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实验教学设计

高中化学实验教学设计
高中化学实验教学设计

高中化学实验教学设计

江苏省建湖高级中学袁高玉

课题名称:氧化铝性质探究

实验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设计实验、操作实验、观察实验和分析实验能力

实验内容:

(1)实验名称:《氧化铝的制备和性质探究》

(2)实验器材和材料:铝条砂纸棉签表面皿试管硝酸汞溶液3mol/L盐酸3mol/L NaOH

(3)实验教学设计思路:导入新课---激发兴趣---自主探究-----得出结论

教学重点、难点:学生主动探究习惯的养成

教学策略:引导自主探究

实验类型:学生实验

实验教学过程:

实验设计说明:

该实验在苏教版教材中没安排演示和学生实验,主要原因是实验室中的氧化铝固体由于晶型的原因根本不能和酸碱反应,而利用铝汞齐来制备出的氧化铝可以迅速与酸碱反应,课堂一开始通过“铝长毛”现象充分激发学生兴趣,然后让学生亲自制出氧化铝,再来探究它的性质,这样能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同时尽量利用生活中的材料使这个实验微量化、生活化,使得实验的污染最小化,氧化铝制备出来后对下面的氧化铝两性的探究就变得顺理成章了。整个设计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轻松愉快的掌握知识,同时提高了学生动手操作和探究思考能力。

(完整word版)化学教学设计范例

湖南省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设计参赛模板及范例 第一部分:教学设计模板 教学设计标题(化学课程标准主题或教材中规定的内容) 一、基本说明 ⒈教学内容所属模块:(注明:高中化学必修模块:《化学1》、《化学2》,选修模块:《化学与生活》、《化学反应原理》和《有机化学基础》) ⒉年级: ⒊所用教材出版单位: ⒌所属的章节: ⒍教学时间:分钟 二、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针对本堂课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来确定具体的教学目标) 2.内容分析:(根据自己对化学课程标准理解和教材中有关内容的把握,并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本班学生水平,分析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简要说明教学内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位置) 3.学情分析:(简要分析学生的认知特点、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及能力水平、对教学内容的了解程度等,预设教学情景) 4.设计思路:(说明教学设计者是如何根据本教学内容及其教学目标,确定教学指导思想、设立教学程序和设计教学方法的) 三、教学过程 (采用下述的表格式描述,尽量采用写实的方式描述教学过程的真实情景,尽量将教学中的关键环节以及教学过程中某些值得注意与思考的现象和事件描

四、教学反思 注意事项: 1.反思不仅要总结本次教学活动的优点和成功之处,同时要注意指出本次教学活动中的值得研究的具有普遍性的问题,特别关注在教学具体实施过程中生成性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通过自己的分析与思考,找出问题的症结,提出改进教学的策略和方法。 2.反思要突出重点,不一定面面俱到,建议采用小标题的方式提点反思的几个方面,不宜太多。要注意在事实的基础上加以总结和提升,不要单纯罗列事实和现象。但理论的总结又要注意语言通俗简明,并利用本次教学活动的具体证据来论证,不要长篇大论地引用他人文章,或脱离具体教学活动做笼统的理论阐述。 附:教学资源、学生学习过程及典型成果(可选) 教学资源包括:学案、课件及其他教学相关资源。 学习成果包括:学生课前、课上或课后搜集的资料;学生活动过程的图片等;学生的典型作业或制作的各种作品。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学生分组实验

化学实验教案九年级:李容

实验名称1: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实验目的:1、培养观察和描述的能力。 2、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实验器材:蜡烛、小木条、烧杯2个、澄清石灰水 实验步骤: 1、点燃前,观察蜡烛的颜色、状态、形状和硬度;观察把蜡烛投入水中的情况。 2、燃着时,火焰分几层,用小木条比较火焰不同部分温度的高低,用烧杯推测燃烧后的生成物。 3、燃灭后,用火柴去点白烟,蜡烛能否重新燃烧。 实验现象: 1、蜡烛是乳白色,柱状固体、无味,能被轻易切成处,放于水中飘浮于水面上。 2、火焰分为三层。小木条上外焰接触的部分被烧焦得最厉害,干燥的烧杯内壁有水珠,涂有石灰水的烧杯变浑浊。 3、白烟能被点燃。 分析及结论: 1、蜡烛难溶于水、质软。 2、外焰温度最高,蜡烛燃烧有水和CO2生成。 3、吹灭蜡烛后的白烟是可燃物。

实验名称2: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实验目的: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何不同 实验器材:水槽、集气瓶4个、玻璃片4块、滴管、石灰水、饮料管、小木条 实验步骤: 1、用吹气排水法收集两瓶呼出的气体。 2、收集两瓶空气。 3、在1瓶空气和1瓶呼出气中滴入石灰水、振荡。 4、将燃着的木条分别插入空气和呼出气中。 5、对着干燥的玻璃片呼气。 实验现象: 1、滴入石灰水后,充满呼出气的集气瓶更浑浊一些; 2、插入呼出气中的木条立即熄灭,插入空气中的木条正常燃烧过了一会儿才熄灭; 3、呼气后干燥的玻璃片上有较多的水珠。 分析及结论: 人体呼出的气体中有CO2含量较高,吸入的空气中O2含量较高,呼出气中H2O含量较高。

