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诗韵》说课稿提纲

《洛阳诗韵》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需要大家猜一下,一句诗谜“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打一地名答案是洛阳,所以,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洛阳诗韵》。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学情,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和教学反思七个部分来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洛阳诗韵》是中等职业教育教材基础模块下册第四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本单元以写景抒情散文为主,为我国当代女作家叶文玲写的一篇情思悠悠、文意深长的优美散文,作者怀着对洛阳笃诚的崇拜和偏爱,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表现对这个九朝古都特殊的况味,抒发了对灿烂悠久的中华民族文化挚爱的深情。对此我确立的教学目标如下:

二、说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学会发现美、提炼美、表达美,激发学生对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的热爱。

知识与能力目标:引导学生朗诵课文,理清文章重点字词的音、形、义,了解文章大意。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课文学习及摹写训练,培养学生把握作者先果后因的基本思路和文章总分结构的能力,提高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三、说教学重难点

其中教学重点为引导学生掌握文章重点字词的音、形、义,理清课文结构,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体味作者对洛阳的偏爱和崇拜之情。教学难点为理解作者选取典型素材表现洛阳诗韵的写作手法和情感脉络。

四、说学情

我所教授的是16对口的三个班级,这三个班级的学生个性鲜明,思维活跃,乐于接受新的事物。但能力水平偏低。对语文通用能力的认知也较粗浅,阅读习惯不好,语感不强,尤其不爱读美文。因此,很有必要引导其在静心阅读、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提高认知水平,感受诗性语言的美;在语言实践活动中,借鉴作者情感表达的特点,通过模仿内化的自己表达需求,提高表达能力表达,使学生的知识整合能力、书面写作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和评价能力更有感染力和逻辑性。

五:说教法和学法

教法:主要运用情景导入法、诵读法、问答法、讨论法、讲授法(教师精讲重点难点,起到引导学生学习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兴趣,并按需整合散文教学内容与现代化信息技术,建立学习资源平台,使课堂教学能够基于学生障碍点自然生成,打造富有活力的“生成性课堂”,提高教学实效性。

学法:

学生通过诵读法和圈点勾画法整体感知课文,抓关键句段,把握文章思路,通过讨论法和探究法完成能力目标。

教学准备: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课时:两课时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文本: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写下了这样的词句;曾任浙江省作协主席的女作家叶文玲在河南工作24年,发出了“中原忆,最忆是洛阳”的感慨。是什么让作家对九朝古都洛阳如痴如醉呢?我们一起来欣赏抒情散文《洛阳诗韵》。(板书课题作者)通过学生耳熟能详的诗句和化用的句子设疑引起学生的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是潜移默化的作文开头写作渗透。

二、走进文本:

1、文题解读:诗韵——诗一般的韵味。

师说:洛阳这样一座魅力四射的历史古城,历来受到众多文坛大咖们的青睐。有关洛阳的名句很多,如:“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司马光;“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先”——欧阳修。诗句总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走进作者:叶文玲,现代女作家,长期(24年)在河南工作,曾任浙江省作协主席。

3、简介洛阳:洛阳,因位于洛河之阳而得名,曾历经二十二个建都朝代,是中国建都最早、朝代做多、历史最长的都城,累计建都历史达1500年之久,号称“九朝古都”,“九”虚指多。

通过多媒体课件,图文并茂展示有关洛阳的诗句和作家生平,提高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

三、研习文本:

1、诵读课文:播放课文朗读录音(或老师范读、同学试读),同学在听读的时候,标注出你认为重要的词语,然后作一交流。

2、学习生字词:

课件展示:(读准字音,认准字形、明白词义)

璀璨笑靥馈赠邙山龛

笃诚贬谪氤氲谙熟棹

才俊辈出姹紫嫣红摄人心魂浅笑盈盈(“读读说说”字词小游戏环节进行测试)

指名诵读,集体诵读。(熟读文本,便于理解课文)

3、初读文本,初味诗韵。

⑴、参阅“课文导读”,了解文章梗概。

⑵、再读文本,梳理文章结构思路。(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①思考:本文哪些部分、从哪几个不同的侧面摹写作为文化遗产“特殊况味”的洛阳?

明确:课文第6—15自然段。从“古、美、绝、奇”四个侧面集中摹写灿烂悠久文化遗产的洛阳。

关键性语句:洛阳古,她有……/ 洛阳美,她有……/

洛阳绝,她有……/ 洛阳奇,更因她有……

②、那么第1—5自然段写什么?

明确:抒写作者对洛阳的偏爱和崇拜。

③、前后两部分的关系如何?

明确:前后两部分是总分、前果后因的关系。

4、再读文本,再品诗韵。

⑴、阅读课文第一部分,思考:(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①第一部分作者的感受具体是什么?

明确:十分偏爱与笃诚的崇拜。

②、作者偏爱和崇拜洛阳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表层是“机遇和亲缘”,深层是“特殊的况味”。

⑵、阅读文章第二部分,思考:(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①、第6自然段在文中结构的作用是什么?和下文的关系如何?

明确:过渡段,和下文是总分的关系(总领下文)。即第6自然段相对于下文是总述,下文各段是分述。

②、课文第7—15自然段可分为几个层次?并找出每一个层次的中心句。

明确:重章复沓,从四个不同侧面展示洛阳辉煌的历史画卷(分说),各层的中心句分别是“洛阳古,她有“天下第一寺的白马寺”、“洛阳美,她有群芳之冠的牡丹”、“洛阳绝,她有1300年历史的唐三彩”、“洛阳奇,更因她有无比雄伟的龙门石窟”。

此环节采取诵读法、鉴赏法和问题教学法,引导学生带着疑问自主研习课文,体会作者感情。

四、探究文本:

快速浏览文本,探究下列问题。(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1、“中原忆,最忆是洛阳。情思悠悠中,连笔尖都带了几分醉意。”

问:作者为什么用“最忆”一词?

答:点出洛阳在作者心目中的地位。

问:哪个字最能浓缩了作者对洛阳的偏爱和崇拜之情?

明确:“醉”

问:连笔尖都带了几分醉意,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对洛阳的浓烈的喜爱之情。

2、分别找出第2、3自然段中的比喻句,说出彼此的不同。

明确:第2自然段“洛阳是璀璨的一颗”,这是暗喻。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而洛阳是“璀璨的一颗明珠”,突出它是黄河文明的代表,是中华民族文明的代表。突出了洛阳在黄河沿岸城市中重要的地理位置;第3自然段“洛阳一似黄河激扬雄浑的音符,洛阳又像春之神明媚动人的笑靥”,这是明喻,写出了洛阳的雄浑和动人。

3、问:如何理解“洛阳是历史厚重的馈赠和沉积”?

答:洛阳有着灿烂的古代文明。

4、根据上下文,文中“特殊的况味”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明确:璀璨明珠、历史沉积、文化遗产、文情诗意、才俊辈出。

5、作者在写“洛阳古”的时候,为什么说“白马寺这个‘第一’叫我感到真切实在”?

