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农业经济学课后题答案)部分

自考(农业经济学课后题答案)部分
自考(农业经济学课后题答案)部分

自考(农业经济学课后题答案)部分

2009-12-01 09:23:15| 分类:默认分类|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

科技进步与科技发展有什么区别?

答:科技进步与科技发展是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科技发展具有两重性,即可以给人类带来美好前景,也会对人类的安全产生可怕的威胁;它即给人们带来经济效益,但也会产生不良的后果,而科技进步则是指沿着有益于人类的方向发展的科技发展。

2、何谓狭义科技进步和广义科技进步?

答:科技进步包括硬件技术进步和软件技术进步,仅考察前者的硬件技术进步,通常称狭义科技进步,同时考察包括两者在内的技术进步,通常称广义科技进步。

3、科技进步与农业增长有何关系?

答:科技进步有力地推动了农业增长,使农业增长出现了新的飞跃。我国农业科技的迅速发展,显示了科技发展对农业增长的作用是巨大的,实践证明,发展农业生产,日益需要依靠科技发展。然而,科技发展总是与害共生的,它也有可能给人类带来危害。

4、农业技术经济学的性质和特点是什么?

答:1、农业技术经济学是一门技术科学与经济科学相交叉的学科,它即有经济科学的属性和某些特点,又有技术科学的属性和某些特点,这是农业技术经济学本质特征。2、它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对农业领域中需要解决的技术经济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为决策者提供有关的科学依据和论证,帮助解决实际问题。3、农业经济学是在不断满足我国农业发展和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它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理论为基础,从中国实际出发,研究农业技术经济的实际问题和理论方法问题。因此,农业技术经济学具有浓厚的中国特色。

5、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是什么?

答:农业技术经济学的理论能反映本学科的本质特性,体现本学科研究的核心问题,是本学科的基本理论。它由三个基本部分构成:(1)农业技术经济效益原理。2、农业技术的要素组合原理。3、农业技术要素投入报酬变动规律

6、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对象是什么?

答:农业技术经济学对象可表述为:研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里农业技术的产生、发展、组合和应用的经济问题和可行条件。也就是以农业领域中的技术与经济的最佳结合为其研究对象。

7、农业技术经济学研究内容有哪些?

答:1、农业技术经济理论的研究。2、农业领域中技术与经济的辨证关系及其矛盾运动规律的探讨。3、农业技术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及其度量的研究。4、农业技术与经济、社会、生态应当如何协调发展。5、农业技术经济评价问题。6、在现代国际分工中我国对外的农业技术经济问题的研究。7、农业技术经济研究方法及其应用的研究。

8、农业经济学的任务是什么?

答:1、通过农业技术经济的研究,为党和国家制定农业科技政策和科技路线,确定重大农业投资项目以及实施重大技术措施,提出论证材料,提供科学依据,使决策科学化,加大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力度。2、通过农业技术经济的研究,除了评价技术的可行性和经济效益处外,还要评价技术应用对社会、生态等人类生活环境所带来的益和害的影响。3、通过农业技术经济的研究,把技术的先进性调节到与经济目标相应的最佳状态,为农业部门和农业企业选择新技术、引进新技术、推广新技术、应用新技术提供可靠的建议。

4、业技术经济的研究,查明农业技术产生(创新)与经济的关系,提出导向技术创新建议,以促使新的农业技术不断涌现,为农业持续增长奠定根基。

5、通过农业技术经济的研究,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加强农业技术经济学科的自身建设和发展,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为农业现代化建设服务。

第一章

1、什么是经济的二重性?讲求经济效益为什么必须以其二重性为基础?

答:即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经济效益的两重性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如果孤立地讲一个方面的性质和要求,不讲另一个方面的性质和要求,都将是片面的,都会使使用价值相背离,导致只追求产量,不计成本,损失浪费严重,经济效益下降,或片面追求销售额、利润,不顾生产的目的,直接或间接地损害消费者的利益。因些经济效益必须以其经济效益的二重性为基础。

2、试分析农业技术效果和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

答:在农业技术经济范畴中,技术效果是经济效益实现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取得一定的技术效果,技术方案、技术措施和技术制度的应用,才能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同时,经济效益又是技术效果的最终表现,二者的关系十分密切。技术效果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可表现为一致性,也可能表现为矛盾性。

3、什么是农业技术经济效益?提高农业技术经济效益的途径有哪些?

答:农业技术经济效益是指在农业生产和再生过程中,通过物质技术因素实施所发生的劳动消耗和劳动占用同生产成果之间的比例关系。整个农业生产存在因素需要在实践中采取综合性的技术措施,在发展农业技术经济效益时,应必须注意各种技术要素之间的相关性。研究农业技术经济效益时,应该注意把这种现时性的经济效益与长期持续性的经济效益正确结合起来。所以,在一定的条件下,要注意技术要素的合理投入量,才能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4、掌握农业技术经济效益的特点有什么意义?

答:整个农业生产存在因素需要在实践中采取综合性的技术措施,在发展农业技术经济效益时,应必须注意各种技术要素之间的相关性。研究农业技术经济效益时,应该注意把这种现时性的经济效益与长期持续性的经济效益正确结合起来。所以,在一定的条件下,要注意技术要素的合理投入量,才能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5、农业技术经济效益整体论包括哪些主要内容?

答:1、正确处理单项技术经济效益与综合技术经济效益的关系。2、正确处理局部经济效益与全局经济效益的关系。3、正确处理当前经济效益与长远经济效益的关系。4、正确处理直接经济效益与间接经济效益的关系。

6、农业技术要素平衡的特点及途径是什么?

答:特点1、农业技术要素齐备性。2、农业技术要素农业技术要素“短线平衡”性。途径:1、农业技术要素的数量平衡。2、农业农业技术要素的质量平衡。3、技术要素农业技术的时间平衡。4、要素农业技术要素的空间平衡。

7、试述农业技术要素替代论的内容?

答:农业技术要素替代论是农业技术要素个别或组合更新效益的理论。在农业生产中,有不技术要素是可以相互替代的。农业技术要素是相互替代后有可能获得更佳的经济效益。

8、何谓农业技术要素投入报酬变动规律及其理论依据?

答:要素投入报酬一般是按照报酬递增→报酬递减→报酬为零值→报酬为负值的规律进行变动。这就叫农业技术要素投入报酬变动规律。依据:农业生产是人类利用动植物生命力直接或间接地运用、转化太阳能和土地中水分养分的过程。人们对土地的投入归根到底是直接或间接地对作物自身的生物学规律的限制,而县还要受到农作物生产所依赖以进行的自然资源的限制。农作物的生产发育必须同时具备各种必要的技术要素和生活在即定的农业持产条件下,当某一要素投入量超过了一定限度后,因农作物难以吸收而造成浪费,从而会促使要素投入报酬递增向报酬递减的方向变动。

每二章

农业技术的特点是哪些?

答:1、生物性。指农业技术作用受制于农业生物学特性。2、季节性。指农业技术作用受制于农业生产季节性的特点。3、地域性。指农业技术作用受制于农业生产地区生态环境和特点。4、技术环节的连续性。

5、时效性。

农业技术有何经济功能?

答:1、提高太阳能转化效率。2、抵御自然灾害。3、扩大可延伸农业资源的利用。4、节约生产要素的作用。5、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素质。6、实现农业增产增收。7、扩展农副产品销售市场。

何谓农业技术产生?它对农业经济增长有何重要意义?

答:农业技术产生包括农业技术发明和农业技术创新。农业技术产生是农业科技进步中的最关键环节,是农业科技成果的形成及其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人们把农业科技进步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技术发明、技术创新与技术扩散。

农业技术发明与农业技术创新的何区别和联系?

答:农业技术发明指对设计、产品、过程或系统提出新变革手思想、诀窍、模型或者实物。技术创新是指有关新产品、新过程、新系统或者新设计在商业上的首次应用。农业技术发明的成功,只表明达到了在技术上的可行性,并不表明在生产上的可行性与经济上的合理性。所以,从技术发明到技术创新需要一个过程,是一个由技术上的适应到经济上的适应的过程,加速技术发明到技术创新的进程,实际上就是加速了科技成果转化不生产力的过程。

有哪些环境会影响农业技术产生?