实验名称3: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 实验目的:熟练掌握药品的取用,给物质的加热,仪器洗涤的操作 实验器材:镊子、药匙、试管、量筒、滴管、酒精灯、试管夹、试管刷、锌粒、盐酸、碳酸纳粉末、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 实验步骤: 一、药品的取用 1、用镊子夹取了粒锌放入试管中,并将试管放在试管架上。 2、取少量碳酸钠粉末放入试管中,并半试管放在试管架上。 3、量取2ml盐酸加入到试管2中,往试管一中滴加盐酸。 二、结物质的加热:取2ml氢氧化钠溶液倒入试管中,滴加硫酸铜溶液,然后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 三、洗涤仪器:将本实验中所用的试管、量筒洗干净。 实验现象: 一、3加入盐酸后产生大量气泡,试管外壁发热。 二、先产生蓝色紫状况淀,受热后,变为黑色的沉淀。 分析及结论: 一、3碳酸钠与盐酸反应放出二氧化碳气体,盐酸也锌粒反应放出氢气。 二、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生或氢氧化铜,氢氧化铜受热分解生成氧化铜。 三、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是我们安全、正确、快速的进行实验并获得可靠结果的重要保证。

高中化学教案

氯气(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认识氯气能溶于水,掌握氯气跟水的反应; ②了解氯水可用来漂白杀菌及氯水的不稳定性; ③掌握氯气跟碱的反应及漂白粉的制法和漂白原理; ④从中进一步认识氯气是一种活泼的非金属。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验(氯气跟水的反应,氯水的漂白、氯气跟碱的反应)培养学生对比、观察和表达的能力;并从上述实验事实中体会到氯气跟水反应因条件的改变而出现反应程度的差异;并从中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结合学生实验,培养学生认真仔细、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通过氯气跟水反应因条件的改变而出现反应程度的差异,培养学生探究精神。 科学方法:观察、记录、科学抽象,通过实验来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科学方法。 重点、难点氯气跟水的反应;对比观察实验的能力;抽象概括出氯气跟水反应因条件的改变而出现反应程度的差异。 教学过程设计 【复习引入】上节课学习了氯气的哪些重要化学性质?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氯气的另两种重要的化学性质。【指导实验】向一支充满氯气的大试管中加入2~3mL水后,迅速塞紧塞子,充分振荡,将上述试管和另一支充满氯气的大试管以及另外一支装有4~5mL蒸馏水的试管放在一起。 对比观察:加入水后的试管中溶液颜色有什么变化?试管上部空间气体颜色有什么变化? 【设问】上述变化说明什么? 氯水的气味,是哪种物质的气味?你曾经闻到过吗? 【板书】①氯气能溶于水,但溶解度不大。②氯水呈现黄绿色,说明氯水中有游离的氯。 【指导实验】分别用两只玻璃棒蘸取稀盐酸和氯水,分别滴在两条蓝色石蕊试纸上。观察两条试纸的颜色变化并比较两者有什么不同? 【解疑】氯气与水反应有酸生成 【设问】新制氯水的成分是什么? 【点拨】新制的氯水中大约有40%的氯和水反应。 【板书】氯水是混合物 【设疑】当我们改变上述反应条件时,上述反应进行的程度会不会发生变化呢? 【启发】观察滴有氯水的蓝色石蕊试纸中间变白,说明氯水中有能够使有色物质褪色的物质生成。我们已知道H2O和盐酸没有漂白的作用,要么氯气有漂白作用,要么HClO有漂白作用,或两者都有。请自己设计一个实验(用所给仪器和试剂)证明到底是哪种物质有漂白作用? 【设疑】仔细观察两支试管内上部空间的气体颜色有什么不同?装有氯水的试管内上部空间的气体颜色为什么会变浅? 【概括解疑】①次氯酸有强氧化性,因此氯水可用来漂白、杀菌。②当氯水遇到被漂白的物质时,消耗了次氯酸,使没有和H2O 反应的Cl2又继续和水反应,也使没有溶在水中的Cl2又继续溶在水中,这样循环往复,只要加入的被漂白的物质的量足够,最终上部空间气体的颜色会消失。即当氯水遇到被漂白的物质时,使氯气与水的反应趋于完全。 【演示】氯水见光分解 【设问】氯水中什么物质可以分解放出氧气?为什么? 【点拨】实验证明氯水见光后可以产生气体——这个气体是氧气。 【设疑】当氯水放在强光下长时间放置时,氯水的颜色有什么变化?组成上有什么变化?为什么? 【指导实验】向学生实验一中加入水后的试管中加入1粒固体NaOH,充分振荡。将三支试管放在一起对比观察:溶液颜色有什么变化?上部空间的气体颜色有什么变化?为什么? 【投影】 Cl2+2NaOH=NaCl+NaClO+H2O

高中化学-教案模板

教学课题名称 课型:课时: 一教材分析: 根据“核心素养“提升的四个方面,提取课文中可以发挥作用的东西,即文本的教学价值。简要概述体现教学价值的具体内容,即文本“值得教”的东西。 二学情分析: 基于经验或者通过测试题对学生学习本课内容时的认识起点和可能存在的具体问题进行判断和分析 三教学准备 描述上课所用工具,比如多媒体、小黑板、卡片、ipad等。 四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学目标 用行为动词表述学生在知识、技能、方法等方面得到发展的额可实现的目标。一般情况下,教学目标的达成是可预测的。它是课程目标在本节课中的具体体现。 教学重点 从教学内容及学情出发确定教学重点,对应课堂教学所用时长、教学重难点与教学目标应是

相互对应、包含的关系 教学难点 从教学内容和学生认知角度出发,针对学生难以掌握的知识点和技能来确立教学难点;教学难点与教学目标应是相互对应、包含的关系。同时简述教学中针对教学重难点所采取的措施。五教学方法 依据本节课教学目标,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简述为引发学生学习动机,让学生可以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的教学策略方法及技术手段 六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一般在4-6个之间;遵循学生学习规律;突出重点且富有层次,要求和教学目标(特别是重点、难点)相互照应。也可先附上教学流程图。 七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精当地突出本节课教学的主要内容 八作业 与本节课所学知识相关的、旨在巩固拓展学习效果的习题、课后时间活动等

