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时期青铜器夔龙纹样

商周时期青铜器夔龙纹样
商周时期青铜器夔龙纹样

姓名:张恒

学号:1501801010

班级:15级视觉传达2班

商周时期青铜器夔龙纹样

摘要:夔龙纹在商周青铜器中是仅次于饕餮纹的主要纹样之一。它直接反应出了商周时期人神交感的巫术观、吉祥祈愿的美好祝愿、君权神授的力量感和凝重古朴的审美观。

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作为我国极具民族特色的器物种类,具有古朴典雅,神秘凝重的艺术特点。夔龙纹是商周时期青铜器主要纹样之一,以它独特的审美面貌地位仅次于饕餮纹,比文字更加直观的反映商周时期的历史风貌和审美意味,有助于我们深入的了解当时的社会政治制度和人文思想。

一、夔龙纹的艺术形态:

夔龙是传说中单脚的龙。《说文》:“夔,即魅也,如龙一足,从文,象有角手人面之行”等。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夔,神魅也,如龙一足”。也有称夔龙为“肥遗”。又传说夔龙是虞舜时期两位大臣的名字,夔为乐官,龙为谏官,因此,夔龙不仅是作为一种象征权力的神兽,同时还象征着受人们崇拜的正直有才干的大臣。从纹样上来看,夔龙是一种单脚龙形的怪兽。

商代夔龙纹饕餮纹

夔龙属于龙类,夔龙纹是龙纹的一种形式。在商代早期,由于社会、军事和宗教因素,饕餮纹一直作为主体地位出现在青铜器上,起到祭祀天地神明、标榜君权神授、震慑百姓的作用。这个时期夔龙纹作为辅助图形,是在饕餮纹两侧经常出现的两个蛇形的适合纹样,这种图案经常是长条、单足、头部向下、嘴巴张开,这就是夔龙纹的雏形,有稚拙感,在其中多填以云雷纹。随着社会的发展,青铜器纹饰开始有了复杂的变化,到商周中后期,夔龙纹渐渐从辅助转为一种单独的纹饰,以长条形的身躯为主,两唇上卷或一上卷一内卷,一足,当侧面描写时,四足则表现为两足,两足表现为一足,这个时期的夔龙纹装饰繁缛而富丽。而到了西周时期,由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青铜器功能的变化,西周时期雕刻夔龙纹的青铜器数量明显多于商时期。兽面纹逐渐退出了青铜器的历史舞台,而这一时期夔龙纹便越来越多的活跃在青铜器上面,样貌则变化为回首形,呈S状。

二、夔龙纹的审美意识解析

夔龙纹在商周时期几经变化,直接的折射了这个时期政治、宗教、文化观念的改变。商周纹饰题材以动物纹样居多,其中又以龙纹纹饰占绝大部分,有着崇高地位和宗教意义。在商代装饰艺术中,最为流行的两种纹样就是夔龙纹和饕餮纹,并且经常组合运用。这两种纹样的形态都比较怪异,非常具有时代特色,与当时原始宗教的巫术信仰、图腾崇拜是息息相关的。青铜器作为礼器,多用在祭天行礼、祈祷风调雨顺的仪式上作为沟通天地的媒介出现,所以青铜器物上的纹样与当时鬼神、龙或其它图腾崇拜有关,具有象征意义,它反应出商周时期的人神交感的巫术观以及吉祥祈愿的感情色彩。

其次,商周时期的青铜器标榜着君主专制的权利和力量。这个时期的青铜器以祭祀用器为主,其纹饰的主要作用是把人置于恐怖、威吓之下,而夔龙纹正好符合当时这一条件。在文献中多次出现的夔龙,这种怒目张口、瞬间可变的缠绕咆哮的怪兽,有助于造成诡秘阴森、庄严肃穆的气氛,足以体现出统治者的权利意志并且直接反映出统治阶级的审美观,与饕餮纹有相似的震慑功效。而周后期,统治阶级的力量与权利被分化,青铜器的功能也慢慢从礼器转变为生活用具和乐器,夔龙纹也就从神秘诡异转变为浪漫华丽了。

从审美的愉悦性来看,商周时期出现的夔龙纹常常是一对一对出现,缠绕的蛇形会给人一种强烈视觉冲击,配以饕餮纹怒目的而视及青铜器本身威严而庄重的色彩,极具“狞厉之美”,这是制作者为了适应统治阶级的要求并受到生产技术和传统文化的制约影响,使得权力意志和审美意志形成对立统一,象征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夔龙纹具有非常独特的形式美感,符合了对称、均衡、节奏和韵律等审美需要,这种构成形式使得纹样凸显、器物体量感强,在效果上富有庄重稳定感,饕餮纹夔龙纹配合的纹样形式也使得青铜器纹样的整体更加具有秩序感。

三、商周时期各种青铜器物上的夔龙纹

1 青铜器的分类

商周青铜器可以按照考古学的分类法来分类。器物的类型名称在文献中常常出现,而有些青铜器本身就带有铭文。其实,在宋代的目录里面,著名的器物已经被加上了文献上的各类名称,但是这个分类没有被完全接受。青铜器上面的铭文也不是包含所有的器物,它们只是不同程度的泛指名称而已。文献中的器名不能够总是与实际器物一一对应。因此在实践中,所有研究青铜器的学者都采用这种或者那种考古学的分类法,可能时用文献上的名称,当文献中无名称或者名称不可靠时,新造一些名称。

商代的青铜器可以分为:1、生产工具。有农用的锄、铲、镢,数量很少,其中有的是作为随葬的冥器,也有的是实用的。手工业生产工具有斧、凿、钻、刀、削、锯、锥等。2、武器。有戈、矛、钺、剑、戟等。3、礼器和生活用器。礼器包括宗庙中的祭器,会见盟友时使用的礼器,陪嫁、赏赐和随葬的各种器具。因为有很多礼器都是实用性的,所以和生活用器基本上是一样的,只是大小的差别,主要的有觚、爵、斝、觥、觯、壶、卣、勺、尊、罍、彝、鼎、鬲、甗、孟、簋、盘等。4、乐器。有铙、鼓。5、劳马器。装饰在车和驾车马头上的各种青铜器。

2 青铜器物上的夔龙纹

在各式各样的青铜器中,有很多都具有很高的工艺水平和艺术价值,这些都是稀世珍宝。它们造型逼真、别具匠心。在许多青铜器上都有瑰丽多彩的花纹,常见的有饕餮纹、夔龙纹、蟠龙纹、云雷纹和蝉纹等。以下是按照时间顺序出土的比较有代表意义的青铜器,这些青铜器上面都含有夔龙纹。

(1)夔龙纹方彝(图 3—1),(彝,古代盛酒器,方彝这个名称是后人所定的,并没有在古书记载和铜器铭文中出现,高方身,带盖,盖上有钮,盖和钮的形状貌似屋顶,有的方彝上还带有觚棱;腹有直的,有曲的,有的在腹旁还有两耳上出。主要盛行于商至西周,春秋前期有个别留存):商代,通高 16.6 厘米,口长 11.4 厘米,口宽 9.2 厘米。容酒器。四阿形盖,侈口,微束颈,腹略鼓而下垂。盖顶置菌形钮,钮上饰纹。盖饰卷尾夔纹,颈饰仰叶纹,腹部纹饰以龙纹为主,圈足饰云雷纹,通体以匀称的云雷纹为衬底,自盖至圈足有棱脊。目前收藏于上海博物馆。

(2)夔龙纹斝(图 3—2),商代晚期文物,1959 年于陕西城固苏村出土,通柱残高 57.5 厘米,口径 27.5 厘米。三足各饰阴线夔龙纹一对,龙体修长,呈飞舞状。

(3)司母戊大方鼎(图 3—3),它祖先留下的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也是商周青铜艺术的代表作品。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高 133 厘米,宽77厘米,重 875 公斤。立耳柱足,造型端庄厚重。装饰花纹主要是由神秘的饕餮、夔龙和现实的牛、虎等形象组成,鼎腹四面的中心均留出来光洁的素面,四周环绕夔龙纹,正中上、下两辆相对的夔龙,合为一个双身的饕餮纹。口沿下角转折处和两侧鼎耳连接口沿处,则饰以牛头、饕餮和牛首,合起来共有 24 个,四面上由单独的八个立身夔龙纹。鼎耳侧面装饰着一个十分恐怖的形象:两只对向的虎,张开的口中衔着一个斩下的人首。腹壁内由铭文三字“司母戊”。

