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组合定律说课稿(浙科版)

自由组合定律说课稿(浙科版)
自由组合定律说课稿(浙科版)

《自由组合定律》第一课时说课稿

安吉上墅私高陈昕

一、说教材

1.1教材的地位

自由组合定律是浙科版必修2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本节知识是在第一节分离定律的基础上,研究两对相对性状杂交的实验。掌握好这一基本定律,对于深刻理解减数分裂染色体行为具有重要意义。孟德尔定律又是生物变异和进化的理论基础。因此,本节内容在教材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孟德尔定律是学考中的重点考查内容,考查形式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

本节内容需要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学习两对性状的杂交试验和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第二课时学习对自由组合现象的验证和模拟孟德尔的杂交试验。

1.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分析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并对其作出解释,阐明自由组合定律。

能力目标:通过对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结果的分析,尝试用分离定律中的相关知识的去解释该现象,从而提高逻辑推理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再次体验科学家的科研过程,了解一般的科学研究方法,即发现问题——提出假说——验证假说,培养理性的思维品质。

1.3重点难点

重点:对自由组合定律的解释

难点:对自由组合定律的解释

二、说学生

2.1知识储备

学生在学习本节知识之前,已经学习了分离定律,了解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能够正确理解遗传相关的生物学名词,比如相对性状、杂交、显性性状和隐形性状等。

具备了学习自由组合定律的相关知识储备。

2.2情感态度

大多数学生对于生物学是很感兴趣的,通过对分离定律的学习,为本节内容做了很好地铺垫,更有利于学生对本节知识的学习。

三、说教法

由于自由组合定律的发现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科学探究过程,因此本节课将以探究式教学方法为主线,通过讲授、提问和讨论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探究,激发学生的兴趣;

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直观化,突破教学重难点。

四、说教学程序

根据大纲要求,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分析教材内容,在合理选择教法的基础上,我将本课的教学过程设计为四个环节:

4.1导入新课

孟德尔研究豌豆的紫花和白花这一相对性状后,提出了著名的分离定律。但他并没有满足于此,而是继续研究了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从而又揭示了另一个重要的遗传定律——自由组合定律(板书)

4.2学习新知

4.2.1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15,并回答下列问题:

(1)孟德尔用豌豆的哪两对相对性状做实验?

黄色和绿色,圆形和皱形。

(2)F1的表现型是什么?

黄色圆形。

(3)F2的表现型是什么?比例呢?F2的表现型与亲本的表现型有没有差异?

黄色圆形:黄色皱形:绿色圆形:绿色皱形=9:3:3:1

有差异,出现了黄色皱形和绿色圆形,强调--说明不同对相对性状之间发生了自由组合。

(在学生思考的时候,将图1-9的内容板书在黑板上)

请同学回答问题,并以适当的讲解

4.2.2 现在我们知道了两对性状的杂交试验中,F2的表现型比例为9:3:3:1,而我们之前学习的分离定律中,F2表现型比例为3:1,。它们之间又没有关系呢?我们把两对相对性状分开来看,就可以得到:

黄色=315+101=416 圆形=315+108=323

绿色=108+32=140 皱形=101+32=133

黄色:绿色=3:1 圆形:皱形=3:1

每一对相对性状遵循着分离定律

4.2.3接下来,我们试着用分离定律的方法来解释自由组合定律

黄色×绿色→黄色

YY yy Yy

→F1黄色圆形 YyRr

圆形×皱形→圆形

RR rr Rr

F1黄色自交 F1圆形自交

Yy ×Yy Rr × Rr

↓↓

1/4YY 2/4Yy 1/4 yy 1/4 RR 2/4 Rr 1/4 rr

黄色圆形=9/16 黄色皱形=3/16 绿色圆形=3/16 绿色皱形=1/16

这与孟德尔种豌豆的实验结果一致,说明我们可以利用分离定律来解释自由组合定

律。

4.3反馈练习

课本P21练习题1、2。现学现练,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4.4课堂小结

与板书相结合,就本节知识进行小结,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四、教学效果的预测

通过前面对分离定律的学习,为本节内容做了很好地铺垫。通过学生熟悉的分离定律来解释自由组合定律,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与掌握。这就使得新旧知识很好地衔接起来,学习起来更加容易。

《遗传性状分离比》专题说课

《遗传性状分离比》专题说课稿 一、说教材地位 遗传是高三生物二轮复习几个专题模块中的核心内容之一,亦是高考生物试题的重点、难点部分。历年来全国各地(新课标)高考生物卷中围绕考查“遗传规律及其性状分离比”均有考题。其题型不仅考查到学生基础知识水平、能力水平,还考查学生信息提取与整合能力。针对这一特点及结合学生在一轮复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我设计该专题教学。 学好本节课,不仅可以达到夯实学生基础知识,强化薄弱环节,加强针对复习及规范细节落实,还能为学好本专题其它内容,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为专题学习构建知识网络,形成专题系统知识,辅导学生学习,提高课堂有效教学均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我通过认真研究近两年的考纲考试说明、全国各地的高考试卷,学习备考精神及认真回顾并分析学生一轮复习中存在的不足,为达到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性、持续性,我确定了以下三维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熟悉假说—演绎推理在遗传规律发现过程的作用 2、理解孟德尔遗传规律及性状分离比,学会应用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对假说—演绎推理在遗传规律发现过程中的认识,学会对相关科 学问题提出假设,并找出求证的方法 2、通过对遗传规律及遗传性状分离比再认并加深理解,强化其变式,提 高解题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系统回顾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发现历程,加强学生热爱科学、科学 奉献、敢于质疑,养成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 2、培养学生好学、会学、乐学的学习心态

