%;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8480元,增长10.68%。 近年来,仙女镇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着力改善民生,各项社会事业迅速发展。镇内共有中小学6所,教师182人,在校学生1771人。投资120万元新建的卫生院门诊大楼、投资近200万元的综合文化站已先后投入使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医保参保率均超过98%,群众满意率超过95%,群众群体文化体育活动广泛开展。 (五)条件分析 纵观仙女镇的生态乡镇创建形势,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并存,只要全镇共同努力,我镇的创建目标一定能够得以实现。 1、有利条件 (1)国家政策导向的优势。近年来,国家政策不断向农业倾斜,各种惠农政策和补贴相继出台。作为枝江市重要的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即将赢来现代农业发展的机遇期。 (2)旅游资源潜力较大。枝江步步升、仙女农家乐构成了独特的风景,具有非常大的开发潜力。 (3)市委、市政府和镇委、镇政府高度重视仙女镇环境保护工作。 (4)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逐步提高。 (

《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

《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全文如下: 生态环境就是人类生存与发展得基本条件,就是经济、社会发展得基础。保护与建设好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就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始终坚持得一项基本方针。发挥社会主义制度得优越性,发扬艰苦创业精神,大力开展植树种草,治理水土流失,防治荒漠化,建设生态农业,经过一代一代人长期地、持续地奋斗,建设祖国秀美山川,就是把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得重大战略部署。全面实施这项跨世纪得宏伟工程,既就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得伟大壮举,也就是履行有关国际公约得实际行动与对世界文明作出得重要贡献。为此,国家制定具有长期指导作用得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并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 从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得实际出发,本规划仅对全国陆地生态环境建设得一些重要方面进行规划,主要包括:天然林等自然资源保护、植树种草、水土保持、防治荒漠化、草原建设、生态农业等。 一、我国生态环境建设概况 建国以来,我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为改善生态环境作出了巨大努力,取得了很大成绩,并积累了大量宝贵得经验。特别就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先后实施“三北”防护林、长江中上游防护林、沿海防护林等一系列林业生态工程,开展黄河、长江等七大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大荒漠化治理力度,推广旱作节水农业技术,加强草原与生态农业建设,使我国得生态环境建设进入了新得发展阶段。40多年来,全国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7万平方公里,修梯田、建坝地、治沙造田1067万公顷,人工造林保存面积3425万公顷,飞播造林2533万公顷,封山育林3407万公顷,森林覆盖率提高到百分之十三点九二(按郁闭度大于0、3计算,如按国际通行得郁闭度大于0、2计算,相当于百分之十五点二五)。建成50个生态农业示范县与2000多个生态农业示范点,人工种草与改良草地保留面积1482万公顷。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作出得各种努力正在并将继续对国民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产生积极得影响。但就是,应当清醒地瞧到,我国自然生态环境仍很脆弱,生态环境恶化得趋势还没有遏制住。主要表现在: ——水土流失日趋严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367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得百分之三十八。近年来,很多地区水土流失面积、侵蚀强度、危害程度呈加剧得趋势,全国平均每年新增水土流失面积1万平方公里。 ——荒漠化土地面积不断扩大。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已达262万平方公里,并且每年还以2460平方公里得速度扩展。 ——大面积得森林被砍伐,天然植被遭到破坏,大大降低其防风固沙、蓄水保土、涵养水源、净化空气、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功能。毁林开垦、陡坡种植、围湖造田等加重了自然灾害造成得损失。 ——草地退化、沙化与碱化(以下简称“三化”)面积逐年增加。全国已有“三化”草地面积1、35亿公顷,约占草地总面积得三分之一,并且每年还在以200万公顷得速度增加。一些地区为了短期利益,不合理开垦草原,加剧土地得荒漠化。 ——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破坏。我国已有百分之十五至百分之二十得动植物种类受到威胁,高于世界百分之十至百分之十五得平均水平。 日益恶化得生态环境,给我国经济与社会带来极大危害,严重影响可持续发展。一就是加剧贫困程度。目前,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生活在生态环境比较恶劣得地区。恶劣得生态环境就是当地群众贫困得主要根源。二就是加剧经济与社会发展得压力。我国人多地少,土地后备资源匮乏,如果不能有效地控制水土流失与土地荒漠化,将严重影响我国得可持续发展。三就是加剧自然灾害得发生。由于降雨量减少与水土流失等原因,黄河河道淤积越来越严重,加之超量用水,断流时间越来越长,长此下去,黄河有可能成为间歇性河流;

南京市江宁区十三五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规划

南京市江宁区 “十三五”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规划 (规划文本) 南京市江宁区人民政府 二〇一六年四月

