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再版

《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再版
《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再版

《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再版

陈力丹的专著《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1999年由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220千字,六次以上印刷。2012年6月该著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再版,255千字。这次再版正文基本保持原貌,只在第七章第三节中增补了一小节“‘主动设置议程’有悖议程设置论的本意”。鉴于书出版于13年前,需要讨论十几年以来传播技术环境变化带来的新的舆论问题,书前添加了导言一和导言二,导言一主要阐述舆论的基本理念,导言二阐述了web2.0条件下的流言、意见的流通。添加的一小节:

“主动设置议程”有悖议程设置论本意【增补】

由于近年来传播学被大力引入,一些传播学的概念在我国社会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例如要求传媒“主动设置议程”,就被视为一种传播学理论在我国的实际应用。这样的简单移植,需要对理论本身理解正确,防止产生谬误。

任何学术的、专业的话语,其能够成立,均有一定的条件或限定的使用范围,否则便成为谬误。然而根据生活经验,表述越简单的信息,越能够被传播。某一学术的或专业的话语被普及,常常会被省略掉必要的条件或忽略它得以成立的环境要求,于是产生专业术语的运用“不专业”的现象。我国强调大众传媒保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于是新闻传播学科内的一些同行想到了“议程设置论”这一理论假设,既然传媒可以对公众的议程产生影响,那么我们“主动设置议程”,不就能够影响到公众想什么和说什么了吗!于是,“主动设置议程”就成为很多论述引导舆论文章的理论依据。

“议程设置论”指的是什么?我们重申一下,郭镇之教授在很早的一篇论文《大众传播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中回顾这一理论假设时写道:“议程设置作为一种间接的媒介效果,获得了大量的验证,说明它是一种普遍现象。虽然这种效果具有潜在的歪曲‘图像’的危险,但它并不是一个贬义词。……议程设置是一种客观的功能。”这里重要的是最后一句“议程设置是一种客观的功能”。这个理论假设论述的是大众传播的一种客观产生的传播功能,不是传媒自身的主观的传播功能。一旦把传媒的议程设置视为人为的和有计划的、想设置什么就设置什么、想怎样设置就怎样设置,就与这一理论假设提出的初衷相悖了。

“议程设置论”提出的传媒工作环境是美国。传播学者麦库姆斯(Maxwell

McCombs)和肖(Donald Shaw)发现,在一定的区域内,有很多不同传媒,不同的记者、编辑,他们各自根据自己对事实的选择标准采写和编排新闻,其中总有一些是多数传媒和传媒人不约而同认为重要的,报道的时候被安排在报纸的首要位置或广电新闻节目的前几条。于是在这个区域的一段具体时间内,通过统计可以列出很多传媒共同认可的排名前几位的新闻(议程)。这样的排名,不是根据某一家传媒或某几个传媒人的设置就能得够得出的结果,也不是这个地区的权力组织刻意安排的结果,而是新闻自由条件下多数传媒和传媒人不约而同选择和相对共同关注的综合结果。

对于每个记者编辑来说,他在选择并加以报道新闻之时,不可避免带有一定的主观因素,但就一个区域内的众多传媒和传媒人带来的传媒议程的排序而言,则是每家媒体或每个传媒人都难以直接控制的客观的传播效果。

议程设置论讨论的是这样一种情形或结果:这种传媒议程的排序,与这个地区公众议程的排序之间存在一种关系,两者通常有一定的重合度。这说明传媒的总体议程设置会影响公众自身的议程设置。当然,这其中还有许多因素影响这种重合度,例如人们关注和记忆事项的限度、传媒议程持续的时间、事项本身是否多数公众能够接触到,等等。

中国的传媒体制与美国差别很大。所有的传媒都是在党领导下的,有些直接是党政部门的一部分,剩下的传媒无一例外,都必须挂靠在某个正式的党政部门、人民团体之下;还有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的宣传部,每天下达各种宣传通知,要求重点报什么、如何报道,告知不能报道,对某些具体新闻的报道如何把握好分寸等等。这种情形下的传媒或传媒人在传媒上安排的事项(新闻)议程,带有较多的主观成分;有些传媒报道的内容和版面位置(或广电新闻内容的排序)是不是传媒安排的,而是上级领导统一安排的,传媒和传媒人必须执行,不能违背。在信息相对封闭的条件下,这种新闻传播(实质是宣传)体制下的传媒,其议程对公众议程的影响十分有效,因为这是公众唯一的外来信息源。尽管如此,一些官员仍然认为传媒影响舆论的力度不够。这个时候读到“议程设置论”,只看结论而不看研究过程和理论成立的条件,会感到颇为亲切:太有用了!于是,“主动设置议程”成为一句常说的话,其实这与当初人家提出理论假设的内涵,基本不是一回事。

这种对传媒设置议程的认识,造成我们对该理论假设的进一步误读:似乎只要某个议程上了媒介,安排在报纸显著位置或广电黄金时段新闻节目的前几条,就会对公众想什么(即公众的议程)产生决定性影响。我们还习惯于通过统计受众的媒介接触率来判断传播效果,似乎只要接受了,就会有影响,接触越多影响越大。而接触了哪些内容,这方面的具体统计很少。根据这种笼统的接触率统计,很难弄清楚是否由于具体的议程设置而造成舆论的变化。

传媒刊播的内容,一般会对受众的议程产生影响,但我们强调的“舆论导向”,具有较强的主观色彩,即希望现实的舆论呈现出引导者头脑里既定的理想图象,而议程设置论作为一种传播学的理论假设,它叙述的是新闻自由条件下各种不同的传媒无意中影响公众议程的一种传播功能,它应该是一种客观的传播效果。如果所有的媒体人和传媒,均主观地按照同一的要求来设置传媒的议程,经常有意放大或有意缩小、遮蔽某些社会公认的重要议程,这就存在一个问题,即引导舆论的伦理。并非有效的就是道德的。希特勒说:“宣传的任务不在于正确与错误。我们不能客观地提供对我们不利的事实,而要把只有利于我们的事实反复强调,不遗余力地宣传。”戈培尔说:“宣传只有一个目标:征服群众。所有一切为这个目标服务的手段都是好的。”这些观点所以错误,就在于他们将新闻与事实的关系颠倒了,认为“新闻就是政治性本身”。陆定一就此批判道:“‘新闻就是政治性本身’就是把事实与其政治性的关系,头足倒置颠倒过来。……既然‘新闻就是政治性本身’,凡是有政治性的都可以算新闻,那末政治性的造谣、曲解、吹牛等等不是也就可以取得新闻的资格了么?”“这种说法不仅是不正确的,而且异常阴险,异常恶毒,竟是法西斯的‘新闻理论’基础。”(陆定一,1943)而马克思要求的是目的与手段的统一,他说:“要求的手段既是不正当的,目的也就不是正当的”。(马克思,1卷:74)

一家媒体或一个记者仅就一个事项主动设置议程,算不上很大的问题,但若所有大众传媒均按照一个基调“主动设置议程”,而不考虑这个传媒的议程是否是事实,是否具有新闻价值,那性质便是愚民了。党的唯一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们的传媒必须首先尊重人民,当然包括尊重人民的意愿。只有在深刻理解、尊重人民意愿的基础之上,才谈得上领导人民奔小康。我们的权力是人民给的,胡锦涛同志说过:“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保证人

