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游记散文

中国古代游记散文

中国古代游记散文的创作特点根据表达方式和内容的不同,中国古代散文可以分为古代山水游记散文、古代记叙散文、古代议论散文和古代抒情散文四大类。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中国古代游记散文,供大家欣赏。

中国古代游记散文一:江渚游

日已过午,环于天宇之中,游于碧空之下,不甚暖也。念室中无人,独一人欣然起行,游于江渚之上。虽只佘一闲人,亦欣欣然也。日光下澈,水波粼粼,影布石上。疾翔于江渚之上者,归鸟也。心乐之,倚江沿石壁之上,下视江水,其水漂碧,汹涌若奔,有如万马齐喑。

江畔青草如翠,一碧千里。草上有林,林间枝条纵横,枝上有物,若隐若现,近其而望之,盖桃也。桃有半开者,含苞欲放,娇翠欲滴,若早春之晨露,深海之宝珠。微风拂过,枝上有花瓣者纷纷下落。而碧草之势何哉?其形若长江之水滔滔不绝,跌荡起伏。

既而风止,草木皆定。伏江望之,水中似有游鱼相乐,行于藻荇之间。碧空有云,倒映水中,游鱼似玩乐于天际之间,与日月同行。

中国古代游记散文二: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译文] 从小丘向西行走一百二十步的样子,隔着竹林,就能听到水声,好象挂在身上的玉佩、玉环相互碰撞的声音,心里很是高兴。于是砍了竹子,开出一条小路,

顺势往下走便可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澈。整个潭底是一块石头,靠近岸边,石底有的部分翻卷出水面,形成坻、屿、嵁、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盖缠绕,摇动低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潭中游鱼约有一百来条,都好象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射潭底,把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面上,呆呆地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象在与游人一起娱乐。顺着水潭向西南方向望去,溪流象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象蛇爬行那样弯曲,或隐或现,都看得清楚。溪岸的形势象犬牙般交错参差,无法看到水的源头。我坐在潭边,四周有竹子和树林围绕着,静悄悄的没有人迹,使人感到心境凄凉,寒气彻骨,真是太寂静幽深了。由于这地方过于冷清,不能长时间地停留,于是就把当时的情景记下来便离去了。同我一起游远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作为随从跟着我们来的,有两个姓崔的年轻人,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中国古代游记散文三:始得西山宴游记

自余为僇(lù)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中国古代游记散文(初升高)

中国古代游记散文 我国古代散文的产生是从简单的记事开始的,逐渐发展而有叙事记人的史传散文,而有议论政事、阐释哲理的诸子散文。写景记游之作比较后出,正如绘画中人像、佛像中出现的山石、树木背景一样。写景散文初起时难免体制短小,描写简单,像“逝者如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是孔子的一句名言,形容时间像流水一样不停地流逝,一去不复返,感慨人生世事变化之快,亦有惜时之意在其中。“松柏后凋”《论语·子罕》:“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年岁寒冷,然后才知道松树和柏树最后萎谢的道理。比喻中仍经过严酷考验,才能识别一俱的品质。的联想与比喻,应该说只是写景状物的一种胚胎因素,主旨在于表达作者自己的志向与操守。到了东晋时期,世事乱离,偏安江南的士大夫们开始仰慕老庄思想,追求清玄之风,逃避现实,寄情山水。 一、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况 1、先秦时期:文史哲不分家,散文作品往往集实用性、哲理性、文学性于一炉。哲学家用散文说理,产生了诸子散文,如《论语》、《孟子》、《庄子》等;史学家用散文纪事,产生了历史散文.如《左传》、《国语》、《战国策》等。诸子散文以论说为主,历史散文是以记言记事为主。 2、汉魏六朝时期: (1)战国末期至秦汉时代,出现了书,记,碑,铭,论,序等个体单篇散文,散文在某种程度上取得了独立的文学地位。如秦代李斯的《谏逐客书》、东汉班固的《苏武传》是非常具有文学性的散文。 (2)赋是汉代文学的代表,它其实是介于韵文与散文之间的一种特殊文学样式,但它可划分为广义的散文范畴。赋起源于战国,兴盛于两汉。赋大体经历了骚体赋、大赋、抒情小赋三个发展阶段。两汉时期大赋盛行,代表作有枚乘的《七发》、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扬雄《甘泉赋》《河东赋》等。魏晋南北朝时期大赋衰落,抒情小赋占主导地位。如曹植的《洛神赋》、王粲的《登楼赋》、江淹的《恨赋》《别赋》等。 (3)代表两汉散文最高成就的是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它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的历史。全书以人为经,以事为纬,开创了我国纪传体史学和传记文学的新纪元,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塑造了一系列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语言高度个性化,极富形象性和表现力。它是后世叙事散文的典范,并对小说、戏曲的发展有巨大启发和影响。 3、唐宋时期: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高峰期,出现了以“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为代表的唐宋散文家。他们继承了先秦散文的优良传统,又吸收了六朝文学抒情写景、语音修辞方面的经验加以融合发展,使文章体裁样式增多,艺术水平提高,出现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 在唐朝和宋朝都兴起过“古文运动”,产生了不少优秀的散文作品。如韩愈的《师说》、柳宗元的《捕蛇者说》、《永州八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苏轼的前后《赤壁赋》。 4、明代时期:明初刘基、宋濂等写了一些揭露黑暗社会现实的作品,如刘基的《卖柑者言》。明中期有前后七子以拟古为主,主张“文必秦汉”,但一味拟古;后有唐宋派主张作品“皆自胸中流出”,继承唐宋古文传统,较为有名的是归有光《项脊轩志》;后由又有公安派、竟陵派,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晚明小品文盛行,颇有光彩。代表作由张岱的《陶庵梦忆》、《西湖梦寻》。 5、清代时期:清代散文成就最高的是清中期的桐城派,主张学习唐宋、秦汉古文,以清真雅正为宗,代表作有方苞的《狱中杂记》,姚鼐的《登泰山记》等。

