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概论知识点

美学概论知识点
美学概论知识点

第二章

一、美的本质

1、从物质世界中去探寻美的本源

美是事物本身所固有一种物质属性,如自然属性、形式特点、典型性等,是独立于人类主观意识之外的一种客观存在,不受主体的偏见和个人爱好的影响。

(1)“美在形式”说

美是事物所具有的某种形式、结构、属性、特质和法则。

【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

【英】荷迦兹《美的分析》

【美】克莱夫·贝尔:美是“有意味的形式”。

(2)“美在典型”说

美是典型,是同类事物中最富于特殊性、最有代表性的事物。

【古希腊】苏格拉底

【法】孟德斯鸠

【美】朗洛伊斯

2、从精神世界探讨美的本源

认为美不是客观地存在于物,不是物固有的属性和特质,而是精神介于物的结果,精神是第一性的,把美归结为一种精神现象或精神属性。

(1)“美在理念”说

客观唯心主义:把外在于人的某种绝对观念看成是美的本源。

【古希腊】柏拉图

【中世纪】圣·托马斯·阿奎那

【德】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2)“美在主观”说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心灵如意识情感、想象、直觉等看成是美的本源。

【英】休谟

【英】科林伍德

【意】克罗齐

3、从主客观关系探寻美的本源

美既不在客观,也不在主观,而在主客观的关系上,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1)“美在关系”说

着眼于事物内部的关系以及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系。认为美与不美并不完全取决于事物本身,而是要看它与人及其周围其它的事物所形成的关系。

【法】狄德罗

(2)“美在生活”说

强调美是一种客观社会存在,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强调美存在于审美主体对客体(审美对象)的审美实践活动。

【俄】车尔尼雪夫斯基

4、从社会实践活动去探讨美的本源

【德】马克思

美的根源在社会实践,美的根源不在自然物质属性,不在客观精神,不在主观心理,也不在主观心理与客观事物的统一,它的根源深深地蕴藏在人类的社会实践中。

劳动创造了美。

美的本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或感性显现”

5、美是不可定义的

【分析哲学】

二、美学学科概述

(一)美学的概念

美学一词来源于希腊语aesthesis,最初的意义是“对感观的感受”。

1750年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美学专著《Aesthetics》出版,第一次赋予审美这一概念以范畴的地位,鲍姆加登成为“美学之父”。

从此,美学成为一门有别于逻辑学、伦理学的独立学科,后经过康德、黑格尔等人努力,逐渐走向深入,使其获得更为严谨的理论形态。

(二)美学的发展历史

1、美学学科的萌芽

西方古代文明中早就蕴涵着美学的精神。

古希腊、罗马是欧洲文化的摇篮,也是西方美学的源头。

(1)古希腊和古罗马前期:

毕达哥拉斯、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普洛丁

(2)文艺复兴和启蒙时期:

达芬奇、莎士比亚、狄德罗、休谟、博克

2、美学学科的创立

鲍姆嘉登:1750年出版《美学》一书。

3、美学学科的提升

康德《判断力批判》、黑格尔

4、美学学科的科学化

马克思

第三章

一、自然美的特征

1、客观性

2、形式性——更侧重于形式

3、易变性

随时空改变(远近、方位、四季、朝暮、阴晴)的变化而变化。

4、联想性

自然美是自然的某种属性与人的审美心理、文化结构的一种契合,即人们往往从自然美的形体、色彩、声响等等联想起人的精神、品格、个性、理想等,加以赞美。

二、艺术美的特征

1.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艺术形象是艺术家根据实际生活的体验、认识,根据美的规律创造出来的具体可感而又带有强烈情感色彩的艺术情境。形象性是艺术美的首要特征。

富有美质的艺术内容,必须通过独创的、和谐的艺术形式、艺术形象才能恰如其分的传达出来。

2.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再现与表现的统一

客观:根源、物质材料、物态化的形式。

主观:观念、创作过程。

艺术作品是再现客观社会,表现主观意识,对客观世界进行加工改造。

3.一般与个别的统一

恩格斯: 一切真实的、详尽无遗的认识都只在于:我们在思想中把个别的东西从个别性提高到特殊性,然后再从特殊性提高到普遍性。

艺术美的典型性,是指通过鲜明生动的个别形象反映社会生活中带有本质性、规律性的内容。

4.艺术美可以以丑为美

生活丑能够成为艺术描写对象,具有艺术美。

第四章

一、色彩

1.红色

红色是太阳、火、血的色彩;使人感到炎热、温暖、热情、兴奋、活泼;象征革命、喜庆、幸福、希望、吉利,具有青春活力,是属于年轻人的色彩。

红色性格热情而突出,然而过于暴露,容易冲动,过分刺激,因此又象征野蛮、恐怖、卑俗和危险;

喜爱红色的人,多表现为积极热情、充满活力、性格开朗、具有好胜性和进取心,但感情方面容易受挫,难以持之以恒。

2.橙色

橙色象征美满、幸福,代表兴奋、活跃、欢快、喜悦、华美、富丽,是非常有活力的色彩。橙色明视度高,在工业安全用色中,橙色即是警戒色,如火车头,登山服装,背包,救生衣等;由於橙色非常明亮刺眼,有时会使人有负面低俗的意象,这种状况尤其容易发生在服饰的运用上,所以在运用橙色时,要注意选择搭配的色彩和表现方式,才能把橙色明亮活泼具有口感的特性发挥出来。

3.黄色

黄色是阳光的象征,具有光明、希望的含义,给人以辉煌、灿烂、柔和、崇高、神秘、威严超然的感觉;

也象征下流、猜疑、野心、险恶,是色情的代名词;

4.绿色

绿色是植物王国的色彩;充满和谐与安宁,给人以极大的慰藉,是大度的,平凡而随和;是生命之色,象征和平、青春、理想、安逸、新鲜、安全、宁静;

喜欢绿色的人比较淡泊名利,不愿争强斗胜,广交朋友,崇尚自然,不苛求人生,不奢望辉煌。

在商业设计中,绿色所传达的清爽,理想,希望,生长的意象,符合了服务业,卫生保健业的诉求,在工厂中为了避免操作时眼睛疲劳,许多工作的机械也是采用绿色,一般的医疗机构场所,也常采用绿色来作空间色彩规划即标示医疗用品。

5.蓝色

蓝色使人联想到天空、海洋,象征广阔、无穷、遥远、高深、博爱和法律的尊严,带有沉静、理智、大方、冷淡、神秘莫测的感情。

又具有寂寞、悲伤、冷酷的意义。

由于蓝色沉稳的特性,具有理智,准确的意象,在商业设计中,强调科技,效率的商品或企业形象,大多选用蓝色当标准色,企业色,如电脑,汽车,影印机,摄影器材等等,另外蓝色也代表忧郁,这是受了西方文化的影响,这个意象也运用在文学作品或感性诉求的商业设计中。

6.紫色

紫色具有高贵、优雅、神秘、华丽、娇丽的性格;象征虔诚的色彩,但加黑暗化时,又象征蒙昧和迷信;由于具有强烈的女性化性格,在商业设计用色中,紫色也受到相当的限制,除了和女性有关的商品或企象之外,其他类的设计不常采用.

7.褐色

褐色常被联想到泥土、自然、简朴。它给人可靠、有益健康的感觉。反面来说,它被认为有些不鲜明,但是可以通过使用较亮的色彩来弥补这种情况。在商业设计上,褐色通常用来表现原始材料的质感,如麻,木材,竹片,软木等,或用来传达某些引品原料的色泽即味感,如咖啡,茶,麦类等,或强调格调古典优雅的企业或商品形象。

8.白色

白色象征纯洁、光明、神圣,具有轻快、朴素、清洁、卫生的性格;

又具有空虚、单调、凄凉、虚无、飘忽的感觉。

白色具有高级,科技的意象,通常需和其他色彩搭配使用,纯白色会带给别人寒冷,严峻的感觉,所以在使用白色时,都会掺一些其他的色彩,如象牙白,米白,乳白,苹果白,在生活用品,服饰用色上,白色是永远流行的主要色,可以和任何颜色作搭配。

9.黑色

表示生命将到终极,表现虚无和泯灭的思想;代表黑暗、寂寞、沉默、苦难、恐怖、罪恶、灭亡、神秘莫测;黑色又有庄重、肃穆、高贵、超俗、渊博、沉静的意义;

黑色具有高贵,稳重,科技的意象,许多科技产品的用色,如电视,跑车,摄影机,音响,仪器的色彩,大多采用黑色,在其他方面,黑色的庄严的意象,也常用在一些特殊场合的空间设计,生活用品和服饰设计大多利用黑色来塑造高贵的形象,也是一种永远流行的主要颜色,适合和许多色彩作搭配。

