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原理》笔记(供参考)

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

城市的概念:城市是“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城市的本质:城市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社会大系统。经济子系统、政治子系统、交通通讯子系统、空间子系统。

城市形成: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城市是生产和人类的第二次劳动大分工的产物;城市与农村的区别,主要是产业结构,居民的人口规模。城市化的含义:“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又称城镇化、都市化。”

城市化水平:一般用一定地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来表示。

第二章城市规划思想发展

城市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

城市规划的核心内容:土地使用的配置;城市空间的组合;交通运输网络的架构;城市政策的设计与实施。

城市规划的内涵:(1)理想主义:城市规划的价值观;以未来为取向的基本准则。(2)实践思想:城市规划的社会意义;城市规划作用的体现。(3)理性思想:城市规划方法论基础,合理性的所在。(4)系统思想:城市规划的基本思维方法。(5)生态思想:城市系统之间相互关系的质量。(6)保证规划实践和发挥作用的基础。

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周朝:中原地区游牧生活的结束;丰、镐两座京城;召公和周公相土勘测定址,进行了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城市建设,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明确记载的城市规划事件。战国:《周礼·考工记》,在周代“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城市建设的空间布局;伍子胥“相土尝水,象天法地”,阖闾城;范蠡,《孙子兵法》;赵国,北方特点,高台建设;《管子·度地篇》“高勿近阜而水用足,低勿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廓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土地开垦和城市建设统一协调,城市的空间布局采用功能分区制度,以发展商业和手工业。

中国古代民居:木结构的低层院落住宅;中轴线对称布局。民居→公共建筑→城市。“天人合一”。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强调整体观念和长远发展;强调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强调严格有序的城市等级制度。

现代城市规划的起源:针对工业城市所出现的问题。现代城市规划的领域可以界定在以下四个方面:城市土地使用及各项设施的配置;城市空间的组合;城市交通网络的架构;城市政策的设计和实施。

田园城市理论:霍华德,英国,1898年;《Tomorrow: a Peaceful Path Towards Real Reform》(《明天——一条引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现代城市规划的开端;城市无限制发展与城市土地投机是资本主义城市灾难的根源,建议限制城市的自发膨胀;城市应与乡村结合;“田园城市”规划图解方案;1902年以Garden City of Tomorrow为名再版。“田园城市”与花园城市:花园城市是指在城市中增添了一些花坛和绿地;“田园城市”是指城市周边的农田和园地,通过这些田园控制城市用地的无限扩张;英国的两种“田园城市”为名的建设:“花园城市”,房地产公司经营,市郊,以中小资产阶级为对象的大型住区;“田园城市”试点,如:1902年Letchworth列契沃斯,但与“田园城市”方案相距甚远。

卫星城镇规划理论:Unwin恩维,1922年:卫星城(1924年,阿姆斯特丹国际城市会议)中心城市:又称母城。“卧城”惠依顿,大城市周围用绿地围起来,卫星城。半独立卫星城: 1912-1920年,巴黎;1918年,芬兰,Eliel Saarinen沙里宁与Bertel Jung荣格,赫尔辛基新区明克尼米-哈格Munkkiniemi-Haaga;1928年,大伦敦规划方案,卫星城镇,与区域规划联系;PatrickAbercrombie阿伯克隆比,大伦敦规划,Harlow哈罗、Stevenage等8个卫星城;瑞典,斯德哥尔摩Vallinby魏林比;前苏联,20世纪30年代,莫斯科、列宁格勒(今圣彼得堡),卫星城镇。独立的新城:20世纪60年代,英国Milton-Keynes米尔顿-凯恩斯; 1967年规划,1970年建设。规划时现状人口4万,规划人口25万,新城面积约8870 ha,用地呈一个不规则的四方形,地形起伏;新城无严格的功能分区,采取分散布局方式,大的工厂较均匀地分布于全市,小的工厂安排在居住区内。非工业性的大的就业中心分散在城市边缘地带;新城的棋盘式道路将城市分成若干环境区。规划把活动中心安排在各环境区的主要道路中段,与公共汽车站、地下人行道结合在一起,每个区有几个中心可供选择,而每个中心又可为几个区服务;市内结合现状铁路、道路和河湖,修筑纵横交错的方格形干道网,行人和自行车穿越干道时,须经旱桥或地道。公共交通采用公共汽车;突出景观效果,整个新城具有传统田园城市特色,强调绿化布置,市内保留古建筑、古村舍。

现代建筑运动与雅典宪章:(1)空间集中规划理论:1925年,法国,Le Corbusier勒柯布西埃,《城市规划设计》,将工业化思想带入城市规划,主张提高城市中心区的建筑高度,向高层发展.增加人口密度;•柯布西埃以建筑美学的角度,从根本上向旧的建筑和规划理论发起了冲击。这意味着20世纪初期“新建筑运动”向学院派及古典主义的冲击扩大到城市规划领域。(2)空间分散规划理论:FrankLloyd Wright赖特,1935年,《广亩城市:一个新的社区规划》Broadacre City: A New Community Plan,强调城市中的人的个性。他相信电话和小汽车的力量,认为大都市将死亡,美国人将走向农村,家庭和家庭之间要有足够的距离,以减少接触来保持家庭内部的稳定。(3)柯布西埃和赖特规划理论的共性:大量的绿化空间;开始考虑新技术:电话和汽车对城市产生的影响。《雅典宪章》:1933年,国际建筑协会CIAM,雅典,议题:城市规划;《城市规划大纲》,即《雅典宪章》。//首先提出:城市要与其周围影响地区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城市规划的目的:解决居住、工作、游憩与交通四大城市功能的正常进行。//雅典宪章的变革主要体现在:行为-空间理论从对城市空间的认识角度,强调城市中人以及人在空间中的活动是认识空间和组织空间的关键性因素;系统思想和方法在城市规划中的运用;着力于从社会政治结构的运作过程来探讨城市问题的根本性原因;《雅典宪章》的思想方法是建立在物质空间决定论的基础之上;《雅典宪章》最为突出的内容:提出了城市的功能分区。

第三章城市规划的工作内容和编制程序

城乡规划体制的构成:规划法规系统(主干法、专项法、相关法);规划运作系统;规划行

政系统(中央集权、地方自治);规划技术系统(战略性发展规划、实施性开发控制规划)。一书两证(运作体制):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城市总体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土地利用、空间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实施措施”。包括:市域城镇体系、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

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原则:持续性原则;公平性原则;共同性原则;需求性原则。永续发展是城市规划的基本价值观:城乡规划对永续城市发展的作用:在社会维度,强调社会的融合和包容;在环境维度,强调政府应当致力于城乡自然与历史环境品质的保护与提升;在经济维度,强调政府有责任推动稳定并富有活力的经济发展。一般规划分为城市发展战略和建设控制引导两个层面:城市发展战略层面的规划主要是研究确定城市发展目标、原则、战略部署等重大问题,表达的是城市政府对城市空间发展战略方向的意志。这一战略建立在市民参与和法律法规的基础之上。我国的城市总体规划以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都属于这一层面。

城市总体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土地利用、空间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实施措施”。

总体规划编制的工作程序:基础资料收集;城市规划纲要;方案阶段;方案论证与评审;方案审批;公布。

总体规划的审批:分级审批。

第四章城市结构与形态

城市生态系统是城市居民与周围生物和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类具有一定功能的网络结构,也是人类在改造和适应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特殊的人工生态系统,由自然系统、社会系统和经济系统复合而成。