中国古代游记散文

中国古代游记散文 中国古代游记散文的创作特点根据表达方式和内容的不同,中国古代散文可以分为古代山水游记散文、古代记叙散文、古代议论散文和古代抒情散文四大类。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中国古代游记散文,供大家欣赏。 中国古代游记散文一:江渚游 日已过午,环于天宇之中,游于碧空之下,不甚暖也。念室中无人,独一人欣然起行,游于江渚之上。虽只佘一闲人,亦欣欣然也。日光下澈,水波粼粼,影布石上。疾翔于江渚之上者,归鸟也。心乐之,倚江沿石壁之上,下视江水,其水漂碧,汹涌若奔,有如万马齐喑。 江畔青草如翠,一碧千里。草上有林,林间枝条纵横,枝上有物,若隐若现,近其而望之,盖桃也。桃有半开者,含苞欲放,娇翠欲滴,若早春之晨露,深海之宝珠。微风拂过,枝上有花瓣者纷纷下落。而碧草之势何哉?其形若长江之水滔滔不绝,跌荡起伏。 既而风止,草木皆定。伏江望之,水中似有游鱼相乐,行于藻荇之间。碧空有云,倒映水中,游鱼似玩乐于天际之间,与日月同行。 中国古代游记散文二: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译文] 从小丘向西行走一百二十步的样子,隔着竹林,就能听到水声,好象挂在身上的玉佩、玉环相互碰撞的声音,心里很是高兴。于是砍了竹子,开出一条小路,

苏轼的游记散文

苏轼的游记散文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一生游历颇广,于不同时代留下众多游记散文,将见闻心情全神贯注地记录于文字之中。在苏轼的游记散文中,其语言古朴柔美,叙述入微而精彩,把人物、地域和历史事件编织成自然的织结,游记中融入散文的空灵和抒情,今人仍受其影响,亦可见他风格的异照。 苏轼的游记散文融入了多种文化元素,他灵活地运用传统文化观念,用抒情的语言描绘了那时候的社会生活。其中,《游褒禅山记》是他著名的游记作品,记录了苏轼一行人游褒禅山的经历,运用诗词配置,把外观静谧的山景和远洋的船只的变化形象化,令读者隔空能感受到山水风光。 此外,苏轼的游记还多触及古代历史传说,他将古代传说中的人物细节和恢弘气势融入于文章之中,让读者如临现场。例如,在《游西湖记》中,苏轼描写了杜甫淘钱之景,他叙述了这个故事的一个细节:“此有一对翁,求钱守危处”,用典故说明人们对财富崇拜的境况;他还穿插了“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句子,将杜甫的孤独苦闷感淋漓尽致的表达出来。 苏轼的游记散文充满了禅意,他将禅宗的修炼精神和宗教的道理融入到游记散文的表达中去。他用优美的语句和精妙的想象,把禅宗的修行心得和个人思想穿插在故事里。例如,在《游石壁记》中,他叙述了石壁特殊地形,并以石壁之形唤醒读者隐藏在心灵里的宁静和放松,最终呼唤大家“扪心自问,何为心安”,表现了他对禅宗修学

的珍视和深刻理解 苏轼的游记散文采用了抒情和叙事的手法,并以自然应用的手段表现出传统文化的精髓。他的游记散文用温婉的语言和优美的句式表达出一份美丽的情感,透着一股拂面的清风,让人们受到苏轼文学精神的感染,也让苏轼的精神长被记住。

唐宋八大家游记散文

唐宋八大家游记散文 【篇一:唐宋八大家游记散文】 原标题:他是唐宋八大家,一生官场失意却靠文章流芳百世 在中国历史上,唐宋时期是文化艺术发展的辉煌时代,涌现了无数 名噪一时的文学家,艺术家和流传千古的艺术作品。后人将唐宋时 期文学造诣最高的八人并称为“唐宋八大家”。 今天,功德君要为大家讲的柳姓名人就是这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河东 先生”——柳宗元。 人物生平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祖籍山西运城,世称“柳河 东” ,“河东先生”。因曾做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柳愚溪”。 唐代宗大历八年(773年)出生于京都长安。 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 古文运动,并称为“韩柳”。 与唐代的韩愈,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并称为“唐宋八大家”。 柳宗元出身于官宦家庭,少有才名,唐德宗贞元九年(793)中进士,贞元十四年登博学鸿词科,授集贤殿正字。后入朝为官,积极参与 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迁礼部员外郎。 永贞元年(805)九月,改革失败,柳宗元被贬为邵州刺史,十一月,加贬永州司马。 在永州期间,柳宗元写下了千古流传的《永州八记》(《始得西山 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 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回京师,不久又被贬为柳州刺史,此时,他 得知好友刘禹锡(字梦得)也被贬为播州剌史。 柳宗元落着泪说:“播州非人所居,而梦得亲在堂,吾不忍梦得之穷,无辞以白其大人,且万无母子俱往理。” 其意是说,播州不是个适合人住的非常荒远之地,而刘禹锡是个孝子,家有老母亲,我不忍心他身陷困境,又没有可以劝慰老母亲的 话语,且没有母子同去播州的道理。 于是,柳宗元“请于朝,将拜疏,愿以柳易播,虽重得罪,死不恨。”向朝廷请求,上奏疏给皇帝,愿用自己任所的柳州与刘禹锡对换, 就是罪加一等,也死而无怨。

古代山水游记散文(共5篇)

古代山水游记散文(共5篇) 第一篇:古代山水游记散文 《前赤壁赋》与《后赤壁赋》这两篇散文的异同 《赤壁赋》和《后赤壁赋》都是苏轼的代表作。两赋写于同一年,中间相距三个月,是各有千秋的姊妹篇。珠联璧合,浑然一体。为了寻找苏轼的散文《赤壁赋》和《后赤壁赋》的异同点,我把两篇作品联系起来阅读,互为参照。两篇文章通过一样的赤壁景色,一样的方式,一样的题材,反映了不同的时令季节,描绘了不同的大自然景色,抒发了不同的情趣,表达了不同的主题。然而又都具诗情画意。 前后《赤壁赋》都以秋江夜月为景,前赋描写的是初秋的江上夜景,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意在借景抒怀,阐发哲理。主要是谈玄说理,后赤壁赋重在游、状景,主要写江岸上的活动,时间也移至孟冬,是“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是以叙事写景为主而前赤壁赋意在借景抒怀,阐发哲理。 前赋以情感浸润景物,浸透着喜悦,相思,失落,超然,具有诗的抒情性。即言愁到解愁,悲愤到超然。后赋的山石高峻怪异之景,既是对立、压迫着他的自然力量,又象征了他积郁难消的苦闷之情。 前赋以哲理升华境界,其人生虚幻,抱负成空之感慨,始终紧扣写景自然生发,因像得意,具有诗之理趣。后赋展现政治上屡屡失意的苏轼很想从山水之乐中寻求超脱,结果却在结尾更深的内涵却是苏子的前途、理想、追求、抱负的不知所踪。我认为,《后赤壁赋》中的孤鹤形象,说明了苏轼对苦难并非麻木不仁,不是逆来顺受,而是以一种坚毅精神、超越态度,坚定、沉着、乐观、旷达的精神,让我们知道为什么苏轼在逆境中能够依然保持着生活情趣和创作活力苏轼文风的绮丽华美,挥洒自如,更深切地感受到作者面对逆境时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道出了自己心中无限的感慨。人生的风风雨雨,官场仕途的黑暗和坎坷,让人感觉人世间的无常,但是苏轼的心态是坦然的,谁怕?一蓑烟雨便笑看风云了。