10.灰色

浅灰色性格类似白色,深灰色接近黑色;

纯净的中灰色稳定而雅致,表现出谦恭、和平、中庸、温顺和模棱两可的性格。

二、形体

(一)点

点,是形体要素中最基本的元素,在空间起标明位置的作用。

“雪花”点给人以柔和、轻盈的感觉

少量点的点缀,可使画面活跃起来。

单独的点能够产生积聚视线的效果,发挥视觉中心的作用。

(二)线

1.直线

直线刚毅、挺拔、正直、稳定、力量等,常用来象征男人的性格,创造阳刚美。

水平线:广阔宁静;令人联想到风平浪静的水面、地平线。

垂直线:上腾挺拔;令人联想到树、电线杆、建筑物柱子,有崇高的感觉。

斜直线:动感变化,斜线的倾斜角度越大,运动感越强。

粗直线:有厚重、粗笨的感觉;

细直线:有尖锐、神经质的感觉

2.折线

折线实际上是直线的转折,一般表现为运动过程中的起伏、升降、进退和突破,给人一种动态感、方向感和灵巧感。

3.曲线

曲线优美、柔和、轻盈、典雅、流畅等,常用来象征女人的性格,创造阴柔美象。

曲线的整齐排列会使人感觉流畅,让人联想到头发、流水等。

曲线的不整齐排列会使人感觉混乱、无秩序以及自由。

(三)面

平面:具有平整、刚硬、简洁之感,

曲面:具有起伏、柔软、温和、富有弹性和动感的特点。

几何形的面:表现出规则、平稳、较为理性的视觉效果

自然形的面:表现出柔和、自然、抽象的视觉效果。

(四)体

1.三角形(体)

正三角形:具有稳定感;表现稳定、庄重、崇高以至永恒。

倒三角形:具有危险感;表示动荡、不安和倾危。

斜三角形:具有冲击感,表示方向和前进等。

在建筑上,正三角形与方形都具有稳定感,但三角形又与方形不同,同时具有方向感,有指向天空神圣的天国意义。

在宗教强烈的民族中,三角形建筑就占了主体地位,如古埃及的金字塔,玛雅文化的金字塔。

2.方形(体)

方形的美感:稳重、平实、刚性、秩序、权威,是一种阳刚美;大多数建筑物都是方形。方形的负面美感:呆板、平实、拘谨、固执、缺乏灵气。

3.圆形(体)

圆形的美感:柔软、圆润、温和、体现一种柔性美,同时具有神秘感、宗教感。

椭圆比圆更美。

在伊斯兰建筑、拜占庭建筑有巨大的圆形穹隆。

在中国,圆形有天的象征,同时有神秘的道教(八卦)意义。

三、声音

1、一般而言,高声高亢激昂,低音凝重深沉;强音振奋,轻音柔和;急促的声音显得紧张,舒缓的声音显得舒坦;乐音悦耳动听,噪音令人烦躁不安。

2、音量

音量大的乐音适合表现激烈、动荡的情感。如《男儿当自强》、《好汉歌》

音量适中的乐音适合表现开朗、欢快、舒展的情绪。如《千年等一回》

音量小的乐音显得安详、轻柔、哀婉,一般的轻音乐或小夜曲,如理查德·布莱德曼的钢琴曲,只有用小的音量来表现才能传达出缠绵悱恻的细腻情绪。

3、音色

钢琴:教堂般庄严、肃穆《贝多芬热情奏鸣曲》

大提琴:深沉醇厚《天鹅》

双簧管:优雅甘美《天鹅湖》

小提琴:纤柔灵巧、流畅华美。《梁祝》

小号:英雄气概《霍拉舞曲》

笛子:悠扬而嘹亮《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二胡:凄凉忧伤《二泉映月》

琵琶:铿锵、激越《十面埋伏》

唢呐:嘹亮、欢快、热闹《百鸟朝凤》

第五章

(一)悲剧

一、悲剧的历史发展

1.悲剧的起源

古希腊人在祭祀酒神和农神的祭祀仪式上,表演歌舞,悲叹地吟唱酒神狄奥尼索斯在尘世遭受的苦难,赞美他再生,即“酒神颂”,这是古希腊悲剧的雏形。

2.古希腊时期——命运悲剧

3、文艺复兴时期——性格悲剧

3、启蒙时代——社会悲剧

4、19世纪末——存在悲剧

二、悲剧理论的发展

1.亚士多德——过失说和净化说

2.黑格尔——冲突说、永恒正义说

3.尼采——酒神精神说

(1)悲剧的本质:酒神精神。酒神狄俄尼索斯代表本能和混沌,在活动中,人们打破一切禁忌,冲破一切规范,把原始本能和生命意志的洪流释放出来。

(2)悲剧快感的根源:在个体原则的毁灭中,人的生命回归到集体的生命洪流,因此又感受到一种巨大的狂喜,尼采称之为“形而上的沉醉”。

(3)尼采悲剧观的价值:开始从个体生命生存的角度来思考悲剧,为悲剧注入了个体价值。

4.马克思、恩格斯——新旧力量的对立

5.雅斯贝尔斯——存在悲剧观

三、悲剧的定义

作为美学范畴的悲剧也可称之为悲或悲剧性。特指一种悲剧性冲突,也就是主体所代表的正义精神与远不能满足的现实之间发生了矛盾,矛盾的结果是主体遭到了毁灭。但这种毁灭只是肉体意义上的,主体所代表的精神却得到了弘扬。它给人的美感不仅是悲而且包含着振奋感和昂扬感。

四、悲剧的美学特征

1、人物遭受不幸

悲剧人物可以是英雄,也可以是普通人,一般性格具有正面素质;

悲剧的结局必须是人的严重苦难(不幸、痛苦、失败、毁灭等)。

2、悲剧具备冲突过程

“没有冲突就没有悲剧”

冲突的结构:冲突的有限性——有限性的冲突者的毁灭——在冲突者的毁灭中所显示出的更高的超越性

冲突要具备完整性:悲剧事件要有头有尾,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必须有一定的“长度”,即戏剧冲突的发生、发展和结局,有完整的悲剧冲突过程。

冲突要具备战斗性:指主人公的悲惨、悲哀、痛苦、死亡的命运给观众带来无限的伤感,使人震惊或畏惧,进而在悲壮中奋发精神,激励斗志,化悲痛为力量,向着自由王国奋进。悲剧三要素:抗争、行动、毁灭

抗争是悲剧的主调。抗争内含了双方的力量对比和道德属性。悲剧主人公面对强大的敌对力量,不因自己弱小而怯怕,也不因可能的悲剧结局而退缩,表现出正义、善良、弱小面对邪恶、不义、强大时的大无畏勇气。

行动是抗争的具体化。

毁灭是行动的结果。这种结果必然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社会旧势力造成的,它在一定程度上

揭示了社会生活的真实和本质。

3、悲中带有“卡塔西斯”

悲:鲁迅:“悲剧是把人生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悲剧给人一种压抑、恐怖和苦痛。尤其当这种“毁灭”是一种不可避免、不可改变的结局时。在悲剧感中,最基本的体验,就是这最初的、但也是最深切的悲痛。

“卡塔西斯”:即净化作用。

(1)安全感:卢克莱修:“当风浪搏击的时候,从海岸上观看别人的痛楚是一种快乐。”“在悲剧中可以感到恶,但与此同时,无论它多么强大,却不能伤害我们,这种感觉可以大大刺激我们完好无恙的意识。”

(2)优越感:桑塔耶纳:“我们可能感到这是灾难,但是同时我们也知道,这灾难虽然很大,但毕竟不能触及我们,这一念就格外刺激起我们自己的安全感。”

(3)情感的宣泄:将自身不幸,将自身生活中积累的哀怜和恐惧,投射到悲剧人物上,通过投射,宣泄了自己在生活中的压抑感,获得“舒畅的松弛”,从而得到净化,即情感上的解脱。

(4)崇高的超脱:悲剧尽管激起恐惧,但使人感到振奋。暂时的恐惧之后,人会受到激励和鼓舞,能够唤起人的惊奇感和英雄气魄。朱光潜:“在悲剧观赏之中,随着感到人的渺小之后,会突然有一种自我扩张感,在一阵恐惧之后,会有惊奇和赞叹的感情。”