(4)龙虎尊:(如图 3—4)商晚期,通高 50.5 厘米,口径 44.7 厘米,1957年安徽阜南出土,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容酒器,深圆腹,高圈足,大侈口,粗长颈。肩部饰浮雕长身龙纹,龙首伸向肩外,龙尾后另有一小龙纹。龙首下部各用一条扇棱将器腹分成三部分,每一部分由上而下铸一虎口衔人,虎身左右各向外展成一虎双身,虎口下有一作半蹲状裸人,头部正置于虎口之下,人体两侧饰夔龙纹,颈饰弦纹,圈足饰兽面纹。此尊造型端庄凝重,纹饰繁缛华丽,铸造工

艺十分高超。集线雕、浮雕等技法于一身,是商晚期青铜器铸造工艺的典范,对研究商代晚期青铜器纹饰内容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价值。

(5)夔龙纹簋:(图 3—5)商代晚期青铜器。1966 年 12 月河北省磁县下垣出土。口径 25 厘米、高 17.8 厘米。圆身,深腹,侈口,高圈足外撤。口沿下饰夔龙纹一圈,并有兽面三个,以云雷纹为地。靠腹底处有镂刻方孔。现藏河北省博物馆。

(6)夔龙乳钉纹鼎:(图 3—6)商晚期或西周早期文物,1973 年与陕西岐山贺家村出土,通高 20.5 厘米,口径 18 厘米。鼎沿饰标准夔龙纹,夔龙张口,尾上卷为钩,古朴庄重。

(7)变形夔龙纹戈:(图 3—8,3—9)西周早期,残长 21.3 厘米,宽 14.2 厘米,援窄长,前端残。长胡三穿,阑下齿突出,内呈长方形,后端微弧,内后端饰变形夔龙纹。洛阳北窑西周墓出土。

(8)变形夔龙纹鼎:(图 3—11)西周出土,通高 19 厘米,口径 19 厘米,南陵县三里乡西枫村出土,南陵县文物管理所藏。

(9)夔龙纹铜鬲,(图 3—14)西周。高 18 厘米,口径 18 厘米,圆口,折沿,束颈,圆肩,直腹,联裆,下接三条兽蹄形足。与器足对应的腹部有三条扉棱,腹部饰夔龙纹。

(10)夔龙纹铜盘:(图 3—6)西周,高 14 厘米,口径 37.5 厘米,圆敞口,厚沿,直浅腹,圆底中间渐平,下接圈足。腹部两侧有一对长方形附耳,下腹部有一圈凸棱。腹部和圈足各饰夔龙纹。造型古朴浑厚,风格沉稳凝重。

夔龙纹与现代设计

1.红豆家纺打造古典韵味

红豆家纺江阴旗舰店在专卖店的形象设计中,大量的使用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代表吉祥、尊贵的传统纹样,这种纹样就是夔龙纹。红豆家纺设计理念就是来源于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中气势雄伟的2008人击缶,缶阵给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红豆家纺的店面形象就是采用的缶上的夔龙纹,把夔龙纹成带状排列,不但具有美感,而且还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不仅能感受到店面的别具一格,还能进一步提升了红豆家纺专卖系统的文化品味,使其更具文化底蕴和古典韵味。

2.东方元素“夔龙纹”征服 NBA 球星

2005 年底到 2006 年,李宁篮球专项组的设计师郑永先设计出了一款让人吃惊的篮球鞋“飞甲”,而这款运动鞋所运用的利器就是东方元素——夔龙纹。这款鞋的设计灵感来源于战国时期武士的铠甲,所以鞋面设计主要是模仿铠甲片,鞋身搭扣上的图案是夔龙纹。白色素净的大面积空白,用笔墨重染的商周青铜器主要纹样夔龙纹,由上至下呈二方连续状。鞋口处添加了一圈黑色漆皮,增加了现代感。这款鞋成为成品后,东方化的整体感一下子给人极大的视觉冲击力,整体效果浑朴古拙,透出一股霸气。“飞甲”篮球鞋在保证功能结构平衡的基础上,在外观设计上融入了大量大东方元素,除了中国古代的铠甲和钟鼎的构造特征外,还在搭扣上使用了传统纹样夔龙纹,所以使其设计流露出浓郁的东方神韵。NBA 球星达蒙·琼斯对“飞甲”作出了这样的评价:“浓郁的东方特色让我在球场上与众不同”。

单元总结

在地球上,人类曾经经历了一个既不使用金属,也不知道金属为何物的时代。使用的工具大多是岩石制成,选择硬度较大的石块互相打击,打出大小、形状不同的石块,用于切割兽肉。后来逐渐掌握了琢磨技术,将打制的石器进行琢磨,因而更加实用。考古学家称之为石器时代。

人类从石器时代进入青铜时代是社会发展的一大飞跃。青铜器的出现,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使人类最终摆脱了愚昧,野蛮状态,进而跨入了文明的门槛。

青铜文化在世界各地都有发展,这是因为青铜作为工具和器皿的原料有其优越性。中国古代的青铜文化十分发达,并以制作精良、技术高超而著称于世。夏、商、周三代是中国历史上的青铜时代。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虽然我国的铜资源并不丰富,但在这2000年间,我国古代先民创造的青铜文明是光辉灿烂的,在世界居于十分重要的位置,引起世人的瞩目。例如安阳出土的司母戊大方鼎,重875千克,是古代世界上仅见的一件重器。商周两代出土的青铜器数以万计,以其独特的造型、华丽的装饰纹样,精湛的铸造工艺,使今天的观赏者无不为二、三千年的工匠们的智慧与创造才能感到惊奇于叹服。

最初的冶铜技术,大概只有少数工匠才能掌握,冶炼也是单独进行的。冶铜的用具是泥制的坩埚,或在陶器外边敷上厚厚的泥巴充当坩埚使用。冶炼时将氧化铜矿石与木炭放入坩埚,点燃进行氧化矿的还原熔炼。

商周时期青铜器铸造工艺除了浑铸法之外还有分铸法、失蜡法和焊接法等技术。所谓分铸法是指器身和附件分开铸造的。即先做出附件,然后铸器身。分铸法是我国古代工匠的一大创造,使铸造很多匠心独具、精美绝伦的青铜器成为可能。

商周时期青铜器上,大多都有平雕、浮雕和圆雕的纹饰装饰。用于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主要是动物花纹,少数则是几何形纹样。常见的纹饰有饕餮纹、夔龙纹、凤鸟纹还有象纹。

夔龙纹在商周青铜器中是仅次于饕餮纹的主要纹样之一。它直接反应出了商周时期人神交感的巫术观、吉祥祈愿的美好祝愿、君权神授的力量感和凝重古朴的审美观。

中国工艺美术史论文夏商周时期青铜器的发展史

合肥学院 中国工艺美术鉴赏论文 论文名称夏商周时期青铜器的发展 史 学生姓名湛琴琴 系别生物与环境工程系 专业班级14生物工程一班 学生学号 夏商周时期青铜器的发展史 摘要:中国古代青铜器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遗产之一,是世界文物宝库中的瑰宝。它历史悠久,绚丽璀璨,作为历史的载体,内容丰富而深刻,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科学等方面的研究价值,久已为世人所重视。对青铜器的研究,早在两汉时代就受到了人们的重视,宋代金石学之兴,推动了研究的发展,历经元、明、清各朝,这一学科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出现了不少着名学者,有着开创之功,留下了丰厚的学术着作。 关键词:商周青铜器;装饰;特点 正文:中国青铜时代形成于公元前2000年,距今约4500~4000年龙的时代,相当于尧舜传说时代,古文献上已经纪载当时人们已开始冶铸青铜器,自夏、商、西周起,中国开始了周而复始的朝代更替。夏商两代均设有管理手工业的官职和王室贵族直接控制的手工业。统治者所需的礼器、祭器、武器和贵重的生活用品,多是官府手工业部门制造的。青铜器是商代工艺的重要品种。商代青铜器品类齐全、造型多样,装饰图案或中心对称,或呈单独纹样,神秘庄严。由于商代统治阶级盛行饮酒之风,所以酒器制作十