九设计理论依据 简述本节课教学中亮点设计所依据的指导思想或者核心教育教学理论。指导思想与教育教学理论应明确体现在后面的教学过程中,与实际的教学内容密切结合,避免照搬课标中整个模块的教学指导思想。 十教学评价 教学的前后测、对学生的访谈、学生学习活动的形成性评价单、学生知识、能力的诊断性评价等。 十一教学反思 教学实施后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反馈,简明扼要地总结出自己教学设计实施后的效果,分析本节课的收获、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教学需要改进的内容,300-500字。 十二相关资料

(word完整版)高中化学教学案例分析

高中化学教学案例分析《原电池》课堂教学设计 高三化学孙永平 1、分析本节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为高中化学新课程(人教版)选修4的第四章电化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该内容学生在必修2已有一定的了解,本节是该内容的加深,主要是增加了一个盐桥内容。掌握本节知识,对指导学生了解生活中电池使用原理、金属腐蚀和防护,研究探索发明新电池有重要意义。 2、了解学情底码 已有基础:对原电池原理有初步认识;具有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 局限认识:氧化剂和还原剂只有接触才可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发展方向:通过实验活动对原电池原理形成完整认识,提高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 3、明确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深入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对原电池的形成条件有更完整的认识。学会书写电极反应式和电池总反应。能根据反应设计简单的原电池。 电池的设计活动,感悟科学探究的思路和方法,进一步体会过程与方法:通过Pb-CuSO 4 控制变量在科学探究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设计原电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感受原电池原理应用于化学电源开发的关键作用。 4、研究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原电池工作原理和形成条件 教学难点:氧化还原反应完全分开在两极(两池)发生及盐桥的作用。 5、确定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 以“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实验探究,自主分析设计”的学习方式学习。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学生不断深入认识原电池原理和形成条件,最终实现知识和能力上的跨越。 6、教学设计过程和意图 (1)情境导课:让学生举一些手机、电子表等新型电池例子。联系生活,吸引学生注意力,唤起学生学习欲望。 (2)回顾原电池:复习基本概念,温故而知新。 学生回忆原电池的有关内容,调动学生思考,回忆概念为后期探究作准备。

初中化学学生分组实验一览表07845

实用标准文案 初中化学学生分组实验一览表 化学 学生实验一(学生实验活动) 化学实验简单的基本操作 PP12 10——实验目的: 1、认识常用的化学仪器,了解常用化学仪器的使用方法; 2、在认识常用的化学仪器的过程中,学会简单的实验操作。 3、了解化学实验室的安全知识,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实验用品: 试管、药匙、细口瓶、广口瓶、镊子、试管架、量筒、胶头滴管、酒精灯、火柴、试管夹、大理石、氯化钠、水 实验步骤和方法: 1药品的取用 a.取用粉末状固体 b.取用粒状固体 c.倾倒液体

d.滴取液体 e.滴加液体 f.量取液体 2、酒精灯的使用 3、玻璃仪器的洗涤 文档大全. 实用标准文案 学生实验二(学生实验活动) 氧气的化学性质P——P173 171实验目的: 1、观察和描述木炭、铁丝、蜡烛等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从中归纳出氧气的化学性质 2、学会如何观察、描述实验现象,并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 实验用品: 集气瓶(3个装有氧气)、燃烧匙、酒精灯、木炭、红铁丝、蜡烛,石灰水、氧气、火柴。 实验步骤和方法: 1、用坩埚钳夹取一小块木炭,在火焰上烧至发红,伸入氧气瓶内。燃烧停止后,向瓶内注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 2、取几根洁净铁丝拧成螺旋状缠绕在火柴上。在酒精灯上点燃,待火柴燃尽时缓缓伸入有少量水的氧气瓶内观察现象。

3、将蜡烛放在燃烧匙内,在酒精灯上点燃,伸入氧气瓶内。燃烧停止后,向瓶内注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 学生实验三(学生实验与活动) 氧气的实验室制取 PP77 ——76实验目的: 1、初步学习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方法; 文档大全. 实用标准文案 2、通过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探究活动,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生实验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与探究欲望,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实验用品: 试管、单孔胶塞、导气管、铁架台、铁夹、棉花、酒精灯、火柴、水槽、集气瓶、高锰酸钾 实验步骤和方法: 1、检查装置气密性; 2、向试管内装入7g的高锰酸钾,管口放一团棉花; 3、固定试管 4、点燃酒精灯,预热后用外焰集中在药品部位加热; 5、收集气体

高中化学教案(教学设计)

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 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第1课时) 一、教材分析 钠是碱金属中的典型代表,是学生在高中学习的第一个金属元素,把它编排在高一教材中第三章讨论,是因为义务教育初中化学教材中已经介绍了碳酸钠、氯化钠、氢氧化钠等钠的化合物的知识,为高中钠元素的系统学习奠定了基础,可以使学生感觉相对更简单,有利于减轻学生在高中学习初期的不适应感;还有利于复习巩固第一章所学的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反应的知识,通过对钠元素的学习,总结出学习金属元素的学习方法和模式,这将有利于今后其它金属元素的学习。 二、学情分析 刚进高一的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金属元素(如铁),同时还学习过钠的某些化合物(如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和氢氧化钠)的一些知识,他们也有进一步探究更多金属元素的求知欲和兴趣,这使得他们对于钠的学习将更轻松;另外,在初中他们已看过教师的演示实验,也做过一些简单的学生实验,具有了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这些都会成为本节课教学的有利支撑点。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金属钠的主要物理及化学性质; 2、了解金属钠的保存方法及用途; 3、掌握钠的氧化物的重要性质,了解它们的用途。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让同学们体会怎样运用观察法进行实验探究; 2、通过对钠跟氧气的反应及过氧化钠性质的实验探究,让学生体会实验方法在化学研究中的作用,并认识到实验过程中控制实验条件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生小组探究实验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创新精神和同学间的交流合作学习的协作精神; 2、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实验习惯和科学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1、金属钠和过氧化钠的化学性质; 2、金属钠的氧化以及与水反应的原理。 【难点】 1、初步学会以观察、实验、比较、分类等方法在研究物质性质中的运用,初步掌握研究物质的基本方法; 2、钠在空气中加热的实验现象的解释 五、教学方法 实验法、讨论法、观察法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设备 实验仪器:小刀、镊子、滤纸、三角架、酒精灯、烧杯、火柴、坩埚、坩埚钳、盖玻片 实验药品:钠单质、酚酞、稀硫酸铜溶液、蒸馏水、盐酸 七、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情景导入:【PPT展示图片】绚丽多彩的 金属世界。 【提问】1、我们初中已经介绍 过哪几种金属单质? 2、你能举例说明金属能发生哪 些化学反应吗? 【回答】1、铝、铁、铜 2、①置换反应②氧化反应 通过回忆初中 所学知识,让学生 有一个心理过渡, 激发学生的求知 欲。