社会子系统以人类为中心,包括年龄结构、智力结构和职业结构等,通过产业系统把它们组成高效的社会组织,该系统具有高密度的人口和高强度的生活消费为基本特征,人是该系统的主体;

美国运筹学家Saaty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AHP(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分析法,是一种定性与大量相结合的决策分析方法。该方法将决策者对复杂系统的决策思维过程模型化、数量化。运用这种方法,决策者通过将复杂问题分解为若干层次和若干因素,在各个因素之间进行简单的比较和计算,就可以得出不同方案重要性程度的权重,为最佳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

层次分析法(AHP)的基本步骤:建立层次结构模型;构造判断(成对比较)矩阵;层次单排序及其一致性检验;层次总排序及其一致性检验。

城市用地是城市规划区范围内赋以一定用途与功能的土地的统称,是用于城市建设和满足城市机能运转所需要的空间。

用地适用性评定将用地分为三类用地:一类用地:适合建设用地。二类用地:需采取一定工程措施。三类用地:不适宜修建用地。

城市用地的选择:1. 用地选择的影响因素:建设现状、基础设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生态环境、文化遗存、社会问题。2. 用地选择的原则: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以及相关土地利用的规定。// 新城选址和各种开发区选址要满足建设空间与环境的需要,同时要为将来进一步发展预留余地与方向;旧城扩建用地选择,要结合旧区的布局结构考虑城市扩展重构城市功能布局的合理性;要充分利用旧城的设施基础,节省建设投资。// 用地选择应对用地的工程地质条件作出科学的评估,要结合城市不同功能地域对用地的不同空间与环境质量要求,尽可能减少用地的工程准备费用,同时做到地尽其得,地尽其用,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注意保护环境的生态结构、原有的自然资源和水系脉络。要注意保护地域的文化遗产。

第五章城乡区域规划

区域的特点:动态性、空间性、不重复性、系统性

城市群是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以一个或两个超大或特大城市作为地域经济的核心,借助于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和综合运输网的通达性,以及高度发达的信息网络,发生与发展着城市个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

第六章总体规划

城市职能的含义:职能是指具有标志意义的人、事物、机构所应有的作用。因此城市职能就是城市所具有的作用。(生产功能、消费功能和承载功能)。

城市性质的含义:城市性质是指“城市在一定地区、国家以至更大范围内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担负的主要职能。”城市性质代表了城市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方向。

城市性质的意义:是决定一系列技术经济措施及其相适应的技术经济指标的前提和基础;便于在城市规划中把规划的一般原则与城市的特点结合起来,使城市规划更加切合实际;是确定城市发展方向和布局的依据;利于合理选定城市建设;利于突出规划结构的特点;•利于为规划方案提供可靠的技术经济依据。

确定城市性质的依据:从城市在国民经济的职能方面去认识,即指一个城市在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市域规划及城镇体系规划是确定城市性质的主要依据);从城市形成与发展的基本因素中去研究,认识城市形成与发展的主导因素。城市性质的确定及其方法:(1)城市的宏观综合影响范围;(2)城市的主导产业结构;(3)城市的其他主要职能。

城市规模:城市规模是指“以城市人口和城市用地总量所表示的城市的大小”。1、城市人口的含义:城市人口是指那些与城市的活动有密切关系的人口。各国依据本国生产力发展水平及当时的社会、政治条件,把通过行政确认的城镇地区常年居住人口称为城镇人口。2. 城市人口调查研究的意义:城市化水平;城市用地、基础设施等;城市总体规划的目标;制定一系列具体技术指标与布局的依据。

城市功能、结构与形态的关系:城市的功能是主导的、本质的,是城市发展的动力因素。//城市形态是“城市整体和内部各组成部分在空间地域的分布状态。”城市形态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或为自然发展的结果,或为规划的建设的结果。城市性质和城市职能的区别与

联系:联系(1、城市性质是城市主要职能的概括,指一个城市在全国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代表了城市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方向。2、确定城市性质一定要进行城市职能分析。)//区别(城市性质并不等同于城市职能。1、城市职能分析,一般利用城市的现状资料,得到的是现状职能,城市性质一般是表示城市规划期里希望达到的目标或方向。2、城市职能可能有好几个,职能强度和影响的范围各不相同,而城市性质关注的是最主要、最本质的职能。3、城市职能是客观存在的,可能合理,也可能不可理,而城市性质在认识客观存在的前提下,揉进了人的主观意念,可能正确,可能不正确。)

第七章城市生态与环境规划

城市环境规划是政府为使城市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而对自身活动和环境所作的时间和空间的合理安排。

城市生态规划是以生态学及城市生态学的原理为指导,以实现城市人与环境的关系的平衡协调为目的,为城市居民创造最优城市环境的一种规划类型。

生态功能区划是依据生态系统特征、受胁迫过程与效应、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及生态环境敏感性等分异规律而进行的地理空间分区, 是继自然区划、农业区划、生态区划之后有关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重大基础性工作, 其目的是明确区域生态安全重要区和保护关键区, 辨析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与脆弱区, 为产业布局、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它是实施区域生态环境分区管理的基础和前提。

生态功能区划的原则:生态过程地域分异原则、生态系统等级性原则、相似性与差异性原则、区域共扼性原则、重视与人类发展密切相关的生态过程和功能、可持续发展与前瞻性原则。生态功能分区命名方法:生态功能区单元命名是生态功能区划的重要步骤,它是不同生态功能区单元等级性的具体体现与标识。生态区(一级区)、生态亚区(二级区)和生态功能区(三级区)的命名规则如下:(1)一级区命名要体现分区的地貌或气候特征,由地名+地貌特征+生态区构成。地貌特征包括平原、山地、丘陵、丘岗等,命名时选择重要或典型者。(2)二级区命名要体现分区生态系统的结构、过程与生态服务功能的典型类型,由地名+生态系统类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生态亚区构成。生态系统类型包括森林、草地、湿地、农业、城镇等,命名时选择其重要或典型者。(3)三级区命名要体现出分区的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生态环境敏感性或胁迫性的特点,由地名+生态功能特点(或生态环境敏感性特征)+生态功能区构成。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包括生物多样性保护、水源涵养、水文调蓄、水土保持、景观保护等,命名时选择其重要或典型者。

第八章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

城市与城市交通发展的关系:城市交通自始至终于城市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之中;城市交通与城市同步形成;先有过境交通,再沿交通线形成城市;随着城市功能的完善和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内部交通也随之形成与发展。

城市交通与城市规划布局的关系:1. 对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国民经济四大生产部门(农业、采掘、加工、交通运输)之一;城市化过程中的必备条件;城市大多位于水陆交通枢纽。

2. 对城市规模的影响:对工业的性质与规模有很大影响;城市贸易、旅游活动必须有交通条件保证;交通枢纽作为城市主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到所在城市的人口与用地规模。