三、说教学方法 教学本无定法,唯有不断采取对教与学的研究,才会创作出更适合学生的教法。我通过学习考纲、备考复习要求及针对遗传专题中该小专题的作用与地位,同时结合班级学生在一轮复习中暴露出的问题,我采取通过多媒体引导学生系统地回忆基础知识,通过提出多个小问题,激发学生思维,以黑板为主结合多媒体,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同时,还通过问题引入和变式训练,进行启发教学,引导学生合作学习,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四、说学法 本节内容是遗传专题中的重点、难点部分,是学生一轮复习中较薄弱的内容之一。我通过观察和分析学生的课堂听课表现,进行深入浅出地教学,还通过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到学生熟悉的地方少讲,不熟悉的地方,引导学生动脑、动手,让学生讲,达到夯实基础。对难点内容,引导学生通过回忆已知,来发现新知,找出其相关联系,通过变式训练及理论指导,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达到突破难点。 五、说教学过程 1、问题引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通过提出“孟德尔的两大遗传规律是什么?”及“其内容是什么?” ,引 发学生回忆知识及驱动学生去解决问题,同时,我也要求学生及时查阅相关信息。 2、回忆教材内容,形成知识的整体印象 接下来,我通过多媒体,展示课堂学习要求,达到唤起学生学习注意;展示考点,让学生学习做到心中有数,提高二轮复习的目的性;展示知识网络,让学生通过对已有知识的回忆,重新将相关知识点整理、再认及提升,形成本节知识的横向、纵向认识,让学生能更全面、更多侧面地认识本节内容,提升二轮复习的有效性。 然后,利用多媒体再现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发现过程及系统地呈现假说—演绎推理过程,加深学生对本节内容的再认。在播放过程中,我会对相关小知识点进行强调,引起学生注意,适当让学生通过回忆,回答部分问题。同时,我还强调一些基本概念,用以接下来构建相关概念

《楞次定律》说课稿

《楞次定律》说课稿 雅安市田家炳中学张明俊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内容、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材为教科版高中物理选修3-2第一章第四节:楞次定律。内容讲述的是感应电流(感应电动势)方向的规律。教材是在初中磁场知识和对电磁感应简单认识的基础上,利用高中已学过的知识,较为深入的研究磁转化为电的规律,研究电场、磁场的统一性,重点在研究感应电流的方向。这些内容,在高中物理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 教材的问题大多数都涉及到三维空间,对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极为有益。实验方法在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但不是对实验现象进行简单的罗列或初步总结,而是实验和推理结合起来,得出比较抽象的结论,在这里,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都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教材把磁体的磁现象和电流的磁现象统一起来,对于学生认识物质世界是一个观念上的飞跃。电磁感应一章的教材渗透了深刻的对立统一思想,学生对电和磁的统一和相互转化的理解,将为学生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提供有说服力的素材。另外,教材进一步把能量守恒的观点反映到电磁运动中来,对于学生牢固地树立能量的观点也极为有益。 2、大纲的要求及教学目标 《全日制高中物理必修本教学大纲》对本节内容的要求层次为: 理解并掌握楞次定律 大纲的这种要求既体现了楞次定律在高中物理中的重要地位,也充分考虑到高中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通过学习,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实验观察能力、一定的理解力和初步的对感应电流方向进行分析的能力。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实际,特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智能目标: ①理解楞次定律的内容。 ②理解楞次定律与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相符合。 ③会用楞次定律解答简单的有关问题。 情感目标: ①培养学生注重实验和通过表象探究本质的精神。 ②培养学生善于动手,勤于动脑的良好实验素质,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分析的科学态度。 3、教学重点与难点: 使学生清楚地知道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和感应电流所激发的磁场之间的关系是这一节课的重点,对这一关系的文字描述是这一节课难点。

2019-2020年高中物理高一新教材《宇宙航行》说课稿

2019-2020年高中物理高一新教材《宇宙航 行》说课稿 各位专家、老师: 大家好! 我是*,很高兴能就《宇宙航行》一课的教学设计向大家作一汇报。 一、指导思想 改变学习方式,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要改变以教师讲授、课堂灌输为基础,劳动强度大、效率低的传统教学模式,向素质教育、创新教育转变,其关键就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过去的“教”为中心,向“学”为中心转变,培养学生自我建构新知识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背景分析 1.教材分析(地位和作用) (1)知识特点:人造卫星是高一新教材第六章万有引力定律中的最后一节课的内容,新教材的编排与原教材相比,稍有变动:①由选修内容改编为必修内容;②删掉了原材料中的“人造卫星的应用”和“航天技术的发展”的内容;③加入了“向不同轨道发射卫星,火箭克服地球引力而做功不同”问题的分析;④把第一宇宙速度v=的推导放入课后的习题中。新教材针对高一学生的基础和接受能力,删减了部分内容,重点突出了“宇宙速度”的教学,并加强了逻辑的严密性。 (2)知识地位:人造卫星是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应用的一个实例,是人类征服自然的见证,体现了知识的力量,是学生学习了解现代科技知识的一个极好素材。教材不但介绍了人造卫星中一些基本理论,更是在其中渗透了很多研究实际物理问题的物理方法。因此,本节课是“万有引力定律”中的重点内容,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研究天体物理问题的理论基础。(3)教学内容在以学科为中心的传统教材中,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而且“人造卫星”是一个动态的知识体系,是随时间在不断的发展、变化的,而教材内容在这一方面又是相对陈旧、滞后的。为实现教学内容与学科发展的同步可组织一些课后调研活动。 2、学生分析 从学生年龄特征来看,学生处于高一年级,大多是90年出生,17岁已经对本节知识有一定的接受能力,但比较起成年人来还不及,尤其是对知识体系条理性掌握,对易混淆知识的辨别能力还欠缺。从学生的知识基础来看,本节与第六章息息相关,不同水平的学生学起来认知程度不一样。从认知特点及思维规律来看,学生容易接收表象、浅显的知识,不易接收推