——无论是生理上的宣泄,还是情感上的净化,或者是精神上的超脱,悲剧快感都是从最初的恐惧、哀悯和痛苦,转向一种解脱的快感。

(二)喜剧

一、喜剧理论的发展

1.亚士多德——鄙夷说

《诗学》中揭示了滑稽、喜剧与丑之间的关系,认为通过对丑、滑稽的摹仿而产生的喜剧性效果,是喜剧的主要特点。

喜剧是对于比较坏的人的模仿:“喜剧所模仿的对象较我们低下。但所谓低下,并非全指凶恶。可笑性只是一种丑。”

理论特色:鄙夷说抓住了“可笑者”和“发笑者”的喜剧结构关系,但真正的鄙夷却不一定能产生喜剧的笑。

2.霍布斯——突然荣耀说

3. 康德——预期失望说

4.柏格森——生命机械化说

5.弗洛伊德——心理能量消耗的节省说

6.马克思——历史丑角说

二、喜剧的定义

所谓喜剧,就是以智力性因素为基础,对生活事物与艺术对象中本质与现象、目的与手段、动机与效果之间的错位或乖讹的发现与揭示,并通过顿悟式的笑来完成对不合理因素的批判以及对美好事物的赞颂,从而引人发笑来鞭策丑,征服丑,从中肯定生活中的美,并显示实践主体自尊、优越胜利,最终达到对自我进行肯定的重要美学范畴。

只有把“笑”的完美形式和深沉严肃的内涵结合起来,才能称得上真正的喜剧艺术。

三、喜剧的美学特征

1.以“笑”为标志

喜剧的笑是人与对象在性质上不平等的结果,是人明显地觉得对象低于自己,是自己取笑的对象;

喜剧所引发的笑并不仅仅是生理意义上的笑,而是具有了深刻的社会理性内容,是自我高于丑陋的一种理解与顿悟;

它来自于对生活真相和事物本质的洞察,具有深刻的社会内容和道德批判性。

2.以“可笑”为内容

亚里士多德:“喜剧的模仿对象是比一般的人较差的人物。所谓‘较差’,并非指一般意义的‘坏’,而是指具有丑的一种形式,即可笑性(或滑稽)。可笑的东西是一种对旁人无伤、不至引起痛感的丑陋或乖讹。”

柏拉图:“不美而自以为美,不智而自以为智,不富而自以为富,都是虚伪的观念。”

鲁迅:“喜剧就是把人生虚伪的东西撕破给人看。”

可笑者——笑者

笑者对可笑者的超越

——喜剧的本质

喜剧是在超越过程、向新境界进发的过程完成后,回眸看自己过去所形成的轻松态度,是超越自身的限度、缺陷后所形成的境界。因为已经超越,所以可以笑。是超越后的轻松和欢快。“笑”与”可笑“的种类:

(1)意识到差错而不由自主地产生了差错。

——对知道何为偏离而不由自主发生的偏离,笑主要是善意的幽默。

(2)意识不到自己的差错,而把差错作为正常的东西展示出来。

——对不知道偏离而把偏离作为正常进行,笑主要是善意的戏谑。

(3)明知自己的差错却要掩盖自己的差错,甚至炫耀自己的差错。

——对明知偏离而掩盖或炫耀自己的偏离,笑主要是犀利的讽刺。

3.以“悖谬”为形式

以内容与形式的不和谐以及表面与实质的悖谬,产生滑稽可笑的效果。

(1)人物性格的乖谬性

从喜剧人物看,主人公往往表面上一本正经,而实质上非常庸俗。人物性格往往乖谬错讹、自相矛盾,多有愚行和丑行,却又自炫为美,具有人物性格的乖谬性。

(2)喜剧冲突的荒诞性

从喜剧冲突的性质和结局来看,多为无价值的以有价值自炫,并在自炫中暴露渺小和可笑,由此造成喜剧冲突的荒诞性。

(3)艺术的讽刺性

能带给人喜剧感的艺术作品多用夸张的艺术手法,对主人公的缺陷和背谬行为给予极度夸大,从而产生了一种滑稽可笑的效果。

从艺术表现手段看,多用机智、幽默、讽刺、滑稽,往往采用夸张、反差、对比、误会、巧合、偶然、意外、怪诞、变形、拼贴等设计笑料的手段,具有艺术讽刺性。

(4)语言的风趣性

从语言运用上看,显得俏皮、夸张、诙谐,具有语言的风趣性。

美学知识点总结(DOC)

1.格式塔(中文译为::格式塔心理学和格式塔心理美学的重要范畴之一。 ① ②基本特征:(1)但不等于成分之和, (2)格式塔各组成部分均改变的情况下格式塔仍然存在。 ③ 知觉中对简洁完美格式塔 使无 19C后半叶德国 与此相关的学派:同情派,内摹仿派 内摹仿派:与立普斯相对立:人在内心里对

3.直觉说 A.意大利克罗齐:直觉即 感觉,理性和实践活动认识世界 B. C. 4.存在主义:德国世纪20年代创立 A.思想来源:克尔凯郭尔和胡塞尔的哲学思想 B. C.特征:存在先于本质;自由选择;世界荒诞和人生痛苦 D.海德格尔:悲观主义人道主义萨特:乐观主义人道主义(人的本 E.代表作:萨特《恶心》存在主义奠基之作加缪《局外人》 戏剧:萨特《苍蝇》加缪《正义者》 A.主张研究“共时态”

历时语言学:语言的变迁 6.语言和言语:索绪尔(把语言当做一个整体研究) A.语言:言语活动中的社会部分,社会成员共有,是社会心理现象 C.语言和言语的关系:相互联系,互为前提 ① ②语言在言语实践中形成发展 D.语言和言语的语言是一个完整的符号系统,言语是个人的语言行为 索绪尔提出 A. B.两者的关系:① ②

20世纪60年代 读者进行积极主动的审美再创造 ② B. ③艺术生产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决定艺术具有 艺术接受:接受主体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审美理想,艺术修养,兴趣爱好,思想情感等对 9.自然的人化(人化自然):马克思提出 定义:人类通过自然被人控制,利用,改造,人的目的在自然中实现。 A. B.自然的人化与自然美的关系:自然美是 物,离开人和人化就没有自然美 ①

关于学习美学的心得体会

关于学习美学的心得体会 关于学习美学的心得体会 当我们积累了新的体会时,不如来好好地做个总结,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可以记录我们的思想活动。那么心得体会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以下是帮大家整理的关于学习美学的心得体会,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关于学习美学的心得体会1 在没有上美学这门课时就感觉到这门课程不是那么的容易去懂,虽然说现实生活中到处都是和美有关的事物,但是当自己真正来体会是却很难。就像有一句话是:“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几乎所有的人都说过,我也常说,但也就是一说,从来没有深究过为什么人皆有爱美之心。生活中也很少有人来想这些,而美学这门课就带我们深入的了解为什么是美。 上之前自己在网上搜索一些关于美学这方面的内容,做了初步的入门。老师的讲解中给我们介绍了几本关于美学这方面的书籍,就拿《美学原理》来讲,虽然不是太深入的去读这本书。但通过阅读自己也学习到了不少东西。这本书主要介绍的是: 一,美的本质及特征。人们在自由创造活动中和看到体现人的自由创造特性的事物时就会产生引起喜悦的美感。所以,美的最终根源、美的本质是自由创造。自由创造是人类珍贵的特性自由创造是指人们在认识客观必然性、规律性的基础上,能动地去改造世界,以实现人

类的目的和要求的活动。自由创造能够成为美的根源,是因为人能在他所创造的对象和产品中”直观自身”,看到自身力量、智慧和才能以及目的和理想的实现,可以感到自由创造的巨大喜悦,产生美感。所以我们可以说,美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是在人类的劳动实践中产生的。 二,美的产生。美具有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实用价值是指事物能满足人们物质生活需要的价值。审美价值是指事物能够通过使人产生美感而带来精神喜悦的价值。人们对实用价值的认识先于对审美价值的认识,审美价值是在实用价值的基础上产生的。人们早期的审美价值观和产品的实用价值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随着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水平的不断提高,审美价值与实用价值直接联系才逐渐发展和完善起来。美是怎样产生的呢?1、美产生于劳动2、在美的产生过程中实用价值先于审美价值3、从实用价值到审美价值的过渡中,人类的观念形态起了中间环节的作用4、在创造美的实践过程中,主体与客体是一种辩证关系。 三,社会美,自然美和艺术美。社会美是指社会生活中的美,它经常表现为积极肯定的生活形象。社会美是美的形态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一种,也是美的最早存在的形态之一。社会美的形态包括:人的美。劳动产品的美。劳动环境和生活环境的美。社会美与自然美的最大区别在于:自然美以形式取胜,在社会美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内容,而不是形式。社会美的具体特点表现为:具有直接的实践性。具有鲜明的社会功利性。