明确:因为白马寺是“中国佛教之源”,是名副其实的“第一”。

石塑白马有什么象征意义?(文化使者)

⑵语言品评:“白马寺门口那匹粗拙的石塑白马,便是文化使者的象征;……”

(比喻、拟人,形象地写出了外来文化随着白马由域外“走”进了洛阳,加深了洛阳的文化味)

学法点拨:抓取关键语句是品读文章的要诀。

(1)任选“美、绝、奇”其中一部分自由朗读,同桌间相互讲

述所读这部分特点的具体表现。

(2)在学生个体陈述,集体评论的基础上整理成板书,并辅之以图片直观展示、知识补充;视课堂实际插入语言揣摩(例“卢舍那塑像”那一处)和爱国主义教育(第13节)

6、“洛阳美”一段中“成了域外海内的文明盛事”是指什么?

明确:牡丹花会。

与牡丹相关的哪些“美”事“美”景。

A奉为市花B牡丹花会C王城公园牡丹园D 洛水之畔看牡丹

7、“洛阳绝”文段中“举世罕见的艺术瑰宝”是指什么?其中“‘走’向世界各地”和哥哥“一下为我‘牵’来了五匹大小不同的唐三彩马”和前文哪些地方相照应?其中“走”为何加引号?

明确:“举世罕见的艺术瑰宝”是指隋代的三彩骆驼;

其中“‘走’向世界各地”和第8自然段中石塑白马从印度“走”进洛阳照应;

哥哥“一下为我‘牵’来了五匹大小不同的唐三彩马”和第5自然段的“我”摘录“陆机入洛,噪起才名”古句慰勉兄长相照应。

其中“走”加引号是采用拟人化的手法,给予了唐三彩生命的活力,意味这一艺术瑰宝将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作者重点介绍的是“造型优美的马和骆驼”。描写新近发掘的隋代的三彩骆驼,不仅说明它的历史悠久,更重要的是突出它是举世罕见的艺术瑰宝。

如果说白马寺门口那匹粗拙的石雕白马,作为中外文化使者的象征,曾经从域外“走”进洛阳,那么今天洛阳的唐三彩驼、马更是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使者“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

8、文中写“洛阳奇”的时候,先后写了哪些景观?写洛阳龙门石窟时运用了一组数字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明确:这部分文章先后写了两山夹伊水、龙门石窟、雄奇的奉先寺、洛阳游之壮美景观。运用数字是精确地说明龙门石窟“浩大辉煌”“凝聚着我们民族文化的精华”,这特点更为具体可感。

揭示题意

洛阳诗韵的内涵:洛阳因为有了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才使它诗意浓郁,韵味悠长;作者对洛阳的悠悠情思,正是表达了对悠久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的挚爱。

此环节采取诵读法、鉴赏法和问题教学法,引导学生了解文章脉络,感知文章结构。

五、总结:

写作特色小结:

1、采用横向思路,围绕一个中心分别叙写几件事。

中心:通过抒发对洛阳的热爱之情,赞美了悠久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

文章描述的几件事物是:用白马寺表现洛阳的古;用牡丹表现洛阳的美;用唐三彩表现洛阳的绝;用龙门石窟表现洛阳的奇。

2、综合运用记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写人的感受。抒情在先,然后通过记叙提示产生这种感受的原因;记叙中兼有议论。

3、格调清新,文字优美,引用古诗文,表现洛阳特点的中心句

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

课文小结

1、本文作者叶文玲,是现代女作家,曾任浙江省作家协会主席。本文是一篇情思悠悠、文意深长的优美散文。

2、因为洛阳有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才显现出诗意浓郁,韵味悠长的特点;作者对洛阳的悠长情思,正是表达了对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无限热爱的主题。

3、从谋篇布局上看,文章思路别具匠心。作者先抒发对这个九朝古都的偏爱,写它特殊的况味,然后分别从洛阳的古、美、奇、绝四个方面抒发情思。全文思路是由总到分,先写总体的感受,后进行具体的描写。

4、从表达方式上看,文章采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方式。

结语:游览洛阳就像在品味一首诗的韵味。洛阳因为有了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才使她诗意浓郁,韵味悠长;作者对洛阳的悠悠情思,正是表达了对悠久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的挚爱。(夯实基础)

六、作业安排:

赏析余秋雨的《一个王朝的背影》;

以我手写我心,以承德为主题写一篇文章。(举一反三,活学活用)

附:板书设计:

洛阳诗韵

叶文玲

古——白马寺

况味美——牡丹花偏爱

绝——唐三彩崇拜

奇——龙门石窟

七、教学反思

(学生学习行为评价侧重在积极性、能力提升方向)本次课结合学情、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全程贯穿“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充分利用多媒体平台等教学资源,灵活运用诵读、提问、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索,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生通过“看”、“听”、“读”、“思”、“议”、“练”等学习过程,基本掌握了课文重点字词、把握了先果后因的逻辑关系和总分的文章结构,体会了作者的感情和情感表达的脉络,基本实现了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突破。学生在互动中参与,师生建立了平等愉悦的交流平台,实现了预期教学目标。但是尽量力求面面俱到,显得琐碎和啰嗦,这是我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尽量避免。

说的不好,请各位领导和老师多多指教,谢谢大家!

教学过程

18画里阴晴 洛阳诗韵

画里阴晴 吴冠中 吴冠中(1919—2010),20世纪现代中国绘画的代表画家之一;吴冠中终生致力于油画民族化及中国画现代化之探索,坚韧不拔地实践着“油画民族化”、“中国画现代化”的创作理念,形成了鲜明的艺术特色;他执著地守望着“在祖国、在故乡、在家园、在自己心底”的真切情感,表达了民族和大众的审美需求,他的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化品格;国内外已出版画集约40余种,文集10余种;曾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全国政协委员等职。 今春又路过故乡江苏宜兴县,热情的主人在匆忙中陪我去看灵谷洞。天微雨,主人感到有些遗憾。车窗外,雨洗过的茶场一片墨绿,像浓酣的水彩画。细看,密密点点的嫩绿新芽在闪亮;古树老干黑得像铁;柳丝分外妖柔,随雨飘摇;桃花,我立即记起潘天寿老师的题画诗“默看细雨湿桃花”,这个湿字透露了画家敏锐的审美触觉。 湿,渲染了山林、村落,改变了大自然的色调。山区的红土和绿竹,本来并不很协调,雨后,红土成了棕红色,草绿色的竹林也偏暗绿了,它们都渗进了深暗色的成分,统一于含灰的中间调里,或者说它们都含蕴着墨色了。衣服湿了,颜色变深,湿衣服穿在身上不舒服,但湿了的大自然景色却格外地有韵味。中国画家爱画风雨归舟,爱画“斜风细雨不须归”的诗境。因为雨,有些景物朦胧了,有些形象突出了,似乎那位宇宙大画家在挥写不同的画面,表达着不同的意境。 我自学过水彩画和水墨画后,便特别喜欢画阴天和微雨天的景色,我不喜欢英国古老风格的水彩画。我已往的水彩画可说是水墨画的变种,从意境和情趣方面看,模仿西洋的手法少,受益于中国画的成分多。西洋画中也有表现风雨的题材,但西洋画中是将风雨作为一种事故或大自然的变态来描写的,很少将阴雨作为一种欣赏对象的审美趣味来表现。西方风景画之独立始于印象派,印象派发源于阳光。画家们投靠阳光,说光就是画面的主人,因之一味分析色彩与阳光的物理关系,甚至说“黑”与“白”都不是色彩,而中西画家大都陶醉于阳光所刺激的强烈的色彩感,追求亮、艳、丽、华、鲜……多半是从“晴”派生出来的。 曾有画油画的人说:江南不宜画油画。大概就是因为江南阴雨多,或者他那油画技法只宜对付洋式的对象。数十年来,我感到在生活中每次表现不同对象时,永远需寻找相适应的技法,现成的西方的和我国传统的技法都不很合用。浓而滞的油画里有时要吸收水分,娇艳的色彩往往须渗进墨韵……人们喜欢晴天,有时也喜欢阴天,如果阴与晴中体现了两种审美趣味,则鱼和熊掌是可以兼得的。又画油画又画水墨,我的这两个画种都不纯了,只是用了两种不同的工具而已。头发都灰白了,还拿不定主意该定居到油画布上呢,还是从此落户在水墨之乡了! 《画里阴晴》同步练习 一、关于字词 (一)给下列词语注音标调。 浓酣()陶醉()韵味() 含蕴()妖柔()朦胧() (二)解释名词 印象派 水墨画 水彩画 油画 (三)写出下列诗句或典故的出处和作者。 1. 斜风细雨不须归