目录 一、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总体形势 (1) (一)“十二五”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回顾 (1)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5) (三)“十三五”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面临形势 (11) 二、指导思想与主要目标 (13) (一)指导思想 (13) (二)总体目标 (13) (三)指标体系 (14) 三、“十三五”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重点任务 (17) (一)加快产业绿色转型 (17) (二)推进水体质量改善 (18) (三)深化大气污染治理 (22) (四)加强土壤环境保护 (25) (五)推动生态环境建设 (27) (六)强化固废、噪声、辐射污染防治 (30) (七)完善生态文明制度 (33) (八)提升环境保护能力 (34) 四、重点工程 (36) 五、保障措施 (36) (一)加强组织协调,落实目标责任 (36) (二)实施跟踪评估,做好规划衔接 (37) (三)完善投入机制,加大投资力度 (38) (四)深化公众参与,强化环保宣教 (38) (五)夯实技术保障,加强环保培训 (39) 附件1 规划指标说明 (40) 附件2 重点工程汇总表 (46)

附图 附图1地理区位图 附图2水系图 附图3行政区划图 附图4重点产业园区分布图 附图5供水及热电基础设施现状图 附图6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现状图 附图7固体废物末端处理基础设施现状图 附图8“3个500平方公里”布局图 附图9省级生态红线区域分布图(2013年版) 附图10区级生态红线区域分布图 附图11省级生态红线拟调整区域分布图(2015年上报)附图12土地利用演变图 附图13江宁开发区、江宁高新园片区“优二进三”规划图附图14莱茵达路工业片区“优二进三”规划图 附图15“3+3+4”生态网络格局规划图

环境规划管理重点

第一章 1.什么是环境管理,如何理解其内涵? 环境管理是指依据国家的环境政策、环境法律、法规和标准,坚持宏观综合决策与微观执法监督相结合,从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入手,运用各种有效管理手段,调控人类的各种行为,协调经济社会发展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限制人类损害环境质量的活动以维护区域正常的环境秩序和环境安全,实现区域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行为总体。 2. 什么是环境规划,如何理解其内涵? 环境规划是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环境管理的首要职能,它是指为使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把“社会-经济-环境”作为一个复合生态系统,依据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生态学原理和地学原理,对其发展变化趋势进行控制,而对人类自身活动和环境所做出的时间和空间上的合理安排。 环境规划实质上是一种为克服人类经济社会活动和环境保护活动的盲目和主观随意性所采取的科学决策活动。 5.简述环境规划与管理的主要内容。 环境规划的内容 (1)环境规划的基本内容:包括环境规划的原则和程序、环境目标和指标体系、环境评价和预测、环境功能区划、环境规划方案的设计和比较以及环境规划的实施。 (2)流域水环境规划:包括水环境功能区划、水环境容量和水环境保护目标、水环境质量目标、流域水环境控制规划等。

(3)城市环境规划:包括城市大气污染控制规划、城市水环境规划、固体废物规划管理、噪声污染控制规划等。 (4)生态环境规划:包括城市生态规划、生态产业园规划、生态规划方法等。 2 环境管理的内容 (1)环境管理模式:包括末端控制为基础的传统环境管理模式、污染预防为基础的环境管理模式和污染预防模式实施过程的环境规划管理等。(2 )组织层面的环境管理:包括组织与其环境绩效、循环经济、清洁生产和环境管理体系等。 (3)产品层面的环境管理:包括产品生态设计、生命周期评价、产品环境标志等。 (4)活动层面的环境管理:包括建设项目、城市环境、农村环境、海洋环境、开发区环境等不同类型的环境管理以及环境风险评价与管理。 第二章 1.简述我国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 1.实行持续发展战略。 2.采取有效措施,防治工业污染。 3.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治理城市“四害”。 4.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改善能源结构。 5.推广生态农业,坚持不懈地植树造林,切实加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6.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加强环境科学研究,积极发展环保产业。 7.运用经济手段保护环境。