分发达。青铜器成本高,只能为统治者所用。经考古发掘,在几十处遗址里发现了青铜器制品,同玉器时代一样,约经历了15个世纪。 青铜器的出现,促使玉雕技术与陶塑技术合而为一应用在青铜器的塑造方面,在此基础上铸造工艺发展起来。传说中夏铸九鼎,开启了华下文明的青铜时代。实际上在塑鼎这种复杂的工艺之前,青铜器必将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由简到繁的发展阶段。此时的艺术风格由原始时期陶器造型、纹饰呈现的活泼愉快走向神秘威严,失去了原始艺术的质朴风格和生活趣味。而青铜图案同彩陶一样成为古代工艺形式美的瑰丽景观,二者的抽象与逻辑演变,经历了长期的积累,凝结着无数经验与智慧,它嬗变成一种心灵的艺术,脱尽了向自然模仿的痕迹,那原初的具象已被遗忘在意象的升华中。 即中国青铜器时代,包括夏、商、西周、春秋及战国早期,延续时间约一千六百余年。这个时期的青铜器主要分为礼乐器、兵器及杂器。乐器也主要用在宗庙祭祀活动中。 死后亦将其大批殉葬,说明当时贵族嗜酒之风盛行,艺术上的特点是善于从大的动势入手,强调外形上的主要特征,抽象简化成用线可以表达的主要轮廓,并在轮廓中填满装饰性图案,以创造出富有幻想性的形象为目的。考察由商之盛至战国末期之衰,可以看出青铜纹饰由原始浑沌向理性演化的轨迹。除了工具之外,青铜器数量最多的是兵器和礼器。这的确如风胡子所言,是个“以铜为兵”的时代。战争需要兵器,祭祀需要礼器。玉器上固有的龙、凤纹类,兽面纹及其变体形纹之外,还饰有各种动物浮雕与圆雕。如犀牛、虎、象、熊、羊、猪、兔、鸮、蝉、鱼、龟等等。另外,大理石制的雕刻有鸱枭、蛙、坐人、怪兽、蝉、鱼、虎等是现存最早的雕刻艺术品。有些同样铸造在青铜器上。而且有不少整体器形采取动物形象来塑造。如商代的象尊、鸟纹牺尊、四羊尊,周代的兕、觥、驹尊、羊尊、鸭形尊等。其纹饰的特点是满而精,整体中包含完整的局部,局部又和谐地统一在整体中.中国青铜器的大宗在中原地区,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华夏族的居住地区,如陕西、河南、山东、山西等地区。但它的分布范围远远超出中原地区,从东北到广东,从西藏到东海渔岛上都发现有青铜器。而由于各地文化面貌的差异,它们表现出各自的独特的艺术风格。 中国青铜器不但数量多,而且造型丰富、品种繁多。有酒器、食器、水器、乐器、兵器、农具与工具、车马器、生活用具、货币、玺印等等。单在酒器类中又有爵。角、觯、斝、尊、壶、卣、方彝、觥、罍、盉、勺、禁等二十多个器种,而每一器种在每个

商周时期青铜器上的纹饰_兽面纹浅析

摘要:兽面纹在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纹饰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有文字记载的商周时期的史料很少,对于这部分的纹饰研究进展的非常缓慢。史书记载早在西汉时期汉武帝就有收藏商周时期青铜器的历史记载,宋朝时期收藏研究这些青铜器一度在文人士大夫之间盛行,而直至今日,关于商周时期的兽面纹仍笼有一层神秘的面纱。本文列举了部分典型的兽面纹进行浅析,试揭露其狰狞表面下,商周人们崇敬神灵和祈求幸福的美好愿望。关键词:青铜器 兽面纹 人面纹 一、青铜器上的兽面纹为何物 远古时代,在人们没有掌握自然的规律之前,总是觉得冥冥中有一股神秘的力量在左右着世界的一切,人们以为世间的万物都有神灵鬼怪在主管,为了人类自身的生存繁衍,人们必须要极力讨好鬼神,以期获得鬼神的庇佑。这样的风气一直延续了下来,形成了信仰鬼神的习俗。到了商周时期,祭祀鬼神和向鬼神占卜问吉依然是人们社会生活中的头等大事。在祭祀的仪式中为了取悦鬼神,人们使用当时最高档的礼器——青铜器,把最好的食物盛装起来供奉给鬼神享用。 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上刻划着一些面目狰狞的纹样。这些纹样就像是在守护 商周时期青铜器上的纹饰 ——兽面纹浅析 杨书娟 着青铜器内供奉给鬼神的食物似的,不让外人靠近,穷神恶煞的让人生畏。这就是“饕餮”,这个名称是在宋代才有的。宋代的文人士大夫盛行收集古青铜器,将这些纹样冠以“饕餮”一名,取其口大能食之意。《吕氏春秋·先识篇》有这样的记载:“周鼎铸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但究竟这些纹样和“饕餮”有什么样的关联并没有人去考证。近代以来,人们认为饕餮纹应当叫作兽面纹。“饕餮”总有一股子的狰狞感,纵观饰有这类纹样的青铜器,其实不难发现,让人感觉到狰狞的青铜器只占很少的一部分,也有一些却是活泼可爱的,这可能跟青铜器慢慢的从只作为礼器转向也作为生活用具有关联。从这个角度来看,把这类纹饰叫做兽面纹则更为恰当。 这些纹饰被叫做兽面纹的另一个原因,源自于这些纹饰要素取材于动物标志,比如:羊角、牛角,虎身、鸟冠等。这些取自动物特征的纹饰组合以粗鼻大眼就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兽面纹。 二、从兽面纹的构成要素试析其形成原因——鬼神信仰以及图腾崇拜 按照分布在器物上的部位不同兽面纹又可分为大兽面纹和小兽面纹。大兽面纹分布在器物的腹部等面积较大的部位,小兽面纹则分布在器物的足,提手,盖子,棱角等面积相对较小的部位。大兽面纹有一个最明显的特征是:纹样有正面的完整 123-1

夏商周青铜器如何分类

夏商周青铜器如何分类?艺术演进经历了哪三个阶段? 夏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政权,崭露头角的夏青铜器;商代前期是中国青铜艺术的初步发展时期,青铜器也渐趋繁盛;商代后期是先秦历史上的重要阶段,商代后期青铜文化的分布范围较商代前期更广更发达;西周奴隶制继续发展,不但建立了更加完善的政治制度和等级森严的宗法制度,而且完善了礼乐制度,由于礼乐制度及社会经济的发展,使青铜器在西周的时候全面鼎盛。 夏商周青铜器繁多,为了清楚地区别性质和作用,按照用途和形制特征大致分为五代类:具有宗教礼乐性质的容器、乐器和实用工具、兵器、装饰品。 礼制性质的青铜容器主要有食器和酒器两大类,五个器类酒器爵、角、盉食器鼎。 一、食器。包括炊煮器、盛食器和取食器。主要有鼎*、鬲、甗、簋、盨、簠、敦、豆、匕等。 鼎:古代炊器,有烹煮肉食或盛放鱼肉的用途。鼎是青铜礼器中的主要食器,在古代社会中它被当作“明尊卑,别上下”,即统治阶级等级制度和权力的象征。 二、酒器。饮酒器、盛酒器和提取酒的器皿统称酒器。包括爵、角、斝、觚、觯、尊、 觥、卣、盉、方彝、罍、壶、勺等。 三、水器。水器中绝大部分用于盥洗,故亦称之为盥器,大致可分为承水器、注水器、 盛水器和挹水器四种,包括盘、匜、盂、鉴、缶(fou)、瓿(bu)等。 四、乐器。包括铙、钟、钲、鼓等。 五、兵器。包括戈、矛、戟、镞等。 六、杂器。包括生活用具、车马器、货币、玺印等。 艺术演进发展划分为三大阶段,即形成期、鼎盛时期和转变期。 一、形成期古文献上纪载当时人们已开始冶铸青铜器。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龙 二、鼎盛期即中国青铜器时代,包括夏、商、西周、春秋及战国早期,延续时间约一千六百余年。这个时期的青铜器主要分为礼乐器、兵器及杂器。乐器也主要用在宗庙祭祀活动中。 三、转变时期一般指战国末年至秦汉末年这一时期。传统的礼仪制度已彻底瓦解,铁制品已广泛使用。到了东汉末年,陶瓷器得到较大发展,把日用青铜器皿进一步从生活中排挤出去。至于兵器,工具等方面,这时铁器早已占了主导地位。 11级美术非师班 林建清 1114040127