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和公信力。”(胡锦涛,2007)保障人民在这方面的权利,传媒的领导机关和其工作人员,就需要有制衡他们权力的监督权力,不能任由他们随心所欲“代表”人民主动设置议程来左右人民想什么。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在了解真正民意和遵循新闻从业基本准则的基础上,通过合理、合法的程序,以讨论的方式来引导舆论走向理性。

目录

写在前面

导言一关于舆论的基本理念

导言二流言、意见的流通与Web2.0环境

第一章认识舆论……………………………………………………………

第一节初识舆论和舆论学:现实历史现实…………………………

传统社会的舆论

现代社会的舆论与舆论研究的历史轨迹

舆论学对我国“舆论导向”研究的意义

第二节解析舆论:舆论的八要素………………………………………………

舆论的主体公众

舆论的客体:现实社会,以及各种社会现象、问题

舆论自身: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

舆论的数量

舆论的强烈程度

舆论的持续性(存在时间)

舆论的功能表现:影响舆论客体

舆论的质量:理智与非理智成份

舆论的必要要素和非必要要素

第三节什么不是舆论……………………………………………………………

大众传播媒介或媒介言论不等同于舆论

舆论不等同于意识形态

公众不等同于舆论

避免随意的“舆论认为……”

个人的感觉不能等同于舆论

第二章舆论的形成………………………………………………………

第一节研究舆论的形成:不同的学科视角………………………………

理性主义的研究视角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视角

社会学的研究视角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视角

综合性的研究视角

第二节影响舆论形成的几个宏观因素…………………………………………公众总体

舆论环境

中国舆论场

舆论波

第三节舆论的一般形成过程……………………………………………………社会变动、较大事件的发生刺激意见的出现

意见在社会群体的互动中趋同

权力组织及领导人、大众传播媒介促成所希望的舆论

文化与道德传统对舆论形成的制约

第三章大众传播媒介与舆论的互动………………………………

第一节大众传播媒介在现代舆论中的地位…………………………………反映舆论:大众传播媒介的功能之一

舆论历史发展中的三种趋势与传媒

关于舆论的社会影响来源四方格

第二节大众传播媒介营造的拷贝世界…………………………………………感性世界与拷贝世界

人民自我观察之镜

榜样的力量

塑造媒介人物

媒介事件、准事件、宣传性现象

托马斯公理、自我充实性预言

瞬息即变的文化

第三节关于大众传播媒介与舆论互动的几个理论假设………………………议程设置论

社会化和间接影响理论

大众媒介引发沉默的螺旋

影响不一理论

交往行动理论

管理导向与市场导向

第四章舆论形态及相应的媒介引导………………………………

第一节舆论的三种存在形态……………………………………………………潜舆论

显舆论

行为舆论

第二节不同信息形态的舆论……………………………………………………讯息形态的舆论

观念形态的舆论

艺术形态的舆论

舆论的畸变形态:流言

第三节大众媒介对各种舆论形态的引导………………………………………面对情绪型舆论:媒介的冷静与理智

引导讯息形态舆论:以准确的讯息对模糊的讯息

为观念形态的舆论提供接近性的参照系

面对艺术形态的舆论:防止舆论共振

引导行为舆论:扶植正面行为以抑制负面行为

第五章我国当代舆论的特征和媒介引导………………………

第一节公众的分裂心态和矛盾着的舆论………………………………………公众心态:从兴奋到迷茫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世界很精彩也很无奈

第二节公众浮躁的心态和情绪型的舆论………………………………………短期行为化与浮躁心态

利益的驱动、攀比与浮躁心态

脆弱的“平静”心态

第三节社会群体的分化和舆论的分散化………………………………………群体利益的凸现和舆论的分散

地域经济的发展差异与舆论的分散

我国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与城乡舆论的分散

社会信息化与知识沟的形成

第四节大众媒介针对舆论特征的引导………………………………………市场经济之初大众媒介的误导

扩大正面舆论,展示积极、实在的生活目标

适度社会动员,强调风险、责任

提供更多的社会沟通机会,适当聚合舆论

第六章接受理论与引导舆论…………………………………………

第一节文学接受理论:把视线转向公众的接受………………………………第一文本和第二文本

本文的召唤结构

期待视野、美学距离和视野转换

文学接受理论对舆论导向的启示

第二节我国公众文艺接受的特征与引导舆论…………………………………目前我国公众文艺接受的特征

我国公众传统的文艺接受特征

依据文艺接受特征对舆论的引导

第三节讯息性本文的接受与引导舆论…………………………………………讯息性本文不同于文艺本文的接受特征

讯息接受的认识论信息模型

依据讯息接受特征对舆论的引导

第七章大众传播媒介引导舆论的几种方式……………………

第一节人类三种历时的引导类型………………………………………………传统引导类型

内部引导类型

他人引导类型

适当唤起内部引导和传统引导的方式

第二节引导舆论的基本方式说服…………………………………………

说服过程

说服的逻辑

说服的心理学依据

说服的社会学依据

说服伦理

第三节媒介引导舆论的客观功能议程设置………………………………

媒介议程与公众议程的相关性

议程设置产生效应的条件

媒介议程设置可能出现的差误

舆论导向与议程设置研究

议题设置的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

第四节媒介对舆论的社会控制机制沉默的螺旋…………………………“沉默螺旋”现象与大众媒介控制舆论的机制

“公开的意见”与“自己的意见”

“沉默螺旋”的理论依据

第八章我国当前舆论导向中的若干问题研究…………………

第一节基本的引导: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面对市场经济:历史认识的偏差与媒介热昏的头脑