答:1、经济环境。农业技术产生的经济环境因素主要是指对农业技术的产生具有直接影响的经济条件。另一方面影响表现在可以诱导新技术的产生。2、生态环境。生态环境对技术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不同的生态环境诱导产生不同类型的技术。3、政治经济体制。对农业的影响表现在政府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及经济体制是否充满活力等方面。4、社会环境。指对农业技术产生具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社会条件。和当地农民对新生事物的接受能力。

何谓农业技术产生的动力及其来源?

答:诱导农业技术产生的力量称之为农业技术产生的动力。它来源于微观主体和宏观主体的需求。各微观主体追求物质利益而产生的技术需求是诱导农业技术产生的第一动力。宏观主体追求宏观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产生的农业技术需求是诱导农业技术产生的第二动力。

农业技术产生的动力机制有几种模式?

答:计划组织推动模式。2、市场组织模式。3、双层组织模式。

为什么要对农业技术产生进行宏观调控?宏观调控的方式的哪些?

答: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任务下,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时期政府对农业技术产生的宏观调控是十分必要的:1、我国农业技术发明和创新活动的内容广、规模大,需要较大的投资额。但我国农业生产规模较小,农户与农业企业的投资能力较小,不可能用较多的投入来从事农业技术发明和创新活动。2、政府不仅承担农业科技与持产发展的全面规划和总体设计任务。而且是现代农业生产科技的实际需求者的总代表。只有政府才能承担技术发展与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协调任务。3、政府应该干预不利于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技术发明与创新活动4、我国的农业科研单位大多属于国家的事业单位,其研究经费一般直接由政府和财政拨款和专项资金,其从事的科研活动直接受政府的宏观调控。5、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可以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宏观调控的方式主要有:1、制订和实施农业科技发展计划,2、创造有利于农业技术发明与创新的政策环境。首先要有一个有利于农业科学研究的政策。其次要有一个鼓励农业技术创新的政策。3、宏观调控资源配置应在加强农业科研项目立项论证的基础上,对各种资源进行配置进行宏观调控。4、加快建立和培育农业技术市场。政府对农业技术市场应给予扶持和引导,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对技术供给者与需求者都给予优惠,以促进农业技术市场的繁荣和发展,推动农业技术发明与创新活动。5、发展农业科技教育。另外,农业技术产生的宏观调控方式,还有奖励、法律、规章制度以及其他经济、行政手段的运用。

第三章

1、何为农业技术扩散?它的实质是什么?

答:技术扩散指某项技术或由技术产品由最初的少数人采用到后来的大多数人普遍采用的过程。它包括两方面的意义:1、新技术创新之后的继续使用,生产企业或个人把技术创新成果继续应用于生产的过程。2、新技术创新之后,新技术的采用者不断增加,新技术采用者的人数、单位和区域不断增加。

2、农业技术扩散的特点有那些?

答:1、农业技术扩散涉及的部门和人员较多。2、农业技术扩散需要有中介组织的帮助。3、农业技术扩散具有较大的风险性。4、农业技术扩散离不开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支撑。

3、农业技术扩散与农业技术推广有何关系?

答:农业技术推广可以加速农业技术扩散。农业技术扩散是农业技术推广的结果。农业技术推广在农业技术扩散中起着主导作用。先进的农业技术如果离开农业技术推广,则难以迅速扩散和普及。有效的农业技术推广活动需要其它条件的配合。才能更有利于技术扩散。

4、、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有何重要经济意义?

答:农业技术推广是指农业技术人员通过学习有目有的宣传活动,把新技术的特征性宣传给农民,引导农民采用新技术;并把新技术的具体操作过程与规范向农民传授,使农民在采用新技术的基础上,学会并掌握新技术的具体操作的过程。农业技术推广活动的结果导致了农业技术扩散,使较大范围内农业生产获得增产增收。为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振兴做出了重大贡献。

5、农业技术推广成果的指标有那些?

答:1、农业技术成果推广度。2、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率。3、农业技术成果推广指数。4、农业技术成果推广费用收益率5、农业技术成果推广劳动生产率。

6、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状况如何?它给我们有什么启示?

答:

7、怎样加快农业技术推广步伐?

答:加快农业技术推广步伐,目前农业技术推广中的障碍因素很多,应该设法逐步消除这些障碍因素。首先应为农业技术推广活动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2、要发展和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优化农业技术推广运行机制,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建设。3、实施《[

农业技术推广法》依及其相关法规,依法推动农业技术的推广。4、要加强农民的技术培训。5、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质量和适用性。6、要多渠道筹集资金,扩大农业技术推广经费的来源,7、更好地运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行政力量和群众力量。8、消除农业技术推广中的其它障碍因素。

8、农业技术扩散有几种模式?

答:1、师生式农业技术失散模式。2父子式农业技术失散模式。3辐射式农业技术失散模式。4跳跃式农业技术失散模式。

9、农业技术扩散的规律是怎样的?

答:分为1、突破阶段2、关键阶段3、递增阶段4、递减阶段。

10加速农业技术扩散的措施有哪些?

答:1、培植农民吸纳新技术的动力。2、完善和改进农业技术推广体系。3、加强农业技术示范基地的建设4、发展全程农业技术服务组织。5、发展和完善农业技术市场。6、促进金融机构介入农业技术扩散过程。

第四章

1、农业技术有哪些类型?

答:1、按技术的先进程度进行划分:1、传统技术2、现代技术3、改良技术4、高新技术。2、按技术占用资源状况进行划分:1、资金密集型技术2、劳动密集型技术3、技术密集型与知识密集型技术。3、按技术的节约与替代对象进行划分:1、资金节约型与资金替代型技术2、劳动节约型与劳动替代型技术3、土地节约与土地替代型技术4、过程创新技术与产品创新技术

2、何谓农业技术选择?农业技术选择的重要性何在?

答:指特定的地区、企业或者[农户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考虑内外各种客观因素的制约,对各种可能得到的技术进行分析比较,选择最佳技术的过程。重要性:1、农业技术选择是实现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环节。

2、农业技术选择是协调与提高农业持产力的必要措施。

3、农业技术选择是提高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保证社会财富增长的手段。

3、农业技术选择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1、必须坚持农业技术经济评价的标准,即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生产可行、综合评价最优。2、必须坚持社会有益、资源节约。3、必须有利于环境改善、生态平衡。

4、什么是农业技术选择原理?

答:1、等产线、等成本线与最低成本组合点。2、要素变化诱导对步同类型技术的选择。3、技术发明可能性曲线。

5、何谓比较选择方法?它的特点是什么?

答:是通过对已有技术可技术方案的有关指标进行比较分析后选择出最佳或技术方案的方法。特点是:这种方法简单易行,可以是新技术与常用技术的比较选择,也可以是正在使用的不同技术的比较选择,或者是不同新技术互相比较选择。

6、运用比较选择方法应遵循什么原则?

答;1、分析对象的可比性;2、采用指标的可比性。3、劳动耗费的可比性4、价格的可比性5、时间与空间的可比性。

7、比较选择方法的程序是怎样的?

答:1、确定比较分析的对象2、搜集资料3、进行农业的选择。

8、比较选择常用的指标是哪些?

答:1、技术效果指标2、经济效益指标3、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指标

第五章

1、什么是农业生产函数?建立和应用农业生产函数模型应该注意那些问题?

答:它是在函数这个纯数学概念的基础上赋于自变量和依变量具体的经济内涵。注意问题:1、根据农业技术经济问题的性质,考察投入和产出之间的相关关系,确定影响到产出的主要因素。2、按照选用的生产函数模型的要求,进行数据整理和技术处理,这是一个纯技术的过程。3、将整理后的数据进行回归,建立模型,并进行统计检验,经使其符合数理统计要求。

2、简要分析农业生产函数模型在农业技术经济定量研究中的作用及局限性?