基因在染色体上说课稿(定稿)

基因在染色体上 (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基因在染色体上》,现我主要从以下几个环节时行说课。 一、说教材 1、本节的地位和作用 《基因在染色体上》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二章二节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孟德尔遗传规律和减数分裂,这为学习本节内容起到了铺垫的作用,同时学好本节内容又为学好下一节《伴性遗传》埋下伏笔。 2.教学目标 ⑴知识目标:说明基因与染色体的平行关系和概述孟德尔遗传定律的实质。 ⑵能力目标:体会科学研究中的“类比推理”和“假说演绎”。 ⑶情感目标:体会科学家严谨的推理过程及科学探索过程。 3.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①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 ②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 (2)教学难点: ①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②运用假设演绎证明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二、说教法 探究活动与小组讨论相结合。 三、说学法 以引导合作探究、小组合作学习为主,并辅以讲授法,指导读书法等。 四、说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本环节的教学中,我首先通过展示碗豆杂交实验中基因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图片,引导学生对这两幅图片进行思考以下2个问题,从而既达到学生对已有知识回顾的目的,又为以下活动提供材料。 问题1:图中是根据什么写出配子类型? 问题2:孟德尔所提出的遗传因子有何特点?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是否具有同样的特点呢? 这两个问题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都不难回答,然后我顺势引导学生思考以下2个问题,使学生大胆作出基因就是染色体或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推测。 问题3:请你将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与孟德尔杂交过程中遗传因子(基因)的行为相比较,二者有哪些相似之处? 问题4:根据孟德尔的遗传因子(基因)与染色体平行关系,你有何大胆的推测?

高中生物 1.2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说课稿 新人教版

高中生物 1.2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说 课稿新人教版 (二) 1、教材分析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二)是人教版必修2《遗传和进化》的第一章遗传因子发现中的第二节内容。本节主要讲述了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传递规律。按照从现象到本质的顺序,教材先介绍了孟德尔在两对相对性状遗传实验中发现的自由组合现象,接着讲述了孟德尔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以及对自由组合现象解释的验证测交实验,最后归纳出自由组合定律的内容。接下来教材以“思考与讨论的”形式来学习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最后讲述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再发现。教材中以问题为线索,教学内容层层深入,引导学生在分析实验过程的同时再次体验科学的研究方法(假说演绎法),达到阐明自由组合定律,并能够运用自由组合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的教学目标。分析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的同时让学生体验孟德尔勇于实践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必修2这一模块是以人类对基因的本质、功能及其现代应用的研究历程为主线展开的。孟德尔的杂交实验很好的体现了“假说演绎法”这一科学研究方法的过程,而这一科学方法正是模块2科

学方法教育的侧重点。所以这节课在模块2的作用和地位是非常重要的。 2、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了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一)的基础上,对遗传因子有了一定的了解,对“假说演绎法”的研究方法也有了初步的接触并且掌握了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规律分离定律。这节课将进一步的让学生体会什么是“假说演绎法”,让学生懂得两对(甚至两对以上)相对性状的遗传规律自由组合定律。 3、教学目标 3、1知识与技能 3、1、1阐明孟德尔的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及自由组合定律。 3、1、2分析孟德尔遗传实验获得成功的原因。 3、1、3说出基因型、表现型和等位基因的含义。 3、2过程与方法 3、2、1通过自主、互助、讨论等过程式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能力。 3、2、2在对两对相对性状遗传结果进行分析时,通过演绎推理的方法,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3、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同敢于质疑、勇于创新、勇于实践,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4、教学设计思路在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楞次定律说课稿 高中物理说课比赛

《楞次定律》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内容、地位和作用 电磁感应作为联系电场和磁场的纽带,不仅是学过的电场和磁场知识的综合和扩展,也是以后学习交流电、电磁振荡和电磁波的基础。电磁感应的发现,在科学技术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由于它提示了电和磁之间的深刻联系及规律,使得人类进入了一个充分利用电能的新时代,使人类文明迈进了一大步,因此,本章无论是在知识内容上、还是在生活实践中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节教材为电磁感应的第三节:楞次定律。内容讲述的是感应电流(感应电动势)方向的规律。教材是在初中磁场知识和对电磁感应简单认识的基础上,从确定“感应电流的方向”这个角度重新研究第二节中的两个演示实验。但不是对实验现象进行简单的罗列或初步总结,而是实验和推理相结合,并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感应电流方向的规律,用自己的体会来理解楞次定律的使用。在这里,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都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2、教学目标 本节内容的要求层次为:理解并掌握楞次定律。 这种要求既体现了楞次定律在高中物理中的重要地位,也充分考虑到高中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通过学习,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实验观察能力、一定的理解力和初步的对感应电流方向进行分析的能力。根据教学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实际,特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智能目标: ①理解楞次定律的内容。 ②理解楞次定律与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相符合。 ③会用楞次定律解答简单的有关问题。 情感目标: ①培养学生勇于进取,注重实验和为追求真理锲而不舍的精神。 ②培养学生善于动手,勤于动脑的良好实验素质,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分析的科学态度。 3、教学重点与难点: 使学生清楚地知道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和感应电流所激发的磁场之间的关系是这一节课的重点,对这一关系的文字描述是这一节课难点。 二、说教学法 1、教学对象分析 ①学生在初中会用右手定则简单判断导线切割磁感线运动时感应电 流的方向,但右手定则的局限性已明显暴露出来,他们迫切需要一种新的规律来弥补右手定则的缺陷。 ②学生通过立体几何和磁场部分的学习,对三维空间已有一定程度的 认识,但尚不能熟练掌握。