3. 对城市布局的影响:运输设备的位置影响到城市其他组成部分;城市干道的走向;城市的发展方

向与布局;城市面貌的反映;城市道路系统是城市的骨架。

第九章区域城镇体系规划

城镇体系:在一个相对完整的区域或国家中,由不同职能分工、不同等级规模,联系密切、互相依存的城镇组成的集合。

城镇体系基本特征:整体性、等级性或层次性、动态性城镇体系四大区域:全国、省域、市域、县域。

案例:平遥古城保护的重要性及如何保护

编制了《平遥古城基础设施专项规划》《平遥古城环城地带修建性详细规划》等地方性保护办法,对古城进行了全面综合的环境治理工作。为了改善环境质量,平遥县开展了“蓝天碧水”工程,从源头上控制污染,不符合环保政策的企业一律不准审批。当地政府针对不同文化遗产的性质和特点制定相应的保护和开发措施,使古城在得到有效保护的前提下保持活力。比如为了保护性开发素有“古代华尔街”之称的西大街,使其既保存街道的古朴风貌,又延续自身的商业价值。政府将其辟为步行街,对其实行封闭式管理,禁止一切机动车辆行驶。西大街被划定为古城内的一级保护区,其街面建筑严格保持传统建筑的群体布局、空间风貌、形体色彩和建筑材料等,在维护、修复、重建中也必须按原有风貌进行施工。

保护文化遗产的原则和方法:1、要遵循保护和兼得的原则。既要使历史文化遗产得以保护,又要促进城市社会发展,改善城市基础设施,实现城市化。积极利用历史文化资源,促进各项事业发展。2、遵循一定的保护方法。从城市总体角度采取综合措施,确定合理的城市发展战略,积极利用历史文化资源,促进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确定城市合理布局,开发新区,保护古城。分区控制建筑高度,保护古城空间秩序。做好城市设计,延续风貌特色。3、根据不同特点采取不同方式。对于文物保护单位,要遵循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保存历史的原貌和真迹。对于代表城市传统风貌的典型地段,要保存历史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对于历史文化名城,不仅要保护城市中的文物古迹和历史地段,还要保护和延续古城的格局和历史风貌。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整理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整理 第二篇城市与城市规划 第一章城市与城镇化 城市的产生与定义 1、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出现了农业与畜牧业,这就是人类第一次劳动大分工,农业成为主要的生产方式,逐渐产生了固定的居民点。 2、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这就就是人类的第二次劳动大分工。城市就是生产发展与人类第二次分工的产物。城市就是伴随着私有制与阶级分化,在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出现的。 3、城镇就是以从事非农业活动人口为主体的居民点,一般就是工业、商业、交通与文教的集中地,就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 城市的发展 1、古代城市的发展 人类最初的固定居民点,就具有防御的要求,最初就是防止野兽的侵袭,后来就是防御部落战争。 中国古代一一些城市的平面也曾由一套方城发展成两套城墙,都城则有三套城墙,每层城墙外都有深而广的城壕。 欧洲罗马时期在环地中海地区建立了不少罗马营寨城,后来成为欧洲城市发展的基础。欧洲中世纪,从防御要求出发,将封建主的城堡选在山顶或湖边、河边,或在其外围开人工沟、架设吊桥。在城市的平面布置中,考虑了组织多层次、多方位的问题。

兵器技术的进步也影响到了城市的建设。中国在宋代,火药已大量用于战争,并直接影响到城市的建设,使得一些城墙或加厚,或在土墙外包砖。对欧洲的城市建设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社会的阶级分化与对立在城市建设方面也有明显的反映。在中国古代城市中,统治阶级专用的宫城居中心位置并占据很大的面积。 罗马帝国时期,奴隶主依靠掠夺奴隶与殖民地大量的财富,驱使奴隶无偿地为她们建造罗马城及豪华的宫殿、寺庙、浴池、斗兽场等。 社会政治体制对城市建设也有着直接的影响。 中国的封建社会大多数朝代就是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按照规划新建规模很大、布局严整的都城。 欧洲的封建社会,在很长的时期内分裂成许多小国,城市规模很小。真至17世纪,英、法、德建立君权专制的国家,这些国家的都城才有了较大的发展。 经济制度直接影响城市的发展形态。在整个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小农经济就是社会的经济基础,然而欧洲与中国在土地所有制上有很大的差别。 中国就是地主所有制,地主通过代理人征收地租,可以居住在城市。 欧洲就是封建领主人制,封建主大多数住在自己的城堡与领地的庄园中。 中国的城市就是政治与经济的中心,而欧洲往往政治中心在城堡,经济中心在城市。 商品经济的发展就是促进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古代中国,在一些商路交通要地、河流的交汇点,商业发达,手工业集中。中国虽有很长的海岸线,航海技术也较发达,但始终未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重点

Ⅰ 1城市是非农人口集中,以从事工商业等非农业生产活动为主的居民点,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社会、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是城市内外各部门、各要素有机结合的大系统。 2商业和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这就是人类的第二次劳动大分工。其中以农业为主的的就是农村,一些具有商业和手工业职能的居民点就是城市,所以也可以说城市是生产发展和人类第二次劳动大分工的产物。 3春秋战国时期的《墨子》,已经记载了有关城市建设与攻防战术的内容,还记载了城市规模大小如何与城郊农田和粮食的储备保持相应的关系,以有利于城市的防守。 4 城镇化这一概念最简单的解释就是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和过程,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a 人口职业的转变 b产业结构的转变 c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5城镇化的发展历程可用S型曲线表示,即“诺瑟姆曲线”。将城镇化划分为起步、加速、稳定三个阶段。其中当城镇化超过30%时,即进入加速阶段。我国也正处于这个阶段。 6 春秋战国时期,《周礼·考工记》记载了周代王城的空间布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匠人营建都城,九里见方,[都城的四边]每边三门。都城中有九条南北大道、九条东西大道,每条大道可容九辆车并行。[王宫的路门外]左边是宗庙,右边是社稷坛;[王宫的路寝]前面是朝,[北宫的后面]是市。每市和每朝各百步见方。《周礼·考工记》记述的周代城市建设的空间布置制度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实践活动产生了深远影响。《周礼》反映了中国古代城市思想开始进入都城建设规划,这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 7 战国时代,《周礼》的城市规划思想受到各方挑战,向多种城市规划布局模式发展,丰富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布局模式。 8 《管子》认为“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从思想上完全打破了《周礼》单一模式的束缚。 9 《商君书》从城乡关系、区域经济和交通布局的角度对城市的发展以及城市管理制度等问题进行了阐述。 10 隋唐长安城集中设置东西两市,实行里坊制度和宵禁制。 11 西方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希波丹姆模式,这种城市布局模式以方格网的道路系统为骨架,以城市广场为中心。实例是米列都城。维特鲁威《建筑十书》西特---《按照艺术原则进行城市设计》 12近代城市规划的主要思想:(1)空想社会主义 a英国托马斯·莫尔(T.More)的“乌托邦”(Utopia)b 英国欧文“新协和村”(1817)c法国傅立叶“法朗吉”(phalanges.1829) (2) 霍华德的“田园城市” (Garden City) 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能足以提供 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 城市土地归公众所有,由委员会受托管理。 城市中的所有土地必须归全体居民集体所有,使用土地必须交付租金。 城市的收入全部来自租金,在土地上进行建设、聚居而获得的增值仍归 集体所有。每个田园城市的人口限制在3万人,中心城市5-6万人,总 人口规模25万人;每一个田园城市的城区用地占总用地的六分之一,呈 圈状布置,借助于快速的交通工具(铁路)进行联系;城市之间是农业 用地,包括耕地、牧场、果园、森林以及农业学院、疗养院等,作为永 久性保留的绿地,永远不得改作它用; 霍华德“田园城市”的贡献:(1)针对工业社会出现的城市问题,从 城乡结合的角度作为一个体系来解决;(2)设想了一种先驱性的模式,一种比较完整的规划思想体系,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起了重要的启蒙作用。(3)首开了城市规划中社会研究的先河,将物质规划与社会规划相结合。(3)卫星城理论:概念:在大城市外围建立既有就业岗位,又有较完善公共服务设施的城镇,建立这种城镇旨在控制大城市的过度扩展,疏散过于集中的工业和人口。它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与母城之间有绿带进行分隔,但有便捷的交通联系。经历了附属型(“卧城”)、半独立型(半独立城镇)和独立型等发展阶段 (4)《雅典宪章》: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协会在雅典开会,中心议题是城市规划,并制订了一个《城市规划大纲》,这个大纲后来被称为《雅典宪章》。这个大纲依据理性主义的思想方法,对城市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全面分析,提出了城市规划应当处理好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的功能关系,并把该宪章称为现代城市规划的大纲。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供参考)