《洛阳诗韵》说课稿提纲

《洛阳诗韵》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需要大家猜一下,一句诗谜“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打一地名答案是洛阳,所以,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洛阳诗韵》。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学情,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和教学反思七个部分来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洛阳诗韵》是中等职业教育教材基础模块下册第四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本单元以写景抒情散文为主,为我国当代女作家叶文玲写的一篇情思悠悠、文意深长的优美散文,作者怀着对洛阳笃诚的崇拜和偏爱,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表现对这个九朝古都特殊的况味,抒发了对灿烂悠久的中华民族文化挚爱的深情。对此我确立的教学目标如下: 二、说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学会发现美、提炼美、表达美,激发学生对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的热爱。 知识与能力目标:引导学生朗诵课文,理清文章重点字词的音、形、义,了解文章大意。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课文学习及摹写训练,培养学生把握作者先果后因的基本思路和文章总分结构的能力,提高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三、说教学重难点 其中教学重点为引导学生掌握文章重点字词的音、形、义,理清课文结构,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体味作者对洛阳的偏爱和崇拜之情。教学难点为理解作者选取典型素材表现洛阳诗韵的写作手法和情感脉络。 四、说学情 我所教授的是16对口的三个班级,这三个班级的学生个性鲜明,思维活跃,乐于接受新的事物。但能力水平偏低。对语文通用能力的认知也较粗浅,阅读习惯不好,语感不强,尤其不爱读美文。因此,很有必要引导其在静心阅读、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提高认知水平,感受诗性语言的美;在语言实践活动中,借鉴作者情感表达的特点,通过模仿内化的自己表达需求,提高表达能力表达,使学生的知识整合能力、书面写作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和评价能力更有感染力和逻辑性。 五:说教法和学法 教法:主要运用情景导入法、诵读法、问答法、讨论法、讲授法(教师精讲重点难点,起到引导学生学习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兴趣,并按需整合散文教学内容与现代化信息技术,建立学习资源平台,使课堂教学能够基于学生障碍点自然生成,打造富有活力的“生成性课堂”,提高教学实效性。 学法: 学生通过诵读法和圈点勾画法整体感知课文,抓关键句段,把握文章思路,通过讨论法和探究法完成能力目标。 教学准备: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中专语文第一册 《洛阳诗韵》教案

《洛阳诗韵》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理清作者的思路。 2.理解作者对洛阳的感情,对传统文化的感情。 教学重点 本课重点是理清作者的思路,从整体上认识洛阳。 教学过程 一.洛阳简介 洛阳原名雒邑,为西周时周成王所建,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战国时改名洛阳,因在洛水之北而得名。以后又有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武周)、后梁、后唐、先后建都于此,所以被称为“九朝古都”。(公元23年,绿林军所立的更始帝刘玄政权也建都于此。) 东汉,魏晋。隋唐时代,洛阳是全国乃至亚洲的经济、文化中心,东汉时有太学生三万余人。 汉明帝时建白马寺,为我国最早的佛寺。 中原名城洛阳,是我国六代九朝古都,用一千几百字的短文要写尽它的风采几乎是不可能的,然而本文作者却凭着对洛阳驾诚的偏爱,用自己的亲身体验去表现,去描摹,写出了这个九朝古都特殊的况味,抒发了对灿烂悠久的中华民族文化挚爱的感情。 二、作者简介 本文作者叶文玲,是现代女作家,曾任浙江省作家协会主席。 三、解题 《洛阳诗韵》题目:有着特殊的含义:洛阳是历史的厚重的沉积和馈赠,是中华民族悠久灿烂文化的代表,有博大精深的美。审视洛阳的美,仿佛读一首优美的古诗,韵味无穷。 四、总体把握课文结构 全文由两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第l一5自然段),写作者对洛阳十分偏爱,有着笃诚的崇拜。 第1自然段,作者用浓重的抒情笔调抒写对洛阳如痴如醉的感情。作者曾长期工作在河南,对中原怀有深厚的感情,但“最忆是洛阳”,突出了洛阳在作者心目中的位置。“情思悠悠”,强调了思念之长,“连笔尖都带了几分醉意”,更是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作者浓烈的感情。 第2自然段,用一个比喻句,交代了洛阳的地理位置。“璀璨的一颗”明珠,突出了洛阳在黄河沿岸城市中的地位。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洛阳堪称黄河文明的代表。

洛阳诗韵

教学目标 1、理请作者的写作思路,感受洛阳的“古”“美”“绝”“奇”。 2、理解“洛阳诗韵”的特殊内涵,体会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3、培养学生探寻我国城市历史文化底蕴的意识,弘扬中华民族文化。 教学重点: 理解“洛阳诗韵”的特殊内涵,体会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1、导语 “江南忆,最忆杭州”,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写下了这样的词句,曾任浙江省作家协会主席的女作家叶文玲在河南工作24年,发出了“中原忆,最忆洛阳”的感慨。是什么让作家对九朝古都洛阳如痴如醉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抒情散文《洛阳诗韵》 2、作者及洛阳简介 作者简介 本文作者叶文玲,是现代女作家,曾任浙江省作家协会主席。 洛阳简介 洛阳是我国七大故都(西安、安阳、洛阳、开封、南京、北京、杭州)之一。位于河南省西部,因地处洛水之北而得名(山南水北为阳),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从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夏、商、西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等九个皇朝在此建都,历时长达2000多年,占中国五千年文明史的五分之二,号称中国的九朝古都。 特别是东汉、魏晋、隋唐时代,洛阳是全国乃至亚洲的政冶、经济、文化中心。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司马光,(他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足见洛阳当年之辉煌。有“花都”“诗都”之美称。晋人左思的《三都赋》在京城洛阳广为流传,曾使“洛阳纸贵”(人们竞相传抄,一下子使纸昂贵了几倍。原来每刀千文的纸一下子涨到两千文、三千文,后来竟倾销一空;不少人只好到外地买纸,抄写这篇千古名赋。)。曹操、曹植、曹丕三父子,建安七子,竹林七贤,无不在此留下享誉九州的名篇。大诗人杜甫、白居易,李贺、刘禹锡等,或生于此,长于此,或游历于此,终老于此,留下了多少千古绝唱。 今天,作为历史名城的洛阳,她给我们馈赠了哪些文化遗产呢?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通过欣赏叶文玲的散文来神游、读解洛阳吧! 3、解题 《洛阳诗韵》题目:有着特殊的含义:洛阳是历史的厚重的沉积和馈赠,是中华民族悠久灿烂文化的代表,有博大精深的美。审视洛阳的美,仿佛读一首优美的古诗,韵味无穷。