《万有引力定律》说课稿获奖版

《万有引力定律》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早上好! 我是X号说课者,我说课的课题是:万有引力定律 我将从课程设计,学生情况,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课程设计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广使学生德智体等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提出的把立德树人的要求落到实处,而核心素养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化,是连接宏观教育理念、培养目标与具体教育教学实践的中间环节。物理学科更是让学生在接受物理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和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学生通过物理学习内化的带有物理学科特性的品质,是学生科学素养的关键成分所以我们在教学中更要体现出对学生物理品质的培养。 以物理视角形成认知,发展科学思维大胆质疑,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最求科技创新,合作交流,对问题进行评估反思,从科学·技术·社会·责任的关系基础上形成对科学技术的正确态度和责任感。我从追寻科学家的脚步做起,“小组探究”的教学、“合作学习”的学习方法等结合到课堂,给学生创造条件培养他们自主、探究、合作、具有团队精神,建立提高其物理特有的学科品质。 《万有引力定律》是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2第6章第3节的内容。本节本节通过叙述了伽利略等科学家不断的探索,牛顿在前人的基础上,由于他超凡的数学能力及创造力发现万有引力定律这一历史。通过万有引力定律把地面上的物体运动和天体运动统一起来,揭示了自然界中一种基本的相互作用规律(四种作用力之一)。打破了人们认为天体运动神圣而不可了解的神秘感,为人类认识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奠定了基础。在人类认识自然的历史上树立了一座里程碑,对人类文化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 从性质与地位上看,本节内容是对上一节教学内容的进一步外推,是下一节内容的基础;从思想方法上看,是猜想、假设与验证相结合、是演绎与归纳相结合的教学内容。教科书的立意还在于物理理论必须接受实践的检验。

新课标伴性遗传说课稿

新课标《伴性遗传》说课稿1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伴性遗传》这一节,是新课标教材必修2第二章第三节内容。它是以色盲为例讲述伴性遗传现象和伴性遗传规律。它进一步说明了基因与性染色体的关系,其实质就是基因分离定律在性染色体遗传上的作用。同时也为第五章第三节《人类遗传病》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本节内容中化学家兼物理学家道尔顿发现红绿色盲的内容也是对学生进行 情感教育的好材料。使学生体会到科学家不放过身边的小事,对心中的疑惑进行认真的分析和研究,对问题研究的认真态度是学习科学的重要品质之一;道尔顿勇于承认自己是色盲患者,并将自己的发现公布于众,这种献身科学、尊重科学的精神也是科学工作者的重要品质之一。 同时“问题探讨”、“资料分析”等内容也能培养学生探究的习惯和方法,培养学生交流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获得研究生物学问题的方法。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结合该节教材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l知识性目标:(1)说出伴性遗传的概念。 (2)概述伴性遗传的特点。 (3)举例说明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意义。 l能力性目标:(1)运用资料分析的方法,总结人类红绿色盲的遗传规律。 (2)培养探究问题能力,获得研究生物学问题的方法。 l情感性目标:(1)科学品质教育。 (2)人口教育(优生优育)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伴性遗传的特点。 l教学难点:分析人类红绿色盲的遗传。 整个探索过程是围绕伴性遗传的特点为主线展开的,突出了本节的教学重点。 通过性染色体的剖析、基因分离定律的迁移,使学生很容易书写遗传图解并进行分析。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倡导探索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我们常常说:“探究式教学是一种理念,应该贯穿在教学过程的始终。”其含义是,并不是一提探究,就一定要动手做实验。虽然既动脑又动手的探究是最有效的探究,但是在我国大班额、课时紧的国情下,教师创设情境的纯思维探究,应该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得更加普遍。 根据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及现实情况,确定本节教学模式:“教师创设情境的纯思维探究”模式。即以情境(任务)驱动学习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作用。 创设的情境有:故事、图片资料、系谱资料及问题情境等。每一种情境,都包含有“矛盾冲突事件”,即与学生原有的经验相矛盾的事件,激发主动探索的欲望。

自由组合定律说课稿(浙科版)