古代的著名游记散文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古代的著名游记散文 篇一:古代游记散文阅读指导与训练 古代游记散文阅读指导与训练 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大量优秀的游记散文,学习和继承这一优秀的文化遗产,是我们无可推卸的责任。 阅读古代散文游记和阅读一般的文言文一样,也需要弄清文言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即必须有文言文阅读基础。 但游记散文和写人叙事的文言文、和议论抒情的文言文毕竟分属不同文体,因此有它特殊的阅读方法和技巧。首先,既然是游记,和现代游记一样,需要梳理作者的游踪,即弄清作者的游览过程和顺序,他先在什么地方,看到了一些什么,再到什么地方,又看到了一些什么。整个移步换景的过程梳理清楚了,也就知道了作者的整个游览情况。第二,要思考分析作者在游览过程中由看到的景和物想到了一些什么,感悟到了一些什么,即弄清作者写这篇游记的目的意图

是什么,作者通过写景状物想要抒发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三,我们学习文言文的目的是要学习借鉴古人的写作方法和技巧,因此,在了解了作者的游览过程和抒发的思想感情以后,还得清楚作者是怎样写景,怎样抒情的,还得分析鉴赏作者在写景抒情中所运用的写作方法和写作技巧。 我们不妨把古代游记散文阅读的这一过程称作“游记阅读三部曲”。学会了这“三部曲”,也就学好了古代游记散文。 参考译文: 吴郡的东面没有山,只在城西,山峰联在一起,山岭相叠,众多而华丽丽;山势有起有伏,而灵岩山就在其中,拔奇挺秀,像是不肯和其他山峰混为一体。远远望过去,都知道灵岩山有与众不同的地方。 从山下往上走,有一座亭,在半山腰,大概建在这里,可以节省行人的体力,到这里可以稍事休息;由亭往上,有一个幽深的洞,叫西施洞;有一泓水量很大的泉水,是西施浣花的水池。这里都是过去吴王夫差宴游的遗迹了。那上面有草堂,可以宿息;有琴台,可以远眺四周;有轩,可以看到对面的洞庭山,轩的名称叫抱翠。有阁,可以俯瞰太湖的水波,阁的名称叫涵虚;虚明动荡,因此称为奇观阁。吴郡最美的山是灵岩,而灵岩最美的地方,则是这个阁了。 我是吴郡人,来这个地方很多次了。但是灵岩山常常将幽境胜景隐藏起来,因此看不到山色的美,也找不到有什么

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

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 第一篇: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 中国古代山水游记以描山画水、传达山川神貌为主;同时在描写见闻中又包含着作者的独特感受,常常熔叙述、描写、抒情、议论于一炉,具有独特的文学魅力,其数量之多,质量之高,让人叹为观止,对现代游记散文也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 1游东山记 杨士奇 洪武乙亥,余客武昌。武昌蒋隐溪先生,年已八十余,好道家书。其子立恭,能诗。皆意度阔略。然深自晦匿,不妄交游,独与余相得也。 是岁三月朔,余三人者,携童子四五人,载酒肴出游。天未明东行,过洪山寺二里许,折北,穿小径可十里,度松林,涉涧。涧水澄澈,深处可浮小舟。旁有盘石,客坐十数人。松柏竹树之阴,森布蒙密。时风日和畅,草木之葩烂然,香气拂拂袅衣,禽鸟之声不一类。遂扫石而坐。 坐久,闻鸡犬吠。余招立恭起,东行数十步,过小岗,田畴平洐弥望,有茅屋十数家,遂造焉。一叟七十余岁,素发如雪,被两肩,容色腴泽,类饮酒者。延余两人坐。牖下有书数帙,立恭探得《列子》,余得《白虎通》,皆欲取而难于言。叟识其意,曰:“老夫无用也。”各怀之而出。 还坐石上,指顾童子摘芋叶为盘,载肉。立恭举匏注酒,传觞数行。立恭赋七言近体诗一章,余和之。酒半,有骑而过者,余故人武昌左护卫李千户也,骇而笑,不下马,径驰去。须臾,具盛馔,及一道士皆来,遂共酌。遭士出《太乙真人图》求诗。余赋五言古体一章,书之。立恭不作,但酌酒饮道士不已。道士不能胜,降跽谢过,众皆大笑。李出琵琶弹数曲。立恭折竹,窍而吹之,作洞箫声。隐溪歌费无隐《苏武慢》。道士起舞蹁跹,两童子拍手跳跃随其后。已而道士

复揖立恭曰:“奈何不与道士诗?”立恭援笔书数绝句,语益奇,遂复酌,余与立恭饮,少皆醉。 已而夕阳距西峰仅丈许,隐溪呼余还,曰:“乐其无已乎?”遂与李及道士别,中道隐指道旁冈麓顾余曰:“是吾营乐丘处也。”又指道旁桃花语余曰:“明年看花时索我于此。” 既归,立恭曰:“是游宜有记。”属未暇也。 是冬,隐溪卒,余哭之。明年寒食,与立恭豫约诣墓下。及期余病,不果行。未几余归庐陵过立恭宿别始命笔追记之未毕立恭取读恸哭;余亦泣下,遂罢。然念蒋氏父子交好之厚,且在武昌山水之游屡矣,而乐无加乎此,故勉终记之。手录一通,遗立恭。 既游之明年,八月戊子记。 【参考译文】 洪武二十八年,我旅居武昌。武昌有位蒋隐溪先生,祖上也是我们庐陵人,已经八十多岁,爱读道家书。儿子立恭会写诗。父子二人都是气度旷达的人,平日深居简出,隐藏自己的和才气,不随便与人来往,只和我情投意合。 这年三月初一,我们三人带着四五个童仆,携带酒食,出门远游。天海每有亮,朝东走,走过洪山寺二里左右,向北拐,走小路大约十里,穿松林,趟水过山涧。涧水清澈,伸出可以泛小舟。溪边一块大圆石,能坐十几个人。古松翠竹,绿阴掩映,十分茂密。这时风和日丽,野草与树木的花朵盛开,香气飘拂沾染衣裳袭人,百鸟争鸣。因此动手清扫石面,坐在上面。 坐了许久,听见鸡叫声。我招呼立恭起身,向东走了几十步,翻过了一道山冈,只见田野平坦广阔,近处有十几间茅舍。因此前去拜访。一位约有七十多岁的老者,长常的头发像雪一样白,披落在双肩,面容红润光泽,好像是会饮酒的人。老者邀请我们老人坐下。窗下有几套书。立恭抽出一册《列子》,我拿起一部《白虎通》,都想把书带走却不便开口索取。老人看出了我们的心思说:“这两部书我没有用处。”因此,我们两人各自将书揣在怀里,告辞离开。 回到石上坐下,分派童子摘来芋叶当盘子,把肉放在上面。立恭