1关于基于核心素养的普通高中课堂《化学键》教学设计案例2

1关于基于核心素养的普通高中课堂《化学键》教学设计案例2

基于高中化学核心素养的“化学键”(必修) 教学设计案例 平阳中学林勇林海量 325400 一、教材和教学内容 本节内容选自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必修课程“主题3:物质结构基础及化学反应规律”中的“3.2 化学键”。内容标准是,认识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结合典型实例认识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建立化学键概念。知道分子存在一定的空间结构。认识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物质变化的实质及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本部分内容是学生第一次在前一节原子结构的基础上,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结构和化学反应的实质。学习内容较为陌生抽象、理论性强,涉及的化学概念多且容易混淆,是高中化学教学的重难点所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尽量能够用具体的实验等宏观辨识入手,引导学生向微观探析过渡,利用证据推理和模型认知进行微观探析。 二、教学目标

(1)能从实验现象等宏观角度建构化学键、离子键、共价键、离子化合物、共价分子等概念,根据物质在熔融状态导电这个事实,学会从微观角度推导该物质内部存在的微粒及其成键类型。 (2)通过实验数据等证据推理,过渡到模型认知,了解可以用球棍模型、比例模型表示分子结构,会用电子式、结构式等符号表征正确表示典型的离子化合物、共价分子的结构,并能理解化学反应的实质是旧键的断裂同时新键的形成并伴随着能量的变化,以此诊断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水平,发展学生对化学键的认识水平。 (3)通过电子式的书写,培养学生的归纳比较能力,学会由个别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方法。通过分子构型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学会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事物的科学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及课时安排 教学重点:理解离子键、共价键的概念,电子式、结构式。

化学科学生分组实验教学教案

实验1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教学目标: 1、知识及能力 了解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许多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并可以通过实验等手段解决这些问题。培养观察、记录、描述和分析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和评价的能力。 2、过程及方法 以学生的探究实验为主,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引导、指导和辅助的作用,将学习的主动权留给学生,使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的活动中深刻理解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培养学生学生求实的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实验用品:蜡烛、烧杯、火柴、澄清石灰水。 教学过程: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研究,讲述:在点燃蜡烛前,请大家开动脑筋,运用各种手段仔细观察蜡烛的组成、形状、颜色、气味、质地、密度等,并做好详细的记录。 (1)蜡烛是石蜡和棉线做的灯芯组成的;一般蜡烛为圆柱形、乳白色、固体;特殊的蜡烛,如生日蜡烛,有多种颜色和形状,但那是添加染料后形成的;蜡烛一般都具有轻微的气味。 (2)如果用小刀切下一块蜡烛放入水中,会发现蜡烛浮在水面上,说明蜡烛的密谋比水小。 1、对学生的回答表示充分的肯定,让学生结合蜡烛的这些性质,点燃蜡烛,观察燃烧着的蜡烛有哪些特点。 ①燃烧着的蜡烛有没有声音?形状有没有什么改变?②蜡烛 的火焰有什么特点? ③蜡烛靠近火焰的地方在形状、温度、质地上有什么变化?④把一根火柴梗平在蜡烛的火焰中约一秒钟表,取出火柴梗,火柴梗有什么变化?这说明了什么? 2、充分肯定学生在实验探究中的表现,继续引导:现在我们再来观察一下蜡烛燃烧后生成了哪些物质。首先将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的上方,观察烧杯壁上有什么现象发生。片刻后取下烧杯,迅速中倒入少量的澄清石灰水,振荡,又有什么现象发生?推测蜡烛燃烧后可能生成了什么物质。 3.指导学生:现在请大家熄灭蜡烛,会发现有一缕白烟从灯芯飘出,立即点燃的火柴去点白烟,看看有什么现象会发生。

高中化学教案醇的教学案例.doc

精品文档 高中化学教案醇的教学案例 篇一:高一化学醇类教学设计篇一:高一化学乙醇教案乙醇的探究式教学设计及案例一、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及作用在初中学生只是简单地了解乙醇的用途,没有系统的学习其结构和性质。乙醇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用品,又是典型的重要的烃的衍生物;对高一学生来说知识点较多,难度较大;因此,乙醇的结构和性质是本节的重点。力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知道官能团对有机物性质的重要影响,建立“结构→性质→用途”的有机物学习模式。关于乙醇的结构在初中学生没有接触,让学生在认识乙醇球棍模型的基础上,通过钠与乙醇反应的探究实验,明确羟基的官能团地位,加深对乙醇结构的认识。乙醇的催化氧化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学生没有知识基础;因此,这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做好乙醇的催化氧化实验是突破这一难点的关键。2.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对乙醇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探究,学会由事物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 1 / 23 精品文档 的表象解析事物的本质、变化,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通过动手实验,规范学生操作,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实验能