2021年广播电视大学电大春美学专题模拟试题答案

《美学专项》期末模仿试题答案 春 一、填空题(每空3分,共24分) 1、欣赏和判断 2、生命形式 3、家庭美育 4、审美感知能力 5、《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发言》 6、缘情说 7、化丑为美 8、美分有说 二、单项选取题(每题3分,共24分) 1、D 2、A 3、D 4、A 5、A 6、C 7、D 8、B 三、阐述题(每题26分,共52分) 1、审美活动意义有哪些?请结合实际进行阐述。 美创造活动在实质上是一种生产,美欣赏即审美实质是一种消费,两者存在着互为前提互动互就互成关系:没有生产自然没有消费,没有消费也不会有生产。

(1)美作为一种展示过程,只有在接受者详细接受实践中才干体现出来。审美活动使潜在美得以显现,使也许美变成现实美,使意念形态抽象美变成形象状态形象美,使自在美变成体验美。接受者和艺术家共同创造了艺术作品。 (2)审美活动为美创造审美主体。审美活动在艺术熏陶中实现了对接受者精神素质影响和改造,并潜移默化塑造出了审美主体。审美活动对人精神活动具备“扶正祛邪,舒筋活血”作用。 (3)审美活动也影响美创造:群体审美消费取向是导向,规定着接受者审美需要,进而规定着创造者审美取向。接受者是艺术最后裁判。 (4)卢卡契把审美人道主义特性或人道主义功能作为审美活动重要意义纬度和价值取向:艺术形式把人提高到人高度;审美与艺术具备“反拜物化使命”;审美可以使人由整体人转变成人整体。 2、试阐述康德美感特性观。 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按照形式逻辑“质一量一关系一模态”,从四个方面对美感心理进行了分析,称为“审美四契机”。她揭示了审美心理特性一系列矛盾或二律背反现象,对美感特殊规律作了哲学概括。(1)美感“质”特性。她以为,审美不涉及欲望、功利和伦理善,但又与欲望和道德感有关,产生类似快感,也就是无利害而生高兴。(2)美感“量”特性。美感不是在概念中进行结识活动,“美是那不凭借概念而普遍高兴”,审美判断是主观,但是又是普遍有效,也就是无概念而有普遍性。(3)美感“关系”特性。审美是没有明确目,但又符合目性,也就是无目合目性。(4)美感“模态”特性。审美活动虽然不依赖概念,但是,审美判断却具备普遍有效性和必然性,也就是没有概念而又有必然性。康德美感特性观对的揭示了审美心理中存在主观直觉和客观现实矛盾二重性。但是,她没能把审美心理矛盾特殊性和社会劳动实践历史联系起来,因而无法解释这一矛盾产生主线因素。

美学知识点总结67875

美学知识点总结67875 一、美学的创立与发展美学之父鲍姆嘉通,1750年,他写了一本名为《Aesthetics》的专著。我国理论界把它翻译为“美学”。他的美学观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美学即研究感觉与情感规律的学科,是研究感性认识的科学。 2、“美”的本质是“感性认识的完善”。 二、美学研究的对象我国有关美学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美的问题(美的本质、美的规律)。第二,审美经验或审美意识问题。第三,艺术问题。第四,审美关系。第五,审美活动 三、美学的研究方法与意义哲学思辨法(自上而下)、自古希腊到德国古典美学这种方法一直占主导地位。从既定的哲学体系出发,按照某种哲学原理对审美现象作哲学分析,通过理论思辩和逻辑推演的形式,在客观上把握美学研究的对象,通过对象的表层结构把握对象的深层本质。九世纪德国的费希纳(1801-1887)提出“自下而上的美学”来代替传统的“自上而下的美学”。所谓“上”,是指哲学体系与基本命题而言,所谓“下”是指具体的审美经验。自此以后,西方美学发生了许多重要变化。

1、侧重于对审美经验作各种心理学、生理学的解释。美学对心理学的依赖加重了。著名的格式塔(完型)心理学、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与美学的结合。 2、强调美学的具体运用、特别是对艺术批评与鉴赏的具体运用,反感传统美学的诸如“美的本质的抽象思变。 3、派别纷呈,符号美学、现象学美学、精神分析美学、完型心理美学、自然主义美学等。把美的现象作为一种经验事实,或侧重于外在现象的描述,或层中与主体内眦经验的分析,注重事物外在的表面的就事论事的研究,强调运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对审美对象进行实证的考察。所以也可称之为科学美学。 现代西方美学分析日益细密深入,但同时又远离美学基础理论而是综合的力量削弱。早期英国经验派开始的从审美对象研究向审美意识的转移,至此已以审美经验为中心。美学技术化、实证化了,相当多的现代西方美学研究实质上已降格为艺术学,甚至成为艺术鉴赏学。第二章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 一、西方传统美学对美的本质的探讨 1、毕达哥拉斯学派:美在和谐毕达哥拉斯对整体进行了区分,即把整体分为和谐的和不和谐的。和谐在于比例和平衡。和谐的比例的审美本质在于,它说明了部分和整体以及统一的整体中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只有比例适度,才能构成恰当的数量关系,组成整体的和谐之美,如黄金分割定律在人身体上的应

美学专题作业答案

第一次作业 单选题:(共20道试题,每题2分) 1.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 A.“美是理式” B.“美是和谐” C.“美在关系” D.“美是生活” 2.在西方,美学从一开始就是()的一个分支。 A.哲学 B.语言学 C.文化学 D.伦理学 3.()说:“一件艺术品,不论使用的手段是形式或声音,总是对我们的直观能力发生作用,而不是对我们的逻辑能力发生作用。” A.普列汉诺夫 B.黑格尔 C.鲍姆加登 D.康德 4.美感的()是指人们在感受美的事物时,会得到美的享受,获得精神上愉快和喜悦。 A.客观性 B.直觉性 C.差异性 D.愉悦性

5.1912年,瑞士心理学家、美学家()发表论文《作为艺术因素与审美原则的“心理距离说”》,首次提出了“心理距离说”。 A.立普斯 B.黑格尔 C.布洛 D.弗洛伊德 6.()是指抽象形式取得与内容分离的独立审美价值的过程。 A.形式化 B.独立化 C.普遍化 D.抽象化 7.形式美的自然物质因素主要包括:()。 A.色彩、形状、光影、声音 B.色彩、线条、光影、声音 C.色彩、形状、尺度、声音 D.色彩、形状、光影、韵律 8.黄金分割是线段被分割的一种比例,即短:长=长:(短+长),比例值为()。 A.1:1.518 B.1:1.528 C.1:1.618 D.1:1.628 9.英国美学家()在其代表性理论著作《艺术》中提出:“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 A.苏珊?朗格

B.克莱夫?贝尔 C.弗洛伊德 D.卡西尔 10.宏观地把艺术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分类,可以()地按不同的标准把艺术分为若干类别。 A.共时 B.历时 C.同时 D.实时 11.“期待视野”是()当代接受美学的“方法论顶梁柱”。 A.法国 B.德国 C.英国 D.美国 12.建筑是()的艺术,“空间是建筑的主角”。 A.“空间创造” B.“空间表现” C.“空间存在” D.“空间再现” 13.创作出《亚威农的少女》的画家是:()。 A.毕加索 B.马蒂斯 C.康斯泰勃尔 D.克拉姆斯柯依

美学心得01

美学心得01 美学心得(1-100)罗国正(2010年10月整理、修改) 很多朋友想了解我的美学思想,是产生这文稿的一个重要原因。 这是我读美学书时在书边写下当时的思考和平时对美 学问题的一些看法的记录,以及我和一些朋友关于美的谈话、我所写的文章里关于美的问题的一些理解。现将其中一部分整理、摘录出来,并作了一些修改。我在这里不作分类了,就按其自然发生的次序,将其逐一编出来。内容也不算少,涉及到方方面面,如果每集用几千字在互联网上登出,也要连续登很多集。应该说,越后登出的越深奥些,因为,我的认识,也在不断学习中深化,心得也在自然深化些。我相信,读者在这里面一定能找到有益的东西。 1、美的本质在生命里或本能地、或自觉地走向自由的过程中,是由审美对象引起审美主体的感觉内的快感;是生命向着自由方向发展中的感情愉快的现象。 2、生命的进化,生命内在结构的变化,储存在生命大脑里的信息变化,观念的变化,也使生命的美的感觉、美的观念

