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气营血辨证综述

卫气营血辨证综述
卫气营血辨证综述

卫气营血辨证综述

卫气营血辨证,是清代叶天士在《外感温热篇》中所创立的一种适用于外感温热病的辨证方法。即将外感温热病发展过程中,不同病理阶段所反映的证候,分为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血分证四类,用以说明病位的浅深、病情的轻重和传变的规律,并指导临床治疗。

张仲景创立的六经辨证,以及后世医家对温热邪气致病的认识,为卫气营血辨证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叶氏借用《内经》中关于卫、气、营、血四种物质的分布、功能不同而又密切相关的生理概念,将温热之邪侵袭人体分为由浅入深传变的四个阶段。温热病邪由卫分一→气分―→营分―→血分,说明病情逐渐加重。

卫气营血辨证就其病位及层次、病变发展趋势而言,卫分证主表,邪在肺与皮毛,为外感温热病的开始阶段;气分证主里,病在胸、膈、胃、肠、胆等脏腑,为邪正斗争的亢盛期;医学教育网整理营分证为邪热陷入心营,病在心与心包络,病情深重;血分证则为病变的后期,邪热已深入心、肝、肾等脏,重在耗血、动血,病情更为严重。故叶天士《外感温热篇》说“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

一、辨卫气营血证

(一)卫分证

指温热病邪侵袭肤表,卫气功能失调,肺失宣降,以发热、微恶风寒、脉浮数等为主要表现的表热证候。

【临床表现】发热,微恶风寒,少汗,头痛,全身不适,口微渴,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或有咳嗽、咽喉肿痛。

【证候分析】卫分证是温热病的初起阶段。温热之邪侵及卫表,卫气阻遏不能布达于外,故发热,微恶风寒;卫阳与温热邪气郁蒸,故多为发热重而恶寒轻。医学教育网整理温邪上犯,肺失宣降,气逆于上则咳嗽;上灼咽喉,气血壅滞,故咽喉红肿疼痛;上扰清窍,则头痛;邪在肺卫之表,津伤不重,故口干微渴;舌边尖红,脉浮数,为邪热在卫表的征象。

本证以发热而微恶风寒,舌边尖红,脉浮数等为辨证要点。

(二)气分证

指温热病邪内传脏腑,正盛邪炽,阳热亢盛所表现的里实热证候。根据邪热侵犯肺、胸膈、胃肠、胆等脏腑的不同,而兼有不同的表现。

【临床表现】发热不恶寒,口渴,汗出,心烦,尿赤,舌红,苔黄,脉数有力。或兼咳喘胸痛,咯痰黄稠;或兼心烦懊??,坐卧不安;或兼潮热,腹胀痛拒按,或时有谵语、狂乱,大便秘结或下秽臭稀水,苔黄燥,甚则焦黑起刺,脉沉实;或见口苦,胁痛,心烦,干呕,脉弦数等。

【证候分析】气分证多由卫分证不解,邪传入里所致,亦有初感温热邪气即直入气分者。邪正剧争,里热炽盛,故身热盛,不恶寒;邪热蒸腾,迫津外泄,则汗出;热扰心神,则心烦;热灼津伤,则口渴,尿赤,苔黄;热盛血涌,则舌红,脉数有力。

若邪热恋肺,肺失肃降,肺气不利,则见咳喘,胸痛,咯痰黄稠。

若热扰胸膈,心神不宁,则心烦懊??,坐卧不安。

若热结肠道,腑气不通,则见日晡潮热,腹部胀痛拒按。邪热与燥屎相结而热愈炽,上扰心神,则时有谵语、狂乱;燥屎结于肠中,邪热迫津从旁而下,则下利稀水,秽臭不堪,此即“热结旁流”;医学教育网整理实热内结,故苔黄而干燥,甚或焦黑起刺,脉沉实。

若热郁胆经,胆气上逆,则口苦;经气不利,故胁痛;扰心则烦;胆热犯胃,胃失和降,故干呕;脉弦数为胆经有热之象。

气分证以发热不恶寒、舌红苔黄、脉数有力为辨证要点。

(三)营分证

指温热病邪内陷,营阴受损,心神被扰,以身热夜甚、心烦不寐、斑疹隐隐、舌绛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身热夜甚,口不甚渴或不渴,心烦不寐,甚或神昏谵语,斑疹隐隐,舌质红绛无苔,脉细数。

【证候分析】营分证是温热病发展过程中较为深重的阶段。可由气分证不解,邪热传入营分,或由卫分证直接传入营分而成,称为“逆传心包”;亦有营阴素亏,初感温热邪盛,来势凶猛,发病急骤,起病即见营分证者。

邪热入营,灼伤营阴,阴虚则身热夜甚;医学教育网整理邪热蒸腾营阴上朝于口,故口不甚渴,或不渴;邪热深入营分,侵扰心神,故见心烦不寐,神昏谵语;热伤血络,则见斑疹隐隐;舌质红绛无苔,脉细数,为邪热入营,营阴劫伤之象。

本证以身热夜甚、心烦不寐、舌绛、脉细数等为辨证要点。

(四)血分证

指温热病邪深入血分,耗血、伤阴,动血、动风,以发热、谵语神昏、抽搐或手足蠕动、斑疹、吐衄、舌质深绛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身热夜甚,躁扰不宁,甚或谵语神昏,斑疹显露、色紫黑,吐血、衄血、便血、尿血,舌质深绛,脉细数;或见抽搐,颈项强直,角弓反张,目睛上视,牙关紧闭,脉弦数;医学教育网整理或见手足蠕动、瘛?S 等;或见持续低热,暮热早凉,五心烦热,神疲欲寐,耳聋,形瘦,脉虚细。

【证候分析】本证由邪在营分不解,传入血分;或气分热炽,劫营伤血,直入血分;或素体阴亏,已有伏热内蕴,温热病邪直入血分而成。

血分证是温热病发展过程中最为深重的阶段,病变主要累及心、肝、肾三脏。主要表现为热盛动血、热盛动风、热盛伤阴三大类型。

邪热入血,灼伤阴血,阴虚内热,夜间阳入于阴,故身热夜甚;血热内扰心神,故躁扰不宁,甚或谵语神昏。

邪热迫血妄行,则有出血诸症;邪热灼津,血行壅滞,故斑疹紫黑,舌质深绛,脉细数。

若血分热炽,燔灼肝经,筋脉挛急,则见“动风”诸症。若肝阴不足,筋失所养,可见手足蠕动、瘛?S等虚风内动之象。

若邪热久羁,劫灼肝肾之阴,阴虚内热,故见低热,或暮热早凉,五心烦热;医学教育网整理阴津不能上承,故口干咽燥,舌红少津;肾阴亏耗,耳窍失养故耳聋,神失所养则神疲欲寐,形体失养则体瘦;脉虚细,为精血不充之象。

本证以身热夜甚、谵语神昏、抽搐或手足蠕动、斑疹、吐衄、舌质深绛、脉细数等为辨证要点。

二、卫气营血证的传变

温热病的整个发展过程,实际上就是卫气营血证候的传变过程。卫气营血证候的传变,一般有顺传和逆传两种形式。

顺传:指病变多从卫分开始,依次传入气分、营分、血分。它体现了病邪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病情由轻而重,由实致虚的传变过程,反映了温热病发展演变的一般规律。

逆传:指邪入卫分后,不经过气分阶段而直接深入营、血分。实际上“逆传”只是顺传规律中的一种特殊类型,病情更加急剧、重笃。

此外,由于病邪和机体反应的特殊性,温病的传变也有不按上述规律传变者。如发病之初无卫分证,而径见气分证或营分证;卫分证未罢,又兼气分证,而致“卫气同病”;气分证尚存,又出现营分证或血分证,称“气营两燔”或“气血两燔”。