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 城市的概念:城市是“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城市的本质:城市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社会大系统。经济子系统、政治子系统、交通通讯子系统、空间子系统。 城市形成: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城市是生产和人类的第二次劳动大分工的产物;城市与农村的区别,主要是产业结构,居民的人口规模。城市化的含义:“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又称城镇化、都市化。” 城市化水平:一般用一定地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来表示。 第二章城市规划思想发展 城市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 城市规划的核心内容:土地使用的配置;城市空间的组合;交通运输网络的架构;城市政策的设计与实施。 城市规划的内涵:(1)理想主义:城市规划的价值观;以未来为取向的基本准则。(2)实践思想:城市规划的社会意义;城市规划作用的体现。(3)理性思想:城市规划方法论基础,合理性的所在。(4)系统思想:城市规划的基本思维方法。(5)生态思想:城市系统之间相互关系的质量。(6)保证规划实践和发挥作用的基础。 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周朝:中原地区游牧生活的结束;丰、镐两座京城;召公和周公相土勘测定址,进行了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城市建设,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明确记载的城市规划事件。战国:《周礼·考工记》,在周代“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城市建设的空间布局;伍子胥“相土尝水,象天法地”,阖闾城;范蠡,《孙子兵法》;赵国,北方特点,高台建设;《管子·度地篇》“高勿近阜而水用足,低勿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廓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土地开垦和城市建设统一协调,城市的空间布局采用功能分区制度,以发展商业和手工业。 中国古代民居:木结构的低层院落住宅;中轴线对称布局。民居→公共建筑→城市。“天人合一”。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强调整体观念和长远发展;强调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强调严格有序的城市等级制度。 现代城市规划的起源:针对工业城市所出现的问题。现代城市规划的领域可以界定在以下四个方面:城市土地使用及各项设施的配置;城市空间的组合;城市交通网络的架构;城市政策的设计和实施。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纯手打

第一章 城市与城市发展 城市的产生: 1、城市最早是政治统治、军事防御和商品交换的产物,城指军事防御产生的,市指商品交换产生的 2、城市是生产力发展、社会剩余产品交换和争夺、社会分工和产业分工的产物 3、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分化,在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度时期出现的 4、世界最早的城市出现在我国的黄河中下游、埃及的尼罗河下游、西亚的两河流域,都是农业发达较早的地区 5、城市一直被认为是人类文明的象征 6、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技术进步、社会分工的结果 城市产生的定义: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具体说是人类第三次社会大分工的产物。 城市聚集的定义:城市的本质特点是聚集,高密度的人口、建筑和信息是城市的普遍特征。 当前所获得的共识:城市是非农业人口集中,以从事工商业等非农业生产活动的居民点,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社会、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是城市内外各部门、各要素有机结合的大系统。

城市的基本特征: 1、城市的概念是相对存在的 2、城市是以要素聚集为基本特征的 3、城市的发展是动态变化和多样的 4、城市具有系统性 乡村的基本特征: 1、人的活动、建筑的区域、居住地、生产地等的相对分散是基本特征 2、同一地区的人们生活有明显的同质性 3、大部分生活资料可直接来源于土地 4、社会结构较单一 5、能源使用多样 6、如同城市的变化一样,在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的驱使之下,乡村在各地也发生着不同程度的变化 城市与乡村的基本区别: 1、聚集规模差异 2、生产效率差异 3、生产力结构差异 4、职能差异 5、物质形态差异

6、文化观念差异 城市与乡村的基本联系 1、他们有着很多不同之处,但仍是一个统一体,不存在截然的界线 2、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交通、通信条件的改善与进步,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现象愈发明显 3、城乡社会、经济以及景观和聚落都具有连续性 城市与乡村联系的要素: 1、物质联系 2、经济联系 3、人口移动联系 4、技术联系 5、社会作用与联系 6、服务联系 7、政治、行政组织联系 城市社会经济的特点: 1、工业和服务业可称之为非农经济,是城市社会经济的主要特点 2、城市社会的经济形式多样 3、城市经济分为:为了满足来自城市外部的产品和服务需求为主的经济活动的

2022年北京大学城市规划原理考研复试笔记复试真题考研大纲

2022年北京大学城市规划原理考研复试笔记复试真题考 研大纲 北京大学考研真题,考研笔记,考研复试 【全国百所名校定向保录】【才思教育由命题组领专业化辅导】 北大考研详解与指导 一、2005年真题 一、名词解释(5某10=50分) 1.城市的门户位置 2.逆城市化 3.风向 4.城市规模分布规律 5.新城(NewTown) 6.泛珠三角 7.区位商 8.城市社区 9.ShoppingMall 10.城市基础设施 二、选择(3某10=30分)

主要是城市地理学的概念,以城镇化的概念的应用与经济基础理论为主,也涉及到首位度的概念。 1.以下哪一个学派不属于二战后地理学所涌现出来的新流派( (A)区位学派 (C)激进马克思主义学派 2.有关城市职能的三要素( (A)略(B)略)(C) ) (B)西安是陕西的首位城市 (D)大连是辽宁的首位城市 )略(D)专业化部门、职能强度、职能规模)(B)行为学派(D)区域分布论阶段3.下列哪种说法是正确的((A)上海是中国的首位城市(C)青岛是山东的首位城市4.我国城市设区的市的行政辖区的基本构成单元最准确的描述是( (A)建制市的街道办事处 (C)建制市的居民委员会(B)建制市的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D)建制市的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和派出机关 )5.位序规模律Pi=P1/rqi→lgP1=lgP1―qlgri,根据y=a+b某对其进行分析比较( 北京大学考研真题,考研笔记,考研复试

【全国百所名校定向保录】(A)略(B)略(C)略(D)略【才思教育由命题组领专业化辅导】 三、做图题(5某2=10分) 1.做一个大城市用地图 2.城市公共中心的分级构成和分类构成图 四、问答题(4某15=60分,5道题中任选做4道) 1.分析中国都市区形成的机制 2.比较珠三角和长三角都市连绵区的特点 3.试论城市的土地属性与价值 4.试论城市“精明成长(SmartGrouth)” 5.阐述我国城市规划实施管理的程序与内容 考研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最后的堡垒——复试,就是决定考研战役成败的最后一关。“不能输在复试!”这是奋斗在考研第一线的同学们的心声。其实复试是一种心理素质的较量,如果说考研初试比拼的是学习方法和毅力,那复试更多的是心态上的较量。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可以说复试就成功了一半。那么,如何能顺利通过复试这一关呢?又该以怎样的心态对待复试呢? ◎成绩出来之前——以平和的心态等待 付出了汗水就盼着收获甜美的果实,我们现在最盼望的事情可能就是成绩的公布。等待的过程就是煎熬,但不管初试考得好还是不好,我们都