力、观察能力和对实验现象的解析能力。(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揭示问题,讨论释疑,动手实验,学习对比、推断等多种科学探究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密切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3.重点、难点分析(1)本节课的重点:官能团的概念,乙醇的组成和结构简式,乙醇的取代反应与氧化反应。(2)本节课的难点:使学生建立乙醇分子的立体结构模型,并能从结构角度初步认识乙醇的氧化反应。二、教学方法分析本节采用实验探究教学模式提出问题:观察乙醇的物理性质→回忆乙醇的组成→观察乙醇的球棍模型→描述乙醇分子中原子的连接情况→实验验证:乙醇与金属钠的反应→进一步假设乙醇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断键方式→实验验证:乙醇的氧化反应→总结乙醇的结构和性质→课后活动三教学过程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 2 / 23 精品文档 【背景动画】以古代有关酒的诗词导入新课。【展示】取一瓶无水乙醇,引导学生观察。【讨论交流】引导学生讨论并得出酒精的一些物理性质,如呈液态,易溶于水,特殊的香味等。【质疑】乙醇与前面学习的有机物(烃)的物理性质有何不同?为什么?让学生进行总结,同时引导学生从结构的角度去考虑性质不同的原因。【展示】展示乙醇的比例模型和球棍模型。动手拆插乙醇分子模型,

九年级化学全册分组实验教案

化学实验教案 实验名称1: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实验目的:1、培养观察和描述的能力。 2、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实验器材:蜡烛、小木条、烧杯2个、澄清石灰水 实验步骤: 1、点燃前,观察蜡烛的颜色、状态、形状和硬度;观察把蜡烛投入水中的情况。 2、燃着时,火焰分几层,用小木条比较火焰不同部分温度的高低,用烧杯推测燃烧后的生成物。 3、燃灭后,用火柴去点白烟,蜡烛能否重新燃烧。 实验现象: 1、蜡烛是乳白色,柱状固体、无味,能被轻易切成处,放于水中飘浮于水面上。 2、火焰分为三层。小木条上外焰接触的部分被烧焦得最厉害,干燥的烧杯内壁有水珠,涂有石灰水的烧杯变浑浊。 3、白烟能被点燃。 分析及结论: 1、蜡烛难溶于水、质软。 2、外焰温度最高,蜡烛燃烧有水和CO2生成。 3、吹灭蜡烛后的白烟是可燃物。 化学实验教案

实验名称2: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实验目的: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何不同 实验器材:水槽、集气瓶4个、玻璃片4块、滴管、石灰水、饮料管、小木条 实验步骤: 1、用吹气排水法收集两瓶呼出的气体。 2、收集两瓶空气。 3、在1瓶空气和1瓶呼出气中滴入石灰水、振荡。 4、将燃着的木条分别插入空气和呼出气中。 5、对着干燥的玻璃片呼气。 实验现象: 1、滴入石灰水后,充满呼出气的集气瓶更浑浊一些; 2、插入呼出气中的木条立即熄灭,插入空气中的木条正常燃烧过了一会儿才熄灭; 3、呼气后干燥的玻璃片上有较多的水珠。 分析及结论: 人体呼出的气体中有CO2含量较高,吸入的空气中O2含量较高,呼出气中H2O含量较高。 化学实验教案 实验名称3:给物质加热

九年级化学全册分组实验教案

化学分组实验教案 时间:班级:教师 实验名称1: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实验目的:1、培养观察和描述的能力。 2、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实验器材:蜡烛、小木条、烧杯2个、澄清石灰水 实验步骤: 1、点燃前,观察蜡烛的颜色、状态、形状和硬度;观察把蜡烛投入水中的情况。 2、燃着时,火焰分几层,用小木条比较火焰不同部分温度的高低,用烧杯推测燃烧后的生成物。 3、燃灭后,用火柴去点白烟,蜡烛能否重新燃烧。 实验现象: 1、蜡烛是乳白色,柱状固体、无味,能被轻易切成处,放于水中飘浮于水面上。 2、火焰分为三层。小木条上外焰接触的部分被烧焦得最厉害,干燥的烧杯内壁有水珠,涂有石灰水的烧杯变浑浊。 3、白烟能被点燃。 分析及结论: 1、蜡烛难溶于水、质软。 2、外焰温度最高,蜡烛燃烧有水和CO2生成。 3、吹灭蜡烛后的白烟是可燃物。 化学分组实验教案 时间:班级:教师

实验名称2: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实验目的: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何不同 实验器材:水槽、集气瓶4个、玻璃片4块、滴管、石灰水、饮料管、小木条 实验步骤: 1、用吹气排水法收集两瓶呼出的气体。 2、收集两瓶空气。 3、在1瓶空气和1瓶呼出气中滴入石灰水、振荡。 4、将燃着的木条分别插入空气和呼出气中。 5、对着干燥的玻璃片呼气。 实验现象: 1、滴入石灰水后,充满呼出气的集气瓶更浑浊一些; 2、插入呼出气中的木条立即熄灭,插入空气中的木条正常燃烧过了一会儿才熄灭; 3、呼气后干燥的玻璃片上有较多的水珠。 分析及结论: 人体呼出的气体中有CO2含量较高,吸入的空气中O2含量较高,呼出气中H2O含量较高。 化学分组实验教案 时间:班级:教师 实验名称3:给物质加热 实验目的:掌握给物质的加热的方法和步骤 实验器材:试管、量筒、滴管、酒精灯、试管夹、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