卫气营血辩证

一、填空题 1、卫分证主表,病在。 2、营分证的舌象是,脉象是。 3、血分证除具有营分证外,更以,,,等为特点。 二、单选题 1、卫气营血辨证出自() A、《内经》 B、《外感温热篇》 C、《温病条辨》 D、《伤寒杂病论》 E、《温热经纬》 2、除哪一项外,均属血分虚热证的表现() A、身热夜甚 B、持续低热 C、暮热早凉 D、五心烦热 E、舌红少苔 3、除哪一项外,均是营分证候的临床表现() A、身热夜甚 B、口渴不甚 C、斑疹透露 D、心烦不寐 E、五心烦热 三、多选题 1、卫分证候可见() A、咽喉肿痛 B、发热不恶寒 C、微恶风寒 D、脉浮数 E、舌边尖红 2、血分实热证的表现() A、口干咽燥 B、斑疹透露 C、牙关紧闭 D、脉细数 E、脉弦数 四、名词术语解释 营分证 五、问答题 1、何谓卫气营血辨证?其适用范围是什么?在临床上有何意义? 2、气分证候见于温热病的哪一阶段?有何特征? 卫气营血辩证习题答案

一、填空题 1.肺与皮毛 2.舌质红绛,脉细数 3.耗血,动血,阴伤,动风 二、单选题 1、B 2、A 3、C 三、多选题 1、ACDE 2、BCDE 四、名词术语解释 是温热病邪内陷的第三个阶段,以营阴受损,心神被扰的病变为其特点。 五、问答题 1、卫气营血辨证是清代医家叶天士在《伤寒论》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的气候特征及患者的临床实际表现,而创立的一种用于外感温热病的一种辨证方法。它适用于外感温热之邪侵入人体所引起的发热性疾病。在临床上,它揭示了温热病的传变规律,与当今临床所见十分吻合,所以,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2、气分证候见于温热病极期分阶段,常由卫分证候发展而来,故初期可见卫分证候,病体不虚,病热较急剧,有阳热亢盛的里热见症,特征是高热,不恶寒反恶热,舌红苔黄,脉数,常伴心烦、口渴、尿赤等证。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诊断学考点: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诊断学考点: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 卫气营血辨证 重点:复习要点 >>卫气营血证的辨证要点 >>卫气营血证的分类及各证的临床表现 >>卫气营血证的治法、方药、方剂组成 >>卫气营血证的传变及意义 >>清代—叶天士—《外感温热篇》—外感温热病 重点:卫气营血鉴别要点 鉴别要点 卫分证发热而微恶风寒,舌边尖红,脉浮数 气分证发热不恶寒、舌红苔黄、脉数 营分证身热夜甚、心烦不寐、舌绛、脉细数 血分证身热夜甚,昏狂谵妄,斑疹紫暗,出血动风,舌深绛,脉细数 卫分证 重点:鉴别要点 风热犯卫证——发热,微恶风寒,舌边尖红,脉浮数 燥热犯卫证——发热恶寒、咳嗽少痰、咽干鼻燥 重点:治法方药 风热犯卫证——辛凉解表,宣肺泄热——银翘散 燥热犯卫证——辛凉甘润,轻透肺卫——桑杏汤

气分证 重点:鉴别要点 邪热壅肺证——身热而不恶寒,咳喘,舌红苔黄,脉数 热扰胸膈证——心烦懊(忄农)、坐卧不安 热结肠道证——身热、大便不通、小便不畅 重点:治法方药 邪热壅肺证——清热宣肺平喘——麻杏石甘汤 热扰胸膈证——清宣郁热——栀子豉汤 热结肠道证——通大肠之秘,泄小肠之热——导赤承气汤 营分证 重点:鉴别要点 热灼营阴证——身热夜甚、心烦躁扰、斑疹隐隐 热陷心包证——身灼热、神昏谵语 重点:治法方药 热灼营阴证——清营泄热。兼表者,佐以透表——清营汤 热陷心包证——清心开窍——清宫汤送服安宫牛黄丸,或紫雪丹、至宝丹 血分证 重点:鉴别要点 热盛动血证——身体灼热,躁扰不安,斑色紫黑 热盛动风证——身热壮盛,甚则狂乱、神昏 热盛伤阴证——持续低热、暮热早凉、五心烦热

重点:治法方药 热盛动血证——凉血散血,清热解毒——犀角地黄汤 热盛动风证——凉肝息风——羚角钩藤汤 热盛伤阴证——育阴清热——黄连阿胶汤 卫气营血证的传变 重点:顺传与逆传 顺变:卫分——气分——营分——血分 标志:温病由浅入深的演变规律 逆变:邪入卫分后,不经气分阶段直接深入营分、血分 标志:病情更加急剧、重笃 以身热,大便不通,小便不畅为辨证要点的属于 A.邪热壅肺证 B.邪扰胸膈证 C.风热犯卫证 D.热结肠道证 E.燥热犯卫证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热结肠道证临床表现日晡潮热,腹满胀痛,拒按,便秘,尿色红赤,小便不畅。辨证要点:本证以身热、大便不通、小便不畅为辨证要点。 患者身热,心烦懊(忄农),坐卧不安,舌苔微黄,脉数,其临床意义是

卫气营血辩证

第三节、卫气营血辩证 总论 一、温热病:是温热病邪所引起的急性发热病的总称。简称“温病”。特点:发病急速,病情多变,具有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以发热为主,易化燥伤阴,甚则耗血动血。 病情发展规律:多起于卫分,渐次转入气分、营分、血分。 二、卫气营血辩证:是将外感温热病在其病程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证候,进行分析,归纳,概括为卫、气、营、血四个不同阶段的证候类型,用以说明其病位深浅、病情轻重,以及各阶段的病理变化及其传变规律,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1、卫分证:是温病的初期阶段,为温热病邪侵袭肌表,卫气功能失调所表现出的证候。 主要特点:发热、微恶风寒、脉浮数。属八纲证候中的表热证。 2、气分证:是指温热病邪内入脏腑,为正盛邪实,正邪剧争,阳热炽盛里证。 特点:其病变范围广泛,凡温热病邪不在卫分,又未入营血,皆属于气分范围。以热盛阳明多见。证候特点――发热不恶寒,口渴,苔黄。传入途径有二:一是从卫分传入;二是温热病邪直入气分。 (一)、气分大热 定义:是指邪热入胃,胃热炽盛所表现出的候。 证候:大热,大汗,大渴,喜冷饮,面赤,心烦,舌红苔黄燥,脉洪大。

分析:1、胃热炽盛,耗损津液,故大热,大渴,喜冷饮。 2、邪热蒸腾,迫津外出,故大汗。 3、热拢心神则心烦。 4、里热炽盛,气盛血涌,故面赤。 5、苔黄燥,脉洪大,为实热之象。 治法:清热生津 代表方:白虎汤 (二)、热结肠道 定义:热结肠道证是指邪热入腑与糟粕互结,耗伤津液所表现出的证候。 证候:日晡潮热,大便燥结,腹满硬痛,拒按,舌苔黄燥,脉沉实。分析:1、肠道属阳明经,而阳明经气旺于日晡。 2、热入气分,邪热亢盛,正邪相争,故日晡潮热。 3、热结肠道,耗伤津液,肠道津亏,使肠内不润,故大便燥 结。 4、燥屎内结,腑气不通,故腹满硬痛,拒按。 5、苔黄燥,脉沉实,为里实热之象。 治法:峻下热结 代表方:大承气汤 3、营分证:是指温热之邪,内陷心营,以实质性损害为主要病机变化。是以营热伤阴,心神被扰的病变为主,其病位在心和心包。 主要证候特点:身热夜甚,舌红绛,心烦不寐,或神昏。