《自由组合定律》第一课时说课稿 安吉上墅私高陈昕 一、说教材 1.1教材的地位 自由组合定律是浙科版必修2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本节知识是在第一节分离定律的基础上,研究两对相对性状杂交的实验。掌握好这一基本定律,对于深刻理解减数分裂染色体行为具有重要意义。孟德尔定律又是生物变异和进化的理论基础。因此,本节内容在教材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孟德尔定律是学考中的重点考查内容,考查形式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 本节内容需要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学习两对性状的杂交试验和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第二课时学习对自由组合现象的验证和模拟孟德尔的杂交试验。 1.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分析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并对其作出解释,阐明自由组合定律。 能力目标:通过对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结果的分析,尝试用分离定律中的相关知识的去解释该现象,从而提高逻辑推理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再次体验科学家的科研过程,了解一般的科学研究方法,即发现问题——提出假说——验证假说,培养理性的思维品质。 1.3重点难点 重点:对自由组合定律的解释 难点:对自由组合定律的解释 二、说学生 2.1知识储备 学生在学习本节知识之前,已经学习了分离定律,了解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能够正确理解遗传相关的生物学名词,比如相对性状、杂交、显性性状和隐形性状等。 具备了学习自由组合定律的相关知识储备。 2.2情感态度 大多数学生对于生物学是很感兴趣的,通过对分离定律的学习,为本节内容做了很好地铺垫,更有利于学生对本节知识的学习。 三、说教法 由于自由组合定律的发现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科学探究过程,因此本节课将以探究式教学方法为主线,通过讲授、提问和讨论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探究,激发学生的兴趣; 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直观化,突破教学重难点。

最新楞次定律说课稿

《楞次定律》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上午/ 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楞次定律》,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 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在初中磁场知识和对电磁感应简单认识的基础上,较为深入的研究磁转化为 电的规律,研究电场、磁场的统一性。电磁感应的发现,在科学技术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使得人类进入了一个充分利用电能的新时代,使人类文明迈进了一大步,因此,本章无论是在知识内容上、 还是在生活实践中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楞次定律》是《电磁感应》一章第三节的内容,本章主要从两方面研究电磁感应现象的规 律,探索感应电流方向的一般规律——楞次定律便是其中之一,且楞次定律是后面学习自感、互感等电磁感应现象及其实际应用的基础。可见楞次定律为本章重点,也是高中物理电磁学的重点楞次定律是电磁学的一个重要规律,对学生而言是以后分析和解决电磁学问题的理论基础,要求学生能够灵活的运用。 二、学情分析学生已从第二节课的学习中掌握了电磁感应产生的条件和电磁学实验的思路及操作方法,具备了实验探究能力,此时探究感应电流方向的时机已成熟。但是,学生在学习本节课时仍存在几个难点: 1. 楞次定律涉及的物理量多,关系复杂。易导致学生思维混乱,影响学生对该定律的理解。 2. 楞次定律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很强,而高中二年级的大多数学生,抽象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并不高,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判断、分析、推理也常常表现出相当的主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 所以,本节课力图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总结出电磁感应现象中感应电流方向的判断所遵守的一般规则。 三、教学目标按照新课标的要求,这节课不单是为了使学生知道实验的结论和规律的内容,更重要 的是让学生知道结论和规律是如何得出的,因此教学重心要从结论的学习上转移到概念和规律的形成过程的学习,以及形成这些概念和规律所用的方法的学习中。因此,我从以下三个方面确立本节课 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楞次定律的内容,能运用楞次定律判断感应电流方向。 【2】培养观察实验的能力以及对实验现象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3】能够应用楞次定律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 2.过程与方法:【1】经历探究楞次定律过程,学会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2】通过科学探究之后,使学生学会依照物理事实、运用逻辑判断来确立物理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说课稿

《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说课稿 说课人:李鑫锐 课题:&6.4 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 课型:新授课(1课时) 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大家好! 我叫李鑫锐,来自鹤岗市第三中学。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 一、教材分析 《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是人教版高中新教材必修2第六章第4节。教材的第六章是万有引力与航天,高考重点考察查运用万有引力定律及向心力公式分析人造卫星的绕行速度,运行周期以及计算天体的质量、密度等。第4节正是涉及计算天体质量和密度这一部分内容,是高考的重要考点。该节承接第3节万有引力定律,通过卡文迪许测量G值进而得到地球质量这一说法,将学生引入并使之体会,理解万有引力理论的巨大作用和价值。使学生掌握了万有引力充当向心力的研究方法同时,也为第5节学习人造卫星的知识做了铺垫。 二、学生分析 学生在上一节当中已经学习了万有引力定律,并可以对两个物体之间的万有引力进行简单计算。但学生对万有引力定律有什么价值,有哪些作用和影响还没能够有一个足够的认识。对于公式的深刻理解以及灵活运用上还很欠缺。另外,学生对于重力和万有引力之间的关系应该有一些困惑。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也就会针对这些方面展开,并在这一过程中渗透情感价值观教育。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要求和学生的认知结构,制定了以下的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万有引力与重力的关系 2.利用万有引力计算地球和其他天体质量 3.了解用万有引力知识发现未知天体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 1.使学生了解为什么在地球表面重力近似等于万有引力,并依此计算出地球的质量 2.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的重要应用,理解并运用万有引力定律处理天体问题的思路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利用万有引力计算地球等天体的质量和密度的方法,让学生感受科学巨大的魅力。 2.通过了解发现新行星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到科学发展过程的曲折和复杂,体会科学对人类发展的巨大作用。 四、重点与难点 教学的重点在于运用万有引力计算天体质量和密度,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根据已知条件去选用恰当的方法解决天体问题。 五、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引发兴趣 建立模型分析推理 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归纳总结练习巩固

高中生物必修《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说课稿

高中生物必修《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说课稿 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 我将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教学内容的地位和要求 本课题的教学内容属于高中生物必修2第六章第1节“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的要求是:具体内容标准 行为动词 目标动词水平要求 搜集生物变异在育种上应用的事例 搜集 知识性:理解 根据必修模块2教材编排体系的设计思路,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这一章是解决人类如何利用生物的基因这个问题的。所以应该在如何利用上做文章。本模块前5章讲述了遗传和变异的基本原理,本章集中讲述遗传和变异原理在实践中的应用,通过对本节知识的学习,以期使学生在了解遗传学原理的应用的同时,在“科学、技术、社会”方面有更多的思考,得到更多的启示。 二、学情分析 1、知识方面:

初中生物课中关于人类应用遗传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的内容,使学生对选择育种与杂交育种有了初步的了解。在本书前几章的学习中,学生又学习了分离定律与自由组合定律,为理解传统育种方法所依据的遗传学原理打下了基础。但现阶段新的育种方法有哪些,各有何优缺点,在生产实践中是如何运用的,学生并不清楚,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搜集我国在育种实践方面取得成功的事例,分析其中包含的遗传学规律,体会科学技术在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社会进步等方面的巨大作用。 2、生活经验方面: 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经常会接触到一些与育种有关的物品,如杂交水稻(大米)、各种类型的猫狗等宠物,对育种有一些感性认识,结合本节课的内容,最终使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知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学习内容和学生情况制订本节课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 遗传和变异规律在改良农作物和培育家畜品种等方面的应用。 教学难点: 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的优点和局限性。 用遗传图解表示各种育种过程。 四、教学目标

高中物理《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 各位评委早上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司南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六章力与运动的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板书设计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 牛顿运动定律是经典力学的基本定律,构成了经典力学的核心。而本节要学习的牛顿第一定律又是正确理解和掌握牛顿第二、第三定律乃至整个动力学知识的基础和关键。 教材把本节安排在第六章的第一节,前面五章的内容分别是运动学和力学知识,这样安排就把学生由表面的物体是如何运动的感性认识引入到物体为什么会做这样的运动的思考中来,且符合高一学生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的过渡阶段。本节的特点是教材内容以大量的文字陈述,没有涉及到数学计算,着重物理学史教育、理想化实验思想和坚持真理、不迷信权威的科学态度的熏陶。 于是,根据对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的理解,我制定的三维目标如下 ①知识与技能 1、借助伽利略的理想实验,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知道其主要推理过程及结论。 2、掌握牛顿第一定律,并理解其意义 3、明确惯性的概念,知道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 ②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推理得到结论的方法 2、通过伽利略的理想实验,使学生受到科学方法论的教育 3、通过对惯性现象的解释,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物理学史的简介,对学生进行严谨的科学态度的教育,了解人类认识事物 的曲折性。 2、通过介绍伽利略对力和运动关系的研究,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

(3)、教学重点及依据 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运动定律的基石,对后续学习牛顿运动定律和动力学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毫无疑问,正确理解牛顿第一定律是本节的教学重点;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陌生,需要打破常识去假设和推理,成为本节的教学难点。 二、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学生在初中阶段虽然已经学习过,但还只是停留在认识的层次上,在高中阶段学习中,除了要保持新鲜感,还需加大思维强度,注意知识的深化和科学研究方法、情感态度的教育,让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有更深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学法及依据 “教学有方,但无定法”。选择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保证。本课时我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与“科学推理”相结合来进行教学,即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又加以科学的想象和推理,引导学生去发现知识,总结规律。总之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四、教学程序 高尔基说:“好奇是了解的开端和引向认识的途径。”为此,我设计了展示嫦娥奔月传说的画面,播放“嫦娥一号”卫星奔月的视频,让学生即熟悉又好奇,带着悬念进入新课。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又激发了学生的探索兴趣。 通过视频我将引导学生思考卫星之所以会按照预设轨道运行,是因为我们对它进行了控制,而要控制卫星的运动就得知道运动的原因。 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要静止下来。 (一)广泛调查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程度 紧接着我呈现了两个常见的力和运动关系的问题,供学生讨论。 1.桌面上的书,推一下,动;不推,就不动。 2.平直路上骑自行车,用力蹬,车前行;不蹬,车停下来。 通过讨论大多数学生可能会得到:运动靠力来维持的观点,有部分“记性好的”的同学可能会加以反驳。在争论后我将引导他们思考得出错误的结论的原因------忽略了摩擦力的存在。

高中生物必修二说课稿合集

高中生物必修二说课稿合集 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 第一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高中生物必修2第一章第一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的内容。这一节课内容较多且难度大,大量的专业名词和实验推导过程给学生学习带来了很大的难度,所以,本节内容我分为两个学时,第一个学时重在介绍概念和杂交试验过程,第二课时推论和讨论分析分离定律的实质。接下来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说这一节课的第一课时内容。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这一课题是高中生物必修2第一章第一节第一部分的内容,是学生学习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的基础,也是第二章《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这节知识的重要基础,又并为后续学习生物变异与生物进化奠基,所以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从这个地位来看,这部分内容不仅是本章的重点,更是整个必修2的重点内容。 本节的教学内容是按照孟德尔的探索过程由现象到实质,层层深入地展开的。教材首先介绍了孟德尔的杂交实验方法和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接着介绍了孟德尔对实验现象的分析,然后介绍了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最后归纳总结出分离定律。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体现了学科内在逻辑性与学生认识规律的统一。 与原教材比较,有了新的突破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首先,对实验过程采用问题串的形式,层层深入地引发问题和分析问题,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构知识框架。 其次,对杂交实验的解释和对遗传规律的总结完全是根据孟德尔的推理得出的。 最后,在讲述孟德尔探究方法的基础上,不失时机地提出要求,让学生主动参与对问题的分析。 1.2 教学重点 (1)对分离现象的解释,阐明分离定律。 (2)以孟德尔的遗传实验为素材进行科学方法教育。