古代游记散文的发展概况

古代游记散文的发展概况 古代游记散文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支重要文学流派,它以作者亲身经历的旅行为基础,通过文字的描写和叙述,向读者展示了各地的风土人情、名胜古迹以及作者的游历感悟。本文将从古代游记散文的起源、发展和特点三个方面来探讨其发展概况。 古代游记散文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在《左传》中,已经可以看到作者对外地风景的描述,如:“既济于东郭,终以至于孟门。”这种以文字记录旅行经历的写作形式为后来的游记散文奠定了基础。随着时代的变迁,游记散文开始逐渐发展起来。 到了唐代,古代游记散文迎来了一个高峰期。唐代的文人墨客多才多艺,他们不仅在文学创作方面有所成就,还热衷于旅行探险。杜牧的《阙题》、白居易的《长恨歌》等作品,都是以游历的经历为基础,将自己的游记融入到了诗歌中,成为了经典之作。这些作品不仅富有文学艺术性,同时也展示了作者对旅行所得的见闻和感受。 宋代是古代游记散文的又一个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游记散文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以苏轼为代表的文人墨客们,他们的游记散文中融入了更多的情感和思考。苏轼的《东坡志林》是他在游历过程中对所见所闻的记录,其中不仅有对景物的描绘,还有对社会状况和人情风俗的观察和思考。这种将感情与游记结合的写作方式,成为了后来游记散文的一种常见形式。

明清时期,古代游记散文又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清代的游记散文更加注重对细节的描写和真实感的追求。著名的游记作家袁枚的《随园诗话》就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他以自己的游历经历为基础,记录了江南地区的风土人情、名胜古迹以及自己的旅行感悟。袁枚的《随园诗话》在古代游记散文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为后来的游记散文奠定了基础。 总的来说,古代游记散文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不可忽视。它以作者亲身经历为基础,通过文字的描写和叙述,向读者展示了各地的风土人情、名胜古迹以及作者的游历感悟。从先秦时期到明清时期,古代游记散文经历了起源、发展和成熟的过程,不断丰富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它不仅是文学创作的一种形式,也是人们了解历史、地理和文化的重要途径。古代游记散文的发展概况,为我们理解和欣赏这一文学流派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依据。

古代山水游记散文

2 《前赤壁赋》与《后赤壁赋》这两篇散文的异同 《赤壁赋》和《后赤壁赋》都是苏轼的代表作。两赋写于同一年,中间相距三个月,是各有千秋的姊妹篇。珠联璧合,浑然一体。为了寻找苏轼的散文《赤壁赋》和《后赤壁赋》的异同点,我把两篇作品联系起来阅读,互为参照。两篇文章通过一样的赤壁景色,一样的方式,一样的题材,反映了不同的时令季节,描绘了不同的大自然景色,抒发了不同的情趣,表达了不同的主题。然而又都具诗情画意。 前后《赤壁赋》都以秋江夜月为景,前赋描写的是初秋的江上夜景,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意在借景抒怀,阐发哲理。主要是谈玄说理,后赤壁赋重在游、状景,主要写江岸上的活动,时间也移至孟冬,是"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是以叙事写景为主而前赤壁赋意在借景抒怀,阐发哲理。 前赋以情感浸润景物,浸透着喜悦,相思,失落,超然,具有诗的抒情性。即言愁到解愁,悲愤到超然。后赋的山石高峻怪异之景,既是对立、压迫着他的自然力量,又象征了他积郁难消的苦闷之情。 前赋以哲理升华境界,其人生虚幻,抱负成空之感慨,始终紧扣写景自然生发,因像得意,具有诗之理趣。后赋展现政治上屡屡失意的苏轼很想从山水之乐中寻求超脱,结果却在结尾更深的内涵却是苏子的前途、理想、追求、抱负的不知所踪。我认为,《后赤壁赋》中的孤鹤形象,说明了苏轼对苦难并非麻木不仁,不是逆来顺受,而是以一种坚毅精神、超越态度,坚定、沉着、乐观、旷达的精神,让我们知道为什么苏轼在逆境中能够依然保持着生活情趣和创作活力苏轼文风的绮丽华美,挥洒自如,更深切地感受到作者面对逆境时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道出了自己心中无限的感慨。人生的风风雨雨,官场仕途的黑暗和坎坷,让人感觉人世间的无常,但是苏轼的心态是坦然的,谁怕?一蓑烟雨便笑看风云了。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人生如浮萍,漂泊...——听完这一曲荡气回肠的千古绝唱,你已然胸纳须弥,意满乾坤。 文章留名千古,岁月遗芳,不仅仅是苏轼的文笔,还有他文章中深含的思想和人生哲理。 3. 王羲之陶渊明和苏轼三人的不同处世风格