商周时期青铜器夔龙纹样

商 周 时 期 青 铜 器 夔 龙 纹 样 报 告 姓名:张恒 学号:1501801010 班级:15级视觉传达2班

商周时期青铜器夔龙纹样 摘要:夔龙纹在商周青铜器中是仅次于饕餮纹的主要纹样之一。它直接反应出了商周时期人神交感的巫术观、吉祥祈愿的美好祝愿、君权神授的力量感和凝重古朴的审美观。 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作为我国极具民族特色的器物种类,具有古朴典雅,神秘凝重的艺术特点。夔龙纹是商周时期青铜器主要纹样之一,以它独特的审美面貌地位仅次于饕餮纹,比文字更加直观的反映商周时期的历史风貌和审美意味,有助于我们深入的了解当时的社会政治制度和人文思想。 一、夔龙纹的艺术形态: 夔龙是传说中单脚的龙。《说文》:“夔,即魅也,如龙一足,从文,象有角手人面之行”等。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夔,神魅也,如龙一足”。也有称夔龙为“肥遗”。又传说夔龙是虞舜时期两位大臣的名字,夔为乐官,龙为谏官,因此,夔龙不仅是作为一种象征权力的神兽,同时还象征着受人们崇拜的正直有才干的大臣。从纹样上来看,夔龙是一种单脚龙形的怪兽。 商代夔龙纹饕餮纹 夔龙属于龙类,夔龙纹是龙纹的一种形式。在商代早期,由于社会、军事和宗教因素,饕餮纹一直作为主体地位出现在青铜器上,起到祭祀天地神明、标榜君权神授、震慑百姓的作用。这个时期夔龙纹作为辅助图形,是在饕餮纹两侧经常出现的两个蛇形的适合纹样,这种图案经常是长条、单足、头部向下、嘴巴张开,这就是夔龙纹的雏形,有稚拙感,在其中多填以云雷纹。随着社会的发展,青铜器纹饰开始有了复杂的变化,到商周中后期,夔龙纹渐渐从辅助转为一种单独的纹饰,以长条形的身躯为主,两唇上卷或一上卷一内卷,一足,当侧面描写时,四足则表现为两足,两足表现为一足,这个时期的夔龙纹装饰繁缛而富丽。而到了西周时期,由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青铜器功能的变化,西周时期雕刻夔龙纹的青铜器数量明显多于商时期。兽面纹逐渐退出了青铜器的历史舞台,而这一时期夔龙纹便越来越多的活跃在青铜器上面,样貌则变化为回首形,呈S状。

青铜器象纹装饰综述

青铜器象纹装饰综述 象纹装饰青铜器器类与时代分布上有明显的规律性。在重酒器组合的商代,尤其殷墟时期,象形尊与青铜觥、青铜铙普遍出现写实性的象形装饰。殷周之际,青铜酒器、青铜水器与青铜食器、青铜乐器,渐渐由象首装饰退守到象鼻装饰。西周早期以后黯淡到象鼻龙纹一类似是而非的境地。象纹装饰的演变,无论文化的时代选择,还是器类的表现空间,都不失为鲜明活跃的线索。 标签:象体尊;簋;象首;象鼻 大象是最大的陆地动物,其形象在我国先民灿烂的青铜文化中曾受到热情的关注,经历了一段重要的文化历程。象纹装饰,无论在时代的文化选择,还是在器类表现空间,均是研究商周青铜器文化的重要线索。象形器、写实象纹、象首纹、象鼻装饰,从殷墟时期到西周早期,在各种青铜器类上表现得丰富而活跃。为了明晰这一过程中的具体事象,我们将讨论线索集中于象纹装饰出现的青铜器类及其造型形式上。 一、青铜酒器与水器上的象纹 青铜酒器中最具写实性象的造型莫过于象体尊,共计四件:弗利尔美术馆藏的象尊,湖南省醴陵市狮形山象尊、法国吉美亚洲艺术博物馆藏象尊,稍晚的还有陕西省宝鸡市茹家庄象尊。前三件俱是商代晚期时的精品,属于中国青铜工艺第一次高潮的巅峰之作。从象形整体来看,躯体肥硕,四肢粗壮,象鼻周饰鳞纹,上扬中空为流,象身背上开口,周身纹饰精美,极具雄壮张扬的时代气象。每一尊都又独俱个性,弗利尔尊虽然只有17.5厘米高,但背上却有一个象型盖钮,无论造型还是气质均与象尊本身惟妙惟肖,呈现高度的艺术统一。狮形山象尊则是典型南方青铜器装饰风格,象首额顶有一组蟠旋状的沙鳅类动物,象鼻流口呈兽首形,反向有一爬行状老虎,极具狰狞气象。而吉美博物馆象尊本身以高64厘米、长96厘米的巨大身躯居目前所知商代动物形青铜器最大的一件,可谓象中之象王。可惜象鼻大部分已经残缺,否则应和前两尊的象鼻一样上扬然后鼻端前伸的栩栩如生。西周中期出现的茹家庄象尊,除象的长鼻外,滚滚丰满的腹部自微微隆起的背部线条一路平滑向下至头部,身体与头部均无象的气质,而更接近猪的造型。虽然象鼻高挑,鼻头翻卷,象口微张,圆目龇牙,圆耳耸立,显得很活跃,但通体所饰四组卷体圆涡形的垂冠凤鸟纹还是洗不掉西周时期严肃端庄的气质。 除象形尊外,象以写实纹饰出现于尊中最典型的莫过于故宫博物院所藏商代后期的友尊,腹部主纹饰为九只象纹首尾相衔。但到殷墟后期尤其西周以后尊上的全形写实象形还是象纹几乎已不复存在,只有象首或象鼻还能见到。殷墟郭家庄160号墓所出两件亚址方尊肩部的四角均饰有圆雕象首,象耳呈叶状,长鼻高伸下卷,鼻下大嘴张开,尖锐的象牙前突于扉棱之外。山东苏埠屯所出的亚方尊与河南鹿邑太清宫长子口墓所出两件折肩方尊,无论象首部位还是造型与此最为接近。西周早期古方尊的圆雕象首亦与此相近,但需要指出的是“ ”字是见于殷

人教版五年级美术下册商周青铜器的艺术特色

商周青铜器的艺术特色 商周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青铜时代,青铜时代流行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秦汉时代。以商周器物最为精美,品种已很丰富器型多种多样,并出现了铭文和精细的花纹浑厚凝重。商周青铜器艺术装饰承接新石器时代艺术中若干精髓,经过长期绵延不断的变化,形成独特的体系,在成为中国艺术史的一个组成部分。商周时期,青铜的冶炼业作为生产力的标志而达到高峰。是中国古代青铜器发展的鼎盛时期。以下通过中国商代晚期最重的青铜器《司母戊方鼎》和西周早期青铜礼器中的重器《大盂鼎》来论述商周青铜器艺术特点。 从造型艺术的观点看,许多青铜器又是精美的工艺美术品。代青铜器的铸造方法与造型及装饰方法的密切联系,说明中国工艺美术中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传统。形成独特的体系。从青铜器的纹饰上看,有饕餮纹、雷纹、弦纹、鱼纹、鸟纹、龟纹等。 1、例:《司母戊方鼎》、《大盂鼎》这两件青铜器造型与装饰上在口端、顶盖、边沿也多铸造有神态生动的造型,动物凌厉的角和爪、卷曲的翅和尾、圆瞪的目、尖锐的牙等又常常被有意地加以突出表现。更多的则是以棱鼻为中心,两个侧身的夔形对接,正好拼成一个正面饕餮,同样形成尖角翻卷、双目圆瞪、龇牙咧嘴、利瓜大张的状态。在众多造型中,饕餮的形象是最为恐怖的,这种造型多见,而且都刻在尊贵庄重的礼器上。久而久之,饕餮便被提炼成一个综合的奇形怪状的兽面。可见兽面纹的确是一种神圣王权的象征。君主掌握了兽面神器,就意味着人神合一,至尊高贵,即拥有神的权力,也成了神之子及其化身。 2、商周的青铜礼器中兽面纹是最主要的器饰主题和纹样例:一《司母戊方鼎》、二《大盂鼎》。同时也与人面纹、鸟纹、夔纹、龙纹等交替互渗,似是而非,具有演化变体的多样造型,始终占领着象征神灵的主导地位。多数器饰的造型均为兽面纹居中,鼻、口垂直的扉棱两边对称,陪衬的副题花纹则点缀在次要位置。这些冷峻的神态造型,都更多给人以威严神秘的诡异色彩。 商周青铜器是中国商周时代生产科技和艺术发展水平的集中反映。造就了以狰狞为美的审美文化时尚也呈现了我国奴隶制残酷本性。综上所述商周的青铜艺术是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它以品类丰富、造型优美、纹饰华丽、制作精巧、风格独特而著称,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有独特地位。 1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知识点新人教版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 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1.在原始社会后期,我国的甘肃等地就出现了铜器,如距今4000多年的甘肃齐家文化遗址出土了铜镜。商朝以后,青铜器的数量增多,种类逐渐丰富,主要用于饮食、祭祀及军事等方面,功能也由食器等发展到礼器,礼器的类型和数量反映了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 2.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不仅种类丰富,数量众多,而且制作工艺高超。当时的工匠已准确地掌握了铜、锡、铅的比例,用来制造不同用途的器具。在铸造技术上,采用“泥范铸造法”,如著名的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 二、甲骨文记事 1.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1899年,清朝人王懿荣首次发现甲骨文,此后在安阳殷墟、陕西、山东等地出土了大量商代和西周甲骨。 2.甲骨文记载的内容十分丰富。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三、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甲骨文使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等多种造字方法。象形是最原始的造字方法,甲骨文中约40%是象形字。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很多字体至今仍在使用,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 司母戊鼎【常考点】 1.相关朝代:商朝。 2.地位: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 3.铸造技术:“泥范铸造法”。 4.同类型器物:四羊方尊。 5.特别提醒: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不仅种类丰富,数量众多,而且制作工艺高超。