什么不是市场经济

营造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舆论氛围

第二节万万不可粗心大意:政策和策略是引导的生命………………………政策的宣传力度要与公众的承受能力相适应

政策的解释要及时,防止舆论的躁动

政策的表达要准确,强调贯彻的条件

知法懂法是正确引导舆论的必要前提

注意发挥政策对公众价值观的调控作用

第三节媒介引导偏差寻因:职业的偏颇与利益的诱惑……………………认识偏差造成的导向问题

追求轰动效应造成的导向问题

利益诱惑造成的导向问题

市场经济下与社会领域下媒介对舆论的不同影响

冷静总结经验,呼唤媒介职业道德

第四节大众媒介的责任:引导大众文化走向精制化………………………我国已经具备大众文化产生的基本条件

大众文化的两面性和媒介的引导责任

雅俗契合,提高大众的审美趣味和能力

注意文化报道的导向,提倡高质量的文化批评

媒介在大众文化精制化中的作用

第五节营造健康、合理的消费舆论的环境氛围……………………………我国当前消费舆论的特征

大众媒介对消费舆论引导的基本原则

广告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媒介面对广告:不懈的引导

把商家的利益与社会利益结合起来

第六节呼唤公众的内在良知,营造社会公德与市场道德的舆论氛围……各种非道德舆论形成的原因

道德表现的三种不同领域

从生活的细微处入手,呼唤公众的内在良知

形成较强的公德舆论压力,扭转公德失缺现象

全面营造市场道德的舆论氛围

第九章区域性的媒介引导舆论研究……………………………

我国几个主要区域的舆论特征

引导北方人:保持直爽和热情,多些市场经济意识

引导上海人:保持市场的理性意识,多些大度与高些的精神追求引导广东人:保持变通精神,加大文化含量,培养长远眼光

岳麓版历史选修1俄国农奴制改革

俄国农奴制改革 课标要求: 1、简述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背景。 2、概述“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 3、探讨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本课重点: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内容、影响 本课难点: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评价 一、1861年农奴制改革 (一)改革的背景 俄国要摆脱自己过分落后状态是改革的最主要动因。 1、 的失败暴露了农奴制的落后。 2、 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3、十二月党人和知识分子群体要求社会变革和思想解放。 4、 认识到惟有变革才能自救。 (二)改革的内容 1、解放法令(二一九法令)1861年3月3日 解放法令的评价: 1) 无条件获得法律上的人身自由:摆脱地主的奴役,却受到村社的束缚 2)通过 获得一半土地:一方面农奴得到了土地,生产积极性提高了,有利于俄国农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农奴为此所付出的代价太大了,还背负了沉重的债务。 2、司法、军事、教育改革 废除旧的 实行 陪审制、建立律师制和陪审制 3、地方自治改革 地方自治改革的内容: 1)在 建立地方自治局 2)在 建立城市杜马 自治机构由选举产生,但有严格的财产限制,除了地主以外,一些富农和工商业资产阶级也得以进入自治机构。 思考:解放法令、司法改革和地方自治之间有什么样的内在关系? 解放法令是司法改革与地方自治的前提,而司法改革和地方自治则是解放法令的体现与保障。 政治上: 经济上: 组织上: 时间安排: 赎买前另设两年过渡期 加强村社制度,几个村社组成一个乡, 隶属调停吏管理。

(三)改革的评价 尽管这次改革不如革命彻底、迅速,但它毕竟是历史进步的产物和表现。它是沙皇以国家名义实行的一次自上而下的改革。客观上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必需的自由劳动力、国内市场和资金,顺应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因此它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是俄国从封建生产方式过渡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转折点。 1、性质:农奴主推行的自上而下的性质的改革 2、评价 1)客观上利于的发展(为其提供劳动力、资金、市场) 2)改革加重了农民的负担,是对农民的一次“”的掠夺。 3)改革很不彻底,保留了大量 4)是俄国从生产方式过渡到生产方式的转折点。 正是由于这种自上而下变革的不彻底性,使得俄国无法在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领域全面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形态,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其历史的消极影响是不言而喻的。用牺牲农民利益来发展资本主义的方式,必然给正在发展的资本主义带来不良影响。造成了人民购买力降低,国内市场不能充分活跃起来和广大农民对改革的不满。加之这次改革并没有触动沙皇专制制度,尤其是农奴制残余保留过于浓厚,所以俄国还面临着民主革命的任务。 二、斯托雷平土地改革 (一)改革的背景 1、农奴制改革很不彻底 2、日俄战争的失败动摇了沙皇政府的根基 3、1905年革命加剧了沙皇政府的统治危机。 目的:维护沙皇专制统治 (二)改革的内容 农民可以带着份地退出村社,独立的农民可以购买超过定额的份地。——农奴进一步摆脱了村社的束缚 (三)改革的影响 1、积极:使得俄国经济出现空前的奇迹 2、消极:导致贫富分化严重,激化社会矛盾

图书出版合同常用版本

编号:_______________ 本资料为word版本,可以直接编辑和打印,感谢您的下载 图书出版合同常用版本 甲方: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方: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

甲方著作权人 地址乙方出版者 地址作品名称作者姓名甲乙双方就上述作品的出版达成如下协议第一条甲方授予乙方在合同有效期内,在地区以图书形式出版上述作品文本的专有使用权。 第二条 甲方保证拥有第一条授予乙方的权利。 如因上述权利的行使侵犯他人权益,甲方承担全部责任并赔偿因此给乙方造成的损失,乙方可以终止合同。 第三条 上述作品的内容、篇幅、体例、图表、附录等应符合下列要求第四条 甲方应于年月日前将上述作品的誊清稿交付乙方。 甲方因故不能按时交稿,应在交稿期限届满前日通知乙方,双方另行约定交稿日期。 甲方到期仍不能交稿,乙方可以终止合同。 甲方交付的稿件应有作者的签章。 第五条 乙方应于年月日产出版上述作品,因故不能按时出版,应在出版期限届满前日通知甲方,双方另行约定出版日期。 乙方到期仍不能出版,甲方可以终止合同。 乙方应按第九条约定报酬标准的向甲方支付赔偿金。 第六条 在合同有效期内,未经双方同意,任何一方不得将第一条约定的权利许可第三方使用。 如有违反,另一方有权要求经济赔偿并终止合同。

一方经对方同意许可第三方使用上述权利,应将所得报酬的交付对方。 第七条 乙方尊重甲方确定的署名方式。 乙方不得更动上述作品的名称,不得对作品进行修、删节、增加图表及前言、后记。 乙方可以更动上述作品的名称,对作品进行修改、删节、增加图表及前言、后记,但改动结果应得到甲方的书面认可。 *第八条 上述作品的校样由乙方审校。 上述作品的校样由甲方审校。 甲方应在日内签字后退还乙方。 甲方未按期审校,乙方可自行审校,并按计划付印。 因甲方修改造成版面改动超过或未能按期出版,甲方承担改版费用或推迟出版的责任。 *第九条 乙方向甲方支付报酬的方式和标准为一基本稿酬加印数稿酬元每千字×千字+印数×基本稿。 或二一次性付酬元。 三版税元图书定价×版税率×销售数印数*。 最低印数为册。 第十条 乙方在合同签字后__日内,向甲方预付上述报酬的元,其余部分于出版后日付清。 第十一条 甲方交付的稿件未达到合同第三条约定的要求,而且甲方拒绝按照合同的约定修改,乙方有权终止合同并要求甲方返还预付报酬的。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主要内容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主要内容 农奴说白了就是地主的奴隶,而人权的丧失与侮辱,导致了农奴制改革的发生。下面是分享的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主要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1861年3月3日,亚历山大二世签署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和宣言。这些法令被统称为“二一九法令”(俄历二月十九日),又称“解放”法令。主要内容有: (1)关于农奴的人身解放:从法令颁布时间起,农民获得了人身自由。地主再也不能把农民当作私有财产任意买卖、赠送和抵押,他们享有公民权利,可以签订契约、提起诉讼、自由结婚、经商、做工和合法拥有财产。 (2)关于农民的份地:法令规定,土地仍归属地主所有,但农民可以赎买一块份地。农民除了要交付赎金,还要承担各种临时义务。份地的多少和农民应负什么义务都订立契约。 (3)关于赎金:农民获得份地时,首先必须以现金形式支付土地赎金的20%~25%,赎金高于当时土地实际价格二三倍。 (4)关于改革后对农民的组织管理:法令规定由村社负责农民份地赎金和赋税的交纳,付清赎金后,农民必须得到村社的同意才能脱离村社。 农奴制改革与俄国的近代化(1)农奴制改革的进步性

