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除法一教学设计及反思

分数除法一教学设计及反思
分数除法一教学设计及反思

孔城中心小学刘定春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操作、观察、归纳概括能力,有了以前学习分数乘法、倒数的基础,让学生通过涂一涂、算一算、想一想、填一填的活动来总结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对于学生来说,难度不大。

〖教学内容分析〗

《分数除法(一)》是第五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数乘法、认识了倒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中呈现了两个问题,就是把 4/7分别平均分成2份、3份,目的是让学生在涂一涂、算一算的过程中,借助图形语言,利用已学过的分数乘法的意义解决有关分数除法的问题,从而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并从中总结出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目标〗

1、在涂一涂、算一算等活动中,探索并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

2、引导学生探索并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能够运用分数除以整数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探索并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1、探索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2、能够运用分数除以整数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导学教学法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

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基于以上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导学教学法”,充分发挥了教师的引导作用,让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去探索新知,亲身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教具准备〗长方形纸、课件。

〖教学流程〗

一、创设“分纸”情境,引入新课。

1、口答:(1)把16张长方形纸平均分成8份,每份是多少?(2)把1张长方形纸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多少?

2、涂一涂,算一算:4/7的1/3是多少?(学生拿出准备好的一张长方形纸涂一涂)

3、由“分纸”提出教材问题一:把一张纸的4/7 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引入新课。

【设计意图:创设分长方形纸这一情境,旨在一上课就把学生带入思考的空间,抓住他们最佳的学习状态。】

二、自主探究,交流释疑。

1、初步感知分数除法:解决问题一

(1)、能根据已学习的知识列出算式吗?这个除法算式和以前学的除法有什么不同?揭示课题:分数除法。(板书)

(2)、请同学们拿出图(一)来涂一涂。

(3)、交流:为什么要这样涂,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呢?

【设计意图:通过涂一涂的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列出除法算式,使学生初步感知分数除法的意义。】

2、初探算法。

解决问题二:把一张纸的 4/7 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1)、列出算式,怎样才能算出得数呢?

(2)、学生猜想:“用分子除以整数,分母不变”进行计算,发现除不尽,产生疑惑。

(3)、请大家在图(二)的上面涂一涂。

(4)、交流:(展示学生不同的涂法)同学们是把长方形纸的七分之四平均分成了三份,再把其中一份涂上颜色。

(5)、对比发现。

将涂好的纸与上课一开始涂的“4/7的1/3”进行比较发现:“把一张纸的4/7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多少”相当于“求4/7的1/3是多少”

(6)、说一说可以如何计算4/7÷3,初步感知算法。

3、尝试计算,深入感知算法。

(1)、呈现教材问题三:“算一算,说一说”中的两道除法算式。

(2)、指名说一说每道算式的意义。

(3)、尝试计算,指名板演。

(4)、全班评价。

4、小组交流,总结算法。

(1)、小组内观察黑板上的三道算式的计算过程,说说自己的发现。

(2)、指名汇报自己的发现:除号变乘号,整数变成它的倒数,被除数不变。(3)、总结分数除以整数的算法:(学生口述算法后)除以一个不为零的整数,相当于乘以这个整数的倒数。

【设计意图: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在本节课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难点,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掌握这部分知识,我先让学生通过涂一涂,进一步感知分数除法

的意义,初步感知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然后提出是不是除以一个整数就可以乘它的倒数呢?通过三组算式来验证提出的假设,这样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亲身经历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突破了教学重难点。】

5、结合自己的计算过程,说一说计算时需要注意什么。

三、实践应用:完成教材第56页“练一练”。

1、第1题:进一步理解分数除以整数的算理。

(1)、学生独立画一画、涂一涂。

(2)、指名说是怎么涂的。

(3)、说一说每题的算式及结果。

2、第2题:延伸对除数是整数的算法的理解。

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

3、第4题:沟通除法与乘法的联系。

先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想的,再汇报填写结果。

4、第5~7题:利用分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读题后独立尝试列式计算,再指名说说自己的思路及结果。

【设计意图:通过形式多样、难易程度适当的习题,让学生在有层次的练习中巩固本节课的知识,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

四、课堂总结。

学生谈一谈本节课的收获。

五、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分数除法(一)》是学生初次接触分数除法,本节课是学生今后学习分数除法的基础,让学生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以及对算法的探索就显得格外重要。本节课我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一、充分利用学生最佳的学习状态。

上课一开始设计简单的知识情景,既复习了旧知,又以最快的速度抓住学生有效学习时间,提高课堂有效性。

二、层层递进,提升探究深度。

本节课重点是研究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课的开始就抓住学生最佳的学习状态,把学生带入思考的空间,“把一张纸的七分之四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整张纸的几分之几?”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探究,尝试列式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发挥了学生探究的主体性。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升探究深度,“把一张纸的七分之四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整张纸的几分之几?”有上一题的基础,学生不难列出算式:七分之四÷3=,但怎样计算却是本节的重点,也是学生理解上的难点,在此我引导学生通过“画一画、涂一涂”的方式,在动手操作中体会把七分之四平均分成3份,就是求七分之四这部分的三分之一是多少,这样把分数除法转化成分数乘法,就便于学生计算了。到此学生初步感知到“除以一个整数(0除外),等于乘这个整数的倒数。”最后通过几组算式来验证学生的猜想,使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接下来设计形式多样、难度适当的练习,巩固本节知识,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

三、让学生在不同的活动中探索数学。

数学课不应只让学生单纯地模仿和记忆,应让学生在具体地操作、观察、实践中得出结论。因此,课堂上我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引导学生探索出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让学生经历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充分地