答:作用:1、生产函数模型所描述的产品与生产要素之间的关系,在很大程序上能够反映农业生产过程的客观实际。2、生产函数模型所反映的经济活动的技术状况和技术发展的趋势,在一定范围内具有普遍意义。

3、应用生产函数模型不研究农业技术经济问题,可以使研究对象数量化、精确化,它能够为以及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4、生产函数模型一般变量较少、比较简单则建立大型计量模型的辅助手段,规划模型、大型计理经济模型等经常需要生产函数模型提供参数,或相互印证

5、农业生产函数的研究发展,与现代田间试验设计技术、应用数学和计算技术的发展是同步的。局限性:任何生产都是一定社会

3、简述生农业生产函数模型的构建程序?

答:1、根据农业技术经济问题的性质,考察投入和产出之间的相关关系,确定影响产出的主要因素;、按照选用的生产函数模型的要求,进行数据整理和技术性处理,这是一个纯技术的过程。3、将整理后的数据进行回归,建立模型,并进行统计检验,以使其符合数理统计要求。

4、简要分析规模经济与比例报酬的区别和联系?

答:规模经济是指农业规模扩大导致单位产品的成本下降。如果规模扩大后反而收支平衡单位产品成本上升,则是规模不经济。比例报酬是指所有生产投入按同一比例增加后产出的变化率。规模经济与比例报酬的关系是产、投关系。

5、试对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作一简要分析和评价。

答: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表达式为Y=AL +=1 简写为C—D生产函数。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应用主要包括弹性分析、边际值分析和对科技进步率测定三个主要方面。

第六章

名词:边际分析:是以增量的概念不研究农业生产中的投入产出问题。

总产量:指投入变动要素后所能得到的产品总量。平均产量:指技术要素在各种不同投入水平下,平均每

单位变动要素所取得的产品数量。边际产量:指每增加一单位变动要素,总产量的变化量。

第八章

1、什么是农业技术项目?试分析农业技术项目可行性分析与评估的关系?

答:是以技术不主体的农业建设项目,主要包括以农业技术活动不主并涉及农村中其它部门经济发展活动的项目。二者的共同点在于:二者都是为了提高投资项目的以及效益出发点是一致的;二者的内容人基本相同,所要回答的问题也基本一致;二者所选用的参数,计算指标和分析方法基本相同;区别在于:1、二者的承担者不同,可行性研究工作是由项目单位负责进行。2、二者评价角度和投影重点不同。3、二者的主要作用不同,可行性研究是谁项目行与不行,为决策提供依据,而项目评估要最后决定贷款与否和贷款多少,实际上是直接参与决策。

2、简述农业技术项目可行性分析的一般程序?

答:1、是在投资前对投资项目进行不断深化研究工作的各个阶段。可分为下几个步骤:1、鉴别投资机会,即机会研究阶段。2、项目的初步选择和拟定即可行性初步研究阶段。3、项目的分析和评价,即可行性详细研究阶段。4、提出可行性报告,作为项目投资的最后判断和决策的主要依据。

3、简述农业技术项目何行性分析的内容?

答:1、技术项目提出的背景和依据,就是进行这项投资的理由2、项目的目标、规模要求应明确具体3市场调查、预测和信息情报分析。4、方案设计院和工程规划5、地理位置选择6、投资技术项目费用估算与资金来源7、技术评价(技术可行性)8、财务评价9、经济评价10、不确定性分析11提出可行性研究报告。

4、农业技术项目财务评价包括哪几种方法?

答:以其计算指标性质分为静态分析法和动态分析法:静态分析法:1、投资回收期法2、追加投资回收期法3、年计算费用法。动态分析法:项目财务评估中资金时间价值的计算。2、农业技术项目财务评价的动态分析方法。

5、什么是净现值法和内部收益率法?

答:净现值法:是反映项目在建设项目和生产报务折限期由获利能力的动态指标。内部收益法:反映技术项目获利能务的一个常用的动态基本评价指标。

6、在进行技术项目财务评价的同时,为什么还要进行国民经济评价和社会评价?

答:技术项目的国民经济评价是项目财务的继续和进一步发展,在可行性分析中,国民经济评价是根据国民经济发展长远止标和社会需要,衡量建设项目的实际贡献,它与项目的财务评价不同,它是从宏观方面分析建设项目项目的社会利益,而财务评价从微观方面分析建设项目的以经济利益。单纯以财力评价的结果作为项目取舍的依据是不行的,特别是在商品价格严重失真,汇率也不能正确地反映本国货币和外国货币的比价的情况下,财务评价这种方法把投资项目和国民经济整体割裂开来了,它只看到投资本身的经济效益,而看不到国民经济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因此,以它作为项目投资取舍的唯一依据是不合理的。所以在进行技术项目财务评价的同时,还要进行国民经济评价和社会评价。

第九章

1、“风险”与“不确定性”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答:风险与不确定性有必然的联系和区别:1、存在着决策人希望达到目的的目标责任制,即收益最大或者损失最小,2、具有两个以上可供选择的技术方案,并且每个方案都存在着两个以上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不转移的客观状态。3、不同技术方案下各种可能存在状态的损益值可以计算出来。

2、农业生产经营中存在那些不确定性问题?

答:

3、利用期望值来进行风险决策时有什么优缺点?

4、农业技术风险主要来自于哪些方面?

答:1、农业技术自然风险2、农业技术社会风险:1、生产资料供应风险2、价格风险3、运销风险4、服务风险5、政策风险。

第十章

1、技术商品、技术市场和技术贸易的概念?

答:技术商品是一种特殊的劳动节产品,它技术成果形式出现在技术市场上,与一般物质产品有很大区别,技术商品有多种形态,可以是软件,可以是硬件,甚至于是某种战略思想、预测分析、规划、方案等等以及知识传授和技能传授,都可以构成技术商品。技术市场狭义的是从事技术商品交易的场所技术贸易广义的是技术商品的全部流通领域和整个流通过程,是反映科研——生产——消费三者供求关系的总和。技术贸易指以技术商品的形式,通过买、卖中介三方所进行的买卖行为。

2、技术市场的作用的哪些?

答:1、有利于根据市场和社会的需要确定科研的研究工作方向和课题,的昨于克服科研工作脱离生产和经济建设的倾向,促进科学技术为生产服务,科技与经济建设相结合。2、有利于科研单位和对社会经济建设贡献结合起来,有利于强化科研单位的活力,有利于提高科技管理水平,有利于科技体制和改革深化。3、技术市场的开发,有利于科技人员的切身利益和成果贡献结合,从而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使他们的技术和知识流向社会,流向全国城乡,有利于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4、技术市场的开放,进一步体现和实现技术成果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从而体现人才和知识的价值,有昨于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良好社会风气。5、有利于促进智力人才的合理流动,促进科技工作社会化,有利于进一步完善我国市场体系。

3、农业技术成功之路商品的条件和农业技术市场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答:1、农业科学技术有较大的发展2、农业生产的发展3、农业劳动者素质的提高。4、市场经济的确立,各种法规的制定与执行。

4、农业技术贸易的特征有哪些?

答:1、农业技术商品交易的局限性2、农业技术商品价格低3、地区的差异性4、购买主体分散。

5、试述决定技术商品价格的因素?

答:1、技术商品的转让次数2、技术商品寿命周期的长短3、技术商品的成熟程度4、市场供求关系5、技术商品的研究开发成本6、机会成本的高低7、价格的支付方式。

第十一章

试述农业技术政策及其基本特征?

答:指在国家一定历史时期总目标下,为促进农业技术的发展,确定农业技术活动方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生产可行性为出发点。以经济效益和满足人们需要为目的,所制定的农业技术开发、推广和应用的策略原则和行为准则。特征:1、多产业多层次的整体性特征2、综合性特征3、地域性特征4、适用性特征5、战略性特征6、公益性特征

制定农业技术政策应遵循的原则?

答:1、有利于先进适用技术的采用2、有利于技术与经济结合,服务于经济发展3、有利于发挥当地优势4、有利于目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结合5、坚持技术政策的严肃的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

农业技术政策评价的主要内容和原则

答:内容:1、技术先进性评价2、经济合理性评价3、社会环境条件适应性评价4、政策实施后果无害性评价。原则:1、整体性原则2、时效性原则3、规范性原则4、动态性原则5、区域性原则6、可比性原则农业技术政策评价标准有哪些?