洛阳诗韵教案

洛阳诗韵教案 洛阳诗韵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通过学习洛阳诗韵,使学生了解洛阳文化的特点和韵律的运用。 2.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诗歌艺术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 鼓励学生进行创作,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创造力。 二、教学内容 1. 了解洛阳诗韵的发展背景和特点。 2. 分析洛阳诗韵的音韵规律和韵律格律。 3. 学习并欣赏洛阳诗韵代表作品。 4. 进行创作实践,培养学生的诗歌写作能力。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环节 通过展示洛阳的地图,向学生介绍洛阳的地理位置、历史渊源和文化底蕴。让学生了解洛阳作为中国重要的文化古都之一,诗歌创作在这里具有特殊的地位。 2. 了解洛阳诗韵的背景和特点 通过教师讲解、课件展示等方式,向学生介绍洛阳诗韵的起源、发展和特点。让学生了解洛阳诗韵是一种以平声韵为主的韵律体系,具有独特的音韵特点和韵律格律。 3. 分析洛阳诗韵的音韵规律和韵律格律 教师以示范的方式读诵洛阳诗韵的经典作品,并通过分

析和解读让学生理解洛阳诗韵的音韵规律和韵律格律。例如,让学生听写洛阳诗韵的平仄和韵脚,让学生尝试朗读并理解其中的节奏感和音韵美。 4. 学习并欣赏洛阳诗韵代表作品 教师选择一些经典的洛阳诗韵作品,进行鉴赏和欣赏。 通过阅读、分析和讨论,让学生了解洛阳诗韵的艺术特点和韵律美,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审美能力。 5. 进行创作实践,培养学生的诗歌写作能力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洛阳诗韵创作实践。可以选择一些具 有洛阳特色的话题,例如洛阳的风景、历史人物等,让学生通过运用洛阳诗韵的音律和格律,创作出具有洛阳风情的诗歌作品。 四、教学评价 1. 基于学生对洛阳诗韵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进行口头评 价和书面评价。例如,学生可以通过朗读、演讲或写作等方式展示对洛阳诗韵的理解和运用。 2. 通过观察学生的创作和表现,评价学生在诗歌写作方 面的进步和发展。 五、教学心得 洛阳诗韵是中国古代诗歌艺术中的一大瑰宝,具有丰厚 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通过对洛阳诗韵的学习和欣赏,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和诗歌的美。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体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作能力,让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活力和魅力。

洛阳诗韵教案

洛阳诗韵教课方案 【篇一:《洛阳诗韵》教课方案】 《洛阳诗韵》教课方案 洛阳诗韵 叶文玲 教课目的: 1、知识与技术: ①、掌握文中重要词语,熟读课文;②、理解文章重要语句含义,培育品尝语言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理清文章思路,理解选材与组材方法,掌握主题; ②、培育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并学习赏识文章的方法。 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 ①、理解作者对洛阳的喜欢之情;②、培育学生热爱悠久绚烂的民族文化的感情。 教课要点: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先果后因的逻辑关系。 教课难点:领会对祖公民族绚烂文化的遗产的热爱之情。 教课方法:朗读法、议论法、研究法。教课准备:制作多媒体教课课件。教课课时:一个课时 教课流程: 一、导入文本: 经过多媒体课件对于对洛阳文化遗产(白马寺、牡丹花、唐三彩、 龙门石窟等)图片的 展现,导入课文。 二、走进文本: 1、文题解读:诗韵——诗一般的神韵。 2、走进作者:叶文玲,现代女作家,长久(24 年)在河南工作,曾任浙江省作协主席。 3、简介洛阳:洛阳,因位于洛河之阳而得名,曾历经二十二个建都 朝代,是中国建都最早、朝代做多、历史最长的国都,累计建都历史 达 1500 年之久,号称 ? 九朝古都 ?, ? 九? 虚指多。 三、研习文本: 1、朗读课文 :播放课文朗诵录音(或老师范读、同学试读),同学 在听读的时候,标明出你以为重要的词语,而后作一沟通。

2、学习生字词: 课件展现:(读准字音,认准字形、理解词义)) 绚丽笑靥馈送邙山龛笃诚贬谪氤氲谙熟棹才俊辈出如花似锦摄人心魂微笑盈盈 指名朗读,集体朗读。 3、初读文本,初味诗韵。 ⑴、参阅 ? 课文导读 ? ,认识文章梗概。⑵、再读文本,梳理文章构 造思路。(学生议论,教师点拨) ①思虑:本文哪些部分、从哪几个不一样的侧面摹写作为文化遗产 ? 特别况味 ? 的洛阳? 明确:课文第6—15 自然段。从 ?古、美、 绝、奇 ? 四个侧面集中摹写绚烂悠久文化遗产的洛阳。 ②、那么第 1—5 自然段写什么? 明确:抒写作者对洛阳的独爱和崇敬。③、前后两部分的关系怎样?明确:前后两部分是总分、前果后因的关系。 4、再读文本,再品诗韵。 ⑴、阅读课文第一部分,思虑:(学生议论,教师点拨) ①第一部分作者的感觉详细是什么?明确:十分独爱与笃诚的崇敬。 ②、作者独爱和崇敬洛阳的原由是什么?明确:表层是 ? 机会和亲缘? ,深层是 ? 特别的况味 ? 。⑵、阅读文章第二部分,思虑: (学生议论,教师点拨)①、第 6 自然段在文中构造的作用是什 么?和下文的关系怎样? 明确:过渡段,和下文是总分的关系(总领下文)。即第 6 自然段相对于下文是总述,下文各段是分述。 ②、课文第 7—15 自然段可分为几个层次?并找出每一个层次的中 心句。 明确:四个层次,各层的中心句分别是 ? 洛阳古,她有 ? 天下第一寺的白马寺 ? 、? 洛阳美,她有群芳之冠的牡丹 ? 、? 洛阳绝,她有 1300 年历史的唐三彩 ?、? 洛阳奇,更因她有非常宏伟的龙门石窟 ? 。 四、研究文本: 迅速阅读文本,研究以下问题。(学生议论,教师点拨) ①、第 1 自然段中,哪个字最能浓缩了作者对洛阳的独爱和崇敬之 情? 明确: ?醉? ②、分别找出第2、3 自然段中的比喻句,说出相互的不一样。

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16.《洛阳诗韵》教参(含“练习与思考”)