发挥了教师的引导作用,注重的是学生能力的培养,注重的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而不是把知识单纯的传授给学生,做到既重结果,又重过程。

然而,整节课下来,总感觉自己讲的比较多,课堂气氛不够活跃,教师和学生都比较累,教学效果不够理想。

1、教师本人的课堂驾驭能力有待提高。本节课内容实际上并不多,由于画图部分占据了大部分时间,导致后来总结算法及练习进行得都比较仓促,运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已经没能当堂让学生去完成了,很是遗憾。

2、课堂生成没能很好地利用。记得在让学生观察三道算式,说出自己的发现的时候,有一位学生说了“分数没变”,我没能及时反应,实际上他应该是发现了在计算过程中“被除数不变”的这个特点,而我讲解的时候只强调了“两个改变’,感觉对于计算方法讲得不透。

《分数除法》的教学反思

《分数除法》的教学反思 《分数除法》的教学反思提要:《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教学中只有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优化学习过程 地产e网 《分数除法》的教学反思 教学分数除以整数时,课堂上,我帮助学生首先理解了分数除法的意义,接着出示例题:把1米长的铁丝平均分成3段,每段长多少米?学生列出算式后,接着探究算法。出乎我意料的是学生经过思考后,争先恐后地说出了5种算法。学生的每种算法把算理都解释得非常清楚。我也被学生的情绪带动起来,对他们的每种算法不由得说:“你的想法真独特”。学生也被他们自己能够想出多种算法所鼓舞着。我接着让他们继续计算,使学生发现上述的方法并不适用于所有的计算题目。只适合于用乘倒数和商不变的性质解决。通过讨论归纳出:分数除以整数(0除外)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是最具普遍性的方法。学生获取的这个结论是在自己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得出的:他们通过计算实践,逐步明确通用的方法只有两种(即乘倒数和运用商不变的性质)。下课以后,我回忆这一节充满了学生思维智慧的数学课,使我感悟颇深。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教学中只有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优化学习过程,才能促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往往是代替学生发言,代替学生思维,代替学生说出结论,这根本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久而久之会慢慢抹煞孩子的创新意识。在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不代替学生去思维。在计算教学中,一些教师怕学生思考,会出现思维分散,偏离重点,尤其是一些公开课,更不敢放手让学生去思考。这实际上是教师缺乏对学生的正确引导,导致不敢放手让学生去思考,最后只能自己替学生思考、归纳、总结。计算教学要体现学生思维的开放性。鼓励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就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把思考的空间留给学生。 在本课中,我比较注重学生思维的开放性,充分让学生自己去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去寻找解决的计算方法,学生通过长期的训练,已能通过各种思维去寻找解决的办法。每种方法都可以看作是一种创新意识的体现。我认为这样的思维活动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对学生理解数学是非常重要的。学生的学习不是被动地吸收课本上现成的结论,而是一个亲自参与的充满丰富思维活动的实践和创新的过程。同时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注重对学生的评价,力争做到评价及时、准确。促使每个学生自主地发展,逐步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创新的能力,全面提高素质。 地产e网

分数除法(一)教学反思

分数除法(一)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执教的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十册第三单元第二节的内容分数除以整数,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整数除法的意义、分数乘法的意义及计算方法和倒数的基础上安排的一个新的教学内容,为后面学生进一步学习整数除以分数、分数除以分数的意义及算理以及简单的分数除法的应用做好铺垫。学生在二年级时已经知道了整数除法的意义,在本册知道了分数乘法的意义、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和掌握了求一个数倒数的方法,这些已有的知识为学生探索本课新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学生在学习分数乘法的过程中,通过折一折、涂一涂等的活动探索出了分数乘法的意义与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这一知识点和学习的方法为学生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学生可以运用同样的方法探索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根据教材特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在预设教案时,我力争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重视学生实践操作,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理解分数除以整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分数除以整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教学中,我运用“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通过折一折,让学生的动手操作,折出4/7,4/7的1/2、1/3,把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和好的结合起来,以形论数,以数表形,把抽象的过程直观的展示出来,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再在操作的过程中说一说,和文字语言相结合,三管齐下,从而理解分数除以整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完成本节课的重点学习内容。 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体现了“数学课堂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学生是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将更多的时间、空间留给学生,是调动和发挥学生主体意识的重要途径之一。本节课从问题的提出,就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索和交流的数学活动中来。在探索的过程中,我让学生充分交流折纸的方法和折纸中的发现,使学生更深刻的理解分数除以整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不同的学生尽可能地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 三、让学生经历发现的过程,通过操作、观察、运算、比较、归纳等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知识。 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感性的明确了分数除以整数的的意义,得到了计算结果,但是,学生还处于直观的、浅层次的思维活动中。这时候,我让学生先口算算式的结果,在观察算式左右两边的符号和数字的变化,说说自己的发现,引导学生归纳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激发学生的抽象思维,深化学生的认识,形成技能。 四、教学中渗透数形结合的和转化的数学思想。 分数除以整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对学生来说较为抽象,学生通过四年多的数学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数学经验,他们乐于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但他们的思维水平使得他们的探索缺乏深度和广度,因此,设计中我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折一折、涂一涂的活动,让学生自主