论苏轼的山水游记散文

论苏轼的山水游记散文 【篇一:桂林游记】 俗话说的好:“桂林山水甲天下。”我们来到了美丽的山水之国——桂林,欣赏美丽的桂林风光。 我们走进了阳朔的漓江旁,看到了许许多多的竹筏飘荡在漓江上。我们坐着竹筏顺江而行。桂林的水真明啊!明得能够看到水中的自己;桂林的水真蓝啊!蓝得仿佛就是一块无暇的翡翠;桂林的水真肥啊!用脚轻轻地鼠标着水,一股沁人心脾的凉意涌遍全身。师傅一边给我们独木舟,一边为我们了解美丽的漓江的风景。你啊,那就是九马画山,顾名思义就是九匹马形成了一座山的风景。除了形态各异的山,例如猪八戒腰老婆、青蛙看看江、乌龟爬山……最有名气的一道风景就是二十元人民币反面的风景。看过后,使我不尽想到一句“阳朔山水甲桂林。” “快点、快点!”原来,我们来到了龙脊梯田。欣赏梯田风景秀丽,景色宜人,一排排、一列列的象楼梯一样,真有趣!一开始,天气雾蒙蒙的,只能看见隐隐约约的一点红瑶族的村庄,还能看见隐隐约约的梯田轮廓。中午,当阳光穿过云雾,金灿灿的梯田出现在我眼前。我情不自禁的赞叹起来,“红瑶族人智慧的结晶!能开垦出如此秀丽的梯田,真让我流连忘返。 象鼻山矗立在漓江和桃花江之间。我们先从象尾拾级而上,走进了象头,东站在观景台上,能够看到桂林的全景。离看看象鼻山象一头极其非常大的象拖着它那长长的鼻子垂下了水中,正在水中玩耍。在象鼻山前,我还搞了一回渔民,趴在竹筏上,掌控着鱼鹰。 随着的课本的脚步,我们游览了桂林象鼻山,参观了刘三姐故居,荡漾在阳朔的山水之中,有“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感觉。 【篇二:武夷山游记】 寒假里,我们一家和伯伯他们到福建武夷山旅游。 一路上,爸爸开着车,我一边观赏风景,一边喝着零食,爸爸说道除了四五个小时才至,叫做我先睡觉一下,我刚好也杯弓蛇影了,就顺从了“命令”。一苏醒去以后,就至武夷山了。我们至了早已原订的宾馆,歇息一晚再启程。 第二天一大早,我们跟着导游坐大巴车到武夷山景区,导游一边走,一边介绍武夷山天游峰的美景,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征服”的山峰。还特别吩咐了一句:“爬山不观景,观景不爬山”意思是说天游峰非常的陡峭,在爬山的时候不能观赏风景,在观赏风景的时候不能爬山,否则有可能会掉下山去。听了导游的话,刚开始我不敢上山,可最终还是鼓起了勇气向上爬。

中国古代游记名著

中国古代游记名著 篇一: 中国古代游记名著众多,以下是其中的一些代表作: 1. 《西游记》 - 明代小说家吴承恩所著的一部神话小说,也是中国古代游记文学的代表作之一。小说中描写了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三人西天取经的历险故事,充满了奇幻和冒险元素,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2. 《岳阳楼记》 - 唐代文学家范仲淹所著的一篇散文,描述了他在岳阳楼观赏美景、抒发壮志的情景。这篇文章被誉为中国古代游记文学的经典之作,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还对当时的政治和军事形势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3. 《庐山记》 - 唐代文学家韩愈所著的一篇游记,描写了他在庐山游览时所见所闻。这篇文章以韩愈的视角出发,对庐山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和评价,成为中国古代游记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4. 《徐霞客游记》 - 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所著的一部日记体游记,描述了他在东南沿海地区的探险和游历经历。这部游记文学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还对地理学、地质学等领域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除了以上这些代表作外,中国古代还有许多其他优秀的游记文学作品,如《水浒传》中的《梁山泊游记》、《东篱乐府》等。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生活,也对中国文学和文化交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篇二: 中国古代游记名著众多,以下是其中的一些代表作品和其拓展内容: 1.《西游记》:这是明代小说家吴承恩所著的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中国古代游记文学中的经典之作。小说讲述了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三人保护唐僧西天取

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最后取得真经的故事。作品中描绘了众多神奇绚丽的仙境、灵兽和神话传说,表现了作者对自然、人性的深刻感悟和思考。 拓展:西游记中所涉及的地理范围极其广泛,从东海、南海、西海、北海到青藏高原,都有所涉及。其中,西域和天竺等地更是在古代中国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这些地区的游记文学也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2.《徐霞客游记》:这是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所著的一部日记体游记,也是中国古代游记文学中的代表作之一。小说讲述了徐霞客游历天下、考察地理地貌的经历,内容涵盖了中国大部分地区的自然风光、人文古迹和历史事件。 拓展:《徐霞客游记》是中国古代游记文学中的代表作之一,其涉及的地理范围非常广泛,涵盖了中国大部分地区的自然风光、人文古迹和历史事件。同时,徐霞客游记也表现出了作者对自然和人性的深刻感悟和思考,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3.《岳阳楼记》:这是唐代文学家范仲淹所著的一篇散文,也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小说讲述了作者范仲淹登岳阳楼、眺望洞庭湖时所作的感慨和思考,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和责任感。 拓展:岳阳楼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楼,位于湖南省岳阳市君山岛上,历史悠久,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岳阳楼记通过对岳阳楼的历史和文化的描绘,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和责任感,也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一。 4.《庐山记》:这是唐代文学家韩愈所著的一篇散文,讲述了作者在庐山游览时所作的感慨和思考。小说通过对庐山的自然景色和人文景观的描绘,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古代游记散文特点

古代游记散文特点 古代游记散文特点 古代游记散文是描写游历经历、风土人情和见闻的一种文学形式。它通过文字将作者的游历体验和感受传达给读者,展现出独特的特点和魅力。以下将详细介绍古代游记散文的特点。 第一章:古代游记散文的起源与发展 1.1 古代游记散文的起源 古代游记散文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人墨客对疆域辽阔的国土和异域风景的探索与追寻。早在先秦时期,文人就开始记录自己的游历经历,并通过文字来描述和展示。随着时间的推移,游记散文逐渐成为一种具有独特魅力的文学形式。 1.2 古代游记散文的发展 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古代游记散文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和风格。从唐宋时期开始,古代游记散文逐渐走向成熟,并达到了巅峰。名家如苏轼、辛弃疾等人的游记散文作品被后人广泛传颂,成为古代文人游记散文的经典之作。 第二章:古代游记散文的文体特征 2.1 生动细腻的描写

古代游记散文注重对景物、人物、事件的生动描写。作者通过独特的视角和感受力,将所见所闻真实地展现给读者,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作者的游历之美。 2.2 独特的叙述方式 古代游记散文多采用叙述的方式来呈现作者的游历经历。有的作品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将作者亲身经历的情景直接呈现给读者;有的作品则采用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以客观的视角来描写游历的见闻。无论采用何种方式,都能够将读者带入一个全新的世界。 2.3 深刻的思考与感悟 古代游记散文不仅仅是一篇普通的旅行记录,更多的是作者对所见所闻的思考与感悟。作者通过游历的经历,思考人生、思考社会现象,并给读者以启示和思考。 第三章:古代游记散文的艺术特点 3.1 运用修辞手法 古代游记散文常常运用丰富多样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排比等,以增强文章的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修辞手法的运用使得古代游记散文更富有魅力和感染力。 3.2 注重语言的音韵美