十六洛阳诗韵 课文分析 本文是一篇情思悠悠、文意深长的优美散文。作者从不同侧面选取典型材料,通过洛阳古、洛阳美、洛阳绝、洛阳奇,描摹这一古色古香的历史文化名城,展示了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遗产,抒发了对灿烂悠久的中华民族文化挚爱的感情。 全文由两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第1-第5自然段),写作者对洛阳十分偏爱,有着笃诚的崇拜。 第1自然段,作者用浓重的抒情笔调抒写对洛阳如痴如醉的感情。作者曾长期工作在河南,对中原怀有深厚的感情,但“最忆是洛阳”,突出了洛阳在作者心目中的位置。“情思悠悠”,强调了思念之长,“连笔尖都带了几分醉意”,更是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作者浓烈的感情。 第2自然段,用一个比喻句,交代了洛阳的地理位置。“璀璨的一颗”明珠,突出了洛阳在黄河沿岸城市中的地位。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洛阳堪称黄河文明的代表。 第3自然段,写洛阳的文化遗产,足以代表中华民族灿烂的精神财富。作者一开始用“一似”、“又像”两个比喻写洛阳的雄浑和动人,接下来连用两个“不”字,加以否定,并还洛阳以本来面目。“洛阳是历史厚重的馈赠和沉积”,写出了沉甸甸的历史感。“从洛阳发掘的文化遗产,足可代表中华民族灿烂的精神财富”,既说明上文的“厚重”,又点明了“馈赠和沉积”的内涵,它不是什么别的东西,而是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 第4、5自然段,写作者偏爱洛阳的原因,从字面上看,似乎是“机遇和亲缘”,而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洛阳作为九朝古都,“有着特殊的况味”。抄录古句,慰勉兄长,似可作“机遇和亲缘”的解释;但作者“笃诚的崇拜",无疑源自洛阳曾是全国乃至亚洲经济文化中心。而下文说洛阳的名字“充满文情和诗意”,说洛阳历代才俊辈出,显然非指经济而指文化。因此把上下文联系起来看很清楚,这个九朝古都有着特殊的况味,自然是指洛阳悠久灿烂的文化遗产。 第二部分(第6-第15自然段)写洛用的古、美、绝、奇。 这部分由五个层次组成。

洛阳诗韵说课稿-虞春艳

洛阳诗韵说课稿-虞春 艳 https://www.360docs.net/doc/1b19309002.html,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

《洛阳诗韵》说课稿 抚宁职教中心虞春艳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 大家好!我说课的篇目是叶文玲的《洛阳诗韵》。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八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本文是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作者是我国现代女作家叶文玲。作者怀着对洛阳“十分偏爱”和“笃诚的崇拜”,用自己的亲身体验去表现这个九朝古都“特殊的况味”,从古、美、绝、奇等不同侧面选取典型材料,描摹了一座古色古香的历史文化名城,情思悠悠、文意深长,激发人们对灿烂悠久的中华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本文选材、组材的方法,清晰的思路可以为学生写抒情散文提供一个范例。 根据大纲的要求以及本单元“欣赏散文”的学习重点,我制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学习围绕中心选取典型材料多侧面叙写的表现手法。 2、理解“洛阳诗韵”的内涵,体会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 3、理解作者对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的挚爱之情。 能力目标: 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培养学生品味语言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本文,激发学生热爱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的情怀。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1.理清文章的思路,学习围绕中心选取典型材料多侧面叙写的表现手法。

2. 理解“洛阳诗韵”的内涵,体会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教学难点: 理解“洛阳诗韵”的特殊内涵,体会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学生热爱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的情怀。 四、说学情 本文的授课对象是高一职高学生,生源质量参差不齐,差异性很大,学生入学的起点不高,不少学生语文基础很差,大多数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对语文学习兴趣不大,学习较被动。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应该没问题,但体会散文中的情感的能力不足,因此,我将采用有助于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教学效率。 五、说教法、学法 教法上采用问答法、讨论法、探究法、多媒体课件展示。利用问答法、讨论法和合作探究可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作为组织和引导者来参与课堂教学,创设情境,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洛阳的古、美、绝、奇,能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激发学生兴趣,从而热爱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 在学法上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设疑答疑、小组讨论、抢答等具体方法,引导学生动脑、动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为了达到更好效果,我布置了课前预习: 1、搜集洛阳的相关资料。 2、熟读课文,解决生字生词。 3、理清文章的脉络 设计意图:利用网络搜集资料,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对课文内容有个初步了解。

《洛阳诗韵》教案

《洛阳诗韵》教案 第一课时 一、目的和要求: 1、通过朗读,疏通文字。 2、体味笔者对洛阳“十分偏爱”、“笃诚的崇拜”之情。 3、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横向思路、总分结构;先抒情、后记叙。 二、重点:笔者对洛阳“十分偏爱、笃诚的崇拜”之情。 难点: “特殊的况味”的含义。 三、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人的情感,缱绻qiǎn quǎn流动如清泓、如琴弦。有时候,当一个人去游历某一个地方,被这个处的山水、人文的某些元素,深深吸引的时候,这个方异乡的水土,就成了他记忆中最深的烙印,镌刻在他的心里。有时,当悠悠情思在记忆的河流中浓得化不开时,他们就情不自禁地把一腔眷恋倾注笔尖,寄情于纸上。 不是吗?范仲淹登岳阳楼而抒“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豪情;苏东坡游黄州赤壁发出“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而徐志摩视“康桥”是精神依恋之乡,“在康桥的柔波里,我甘做一条水草”;….(与学生一起回忆,尽量让学生说) 现代作家叶文玲,怀着对故都洛阳如痴如醉的感情,写下了散文《洛阳诗韵》。 2、洛阳简介: 洛阳是我国七大故都(西安、汴京、洛阳、开封、南京、北京、杭州)之一。位于河南省西部(见地图),因地处洛水之北而得名,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从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夏、商、西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等九个皇朝在此建都,历时长达2000多年,占中国五千年文明史的五分之二,号称中国的九朝古都。特别是东汉、魏晋、隋唐时代,洛阳是全国乃至亚洲的政冶、经济、文化中心。有“花都”“诗都”之美称。汉唐时,“城池雄伟,宫苑壮丽,为天下之冠guàn”;“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司马光)。足见洛阳当年之辉煌。 今天,作为历史名城的洛阳,她给我们馈赠(kuìzèng把财物无代价地送给别人,一般是附带品)了哪些文化遗产呢?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通过欣赏叶文玲的散文来神游、读解洛阳吧! 3、朗读课文,疏通文字 笑靥xiào yè况味kuàng wèi:境况和情味。噪zào许多人大喊大叫,喧哗,鼓动。笃诚dǔchéng贬谪biǎnzhé官吏降职并调往远方就任。 姹紫嫣红chàzǐ-yānhóng形容花的品种繁多,五颜六色,景色艳美。赭zhě红褐色。釉yòu覆盖在陶瓷、搪táng瓷表面的玻璃质薄层。伊阙yīquē:地名。在今河南洛阳市南。柜橱guìchú一种收藏衣物的家具。峙zhì直立,耸立。岚气lán qì山中雾气。簇cù聚集,丛凑,或丛聚成的堆或团。讶然yàrán惊奇诧异的样