【常考点】 1.发现地点:河南安阳。 2.概况:这片甲骨是甲骨文断代第一期商武王时期的一块牛胛骨版记 事刻辞。骨版巨大且完整,正反两面共有160余字,背面字内填朱,色 彩炫丽,内容涉及商朝社会生活和天气等方面情况,有重要的文史价值。 3.特别提醒: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 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我国有文字可考刻有文字的甲骨 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青铜器纹饰

青铜器纹饰 古代青铜器的纹饰要点: 青铜器纹饰是青铜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常饰在器物的腹、颈、圈足或盖上。 ?中国古代青铜器上的纹饰,始于二里头文化期,最早出现在容器上的是实心的连珠纹; ?带纹饰的器物集中在商周,且以商周最为著名。说商周铜器有—种狞厉之美,神秘、威严、精细,很大程度上是指其纹饰。纹饰的出现使商周青铜器更具艺术价值。(商周器物纹饰的这种特点与其作为礼器,用于祭祀祖先神灵有关,也与图腾崇拜有关。 纹饰内容有时同器物用途有很大关系。祭祀场面的肃穆,观念上对神灵的尊崇,必然使得纹饰趋于神秘,令今人看去有怵目惊心之感。) ?春秋战国时,由于奴隶制度开始瓦解,纹饰便开始描绘现实生活,如狩猎、宴乐、攻战等,从神秘、威严的气氛中脱离出来。 ?在西汉后期或东汉时,铜器表面往往不用纹饰,称之为素面。 ?动物纹是中国青铜器纹饰的主体,它们在青铜艺术中占有大约一千五百多年的统治地位。可以说中国青铜器的纹饰,一开始就是以动物纹为主要内容的; 华夏族系统的青铜器纹饰: 兽面纹 兽面纹旧称饕餮纹。饕餮(tāo tiè)之名本于《吕氏春秋·先识览》:“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天下之民以比三凶,谓之饕餮。——《左传·文公十八年》。古人说:贪财为饕,贪食为餮”。 宋人将青铜器上表现兽的头部,或以兽的头部为主的纹饰都称饕餮纹。实际上这类纹饰是各种各样动物或幻想中的物象头部正视的图案。后来不少著作中称它为兽面纹。 龙 纹环柱角型兽面纹(西周早期兽面纹鼎) 牛角型兽面纹(商晚期古父己卣) 外卷角型兽面纹(商晚期戊服卣) 内卷角型兽面纹(商晚期兽面纹斝)

龙纹 龙,四灵之长,变幻无穷。据研究,炎、黄二帝就是上古以龙为总图腾的部族联盟领袖。进入封建社会以后,龙作为帝王权力的象征,代表着帝德天威。历代帝王无不以真龙天子自命。从皇宫帝苑到服饰器皿,都充斥着龙的装饰。同时,在民间,龙既是神灵,是祥瑞,又是人们的审美对象,成为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象。 商代早期的龙纹主要见于玉器,如玉玦、玉壁等环状器物。青铜器上的龙纹始见于商代中期。此时的龙纹主要可分为两大类: 1、鳄鱼状爬行龙纹,作两首相对或首尾徊接的形式,体态似鱼体、曲折体为多,此类龙纹多见于鼎、尊、盉、觚等器物。 2、蟠龙纹。 商代晚期,龙纹极盛,变化更繁复,趋于图案化、装饰化,有不少变形图纹出现。 西周早期的龙纹沿袭商代晚期的风格,但到了西周中晚期,龙纹更趋抽象化,只有将早期龙纹同其对比观察,才能从中看出发展轨迹。这是因为在周人的观念里青铜器纹饰的宗教含义已不如商代强烈,由“象物”形式转向图案化,气氛活泼轻松,体现出一种审美情趣,当然,也含有祥瑞意义。 蟠虺(hu ǐ)纹 青铜器纹饰之一。以蟠屈的小蛇(虺)的形象构成几何图形。盛行于春秋战国。 曲折角型兽面纹(西周早期无虫鼎) 龙角型兽面纹(商晚期兽面纹鼎) 长颈鹿角型兽面纹(商晚期兽面纹方彝) 虎头型兽面纹(商晚期戢觥)

艺术史论文浅析夏商周三代青铜器制作的变化特征-图文

艺术史论文浅析夏商周三代青铜器制作的变化 特征-图文 浅析夏商周三代青铜器制作的变化特征 众所周知,世界上所有的古老文明都经历了石器时代、铜石并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在夏商周时期创造了独步世界的青铜文化,考古学上将这段时间成为“青铜时代”。而我将在这篇文章结合夏商周三代的文化特征,从青铜器的品种和用途、制作工艺、艺术特征等方面论述这一时期青铜器制作的变化及各自特征。一、品种和用途 夏代青铜制品主要是为数不多的礼器、武器和工具,相对商周来说种类和数量较少,但在青铜礼器的出现在铸造史上已是一个重大的飞跃。在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出土的青铜器有爵、斝、戈、钺、铃,以及兽面纹牌饰等。另外,相传禹在位时,收集全国的青铜,铸鼎九只,象征九州,号称九鼎——这也被视为王权的标志。下左图是比较有代表性的夏代青铜礼器,爵。 到了商代,随着冶炼技术的进步,青铜器品种已是相当丰富。商人尊神,敬鬼,信巫,淫祀。祭祀活动频繁并且隆重。因此在商代,出现了大量青铜礼器,分为食器,酒器,乐器和兵器。食器中包括鼎、鬲等等。其中鼎是最重要的礼器。上右图为著名的司母戊方鼎。出土于河南安阳侯家庄。此鼎高133厘米、

宽78厘米,重875千克。它以超重,超大,超强的体量感,表现出雄伟庄严之美,从而成为最高统治者证权与神权合一的象征。 周代青铜器与商有联系也有区别。西周注重礼教,统治者实行将政治权利、土地和奴隶讽刺诸侯的分封制度,于是青铜礼器不只用来祭祀,还用来维护和体现这种等级制度。而到了春秋战国,“尊神重鬼”观念日益淡薄,各自为政的诸侯越来越追求“钟鸣鼎食”的享乐生活,青铜器中的生活用器逐渐增多。二、制作工艺 青铜器铸造铸造要经过采矿、冶炼、浇铸、成型等工序。其技术要比制陶复杂的多,从目前出土的文物来看,夏代青铜制品的器类很少,主要以小件的器具和兵器为主。夏代早期的青铜器形制主要受之前同时期的各类陶器的影响,型制朴拙,充满着浓厚的原始气息。 而商周时,随着社会进步和造型艺术的提高,则到了青铜器铸造工艺的辉煌时期,陶制块范铸造的方式得以被使用。而一件青铜器的制作往往是分工合作。如前面提到的司母戊方鼎,铸造时必须几个熔炉同时熔炼铜液,并采用二次铸造法或分铸法来完成。春秋时期在以上的基础上还出现了印模制范和失蜡制造的方法,进一步提升了青铜铸造的工艺。 三、艺术特征 受制作工艺水平等因素的限制夏代的青铜器一般没有纹饰,只有部分器具上有着少量简朴的纹饰。除此以外,值得一提的就