答:1、经济标准2、非经济标准3、国家和政府的农业技术政策标准4、企业的政策标准5、技术政策标准的统一性6、社会主义国家政策标准

第十二章

概述农业科技成果经济评价的意义和作用?

答:意义:农业科技成果的经济评价的目的,在于提高农业研究工作和技术推广的经济效益,提高农业科技工作管理水平,使科技成果尽快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更好地为振兴农业经济服务。作用:1、确定国家对农业科研的投资方向2、加强科研、推广和持产协作,在发展农业生产中充分发挥科技作用3、对制定和

执行党和国家科技工作方针政策有重要意义4、加强农业科技管理的重要手段。

什么是科技成果的绝对经济效益和相对经济效益?

答:绝对经济效益:指科技成果在使用中产出的有用效果与其研制、推广和使用中投入的劳动耗费的比较,即某项科技成果本身的投入产出比较,产出大于投入是正经济效益,产出小于投放市场是负经济效益。相对经济效益指某项科技成果或计划项目的经济效益与同类科技成果或措施方案的经济效益相比而言,要考察新科技成果与被取代技术和对照技术所增加那部分经济效益。

科技成果经济评价有哪些主要特点?

答:1、农业科技成果的经济效益不能单独在科研领域内实现2、农业科技成果的经济效益是一种相对的经济效益3、农业科技成果的价值损耗和使用价值的丧失要决定于无形磨损。4、农业科技成果的经济效益是一咱动态的经济效益。5对科技成果所作的经济评价,带有估测性质

概述科技成果的经济效益评价应设置哪些主要经济指标及其计算方法?

答:1、科技成果已获得经济效益:

科技成果还可能产生的经济效益:

科技成果年经济效益:

科技投资年平均纯收益率;

如何取得农业科技成果经济评价的基础数据?

答:计算农业科技成果经济效益的基础是科技人员提供的各种原始数据和整理数据以及必要的参数。1、基础数据:1、单位规模投入产出数据2、推广规模和推广费用。3、科技费用2、经济效益计算参数。1、年利率2、计算价格3、单位规模新增纯收益值系数4、经济效益计算年限5、间接科研费用系数6、科研单位经济效益分计系数

科技成果经济评价主要有哪些原则?

答:1、坚持科技工作面向经济建设的方针2、整体效益最佳原则3、经济效益最优化原则4、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原则5、科学、简明、适用的原则

7、试述农业科技成果经济评价的程序?

答:1、准备工作2、确定评价指标3、资料调查4、整理资料5、经济效益比较6、论证报告

第十三章

什么农业科技进步?

答:包括两个方面:硬件科技进步和软件科技进步。公包括前者的科技进步通常称为狭义的科技进步,同时包括两者在内的科技进步通常称广义的科技进步。

试述农业科技进步的特点?

答:1、渐进性2、系统性3、开放性4、周期性

试述农业科技进步的作用?

答: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生产发展和农业经济增长起着巨大作用,一般是通过两个“物化“和一个”协调统一“来发挥其特殊作用的,即物化在生产资料和劳动者身上,并使生产力要素互相配合协调统一,来达到提高社会生产力的目的:1、不断提供先进的农业机具和其它技术装备,不断提高和改善现有生产技术装备水平,从机时使劳动生产率、生产规模效益、投入产出比的提高。2、不断提供高质量的生产资料,如种子、化肥、农药、除草剂,不断开发新的生产资料和新能源,从而提高资源的生产效率。3、改善和提高农艺技术水平4、提高劳动者素质5、改善和提高宏观与微观决策管理水平。

目前测定农业科技进步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答:

目前测字农业科技进步的主要模型有哪些?

答:1、平均生产函数模型2、增长速度方程3、综合要素生产率指数4、边界生产函数模型

农业科技进步的衡量指标主要有哪些及其计算方法?

答:指标:1、年技术进步速度2、科技进步对总产值3、科技水平4、总劳动效率5、劳动—资金产值率测定农业科技进步的方法主要有哪些?

答:1、C—D模型2、增长速度方程3、综合要素生产率指数4、农业边界生产函数模型。

近代史纲要习题及答案

第三章作业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 标志着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彻底放弃抵抗外国侵略者的事件是() A .《南京条约》的签订 B .《天津条约》的签订 C .《北京条约》的签订 D .《辛丑条约》的签订 2 .清末“预备立宪”的根本目的在于() A .仿效欧美政体 B .发展资本主义 C .延续反动统治 D .缓和阶级矛盾 3.1903年6月,()在上海《苏报》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批驳康有为所谓“中国之可立宪,不可革命”的谬论 A.陈天华 B.邹容 C.章炳麟 D.梁启超 4.1903年邹容写的()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宣传革命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思想的着作 A.《猛回头》 B.《警世钟》 C.《革命军》 D.《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5.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的全国性政党是( ) A.强学会 B.兴中会 C.同盟会 D.国民党 6. 孙中山民权主义思想的主张是( ) A.驱除鞑虏 B.恢复中华 C.创立民国 D.平均地权 7.1905年11月,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中国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概括为() A.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B.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 C.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D.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8.武昌起义前同盟会领导的影响最大的武装起义是( )

A.浙皖起义 B.萍浏醴起义 C.镇南关起义 D.黄花岗起义 9.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是() A.《钦定宪法大纲》 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中华民国约法》 D.《试训政纲领》 10.南京临时政府中占领导和主体地位的派别是() A .资产阶级维新派 B .资产阶级保皇派 C .资产阶级立宪派 D .资产阶级革命派 11. 辛亥革命取得的最大成就是() A.推翻了封建帝制 B.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C.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自由权利 D.打击了帝国主义的殖民势力 12.清帝被迫退位,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终于覆灭的时间是()。 A、1911年10月10日 B、1912年1月1日 C、1912年2月12日 D、1912年4月1日 13.中国第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指()。 A、辛亥革命 B、国民革命 C、北伐战争 D、抗日战争 14.1915年,()在云南率先举起反袁护国的旗帜,发动护国战争 A.黄兴 B.段祺瑞 C.蔡锷 D.孙中山 15.资产阶级革命派开展护国运动的主要原因是 ( ) A.袁世凯指使刺杀宋教仁 B.袁世凯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 C.袁世凯解散国会 D.袁世凯复辟帝制 16.袁世凯为复辟帝制不惜出卖主权,与日本签订了卖国的() A.中日共同防敌军事协定 B.承认外蒙自治

农业经济学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高起本

《农业经济学》复习题 一、填空题 1、是指由于宏观经济结构,如城乡、产业、农业劳动力素质等结构不合理 所造成的农业劳动力剩余的一种类型。 2、是指在农业经济发展中,不断用生产效率更高的先进农业技术来代替生 产效率低下的落后农业技术。 3、是指在一定土地面积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活劳动,应用先进 农业技术装备和技术措施,进行精耕细作,主要靠提高土地生产率来增加农产品产量和收入的经营方式。 4、人类农业生产的历史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即、、。 5、农业生产要素主要包括:以土地和水为代表的自然资源、劳动力、 和 。 6、农业生产结构主要是指的比例,其中,种植业结构主要是指 的比例。 7、我国的粮食安全的含义主要包括:总量安全、和 三个层次。 8、农业的本质特征是。 9、是指在农业经济发展中,不断用生产效率更高的先进农业技术来代替生 产效率低下的落后农业技术。 10、农业发展的四个阶段中,是凭借人类的本能向大自然乞讨的农业, 是科学技术使自然和人类和谐发展的农业。 11、是指以农业生产经营和农业科学为表征对象,以有意义的形式加 以排列和处理的数据,并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反映出来。。 12、农业生产要素主要包括:以土地和水为代表的自然资源、劳动力、和。