洛阳诗韵体裁

洛阳诗韵体裁 洛阳诗韵体裁是中国古代诗歌体裁之一,形成于唐代中期的洛阳城。它与其他诗歌体裁不同的是,它在格律和题材上都有明显的特色。洛阳诗韵的流行史可以分为前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本文将对洛阳诗韵的历史、特点、流派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历史渊源 洛阳诗韵最初流行于唐代中期的洛阳城,故得名洛阳诗韵。唐代宰相韦德泰、卢照邻等人是这一诗歌体裁的代表。它在唐末五代时期逐渐衰落。直到宋代崔护《拟洛阳怀古》才又引起文人的重视。元代王孝威在《诗格并序》中专门论述了洛阳诗韵的格律特点。清代袁枚《随园诗话》中也有关于洛阳诗韵的介绍。 二、特点 格律上,洛阳诗韵的音节比其他诗歌体裁多一些。它的格律要求每一句都有六到七个字,除了第一句和最后一句外,其他行都是双音节的。并且只用平声韵和上声韵。具体来说,平声韵有“平仄脚”、“仄平脚”、“仄仄脚”,而上声韵有“仄平平脚”、“仄仄平脚”两种。 话题上,洛阳诗韵以描写自然景观为主,气氛温馨、清新。它的语言简练,意境深远,给人一种宁静、休闲的

感觉。同时,洛阳诗韵也表现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赞美。这是它的特色之一,也是为什么它受到文人的青睐的原因之一。 三、流派 洛阳诗韵的流派主要有三个:魏风派、卢风派和宋风派。魏风派的代表诗人是唐代韦德泰、王建,他们的诗歌描写了丰富的自然景观,融合了历史、地理、神话等元素,情感浓重。卢风派的代表诗人是卢照邻、卢纶,他们的诗歌更加抒情,言语细腻而含蓄,表达了深刻的情感和思考。宋风派的代表诗人是睢阳爱民、李樗,他们的诗歌具有更强烈的历史感和现实感,关注的是庶民的生活和疾苦。 四、影响 洛阳诗韵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开辟了以描写山水风景为主题的诗歌形式,并且在技艺上体现了更高的格律要求。此外,它的流派也使得中国古典诗歌的类型更加多样化。对于后来的文人,洛阳诗韵更是成为了诗歌创作的重要参考和借鉴。如唐代诗歌《行香子·杨柳岸晓》、宋代诗歌《念奴娇·书江西造口壁》等,都受到了洛阳诗韵的影响。 总之,洛阳诗韵体裁是中国诗歌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特色在于音律和话题,它的流派也因此各有所

《洛阳诗韵》第二课时教案(2023)

《洛阳诗韵》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清课文思路,把握文意。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学习阅读散文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中华民族悠久灿烂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理清思路,把握文意。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学习阅读散文的方法。 【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展示目标 有人说:“如果你想了解三百年的中国,请到上海;如果你想了解五百年的中国,请到北京;如果你想了解三千年的中国,请到西安;如果你想了解五千年的中国,请到洛阳来。”洛阳作为九朝古都,历史文化名城,可以说才俊辈出、人文荟萃,那么怎样选取典型的材料,才能在短短的千字文中全方位地再现它的美呢?

二、设疑激探,自主学习 1.阅读第二部分课文,该部分可以分几个层次,并概括大意。 第一层(6)总写洛阳的古、美、奇、绝。 第二层(7、8)写洛阳的古。 第三层(9)写洛阳的美。 第四层(10)写洛阳的绝。 第五层(11至15)写洛阳的奇。 2.课文在写洛阳的古、美、绝、奇时,选用了哪些材料,为什么要选用这些材料? 3.在写作过程中,作者将全部情感倾注于对洛阳古代文化的赞美之中。请回答下面所指的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三、合作探究,师生展评 1.如何理解“横向思路”? 明确:围绕一个中心,分别叙写几件事。 ①围绕的一个中心是:通过抒发对洛阳的热爱、赞美了悠久的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 ②文章描述的几件事是:用白马寺表现洛阳的古;用牡丹表现洛阳的美;用唐三彩表现洛阳的绝;用龙门石窟表现洛阳的奇。 2.本文使用的表达方式有哪些? 明确:综合运用记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写人的感受。抒情在先,然后通过记叙提示产生这种感受的原因,记叙中有议论。 ①第一部分1至5段是抒情;第二部分6至15段是记叙。 ②作者在描述中,对洛阳的古、美、奇、绝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围绕了怎么样的一个中心(采用记叙和议论的表达方式,围绕赞美洛阳这个中心。) 3.本文使用的修辞手法 ①“水自天上来的黄河,浩荡东去,沿途凝结一颗颗明珠似的城市,洛阳是璀璨的一颗。”——暗喻。 “水是天上来的黄河,浩荡东去……”——出自唐代大诗人李白

洛阳诗韵-叶文玲-中原忆

洛阳诗韵 叶文玲 课文导读: 这是一篇情思悠悠、文意深长的优美散文。作者怀着对洛阳“十分偏爱”和“笃诚的崇拜”,用自己的亲身体验去表现这个九朝古都“特殊的况味”,抒发了对灿烂悠久的中华民族文化挚爱的感情。 课文从不同侧面选取典型材料。用“洛阳古,她有‘天下第一寺’的白马寺”;“洛阳美,她有群芳之冠的牡丹”;“洛阳绝,她有1300年历史的唐三彩”;“洛阳奇,更因她有无比雄伟的楼门石窟”,描摹这一古色古香的历史文化名城,展示了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遗产。文章重点突出,条理清晰,并使读者对洛阳有一个整体的美好印象。 作者简介: 叶文玲(1942~),浙江玉环人。著名作家。1958年开始发表作品。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篇小说《父母官》、《太阳的骄子》、《无梦谷》等,短篇小说集《无花果》、《心香》等,中篇小说《青灯》、《小溪九道弯》等,散文集《梦里寻你千百度》。散文集《心香》获198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未圆之梦》获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征文奖。 中原忆,最忆是洛阳。情思悠悠中写下这句话,连笔尖都带了几分醉意。 水自天上来的黄河,浩荡东去,沿途凝结了一颗颗明珠似的城市,洛阳是璀璨的一颗。 洛阳一似黄河激扬雄浑的音符,洛阳又像春之神明媚动人的笑靥。不不,洛阳就是洛阳,洛阳是历史厚重的馈赠和沉积,从洛阳发掘的文化遗产,足可以代表中华民族灿烂的精神财富。在河南的24载中,洛阳是我去的最勤的地方,特殊的机遇和亲缘,使我对洛阳十分偏爱。我总觉得这个九朝古都,有着特殊的况味,不然的话,历代文人墨客,也不