《城市规划原理》—完整版(名词解释,简答)

名词解释部分 1、日照间距: 前后两排南向房屋之间,为保证后排房屋在冬至日底层获得不低于二小时的满窗日照而保持的最小间隔距离。 2、建筑后退:是规定建筑物应距离城市道路或用地红线程度。 3、绿地率:规划地块内各类绿化用地总和和占该用地面积的比例。 4、土地使用兼容性: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往往涉及到多种用地性质在地块内混合布置问题,以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为了协调处理性质不同的各用地的关系而采取的一种方法。(不确定,见《控制性详细规划》P38-39 5、城市蓝线:河流水域用地边界线。 6、城市紫线:历史保护区域边界线。 7、城市绿线: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区域边界线。 8、城市居住区: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30000--50000人)相对应,配建有一整套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9、CBD:中央商务区(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简称:CBD)指一个国家或大城市里主要商业活动进行的地区。 10、容积率:是指一个小区的总建筑面积与用地面积的比率。 11、建筑平均层数:指一个建筑地段内所有建筑各层面积总和除以这些建筑总面积的总和 12、CIAM:国际现代建筑协会。 13、拆建比:新建的建筑总面积与拆除的原有建筑总面积的比值。 14、配建设施:与住宅规模或与人口规模相对应配套建设的公共服务设施、道路和公共绿地的总称。 15、竖向设计:城市开发建设地区(或地段),为满足道路交通、地面排水、建筑布置和城市景观等方面的综合要求,对自然地形进行利用、改造,确定坡度、控制高程和平衡土石方等而进行的规划设计。 16、环境容量:在保证人群健康和生态系统不受危害的前提下,环境系统或其中某一要素对污染物的最大容纳量。 17、道路红线:城市道路(含居住区级道路)用地的规划控制线 18、控制性详细规划:是以总体规划或者分区规划为依据,以土地使用控制为重点,详细规定建设用地性质、使用强度和空间环境,它强调规划设计与管理及开发相衔接,作为城市规划管理的依据并引导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 19、日照标准:为保证室内环境的卫生条件,根据建筑物所处的气候区、城市大小和建筑物的使用性质确定的,在规定的日照标准日(冬至日或大寒日)的有效日照时间范围内,建筑外窗获得满窗日照的时间。 20、服务半径:指居民到达公共服务设施的最大步行距离 21、城市公共空间:是指城市或城市群中,在建筑实体之间存在着的开放空间体,是城市居民进行公共交往,举行各种活动的开放性场所,其目的是为广大公众服务.城市公共空间主要包括山林、水系等自然环境。 22、修建性详细规划:是以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或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依据,制订用以指导各项建筑和工程设施的设计和施工的规划设计。 23、“雷德朋”系统

城市规划原理名词解释、简答、论述重点复习资料模拟题答案(二)《第四版》下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复习资料模拟题答案(一)《第四版》下 15道名词解释+21道简答题+4道论述题 一.名词解释 1.道路宽度 只包括车行道与人行道宽度,不包括人行道外侧只沿街的城市绿化等用地宽度 2.城市生态规划 是生态规划再城市地区得到具体化,其与生态规划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3.生态适宜性 指土地生态适宜性,指由土地内在自然属性所决定的对特定用途的适宜或限制程度。 4.生态敏感性 是指生态系统对人类活动反应的敏感程度,用来反映产生生态失衡与生态环境问题的可能性大小。 5.城市环境规划 是城市政府为使城市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而对自身活动和环境所作的时间和空间的合理安排。 6.城市开敞空间 开敞空间是指城市或者城市群中,在建筑实体之外存在的开敞空间体,是人与人、人与自然进行信息、物质、能量交流的重要场所。 7.七通一平 是指基本建设中前期工作的通道路、自来水通、电通、排水通、排洪通、电讯通、煤气管通及平整土地等的基础建设。 8.图底理论 从分析建筑实体和开发虚体之间的对比关系着手,试图通过对城市物质空间的组织加以分析,明确城市形态的空间结构和空间等级,确定城市的积极空间和消极空间。 9.《威尼斯宪章》 是保护文物建筑及历史地段的国际原则,是在国际宪章中较早提出保护历史古迹及环境完整性的文件。 10.历史文化街区 是指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能够较完整和真实地体现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并具有一定规模的区域,是历史文化名城特色与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 11.城市开发:是以城市土地利用为核心的一种经济活动,主要通过资金和劳动的投入, 形成与城市功能相适应的城市物质空间品质,实现一定的经济效益、社会利益或环 境效益的目标。

大学专业课考试复习资料--《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期末复习资料

大学专业课考试复习资料--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期末复习资料 第1章到第18章 第一章城市与城镇化 一、城市的形成 第一次劳动分工: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农业从畜牧业分出 第二次劳动分工: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以农业为主的就是农村,具有商业及手工业职能的就是城市。 二、城镇化 1、城镇化的含义: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也人口和城市农地转化的现 象及过程。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2、城镇化水平是指城镇化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3、城镇化分为起步,加速和稳定三个阶段 起步阶段:生产水平尚低,城镇化的速度较慢,较长时期才能达到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 30%左右。(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加速阶段:当城镇化超过30%时,进入了快速提升阶段,经济实力明显增加,城镇化的 速度加快,在不长的时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60%或以上(高出生率, 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基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上转化为城市人口, 随着城市工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一部分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低出生 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第二章城市规划思想发展 一、周礼考工记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二、各朝都城 1、秦:相天法地,强调方位,以天体星象坐标为依据,布局灵活具体。规 模宏大。 2、汉长安:宫殿与市民居住生活区在空间上分隔,强调皇权,周礼制的规 划思想理念得到全面的体现。

3、三国(邺城):采用城市功能分区的布局方法,继承战国时期以宫城为中 心的规划思想 4、唐(长安):以宫城为中心,“官民不相参”和便于管制的指导思想。里 坊制在唐长安进一步发展,布局符合周礼考工记。(唐长安由宇文恺负责制定规划) 5、宋:里坊制逐渐被废除,出现开放的街巷制度。 三、西方古代城市规划思想 1、希波丹姆模式:古希腊城邦时期出现以方格网的道路系统为骨架,以城 第1章到第18章 市广场为中心。 2、城市以广场为中心的核心思想反映了古希腊时期的市民民主文化。寻求 集合图像与数之间的和谐以及秩序的美。 3、《建筑十书》古罗马维特鲁威的著作。是西方古代保留至今唯一最完整 的古典建筑典籍。 4、田园城市:英国霍华德提出。意义:提出发展极限的概念;有机平衡的 原则;动态管理的观点。 5、卫星城市:昂温提出。这些卫星城镇独立性较强,城内有必要的生活服 务设施 6、柯布西耶:主张提高城市中心区的建筑高度,想高层发展,增加人口密 度。市中心空地,绿化要多,并增加道路宽度和停车场,以及车辆与住 宅的直接联系,减少街道交叉口,活组织分层的立体交通。 7、《雅典宪章》:提出城市要与其周围影响地区座位一个整体来研究,指出 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工作、游憩与交通四大城市功能的正常运 行。 8、邻里单位:要求在交大的范围内统一规划居住区,使每一个邻里单位称 为组成居住区的细胞。 9、《马丘比丘宪章》:重视人与人的联系。 第三章城市规划体制 一、城乡规划法 1、城市规划的法规体系包括主干法及其从属法规、专项法和相关法。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4)