在变化,这里既有一代代的生命的渐变与突变,也有生命个体本身从幼至老;从无知到有知,从健康到病老等变化。这过程的美的感觉,美的观念,可以用二十七维时空美学来解释。 3、将艺术作为修炼自己的性情、感受为先,还是以表现出来与大家共享为先,或只取其中一种,或只是作为谋生的手段,人们可以据此来判断艺术家当时的状态。 4、用符号来解释美、解释人类的活动,使我感到这种解释太单薄、太浮面、不够质感,没有根,没有气场感和渗人肺腑的穿透力。美感不单具有符号、信息的力量,还有物质的力量、精神的力量,还有气场感。 5、有了信念和主心骨的人,他们在接收信息、知识时,会本能地和自觉地筛选信息、知识。所以这些人讲话、写文章纯度高。在此基础上,进行思维提炼,纯度更高。再往高走,则进入哲学或美学的思维。这种思维,可以称为思维的思维。继续提炼,那纯度就更高了,便会全面进入到哲人的语境。这是人提高思维境界的一条重要途径。而没有信念、没有脊梁的人,其思维常带有很多垃圾。 6、审美沟通及其要素,这里值得研究,概念和程序、本能和自觉等?! 7、人类要根据美的感受、美学原理来设计现有的生活,和设计实现更大自由后的美好生活。

美学专题

课程与日常生活关系密切,通过学习,希望大家能够提升自己的审美眼光,对自身也能有所裨益。因此,期末论文的写作也希望能够贴近大家的生活实际,为大家抒发情感、表达想法提供一个很好的机会。所以期末论文的选题,请大家从以下几个题目中任选一个: 选题一:以某个独立的审美对象(包括自然界、诗歌、小说、雕塑、绘画、音乐、建筑、影视、舞台艺术等)为中心,与相关的美学知识相结合,写出自己亲历的一次审美体验。要涉及审美注意——体验——品味——领悟——净化的几大过程,具有理论深度,文题自拟。2000字以上。 选题二:在课程所讲授的美学理论范围内,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面进行论述。要求严格符合学术规范,有摘要、关键词、注释、参考文献等。3000字以上。 二.具体要求 选题一:更侧重大家对自己审美经验的回忆与思考,因此在文章语言方面不要求学术化,鼓励用最贴切的语言描述自己的审美过程,可以进行文学化润饰,对学术规范不做要求。 选题二:是严肃的学术论文写作,适合对美学理论有自己思考的同学,在写作过程中要有理有据,并且符合以下要求: 1.独立写作。可以参考其他资料,但严禁抄袭、剽窃,一旦发现以作弊处理。 2.观点明确,重点突出,要言之有物,尽量用平实贴切的语言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在表达准确的前 提下可以适当润饰文采。 3.论述有理有据,要有一定论证过程,能自圆其说。 4.引用的数据、观点,要注明出处,如某个杂志的某篇文章,作者及年月日等,或某部著作、作者、 出版社、出版年及页码;网络资料因权威性不足,尽量少引用,若引也需注明地址。 (以上4条要求适用于选题二。) 三.写作指导 选题一:这一选题有几点需要注意,第一点是理论参考,审美注意——体验——品味——领悟——净化的过程,大家可以去参考教材第五章第二节的内容,并仔细领悟。在具体写作中,不要求形式化地将各个阶段展示出来,而要将其内在精神把握住,尽量浑然一体地描述出你自己由注意到审美对象,再到体验其中的美,然后可以脱离审美对象进行品味回味,进而有所感悟和升华的过程。第二点,就是这一选题的写作风格。这一选题的主要要求是真诚。大家的体验要真实,要选取自己的一个比较典型的审美经验,用恰当的语言表述出来。因为审美经验表述的特殊性,我们允许大家使用文学化的语言,但切记不要太过主观,可以使用比喻类比模拟等等的手法,但不要只是感叹,重点是描述和记叙。

美学串讲知识点

1、1750年德国理性主义哲学家、美学家鲍姆嘉登的《美学》标志着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正式出现。鲍姆嘉登被称为“美学之父”。《美学》(Aestetica)“埃斯特惕卡”在德文中是“感性学”的意思。中国的“美学之父”是王国维。 2、人类的心理活动可以分成知、情、意三个方面。 3、美学是一门独立的人文学科,与哲学认识论(为美学提供基本理论框架、世界观的基础)紧密相关,联系密切的其他学科:哲学、文艺学、心理学、伦理学。 4、美学与伦理学的关系:苏格拉底强调美与善相统一;孔子提出“里仁为美”的主张。 5、雄鸟在雌鸟面前展示其色相俱美的羽毛这并不能证明这种鸟类能欣赏美,而只是出于性选择本能的需要。 6、哲学研究的是人对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最基本看法,研究人如何认识客观世界,研究各种方法论问题;文艺学则研究人类的文艺现象;心理学研究人类的心理现象;伦理学则研究人类的伦理现象。 7、美学的发展经历的三个阶段:审美意识、美学思想、独立的美学学科。 8、审美意识的两个基本特点:一是借助语言文字的形式进行传播;二是美学思想具有理论的形态。美学作为一门学科必须具备二个条件:有专门的著作;有独立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9、美学思想是具有某种理论形态的对审美现象的思考。 10、审美意识的形成,来源于人类劳动中对自身的改造。人类审美意识的产生是一个历史的过程,从根本上说,是与人类的生产劳动分不开的。 11、表达美学思想的作品:中国的《诗经》《国语》,伍举提出的以善为美,否定以感官享乐为美的观点。 12、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建立了数的本体论(美是数的和谐与比例)。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师徒关系)他们的思想影响了西方二千年。 1 3、康德、黑格尔为代表的是德国古典美学。 14、1871年,以德国美学家费希纳为代表的实验美学、以立普斯等人为代表的“移情说”美学、以法国丹纳为代表的艺术社会学都提出一种所谓“由下而上“(形而下)的重视科学实验、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用以取代传统的“由上而下”(形而上)的哲学思辨方法。 15、审美对象的审美性质会随着不同的历史时代产生变化。“环肥燕瘦”的审美

河南电大汉语言本科《美学专题》(教考一体化)网上考试多项选择题题库

河南电大汉语言本科《美学专题》(教考一体化)网上考试多项选择题题库 说明: 1、资料整理于15年5月底; 2、含网上我要考试的多项选择和四次作业练习多项选择的全部习题及答案; 3、保证学员考试成绩为满分; 4、为方便学员快速完成考试,试题已经排序。 1.按照审美的方式可将美分为()。 A. 喜剧与悲剧 B. 荒诞与丑 2.按照文化不同质的层级划分,可以把人类的文化分为()。 全选 3.按照自然\社会\文化的整体分类,美可以分为()。 全选 5.从艺术的物质存在方式和审美的物化形态,将艺术划分为()。 全选 7.从中国书法可推论出中国文化中美的一些特点()。 全选 8.从主体感官出发,可将艺术划分为()。 去掉“A. 使用艺术” 9.当代城市之美主要表现在()。 去掉“A. 地铁” 11.多样统一的基本形态是()。 A. 对比 B. 协调 12.法国狄德罗依据美在关系说,把美分为()。 去掉“C. 生活美” 14.各种基本要素在整体上的排列组合法则被称为多样统一,或者被称为()。 C. 寓变化与整齐 D. 和谐繁多的统一 15.古典美学的三面是以三套逻辑来运作的,即()。 去掉“C. 矛盾—统一模式” 16.故宫的三个大殿是()。 去掉“C. 乾坤殿” 17.怪是对正常尺度的一种变形,包括()。 去掉“A. 都是人的变化” 18.贺拉斯认为文艺的三个特性是()。 去掉“A. 虚构性” 19.滑稽可以分为三类,包括()。 全选 20.荒诞的主要特征是()。 去掉“B. 主体终将战胜客体” 21.建筑艺术具有如下一些审美特征:()。 去掉“B. 雕塑性” 22.恐怖形象的构成和类型很多,下列属于恐怖形象类型的是()。 全选 24.美的特性包括()。 全选 1