分数除法一教学反思

《分数除法一》教学反思 勉县定军山镇杨家山小学罗海清本课教学主要是学习分数除以整数,让学生理解分数除以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一.准确把握学生的认知基础是进行教学设计的基础。有了分数乘法的学习基础,学生们能够很快适应这一课的学习方式,本课的逻辑起点是整数除法的意义,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以及找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因此我从现实中的分数乘法问题和找一个数的倒数引入,帮助孩子们复习前知,当学生体会到乘除法之间的互逆关系后,再提出一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出分数除法计算的必要性,为后续的学习架好了阶梯。 二.在准确把握了学生的认知基础后,如何进行准确的目标定位是教学设计的关键。本课如果仅仅关注学生是否会算了,那是不够的,在设计中,我们还应关注表象后的更深层元素,如:学生们对算理理解了吗?他们的思维是否得到了实质上的提升?他们的学习方法是否得到增进?他们是否有学习的积极态度?等等。因此,在本课教学目标的制定中,我的着眼点是不仅使学生会算,更是通过对意义的理解,让学生们深刻认识这样算的道理,突出“过程性目标”。让学生经历涂一涂、画一画、算一算、说一说的过程,在探究的过程中,让孩子们形成一种“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的学习态度,获取一种学习的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基础。 反思整堂课,我还存在着很多不足: 1、没有给出正确的引导。我的问题没有给学生很好的提示,我也没有及时去引导他们,导致课堂的重点知识不是由学生探讨出来,而是由我灌输给他们的,没有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2、课件做的不到位。在分析“分数除以整数”时,要引导他们得出“除以一个非零整数等于乘以这个整数的倒数”时,课件没有体现渐变的过程,因此也没有让学生充分的理解算式的原理。

《分数除法》教学反思

《分数除法》教学反思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教学中只有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优化学习过程,才能促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分数除法简单应用题教学是整个小学阶段应用题教学的重、难点之一,如何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力戒传统教学中烦琐的分析和教条的死记,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分数除法应用题的数量。我作了以下几点教学尝试: 一、从生活入手学数学。 一开始,我就改变由复习旧知引入新知的传统做法,直接取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班级的人数引出题目,再让学生介绍本班的情况,引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已的身边,在生活中学数学,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 二、关注过程,让学生获得亲身体验。 为让学生认识解答分数乘法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时,我故意不作任何说明,通过省略题中的一个已知条件,让学生发现问题,亲自感受应用题中数量之间的联系,想方设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规律。从而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并归纳出:解答分数乘法应用题的关键是从题目的关键句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 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往分数除法应用题教学效率并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教学存在偏差。教师喜欢重关键词语琐碎地分析,喜欢用严密的语言进行严谨的逻辑推理,虽分析得头头是道,但容易走两个极端,或者把学生本来已经

理解的地方,仍做不必要的分析;或者把学生当作学者,对本来不可理解的,仍做深入的、细碎的剖析,这样就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教学中我把分数除法应用题与引入的分数乘法应用题结合起来教学,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对比,亲自感受它们之间的异同,挖掘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从而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省去了许多烦琐的分析和讲解。 三、多角度分析问题,提高能力。 在计算应用题的时候,我通过鼓励学生对同一个问题积极寻求多种不同的解法,拓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从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另外,改变以往只从例题中草草抽象概括数量关系,而让学生死记硬背,如“是、占、比、相当于后面就是单位1”;“知1求几用乘法,知几求1用除法”等等的做法,充分让学生亲身实践体验,让学生在探究中加深对这类应用题数量关系及解法的理解,提高能力,为学生进入更深层次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是以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帮助者,促进者出现在他们的面前。这样不仅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潜能,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而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的轻松,教师教的快乐。

分数除法一教学设计及反思

孔城中心小学刘定春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操作、观察、归纳概括能力,有了以前学习分数乘法、倒数的基础,让学生通过涂一涂、算一算、想一想、填一填的活动来总结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对于学生来说,难度不大。 〖教学内容分析〗 《分数除法(一)》是第五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数乘法、认识了倒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中呈现了两个问题,就是把 4/7分别平均分成2份、3份,目的是让学生在涂一涂、算一算的过程中,借助图形语言,利用已学过的分数乘法的意义解决有关分数除法的问题,从而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并从中总结出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目标〗 1、在涂一涂、算一算等活动中,探索并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 2、引导学生探索并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能够运用分数除以整数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探索并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1、探索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2、能够运用分数除以整数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导学教学法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

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基于以上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导学教学法”,充分发挥了教师的引导作用,让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去探索新知,亲身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教具准备〗长方形纸、课件。 〖教学流程〗 一、创设“分纸”情境,引入新课。 1、口答:(1)把16张长方形纸平均分成8份,每份是多少?(2)把1张长方形纸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多少? 2、涂一涂,算一算:4/7的1/3是多少?(学生拿出准备好的一张长方形纸涂一涂) 3、由“分纸”提出教材问题一:把一张纸的4/7 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引入新课。 【设计意图:创设分长方形纸这一情境,旨在一上课就把学生带入思考的空间,抓住他们最佳的学习状态。】 二、自主探究,交流释疑。 1、初步感知分数除法:解决问题一 (1)、能根据已学习的知识列出算式吗?这个除法算式和以前学的除法有什么不同?揭示课题:分数除法。(板书) (2)、请同学们拿出图(一)来涂一涂。 (3)、交流:为什么要这样涂,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呢? 【设计意图:通过涂一涂的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列出除法算式,使学生初步感知分数除法的意义。】 2、初探算法。