①法令在法律上废除了封建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两千多万农奴获得了人身自由,大大扩大了俄国自由劳动力的来源,有利于工业革命的发展。 ②通过改革,农民得到了自己的土地,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对促进俄国农业乃至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③这次改革是资产阶级性质的,它动摇了俄国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成为俄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2)农奴制改革的局限性 ①“二一九法令”实际上是一个妥协的产物,存在着明显的历史局限性。②农民仍然受到地主控制的村社严格管理,在很大程度上还被束缚在土地上。③这次改革实际上是地主阶级对农民的一次大规模掠夺。 ④改革后,农民获得的土地不仅贫瘠、耕作不便,而且耕种的土地比原来减少,为了生计不得不租种地主的土地,重新受到地主的盘剥和奴役。 (3)农奴制改革对俄国的影响 第一,促进俄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①资本主义农业的发展 农奴制废除以后,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②资本主义工业发展加快 农奴制改革为工业生产提供了充足的自由劳动力,扩大了工业品的国内销售,促进了工业的发展。19世纪后期,完成了从手工工场

出版专业术语有哪些 出版术语是什么意思

出版专业术语有哪些出版术语是什么意思 出版术语标准是出版行业的基础性标准。在信息交换过程中,术语不统一 规范就无法实现信息对接;在生产过程中术语使用错误会导致严重事故。因此,许多科学技术领域都建有本专业的术语表。为避免出版领域对术语理解的偏差 所带来不必要的损失,早在20世纪90年代新闻出版总署就把研制《出版术语》国家标准工作提到重要的日程,组织了《出版术语》工作组。 出版专业术语有哪些 出版 出版是将作品编辑加工后,经过复制向公众发行,是一个由编辑、复制、 发行三个阶段联结而成的有序的过程。 作品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的定义,作品是指文学、艺术 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的智力成果,包括文字作品,口述作品,音乐、戏剧、典艺、舞蹈、杂技艺术作品,美术、建筑作品,摄影 作品,电影作品和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图形、模型作品,等等。 编辑 编辑是按照一定的方针,设计、组织、选择和加工稿件,为复制、发行作 准备的工作,也被用于指称从事编辑工作的人员或新闻、出版专业技术职务系 统列中的中级职务。编辑活动的基本特点:第一,编辑活动是在一定的方针指 导下进行的;第二,编辑活动最基本的内容是设计选择,组织、选择和加工稿件;第三,编辑活动的根本目的是为出版物的复制、发行作准备。 选题 选题是编辑在对采集到的信息作综合研究的基础上,为适应社会、读者需 要而提出的精神生产课题。 选题策划

围绕着选题开展的采集信息、思考、论证、组合等编辑劳动,即称为选题策划。这是编辑工作从酝酿到正式启动的标志。选题策划是编辑过程中发挥编辑创造性,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佳目标的最重要环节。选题策划须经过新生长点捕捉、总体构思、论证和决策、修订和优化等步骤。新生长点捕捉是依据收集到的各种信息,努力抓住各种能生长形成选题的新点子。总体构思是将信息采集阶段获得的、经过筛选优化的一般社会文化信息,构筑成具体的选题设想。选题论证和决策,是分析判断选题设想转化形成出版物后能否为读者所接受,出版后能否取得双佳效益,从而对选题是否列入计划作出决定。修订和优化,是在实践过程中修改、完善选题设计,使它进一步提高,更具备可操作性,更适应市场需求。 选题策划是编辑人员依据一定的方针和主客观条件,开发出版资源,设计选题的创造性活动,具有把握出版工作方向、落实出版工作方针,保障出版生产秩序,保证和提高出版物的质量以及塑造出版单位的品牌形象等重要作用。 组稿 组稿是编辑为使选题形成稿件而落实作者并进行一系列相关工作的综合性活动。组织稿件是落实选题的重要环节,大致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通过一定的方式物色好合适作者后进行约稿或征稿;二是为使稿件能够达到或超过选题设想的水平而与作者联系并开展一系列活动。 审稿 审稿指阅读审查作者的原稿,并对其作出评价和选择。我国出版界实行初审、复审和终审的三级审稿制度。我国出版社现行的审稿制度是三审责任制。初审,应由具有编辑职称或具备一定条件的助理编辑人员担任;复审,应由具有正、副编审职称的编辑室主任一级的人员担任;终审,应由具有正、副编审职称的社长、总编辑(副社长、副总编辑)或由社长、总编辑指定的具有正、副编审职称的人员担任(非社长、总编辑终审的书稿意见,要经过社长、总编辑审核),三个环节缺一不可。三审环节中,任何两个环节的审稿工作不能同时由一个担任。三审依照初审→复审→终审的次序循序递进;下一审级对上一审级负责并以本审级的意见为上一审级的审稿提供基础,上一审级对下一审级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主要内容: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可以拥有自己的财产,可以自由选择职业,地主不得任意交换或买卖农民;农民在获得人身自由的同时还能以赎买的方式分到一块耕地和宅旁园地,但农民只有使用权;农民须花钱向地主购买土地的使用权;获得解放的农民仍归所居住的村社管理。 影响:通过1861年和以后的改革,俄国废除了农奴制,缓解了国内的社会矛盾,避免了革命的发生,也使国家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这对俄国摆脱落后状况,实现近代化的目标具有积极作用。但是,农民为了获得人身自由和土地使用权付出了高昂的代价,背上了更为沉重的经济包袱。而在政治上,沙皇俄国的专制制度并没有发生本质性的改变,广大劳动群众仍然缺乏基本的民主权利。沙皇俄国的近代化步伐依然沉重而缓慢。 启迪:顺应历史潮流,适时作出变革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可使国家变得更为和谐有力。在当今形势下,改革开放是国家富强的必由之路。 背景:(1)19世纪上半期,资本主义在俄国有了一定发展,但俄国仍然是一个落后的封建农奴制国家,市场狭小,自由劳动力缺乏,社会经济远远落后于西欧国家 (2)19世纪50年代,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惨败,更加剧了国内的社会经济危机 内容: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签署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规定农奴在法律上有人身自由,地主不能买卖农奴和干涉农奴的生活;农奴可以得到一块份地,但必须出钱赎买 评价及影响:(1)1861年改革,是沙皇实行的一次自上而下的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是俄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2)废除农奴制度,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加快了其发展的步伐 (3)这次改革很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农奴制残余 明治维新对日本有哪些积极影响 明治维新的积极影响:明治维新推动了日本社会的进步,使之摆脱了民族危机,从此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道路,成为亚洲第一强国。 明治维新,是指19世纪60年代末日本在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冲击下所进行的,由上而下、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全盘西化与现代化改革运动。 这次改革始于1868年明治天皇建立新政府,日本政府进行近代化政治改革,建立君主立宪政体。经济上推行“殖产兴业”,学习欧美技术,进行工业化浪潮,并且提倡“文明开化”、社会生活欧洲化,大力发展教育等。这次改革使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走上工业化道路的国家,逐渐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是日本近代化的开端,是日本近代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 但日本的明治维新并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日本强大后,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 明治维新取得的积极成果主要是: (1)它实现了社会形态的更替,使日本社会由落后的封建历史发展阶段过渡到资本主义的阶段,并在这个基础上使日本仅用半个世纪的时间就发展成为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 (2)它为日本摆脱沦为半殖民地的危机创造了条件,使日本成为亚洲唯一能够继续保持民族独立的国家。因此,明治维新基本上完成了民|主和民族革命的任务,扭转了日本民族的历史命运,是日本历史上具有重大进步意义的事件。 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上重要的改新事件,其重要性大大超过了大化改新。明治维新是在欧美盎格鲁撒克逊人种侵凌其他有色人种之时,东亚人民自强自立的一次伟大而令人激昂的事件。这次维新,确立了以天皇为首的新政府的权威,打破了延续近七百年的幕府统治,扫除了日本发展资本主义的一些障碍,为日后日本成为世界强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19年出版理论与实务真题及答案共17页