2019自由组合定律变式题的解题方法和技巧说课稿语文

《自由组合定律变式题的解题方法和技巧》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自由组合定律变形应用”,我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说课:教学内容分析、学生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教法学法研究、教学过程分析、作业设计以及板书设计的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遗传的基本规律”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一章的内容,是《新课程标准》中的教学重点,也是历年高考必考热点,其中关于“自由组合定律的变形考查”最为常见,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形式考查均有出现,试题难度较大,对学生的能力要求高、知识的灵活应用性强,且分值比例大。虽然近几年来遗传题的难度有所降低,依然是高考的难点。对于我校永洋班的学生来说却应当是少丢分、拿高分的题型,所以在高三备考中必需要重点突破的教学内容。 二、学情分析 对于高三的学生来说,虽然已经有了细胞的遗传学和基因遗传规律的基础,但在遗传规律实质的理解和应用上还存在很大欠缺特别是对性状遗传的特殊现象等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培养和提高。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巩固学生对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实质的理解 2.理解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关系; 3.能灵活运用“拆分法”,解决自由组合定律变式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发 1.通过剖析自由组合定律与分离定律的关系,使学生理解“拆分法”的实质 2.通过典例分析是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拆分法”解决自由组合的变式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生物性状和遗传物质、环境之间的关系的复杂性,激发学生探究生物现象和规律的热情。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正确运用“拆分法”分析解决基因自由组合的问题。 2.教学难点突破“生物性状和基因一一对应”的思维定势,准确判断生物性状和基因型之

高中物理《向心力 向心加速度》说课稿

高中物理《向心力向心加速度》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向心力向心加速度》,首先我对教材进行分析: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的内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必修)高中物理第一册第五章《曲线运动》的第五节知识,在教材的第86页至89页。从教材的编排可以看出:《向心力向心加速度》一节是本章承上启下的重要知识,学好这节内容,一方面可以深化前面所学的匀速圆周运动知识,另一方面又为后续学习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打好必要的基础。 教材先讲向心力,后讲向心加速度,回避了用矢量推导向心加速度公式这个难点。在教材中先通过实例来引出向心力概念,再通过探究性实验给出向心力公式F=mrω2或F=mv2/r,之后直接应用牛顿第二定律得出向心加速度的表达式a=rω2或a=v2/r,这样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顺理成章,便于学生接受。 2、教学目标:根据大纲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本节课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通过观察、实验操作,理解什么是向心力,什么是向心加速度。并能运用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的公式解答有

关问题。 ②、能力目标:通过实验让学生懂得用控制变量法来研究物理问题,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以及小组合作意识,引导学生在合作中交流、学习、互动。 ③、情感目标:通过情景视频的引入,渗透爱国主义的教育,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我把本节课的重点定为学生如何理解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的概念及公式。另外,由于向心力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往往容易把向心力当作性质力处理,因此我觉得本节课的难点应为学生怎样建立向心力的概念。 (二)【学情分析】接下来说说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对物体的受力分析和运动情况分析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也学习了牛顿三大定律,初步具备了以加速度为桥梁的运动与力的关系的知识体系。他们的好奇心强,具有较强的探究欲望且有多次小组合作经验。但他们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不是很好,不注重对知识内涵的研究,对物理的学习还缺乏方法,习惯于硬套公式。而向心力向心加速度概念比较抽象,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较大的困难。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我利用实例来分析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所受的合力,再由实验来探究向心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圆周半径、线速度的关系,而

楞次定律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楞次定律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楞次定律的内容及实质。 2.能运用楞次定律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解答有关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体验楞次定律实验探究过程。 2.培养学生对物理现象的观察的能力和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归纳、概括、表述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科学家对规律的研究过程,学习他们对工作严肃认真不怕困难的科学态度。 2.学会欣赏楞次定律的简洁美。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发现以感应电流的磁场作为“中介”确定感应电流的方向。 2.理解楞次定律的内容及实质。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发现以感应电流的磁场作为“中介”确定感应电流的方向。 2.理解楞次定律的内容及实质。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控制变量法、利用“中介”研究或表述问题的方法、比较总结法、分组学习法。 【教学器材】 1.教师实验:铝管两根(1米)、强磁性球、铁球、条形磁铁、电池、灵敏电流计、原线圈、可拆变压器、铝环、楞次定律演示仪等。 2.学生实验:灵敏电流计、原线圈、条形磁铁、电池、导线等。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景,引入课题 [教师展示情景]:(引入课题实验──三个对比实验) 1.对比实验一:强磁性球和铁球从同一高度同时自由释放。 2.对比实验二:强磁性球和铁球分别通过甲、乙铝管从同一高度同时自由释放。 3.对比实验三:强磁性球和铁球分别通过乙、甲铝管从同一高度同时自由释放。

[学生思考回答]: 强磁性球和铁球是不是同时落地? 对比实验一中两球同时落地;对比实验二、三中两球不是同时落地。 [教师启发引导]: 1.强磁性球和铁球为什么通过铝管后不是同时落地? (我们先学习第四章第三节楞次定律) 二、重温实验,提出问题 [教师展示情景]:(复习引入实验) [学生思考回答]: 1.注意观察灵敏电流表指针是否偏转?向哪边偏转 偏转;向左、向右。 2.灵敏电流表指针偏转说明什么?偏转方向不同说明什么? 线圈中产生的感应电流;感应电流方向会改变。 3.感应电流方向跟哪些因素有关呢? 三、对比实验,合理猜想 [教师展示情景]:(二个对比实验) 对比实验一:如图(4)所示,N极插入和N极抽出。 对比实验二:如图(5)所示,N极插入和S极插入。 [学生思考猜想]: 1.猜想感应电流的方向可能跟哪些因素有关? A.感应电流的方向可能跟磁通量的变化有关; B.感应电流的方向可能跟原磁场的方向有关; [教师启发引导]: 1.感应电流的方向可能跟原磁场的方向、磁通量的变化有关。 2.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探究感应电流的方向跟磁通量的变化、原磁场的方向的关系。 四、实验探究,归纳概括 实验目的: 探究感应电流的方向、磁通量的变化及原磁场的方向的关系即感应电流的方向遵循什么规律? 思考讨论: 1.条形磁铁与线圈间的相对运动有几种可能?