美学原理期末论文--感动的芽

感动的芽 ——论美学中的感官功能我为什么要选《美学原理》?一个学期的美学课程即将结束,在这一个学期的课程中,我也会时不时的问自己这个问题。美学,在我来的学校,并没有出现在通识课里。也就是说作为一般的工科生,我们只有通过书本,网络来接触美学。最初知道美学,应该算是高中的课外读物,朱光潜先生的《谈美书简》(即《谈美》)。对于书中的内容,并没有留下什么印象。也行是因为年龄,心智不够吧,更多的钟情于小说缠绵的情节,而忽略了这本老师推荐我们的课外读物。所以,之前的我一直以为美学就是告诉我们什么是美,什么东西是美。紧紧将美学中的“美”字看成一个形容词,漂亮,beautiful。大一的时候觉得生活很无趣,不愿意出去旅行,只愿意窝在家里。所以,当我来到义守大学,看到《美学原理》这门课程后,毫不犹豫的就选了他。我希望通过一学期的学习,一方面可以让我发现生活中,身边的美;另一方面,了解一些审美方法,以此运用的生活中,而不是一再凭着自己的喜好、直觉妄下定论。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我想第一点我做到了。虽然,我并不能时时发现身边的美,时时体会身边的美,但是偶尔看到一件物品的感动,常常让我在之后想起当时的反应而会心一笑。也许我还是不能很好的了解一些方法,但是,同时我有了另外的疑问,就是作为一个并不从事美学研究的我,真的有必要去完全掌握审美方法并用这些方法来发现生活之美吗?“美”是我可以说的听出,描绘的了的吗?答案是否定的。 美学这个词,最初由日本人翻译,不过我更喜欢它直接的翻译“直觉学”或“感觉学”。是的,我看到了凉亭上紫色的常春藤花,所以我感受到了它的勃勃生机。骄阳下,女生门都是撑着伞,几个男生懒洋洋的爬着并不高的楼梯。“好晒!”“热死啦!”更多的连话语都不愿意说的人们。旁边的凉亭上,一团盛开的常春藤从顶上倾斜下来。紫色,并不像红色给人的燥热,但也可以表现的生机勃勃。它并不像有些娇弱的花蔫蔫的呆在太阳下,也不像路上的我,耷拉在脑袋,托着身子前行。好像很享受太阳给它的沐浴,也很乐意为亭下的人们提供一片阴凉。是的,我还听到了海浪拍打海岸的声音,所以我感受到了人的无知。用耳朵听海浪的拍击声,较眼睛看的,更加给人周而复始的感觉。用眼睛看,每次海浪都不一样,形状不一样,浪花也不一样。用耳朵听,不知道下一波什么时候来,也来不及品味这一波的海浪,就这样“啪……啪……啪……”。其实每次的声音也应该是不同的,只是它太短促,周围的海浪声也是此起彼伏,让我无法认真的分析这是哪一种。索性就这么听着,这千百万年来不变的拍打。人的一生最多不过100年,有的人勾心斗角,争名逐利,搞的自己满身疲惫,最后还不是什么都带不走的离开。大海,只是单单的这样拍打,拍打。不禁让我想到,海啸难道是大海对我们的嘲笑与惩罚?是的,我嗅到了青草的味道,所以我感受到了生命的气息。也有人说我闻到的是泥土的气味,也罢,总之,清晨的校园风里有潮湿的气味,像滋润这土地。草儿好像想透过这种芳香,表达对阳光雨露的渴望。有时,嗅觉是和味觉,视觉联系到一起的。但是我们总是最先用到嗅觉,闻到它的气味,走进了,看到它,等看清楚了,才吃下去,品味它。是的,我品尝到了夜市的美食,所以我感受到了人生的酸甜苦辣咸。夜市,在大陆几近消失的孤岛,在这里再次看见了它的繁荣。因为好奇曾要了一杯蜂蜜苦瓜茶。第一口有蜂蜜的甘甜,

美学专题复习题答案

2013年秋期成人教育(专科) 《美学原理》期末复习指导 第三部分综合练习题 一、填空题 1.鲍姆嘉通在1750年出版的专著《美学》中首次提出“美学”这一名称,这被认为是美学学科产生的标志。 2.俄国民主主义者车尔尼雪夫斯基依据唯物主义哲提出了“美是生活”这一著名的美学命题。 3.马克思说,“(人的)五官感觉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史的产物”。 4.17世纪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提出了“我思故我在”的著名命题,为从理性上探讨美学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 5.在认识论美学的五种形态中,德国古典美学最为重要,它的代表性人物是康德、席勒、黑格尔。 6.在中国现代的美学家中,李泽厚认为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7.提出“有意味的形式”美学观的是英国艺术批评家克莱夫贝尔。 8.王维国从20世纪初年起关注“美学”问题,借鉴西方自学观念和术语陆续撰写一系列美学与美育论文,由此被视为中国现代美学的创始人。 9.中国现代美学史上,宗白华倡导并亲身实践体验美学,提出了“艺术意境(意境或境界也对)”、“节奏”等重要概念,产生了重要而广泛的影响。 10.清末明初著名学者王国维接受了德国唯意志论思想家叔本华的“审美静观说”,发挥了审美无功利观念。 11.在《古代社会》一书里面,(美国)摩尔根(L.H.Morgan)依照物质生产方式中技术发展的程度,将人类历史划分为蒙昧时代、野蛮时代和文明时代。 12.我国在上世纪 50年代出现过短暂而热烈的“美学讨论”,围绕美的本质问题形成了客观论、主观论、主客观统一论和社论等多种不同学说及其争鸣场面。 13.美的四个基本特征是符号性、无功利、形象性和感染性。 14.美的形式是具体审美对象的感性形态,是同美的内容直接相联系的;而形式美则是从各个具体的美的形式中抽象出来的共同的美。 15.“泛审美”指的是随着时代的变化,审美趋向生活化、实用化、通俗化、和商业化,变成了人们生活本身的一个组成部分。 16.美感不是心灵所固有的,也非天然的禀赋,更不是神赐的迷狂,美感来源于

(完整版)美学专题模拟试题1-5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 1.历史上第一部美学专著是德国人_____于1750年所写的_____。 2.精神分析学说是瑞士心理学家_____提出来的,他的弟子荣格提出了_____学说。 3.古罗马的贺拉斯在谈到文艺功能时,提出了著名的_____的原则。 4.历史上第一部美育专著《审美教育书简》作者是_____,出版于_____年。 5.《文心雕龙》的作者是中国南朝的文艺理论家_____。 6.距离说的代表人物是_____,移情说的代表人物是_____。 二、单项选择题(从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代号写在题前的括号中,答案选错或未选全者,该小题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10分) 1.提出“尽善尽美”审美标准的是______ A.孔子 B.孟子 C.老子 D.庄子 2. ______在解释康德的“美是道德的象征”时说:“美是善的象征。 A.杜夫海纳B.苏珊?朗格 C.维特根斯坦D.姚斯 3.美学理论的关键是______ A.美的本质 B.美感 C.审美 D.美育 4.唐代诗歌的繁盛,推动了中国古典美学最基本范畴_____ A.“神思”的诞生 B.“气韵生动”的诞生 C.“道”的诞生 D.“意境”的诞生 5.审美心理活动中最自由、最积极的心理现象是_____ A.相似联系 B.接近联系 C.再造想象 D.创造想象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美感 2.审美对象 3. 人化自然 4. 审美 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简述直觉规律的主要表现 2. 简述审美理解及其三个层次。 3、视觉和听觉的审美功能体现在哪些方面? 五、论述题(20分) 试论审美过程。

建筑美学的知识点

艺术史和美学史上的6种解释:美学标准 作品必须体现艺术家精湛的技艺 作品必须给人愉悦的感受 作品必须传达艺术家的情感 作品必须传达重要的道德教训,或帮助我们过更美好的人生 作品的形式特征必须具有和谐和美感 作品必须展示艺术家对现实的洞察 什么成就了伟大的艺术? 作品必须体现艺术家精湛的技艺 艺术家的技艺一直不是哲学史和美学史关心的重点,通常也不构成任何哲学家之艺术观的核心。 欣赏艺术作品与艺术家本人全无关系,这等于说人们不需要考虑艺术家的艺术技巧。 罗杰·斯克鲁顿“一个人若觉得风雨侵蚀而成的塑像与手工雕刻的作品之间毫无区别,他就没有阐释作品甚至理解作品的能力。” 作品必须给人愉悦的感受 艺术给人带来的愉悦,被视为艺术价值的关键,但强调“适度”。 康德清楚的区分,他认为,真正的审美愉悦是非功利的。 作品必须传达艺术家的情感 艺术作品必须传达艺术家的情感。艺术作品反映了艺术家的情感,并把这种情感传递给欣赏者。 托尔斯塔认为,艺术作品旨在诱发观众、读者或听众的情感。 作品必须传达重要的道德教训,或帮助我们过更美好的人生 托尔斯泰认为,无论我们沉浸在一件艺术作品当中还是以其他方式来欣赏它,完全是个主观问题。任何试图对审美趣味标准作出客观规定的尝试注定都会失败。然而,有一个方法可以让我们客观地评价艺术作品,那就是它的道德内容。 席勒认为,通过艺术,我们得以向世界敞开;一个创造性的戏剧给我们的启示,甚至都能使我们了悟世界的意义。艺术使我们的身心得以修养,帮我们走向自我提升之路。 作品的形式特征必须具有和谐和美感 有些哲学家认为,艺术作品之所以伟大,不是因为它描绘了现实世界中的事物。而是体现在它以何种形式组合而成。 作品必须展示艺术家对现实的洞察 通过揭示现实世界的一些重要的一般特征,艺术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现实。 荀子,音乐反映了天道的和谐,通过养成正确的音乐欣赏方式,我们就能深刻理解终极真是。叔本华,艺术反映了真实世界的基本特征——意志,它是宇宙一切活动背后的动力。 康德对于“美”的定义:美得概念是人类思想的一种独特、自主的运用。 美学的首要任务,就在于对某种思想认识的正确理解,即对体验和判断能力的理解。 建筑美学与建筑理论: 建筑理论的意图在于阐明准则、规律和规则,它们指导着建设者的实践。 维特鲁威、阿尔伯蒂等,为建筑各部分的系统结合和建筑部件的装饰制定了许多规则。 只有当建筑理论具有普遍效果时,才能对美学有所冲击,因为那时他必须以取得建筑美的本质为其目的。 建筑的明显特征:功能性 首先,实用功能。建筑是人类生活、工作和进行礼拜的地方。在决定某种形式之前,建筑首先要满足需求和愿望。