第五章主要专项17个知识点 1、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的基本概念 1)城市综合交通规划:对外(公路、铁路、航空和水运)、城市交通(道路、轨道和水上)2)城市交通系统: 3个系统组成:交通运输系统(交通行为的运作);道路系统(通道);交通管理系统(管理与控制)。 城市交通系统规划是与城市用地布局密切相关的一项重要的规划工作 2、城市道路系统规划 1)影响道路系统布局的因素 要有利于交通分流。为交通组织和管理创造条件(不越级衔接、尽量正交;交叉口道路不超过5条,交叉角不小于60不大于120。 与对外交通衔接得当。 (3)满足环境和管线布置的要求 道路最好能避免正东西方向,应有利于夏季通风、冬季抗御寒风。避免过境交通穿越市区、交通性道路穿越生活居住区。道路规划为工程管线的敷设留有足够的空间。 3)城市道路系统规划的程序 现状调查,资料准备及图纸;道路系统初步规划方案(功能、骨架要求);交通规划初步方案(交通量预测及分配,道路面积密度的预测);修改道路系统规划方案(深入研究道路红线、断面、交叉口);绘制道路系统规划图(含平面图、横断面图);说明书。 4)城市道路分类 按城市骨架分类: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 按道路功能分类:交通性、生活性道路。 5)城市干道网类型 方格网式道路系统:地形平坦,利于布置,对角联系不便,非直线系数大,穿越中心区。 环行放射式道路系统:以广场组织城市,利于联系外围,环形干道利于中心外的市区和郊区联系。放射形干道易把外围交通引入市中心,环行干道使城市呈同心圆扩张。 自由式道路:非直线系数较大,较易形成活泼、丰富的景观效果。 混合式道路系统:方格网+环形放射式的大城市发展后期效果较好。 链式道路网,由一两条主干道作纽带,串联较小范围的道路网,兰州。 6)城市各级道路的衔接 原则:低速让高速,次要让主要,生活让交通,适当分离(公路与城市道路)。 高速公路与城市道路的衔接:不得直接与城市生活性道路、交通性次干道相连。对于特大城市,可直接引到城市中心地区边缘,连接城市外围高速公路环路,再由此环路与城市快速路相连。对于较大城市,通过立体交叉引出联络交通干道,与城市快速路网连接,对于小城镇,通过立交引出交通干道,与主干道连接。 公路与城市道路的衔接:可直接与城市外围干道相连,要避免直通城市中心,把公路与城市交通分离开来,有两种方式-立交、公路绕城改道。 7)城市交通枢纽布局 包括:货运、客运、设施性三类 货运:包括仓库;市级物流中心通常布置在城市外围环路与通往其他城市的高速公路相交的地方。在中心,可结合商业和工业用地的布置,安排若干次一级的流通中心。 设施性:人行天桥、地道和停车场,公共停车场用地面积按人口0.8-1.0平方米。 8)城市道路系统技术空间布局 交叉口间距:快速路:1500-2500米,主干道:700-1200米,次干道350-500米,

城市规划原理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曲阜师范大学

城市规划原理知到章节测试答案智慧树2023年最新曲阜师范大学 第一章测试 1.城市最为本源和重要的特征是() ( ) 参考答案: 密集性 2.城市规模一般比乡村大。() 参考答案: 对 3.城市作为人流、物流、信息流等生产要素的交汇处,是人类政治、经济、文 化生活的中心() 参考答案: 对 4.不同国家界定城市的标准基本一致。() 参考答案: 错 5.人口密度比较小的国家,城市界定的最低人口标准比较高。() 参考答案: 错

6.国际上比较通用的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方法是()。() 参考答案: 人口指标法 7.根据行政级别,我国的城市可以分为副省级城市、地级市和县级市三级。 ( ) 参考答案: 错 8.采用200人/平方公里作为城市界定下限的国家最有可能是下面的()。 () 参考答案: 瑞典 9.人口指标法测度城市化水平可以用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表示。 ( ) 参考答案: 对 10.选取测算城市化水平的复合指标时应从城市化概念的内涵出发。 ( ) 参考答案: 对

第二章测试 1.我国最早形成城市雏形的时期是夏朝。() 参考答案: 错 2.“因天材,就地利,故城廓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的规划思想出自 于中国古代的()() 参考答案: 《管子》 3.我国古代都城的空间格局由封闭的里坊制转变为开放的街巷制的时期是()。 ( ) 参考答案: 宋朝 4.古代北京城“凸”字形城市轮廓形成于( )。 ( ) 参考答案: 明朝 5.奠定了欧洲建筑科学基本体系的是()编著的《建筑十书》。( ) 参考答案: 维特鲁威

6.古希腊的城市建设自始至终体现了自然主义和人本主义的思想。() 参考答案: 错 7.1990年代,发端于美国的新城市主义规划思想倡导()。() 参考答案: 复兴衰落的城市中心 8.第一代卫星城与母城的距离相对较远。 ( ) 参考答案: 错 9.受大伦敦规划启发,东京、汉城、北京等东方城市通过建设绿地成功限制了 城区的蔓延。( ) 参考答案: 错 10.城市必须集中,只有集中的城市才有生命力是柯布西耶的规划思想。 ( ) 参考答案: 对 11.北京有三千余年的建城史,最早被称之为()。() 参考答案: 蓟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思考题整理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思考题整理 第一章城市与城镇化复习思考题: 1、城市由哪些基本要素构成?产业构成、人口数量、职能。(当然,还有一些非基本要素:市政和公共设施、人造和自然景观、建筑数量等) 2、工业前城市与工业城市各自的特征是什么?工业前城市: 1城市规模小2依赖风力和水力天然能源3以马车为主要交通工具工 业城市: 1城市圈层式向外扩张2出现城市仓储用地3出现商务贸易活动区4 火车、轮船成为城市对外运输的主要工具,汽车成为城市运输的主要工具 5城市类型增加 3、中国城市化面临的主要挑战是什么?依你的推测,2030年中国城 市化的水平将达到多少? 1城市化进程分为三个阶段:起步、加速和稳定三个阶段,我国正处 于加速发展阶段。2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和环境条件 存在巨大差异,以统一的标准衡量中国城镇化发展,并以此制定政策,不 能满足需求。3城镇化是一种现象,不是人类社会的发展目标,实现城市 及区域的永续和谐发展是重点。 60%以上,官方预测为70%(8月27日发布的《2022中国人类发展报告》预测,到2030年,中国将新增3.1亿城市居民,城镇化水平将达到70%。届时,中国城市人口总数将超过10亿。),进入城市化的稳定阶段。

4、城市化有哪些基本规律?城市化发展与全球气候变化有哪些关系?1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2产业结构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 业转变3农业人口剩余推动城市化发展。 1城市用地增加,农业用地、森林、湿地等非城市用地减少。2城市 化耗费大量煤、石油等非天然能源,造成环境污染。3城市化同时促进科 技发展,产生电池、塑料、建筑垃圾等人造污染物。 第二章城市规划思想发展(重点)复习思考题: 1、中国古代的城市格局反应了哪些重要的城市规划思想?1整体观 念和长远发展(《管子》提出功能分区)、(《商君书》提出从城乡关系、区域经济、交通布局考虑)2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和谐【道家】(战国时代,吴国国都阖闾城建设,伍子胥提出“相土尝水,象天法地”)、(秦 统一中国,规划时,也提出“象天法地”,强调方位)、(三国时期,吴 国国都选址金陵,“以石头山、长江险要为界,依托玄武湖防御”)3严 格有序的城市等级制度:中轴对称,道路分等级等【儒家】(周礼考工记,周王城建造,按封建等级)、(曹邺魏城、隋唐长安城、元大都皆是依据 周王城而建) 2、你认为哪些古代经典城市的规划案例,对未来的城市发展仍然具 有重要意义?1.曹魏邺城,采用功能分区布局。2隋初,长安城建设,强 调建设时序。3元大都建设, 结合政治、经济、文化及地形地貌特点----整体观念、人工环境与自 然环境相结合4米列都城,采用希波丹姆模式,以方格网道路系统为骨架,以城市广场为中心。 3、你认为哪些城市规划理论深刻影响了城市的发展?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_第19章_城市设计_归纳总结