2019年出版理论与实务(中级)真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共30题,每题1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最符合题意) 1. 策划出版物选题,一般不需要考虑( )。 A. 出版物生产周期的长短 B. 出版物发行单位的数量 C. 目标读者的购买力水平 D. 出版物营销的方案 2. 选题计划一般不会( )。 A. 由国家有关部门制订 B. 由数家出版单位联合制订 C. 由单个出版单位制订 D. 由作者制订 3. 关于稿件送请外审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外审可以是根据出版行政管理的规定将稿件送交有关主管部门审定 B. 外审可以是出版单位将某些稿件送请有关专家审读 C. 外审是三级审稿制度的一部分 D. 外审的目的是对稿件作准确评价,避免错误,以提高出版物质量 4. 发稿时编辑不必做的工作是()。 A. 填写发稿单、图书在版编目(CIP )数据申报单 B. 填写装帧设计单 C. 填写征订单 D. 填写印制任务单 5. 图书辅文的作用不包括( )。 A. 保证图书的完整性 B. 强化图书的功能 C. 有利于检索的准确快捷 D. 便于图书的印装 6. 期刊市场定位的基本要素包括内容定位、读者定位和( )等。 A. 风格定位 B. 编校定位 C. 审稿定位 D. 作者定位 7. 期刊栏目的作用不包括( )。 A. 使期刊眉目清楚、条理明晰 B. 使每期刊物的总篇幅符合要求 C. 使原本单独存在的各篇作品体现出内容或形式上的内在联系 D. 强化期刊的个性,吸引读者 8. 期刊编辑部在保持稿件储备方面应注意的事项之一是( )。 A. 储备稿件的数量尽可能多 B. 储备稿件的类型要均衡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考试内容:选修一 第七单元)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90分) .17世纪中期,俄国的农奴制正式确立,这主要是因为当时俄国 A.沙皇采取各种措施强化农奴制 B.从法律上确立了农奴制的地位 c.彼得一世允许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 D.农村人口中有一半以上是农奴 2.1861年俄国改革以前,工业资本家30%是农奴身份,财产随时有可能被地主侵占。这一问题反映的本质是 A.俄国政治制度已不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B.俄国资本主义经济落后于西方 c.俄国资产阶级的力量比较弱小 D.俄国的农奴社会地位有所提高 3、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农奴制危机主要表现在 A、新思潮涌动 B、农奴起义不断 c、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工业发展

D、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 4.克里米亚战争对俄国历史发展的最大影响是 A.丧失了在土耳其以至巴尔干的殖民势力 B.使俄国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 c.促使统治者加强军事力量 D.激化了社会矛盾,推动了俄国农奴制改革 5、19世纪中叶,俄国农奴制改革发生的根本原因是 A.农奴制激起了农奴的反抗 B.农奴制已严重阻碍俄国工业发展 c.反对农奴制的思潮涌动 D.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 6.亚历山大二世进行农奴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A.挽救统治危机 B.消灭农奴制度 c.发展资本主义 D.打击封建势力 7.为了保证改革顺利进行,亚历山大二世首先 A.让报纸公开讨论农民问题 B.成立农民事务委员会 c.命令各地地主成立委员会 D.签署废除农奴制法令 8.“二一九法令”内容不包括

A.农奴获得人身自由 B.地主不能把农奴当成私有财产 c.农奴获得解放需交赎金 D.付清赎金后,农民彻底摆脱封建束缚 9.下列说法不符合俄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是 A.建立了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机构 B.自治机构由选举产生,所有公民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c.自治机构在卫生、教育以及经济领域发挥作用 D.地方和城市的实际权力掌握行政官僚手里 0、称“二一九法令”为解放法令的主要依据是 A.农奴完全获得了人身自由 B.加强村社管理 c.农奴在法律上获得了人身自由 D.农奴可以得到一块份地 1.1861年改革成为俄国历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主要是因为改革( ) A.是在封建地主主持下进行的 B.使农民获得土地,提高了生产积极性 c.在法律上废除封建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D.动摇了俄国封建生产关系,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俄国农奴制改革有什么内部背景

俄国农奴制改革有什么内部背景 农奴说白了就是地主的奴隶,而人权的丧失与侮辱,导致了农奴制改革的发生。下面是分享的俄国农奴制改革有什么内部背景,一起来看看吧。 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内部背景1858?I860年爆发的农民暴动和起义总计近290次。在农民反抗运动的推动下,以au赫尔岑.B.r别林斯基.H r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人为代表的革命民主主义者同自由主义者在解决农民问题上展开了论争。自由主义者K g卡韦林等人提出在保存沙皇政权?不触动地主土地所有制的情况下,废除农奴制度。革命民主主义者主张彻底废除农奴制度,推翻沙皇统治。由于当时俄国没有形成足以推翻农奴制度和专制制度的革命力量,废除农奴制的改革是由沙皇政府自上而下进行的。1860年10月拟出解放农奴法令草案,1861年3月3日(俄历2月19日),亚历山大二世批准废除农奴制度的“法令”和“宣言”。《关于脱离农奴依附关系的农民一般法令》规定;农民有人身自由和一般公民权,地主不能买卖和交换农民,农民有权拥有财产?担任公职进行诉讼和从事工商业。在全部土地归地主所有的前提下,农民可以使用一定数量的份地,但必须向地主缴纳赎金(这种赎金大大超过了土地的实际价格)。农民在签订赎买契约之前还要为地主服劳役或缴纳代役租。《地方法令》规定,当农民使用的份地超过“法令”规定的数额时,或者分给农民份地以后,地主剩下的好

地不到全部土地的1/3时,地主有权向农民割地,即剥夺农民原种地的1/5?2/5。为管理改革后的农民,设置了地方贵族控制的村社和乡组织,并建立了监督农民的连环保制度。 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农民要求农民要求的是无偿获得全部土地,并从地主的权力下完全解放出来,1861年改革没有满足农民的要求。 “宣言”和“法令”公布后,农民暴动和起义仅1861?1863年就 发生了2000次,B.U列宁指出,农奴制改革是由农奴主实行的资产阶级改革。改革后,俄国仍保存了大量的农奴制残余,作为封建农奴制经济基础的地主土地所有制没有被消灭,少数地主贵族仍然霸占着大量土地,而占绝大多数人口的农民却只占有很少土地。1861年改革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由于农民摆脱了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出现了大批自由雇佣劳动力,资本主义工业获得迅速发展。地主的徭役经济逐步向资本主义经济过渡。继农奴制改革之后,沙皇政府还先后进行了地方机构?市政?司法?军事等一系列欧美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1861年以后,俄国从农奴制社会逐步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俄国无产阶级逐步形成,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俄国农奴制改革之农奴制的衰落十八世纪末,俄国的封建农奴制在部分地区已经开始衰落;到了十九世纪初叶和中叶,更日益走向瓦解。封建农奴制解体的过程也是新的资本主义要素在农奴制内部形成的过程。 俄国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开始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工厂逐渐代替手工工场,机器生产开始代替手工劳动。1840年俄国从国外输入的机