分数除法三教学反思

分数除法三教学反思 榆林市第五小学叶长春 《分数除法三》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十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分数应用题的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 本节课我制定了三维目标: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知识目标:在计算过程中,提高分数除法的计算速度和正确率,并能正确的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交流合作的意识和技能,让学生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并体验成功的欢乐。传统的教学中,一般都用总结规律的方法来解决这类题目:单位“1”已知,用乘法计算;单位“1”未知,用除法或方程解答。这种重结果轻过程的做法,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我在教学中进行了一些的尝试,采用了开放式教学。 教材中提供了一个主题图,这个主题图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数学信息,创设了问题情境,让学生对分数除法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学习的方法与帮助。首先我从关键句“跳绳的人数是参加活动总人数的2/9。”入手,问学生当你看到这句话,你想到什么?这个问题比较开放,没有固定的结论。问这个问题我有两个目的:一是让学生能够根据老师的数学材料,通过分析、思考,提出各自不同的见解,并得到老师及同学的认可,他们内心深处会产生一种发现的快乐,一种成功的自我体验。第二个目的主要是让学生以分数乘法应用题的知识进行新旧知识的学习迁移,得出数量关系式及表示分数意义的线段图,为后面的方程法及代数方法解题打好基础。 新《课程标准》提出:“加强估算,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在完整的出示题目后,我让学生进行估计,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学生要估算,必须要有依据,我想,大多数学生会根据线段图进行估计,又为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埋下伏笔。根据教材的编写意图,是要让学生有多种解决问题的策略,但在解决分数乘除混合问题时,学生往往难以判断是用乘法还是用除法解答的,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鼓励学生用方程解决除法的问题。反馈时,学生出现多种解决问

分数除法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分数除法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周攀 分数除法问题是六年级数学上册的第三单元的内容,这单元的知识的学习应该以《分数乘法》的知识为基础,这部分的内容学生在理解起来比较吃力,比较难理解,在教学中,我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为第一步所做的事情,调动的方式主要以鼓励为主,精简课程当中所学的内容,减轻课后作业,在课程当中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尽量让学生感觉自己在上课的过程中自己是主人,老师只是来帮助自己学习来的,学习任务是自己的,要靠自己的努力才能完成。在此基础上,我充分的备课,认真的批改作业,做到上课之前心里有充分的把握,胸有成竹,对知识点有整体的把握,并且对重点知识能够通过深思熟虑,选择正确有效的教学方式,在上课的过程中尽力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来进行对话,让学生感觉有启发性,上课的过程中,我不断的启发学生,用身边非常熟悉的例子来引导学生思考新的知识点,有时学生会出现思维短路的情况,我不着急,尽量耐心的引导学生来进行思考,不及不燥,让学生的思维处于健康运行的状态。 在上课的时候,我采用线段图和教师讲解,学生自学为手段,通过读题和思考,来绘画线段图,我带领学生总结出这单元中的几类典型的问题,并逐类进行思考讲解,找到相应的解决方法,在思考的过程中,我鼓励学生结合图形来进行思考,通过逐类的讲解思考,我们总结出了一些有效的解题方法,我在此也感谢同学们,通过教他们学习,让我在教学方面又有了一些进步。 课后我认真的批改作业,用最短的时间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找到学生的容易犯错的地方,并且帮助学生分析错误的原因,通过分析,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上的不足之处,也帮助学生找到思维上的短处,争取在下节课,用5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解决上节课遗留下来的问题。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这样的应用题实际上时一个数乘分数的应用。他是分数乘法中最基本的不仅分数除法一步应用题以它为基础,很多复合的分数应用题都是在它的基础上展开扩展的。因此,使学生掌握这种应用题的解答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教学中我抓住关键句,找到两个相比较的量,弄清哪个量是单位“1”,要求的量是单位“1”的几分之几后,在根据分数的意义解答。因此在教学中,我强调以下几点:

《分数除法(一)》教学反思.

《分数除法(一)》教学反思 2019-05-08 今天执教了一节《分数除法(一)》的数学课的教学。本课是第三单元的起始课,内容涉及到以前整数除法意义的复习,加上本节教学知识点――分数除以整数的意义和方法,设计难度除内容多外且知识抽象,学生不易理解和接受,备起课来难度较大。不过越是有难度的课自己还偏偏有一种想要挑战的心理,毕竟自己迟早是要讲的,而且这样的讲课其实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自己教学水平的提高,如果只是为了一节精彩课的展示而有意避重就轻也许恰恰就失去了上课听课评课的本意了。 自知自己对于数学学科的造诣不是很精深,但个人感觉数学课应该要把握住几点:教学语言凝练、具有启发和点拨的作用;流程设计要详略得当、突出重点、分散难点;习题设计体现由浅入深的梯度性;教学覆盖面广,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等等……也许是个性使然,或者是文科味道较浓的教学风格,因此执教较为枯燥乏味的数学课也很喜欢赋予它一种文质兼美的特点,喜欢让知识性较强的数学课也能带上情感的韵味和兴趣的刺激。尽管事先对于教材进行了一番分析和思考,对于课堂情景和学生进行了预设,尤其是对自己的教学语言也做了格外的注意和设计。但实施起来之后,自己之前最担心的问题还是出现了,由于内容过多,加上课上生成的东西自己也没有做到较为妥当的处理,不可避免的遗憾随之而来,即课堂效果没有预期的理想,学生的学显得不够扎实和深透,自己在教学课件等一些形式的'利用上与教学内容的把握上没有达到一个有机的统一。度的失衡使得这节课不免流于形式而略显不实,假如在个别地方善于取舍或是科学的估计四十分钟的教学时间的容量,那么遗憾也许会降到最低程度。 通过今天的讲课,感觉收获很多,要学习的、要改变的、要给予学生的还有很多很多。教学,真的是一门永远探究不完的艺术。即便今天的教学没有任何遗憾,即便学生的表现十分精彩,但我仍然知道,自己距离那种“突破”还有着很长的一段路……。