13、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所谓是指在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中,政府为确 保农业发挥基础作用,使农业的发展与国民经济其它产业的发展相适应,以便实现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协调、快速发展而采取的一系列保护与支持农业的政策措施的总和。 14、是指在一定地域(国家或地区或农业企业)范围内农业各生产 部门及其各生产项目在整个农业生产中相对于一定时期、一定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所构成的特有的、比较稳定的结合方式。 二、选择题 1、在农产品流通过程中属于流通的中心环节的是()。 A.农产品的批发 B. 农产品的销售 C. 农产品的运输 D. 农产品的销售 2、产权是指财产主体对财产的权利,以下不属于产权范畴的是()。 A.生产资料的所有权 B.公共基础设施的使用权 C.生产资料的使用和处理权 D.收益的分配权 3、作为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或一个家庭富裕程度的重要指标的是() A. 基尼系数 B. 恩格尔系数 C. 扩散效应 D. CPI指数 4、农业现代化的指标体系不包括:( ) A. 农产品商品率 B. 土地生产率 C. 农民年人均纯收入 D. 城镇化水平 5、以下不属于相对贫困线测量方法的是() A. 收入等分定义法 B. 恩格尔系数法 C. 收入平均数法 D. 商品相对不足法 6、以下哪个不是农业对国民经济的作用() A. 输送高科技人才 B. 提供食品和工业原料 C. 积累生产要素 D. 争取外汇 7、下述关于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理论观点,来自于拉文斯坦的推拉理论() A. 促使劳动力流入城市的,是预期的城乡收入差异

农业经济学课后习题参考答案.doc

农业经济学课后习题参考答案.doc 第一章 1、农业生产中主要的生产要素有哪些,各自的功能是什么, 自然资源、资本、劳动力、科学技术。 自然资源:影响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自然资源的分布状况决定了不同作物和动物对光热水气条件要求不同农业自然资源的分布导致了农业地理分工的形成;自然资源的分布对不同地区农业生产结构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资本:为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劳动力:对农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发现和创造新的生产要素,提高现有生产要素的质量和利用水平,进而提高产出水平。 科学技术:提高劳动者素质、改善物质装配水平、改良生产工具、变革生产流程等;扩大劳动对象的种类和范围,使原来不能用的资源得到利用;改造传统产业和产品,创造新的产业和产品,从而促进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高级化。 2、简述要素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和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 要素边际报酬递减规律:一种要素的边际产品会随着该要素使用数量的增加而递减。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当通过增加某一要素的投入量来代替另一种要素时,这种替代的能力到一定限度后呈现越来越低的趋势。 3、简述图能圈理论。 屠能的农业圈理论是建立在如下5个假设的基础之上的: ?全国的土壤质量是完全一致的; ?全国的土地都是平坦的; ?全国只有一个城市从事工业品生产,其余城市从事农业品生产; ?从农村到城市的唯一交通工具为陆路;

?这个国家与外界没有任何国际交流。 其一:农地利用类型和农地经营集约化程度,不仅取决于天然特性,更重要的是其经济状况,特别是到农产品消费低(市场)的距离。其二:在什么地方种植何种作物最为有利完全取决于利润。 4、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有哪些, ?加快中小城镇建设,以就业和城市功能为导向布局城镇产业。 ?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乡镇企业是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渠道和蓄水池,已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大力发展农村第三产业,活跃农村市场,带动农村经济协调发展,促进农村就业。 ?结合小城镇建设,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 ?对外输出劳务,提高国外投资商,发展三来一补外向型加工业,走出国门等形式,对外转移劳动力。 ?加强领导和宏观调控,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纳入国家和各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逐步实现城乡统筹就业。 ?建立和完善农村劳动力就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制定优惠政策和保证措施,鼓励劳动力合理转移。如改革户籍制度、放宽政策,鼓励流动。 ?确立劳动者的劳动力市场主体地位。 ?加大相关制度改革力度,合理分担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成本。 ?完善劳动力市场,加强劳动力信息网络化建设。 ?对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进行有针对性的规划。 5、试分析科技进步对农业生产发展的影响。 (1)提供先进的农业技术装备,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2)提高土地生产率和农产品质量。

近代史课后习题答案

1、怎样理解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原因有四: 第一,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一个落后封闭但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中国的发展方向发生变化,战前中国是一个没落的封建大国,封建制度已经腐朽,在缓慢地向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而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不可能获得正常发展,中国也就不可能发展为成熟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第三,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战前中国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的矛盾,而战后主要矛盾则包括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及中华民族与外国殖民侵略者的矛盾,也就是社会主要矛盾复杂化。 第四,是革命任务发生变化,原先的革命任务是反对本国封建势力,战后则增加了反对外国殖民侵略的任务,革命的性质也由传统的农民战争转为旧民族主义革命。 2、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 (1)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2)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 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代以来中国在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及其与中国封建主义势力相结合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一种从属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畸形的社会形态。(3)基本特征 第一,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第二,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第三,中国的自然经济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成为中国走向近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 第四,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已经产生,但是发展很缓慢,力量很软弱,且大部分与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第五,由于近代中国处于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的争夺和间接统治之下,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中国长期处于不统一状态。 第六,在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的广大人民特别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致大批破产,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力的生活。 3、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1)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 第一,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第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2)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的相互关系: 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个历史任务,是互相区别又互相紧密联系的。 第一,由于腐朽的社会制度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着经济技术的进步,必须首先改变这种制度,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开辟道路。第二,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是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最终目的和必然要求。 第一章 1、资本-帝国主义侵略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河北农大商学院农经系《农业经济学》历年考试题库

[河北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系,《农业经济学》历年考题范围。 (更新时间2012年8月) 河北农大农经系学生注意啦,每年考题基本上都是从这个题库里出,请好好复习该题库。 《农业经济学》参考教材为朱道华主编第四版 红字部分为梁山教授补充,必须记得。()内的数字为该题在书内的页码。 填空 1.农业生产力发展的历史阶段:原始农业,古代农业,近代 农业,现代农业。 2.农业生产力的要素:实体性要素,组合性要素,渗透性要 素,激励性要素。 3.农业生产力系统的组合方式:质态组合方式,量态组合方 式,空间组合方式,时间组合方式。 4.农业生产力系统的外部环境: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 环境。 5.农业中市场调节的特点:作用过程的缓慢性,作用范围的 部分性,作用效果的有限性。

6.农产品差价的主要方式:地区差价,季节差价,质量差价,购销差价,批零差价。 7.改革我国农产品价格体制,实现农产品价格合理化,需要正确处理好几种关系: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的关系,各种农产品之间的比价关系,工农产品比价关系,农产品价格合理化与其社会经济环境的关系。 8.农业资本的投放,应遵循的原则:讲求效益,因地制宜,突出重点。 9.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特征:经济上可持续性,社会可持续性,生态的可持续性。 10.农业社会化服务应遵循两个基本原则:自愿原则,有偿原则。 11.农业中的生产资料多种所有制包括:公有制,非公有制,混合所有制。 12.农业中的公有制主要是: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全民所有制。 13.现代农业家庭经营的特征:农业家庭经营的商品化,农业家庭经营的企业化,农业家庭经营的专业化,农业家庭经营的规模化,农业家庭经营的社会化。 14.1966年国际合作社联盟所提出来的六项原则:入社自由,民主管理,资金报酬适度,盈余返还,合作社教育,合作社之间的合作。

中国近代史纲要课后习题答案

1.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 (1)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中国近代社会的两对主要矛盾是互相交织在一起的,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 (2)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 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代以来中国在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及其与中国封建主义势力相结合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一种从属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畸形的社会形态。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社会是封建社会。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的中国;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的中国。 (3)基本特征 第一,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不但逐步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第二,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第三,中国的自然经济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在广大地区内保持着,成为中国走向近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 第四,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已经产生,并在政治、文化生活中起了一定作用,但是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压迫下,他的发展很缓慢,力量很软弱,而且大部分与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第五,由于近代中国处于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的争夺和间接统治之下,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中国长期处于不统一状态。 第六,在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的广大人民特别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致大批破产,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力的生活。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及其特征,是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扩大,帝国主义与中国封建势力结合的加深而逐渐形成的。 2.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1)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 第一,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第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2)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的相互关系: 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个历史任务,是互相区别又互相紧