六经辩证、三焦辩证、卫气营血辩证医案

其他辨证方法 一、六经辨证 [病案举例] 1.浦某,女,10岁。1978年7月8日入院。昨起小腹胀拒按,纳退呕吐,大便已3日未解。经X线检查,诊断为肠梗阻,先予保守治疗,2日后症状未见好转,建议手术,家属又不同意,即用大承气汤加味。 处方:生大黄(后下)9g、9元明粉(冲)9g、枳实9g、佛手9g、制香附9g、制川朴6g、霍佩根(各)6g,水煎服。药后4小时,解稀便3次,腹胀痛消失,余症悉除。 摘自(焦达操、朱清静主编. 大承气汤.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8:87) 2.姜某,女,45岁。病肝炎5年,平素右胁下满痛,头晕口干,心烦易怒,纳呆,腹胀,时轻时重,经常应用保肝药。近半月来头晕口苦,胸胁满痛,不欲食,腹胀,便秘,不能坚持工作。肝功能检查转氨酶增高,特请中医诊治。舌质淡苔白厚腻,脉弦细。此系肝胆为病,导致脾虚挟湿。治宜舒肝利胆,健脾除湿,方以小柴胡汤加减。 处方:柴胡20g、黄芩10g、半夏10g、白芍20g、甘草10g、党参15g、陈皮15g、茵陈25g、连翘15g、生姜5g、大枣15g,服药20剂,症状明显改善,上班工作。 摘自(董康、袁德培主编. 小柴胡汤.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8:62) 二、卫气营血辨证 [病案举例] 1. 张某某,男,2岁,1959年3月10日因发热3日住某医院。住院检查摘要:血化验:白细胞总数27,400/mm3,中性76%,淋巴24%,体温39.9℃,听诊两肺水泡音。诊断:腺病毒肺炎。 病程与表现:住院后曾用青、链、合霉素等抗菌药物治疗。会诊时,仍高烧无汗,神昏嗜睡,咳嗽微喘,口渴,舌质红,苔微黄,脉浮数。 诊断与治疗:风温上受,肺气郁闭,宜辛凉轻剂,宣肺透卫,方用桑菊饮加味。 处方:桑叶3g、菊花6g、连翘4.5g、杏仁4.5g、桔梗1.5g、甘草1.5g、牛蒡子4.5g、薄荷2.4g、苇根1.5g、竹叶6g、葱白10cm,2剂,水煎服。 药后得微汗,身热略降,咳嗽有痰,舌质正红,苔薄黄,脉滑数,表闭已开,余热未彻,宜予清疏利痰之剂。处方:苏叶3g、前胡3g、桔梗2.4g、桑皮3g、黄芩2.4g、天花粉6g、竹叶4.5g、橘红3g、枇杷叶6g,1剂,水煎服。

卫气营血辨证综述

卫气营血辨证综述 卫气营血辨证,是清代叶天士在《外感温热篇》中所创立的一种适用于外感温热病的辨证方法。即将外感温热病发展过程中,不同病理阶段所反映的证候,分为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血分证四类,用以说明病位的浅深、病情的轻重和传变的规律,并指导临床治疗。 张仲景创立的六经辨证,以及后世医家对温热邪气致病的认识,为卫气营血辨证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叶氏借用《内经》中关于卫、气、营、血四种物质的分布、功能不同而又密切相关的生理概念,将温热之邪侵袭人体分为由浅入深传变的四个阶段。温热病邪由卫分一→气分―→营分―→血分,说明病情逐渐加重。 卫气营血辨证就其病位及层次、病变发展趋势而言,卫分证主表,邪在肺与皮毛,为外感温热病的开始阶段;气分证主里,病在胸、膈、胃、肠、胆等脏腑,为邪正斗争的亢盛期;医学教育网整理营分证为邪热陷入心营,病在心与心包络,病情深重;血分证则为病变的后期,邪热已深入心、肝、肾等脏,重在耗血、动血,病情更为严重。故叶天士《外感温热篇》说“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 一、辨卫气营血证

(一)卫分证 指温热病邪侵袭肤表,卫气功能失调,肺失宣降,以发热、微恶风寒、脉浮数等为主要表现的表热证候。 【临床表现】发热,微恶风寒,少汗,头痛,全身不适,口微渴,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或有咳嗽、咽喉肿痛。 【证候分析】卫分证是温热病的初起阶段。温热之邪侵及卫表,卫气阻遏不能布达于外,故发热,微恶风寒;卫阳与温热邪气郁蒸,故多为发热重而恶寒轻。医学教育网整理温邪上犯,肺失宣降,气逆于上则咳嗽;上灼咽喉,气血壅滞,故咽喉红肿疼痛;上扰清窍,则头痛;邪在肺卫之表,津伤不重,故口干微渴;舌边尖红,脉浮数,为邪热在卫表的征象。 本证以发热而微恶风寒,舌边尖红,脉浮数等为辨证要点。 (二)气分证 指温热病邪内传脏腑,正盛邪炽,阳热亢盛所表现的里实热证候。根据邪热侵犯肺、胸膈、胃肠、胆等脏腑的不同,而兼有不同的表现。 【临床表现】发热不恶寒,口渴,汗出,心烦,尿赤,舌红,苔黄,脉数有力。或兼咳喘胸痛,咯痰黄稠;或兼心烦懊??,坐卧不安;或兼潮热,腹胀痛拒按,或时有谵语、狂乱,大便秘结或下秽臭稀水,苔黄燥,甚则焦黑起刺,脉沉实;或见口苦,胁痛,心烦,干呕,脉弦数等。

中医执业医师 中医诊断学 第十三单元 卫气营血辨证

第十三单元卫气营血辨证 重点:复习要点 卫气营血证的辨证要点 卫气营血证的分类及各证的临床表现 卫气营血证的治法、方药、方剂组成 卫气营血证的传变及意义 清代—叶天士—《外感温热篇》—外感温热病 卫分证 重点:鉴别要点 风热犯卫证——发热,微恶风寒,舌边尖红,脉浮数 燥热犯卫证——发热恶寒、咳嗽少痰、咽干鼻燥 重点:治法方药 风热犯卫证——辛凉解表,宣肺泄热——银翘散 燥热犯卫证——辛凉甘润,轻透肺卫——桑杏汤 气分证 重点:鉴别要点 邪热壅肺证——身热而不恶寒,咳喘,舌红苔黄,脉数 热扰胸膈证——心烦懊(忄农)、坐卧不安 热结肠道证——身热、大便不通、小便不畅 重点:治法方药 邪热壅肺证——清热宣肺平喘——麻杏石甘汤

热扰胸膈证——清宣郁热——栀子豉汤 热结肠道证——通大肠之秘,泄小肠之热——导赤承气汤 营分证 重点:鉴别要点 热灼营阴证——身热夜甚、心烦躁扰、斑疹隐隐 热陷心包证——身灼热、神昏谵语 重点:治法方药 热灼营阴证——清营泄热。兼表者,佐以透表——清营汤 热陷心包证——清心开窍——清营汤送服安宫牛黄丸,或紫雪丹、至宝丹 血分证 重点:鉴别要点 热盛动血证——身体灼热,躁扰不安,斑色紫黑 热盛动风证——身热壮盛,甚则狂乱、神昏 热盛伤阴证——持续低热、暮热早凉、五心烦热 重点:治法方药 热盛动血证——凉血散血,清热解毒——犀角地黄汤 热盛动风证——凉肝息风——羚角钩藤汤 热盛伤阴证——育阴清热——黄连阿胶汤 卫气营血证的传变 重点:顺传与逆传 顺变:卫分——气分——营分——血分 标志:温病由浅入深的演变规律 逆变:邪入卫分后,不经气分阶段直接深入营分、血分 标志:病情更加急剧、重笃 以身热,大便不通,小便不畅为辨证要点的属于 A.邪热壅肺证 B.邪扰胸膈证 C.风热犯卫证 D.热结肠道证 E.燥热犯卫证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以身热,大便不通,小便不畅为辨证要点的属于气分热结肠道证。 患者身热,心烦懊(忄农),坐卧不安,舌苔微黄,脉数,其临床意义是 A.热灼营阴证 B.热陷心包证 C.邪热壅肺证 D.热扰胸膈证 E.热结肠道证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患者身热,心烦懊(忄农),坐卧不安,舌苔微黄,脉数,其临床意义是气分热扰胸膈