美学原理的心得

对美学原理的心得 过去,我从来没有接触过像美学这样的学科,所以我对美的特点只停留在我自己的认识中,在我看来,美就是一种让人愉悦,让人产生怜悯的,或是表现出善良的东西。但是自从学校为我们开设了《美学原理》的课程后,我对美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什么是美?美具有什么特点?美具有感官世界的强形式,即是好看美丽的东西,例如花。美也具有伦理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弱形式,例如善行。一直以来我都认为如果一个人他是善良的,热心助人,乐于奉献的,那么他就是美的。但是在老师的讲解下,我才知道,称之为美的东西不仅有内容,还必须具有外在形式,也就是说一个人长得极丑,但是总是在助人,我们只能说他善,而不能说是美! 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始于1750年BAUMGARTEN的《美学》。根据当时LEIBNITZ及WOLFF等人的观点,人们对理性思维非常注重,因而非常轻视感性认识。BAUMGAPTEN认为感性认识的作用不应该被忽视,因为理性认识达到完善是概念,命题相互联系的内在一致,而感性认识达到的完善是形象的明晰,生动,丰满并与主题一致。所以创建了这样一门学科《美学》。我觉得《美学原理》这本书教会我们的是如何去欣赏艺术美,社会美,自然美等!我觉得这点是非常有用的,因为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总是存在着这些美,当我们懂得去欣赏这些美时,我们就会产生美感,而美感是一种能让人心情愉悦的东西,能让人觉得生活充满了美好与希望,这样人也就会以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面对生活!大自然赋予了我们很多自然景物,在这里自然分为了两种:一种是经过劳动改造的自然景物,而所谓的改造其实是改造自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把自然从异己的与人类生活对立的关系,改变成为一种为我的,可亲的关系。这是改造自然的首要任务,也是自然事物能成为美的对象的可靠基础。其实也容易理解的,如果在你家门前是一片杂草,把你家门都给挡住了,出入不方便,你就会生气,厌烦,当你知道其实我们可以通过改造来改变这种厌恶的关系时,我们就会把它利用起来,改造起来,让它成为我们的庭前花园,这时美丽的花花草草呈现在我们眼前,我们对它就只有爱怜,喜欢,愉悦。当我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走在路上看到经过人加工的美丽的树,草地,或田地等,有时我就会想在它们没经改造时是怎样的,有多么的能和人类形成一种可亲的关系呢,然后我就会更加喜欢现在这种经过改造后的形象,带着愉悦欣赏着它。或者这样说吧,在学了《美学原理》,学了自然美这一章后,让我更加留意身边那些为了与人类建立一种可亲的关系而改造的景物了。自然美还有另一种情况,那就是未经劳动改造的自然。我觉得这种自然能让人感到大自然的神奇,从而产生一种敬佩之情。例如黄山,就像是大自然对它进行了“鬼斧神工”,当你仰望着它的时候,你就会佩服大自然的力量。所以我觉得《美学原理》这本书是教一个人如何欣赏美,教会人明白什么是美,明白不同的景物给人不同的感觉! 我是一名理科生,对于艺术,美学,没有多少接触,也没有多大的天赋吧!但是人要想活得浪漫一点,开心一点,我觉得还是需要一点艺术,美学接触的!例如我们编程,想要结果运行出来美观一点,给人舒服一点,我们就要对代码进行添加,删除,这就是我们创造美的过程!我觉得上这堂课最大的乐趣就是能欣赏不同情感的轻音乐,分析它的情感!我觉得在听的过程中不仅能让我们身心放松,而且那也是我们在欣赏美的过程!因为我这个人比较喜欢听稍微悲伤一点的英语,所以如果老师放的那些音乐是符合我的口味我就会去搜索,只是可惜的是,有些音乐在放的时候没有显示音乐的名字,我希望老师在放的时候能写下音乐的名字!一直以来我都觉得我们学校很美丽,那节课听老师分析了我们学校的美后,我就更加为我能在如此美丽的学校读书而感到稍稍的自豪,所以那天我朋友来我们学校玩的时候,我作为一个小小的导游自豪地为他讲述了我们学校建筑的特点,例如艺术楼,飞机楼等!其实上这堂课最能吸引我的是老师联系事实给我们分析了什么叫美,什么叫丑,例如礼仪小

美学概论知识点

第二章 一、美的本质 1、从物质世界中去探寻美的本源 美是事物本身所固有一种物质属性,如自然属性、形式特点、典型性等,是独立于人类主观意识之外的一种客观存在,不受主体的偏见和个人爱好的影响。 (1)“美在形式”说 美是事物所具有的某种形式、结构、属性、特质和法则。 【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 【英】荷迦兹《美的分析》 【美】克莱夫·贝尔:美是“有意味的形式”。 (2)“美在典型”说 美是典型,是同类事物中最富于特殊性、最有代表性的事物。 【古希腊】苏格拉底 【法】孟德斯鸠 【美】朗洛伊斯 2、从精神世界探讨美的本源 认为美不是客观地存在于物,不是物固有的属性和特质,而是精神介于物的结果,精神是第一性的,把美归结为一种精神现象或精神属性。 (1)“美在理念”说 客观唯心主义:把外在于人的某种绝对观念看成是美的本源。 【古希腊】柏拉图 【中世纪】圣·托马斯·阿奎那 【德】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2)“美在主观”说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心灵如意识情感、想象、直觉等看成是美的本源。 【英】休谟 【英】科林伍德 【意】克罗齐 3、从主客观关系探寻美的本源 美既不在客观,也不在主观,而在主客观的关系上,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1)“美在关系”说 着眼于事物内部的关系以及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系。认为美与不美并不完全取决于事物本身,而是要看它与人及其周围其它的事物所形成的关系。 【法】狄德罗 (2)“美在生活”说 强调美是一种客观社会存在,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强调美存在于审美主体对客体(审美对象)的审美实践活动。 【俄】车尔尼雪夫斯基 4、从社会实践活动去探讨美的本源 【德】马克思 美的根源在社会实践,美的根源不在自然物质属性,不在客观精神,不在主观心理,也不在主观心理与客观事物的统一,它的根源深深地蕴藏在人类的社会实践中。 劳动创造了美。

美学原理最强大总结

●吾心而见诸外物者,皆须臾之物。”是谁说的?王国维 1、社会文化环境对审美活动的影响,在整个社会,集中体现为审美风尚和时代风貌。(50.00 分)是(√) 否 2、只有美才能赋予人合群的性格,在个体身上建立起和谐,使社会实现和谐。是 ●美味与美感无差别是谁说的?马斯洛格兰阿伦马歇尔 ●王夫之讲审美活动是什么?由“气”入“道” 审美意象论 ●“美是作为无蔽的,真理的一种现身的方式。”是谁提出的?胡塞尔 ●“凡所见色,皆是见心。心不自心因色故有”是谁说的?王夫之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是谁说的?朱熹 ●“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是谁的诗?王羲之 ●意境的美感它往往包含一种人生感、历史感、宇宙感。是 ●“象如日创化万物明朗万物”就是说这个意象世界照亮了一个充满情趣的真实的世界。 人们乃能够了解体验人生的意味和价值。" 是 ★是非题:> 诗歌最突出的特征是深刻的思想性。 Y、对。 N、错。 ★单选题:> 毕达哥拉斯学派在美学理论上提出了()。 A、美是生活 B、美是关系 C、美是和谐与比例 D、美是劳动 ★单选题:> 19世纪末,随着心理科学的崛起,对传统的美的形而上的探讨转向了()。 A、对美感的探讨 B、对美的本质的探讨 C、对审美关系的探讨 D、对审美主体的探讨 ★单选题:> 悲情的价值载体存在于()。 A、现实生活中 B、人生体验中 C、艺术作品中 D、命运观照中 ★单选题:> 原始时代的狩猎民族虽然住在花卉极其丰富的土地上,却决不用花做装饰。这一现象说明()。 A、美取决于人的主观心意状态 B、美在移情 C、美依存于人们的生活实践 D、美取决于距离