古代山水游记散文的特点

古代山水游记散文的特点 古代山水游记散文的特点 古代山水游记是我国旅游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旅游文学的滥觞。古代山水游记是以轻快的笔调描述山水名胜,借助景物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记叙文。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古代山水游记散文的特点,欢迎阅读! (一)写景状物,栩栩如生 我国地大物博,名胜古迹、山川景物数不胜数,这为历代文人提供了绝好的写作对象。秀丽的景象加上文人卓越的才华,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化瑰宝。苏轼在《前赤壁赋》中描写了这样的景色,在“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长江边,作者心境如水,啜饮着美酒,吟诵着关于明月的诗文,“少焉,月出 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简短两句,把寂静无声的月亮写得宛如八九岁的小姑娘,活泼可爱。 此时“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置身于朦胧月色中的作者也恍惚起来,油然而起“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 之茫然”的奇幻想法,此景此情,也难怪老苏要“遗世独立”“羽化登仙”了,寥寥数笔,作者便勾勒了一幅空灵秀美的月夜江水图,时隔千年,当时的江月都已成空,但读着这段文字,我们却如身临其境一般,扇动联想和想象的翅膀,亦能看到波光粼粼的万顷碧波,吹着习习而来的夹着草木之香的江风,举头望去皓月当空,在云间穿梭,似乎和人间的儿女嬉戏追逐。要不是散文对当时明月传神的描摹,又有谁能感受到文字背后的美好? (二)融情于景,动人心弦 古人云:一切景语皆情语。优秀的写景散文,都是字字扣着情来描写的。写景是山水游记的载体,抒情是文章的灵魂。在写景中借景抒情才能体现作者的写作主旨。归有光的《项脊轩志》被称为他的压卷之作,其中描写自家庭院的明月之景,更是堪称经典。“三五之夜,月明半墙,桂影班驳,风移影动,姗姗可爱”,这段文字看似笔墨疏淡却情韵绵远。十五之夜,圆月高悬,倍感思亲,而作者的亲人却已 亡故;桂影姗姗可爱,而赏景之人却“斯人独憔悴”;景致依然,人事已全非,这样的景物读来,谁人不能体味到作者的悲凉?此外,作者以动态的景物来衬托内心的寂寥,将心底深深的无奈与对亲人的无限追思,化作清冷的月光,摇曳的树影,读来使人不禁为之心动,作者要表达的情感也于须臾之间表现的淋漓尽致。融情与景,用景物来抒写心绪,也算是山水游记散文中的另一番景致吧。 (三)托物言志,含蓄隽永 有人说,中外山水游记散文最重要的不同在于,中国文人写景,不象外国文人习惯与到自然中寻找自我,相反的喜欢将景物的特点投射到自身,因而崇拜山的沉稳,水的轻灵,大地的`浑厚,天空的辽远,从而在中国的山水游记散文中,有相当数量的文章,在描写美丽景色的同时,蕴涵着深刻的人生哲学。这无疑给山水游记散文增加了许多魅力。这样的文章举不胜举,王安石在他的《游褒禅山记》中,作者介绍了山得名的由来,进山游览的经过之后,从前洞游者多,后洞游者少得出了“非有志者不能至”的结论,从山名被误传得出学者必须“深思甚取”的至理名言,读罢此文,使人深深感受到他“务为有补 于世”的文风和人格魅力。又如苏轼在《石钟山记》中,不仅用生动的语言,给读者展现了一幅月黑风 高风及浪大的可怕恶滩险境,同时也在文章里,围绕石钟山命名的原因,不断展开追问,面对前人不同的结论,作者不盲目相信其中任何一种,他坚持实践出真知的原则,深夜泛舟到石钟山绝壁之下,借着月光和火把进行实地考察,最终得出了自己的结论,也给了我们一条终身受用的道理:事不目见耳闻,不可臆断其有无。加入了作者中学思索的山水游记散文,不仅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更表明了我国的哲学不落后于任何一个西方世界。时光流返,这些散文的光彩亦就生辉。 (四)语言优美,妙笔生花 在以上这些特点之外,山水游记散文诸多的语言特色也是必须提及的。如果写景散文是曼妙的女子,

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

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 中国古代山水游记以描山画水、传达山川神貌为主;同时在描写见闻中又包含着作者 的独特感受,常常熔叙述、描写、抒情、议论于一炉,具有独特的文学魅力,其数量之多,质量之高,让人叹为观止,对现代游记散文也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游东山记 杨士奇 洪武乙亥,余客武昌。武昌蒋隐溪先生,年已八十余,好道家书。其子立恭,能诗。 皆意度阔略。然深自晦匿,不妄交游,独与余相得也。 是岁三月朔,余三人者,携童子四五人,载酒肴出游。天未明东行,过洪山寺二里许,折北,穿小径可十里,度松林,涉涧。涧水澄澈,深处可浮小舟。旁有盘石,客坐十数人。松柏竹树之阴,森布蒙密。时风日和畅,草木之葩烂然,香气拂拂袅衣,禽鸟之声不一类。遂扫石而坐。 坐久,闻鸡犬吠。余招立恭起,东行数十步,过小岗,田畴平洐弥望,有茅屋十数家,遂造焉。一叟七十余岁,素发如雪,被两肩,容色腴泽,类饮酒者。延余两人坐。牖下有 书数帙,立恭探得《列子》,余得《白虎通》,皆欲取而难于言。叟识其意,曰:“老夫 无用也。”各怀之而出。 还坐石上,指顾童子摘芋叶为盘,载肉。立恭举匏注酒,传觞数行。立恭赋七言近体 诗一章,余和之。酒半,有骑而过者,余故人武昌左护卫李千户也,骇而笑,不下马,径 驰去。须臾,具盛馔,及一道士皆来,遂共酌。遭士出《太乙真人图》求诗。余赋五言古 体一章,书之。立恭不作,但酌酒饮道士不已。道士不能胜,降跽谢过,众皆大笑。李出 琵琶弹数曲。立恭折竹,窍而吹之,作洞箫声。隐溪歌费无隐《苏武慢》。道士起舞蹁跹,两童子拍手跳跃随其后。已而道士复揖立恭曰:“奈何不与道士诗?”立恭援笔书数绝句,语益奇,遂复酌,余与立恭饮,少皆醉。 已而夕阳距西峰仅丈许,隐溪呼余还,曰:“乐其无已乎?”遂与李及道士别,中道 隐指道旁冈麓顾余曰:“是吾营乐丘处也。”又指道旁桃花语余曰:“明年看花时索我于此。” 既归,立恭曰:“是游宜有记。”属未暇也。 是冬,隐溪卒,余哭之。明年寒食,与立恭豫约诣墓下。及期余病,不果行。未几余 归庐陵过立恭宿别始命笔追记之未毕立恭取读恸哭;余亦泣下,遂罢。然念蒋氏父子交好 之厚,且在武昌山水之游屡矣,而乐无加乎此,故勉终记之。手录一通,遗立恭。 既游之明年,八月戊子记。