第 3 节城市设计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1 城市设计理论 图兰西克在《寻找失落的空间——都市设计理论》中归纳出三种研究城市空间形态的城市设计理论,分别为图底理论、连接理论、场所理论。同时对应地将这三种理论又归纳为三种关系,即形态关系、拓扑关系和类型关系。 1.1图底理论通过比较不同时期城市因图底关系的变化,从而分析城市空间发展的规律和方向。 传统城市的三种实体形态分别为:①公共纪念物或机构②主要城市街坊外廊及场地③ 界定边缘的建筑物。 主要城市虚体形态:①私密空间和公共通道上的入口前庭②街坊内廊虚体则为半私密性过渡空间③与街坊内廊相对的容纳城市公共生活的街道和广场网络④与城市建筑形态相 反的公园及庭院⑤与河流、河岸、湿地等主要水域特色有关的线形开放空间系统。 1.2连接理论连接理论注重以“线”连接各个城市空间要素。这些线包括街道、人行步道、线形开放空间或其他实际连接城市各单元的连接要素,从而组织起一个连接系统和网络,进而建立有秩序的空间结构。 连接关系建立可分为两个层面:物质层面和内在动因。 1.3场所理论是根据实质空间的文化及人文特色进行城市设计的。“空间”之所以能成为“场所”的主要原因,是由空间的文化属性所赋予及决定的。 2城市设计的方法 城市设计的方法大致可分为:①调查的方法。包括基础资料收集、视觉调查、问卷调查、硬地区和软地区的识别②评价的方法。包括加权法、层次分析法、模糊评价法、辨别法、列表法③空间设计的方法。包括典范思维设计方法、程序思维设计方法、叙事思维设计方法④反馈的方法。政府部门评估、专家顾问方式、社会评论方式、群众反映。 第 4 节城市公共空间 1 城市公共空间的概念、作用与类型 概念狭义:指那些供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公共使用的室外空间。包括街道、广场、居住区户外场地、公园、体育场地。 广义:可以扩大到公共设施用地的空间,如城市中心、商业区、滨水区、城市绿地 城市空间具有“物质”和“社会”的双重性。1 公共空间的物质性,强调的是公共空间 “质的成分”。2公共空间的社会内涵主要包含以下三方面:①公共性②生产性③公平 与公正 城市空间承载的多层面内容使其成为城市建成环境的重要载体:1活动的设施与场所2 文脉的传承与发展3 价值的创造与提升。 3城市中心 3.2.2中心位置的选择 1 利用原有基础。原有城市中心地段须充分利用。在扩建、改建城市中,必须调查研究原有各级中心的实际情况、发展条件,同时分析城市发展对城市中心建设的要求。对原有建设应分析情况,合理地组织到规划中来。如果由于城市的发展,认为原有中心的位置不适当,扩大改建的条件不足,也可考虑重新选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

城市规划原理 1.邻里单位 邻里单位,首先由美国社会学家佩里提出的,为适应现代城市因机动交通发展而带来的规划结构的变化,改变过去住宅区结构从属于道路划分为方格状而提出的一种新的居住区规划理论。 (1)规模:一个居住单位的开发应当提供满足一所小学的服务人口所需要的住房,它的实际的面积则由它的人口密度所决定。 (2)边界:邻里单位应当以城市的主要交通干道为边界,这些道路应当足够宽以满足交通通行的需要,避免汽车从居住单位内穿越。 (3)开放空间:应当提供小公园和娱乐空间的系统,它们被计划用来满足特定邻里的需要。 (4)机构用地:学校和其他机构的服务范围应当对应于邻里单位的界限,它们应该适当地围绕着一个中心或公地进行成组布置。 (5)地方商业:与服务人口相适应的一个或更多的商业区应当布置在邻里单位的周边,最好是处于交通的交叉处或与临近相邻邻里的商业设施共同组成商业区。

(6)内部道路系统:邻里单位应当提供特别的街道系统,每一条道路都要与它可能承载的交通量相适应,整个街道网要设计得便于单位内的运行同时又能阻止过境交通的使用。 2.城市规划工作的特点 (1)城市规划是综合性工作 需综合考虑社会、经济、环境和技术发展等各项要素,对城市的各项要素统筹安排,使之各得其所、协调发展。 (2)城市规划是法制性、政治性很强的工作 城市总体规划中,一些重大问题的解决都必须以有关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为依据。城市规划工作者必须加强法治观点,努力学习各项法律法规和政策管理知识,在工作中严格执行。 (3)城市规划工作具有地方性 城市规划要根据地方特点,因地制宜地编制,既要遵循科学规律又要符合当地条件,尊重当地人民意愿和当地有关部门密切配合,才能更合理制定规划。 (4)城市规划是长期性和经常性工作 城市规划既要解决当前的建设问题,又要预计今后一定时期的发展和充分估计长远的发展要求,它既有现实性,又要有预计性。规划要与时俱进,正确反映城市发展的客观实际展现城市发展的动态规划。 (5)城市规划具有实践性 城市规划方案对实施过程中问题的预计和解决都不可能十分周

城市规划原理自考学习笔记

城市规划原理自考学习笔记(一) 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 . 城市的含义,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因素:人口数量,产业构成及行政管辖的意义。 . 我国年曾规定市、县人民政府的所在地,常住人口数大于人,非农业人口超过以上,即为城市型居民点。工矿点常住人口如不足人,在人以上,非农业人口超过,也可定义为城市型居民点。 . 城市是由于人类在集居中对防御、生产、生活等方面的要求而产生,并随着这些要求的变化而发展。 . 城市的发展,大致上可以分为两个大的社会发展阶段,即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也可以称前工业化时代、工业化时代,也可以称为古代的城市和近代的城市。 . 通常把农业的产生称为第一次产业革命,使人类社会出现了定居的居民点。近代的工业革命,也称为第二次产业革命,使城市产生了巨大的变化。 . 一般把英国人瓦特在年发明蒸汽机作为工业革命的标志。 . 古代城市发展的阶段性要求:城市与防御要求;社会形态发展与城市的布局;政治体制对城市的影响、经济发展对城市的影响。 . 人工能源及加工业的集中造成城市的发展、规模的扩大,是工业社会城市发展的模式。 . 城市化一般简单的释义为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 现象及过程,具体分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人口职业的转化、产业结