神性向人性的回归——商周青铜器纹饰初探(谢耀亭)

摘要:随着考古工作的进展,越来越多的青铜器呈现在人们面前。在青铜器的整体研究中,纹饰的研究相对来说比较薄弱。我们认为纹饰的变化体现了思想的变化。通过对商周青铜器纹饰的对比研究,可以看出,体现在商周青铜器上的纹饰正反映了思想在此段历史中的演变,纹饰成为思想的载体,当时的思想溶入了纹饰之中。而这一演变的趋势可概括为:神性向人性的回归。 关键词:纹饰;神性;人性 地不爱宝,由于考古工作者的辛勤劳作,越来越多的古代文物呈现在我们面前。面对如此多的考古新材料,真是今日学界之大幸。在考古发掘出土的器物中,青铜器无疑是其中之大宗,尤为人们所关注。经过几代学者的努力,青铜器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研究体系,研究不断向精深发展。在青铜器的研究中,纹饰所蕴含的思想,以及纹饰的变化所反映的思想观念的变化,相对于青铜器其它方面的研究相对落后。且纹饰多数用来作为青铜器断代的依据之一,而不太重视其本身所蕴含的思想。这种现状也正符合学术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没有对器物本身的研究,便无法深入透视器物中所蕴含的思想;没有对青铜器的精确断代,我们便不能透过纹饰观察到那个时代的思想观念。正是在前人不断研究的基础上,我们今天才可能站在一个更高的基点去探讨商周青铜器纹饰变化所蕴含的思想观念的变化。 夏商周三代有着“中国青铜时代”的美称。青铜器的大量使用在此,青铜技艺的完美展示在此。有关夏文化目前一直处于探索之中,所以,我们选取商周(包括东周)作为一个大的时间段,选取青铜器上的纹饰作为一个切入点,来看此时的思想观念的变化。在青铜器的选取上,我们选取了青铜礼器。因为在当时,“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左传·成公十三年》),而礼乐的物化形式是器,正所谓器以藏礼。而青铜重器的易主则被认为是国祚转移的表征,由此可见它的重要性。在纹饰方面,我们选取了器物的主纹饰,因为主纹饰最能表现出当时的思想观念。在区域上,我们选取与中原文化有密切联系的区域,因为我们考察的是当时社会主流思想观念的变化。 一 商代青铜器的主纹饰是饕餮纹1。饕餮纹在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饕餮纹被大量的运用于商人的祭祀重器上(关于西周早期的饕餮纹下文将论及),无疑地反映了商人的思想观念。然而饕餮纹究竟表现了怎样的商人思想?对此学者多有论及,《吕氏春秋·先识览第四》:“周鼎铸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为不善亦然”。这是最早关于饕餮纹饰思想内容的阐释,然而这种阐释并不正确。众所周知:《吕氏春秋》一书乃吕不韦纠集门客所编,编撰的目的是为即将统一天下的秦服务,可以视为一部指导政治运作的书,且该书在吕不韦死后仍有编撰,所以该书的学术性相对于政治性为次。我们从大量考古所发现的饕餮纹,有首无身的只是少数。这也可以反证,在《吕氏春秋》编者们所处的时代,他们所见到的商代祭祀重器已经不多,该纹饰已经退出主导地位。他们对

夏商周青铜器的艺术之美

夏商周青铜器的艺术之美 古代中国的青铜器铸造,以夏商周三代最为繁盛,铜在当时是一种新元素,古人称为“赤金”,用这种材料制造器物比粗拙的陶石器坚固美观,同时,它作为一种很贵重的金属,除了王侯大贵之家,一般百姓是无力铸造铜器的。总体来说,青铜器艺术在夏商周三代主要是奴隶主贵族的艺术,它类似于一种图画文字,通过本身的造型、纹样,以及用于记事的铭文和高超的技艺反映奴隶制时代的风尚和阶级的审美观念。 在此,我想讲一下在我看来夏商周三代青铜器的艺术之美。 铜器最早的铸造,相传是始于黄帝,而比较可靠的却是从夏禹时候起,夏铜器种类为最普通鼎彝两种。商朝大约相当于公元前17世纪至12世纪,这时期的铜器种类和技术已经非常值得称赞,花纹款式也都比较复杂而充满用意。这之后至周代则更加繁盛,不但种类繁多,而且技术更加精妙。 就艺术风格和审美价值而论,三代青铜器艺术之美有以下两个基本的特征。 一方面,三代青铜器艺术在造型与纹饰上与原始彩陶艺术之间存在着传承性。事实上,通过从三代中铜器最古老的型式,即三足的“鼎”和“鬲”看,古代铸铜工艺的技术和原始彩陶的艺术是一脉相传的。到了青铜时代,青铜器艺术达到了比原始陶器要高的技术,奴隶们所铸的铜器中,有多达十种不同的形式,如鼎、鬲、爵、尊、壶、豆、角等。这些青铜器,首先从造型上看,很容易看出铜器的形状的演变

与原始彩陶艺术形式上存在着外在的相似性。有的由陶器发展而来,有的由原始的竹编器物而来,有的则由石器和骨角器进化而来。其次,从装饰上看,青铜器上面的动物纹、几何纹、植物纹等更是与彩陶纹样紧密相连。商代铜器,大多都有繁杂细致的花纹,例如神秘曲折而有方角的螺纹,也称为回纹或云雷纹,象征着雷电或暴风雨云,这种螺纹,很早就已经在原始艺术时期的陶器上。这种纹饰,最初多为圆形,中间发展过程中,出现两个圆形相联的状况,最后,螺纹由圆形而变为有方角的样式,这种情景在新石器时代马厂彩陶时期开始萌芽,到辛店时期而出现了有连续的圆纹出现,此种圆形的或有方角的螺纹,在新石器时代,主要用以装饰陶器的颈部。到商代,则将这种装饰陶器的纹样,用来装饰青铜器以及骨角器物。象前面讲到的鼎、鬲,大都在器物的颈部镂刻上花纹带,并在里面满缀回纹。原始艺术中出现的纹饰原来是在石头上、木头上或粘土上的,而到了奴隶制的铸铜工艺发达的时代,这种纹饰或者直接转移,或在原来基础上改造又延用到了金属上,可以说,中国原始彩陶的造型与纹饰形成了中国特有的装饰美术法则,并且在夏商周三代得到更加完美的体现。 三代青铜器艺术的另一个基本特征表现在它们有自己的独特性,自身在美学风格上也存在着变化和发展。伴随着奴隶制经济和政治的产生和发展,青铜器艺术虽然在铸铜工艺上与原始时期彩陶艺术有一脉相传的关系,特别是在奴隶制时代早期仍具有一定的原始彩陶那种朴素、活泼的蕴味,但三代毕竟是一个自身完整性的体系,由于阶级和国家的出现,社会中已经有一部分人完全从体力的劳动中解放出

商周青铜器纹饰研究史述要

商周青铜器纹饰研究史述要 李学勤先生曾指出:“就一件青铜器而言要从形制、纹饰、铭文、功能和工艺五个方面,综合地观察探讨。” [1]但青铜器纹饰的研究较之于器型、铭文、铸造的研究相对滞后,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其背后隐喻涵义极其玄奥之故,并且青铜器不是单纯的装饰艺术,而是同古人的文化观念、意识形态、宗教信仰、政治意识紧密相连的, 这就要求从多重视野下对其进行系统研究。张光直先生指出:“政治、宗教与艺术的紧密结合在古代世界是一个普遍现象,而在中国,这种结合就集中体现在青铜器纹饰上。”[2]因此探讨青铜器的隐含意义就需要美学、哲学、艺术、文学、宗教等各方面的知识和修养,这无疑也增加了研究的难度。但从古至今也取得了一定实绩,特别20世纪更是成绩斐然。 虽然前辈大家对纹饰多有论述,如容庚先生所著《商周彝器通考》。但纵观历代有关青铜器研究著述,对青铜器纹饰研究史的总结都还不够。囿于篇幅,本文只对青铜器纹饰的研究史做简要的论述,提及的文献也只是纹饰研究史上有重要影响的著作,不免漏薄,撰此小文以乞正于方家。 一、宋代以前商周纹饰研究