高中化学实验教案

高中化学实验教案 高 三 化 学 组

(一)浓硫酸的性质 目的:认识浓硫酸的一些特性。 用品:托盘天平、烧杯、量筒、验温器、酒精灯、玻璃棒。 浓硫酸、玻璃绒(或石棉绒)、硫酸铜晶体、脱脂棉花、铜片、锌粒、木炭、硫粉、蓝色石蕊试纸。 原理:纯净浓硫酸的溶解热在20℃时为43.6千焦,所以与水混和时有大量 的热释出,它的一系列水化物H2SO 4·H2O、H2SO 4 ·2H2O和H2SO 4 ·4H2O都很稳定, 是很好的吸水剂。浓硫酸还具有脱水性和氧化性。 准备和操作: 1.浓硫酸的密度展示一瓶纯净的浓硫酸,它是无色、粘稠的油状液体。把一瓶浓硫酸放在托盘天平的一边,把同样大小的两只瓶子盛水一瓶半放在另一边,发现一瓶浓硫酸比一瓶半水还重。98%浓硫酸的密度为1.84克/毫升。 2浓硫酸的溶解热将一支长约80厘米、厚壁细孔玻璃管的一端封闭后,吹成薄壁圆柱形成玻璃球。球内充满红色酒精溶液作为验温器。在一只500毫升烧杯里盛水200毫升,放入验温器后,慢慢注入100毫升浓硫酸,边加边用验温器搅拌。可以看到验温器玻璃管里红色的酒精液柱逐渐上升,表示浓硫酸溶于水有大量的热放出。 在一支小试管里盛98%的浓硫酸3毫升。取黄豆大小的玻璃绒(或石棉绒)吸足水后投入试管中。浓硫酸跟水相遇即放出大量的热使水沸腾而爆溅,并发出“嘶嘶”的声音。此实验说明稀释浓硫酸必须把浓硫酸慢慢注入水中,并不断搅拌。 3.浓硫酸的吸水性往盛有3毫升98%浓硫酸的试管里投入少量硫酸铜晶体小颗粒,静置片刻。蓝色的硫酸铜晶体即变成白色无水硫酸铜,表示它的5个结晶水已被浓硫酸所吸收。 4.浓硫酸的脱水性往一支盛有3毫升98%浓硫酸的试管里投入黄豆大小的脱脂棉花一小块,用玻璃棒搅拌后微微加热,棉花即炭化变成黑色的絮状物。 5.浓硫酸跟金属的反应在一支试管里加铜片两小片,注入8∶3的浓硫酸2毫升,不发生反应。将试管微微加热,铜片开始变成黑色,生成硫化亚铜,并有硫酸铜生成。继续加热到沸腾,黑色物消失,溶液变成蓝绿色,这是因为硫化亚铜被继续氧化成硫化铜,直至全部转变成硫酸铜,同时放出二氧化硫。

教师资格证教学能力高中化学学科教案设计范例

教学能力之化学学科教案设计范例 课题1 空气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空气成分的探究实验 (2)空气的主要成分和组成 (3)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白磷燃烧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培养学生用实验的方法对科学问题进行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三、教学难点 四、教学用具 五、课时安排:2课时 六、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一)情境导入:空气的组成 设问1:人的生命活动中能缺少空气吗? 板书:一、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 活动:播放光碟 学生讨论回答:你所知道的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用途 (二)讲授新课——板书: 1、氧气 2、氮气 3、稀有气体 设问2:为什么氮气和稀有气体能作保护气? 稀有气体在什么方面有特殊用途? 讲授新课——保护空气 1、空气污染 (1)粉尘 (2)有害气体: 设问3:有害气体主要有哪些?它们主要来自何处? 2、空气防治 设问4:如何使重庆的天空更蓝? (三)作业布置 七.教学反思:本课题内容涉及到全新的物理化学知识,特别是学生还不具备有关 压强的知识,想让所有学生理解实验原理非常困难,我认为可以加强实验教学,通 过实验现象的展示帮助学生理解,并且随着不断地练习和物理知识的学习,大部分 学习可以理解,但这个过程十分漫长,不能急于求成,应逐步铺开,并反复强调!

课题2 原子的构成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2)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3)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2.过程与方法 (1)充分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2)学习运用对比、归纳的方法在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3)运用形象恰当的比喻减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神秘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学生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2)逐步提高抽象思维的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二、教学重点 1.原子的构成。 2.相对原子质量。 三、教学难点 1.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2.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形成。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人版九年级化学学生分组实验

化学实验教案 九年级:容

实验名称1: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实验目的:1、培养观察和描述的能力。 2、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实验器材:蜡烛、小木条、烧杯2个、澄清石灰水 实验步骤: 1、点燃前,观察蜡烛的颜色、状态、形状和硬度;观察把蜡烛投入水中的情况。 2、燃着时,火焰分几层,用小木条比较火焰不同部分温度的高低,用烧杯推测燃烧后的生成物。 3、燃灭后,用火柴去点白烟,蜡烛能否重新燃烧。 实验现象: 1、蜡烛是乳白色,柱状固体、无味,能被轻易切成处,放于水中飘浮于水面上。 2、火焰分为三层。小木条上外焰接触的部分被烧焦得最厉害,干燥的烧杯壁有水珠,涂有石灰水的烧杯变浑浊。 3、白烟能被点燃。 分析及结论: 1、蜡烛难溶于水、质软。 2、外焰温度最高,蜡烛燃烧有水和CO2生成。 3、吹灭蜡烛后的白烟是可燃物。

实验名称2: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实验目的: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何不同 实验器材:水槽、集气瓶4个、玻璃片4块、滴管、石灰水、饮料管、小木条 实验步骤: 1、用吹气排水法收集两瓶呼出的气体。 2、收集两瓶空气。 3、在1瓶空气和1瓶呼出气中滴入石灰水、振荡。 4、将燃着的木条分别插入空气和呼出气中。 5、对着干燥的玻璃片呼气。 实验现象: 1、滴入石灰水后,充满呼出气的集气瓶更浑浊一些; 2、插入呼出气中的木条立即熄灭,插入空气中的木条正常燃烧过了一会儿才熄灭; 3、呼气后干燥的玻璃片上有较多的水珠。 分析及结论: 人体呼出的气体中有CO2含量较高,吸入的空气中O2含量较高,呼出气中H2O含量较高。