分数除法反思

《分数除法》教学反思 学生在学习分数除以整数时,课堂上,我帮助学生首先理解了分数除法的意义,接着出示一道:把9/10米长的铁丝平均分成3段,每段长多少米?学生列出算式后,接着探究9/10÷3的算法。出乎我意料的是学生经过思考后,争先恐后地说出了5种算法。学生的每种算法把算理都解释得非常清楚。我也被学生的情绪带动起来,对他们的每种算法不由得说:“你的想法真独特”。学生也被他们自己能够想出多种算法所鼓舞着。我接着让他们继续计算7/8÷5,使他们发现上述的方法并不适用于所有的计算题目。像7/8÷5只适合于用乘倒数和商不变的性质解决。通过讨论归纳出:分数除以整数(0除外)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是最具普遍性的方法。学生获取的这个结论是在自己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得出的:他们通过计算实践,逐步明确通用的方法只有两种(即乘倒数和运用商不变的性质)。下课以后,我回忆这一节充满了学生思维智慧的数学课,使我感悟颇深。《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教学中只有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优化学习过程,才能促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往往是代替学生发言,代替学生思维,代替学生说出结论,这根本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久而久之会慢慢抹煞孩子的创新意识。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要有”三不”意识。 1、不代替学生重复能学会的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往往出现一种现象,教师能让学生去探索,但不等学生去完全解释探索的过程。教师为了节省时间迫不及待得讲了起来,使学生的探索流于形式。这样确实可以减少很多时间,但抹煞了学生去探索、去体味数学学习的乐趣,使学生只会成为计算的机器。对于分数除以整数这节课,探究计算方法是本课重点。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通过画图,假设、推理等方法可以探究出多种方法,真正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并且让学生自己展示探索过程,即使展示出来说不清楚,教师也决不能代替学生发言,教师可以通过指导、点拨让学生去尽量说清楚,从中体会研究数学的乐趣,增强成功的自豪感,让学生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坚持下去,就能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不代替学生说出探究的结论。就计算课而言,因为计算课的算理、算法早有定论,许多学生通过自己探索出来的结论虽然是正确的,但往往不能说清楚算理算法,在表述上有欠缺之处。这时教师不能怕学生说不清楚而断然否定,可以在学生的理解基础上加以指导。例如:教学9/10÷3,过去直接讲述9/10÷3就是求9/10的1/3是多少。计算方法是9/10÷3=3/10×1/3=3/10。教师的讲述省略了学生探索过程,同时也剥夺了学生享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以上无论哪一种情况,都不能使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更不能灵活的运用知识。在分数除以整数这一节课中,虽然乘倒数这个结论是最具有普遍性的方法,但对于有些题目就不是最简便的,如9/10÷3就可以用9/10÷3=9÷3/10=3/10这种方法比较简便。如果教师代替学生直接出示结论,讲给学生结论,学生只会停留在机械记忆,成为做题的机器,而不能灵活用知识解答问题。在这里教师扮演了“教”的角色,而《标准》赋予了教师更高的要求,教师的作用发生了根本的改变。教师在学生“做数学”的过程中,与学生平等的交流和给予恰到好处的点拨。本节课我帮助学生从已探究的多种方法中找到最具普遍性的方法解决问题,使学生更易接受,记忆也更深刻,从而体会了学数学的过程。 3、不代替学生去思维。在计算教学中,一些教师怕学生思考,会出现思维分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分数除法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分数除法教学反思 学生在学习分数除以整数时,课堂上,我帮助学生首先理解了分数除法的意义,接着出示一道:把9/10米长的铁丝平均分成3段,每段长多少米?学生列出算式后,接着探究9/10÷3的算法。出乎我意料的是学生经过思考后,争先恐后地说出了5种算法。学生的每种算法把算理都解释得非常清楚。我也被学生的情绪带动起来,对他们的每种算法不由得说:“你的想法真独特”。学生也被他们自己能够想出多种算法所鼓舞着。我接着让他们继续计算7/8÷5,使他们发现上述的方法并不适用于所有的计算题目。像7/8÷5只适合于用乘倒数和商不变的性质解决。通过讨论归纳出:分数除以整数(0除外)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是最具普遍性的方法。学生获取的这个结论是在自己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得出的:他们通过计算实践,逐步明确通用的方法只有两种(即乘倒数和运用商不变的性质)。下课以后,我回忆这一节充满了学生思维智慧的数学课,使我感悟颇深。《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教学中只有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优化学习过程,才能促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往往是代替学生发言,代替学生思维,代替学生说出结论,这根本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久而久之会慢慢抹煞孩子的创新意识。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要有”三不”意识。 1、不代替学生重复能学会的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往往出现一种现象,教师能让学生去探索,但不等学生去完全解释探索的过程。教师为了节省时间迫不及待得讲了起来,使学生的探索流于形式。这样确实可以减少很多时间,但抹煞了学生去探索、去体味数学学习的乐趣,使学生只会成为计算的机器。对于分数除以整数这节课,探究计算方法是本课重点。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通过画图,假设、推理等方法可以探究出多种方法,真正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并且让学生自己展示探索过程,即使展示出来说不清楚,教师也决不能代替学生发言,教师可以通过指导、点拨让学生去尽量说清楚,从中体会研究数学的乐趣,增强成功的自豪感,让学生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坚持下去,就能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不代替学生说出探究的结论。就计算课而言,因为计算课的算理、算法早有定论,许多学生通过自己探索出来的结论虽然是正确的,但往往不能说清楚算理算法,在表述上有欠缺之处。这时教师不能怕学生说不清楚而断然否定,可以在学生的理解基础上加以指导。例如:教学9/10÷3,过去直接讲述9/10÷3就是求9/10的1/3是多少。计算方法是9/10÷3=3/10×1/3=3/10。教师的讲述省略了学生探索过程,同时也剥夺了学生享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以上无论哪一种情况,都不能使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更不能灵活的运用知识。在分数除以整数这一节课中,虽然乘倒数这个结论是最具有普遍性的方法,但对于有些题目就不是最简便的,如9/10÷3就可以用9/10÷3=9÷3/10=3/10这种方法比较简便。如果教师代替学生直接出示结论,讲给学生结论,学生只会停留在机械记忆,成为做题的机器,而不能灵活用知识解答问题。在这里教师扮演了“教”的角色,而《标准》赋予了教师更高的要求,教师的作用发生了根本的改变。教师在学生“做数学”的过程中,与学生平等的交流和给予恰到好处的点拨。本节课我帮助学生从已探究的多种方法中找到最具普遍性的方法解决问题,使学生更易接受,记忆也更深刻,从而体会了学数学的过程。