最早对青铜器纹饰做出明确记载且资料丰富的著作是《吕氏春秋》。其中有记载如下: 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为不善亦然。《吕氏春秋·先识览·先识》 周鼎著象,为其理之通也。理通,君道也。《吕氏春秋·审分览·慎势》 周鼎著倕而龁其指,先王有以见大巧之不可为也。《吕氏春秋·审应览·离谓》 周鼎有窃曲,状甚长,上下皆曲。以见极之败也。《吕氏春秋·离俗览·适威》 周鼎著鼠,令马履之。不阳者,忘国之俗也。《吕氏春秋·恃君览·达郁》 我们可以看出《吕氏春秋》已经把青铜器纹饰作为独立研究的对象,文中涉及到了饕餮纹、窃曲纹、象纹、鼠纹等纹饰的名称,并对它们的形状做了生动形象的描绘。但是对此类纹饰的描绘还是语焉不详,仅从文献中还难以窥见当时青铜器纹饰的整体风貌。 《春秋左氏传》中也有关于纹饰的记载:缙云氏有不才子,贪于饮食,冒于货贿,天下之民谓之饕餮。古者铸鼎象物,以知神奸。鼎有此象,盖示饮食之戒。

商周青铜器的艺术特色

商周青铜器的艺术特色: 商周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青铜时代,青铜时代流行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秦汉时代。以商周器物最为精美,品种已很丰富器型多种多样,并出现了铭文和精细的花纹浑厚凝重。商周青铜器艺术装饰承接新石器时代艺术中若干精髓,经过长期绵延不断的变化,形成独特的体系,在成为中国艺术史的一个组成部分。商周时期,青铜的冶炼业作为生产力的标志而达到高峰。是中国古代青铜器发展的鼎盛时期。以下通过中国商代晚期最重的青铜器《司母戊方鼎》和西周早期青铜礼器中的重器《大盂鼎》来论述商周青铜器艺术特点。 从造型艺术的观点看,许多青铜器又是精美的工艺美术品。代青铜器的铸造方法与造型及装饰方法的密切联系,说明中国工艺美术中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传统。形成独特的体系。从青铜器的纹饰上看,有饕餮纹、雷纹、弦纹、鱼纹、鸟纹、龟纹等。 1、例:《司母戊方鼎》、《大盂鼎》这两件青铜器造型与装饰上在口端、顶盖、边沿也多铸造有神态生动的造型,动物凌厉的角和爪、卷曲的翅和尾、圆瞪的目、尖锐的牙等又常常被有意地加以突出表现。更多的则是以棱鼻为中心,两个侧身的夔形对接,正好拼成一个正面饕餮,同样形成尖角翻卷、双目圆瞪、龇牙咧嘴、利瓜大张的状态。在众多造型中,饕餮的形象是最为恐怖的,这种造型多见,而且都刻在尊贵庄重的礼器上。久而久之,饕餮便被提炼成一个综合的奇形怪状的兽面。可见兽面纹的确是一种神圣王权的象征。君主掌握了兽面神器,就意味着人神合一,至尊高贵,即拥有神的权力,也成了神之子及其化身。 2、商周的青铜礼器中兽面纹是最主要的器饰主题和纹样例:一《司母戊方鼎》、二《大盂鼎》。同时也与人面纹、鸟纹、夔纹、龙纹等交替互渗,似是而非,具有演化变体的多样造型,始终占领着象征神灵的主导地位。多数器饰的造型均为兽面纹居中,鼻、口垂直的扉棱两边对称,陪衬的副题花纹则点缀在次要位置。这些冷峻的神态造型,都更多给人以威严神秘的诡异色彩。 商周青铜器是中国商周时代生产科技和艺术发展水平的集中反映。造就了以狰狞为美的审美文化时尚也呈现了我国奴隶制残酷本性。综上所述商周的青铜艺术是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它以品类丰富、造型优美、纹饰华丽、制作精巧、风格独特而著称,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有独特地位。

青铜器艺术特征研究修改稿

湖南地区商周青铜器艺术特征研究 中文摘要 湖南地区商周青铜器在中国青铜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商代晚期,湖南地区进入青铜文化的鼎盛时期,出现了一批既有中原特点,又有本地特色的青铜器。西周时期开始出现具有南方特色的铜器,同时也出现楚国铜器,构成了春秋战国时期湖南地区以楚国青铜文化为首,同时又有多种青铜文化并存的局面。本论文在吸收借鉴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对湖南地区商周青铜器的艺术特征作了系统分析研究。 全文由绪论、四个章节和结语构成。绪论部分首先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角度、意义和方法,还对研究对象的研究范围、研究历史和研究现状等问题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从而为后续的研究作了铺垫。造型为青铜器塑造了身体轮廓,纹饰是青铜器华丽的服装,这个形象的比喻说明青铜器造型艺术和装饰艺术的有机结合才能构成完整的青铜器艺术。因此第一章主要是对湖南地区出土的青铜器进行地域分类和年代分析,让人们对本地区的青铜器有个基本了解。第二章和第三章着重围绕青铜器艺术的两个特点进行分析研究:第二章从青铜器的造型艺术角度出发,从分类入手,依时代为序,对每种器类的造型演变作了分析,并对其艺术特征进行了分析和总结。第三章对的青铜器装饰纹样的发展和不同题材类型进行了研究。第四章主要是从影响青铜器艺术特征的湖南地区文化因素作了分析,并对本地区青铜器的对外影响进行了讨论。结论部分归纳总结了前述四个章节的主要观点,结合商周时期社会的主要思想特征,通过对商周不同时代青铜造型装饰艺术

所表现出的风格差异的分析,指出了湖南地区商周不同时代审美观念的主要特征以及本文研究屮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继续努力的方向。 绪论 一、相关概念 “青铜”是一个近代金属材料学术语,是纯铜与锡、铅等金属的合金。在我国古代,青铜常被称为“金”。“青铜”一词的出现相对较晚。青铜一般呈黄色,只是由于我国古代的青铜器历经岁月之沧桑,因其氧化而表面颜色多有青灰或绿色的锈蚀,所以才被人们地称为“青铜”。 “青铜器”泛指以铜合金制作的各种器物,与孔子所谓“藏礼”之“器”内涵不同。中国古代的青铜器种类繁多,其分类亦因所据标准(性质、功能或形态)不同而各异。就青铜器的性质而言,可分为“祭器”、“养器”、“用器”、"乐器”、“明器””。其中,“祭器”又称"人器”、“明器”又称“鬼器”‘、“用器”又称“生器”。基于青铜器功能的分类是最为传统的分类方法,自吕大临《考古图》开其端绪以来,从之者甚众,研究成果也最为丰富。一般将青铜器分为容器、乐器、兵器、工具、车马器和杂器六大类,容器下另设食器、酒器、水器三亚类。本文在对湖南地区出土商周青铜器的进行类型分析时,按功能分类结果并结合本地区青铜器特点,而将研究的范围仅限于容器、乐

浅谈夏商周时期青铜器的发展

1、 浅谈夏商周时期青铜器的发展 中国青铜时代形成于公元前2000年,距今约4500~4000年龙的时代,相当于尧舜传说时代,古文献上已经纪载当时人们已开始冶铸青铜器,自夏、商、西周起,中国开始了周而复始的朝代更替。夏商两代均设有管理手工业的官职和王室贵族直接控制的手工业。统治者所需的礼器、祭器、武器和贵重的生活用品,多是官府手工业部门制造的。青铜器是商代工艺的重要品种。商代青铜器品类齐全、造型多样,装饰图案或中心对称,或呈单独纹样,神秘庄严。由于商代统治阶级盛行饮酒之风,所以酒器制作十分发达。青铜器成本高,只能为统治者所用。经考古发掘,在几十处遗址里发现了青铜器制品,同玉器时代一样,约经历了15个世纪。 青铜器的出现,促使玉雕技术与陶塑技术合而为一应用在青铜器的塑造方面,在此基础上铸造工艺发展起来。传说中夏铸九鼎,开启了华下文明的青铜时代。实际上在塑鼎这种复杂的工艺之前,青铜器必将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由简到繁的发展阶段。此时的艺术风格由原始时期陶器造型、纹饰呈现的活泼愉快走向神秘威严,失去了原始艺术的质朴风格和生活趣味。而青铜图案同彩