2020年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出版专业理论与实务(中级)》考点(图书编辑)【圣才出品】

第二章 图书编辑 2.1 本章知识框架 2.2 大纲要求 内容包括:审稿与签订出版合同。编辑加工整理与审定发稿,发稿后的编辑工作。图书的辅文。图书的重印和再版。 审稿制度 外审 审稿与签订出版合同 稿件质量评价 审稿结论及稿件处理 签订出版合同 编辑加工整理与审稿的关系 编辑加工整理的内容 编辑加工整理及其后续工作 审定发稿 发稿后的编辑工作 图书辅文的作用 图书辅文 图书辅文的种类 选择辅文设置 编辑与图书辅文 选择辅文作者 审读加工辅文 重印和再版的条件 图书重印与再版 重印的程序 再版的程序 重版率 图书编辑

一、基本要求 1.掌握三级审稿责任制的基本要求。 2.掌握初审的任务,能熟练作出对稿件的质量评价,形成规范的审稿意见并妥善处理。 3.熟悉复审的任务。 4.了解终审的任务。 5.掌握稿件送请外审的条件、手续和对外审人员的要求。 6.掌握出版合同的签订。★ 7.掌握编辑加工整理与审稿的关系。 8.掌握对编辑加工整理的各方面要求,并能熟练运用相关知识和技能进行编辑加工整理。 9.掌握对拟发稿件提交审定、送请作者复核的要求。 10.掌握校样处理的要求。

11.熟悉书稿档案的建立。★ 12.了解图书辅文的概念、作用。 13.熟悉图书辅文的种类。 14.掌握各类图书辅文的撰写要求和编辑在图书辅文方面需做的工作。 15.熟悉图书重印和再版的条件。★ 16.掌握图书重印和再版的程序要求。★ 17.了解重版率的概念。★ 【说明】标有“★”号的,为非从事数字出版的其他出版专业技术人员应考内容;没有任何标记的,为所有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的应考内容。 二、考试内容 1.三级审稿责任制度的基本要求。 2.三个审级的任务。 3.稿件质量的评价和审稿结果的处理。

俄国农奴制改革

教学思路: 历史课程标准:简述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背景。概述“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探讨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学习要求:了解农奴制阻碍俄国社会发展的表现和克里米亚战争暴露的俄国农奴制危机,认识俄国通过改革摆脱落后局面的迫切性。概述“二一九法令”关于农奴身份、份地和农民管理等方面的主要内容,认识“二一九法令”的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探讨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重点:⒈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背景。⒉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其两面性。 难点:⒈理解农奴制对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束缚、农奴制改革的局限性。⒉如何评价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影响。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俄国农奴制概况,列举农奴制阻碍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表现;比较俄国资本主义发展与西欧国家资本主义发展的差距。 了解俄国农民和资产阶级反农奴制的斗争,理解俄国只能采取自上而下改革方式的原因。 知道俄国民主主义思想家代表人物以及他们关于农奴制的思想主张。 阐明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对俄国的影响。 简述2月19日法令主要内容;结合前面所学知识,比较改革前后农奴的利益得失情况。 判断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性质,评价改革的意义。 概述俄国19世纪60、70年代上层建筑改革的主要内容,理解俄国进行上层建筑改革的目的和意义。 根据教材中列举的俄国经济发展的具体表现,推断俄国经济发展的原因何在。 归纳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后俄国产生的新变化。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教材,将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背景按照经济、政治、思想和军事等方面进行分类分析,对俄国各个社会阶级力量进行比较,理解俄国为何进行农奴制改革,以及为何采取改革的方式而不是通过革命解决矛盾。

2019年出版专业实务要点整理共44页文档

出版专业实务 (2019年版) 考试的重点,实际也就是编辑工作实务的重点,也就是我们日常工作中必须掌握的技能、工作程序和要点,以及相关的法律的、专业的政策性规定。这些内容实际上并不复杂,更没有太深的理论性问题,定义明确,不需要探究“为什么”,有的只是“是什么”“应该做什么”“怎么做”,再就是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这些,被分类归纳在各章之中,也就是考试大纲所提示的必须掌握的内容。不要把考试与实际工作相分离,有实际工作经验的绝对有助于考试,但只有实际工作经验而脱离本教材的统一归纳,则完全不能应付考试。 考题的形式,一定要注意按要求答题(相对比较死板),如编辑加工、审稿、校对的答题形式和要求是不一样的。 书中凡涉及到公式的地方,一定要小心,公式要做到熟悉,会运用和计算。 凡涉及概念的地方,要记清楚概念,并要注意其表述的文字。 凡涉及规定的地方,应该和知识、法律法规等内容贯通,作为同一个问题的不同方面。 全书看起来分了图书编辑、期刊编辑、音像制品编辑、电子出版物编辑、互联网出版编辑(实际还有美术编辑)等等,其实关键的重点就在图书编辑这一部分,这里是基础的,其他编辑在此基础上能记住各自的特点就可以了。所有的都是编辑。

第一章出版物选题策划 1.选题策划及其基本步骤。 概念 选题策划:是编辑人员根据一定的方针和主客观条件,开发出版资源,设计选题的创造性活动,具有把握出版方向、落实出版工作方针,保障出版生产秩序,保证和提高出版物的质量以及塑造出版单位的品牌形象等重要作用。 编辑工作在进入审稿缓解之前,通常都要经历信息采集、选题策划和组稿三个环节。 按规格分,选题分为系列性选题、成套性选题、单项性选题。 按重要性分,选题分为重点选题和一般选题。 按制定时机分,选题分为计划内选题、计划外选题。 选题策划的基本步骤 1.基础准备:对各种信息进行筛选和选择利用。 2.选题设计:在对各种信息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构思具体选题的设计方案。 选题设计包括两个方面的工作:(1)捕捉性的选题生长点;(2)构思出版物的总体结构。 3.选题论证:选题策划不可缺少的步骤,是凭借集体的智慧对编辑提出的选题从主旨、内容、形式、市场前景、可行性、主客观条件等诸方面作全方位论证,以决定选题成立与否;或者对基本可以成立但还存在问题的选题进一步修改的意见、建议,以使选题达到更完善的程度。新闻出版颁布的《图书质量保障体系》明确规定选题论证时必须坚持的一项重要制度。 4.选题优化:在生产过程中对原有选题不断予以修改和完善 2.编辑需要采集信息的内容与采集方法以及信息采集的要求。 信息采集:指为出版物的生产在信息资源方面作主内的工作,包括对信息的收集和处理。 (1)需要采集的信息内容 主要包括:社会发展信息;科学文化信息;出版物市场信息(包括出版物动态信息、竞争对手信息);作者信息;读者信息。 (2)采集信息的方法 主要包括:出版物交易场所调研;文献检索;关注大众媒体;人际交往;专业市场调查。 (3)信息采集的要求 真实性;针对性;综合性;预见性。