武汉大学917 农业经济学练习题

武汉大学917农业经济学练习题 一、简答题 1.何谓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你认为在中国应如何实现适度规模经营? 【答案】(1)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概念 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是指农户(或农业企业)根据农业生产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社会、经济、技术、自然条件的可能,改变狭小的分散经营,将土地生产要素适当集中使用,从而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经营方式。 (2)实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途径与措施 根据中国人多地少的国情和农业的产业特性,在短期内全面实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是不可能的,必须因地制宜,积极慎重,因势利导,创造条件,循序渐进。 ①要为实行十地适度规模经营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 a.建立起灵活高效的土地流转机制 应鼓励通过转包、转让、人股等多种形式,使土地使用权向种田能手或其他农业经营单位集中,实行土地规模经营。 b.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 通过大力发展二、二产业,加快城市建设步伐等措施来吸纳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为适度规模经营创造条件。

c.政府的支持与帮助对实行土地规模经营的各类组织形式,政府有关部门应给予工商、信贷、法律等有关方面的支持与保护,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等有关方面的服务与支持。 ②不断扩大生产经营项日的规模 a.重视土地向某些生产项日集中 要本着充分发挥当地优势的原则,进一步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与布局,推动农业生产基地建设,使土地向一些生产项目集中。 b.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整体规模效益 通过加工企业和销售市场带动种、养、加、贸一体化经营,促进分下、分业和产业、产品结构优化,实现生产经营全程化、效益增值连续性和农业经营质的飞跃。 c.大力抓好农业社会化服务 应尽快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农业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各种服务,从而为农户解决一家一户办不了或办不好的事情,使分散的农户达到规模经营的效果。 d.将开发性农业自觉纳入土地适度规模经营运作 农业开发活动具有基本建设的特征,需要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只有按照适度规模的原则进行生产布局和要素配置,才能取得较合理的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效果。 ③组织形式应多种多样

自考(农业经济学课后题答案)部分

自考(农业经济学课后题答案)部分 2009-12-01 09:23:15| 分类:默认分类|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 科技进步与科技发展有什么区别? 答:科技进步与科技发展是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科技发展具有两重性,即可以给人类带来美好前景,也会对人类的安全产生可怕的威胁;它即给人们带来经济效益,但也会产生不良的后果,而科技进步则是指沿着有益于人类的方向发展的科技发展。 2、何谓狭义科技进步和广义科技进步? 答:科技进步包括硬件技术进步和软件技术进步,仅考察前者的硬件技术进步,通常称狭义科技进步,同时考察包括两者在内的技术进步,通常称广义科技进步。 3、科技进步与农业增长有何关系? 答:科技进步有力地推动了农业增长,使农业增长出现了新的飞跃。我国农业科技的迅速发展,显示了科技发展对农业增长的作用是巨大的,实践证明,发展农业生产,日益需要依靠科技发展。然而,科技发展总是与害共生的,它也有可能给人类带来危害。 4、农业技术经济学的性质和特点是什么? 答:1、农业技术经济学是一门技术科学与经济科学相交叉的学科,它即有经济科学的属性和某些特点,又有技术科学的属性和某些特点,这是农业技术经济学本质特征。2、它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对农业领域中需要解决的技术经济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为决策者提供有关的科学依据和论证,帮助解决实际问题。3、农业经济学是在不断满足我国农业发展和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它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理论为基础,从中国实际出发,研究农业技术经济的实际问题和理论方法问题。因此,农业技术经济学具有浓厚的中国特色。 5、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是什么? 答:农业技术经济学的理论能反映本学科的本质特性,体现本学科研究的核心问题,是本学科的基本理论。它由三个基本部分构成:(1)农业技术经济效益原理。2、农业技术的要素组合原理。3、农业技术要素投入报酬变动规律 6、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对象是什么? 答:农业技术经济学对象可表述为:研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里农业技术的产生、发展、组合和应用的经济问题和可行条件。也就是以农业领域中的技术与经济的最佳结合为其研究对象。 7、农业技术经济学研究内容有哪些? 答:1、农业技术经济理论的研究。2、农业领域中技术与经济的辨证关系及其矛盾运动规律的探讨。3、农业技术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及其度量的研究。4、农业技术与经济、社会、生态应当如何协调发展。5、农业技术经济评价问题。6、在现代国际分工中我国对外的农业技术经济问题的研究。7、农业技术经济研究方法及其应用的研究。 8、农业经济学的任务是什么? 答:1、通过农业技术经济的研究,为党和国家制定农业科技政策和科技路线,确定重大农业投资项目以及实施重大技术措施,提出论证材料,提供科学依据,使决策科学化,加大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力度。2、通过农业技术经济的研究,除了评价技术的可行性和经济效益处外,还要评价技术应用对社会、生态等人类生活环境所带来的益和害的影响。3、通过农业技术经济的研究,把技术的先进性调节到与经济目标相应的最佳状态,为农业部门和农业企业选择新技术、引进新技术、推广新技术、应用新技术提供可靠的建议。 4、业技术经济的研究,查明农业技术产生(创新)与经济的关系,提出导向技术创新建议,以促使新的农业技术不断涌现,为农业持续增长奠定根基。 5、通过农业技术经济的研究,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加强农业技术经济学科的自身建设和发展,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为农业现代化建设服务。 第一章

农业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农业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共60题,每题1分。每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1、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_______地位。A.基础产业B.引导产业C.核心产业D.尖端产业 2、我国农业的两个转化包括_______。A.由原料型农业向加工型农业转化B.由家庭经营型向集体合作经营转化C.由自给性农业向商品性农业转化D.社会主义农业的自我完善 3、现阶段我国农村经济的支柱是_______。A.种植业B.畜牧业C.农业和乡镇企业D.经济开发区 4、农产品市场划分为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是根据_______。A.农产品交易的性质不同B.农产品交易的空间不同C.农产品市场的供求状况不同D.农产品交货的时间不同 5、农产品购销差价是由商业企业在组织农产品的购销活动中的流通费用、利润和_______构成。A.税金B.利息C.生产成本D.交易费用 6、农业概念的内涵是指_______。A.划定农业与非农业的界限B.农业产业部门具有的本质属性和特点C.种植业D.通过农作物生长发育和繁殖以取得生物性产品的部门 7、生态系统结构有_______组成部分。A.动物、植物和微生物B.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C.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环境系统 D.土壤、水、空气、营养元素等 8、农业基本建设是指_______。A.比较长期固定在土地上的资金投放,并且要形成固定资产 B.水利设施建设 C.建设农业高等院校 D.增加农业投入 9、作为资源的土地_______。A.是纯粹的自然产物,没有价值B.虽是经济综合体,但不体现价值C.虽是经济综合体,但不能增值D.具备价值属性,而且不断增值 10、级差地租是_______。A.等量资本投入到同一土地所获得收益不同由此产生的超额利润部分B.等量资本投入到不同土地所获得收益不同由此产生的超额利润部分C.同一块地连续投资,各次投资生产率不同所产生的超额利润部分D.不同块地连续投资,各次投资生产率不同所产生的超额利润部分 11、提高农业劳动力利用率的途径有建立合理的农村就业结构和_______。A.加强农业专业人才培养B.转移劳动力C.实行劳动集约D.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 12、狭义农业是指_______。A.种植业B.林业C.畜牧业D.渔业 13、农业区划是指在全国或一个地区范围内,根据自然经济条件及生产状况的_______来划分不同的农业区域。A.地域性差异B.好坏程度C.等级与类型D.耕作特点 14、气候资源条件调查中的灾害性气候调查的内容有干旱、洪涝、台风、寒流、冰雹等情况,以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预防或_______措施等。A.避免灾害的B.防止灾害的C.抗御灾害的 D.减轻灾害的 15、根据农业区划的原则和标准我国划分为_______一级农业区。A.9个B.8个C.10个D.11个 16、农林牧副渔各部门的构成及其比例关系称为农业生产的_______结构。A.一级B.初级C.二级D.次级 17、农业生产专业化的生产单位要根据自然和经济条件专门生产_______产品。A.一种B.一至三种C.几种D.一种或几种 18、农业自然资源是指_______。A.土地与生物资源B.土地与气候资源C.在农业自然条件中能被农业利用的各种因素D.农用土地与水利资源 19、农业自然资源更新系数的定义是指_______。A.资源再生量与资源消耗量的比值B.资源