新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分数除法教案教学反思及课后练习题(22页)

第三单元分数除法 3.1 倒数的认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研究、类推等数学活动,理解倒数的意义,总结出求倒数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互助活动,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与人交流的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自行设计方案,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和创新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理解倒数的含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口算下面各题。 二、引入情境,探究新知 (一)观察算式,揭示课题 问题:1. 观察上面各题,你有什么发现?(乘积都是1,两个因数的分子和分母的位置刚好相反。) 2. 请你写出几个这样的算式。(反馈交流,教师板书) 3. 还能写吗?能写多少个?(板书:无数个) (二)出示概念,加深理解 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3/8和8/3 互为倒数,就是指:3/8的倒数是8/3,8/3的倒数是3/8 问题: 1. 能说说什么是倒数吗? 2. 请你举例说说,什么是“互为”倒数? (三)自学概念,探究理解 下面哪两个数互为倒数? 问题:

1. 怎样找一个数的倒数呢? 2. 1的倒数是多少呢?0有倒数吗? 写出下面各数的倒数. 问题:说说你是怎样写的?(反馈与交流) 三、巩固练习,提升认识 1. 将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用线连起来。 2. 下面的说法对不对?为什么? 3. 小红和小亮谁说得对? 问题:你认为谁说得对,说明你的理由。(小红说得对。乘积是1的两个数就互为倒数,这两个数可以是分数,也可以是小数或整数。) 4. 写出下面各数的倒数。 (1)0.8的倒数是( )或( )。 (2)4又1/3的倒数是( )。 四、作业: 9 16 11 4 35 8 7 15 4

六年级分数除法教学反思

六年级分数除法教学反思 北海第一实验学校董婷婷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教学中只有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优化学习过程,才能促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分数除法简单应用题教学是整个小学阶段应用题教学的重、难点之一,为了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力戒传统教学中烦琐的分析和教条的死记,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分数除法应用题的数量。在学校第19个“中小学教学常规月”听评课活动中,我组织了一堂数学分数除法的公开课,过后对这堂课的反思如下: 成功之处: 一开始,我就改变由复习旧知引入新知的传统做法,直接取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班级的人数引出题目,再让学生介绍本班的情况,引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已的身边,在生活中学数学,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 为让学生认识解答分数乘法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时,我故意不作任何说明,通过省略题中的一个已知条件,让学生发现问题,亲自感受应用题中数量之间的联系,想方设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规律。从而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并归纳出:解答分数乘法应用题的关键是从题目的关键句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 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前我曾有幸听过几个老教师的分数除法的课,他们对于分数除法应用题教学效率并不是特别高,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教学存在偏差。教师喜欢重关键词语琐碎地分析,喜欢用严密的语言进行严谨的逻辑推理,虽分析得头头是道,但容易走两个极端,或者把学生本来已经

理解的地方,仍做不必要的分析;或者把学生当作学者,对本来不可理解的,仍做深入的、细碎的剖析,这样就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教学中我把分数除法应用题与引入的分数乘法应用题结合起来教学,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对比,亲自感受它们之间的异同,挖掘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从而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省去了许多烦琐的分析和讲解。

分数除法应用题教学反思

分数除法应用题教学反思 分数除法应用题,历来都是教学中的难点,要突破这个难点,让学生透切理解这类型的应用题,就要抓住乘除法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运用转化、对比,使学生了解这类分数应用题特征,再借助线段图,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找出解题规律。 应用题的教学是小学一至六年级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学习中出现问题最多的内容。长期以来一直受到教师们的重视,特别是到了六年级要学习的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更是重中之重,因为它是小学毕业考试的必考内容。一些老教师根据多年来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一套分析解答分数应用题的方法,如“是、占、比、相当于后面是单位“1”;知“1”求几用乘法,知几求“1”用除法”等等。这些方法看似行之有效,在一定意义上也为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提供了帮助。但长此以往,学生便走上了生搬硬套的模式,许多同学在并不理解题意的情况下,也能做对应用题。然而在这种教学方法指导下获得的知识是僵化的,许多学生虽然会熟练的解答应用题,但却不会在实际生活中加以运用,原因在于他们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不是以标准形式的应用题出现,在这里找不到“是、占、比、相当于”,也就找不到标准量,学生因此无从下手。 而我教学时,所说的话并不多,除了“谁能说出这一题的数量关系式?”“谁会解答?”“还有其他的方法吗?”“说说看“有没有不同的意见”等激励和引导以外,教师没有任何过多的讲解,当学生一次听不明白,需要再讲一遍时,我也只是用肢体语言(用手势指导学生看图)引导学生在自己观察与思考的基础上明白了算理。学生能思考的,我决不暗示;学生能说出的,我决不讲解;学生能解决的,我决不插手。由于我在课堂上适时的“隐”与“引”,为学生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使他们真正成为科学知识的探索者与发现者,而不是简单的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容器。这样的教学,可以更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中我把分数除法应用题中的例题与“试一试”结合起来教学,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对比,亲自感受它们之间的异同,挖掘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从而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省去了许多烦琐的分析和讲解。我在教学中准确把握自己的地位。我真正把自己当成了学生学习的帮助者、激励者和课堂生活的导演,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生本主义教育思想。