最新宇宙航行说课稿

各位专家、老师: 一、指导思想 改变学习方式,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要改变以教师讲授、课堂灌输为基础,劳动强 度大、效率低的传统教学模式,向素质教育、创新教育转变,其关键就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过去的教”为中心,向学”为中心转变,培养学生自我建构新知识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 课程标准;会计算人造地球卫星的环绕速度,知道第二宇宙速度和第三宇宙速度。 体会科学研究方法对人们认识自然的重要作用。举例说明物理学的进展对于自然科学的 促进作用。 二、背景分析 1教材分析(地位和作用) (1)知识特点:人造卫星是高一新教材第六章万有引力定律中的第五节课的内容,新教材 的编排与原教材相比,稍有变动:删掉了原材料中的人造卫星的应用”和航天技术的发展” 的内容;加入了。新教材针对高一学生的基础和接受能力,删减了部分内容,重点突出了宇宙速度”的教学,并加强了逻辑的严密性。 (2)知识地位:人造卫星是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应用的一个实例,是人类征服自然的 见证,体现了知识的力量,是学生学习了解现代科技知识的一个极好素材。教材不但介绍了 人造卫星中一些基本理论,更是在其中渗透了很多研究实际物理问题的物理方法。因此,本节课是万有引力定律”中的重点内容,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研究天体物理问题的理论基础。 (3)教学内容在以学科为中心的传统教材中,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而且人造卫星”是一个动态的知识体系,是随时间在不断的发展、变化的,而教材内容在这一方面又是相对陈旧、 滞后的。为实现教学内容与学科发展的同步可组织一些课后调研活动。 2、学生分析 从学生年龄特征来看,学生处于高一年级,大多是90年出生,17岁已经对本节知识有一定的接受能力,但比较起成年人来还不及,尤其是对知识体系条理性掌握,对易混淆知识的辨别能力还欠缺。从学生的知识基础来看,本节与第六章息息相关,不同水平的学生学起来认知程度不一样。从认知特点及思维规律来看,学生容易接收表象、浅显的知识,不易接收推理性强、易混淆的知识。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第一宇宙速度的推导?( 2)运行速率与轨道半径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运行速率与轨道半径之间的关系 4、教学目标确立 (1)知识目标 ①了解人造卫星的有关知识; ②知道三个宇宙速度的含义,会推导第一宇宙速度; ③了解同步卫星的运行周期和轨道半径; ④知道人造卫星、宇宙飞船、航天飞机等航天器进入轨道后,其中物体发生失重现象的原因。 (2 )能力目标 ①通过用万有引力定律推导第一宇宙速度,逐步提高学生用学过的知识分析和解决新问题

基因的分离定律(说课稿)

第一节基因的分离定律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基因的分离定律》这一课题是高中生物(苏教版)必修2第三章第一节第一部分的内容,是第二章《减数分裂与有性生殖》这节知识的延续,又是学生学习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重要基础,并为后续学习生物变异与生物进化奠定基础,所以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从这个地位来看,这部分内容不仅是本章的重点,更是整个必修本的重点内容。 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对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教育三者统一以及生物知识分层次掌握的要求,我将本块重点内容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三大方面: 知识与技能: (1)说出孟德尔的选材原因、实验方法和操作要点。 (2)阐明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及分离定律,解释性状分离现象。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体会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尝试像科学家一样进行解释和推理。 (2)通过对孟德尔实验的科学方法的学习,提高探究能力以及接受科学方法的训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孟德尔的生平以及为遗传学所作贡献的介绍,学习孟德尔热爱科学、锲而不舍的精神。

3、教学的重、难点 本课题教学的重点 ①有关遗传定律的基本概念和术语,性状、相对性状、等位基因、显性基因、隐性基因,纯合子,杂合子,基因型,表现型②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对性状分离现象的解释。教学的难点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二、说教法:讲授法、探究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 本节课为新课教学,虽然学生已经学习了减数分裂,但对基因的结构、复制和表达还没有学习,DNA和染色体的行为变化等毕竟是学生看不见、摸不着的知识现象,所以要把它同生物的性状遗传结合起来有很大困难,再加上本节课涉及的基本概念和术语特别多,同时考虑到教学大纲对教材重难点的要求是最高层次D:应用,因此这部分内容我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学习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以及对分离现象的解释;第二课时进行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学习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和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第三课时学习基因型和表现型,基因分离定律在实践中的应用以及基因分离定律的事例分析。 本节课教学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以教师引导启发,学生探究、合作、讨论、交流为主要形式。三、说学法 学生是教学的对象,更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和主体,人本主义认为,教学是一种人与人的情意交流活动,所以我对学生的情况做了如下两个方面的分析,并针对他们的情况给予学习上的指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