实验名称3: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 实验目的:熟练掌握药品的取用,给物质的加热,仪器洗涤的操作 实验器材:镊子、药匙、试管、量筒、滴管、酒精灯、试管夹、试管刷、锌粒、盐酸、碳酸纳粉末、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 实验步骤: 一、药品的取用 1、用镊子夹取了粒锌放入试管中,并将试管放在试管架上。 2、取少量碳酸钠粉末放入试管中,并半试管放在试管架上。 3、量取2ml盐酸加入到试管2中,往试管一中滴加盐酸。 二、结物质的加热:取2ml氢氧化钠溶液倒入试管中,滴加硫酸铜溶液,然后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 三、洗涤仪器:将本实验中所用的试管、量筒洗干净。 实验现象: 一、3加入盐酸后产生大量气泡,试管外壁发热。 二、先产生蓝色紫状况淀,受热后,变为黑色的沉淀。 分析及结论: 一、3碳酸钠与盐酸反应放出二氧化碳气体,盐酸也锌粒反应放出氢气。 二、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生或氢氧化铜,氢氧化铜受热分解生成氧化铜。 三、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是我们安全、正确、快速的进行实验并获得可靠结果的重要保证。

高中化学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这个媒体!根据所收集的信息,乙醇的应用主要在于:作为能源、饮料、医疗等几个方面。那么,物质的用途是由什么决定的呢? [追问] 而物质的性质又决定于什么? 1.乙醇的分子式为C2H6O, C2H6O一定是乙醇么?C2H6O可能 存在几种可能的结构?请同学们用 碳和氧的排列方式简单表示这些可 能结构。 2.化学反应是旧键断裂新建生 成的过程。分析乙醇可能断键的位 置? 使学生掌握乙醇 的结构;培养学生的自 学能力;培养学生通过 论坛平台的交流、协作 能力。训练学生由结 构推断性质的能力 [设问]同学们的推测对不对呢?现在,请同学们带着你的推测进入到乙醇的化学性质的学习中。 [自学]进入乙醇的化学性质的 学习中。 乙醇的化学性质: 能和金属钠发生反应 能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 [学生实验] 1. 乙醇和钠的反应 2. 乙醇的氧化反应 观察现象,分析实验现象得出 结论。将实验现象和得到的结论发 表在论坛上 并完成讨论: 1.分析乙烷、水和乙醇他们是 否可以分别和钠反应。由此我们可 以得出乙醇中是和碳相连的氢还是 和氧相连的氢被钠置换??(是和 氧相连的氢被置换即羟基中的氢) 2.常温下为什么金属钠与乙醇反应 较缓慢,远不如金属钠与水反应剧 烈?(因为乙醇中的氧氢键更稳定, 不容易断裂) 3.铜在反应前后其质量是否发 生变化?同在此反应中的作用是什 么?(反应前后铜的质量没有变化, 在此反应中作为催化剂) 学生掌握乙醇的 化学性质;培养学生的 自学能力;通过人人动 手实验,规范学生操 作,全面培养、提高学 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 力和对实验现象的分 析能力。培养学生通过 论坛平台的交流、协作 能力。 使学生体会到科 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假 设-通过实验验证假设 -进一步假设-再验证- 最终得出正确的结论。 [讲述]好!同学们都很好的完成了 学习。同学们在论坛上都提出了很好的见解。同学们的实验操作基本符合规范,具有比较强的实验能力。现在,一起来总结乙醇的化学性质。 [总结]和老师一起总结乙醇的 化学性质 总结乙醇的化学性质

请您提交一份项目式高中化学教学设计案例

请您提交一份项目式高中化学教学设计案例? 答:Fe2+与Fe3+的性质与转化教学设计 一、教材及学情分析 从本节在《化学1》所处位置看,是在学习了钠、镁、铝相关知识的基础上,从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反.应的视角,进一步认识变价金属铁。从教材知识体系上看,打破了以往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中的“结构—性质—制备—用途”的传统模式,而是从人们熟悉的这些元素及其化合物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事例着手,引发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这样使学生在更广阔的视野下,学习相关知识,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释或解决与化学相关的生产生活和社会问题的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同时也为教师的教学设计预留了更广阔的想象空间。 铁是一种中等活泼程度且有可变价态的金属,经过初中以及高中人学以来的学习,学生已经学习了铁和酸反应、铁的置换反应、铁和氯气的反应以及金属的通性(与非金属、水、酸、盐反应),“铁的重要化合物”主要涉及铁的氧化物、氢氧化物和盐。铁的氧化物知识比较简单,根据学生的知识储备,他们能在课前自主学习掌握,所以对本节课内容进行了一些调整,侧重于铁盐和亚铁盐中Fe3+ , Fe2+的性质,结合Fe2+与Fe3+的相互转化的条件来了解氢氧化亚铁、氢氧化铁的性质和制备。学生的难点会在实验方案设计的完整性、试剂选择的可靠性、现象分析的合理性。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铁离子和亚铁离子的性质及其相互转化,学习基于证据推理的思维方法,形成化学反应是有条件的,实验是研究物质的重要方法等观念,体会同种元素不同价态之间可通过氧化还原反应实现相互转化。 2.通过氢氧化亚铁真面目的揭示,体验物质转化中选择条件、控制转化等的重要意义。 3.体验“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实验,科学验证;分析归纳,方法提升”的科学探究过程,尝试从化罕阴视用有侍生沽甲阴刊顶相现家,开还用1 七罕却识解决生产生活中的真实问题,认识物质及其转化的重要价值,发展学生的证据推理、科学探究、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等素养。 三、教学思维导图