★是非题:> 把山水作为绘画、文学等艺术样式的题材,这标志着人对自然审美意识开始觉醒。 Y、对。 N、错。 ★是非题:> 美感体现了人在审美活动中的主导意向。 Y、对。 N、错。 ★是非题:> 审美活动的出发点是一种与理性生命直接关连的生命的需要。 Y、对。 N、错。 ★是非题:> 我国著名的美学家李泽厚提出了“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观点,强调了人类实践。Y、对。 N、错。 ★是非题:> 审美客体是审美价值的物质载体,是一种客观的存在,不依赖于审美主体的存在而存在。Y、对。 N、错。 ★单选题:> 大自然成为人类审美对象的直接前提是()。 A、人类学会了使用劳动工具 B、人类社会初步形成 C、人类自身价值得到了充分肯定 D、人类具备了运用语言的能力 ★单选题:> 普罗丁是古罗马哲学家、宗教神秘主义的始祖,他认为()。 A、美是理式 B、美是理念 C、美是生活 D、美是难的 ★单选题:> 陶渊明认为,欣赏自然美景时“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指的是()。 A、审美的非功利性 B、审美的非自觉性 C、审美的具象性 D、审美的个性 ★单选题:> 审美理想以()的方式存在。 A、主观形象 B、客观形象 C、理性形象 D、感性形象 ★单选题:> 中国古代把“艺”解释为各种操作的本领与技能,这说明艺术品是一种()。

自考美学知识点一

知识点美学史上的研究做题结果 1.“美学是以美感经验为中心研究美和艺术的学科”,语出() A.狄拉克 B.弗洛伊德 C.柏拉图 D.李泽厚 【答疑编号126,点击提问】 【您的答案】D 【正确答案】D【答案正确】 【答案解析】参见教材P4 2.美学家()著有《实验美学》和《美学入门》。 A.黑格尔 B.柏拉图 C.费希纳 D.弗洛伊德 【答疑编号127,点击提问】 【您的答案】C 【正确答案】C【答案正确】 【答案解析】参见教材P4 3. 认为关于“美”、“善”之类形而上学概念都是伪命题的美学家是() A.维特根斯坦 B.荣格 C.杜威 D.黑格尔 【答疑编号125,点击提问】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答案正确】 【答案解析】参见教材P3 知识点美学研究对象一做题结果 1.艺术中的审美现象是() A.艺术美 B.生活美 C.科技美 D.自然美 【答疑编号129,点击提问】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答案正确】

2.美学的对象是() A. 与对象毫无关系 B. 完全外在于人的单纯客观的美 C. 完全由人决定单纯的主体审美经验和审美心理 D. “审美”现象和活动 【答疑编号128,点击提问】 【您的答案】D 【正确答案】D【答案正确】 【答案解析】参见教材P7 知识点美学研究对象二做题结果 1.科技活动中的审美现象的是() A.艺术美 B.生活美 C.科技美 D.自然美 【答疑编号132,点击提问】 【您的答案】C 【正确答案】C【答案正确】 【答案解析】参见教材P11 2.提出“文学艺术作品在看来不是作家完成以后的那个现成的”书,而是“以审美的方式审美具体化过程中生成的那个东西”的理论家是() A.英伽登 B.费西纳 C.黑格尔 D.马克思 【答疑编号131,点击提问】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答案正确】 【答案解析】参见教材P9 3.审美现象中广义的美包括() A.优美 B.荒诞 C.丑 D.悲剧 E.喜剧 【答疑编号133,点击提问】 【您的答案】ABCDE 【正确答案】ABCDE【答案正确】 【答案解析】参见教材P12 知识点美学是人文学科做题结果 1.审美活动中最高级、最典型的形态是() A.审美思想 B.审美意识

美学原理的心得

对美学原理的心得 过去,我从来没有接触过像美学这样的学科,所以我对美的特点只停留在我自己的认识中,在我瞧来,美就就是一种让人愉悦,让人产生怜悯的,或就是表现出善良的东西。但就是自从学校为我们开设了《美学原理》的课程后,我对美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什么就是美?美具有什么特点?美具有感官世界的强形式,即就是好瞧美丽的东西,例如花。美也具有伦理世界与精神世界的弱形式,例如善行。一直以来我都认为如果一个人她就是善良的,热心助人,乐于奉献的,那么她就就是美的。但就是在老师的讲解下,我才知道,称之为美的东西不仅有内容,还必须具有外在形式,也就就是说一个人长得极丑,但就是总就是在助人,我们只能说她善,而不能说就是美! 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始于1750年BAUMGARTEN的《美学》。根据当时LEIBNITZ 及WOLFF等人的观点,人们对理性思维非常注重,因而非常轻视感性认识。BAUMGAPTEN 认为感性认识的作用不应该被忽视,因为理性认识达到完善就是概念,命题相互联系的内在一致,而感性认识达到的完善就是形象的明晰,生动,丰满并与主题一致。所以创建了这样一门学科《美学》。我觉得《美学原理》这本书教会我们的就是如何去欣赏艺术美,社会美,自然美等!我觉得这点就是非常有用的,因为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总就是存在着这些美,当我们懂得去欣赏这些美时,我们就会产生美感,而美感就是一种能让人心情愉悦的东西,能让人觉得生活充满了美好与希望,这样人也就会以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面对生活!大自然赋予了我们很多自然景物,在这里自然分为了两种:一种就是经过劳动改造的自然景物,而所谓的改造其实就是改造自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把自然从异己的与人类生活对立的关系,改变成为一种为我的,可亲的关系。这就是改造自然的首要任务,也就是自然事物能成为美的对象的可靠基础。其实也容易理解的,如果在您家门前就是一片杂草,把您家门都给挡住了,出入不方便,您就会生气,厌烦,当您知道其实我们可以通过改造来改变这种厌恶的关系时,我们就会把它利用起来,改造起来,让它成为我们的庭前花园,这时美丽的花花草草呈现在我们眼前,我们对它就只有爱怜,喜欢,愉悦。当我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走在路上瞧到经过人加工的美丽的树,草地,或田地等,有时我就会想在它们没经改造时就是怎样的,有多么的能与人类形成一种可亲的关系呢,然后我就会更加喜欢现在这种经过改造后的形象,带着愉悦欣赏着它。或者这样说吧,在学了《美学原理》,学了自然美这一章后,让我更加留意身边那些为了与人类建立一种可亲的关系而改造的景物了。自然美还有另一种情况,那就就是未经劳动改造的自然。我觉得这种自然能让人感到大自然的神奇,从而产生一种敬佩之情。例如黄山,就像就是大自然对它进行了“鬼斧神工”,当您仰望着它的时候,您就会佩服大自然的力量。所以我觉得《美学原理》这本书就是教一个人如何欣赏美,教会人明白什么就是美,明白不同的景物给人不同的感觉! 我就是一名理科生,对于艺术,美学,没有多少接触,也没有多大的天赋吧!但就是人要想活得浪漫一点,开心一点,我觉得还就是需要一点艺术,美学接触的!例如我们编程,想要结果运行出来美观一点,给人舒服一点,我们就要对代码进行添加,删除,这就就是我们创造美的过程!我觉得上这堂课最大的乐趣就就是能欣赏不同情感的轻音乐,分析它的情感!我觉得在听的过程中不仅能让我们身心放松,而且那也就是我们在欣赏美的过程!因为我这个人比较喜欢听稍微悲伤一点的英语,所以如果老师放的那些音乐就是符合我的口味我就会去搜索,只就是可惜的就是,有些音乐在放的时候没有显示音乐的名字,我希望老师在放的时候能写下音乐的名字!一直以来我都觉得我们学校很美丽,那节课听老师分析了我们学校的美后,我就更加为我能在如此美丽的学校读书而感到稍稍的自豪,所以那天我朋友来我们学校玩的时候,我作为一个小小的导游自豪地为她讲述了我们学校建筑的特点,例如艺术楼,飞机楼等! 其实上这堂课最能吸引我的就是老师联系事实给我们分析了什么叫美,什么叫丑,例如礼仪小姐的姿态,农家老人的微笑等。我觉得书上的概念总就是乏味的,即使瞧了背出来了也不一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