卫气营血治则和三焦治则

卫气营血治则和三焦治则 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是温病学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既是分析温病发生发展病机演变规律的理论基础,又是指导临床辨证论治的依据。温邪侵袭人体后,主要导致卫气营血和三焦所属脏腑的功能失调和实质损害,从而产生复杂的临床表现。以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为指导,对这些临床表现进行分析,归纳证候类型,明辨病变部位,分析病机变化,掌握传遍规律,判断病势轻重,为确立治法提供依据。 温病治则除一般治疗原则,还有针对温病特异的病机变化而确立的治疗原则,既卫气营血治则和三焦治则。 卫气营血辨证理论为清代温病学家叶天士所创立。其理论基础源于《黄帝内经》侧重于生理方面,认为“卫”敷布于肌表,“气”充养全身,卫气行于脉外,营血运行脉中,营气与津液相合化以为血。卫气营血的功能:卫具有捍卫肌表,抗御外邪入侵,控制腠理开阖,调节体温等作用;气是人体脏腑功能活动的主要动力,是人体抗御病邪机能的体现;营与血的作用相似,起着营养和滋润全身及脏腑的作用。 叶天上在《外感温热论》中指出:“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人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在卫汗之可也”,治宜辛凉透解;我认为"汗之"并非汗法。伤寒乃外感寒邪为患,温病系感受温邪而作。温病初起,病位在肺。由于"肺主气属卫""其合皮毛"。肺、卫气、皮毛三者之间有内在的密切联系。在生理情况下,肺主宣发,把卫气布散到体表,以发挥温分肉,肥增理、充皮肤、司开阔、卫体表、御外邪的功能。“到气才可清气”,治宜辛寒清气;“言外之义,不到气分,邪在肺卫,或刚有入里之兆,不可早投寒凉。因温病气分证范围广泛,凡卫分证已罢而又未现营血症状的证候,都可列入气分证。“入营犹可透热转气”,治宜清营泄热,药用“犀角、玄参、羚羊角等物”;多少年来,对其中“人营犹可透热转气”之句的理解一直争论不休,有的认为“透热转气”为温病热入营分的主要治法,有的认为“透热转气”即“清营泄热”之意。我认为,“入营犹可透热转气”为省略句,中间省略了“清营泄热”一词。揣其原意,应为“入营清营泄热,犹可透热转气”,其理由为“还热转气”不是熟人营分的主基浩浩“透热转气”既非气营两清,也非清营泄热,而是将营分之邪热透出气分而解之意.邪热人营,单用“透热转气”之法是不足以清解营分邪热的,而应以“清营泄热”之法为主,但恐余邪不净,辅以“透热转气”之法,使营分余邪透出气分而解,所以说中间省略了“清营泄热”之词。“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治宜凉血活血、清热解毒,药用“生地、丹皮、阿胶、赤芍等物”。血分证为邪热深入血分而引起耗血动血的证候,是卫气营血病变的最后阶段,也是温热病发展演变过程中最为深重的阶段。累及脏腑以心、肝、肾为主。 三焦辨证理论为清代医家吴鞠通所倡导。其理论也源于《黄帝内经》,其中有关于脏腑三焦、部位三焦、气化三焦等论述。温病学的三焦辨证源于《黄帝内经》对三焦部位的划分,既奖胸腹腔分为上、中、下三部,上焦当在膈上胸中,为心肺两脏所居,宗气所聚之域。中焦为脾胃所居,下焦包括肝肾大小肠膀胱。 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提出的"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的温病三焦治疗原则。在运用“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

六经卫气营血辩证

伤寒病六经辨证方法 六经辨证是东汉末年张机在《素问·热论》等篇的基础上,结合其临床体会,将伤寒病的传变特点进行了分析、归纳,创立出的一种适用于外感病的辨证方法。他的《伤寒杂病论》开创了辨证论治的先河,为后世医家所尊崇。伤寒六经辨证以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来划分外感病的不同发展阶段,是一个包括邪正、阴阳、气血、脏腑、经络、气化,发展阶段,以及治法、方药在内的综合性的临床辨证论治理论体系。伤寒概念有广狭两义,广义的伤寒泛指外感病,狭义的伤寒是指感受寒邪,感而即发的外感病。六经辨证是《伤寒论》中辨证的纲领。六经概括了脏腑、经络、气血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六经病证是六经所属脏腑经络的病理变化反映于临床的各种证候。以病变部位分,则太阳主表,阳明主里,少阳主半表半里,三阴均属于里。三阳病证以阳经和六腑病变为基础,多属于实证、热证;三阴病证以阴经和五脏病变为基础,多属于虚证、寒证。因此六经辨证的应用,虽重点在分析外感风寒之邪所引起的病理变化及其传变规律,但是并不局限于论治外感热病,也适用于某些内伤杂病。 六经辨证方法将外感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所表现的各种证候,以阴阳为总纲,归纳为三阳证(太阳病证、阳明病证、少阳病证)、三阴证(太阴病证、少阴病证、厥阴病证)两大类。凡是抗病力强,病势亢奋的,为三阳病证;凡是抗病力弱,病势衰减的,为三阴病证。六经辨证的重点在于说明外感病各阶段的病变部位、性质、邪正盛衰的病势趋向及其相互转化等特点,作为指导诊断和治疗的依据。 六经的常见证候有太阳病证、阳明病证、少阳病证、太阴病证、少阴病证、厥阴病证。 一、辨太阳病证 太阳病证是指外邪侵袭体表,邪正交争于人体浅表部位所表现的证候。太阳病是外感病的初期阶段,病位表浅。太阳统摄营卫,主一身之表,抗御外邪侵袭,为诸经之藩蓠。外邪侵犯人体,太阳首当其冲,故首先表现为太阳病证,并以恶寒、头项强痛、脉浮为其主要临床表现。风寒袭表,卫阳被遏,肌腠失于温养,故恶风寒;足太阳经脉受邪,经气不利,气血运行不畅,致头项背疼痛;正邪抗争于太阳肌表,脉气鼓动于外,故脉浮。上述临床表现是太阳病的主症主脉,无论病程的长短,但见此症此脉,即可辨为太阳病。根据感受邪气之后的不同反应,太阳病又分为经证和腑证。由于病人的体质差异,感受病邪的性质、轻重不同,太阳经证又有太阳中风和太阳伤寒的区别。若太阳经证不解,病邪可循经人腑,还可导致太阳腑证,腑证又有蓄水证和蓄血证之分。 (一)辨太阳经证 太阳经证是指由于风寒之邪侵袭人体肌表,正邪抗争,营卫失调所表现的证候。太阳经证为伤寒病的初起阶段,又分为太阳中风和太阳伤寒证。 1、辨太阳中风证是指以风邪为主的外邪侵犯太阳经脉,导致卫强营弱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 发热,恶风,汗出,头项强痛,或见鼻鸣,干呕,舌苔薄白,脉浮缓。 [机制分析] 卫为阳,营为阴,风寒外邪以风邪为主侵犯太阳经,卫受邪而阳浮于外与邪争则发热;风性开泄,以致卫外不固,营不内守则汗出。此所谓“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由于汗出,肌腠疏松则恶风。若外邪犯及肺胃,肺气失宣则鼻鸣;胃气失降则干呕。 [辨证要点]①本证以外邪袭表,腠理不固,营卫失和为主要病机。 ②以发热、恶风、汗出、脉浮缓为辨证依据。 2.辨太阳伤寒证 是指以寒邪为主的外邪侵犯太阳经脉,导致卫阳被遏,营阴郁滞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 恶寒,发热,头项强痛,无汗而喘,骨节疼痛,脉浮紧。 [机制分析] 风寒外邪以寒邪为主侵犯太阳之表,卫阳被遏,肌肤失于温煦,则见恶寒;寒邪郁表,卫阳奋起抗邪,正邪交争,故发热。卫阳郁遏,脉中营阴郁滞,筋骨失于温养,故头身疼痛。寒性阴凝,致使肌腠致密,玄府不开,故见无汗。寒邪凝束,正气抗邪,故脉浮紧。寒邪束表,肺气失宣,则呼吸喘促。 [辨证要点]①本证以寒邪袭表,卫阳被遏,营阴郁滞为主要病机。