会把对洛阳的赞誉,写进千首万阕诗词里了。 “陆机入洛,噪起才名。”——30年前,我曾抄录这一古句,慰勉当时发落邙山的兄长。我对这个东汉、魏晋、隋唐时代的全国乃至亚洲的经济文化中心,有着笃诚的崇拜。洛阳,光名字就是古色古香,充满文情和诗意的;洛阳;历代才俊辈出,在东汉时就有过3万多太学生呐! 24年前,我初访洛阳,就觉得她名不虚传。24年中多次去洛阳,一次比一次深地感受到她的古美和奇绝。 洛阳古,她有“天下第一寺”的白马寺。许多城市的风景点,常见冠以“天下第一”的美称,但都没有白马寺这个“第一”教我感到真切实在。 据史书记载:东汉永平八年,明帝遣使去天竺国求佛经,得贝叶经四十二章和佛像,用白马驮回。天竺沙门摄摩腾、竺法兰护送至京师,遂建成了中国佛教之源的白马寺。白马寺门口那匹粗拙的石塑白马,便是文化使者的象征;寺后墓园中,摄摩腾和竺法兰的大圆坟,年年芳草青青,更使历史和现实贴近。 洛阳美,她有群芳之冠的牡丹。聪明的洛阳人,古戏今做,把传说中不肯献媚而被武则天贬谪的牡丹奉为市花,在花事烂漫的5月,年年举行规模空前的牡丹花会。这一来,王城公园的牡丹,越发明媚娇妍;市区的十里长街,更有三步一座姹紫嫣红的牡丹园。而今,洛水之畔看牡丹,已成了域外海内的文明盛事。花会期间,洛阳城日日车水马龙,游人如织。人笑传:光捡看花人挤落的鞋子,都能捡上几大车呢! 洛阳绝,她有1300年历史的唐三彩。这种运用赭、白、绿色铅釉烧制的三彩陶名扬天下。其中造型最优美的马和骆

洛阳诗韵

洛阳诗韵 教学过程 一.洛阳简介 洛阳原名雒邑,为西周时周成王所建,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战国时改名洛阳,因在洛水之北而得名。以后又有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武周)、后梁、后唐、先后建都于此,所以被称为“九朝古都”。东汉,魏晋。隋唐时代,洛阳是全国乃至亚洲的经济、文化中心,东汉时有太学生三万余人。汉明帝时建白马寺,为我国最早的佛寺。 中原名城洛阳,是我国六代九朝古都,用一千几百字的短文要写尽它的风采几乎是不可能的,然而本文作者却凭着对洛阳驾诚的偏爱,用自己的亲身体验去表现,去描摹,写出了这个九朝古都特殊的况味,抒发了对灿烂悠久的中华民族文化挚爱的感情。 二、解题 《洛阳诗韵》题目:有着特殊的含义:洛阳是历史的厚重的沉积和馈赠,是中华民族悠久灿烂文化的代表,有博大精深的美。审视洛阳的美,仿佛读一首优美的古诗,韵味无穷。三、总体把握课文结构(见参考书第98-99页) 第一部分:(1~5)作者对洛阳十分偏爱,有着笃诚的崇拜 第二部分:(6~15)写洛阳的古美和奇绝。 6过渡段,也是第二部分的总写 7~8洛阳古——白马寺 白马寺位于洛阳市东15公里处,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建立的第一座官办佛寺,是中国佛教的“释源”和“祖庭”,也是古代亚洲的佛教重地。因佛经是用白马从天竺(今印度)驮回,故命名为白马寺。现为全国重点文化保护单位。 9洛阳美——牡丹 提武则天贬牡丹一传说,欣赏关于牡丹的诗(见参考书第106页) 10洛阳绝——唐三彩 唐三彩是中国唐代的一种彩陶工艺品。它是继青瓷之后出现的一种彩陶,主要由赭、绿、白三色釉彩涂胎,故称唐三彩。也有二彩、四彩的,但总称唐三彩。它是在继承汉代绿、褐釉陶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中国制陶技术发展的高峰,当时就闻名中外。 11~15洛阳奇——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和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岗石窟合称我国三大石窟艺术宝库。石窟密布于伊水两岸的崖壁上,长达1公里。据统计,东西两山现存窟龛共2100多个,佛塔40余座,碑刻题记3600多块,全山造像10万余具。这些佛教石雕艺术杰作,大的高达数尺,巍峨雄壮,小的仅方寸见长,精巧细致。因时代的不同,佛像有的体态丰盈,有的身姿纤秀,仪态万千,栩栩如生,带给我们的不仅是佛教艺术的灿烂,更令人感慨人力之艰。 四、课文内容理解 1、“中原忆,最忆是洛阳。情思悠悠中,连笔尖都带了几分醉意。” 问:作者为什么用“最忆”一词? 答:点出洛阳在作者心目中的地位。 2、问:连笔尖都带了几分醉意,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对洛阳的浓烈的喜爱之情。 3、找出第一部分中的两个比喻句,请找出来并谈谈它们的含义。 “水自天上来的黄河,浩荡东去,沿途凝结了一颗颗明珠似的城市,洛阳是璀璨的一颗。这是暗喻。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而洛阳是“璀璨的一颗明珠”,突出它是黄河文明的代表,是中华民族文明的代表。

洛阳诗韵课文讲解

洛阳诗韵课文讲解 洛阳诗韵课文是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之一,作者为唐代文学家白居易。这篇课文以洛阳为背景,描绘了洛阳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表达了作者对洛阳的深情厚爱。下面我将从背景、内容和讲解要点三个方面来详细介绍洛阳诗韵课文。 一、背景 洛阳诗韵课文作于白居易贬谪洛阳期间。公元 815 年,白居易因得罪权贵被贬为洛阳县尉。在洛阳期间,他深感洛阳的美丽和历史文化的厚重,于是写下了这篇著名的课文。 二、内容 洛阳诗韵课文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洛阳地理”,描绘了洛阳的自然风光和地理位置。作者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了洛阳的山水、气候和土壤,使得读者对洛阳的地理环境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第二部分为“洛阳历史”,介绍了洛阳的历史文化。作者从洛阳的起源开始,讲述了洛阳在汉、唐两个朝代的发展历程,以及洛阳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要地位。通过这些介绍,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洛阳的历史文化。 第三部分为“洛阳人物”,讲述了洛阳的历史名人。作者选取了洛阳历史上几位杰出的人物,包括司马迁、班固、李贺等人,介绍了他们的生平事迹和文化成就。通过这些人物的介绍,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洛阳的文化底蕴。 三、讲解要点

在讲解洛阳诗韵课文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了解课文的背景和写作环境,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情感表达。 2.注重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在讲解中,可以通过分析课文的语言、修辞手法等方面,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方式。 3.注重对课文历史文化价值的挖掘。洛阳诗韵课文不仅是一篇文学作品,更是一部记录洛阳历史文化的重要文献。在讲解中,可以通过介绍洛阳的地理、历史、人物等方面的内容,帮助学生了解洛阳的文化底蕴,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了解。 洛阳诗韵课文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不仅具有文学价值,更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洛阳诗韵教学实施报告

洛阳诗韵教学实施报告 洛阳诗韵教学实施报告 摘要: 本文是对洛阳诗韵教学的实施报告,主要介绍了该教学的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学生反馈以及教师评价。通过对教学实施的分析和总结,可以发现该教学实践具有优越性,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 关键字:洛阳诗韵教学,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学生反馈,教师评价 引言: 洛阳诗韵是我国古代诗歌韵律的代表之一,具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该教学模式的实施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学鉴赏能力方面具有很大的价值。本文旨在对洛阳诗韵教学实施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总结,为今后类似教学提供参考。