近代史纲要 上篇综述 习题及答案

上篇综述作业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生产结构是:() A.手工业 B.农业经济 C.工业 D.小农经济 2.19世纪初,大肆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国家是( ) A.美国 B.英国 C.日本 D.俄国 3.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 A.《望厦条约》B.《南京条约》C.《辛丑条约》 D.《马关条约》 4.《南京条约》中割让的中国领土是:() A.香港岛 B.九龙 C.新界 D.台湾 5.第一次鸦片战争中,美国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是() A.《黄埔条约》 B.《虎门条约》 C.《望厦条约》 D.《瑷珲条约》 6.中国近代史的起点是:() A. 第一次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中日甲午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7.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演变为:() A. 封建主义性质的国家 B. 半殖民地半资本主义性质的国家 C. 资本主义性质的国家 D. 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国家 8.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起点的事件是() A.英国的鸦片走私 B. 林则徐的虎门禁烟 C.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 D.第二次鸦片战争 9.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是:() A.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B.资本—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C.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D.清朝统治和汉族的矛盾 10.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经济中占统治地位的是:() A.商品经济B.封建经济C.半殖民地经济D.资本主义经济 11.近代中国的历史表明,要争取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必须首先进行:() A. 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 B. 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C. 反对封建主义压迫的斗争 D. 反对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 12.在近代中国,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的前提条件是:() A. 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 B. 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C. 推翻封建主义的统治 D. 建立资本主义制度 13.中国工人阶级最早出现于:() A.十九世纪四、五十年代 B.十九世纪六十年代 C.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 D.十九世纪七十年代 14.近代中国产生的新的被压迫阶级是:() A农民阶级B工人阶级C资产阶级 D民族资产阶级 15.中国的资产阶级出现于:() A.十九世纪四、五十年代 B.十九世纪六十年代 C.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 D.十九世纪七十年代 单项答案1. D 2.B 3. B 4. A 5. C 6. A 7.D 8. C 9. B 10. B 11.B 12. B 13. A 14. B 15. C

农业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

农业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第一章 1、农业生产中主要的生产要素有哪些各自的功能是什么 自然资源、资本、劳动力、科学技术。 自然资源:影响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自然资源的分布状况决定了不同作物和动物对光热水气条件要求不同农业自然资源的分布导致了农业地理分工的形成;自然资源的分布对不同地区农业生产结构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资本:为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劳动力:对农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发现和创造新的生产要素,提高现有生产要素的质量和利用水平,进而提高产出水平。 科学技术:提高劳动者素质、改善物质装配水平、改良生产工具、变革生产流程等;扩大劳动对象的种类和范围,使原来不能用的资源得到利用;改造传统产业和产品,创造新的产业和产品,从而促进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高级化。 2、简述要素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和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 要素边际报酬递减规律:一种要素的边际产品会随着该要素使用数量的增加而递减。 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当通过增加某一要素的投入量来代替另一种要素时,这种替代的能力到一定限度后呈现越来越低的趋势。 3、简述图能圈理论。 屠能的农业圈理论是建立在如下5个假设的基础之上的: ①全国的土壤质量是完全一致的; ②全国的土地都是平坦的; ③全国只有一个城市从事工业品生产,其余城市从事农业品生产; ④从农村到城市的唯一交通工具为陆路; ⑤这个国家与外界没有任何国际交流。 其一:农地利用类型和农地经营集约化程度,不仅取决于天然特性,更重要的是其经济状况,特别是到农产品消费低(市场)的距离。其二:在什么地方种植何种作物最为有利完全取决于利润。 4、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有哪些? ·加快中小城镇建设,以就业和城市功能为导向布局城镇产业。 ·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乡镇企业是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渠道和蓄水池,已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大力发展农村第三产业,活跃农村市场,带动农村经济协调发展,促进农村就业。 ·结合小城镇建设,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 ·对外输出劳务,提高国外投资商,发展三来一补外向型加工业,走出国门等形式,对外转移劳动力。 ·加强领导和宏观调控,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纳入国家和各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逐步实现城乡统筹就业。 ·建立和完善农村劳动力就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制定优惠政策和保证措施,鼓励劳动力合理转移。如改革户籍制度、放宽政策,鼓励流动。 ·确立劳动者的劳动力市场主体地位。

农业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农业经济学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共60题,每题1分。每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1、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_______地位。A.基础产业B.引导产业C.核心产业D.尖端产业 2、我国农业的两个转化包括_______。A.由原料型农业向加工型农业转化B.由家庭经营型向集体合作经营转化C.由自给性农业向商品性农业转化D.社会主义农业的自我完善 3、现阶段我国农村经济的支柱是_______。A.种植业B.畜牧业C.农业和乡镇企业D.经济开发区 4、农产品市场划分为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是根据_______。A.农产品交易的性质不同B.农产品交易的空间不同C.农产品市场的供求状况不同D.农产品交货的时间不同 5、农产品购销差价是由商业企业在组织农产品的购销活动中的流通费用、利润和_______构成。A.税金B.利息C.生产成本D.交易费用 6、农业概念的内涵是指_______。A.划定农业与非农业的界限B.农业产业部门具有的本质属性和特点C.种植业D.通过农作物生长发育和繁殖以取得生物性产品的部门

7、生态系统结构有_______组成部分。A.动物、植物和微生物B.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C.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环境系统D.土壤、水、空气、营养元素等 8、农业基本建设是指_______。A.比较长期固定在土地上的资金投放,并且要形成固定资产B.水利设施建设C.建设农业高等院校D.增加农业投入 9、作为资源的土地_______。A.是纯粹的自然产物,没有价值B.虽是经济综合体,但不体现价值C.虽是经济综合体,但不能增值D.具备价值属性,而且不断增值 10、级差地租是_______。A.等量资本投入到同一土地所获得收益不同由此产生的超额利润部分B.等量资本投入到不同土地所获得收益不同由此产生的超额利润部分C.同一块地连续投资,各次投资生产率不同所产生的超额利润部分D.不同块地连续投资,各次投资生产率不同所产生的超额利润部分 11、提高农业劳动力利用率的途径有建立合理的农村就业结构和 _______。A.加强农业专业人才培养B.转移劳动力C.实行劳动集约 D.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 12、狭义农业是指_______。A.种植业B.林业C.畜牧业D.渔业

近代史课后题答案整理

中国近代史纲要课后习题答案 1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 (1)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中国近代社会的两对主要矛盾是互相交织在一起的,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2)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 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代以来中国在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及其与中国封建主义势力相结合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一种从属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畸形的社会形态。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社会是封建社会。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的中国;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的中国。 2.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1)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 第一,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第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2)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的相互关系: 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个历史任务,是互相区别又互相紧密联系的。 第一,由于腐朽的社会制度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着经济技术的进步,必须首先改变这种制度,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开辟道路。近代以来的历史表明,争得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必须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第二,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是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最终目的和必然要求。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3.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第一,近代中国社会制度的腐败是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 在1840年以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中,清王朝统治者从皇帝到权贵,大都昏庸愚昧,不了解世界大势,不懂得御敌之策。由于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和文化保守,一方面使清朝统治阶级封闭自守,妄自尊大,骄奢淫逸,盲目进攻;另一方面又使统治者和清军指挥人员在战争面前完全没有应变的能力和心态,不适应于近代战争,不少将帅贪生怕死,临阵脱逃,有的甚至出卖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清政府尤其害怕人民群众,担心人民群众动员起来会危及自身统治,所以不敢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 清朝统治集团在对外战争中妥协退让求和投降的一系列做法,已经使他失去在中国存在的理由,不推翻他是不能取得反侵略战争胜利的。 第二,近代中国经济技术的落后是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当时的英国已经历过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生产力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而中国仍停留在封建的自然经济水平上。经济技术的落后直接造成军事装备的落后,军队指挥员不了解近代军事战术,从而造成军队素质和战斗力的低下。 经济技术落后是反侵略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但并不表明经济技术落后就一定在反侵略战争中失败。正是因为当时的中国政府不能很好地组织反侵略战争,不能发动和利用人民群众的力量,甚至压制人民群众,其失败是不可避免的。 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4、如何认识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1)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意义 太平天国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它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和重大的历史意义。 第一,太平天国起义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震撼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加速了清王

农业经济学试卷(附答案)(可编辑修改word版)