最新九年级化学全册分组实验教案

实验名称1: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实验目的:1、培养观察和描述的能力。 2、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实验器材:蜡烛、小木条、烧杯 2 个、澄清石灰水 实验步骤: 1、点燃前,观察蜡烛的颜色、状态、形状和硬度;观察把蜡烛投入水中的情况。 2、燃着时,火焰分几层,用小木条比较火焰不同部分温度的高低,用烧杯推测燃烧后的生成物。 3、燃灭后,用火柴去点白烟,蜡烛能否重新燃烧。实验现象: 1、蜡烛是乳白色,柱状固体、无味,能被轻易切成处,放于水中飘浮于水面上。 2、火焰分为三层。小木条上外焰接触的部分被烧焦得最厉害,干燥的烧杯内壁有水珠,涂有石灰水的烧杯变浑浊。 3、白烟能被点燃。分析及结论: 1、蜡烛难溶于水、质软。 2、外焰温度最高,蜡烛燃烧有水和CO2 生成。 3、吹灭蜡烛后的白烟是可燃物。 实验名称2: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实验目的: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何不同

实验器材:水槽、集气瓶 4 个、玻璃片 4 块、滴管、石灰水、饮料管、小木条 实验步骤: 1、用吹气排水法收集两瓶呼出的气体。 2、收集两瓶空气。 3、在1 瓶空气和 1 瓶呼出气中滴入石灰水、振荡。 4、将燃着的木条分别插入空气和呼出气中。 5、对着干燥的玻璃片呼气。 实验现象: 1、滴入石灰水后,充满呼出气的集气瓶更浑浊一些; 2、插入呼出气中的木条立即熄灭,插入空气中的木条正常燃烧过了一会儿才熄灭; 3、呼气后干燥的玻璃片上有较多的水珠。 分析及结论: 人体呼出的气体中有CO含量较高,吸入的空气中Q含量较高,呼出气中HO含量较高。

实验名称3:给物质加热 实验目的:掌握给物质的加热的方法和步骤 实验器材:试管、量筒、滴管、酒精灯、试管夹、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火柴、水 实验步骤: 1、点燃一盏酒精灯后,观察火焰的分层情况; 2、其一根火柴梗,拿住一端迅速平放入火焰中,大约1-3s 后取出,观察火柴梗碳化情况。 3、取三只试管分别加入等量的水(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3 ),分别放在酒精灯的火焰上方、外焰、焰心三处加热,记录水沸腾时所用时间。 4、用10mL量筒量取2mL氢氧化钠溶液倒入试管中,用滴管向该试管 中滴加硫酸铜溶液,观察其现象 5、用试管夹夹住该试管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观察其现象 实验现象: 1 、、酒精灯火焰分为三层 2、外焰最先碳化、焰心无碳化现象。 3、水沸腾用时、外焰最少。 4、先产生蓝色紫状况淀,受热后,变为黑色的沉淀。 分析及结论: 一、酒精灯外焰温度最高。

高三化学全册教案

高三化学教案(全一册)

第一章节离子、分子、原子晶体 第一节离子晶体、分子晶体 和原子晶体(一) 一、学习目标 1.使学生了解离子晶体、分子晶体和原子晶体的晶体结构模型及其性质的一般特点。 2.使学生理解离子晶体、分子晶体和原子晶体的晶体类型与性质的关系 3.使学生了解分子间作用力对物质物理性质的影响 4.常识性介绍氢键及其物质物理性质的影响。 二、重点难点 重点:离子晶体、分子晶体和原子晶体的结构模型;晶体类型与性质的关系 难点:离子晶体、分子晶体和原子晶体的结构模型;氢键 三、学习过程 (一)引入新课 [复习提问] 1.写出NaCl 、CO2、H2O 的电子式 。 2.NaCl晶体是由Na+和Cl—通过形成的晶体。 [课题板书] 第一节离子晶体、分子晶体和分子晶体(有课件) 一、离子晶体 1、概念:离子间通过离子键形成的晶体 2、空间结构 以NaCl 、CsCl为例来,以媒体为手段,攻克离子晶体空间结构这一难点 [针对性练习] [例1]如图为NaCl晶体结构图,图中直线交点处为NaCl晶体中Na+与Cl-所处的位置

(不考虑体积的大小)。 (1)请将其代表Na+的用笔涂黑圆点,以完成 NaCl晶体结构示意图。并确定晶体的晶胞,分析其构成。 (2)从晶胞中分Na+周围与它最近时且距离相等的 Na+共有多少个? [解析]下图中心圆甲涂黑为Na+,与之相隔均要涂黑 (1)分析图为8个小立方体构成,为晶体的晶胞, (2)计算在该晶胞中含有Na+的数目。在晶胞中心有1个Na+外,在棱上共有4个Na+,一个晶胞有6个面,与这6个面相接的其他晶胞还有6个面,共12个面。又因棱上每个Na+又为周围4个晶胞所共有,所以该晶胞独占的是12×1/4=3个.该晶胞共有的Na+为4个。 晶胞中含有的Cl-数:Cl-位于顶点及面心处,每.个平面上有4个顶点与1个面心,而每个顶点上的氯离于又为8个晶胞(本层4个,上层4个)所共有。该晶胞独占8×1/8=1个。一个晶胞有6个面,每面有一个面心氯离子,又为两个晶胞共有,所以该晶胞中独占的Cl-数为6×1/2=3。 不难推出,n(Na+):n(Cl-)=4:4:1:1。化学式为NaCl. (3)以中心Na+为依据,画上或找出三个平面(主个平面互相垂直)。在每个平面上的Na+都与中心 Na+最近且为等距离。 每个平面上又都有4个Na+,所以与Na+最近相邻且等距的Na+为3×4=12个。 [答案] (1)含8个小立方体的NaCl晶体示意图为一个晶胞 (2)在晶胞中Na+与Cl-个数比为1:1. (3)12个 3、离子晶体结构对其性质的影响 (1)离子晶体熔、沸点的高低取决于离子键的强弱,而离子晶体的稳定性又取决于什么?在离子晶体中,构成晶体的粒子和构成离子键的粒子是相同的,即都是阴、阳离子。离子晶体发生三态变化,破坏的是离子键。也就是离子键强弱即决定了晶体熔、沸点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