改版六年级上册数学分数除法教案及练习题含教学反思

改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分数除法教案及练习题含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分数除法 3.1 倒数的认识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研究、类推等数学活动,理解倒数的意义,总结出求倒数的方法;过程与方法:通过互助活动,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与人交流的习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自行设计方案,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和创新的意识。教学重、难点:理解倒数的含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口算下面各题。 二、引入情境,探究新知(一)观察算式,揭示课题问题:1. 观察上面各题,你有什么发现?(乘积都是1,两个因数的分子和分母的位置刚好相反。) 2. 请你写出几个这样的算式。(反馈交流,教师板书) 3. 还能写吗?能写多少个?(板书:无数个)(二)出示概念,加深理解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3/8和8/3 互为倒数,就是指:3/8的倒数是 8/3, 8/3的倒数是3/8 问题: 1. 能说说什么是倒数吗? 2. 请你举例说说,什么是“互为”倒数?(三)自学概念,探究理解下面哪两个数互为倒数?问题: 1. 怎样找一个数的倒数呢? 2. 1的倒数是多少呢?0有倒数吗?写出下面各数的倒数。问题:说说你是怎样写的?(反馈与交流) 三、巩固练习,提升认识 1. 将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用线连起来。 2. 下面的说法对不对?为什么? 3. 小红和小亮谁说得对?问题:你认为谁说得对,说明你的理由。(小红说得对。乘积是1的两个数就互为倒数,这两个数可以是分数,也可以是小数或整数。) 4. 写出下面各数的倒数。(1)0.8的倒数是()或()。(2)4又1/3的倒数是()。 四、作业:第29页练习六,第3题。五、板书设计: 3.1 倒数的认识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这两个数可以是分数,也可以是小数或整数)。 例题: 六、课后反思: 3.2 分数除以整数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实例,使学生知道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是相同的,并使学生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过程与方法:动手操作,通过直观认识使学生理

分数除法一教学设计与反思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分数除法(一)》教学设计 孔城中心小学刘定春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操作、观察、归纳概括能力,有了以前学习分数乘法、倒数的基础,让学生通过涂一涂、算一算、想一想、填一填的活动来总结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对于学生来说,难度不大。 〖教学内容分析〗 《分数除法(一)》是第五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数乘法、认识了倒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中呈现了两个问题,就是把4/7分别平均分成2份、3份,目的是让学生在涂一涂、算一算的过程中,借助图形语言,利用已学过的分数乘法的意义解决有关分数除法的问题,从而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并从中总结出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目标〗 1、在涂一涂、算一算等活动中,探索并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 2、引导学生探索并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能够运用分数除以整数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探索并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1、探索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2、能够运用分数除以整数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导学教学法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基于以上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导学教学法”,充分发挥了教师的引导作用,让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去探索新知,亲身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教具准备〗长方形纸、课件。 〖教学流程〗 一、创设“分纸”情境,引入新课。 1、口答:(1)把16张长方形纸平均分成8份,每份是多少?(2)把1张长方形纸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多少? 2、涂一涂,算一算:4/7的1/3是多少?(学生拿出准备好的一张长方形纸涂一涂) 3、由“分纸”提出教材问题一:把一张纸的4/7 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引入新课。 【设计意图:创设分长方形纸这一情境,旨在一上课就把学生带入思考的空间,抓住他们最佳的学习状态。】 二、自主探究,交流释疑。 1、初步感知分数除法:解决问题一 (1)、能根据已学习的知识列出算式吗?这个除法算式和以前学的除法有什么不同?揭示课题:分数除法。(板书) (2)、请同学们拿出图(一)来涂一涂。 (3)、交流:为什么要这样涂,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呢?

《分数除法》单元教学反思

《分数除法》单元教学反思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乘法的基础上,学习分数除法和比的初步知识。主要内容包括:分数除法的意义与计算;解决问题;比的意义与基本性质,求比值与化简比,及其比的应用。 本单元由三小节组成,就学习分数除法而言,首先要明确分数除法的运算意义,在此基础上探究并掌握它的计算方法,然后学习分数混合运算。关于分数除法中的解决问题,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问题情境的数量关系与整数除法的实际问题相同,区别只是数据由整数变成了分数。教材安排在第1节里学习。另一种是问题情境的数量关系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表现为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要求这个数。这样的实际问题,与上一单元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具有紧密的内在联系,即数量关系相同,区别在于已知数与未知数交换了位置。 在比的初步知识这一节里,也大体上显现出由概念到性质、方法,再到应用的递进学习过程。把“比”安排在本单元中教学,主要有两点好处:第一,比和分数有密切的联系,如两个数的比可以用分数形式来表示。加强比和分数的联系,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和对比的认识,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二,提早教学比的概念,可以为后面教学圆周率、百分数、统计图表等做好准备。例如,学生有了比的概念,就容易理解百分数为什么又叫做百分比。在这一节教材中,有关比的应用,只讲按比例分配的计算问题。 “分数除法”是本单元的教学的重点,它除了与分数乘法的意义、计算及其应用有联系外,还与整数除法的意义,以及解方程的技能有关。而比的初步知识,则要用到分数和除法的一些基础知识。因此,使学生掌握分数除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学本单元后我的感受是: 1、计算分数除法的关键步骤,是把除转化为乘。列方程解答分数除法问题的关键,则在于理解问题情境中的等量关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把握好这两个关键加强训练,为今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2、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尽量为学生创造搭建知识的平台,让他们充分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来主动学习新知,鼓励他们大胆发表自己的想法。