陶一样成为古代工艺形式美的瑰丽景观,二者的抽象与逻辑演变,经历了长期的积累,凝结着无数经验与智慧,它嬗变成一种心灵的艺术,脱尽了向自然模仿的痕迹,那原初的具象已被遗忘在意象的升华中。 中国的青铜器以其独特的民族风格、鲜明的时代特征,在世界文化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青铜器作为文化的载体,它凝聚着历史的秘密,天子的威严、诸侯的荣宠、大夫的勤谨以及工匠艺人的殚精竭虑。统治集团利用青铜器“明贵贱,别上下”,其狰狞、神秘,显示着奴隶主们的权势和威仪。它们是奴隶主狞厉的政治宣言,是奴隶望而生威的神物,是当时生产力与科技水平的实物证据,更是植根于这块神奇土地的中华民族传统的渊源。艺术上或浑厚凝重,气势磅礴;或工艺高超,精妙绝伦;或铸刻铭文,俨然一卷史书;无论繁缛简朴、狞厉祥和,都给人以历史的沉思与启迪,艺术的审美与人性的观照。回首几千纪,我们不能不感叹贵族们何以如此孜孜以求?我们仅从多数有铭文的青铜器上发现,其铭文结尾无不铭刻着“子子孙孙永宝用”的祈愿,他们期望权力、地位、荣耀能像青铜一样永世长存。遗憾的是商代的青铜器为周的诸侯瓜分刮去了族徽与名号;周的重器被秦人熔铸了“金人”。我们现在看到的青铜器相当多的出土于周原的窖藏,从埋藏的杂乱无序可见,贵族们逃跑时的仓惶。那些部族与家族“宝用”的器物,终成为全社会的遗产。

青铜器装饰纹样调查报告

青铜器装饰纹样调查报告 这次为期一周的外出考察课去了西安和平遥。考察内容主要以两地的建筑古建、文物器形、装饰纹样以及大院文化为主。在考察期间,我对两地的民俗民风,地区发展也有了一些了解。总的说来,还是收益颇丰吧。由于考察的内容繁多,在此,我只针对中国古代青铜器的装饰纹样这一部分及其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谈一些自己的认识。 青铜器的纹饰是中国青铜工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习中国工艺美术史时,我们已经知道商周到战国青铜器的纹饰,主要有平浮雕、浅浮雕(阳刻、阴刻)、高浮雕、透雕、圆雕等。早在夏朝,器物纹样还处于萌芽阶段,直到商初,青铜器纹样才有了发展。商初到商中期这一时期,器物纹样长期处于发展阶段,纹样古朴,此时纹样有饕餮纹、夔纹、兽面纹、牛面纹、蝉纹、象纹、龙纹、鸟纹、乳丁纹等,并出现人面问、虎纹。商末到西周是器物纹样发展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的纹样富有神秘感,多为窃曲纹、环带纹、重环纹、蝉纹、凤鸟纹、象纹、鹿纹、乳丁纹、龙纹等。饕餮纹变为牛羊纹,商末周初以来还出现多种凤鸟纹。到春秋战国时期器物纹样逐渐发生了变化,春秋时期以秩序见长,战国时期则以活泼取胜。春秋战国时期多蟠螭纹、龙纹、蟠虺纹、生活纹等。此外常见的还有云雷纹、目雷纹、勾连纹等几何纹样。商周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的青铜器从艺术风格到制作工艺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青铜器上的各种纹饰,题材多样,手法独特,结构严谨,纹饰造型夸张、凝练。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器物纹样,由单纯粗犷趋于成熟精工,由神秘奇特转向平实奔放,由严峻肃穆变为生动活跃。

在各种青铜器中,商周时期系以动物纹居多,其中又以饕餮纹为主,一般而言,商代饕餮纹的主要特征是额上两个大角以外卷型和曲折形居多,目侧耳小而圆润,两侧利爪小,短。此外,从纹饰的构图于布局看,早、中商时期的花纹为单层,无地纹,即有主纹。且往往见器表的中间留白,即不是通身饰满花纹。晚商开始出现地纹,乃至出现了三层花纹,即主纹(鼓出的粗纹)、地纹(衬托主纹的纹饰)、细纹(在主纹上雕刻的阴道花纹)三层。故胎多厚。刻纹多深,主纹多凹,多呈对称,对称中间有一个重点,或以饕餮纹为之,或以器物的扉棱为之。西周早期的铜器纹饰仍以饕餮纹、龟纹、夔纹、龙纹、鸟纹、蝉纹、蚕纹等多种动物纹居多,几何纹次之。至晚期,动物纹退居作陪衬地位,而以环带纹、鳞纹、窃曲纹、瓦纹占据主导地位。而且纹饰罕见用三层纹饰,亦不见以云雷纹为地纹衬托主纹。此间的纹饰也渐趋简单朴实,构图也少见对称,中点的章法,同时纹面与器面平,罕见凸出的粗纹,这是西周铜器纹饰显著的时代风格。春秋战国铜器的纹饰,系以粗大的蟠螭纹、细小的蟠虺纹、绳纹、贝纹、鸟兽纹居多,且多为袋状。此间纹饰纤巧细密,富于变化。 纹饰是青铜器皿上的装饰纹样,雕或浮雕铸成,题材广泛,各类纹饰的发展演变情况也提供了重要依据。按纹饰的种类可分为几何纹、动物纹、植物纹、人物纹和建筑纹五大类。这里主要介绍动物纹和几何纹。 动物纹中出现最早,印象最深的当属饕餮纹。 饕餮纹,指大眼圆睁、咧着大嘴,獠牙外露,额上有一对立耳或犄角,两目间以扉棱或器物棱角为鼻,两侧还有一对利爪的面目狰狞的传说中的吃凶兽。有的以牛首、羊首变形。有的兽面两侧装饰有对称的蜿蜒躯体。饕餮纹多施加在器

商周青铜器讲解词

湖南省博物馆 商周青铜器陈列讲解词 湘博文化志愿者赵同瑞编撰 二零零七年十二月

前言 湖南商周青铜器是我国古代青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强烈的地方特色。器物形体厚重高大,装饰风格诡异奇特,敲击乐器独领风骚,圆雕动物栩栩如生。我们的这个展览将全面地向观众们展示这一点。 湖南先民使用、冶铸青铜器的历史,目前可追溯到商代前期,距今约3500年。宋代文献中有湖南出土青铜器的记录,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前后,湖南出土的一批以四羊方尊为代表的商周青铜器在国内外引起轰动,四羊方尊是商代青铜工艺中最杰出、伟大的作品,现成为国家博物院的镇馆之宝。 首先您看到的这一组照片上的器物,都是湖南乃至全国的商周青铜器中的顶级作品。但是在1949年以前,他们都被偷偷运出中国,至今仍飘零在海外,藏于国外一些著名的博物馆内。 子母象尊 尊是青铜器中的一个专有名词,它是一种盛酒的器物,或者是用来祭司的神器。今天所说的尊,约定俗成,仍沿用宋人的定名。尊的形体可分为有肩大口尊、觚(gū姑)形尊、鸟兽尊等三类。这就是一件鸟兽尊,通高17.5厘米,器形为象形,中空,象鼻上卷为流,器表装饰了龙纹、兽面纹、四瓣目纹。器盖的捉手也是一只小象,宛如母象驮着自己的孩子,因此取名为“子母象尊”。该尊现藏于美国弗利尔美术馆。 双羊尊 这两件器物叫“双羊尊”,这件收藏在英国的大英博物馆,这件收藏在日本的根津美术馆。二件器物均由相背同体、同足的双羊构成器物的主体,器身布满鳞状纹,背负尊筒。但仔细观摩就会发现他们的差异,虽然纹饰的主题都是兽面纹,都在腿部饰龙纹,但表现的手法是不同的,根津美术馆藏尊的纹饰基本上只作平面表现,而大英博物馆所藏采取了一些浅浮雕的表现方式,如兽面就比较凸出,尤其有趣的是,该器的颌下有突出的“羊须”,肚下也有“毛发”下垂的刻意表现。这种差异是表现羊的品种还是雌雄?或者不过是艺术表现手法而已?观众们可以与我们一起来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