精选古文游记类散文

古文游记类散文 我很喜欢其中的一些文章,而且,这些文章竟然是越看越有味,下面是古文游记类散文,欢迎参考阅读! (清)袁枚 或告余曰:“子从雁宕归,则永嘉之仙岩、缙云之仙都峰,均可游焉。”余谨识之。误记仙岩为归途之便,舟行十里,方询土人。曰:“南北殊路矣。”心为缺然。及至缙云,以仙都谋之邑宰,有难色,以溪涨辞。余遂绝意于游。行三十里,止黄碧塘。日已昳①,望前村瓦屋鳞列,从隶曰:“此虞氏园也,盍往小憩?”如其言,园主迎入茗饮,未暇深语,仍还旅店。 将弛衣眠,闻门外人声嘈嘈,则虞氏昆季②,曰:“别后见名纸,先生即袁太史乎?”曰:“然。”乃手烛上下照,唶③且骇曰:“我辈幼读先生文,以为国初人,年当百数十岁。今神采若斯,是古人复生矣。愿须臾留,明日陪游仙都。”余未及答,而少者卷帐,长者捧席,家僮肩行李,已至其家,折塈④张饮。次日,厨具馔,里具车,导入响岩。石洞隆然,叩之应声。有小赤壁,有鼎湖,草树卉歙⑤,高不可上。仙榜岩雉堞⑥横排,可书数百姓名。旸谷为溪水所啮,非梯莫登,仅遥瞩,于大方石上有宋嘉定磨崖,及王十朋诗,约略可识。未一日,而仙都之游毕,仍宿虞氏家。 嘻!是游也,非虞氏主之,则仙都不可游;非从隶有请,则不诣虞氏;非日尚晏温,或有雨,则从隶虽请亦不往;非具生纸以名通,则虞氏亦不知我为何人。我之当游仙都,仙都之当为我游,天也,非人也。然仙岩咫尺可游,而于意外失之。仙都心已决舍,万不能游,而于意外得之。一游也,无大关系,而世事之舛午如是,其它何可类推哉!亟记之,以志遭逢之奇,以表虞氏好贤之德。主人名沅,字启蜀,为唐水兴公之后人。 (选自《闲雅小品集观》) [注] ①昳(dié):太阳偏西。②昆季:兄弟。③唶(jiè):赞叹。④塈(jì):休息。 ⑤卉歙:《汉书》司马相如《上林赋》“浏莅卉歙”,王先谦补注云:“犹呼吸也。” ⑥雉堞:城墙。 柳宗元 自余为戮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

古代著名的游记散文

古代著名的游记散文 古代著名的游记散文 随着山水诗的兴起,山水文也渐渐多起来了,特别到了唐代,出现了独立的完整的游记散文,自此以后,这一古代散文的重要支派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如下小编就为大家收集了古代著名的游记散文的内容,欢迎阅读! 我国古代散文的产生是从简单的记事开始的,逐渐发展而有叙事记人的史传散文,而有议论政事、阐释哲理的诸子散文。写景记游之作比较后出,正如绘画中人像、佛像中出现的山石、树木背景一样。写景散文初起时难免体制短小,描写简单,像“逝者如斯”“松柏后凋”的联想与比喻,应该说只是写景状 物的一种胚胎因素,主旨在于表达作者自己的志向与操守。到了东晋时期,世事乱离,偏安江南的士大夫们开始仰慕老庄思想,追求清玄之风,逃避现实,寄情山水。 一、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况 1、先秦时期:文史哲不分家,散文作品往往集实用性、哲理性、文学性于一炉。哲学家用散文说理,产生了诸子散文,如《论语》、《孟子》、《庄子》等;史学家用散文纪事,产生了历史散文.如《左传》、《国语》、《战国策》等。诸子散文以论说为主,历史散文是以记言记事为主。 2、汉魏六朝时期: (1)战国末期至秦汉时代,出现了书,记,碑,铭,论,序等个体单篇散文,散文在某种程度上 取得了独立的文学地位。如秦代李斯的《谏逐客书》、东汉班固的《苏武传》是非常具有文学性的散文。 (2)赋是汉代文学的代表,它其实是介于韵文与散文之间的一种特殊文学样式,但它可划分为广 义的散文范畴。赋起源于战国,兴盛于两汉。赋大体经历了骚体赋、大赋、抒情小赋三个发展阶段。两汉时期大赋盛行,代表作有枚乘的《七发》、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扬雄《甘泉赋》《河东赋》等。魏晋南北朝时期大赋衰落,抒情小赋占主导地位。如曹植的《洛神赋》、王粲的《登楼赋》、江淹的《恨赋》《别赋》等。 (3)代表两汉散文最高成就的是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它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 自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的历史。全书以人为经,以事为纬,开创了我国纪传体史学和传记文学的新纪元,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塑造了一系列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语言高度个性化,极富形象性和表现力。它是后世叙事散文的典范,并对小说、戏曲的发展有巨大启发和影响。 3、唐宋时期: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高峰期,出现了以“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 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为代表的唐宋散文家。他们继承了先秦散文的优良传统,又吸收了六朝文学抒情写景、语音修辞方面的经验加以融合发展,使文章体裁样式增多,艺术水平提高,出现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 在唐朝和宋朝都兴起过“古文运动”,产生了不少优秀的散文作品。如韩愈的《师说》、柳宗元的《捕蛇者说》、《永州八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苏轼的前后《赤壁赋》。 4、明代时期:明初刘基、宋濂等写了一些揭露黑暗社会现实的作品,如刘基的《卖柑者言》。明 中期有前后七子以拟古为主,主张“文必秦汉”,但一味拟古;后有唐宋派主张作品“皆自胸中流出”,继 承唐宋古文传统,较为有名的是归有光《项脊轩志》;后由又有公安派、竟陵派,主张“独抒性灵,不 拘格套”。晚明小品文盛行,颇有光彩。代表作由张岱的《陶庵梦忆》、《西湖梦寻》。 5、清代时期:清代散文成就最高的是清中期的桐城派,主张学习唐宋、秦汉古文,以清真雅正为宗,代表作有方苞的《狱中杂记》,姚鼐的《登泰山记》等。 二、中国古代山水游记的发展历程