农奴制改革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农奴制改革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俄国农奴制改革又称俄国1861年改革,是俄国沙皇亚历 山大二世推行的社会改革。下面是本人分享的农奴制改革失败的原因是什么,一起来看看吧。 农奴制改革失败的原因 19世纪,欧洲及美国的工业革命席卷大半个地球, 很多国家都效仿他们开展工业革命。在第一次西方工业革命的影响下,俄国的资本主义经济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手工业、制造业的发展规模都不断在扩大,大量的资本主义家涌现,对劳动力需求不断的在增加。 而此时的俄国仍然实行封建落后的农奴制,农民整天无条件的为地主工作,没有人身自由权。农奴制严重的束缚了农民劳动力,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经济顺利发展。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导火线是克里米亚战争失败。由于俄国长期处于封建农奴制,压制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俄国经济不断地走向衰败。 农民的思想封建落后,皇权意识浓厚。战争失败后,使俄国政局动荡不安,民怨沸腾,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一些资本主义家认清了农奴制的弊端,向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请求改革。1861年,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推行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农民获得了自由身,为资本主义提供了劳动力。 俄国农奴制的改革是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的道路。但是这是一场统治者进行的改革,就意味着改革具有不彻底性,仍然存留在大量的封建残余。奴隶制改革并没有改变土地占有制度,农民没有自己的土地,仍然被地主和资本主义压迫着。俄国农奴制的改革并没有实质的改本俄国的现状,而是使农民生活得

更困苦。 俄国农奴制改革结果 俄国农奴制改革结果总体来说是积极正面的,首先是对俄国来说,俄国开始迈入了资本主义国家行列,但是封建残余的影响,改革并不彻底,存在很多隐患。再者,可以看到,俄国农奴制改革并没有改变其政权性质,仍然是封建专制统治的阶级实质,土地所有者性质没有改变,最终也没有使得农民真正的得到土地,受益的还是土地所有者。 其次,因为改革中对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的解除,成为自由自身的农民便成为自有劳动力,促进了俄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加速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得生产关系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是俄国资产阶级的开端。 在农业上,之前俄国粮食产量不能满足国内需求,但是改革之后的农民生产积极性得到提高,生产产量也得到提高,农民的分化还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一部分农民脱离土地,被迫来到城市,成为工厂工人,从事工业生产。在工业方面,最大的表现就是钢铁和织布业的发展,工厂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国内市场需求得到满足。 在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俄国就已经基本完成了工业化,提高了国防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尽管如此,还是要看到,其改革是不彻底的,专制制度性质并没有改变,广大民众的权利和要求并没有得到满足,近代化的历程依然任重道远。这就是俄国农奴制改革结果。 俄国农奴制改革目的是什么 任何改革都是为了解决现实中存在问题而进行的,不论何种形式的改革,最终都是落实到社会现实中来,是为了解决某个社会问题而展开的。俄国农奴制改革目的从表面上来,

俄国农奴制改革

第六讲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课标要求: 1.简述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背景。 2.概述“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 3.探讨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识记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背景,二一九法令的内容;理解二一九法令的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探究1861年改革在俄国近代化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和影响,总结俄国近代化过程中反映出来的历史规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看视频、阅读图片、文字史料等获取有效信息,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通过讨论、探究、比较、归纳掌握历史知识。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参与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落后必然挨打,改革是必由之路。理解“改革也是革命”的科学论断,认识近代化是近代世界历史发展的主旋律。深刻理解与时俱进的重要意义。教学重点: (1)“二一九法令”的内容和评价; (2)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教学难点: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授课时间:2课时 导入新课: 封建生产关系已经成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也就是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已经达到异常激化的程度。俄国社会要想进步,经济要想发展,就必须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取代封建的农奴制生产关系。因此,俄国1861年改革是由沙皇政府和贵族地主阶级主持的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 教学主题: 一、改革的背景

(一)国内:农奴制阻碍俄国社会的发展——根本原因 1、生产力低下 在农奴制下,俄国农业耕作的方式很原始,农奴使用古老的木犁耕作。农奴大都目不识丁,生活十分贫困。乡居地主愚昧粗鲁,不求进取,整日浑浑噩噩、无所事事。 2、严重阻碍俄国工业的发展 ⑴在农奴制下,俄国工业发展缺乏自由劳动力、资金、国内市场。 ⑵工业发展速度远远落后于其他西欧主要国家(P7819世纪中叶俄国与英国铁产量对比表)。 3、阶级矛盾激化 ⑴农民骚动增多,声势日益扩大。 ⑵要求变革的呼声。 ①“十二月党人起义”:主张废除农奴制,实行立宪君主制。 ②19C中期,出现了具有俄罗斯特色的“知识分子”群体(代表、文学作品、思想)。 (二)国际:1853年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激化了国内社会矛盾。(直接原因)。 1、原因:扩大地中海和西亚等地的势力;转移国内的矛盾;俄行动侵犯了英法在奥斯曼帝国的利益。 2、过程:俄VS英、法、土——非正义的侵略战争(对俄、英、法) 3、实质:落后的封建农奴制国家同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间的战争。 恩格斯在谈到这次战争时写道:“克里米亚战争的特点就是一个采用原始生产形式的民族对几个拥有现代生产的民族进行绝望的搏斗。” 4、结果:俄国战败,被迫签订《巴黎和约》。 5、影响:俄国国际地位下降;国内矛盾进一步激化,暴露了当时俄国经济和军事的落后;推动俄国六七十年代改革。 (三)统治者的抉择:成立“农民事务秘密委员会”---“大讨论”----废除农奴制阅读思考:沙皇做出了什么抉择?是什么因素促使沙皇做出这样的抉择?沙皇政府的改革立足于谁的利益? 二、改革的内容

出版专业理论与实务(中级)知识梳理

第一章出版物选题策划 第一节选题策划概述 一、选题策划的概念 编辑工作在进行审稿环节之前,要经历信息采集一选题策划一组稿三个环V J'O 二、选懸策划的基本步骤 信息采集的方法: 1)出版物交易所调研 2)文献检索 3)关注大众传媒 4)人际交往 5)专业市场调查 第二节选题策划的内容 一、选题的内容和形式 内容: (1)主题设计:选择确左为哪些读者提供什么样的知识信息 (2)体裁设计:确泄提供知识信息的具体方式 形式: (1)书名设计 (2)篇幅 (3)开本 (4)装订样式 (5)版面形式 二、实施方案 实施方案的设计: 1)作者的落实 2)时间安排 3)成本与定价预测 4)宜传计划 三、营销方案四、成本预测与定价估计 第三节选题立项 一、选题的申报 1)选题名称 2)提出选题的原因 3)选题形成的过程 4)主要内容 5)拟请的作者