卫气营血辩证教学资料

卫气营血辩证

第三节、卫气营血辩证 总论 一、温热病:是温热病邪所引起的急性发热病的总称。简称“温病”。 特点:发病急速,病情多变,具有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以发热为主,易化燥伤阴,甚则耗血动血。 病情发展规律:多起于卫分,渐次转入气分、营分、血分。 二、卫气营血辩证:是将外感温热病在其病程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证候,进行分析,归纳,概括为卫、气、营、血四个不同阶段的证候类型,用以说明其病位深浅、病情轻重,以及各阶段的病理变化及其传变规律,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1、卫分证:是温病的初期阶段,为温热病邪侵袭肌表,卫气功能失调所表现出的证候。 主要特点:发热、微恶风寒、脉浮数。属八纲证候中的表热证。2、气分证:是指温热病邪内入脏腑,为正盛邪实,正邪剧争,阳热炽盛里证。 特点:其病变范围广泛,凡温热病邪不在卫分,又未入营血,皆属于气分范围。以热盛阳明多见。证候特点――发热不恶寒,口渴,苔黄。 传入途径有二:一是从卫分传入;二是温热病邪直入气分。(一)、气分大热 定义:是指邪热入胃,胃热炽盛所表现出的候。

证候:大热,大汗,大渴,喜冷饮,面赤,心烦,舌红苔黄燥,脉洪大。 分析:1、胃热炽盛,耗损津液,故大热,大渴,喜冷饮。 2、邪热蒸腾,迫津外出,故大汗。 3、热拢心神则心烦。 4、里热炽盛,气盛血涌,故面赤。 5、苔黄燥,脉洪大,为实热之象。 治法:清热生津 代表方:白虎汤 (二)、热结肠道 定义:热结肠道证是指邪热入腑与糟粕互结,耗伤津液所表现出的证候。 证候:日晡潮热,大便燥结,腹满硬痛,拒按,舌苔黄燥,脉沉实。 分析:1、肠道属阳明经,而阳明经气旺于日晡。 2、热入气分,邪热亢盛,正邪相争,故日晡潮热。 3、热结肠道,耗伤津液,肠道津亏,使肠内不润,故大便 燥结。 4、燥屎内结,腑气不通,故腹满硬痛,拒按。 5、苔黄燥,脉沉实,为里实热之象。 治法:峻下热结 代表方:大承气汤

血分气分--卫气营血辩证

卫气营血辨证,是清代医学家叶天士首创的一种论治外感温热病的辨证方法。四时温热邪气侵袭人体,会造成卫气营血生理功能的失常,破坏了人体的动态平衡,从而导致温热病的发生。此种辨证方法是在伤寒六经辨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又弥补了六经辨证的不足,从而丰富了外感病辨证学的内容。 卫、气、营、血,即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血分证这四类不同证候。当温热病邪侵入人体,一般先起于卫分,邪在卫分郁而不解则传变而入气分,气分病邪不解,以致正气虚弱,津液亏耗,病邪乘虚而入营血,营分有热,动血耗阴势必累及血分。 一、卫气营血证候分类 温热病按照卫气管血的方法来辨证,可分为卫分证候、气分证候、营分证候和血分证候四大类。四类征候标志着温热病邪侵袭人体后由表入里的四个层次。卫分主皮毛,是最浅表的一层,也是温热病的初起。气分主肌肉,较皮毛深入一层。营血主里,营主里之浅,血主里之深。 (-)卫分证候 卫分证候,是指温热病邪侵犯人体肌表,致使肺卫功能失常所表现的证候。其病变主要累及肺卫。 【临床表现】本证的基本临床特征是:发热与恶寒并见,发热较重,恶风(寒)较轻。风温之邪犯表,卫气被郁,奋而抗邪,故发热、微恶风寒。风温伤肺,故咳嗽,咽喉肿痛。风热上扰,则舌边尖红。风邪在表,故脉浮,苔薄,兼热邪则脉数。 (二)气分证候 气分证候,是指温热病邪内入脏腑,正盛邪实,正邪剧争,阳热亢盛的里热证候。为温热邪气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的极盛时期、由于邪入气分及所在脏腑、部位的不同,所反映的证候有多种类型,常见的有热壅于肺、热扰胸膈、热在肺胃、热迫大肠等。 【临床表现】发热不恶寒反恶热,舌红苔黄,脉数;常伴有心烦、口渴、面赤等症。若兼咳喘、胸痛、咯吐黄稠痰者,为热壅于肺;若兼心烦懊恼坐卧不安者,为热扰胸膈;若兼自汗,喘急、烦闷、渴甚,脉数而苔黄燥者为热在肺胃;若兼胸痞、烦渴、下利、谵语者,为热迫大肠。 【证候分析】温热病邪,入于气分,正邪剧争,阳热亢盛,故发热而不恶寒,尿赤、舌红、苔黄、脉数,邪不在表,故不恶寒而反恶热;热甚津伤故口渴;热扰心神故心烦。热壅于肺,气机不利,故咳喘、胸痛;肺热炼液成痰,故痰多黄稠。热扰胸膈,郁而不达故烦闷懊恼,坐卧不宁。热在肺胃,热在于肺,肺热郁蒸,则自汗、喘急;热在于胃,胃在津液被热所灼,则烦闷,渴甚而脉数,苔黄燥。肺胃之热下迫大肠,肠热炽甚,热结旁流,则胸痞烦渴而下利、谵语。 (三)营分证候 营分证候,是指温热病邪内陷的深重阶段表现的征候。营行脉中,内通于心,故营分证以营阴受损,心神被扰的病变为其特点。 【临床表现】身热夜甚,口渴不甚,心烦不寐,甚或神昏谵语,斑疹隐现,舌质红绛,脉象细数。 【证候分析】邪热人营,灼伤营阴,真阴被劫,故身热灼手,入夜尤甚,口干反不甚渴,脉细数。营分有热,热势蒸腾,故舌质红绛。若热窜血络,则可见斑疹隐隐。心神被扰,故心烦不寐,神昏谵语。 (四)血分证候