构的转化、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 人口按其从事的职业一般可分为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第二、三产业人口)。按目前的户籍管理办法又可分为城镇人口与农村人口。. 城市化水平也从一个方面表现社会发展的水平,表示工业化的程度。 . 城市化进程的表现特征: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产业结构中,农业、工业及其他行业的比重彼此消长,不断变化;城市化水平和平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成正比;城市化水平高,不仅是建立在二、三产业发展的基础上,也是农业现代化的结果。 . 城市化的历史进程大体分为三个阶段:初期阶段;中期阶段;稳定阶段。 第二章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和发展 1.我国古代城市规划强调整体观念和长远发展,强调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强调严格有序的城市等级制度。 2.现代城市规划的理论渊源包括:空想社会主义的乌邦托是托马斯*莫尔在16世纪时提出的;康帕内拉的“太阳城”方案中财产为公有制;罗伯特*欧文是英国19世纪初有影响力的空想社会主义者。3.1898年英国人霍华德提出了“田园城市”的理论。 4.1960到1970年的西方城市规划操作的指导理论可以用三个词来概括:系统、理性和控制论。 5.当代城市规划思想方法的变革:由单项的封闭型思想方法转向符合发散性的思想方法。(所谓单项的封闭型思想方法包含了两层涵义:

《城市规划原理》名词解释(考研)

1. 详细规划 以总体规划或者分区规划为依据,详细规定建设用地地各项控制指标和其他管理要求,或者直接对建设作出具体的安排和规划设计。 2. 修建性详细规划 以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或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依据,制订用以指导各项建筑和工程设施的设计和施工的规划设计。 3。城市规模 衡量城市大小的数量概念,包括城市人口规模与城市地域规模两种指标,通常人口规模是衡量城市规模的决定性指标。 4. 城市人口规模 在城市地理学研究及城市规划编制工作中所指的一个城镇人口数量的多少(或大小)。一般指一个城镇现状或在一定期限内人口发展的数量,后者与城市(镇)发展的区域经济基础、地理位置和建设条件、现状特点等密切相关. 5. 历史地段 文物古迹比较集中连片,或能较完整体现出某一历史时期的传统风貌和民族地方特色的街区和地段。 6。历史街区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不仅要看城市的历史,及其保存的文物古迹,还要看其现状格局和风貌是否保留着历史特色,并具有一定的代表城市传统风貌的街区。 7。文物保护单位 指由各级人民政府依法确定的、具有重要价值的地面、地下不可移动文物的总称. 8. 七通一平 给水、排水、通电、通路、通讯、通暖气、通天燃气或煤气、平整土地 是指土地(生地)在通过一级开发后,使其达到具备上水、雨污水、电力、暖气、电信和道路通以及场地平整的条件,使二级开发商可以进场后迅速开发建设。 9. 中央商务区 指一个国家或大城市里主要商业活动进行的地区。 10. 城市绿地 广义的城市绿地,指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各种绿地。 狭义的城市绿地,指面积较小、设施较少或没有设施的绿化地段,区别于面积较大、设施较为完善的“公园”。 11。城市景观规划 满足人们现实生活和精神审美的需要,对城市各项景观要素采取保护、利用、改善、发展等措施,为城市发展提供从全局到个案,从近期到远期的总体性政策要求。 12。绿地指标(三项) 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城市中居民平均每人占有公共绿地的数量。 绿地率:城市中各类绿地面积占城市总面积的百分比 绿化覆盖率:城市绿化种植中的乔木、灌木、草坪等所有植被的垂直投影面积占城市总面积的百分比。 13。城市用地 指按城市土地使用的主要性质划分的各类用地的总称。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城市用地一般包括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仓储用地、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市政公用设施用地、绿化用地、水域、特殊用地和其他用地等. 14. 城市规划区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 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10个知识点 1、城市形成和发展根本动因: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城市的规模效益和聚集效益使城市成为人类聚居地的主要形式。 2、城市发展的基本规律:6个理论 1)区域理论:城市是区域的核心,区域发展是不均衡的.1950年佩鲁提出增长极核理论:城市通过极化效应、扩散效应的发展,是区域经济趋于均衡,然后进入下一轮极化、扩散的发展阶段。2)经济学理论:城市产业分基础产业(城市发展的关键)、服务业产业。 3)人文生态学理论:互相依赖、互相竞争是人类社区空间关系形成、发展的重要因素。 4)交通通讯理论:1962年迈耶《城市发展的通讯理论》 5)经济全球化理论 6)城市进化理论:绝对集中、相当集中、相当分散、绝对分散。 3、城市物质环境的构成要素及相互关系 公共领域:主导、为非公共领域的开发提供可能性、约束性。物质环境优化表现为可达性、外部效应。 4、城市社会基本特征及其与农村社会的主要差别 基本特征:人口老龄化、家庭核心化、生活闲暇化. 城市社会的异质性高于农村社会。 5、城市产业构成及其演化趋势 1)英:费希尔、克拉克三部类:第一、二、三产业 2)美:贝尔三个历史时期: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 6、城市化含义 定义: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7、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城市化前期主要表现为工业化的进程,要求并促进人口向城镇积聚。 城市化后期主要表现为较高的城市化水平所直接带来的生产集约化、生活集约化、管理科学化和文教科技的进步等。 8、城市化进程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美英格尔斯 :现代化社会的指标都是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实现的。 9、城市与区域的相互关系 1)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城市发展必然要开发和利用周围地区的各类资源,因而城市与区域的发展条件、发展前景密切相关,互为牵制。中心城市的发展与区域内其他城镇相互影响,应重视区域规划。城市与经济区域的联系-物流、资金流、人流、信息流-分析一个城市的对外主要经济联系方向。 2)区域条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城市发展的区域分析:发展战略(优劣条件、职能、地位、作用) 规模(人口、用地)的区域论证 10、区域城镇体系及城乡发展的一般规律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整理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内容总结 第一章:城市及城市发展 第一节:城市的产生及定义 一、居民点的形成(原始社会) 原始社会——没有给定的居民点(穴居及树居等);母系氏族群落——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劳动集体,但无固定居民点;第一次劳动大分工——农业及畜牧业分离固定居民点出现 二、城市的形成(奴隶社会) 私有制出现;城、沟、池的出现——防卫性功能“筑城以卫君”;第二次劳动大分工——农业及商业、手工业分离,促使城市的出现 三、城市的定义 1.城市是以非农业生产、人口集聚为重要特征的居民点,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2.城市界定的要素:人口数量、产业结构、行政管辖以及城市设施、人口密度。 3.我国城市规模顶级:特大(≥100万)、大(100>X≥50)、中(50>X≥20)、小(<20) 第二节:城市的发展 一、古代城市的发展 防御要求、社会形态、政治体制、经济发展都对城市发展具有较大的影响 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墨子》中记载有关城市建设及防攻战术的内容、“西安城墙”是其发展代表;商都“殷城”、曹魏“邺城”体现了所处社会的阶级分化及对立;各级府州县城市为政治体制的影响产物;苏州、扬州等为经济发展促生的城市 国外:古巴比伦城;卡洪城、罗马城;神权统治中心——教堂;商业城市意大利威尼斯城 二、近代城市的发展的四大影响要素:人口聚集、布局变化、环境、科学技术的发展 三、总结 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必要条件:自然条件(耕地肥沃、地势、淡水供应、阳光)、经济条件(商业、交通)、政治条件(法律、管理机构) 各时期城市形成的特点:早期城市(具有军事、政治色彩,沿河分布,形成了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现代城市(工业革命促使大规模的工厂化生产,农业生产率的提高,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形成了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当代城市(后工业革命促使经济全球化、经济信息化,以制造业为主转变为以服务业为主,促使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形成了世界城市、大都市连绵区、城市群) 第三节:城市化 一、含义:城市化是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及过程。城市化水平 是衡量城市化发展程度的数量指标:城市人口U占总人口P的比重(Q=U/P)。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