6)落款 二、选题的论证 一级论证、分级论证 三、立项选题的管理 四、选题的优化 第四节选题计划 一、选题计划的内容与类型 二、选题计划的结构 三、选题计划的特点 四、选题计划的制订与调整 第五节组稿 一、组稿的方式 个别约稿、社会征稿、群体集稿 二、组稿的步骤 三、组稿的落实 第二章图书编辑 第1节审稿与签订出版合同 一、审稿制度 三审制 ?初审:具有编辑职称或具备一定条件的助理编辑 职责: 1. 通读全稿、全面审查、研究书稿 2. 分析书稿优缺点,作出评价 3. 写审稿意见 ?复审:具有正、副编审职称的编辑室主任一级人员 职责: 1. 通读全部稿件 2. 审核、判断初审意见,表明态度:解决初审遗留问题 3?提交复审意见 ?终审:具有正、副编审职称的社长、总编辑,致由社长、总编辑指定的具有正、副编审职称的人员 职责: 1. 审查书稿是否符合出版要求,作出综合评估 2. 形成终审意见 三个环节缺一不可,任何两个环节的审稿工作不能同时由一人担任。可以增加审次和人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背景归纳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背景归纳 1、农奴制的确立和强化,激化了阶级矛盾,导致农民起义频繁,农奴制陷入危机; 2、俄国资本主义有所发展,但受到了农奴制的严重阻碍;[根本原因] 3、新思潮的影响; 4、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直接原因] 三、改革的酝酿 目的:化解矛盾,巩固统治,增强国力,重振大国威望。 酝酿:1、亚历山大二世吸取历史经验教训,坚持推行改革; 2、借助舆论力量化解来自封建地主的阻力; 3、成立各级专门委员会,讨论、草拟改革方案。 四、“二一九”法令(1861年) 核心内容:废除农奴制 具体措施:1、政治上: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享有公民权利,地主再也不能把他们当成私有财产任意买卖、赠送和抵押; 2、经济上:[1]农民可以得到一块份地,但多少、肥瘠由地主决定; [2]农民必须付高额赎金赎买份地,而且在赎金付清前,农民仍须给 地主服老役,交代役金; 3、组织上:强化村社制度,加强对农民的控制。 五、评价 进步性:农奴制的废除,动摇了俄国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自由劳动力、资金、国内市场],使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局限性:1、农民仍然受到由地主控制的村社的严格管理,在很大程度上仍被束缚在土地上;[不彻底] 2、是地主阶级对农民的一次大规模掠夺;[掠夺性] 3、改革后,农民获得的土地,数量少、贫瘠,且不便耕作,不足以维持 生计,只得被迫租种地主的土地,重新受到地主的盘剥和奴役。[欺骗性] 存在的问题:[1]经济总体水平落后于欧美国家; [2]对外国资本尤其是法国资本依赖严重; [3]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 六、其他方面的改革 1、目的:使沙皇专制制度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2、内容 [1]政治体制方面:参照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模式,建立了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机构; [只在卫生、教育和经济领域发挥作用;但实际权力仍掌握在行政官僚手中] [2]司法制度方面:废除按等级进行审判的制度;建立陪审制度和律师制度,公 开审判;[局限:农村仍按旧制度审理案件[ [3]军事方面:缩短服役年限,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建立西方式的军事管理体 系; [促进了军队的近代化进程] [4]教育方面:鼓励社会和个人办学,扩大大学的自主权,允许引进西方书籍。

《俄国农奴制改革》教案(人民版)

俄国农奴制改革 一、改革的背景——危机笼罩下的俄国 1、俄国经济的发展受到封建农奴制的严重阻碍。(劳动力、市场、资金、原料) 2、广大人民掀起了大规模反对农奴制的斗争。(工农运动;十二月党人起义等) 3、出现反对农奴制和专制统治的民主革命新思潮 4、失败使俄国国际地位急剧下降,也充分暴露农奴制的腐朽和政府的无能加剧社会危机 5、危机面前,沙皇选择实行自上而下的改革。 二、改革的经过、内容 1、时间: 1861年俄历2月19日,签署废除农奴制的法令和宣言,史称“”,又称“解放法令”。 2、目的:缓和,挽救危机,重振大国威望 3、主要内容: (1)政治上,废除农奴制度,给农民人身自由。 (2)经济上:农奴可得到,但其大小、肥瘠由地主决定;份地须,未付清赎金前,农民仍须给地主、交。 (3)组织上:建立一种新的管理组织——“”管理农民。 三、评价: 1、性质:是一场自上而下的的改革运动; 也是对农民一次公开、野蛮的掠夺 2、进步性:(1)促进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2)推动俄国政治改革,推动政治近代化。 促使了封建生产方式向的过渡(转折点)。 3、局限性(使俄国形成以军事封建为特征的帝国主义,对外显示更大的侵略性和扩张性。) (1)不彻底性:保留大量封建农奴制的残余,沙皇专制制度依然存在, 农民仍然处于被压迫被剥削的无权地位。 (2)掠夺性:“解放”后的农奴被剥夺得一干二净(3)欺骗性:改革后的农民为生计重新受盘剥 四、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影响: 1、推动俄国封建经济的解体,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 2、通过改革,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和统治方式开始传入俄国,推动俄国在六七十年代进行了一系列资产 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迈出俄国由封建君主专制向资产阶级君主专制制度转变的第一步,从而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 19世纪70年代上层建筑(政治)的改革 内容:(1)建立地方自治机构,建立城市自治机构-城市杜马(议会)自治局 (2)改革司法机关:废除旧的等级审判制度,建立陪审制度和律师制度,实行公开审判。 (3)军事改革: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改革军事管理系统;更新军备,设立中等军事学校[整合提升]: 1、理解废除农奴制的经济背景:

高中历史 人教版选修一 第七单元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测试

人教版选修一第七单元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一、选择题 1.克里米亚战争中俄国战败的主要原因是( ) A.英法强大,俄军指挥失误 B.俄国军队战斗力低 C.俄国交通运输落后 D.俄国落后的农奴制的存在 2.19世纪中叶,俄国知识分子在对克里米亚战争前夕俄国时局的预测中说:“……我们不是走向胜利,而是走向失败。”你认为走向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A.工业发展缓慢 B.俄国农奴制的落后 C.新思潮的冲击 D.战争对俄国来说是非正义的 3.1861年俄国废除农奴制的法令规定,在农民与地主缔结赎地契约前,农民对地主应履行“临时义务”,在这之前不能真正享受法令中规定的与此有关的一切权利。下列相关的解释正确的是() A. 1861年改革彻底地废除了封建隶属关系 B. 1861年改革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C. 1861年改革没有改善地主与农民的关系 D. 1861年改革彻底解放了广大的农民 4.沙皇政府参照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模式进行了政治体制改革,突出表现为() A.建立了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机构,自治机构由选举产生 B.选举资格有严格的财产限制 C.在村社之上建立乡级行政机构 D.地方掌握实权的行政官僚由沙皇任命 5.为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亚历山大二世被迫在其他方面推行了一些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下列有关其政治体制变革的说法正确的是() A.建立地方和城市的人民政权 B.自治机构由选举产生,无财产限制 C.富农和工商业资产阶级得以进入自治机构

D.自治机构在经济、政治、卫生及教育领域发挥作用 6.下列关于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说法错误的是() A.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B.推动了俄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 C.从根本上维护了农奴的利益 D.动摇了俄国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 7.下面是关于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一幅漫画,它说明了() A.改革者有时要付出巨大代价 B.改革并未触动沙皇专制制度 C.改革具有极大的局限性 D.大批农民被流放到西伯利亚 8.沙皇政府于1649年通过的《法律大全》明确宣布地主有权以1626年编纂的土地财产登记簿或1646-1647年的人口调查表为依据,无限期地追捕逃亡者,所有逃亡农民不论逃亡时间多久,都要连同他们的家庭、财产一起返回并定居在原来的地主领地里。这一规定() ①反映了农民被奴役的程度日益加深 ②说明了农奴是地主的私有财产 ③从法律上确立了农奴制的地位 ④标志着俄国农奴制度最后确立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9.1876年一位俄国地主写道:“解放法令颁布十五个月后,当我再看到农民时,我只有敬慕他们。他们同以前的主人交谈时,就像一个平等的人在同另一个平等的人交谈。”俄国农民的这种变化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