卫气营血辩证

卫气营血辩证 总论 一、温热病:是温热病邪所引起的急性发热病的总称。简称“温病”。 特点:发病急速,病情多变,具有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以发热为主,易化燥伤阴,甚则耗血动血。 病情发展规律:多起于卫分,渐次转入气分、营分、血分。 二、卫气营血辩证:是将外感温热病在其病程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证候,进行分析,归纳,概括为卫、气、营、血四个不同阶段的证候类型,用以说明其病位深浅、病情轻重,以及各阶段的病理变化及其传变规律,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1、卫分证:是温病的初期阶段,为温热病邪侵袭肌表,卫气功能失调所表现出的证候。 主要特点:发热、微恶风寒、脉浮数。属八纲证候中的表热证。 2、气分证:是指温热病邪内入脏腑,为正盛邪实,正邪剧争,阳热炽盛里证。特点:其病变范围广泛,凡温热病邪不在卫分,又未入营血,皆属于气分范围。以热盛阳明多见。证候特点――发热不恶寒,口渴,苔黄。 传入途径有二:一是从卫分传入;二是温热病邪直入气分。 (一)、气分大热 定义:是指邪热入胃,胃热炽盛所表现出的候。 证候:大热,大汗,大渴,喜冷饮,面赤,心烦,舌红苔黄燥,脉洪大。 分析:1、胃热炽盛,耗损津液,故大热,大渴,喜冷饮。 2、邪热蒸腾,迫津外出,故大汗。 3、热拢心神则心烦。 4、里热炽盛,气盛血涌,故面赤。 5、苔黄燥,脉洪大,为实热之象。 治法:清热生津 代表方:白虎汤 (二)、热结肠道 定义:热结肠道证是指邪热入腑与糟粕互结,耗伤津液所表现出的证候。 证候:日晡潮热,大便燥结,腹满硬痛,拒按,舌苔黄燥,脉沉实。 分析:1、肠道属阳明经,而阳明经气旺于日晡。 2、热入气分,邪热亢盛,正邪相争,故日晡潮热。 3、热结肠道,耗伤津液,肠道津亏,使肠内不润,故大便燥结。 4、燥屎内结,腑气不通,故腹满硬痛,拒按。 5、苔黄燥,脉沉实,为里实热之象。 治法:峻下热结 代表方:大承气汤 3、营分证:是指温热之邪,内陷心营,以实质性损害为主要病机变化。是以营热伤阴,心神被扰的病变为主,其病位在心和心包。 主要证候特点:身热夜甚,舌红绛,心烦不寐,或神昏。 热伤营阴

卫气营血辨证理论的临床应用

卫气营血辨证理论的临床应用 姓名:郑小燕 学号:201150207232 班级:2011级中医学3班 摘要:卫气营血辨证是清代温病学名家叶天士根据温病的演变规律,病程发展的阶段并结合自身的临床经验所创立的,以卫气营血为纲,将温病的各种证候概括为卫、气、营、血分证四大类型,为温病的辨证与论治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并提供了临床范例,对临床实践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卫气营血辨证临床应用 卫气营血辨证是按照卫、气、营、血四个阶段不同的证候来作为辨证依据的,它结合了《内经》有关营卫气血部位划分的理论,并且吸收了《伤寒论》中的精华,将此理论引申发挥,最终形成了卫气营血辨证学说。卫敷布于肌表,气充养全身,卫气行于脉外;营行于脉中,化以为血,营养人体。卫主要指的是卫气的温养分肉、抵御外邪的功能;气是脏腑生理活动的动力及整体抵御功能得体现;营血的功能是营养机体,血是奉养人体最精华的物质。因此,可根据卫气营血功能得失调,判断病变的性质,确定证候类型。 卫分证:常见于外感热病的初期,是温热病邪侵犯肺与皮毛所表现的证候。因肺能敷布卫气达于周身体表,外与皮毛相合,主一身之表,且肺位最高,与口鼻相通,因而卫分证候属表,病位浅。临床表现为:发热、微恶风寒、或伴有头痛、身疼、咽干、咳嗽、苔白、脉浮等。气分证:是温热病邪由表入里,阳热亢盛的里热证候。多由卫分证转化而来,病位较深。其基本特征为:身体壮热,不恶寒,反恶热,汗出而热不解,舌红,苔黄,脉数。营分证:为温热病邪内陷营阴的深重阶段,病位多在心与心包络。以营阴受损,心神被扰为特点。营热阴伤者,症见身热夜甚,口干而不甚渴饮,心烦不寐,甚则神昏谵语,或见斑疹隐隐,舌质红绛,脉象细数。热闭心包者,症见身热灼手,时时昏谵,或昏愦不语,舌蹇肢厥,舌红绛,脉细数。血分证:为邪热深入血分而引起耗血动血的证候累及脏腑,以心、肝、肾为主。其临床特点是:身热,躁扰不安,或神昏谵狂,吐血,衄血,便血,尿血,斑疹密布,舌质深绛,脉细数。 但是,从上可以看出,在临床应用中仅仅根据卫气营血辨证很难准确的确定病变的具体部位,尤其是病变的脏腑。因此,在诊治外感热病时有些医家就采用了将卫气营血辨证与脏腑辨证相结合,这样既能够反映疾病的阶段又可以确定病变的脏腑,使我们的辨证更加准确。如:在气分证阶段,可以落实到具体脏腑,“气分肺证”主要临床表现为气分主症并见咳嗽、胸痛、咯痰等肺部病变的症状;相应的“气分胃证”就可以归纳为气分主症加呕吐、面赤等胃部症状;“气分脾证”也可以归纳为气分主症并见胸腕痞闷,泛恶呕吐,身重肢倦,身热不扬等。“气分肝证”临床表现为气分主症并见颈强,牙关紧闭,手足抽搐,角弓反张,两目上视。“气分肠证”就表现为气分主症并见午后热甚,腹胀满或痛,大便秘结或下痢,苔燥或腻。“气分胆证”气分主症并见寒热往来,身目发黄,胸胁苦满或痛,口干口苦,呕逆。“气分膀胱证”表现为气分主症并见少腹疼痛,尿频尿急。同样的,卫分证、血分证以及营分证也可以融合相应的脏腑辨证。 卫气营血辨证在现代医学临床应用中也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重庆中医研究所将体温在37.5摄氏度以上的属于中医外感热病的患者进行了统计分类研究,他们认为卫分阶段的病理学变化,相当于急性传染病的前驱期,或症状明显期之早期(尤其是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和传染病的初期),以上呼吸道炎症及体表神经——血管反应为主,局部病理表现为充血水肿,这其实就相当于温病的卫分证,温病的卫分证为肌表与脏腑同病,但表证更明显而已。气分证属于急性传染性疾病的症状明显期,出血、毒血症状及由高热所致体液、电解质代谢紊乱