六年级分数除法教学反思71634

六年级分数除法教学反思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教学中只有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优化学习过程,才能促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分数除法简单应用题教学是整个小学阶段应用题教学的重、难点之一,如何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力戒传统教学中烦琐的分析和教条的死记,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分数除法应用题的数量。我作了以下的一些教学尝试: ?一开始,我就改变由复习旧知引入新知的传统做法,直接取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班级的人数引出题目,再让学生介绍本班的情况,引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已的身边,在生活中学数学,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 ??为让学生认识解答分数乘法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时,我故意不作任何说明,通过省略题中的一个已知条件,让学生发现问题,亲自感受应用题中数量之间的联系,想方设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规律。从而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并归纳出:解答分数乘法应用题的关键是从题目的关键句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 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往分数除法应用题教学效率并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教学存在偏差。教师喜欢重关键词语琐碎地分析,喜欢用严密的语言进行严谨的逻辑推理,虽分析得头头是道,但容易走两个极端,或者把学生本来已经理解的地方,仍做不必要的分析;或者把学生当作学者,对本来不可理解的,仍做深入的、细碎的剖析,这样就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教学中我把分数除法应用题与引入的分数乘法应用题结合起来教学,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对比,亲自感受它们之间的异同,挖掘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从而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省去了许多烦琐的分析和讲解。

六年级分数除法教学反思完整版

六年级分数除法教学反 思 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六年级分数除法教学反思 北海第一实验学校董婷婷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教学中只有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优化学习过程,才能促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分数除法简单应用题教学是整个小学阶段应用题教学的重、难点之一,为了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力戒传统教学中烦琐的分析和教条的死记,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分数除法应用题的数量。在学校第19个“中小学教学常规月”听评课活动中,我组织了一堂数学分数除法的公开课,过后对这堂课的反思如下: 成功之处: 一开始,我就改变由复习旧知引入新知的传统做法,直接取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班级的人数引出题目,再让学生介绍本班的情况,引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已的身边,在生活中学数学,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 为让学生认识解答分数乘法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时,我故意不作任何说明,通过省略题中的一个已知条件,让学生发现问题,亲自感受应用题中数量之间的联系,想方设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规律。从而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并归纳出:解答分数乘法应用题的关键是从题目的关键句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 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前我曾有幸听过几个老教师的分数除法的课,他们对于分数除法应用题教学效率并不是特别高,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教学存在偏差。教师喜欢重关键词语琐碎地分析,喜欢用严密的语言进行严谨的逻辑推理,虽分析得头头是道,但容易走两个极端,或者把

学生本来已经理解的地方,仍做不必要的分析;或者把学生当作学者,对本来不可理解的,仍做深入的、细碎的剖析,这样就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教学中我把分数除法应用题与引入的分数乘法应用题结合起来教学,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对比,亲自感受它们之间的异同,挖掘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从而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省去了许多烦琐的分析和讲解。 在计算应用题的时候,我通过鼓励学生对同一个问题积极寻求多种不同的解法,拓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从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另外,改变以往只从例题中草草抽象概括数量关系,而让学生死记硬背,如“是、占、比、相当于后面就是单位“1””;“知“1”求几用乘法,知几求“1”用除法”等等的做法,要求学生严格按照以下步骤解决此类应用题:1、找单位“1”,2、画线段图,3、列等量关系式,4、列方程或数学算式解决。充分让学生亲身实践体验,让学生在探究中加深对这类应用题数量关系及解法的理解,提高能力,为学生进入更深层次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不足之处: 1、时间掌握不够好,由于前面用的时间较多,导致了后面的练习时间已经不够了。 2、在课堂评价方面还需加以改进,当学生回答正确或解答出现了错误,没有对学生进行评价,而学生很在乎老师的评价,这方面稍微欠缺了一些。 3、整节课,我表现得太多,学生的表现弱了一点,学生的积极性没有完全调动起来。 4、练习设计没有体现较强的针对性和拓展性。

分数除法三教学反思

分数除法(三)教学反思 分数除法(三)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用方程解决简单的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初步体会方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模型;其次是在解方程的过程中巩固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本节课是学生学习分数应用题的重点也是难点;以往教学这节课,我没有认真领会编者意图,把用方程解题和算术除法放在同等重要位置,大多数学生在上完本节课后,为了省事往往采用算术除法解决此类问题,没有真正体会到方程是解决此类实际问题的重要模型。 本次教学,我在教学上做了如下改进: 一、充分利用教材现有情境图,让学生根据图中的数学信息,自已在堂上本 上提出数学问题,体现“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理念,又通过提问个别学生,然后选取有代表性的问题板书在黑板上,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有效提高课堂效率;大多数学生都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重视线段图的直观作用,着重引导学生分析题目的数量关系;由于有分数 乘法应用题的基础,大多数学生写起数量关系式得心应手,并能在关系式的基础上思考单位1的量未知的情况下,最好用方程来解决。这个环节,我着重强调学生的解题步骤,分析过程,并要求他们在练习中呈现分析过程,为了避免出现以往一边倒用除法的现象,我对算术方法只作简单处理,鼓励学生用方程解决问题。 三、重视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对比分析,引导学生自主归纳,总结规律;在学生学会分析数量关系后,我把分数除法应用题与分数乘法应用题结合起来教学,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对比,感受它们之间的异同,挖掘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从而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改变以往教师包办总结规律的做法,学生自然记忆深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