安徽农业大学2008―2009 学年第一学期 《农业经济学》试卷(A 卷) 考试形式: 闭卷笔试,2 小时 一、名词解释(共 7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21 分) 1. 二元经济社会结构 2. 有机农业技术 3.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 4. 农业生产专业化 5. 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 6. 农村消费结构 7. 农业合作经济 二: 填空题( 共 14 题 30 空, 每空 0.5 分, 共 15 分) 1. 农业的本质特征是 。 学 院 : 专业班 级: 姓 名 : 学 号 : 装 订 线

2. “ 三农”问题的关键是 ,农民问题的核心是 , 归根结底是 。 3. 工业化过程中, 工业和农业关系的动态演变一般经历, 第一阶段为 、工农平行发展和 。 4.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作用主要体现在产品贡 献、 、市场贡献、外汇贡献、增长贡献 和 。 5. 农业的发展四个阶段中, 是凭借人类的本能向大自然乞讨的农业, 是凭借人类的感性经验向大自然索取的农业, 是科学技术使自然和人类和谐发展的农业。 6. 国 外 农 业 现 代 化 的 道 路 有 : 美 国 型 , 又称 ; , 又称劳动集约型; 西欧型, 又称中间型。 7. 农业生产要素主要包括:以土地和水为代表的自然资源、劳动力、 和 。 8. 农业生产结构主要是指 的比例,其中,种植业结构主要是指 的比例。 9. 我国的粮食安全的含义主要包括: 总量安全、 和 三个层次。 10. 农 业 社 会 化 服 务 体 系 的 主 要 内 容 包括 、 和经营性服务体系。 11. 一般情况下农产品适用 蛛网, 并且, 大宗农产品如粮食需求弹性比较 ; 水果、蔬菜、畜产品的需求弹性比较 。 12.农产品批发市场根据地域特点可划分为 、销地批发市场和 。 13. 农产品流通具有的特点有 、较大的分散性、 和较强的政府干预性。 14. 农村消费市场的特点有 、 和层次性。 三:判断题(共 10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10 分) 1. 农产品稳定增长。( ) 2. 农业科技进步就是指硬技术的应用。( ) 3. 农业科学技术是对农业发展起决定性的生产要素。( ) 4. 农业科技推广的技术都是最先进的技术。( ) 5. 农村产业结构是农业生产结构的一个层次。( ) 6. 我 国 农 村 产 业 结 构 不 合 理 , 当 前 应 大 力 发 展 第 二 、 三 产 业 。 ( )

中国近代史纲要复习题(含答案)dl

中国近代史纲要试题(含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在维新派推动下实行“戊戌变法”的清帝是(C)。 A.咸丰皇帝 B.同治皇帝 C.光绪皇帝 D.宣统皇帝 2.19世纪90年代,康有为维新思想的基本特点是(D) A.提倡“师夷长技以制夷” B.猛烈批判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 C.从学习西方科学技术转向宣传民主共和 D.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 3.近代中国首先提出“振兴中华”口号的是(D) A、康有为 B、洪秀全 C、林则徐 D、孙中山 4.“洋务运动是中国迈向近代化的开端”,对它的本质含义的理解应该是:(C)。A.它是地主阶级的改良运动 B.它促进了官僚资本的发展 C.它使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 D.它用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 5.被誉为“革命军中马前卒”的(C)写了《革命军》号召人民推翻清王朝,建立“中华共和国”。 A.黄兴B.宋教仁C.邹容D.陈天华 6.革命派和改良派论战的内容有要不要(C)。 ①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②推翻帝制,实行共和 ③进行民主革命`④进行社会革命 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 7.在近代,帝国主义列强不能灭亡和瓜分中国的最根本原因是( D )。 A.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和妥协 B.洋务派开展的“自强”、“求富”运动 C.民族资产阶级发动的民主革命 D.中华民族进行的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

8.前三次的反围剿斗争中,红一方面军在(D)的指挥下,实行“诱敌深入,避敌主力,打其虚弱”等战术,连续粉碎了国民党的三次围剿。 A.贺龙叶挺 B.周恩来朱德 C.朱德刘伯承 D.毛泽东朱德 9.“共产党现时最主要的任务是有系统地有计划地尽可能在广大区域中准备农民总暴动……工人阶级应时刻领导并参加武装暴动。”上述中国共产党“八七”会议决议表明(C) A.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入农村 B.中国共产党正式确立了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 C.中国共产党确定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方针 D.中国共产党的思想理论基础发生了根本变化 10.中国共产党创建初期,其主要精力是放在(B) A发展党的组织B发动工人运动 C解决农民问题D开展军事斗争 11.五四运动后期斗争的中心由北京转到(A) A.上海 B.南京 C.广州 D.天津 12.北伐战争迅速发展的最主要原因是(D) A.工农群众的大力支持 B.北伐将士的英勇善战 C.直奉联合战线的瓦解 D.国共两党团结合作和正确的北伐方针 13.毛泽东提出“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的文章是(D)A.《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B.《井冈山的斗争》 C.《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D.《反对本本主义》 14.1930年5月,中共中央机关刊物《红旗》发表署名信件,明确提出共产党应当以大部分力量甚至全副力量去发展( A )。 A.乡村工作B.城市工作C.调查工作D.土地革命 15.1935年6月,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会师于( A )

农业经济学期末考试重点问答简答题

一、农业的基础地位和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对国民经济有哪些贡献?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1、农业是国民经济其它部门赖以独立的基础; 2、农业的发展是国民经济其他部门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3、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对世界各国的经济普遍起作用的客观规律; 4、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一条长期起作用的经济规律。 农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 产品贡献;市场贡献;要素贡献;外汇贡献 二、1、产权:是指财产主体(生产资料所有者与使用者)对财产(生产资料和生产经营收益)的权利,包括生产资料的的所有、使用和处置权以及收益的分配权。 2、农业家庭经营广泛存在的客观原因是什么? ?1.农业生产特性决定了农业与家庭经营必须密切结合。 ?2.农业自然条件的复杂多变性和农业生产的灵活性,决定了家庭经营是更为合适的组织形式。 ?3.家庭成员具有利益目标的认同感,劳动激励多样,使得农业家庭经营的管理成本最小。 三、1、农业现代化:即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物质装备和 现代科学管理方法全面地改造农业 ?1、高产、优质、低耗的农业生产系统 ?2、合理、高效、稳定的农业生态系统 ?3、繁荣、富庶、文明的现代农村 四、1、市场失灵:现实的资本主义市场机制在很多场合不能资源的有效配置。这种情况被称为所谓“市场失灵”。表现:垄断、外部影响、公共物品、不完全信息以及相应的微观经济政策。. 2、公共物品: 3、宏观调控: 五、如何利用“绿箱”政策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 “绿箱”措施(Green Box Policies) 是指由政府提供的、其费用不转嫁给消费者,且对生产者不具有价格支持作用的农业支持措施。 主要包括以下几项:(1)由公共基金或财政开支所提供的一般性农业生产服务。(2)为保障粮食安全而提供的储存补贴。(3)粮食援助补贴。(4)单亲家庭农场补贴。(5)一般性农业收入保障补贴。(6)自然灾害救济补贴.(7)农业生产者退休或转业补贴。(8)农业生产资源储备补贴(9)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性投资补贴(10)地区发展补贴 六、1、可持续发展:①强调人类在追求健康而富有生产成果的生活权利时,应当保持人与自然界的和谐,而不应当凭借人们手中的技术和投资,采取耗竭资源、破坏生态和污染环境的方式来追求这种发展权的实现。②强调当代人在创造和追求当前的发展和消费时,应努力使自己的机会与后代人的机会平等,不能剥夺后代人本应合理享有的同等发展与消费的机会。 2、可持续农业:是指采取某种使用和维护自然资源基础的方式,并实行技术变革和体制性变革,以确保当代人类以及后代对农产品的需求不断得到满足的农业。 3、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来的?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提出:对现代“石油农业”模式的反思 ?首先,石油农业的高能耗是极不经济的。 ?其次,石油农业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 ?第三,石油农业带来严重的生态破坏。 4、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①以生态可持续性为基础。②以持续性技术为动力。③以经济 可持续性为主导。④以社会的可持续性为根本目的。 第七章农业自然资源 (1)集约经营是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活劳动,采用先进技术装备和技术措施,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