血分气分卫气营血辩证

卫气营血辨证,就是清代医学家叶天士首创的一种论治外感温热病的辨证方法。四时温热邪气侵袭人体,会造成卫气营血生理功能的失常,破坏了人体的动态平衡,从而导致温热病的发生。此种辨证方法就是在伤寒六经辨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又弥补了六经辨证的不足,从而丰富了外感病辨证学的内容。?卫、气、营、血,即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血分证这四类不同证候。当温热病邪侵入人体,一般先起于卫分,邪在卫分郁而不解则传变而入气分,气分病邪不解,以致正气虚弱,津液亏耗,病邪乘虚而入营血,营分有热,动血耗阴势必累及血分。 一、卫气营血证候分类 温热病按照卫气管血的方法来辨证,可分为卫分证候、气分证候、营分证候与血分证候四大类。四类征候标志着温热病邪侵袭人体后由表入里的四个层次。卫分主皮毛,就是最浅表的一层,也就是温热病的初起。气分主肌肉,较皮毛深入一层。营血主里,营主里之浅,血主里之深。?(-)卫分证候?卫分证候,就是指温热病邪侵犯人体肌表,致使肺卫功能失常所表现的证候。其病变主要累及肺卫。 【临床表现】本证的基本临床特征就是:发热与恶寒并见,发热较重,恶风(寒)较轻。风温之邪犯表,卫气被郁,奋而抗邪,故发热、微恶风寒。风温伤肺,故咳嗽,咽喉肿痛。风热上扰,则舌边尖红。风邪在表,故脉浮,苔薄,兼热邪则脉数。(二)气分证候 气分证候,就是指温热病邪内入脏腑,正盛邪实,正邪剧争,阳热亢盛的里热证候。为温热邪气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的极盛时期、由于邪入气分及所在脏腑、部位的不同,所反映的证候有多种类型,常见的有热壅于肺、热扰胸膈、热在肺胃、热迫大肠等。?【临床表现】发热不恶寒反恶热,舌红苔黄,脉数;常伴有心烦、口渴、面赤等症。若兼咳喘、胸痛、咯吐黄稠痰者,为热壅于肺;若兼心烦懊恼坐卧不安者,为热扰胸膈;若兼自汗,喘急、烦闷、渴甚,脉数而苔黄燥者为热在肺胃;若兼胸痞、烦渴、下利、谵语者,为热迫大肠。 【证候分析】温热病邪,入于气分,正邪剧争,阳热亢盛,故发热而不恶寒,尿赤、舌红、苔黄、脉数,邪不在表,故不恶寒而反恶热;热甚津伤故口渴;热扰心神故心烦。热壅于肺,气机不利,故咳喘、胸痛;肺热炼液成痰,故痰多黄稠。热扰胸膈,郁而不达故烦闷懊恼,坐卧不宁。热在肺胃,热在于肺,肺热郁蒸,则自汗、喘急;热在于胃,胃在津液被热所灼,则烦闷,渴甚而脉数,苔黄燥。肺胃之热下迫大肠,肠热炽甚,热结旁流,则胸痞烦渴而下利、谵语。 (三)营分证候?营分证候,就是指温热病邪内陷的深重阶段表现的征候。营行脉中,内通于心,故营分证以营阴受损,心神被扰的病变为其特点。 【临床表现】身热夜甚,口渴不甚,心烦不寐,甚或神昏谵语,斑疹隐现,舌质红绛,脉象细数。 【证候分析】邪热人营,灼伤营阴,真阴被劫,故身热灼手,入夜尤甚,口干反不甚渴,脉细数。营分有热,热势蒸腾,故舌质红绛。若热窜血络,则可见斑疹隐隐。心神被扰,故心烦不寐,神昏谵语。?(四)血分证候 血分证候,就是指温热邪气深入阴分,损伤精血津液的危重阶段所表现出的证候。也就是卫气营血病变最后阶段的证候。典型的病理变化为热盛动血,心神错乱。病变主要累及心、肝肾三脏。临床以血热妄行与血热伤阴多见。?1、血热妄行证;就是指热入血分,损伤血络而表现的出血证候。 【临床表现】在营分证的基础上,更见烦热躁扰,昏狂,谵妄,斑疹透露,色紫或黑,吐衄,便血,尿血,舌质深绛或紫。脉细数。 【证候分析】邪热入于血分,较诸热闭营分更为重。血热扰心,故躁扰发狂;血分

第六章 辩证——卫气营血辩证

第三节卫气营血辩证 卫气营血辩证,是将外感温热病在其病程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证候,进行分析、归纳,概括为卫、气、营、血四个不同阶段的证候类型,用以说明其病位深浅、病情轻重,以及各阶段的病理变化及其传变规律,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温热病是温热病邪所引起的急性发热病的总称,一般称为“温病”。卫气营血辩证是针对温病而创立的辩证方法。温热病的特点是发病急速,病情多变,具有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等,是由特异的致病因素“温邪”引起,记述道见于叶天士的《温热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温邪包括风热、暑热、暑湿、湿热、燥热、伏寒化温等,发病后以发热为主症。温邪的特异性体现在从外侵袭人体,温热性质显著,易消耗人体阴津,不同的温邪大多具有特定的侵犯部位等,温病与风寒类外感疾病及内伤杂病的区别主要在于病原不同。温邪致病,在病理上,多热势偏盛,易于化燥伤阴,甚至耗血动血;在病变过程中,又易于出现神昏谵语,斑疹,吐衄;在疾病的后期,易动风痉厥。 温热病多起于卫分,渐次转入气分、营分、血分,这是病情发展的一般规律。但是,这种传变规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由于病人的体质有强弱之分,感邪有轻重之别,临床上亦有起病即从气分或营分开始者;亦有病虽入气分,而卫分之邪仍未消除的;还有不仅气分有热,而血分同时受到热灼的,从而酿成气血两燔。为此,临床当中应根据病情的具体情况,作出具体的分析加以灵活运用。 温热病的临床治疗大法是:卫分证,治宜辛凉解表;气分证,治宜清热生津;营分证,治宜清营透热;血分证,治宜凉血散瘀。下面,仅就卫气营血较典型的证候,作一简要介绍。一、卫分证 卫分证是温热病的初期阶段,为温热病邪侵袭肌表,卫气功能失调所表现出来的证候。本证的主要证候特点是发热、微恶风寒、脉浮数。属八纲证候中的表热证。 【证候】发热,微恶风寒,舌尖边红,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常伴有头痛,咳嗽,口微渴,无汗或有少许汗,咽喉肿痛。 【分析】温邪初袭肌表,卫气被郁,肌肤失去温煦,故见恶寒;正邪交争于肌表,则发热;温为阳邪,温热之邪袭体则见发热重,恶寒轻;温热上扰于清窍,则头痛;温热犯表,肺失宣降,故咳嗽;咽喉为肺之门户,温热袭肺,则咽喉肿痛;温热袭表,卫气被郁,开合失司,故有汗或无汗;热邪伤津不甚,则口微渴;舌尖边红,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为热邪在卫分之证。 二、气分证 气分证是指温热病邪内入脏腑,为正盛邪实,正邪剧争,阳热炽盛的里热证。其病变范围较广泛,凡温邪不在卫分,又未传入营(血)分,皆属于气分范围。本证的主要证候特点是发热不恶寒、口渴、苔黄。温热入气分的途径,大致有两方面:一是从卫分传来;二是温热病邪直入气分。由于邪犯气分所在脏腑部位的不同,故其病理变化与其临床证候也不一样。常见者有气分大热、热结肠道等两证。 (一)气分大热 气分大热证是指邪热入胃,胃热炽盛所表现出的证候。 【证候】大热,大汗,大渴,喜冷饮,面赤,心烦,舌红苔黄燥,脉洪大。 【分析】本证多由邪热入胃,正邪剧争,胃热炽盛而灼伤津液,故见大热、大渴喜冷饮;邪热蒸腾,迫津外泄,故大汗出;热扰心神,故心烦;里热炽盛,气盛血涌,故呈面赤;因其为实热,故见苔黄燥,脉洪大。 (二)热结肠道 热结肠道证是指邪热入腑与糟粕互结,耗伤津液所表现出的证候。 【证候】日晡潮热,大便燥结,腹满硬痛,拒按,舌苔黄燥,脉沉实。

六经辩证、三焦辩证、卫气营血辩证医案2

其他辨证方法 一、六经辨证 [病案举例] 1. XX,女,10 岁。 1978 年7 月8 日入院。昨起小腹胀拒按,纳退呕吐,大便已3 日未解。经X 线检查,诊断为肠梗阻,先予保守治疗,2日后症状未见好转,建议手术,家属又不同意,即用大承气汤加味。 处方: 生大黄(后下)9g、9元明粉(冲)9g、枳实9g、佛手9g、制香附9g、制川朴6g、霍佩根(各)6g,水煎服。药后4小时,解稀便3次,腹胀痛消失,余症悉除。 摘自(焦达操、朱清静主编.大承气汤.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998:87) 2. 姜某,女, 45 岁。病肝炎5 年,平素右胁下满痛,头晕口干,心烦易怒,纳呆,腹胀,时轻时重,经常应用保肝药。近半月来头晕口苦,胸胁满痛,不欲食,腹胀,便秘,不能坚持工作。肝功能检查转氨酶增高,特请中医诊治。舌质淡苔白厚腻,脉弦细。此系肝胆为病,导致脾虚挟湿。治宜舒肝利胆,健脾除湿,方以小柴胡汤加减。 处方: 柴胡20g、黄芩10g、半夏10g、白芍20g、甘草10g、党参15g、陈皮15g、茵陈25g、连翘15g、生姜5g、大枣15g,服药20剂,症状明显改善,上班工作。 摘自(董康、袁德培主编.小柴胡汤.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998:62) 二、XX血辨证 [病案举例] 1.xx 某某,男,2 岁, 1959 年3 月10 日因发热3 日住某医院。住院检查摘要:

血化验: 白细胞总数27, 400/mm3,中性76%,淋巴24%,体温399C,听诊两肺水泡音。诊断: 腺病毒肺炎。 病程与表现: 住院后曾用青、链、合霉素等抗菌药物治疗。会诊时,仍高烧无汗,神昏嗜睡,咳嗽微喘,口渴,舌质红,苔微黄,脉浮数。 诊断与治疗: 风温上受,肺气郁闭,宜辛凉轻剂,宣肺透卫,方用桑菊饮加味。 处方: 桑叶3g、菊花6g、连翘4.5g、杏仁4.5g、桔梗1.5g、甘草1.5g、牛蒡子 4.5g、薄荷2.4g、苇根1.5g、竹叶6g、葱白10cm, 2剂,水煎服。 药后得微汗,身热略降,咳嗽有痰,舌质正红,苔薄黄,脉滑数,表闭已开,余热未彻,宜予清疏利痰之剂。处方: 苏叶3g、前胡3g、桔梗2.4g、桑皮3g、黄芩2.4g、天花粉6g、竹叶 4.5g、橘红3g、枇杷叶6g,1齐V,水煎服。微续出出而身热已退,亦不神昏嗜睡,咳嗽不显,唯大便 2 日未行,舌红减退,苔黄微腻,脉沉数,乃表解里未和之候,宜原方去苏叶,加枳实3g、莱菔子3g、麦芽6g, 1齐腹水煎服。 服后体温正常,咳嗽已止,仍未大便,舌中心有腻苔未退,脉滑数,乃肺胃未和,拟调和肺胃,利湿消滞。处方: 冬瓜仁1.2g、苡仁1.2 g、杏仁6g、苇根1.5g、炒枳实4.5g、莱菔子 4.5g、麦芽6g、焦山楂6g、建曲6g, 2齐腹水煎服。药后诸证悉平,食、眠、二便俱正常,停药食养痊愈出院。 摘自(中医研究院主编,《蒲辅周医案》,人民卫生出版社,1972 年) 2.计某,暑温一候,发热有汗不解,口渴欲饮,胸闷气粗,入夜烦躁,梦语

从卫气营血辨证论治抑郁症的理论探讨

1310 从卫气营血辨证论治抑郁症的理论探讨 富文俊广州中医药大学(510405)指导教师:徐志伟 摘要:在郁病的辨证方面,我们结合临床实践、古代文献、现代研究的成果,提出以卫气营血理论辨证论治抑郁症的假说,从理论上初步论证卫气营血理论辨证论治郁病的可行性、疗效等。 关键词:抑郁症;卫气营血理论;中医辨证论治 抑郁症属于中医郁病的范畴,是内科病症中最为常见的一种。《金匮要略》记载了郁病的脏躁及梅核气两种病症,提出的治疗药物有效地被运用于临床。元代《丹溪心法》提出了气、血、火、食、湿、痰六郁之说,创立了六郁汤、越鞠丸等相应的治疗方剂。明代以后,始把情志之郁作为郁病的主要内容。《景岳全书》将情志之郁称为因郁而病,所论述的证治方药内容丰富。 在抑郁症的基础研究方面,由于缺乏病证结合的动物模型,使中医药临床优势的基础研究受到限制,辨证施治没有病理生理学、神经生化学方面的依据,也不能为临床诊断及辨证提供客观指标。而且,没有证据能说明动物情感方面的变化与人类抑郁症中医证型相吻合。临床研究由于取样的限制,对抑郁症生化指标多以观察血浆单胺类神经递质为主。中枢神经递质水平与血浆中各种生化指标是否相关、前者与中医临床的辨证分型是否相关、能否为辨证分型提供依据,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目前中药复方治疗抑郁症基于辨证立法,依法立方,但大多以脏腑辨证为主,尤以舒肝解郁,理气通络为多见,且在临床上对于治疗的反应各研究报道结果不一[1]。 有鉴于此,在郁病的辨证方面,我们结合临床实践、古代文献、现代研究的成果,提出一种假说,以卫气营血理论辨证论治抑郁症,从理论上初步论证卫气营血理论辨证论治郁病的可行性、疗效等。 1为什么卫气营血理论可用于郁症的辨证 卫气营血的理论源于《黄帝内经》,但其并不是用于直接指导外感病的治疗而设,只是经过后世医家的不断发展,根据自己的需要取舍经文,尤其是温病学派的医家比如清代的叶香岩更将其运用的是炉火纯青,成为温病学派的圭臬。所以,在现代,才普遍认为卫气营血理论通常只是用于指导温病的辨证治疗。 但是,如果把叶天士的“卫气营血”与《内经》生理学的“卫气营血”等同起来,那就要犯偷换概念的错误,引起思维的混乱。《灵枢营卫生会第十八》曰:“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乃传于五脏六腑,五脏六腑皆受于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灵枢决气第三十》曰:“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而叶天士温病辨证体系中的“卫气营血”,是以病理变化和临床特征为主要依据而划分的不同证候类型,之所以分别用“卫气营血”命名这个证候类型,是因为其病变部位分别在肺和心(心包),即如叶天士所言“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某些外感病的演变过程中,卫、气、营、血4种证候可以相继出现,因而表现为4个发展阶段。 其实,叶天士所讲的将疾病的病变过程分为卫气营血四个阶段不仅用于温病,而且还适用于各科许多疾病的分期。张文选教授曾经指出:“叶天士杂病辨证思路的第一个特点是与温病辨证体系一脉相承,重在强调‘分期’和辨病机的浅深层次一是注重辨‘初,终,转,变’,二是注重辨在气在血,在经在络”[2]。叶天士在《温热论》中说:“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提示温病和伤寒从病变过程来说,均可分为卫分、气分、营分和血分四个阶段。有的学者就认为叶天士作为清代名医,他对营卫理论的实际运用,不仅体现在外感温病卫气营血辨证理论的创立上,其对于营气理论的运用,也不限于温病营分证治的范围,而且在内伤杂病甚至外科病中,都有独到的发挥[3]。这些都说明,疾病按卫气营血四个阶段逐步发展深入的过程,临床各科的许多疾病是基本相同的,即由卫及气,逐步深入,入营入血。如郭海等人[4]即提出泌尿系统疾病如IgA肾病亦可采用卫气营血进行辨证分期。 2主要观点 2.1按照卫气营血辨证论治郁病的观点在《黄帝内经》中早有记载,并且内容翔实《素问疏五过论篇第七十七》曰:“凡未诊病者,必问尝贵后贱,虽不中邪,病从内生,名曰脱营。尝富后贫,名曰失精,五气留连,病有所并。医工诊之,不在脏腑,不变躯形,诊之而疑,不知病名,身体日减,气虚无精,病深无气,洒洒然时惊。病深者,以其外耗于卫,内夺于荣。”对于这段经文的理解,后世多从整体观、天人合一、治则的三因治一中或从医过入手。其实,结合现代医学的观点,它已经初步对郁病作出了较为精准的定义“脱营、失精”,揭示了郁病的病因病机,并勾勒出了其症状,并且对其作出了程度的划分,分为三个阶段:初期,疾病不在脏腑,不变躯形,由情志内伤所致,开始无明显症状;中期,身体日减,日渐消瘦,气虚无精,气渐虚衰,精无以主;后期,病深无气,其病日深,真气消烁,或洒洒然时惊,阳气虚衰,洒淅恶寒。 而且,《内经》首谈疾病之普遍治疗原则,也并没有分脏腑论证,其认为:“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皮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生半死也……”其精髓就在于治疗疾病要抓住源头,即“上工之取气,乃救其萌芽……下工守其已成,救其已败。” 以卫气营血辨证论治抑郁症与现代疾病分类较为吻合WO()国际疾病分类第十版(I D)“精神与行为障碍” 4 : 2.2 H1992C-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