保田镇环境保护规划样本

保田镇环境保护规划 一、区域背景与社会经济发展规划要点 (一)区域背景与城镇发展状况 1、自然环境状况 保田镇座落于东经125°, 北纬43°, 位于松辽平原中部, 地处吉长两市之间, 是距离长春市最近有山有水, 山青水秀, 鸟语花香的一个好地方, 这里生态环境优美,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是一个充满魅力的区域。距长春市24公里, 距九台市35公里, 距吉林市65公里, 东有长春市石头口门水库国家水利风景区, 北有长春龙嘉国际机场, 中有九台市神农山庄, 南有莲花山滑雪场, 西有卡伦湖教育产业园区, 区位明显; 于 7月30日行政区划正式划归长春市二道区, 由于地处机场所在地, 这里将成为长春市未来5- 内重点发展的一个区域, 孕育着一个长春东部卫星城的雏形。 2、土地利用现状 几年来, 由于长瓦公路, 20米大街, 红星路等工程占去了保田镇很大部分的土地, 使保田镇的建设预留地明显减少, 连农民建房都严格按政策把关控制, 由于在上一轮土地总体规划制定时, 没有考虑到保田近几年的发展速度, 前瞻不足, 致使保田建设预留地还分布村屯边缘上, 明显减少, 不利于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 而且由于没有规划一定面积的集中工业园区用地和公益事业用地, 也影响到了保田镇的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 土地规划如不尽快调整, 将直接影响到保田镇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3、社会经济状况 全镇幅员面积121平方公里, 其中耕地面积5575公顷, 山地2037公顷, (其中山林面积1554公顷), 水域面积1876.1公顷, 内辖7个行政村, 110个农业社, 总户数7293户, 总人口3.3万人。 保田镇地下煤炭贮量3.2亿吨, 石材贮量为30亿立方米, 水贮量为5亿立方米, 有4家煤矿, 年产原煤150万吨; 有19家采石场, 年产石材150万立方米; 是长春市的能源、建材、水源基地, 也是吉林省的空港基地。

生态环境建设规划

第一章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概述 1.如何理解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内涵。(P3) 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是应用生态学原理,从整体上研究人类与生态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合理安排人类各项建设活动,从而使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三者作为不可分割的整体,达到最佳状态的过程。 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是运用生态系统整体优化的观点,对规划区域内的自然生态因子,和人工生态因子的动态变化过程及相互作用特征予以相应的重视,研究区域内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等生态过程及其相互关系,提出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规划对策,以促进区域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保持人与自然,人与环境关系持续共生,协调发展,实现社会的文明,经济的高效和生态的和谐。 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与传统的规划思维相比,具有一下几方面的不同。 ①以人为本。 ②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前提。 ③规划标准从量到序。 ④规划目标从优到适。 2.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与环境规划的异同。(P5) 环境规划是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或总体规划的组成部分,是应用各种科学技术信息,在预测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及环境质量变化的基础上,为达到预期的环境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做出的带有指令性的最佳方案。其目的是在发展的同时,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不同于环境规划,环境规划侧重于环境,特别是自然资源的监测,评价,控制,治理,管理等,而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强调系统内部各种生态关系和谐与生态质量的提高。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不仅关注区域城市的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利用与消耗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影响,也关注系统结构,过程,功能等的变化和发展对生态的影响。同时,生态环境建设规划还考虑社会经济因子的作用。

生态环境建设的指导思想 原则和战略目标

生态环境建设的指导思想、原则和战略目标 (一)生态环境建设的指导思想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和市委八届六次全会为指导,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中心,以北京市生态环境规划为依据,以科技为先导,以法律法规为保障,遵循自然和经济规律,坚持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相结合,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治理与防护相结合,紧紧围绕水土流失、风沙危害、涵养水源、净化水质等重点问题统一规划,分类指导,动员和组织全社会力量分区推进,促进我区生态、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为构筑首都第三道绿色生态屏障做出贡献。(二)生态环境建设遵循的原则1、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注重资源的优化配置、利用、节约和保护,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同步增长。2、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处理好全局与局部、长远与当前、北京与房山以及不同建设部门间的关系,优先安排生态环境脆弱区的水资源保护、天然林保护和防风固沙等重点生态环境建设工程。3、坚持生态环境建设的系统原则。在系统论的指导下,从永定河流域生态环境整治的大局出发,以生态环境建设区划为基础,以重点工程为骨干,通过实施重点整治工程,建立山区水源涵养及水土保持、平原治沙与生态农业和城市绿化美化相协调的生态环境体系,实现全区生态环境的整体优化。4、突出科技创新的原则。从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益的“三高”原则出发,瞄准国内外生态环境建设的先进水平,充分利用首都的人才优势,加强房山区的国内国际交流,借鉴国内外生态环境整治的先进经验,以科技创新为先导,建设生态环境整治的精品示范工程。5、景观生态多样性原则。针对房山区自然环境优美、旅游景点众多的特点,生态环境建设应遵循景观生态多样性的原则,不仅要体现生态功能,而且要构建合理的景观空间格局。6、治理、建设、保护并重的原则。以保护水资源、森林资源和农田环境为目标,以造林绿化、建设绿色屏障为核心,生物、工程、农业措施相结合,治理、建设、保护并重,在重点治理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的基础上,全面整治房山区的生态环境,从而实现全区生态环境的根本好转。 7、坚持生态环境整治与加速经济发展相结合的原则。房山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必须坚持生态环境建设与产业开发、农民增收、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力求将房山区建成环境优美、城镇居民、农民富足和社会稳定的新郊区。(三)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目标房山区生态环境建设的总目标是:按照国家和北京市的统筹安排,围绕建设国际现代化大都市环境建设的总任务,积极组织全区人民,运用政策机制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经过三十年的努力,形成完善的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