课程设计: 洛阳诗韵教学的课程设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课时分配:该教学模式一般分为十二个课时,其中头六个课时主要用于教学理论知识和韵律基础,后六个课时用于韵律实践和诗歌鉴赏。 2.教材选取:该教学模式所选用的教材一般是《洛阳诗韵谱》和《古汉语韵律入门》,教材具有系统性和实用性。 3.考核方式:该教学模式采用成绩考核的方式,主要分为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两部分,其中平时成绩包括出勤率、课堂表现、课堂作业等,期末考试主要考察学生对诗歌鉴赏和韵律运用的能力。 教学方法: 洛阳诗韵教学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 1.理论课:教师通过多媒体讲解韵律基础,强调字音的节奏和音调,让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和掌握韵律规律。 2.实践课:教师通过示范和指导,让学生实践韵律运用和诗歌鉴赏,让学生在实践中逐渐提高自己的技能和能力。

3.文学欣赏:教师通过选取相关诗歌,让学生表演或背诵,并进行文化交流和思想探讨,让学生在欣赏中感受到古典文学的魅力。 学生反馈: 洛阳诗韵教学模式的实施受到了广大学生的欢迎和支持,学生反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韵律基础学习情况:学生表示,该教学模式具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系统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了基本的韵律基础知识。 2.诗歌鉴赏学习情况:学生表示,该教学模式的诗歌选取丰富多彩,让学生在欣赏中提高了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3.教学方法评价:学生表示,该教学模式的教学方法灵活多样、与实际联系紧密,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提高了自己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教师评价: 教师是洛阳诗韵教学实施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教师评价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课文《洛阳诗韵》的说课稿

课文《洛阳诗韵》的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意图、地位、作用 职业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本单元的要求是理清文章思路。本文是职业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五单元第三篇课文。在本单元前两课毕淑敏的《提醒幸福》和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中已对文章的纵向思路和横向思路有所阐释,所以应在此根底上,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点拨为辅,进一步领会文章的思路及作者写作意图,为学生在作文中做到思路清晰打下根底。 《洛阳诗韵》是我国现代女作家,现浙江省作协主席叶文玲写的一篇情思悠悠、文意深长的优美散文。作者怀着对洛阳“十分偏爱”和“笃诚的崇拜”,用自己的亲身体验去表现这个九朝古都“特殊的况味”,抒发了对灿烂悠久的中华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取典型材料多侧面叙写的表现手法。 (2)理清文章内部先因后果的逻辑关系。 (3)理解作者对中华民族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的挚爱之情。 (4)欣赏本文充满文情画意的语言。 2、德育目标: 通过学习本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感情。 3、能力目标: 鉴于职业中学学生的写作能力普遍较差,所以应该根据所学知识,学以致用,加强作文思路的练笔,做到思路清晰、明确。 三、本课教材的重点、难点

1、重点是理清文章思路,能够正确掌握横向思路的特点。 2、难点在于通过作者笔下洛阳的诗情画意,理解作者对中华民族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挚爱之情。 (二)教学设想 一、教学本文的教学思想: 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三主”教学思想以及素质教育的方向,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开展学生健念的认识结构,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学会学习。 二、说教法: 1、利用多媒体课件,充分展示洛阳的“诗韵”,激发学生兴趣及对祖国历史文化的热爱。 2、采用问答法、讨论法。学生已对文章思路有一定了解,通过研读课文,采用问题式、讨论式教学,能调动学生积极性。 (此教法设计意图:表达教师“ 主导作用” “启发点 拨” ,“导”之有序) 三、说学法 学生已对文章思路有了初步了解,本课结构清晰,可以运用学生自读,整体感知课文,抓住关健词语,把握文章思路。 (此学法设计意图:表达学生为“主体”的地位,培养并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到达“学会怎样学习”的目的) (三)、课时:拟定两课时 第一课时:释题,简介作者,范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写作思路,把握作者的感情,领略洛阳悠久的历史文化。

洛阳诗韵答案

洛阳诗韵答案 【篇一:我的洛阳诗韵教案】 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1、掌握课文中重要字词的音、义、形。 2、了解本文围绕中心选取典型材料多侧面叙写的表现手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勾画、圈点和评注文章构思上的独具匠心的结构特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对中华民族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的挚爱感情,激发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美好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1.理清思路,理解文章在选材、组材上的特点 2.体味作者对洛阳的悠悠情思的深刻内涵。 难点:理解“洛阳诗韵”的深刻含义。 三、解决办法 1.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受文章优美的意境、巧妙的构思和深邃的情思。 2.以讨论为载体,学生开展探究,深入思索、感悟。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师教法引导法 六、学生学法讨论法、探究法 七、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 洛阳诗韵 一、导入 ?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文化底蕴,而最能让人感受历史深度的就是古城。作为古都的北京、西安、南京每个地方都有各自深厚的历史,代表着每个朝代的文化,而在河南有一个地方更是代表了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那它是哪个城市呢?下面我们来看看有个名人这样写道“炎黄子孙,根在河洛——程思远”,那大家猜出来了吗?(洛阳)对,它就是洛阳,还有很多大家这样夸赞过洛阳这个文化古城。? “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司马迁(西汉) ? “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司马光(北宋) ? “煌煌祖宗业,永怀河洛间”——陆游(南宋) ? “功存河洛”——康熙(清)

由此可见洛阳在中国历代进程上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江南忆,最 忆是杭州”,这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写下的词句;而有一位曾在河南 工作24年的女作家叶文玲,则发出了“中原忆,最忆是洛阳”的感慨。是什么让作家对九朝古都洛阳如痴如醉 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抒情散文《洛阳诗韵》。 二、讲授过程 1、作者简介、 首先我们先来认识作者叶文玲,作家,曾任浙江省作协主席,曾长 期在河南工作,作品《叶文玲文集》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无梦谷》、长篇历史小说《秋瑾》、散文集有《不了情》等。 2、洛阳简介 (课下我们留了预习题:谈谈你对洛阳的理解,可以参阅网络)下 面请同学们交流下你们所了解的洛阳。(学生各抒己见) 明确: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南岸,由周公营建,建于公元前 12世纪,是八大古都之首,先后有13个朝代在此建都,历时1529年,是中国建都最早、历时最长、朝代最多的古都,并且是国务院 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感动世界的 中国品牌城市”,也是世界“四大圣城(耶路撒冷、麦加、洛阳、雅典)”之一。 ? 洛阳因地处古洛水之北岸而得名,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是华 夏文明的重要 发祥地,曾是闻名世界的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 ? 这里有第一个王朝“夏”王朝,有三代之居“夏、商、周” ,是“河图洛书”的 故乡,有105位帝王定鼎九州,是华夏民族的精神故乡,是“最早的中国” 洛阳历代科学泰斗、学术流派、鸿生巨儒、翰墨精英,更是照 耀史册,灿若繁星 ? 因此有“诗都”之称,城中牡丹香气四溢,又有“花都”的美誉。 概括: ?千年帝都,华夏圣城,文明之源,天下之中; ? 丝路起点,运河中枢,牡丹花都,山水之城; ? 三代创世,魏晋风流,汉唐雄风,宋家文气。 3、字词检查 读准下面的词语并说出意思: 笑靥(ya):酒窝,笑脸。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