古代游记散文特点

古代游记散文研读和教学 古代游记散文是中国古代散文园地中的一朵奇葩,它不仅名篇佳作众多,而且名家辈出,群星灿烂。许多作家就是因为一篇游记散文而傲视文坛,历久弥新,许多经典作品对中国传统思想、对中国文人的心态有着巨大的影响。比如陶渊明,一篇《桃花源记》,使多少文人对那一片神奇的“世外桃源”充满向往;比如范仲淹,一篇《岳阳楼记》,千百年来,一直被具有儒家情怀的为政者奉为“圣经”,抬头捧读;比如王勃,一篇《滕王阁序》,成为骈体文的登峰造极之作,千古传颂;比如苏轼,一篇《前赤壁赋》,不仅使黄州这个小城名闻史册,成为旅游胜地,而且文人骚客每每落寞之时,总要反复诵读,以释放心中官场羁旅的无限愁怀;比如张岱,一篇《湖心亭看雪》,不仅反映了晚明文人生活的微妙情趣,也成为文人赋闲生活的浮华若梦……不用举很多例子了,我们已然了解,古代游记散文十分重要,它不仅勾勒了大好河山的瑰丽景致,而且寄托了文人的浪漫情怀,抒发了文人难解的百结愁肠。 今日研读,更有现实意义,它能丰富我们日益枯涩的心灵,润泽我们日显苍白的生活,能矫正我们对大自然的恶劣态度和蛮横气势,能使我们在盲目的快节奏面前,慢慢放下脚步,去欣赏身边的美丽,去凭吊古人的雅致,去与古代文人对话,去提升我们的生活质量和增加我们的幸福指数。 当下,引导中学生研读古代游记散文,不仅十分必要,而且意义深远。我认为应弄清以下一些基本问题: 古代游记散文的定名; 古代游记散文研读的基本篇目; 古代游记散文的特点和类型; 古代游记散文的发展脉络; 山水里到底有什么——古代游记散文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 古代游记散文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古代游记散文的教学建议; 古代游记散文的学习要求和思考拓展等。 其中“山水里到底有什么——古代游记散文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是我们整个课程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要下功夫去钻研。下面对这些问题分别说明之: 一、古代游记散文的定名 我国古代游记文学包罗万象,内容庞杂,层次丰富,其中最主要的两块内容是游记诗词和游记散文。 说到游记诗词,似乎没有什么争议,人们通常把那些“游览山川田园、人文古迹、边塞奇景、名地名胜等内容的诗词作品”(见朱耀廷主编巩滨编著的《中国古代游记》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版,以下所引该书只注明书名或作者名)归入游记诗词,即凡是有叙述游踪、有景物描写、有情感抒发的诗词都可以算作是游记诗词。比如曹操的《步出夏门行·观沧海》,陶渊明的《归园田居》,谢灵运的《登池上楼》,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王维的《山居秋暝》,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杜甫的《望岳》,白居易的《忆江南》,王安石的《泊船瓜洲》,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陆游的《游山西村》,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等,这些诗词都是游记诗词的名篇。 但什么是游记散文,就没有那么简单了,出现了很多争议,以至于同一篇作品在不同的著作里,有人认为是游记散文,有人认为不是。最典型的莫过于《桃花源记》这一篇了。 比如鲁迅先生,他把《桃花源记》归于传记文,而不是散文,他说: 幻设为文,晋世固已盛,如阮籍之《大人先生传》,刘伶之《酒德颂》,陶潜之《桃花源记》

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阅读鉴赏专项训练(学生)

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阅读鉴赏专项训练(学生) 第一篇: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阅读鉴赏专项训练(学生) 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阅读鉴赏专项训练 第一篇: 活水源记 【明】刘基 ①②③ 灵峰之山,其上曰金鸡之峰。其草多竹;其木多枫槠,多松;其鸟多竹鸡。其状如 ④⑤鸡而小,有文采,善鸣。寺居山中,山四面环之。其前山曰陶山,华阳外史弘景之所隐居。⑥⑦⑧其东南山曰日铸之峰,欧冶子之所铸剑也。寺之后,薄崖石有阁,曰松风阁,奎上人居之。 有泉焉,其始出石罅,涓涓然冬温而夏寒。浸为小渠,冬夏不枯,乃溢而西南流,乃伏行沙土中,旁出为四小池,东至山麓,潴为大池,又东注于若耶之溪,又东北入于湖。其初为渠时,深不逾尺,而澄澈可鉴;俯视,则崖上松竹花木皆在水底。故秘书卿白野公恒来游,终日坐水旁,名之曰活水源。其中有石蟹,大如钱,有小鲫鱼,色正黑,居石穴中,有水鼠常来食之。其草多水松、菖蒲。有鸟大如鸜鹆,黑色而赤觜,恒鸣其上,其音如竹鸡而滑。有二鹡鸰,恒从竹中下,立石上,浴饮毕,鸣而去。予早春来时方甚寒,诸水族皆隐不出。至是,悉出。又有虫四、五枚,皆大如小指,状如半莲子,终日旋转,行水面,日照其背,色若紫水晶,不知其何虫也。 予既爱兹水之清,又爱其出之不穷,而能使群动咸来依,有君子之德焉。上人又曰:“属岁旱时,水所出,能溉田数十亩。”则其泽又能及物,宜乎白野公之深爱之也。 (本文选自《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卷六)【注释】①金鸡之峰:金鸡峰,在会稽山上。②槠:一种常绿乔木。③竹鸡:鸟名,形比鹧鸪小,好啼,喜居竹林,故名。④陶山:在今浙江瑞安市西三十五里,因陶弘景曾隐居于此,故名。⑤华阳外史弘景:指南朝齐梁时的陶弘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